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停车场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停车场的盈利模式

篇1

经笔者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学习与总结,现就智能停车应用的发展模式做以简单地分析、思考,抛砖引玉。

精准数据是立足之本,模式之源

显然,与智能停车应用最相关的核心数据包含互为唇齿的两个方面,一是进入系统平台的停车场及停车位的精准数据(包含车辆进出的动态变化数据),二是使用智能停车应用的用户数量。

有了这两方面最核心的数据体系,智能停车的价值才能真正确立。事实上,每一条停车数据的价值=(单位时间用车成本+开车人时间成本)x找车位的平均时间。按国内较低标准20元时薪的人工计算,如果百公里油耗10升(接近市区最低油耗),找车位花费10分钟,以此举例,那么单条停车信息价值几何?如果再批量化规模化呢?

羊毛出在谁身上

做个假设,国内众多城市重点停车场停车位精准数据已进入某智能停车应用后台系统,比如某段时期后,停车百事通应用覆盖了国内上百家存在停车难问题的城市,并且停车百事通的用户群体超过1000万的话。那么问题来了,就算停车百事通并不着急马上盈利的情况下,彼时,一定也会有各种“盈利模式、顶层设计、发展大计”自然而然地被动出现。

其实无非就是羊毛出在谁身上的问题。按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再考虑到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以及智能停车领域的行业特性,也不外乎几个选择。

第一,向用户收费,可以通过预订车位、提前锁定车位及用户之间的P2P车位交易、代客泊车等增值服务来实现。

第二,向停车场甚至物业收费,可以通过向品牌物业如高端商场定制开发反向寻车系统、帮助品牌商家向附近用户推送优惠信息等定制服务来现实。事实上,停车百事通目前已经帮助深圳茂业百货某门店实现了智能诱导反向寻车系统,不仅收获了该店高端客户的点赞好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茂业的品牌形象。

第三,聚焦智能停车领域,成为城市停车解决方案核心供应商,助力交通管理部门梳理城市交通拥堵,有效缓解和解决停车难题。停车无小事,公益更大事——这一点的实现,除了自身过硬的核心技术和运维实力外,还得有着敏锐的公共政策嗅觉和较高的战略规划布局。

是否有可能成为入口级平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APP,只要达到一定量级,哪怕十万用户规模,都至少可以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商业渠道,比如成为其他应用分发渠道,整合传播渠道。甚至,可能成为细分领域的平台型入口。

面向全国过亿汽车保有量的市场,围绕起码几千万量级规模的城市车主,不难发现,号称平台的应用貌似不少,然而,比如智能停车应用,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入口级平台?这可能取决于地图,因为智能停车应用不可能脱离于地图而单独存在。事实上,手机地图领域,百度、高德、腾讯等几大巨头俨然已成为真正的平台级入口。

篇2

关键词:Shopping Mall;金源Mall;问题;对策

一、 何为Mall?

Mall全称Shopping Mall,在2000年9月的中国购物研讨会上,国际级权威专家对Shopping Mall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它指有不同的零售商店或商业设施经整体规划、开发以及经营管理所形成的统一商业建筑及服务群体,它包括商店、停车场、绿化地、物流配送、公园、影院等设施,并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及设备。”

二、金源Mall的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中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Shopping Mall――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以下简称金源Mall)隆重开业。其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拥有燕莎友谊商城、贵友大厦、居然之家、卜蜂莲花、国美电器等多种商业业态,完美呈现了一站式消费理念。

在开业之初,金源Mall引得了业界乃至全国的广泛关注。而这些关注的目光中亦不乏质疑与担忧,只因金源Mall的诸多“不同”。比如金源Mall的发展模式似乎难以界定;比如开发商世纪金源集团在地产界虽享有盛誉,但在商业开发上仍欠缺经验;比如多半商家对于Mall这种新型业态知之甚少……

经过几年不断的坚持和调整,金源Mall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改善,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三、金源Mall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盈利模式问题

Mall能够参照的盈利模式通常有两种:一是Mall自身可以直接盈利;二是Mall在战略规划上以“商圈意义”作为考量,间接产生盈利。金源Mall采取的是第二种盈利模式,就务必要抓准盈利核心――Mall本身的繁盛。

Mall的经营核心之一在于它的主力店。金源Mall的五大主力店营业面积占到总体的60%以上,其成败决定着金源Mall的生存。而余下的40%则有些不被重视,在全面规划的上略显草率。在注重主力店的同时,对于其余的商家也应加强规划管理,从而提升金源Mall的整体水平。

(二)定位问题

金源Mall “以中档为主,以高档为辅,以精品为主”的定位整体思路是正确的,然而具体如何落实这个定位,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

首先应审慎思考:金源Mall的目标顾客究竟是怎样的?来自哪里、收入水平如何、家庭构成、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

其次,便要解答“满足目标顾客的何种诉求”这一问题。金源Mall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分清主次,重点把握关键性诉求,次要性诉求能够发挥辅助作用即可。

在确定目标顾客和诉求之后,便是根据这两方面来进行定位。

(三)管理问题

金源Mall在运作中首先由开发商批租给几家大的运营商,再由这些运营商分租给不同的商户,每个运营商对自己的租地自行管理。这种分割出租的方式,显然成为了金源Mall统一管理的桎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管理水平。

首先,应制定统一的业务流程。Mall内实现全面统一管理实施难度较大,但制定并施行统一的业务流程完全具有可实现性。

其次,调整商品陈列、美化标识。由于Mall内各种不同的业态、不同的商品,难免会使顾客感觉杂乱,或可通过形成整个Mall的商品陈列风格,来体现一致性。

最后,要形成独有特色、独占优势。我国零售业已处于供过于求的激烈竞争环境之下,金源Mall必须形成独有特色,比如以在Mall的消费体验形成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用创新的营销理念来吸引消费者。

四、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大Mall热潮渐退,不少红极一时的项目遭遇经营困境,“造Mall”运动少了一些盲目,多了一些审慎与反思。作为我国“造Mall”热潮中极具代表性的金源Mall,在经历了初始的探索阶段之后,不断努力调整、应对挑战,逐步走入正轨,对于现存的一些问题,今后也将一一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金源Mall近八年的成长过程,也正是我国Mall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因而金源Mall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仅对其他Mall具有借鉴意义,对研究我国Mall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巴里・伯曼,乔尔・R・埃文斯.零售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迈克尔・利维・A・韦茨.零售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陈剑.Mall中国商界的馅饼还是陷阱[J].商场现代化,2002,9(11):6-8.

[4]孙玲.Shopping Mall的前世今生[J].商业文化,2010(1):36-46.

[5]罗杰.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难解之症[J].经济导刊,2005(4):80-83.

篇3

【关键词】商业建筑;管理需求;弱电与智能化设施设计

【Abstract】As the design of commercial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and ELV involves multiple subsystems,how to determine the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 ELV and intelligent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content is the owners and designers must face the problem,in this paper,Based on a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 project ELV and intelligen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 an example,for low voltage and the design of the intelligent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Commercial buildings;Demand management;The design of elv and intelligent facilities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商业建筑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弱电与智能化设施作为商业建筑的有效管理工具,在商业建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每一个商业建筑的用途、功能定位、运营方式、投资控制、盈利模式、运营及管理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商业建筑弱电与智能化设施的建设内容及各个子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不同的。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的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技术手段对大型商业建筑的弱电与智能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及设计,帮助大型商业建筑管理者实现安全防范、设备管理及运营管理的管理目标是设计人员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以某公司的大型商业建筑项目为例,对各个子系统的建设目的及设计内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的设计及管理人员有所帮助。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某省会城市的市中心,周边为繁华的高档住宅区和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60714.4m2。(其中地上45350.4m2,地下15364.4m2),地上最高23层,地下3层,建筑总高度99.9m。该大厦采用高层双塔楼设计,西侧塔楼(A座)23层,东侧塔楼(B座)17层。双塔楼之间设置4层裙楼,裙楼东侧设置双塔楼入口门厅,裙楼西侧及南侧设置商业入口。

裙楼部分层高5米,拟用于商业、餐饮、会议、文化及健身娱乐等多种需求的生活空间;裙楼以上部分的建筑层高为4.2米的塔楼,在功能上定位为高端写字楼。该商业建筑的经营模式为只租不售;通过商业运营管理公司来进行商业地产运营策划、招商、运营、管理;未来的目标客户群为国内外知名大公司,主要从事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或知名品牌等方面的业务。物业服务将由经验丰富且一流的知名品牌公司进行管理。

2 需求分析

作为一个高端商业地产项目,除了具有一流的建筑品质及高档装修外,还必须能够为未来的客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还必须是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建筑。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后期的运营成本,为其商业运营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该项目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多次与业主及商业运营管理公司沟通与交流,并对该项目功能定位、运营方式、投资控制、建筑物生命周期鹊脑诵蟹延玫雀髦忠蛩亟行仔细分析,确定该项目弱电与智能化设施主要的建设内容为:

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

对建筑本身及周围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及控制的安全防范系统。

对建筑内建筑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及管理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对建筑内公共区域照明设备进行管理智能照明系统。

为建筑内的商户及顾客提供服务的运营管理系统。

3 弱电与智能化设施的设计与实施

3.1 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弱电与智能化系统的基础和支撑,它为各项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包括语音、数据及图像等)提供了一个综合数据传输平台。因此,设计之初首先必须对商业建筑的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及规划。

由于大型商业建筑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通常包括商用网络系统及内部网络两个部分。因此,商业建筑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布线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为内部局域网的设备用房、光缆及电缆线路的容量,还必须考虑商用通信网络需要的设备用房及建筑内部光缆及电缆线路的容量。针对本项目,整个商业建筑是用来出租的,建筑内部的语音通讯系统是由运营商提供。因此,内部局域网的设计只需考虑内部各个管理系统业务数据的传输需求即可,由于视频业务的数据量最大,因此整个网络的设计是按照视频业务的要求来设计的。内部局域网采用二层设计,即接入层及核心层,网络结构为星型拓扑结构,支持TCP/IP通信协议及千兆以太网技术。可以通过VLAN技术,根据业务功能,建成多个逻辑网络实现功能隔离。

另外,设计考虑在地下室为运营商预留一个OLT接入设备间及从OLT接入设备间至相关楼层弱电间内光缆配线架的光缆敷设,楼层弱电间内光缆配线架至用户采用皮线光纤敷设至用户的弱电箱内。

3.2 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及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组成。

3.2.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视频安防监控是安全防范和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管理、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先进的、防范监控能力极强的综合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由网络高清彩色摄像机(720P)、云台、防护套、现场电源箱、视频承载网络、硬件解码器、液晶监视器、网络硬盘录像机、视频管理服务器以及电源设备等组成。通过前端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镜头、云台等),把被监视场所的图像信号传送到监控中心,通过显示设备实时显示出来,使监控中心对被监控场所的情况一目了然。另外,通过视频信号存储设备将被监视场所的图像全部或部分地记录下来,为日后对某些事件的追溯提供了方便条件及重要依据。

根据该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考虑在该大厦的、地下车库、电梯前室、电梯内等公共区域共设置147台不同形式的摄像机。除电梯内为模拟摄像机外(通过编码器上传),其它位置全部采用IP高清摄像机(720P)。所有摄像机的视频信号通过内部计算机网络传输至安防控制中心,经解码后上墙显示。在后端设置一台高性能的网络存储设备,通过视频流直写的方式,实现高清视频图像网络集中存储录像的功能,以满足突发事件事后追溯的要求。

3.2.2 出入口控制系统

为了控制无关人员随意进入商业建筑的写字楼办公区,保障区域内人员生产及生活的安全,设计专门为写字楼设置了一套出入口控制系统,所有人员通过刷卡才能进入写字楼。该系统由门禁服务器、门禁工作站、门禁控制器、读卡器、摆闸、电磁锁等组成。

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联网型出入口控制系统,分为两级网络控制。一级网络为前端读卡单元,包括读卡器、门磁、电锁、出门按钮,读卡单元的信号送至出入口控制器。二级网络则由出入口控制器将信息通过以太网传送到门禁服务器上,通过门禁工作站可对每张卡进行具体的设置,设置的内容包括有效的时间、地区,权限、密码等信息。另外,该系统在设计时还考虑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连锁控制,火警时控制系统自动失效。

3.3 商业运营管理系统设计

商业运营管理系统由信息引导与系统及停车场管理系统组成。

3.3.1 信息引导与系统

在一层写字楼入口大厅设置1块大尺寸的全彩LED显示屏;实现信息、临时通告、紧急通告、欢迎致辞等高质量的视音频节目功能。在各主要出入口及各层电梯前式均设置32寸的液晶显示屏,用于播放通知公告。所有的显示屏的显示内容可通过媒体播放器及管理软件进行分区控制。

信息引导及系统由系统软件、服务器、网络、播放器、显示设备组成。系统采用C/S架构,服务器与多媒体播放器之间采用TCP/IP的通讯方式,所有制作完毕后的各种文字、图片及视频信息等节目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到媒体播放器进行播放。

3.3.2 停车场管理系统

该大厦地上及地下均设有停车场,共计371个停车位。停车场设有一个出口一个入口,出入口距市政道路的距离大约50米,行程较短。为了避免高峰时段进出车辆的拥堵,提高通行效率,加强收费管理,在该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出口设置停车场管理系统。为了提高通行效率,该采用了视频识别系统。通过视频识别车辆,将车辆的车牌作为进出唯一凭证,避免收费漏洞。

缴费采用人工收费与自助缴费的组合方式,在商业裙楼的一层设两台人工收费电脑、地下停车场的各个电梯前室设置自助缴费机一台,共6台。车辆离场时,先在商场或地下室完成车辆缴费,当车辆行驶离出口时,通过视频识别后就直接出场,不必停车刷卡缴费而造成的停车场进出口塞车现象,提高通行效率。

3.4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物内各个建筑设备的进行优化控制,在为客户提供一个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同时实现节约能源和降低运行成本目标。但是由于各个商业建筑的建筑设备配置、组成及能源消耗是不一样的,因此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配置必须根据建筑设备的具体组成情况来设置。

在商业建筑的所有建筑设备中,暖通系统的能源消耗占到整个建筑物的消耗的60%左右,因此,必须采用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对暖通系统进行优化控制。特别该项目的商业裙楼部分采用了空调机组加新风系统的空气调节方式,如果不进行控制,必然会产生夏天过冷,冬天过热的情况,即降低了建筑空间的舒适度、还浪费了能源。根据该项目的制冷机组、空调机组及新风机组的配置情况,设计确定了下列控制内容:

1)冷水机组的设备顺序启停控制、冷水机组工作台数控制、故障转机、压差旁通调节阀控制、冷却塔风机启动/停止控制、冷冻机的优化运行控制等;

2)热水循环泵的运行状态、手/自动状态、故障报警及启停控制、热水循环泵的水流状态监测、板式换热器一、二次侧温度,一次侧阀门调节及阀位反馈;

3)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及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开关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及开关控制、回风温度监测、室外温度监测 、风机、过滤网压差监测、送风阀和回风阀开度调节等;

4)送/排烟风机的机运行状态、手/自动状态,故障报警、开关控制及平时根据时间制订时间控制程序进行间歇送排风;

5)生活给排水泵及潜水泵的开关状态、故障报警、高位水箱及集水井的液位监视。

本项目的楼宇自动控制系统要由1台管理服务器、1套平台管理软件、1个管理工作站、3个网络控制引擎、19个DDC数字控制器、69个扩展模块,多个前端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等M成。

系统采用两层网络结构,管理层建立在以太网络上,控制层则采用总线技术,两个层面均可以自由拓朴。管理层以大厦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为物理链路,通过标准TCP/IP通讯协议高速通讯,主要设备包括服务器、管理工作站、网络控制引擎等提供高速通讯,系统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结构。

控制层采用开放的标准化现场总线BACNET /TP,将数字控制器、扩展模块、传感器等现场设备连接在一起。

3.5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该项目公共区内照明灯具较多,且长期使用,为了能够节约用电,延长灯具寿命、减少电费支出,降低运营成本,在该项目的设计中考虑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在不同时间(白天、晚上、非运营期等),不同地点(地下车库、商业区公共走道、写字楼大厅及电梯前室)采用不同的控制模式,既减少了维护工作量,方便管理,同时又降低了运营成本。

智能照明系统由系统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传输系统、管理平台软件组成。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总线结构,所有的元器件通过一条总线连接起来,每个元器件均可以独立工作又可以通过总控电脑监视及控制。

依据使用功能该将项目的照明控制分为四个区,分别是A座塔楼、B座塔楼、商业裙房及地下车库,总共控制的照明回路为291个,共设置4个电源供应器、4个支线耦合器、33个4路开关控制模块、16个12路开关控制模块、33个吸顶式移动探测器、1个时间及逻辑控制模块、1台中控电脑及组态软件、多个智能开关。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弱电与智能化设施不仅是高端商业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管理工具。弱电与智能化设施必须紧密结合建筑物的实际应用及管理需求来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商业建筑的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了商业建筑的品质,为商业建筑投资者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 50314-2015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计划出版社,2015.

[2]任红,韦洁,等.大型展览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与分析[J].建筑电气,2015(4).

篇4

原产美国 发展迅速

REITs的基本理念正式起源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法律规定:大型商业物业开发以后,不允许出售,只能出租。这样一来,开发商无法迅速地实现资金回笼,发展问题光靠收回的租金难以为继。哈佛商学院的专家经过研究,设计出了如下所示的运营方式来解决房地产开发商所面临的问题:以开发商手中正在收取租金的物业为依托,汇聚公众投资,以物业所收取的租金作为投资人的回报,并与投资人约定赎回期限,返还投资人的本金,这就是REITs基金的发源。

1965年,第一只REIT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美国形成了法治健全的REITs市场。美国证监会监管严格,要求REITs管理人充分披露季报、年报、交易情况和运营资金等信息,还有专业的评级机构对REITs进行定期评级,协助投资者控制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美国是全球REITs的最初发起者,运营稳健,操作成熟,是REITs投资的理想选择之地。

投资范围及模式创新领先全球

截至2011年7月31日,美国上市REITs共有160家,总市值为4510亿美元,其投资领域包括写字楼、停车场、工业厂房、商场、购物中心、公寓、酒店、度假村、高速公路服务区、医院、自助式仓库和林场等,见下图。

美国REITs模式持续发展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保育中心,90年代的汽车服务中心,到2000年的电影院,2006年的健身中心,REITs投资范围越来越广。去年又扩展到葡萄种植园,一家REIT(Realty Income)收购了2000多英亩的葡萄园,以20年的租凭期租给了葡萄酒制造商,从而享有长期稳定的租金收入。至于规模方面,美国REITs所拥有的房产物业只占美国商业房地产总市值的不到10%,成长的空间还很大,以后很可能会有更多的私人房地产公司上市,以及一些已上市但非REITs的房地产公司转型为REITs。

流通性好 赋税优惠

REITs可为投资者提供不动产投资的优点及公开买卖证券的流通性。对比耗时较长的买进及物业管理流程,投资者可迅速扩大投资组合的宽度。另外,还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大型项目上具备竞争优势。

若REITs符合相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则可享受相关的赋税优惠,免交企业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前提是必须派付大部分收益,并由投资者按照个人相关税率交税,从而避免了双重征税。

运作成熟 收益丰厚且稳定

目前美国REITs规模已占据世界市场约50%的份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REITs投资市场。美国REITs运作成熟,重视物业的经营状况,偏好购买优质地段的甲级地产,尤其是地标性建筑。具有长期增值潜力的商业地产、零售物业因模式清晰,运作透明也倍受关注。

篇5

【关键字】高端超市;行业状况;生存环境;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日渐明显,大众化超市竞争日益激烈并趋于饱和,而高端超市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高端超市应势而生,这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高端超市在我国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内的高端超市现状如何?生存的环境又如何?这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能给出一些建议为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借鉴,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高端超市

高端超市是一种目标群体为高端消费者、高收入阶层的超市,其商品为高端日用消费品,其中包括高档的包装食品、生鲜食品、护肤化妆品及进口产品等。

二、深圳市高端超市行业状况

1.数量、规模及商品品类

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数量一共是9家, 面积一般在2500至5000平方米之间,经营的商品主要以进口商品为主,剥离了百货的服装和家电品类(如表所示)。

2.选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深圳市的高端超市一般选择在人气旺盛的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在高端的商圈当中。

3.店面情况

高端超市在装修装潢上下足了功夫,档次明显高于一般的卖场。装修现代、时尚,装修装潢材料尽选高档,布局的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创意元素,比如华润的ole’。

4.服务状况分析

从设施和人员上,都强调优质的服务水平。设施上,配套足够的停车场,凭小票免费停车,足够的休息座位,储物柜,洗手间等,甚至有的超市引入了自助结账终端机,让顾客自行刷卡结账。在人员上,服务员不会打扰顾客,在有需要是耐心专业地服务顾客,有的店面的店员要求全是本科毕业生以上,英语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特别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5.价格定位

高端超市是价格的高地体现了它的“高”,10元一颗的草莓,几十元一个面包,30元一个日本苹果,500元一斤的牛排;也不会有天天特价之类的促销手段。

6.消费规模

高端超市的目标群体是金字塔的顶层群体,属于窄目标群体,规模较小,不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从作者亲眼看到或者是从报道上看到的,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的消费者规模均比较小,店面比较冷清,出现“曲高和寡“的状况。

7.盈利状况分析

高端超市的收入就是商品销售收入,没有大卖场的“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地处豪华商圈,租金高昂;店员素质高,人力成本较高;装饰装潢的成本也高。所以,高端超市是属于高成本高投入。一般在培育初期,高端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应该说,深圳高端超市的发展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消费规模小,因此目前的盈利状况不乐观。

三、深圳市高端超市生存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深圳市2013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比2012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人,增长9.6%,按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12美元,接近韩国的人均生产总值2.6万美元。应该说,从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深圳处于经济的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城市非常注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2.消费者状况分析

(1)深圳市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

深圳市2013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排名全国前列。

(2)深圳市人口构成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开放城市,毗邻粤港澳地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较多,有着很多的港澳商人和外国人口。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城市,人口年龄也比较年轻,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深圳市15-64岁人口为9156398人,占88.40%。

(3)深圳市消费者行为分析

在高端消费者当中,存在几种情况:一是高端消费者的家庭日常采购均由家长或者保姆代为采购,代购者比较讲究平价和实惠,不到高端超市消费;二是高端消费者到香港进行消费,“2011年深圳市民专门赴港购物的年消费总额超200亿元,加上赴港商旅的购物消费,达400亿元,在香港逾4000亿港币的年零售总额中占一成。”;三是到高端超市消费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较少。

3.竞争状况分析

(1)高端超市之间的竞争

目前,深圳市共有9家高端超市,它们的商品品类大同小异,大多数均为进口商品,即使像ole’的产品更加侧重于欧美,而BLT的商品更加侧重于东南亚,但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性,它们之间的竞争依然比较激烈。

(2)平价超市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平价超市商品品类更多,同样具有进口商品专柜,价格更加实惠,购物氛围更加浓厚,对高端超市产生了竞争。

(3)其他商业业态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社区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百货店等业态对高端超市同样存在威胁。

(4)其它地区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的威胁

深圳周边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4.深圳市本土文化分析

201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062.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0.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9.2%;非户籍人口752.42万人,占比重70.8%。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多。另外,深圳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洗礼,深圳人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情怀,对新生事物以及外来事物的认知和接受速度较快。

四、深圳市高端超市SWOT分析

通过对深圳市高端超市现状的探究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分析,可知深圳市高端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较多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劣势和威胁。

1.S(优势)

(1)商品品质好。

(2)超市装饰时尚高档并有特色,给消费者以购物享受的氛围。

(3)店员的素质较高,提供的服务比较优质。

(4)选址在人流较多的大型商务区。

(5)有较强的购物体验。

2.W(劣势)

(1)商品价格很高。

(2)盈利模式单一。

(3)目标群体较窄。

(4)促销手段比较单一。

(5)客户管理不够精细化。

3.O(机会)

(1)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

(2)深圳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商业主导的阶段。

(3)深圳市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快。

(4)深圳市旅游资源丰富。

4.T(威胁)

(1)面临着相邻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的威胁。

(2)面临着其他商业业态的竞争。

五、关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发展的建议

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以及盈利过程,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抓住机会及转变劣势、减少威胁的过程。因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勿盲目开店和扩张

深圳市共有6个市辖行政区,但却已经拥有9家高端超市,分布在5个行政区里,几乎每个行政区有两个,这对于窄目标群体的高端超市来说,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全局的发展。况且,高端超市在我国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许多门店因为扛不住发展初期的高昂成本的压力而关门闭业。因此,不能盲目开店和扩张。

2.留住本地消费者,结合地缘优势及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消费者

深圳市消费者消费水平高,高端消费者群体相对较多,有了这个基础,深圳市高端超市可以打本土牌、亲情牌,留住深圳本土消费者;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因此结合深圳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的高端游客,以及过境香港的游客以及港商。

3.保证高端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高端超市之所以“高”,除了体现在价格高以外,更应该体现在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高大上”。因为,高端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的是商品品质以及良好的服务。保证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仅仅是深圳市高端超市要做的,也是全国高端超市要做的。

4.高端超市之间差异化营销,采用高端的促销方式

深圳市高端超市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端超市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重蹈大众化超市同质化竞争的覆辙,高端超市在门店规划时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在店面装饰、商品品类、服务方式、客户管理等方面进行差异营销。在促销方式上,尽量避免大众化超市降价等方式的促销,而是采取“文化节”、“食品节”、“推介会”等高端的促销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子暮.高端超市“高”在哪[J].中国商贸, 2011(22)

[2]张磊.高端超市的经营定位与挑战[J].商业经济,2010(12)

[3]范小青.消费升级催生高端超市[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11)

[4]丁宁.零售商借高端超市实施战略突围[J].中国商贸,2010(21)

篇6

企业家选择这样的采访地点,记者还是第一次遇到。凌风对这样的环境情有独钟,不久前刚刚组织了一批企业老板来此游玩。不仅如此,他把环球市场的一个创新中心也建在了这个景区内,“就是你们路过的那个工地。”他颇神气地说,“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找到灵感,出创意。”

蓝色的T恤,平整的休闲裤,谈吐优雅,向往山中听鸟语、海边看日出的生活,凌风俨然一副广州“西关大少”的形象。他的确也算出身望族,清末,凌家是广州十三行中的行商之一。200年后,作为行商的第五代,凌风重操旧业,在现代商业规则下,创立环球市场,一脚踏入国际贸易的洪流。

从帮广交会做市场推广起步,到为中国制造商提供国际营销;从创立GMC群体品牌到企业电商运营;从一年几万元的收入到成功上市,凌风带领一帮“学生军”奋斗了18年。但在他的讲述中,更多的是美好和享受,鲜少听到商业的残酷。前几天,凌风和YY创始人李学凌、唯品会CEO沈亚聊天,还不忘提醒他们,不要太累,不要让自己累倒,成就可以是乔布斯,但身体就不能像乔布斯一样。

不过,“十一”前后,凌风还是忙碌了一阵,作为一家以外贸B2B电商企业起家的公司,环球市场正式上线飞飞商城,杀入国内B2C市场。而凌风更愿意称之为M2C(制造商直接对接消费者),这也是他极力区别京东、天猫等其他B2C的关键。在上游,环球市场直接对接中国优质制造商,将中间的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全部挡在门外,并且严格对制造商把关。

在此之前,环球市场旗下一家未上市的公司已经开通了国际M2C,面对美国和欧洲消费者。显然,凌风正在给环球市场加码,从近几年国内电商的发展看,环球市场正在进入重型模式。

作为一个电商平台,无论是M2B,还是M2C,他始终坚守“厂家直销”模式。经过几年发展,其优势是上游的厂家资源,但要重新搭建起一套包括前端配套的仓储、物流、支付等整个国内电商体系,对于凌风来说,并非易事。

杀入B2C

2012年,在电商和资本市场两股寒流的夹击中,环球市场逆势于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一时激起市场关注。只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其融资仅一亿元左 右。

“我们上市不是一般意义的上市,我们上市只是一种发展策略,上市可以让我们减少风险投资的一些束缚。”凌风解释说,“并且当时在英国就找了几个投资人,融了1亿人民币,股权基本上没怎么稀释。”

上市之后,凌风开始专注干两件事,发力M2C(B2C)和壮大中国制造“国家队”。今年年中,作为其在B2C领域的尝试,飞飞商城开始试运营。凌风表示,这个商城其实就是一个代运营的电商平台。“首先是中国第一家代运营平台,打破常规,创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称之为一种商业革命。”他所说的商业革命,即延续M2B思路,抽掉卖者与买者之间的所有环节,让交易扁平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作为国内三大电商B2B企业之一,环球市场最后一个加入B2C战局,只是凌风一直在强调他做的是M2C,与同行有本质区别。但在仓储、物流、流量、支付等各种配套设施方面,B2C对环球市场的要求与其他电商平台并无二致。

凌风的对策是“开放”,借助其他平台,“包括ebay、亚马逊、天猫、京东,未来我们是可以合作的,利用他们的网络和资源。”而在仓储物流方面,环球市场也将寻求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因此,环球市场依然扮演一个资源整合的角色。

在凌风看来,无论何种形式,他的重点工作都将围绕中国制造商进行,而环球市场的最大优势正是强大的供应商资源。“这是根基、核心,跟其他同行最大区别。”

B2B起家

杀入B2C市场之前,凌风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外贸B2B。

1995年大学毕业后,家庭优渥、从小自由独立的凌风选择创业。他带领着一帮“学生军”开始寻找机会,借地利之便,凌风早期接了广交会市场推广的案子,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行业流程。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阿里巴巴(B2B)拉开了电商的帷幕,马云也曾组建国际团队拓展外贸,但最终折戟。凌风几乎同步进入外贸电商B2B领域,并且坚持了下来。基于当时的互联网发展,环球市场更多地开展线下国际营销业务。他带着团队,到世界各地参加大型展销会,为国内的制造商寻找买家。早期,环球市场的潜在客户涵盖所有出口商,高中低端、制造商贸易商一概不拒。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一个分水岭,进出口政策的放开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国际贸易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主体成为最大受益者,包括环球市场。彼时,同行都在扩大规模。而凌风扩张了一段时间后却打算反其道而行之。

他意识到,行政审核的退出,市场上一时间缺乏出口产品的标准,导致很多中国制造出现鱼龙混杂的负面境况。很多国际买家开始抱怨企业提供的企业信息和产品都存在很多问题。而环球市场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如果全面深入改造这些客户企业,对于凌风带领下的环球市场有点力不从心。因此,他想收缩战线,聚焦优质制造商。

2004年,时机来了,但不曾想,这个时机却是从一场危机中孕育出来。以“学生军”起家的环球市场在快速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凌风开始逐步引进海外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他当时的想法是这些经理人既能帮助企业发展,又可以培养一下学生军。而有着大企业工作经历的这些职业经理人很快表现出水土不服。最终发生了环球市场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高管流失。同时资金链也出现问题。

凌风这次也豁出去了,干脆借机转型,开始聚焦国内十万家优质制造商,也正式确立了与其他外贸B2B企业的差异化路径。

构建模式

转型后,凌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优质制造商。在谈环球市场的GMC认证之前,他先给记者讲了个故事。

有一次,凌风和家得宝的中国区总裁聊天,对方对他抱怨,在网上和一些供应商聊天聊得挺好的,但一过去看厂,实际情况和之前谈得相差十万八千里,而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凌风也在环球市场的国际买家中调查发现,整个交易中,最耗费时间的就是筛选供应商。

凌风就是从这样的遭遇中找到了机会,他在买家与卖家之间切入得越来越深,他从波尔多酒庄中得到启发,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推出中国制造的群体品牌GMC,为买家把关制造商,为制造商提供认证。

他曾从2万多个买家中搜集信息,最终确立了八项标准。但作为一个中介平台,说服强势的制造企业并不容易。凌风回忆说,像2005年开始做此事后,很难推动。“你向客户收年费,收了别人钱之后还要去审核别人,企业会怀疑你是谁?是不是同行派过去的?会不会把资料交给竞争对手?”

而当时的同行也对此不屑一顾,凌风还是坚持。2009年,阿里巴巴B2B业务也开始推出类似的审核,但凌风严格区别两者,“我们的质量认证是有标准的认证,没有标准的认证只是个体检。”环球市场主要通过现场考察、文件审核以及工商海关数据等多维方式进行量化认证。

经过8年的推动,凌风预计今年年底起认证的制造商将达到3万家。这种模式相比早期的简单国际营销,使得环球市场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但这个计 划一直被外界认为不可能成功,关键在于环球市场本身的权威性,以及其对制造商的掌控力很弱,在国 内特殊的商业环境下,形成群体品牌几乎不可能。不 过,这些都不妨碍充满理想主义的凌风继续坚 持。

不仅如此,2008年环球市场收购两家香港B2B企业,正在创建一个“香港设计”的GMC子品牌。

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nterprise is often not determined by itself,largely depends on the business ecosystem which they live i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usiness strategy from the core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 and resource platform,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ecosystem.

关键词: 商业生态系统;资源平台;商业模式;顾客价值主张

Key words: business ecosystem;resource platform;business model;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41-03

0 引言

众所周知,基于资源的战略观认为[1],公司及其竞争优势的建立是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以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培育、积蓄和更新资源。显而易见,此种观点将企业看作一个孤立的单元作为分析对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日益复杂,顾客的需求不断变化,由单一产品的身心满足上升到内心渴望的深度支持,表现出的是无尽的苛刻与刻薄;产业生命周期的缩短则逼迫企业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产业上下游基于利益的讨价还价往往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外面日新月异的环境,无法满足顾客日益苛刻的需求。

基于上述论述,企业不应仅靠自身资源,同时要利用外部资源,联合一批关联机构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为顾客服务,而这个系统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兴衰。因此,探讨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

处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型企业担任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从其自身来说,它是系统中成员之一,是向顾客提供核心利益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将影响到其业绩的高低;对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它是资源平台的提供者,资源平台的便利性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繁荣程度。然而,这两方面不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核心企业的顾客价值主张将决定生态系统的吸引力,生态系统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核心企业的利润。本文主要以商业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从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和资源平台构建两个维度去探讨其经营策略。

1 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系统含义、结构和功能

1.1 商业模式的含义、结构和功能 商业模式作为近十多年来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践活动中,都给予了大量的研究。广泛的实证说明,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一项好的技术和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而综合技术和商业模式这两者,一项具备较好商业模式的普通技术可能比一项具备普通商业模式的高技术更有价值[2],可见,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商业模式含义观点甚多,本文引用逻辑学派定义: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简言之,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提品满足顾客的同时自身获取利润,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匹配的要素构成,如顾客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和流程、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功能在于澄清客户的价值主张、识别目标市场细分、定义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说明收入机制、估计成本结构和盈利潜力、描述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3]。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众多,而其中首要基本要素或者商业模式形成的起点是顾客价值主张,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顾客价值主张可以说是和缝隙企业最紧密的联系之一。因此,本文在探讨核心企业商业模式时着重讨论其构成要素之一顾客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目标客户是谁?②满足客户什么样的需求?③如何去满足客户需求?[4]

1.2 商业生态系统的含义、结构和功能 商业生态系统观念最早来源于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掠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想类比,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众多实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的、松散联结的网络,每个实体是该网络的一个结点,担任了特定的角色。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备受关注,是因为该系统中成员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组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彼此之间通过合作面向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相比与传统的标准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满足顾客来实现系统成员的共赢,而非你赢我亏的零和游戏。

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由两类成员构成:核心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5]。核心型企业在系统中占据中枢位置,为系统成员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资源平台,它不但能使庞大且分散的商业网络如何与顾客联结的难题化繁为简,而且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的平台,还能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改进生产率、增强稳定性,并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够积极改进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并从中受益,使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的绩效。例如微软,通过提供视窗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使得成千上万个关联企业与之联系,微软面向顾客的提供物的价值不断提升。

缝隙型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个狭窄的细分市场,凭借专业化优势,提供独特性的互补性产品并获取价值,该类企业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的平台,占据了系统的大部分空间,是系统的构成主体,其多样性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2 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核心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业绩,同时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兴衰。实践证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越庞大,其稳定性越高,抵抗外界环境剧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商业生态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整个发展过程是由核心企业所决定的。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成长周期中,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是动态变化的。

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创建期、成长期和衰退期,本文主要探讨创建期和成长期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这两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下图体现[6]。

上图中,从o时刻到t时刻是系统创建期,从t时刻到m时刻是系统成长期,在这两个时段,核心企业经营策略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下将从企业商业模式的顾客价值主张和企业提供的平台两方面加以说明。

2.1 创建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顾客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有海量客户的广泛市场,实践证明(如表1),市场越广泛,涉及的业务领域越多,对于缝隙性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强,而后期系统中成员数往往越多。

由于核心企业提供的是核心产品,缝隙型企业提供的是互补产品,因此核心企业的价值主张将直接影响到能够吸引企业加入的缝隙市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适合创建商业生态系统,因此在系统创建初期,要着重考虑顾客价值主张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顾客问题是什么。在解决方案方面,核心企业要避免提供单一产品,而是针对客户需求的产品组合,也许刚开始,解决方案并不完善,但在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顾客价值会不断创新。

平台创建方面,核心企业最初往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平台的功能是为了方便缝隙型企业和核心型企业共同创造和获取价值,因此,核心企业创建的平台必须便于缝隙型企业使用,同时要低成本。由于创建初期,搭界平台的缝隙企业并不多,平台管理和维护相对简单。

2.2 成长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在系统成长期不断进行顾客价值创新,通过和缝隙企业一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组合满足客户需求,例如苏宁电器,不仅销售家电产品,还提供物流、安装、咨询等多项服务。

共享平台方面,此时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壮大,平台使用、管理和维护遇到了很大问题。首先,由于搭接平台数量的增大而超出了平台的承受能力,因此需要继续开发平台技术,扩大平台容量。其次,平台上企业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类型形形,导致了平台共享混乱,因此需要制定平台使用标准甚至是契约。最后,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维护和升级,因此核心企业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

3 案例分析—以万达广场为例

3.1 万达商业地产简介 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2009年12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7.36亿元人民币,是大连万达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的唯一业务平台。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管理,核心产品是以“万达广场”命名的万达城市综合体。所谓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可以说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截至2011年底,万达商业地产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1个重点城市投资建设了87个万达广场,其中已开业49个万达广场,正在运营26家五星级或超五星级酒店。作为率先实现全国布局的大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商,公司在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是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

3.2 万达商业地产经营策略 万达商业地产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商业生态系统的经营视角,无论其主观上是否具备这样的战略意识,现实中的万达广场可以说是商业生态系统。

如果把万达广场的开发和运营看成两个阶段,那这两个阶段即是上文所说的商业生态系统创建期和发展期。

在开发初期,万达广场即确定了包括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商业中心投资与运营;五星级及超五星级酒店的开发与运营;商业运营及物业管理;写字楼、公寓和住宅的开发销售在内的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可见其目标客户相当广泛,几乎涵盖所有的城市甚至外地居民,以核心产品城市综合体满足客户渴望的深度支持,其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住宅、餐饮、娱乐、办公等等。而万达商业地产提供的平台可以认为是空间上的万达广场,包含万达品牌、万达环境、万达的物业服务、万达停车场等等,以此吸引外部组织或个人到此投资。

在运营期,一方面万达广场不断完善其作为城市综合体所展现的功能,以便更全面的服务于客户,另一方面,万达地产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去管理其提供的平台,例如,和租赁店铺签订相应协议,确保提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以此进行品牌管理;再如设置相应的广场形象环境维护部门,定期卫生评估、环境美化,以此进行万达环境管理。总而言之,万达需要对其提供的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其自身和投资者共同实现价值。

4 结束语

本文是对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进行探讨,分别以商业生态系统创建和发展这两个不同时期,从商业模式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核心企业经营策略,并用万达商业地产案例进行了说明解释。

参考文献:

[1]大卫·科利斯,辛西娅·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和范围[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Teece D.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J].Long Range Planning,2009,7.

[3]Henry Chesb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53-363.

[4]张晓玲,罗倩.商业模式中客户价值主张生成的典型类型、障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13(2):58-63.

篇8

互联网迎合了80、90后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品牌、操纵感受不再是最重要因素。面对需求,互联网企业抓住传统汽车企业反应不及时、新能源化趋势降低行业门槛的契机大举进入汽车行业。

1)传统整车厂前装智能系统发展较慢,功能单一,盈利模式局限。同时,整车厂未对第三方开放更多车身数据与控制权限,造成后装市场应用存在瓶颈,进展迟缓。

2)近年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已全面突破,绕开了传统整车厂商的动力总成技术壁垒,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

互联网硬件模式或将复制,新模式下的汽车行业迎来三类投资机会:

互联网企业将硬件作为内容载体和入口,而非利润来源,因此愿意低价,甚至承担一定成本来推广硬件,然后通过随后的服务、内容、流量获得收益。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带来三类投资机会:1)首先,汽车电子作为互联的硬件基础率先爆发;2)其次,互联网公司推出的高性价比新能源汽车将卸下新能源车一直以来售价过高的枷锁,在现有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购置成本,提高新能源车普及率。同时互联网化能有效解决新能源车里程焦虑,进一步加速新能源车的发展;3)最后,互联网企业建设广泛的互联网生态圈,与众多汽车销售、后市场公司、服务业实现共赢。积极触网的汽车后市场企业、经销商、零配件厂商将在汽车互联网浪潮中获益。

互联智能设备打造互联网化硬件基础,汽车电子率先爆发

单车智能化与车联网是汽车互联网化的基础,将率先爆发。互联网汽车的基础首先需要实现单车的智能化,对于汽车智能化革命中硬件方面的投资机会,我们曾在2014年9月推出过名为《汽车电子:台风口的机遇》的研究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几个核心观点:

1)智能硬件大时代,汽车电子是汽车革命主推手:摩尔定律推动以产品功能化为中心的工业时代向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信息化时代转变,“智能硬件/软件+云计算+高速网络”将重新构建未来商业生态。智能手机历史演绎汽车发展路线:功能车>>智能车>>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电子部件成本占比从不到10%提至50%以上,台风口的机遇已经到来;

2)汽车电子将迎来戴维斯双击:汽车预期销量保证汽车电子稳定增速,汽车电子价格结构与消费电子比较相对稳定,二者合力使国内汽车电子总需求有望高达5000-6000亿,新能源政策的落地使汽车电子行业有望出现戴维斯双击局面。

同时,我们也明确指出,单车智能化的升级已经近在眼前。从汽车车内大屏幕、LED大灯、新能源车的BMS等近期已经产业化的零部件,到中长期智能汽车MEMS、汽车连接器、汽车芯片和集成电路等方面均将快速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是汽车电子与互联网化在汽车操纵上最前端的研究领域。从辅助驾驶的车道偏离警告(LDW),正面碰撞警告(FCW),盲点报警系统,到提供主动安全的紧急自动刹车(AEB),紧急车道辅助(ELA)功能,再到Google自动驾驶车,都离不开大量激光、摄像头、传感器以及互联网定位装置的辅助。

该阶段的投资机会:寻找技术领先或具备商业化优势的公司。以色列公司Mobileye为例,其开发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基于一个摄像头,有效辨识出车道、行人等大部分行车环境中的物体。由于公司系统价格仅在1千美元左右,远低于Google近万美元的激光设备,公司已经为宝马、沃尔沃等公司供货,占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80%的市场份额,近3年销售增长率保持在100%左右,产品毛利率保持在70%以上。

互联网化与新能源化相辅相成,新能源车普及再加速

汽车的互联网化与新能源化本是并不相关的两条发展路径,但在技术发展阶段上高度相似,均处于爆发前期。如前所述,新能源汽车是新进入者实现弯道超车的极佳选择,但其存在里程忧虑等先天缺陷,而互联网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高性价比新能源车成为“爆款”。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互联网公司在硬件上的策略往往采用微利、甚至亏本推广的方式。这正好能够弥补新能源车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成本过高。从下表举例的几种车型价格对比来看,新能源车目前售价比同款燃油车高出6-15万元不等,目前国家通过补贴方式来弥补价差,推广新能源车,但已经明确了补贴将逐渐减少,因此未来互联网企业通过让利推广硬件的方式,非常适合目前价格较高的新能源汽车,或能够将新能源车打造为“爆款”,形成新的经济模式。

互联网化帮助解决新能源汽车痛点。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里程焦虑”。“里程焦虑”是指驾驶电动汽车时因担心突然没电引起的精神痛苦或忧虑。而互联网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特斯拉在2015年3月20进行了一次系统升级,可以实现根据车的位置信息、剩余电量信息、驾驶状况、交通状况和目前地图中充电设施的数据,自动计算目前车的位置是否能够在电力完全消耗前寻找到充电设施,虽然这并未解决电动车里程短的问题,但的确解决了人在自行计算里程时,因无法把握安全距离而形成的不确定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里程焦虑。

新能源车适应互联网分享经济,提升互联网普及程度。以ZipCar为代表的汽车分享经济模式――分时租赁早已在美国获得成功。分时租赁的方式需要将车停在指定地点停放,在需要时取用,一般都是为满足短途使用,与电动车需要时常充电的特点符合。易到用车、奇瑞与博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新公司就计划采用这种方式,将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优势充分发挥。

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特斯拉Model S震撼世人除了成熟的电动化方案,还有它高度互联网化的车载系统与大屏中控。新能源化与互联网化这两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大整车制造商在新能源车时也会强调其高度的互联网化。从技术上说,全电气化的汽车能够更精确的控制,获得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有利于互联网应用的介入和控制。

汽车互联网生态圈从数据协同开始,终将实现共同繁荣

早期的智能设备主攻数据的解释,即把传感器、ECU中得到的数据转化为人可以直接解读的语言,由此形成的车辆实时或定期检测成为了大多数前后装车机或OBD设备的基础功能。但该功能的应用局限较大,例如出现故障或者事故的条件下。

数据的解释进化为数据的分析,UBI模式的兴起可以视为在原有数据解码的基础上的一个升级,随着车身传感器的不断增加,数据精度及范围扩大,类似行车轨迹、用车习惯等相关记录的硬件已经出现在市场中,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商业价值就成为目前有待挖掘的宝藏。而数据挖掘,原本就是互联网企业的领域,具备先天优势。

数据协同与服务将更进一步,随着数据分析的发展,车辆使用者的行为可以被跟踪和分析,然后再结合互联网企业的其他家用或商用服务,可以形成一个数据共享,在不同场景下为用户提供真正“智能”的服务。例如OBD设备的领头羊Automatic,在常见的OBD功能基础上增加了IFTTT功能。IFTTT是“if this then that”的缩写,利用各网站的开放API,可以让不同的行为引发连锁反应,例如Automatic与NEST链接后,可以实现如果车主开车,家中空调、电灯自动关闭,与智能门锁关联后实现门自动上锁。随着未来数据预测的进一步挖掘,例如在车行驶到离家30分钟的时候自动开启空调、预热洗澡水等功能都可以逐渐实现,进而形成真正的智能互联。而这些,又一次进入了互联网企业的传统领域。

以UBI为例,免费硬件实现保险公司与客户双赢。在目前利用OBD的商业模式中,UBI(Usage Based Insurance)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传统的车险以车价为计费基准,并不考虑汽车实际使用情况,仅在每年续费时根据上一年事故情况给予一定折扣,而UBI模式则由保险公司提供免费硬件,通过OBD数据和自带的G-Sensor记录驾驶员的行驶习惯,保险公司再依据这个习惯进行合理的定价,消费者可以获得理论上更合理的保险定价。同时,因为驾驶者知晓驾驶习惯将影响保险成本而减少危险驾驶习惯,保险公司出险率得到下降。

UBI最早起源于10年前通用汽车保险公司与Progressive保险的合作,他们推出了一款以行驶距离为定价依据的保险产品,并提供了道路援助、失窃追踪等附加服务。根据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2014年5月的调查,UBI模式已在全美47个州中的42个全面铺开,在23个州中有5家以上保险公司可以提供UBI模式的保险,协会援引SMA Research的数据,到2020年,大约36%的车险将采用UBI模式。国内,UBI模式也逐渐铺开,包括中国人寿财险等公司开始进入这块新的业务领域,但也才刚刚起步。

“刺激代步需求”取代“解决代步需求”,互联网企业占据战略优势。互联网企业早已熟悉这一套“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游戏规则。因此尽量将客户绑定在自己的生态圈中成为互联网企业竞争的重点。从早期的浏览器、邮箱服务发展至今,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覆盖范围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国内BAT巨头均已在多行业进行了多方面的布局,以腾讯和阿里为例,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横向并购,已在多方面进入汽车相关的服务领域:

1)LBS服务:地图和导航应用是汽车大屏中最为常用的功能之一,互联网企业在客户使用导航服务的同时能够获取客户兴趣点的数据,再结合布局的线下商城实现协同效应;

2)浏览器、视频:在线娱乐、咨询,同样是客户使用最多的功能,而内容提供方大多数为互联网企业;

3)第三方支付:汽车使用中涉及到资金使用非常频繁,随着支付宝、微信等功能日益强大,互联网企业切入汽车相关支付业务的可能性极高;

篇9

我一个刚从外地到北京工作的朋友,有过很多噩梦般的开车经历,其中最离谱的一次是,从北京西客站开车到万寿路,正常只需要10分钟,他却花了近 5个小时。由于不认得路,且分不清东南西北,他开错一个又一个的路口、而且又遇上一个又一个的堵点,最后彻底崩溃,踩离合器的脚几乎“瘫痪”。

这是一次惨痛教训,从那以后他就成了地图发烧友,平面地图、车载导航系统、手机地图样样都应用自如。平时朋友聚会的通知上,他都会习惯性地附上一张地图,一丝不苟地把行车路线,目的地位置等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善于使用地图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还不仅于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地图服务所提供的应用越来越贴近我们需求: 购物地图可以满足那些购物狂的超级欲望,买房可以通过房产地图一览无余,娱乐地图可以把我们感兴趣的酒吧、夜总会、KTV等等尽搜眼底,而如果要享受饕餮盛宴,美食地图更是包罗万象。还有博客地图,你甚至可以知道在下午3点钟中关村附近有多少个博客。

听起来真的不错,但遗憾的是,“读地图”还远未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很多人宁愿忍受陌生人的冷眼甚至恶言恶语,也要靠嘴问路。这使得像Go2map之类的在线地图服务商非常郁闷。

而正是由于用户对在线地图服务的陌生感和冷淡,使得在线地图服务发展相当缓慢。互联网领域时时呈现“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热闹景象,但是在线地图服务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显得相当沉闷。

打破沉闷

这种沉闷正在被逐渐打破。一方面是由于自2005年开始,Google、百度两大搜索巨头以及门户网站搜狐、新浪都推出了在线地图服务,对这个市场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这些领先企业的带动下,目前全国有上千家中大规模的网站都提供在线地图服务,用户不必像以前那样,必须先知道Mapbar、Mapabc、Go2map的网址,上到这些网站,才能得到相应的地图服务。

“用户量猛增”,这是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给记者的反馈。“以前是我们到处去叫卖地图服务,而现在,一些企业开始主动向我们要地图服务。” Mapbar(图为先公司)的创立者、总经理景慕寒说。

另一方面,投资活动也是一个行业是否活跃的风向标。最近,北京灵图获得由戈壁投资牵头的300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是继搜狐930万美元收购Go2map以后最大的投资项目。而记者在对Mapbar采访中,景慕寒向记者透露, Mapbar第二轮融资已经敲定,具体数额没有透露。“现在,在线地图服务商大都不缺钱。” 景慕寒还补充说。

更为重要的是,在线地图产业链发展路径逐渐清晰起来。在线地图产业链主要包括五部分: 基础地图数据提供商、互联网地图服务运营商、移动地图服务运营商、企业用户和最终个人用户。地图数据提供商在政府许可下采集、组织并制作相关的地图信息和本地信息,并将这些地图信息产品提供给地图服务运营商; 地图服务运营商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它包括以百度、Google、搜狐搜狗、新浪爱问本地搜索、Mapbar、Mapabc等,目前在国内市场有数十家企业在运营该类业务,但是市场集中度却非常高。根据艾瑞最新的调研数据,在国内地图搜索市场中,百度和Google处在绝对领先的地位,两者的用户比重在市场中超过5成。

在线地图服务兴起的当初,相互竞争纠缠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在单纯的在线地图服务难以实现收入的情况下,Go2map也是通过为行业机构提供地图服务获得现金收入。但是现在, Go2map开始专注于面向在线用户的应用开发。而北京图灵的发展方向也一度被外界认为“看不懂”,因为它既是基础数据提供商,又做在线地图服务,还是软件平台提供商,但是在记者对该公司的投资方戈壁投资副总裁徐晨的采访中,他强调说: “一直以来,北京灵图都定位为数字地图内容与软件提供商,在在线地图服务领域,灵图着眼于为在线地图服务提供商提供基础数据和底层的软件技术平台。”

尽管在线地图服务产业链还比较稚嫩,但是产业链的分工变得逐渐清晰。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开始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在各自的位置上寻求生存空间,竞争的层面也开始不同。

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有诸多利好消息,中国在线地图服务也只是才刚刚上路。

互动起来

2006年5月,微软通过收购以航拍和卫星照片创建地图见长的Vexcel公司进一步强化其地图搜索和本地搜索业务,在包括雅虎、Google、AOL等在内的竞争激烈的美国地图搜索服务市场中,进一步整合Windows Live Local产品,提供“拟真”服务体验。

微软在地图服务领域的战略调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线地图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业内一般把在线地图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2000年之前,更多的在线地图服务商采用的是不包括搜索功能在内的在线电子地图,仅仅能够采用分类浏览的方式查询所需的基本信息; 而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和地图搜索技术的发展,在线地图信息服务进入到可以采用关键词进行检索的地图搜索阶段,比较有特色的是地理位置和交通线路的查询; 而2005年之后,各家本地搜索服务的上线将其带入到本地信息搜索阶段,更加强调用户周边的兴趣点及其扩展信息,比如北京用户通过电子地图搜索,在后海找到最合意的酒吧,在用户居住的世纪城生活区附近,找到一家中意的餐馆,在天安门附近找到一合适的停车场等等。

随着各大搜索引擎公司和门户网站本地搜索服务的上线,在线地图服务也进入到本地信息搜索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在线地图服务提供商会根据用户搜索特征数据库,自动匹配和提供用户周边的兴趣点及其扩展信息。比如要在北京国贸附近找一个茶餐厅,只需要地图搜索中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就会出现几个清晰标注方位的茶餐厅,可能还有地址、联系电话、是否有停车位等等相关的信息。之后,你还可以为这个餐馆进行评价、打分。

也就是说,在线地图服务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以用户为核心的原则将会更加突显,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服务,并给予用户更多的编辑、共享和推送的权力,使得在线地图服务向着交互性更高的Web2.0方向迈进。

基于手机的地图服务被认为是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2006年7月,Google在美国市场开通Google Maps for Mobile(手机地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查阅城市地图信息和带有车流资料的城市交通实时数据,还能够为用户计算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但是景慕寒认为,无线互联网是有线互联网的延伸,只有在线互联网的地图服务做好了,才会有无线互联网的地图服务。而Go2map(新图行天下)总经理欧阳林也对记者表示,“虽然基于 WAP的地图服务在较早的时候就推出了,但是它还受到技术、标准、手机终端等很多因素的限制,目前看来还只能是一种尝试”。

怎么赚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有的采访对象对收入问题都三缄其口,但是对未来却显得踌躇满志。根据艾瑞最新的研究数据,2006年中国在线地图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8%。预计到2010年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15亿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8%。与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相对应,到2010年使用该服务的网民将达到6500万。

业内人士认为,在线地图服务提供商在服务环节上多方面的创新,正赢得更多用户的认可,为进一步商业化奠定了基础。借鉴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网络广告和竞价排名是两种成熟的模式。而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融入到地图服务之中,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实现产品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关注的焦点,而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商业模式也是大家都在积极探索的内容。

目前来看,在线地图服务的商业模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个人商业模式和企业商业模式。在线地图服务提供商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完善和个人商业模式的开拓。

针对个人用户的商业模式,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手机用户提供手机地图服务来实现个人付费,或者是为网民提供独特而且有价值的个性地图服务使其自愿付费。参考2006年5月艾瑞对网民的调研数据,近8成的用户愿意为该服务支付费用,但是支付的金额却很低,27.8%的用户愿意支付1~5元/月。如此低的支付金额和不成熟的个人付费市场,都将对该市场内个人服务商业模式的成熟产生一定的影响。景慕寒就对记者坦言,“现在不可能从个人用户那里收费。我们提供面向个人的博客地图、公交线路查询、城市地图等等服务都是为了吸引用户来体验,来玩。”

相对于培育期的个人付费市场,第二种针对企业用户的商业模式已经较为清晰,并且已经为企业带来了初步的收入。这种商业模式根据其赞助广告显示的位置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在地图产品外实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网页中地图以外的页边空白区域显示与用户搜索结果相关的赞助广告,一般被企业称为“火爆地带”等类似名称的广告展示位。这种模式与百度垂直搜索结果栏右侧的图形广告类似,与用户搜索的关键词有一定的关系。

而另一类就是广告能够直接显现在地图内的商业模式,企业用户可以将自身的信息直接嵌入到基础的地图层面中,直接在地图上显现,也同时可以被收录到本地信息层面中,通过最终用户搜索关键词来显示。

“地图标注”是包括Go2map和Mapbar都在积极推进的方式,在各在线地图服务商的网站,“诚招”,或者“商火热招募中”之类的广告随处可见。地图服务商在全国各地招募商来卖地图标注服务。比如雕刻时光咖啡馆可以以每年十元几十元的低廉价格购买地图标注服务。

企业也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账户登录,自由添加更新企业信息,被运营商收录到本地信息中,最后通过用户的搜索显示出来; 还可以采取竞价排名和固定排名等方式,直接在用户搜索结果中进行付费排名。

多种商业模式的出现为在线地图服务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企业用户对这种商业模式逐步认可后,随着相应的广告嵌套技术的完善和用户搜索行为跟踪分析的建立,使得存在于地图之中的广告信息量快速扩张,而对用户的干扰有效降低,精准营销的理念将可能在在线地图服务市场得到充分运用,针对目标用户的有效广告营销将成为主流。

五大趋势

产业链的紧密协作保证了在线地图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在符合国家政策规范的前提下,在线地图服务提供商服务环节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使得在线地图服务市场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一,从地图层面来看,地图搜索服务会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已有大中城市的地图不断更新,并将会允许网友自主更新地图; 另一个是覆盖的城市会越来越多,逐步渗透到新兴起的小城市。从本地信息层面上看,目前以黄页信息为主的POI基本信息显示将会发展为以扩展信息方式展示,而且随着带宽的普及,甚至会发展为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这会使得企业用户更加注重在本地搜索上的广告投入,而地图信息服务的黄金分割期也会在那时到来。

第二,从个人服务来说,进入Web2.0时代后,用户间的互动和社区互动成为互联网的主题,在线地图服务也会把握住这个契机,不断完善其服务商、企业用户和最终用户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最终用户会在地图上标注自己的信息以方便利用,并会大量的公开信息供其他网友使用,同时对企业用户做出更多的评价和评论,而企业用户则会更多地使用地图博客等手段与最终用户交流,个性化的服务在未来的几年会被用户更清楚地认知。

第三,从市场走势来看,总体规模逐步壮大,但由于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会更明显,用户可能不会根据每个企业功能上的优劣做出选择,而是频繁地使用习惯了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品牌的马太效应还是较为明显,而破解马太效应的有效方法是每个本地搜索有独特的POI信息,如某一家本地搜索对酒吧或是对书店的著录和标引程度非常高,可以以此吸引细分用户,这会逐步地吸引更多的大众用户,但这需要时间来争取更多企业用户的支持。

第四,从地图信息服务的外延看,本地搜索上的商家还未与购物网站商家有紧密的结合,这是因为很多网络商家并不存在实体商店,但一旦网络商家愿意公布其所在位置并提供“货到付款”或消费者亲自取货的方式,那么本地搜索将会具有更多的B2C和C2C信息,更能吸引用户的使用。此外,从新闻的发展来看,更多的新闻门户往往没有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但如果采取在地图上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新闻的方式,也会吸引一部分用户。

第五,作为最便利的以手机为终端的地图信息服务,如果能够与互联网平台有效地整合,提供“Search Anywhere”的本地信息服务,会更有效地吸引用户,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式的地图信息服务会更能吸引用户的眼球,但前提是要平衡好与手机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分配。

采访手记:我们为什么不用在线地图服务?

“做在线地图服务要耐得住寂寞。”Mapbar(图为先公司)的创立者、总经理景慕寒先生如此对记者说。

其实这句话更应该由欧阳林来说,因为从1999年创立go2map(图行天下)算起,欧阳林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7年,至今仍“壮志难酬”。在这7年间,互联网产生了多少精彩和惊奇?但是在线地图服务却始终是不热闹、不景气、被忽视、被冷落。

是因为服务商不用心吗?绝对不是。国内的专业在线地图服务商,专注行业深耕多年,可以说在应用的挖掘上处心积虑,但是要么技术实现上不尽如人意,从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要么是由于对用户的需求把握不准,而使得一些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无人喝彩”。

那么,是大家都不需要在线地图服务吗?也不是。只是目前大家对地图服务的需求还比较蒙昧,而用户需求没有被激发的原因,是因为在线地图现在还不好用。比如我们会遇到查询的信息不准确、搜索响应的速度很慢、对如何使用一些服务还根本不懂等等问题,这些都对用户的体验和用户的粘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篇10

当线下服务牵手线上平台

当传统业务形态一步步互联化

当人的真实关系和兴趣被编织进网中……

此时此刻的网络不再是点与点互联的平面网络

它已成为一个向各个方向延展的多维网络

在这一网络中,机会常存

当你将手机摄像头对准面前的一盘桔子时,现实的画面马上呈现在手机上,同时呈现的还有一系列关于桔子的信息,以及一些按钮,比如“购买”、“查找”等。在你按下“购买”按钮后,手机画面随即跳转到在线水果商店。在商店中,你可以方便地订购想要的水果。

这种服务看似新鲜,却已来到了我们身边,将现实生活与网络无缝连接在一起。它的出现代表着一种趋势:网络多维化。

反观传统互联网,娱乐、交易、通信、获取资讯是人们上网的主要行为。不难发现,这些网络行为主要是以文本为主、图片为辅的方式来承载。在这种形态下,网络与真实世界的融合程度并不高。它更像是由一些大节点(服务器)与众多小节点(个人电脑)相互连接而成的平面网络,是信息流、资金流等价值流的流通渠道。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需求的激增,以及3D、定位、虚拟现实、数据分析、HTML5等技术的成熟,让互联网的平面形态发生了变化。它正呈现出线上与线下融合,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虚拟与现实融合、真实个体与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将使互联网逐渐变成多维网络,并渗透到生活中去。

线下行为无缝上线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1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2011)上,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创新的移动应用。在展示的大概四五十个应用中,记者就看到了至少5个移动照片及视频社交应用,如“推图”、“炫拍”等。

这类应用的主要功能是,让用户在用手机拍完照后,便捷地将照片进行美化处理并自动添加地理位置,然后一键分享到企业自建的一个照片分享平台上去。注册用户不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管理自己的照片,还可以看到好友分享的照片。此外,这些照片还能被分享到微博或是其他社交网站上去。视频社交应用也类似。用户可以用手机边拍视频边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其他用户可以实时看到这段视频并发表评论。

实际上,照片分享服务早已存在,不过,原来的主要载体是传统互联网,其中以美国的照片分享网站Flickr最为出名。在这种传统模式下,拍照和上传分享行为截然分开。而新的移动应用则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线下和线上行为连接在一起。

这种照片和视频分享应用是基于“智能手机+照相功能”实现的。相应地,在移动互联网上,“智能手机+定位功能”的成熟也促使另一系列线下行为上线,这些行为的承载者就是以LBS(地理位置服务)为核心的服务。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以嘀咕网、立方网、街旁网为主的地理位置签到服务,即以“LBS+社交”为模式的服务。用户用手机登录应用,就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定位功能,记录下足迹和心情,并即时与朋友在线分享。

但是,这种模式被认为太过单一。一位从事投资的李女士指出,嘀咕网和街旁网等单纯的LBS网站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实用信息的需求,“很多信息查不到”。相比而言,她更喜欢大众点评网的模式。大众点评网将签到、团购、点评、优惠券、地图等内容整合起来,对商家提供一整套营销解决方案。对用户而言,这样能够得到更多周边商户信息和优惠信息。

高德软件副总裁郄建军对LBS业务模式有更多的设想。他希望提供一个“活地图”,将动态交通、动态停车场、新闻、优惠券等信息整合进来,在迷你地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移动生活门户,提供“一站式的闭环体验”。

除了将LBS与本地信息整合外,LBS也融入进其他业务中,进而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例如,京东商城上线了可视化跟踪系统,并为配送员配备了PDA。这样,消费者便可以在该系统的地图上实时看到包裹在道路上的运送情况以及相关信息,掌握线下的投递进度。

以上所谈到的这些应用都是基于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的。移动设备和网络天然拥有能促进线上线下业务结合的优势,就比如拥有定位、照相功能等。不过,除了移动网络,在传统互联网上,也有着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一个例子就是健身运动社区咕咚网。

咕咚网采取了“终端+社交网络”模式,推出了终端Coodon。Coodon能实现计步器的所有功能,并可记录下佩带者通过做家务、工作、跳舞等各种方式消耗的卡路里数等一系列与健康相关的数据。用户只需将Coodon通过USB线与电脑相连,它记录的数据就可以通过桌面客户端直接上传到咕咚网上,并用于分析。在咕咚网上,用户还可以获得礼品、参与抽奖或报名参与社区活动。

目前来看,我们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在网络上看新闻、看视频,还是玩游戏、买东西,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隔离开的。也许,只有当线上和线下的行为能够更无缝地衔接,网络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传统业态互联化

在4月初举办的百度联盟峰会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道出了当下互联网领域的一个机会――中间业务。

他所说的中间业务是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行业的承接和结合。李彦宏认为,传统产业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够,应该改变目前的情况。旅游等传统行业已经出现与互联网结合的范例,但更多的机会等待发掘。

实际上,在传统业态互联网化进程中,电子商务是一个“进化”的典型。从最早的C2C二手商品交易,到C2C新商品交易,再到现在越来越火的B2C模式,从小件日常用品到大宗商品及奢侈品,电子商务正走向成熟,其触及的范畴早已开始向纵深发展。最近被热炒的团购、“团购+LBS”等业务也正是本地服务互联网化的体现。而李彦宏所提到的旅游行业互联网化,本身就可看作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

除了电子商务这类互联化形态外,一些行业的互联化则体现在用互联网的玩法去运作传统业务。杀毒软件行业就是一个例子。

软件行业是以出售软件为盈利模式的,杀毒软件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奇虎360却将杀毒业务从原有的软件模式转变为互联网模式――免费提供杀毒软件,并以此为契机,使自己成为互联网的路口,进而依靠流量来赚钱。

其实,这一招并非只有奇虎360的董事长周鸿t用着。互联网办公室・imo运营中心推出的企业信息化产品就采用了互联网模式来运营。

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的是“套装软件”的“重”信息化模式。所谓的“重”,是指软件价格昂贵,部署、升级流程繁琐,失败率相对较高。而imo运营中心推出的集一系列办公功能于一体的imo企业即时通讯互联网平台,只需用户在网上注册下载,即装即用。而且据imo运营中心运营总裁张睿透露,他们的这一款产品更采用平台化的运作模式,开放API,邀请合作伙伴或是外面的开发者为其平台开发模块。

网络中的真实个体

当你欣赏节目时,电视屏幕下方不时显示好友们的对话。如果你对他们的评论感兴趣,还可以直接点击他们的图标,与他们共同讨论剧情――这是BBC去年推出的软件iPlayer所提供的服务。作为硬件生产商的三星也在其智能电视产品中加入了社交网站客户端。用户在登录三星电视服务账户后,就能在电视上直接进入关联的社交网站。

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已经从电脑向手机、电视等更多的终端横向延伸。而它的纵向扩张,即向垂直领域的扩张也一刻没有停止。

去年9月,苹果推出了自己的首款社交产品――基于音乐的社交网络Ping。乔布斯表示:“在Ping上你可以追随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追随。你可以知道你朋友正在听什么歌曲,你还可以追随艺术家们,并挑选他们最新的作品。”今年年初,人人网开始测试经纬网。后者是一个实名制的职业社交网络,其成立目的是让每一个职业人的沟通联系变得更富成效,让资讯等各种信息更便捷地被分享。

Ping、经纬网只是垂直化社交网站的冰山一角,越来越多的服务开始通过自建社交网络或是与已有社交网络对接,来实现服务的社交化。

例如,凯斯公司就推出了能将单机应用社交化的平台解决方案OPENSKY。通过这一解决方案,单机应用可以拥有加好友、道具上传拍卖等功能,从而实现互动。类似地让单机应用互动的例子还有EA的《极品飞车》。

“用户逐渐把游戏作为他们社交的一部分。实际上,用户需要的不仅是玩游戏,更是要和朋友玩游戏,不仅要玩赛车,而且想要在打败朋友之后,晒晒自己的成绩。所以,社交的方式对于用户来说越来越重要。”EA中国总经理李天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正因为如此,近日,EA宣布与QQ游戏中心合作,把原来依靠下载收费的单机产品转化成为集移动、社交于一体的产品,通过在游戏中内建实时聊天室等方式,用户可与朋友进行互动。

从企业角度来看,社交元素的加入增强了其产品的用户黏性,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商业模式。比如单机游戏社交化后,原有的下载付费模式就可以变为道具付费模式。而从用户角度来讲,社交化的普及使得用户的关系图谱更多地融入到了整个网络中。

实际上,不仅是关系图谱,用户的兴趣图谱也正在网络中被“编织着”。

“去年,StumbleUpon给内容网站带去的流量和Facebook带去的差不多。”一份来自Lijit――一家为网站提供用户行为分析与追踪工具的企业――的调查报告指出。StumbleUpon是一个注册用户已达1400万的网页推荐网站。它之所以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源于它是依据用户的兴趣图谱来运作的。

用户登录StumbleUpon后先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类别,之后,用户每看一个由StumbleUpon推荐的网站,都可以做出“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StumbleUpon会根据这些数据描画出用户的兴趣图谱,并依此图谱修正以后推荐的内容。

推荐娱乐内容、产品信息的网站GetGlue、Hunch也采用了建立“兴趣图谱”的方式。此外,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这一方式被搬到了移动终端上。

Flipboard就是这样一款基于iPad的应用,被称为“社交杂志应用”。其使用的内容主要来自用户自己的Twitter和Facebook账户上的内容,以及与用户兴趣相关的人或事的Twitter和Facebook账户内容。Flipboard会依据评论、转发数量等,通过自己的一套逻辑算法,来选择优质内容,将它认为的垃圾内容过滤掉。

毫无疑问,用户的关系图谱和兴趣图谱正在虚拟的网络中慢慢完善,这将使网络和真实生活的界线进一步被淡化。

虚拟走进现实

在2011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有一款叫做“触景无限AR平台”的移动应用让记者把玩了好一阵。从名字中的AR(扩增实境)两字母不难看出它的大概性质。简单讲来,这款应用是通过扩增实境技术,来查找周边道路、商户信息的。当用户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前方道路时,手机中会呈现出真实的道路画面,同时出现的还有道路边上各商户的信息。

4月底,松下也推出了一款采用扩增实境技术的移动应用Setup Simulator――只要将手机摄像头对准预定摆放的位置,然后选择系统存有的松下电视的型号、尺寸,就能看到放置电视后的虚拟景象。此外,谷歌于年初也推出了图像可视化搜索软件Goggles。Goggles可对公司发行的电影海报、宣传画、平面广告等静态内容扫描识别,用户可以被导向到公司对应的手机网站上查看更多动态广告内容。

除了这些实用型的应用,扩增实境与游戏的结合更成为业界的新宠。

《Sky Siege 3D》就是这样一款游戏。它通过3D技术、AR技术及手机摄像头、陀螺仪和触摸屏等的协作,让用户在手机上,能以即时场景为背景,进行空战游戏。

而就在一个月前,高通公司、Big PlayAR公司与NBA球队达拉斯小牛队合作,推出使用高通公司AR平台的首款商用应用《Mavs AR》――在美航中心球馆观看小牛队季后赛的球迷只要将其运行《Mavs AR》应用的智能手机对准球票,就可以在手中畅玩虚拟的篮球比赛。

从这些应用可以看出,它们都基于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拥有的摄像头、陀螺仪、触摸屏、性能更佳的处理器等软硬条件,让基于AR技术的相关应用得以实现。

前不久,高通刚宣布推出针对Android智能手机的商用版扩增实境平台,开发者可以创建、推广其基于高通公司扩增实境平台的应用。看过这一消息,再联系到近一段时间,各种AR应用的纷纷出现,我们不难想象这一市场的热度和前景。

两种表现形态

美国休闲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PopCap游戏公司因为《植物大战僵尸》一炮而红,成为众多游戏开发者“膜拜”的对象。不过,它也有自己想要学习的企业。“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像DeNA一样。”PopCap游戏公司亚太地区副总裁James Gwertzman表示。

DeNA是一家日本游戏公司,其主要产品之一是手机社区游戏平台。“我们是做社区游戏的,其中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社区平台,拥有用户空间、相册、列表等社交元素;另外一个是游戏,主要以社区游戏为主。”DeNA中国首席执行官王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James Gwertzman之所以认为“可以像DeNA一样”,是因为DeNA采用的是平台战略,邀请外来开发者在平台上开发游戏。“以后我们也可以从平台层面,从操作运营的层面来做游戏业务。”James Gwertzman补充道。

看来,连PopCap游戏公司都意识到自己需要紧随业务模式的发展潮流――搭建开放平台。

实际上,搭建开放平台这种业务模式从苹果推出应用商店App Store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众多大企业,甚至是一些小企业追逐的目标。它是互联网新业态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传统互联网上打造开放平台的,有大的社交网络如Facebook、腾讯,有浏览器如Chrome、Opera,有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有垂直化的平台,如专做游戏的开放平台麻球网。此外,还有像前文所述的传统业务互联化后的业态,如imo企业即时通讯互联网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上,从运营商到设备商,再到终端厂商、系统厂商,无不争相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而且,由于应用商店数量多、服务重叠度高,又诞生了新的应用商店――将现有多家应用商店中的应用进行整理、归类后,再在自己的平台推荐给用户,便于用户按需查找,有点类似导航网站。

综观互联网的这些新业务,一些是以平台这种表现形式出现,而大多数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应用,其中包括客户端应用和网页应用。

在优视科技CEO俞永福看来,这种“平台+应用”的形态给创业者带来了便利。“你如果想做成一家互联网应用开发企业,现在的难度正在降低,为什么呢?”俞永福解释说,“越来越多的平台会逐步开放。当然,开放的过程会有些反复,但是整体来讲会逐步开放。此时,你在别人的开放平台上发展自己的业务,就无须从头干起。”

的确,以前需要在互联网上做一项应用,创业者需要买域名、服务器等,而如今该应用只需提交到开放平台上即可。正是这一点,让应用市场繁荣起来。

记者手记

互联网泡沫与一个创业者的愿望

“最近,我们刚刚为中国最大的一个电子商务公司融了15亿美元,这也是我们做的最大的一个私募融资项目。”华兴资本董事长兼CEO包凡讲起了自己的经历。让他感到很意外也想不通的是,自己“单是用私募就募集到了15亿美元”。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近段时间,Facebook、Groupon等企业的市场估值惊人地飙升。这一现象透露了着什么?

如今,互联网新业态可谓百花齐放,但是其中的很多企业不谈市场营收,只讲发展前景,不看用户需求,只讲模式创新。这种行为特征又在告诉我们什么?

没错,是泡沫!泡沫已经将互联网给包裹住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搜狐CEO张朝阳直接道出了泡沫出现的一大征兆:“没上市的公司比上市公司贵,没盈利的公司比盈利的公司贵。”在他看来,目前,互联网的泡沫已确确实实地存在。

这次的泡沫,不禁让人想起了十年前――第一次互联网泡沫膨胀后又破灭的那段历史。十年前,当泡沫吹起来的时候,互联网界、投资界的状况和现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Philip A. Cooper在1999年时曾是一些基金的管理者。他回忆起那时的互联网热潮,“觉得很疯狂”。“当时的投资者总是强烈要求‘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科技类投资’。” Philip A. Cooper表示。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他在1999年创建了9亿美元的以科技领域为核心的基金,但仅在8周时间里,他就接到了20亿美元的订购请求。

曾经的投资者Howard Lindzon也说起了过去的投资心态:“我们当时认为,投资的钱仅仅在两周后就能翻番,没有人会对项目做任何必要的审查。”

当然,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这两次泡沫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次投资更多的是发生在私募市场,股票市场并没有被“喂饱”。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1999年,美国市场上有308家科技企业IPO,而根据市场情报公司Thomson Reuters的数据,2010年只有20家科技企业IPO。

其实,无论与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有何异同,泡沫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泡沫,我查查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军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互联网泡沫快点破掉。”

“那样,我们就能沉下心来好好完善我们的产品,把客户体验做得更好,而不是老想着融资、上市。”郑文军向《中国计算机报》记者慢慢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当然,我们要在泡沫破灭前拿到足够的投资,这样才能有实力活得长久一些。谁能坚持到最后,就能迎来胜利。就像2000年前后,新浪、搜狐、网易等大网站不都是那样吗,省吃俭用,最终熬到能盈利了,市场也好转了。”

郑文军坚信公司能在竞争环境中坚持下来:“我们提供的应用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更重要的是,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采集数据,而且不断更新这些数据。由于收集更新数据的工作量非常大,别人一时半会儿是没法追上我们的。也许有人比我们聪明,但也要花上半年时间采集数据吧,那时候我们也就又往前迈一步了。我们还会不断创新,让自己一直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