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绵城市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有轨电车;车辆段;出入段线;物业开发;总平面;方案设计
Abstract: According to urban rail transit plan of FoShan, introducing proposal area conditions of Huandao depot and relation between depot and station, within outer controlling conditions around the depot area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tram characteristics,general plan of Huandao depot was analyzed and designed.
Key words: Tram; Depot; Entrance & Exit Depot Lin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General Plan; Schem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背景
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试验段工程线路全长14.305km,其中地下线3.278km,高架线9.553km,地面线1.184m,敞口段0.291km。全线共设车站14座,其中地下站4座,地面站2座,高架站8座,换乘站4座。
在贵广、南广、武广线以南、广珠西高速公路以东、环岛南路以北,规划泰山路以西设置环岛车辆段,控制中心设于车辆段内。
试验段是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的第一条线路。本线与既有广佛线无联络线,且广佛线夏南车辆段所检修车辆的制式与本线不同,不能满足本线配属车辆的检修需要。根据线网规划,为满足本线配属车辆的检修以及运营的需要,环岛车辆段定位为本线的厂、架修段,并作为路网性的厂、架修段。
2 段址概况
经全线踏勘及对沿线地块的用地规划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地形条件,最终确定车辆段选址在三山片区环岛地块。车辆段段址位于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以东、港口路以西、武广高铁以南、环岛南路以北地块内,北侧为绿化隔离带,西侧为教育用地,其余为商住用地,另段址内规划有泰山路南延段。用地范围较为规整,段址最长处约1.8km,段址最宽处0.64km。段址内主要为苗圃与农田,有少量民房,并有宽约10m的河涌纵贯横穿整个场区,高压走廊纵贯段址。用地范围内基本无管网分布。
图1 段址概况
3 出入段线方案
环岛车辆段由泰山路站接轨。泰山路站为地上高架二层侧式车站,车辆段出入线直接从正线的两侧通过渡线引出,综合考虑物业开发方案,并满足出入段线限坡要求,均可引入至车辆段内。
图2 出入段线示意图
4 物业开发分析
为合理规划用地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满足运营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化车辆段的规模、对车辆段进行综合物业开发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结合段址及周边市政条件对物业开发方案(上盖开发、高架开发、白地开发等方案)进行了重点研究。
上盖开发方案是在车辆段检修厂房上方设置两层结构板(一层为车库夹层、二层为上盖开发大屋盖),大屋盖上进行物业开发,在运用库与检修库两侧设置天井开口,在拉大线间距的同时,运用库东西两侧设置高层落地开发建筑。本方案工程投资适中,能够有效利用土地,且交通流线组织能合理组织。
高架开发方案车辆段高架于场地之上,车辆段下方用地用于物业开发,交通组织与规划路网相结合;车辆段上方进行上盖物业开发。车辆段高架层与物业开发高架层出入口均采用坡道与城市道路衔接,且独立设置。该方案优点是开发规模大,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但工程投资很大,且车辆段及上盖开发部分交通组织流线复杂。
白地开发方案是车辆段各建筑单项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进行上盖物业开发,在车辆段用地范围之外用地进行落地开发。车辆段设置独立的出入口与落地开发分隔。该方案工程投资低,建设周期短,但开发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低,配套设施(停车位、商业配套等)设置非常有限。
综合比较以上方案,推荐上盖开发方案。
5 总平面布置方案比较
根据规划部门的要求,结合段址用地条件及物业开发方案,对总平面方案进行了研究。
5.1贯通式方案(方案一)
该方案车辆段沿东西方向呈贯通横列式布置。月检库、停车列检库合设为运用库,油漆库、吹扫库、静调库、定临修库合设为联合车库。运用库、联合车库均为贯通式。
段内由北往南依次布置试车线,洗车镟轮库、调机库与工程车库、材料线与材料堆场、运用库、联合车库。
停车列检库按每线四列位设计,月检库按每线三列位设计。运用库与联合车库并列布置,在咽喉区设牵出线1条,以满足运用库与联合车库间调车的需要。
综合维修中心设于段址西侧,物资总库设于综合维修中心东侧、材料堆场西侧。
调机与工程车库布置于洗车库的南侧,调机与工程车库南侧布置一条材料线,并设置材料堆场。
在入段线靠近车辆段咽喉处设置在线检测间。
洗车库与不落轮镟库合设为洗车镟轮库,洗车线和镟轮线均设计为贯通式,可满足车辆进段洗车和镟轮的要求,作业方便。
综合办公楼设于段址东南侧,办公楼内设有控制中心、培训中心、车辆段办公、公寓、食堂、浴室等设施。
段内设试车线一条,根据段址地形条件和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总体布局,试车线布置于车辆段北侧,有效长为870m,可满足高速试车要求。试车线通过联络线与运用库东侧咽喉区相连。动调试验间设于综合维修中心北侧。
车辆段的出入口设有2处,分别设于车辆段东端及北侧。段内道路呈环状布置,主要生产办公房屋周围均有道路,能满足生产、生活和消防的要求。
此方案出入线线路长度为734.366m,车辆段占地面积约22.19ha。
图3 贯通式方案
5.2尽端式方案(方案二)
该方案车辆段沿东西方向呈尽端横列式布置。运用库、联合车库均为尽端式。
段内由北往南依次布置试车线,运用库、联合车库、材料线、调机库与工程车库。运用库与联合车库并列布置,物资总库设于联合车库咽喉区东侧、出入段线南侧,综合维修中心设于物资总库东侧。
调机与工程车库布置于联合车库的南侧,调机与工程车库北侧布置一条材料线,并设置材料堆场。
综合办公楼设于综合维修中心东侧、出入段线南侧。
段内设在线检测间、洗车库与不落轮镟库、给水加压站、门卫及试车线等设施,同方案一。
此方案出入线长度约为1000m,车辆段功能占地面积约18.44ha。
图4 尽端式方案
5.3 总平面方案比选
表1 方案比较表
方案
项目 推荐方案 比较方案
土石方 填方467114.21m3、挖方0m3 填方345111.80m3、挖方0m3
铺轨长度 10.22km 9.07km
道岔组数 50组 37组
用地规模 22.19ha 18.44ha
段型布置 运用库、联合车库贯通布置 运用库、联合车库尽端布置
洗车线型式 贯通布置 贯通布置
试车线长度 870m 870m
通过以上对两方案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方案二工程量相对于方案一少,但在运营方面,方案一由于采用了贯通式布置,使列车出入段作业与调车作业分开,有效减少了相互间的交叉干扰,使段内运营调度的灵活性大为增加,且可实现车辆在段内调转车头作业;在功能布局方面,方案一较方案二布置更为集中,各生产部门在管理上、工作的联系上更为方便、快捷。综上所述,方案一较方案二优越,故推荐方案一。
推荐方案特点如下:
(1)平面布置形式符合地形条件,充分利用地块布置线路,联合车库及运用库呈贯通式布置,头部和尾部均可以进出车,列车进出无往返走行,节省作业时间,且可实现段内调转车头作业。在运营调度上工艺流程顺畅,作业方便;
(2)段内主要调车作业可避免与列车出入段作业的交叉干扰;
(3)运用库的布置靠近出入段线,列车出入段走行距离较短,节省运营成本;
(4)出入线向正线左右线发车更便捷灵活。
(5)段内分区功能明确,主要作业流程顺畅,相互间干扰较小;
(6)车辆段和综合基地生产、生活房屋高度集中,有利于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调度指挥,减少管理层,充分提高生产效率;
(7)总体布置紧凑,用地较省,利于物业开发。
6 总结
根据规划及本工程特点,结合段址周边各种外部控制条件,在考虑物业开发的基础上,利用有轨电车特性,对环岛车辆段总平面布置进行详细分析,推荐方案总图布局合理,总平面布置紧凑,工艺流程顺畅,运用检修设施分区明确。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5).
[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试验段工程初步设计文件.佛山,2012.
[4]张雄.论地铁车辆段总平面设计的特点及其优化[J].铁道工程学报,1999,3.
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研究;探索
一、引言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所谓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的是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四、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单项设施或其组合系统时,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低影响开发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思路示意图
五、城市道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进水口(如路缘石豁口)处应局部下凹以提高设施进水条件,进水口的开口宽度、设置间距应根据道路竖向坡度调整;进水口处应设置防冲刷设施。
(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造成损坏,并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中相关要求。
(4)当道路纵向坡度影响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时,应建设有效的挡水设施。
(5)城市径流雨水行泄通道及易发生内涝的道路、下沉式立交桥区等区域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调蓄设施,应配建警示标志及必要的预警系统,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6)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市政、园林绿化等部门验收,确保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相关要求,并对设施规模、竖向、进水口、溢流排水口、绿化种植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
(7)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8)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
(9)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
六、综述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S】.北京: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4.10:87~88
- 上一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下一篇: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
精品范文
1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