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心理学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
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注 释】
[1] 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篇2
1.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结构体系与分析从教材的体系上来看,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一般包含这几个部分:概述部分(包括职业教育心理学概念和体系、研究方法、现状与发展和研究意义等)、学生心理(包括学生心理、学生群体心理和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等)、职业心理(包括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心理测验等)、教师心理、教学心理(包括教学策略、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设计、课堂与班级管理)等六个方面。某些教材根据自身编写的特点增加了部分普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郑日昌等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对教师的教学心理未有涉及,其内容体系基本上遵循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刘德恩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则大多分布在教师的教学心理以及教师的职业发展上,而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心理未有涉及。其后由刘合群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曾玲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几本教材在结构上分布得比较均匀、全面,各方面都有涉及,大都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并且根据自身的编写特点各有所侧重,如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在评价环节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量与评价,而刘德恩与曾玲娟则更偏重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此外由卢红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普通心理学知识,增加了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方面的内容,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心理涉及得比较少,而更加注重教师和教学心理;武仁恒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则侧重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增加了“知识分类的学习论”和“认知结构与迁移”等学习内容。
2.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体例分析“体例”一词在出版学科中的狭义解释为“编辑部或印刷所对于拼法、大写、标点、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习惯”;也用来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我们知道教材是学习者感官接触的最直接的信息,包括文字、图表、注解等信息。教材的编写体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接受信息,为教材实现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所以教材编写的体例形式也属于教材开发研究的重要步骤。早期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体例的形式比较单一,除去标题与正文,几乎没有涉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和拓展的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心理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其后出版的教材,渐渐开始引入大量的注解、案例等元素,如刘德恩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第四章(教学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第一节(教学目标设计)中以护士班的行为目标作为示例,其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都是以护士班的实际操作作为对“教学目标行为化”的解释;崔景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在每个章节的结束增加了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对章节的学习对问题进行思考。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拓展阅读、实践活动等项目,如卢红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章节开始处呈现该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每个章节中都含有大量的案例,此外在章节后增加了拓展阅读,如第六章(职业能力及其教学策略)中的案例:“让后进生体验成功”、案例:“零分,我都好朋友”;第三章的(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拓展阅读:“千万别看扁职校学生——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体例的多样化为学生开拓视野、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并且丰富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在不影响教学内容主体的前提下也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层次学习内容的需求。
3.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的内容特点分析通过对历年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的出版数量不多,但每本教材基本上是自成一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内容体。尽管如此,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体系是不变的。这些教材的内容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以刘德恩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等为代表,其内容体系由职业分析入手,先确定职业工作对从业人员和职业教育的要求,然后围绕这一要求进行展开,是依据工作需要来寻求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支持。卢红等编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就属于这一种内容体系;另一种是以郑日昌等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等为代表,在内容体系基本上遵循常见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只是引例倾向于职业教育,实质上是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此后出版的教材中,王国华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曾玲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夏金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专题》基本都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王国华等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职业学习心理部分和职业教学心理部分,力求突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特色。其内容框架完整有层次,但是教材内容大多采用常规的陈述性理论,显得过于理论化。从教材的体例形式来看过于单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开化。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是职业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二是职业学校师生心理,第三是职校生学习心理,第四是职业教育教学心理,第五是职业心理。教材内容建构上注重贴近职业教育实际,凸显“学习心理—教育心理—职业心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建设的针对性、时效性,建构、拓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心理理论。这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来说不失为一本经典之作。曾玲娟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聚焦于职业院校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学基本规律,着重阐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分析了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提出了师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管理与教学等主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此外还介绍了职业态度的培养、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该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基本遵循了崔景贵主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的结构。卢红等编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与典型活动为主线,遵循职业教育课程的工作逻辑的组织原则,围绕如何发展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这一核心来建构知识体系,并强调知识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使教材内容与未来的教师工作具体情境相结合。但是该教材忽略了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探讨,此外,该教材加重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的比例,使教材内容趋于理论化和学术化。
二、对新开发教材的建议
1.优化教材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新教材的编写要打破以所引入的心理学相关分支学科理论为主线的惯例,改变“麻袋里装马铃薯”的编写思维策略,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拼盘式组合”的现象。根据我们所统计的教材情况,以及历年来该领域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应该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职业教育心理学概述、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职业学校教师心理、职业学校教学心理和职业心理。
2.优化教材内容职业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叉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教材的内容上要特别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避免过多的描述性的理论,让教材更加适应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关注人本,关注心理学的本质;其次要注重教材的实效性,积极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新东西,介绍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内容的现代化;最后要注重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内容要体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要体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的本质特征。
篇3
关键词:表象表象训练羽毛球
1 表象训练的概念
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在表象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中,表象训练也被称作“视觉化”训练、意象演练或想象训练等。表象训练就是以表象为内容和表象训练不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实践中,而且在其它一些心理训练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中也常以表象训练为主要内容。
2 表象训练训练的理论对羽毛球项目的支撑
表象训练主要在国际上分为以下几种理论: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心理技能理论、心理生理信息加工理论、三重编码理论。下面以三重编码理论作为重点分析。
2.1三重编码理论原理
三重编码理论由Ahsen提出。他认为表象包括3个重要的部分:映像、身体的反应和映像的含义,简称ISM模型。Ahsen认为,映像可定义为中枢唤醒的感觉,它包括所有感觉的特征,但同时又是内部的。映像对外部世界的表征使我们在与它相互作用时就象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一样。身体反应是与表象训练相伴随的生理反应。某一映像对每一个体而言其意义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一个体在表象时都会将他自己的独特经验纳入其中,因此,相同的表象训练指导语永远也不会使不同的个体产生相同的表象经验。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进行表象训练时要关注表象训练脚本对运动员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同样的表象训练脚本可能会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作用。表象训练理论虽然较多,但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满地解释表象训练的机制,并为研究者普遍接受。Mur-phy和Jowdy认为信息加工模型的表象训练理论具有更多的优点。
3 表象训练理论在羽毛球训练的运用
3.1映像在羽毛球训练中主要是指应用羽毛球录象、视频和现场观看比赛、模仿教练员的方式来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印象。并能在心理中有一个反复回忆动作细节的过程。映像反复在大脑中出现对于羽毛球运动员的动作定性,及场景的刺激是有很深的影响的。羽毛球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可以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速率,提高动作技能的完成质量,表象训练是建立自动理想反映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动机水平,加速动作技能的提高和巩固,表象训练可以使知觉记忆和运动记忆明显提高,加上表象训练可以获得和身体训练一样的生理反馈信息,所以这种训练对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身体的反应与映像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神经刺激做到的,在正常的训练中可以采用语言、声音、肢体动作、教练员的示范来加强学生的大脑印象与实际技术动作的联系,并通过错误纠正的方式,即对自身录像回放来不断的演练、反馈,使自身的技术动作定型,并固定自己的战术和赛前战术安排的一致性。
3.3刺激-反馈,反馈-刺激是一组不断反复的过程,实验对象进行表象训练的实验中,心率曲线的变化基本一致,这表明表象训练可以缓解实验对象的紧张情绪,并且提出心率曲线可以作为心理训练最为敏感可靠的指标之一。这样学生在比赛中就可以使自身的心理能力特别是稳定性、可控性得到加强,以及在体力消耗严重时使动作定型、心理波动能力得到提高。
3.4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设计、安排表象训练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在羽毛球课程学习中合理地运用放松训练和表象训练可以缓解学生的动作紧张,动作掌握不稳定等问题,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高度的紧张状态焦虑。
4 表象训练在羽毛球训练中的完善
由于心理训练与体育教学效果关系的研究较晚且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研究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心理因素方面的可控性是很难通过实际数据来监控的,再者,由于运动员个体方面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对于心理暗示要通过教练员对运动员有长期的了解。
4.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理论科学性的正确与否、研究假设清晰是进行高水平研究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在此领域的一些实验性研究缺乏正确的理论导向,只能算是非理论的研究。不能将羽毛球运动员个例的成功经验不成熟地推广到整个团队,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的证明与检验的过程。
4.2研究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方法大都来源于国外,在使用时没有考虑到具体地域、人种、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像羽毛球这种运动,特别是近十年亚洲的运动队水平较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亚洲各羽毛球队做针对性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
4.3对心理训练效果的检验缺乏正确的手段
生理和心理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加正确有效地反映心理训练的效果,而单单依靠一方面的指标反映似乎不够全面。因此需要不断进行观察测试。这里就需要有一个系统广泛的统计调查、检验及逻辑分析的过程,而不能单单地推断,盲目地推广,要避免走入误区。
5 小结
表象训练的探索与实践已有百年的历史,有关表象训练的大量研究增强了人们对表象训练在体育运动教学中的认识,提高了表象训练的实际应用效果。虽然表象训练的理论还不够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如果表象训练能在羽毛球教学、运动竞赛中科学地运用,其效果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丁雪琴,等.运动心理训练与评价[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07-01
教师需要健康的心理,教育更需要健康的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教师才能担当“解惑”的重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缺乏心理健康的保健知识,自我调节能力差。教师虽学过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但只凭那点知识远远不够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
能影响教师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幸福、长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地面对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快乐地生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干一行,爱一行”。对于教师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
2、放下权威身份,能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现在的学生比过去难教”,这是许多老师的切身体会,可在我们天天面对学生时,如果无法和学生沟通交流,就难免会出现学生不尊重你,你拿学生没办法的状况。作为一种职业,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人,要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学会弹性工作。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会、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就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4、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工作上尽心尽责,但在家里却时常冲突不断,这种状况的教师总有自己的说法,但其实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根源。
教师的工作是个性和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它需要旺盛的体力,良好的心态。密切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其着眼点还应该放在作息时间、工作量、工作状态等一些具体实在的内容上。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情感”因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深入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起点,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是爱学生的主要内容。关心学生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容许学生有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要成为“好人”的愿望,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是可以教育好的。严格要求学生是爱学生的尺度和表现。教师爱学生主要是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眼,爱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放任学生,也不是溺爱学生。要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克制自己,稳定情绪,不要说过头话。要了解学生的痛苦、苦闷和孤独,少抱怨、急躁,多宽容、耐心。用文明、规范的语言去说服他们,用真诚、执著的情感来打动他们,用呵护、引导、健康、包容的态度来帮助他们,从而创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整体,让师生都感受到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对教育工作、对学生、对所讲授学科的热爱以及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素质。其中热爱学生则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
二、磨砺意志,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意志”因素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这种意志素质表现在工作上是持之以恒、善始善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工作的伟大意义,坚信自己的工作是光荣而崇高的。要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要有善于支配自我和节制自我的能力,以耐心说服的态度对待学生。应学会悦纳学生,悦纳教学工作,抛弃那种用显微镜寻找学生缺点、用有色眼镜观察学生优点的观念,抛弃那种因工作不顺而产生的烦恼和痛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也是教育技巧高度的尺度。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细心观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观察”因素
观察是一种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教师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时要做到:一要细致而深入。见微知著,能体察反映学生内心变化的细微表现,并透过这些细微表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智力发展的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能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去了解学生的自我观念,这是教师良好的观察力的基本品质。二要迅速而准确。能迅速地进行观察,善于抓住最能表现内心活动的主要表现,又不为假象所迷惑,要善于在瞬间捕捉学生表现和行为的细微变化,迅速掌握学生的特点,真实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或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处理问题。三要全面而客观。全面观察,从时间和空间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
四、善于表达,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表达”因素
篇5
1.据报道,教育部于近日公布了2012年的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目前,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的落实、异地高考和分省命题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教育部还提出要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按法定增长,并要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2012年2月23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贯彻实施《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新闻会。该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洪流向媒体记者通报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了江苏省教育厅贯彻实施《条例》的主要举措。《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高考脚步一天天走近,考生们在精神与身体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时刻,是谁站在讲台上为你传道授业解惑?又是谁在你迷茫无助时,默默点亮那一盏盏心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回答曰:老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本期的栏目中,我们将向您重点介绍教育学――这一与教书育人息息相关的专业大类。
教育学作为人文类专业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学类和体育学类等两个学科大类。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学本科专业有14个,而我们在此则重点介绍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这四大专业及体育教育专业。
教育学类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教育活动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其研究对象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非学校教育。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面很广,除中小学教师之外,还可以到各类企业培训机构也需要教育学类人才。很多高校也会招聘教育系的学生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工作,薪资从1 5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学”并不等于“师范类”。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弄不清楚教育学和师范类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师范类是一个大概念,泛指所有为教育系统输送人才的专业,例如师范类有中文、历史、数学等专业;而教育学只是师范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教育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哲学、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等。
【院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而在这几所老牌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单位,在“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研究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知名度,在教育学界享有盛誉。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一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学科,它对学龄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帮助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该专业主要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从事学前教育类产品商品开发等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学前教育近年来成了就业的热点,幼儿园、早教机构、玩具公司、出版社、儿童康复中心都能够成为他们理想的工作单位。薪资从1 000~2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并非是女性职业。很多人都认为学前教育特别适合女性性别特征,所以男性不适于学习。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细致、耐心、关爱的女性特征确实符合了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一些特殊要求,但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众多,并不只有幼儿教师这一个就业领域,它有着广泛的职业选择,男性在学前教育中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我国近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就都是男性。另外,该专业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院校推荐】: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系由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一手创办,其中儿童审美――艺术教育、儿童道德和社会性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是其学科强项。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方案是以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名义统一招生,学生完成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自主决定专业与方向。该校学前教育学科的强项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在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和建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领域建树颇丰。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则注重特色的创建,开设了学前教育管理方向和学前教育艺术类方向,突出了“管理”特色和“艺术”特色,着重培养新型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和艺术类幼教师资。
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专业一般以学前和学龄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它主要探索智力落后、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行为异常、学习困难、超常等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这些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包括鉴定、安置形式、评估等问题,并进行盲文、手语等特殊教育方法的训练。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薪资从1 0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别,该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有纯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特别有爱心、耐心,以及一定的奉献精神。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鉴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大陆第一个高校特殊教育学系创建于1997年,即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该系虽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居领先地位,并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特殊教育学博士点,并拥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教研室等下属教学科研机构。
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交叉学科,融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它主要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需要掌握不只是知识理论,更多的是实践能力,比如教学设计能力,构造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教学媒体的开发、应用、科研、管理的能力等。在高校中设置的学科名为教育技术,且在本科阶段有师范和非师范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技术专业前身名唤“电化教育”,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文科学生要选择这个专业需要做好从理的准备。由于专业的偏理科性,电视台的影视编辑、各类学校的计算机老师、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维护人员,甚至软件公司的程序人员等等这些工作他们都可以胜任,且薪资从1 000~3 000元不等。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应用,具有较强的实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注于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和中小学师资培训;华东师范大学在信息化教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同时也在积极推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体育学类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学类专业包括5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它和以上4个专业同属于教育学门类之下,毕业后都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体育学不单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主,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文理兼备,涵盖了体育基础理论、生理生化等各种知识。体育学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教育、管理、咨询等工作的体育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相关职业。
体育教育:培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体育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及科研、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中等以上学校和体育部门。
社会体育:培养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各级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 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
运动人体科学:培养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的师资,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各级医院康复科、福利院、疗养院、教学单位、宾馆康乐部。
运动训练:培养从事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教练员。要求掌握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毕业后能够从事运动训练队的教练工作。就业去向为各类体校、各级运动队。
民族传统体育:培养从事武术(套路和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武术院(馆),各级体育局及武术运动队、公安、部队、武术研究机构等。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会从事体育领域里的各种职业而不仅仅是运动员,因此体育学类专业的人才除必须具备各种体育基本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主要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体操与健美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体育统计学等。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习 学习困惑 学习心理 探究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困惑
大二学生张某来自农村,从小就很努力学习,也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但事与愿违,高考成绩不理想,他被录取到一所高职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心都凉了,只觉得理想顿时化作泡影。他没有别的选择,怀着抑郁的心情来到大学。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他糊里糊涂过了大一。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发现学习起来很费劲,于是,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觉得心灰意冷,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他也恨自己不争气,可他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他该如何摆脱这种纠结的心理状态?
朱某,在高中时成绩一般,上高职学院后更觉得解脱了,没有家长和老师在身边唠叨学习了, “终于可以休息了”,虽然自己也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却常常冒出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只想玩。后来,他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专业课学不懂,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考试焦虑,为此很苦恼。
据调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有环境适应困惑、学习困惑、人际关系困惑、恋爱与性心理困惑、性格与情绪困惑、神经症困惑等,而学习上的障碍与困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在高职学院中,类似张某、朱某因情绪低落,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行为消极,存在明显的学习困惑、学习障碍和考试焦虑,甚至有违纪等不良现象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众所周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于是,人们理所当然会质疑生源质量,质疑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质量,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会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没前途;有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后悔当初没有努力考一所更好的大学,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有时还会想到退学重考;有的学生来到高职学校后感觉和自己想象的大学不一样而变得无心学习;还有一些学生想好好学为了今后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基础较差,又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为此很苦恼。
调查还发现,对比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对“学习”存在更大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心理困惑更加突出,而学生一旦出现了这种不良的认知和心理困惑就必须进行学习心理的疏导调整,绝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了解“学习心理”,从而坚定学习信念,顺利完成三年的大学学业。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分析
1.学习适应心理
习惯于中学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及已经养成的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与大学阶段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抽象性较强,强调学生自主学者之间的矛盾,导致许多学生表现出种种学习不适应。
2.学习动机心理
上大学以前习惯了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外部压力,使得学习外部动机强烈,却忽视了内部动机的培养。这往往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自身似乎已经“自我实现”,难以产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学生不满意学校,不满意自己的所学专业,厌倦刻板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产生一种“混”的学习心态;还有的学生因考取高职院校而感到非常自卑,觉得前途渺茫,对学习无热情、无兴趣,等等这些都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亦或者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期盼有所成就,使得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引起心理疲劳,这是学习动机过强造成的结果。
3.学习策略心理
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选择和综合运用的意识和倾向,是学习方法正确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很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所采用的学习方法雷同、单一,满足于机械记忆、题海战术、被动学习,很少去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除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外,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4.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学生感到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自己的自尊心构成威胁而产生某种担忧的心理反应倾向。 我们必须正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知识经验储备不足,进入大学后面对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增加的学业,因茫然无绪、缺乏自信、学习效率低而表现出情绪焦虑、考试焦虑。
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仍是是造成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过高的外在因素。
5.学习疲劳心理
高职学院的学生学习疲劳更多表现为心理疲劳,对学习感到倦怠、情绪烦闷、精神涣散、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对集体和同学态度冷淡,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漠然置之,似乎自己已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于是,把自己游离于集体和社会之外独来独往,对各种刺激无动于衷。
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许多高职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对学习及其学习心理的认知存在误区和不解,难以对学习目标、方法、策略和过程等进行深层反思,难以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难以有效调节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当高职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时,他们表现出苦恼、焦虑和困惑等心理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帮助高职学院大学生正确认知学习和对自己学习心理进行客观评价及正确分析才是有效解决他们学习困惑和学习障碍的根本。
三、认识学习和学习心理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一词最早的来源是《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动脑,习就是动手,学习就是脑和手脚的共同使用,学习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尤其要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对学习的定义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桑代克(Thorndike,E.L.)的“迷笼实验”表明,学习是通过试误而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巴浦洛夫(Ivan Pavlov)的经典条件作用认为学习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Stimulus Reflex)。
斯金纳(Skinner,B.F.)的操作条件作用认为学习首先要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
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狭义上讲: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指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指导下,受教育者读书求知并获得一定结果的实践活动。
(二)什么是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映、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学习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及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其实这是他们长期体验学习失败后对自己失去学习信心的必然结果。美国学者麦克利兰(D.C.McClelland)在成就动机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功这种心理,那么,时间长了,学生还会觉得学习有兴趣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吗?学生学习还会有积极主动性和探究性吗?
可见,学习和学习心理密不可分。学习就是一种以学习心理为基础的一系列质疑—释疑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和心态来学习知识,才能慢慢体会学习中所蕴含的思想、信念、价值,才能解决好学习中的困惑、迷茫和障碍,才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四、影响学习心理的因素分析
(一)智力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
什么是智力?这是一个长期争论而且众说纷纭的概念。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智力是学习的能力”、“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等等。心理学上定义:“凡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对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记忆力是智力的根本。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 而注意力又被称为记忆的门户。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注意力不良是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注意力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结果。
研究表明,每个个体的智力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学家一直不断地研究影响这种差异的因素,即,遗传因素和环境、教育因素,这种差异决定了个体学习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存在差异,作为教育者必须清楚这种差异,并深入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困惑。
(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态度、意志、人格(气质、性格)等,其中人格是核心。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讲的非智力因素,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1.兴趣与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对象,并伴有喜欢、愉悦的感情体验的心理状态。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结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会去主动学习思考。需要指出的是,兴趣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
2.情绪与学习
情绪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人的学习行为有双重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效果,也能削弱、减低学习效果。
一般说来,高兴、快乐、喜悦,推动着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痛苦、忧伤、愤怒,抑制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拒绝接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生起阻碍作用。但是,因高兴过度而得意忘形也会削弱学习效果,而“化悲痛为力量”、“化压力为动力”也可化消极情绪为积极力量,从而促进学习。
3、态度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态度ABC模型”,C代表认知(cognition)、A代表情感(affection)、B代表行为倾向(behavioral tendency),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行为。
4.意志与学习
对于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深刻认识。
荀子提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苏轼也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意志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学生,不仅能促进其情感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主导和支配自己的认知活动,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勤学苦练,克服困难,向科学知识的高峰不断攀登。
5.气质、性格与学习
2000多年以前,罗马医生盖伦(Galen,C.)在古希腊医生、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气质类型说”的基础上提出“气质”概念,气质类型虽然不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但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性格是在气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因素共同决定的。性格是非智力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其学习效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会增强学习者的信心,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业上的抱负水平,学习更加勤奋,进而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等性格特征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探究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心理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本质,从认识学习和学习心理着眼,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的学习困惑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上获得大发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XG067])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姚梅林.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家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 良心,评估,问卷。
分类号B844.2
1 问题提出
心理学领域有多个理论对良心做过探讨,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良心的情感成份,重视内疚感和对外部权威的恐惧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良心的行为成份,研究自我控制,抗拒诱惑,顺从等外显行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良心的认知成份,重视道德推理,强调儿童良心的获得主要通过对道德规则的抽象理解而形成:进化理论强调亲社会行为的自然选择性,行为后面的进化心理机制。不同理论对良心内涵和本质的理解各不相同,这导致心理学领域对良心概念的理解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概念对心理学领域关于良心的理解有深远影响。有心理学词典对良心概念进行定义时就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术语,对良心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解使心理学词典对良心的定义有些混乱,甚至有些定义带有伦理学的色彩。心理学词典对良心概念的理解主要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定义,缺乏一个普通心理学意义上的视角。综合各方面的观点,良心是外在的道德标准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内化的产物,表现为个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并产生一套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调节个体的外部行为。现在西方心理学家普遍都认同把良心的认知成份,情感成份,行为成份作为良心重要的心理组成成份,较少强调意志成份,而在中国的品德心理学领域,尽管对品德的心理成份划分意见不同,影响较大的是“四因素论”,将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良心的心理结构并非单一的情感或认知结构,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由多种心理成份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良心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种心理成份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问卷法是研究良心时的一种常用方法,国外较常使用的问卷是Kochanska等人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发展出的用来测量三到五岁半的儿童早期良心发展的问卷(My Child Ouestionnaire)。该问卷主要测量做错事情后的情感愧疚:违规后关心与父母维持良好情感;忏悔;道歉;弥补过失;对他人违规的关注;内化行为;移情;象征性的弥补错误;对错事的敏感。Cosgro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研发出超我评估量表CSAS(CosKro Superezo Assess-ntent Scale),主要测量理想自我;调节;支持;惩罚;内疚和羞愧。为编制适合中国青少年良心评估的问卷,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心理理论和相关量表的基础上,以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四个维度编制测验项目,以期建立一个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良心评估问卷,从而为青少年的良心评估,良知品德教育提供一个测评工具。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第一次测评对象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研究对象为青少年,本研究的被试要求在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研究对象主要由初一到大四的学生构成,被试的年龄跨度主要分布在16.72±3.014,共发放预试问卷775份,回收有效问卷728份,其中男性298人,女性429人,初一81人,初二73人,初三67人,高一90人,高二102人,高三71人,大一75人,大二73人,大三57人,大四39人。
2.1.2 第二次测评对象
第二次研究对象主要由初一到大四的学生构成,被试的年龄跨度主要分布在16.75±2.872,共发放预试问卷950份,在删除认真度自评在4以下的问卷40份和一些未完成的无效问卷43份后,回收有效问卷867份,其中男性415人,女性452人,初一100人,初二104人,初三79人,高一91人,高二115人,高三61人,大一102人,大二74人,大三97人,大四44人。
2.2 研究材料
2.2.1 预试问卷
根据良心心理结构的理论构想来编制预试问卷,良心主要由良心的认知成份,情感成份,行为成份和意志成份构成,并参考以下相关的问卷或量表的题目:张艳萍编制的道德同一性问卷旧,付慧欣翻译的日本心理学家裕齐达(Uchida Y)编制的同情心量表,何丽青编制的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自省的调查问卷,郑信军编制的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和论文使用的梅拉比安特质移情量表(MES)。从而初步拟订出本研究使用的良心评估问卷,主要测查道德认知,道德认同,及相应的责任感,正义感四个项目;情感问卷,主要测查同情心,冷漠,事后情感愉悦和事后情感不适;行为问卷主要包括内化行为,弥补,亲社会行为;意志问卷,主要测查自我决定,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反省。各分问卷各由20道题目构成,共80道题目。
由于该类型的问卷社会赞许效应较强,参考相关理论和问卷,本研究在问卷编制上加入4道干扰题,1个认真度自评题目和5个测谎题,最终形成90道题目的预试问卷,问卷采用7点等级评分,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作答。为避免施测时被试心理定势的影响,有25道题目为反向记分题,总分得分越高,该被试良心发展水平也越高,且对问卷的所有题目进行随机排列。
2.2.2 第一次修订后的问卷
问卷在经过第一次修订后,共74题,其中干扰题4道,认真度自评题1道。测谎题5道,认知问卷,情感问卷,行为问卷,意志问卷各由16个题目构成,共64道题目来测量良心的发展水平。认知问卷主要测量道德认知,道德认同,责任感,正义感四个项目,情感问卷主要测查同情心,冷漠,事后情感愉悦和事后情感不适:行为问卷主要包括内化行为,弥补,亲社会行为和非亲社会行为;意志问卷,主要测查自我决定,自我控制,抵制诱惑,自律和自我反省。
2.2.3 第二次修订后的问卷
问卷经过第二次修订后,共70题,其中干扰题4道,认真度自评题1道,测谎题5道,由认知问卷,情感问卷,行为问卷。意志问卷共60个题目构成,来测量良心的发展水平。认知问卷主要测量道德认知,道德认同,责任感,正义感四个项目,共16题,情感问卷主要测查同理心。冷漠,情感愉悦和情感不适,共15题:行为问卷主要包括内化行为,弥补,亲社会行为和非亲社会行为,共15题;意志问卷,主要测查自我决定,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反省,共14题。
2.3 研究程序
第一次测评。用预试问卷对江西,广东,山东
三个省共五个市区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共775人进行测评,
第一次问卷修订。用预试问卷的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结果调整,修改和补充部分因素和项目,完成问卷的第一次修订。
第二次测评。由于预试问卷中在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发现部分题项鉴别力低和个别题目项目负荷值低于0.4,问卷在进行修改和调整后,进行了第二次测评。用修订后的问卷对江西,山西,广东三个省五个市区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共950人进行测评。
将第二次测评的有效数据分为基本同质的两部分,其中一半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做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二次问卷修订。根据第二次测评数据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再次对问卷的题目进行删除和调整,完成第二次问卷修订。
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第二次修订后问卷的题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提出并验证相应的结构模型。
2.4 统计工具和方法
数据主要采用SPSS13.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LISREL结构方程分析软件包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第一次测评项目分析
在进行正式项目分析之前,首先要删除认真度自评在4以下和测谎题分数在15分以下的被试问卷资料。最后共675份有效问卷进入正式的项目分析和探索因素分析。根据项目分析相关理论,求CR值,结果发现题项4道题目的显著性检验并不显著,予以删除,在对数据的每个题目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D值小于0.2的题项共12道题目。通过区分度的分析,本预试问卷共删除16个题项。此外对5个测谎题也进行了鉴别力分析,求每道题目与测谎题总分的相关,结果发现其D值都在0.3以上。最后共675份有效问卷,64个题项进入探索性因素分析。
3.2 第一次测评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64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提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然后使用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的负荷矩阵,最后参照以下标准确定因素数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因素解符合陡阶检验,碎石图的拐点,及问卷编制的理论前提。在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检验是否有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见表1,结果显示四个问卷的变量数据都适合做因子分析。
分别对认知问卷,情感问卷,行为问卷,意志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表2结果显示,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认知分问卷的四个因素解释全部变异量的47.099%,情感问卷的四个因素解释全部变异量的46.456%,行为问卷四个因素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42.827%,意志问卷五个因素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55.187%,根据题目筛选的标准,只有行为问卷中的1个题项由于因素负荷值小于0.4,予以删除,问卷由剩下63个项目构成。从结果来看,各问卷提取的因素与理论构想的维度相对照,可以发现两者基本吻合,对部分题项的因素归属做了调整和修订。同时为了每个公因素至少要保留三个题项,因此在意志问卷中的最后一个自制的因素上,增加了一道题目,从而使得第二次问卷测量良心的题目数量维持在64题,由四个分问卷组成,且每个问卷各有16个题目,和第一次测量中使用的4个干扰题,1个认真度自评题,5个测谎题,共74个题目组成。
3.3 第二次测评项目分析
对修订后的问卷进行测评,回收有效问卷907份,同前一样进行项目分析,最后共834份有效问卷,64道题目进入正式的项目分析和探索因素分析。根据项目分析相关理论,求出CR值和D值,共删除三道题。然后把834份有效问卷进行同质性分半。各417份,其中417份问卷,61道题目进入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第二次测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417份问卷的61个题项进行如上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先检验是否有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见表3。结果显示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因素分析的基本原则,分别对认知问卷,情感问卷,行为问卷,意志问卷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
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认知分问卷的四个因素解释全部变异量的50.622%,情感问卷的四个因素解释全部变异量的50.965%,行为问卷四个因素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49.266%,意志问卷四个因素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51.504%,根据题目筛选的标准,只有情感问卷中的1个题项因素负荷值小于0.4,予以删除。经探索性因素分析,该问卷由剩下的60个项目构成。根据因素命名原则,因素1命名为“道德认同”,因素2为“道德认知”,因素3为“责任感”,因素4为“正义感”:因素5为“同情心”,因素6为“情感不适”,因素7为“冷漠”,因素8为“情感愉悦”;因素9为“亲社会行为”,因素10为“非亲社会行为”,因素11为“错误弥补行为”,因素12命名为“内化行为”;因素13为“自省”,因素14为“自律”,因素15为“自制”。因素16为“自我决定”。结果显示各问卷提取的因素与理论构想的维度相对照,可以发现两者基本吻合,特别认知问卷和意志问卷较为吻合,不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情感问卷和行为问卷中部分题项的因素归属上,根据相应的理论标准,对部分题项的因素归属做调整。
3.5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系数)。分半系数(split-half系数)作为正式问卷的信度指标。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5,检验结果表明,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4,分半系数为0.853。
3.6 正式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
本研究根据理论模型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用第二次测评同质性分半的另一部分417份数据用来做验证性分析,来验证原有的理论模型。结果如表6,可以看出,总问卷及四个问卷的卡方检验在1.78~2.37之间,RMSEA在0.044~0.06之间,RMR绝大部分小于0.1,GFI。AGFI,TLA,CFI的值也绝大部分大于0.9,综合分析这些结果,表明各分问卷的内在结构拟合度较好,整个量表的内在结构比较理想,在结构上是合理的,说明整个问卷具备良好的结构效度。
4 讨论分析
认知问卷在理论构想中主要由对道德的认知,对道德的认同,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为理论依据编制相关内容,在进行第一次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发现有部分题项不符合相关统计标准,予以删除。情感问卷在删除不符合第一次项目分析统计标准的题项上,进行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时,发现共有四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经过对题项因素的主要题项内容分析,分别是事先正向情感,即同情心,事后情感愉悦,愉快,心安,价值感,事先负向情感,即冷
漠,事后情感不适,愧疚,自责等,这种分类符合理论建构。行为问卷主要是根据亲社会行为。内化行为,错误弥补行为进行题项内容编制,结果在进行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时,发现共有四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经过对题项因素的主要题项内容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把亲社会行为中的反向记分题项区分出来,另外构成一个因素,即非亲社会行为。意志问卷最初测查的主要内容是自我决定,自律,自制和自我反省,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共抽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项目,把自制中的抵制诱惑单独区分开来。经第一次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该问卷由剩余的63个项目组成,完成第一次修订。经第二次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总共删除4个题目,比第一次删除的17个题目更少,说明绝大部分题项是符合相关理论标准,经过同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发现认知问卷,情感问卷和行为问卷的因素抽取与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意志问卷的因素抽取,更加符合理论标准,并没有把抵制诱惑从自制中单独抽离出来。本问卷增加额外的10个题目主要是为了尽量减少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对5个测谎题的项目分析中,发现该5个题目对被试还是具有区分度的,因此在后续问卷中得以继续保留。
在信度和效度检验中,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系数作为正式问卷的信度指标,结果表明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4,分半系数为0.853,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以上,表明该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经过效度检验,科学的编制程序保证了问卷具备良好的内容效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该问卷具备良好的结构效度,四个分问卷的结构拟合度都较优,其中绝大部分因子在维度上的负荷达到心理学可接受的水平,换言之,所编制的问卷符合理论的构想。
问卷法是研究良心的一种方法,并且编制测量工具的方法有多种,本研究采用的自陈法,而且良心涉及到人的道德方面,社会赞许性极高,可适当考虑情境测验,或投射法,但目前的故事测验法主要是用来测量儿童或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未来研究可考虑故事测验法与问卷法结合使用,也可结合实验室观察法,实验法和访谈法的综合运用,做到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由于国家义务教育和大学扩招的政策使得本研究的抽样调查主要集中在江西省的在校学生。其他省市和少数民族及非在校学生的样本不多,从而研究结论的推广受到限制,未来研究需要扩大样本取样范围。
篇8
论文摘要:广义上说,研究生无论从学识素养、认知能力、自我要求、职业规划等方面都优越于本科生,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也不例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态度、方法、效率远不是笔者所想象的那样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功利性、浮躁性、被动性、被迫性令人惊讶。为提高艺术院校研究生英语水平,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主要探讨艺术院校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启动正性情绪,引导并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切实实现研究生阶段愉快有效的英语学习。
1 引言
“普通心理学对情绪的解释是: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题需求之间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马毅,2009)。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孟昭兰,2009)。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认为:“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吵、怕了才发抖,恰恰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吵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文成蹊,2009)。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每一个决定和行为,都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其结果也就因情绪不同而截然相反。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情绪具有两极性,主要表现为情绪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又称为正性情绪, 是能使人感到欢欣喜悦的情绪, 如兴奋、愉快、欢乐等;消极情绪又称为负性情绪, 如紧张、恐惧、愤怒、焦虑、抑郁、惊慌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正性情绪对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增力的积极作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对学生则有着减力的消极作用。那么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研究生启动正性情绪并实现正性情绪培养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2 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现状
人们常说,艺术家是天才也是疯子。因为他们在艺术上的天赋和造诣,他们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就没有太多的热情和精力;因为他们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个性也会与众不同,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不一样。他们善于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在生活和学习上感性总是多于理性。研究生这个层次的艺术类学生原本更应该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和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状态与艺术类本科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学习外语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最终获得硕士文凭。因此,做大量的模拟题就是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利用语言这个媒介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几乎被学生搁置一边,至于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已经不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治学追求。那么,研究生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治学态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隐藏着什么样的客观和主观因素呢?
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在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中,他们的主观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完全不可忽视。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他们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更主动、更热情与老师交往,诚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因此,在艺术院校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就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情绪问题,从事艺术学习和研究的研究生更强调展示个性、表现欲极强,在未来职业规划上也更明确,与教师沟通也更大方自信。但是他们对待文化课的态度却少了严谨、坚持、勤奋、执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或者消极待之,因此学习态度更被动,更显情绪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低,学习效果也不太有效。因此,引导和启动研究生英语学习上的正性情绪,教师就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绪,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能保持长时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扬考研时的那种顽强拼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攻克英语学习上遇到的任何问题,如英语结构、词汇积累、段落翻译、命题写作、阅读技巧等。考研的过程是严酷的、但也是有促进作用的,至少让学生们明白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和困难,明白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考上研究生之后,学生很容易就变得迷茫,不知英语学习的目的。那么,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就应该思考为什么学生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负性情绪”,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正性情绪”,把语言学习当作一种快乐,一种专业提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种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色彩和变化的素养,而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烦恼、郁闷的学科。当然,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在英语的学习中存在许多“历史”问题:专业情结浓厚,文化课基础薄弱,尤其是英语。因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他们会高兴地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在大学和研究生学习期间,专业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参加表演、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因而他们对待专业课程的积极态度往往胜过对文化课程,因为专业的优秀可以为他们带来直接快速的荣誉和光环,所以他们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是,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研究生群体,一个在专业水平、理论知识、认知能力等各方面都较本科生优秀的群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治学态度和更高的志向,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们明白外语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也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宽广的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为,这样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如果我们不正视艺术院校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情感以及他们的个性和专业的特点,如果我们不对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进行正面积极的引领,我们就很难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
3 情绪调控与英语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教育是什么?叫人变。叫人变好的是好的教育,叫人变坏得是坏的教育。活教育叫人变活,死教育叫人变死。教人不变,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仅是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关注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多年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情绪问题是影响艺术类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因为我们都知道正性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和增强效果,而负性情绪也能减弱、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控负性情绪,使之向正性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学习上保持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为积极增力的情绪能大大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一切手段尽最大可能调动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正性情绪。
根据动机原理,在内容安排和设计上,在教学要求上,教师设定的目标应该为所有学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内达到为好,这样才能逐渐培养研究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情绪。艺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征、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英语课程内容的安排不应该是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字词句的讲解、翻译、主题或结构分析等,而应该立足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让艺术人才被人诟病是“有技能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的群体。因此课程内容应涉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演讲、美文、专业文献等选读,同时还要融入与艺术类学生相关的专业内容,如艺术家、作品、艺术流派、艺术批评等。如在学习《音乐英语》(四川大学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课“Clause Debussy and Impressionism” 时,笔者并没有用作曲家的音乐来引入,整个课程设计是从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开始,首先请研究生面对画作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这幅画的“impression”。众所周知,印象主义音乐与绘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虽然美术是空间和视觉的艺术,音乐是时间和听觉的艺术,但是视觉的直观冲击能让学习艺术的研究生有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为他们理解、诠释、演绎印象派音乐作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丰富他们的艺术整体鉴赏能力和修养。笔者从简单的单词color, light, change等引导学生学习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unrise;…accurate description of light in its changing qualities;…different and unusual visual angles,最后再开始学习…to put the color factor to the foregrou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shaping of new sound effects…等等。 这样的课程内容和设计使得艺术类研究生在英语学习的课程中始终保持视觉、听觉、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应是愉快的,配合的。因为现实告诉我们,人对某件事情的反应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或对事件的态度。英语学习与相关艺术家、作品、经典等有机结合是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可探索的一种可行的模式。按教育学的观点,学习需要则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只要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自身的现状和期望,那么建立合理的艺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内容和设计就是对研究生英语学习正性情绪的最好培养。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要真正成就一番事业,他身上必须具备这样的要素:活力、激情、行动、务实、创新。如果没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英语学习对研究生来说就不可能转换为活力、行动,他们的学习需要也就无法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研究生个人价值观进行潜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更为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各类知识面,有效运用更有刺激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有效英语教与学的目的。
除了将英语学习与艺术专业相结合,另一个调控学习情绪的方法就是用英语语言承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的正性情绪。艺术专业的研究生更多是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他们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中重要的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文化层面的修养和充实、个人精神层次、道德情操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艺术总是与人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变革等紧密相连。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自觉地融入中外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学位英语有关国画的文章时,笔者用清朝文士画家郑板桥的《墨竹》为代表来讲解清代国画的技法特点和精神寄托。美术专业研究生喜欢学习、模仿、了解郑板桥的绘画技法,音乐类的研究生同样也想知道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文化含义是什么。这样可以换一个角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懂得中国绘画艺术的技法和形式,也能够领悟丰富而深刻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画竹为中国人精神表征之一。古人常借画竹怡情养性,或寄托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竹代表着一种为人的境界,代表着一种胸怀和骨气。此时的竹子已经脱离开了孕育它的泥土,长成了一幅精神和人格的画像。这样的内容设计经过实践能够让研究生们在英语学习状态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视野扩大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升华足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动力。
再其次,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正性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艺术类研究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差异,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Armstrong University 校长黄天中曾说:“教师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人,应看到学生的increasing curve(成长),不能只看过去的成绩。学生是否有可教育性”。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投入、学习效果。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会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鼓励机制,让学生常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他们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探索。最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下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态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也是教师不断吸收反馈信息,不断对学生进行正性情绪的调控,使教与学达成一致的重要策略。
篇9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青少年、心理矫治
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又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居多。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寻找促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其心理特征并对之进行心理矫治,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认知才可能得到纠正,其犯罪行为才可能得到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心理成因
随着青少年犯罪数量的持续增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12—25岁青少年占社会总人口的24%,而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在押犯中所占比例已高达35%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犯罪主体上看,青少年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蔓延快、手段残忍、危害严重、反复性强、团体作案突出、重新犯罪率高、改造难度大等趋势。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比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案件中,作案人数就有75%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
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正处于发展、形成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缺少社会磨练,意志薄弱,特别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不分,甚至视丑为美。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个性特征。(1)、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较为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面对现实社会他们有时会感到迷茫、无助、困惑……甚至有时会感到孤立无援。此时,如果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他们往往会被不健康思想和错误思想误导,进而误入歧途。(2)、神经(气质)类型: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和他们的气质类型(或神经类型)是有一定的关系的[2]。犯罪青少年的神经类型呈强弱两极分化型,暴力犯罪者的神经类型更多表现为强型,而非暴力犯罪者则弱型居多。偷窃犯罪的灵活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较多。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反应快且准确。区别在于前者活泼,适应能力强;后者好静,细心。从反应快与准确来看,这些无疑是偷窃犯必须具备的[3]。(3)、自身性格特点的不足:我国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明显地反映出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对崇高理想、目标的追求,显得精神空虚;社会责任感和规范约束力差;分辨力差,难以认清善恶是非;缺乏羞耻心、同情心、怜悯心等,对人冷淡,有敌意,攻击意识强。情绪突发性强,波动大,神经质突出,心境变化多端;少独立性和自控力差,易受外界情境和他人的影响。
2、意志特征表现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反复性大等特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接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经过帮助教育,痛苦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出狱后,经其同伙一拉,或出于哥们义气,又管不住自己,照样违法犯罪。一般来说,大多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有恶习不深,可塑性大的特点[4]。
笔者曾在贵阳市少管所探访了一位名叫张亮(化名)的少年犯,他曾“三进”少管所:12岁那年,在无人管教的情况下在游戏厅接交了4个年龄相仿的“朋友”,几个人一起打游戏、一起盗窃、抢劫、一起进少管所。据介绍,张亮“三进”少管所间隔的时间都不长,从1997年4月第一次进少管所,第二次距第一次仅2个月,第三次距第二次仅9个月。第一次偷窃,仅13岁,11天后即被送回家;第二次,抢劫,三年劳教;而第三次,团伙盗窃,刑期从2000年5月9日至2009年11月8日。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的调查统计,少年在刑释后三年内重新违法犯罪率为34.6%,个别地区超过40%。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出现了由单独作案到结伙作案,由一般的盗窃到抢劫、重伤、杀人等严重犯罪。可见,这些人反复越多,对社会造成危害越大,也越难于改造。因为他们多次作案得手强化了犯罪心理,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和无所顾忌,特别是在犯罪行为受到制裁和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难以改造的累犯和再犯。
3、需要特征以强烈的自我满足为主。个体的内在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前苏联犯罪学家库德里亚夫采夫曾说:“违法者认为现实条件没有充分满足他的实际需要或者臆想中的需要,这就是违法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基础”[5]。需要是人的机体内部最大的内驱力,不同的需要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欲望,从而导致不同的活动。因此,人的违法犯罪活动产生的主要因素就是需要形成的欲望和动机在外界刺激或诱因的影响下实施违法犯罪活动[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由于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每个人的需要层次也不同。大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偏重于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大多违法犯罪活动都与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满足个体感官刺激有关。一般人的需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需要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而且总是高级的需要制约着低级的需要,并且调节和制约着人的行动;而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需要系统却处于畸形状态,某种不良的需要处于恶性膨胀之中,使各种需要之间遭到了破坏[7]。在他们身上需要往往是不择手段的自我满足和强烈的物质占有欲。为达到个人目的,他们往往以型行为来占取不义之财。反映了他们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他们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和心理特点。
4、动机特征表现为青少年动机多样而又茫然,行为易受情绪情感左右。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intrich&Schunk,1996)[8]。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容易受外界诱因而引起,他们的动机较为简单且少预谋,没有经过周密考虑或精心策划。在强烈外诱因的引导下,他们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容易受暗示……一些犯罪青少年在本来没有坏习惯的条件下,也会由于青少年期自身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弱点,加之外界的诱惑而产生犯罪动机。从某种角度来讲,他们的恶劣行为往往不是为了达到什么明确的目的,而是追求一种满足、愉悦。并且,青少年犯罪动机容易变化且不稳定。在遇到情境的变化,特别是在情绪激动下,会实现动机的转化[9]。这一动机转化一般来讲并非是青少年事先精心策划的。在第一动机实施末得逞时,往往情绪迁怒,转移目标,发泄怒愤。如盗窃未遂与事主搏斗,则容易产生杀人的第二动机,杀人后随即又可能产生放火灭迹的第三动机。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措施
心理矫治又称“心理学干预”、“矫正治疗”、“改造干预”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是指促使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10]。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作为改造青少年的手段,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培养身心健康的守法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心理矫治,其目的在于消除青少年的行为和犯罪心理,实现其产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毅力,顺应和适应社会,不再扰乱和危害社会。
1、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针对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冲动、逆反、烦躁、从众、自控力差等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人际关系及其自我认同问题,学校、媒体应多开展调适心理健康的活动和节目。并以各种形势组织和开展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解剖自我的系列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辅导者要帮助矫治对象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消除其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关键是化解青少年在违法犯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合理化”情绪,即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种种借口,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因此,要善于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一些异常行为,有意将问题少年放在和谐、互助、友爱的团体里,详细地了解产生“合理化”心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具体分析,通过面对面的疏导,打破违法“合理化”心理。心理咨询主要采取个别咨询的方法,此外,也有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家庭咨询等。对矫治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对于整体情绪的稳定、认知缺陷的矫治、情绪困扰的解除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时,要转入心理治疗。
2、心理治疗: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以改变认知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活动[11]。实施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那些内在情绪或者心理问题的一种机制。因为心理疾病确实是大多数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的首要原因。针对犯罪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主要是采用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展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有两条:一是满足,以减缓其攻击行为;二是升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使其行为朝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目的是让青少年对自身形成的病态人格和攻击行为的成因予以觉察,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其改过[12]。在此过程中,鼓励少年犯谈论过去的冲突和进行自由联想。因为这些冲突导致他们产生多种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问题又引发行为或攻击行为,对他们进行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他们解决驱使他们犯罪的冲突和无意识需要。而自由联想是在不加任何选择、不做任何掩饰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可以暴露出犯罪青少年无意识的内容,有的甚至会使犯罪青少年的活动退回到童年早期状态,此时,由专业人员对此加以解释并引导,如果能被矫治对象接受,便可提高其自知力,达到深刻的人格矫正的目的。
3、行为疗法:行为矫正是指系统应用学习原则和技术评估和改进个人的内隐和外显行为,以便帮助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的治疗技术[13]。在心理矫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矫治对象的心理问题,逐渐也认识到,对矫治对象的行为问题的解决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厌恶疗法: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行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矫治对象经受来自惩罚的痛苦体验,并与不良的行为习惯重复结合,以抑制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当一名惯偷少年犯在出现偷盗行为的欲望时,让他立即闭上双眼,想象自己面前正站着一个高大威武的警察,手持警棍、手铐怒目圆瞪地看着他;或者使其矫治对象想象自己在偷盗过程中刚好被事主发现,周围投来厌恶、鄙视的目光……以此来达到和减少这种行为的目的。
(2)代币强化法:这是利用分数、筹码等可以兑换成实物或减免其罪行的代币或标记作为正强化物,从而培养犯罪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行为矫治方法。该方法是在监狱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方法。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治时,也具有相当的激励作用。犯罪青少年可以通过良好行为来获取分数或小红旗、代用币等,便可得到某种形式的奖励或实际的好处,在此过程中,犯罪青少年逐渐能形成在更大的社会中应用的行为模式:人们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也正是这些好处(正强化物)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3)适应疗法:此法强调的是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青少年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会对某些外界环境产生不适应症,如一些青少年因为性的神秘感而引起无可遏制的性冲动,从而导致性犯罪;还有一些青少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能经受失败的挫折而导致的攻击等,这些都是机体不适应的表现。针对上述两个例子,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开展性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避免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而产生的行为;而对不能适应社会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模拟竞争训练等使其逐步适应原先的社会条件。有了这样一个适应过程,青少年对环境因素的感受性降低,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会削弱,青少年便不会因为情境的不适应因素而产生过度反应。
四、结束语
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具有不良消极心理因素的青少年头脑和行为中的能动反映。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整个社会就必须着眼于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加以切实有效的预防。青少年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如不及时矫治和消除,其逐步发展的后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恶果的发生。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人格特点着手,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将会减少和阻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和曼延。
参考文献:
[1]魏健馨、张学林著.犯罪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45--153
[2]车文博主编王国新、戚立夫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82
[3][4]孙莉.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矫治研究[J],2005-5-1
[5]许华应著.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初探[M].吉林出版社,1984
[6]许华应著.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初探[M].吉林出版社,1984
[7]周运清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1
[8]彭聃龄著.普通心理学[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王少孚,李海英.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分析[J].理论界,1999,06
[10]吴宗宪著.国外罪犯心理矫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11]吴宗宪著.国外罪犯心理矫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8
篇10
【关键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30-04
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和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1〕实践教学旨在为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提升教育技能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养成研究、创新的专业态度,综合提升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2〕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将学生在形成专业素质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安排,将教学计划中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教学实际情景之中。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逐步获得对学前教育实际工作情境完整系统的感性体验,进而真正理解各门学科对其专业成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对我国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价值
有关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研究,直接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在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不论是中师教育的技能型课程体系,还是高师教育的理论型课程体系,均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要求。二者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较为单一,课程体系亟待调整。以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当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五个基本模块组成。模块一是以理论性为主的学前教育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等;模块二是以表现性为主的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模块三是以操作性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及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等;模块四是以入职缓冲为目的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模块五是以获得专业学位为目的的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这五大基本模块的教育目标虽然具有一定衔接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边界分明,五大模块中各门学科间的联系被人为切断,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尚未落到实处。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1.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起,往往就要承担起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承担的所有工作。这就意味着,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不能留到入职后进行,而应尽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进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入职前基本实现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换,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过渡。要完成这项任务,光靠专业理论学习显然不够,还要依靠专业实践活动,而这正是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意义所在。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是情境性的,是学生在自然教育教学情境中建构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智慧的过程。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实践机会,以期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2.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沦为一纸空谈。如果能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恰当选择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就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正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具体培养路径,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此外,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有利于发挥“合并型”高校的优势。原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具有专业技能教学的优势,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知识教学优势。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打破以往中师教育偏于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理论水平提高的局限,也能改变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偏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局限,从而发挥各自的专业发展优势,提高“合并型”高校的师资培养质量。
二、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
1.注重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之一,是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按学科逻辑有规律地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方案的实施从新生入学即开始。学生沿着教学计划中设定的学科逻辑线索,通过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进入学前教育实践,消化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意识,逐渐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可打破五大课程基本模块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元素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形成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换句话说,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让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开始接触学前教育工作实际,直至毕业,从而确保他们一直与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保持密切接触。
2.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另一特征是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专业人员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任务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幼儿园相关教师和高校相关教师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完成,这个实践共同体“是处于同一实习场的全体成员及其行为关系的总和”。〔3〕
三、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设和完善。
1.制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学期分工、所依托的主要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实践活动的时间总量以及实践场地等项目(见下表)。
2.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做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推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注重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扩大高校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以积极接纳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建设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学实践基地,促使其规模化、体系化、制度化,以满足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的需要。高校可以考虑将常规教学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在幼儿园、社区开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既能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专业信息,也能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3.建设导师共同体
导师共同体由高校分管领导、高校学科指导教师、幼儿园园长、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导师(高年级学生)组成。导师共同体的职责是对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制订既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又符合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实践教学方案,并通过各自的实际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导师共同体要激发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愿望,重视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收集和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和带领学生根据实践问题设计与改进研究方案,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
4.布置实践作业
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呈现方式的实践作业是贯彻渗透式实践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实践作业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智慧。各学科指导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体的实践作业要求,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循序渐进、动态提高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前卫生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性印象,学会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并撰写简单的测评报告,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卫生学原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作业的呈现方式有观察记录、测评报告和小论文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观察、调查、测验等手段分析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为主。
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和运用专业知识,明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激发他们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与训练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和评论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教育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视角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呈现以评论性论文或说明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游戏论和学前课程论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学前教育课程观,为后续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与训练奠定基础。作业呈现以游戏活动设计、调查报告等为主。
以各科教学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以各科教学法为主线开展的幼儿园试教活动。在导师共同体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尝试逐步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以逐步做好入职准备。作业呈现方式是幼儿园活动方案设计以及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在基本完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在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课题选定、文献查阅、计划制订、方法选择、资料分析整理以及成果表述等一系列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类型,逐步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具有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可尝试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内容的过程中,将研究思路逐渐扩展到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中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等问题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1〕曹能秀.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06(6):34-38.
〔2〕〔3〕秦金亮.走进全实践:反思型幼儿教育实践家的成长之路〔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7:40,5.
An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y
Li Lanfang, Zhang Haizhong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nzhou Municipal College, Lanzhou, 7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