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案例

篇1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决定在全区开展节约集约用地百日整治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保增长、保发展、保红线的方针,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目标,扎实推进全区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思路、机制、制度、方式和方法,在保障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出一条耕地保护严、建设占地少、用地效率高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节约集约用地百日整治行动,进一步促进全区用地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努力创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区”;力争使我区节约集约用地达到考核指标的要求,探索并形成节约集约用地体制、机制和切合我区实际的长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共同监管责任,树立一批用地节约集约型企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强清查清理,确保整治行动取得实效,为全区创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区”奠定基础。

三、主要任务

从现在起到今年10月底,开展对征而未用、存量、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百日整治行动,确保城区、经济开发区盘活土地1500亩、每个乡镇盘活土地30至50亩,全区盘活土地2000亩以上。同时,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管力度,实现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立案率100%、查处率100%、结案率95%以上,确保全年违法占用耕地量不超过100亩,且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在8%以内。

四、实施步骤

(一)全面调查阶段(8月20日前完成)

根据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全面开展征而未用及存量、闲置、低效利用土地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的有关要求,对2007-2010年间我区征而未用土地、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全面的调查梳理,逐宗登记,建立台帐,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标注。各乡镇和经济开发区要按照国土部门下发的表格进行填报,并在8月18前报区国土分局,8月20日前由国土分局汇总后上报区政府。

(二)制定处置方案阶段(8月21日——9月20日)

各乡镇及经济开发区对照调查结果,对本辖区内征而未用土地、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按以下要求制定处置方案。

1、对闲置土地的处置

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或土地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满2年未动工开发;自划拨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2年未使用,且非因不可抗力或政府有关行为造成闲置土地的;经区政府研究确定后报请市政府批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或土地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自划拨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1年未使用的,按土地出让金总额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闲置费。土地闲置费自国土资源部门认定为土地闲置之日起缴纳,逾期缴纳土地闲置费的,自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1‰的滞纳金,逾期拒不缴纳的,由国土资源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对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

(1)工业项目建设单位未达到出让合同约定或省、市规定的投资总额、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要求的,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相关单位下达限期追加投资通知书。同时,国土资源部门按实际的差额部分占约定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指标的比例,收取建设单位相当于同比例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违约金。

(2)建设用地单位因自身原因减小项目投资规模而导致部分建设用地空闲,自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时间或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时间起,满1年的,按闲置土地标准缴纳土地闲置费,对于空闲土地满2年以上且未追加投资,具备分割条件并能重新用于开发建设的,经区政府研究确定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与建设用地单位签定出让合同补偿协议,收回相应部分的土地使用权。

(3)建设用地单位未按出让合同约定日期或同意延建的另行约定日期开工建设的,以及未按出让合同约定日期或同意延建所另行约定日期竣工的,每延期1日,应支付相当于土地出让金总额0.2‰的违约金。

(4)对工业项目用地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任何一项低于出让金合同约定的最低标准的,绿地率、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等任何一项指标超过出让合同约定标准的,建设用地单位应支付相当于宗地出让价款总额0.2‰的违约金,并按出让合同约定的限期整改。

(5)对建设用地单位开工建设后非政府原因或不可抗力连续中止建设6个月或工业用地项目房屋竣工后6个月未投产的,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自整改通知书下达之日起6个月仍未动工建设或投产的,按闲置土地处置。

(6)对企业无实力、产出效益低、无发展潜力的工业项目,应动员搬迁或转产或收回土地,供其它项目使用,对停产1年以上,难以继续生产或转产企业的用地,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技术落后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上报区政府确定后,报请市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其补偿按“退二进三”企业土地收购方式进行补偿。

(7)鼓励低效利用的土地向实力强、投入产出率高的企业转让或出租,其转让条件可在出让合同约定基础上适当放宽。对上述转让的土地,国土资源部门免收土地交易等费用。

3、对征而未用、存量土地的处置

按照地块的实际情况,结合规划用途,由区政府研究确定对征而未用、存量土地的处置方法。对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地处偏僻且不符合规划用途,无法利用的可列入城乡挂钩拆迁地块进行复垦。

(三)落实处置方案阶段(9月21日——10月20日)

各乡镇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制定的处置方案经区政府或市政府批准后,相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有效地加以整改。

(四)考核总结阶段(10月21日——10月31日)

各单位全面总结节约集约用地百日整治行动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报区政府。

五、工作要求

1.成立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区节约集约用地和百日整治行动工作;同时,各乡镇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也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实施,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集用地百日整治行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区国土分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切实做好业务指导。

2.提高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工作上来,充分认识到开展节约集约用地百日整治行动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促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区创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区”的重要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落实,措施上跟进,使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

篇2

国土资源部2010年与河北等10省(区)签订部省协议,支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0多亿元,整治土地近6000万亩,新增耕地1000多万亩。

2011年2月16日,国土部正式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清查范围包括2006年以来各地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及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建设用地置换等情况。

今年3月初,国土资源部组成31个调研组前往179个县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显示,31个省(区、市)全年用地需求总计1616万亩,远远大于年度计划指标670万亩。

以解决城镇化发展土地供需矛盾、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河南、山东两省近日相继发文对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做出部署。

河南: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奖惩机制。3月11日,河南省出台《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专项工作方案》,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全面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方案》从健全农村土地整治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入手,提出了16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方案》明确,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基金。《方案》强调,要把市、县(市、区)及其产业聚集区单位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挂钩。2011年上半年,要研究出台《河南省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办法》、《河南省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问责办法》等配套文件,并分别启动商丘市开展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试点,信阳、南阳市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制度试点,郑州、洛阳等市开展土地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

山东:节余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发展建设用地。4月12日,山东省公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节余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以县为单位,确保不低于15%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于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住宅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于土地收益高的经营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40%。《意见》强调,要始终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确保农民有效参与;凡涉及土地调整互换使用的,未征得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同意,不得强行立项。

[相关链接]

甘肃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

篇3

关键词:天津;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51-04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却十分严重,如何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成为促进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问题。而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合理测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则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一。

天津市是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试点城市之一,近些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伴随着土地用途的变化,因此如何评价土地利用集约度,分析影响因素,成为天津市土地高效利用中突出的问题。

一、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城市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它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科学的原则之上,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本质、规律、规则和机制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2)系统全面性原则。城市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评价时,必须全面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并且评价系统应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内在层次关系。(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性原则。动态静态相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从各个时点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看出一个城市某一时点上,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以及其在连续时点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二、天津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构建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天津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本文选取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作为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将评价体系中的目标层设为A,其下一层为因素层,记为B,其下一层指标层记为C。根据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的专家意见,综合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对每个层次之间进行比较,构造两两判断矩阵,最终得出总的指标体系以及层次总排序(如表1所示)。

四、天津市近几年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结果

根据2003—2011年《天津市统计年鉴》和相关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本文首先将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再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年的土地利用集约度。

集约度计算过程如下:

设X1、X2、X3……X11为各个指标的决策变量,而各个指标所对应的权重由W1~W11表示,则土地利用集约度F表示如下:

因此,根据此公式可以算的2003—2010年天津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见表2)。

可以看出来,自2002年以来天津市各项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和综合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有偿使用率和招拍挂实现率等的变化趋势更是反映了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测度

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影响的因素可以分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当前,经济不断迅速发展,同时土地供不应求,使得人们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土地数量也越来越少。这就需要人们更加节约集约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002—2010年天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GDP总值关系(如下页图2所示),可以发现,2002—2010年天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GDP总值变化有同样的发展趋势,曲线拟合相关系数为0.968。

(二)投资水平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由下页图3可以看出,2002—2010年天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成正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y=578.64e0.2578x,R2为0.9828。

现阶段,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投资数量也来越大,容易带来土地的过度开发,生态平衡的破坏,所以必须在加大投资强度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以及资金的合理利用。

(三)人口密度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由下页图4可以看出,在0.01显著性水平下,人口密度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度为0.971,说明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呈现正相关。人口密度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线为y=0.3545lnx+0.4957。

(四)产业结构调整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第二、三产业产值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85,即产业结构优化中二三产业比重加大,能有效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和土地集约化。

(五)城市化水平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土地利用状况的不断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外延的不断扩张,即农用地不断地向非农用地扩张,以及土地利用内涵挖掘,即不断地挖掘已开发土地利用的潜力。

从图6可以看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8。

(六)政策与制度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政府制定的土地管理制度以及政策在宏观层面对土地利用有较大的影响。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土地政策改革和创新是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土地出让实行统筹开发、集中交易、“打包出让”、超前防范是滨海新区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现在较为创新的举措。新区于2010年1月成立了土地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土地管理工作,负责审议新区范围内的所有经营性土地出让方案和工业项目用地出让方案,方案经审议通过后,土地方可上市交易。

(七)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对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从图7可以看出,天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势,这反映出天津市在注重土地利用强度同时,也非常注重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而且绿地的增加能提升土地的集约水平。

六、结论

篇4

一、基本情况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全市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1246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70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对于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资本相对短缺、产业结构模式不合理、土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二是批后监管不到位。虽然在供地环节上对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进行了审查,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规划等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三是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滕州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用地需求量较大,受用地指标和耕地后备资源制约,保障土地供应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二、工作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工作力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大政方针,明确相关部门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中的职责和各级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责任,强化干部群众的大局观念,树立“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的责任意识。

(二)以创新管理为抓手,构建节约集约新机制。总体而言,就是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集成各部门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不断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条件和环境,形成整体合力,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摸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新机制体系。

一是建立节约集约资源激励、约束、共同责任等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节约集约国土资源总体规划、计划、管理办法,形成一套有效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二是严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发挥联动作用,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机制,完善案件查处机制,切实提高查处效果,切实增强执行力,保证节约集约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通过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全面落实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比例,通过市场发现和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增强用地者的用地成本意识,自觉珍惜土地、集约用地。

四是着力构建项目准入审查、项目用地非饱和供应、园区低效用地退出等机制,健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量体系,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激励企业建立多层厂房,提升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五是积极盘活废旧厂房、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抓好开发区整合,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利用效率,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以严守红线为保障,进一步拓宽节约集约用地领地。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搞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开发“中心村”、治理“空心村”,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土地。

篇5

会议认为,长期以来,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发展后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重视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会议指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增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活力与后劲。(一)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按照权益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明确企业的资源补偿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把环境治理、安全设施投入、企业退出和转产费等列入资源产品的成本构成。(二)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安排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集中扶持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三)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加快改造棚户区,抓紧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四)加强环境整治、环保监管和生态保护。新建矿区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改革资源税制度,调整资源税负水平,增加资源开采地的财政收入。鼓励金融机构对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设立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会议强调,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抓紧落实配套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社会保险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快社会保险立法十分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和社会保险监督等作出了规定。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指出,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保障企业所得税法的贯彻实施,有必要制定实施条例。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草案)》,该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

12月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听取湖南省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坍塌事故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

会议认为,今年农业农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粮食连续4年稳定增产,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和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全面落实各项涉农政策,努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关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8・13”特别重大坍塌事故调查处理情况的汇报,湖南省省长代表省政府作了深刻检查。2007年8月13日,正在建设的堤溪沱江大桥发生坍塌,造成64人死亡、22人受伤。这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会议同意事故调查组提出的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处理意见,要求湖南省政府对负有直接责任的24人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相关人员依纪给予纪律处分,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处理结果。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吸取教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责任制。当前,要全面排查和治理重大安全隐患,特别要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发生各类重特大事故,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会议决定,上述法规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2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批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人选。

会议指出,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但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现象相当普遍,节约用地的潜力很大。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解决发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不仅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还要切实解决用地浪费问题,大力促进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会议要求,按照约束要硬、激励要实、责任要明、监管要严的原则,提高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一)严格审查调整各类用地规划和标准。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统筹协调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切实解决用地规模过大、标准过宽、城市用地过度扩张等问题。(二)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挖掘土地利用潜力的重点,鼓励对地上地下空间进行立体利用,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用地的有偿使用,对其中经营性用地先实行有偿使用;完善和落实故里节约集约用地的财税政策。(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加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农民住宅建设用地应首先安排利用空闲地、闲置宅基地,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五)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公开供地计划、公告、结果、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加强对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的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

会议指出,近来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有蔓延上升之势,必须坚决遏制。会议强调:(一)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任何涉及土地管理制度的试验和探索都不能违反国家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严格规范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严禁非法占用(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三)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禁止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四)严格禁止和严肃查处“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刹住乱占滥用农用地之风。

会议听取了关于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汇报,批准了获奖人选、奖励种类和等级。

・・・・・・>>>

12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扶持发展生猪生产,部署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

会议认为,2007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实施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得到落实,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

为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证市场供给,稳定价格总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生活。会议决定:(一)增加能繁母猪补贴,今年政策到期后下一年度继续补贴,标准从50元提高到100元。(二)坚持实施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扩大覆盖面,力争做到“能保尽保”。(三)加大扶持生猪规模养殖力度,明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5亿元,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四)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补贴生猪良种,推进品种改良。(五)切实做好生猪强制免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疫苗生产和供应必须满足需要;对因疫病需要扑杀的投保能繁母猪,财政给予补助,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六)做好中央储备玉米的调运和拍卖工作,切实控制饲料价格上涨。(七)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切实解决生猪生产贷款难问题。(八)做好货源组织、采购和投放,确保猪肉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生猪运输成本。(九)对生猪调出大县继续给予奖励。(十)建立健全生猪生产预警监测体系和信息报送与机制。

会议指出,市县政府承担着管理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职责,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市县政府的行政行为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市县政府处理和化解。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

会议强调,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应当着眼制度和机制建设,作出必要的规定。一要加强依法行政教育,大力提高市县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二要完善市县政府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要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合法性论证制度、集体决定制度、实施情况反馈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三要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不得违法创设行政许可、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义务。四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滥用行政处罚裁量权,严禁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从事执法工作。五要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草案)》。

篇6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流行观点

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边界范围以内的土地。由于“城市”一词在我国有不同的涵义,有时指的是行政区,有时指的是城市规划控制区,有时指的是城市建成区。因此,城市土地也存在着不同的涵义。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农业用地的利用研究,由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土地集约度指的是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而城市土地的蔓延式扩张、圈占与闲置、低效与粗放利用现象却也普遍存在。于是,在对农业土地集约经营概念的借鉴和拓展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被提出,并日益成为了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展开了一些研究。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方面,尚未有统一的意见,其主要观点可分为四类。

一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现有的土地上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并以单位城市土地上的生产要素投入度――“集约度”进行衡量。

二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追求在现有的土地上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经济效益),并以单位城市土地上的经济产出进行衡量,属于经济范畴。

三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

四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整个城市土地的最佳利用。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 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 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由于理论上缺乏共识,导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出现了明显不足。

第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片面强调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例如,直接用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二、三产业增加值等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标准,把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当成为土地投入的经济产出,忽略了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

第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来衡量不同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忽视了不同区域土地质量不同,其自然生产力对于土地经济产出贡献的不同。在城市土地评价过程中,区位条件对于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产出的影响显著。

第三, 评价途径以区域比较为主,评价结果往往不具可比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由于对于土地投入和产出的客观计量和数据来源存在限制,往往是通过区域比较,以不同区域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效果的相对差异来评价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不同城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规划和政策等宏观和整体因素存在不同,使得同样的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投入有不同的经济产出,同样的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代表着不同的土地利用水平。用同样的指标和标准评价不同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往往很不公平。

第四, 评价方法数量化相对较好,机制和机理分析比较薄弱,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选择的人为因素偏大。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非常重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量方法的应用,评价指标、权重和因素得分等的计算根据严密的数学计算公式选择和确定。但是,由于实证研究的不足,没有深入地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形成机制和土地效益的形成机理,使得评价过程中作为评价参考系的标准值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我国城市用地标准按照人均100平方米确定,关于城市用地人均面积究竟应该是多少,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争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建筑容积率是重要指标,建筑容积率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相应提高。但是,随着建筑物楼层的升高,建筑造价和物业管理成本也在增加。在城市土地利用实践中,最佳经济楼层或容积率非常值得研究。

第五, 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可操作性差。我国各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虽然不主张以理论计算的潜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提倡用现实的土地集约利用先进典型案例作为潜力计算依据,相信榜样的力量,但是,由于各个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往往使得某些典型的成功经验具有偶然性,具有不可复制性,简单地进行类比是不妥当的。例如,某个城市存在45%的闲置土地,这些土地单个地块的面积不超过20公顷,如果这时有一个理想的投资项目的用地规模必须达到25公顷,虽然这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巨大,但却不符合要求,仍然需要投入规模超过25公顷的新增建设用地。如果这个项目建成投产,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而闲置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却丝毫没有得到发挥。

三、对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再认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手段。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突出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篇7

我科室在局党组的领导下,科室人员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围绕局中心工作和签订的2017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及科室工作要点,全体科室同志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现将建设用地科2017年度的工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年度工作基本情况

(一)严格审查报批,全力保障用地。根据省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我们统筹安排指标,优先保障民生、重大、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助推我市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按照局的安排部署,我科室主动服务,积极作为,组织了用地报批工作会议,明确了各重点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员,采取“倒排工期、主动联系、定期调度”的工作方法,汇总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度,保障了XXXXXX等重大、重点项目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用地需求,并分别到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点,配合政府做好选址工作,督促指导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用地保障等民生项目。2017年截至目前,全市共获批38个批次建设用地,获批总面积1052.6361公顷,其中:城镇批次26个,面积734.5351公顷;工业批次9个,面积227.4538公顷;村民建房批次(易地扶贫搬迁用地)2个,面积30.4312公顷;单选1个,面积60.216公顷。

目前全市已通过省厅审查的报件23个,面积651.379公顷(其中:已缴款待省政府批复的10个,面积314.3911公顷;已审查通过正在缴款的8个,面积215.293公顷),上报至省厅窗口正在审查的报件5个,面积121.6949公顷。

(二)规范土地供应,保障项目建设

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落实限制、禁止供地目录和划拨用地目录,对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严格执行招拍挂制度。一是加大全市国有土地的供应力度,有效推进了全市省、市、县级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二是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市级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市级土地出让净收益任务XXXXX亿元,在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实施的同时为城市建设积累了资金。

2017年截止目前,全市共供应土地219宗,总面积698.1084公顷,同比增长181.98%。其中:出让121宗,面积313.3890公顷,同比增长48.96%,价款219566.3478万元,同比增长39.48%;划拨98宗,面积384.7194公顷。

两城区供应土地46宗,面积234.1421公顷(划拨3宗,面积65.8753公顷;协议出让3宗,面积1.5370公顷,价款748.59万元;挂牌出让40宗,面积166.7298公顷,价款110368.0001万元)。

(三)狠抓闲置土地,确保整改到位

一是及时清理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网上的疑似闲置土地。我科室定期在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网上对疑似闲置土地进行动态巡查,掌握全市疑似闲置土地情况,及时通知各县区在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网上录入交地确认书、跟踪管理卡、现场照片等相关资料消除土地疑似闲置状态。

二是按照省国土资源厅闲置土地清理相关文件抓好落实。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切实做好全省批而未供及供而未用土地清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按照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系统梳理并提供的XXX市批而未供及供而未用土地矢量数据和清单,通知要求各县区根据批而未供及供而未用土地矢量数据,梳理清查2007年至2016年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的建设用供地状况,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分析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原因,如实填报《疑似批而未供调查表》和《疑似供而未用调查表》,并拟定工作情况报告,我局已于10月18日汇总全市的该项工作成果资料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规划研究院。

三是积极整改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反馈的土地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不到位问题。根据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对全省例行督察中发现并反馈的问题,对29宗**.0855亩闲置土地,督促各县区在摸清闲置土地和基本情况、闲置原因的基础上,逐宗制定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形成整改清单及整改方案,并严格按照《XXX市对国家土地督察例行督察意见书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和《XXXX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及欠缴价款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督促指导各县区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整改落实。截止目前我市已整改到位23宗闲置土地,整改面积1693.875亩,整改到位率为79.31%。

对我市2012—2016年我市经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单独选址建设用地中未实施供地的2.8893万亩土地。按照《XXXX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及欠缴价款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各县区(区、开发区)政府(管委会)对土地批而未供的,加快组织土地供应;短期内确实难以供应的,制定处置计划,恢复耕种,逐步消化利用。截止目前,我市已整改到位1483.215亩,其中已供应面积936.895亩、已复耕面积546.32亩,目前已进入供应程序(公告或公示阶段)的1609.439亩。针对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反馈的供地未达到60%的问题,经我局积极督促指导XXXXX加大土地供应力度,目前XXXXX供地率已达到60.55%

(四)强化节约集约,提升利用效率

2017年以来,我科室积极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关工作,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进一步了提高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是保质保量完成GDP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工作。我科室已按照GDP按照年初签订的目标及各县区上报情况,于2017年10月将成果报告及相关资料上报省厅土勘院,确保了我市“十三五”期间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21%的目标的完成和评估考核。二是积极开展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更新评价及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潜力更新评价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2016年全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第三阶段的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更新评价及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潜力更新评价工作已验收通过,并出具审核意见,进一步摸清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指出了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改进方向和挖潜路径,为推进城市用地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提供了技术依据。三是积极开展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我市两城区基准地价更新于2010年12月公布,历时已有6年,为保持基准地价成果和宗地地价评估标准的现势性,客观真实反映我市中心城区地价总体水平及其分布规律,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2号)的要求,我局开展了西秀区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并于2017年3月和4月两次将更新成果报市人民政府审查,同年6月在局六楼会议室举行了XXXXXX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更新听证会,2017年8月将更新成果报市人民政府审核,目前省国土资源厅正在组织成果验收,预计12月底可完成该项工作,待验收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

(五)编制全市2017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为进一步做好2017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工作,依法供应土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局积极督促指导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2017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并编制了两城区住房用地供应中期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17年5月已由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并正式公布。

其他相关工作

一是结合工作职责积极推进和配合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工作。一是切实严格土地供应管理。一方面严把钢铁、煤炭等新增产能项目建设用地供应闸门,对新建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一律不予受理用地预审。对未按国家规定核准、备案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不安排建设用地计划,不通过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查和办理供地手续,2017年以来,我市为对钢铁项目无供地情况;另一方面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用地,切实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合理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二是积极保障旅游等各类新兴产业用地。根据“十三五”期间以来国务院、相关部委、省相继下发的一系列支持旅游等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中明确的相关土地政策,结合部门职责,为促进低效用地、批而未供土地的盘活于支持旅游等各类新兴产业用地相结合,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精准用地。积极保障各类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供应,对新兴产业用地均做到及时、足额供应,对项目用地提前介入,积极跟进,主动服务,全力支持旅游、养老、医疗、教育、环保、大数据等各类新兴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是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切实降低物流企业用地成本。积极探索推进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工业用地使用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物流用地按仓储、交通、商服等类型进行申报,保障物流用地供应,科学合理确定容积率。

二、强化思想建设,促进党风廉洁

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可是分管领导的严格督导下,我科室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十九大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做合格党员为目标,狠抓自身建设、党风廉洁建设及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我科室积极参加全局干部职工学习例会,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等党内法规和党的纪律规定,认真撰写学习笔记,不断加强科室工作人员的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在科室分管领导的亲身表率下,科室工作人员自觉加强廉政教育,遵守廉政纪律和规矩。牢固树立淡化权利、强化服务、强化责任理念,对土地招拍挂程序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加强监督,督促按程序和规矩办事,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始终站在从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角度上去谋事、做事,依法依规依程序办理,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事务,争取为办事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一年来,我科室党风廉洁建设情况较好,无违规违纪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XXXX年工作虽已如期完成,但我们深知,在科室业务工作上,还存在土地供应竞争性不强,完成闲置土地整改难度大等问题,距离局党组和群众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我科室将在XXXXX年更加努力地弥补工作上的不足。

XXXX年,我科室将在局党组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强化责任意识、强化服务效能,认真履职、严格执法,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继续努力开展好用地管理科相关工作。

(一)把好土地报批关,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障民生、基础设施、重大、重点和领导关注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向上级业务处室的跟踪、汇报力度,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倾斜。督促各县(区、开发区)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序,统筹安排,及时报批建设用地,做到早报早批。

(二)勤抓土地供应关,全力保障项目顺利落地。一方面是针对房地产等商住用地,通过科学合理编制出让计划、推行去库存、净地熟地出让、优化地块规划指标,加大地块宣传推介力度等方式。积极与市财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接,督促各县区及时缴纳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完成土地出让收入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工业用地,通过引导项目科学合理选址、充分挖掘存量、严格用地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用地规模等方式来保障项目落地。

篇8

关键词 土地征用;补偿分配;特殊群体;保护;权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40-02

由于土地征用款及土地租赁款分配不公而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加。涉及的主体主要有婚嫁女、新出生人口、在校大学生等特殊群体。本文以杭州余杭区为例进行展开,论述土地征用补偿分配过程中保护特殊群体权益的建议[1]。

1 特殊群体的界定

参照余杭区的相关文件,即《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及大中专学生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区委办〔2002〕13号文件),本文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1类是农村出嫁妇女,包括“农嫁农”以及“农嫁居”2种;第2类是离婚或丧偶妇女;第3类是男方到女方落户;第4类是大中专学生;第5类是农村新增人口[2]。这些特殊群体的利益经常存在被侵害的现象,并且由于特殊的地位使得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走更多的弯路。接下来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涉及到的主要问题。

2 实际案例

案例一:ZY村红胜组一名周姓住户,其妹妹是三级残疾人,2007年出嫁至余杭区其他镇,但户口仍在村里,属于农业户口,且其称家中有土地承包权证,共有家中6口人名字,其妹妹名字也在证上,证上写明承包期限截止日期为2025年,后农保田被租用,组里开会称其妹妹已出嫁不能分到赔偿款,该住户称其他组与其妹妹相同情况的都拿到了相应赔偿,为何他妹妹无法拿到赔偿款。此案经过街道农经站与该村领导进行协调,红胜组以组级户主代表讨论决议为由,拒付周家妹妹应得的农田承包租赁款,在协调无效的情况下,街道和村两级建议周先生及其妹妹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案例二:S村高女士反映2008年婚嫁后,她和女儿的户口是村里农业户口,但是目前无法享受土地征用补偿款,要求政府予以协调。此案经街道进行协调,但组里以此分配方案是由组里户主会议讨论通过的,户主会议认为其是出嫁女,不能享受土地征用款为由拒绝分配给其土地征用款。此事多次协调无果,街道建议其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案例三:ZY村周女士反映:其2005年因婚嫁将户口迁入ZY村,是农业户口。后与丈夫离婚,但户口并没有迁出。周女士在该股份经济合作社享有股权,组里进行土地征用款分配时周女士没有分配到。此案村委答复:土地征用款的发放由组里决定,虽村委协调过,但没有结果,对于周女士是否享受分配权,由法院判定。经法院判定,组里要分配给周女士应得的款项,并且村委对款项负有连带责任。

案例四:XQ村一大学毕业生反映其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2004年去上海上大学,户口迁入上海的大学。2007年毕业后迁回原籍。因为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工作,没有社保(养老、医疗、失业保险),2009年因金融危机失业回乡,打算回乡发展。至今没有工作,也没有社保。然而XQ村的土地征用款分配上对其不予考虑。该毕业生请求帮助。该案例中的情况符合《关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的指导意见》(区委办〔2005〕92号文件)中可享受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或一次性经济补助的对象的条件之第5条“本集体经济组织社员原农业户籍子女在1996年1月1日后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并将户籍迁回本村的非农待业人员(待业标准以在劳动企业或单位未对其缴纳失业、大病医疗、养老保障为依据)的情况,村里应该分配给其应得的补偿款。

案例五:陈某1998年出生后随其母亲落户到ZY村,系农业户口,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组里在进行土地补偿款分配时没有将相关款项分配给陈某。此案组里以陈某迁户口是未经组里同意为由拒付分配款;村委称决定权在组里,村委只能做好协调工作,对于陈某是否享有分配权,由法院判定。

3 原因剖析

3.1 村规民约

在很多案例中,村级组织和组级组织都以原有的村规民约或组规民约为借口,剥夺了特殊群体应得的权益。并且很多村级组织的各个组都有不同版本的组规民约,使得同一类群体得不到同样的待遇。

3.2 既得利益者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参与分配的人员越多,每个人分配到的利益就越少,所以很多组都借用“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民主原则,剥夺了少数人应该受到补偿人员的利益。并且也有部分组长考虑到3年1次的换届选举,在户主代表大会的表决中也会看中大部分人的建议,忽视小部分群体利益(俗称:弱势群体)。

3.3 部分干部责任意识不强

在很多关于土地征用补偿纠纷中,通过村干部和组里协调以及街道和村、组协调,都能够将利益受侵者的补偿款问题解决。但是仍有一部分村干部,当村集体中有人就相关问题请求帮助解决时,他们就会将问题推到组里、推到街道,没有起到一个基层经济集体组织管理者应有的作用。

3.4 法律意识淡薄

在组级集体以及村级集体的所谓村规民约中很多条款直接和现在的法律相抵触。不是相关管理人员不懂法,而是认为组级集体和村级集体就是村民自治组织,村规民约是村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绝对标准。各种法律虽然明确要确保特殊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但是到了部分基层组织却成了无人执行的一纸空文。并且很多纠纷在经过街道的协调和区农业局仲裁办的协调后都无法解决,他们最后将问题推到“看法院的判决”上面。

3.5 封建思想或者传统思想在作怪

很多村民和部分村干部都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既然出嫁就应该把户口迁出,即使没有迁出也一定不能再享受村级集体的任何利益。同时在农村存在“姓氏势力”,占村民绝大多数人口的同一姓氏就会不由地侵犯其他极少数人的权利,曾经有一个村民就受到“姓氏势力”的侵害,从而导致每次征地款分配都要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6 缺乏适时法律指导,工作无从开展

现有的关于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的文件均为2005年之前的,在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中,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在新的规定没有出台、老的文件又难以囊括新出现的问题的情况下,农经干部在矛盾调解时很难作出令人十分满意的答复。

4 建议

4.1 彻底清理村规民约,促进同村同规

目前很多村的组都有自己的组规民约,并且组与组之间都有很大不同。因此,首先要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主体,并做到同一村级集体同一个村规民约。根据相关法律只有村民会议才能制定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因此只有村级集体组织才有权利制定村规民约。其次,村规民约的内容要合法,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规和国家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维护特殊群体的利益,使村规民约合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再次,各村的村规民约要报乡镇和街道审查和备案,便于街道相关部门对村规民约的形式合法性和内容合法性进行监督。

4.2 加强考核机制,促使村干部增强责任意识

有很多村干部之所以不愿意去调节矛盾,而将基层的问题直接推到街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得罪村里的大部分人,从而使得自己在下次换届选举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针对该种情况,加强考核机制是一种值得参考的方法。具体可以将涉农(这里可以限定为在村级层面可以解决但不予解决的)的次数作为考核的一个因素,来加强村干部对涉农的重视以及加强他们处理村里事务的责任心。换句话说,村干部称职与否除了要听取大部分村民的意见外,还要重视弱势群体受侵害人的声音,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老好人”村官的产生。

4.3 加强法律宣传,增强法律指导

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涉农的法律宣传,让大部分村官和村民识法、懂法,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村官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减少对特殊群体利益的侵害,再者也可以让村民知道哪些权利是法律给予自己的,从而增强他们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

4.4 给予乡镇、街道机关更多权力,及时调解矛盾

在很多案例中乡镇、街道农经部门只能给予相关特殊群体法律意义上的解释和村级干部解决矛盾的参考意见,但是乡镇、街道并没有直接处理相关事务的权利等。对于某些不敢担当的村官来讲,乡镇、街道相关部门的解释或者建议没有任何的约束力,所以他们仍旧可以将相关问题推到仲裁部门或者法院去解决。但如果乡镇、街道相关部门的决定对村干部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那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基层解决,很多矛盾也可以及时调解。

4.5 加强宣传,关注特殊群体的权益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在本质上改变农村组织中存在的封建思想,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让这些特殊群体的人员很好的融入到村级组织这个大家庭中,从而使组级或者村级组织在表决中更多地关注这部分人的权益[3-4]。

4.6 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通过对现存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及时更新补充,让农经工作人员做到有法可依,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涉农的调解工作。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仅涉及到一小部分村民,同时他们的利益维权更加不易。这些特殊群体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级组织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则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所以这需要各层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去保护特殊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造成的涉农,共同创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5 参考文献

[1] 王一汀,顾汉龙.解决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国土资源,2009(5):44-45.

[2] 王莹,刘军.关于村规民约合法性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3):50-52.

篇9

一、当前牟平区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总体而言,近年来节约、高效利用土地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明显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正逐步由国土部门一家向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转变。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土地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中,土地的供需和合理化使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淡薄。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在具体的落实上仍然存在差距,导致了土地利用中的浪费、闲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些时候成为空谈,直接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旧城区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旧城区已经成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在旧城区内存在大量一户一宅和低层建筑,土地容积率极低。牟平的旧城区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虽然大多数城中村进行了旧村改造,但仍有一些房屋破旧不堪,长期空置,街巷纵横交错,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不便。

3、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很多城区内的老企业危旧房多,大都是低层,建筑占地面积大,但因为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改造难度较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建住宅楼也不断向外扩张发展,转移到靠近公路等交通方便的地域,很多老村内形成了“空心村”,土地的治理利用也有相当的难度。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老企业和“空心村”,在一些新建设的园区也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现象,土地大量转用、征用后又得不到及时充分利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二、充分认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对牟平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的人力、物力投入,改善经营管理,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强度,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城市土地经营方式。因此,用地的合理布局、建筑结构的优化完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强度和效率,就成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

1、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牟平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的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低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牟平区是新兴的城区,独特的区域位置也使得土地成为了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的利用水平和利用率成为了衡量牟平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尺度。处处寸土寸金,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对整个新城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极为重要。

2、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牟平区土地实情的客观要求。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目前,土地资源已成为牟平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牟平区现有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牟平区针对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城市用地结构反映了各功能区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过去,牟平区土地资源特别是工业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十分普遍,在城市用地结构中城市工业用地所占比重过大,在用地面积和规模上,表现为总量失控、扩张过快。交通用地、住宅区用地、商业用地占比过小,这是牟平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合理,城市问题的症结所在。一些镇、村为解决村民的经济收入而盲目投资,不仅造成资金的沉淀,而且在用地结构上,也表现为各类用地比例不协调,布局不合理,生产重复布点,投入产出密度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牟平区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72%以上,早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些低品位的开发,建设的低矮、简陋厂房,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牟平区产业聚集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的状况,必须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4、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推动牟平区产业聚集优化提升的强大动力。目前,牟平区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几个专业镇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虽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产量、销量上占有一定比例,但基本属于能耗高、技术附加值不高、环境负荷重、使区域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产品。面对日益剧烈的国内外市场,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加大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加快与城市化进程的结合,使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建设要求相协调,整合土地资源,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成为推进产业聚集优化提升的动力。

5、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牟平区加强土地管理的最好出路。由于过去对土地的不规范开发利用,目前牟平区也存在土地资产处于闲置和低效利用状态。而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在城市范围内通过用地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高度有机结合,使土地为载体的各类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相互之间以及其外部环境之间,无论在使用功能上、效益上、后续发展或形象景观上,都能达到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相容性好、功能互补并能自我修复的状态,最终带来高质量的城市建设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土地的高效利用特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了解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的布局和利用强度,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决策制订最佳的开发方案,使土地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推进牟平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加快城市化发展,首先从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和矛盾着手,充分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重点抓好土地利用的优化组织和合理利用,严格落实规划,加强法制建设,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良好的环境。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规划与现实需求的矛盾。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应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科学的规划可以协调好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从宏观上调控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从而达到建设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同步的情况,应协调各部门,着眼未来,积极邀请专家进行评审,扩大公众的参与力度,增强其现实的可操作性,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

2、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国土部门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笔者认为,土地投资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合理性,目前国土部门主要依据发改部门提供的文件或批复,而企业在取得土地后实际的投资规模往往有变数,因此当前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用地指标体系,根据行业、投资规模等综合确定供地指标;二是在《土地出让合同》增加土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等条款;三是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应鼓励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入,鼓励房地产企业建设标准厂房用于出租或出售,工业企业配套的居住、食堂等用地应实行社会化服务。

3、推进城市土地整理。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土地储备为手段、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旧城区改造要有区别,今后土地整理必须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应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体现城市土地整理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城市土地整理应充分调动政府、普通业主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在拆迁补偿的形式上要体现多样性。

4、健全土地市场供求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牟平区必须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土地占有成本的约束、产出效益的激励作用。要充分发挥土地有偿的杠杆作用,运用地价手段调节土地的利用方式,制定地价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调节系数,对土地利用效率高的项目给予优惠,反之则严格控制,限量审批。要创造性地实施土地交易规则,广泛采用招、拍、挂方式交易,实行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对所有交易信息、交易程序、收费标准等公开化,使得土地市场运行规范化。

篇10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五)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办法。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国务院做出专题报告。

(七)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今后,要严格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在批准建设用地或发放采矿权许可证时,责任单位应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复垦费。

(八)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订土地空间权利设定和登记的具体办法。

(九)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部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十一)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十二)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十三)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十四)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十五)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六)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十七)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十八)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人均住宅面积等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五、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十九)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

(二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二十一)加强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国家每年选择若干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二十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十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实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作为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