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在线课堂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在线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在线课堂

篇1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高效教学 学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兴趣受到压制,学习缺乏自主性,而教师面临应试教育考核。为了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老师不得不采取加强机械性训练和增加课时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明显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提高教学成绩,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却是不利的。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单纯依靠上述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采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课堂收益。这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强调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考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需要不同学科的充分参与,自然离不开课程本身。打造高效课堂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这与学科的特点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的交流和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实现充分的交流互动,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互动呢?只有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实现。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课堂上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根本不会出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要想让学生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和看法,首先就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看法和意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上交流互动。充分的课堂互动和交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为中学语文反映的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开始学习中学语文时兴趣很浓厚,但并没有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只有通过充分的课堂教学交流和互动,才能够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再通过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可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支撑,没有充分的课堂交流活动,就不能够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准备,备好课,更要懂得发挥学生的作用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探究语文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知识层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这些处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把语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扩展开来,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知识,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这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推广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带来的是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实现高效教学。大力推广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能力的提高必然带来知识的增长。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更锻炼学生的能力,可以说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四、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性教学

篇2

关键词:“引、显、练、品”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74-02

“引、显、练、品”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它从尊重学生的地位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的介入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引

“引”即把“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变成“授人以渔”,其目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会发现、会提问、会释疑。我认为,必须明确“引”的方向、讲究“引”的方式、提高“引”的可操作性、注重“引”的效果。教师要通过艺术性的“引”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上能够自立。

1. 明确“引”的方向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学。从最接近学生现有知识体验的起点,引导学生延伸发展,达到离学生最远的最丰富内涵的终点。

2. 讲究“引”的质量

讲究“引”的质量、提高“引”的艺术,才能使“引”落到实处。如在教《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之后,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学习,也能其乐融融。在这篇文章学习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入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整个事件的展开方式是怎样的,明确文章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然后让学生讲述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并用三十六计加以说明,这样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主旨。

3. 注重“引”的效果

注重“引”的效果,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有目的、有方法、有艺术地进行引,归根结底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教会学生在文本学习之前如何预习、如何置疑、如何找关键字词和语段,并且反复加以模拟训练,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如,我们在教《江南》这篇文章时,从中选取“颜值高”的句子加以赏析:“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方式,让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去试着找到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及景物,先从表层进行感知,并在观赏的过程中自己解决疑问,在课堂讲述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探讨,并得出答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江南的景物有很多可以写,为什么作者选取了本文之中的这些景物和场景呢?”通过我们师生共同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文章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对景物、人物及其生活场景进行了淡笔勾画,全文仅285个字,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他选取了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特点的代表性事物,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让文章达到了一叶而知秋的妙处,可谓匠心独运啊。”教师的“引”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来源于教师的“引”,即要使教师的引导不致成为“一言堂”,使学生的主动不致成为盲目行为。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暗示,不断启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把教师的引导性落实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上来,真正达到“引”学生“学”的初衷上来。

二、显

“显”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合作、小组学习的有效方式,它能明确学习目标并检验学习成果、反馈教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挖掘学生潜力。“显”既要侧重于知识的升华和拓展,又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仅拘泥于学案的题目;要多举例子,用多种思路进行讲解。显示的时候要超越书本,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进行展示。如在教学“比喻”这一修辞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如《荷塘月色》一课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些句子很快就可以看出是比喻句,把荷叶比作为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及其星星。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对比着来巩固对这一修辞的认识。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的美人有的学生看作为拟人,实则为比喻。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那美女出浴氤氲纯洁的一幅场景,可以清楚地理解这里比作的是场景而不是人。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这一修辞特性。

三、练

“练”既是检验和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各项技能必须通过有序的训练,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要提高语文课堂训练的效率,首先就必须重视训练顺序。就是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训练要有明确的计划和不同的年级要求,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例如,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就可以分为状物、写景、叙事、写人四类进行;培养说明能力,则可以按先静态后动态,先实用性说明后文艺性说明的步骤实施。其次,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 。语文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但这并不等于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实际上,没有老师“讲”的课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没有老师的“讲”,学生的训练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受知识获取能力及其获取内容的限制,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懵懂不知所之时,仅仅靠学生自学是没有实效的,在这个时候就必须靠教师的“讲”进行辅导了。学生的思绪虽然丰富多彩,但毕竟缺乏必要的广度与深度,那么教师的“讲”就会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又能够挖掘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当然,无论教师的“讲”有多重要,但是必须牢记它终究是为学生的“练”来进行服务的,“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练”,更有效地“练”。再次,要设计好科学的训练题。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典型性、代表性强的习题,做到主次分明,题量适中,难易适度,不搞多而杂,尽量少而精。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其实质在于“精益求精”。还要注意训练的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变,各种训练方式要灵活安排、巧妙运用。要注意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阶段练习和系统练习,问题答辩和自我检测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拘一格地开展课堂训练。课堂训练要以勤练为基础,以精练为导向,以巧练为途径,做到基础实,目的明,方法灵。

四、品

“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品鉴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得体的身体语言来辅助品评,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品评的形象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引、显、练、品”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能锻炼学生探究精神及其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被学生热爱,使他们爱上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现状与问题

语文阅读是学习汉语言必备素养之一,也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能力,不仅仅是应对高考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个人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要求。信息化作为现如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各行各业中都离不开信息化的身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1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的培养,但是在高考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影响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材料不丰富、学生定向思维难以扭转等方面。

1.1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喜欢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课本中的文章为载体,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分析,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最后再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进行总结归纳,这是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被许多老师所青睐,但是如果每节阅读课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也很难引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1.2语文阅读材料局限性强阅读教学功利化:在现如今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算高,或者说是仅仅在课堂上留出一小部分时间进行语文阅读的讲解,亦或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培训”,据笔者所了解,很多老教师习惯于给学生总结出各种不同题材文章的答题模板,并让学生进行背诵,在答题时直接套用模板,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往往也仅仅局限于课本、试卷练习题。这种方式虽然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式探究

面对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信息化潮流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想要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阅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说是信息化课堂最普遍的一种方式。现如今很多任课老师都会把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幻灯片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丰富。语文阅读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将阅读篇目通过ppt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对其中一些需要重点理解的语句进行不同颜色的标注,并借助不同的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进行教学,让课堂更加的生动丰富。

2.2搭建课后学习网络平台推广高中语文阅读微课堂:微课堂也是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方式。通过微课堂,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复习,也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因此,学校可以搭建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考试中的一些语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录制成15分钟左右的简短视频,附带相关的幻灯片、讲义等一起上传到平台,学生在课后便可以实现自主的学习、复习,强化巩固阅读重点,提高学习的效果。

2.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阅读资源共享: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平台,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及时的获取各种教育相关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关注互联网中有关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资源,通过互联网教学论坛与其他地区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语文阅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丰富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内容。

2.4实现家长与老师的在线互动及时反应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是学生家长的事情。家长在学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仅仅依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与学生家长的及时交流沟通,通过QQ、微信群聊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对一些课后作业布置等信息通过网络及时的告知家长,实现老师和家长的合作互动,共同督促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微课教学 教学效应

一、微课概述

近年来,微课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十分盛行,特别是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微课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从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微课概念可被概述为:按照教学规划及教学实践的需求,以5分钟~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讲述。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微课理念应用的案例及分析

(一)用微课作为伏笔,打造探究性课堂。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获取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他的话向教育工作者阐述了“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已有的普遍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的探究性教学思路大多陈旧、老套,虽然教学方法成熟,但对学生的吸引力完全不够,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展开的探究性学习,逐渐会产生“索然无味”、“缺乏新意”的感受,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我认为,为使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得到创新,教师可将微课的理念引入课堂中,通过5分钟-10分钟的微课小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构建形式多元的课堂。

案例1《鸿门宴》教学设计:

首先,我从网络上下载2011版的《鸿门宴》影片,利用软件进行剪接,着重突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部分的内容,并在视频中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当课程开始后,我为全班学生播放小视频: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目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当播到该部分影片内容时,我突然停顿下来,而影片中也出现了我的身影,并伴随着一个提问)我: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范增会“数目项王,而项王却默然不应?”(我的问题一提出,大家纷纷放下书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次,我故作神秘地说:“大家带着问题继续观看视频。”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当播到该部分时,我又顺势停下来)我:同学们!看起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可为什么他要针对沛公呢?

在微课的视听引导下,一连串问题不断涌现,大家的好奇心完全被激发,我则顺势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针对视频问题,展开探究。

最后,我要求各小组选派成员阐述讨论结果,当他们全部回答完后,我则继续播放视频,此时我出现在视频里,为大家亲自解答两个问题。由于我在视频中的亲自现身,大家更有兴致。

教学效果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将网络影片剪辑成微课视频,并融入探究性提问,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微课探究性课堂,相比传统模式下一成不变的语文探究性课堂设计而言,该种方式巧妙地运用微课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打造了立体、动态、视听效应突出的探究课堂,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趣味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微课视频的引入,课堂探究氛围变得更浓。

(二)以微课作为工具,构建网络学习课堂。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微课的最大特色在于:它通常以网络为平台,构建起师生之间虚拟沟通的桥梁,展开无缝化教学。为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将微课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用微课作为语文教学渗透的工具,为学生构建全新的网络学习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颖和奥妙。例如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我便“以微课作为工具,构建网络学习课堂”,展开全新的教学尝试。

案例2《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为使学生充分掌握中国建筑中北京四合院的结构特征、人文内涵,我利用互联网,设计微课教学欣赏平台,具体的教学按照如下流程实施。

首先,我让全班学生登录班级QQ群,我则在群内上传两组微课视频,分别为“北京易郡四合院实景”和“四合院风格设计”,两组视频的长度均不超过五分钟。

其次,我提出教学要求“请大家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其他与北京四合院有关的视频、文字、图像资料,并展开群内共享交流”。由于有了我视频的提示,大家的查找变得有的放矢,纷纷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搜寻,QQ群中不时地出现大家上传的成果,一组组小视频、一张张生动的图片、关于北京四合院的资料不断涌现。

再次,我在群内发出新的探究学习要求,引领大家对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结构特征、历史演变进行总结。群内的交流气氛不断浓郁,大家纷纷表达对北京四合院的全新认识,而我则将大家的成果整理起来,作为本堂课的资料,共享到群空间中,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方便今后教学的利用。

教学效果分析:将微课教学引入互联网平台,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尝试。在上述案例中,通过微课与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顺畅,每一名学生都能及时获取教师的学习要求,并利用自己的资源,展开学习搜索,不仅语文知识获得积累,网络搜索能力也将长足进步,教学双向效应得到彰显。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微课教学理念,搭建全新的教学实施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并实践更多、更好的微课教学策略,让小视频发挥出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一)概念。

目前,对于网络文化概念还没有明确概念,不同领域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别。社会普遍认为网络文化是指将计算机作为活动、娱乐和商务出现的一种文化形式。传播学领域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二)影响分析。

1.网络词汇的创造

针对网络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当理性看待,消极与积极作用并存,如果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正面作用,则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效率。网络词汇的产生是网络文化的开端,这些词汇在当今学生群体中受到追捧,学生将使用网络词语视为潮流的表现。在对网络词汇研究中,能够发现网络词汇的创造具有趣味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思维。当前,网络词汇很多,如:提意见———拍砖;倒霉———衰;有本事———有料,等等,各类新兴词汇数不胜数。

2.网络阅读优势

网络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阅读方面,其能够扩大学生阅读范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学生对于网络操作十分熟悉,直接解决了学生阅读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网络文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网络文学普遍来源于民间,无论是创作还是收藏,都具有亲民性,能够拉近文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网络文化当中蕴含人文价值,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具备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由于传统文化作品美学欣赏具有单向性特点,缺乏互动性,网络文学具有交互性,作者能够在网络公共平台上阐述自己的创作意图等,提供作品文化背景,且读者也可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学生适度接触网络文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阅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由此可见,将网络文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

二、网络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不仅要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重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真实化。

(二)丰富教学方法,适当引入网络文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一般局限于课堂教学,侧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现在我们将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外、校外及生活中,加强对学生阅读、体验及表达等方面的实践训练。适当引入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将自身感受表达出来。不同于传统教学时代,素质教育时代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在网络平台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实践指导。如在进行写作教学中,围绕一个主题在网络上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在线互动,对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构建良好语文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环境存在单一化、部分化等缺陷,学生缺少思维能力,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对此,教师应积极创新课堂学习模式,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如自主学习环境,利用网络,将“满堂灌”教学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开展自主学习,获取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有效性;或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命题相互合作,共同实现目标,可以将写作材料、对文章的分析发送至电脑上,进行个性化点评,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网络词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篇6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交流沟通的行为,整个教学工作都在一定的气氛与环境中进行,而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为此,教师要对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氛围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各种资源,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着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推动教学开展、提高教学效率的综合目标。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心理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不仅对自我价值与能力表现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格外关注教师的语气、态度等方面。教师态度和蔼,学生会感到非常温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交流的语气非常温和,将会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保持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气,是创造良好教学氛围非常重要的方面。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应将一切烦恼抛之脑后,无论在课前遇到了怎样的事、遇到多大的压力,只要走上讲台,眼中就只有学生,心中只有教学。和学生开展教学互动时,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每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形象性的启发引导,以态度语气营造学生更加温馨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感染力、渗透力的目标。

二、以生动形象演示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知识点相对较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极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借助于教学设备的辅助功能,努力打造更加生动的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演示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信息教学手段对语文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演示一些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不管是教材内容中的情境在线,还是一些背景资料的分析研究,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音乐渲染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应,快速进入到教材所讲述的内容、氛围和情境之中。教师将多媒体手段和教学流程结合起来,可以实现语文教材的立体演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接触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更多的是形象生动的信息,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学习的劲头也更足。所以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加以广泛运用。教师在教学工作安排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因素,既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辅助,同时也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快乐活动。

三、以民主教学方式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民主的学习氛围是每一位学生所渴望的,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有自己自主发挥和表达的机会,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可以深度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教师应以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作为重要抓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讲解,而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发挥和体现出来。较为常见的方式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教师将教学的目标任务、难点设置为思考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通过这种民主氛围的营造,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在学习成果的完善总结环节,教师也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气氛,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自己总结提炼的答案,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此时教师就要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其他同学或其他小组形成的语文答案进行辨别讨论、补充完善,从而实现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学互动更加热烈、学习研究更加投入、理解掌握更加牢固的综合目标。

四、以情感自我满足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工作是一项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具有成功体验的氛围,进而辅助教学工作地开展。在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方面,情感的自我满足是其重要环节,只有让高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成功,他们才会对学习更感兴趣,才会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更多的让学生获得成功,既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又有展示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在开展自我分析以及研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进行点评,坚持以正面点评为主,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满足感。这一方面是笔者多年来探索出来的较为成功的经验,只有感受成功的快乐,才能保证他们积极的情感得到激发。另一方面,在教学方面要求兼顾学生差异特点,以不同的要求面对不同的学生,既兼顾了他们学习中存在的明显差异,又最大化的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度。分层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学生因为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在不同的层级里面具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所以在学习活动中体现不同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难度系数就会降低,这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而更有益的是当这样的自信充满胸怀的时候,学习就成了快乐的事情。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当满足、自信、愉悦等积极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主要心理活动之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得到显著提高。

篇7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这不仅为阅读教学撑起了一个新支架,也为终身教育指明了方向,它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氛围民主自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抛开高考压力,哪个学生不喜欢?

有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水到渠成。观点的核心就是“优化”,即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预期取得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化、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探究合作系统化,学习观念自主化的最终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起步较晚,新兴事物总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跃跃欲试者不少,但真正实践的人不多,经验和成功的示例较之更少。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

对学生的部分能力发展漠然。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只为了高考,而忽视学生应该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进入高校或社会,不懂得如何自学。所以功利地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是不付责任的应试教育。

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系统规划,网络教学零星点点,未成系统。高一、高二、高三在阅读教学上的要求基本一致,差别化教学不明显。个人、教研组在学期与学年教学计划中对网络教学的要求是可有可无,不够重视,更没有系统性。适合学生网络学习的网站太少,搜索网络上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资料,绝大部分是教师用的教案,且使用有限制,没有适合学生用的学案。网络上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能够真正系统而全面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式学习。这说明教师没有想到如何让学生学,而关心的只是如何教。

(二)工具优势先行,学科目标置后

整合课沦为形式的奴隶。设计课件时,首先考虑的是体现网络的优势,而非课程完成的目标。实践中,表现为呈现了丰富的资源,却只是呈现,利用率不高。为显示民主自由的氛围,交互讨论看似热闹,却有放任自流之嫌;网络有利于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的内容却和语文课程的目标相去甚远;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阅”,但忽略了“读”的重要性,语文味不够浓。

(三)个人素养薄弱,影响范围较小

计算机素养突出者不多。在网络风靡时代,能与时俱进,又有锐意进取的,在老中青三代教师梯队中,也只有少数的年青人了。语文功底与计算机素养兼具者更是凤毛麟角。

眼明手快、应变灵敏者不多。网络的全民参与,交互的快捷及时,使课堂生成的多样性远比传统课堂复杂,所以对课堂生成的内容,教师有时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回答,及时思考出其中的共性,更何况要及时作出反馈,所以指导针对性不够强。

以上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意识比较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应该以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为主,网络优势应该服务于学科。而要实现这些,就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本文就个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尝试策略。

(一)全面系统,分步分层,分类设计高中阅读教学中的网络版学习课件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网络的优势。学生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培养速读能力,可借助资源优势;如激发学生个性鉴赏,可借助交互等;如专题式学习,可借助相关搜索等。

根据班级、年级水平,统筹兼顾。设计问题应以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为主,同时兼顾两头。整个高中阶段,年级不同,信息资源的处理利用能力要求也不同,从基本素养到应试能力,需要全面地把握。如高一可借网络对某些单元拓宽视野,深入探讨主题、艺术形式等;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侧重激励学生个性表达,深刻理解;高三复习阅读散文、小说方面的技巧,可以建立资源库,关于体裁知识、解题方法指导等。

根据体裁、内容、单元,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对不同文学体裁有初步鉴赏的能力。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应有不同的学习模式。选择典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体裁,建立不同的网络教学范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根据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纯粹的学习乐园。随着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规定的实施,学生每天、每周都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有完整的寒暑假。应该建立一个学习网站,弥补课堂上的空白,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健康学习,终身学习。

(二)精细预设,关注生成,灵活整合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

预设周到、精细是前提。计算学生浏览与精读的速度;估算资源的数量、质量、呈现形式、利用率,酌情选取,讨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般3个为宜;计算讨论每个问题可能占用的时间,不拘交互渠道,但必须固定反馈形式,以确保探究集中、持续、有效;设置奖惩机制,以激发探究的热情。

关注生成,促成有效教学。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态度,注意调整节奏;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发现其中的真知灼见,给予表扬;挖掘影响学生探究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灵活整合,确保语文滋味。因此增加“阅”量时,还要确保“读”量、“思”量。因为“读”能读出语文的文字之韵、文章之美、情感之真。如诗歌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线讨论朗读技巧,这关系到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炼字的妙处,然后实施朗读,以促进理解。讨论时,给予充足“思”,不加思考、肤浅思考,对提高语文素养作用都不大。

(三)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教研组的合作精神以及相关部门的组织效应

师生合建博客团队。博客是极具个性化的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反映阅读感受,教师更多地明白教学得与失,你来我往的交流,使教学有效性得以延伸,也引导吸引学生将网络学习不断更新,促使学习观念的转变。

教研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制作精细科学的网络学习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要在三年内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需要教师间的合作,需要依靠教研组的力量。可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扩大。

教育部门多开展交流活动。小到一个组、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市区、一个省份,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大家评评议议,取长补短,扩大影响。

篇8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在概念上,它是指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再利用多种教学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一种较为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技术上看,教学课件的设计方法和类型很多,究竟哪一种教学课件才能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需求呢?可以想象,传统的那种长达45-60分钟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课件,恐怕很难符合当今伴随着短小网络视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著民”的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因此,从技术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或条件是:教师事先必须为学生们准备好以某种技术形式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以便让学生课前观看和学习,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与以往传统的课件设计理念相比,在设计这种专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课件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课件通常以视频形式为主,同时为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避免认知疲劳,课件的时间一般都短小精悍。至此,一种新的课件设计形式――“微课”应运而生。

所谓的微课,简单地说,就是“微型的课程”或者“微视频”之意。笔者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以下将结合两个具体的微课设计案例来呈现不同形式的微课,供读者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微课的设计思路与制作。

案例一:大学生体育微课程――太极拳

设计框架

太极拳,是一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体育休闲活动,并且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瑰宝,太极拳也是北京大学的必修体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根据太极拳的教学内容,微课整体由五个主题部分组成:片头视频、理论学习、动作展示、课后测验和片尾视频。学习者打开课件后,首先会观看一部片头视频短片;随后会出现选择界面,学习者可以选择按照正常流程开始学习,即先进行理论学习,再进行动作学习,最后进行课后测验:也可以选择从三个部分中的任意一个开始学习。当学习者完成此次学习后,可以选择观看片尾视频短片。

设计思路

开场视频由现有视频素材后期编辑而成,希望通过富有中国风的画面和音效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如图1、图2所示。

传统学习课件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启动,即学习者打开课件后直接开始课程的学习,没有铺垫与导入,这并不符合对于当前学习材料的要求。为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从始至终保持,本课程采用微电影片段将各主体部分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故事主线;随着学习的进行,故事情节也逐步展开,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微课程的观赏性和结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图3、图4所示。

考虑到太极拳属于体育类课程,涉及到一些复杂而难以描述的身体行为和肌肉运动等内容,所以动作学习部分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如图5所示。

图示部分为太极拳基本姿态的展示,以卡片形式展现,卡片正面为动作名称和图片,学习者点击图片后,出现对应的文字说明。“视频”部分是对太极拳动作的动态展示,如图6所示。学习者可以选择想要观看的分解动作,或选择所有动作的连续播放。动作展示如图7所示。

案例二:高中生创新微课程

对于处在思维发展的最佳可塑期的青少年来讲,如何卓有成效地利用这一可塑期来培养创新思维,开发的新能力,将被动的学习改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基于此,本课程希望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对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认识,体会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如何培养,如何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现这种思维的感觉,如何发展这种思维的意识,如何发掘这种思维的能力等等。

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经历了反复探索与实践,最终确定课程视频主要以“录屏”的形式进行,下面将总结设计过程中的体会与经验。

第一,微课的“小”与“大”。一节微课,通常不会讲授过于复杂的知识体系,而是聚焦于一两个知识点,这需要更加精心地进行课程设计,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所以在本课程中一直遵循“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的原则。微课的“小”也体现在时间方面,通常会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第二,微课的视觉设计。由于课程的受众是高中学生,所以在制作PPT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选择明亮、饱和度较高的色系的颜色,并搭配形象生动的卡通配图以及活泼的动画效果,如图8、9、10所示。此外,复习课采用的是录制视频的形式以增加新鲜感和兴趣。视频的背景选取了有学术意味的书柜和明亮的窗户,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同时也避免了更多嘈杂物品入境分散学生注意。

案例三:高中语文微课

在录屏式视频之中,主讲教师是隐于“幕后”的,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视频模式,通常比较适用于数理化或工科类公式推导、演算较多的学科教学。它突出展示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板书”的字符内容及其讲解声音,而非教师本身。不过,对于多数社科类学科的教学来说,这种方式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在许多人文类课程教学中,不仅强调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演,同时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表情、体态、眼神和体态语等,一举一动,都可能会被赋予丰富多样的信息传递功能。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视频设计方案:演播式视频。

演播式视频,可以说是当前微课中最常见的拍摄方案。视频画面构图形式通常是:主讲教师居于屏幕画面

侧,其身后显示教学讲义(幻灯片或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这样,整个视频画面的布局呈现出音、画、文字三位体,同步显示,犹如平时常见的电视主持节目一般。某些情况下,演播式视频可能还会展现出教师远景和近景镜头的切换,以加强画面的动态变化性,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篇9

关键词:网络;高中语文;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90-02

一、利用网络教学的依据

1.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置一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到学习中,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表现力,这样会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立、自悟。

2.网络教学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时事知识。

3.利用网络教学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二、高中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语文带给我们的启迪

1.网络教学模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和驱动力。根据现在的研究显示,兴趣对学生来说是他们学习中既现实又活泼的元素。有了兴趣,就会激发他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自然,要想利用网络让高中的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网络产生兴趣就是教师的当务之急。高中学生对这种模式的兴趣越大,他们的效率就会随之增加,自然学习成绩就会提高[2]。

2.网络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交互性。网络拥有很高的交互性,使用网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可以很好地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平等化,这样会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可以让教学有所互动,教师可以把课程资料分类汇总放到网上,供学生学习下载,也可以布置作业发表观点甚至和学生在线交流探讨。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让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接纳、赞赏、争辩、互补,让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时候有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网络具有超时空的特性,网络教学超越了课堂,它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3.利用网络教学使实施分层教学更加实用。网络的交互性和便利性让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利用网络环境,设计一个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平台,通过平台来帮助我们优化语文课堂设计,如可创建微博、建立QQ群,制作个人网页,在这一教学的平台上,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教学板块,它的应用让分层教学以及分层验收都便利快捷,它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网络教学会给高中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而网络教学的空间资源却是无限的。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和功能是资源共享,优秀的教学案、课件,图片、影视作品、高质量的模拟卷,可供学生合理充分使用。简便实用的环境、多样化的学习平台、高质量的教学设备,丰富的信息资源,会调动高中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同时,它很好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彰显了它的地位。依据多德森的定律,自主学习的动机越大,它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地增加。所以,教师善于使用网络,指导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模式受到力广泛的好评[3]。

三、传统语文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联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网络教学具有互补的关系,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弥补了不足。如果我们将两种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话,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是以“情”为基础的教学思想。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特色。这个情字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其二就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理解。所以,网络教学模式在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时候必须要特别注重这个“情”字。使网络教学不再是生硬的人机对话。

2.网络教学可以改变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加大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力度。网络教学因其直观性、可视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使“寓教于乐”的理想部分地成为现实,从而丰富、变更、甚至覆盖了以往陈旧的教学行为。与其他资源相比较,网络教学以其丰富开放、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声情并茂、来源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给学生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这种作用有时甚至超出了教科书本身。但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盲目地追崇网络教学,而应有机地结合当下的网络教学模式,实事求是地对其教学理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扬长避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的内涵,体会语文的博大精深。

但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能盲目地依赖网络。网络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技术。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利用网络指导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是教学中的进步,网络增加了教学的效果,是教师的一种辅助工具,让教师课程讲授得更加完美,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但是即便是这样,网络教学也不能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许多老师有了网络,不愿意去探讨教材,去摸索教学规律,这样就没有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没有了自己的教学观点,从而助长了教师的懒惰思想,学生更不能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说,教师应该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好好地备课,既要深入教材,也要熟悉网络课程。这样高中学生的成绩才会大幅度地提高。

目前,在我们国家高中学生利用网络教学非常实用,因为它不受资源、空间、时间的局限。它可以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方便。虽然如今的网络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还有一些问题,但是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一定会更好地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教学指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导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久的将来在我国一定也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10

高中语文 多媒体 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从来都是最具活力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求索,弄潮于改革的长河,使语文教学绽放出了许多美丽的浪花。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就是其中的一朵,折射出不同时期课堂教学理念的不同色彩。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语文课堂教学媒体是粉笔、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虽然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行云流水的板书、妙语如珠的讲解,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道德、人格、情感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这些传统媒体承载信息的能力低下,传递信息的功能也比较简单机械,导致课堂形式静止、僵化、单一,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不必赘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媒体纷纷“触电”,幻灯片、 录音、录像、CAI课件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优先选择。这些媒体为学生传递的是视觉与听觉全方位的感官信息,能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能增加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新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作出新的探索。现在,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不仅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更注意到了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他们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跨越式发展,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首先,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构建网络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学生可以走出语文课堂和教材的时空局限,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能较大限度地接触多样语言文化现象,并从文化层面上去鉴别、理解、欣赏,从而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