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土地管理文化体系的构建
以“土地法学”课程为例,不应从纯法理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而应该以土地管理的具体工作为导向,分析每项法律、制度、政策产生的背景、实施状况,要让学生明白在“土地法学”这门课中,包含了土地管理的文化,如土地产权保护文化、耕地保护文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科学合理规划文化、可持续利用文化。
(一)土地产权保护文化
土地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权属主体不清,权责不明导致的矛盾与纠纷层出不穷,可见土地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尤其是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在“土地法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物权法》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土地产权的保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土地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的认同感,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碰到与土地产权相关的问题时,切实保护产权人的利益。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产权保护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耕地保护文化
耕地保护意义重大,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保护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耕地数量保护;二是耕地质量保护;三是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国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耕地的数量,还要保证这18亿亩耕地的质量及生态环境。数量保护是基础,质量保护是关键,生态环境保护是升华。如何加强耕地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并且把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但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来推动的,耕地保护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强调土地管理工作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清楚了解保护耕地不仅是耕地数量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及耕地生态环境建设。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当今土地管理工作的主题,并且已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到了优先战略的高度。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面临着禀赋的差异和供给的瓶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剧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控,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呈现高度粗放趋势。在农村,耕地粗放利用、撂荒及非农建设现象也层出不穷。粗放利用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缺失。因此,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非常重要,这是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要真正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就应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减少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四)科学规划文化
目前,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接近尾声,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坚持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严格遵循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双保”方针,体现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但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多种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在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干预,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是不可动摇的,但在修编过程中,对规划目标的平衡也是科学性的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但是其执行必须是严肃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权威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严肃认真地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一种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才能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五)可持续利用文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最高目标。要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做好前述四方面的工作,即要加强土地产权保护,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经济效益可持续、社会效益可持续及生态效益可持续。这三种效益同时贯穿于土地产权保护、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土地利用科学规划之中。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相对比较宏观,统领土地管理的各项文化,是属于更高层次的文化。
二、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
土地管理文化的传播可以贯穿整个专业课教育的始终,除了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外,还可以由有学生向学生传播、由学生向外界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从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这四个途径是逐渐递进的。
(一)案例教学
教师在“土地法学”的课堂上向学生传播土地管理文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采用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方便教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土地管理文化的总结。另外,采用案例教学,其教学的过程相对比较生动,学生很快就能接受。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将其中蕴含的土地管理文化传授给学生,可以将土地管理文化更加具象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些案例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视频、音频类的。
(二)情景模拟
课堂的案例教学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基础阶段,是对具体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层面,而课堂情景模拟则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理解层面。学生通过自编自演情景剧,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认知,逐渐上升到理解层面,同时也是土地管理文化开始向外传播的阶段,主要是在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传播。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教师的继续指导与点评,及时纠正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出现的认知与理解偏差,进一步加深对土地管理文化的理解。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主题多与土地征收、农村土地流转、耕地保护及土地违法调处相关。
(三)校园文化推动
土地管理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推动其传播。例如,在中国地质大学,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土地文化及土地管理文化成为了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地学文化传播的平台来推动土地管理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土地管理文化在校园内进行传播,这是土地管理文化向外传播的阶段,同时也是逐步认可相关土地管理文化的阶段。“土地日”宣传活动成为了“土地法学”课程宣传土地管理文化重要的阵地。结合每年“土地日”的主题,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张贴宣传海报、条幅签名、咨询解答等方式来宣传“土地日”的主题,将国家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融入到宣传活动中,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土地管理法》的了解。这个过程就是土地管理文化传播的过程,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而言,也是土地管理文化认同的过程。
篇2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土地资源;闲置地处理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中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中国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民生用地供将应优先保障,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同时也提出了,土地供给相对不足与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并存,要大力整治清理闲置土地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闲置地的处理与有效利用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解决的问题。
1. 闲置地处理的必要性
1.1 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构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在利用与保护的过程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彻底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从而为推动国土资源保开发利用、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路径,为人类理性利用资源提供依据。
1.2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国土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等资源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完善国土资源开利用和保护的各项制度,不断促进利用方式的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重用轻养”向“用养结合”转变。
1.3 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明智选择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不断加快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各项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对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通过对各类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既可以增强地质勘探能力,延长矿业的产业链,也可以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解决闲置地的有效策略
2.1 彻底调查,不留死角
调查摸清土地利用现状是开展闲置地清理处置的前提。只有克服资料查找难、取证配合难、面积确定难、性质认定难等问题,才能全面掌握本县土地利用现状。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加强组织领导,选好配强工作专班。政府高度重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是有效开展彻底调查的前提基础。在调查的基础上,分类定性依标准,确保不留争议。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准确分类,合理定性,是最终处置到位的依据和保证。科学制定分类标准。根据调查确认的土地利用现状,对清理出的土地,按照相关规定以项目投资额度、建设进度、土地利用程度等作为标准,划分为闲置土地、用而未尽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其他土地四大类。
2.2 充分研究,分析原因
土地闲置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针对我县国土资源局的调查,认定了七种主要原因:自身资金不足,盲目扩大规模,圈占土地;囤积土地,待价而沽;被查封冻结,无法使用;产业政策改变,市场行情变化,投资目标难以实现;规划调整,土地用途改变;拆迁困难,交地不及时;基础设施不配套。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2.3 制定方案,科学处置
坚持科学的处置原则,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实施强有力的处置措施,是处置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明确处置原则。一是分类处置的原则。对闲置地依法依规严厉处置,对用而未尽土地加快利用或用于二次招商,对低效利用从严从紧管理,对其他土地理顺关系,合理救济,方便使用。二是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用地单位自身因素造成的土地闲置,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依法处置。三是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情况明确、没有争议的案例,迅速处置,限期结案;对于情况复杂、争议较大的案例,充分调查,慎重处理。规范处置方式。对闲置地采取协议收回、收购储备、调剂使用、限期开工、地块置换、征收闲置费等方式进行处置;对用而未尽的土地,采取限期利用或政府有偿收回的方式处置;对低效利用的土地,采取限期利用、重新出让方式进行处置。
2.4 完善机制,动态管理
整合建立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对所有批后土地强化录入,实现时动态和事实录入相一致,随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完善投资审查机制。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注重考察投资企业的实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解决好项目用地的规模控制和规划布局问题,防止企业“囤、炒、圈、占”土地或盲目超规模占用土地。
3. 小结
总之,对闲置地的有效处理,要以“十二五”为指导,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着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当前特别要重视盘活低效利用、批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严控新增用地。要以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契机,探索建立行政区域、产业园区、规划审批、项目审查等多层次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完善并严格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标准。
参考文献:
[1]倪绍祥.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百明.土地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篇3
今年是《矿产资源法》和《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20周年。要结合“两法”,认真搞好“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和全省土地月等传统宣传日和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宣传,做到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注重实效。
今年4月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要围绕主题向公众进行资源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国情,节约利用、集约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充分利用好地质公园等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方面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各项活动,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努力增强全社会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爱我家园的意识和自觉性。
要与共青团、环保部门加强合作,在全省广大少年儿童中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地球小主人”活动,使他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李四光的事迹,了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和省情,树立珍惜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今年6月是全省第18个土地宣传月,6月25日是第16个全国“土地日”。要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各具特色、富有实效的宣传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个宣传。
开展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要配合有关部门围绕主题,结合“五五”普法,组织多种形式的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活动。5月份的第三周是科技活动周,要利用这一契机,配合有关部门宣传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普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知识。
二、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开展宣传
要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新亮点。要深入宣传“十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全社会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国土资源问题和国土资源工作,为我省国土资源各类“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为土地管理特别是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上新台阶打下扎实的社会舆论基础。要着力做好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实施严而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实行定额控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激励机制,加强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宣传。
三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持和积极贡献。宣传重点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工作;以建设促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围垦造地,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导农民节约集约用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土地纠纷、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农民的避险搬迁等方面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
四是加大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及时报道各个阶段的进展和成果,促进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宣传严格规范矿业权审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强化矿业权市场监管、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工作。既要大力宣传整顿和规范取得的成果,又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重大典型案例。
五是着力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和我省加强地质工作的重大部署。要深入宣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工作新进展、新成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环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继续搞好以汛期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以推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测群防”,避免和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六是继续深入宣传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及《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实施意见》为核心内容,宣传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宣传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参与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要加强以机关效能建设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以建设“廉洁国土”为目标的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宣传。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宣传。
三、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人员、经费、职责“三落实”,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要围绕国土资源工作重点,制定宣传计划,明确宣传重点,始终掌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要加强宣传策划,创新宣传手段,改进宣传方法,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篇4
夏(《人民日报》记者):
“百日行动”是徐部长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它的成败影响到今后,肯定要动真格,而且要把成果巩固住,能够相对长效地管住一段时期。
“百日行动”的宣传工作搞得很红火,有声势,但也有遗憾。感觉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正面宣传报得不少,通知、政令较多,但舆论监督这一手有些偏软。今后再搞类似活动时,希望国土资源部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舆论监督的报道,有些案子,媒体可以介入得深一些。国土资源部门也要学会利用媒体舆论推动自己的工作。
王立彬(新华社内部记者):
“百日行动”值得媒体深挖。但首先要改变一种观念,对重点整改地区、重要案例的剖析,不要简单地当成反面典型来说,这反映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正面来讲,把概念具体化,认识更深刻。这其实也是对国土资源部门的一种正面宣传,一点也不丢人。“百日行动”归根到底是要促进转变发展思路,不是为了抓人、整人。
有些东西看起来很虚,其实是特别实在的。“百日行动”对大家观念上的触动是很大的,但观念的转变并没有完成,观念的转变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追根溯源,“百日行动”的起点和原先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有哪些不一样?一个最重要的不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回顾2007年,有两件事情可以相提并论,一个是新的《劳动合同法》,一个就是“百日行动”。为什么这样说?这两个东西都是改变中国原先那种低成本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无论是低的土地成本,还是低的劳动力成本。如果不从这两方面下手的话,就很难改变中国的资源浪费、粗放经营,就难以走出那种出口依赖型的、难以为继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30周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大的转折期,要转到节约集约的路子上。不仅劳动力成本节约集约。而且土地成本节约集约,资金节约集约,从这个角度出发,“百日行动”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续工作还非常繁重。当初修订《劳动合同法》时,一直没有取得共识,一些跨国公司说中国劳动力成本贵了,许多项目就跑到越南、柬埔寨了。土地问题也是一样,土地成本高了,项目也会跑掉的,怎么办?就像温总理说的,硬着头皮也要搞下去。项目跑掉就跑掉吧,我们就是不能要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从这个角度出发,“百日行动”不仅意义非凡,而且第一阶段才刚刚开始。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这一点,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保护耕地、粮食安全、农民权益,认为和原先的土地治理整顿联系比较密切。事实上,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改变来说,这是新的,而且2008年刚开始。
北京督察局搞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是76%的农民欢迎“以租代征”,这是官方的问卷调查结果。我还了解到,北京郊区有的“以租代征”案子查完了,农民却去上访,说那块地我不要,种一年得一袋小麦的话,租给人家,我可以得三袋面粉,嘛那么傻?农民还有话说,国家、企业、工厂,都在分好处,为什么我不能分好处?中央不是不让征地,因为国家要发展嘛,但是要加大成本。每年征地收入的增幅要让给农民,所以必须加大土地的成本。
地方要配合中央,不同部门之间也要配合。前两天,交通部又宣布今年要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水利、电力部门,都各有占地计划,各部门之间怎么协调?有人站在内蒙古高速公路上看,根本没有车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土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搞这种高速公路干什么呢?中国的高速公路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了,所以说,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个大问题。交通部门以多建路为荣,土地部门重保护土地,这怎么沟通呢?
高文(《农民日报》记者):
从国土资源部一成立,我就跑土地口。对“百日行动”,一开始的感觉,也是觉得走过场。我参加过几次类似行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土地执法,还有一次基本农田检查,感觉更多的是在应付差事。但这次“百日行动”不同,感觉落得比较实,从公布案件、处理人员的情况看,动了真格。以前一说查处,都是一些科级干部,乡长、镇长什么的,现在有县级干部、局级干部受到查处。主要是观念有了转变,中央在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模式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地方已经开始意识到以前的方式、方法行不通,领导必须改变思路,这是百日行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我们从2005年就提节约集约用地,但成效并不是很显著,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很严重,个别地方由于资源极端紧缺才有所意识,大部分地区还是寅吃卯粮、有水快流,把子孙后代的资源都给吃掉了。现在地方政府的问题是,只看发展结果,不看发展过程。如果能把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同样列为政府官员的考核内容,大家就会有积极性。如果每一任政府官员都能够真正意识到土地的价值,国土资源系统就不会这么累了。为什么“以租代征”这么多?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绕着法律法规干事情。如果把这个口子堵住了,他就绕不过去,就会认真去思考怎么发展,不像过去那样简单思维。而且现在土地违法的成本太低,造就了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去违法,应该说,“百日行动”在案件查处、提高土地违法成本方面也提供了经验。
巩固“百日行动”成果,要靠长效机制,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现在一个新的动向是,农民也成为土地违法的“动力”,以租代征为什么严重?农民高兴啊。只要拿了钱,农民就高兴。他不关心什么粮食安全问题。凡是农民告状的,一句话,还是征地给的钱少了。农民说,给我多少多少钱,我就不告了。扭转这种局面,土地要成为农民真正的财源,怎样才是财源?不光是种地,还要有收益。没有合理的收益,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就不高。保护耕地,必须要用市场的手段。
我们到地方采访,看到不少县、乡工厂大量的土地是闲置的,没有人去用,也没有人管。我去过中部地区一个县,一百多亩地县里就收了一块钱。如果执法者本身就是违法者,他执谁的法?所以,要加大土地成本,用市场的手段来调节土地利用,遏制违法行为。市场的杠杆用起来,自然而然地就理顺了。
唐敏(新华社《望》周刊记者):
在我看来,当前土地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宏观调控,这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是以30%的速度增长,这
些投资都要落到地上,所以要管住银根和地根。另外,对于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来说,考虑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
土地关键是如何用、如何引导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出台了许多制度、政策,包括国务院文件。最近又出台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印象中,相关的话题从我1996年跑这个口起,就一直在谈,土地利用要集约、要挖潜,等等。为什么谈了多年,一直到今天还在“老调重弹”?就说明以前我们没有做到位。那么现在有什么新措施来推动我们做到位呢?现在提节约集约用地,与10年前相比,进步了多少?在促进的方式和手段上,比10年前有哪些转变?从实际操作层面考虑,人们更需要文件中多一些具体的规定,而不是泛泛的、原则的概念。如果不能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规定,那么这个文件很可能又是一纸空文。理念上的东西,省长、市长包括县长都能谈,但是在利益面前,要让地方真的节约集约用地,需要有促进的方式。
现在农民也确实没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因为保护耕地本来就是国家的职能。土地是国有和集体所有,本来就不是农民自己的财产。怎么让他有积极性?所以需要利用经济杠杆,从利益机制上解决问题。现在这些手段够不够?包括长效机制里面,一些措施要细化,例如提高违法成本等等,都要落到实处。在这次“百日行动”中查处的数字,在我看来仅仅是“杀一儆百”,固然是有作用的,暂时给大家敲一点警钟,知道这个可能会动真格。但是如果不能形成制度,大家还是会观望,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可能不会查到我。
林英(《光明日报》记者):
我从1997年开始参加国家环保局的“零点行动”。一群人浩浩荡荡出去了,查排污口。最后宣布查了多少排污口,倒是也把一些乱七八糟的小企业关上了,没准过几天又开了。不管查了多少,数字也挺客观的,但是有一点,它没有“百日行动”做得好,就是没有处理政府干部。土地违法大头是政府违法。为什么自己的事,自己管不了?关键是我们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旦与经济发展有矛盾的时候,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经济发展了,GDP上去了,我就可以升迁,但是我这一任保护多少耕地,不能作为升迁的依据。如果真是把这个纳入了干部考核体系,与政府责任挂钩,而且要做到,真是因为耕地没有保护好就处理人,这个事情就开始有点眉目了。从这个角度说,“百日行动”真的是开了一个好头,力度很大。
王永红(《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声势浩大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带来了什么?我最想用的是“震动”二字。从直接的效果看,“百日行动”确实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规用地,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实际上,“百日行动”更像一面镜子,将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通通暴露出来,触动我们深刻反思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
确实,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大量发生不是偶然的,与外部环境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如地方党委政府换届,一些干部政绩观不正确、发展观不科学,现行财税体制存在一定制约等。但所有这些看似客观合理的原因,都不应该成为土地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的借口。我们这支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到底又做了什么,是不是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到底强不强,至少算不算得上独善其身了?我看情况不是特别乐观。某地国土资源部门自己占地建别墅,就是往全系统脸上抹黑的反面典型。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事实上,社会上对国土资源部门的议论并不都是正面的。
“百日行动”开展自查、互查、抽查、督查,就是警醒我们要正视自身的问题。一位基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说得很形象,土地执法偏轻、偏软,是土地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过去是“久闻不知其臭”,开展百日行动,让大家意识到,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国土资源部门必须主动作为。
主动作为,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要求我们真正克服管理的惯性思维,跳出来思考,敢于揭自己的短,检省我们的问题,摆正我们的位置,拿出我们的办法,是巩固和扩大“百日行动”成果、防止违法违规现象反弹的重要路径。
“百日行动”既然称之为“百日”,就说明这个行动是有期限的,但国土资源部门改造自己,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应该设定期限,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国土资源系统开展“百日行动”,明确提出来,要加强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我想,这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当我们真正有勇气面对和解剖自身存在的问题时,离彻底解决难题的日子也许就不远了。
汤小俊(《中国土地》记者):
作为行业媒体的记者,我更关注土地执法行动“措施有效性”问题。
应该说,“百日行动”中,有许多执法的典型值得我们关注。比如,我曾经到山西省晋城市考察过他们“百日行动”执法的做法,对他们的经验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其一,他们大力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并将执法监管责任下压到基层所,让基层所真正在执法中动起来;其二,制度健全,他们一共建立了13项与执法工作有关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推动了执法工作的进行;其三,将责任追究制度从对外延伸到对内,每一起土地违法案件的关键环节上,都会有国土系统内部的人员受到处理,这样一来,所有的执法环节都不敢有一丝松懈,否则自己就会被处理。这几方面的措施一下来,晋城市的土地执法形势,与其他地方相比就大为不同。
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尽管土地执法工作中有许多涉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在现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但是土地执法工作依旧有很大的空间,地方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还是能有很大作为的。
比如,要切实加强基层国土所的建设,切实发挥他们在土地执法工作中桥头堡的作用。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各地在探索,大多数靠市县自己在摸索,有的省也加强了这项工作,但是在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基层所硬件和软件建设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执法要求和操作程序。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公安系统这几年推行的“警力下沉”的做法和经验?
比如,能不能赋予国土部门一定的执法权?铁路上有公安,林业也有警察,国土部门也可以建立警察队伍,以加强执法有效性。在我们还没有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严格划分的现阶段,这样的做法无疑会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既然保护耕地已经成为基本国策之一,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执法权上更主动一些并不是坏事。
比如,在处理人的时候要真正落实到位。很多时候,处理人说是给予了行政处分,但是并没有记入档案,对当事人来说,
一点影响也没有,反而赚取了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牺牲的“美名”。由于80%土地违法主体是政府,国土资源系统在处理人时,要尤其注意能否落实到位。否则,黑龙江“七台河”矿难负责人迟迟得不到处理,就是前车之鉴。
张晏(《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百日行动”带给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冲击,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了大家的信心。中国的土地问题十分复杂。表面看,是土地执法的问题,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者法制本身不健全,导致土地执法形势严峻,但从根本上看,土地问题与国家根本制度密切相关,比如中央地方的事权分配,财税体制,干部考核制度,土地问题也反映了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和政绩观。
解决土地问题难就难在这里。很多人认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不改变,土地违法之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在目前的体制背景下,土地制度的变革举步维艰。可以说,整个社会对土地问题都抱有一种观望的态度和畏难的情绪。但是百日行动前后,我感到在认识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百日行动触及了很多以往没有触及或者不敢触及的领域。而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超出人们预期的成效,比如对重点案件的查处,做到了既处理事又处理人,比如对违法建筑的拆除,力度空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百日行动在摸底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性质的违法问题作了分类,搞清楚了到底谁是责任主体,然后有针对性地拿出对策,并最终转化成制度、政策。这就告诉人们,即使在现有的体制、机制背景下,同样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所谓“事在人为”。新机制、新局面都是要靠人来开创的。社会的发展最终靠“合力”推动,越是在矛盾错综复杂的改革攻坚阶段,人的主观能动性越重要,勇于开拓、积极作为与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不同的态度导致的工作态势大相径庭。百日行动的有所作为,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观在国土资源系统落地生根的希望,也看清了国土资源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长效机制的建立开始实实在在地落到地上,所以说“百日行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树立了大家的信心。
田春华(《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这次“百日行动”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活动,是一次促进地方政府、用地单位转变管地、用地认识的活动,也是一次集中摸清家底、梳理土地管理历史旧账的活动。短短一百天,紧锣密鼓,成效显著,社会反响强烈。
作为一名国土资源系统的记者,从这次活动吹响号角的第一天起,我本人有幸亲历了这一活动。当时只感觉部里决心很大,但对接下来的工作到底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并不敢抱太多奢望。毕竟土地执法难,查处难,有着人所共知的深层原因。
篇5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 经济分析
一、内容及政策演变
1、内容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从而促使城乡用地布局更为合理的目标。
2、政策演变
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2005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对地方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08年6月,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进一步明确了增减挂钩的内涵,即通过建立建新拆旧项目区达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及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了天津、江苏等5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从2008年至2010年,国土资源部又先后将27个省列为增减挂钩试点。目前,2006年第一批试点的拆旧复垦工作已经完成,2008年至2010年批准的3批试点的相关工作也正在顺利推进。
二、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潜力与现实需求
徐州市铜山区总面积1989平方公里,辖22个镇,总人口134.51万,其中农村居民118.93万,农村建设用地20782.5333公顷,人均174.75m2,户均606.38m2。由于省确定的户均面积为200m2,因此区内所有镇都超过标准两倍以上。农村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柳泉、大彭、柳新、刘集、汉王、马坡、郑集、利国等8个镇,涉及64个行政村,人口10.41万,总面积9万余亩,主要是徐州矿务集团、地方煤炭公司和利国铁矿和铁矿石开采造成的大量塌陷地和少量压占地、挖损地。随着城乡转型发展、农村人口非农化及快速城镇化,农村宅基地“外扩内空”、“人走屋空”的现象普遍存在;采煤塌陷地、工矿挖废地亟待治理。在人地关系紧张、耕地数量有限、农民增收与就业日益艰难的情况下,镇、村及广大农民均有实施增减挂钩的意愿。
2、土地供需矛盾成为项目实施的动力
徐州市铜山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居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的徐州都市圈中心,环抱徐州市区,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古有“五省通衢”之誉。自2010年划入徐州市区后,区域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形成以食品、冶金、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玻璃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每年全区的用地需求量达6000亩。由于国家实行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的双保政策,严格控制每年下达给各地的农用地转用指标,每年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给铜山区的农转用指标仅为600亩左右,使得发展与“吃饭”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出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用于城镇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及重大项目等,这一方面拓展了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另一方面缓解了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保护的压力。
3、政府重视与部门合力是项目实施的支撑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实践,铜山区在增减挂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加大政策和舆论宣传,使区、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充分认识到增减挂钩的重要性。为此,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国土、农业、财政、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区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与各镇签订年度目标考核责任状,将每年的增减挂钩任务分解到各镇,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国土扎口、镇级实施”的操作体系,分步有序地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通过建新安置小区建设的带动作用、农转用指标的留成使用、新增耕地的使用收益、项目立项的择优安排,充分调动了镇、村及农民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的热情。
4、合理的规划设计与尊重民意促成了项目的实施
在选择增减挂钩实施区时,铜山区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原则。先选择一些村内存量建设用地较多、房体建设质量不高、镇村实施项目积极性较高、中心村建设需合并的地区作为试点进行复垦治理。通过试点的良好带动作用,有效地增加了农用地面积,提高了农田产出率和土地等级标准,为农村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在立项选址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煤矿塌陷地拆迁,选点布局举行公开听证、论证,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同时实地勘察现场,收集准确的人口资料、每户的宅基地情况、拆迁补偿所需金额、建新安置市场造价,全面细致地考虑项目的资金投入、户型安排、安置方式、工程安排、实施进度等。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对项目区先建后拆、妥善安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竣工后,引导农用地通过流转实现高效利用,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5、专项资金的筹措和指标市场化奠定了项目实施的基础
增减挂钩项目中建新区及配套设施投入、拆迁农户搬迁补助、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障。为此,区政府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激励、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项目整合、资金融合、挂钩调节的整装优势,通过提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吸纳各部门配套的涉农项目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自筹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以节约的用地指标为载体推行市场化运作,将土地高效配置获取的级差收益返还农村,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区成立了嘉源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拨出专项资金保障增减挂钩实施,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公开运作。对验收合格后的增减挂钩指标按政策规定留给镇30%作为建新安置区使用,剩余指标由区政府统一调剂使用,置换出的指标在征地时采取市场化运作收取指标费,收益列入专项资金继续用于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从而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6、阳光化操作和管理规范化提供了项目实施的保障
区国土局在项目实施中认真执行项目公告制、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招投标制等五项制度。主动邀请区纪委、检察、局纪检全程监督,委托信誉好的招投标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招标公告,项目区醒目位置树立公示牌,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与委托实施方签订委托协议,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区财政局、国土局相关科室、监理单位、镇、村代表共同依据规划设计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推行 “三管理、两监督、一协调”的工作模式,即: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对监理的管理、对施工单位的管理;纪检及检察全程监督、地方群众自发监督;协调好镇、村的关系。
在“自愿、公开、有偿、稳妥”的基础上,铜山区做好拆旧建新工作,杜绝为“指标”而做“指标”,将拆旧区房屋类型的补偿标准和补偿金额公示,在建新区优先建设老年周转房,合理安排建设周期,搞好小区配套设施建设,严格把关工程的建设内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
三、经济指标分析
2007年以来,铜山区先后实施了2007、2008、2010、2012、2013年度共31个项目,包含8个农村居民点用地、23个农村工矿用地及废弃的砖瓦窑场,拆旧地块建设规模2127.1930亩,新建小区规模189.0321亩,复垦治理后新增农用地1793.7535亩,新增可置换建设用地指标1501.4532亩。建新留用地块位于铜山新区、徐州高新区、吕梁风景区、铜山区城区及周边重点乡镇的镇区发展范围内。
1、投资分析
依据《铜山区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实施意见》(铜政办发【2010】78号)的规定,增减挂钩成本包括土地整治费、建新安置费和给镇政府的资金奖励。土地整治费包括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工程监理费、业主管理费、拆迁补偿费等。建新安置费包括土地取得费、安置区建设费。征地补偿的依据为《市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徐政发【2011】60号)。镇政府的资金奖励标准是验收确认新增耕地500元/亩。
综上,增减挂钩项目区总投资为20529.0175万元。
2、资金平衡分析
增减挂钩项目区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使用挂钩指标节省的规费、指标市场化收益、建新留用地块土地出让收益、安置房回收资金。
(1)使用挂钩指标节省的规费。铜山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为20元/平方米,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为13元/平方米,农业重点开发资金征收标准为2.4元/平方米,依据建新留用地块规模1501.4532亩计算,可节省的规费为3543.4295万元。
(2)挂钩指标费市场化收益。根据《铜山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意见》(铜政发〔2011〕109号),挂钩指标按照工业和经营性指标6:4的比例进行分配,通过市场化运作收取指标费工业用地3万元亩,经营性用地10万元亩,估算指标收益为8708.4287万元。
(3)留用土地出让纯收益。留用地块土地出让纯收益以当地近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出让成功案例为参考依据。铜山区的工业用地土地出让金平均为150万元/公顷(10万元/亩),扣除成本和费用后土地出让纯收益约15万元/公顷;商业用地土地出让金平均为750万元/公顷(50万元/亩),扣除成本和费用后土地出让纯收益约280万元/公顷;按工业和经营性指标6:4的比例分配,估算项目区留用地块土地出让收益为12111.7228万元。
(4)安置房回收资金。安置区安置房以700元/平方米的价格让售给安置农户,农户安置房建筑面积为120000平方米,可回收资金8400万元。
综上所述,项目区可筹措资金总额为32763.5810万元,扣除投资成本20529.0175万元后,通过项目实施可实现增值收益为12234.5635万元。
3、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铜山区新建安置小区5处,区内水泥路、绿化、广场、仓库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改善了400余户群众的住房条件。复垦后新增耕地1501.4532亩,开挖及回填土方82万方,修建防渗渠11931米,农沟6285米,田间道路15232米,各类桥涵22座,泵站4座,节制闸3座,项目区形成了沟、路、渠、桥、涵、闸、站各项水利配套设施齐全的生产布局。通过空间上的重新整理,变零乱分散为集中有序,在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其向二、三产业过渡,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生态效益。通过整治现有的村庄、工矿废弃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对新增耕地采用种植绿肥、增加秸草还田数量、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及土壤肥力,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平衡。
(3)经济效益。通过指标的市场化运作和农用地土地流转方式,城镇获得了用地新空间,农村释放了闲置的土地资源,农民提前获得了未来的土地增值收益,推动了项目区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增值。
(注:本文属省级课题成果,课题名称为《徐州市2013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编号为FG13CM001,FG13CM008,FG13CM012,并经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苏国土资函〔2014〕513号文件验收合格。)
篇6
关键词:区域系统;碳循环;土地调控;政策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5-0051-0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1-2]。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会改变区域地表自然碳循环过程,而且通过改变人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区域碳循环的速率[3]。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必然会对区域“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过程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土地利用在区域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土地利用变化和调整是城市政策和管理策略的直接体现和落脚点。政府调控政策的落实,如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以及生态保护战略等,最终都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上。因此,开展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研究,从土地利用层面评估区域系统碳循环的效率,有助于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土地规划、城镇布局及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区域低碳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国家[4]、省[5-6]及城市[7-10]等不同尺度层面开展了面向低碳的区域土地调控的研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11-13],提出了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的模式及策略[14-16]。这些研究为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但总体而言,前期研究主要是基于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而开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而对于区域碳循环的土地利用调控的影响机理及整体框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鉴于此,本文从区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分析入手,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框架,为面向低碳的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参考借鉴。
1 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分析
1.1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
区域系统碳循环是一个包括自然和人工过程、水平和垂直过程、经济和社会过程在内的二元碳循环过程[10]。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前者是指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后者是指土地利用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和能源消费方式,从而引起区域碳循环过程的改变。
(1)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自然碳过程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自然碳过程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储量的改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和植被的碳储量与碳密度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土壤和植被的碳储量;二是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引起土壤呼吸作用的环境改变,比如,由于人类的耕作活动,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植被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这会在长期内改变农田土壤碳储量。
(2)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人为碳过程的影响。不同用地类型的能源消费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人为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差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大或减小对某种能源消费的需求,改变各种地类上能源消费类型的组合状况,从而进一步改变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和格局。
1.2 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
要实现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调控,可以通过对用地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等的调整来实现。
(1)土地利用方式调控。各种用地方式都既表现为碳源也表现为碳汇,但其强度各不相同。比如,林地、草地等主要表现为碳汇,建设用地主要表现为碳源,农用地既是碳源也是碳汇,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控将会对区域碳源/汇强度做出重新的安排。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调控,可以限制高碳排放的用地方式、提高碳汇用地的比重、实行差别化的供地机制、控制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扩展速率,通过碳排放强度的指标来约束用地方式,从而降低区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强度。
(2)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区域用地结构和模式决定了区域碳源/碳汇格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会改变自然和人为过程的碳源/汇的强度和组合关系。因此,应该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进行综合评估[8],以在保证经济发展和用地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采用最有利于碳增汇/减排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模式,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供地方式的碳评估来引导形成区域低碳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布局。
(3)土地利用规模调控。随着城市扩展,区域人为碳输入/输出通量也会相应提高,这会加大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压力。因此对土地利用规模进行调控,一方面限制建设用地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尽可能实现合理紧凑的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因土地利用规模扩大及城市框架拉大带来的过多的能源消耗、交通、建筑和废弃物等的碳排放。
(4)土地利用强度调控。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单位土地面积上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增加。土地利用强度的提升,会引起建设物资及能源投入的增加,并进而导致单位建筑面积上碳排放强度的增加。通过土地利用强度的调控,一方面避免城市规模拉大带来的过多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也要限制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带来的碳排放。因此,需要对不同土地利用规模和强度组合下的碳排放进行评估,以找到最利于区域碳减排的最佳土地利用强度。
1.3 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步骤
对区域系统碳循环进行土地调控,重点是通过一定的政府手段和措施(价格、税收、规划、计划)形成对于土地利用的引导,对土地利用方式、规模、强度和结构等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土地利用的变化进一步改变区域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物质输入输出的规模和强度,并最终改变区域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在该过程中,如果区域系统运行效率改变带来了碳通量强度的增加和系统效率的降低,则可以进一步通过土地利用调控来进行优化(见图1)。
首先,选择调控手段。比如可采用土地规划、土地价格、土地税收和供地计划等手段作为土地调控的引导措施。
其次,确定调控对象。调控的对象是土地利用方式、规模、结构和强度等,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低碳型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模式。
再次,改变系统运行。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来改变区域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效率,比如产业布局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强度的改变等引起区域系统生产效率和运行方式改变。
最后,实现调控目标。通过改变区域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变区域系统的碳收支状况,最终实现对区域系统碳循环进行土地调控的目标。
2 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政策框架分析
要实现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调控,可以基于碳增汇和减排的双重目标,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角度构建区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体系(见图2),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的碳减排效果进行评估,如果不能达到区域低碳的目标,则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来重新设计区域调控政策的组合方式,并进行碳排放效应的再评估,最终实现区域低碳发展的目标。
2.1 研发低碳土地利用技术
在区域土地利用活动中,应积极探索研发各种低碳土
地利用技术,并在产业布局、土地规划、开发、整理和复垦
等土地活动中推广和应用。
(1)低碳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将碳减排目标纳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中,并将碳效应评估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碳评估的方法体系,探索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技术和低碳土地利用配置技术,指导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开发面向低碳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和模式,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能源投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各类要素的投入效率,一方面减少乃至避免资源浪费、污染排放[17],开展土地低碳利用源头控制,即土地减量化;另一方面通过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增加投资强度等措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碳生产率。
(3)土地循环利用技术。一是探索城镇土地再开发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城镇土地闲置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二是开发废弃地整理和再利用技术,建立土地低碳复垦的技术标准,尽量降低土地利用活动中的碳排放强度;三是建立区域土地利用与开发活动(如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估体系,推动土地低碳化与循环利用。
2.2 开展低碳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将一系列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技术融入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中,并开展示范应用,将会对低碳土地利用模式起到较好的推广和检验效果。
(1)低碳型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的布局、规模和等级的设定、以及人口的控制目标应以减少交通量、发展紧凑型城市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减少不同等级的城镇或组团之间的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基于低碳目标合理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实现土地用途功能混合,构筑节能高效的城市布局方式。
(2)区域绿地系统及碳汇工程规划。在区域规划中,尽量均衡分布区域的绿地系统,增强碳汇功能,加强对城区内水系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强对居住区规划建设中的绿化率控制,增强区域碳汇系统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补偿效果。
(3)低碳交通用地系统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应以避免拥堵、减少出行时间、提高交通能源使用效率为目标,合理布局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和城市的干支路网系统,构筑低碳、省时、流畅和高效的交通网络,以实现区域交通体系的低碳化。
(4)低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划。适当调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引入碳减排理念,尽可能地优化组合各类用地的比例关系(包括第二产业内部各产业用地的比例关系),同时结合碳门槛限制高碳足迹用地方式的土地供应;重视发展生态用地,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态空间的比重。
(5)低碳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区域碳收支核算为依据,提出面向低碳目标的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从国土空间碳减排的角度构建区域国土开发、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应以区域碳评估作为产业布局及其组合的重要参考,以低碳发展理念引领区域空间规划布局的方向。
2.3 构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
(1)区域生态建设模式。加强生态管护和生态修复规划,从自然植被、耕地、土壤、水域和城市绿地等生态用地类型入手,一方面尽可能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另一方面通过措施提高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以增强对区域人类活动的碳足迹的补偿效果。
(2)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结合区域自然及经济社会特点,探索适合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低碳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如:生态农业用地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水土保持与流失防治模式等,通过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等措施来提高区域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利用水平。
(3)紧凑型城市模式。紧凑型城市的核心是倡导城市用地功能混合,通过用地混合,一方面减少居民通勤交通距离及能耗,节约出行成本,降低交通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避免城市的过度扩展和重复建设,从而大幅度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18]。
(4)低碳生态工业园模式。低碳生态工业园的重要思想通过产业共生,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土地集约和资源循环利用。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各企业可以相互利用资源,共用污水及废弃物处理设施,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地资源的“减量化”,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工业园区资源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提升园区企业的整体效益,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10]。
2.4 实施低碳土地利用政策
(1)土地碳补偿制度。一是开展不同用地方式之间的碳补偿。由政府为主导建立碳补偿基金,对各项建设开发商及工业企业等,以碳排放核算为基础,征收一定的碳税,用于对碳汇用地使用者或生态建设者给予一定的补偿[4];二是考虑实施土地碳交易模式。即对每一项土地利用活动给予一定的碳排放配额,如果该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实际排放量少于配额,则可以将多余的配额出售给其他土地开发活动主体以获取收益。
(2)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基于碳减排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根据各类用地的碳源/汇特征,对传统高碳排放强度的产业项目用地加以限制,通过适当增加土地出让金或资源税等措施提高其准入门槛,抑制高碳项目的用地需求,而对低碳产业项目用地提供相对优惠的供地政策,有效引导资本向低碳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19]。
(3)实行低碳土地金融制度。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建立一整套土地低碳开发的金融政策,在土地信贷、土地融资等方面对低碳项目用地予以特别支持,比如对于低碳房地产(如低碳社区、绿色建筑等)、清洁能源开发、环保项目或生态建设开发活动等,拓宽其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土地的低碳利用[19]。
(4)建立土地利用碳核算制度。开展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碳减排潜力评估,建立和完善面向低碳的环境监测机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高耗能企业的组织级碳盘查标准和制度,试点开展碳排放交易;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制订低碳产业、低碳园区、低碳土地利用等一系列标准,并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碳补偿机制结合起来进行实施,在政策上保障区域低碳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5)构建低碳土地调控体系。进一步发挥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依据碳减排要求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审核制度,将碳减排纳入用地供应审核内容,引导低碳化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土地价格、土地税收、土地市场等的调控作用,形成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土地调控体系[20]。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探讨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的基础上,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四个方面初步构建了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策略。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土地调控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努力构建面向低碳的区域土地调控体系。重点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模和强度的影响,调控区域碳循环规模、强度和效率,从政策及经济手段入手,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土地开发格局,形成低碳型的产业结构、城镇布局体系和城市发展模式等。
(2)区域系统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及地域差异。不同区域在制定低碳土地利用调控策略时,应充分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能源及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等特点,考虑区域碳循环及碳流通的规律,选取适宜的低碳土地调控措施及其组合方式。
(3)区域低碳土地调控可以考虑结合不同层次的示范区开展,如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区、低碳农业示范园区和低碳城区等,通过采用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模式、节约集约用地和环保理念等开展整体示范建设,对于示范效果良好的低碳发展模式和示范区案例,可以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应用。
(4)在区域低碳示范建设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区域低碳量化标准,对区域土地利用活动开展碳效应评估,为区域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参照标准,从而引导整个区域的低碳转型。
(5)低碳排放并非区域土地调控的唯一目标。本文只是基于土地利用和碳循环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理论上寻求有助于碳减排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低碳是区域发展的全部。在实践中,应该将土地利用的低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和评估,以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高前提下的“低碳”途径,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供操作的参考模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oughton R A. The Annual Net Flux of Carbon to the Atmosphere from Changes in Land Use 1850-1990 [J]. Tellus B, 1999,51 (2): 298-313.
[2]Houghton R A, Hackler J L. Sources and Sinks of Carbon from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3, 17(2): 1034-1047.
[3]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9): 1639-1649.]
[4]赖力,黄贤金.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5-128.[Lai Li, Huang Xianjin.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Land Use in China[M].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2:115-128.]
[5]Chuai Xiaowei, Huang Xianjin, Lai Li, et al.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ed on Carbon Storage in Several Region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cross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13, 25(1): 50-61.
[6]游和远,吴次芳.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及其低碳优化:基于能源消费的视角[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75-886.[You Heyuan, Wu Cifang.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Low Carbon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Consumption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11): 1875-1886.]
[7]余德贵,吴群.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土地利用的结构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8):911-917.[Yu Degui, Wu Qun.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of Land Use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ed on Lowcarbon Limited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a Basin, 2011, 20(8): 911-917.]
[8]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及低碳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7):220-229.[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Zhong Taiyang, et al. Carbon Effect Evaluation and Lowcarbon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in Nanjing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3, 29(17): 220-229.]
[9]刘海猛,石培基,王录仓,等.低碳目标导向的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55-61.[ Liu Haimeng, Shi Peiji, Wang Lucang, et al. Optimizing Land Use Structure for Low Carbon Target: A Case Study in Lanzhou of Gansu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2, 26(6): 55-61.]
[10]赵荣钦.城市系统碳循环及土地调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6-200.[Zhao Rongqin. Carbon Cycle of Urban System and Its Regulation Through Land Use Control [M].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2:186-200.]
[11]杨庆媛.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0):7-12. [Yang Qingyuan. Land Use Change and Carbon Cycle [J]. China Land Science, 2010,24(10):7-12.]
[12]Zhang C, Tian H Q, Chen G S, et al.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Carbon Balanc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2, 164(5):89-101.
[13]曲福田,卢娜,冯淑怡.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76-83.[Qu Futian, Lu Na,Feng Shuyi.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Carbon Emissions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10):76-83.]
[14]Yin k, Xiao Y. Path Selection for Lowcarbon Economic Land Use Pattern in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1, 5: 452-456.
[15]肖主安,彭欢.我国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路径选择[J].求索,2010,30(4):81-82. [Xiao Zhu’an, Peng Huan. Path Choice of Lowcarbon and Economic Land Use Patterns in China[J]. Seeker, 2010,30(4):81-82.]
[16]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40-45.[Pan Haixiao.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owards Low Carbon: New Urban Transport and Land Use Model [J]. Urban Studies, 2010, 17(1):40-45.]
[17]陈从喜,黄贤金,林伯强.用好管好资源,践行低碳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4-23.[Chen Congxi, Huang Xianjin, Lin Boqiang. Better Using and Managing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Lowcarbon Development[N].Newspaper of China Territorial Resources,2010-04-23.]
[18]马奕鸣.紧凑城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7,22(4):10-16.[Ma Yiming.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ompact City[J].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7,22(4):10-16.]
篇7
一、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准确把握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深刻领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深刻内涵,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省委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上来,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上来,切实找准国土资源工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方位,做到“五个必须”。切实抓住未来五年我省改革开放攻坚时期、科学发展关键时期和实现跨越大好时期的历史机遇,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努力实现我省国土工作“一个位居前列、取得三个重大进展”的主要目标,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开启“服务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新征程,为今后工作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
我县是苏区振兴实验区,到2020年,我们应牢牢把握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省厅提出的全省国土资源工作“要以服务发展为第一任务、以保护资源为第一责任、以依法行政为第一前提、以清正廉洁为第一要求,开启‘服务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新征程”的总体思路,着重抓实“六大工程、六大探索、七种意识”,进一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务实为民,开创我县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更好地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
1、坚持服务发展不懈怠,全力以赴保障项目用地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努力做到“三个争取”,以更优的思路、更优的措施、更优的服务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取得上级国土部门项目指标支持外,努力从发改口、商务口、工信口、扶贫口等省厅部门取得重大项目支持,努力争取每年上级下达我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3000亩,保障好中央苏区烈士陵园、昌吉赣高速铁路、兴赣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二是争取更好的土地出让环境。建立完善土地市场调节机制,加强土地价格管理,抓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严格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进一步培育土地市场,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广泛宣传,多角度推介,更优服务让开发商信心百倍来兴投资兴业,力争每年上缴县财政的土地收益不低于5亿元。
三是争取更优的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深入、等地招商,认真宣传、积极走访,吸引他们来兴购地投资,着力引进提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规模大、财税贡献率高的项目,确保大项目、好项目的用地保障,并认真搞好服务。
2、坚持保护资源不动摇,全力以赴守住耕地红线
保护资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能含糊,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着力“打好四场攻坚战”:
一是打好耕地保护攻坚战。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扎实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全县62.9万亩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是打好占补平衡攻坚战。用好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土地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优惠政策,逐步把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积极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统筹拓展和管理耕地后备资源。切实做好“林改草”相关工作,抓好新一轮土地开发,争取到2020年立项验收3万亩。积极实施好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工作,争取上级每年立项1500亩以上,并尽可能多地下达周转指标。
三是打好执法监察攻坚战。开展土地卫片执法年度检查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约谈、问责、通报、督办、曝光等制度,保持严厉查处违法用地高压态势,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管格局,强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全程监管,促进依法合理用地。
四是打好节约集约攻坚战。树立节约集约用地也是争取用地指标的观念,制定标准,完善制度,规范操作。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紧盯国家产业政策、重大战略性项目、环保型科技型新兴产业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立重点项目用地联审预审制度,严把项目用地预审关。根据项目类别、投资强度、技术含量、投资回报率,严格审核项目用地规模,特别是严格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准入条件和标准,严格奖返和闲置管理,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3、坚持维护权益不停步,全力以赴服务人民群众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执政为民,服务民生始终是我们国土部门的职责所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百姓所困所扰所惑,就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应做好“五个切实”。
一是切实维护失地农民权益。要进一步加强征地监管,规范征地流程,该公告的公告,该听证的听证,能完善的尽量完善,能简化的尽量简化。探索多途径安置方式,建立土地征收批后督查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是切实妥善处理涉土。切实抓好疑难案件的督查、督办工作,积极推进“事要解决”,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切实解决一批积案。加强工作基础建设,完善基层网络,把提高初信初访的结案率作为重要环节来抓,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三是切实抓好确权登记发证。争取2014年6月底前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2015年底前完成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省级验收。
四是切实加强农民建房管理。我县农民建房监管工作已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的绩效管理,要进一步形成国土等相关部门和乡镇共同监管机制。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优先安排农民建房用地计划指标。严格控制山区、丘陵地区农民切坡建房。结合增减挂钩,加大推进农村闲置或废弃住宅、空闲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清理力度。
五是切实深入开展“三送”活动。深入基层为民排忧解难,争取更大投入,为民办更多好事实事,大力开展走访慰问,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把“三送”活动落到实处。
三、开创“干好事业、带好队伍、服务好人民”新局面,为建设和谐秀美尽职尽责,为实现中国梦的篇章尽心尽力
为落实以上工作任务,我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干好事业、带好队伍、服务好人民”的新理念,干好事业是前提,包括服务发展、保护资源;带好队伍是保证,既要求我们建强班子,又要求我们保护干部;服务好人民是落脚点,因为没有民生的切实改善,没有福祉的切实增进,所有工作也就没有目标,就是无稽之谈。全系统上下要围绕这个理念,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推进六化管理”,促使各项工作创一等、争第一,走向标准化、制度化道路。
一是推进精细化管理。我县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岗位多、战线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还不同程度存在工作脱节、管理粗放等问题,如何有效规范行为、协调行动、提高效率,必须从每一个干部、每一单业务、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制度抓起。围绕国土的具体业务、具体个人认真查找一个问题,剖析一个案例,总结一条经验,提出一项建议,明确一个目标。对在土地报批、交易、登记办证、批后监管、违法用地查处、历史遗留问题等可能存在的疑难复杂情况,有针对性地成立个案调查小组,负责对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
二是推进法治化管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必须严格遵从法制的要求,善治善为。一要抓好依法行政。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对于土地出让、用地审批、征地等都要严格法律法规,履行法定程序,依法管地用地;二要推进民主决策。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联审制度和征地听证制度,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增减挂钩项目可引入社会评审机制,提高决策效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三要规范执法行为。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查处过程要公开透明。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畅通调解渠道。严格行政问责,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三是推进信息化管理。以“金土工程”为抓手,以建立“一张图、一张网、一个综合平台”为目标,建立全县土地登记发证、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农民建房用地审批、土地违法举报、建设用地审批、工程管理等业务受理和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实现审批流程自动化、行政办公无纸化、县局与国土所信息传输网络化、档案管理信息化,争取形成“一台电脑在手、国土业务无忧”的良好氛围。
四是推进差别化管理。一方面,充分利用《若干意见》的政策优势,重点发挥瑞兴于特殊经济区优势,希望上级对我县实行差别化政策,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低丘缓坡、增减挂钩等方面给予单列或倾斜,促使我县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并达产达标。另一方面,借县委、县政府将土地开发整理、增减挂钩、农民建房用地监管等土地管理方面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的机遇,在用地计划、土地出让等方面实行对乡镇从单纯满足需求转向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的差别化管理。
篇8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根据市委、市政府六部门《关于开展全市县(市、区)、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市局的统一安排,我局积极协调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区教育局等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区2镇7办125个行政村,236名村干部进行了三期每期三天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培训效果,现将宣传教育培训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国家和省、市有关“宣传教育培训活动”通知下发后,分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局长全面负责,宣教科具体组织,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的领导小组,一方面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司法局等部门,抽调领导和专职人员,组成培训联络机构,制定方案,联系教材,落实师资,安排场地。3月份订购《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读本》、《法律法规政策选编》、《宣传画册》各300套,做到村干部人手一册。5月中旬,区5部门联合下发培训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包抓培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7月初,区委组织部下发《培训通知》决定7月10日-7月25日分三期对村级两委会主要干部进行培训。在每期培训中,区政府主管区长、市局领导出席并作动员讲话,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司法局等成员单位都派领导参加。
二、精心组织,落实任务
此次培训工作,由宣教科具体负责,在培训前组织人员召开专项会议,具体部署,落实责任。一是严格考勤,培训人员考勤报到由区委组织部和我局人员共同负责,对组织不力的镇办区委组织部给予批评,督促其人员参加培训,对未到人员集中第三期进行了补训,有效地保证了参训人数,参训率达到96%。二是严格会务管理,制定详细的会务须知和培训课程安排表,安排专人负责培训人员住宿、就餐、上课等事宜,整个培训由区委组织部、国土分局和各镇办共同协调管理。三是针对培训人员多,难管理等情况我们采取了多种灵活的管理方法和应急措施,制定了培训人员日常管理办法,饮食安全、住宿安全和防震安全等应急措施。通过这些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了培训人员、内容、效果、时间的“四落实”,保证培训工作按期顺利进行。
三、突出重点,切合实际抓培训
在培训中,我们先后邀请省国土资源厅培训中心、执法局、地籍处、法规处及市局耕保科、市局分管执法监察工作的领导讲课。重点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农村土地权属与纠纷调处、宅基地管理、集体建设用地审批、征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国土资源违法案例剖析等村干部关心的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了讲座。讲授内容丰富,突出重点,切合实际,效果明显。每期培训中,安排一个下午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局领导及各业务科室负责同志与村干部座谈,参加讨论,解答问题,消除矛盾,增进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结合实际,每期培训结束时都安排一次国土资源理法律法规考试,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加深村干部理论法规的认识。
通过听取市、区领导重要讲话和省、市领导专家国土资源法律知识的专题辅导,培训学员认清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形势和任务,加深了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理解,提高了严格依法管理国土资源、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思想认识,明确了乡镇办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及目标任务,进一步理清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思路,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增进了理解。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此次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中,我们率先在全市县(市、区)开展了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为国土资源法律知识的普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决定在以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制度,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将国土资源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目标,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做到年初有目标,年内有计划,年终有考核。逐步完善镇办村宣传培训体系。
篇9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问题,对策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in the basement of the program design of civil air defense projects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and design the link,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ivil air defence bas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务院发出通知要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建设用地要充分提高其土地利用效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设方针指导下,土地已日渐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尤其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土地的稀缺性愈发地突出。在鼓励利用开发地下空间的同时,地下空间建设量及开挖深度也不断增力口。
1工程概述
某生活区,总用地约l1170000m2,内设2个地下室。其中1号地下室为人防地下室,建筑面积约18900m2,设置了3个车行出入口,地下室层高4.2m,顶板覆土高度1.2~1 .8m。本工程因新建单个人防工程面积大于5000m2,故应布置人防战时区域电站,靠近战时负荷中心,且战时供电半径不超过500m,地下室人防分区如图1所示。
图1地下室人防分区及防护单元示意图
2 人防工程地下室设计的程序环节
2.1前期准备
(1)熟悉相应的法律、规范及地方规定。首先要熟悉国家制定的人民防空的相关法律、设计规范、防火规范、标准图集等;其次要特别留意地方人防管理部门对工程的特殊规定和要求。由于人防功能是由当地人防部门根据城市人防专项规划进行确认的,因此设计前期与地方人防管理部门多次沟通,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返工。
(2)了解项目概况,明确人防工程的规模、类别及平战功能。
设计前应明确人防工程的规模、设防等级,并向当地人防部门落实人防工程类别及平、战时的功能。目前新建小区规模较大,配套人防工程的规模也很大,总体规划时就应对人防工程进行合理布局。
2.2总体布局:确定地下室的面积、范围、出入口位置等
在人防方案阶段,应根据人防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地人防部门的要求进行概念设计,确定地下室的面积、范围、出入口位置、使用功能和要求等。出入口包括楼梯和坡道的设计不仅要满足消防要求,还要考虑它们与地面建筑、景观的协调关系。
2.3防护单元的划分和设计
地下室的范围和面积大致确定后,要按照一定的面积划分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应2个或以上的出入口。单个防护单元的防护设施和内部设备自成体系,相邻防护单元之间设置防护密闭隔墙。在确定防护单元和防火分区后,初步考虑人防口部的位置并提交其他各专业。
本工程共划分了11个防护单元,包括9个二等人员掩蔽所、1个专业队员掩蔽部、1个专业队车库和1个人防电站。具体功能指标见表1。
2.4根据其他专业反提的要求进行深化设计
(1)根据使用功能,按照一定面积在防护单元内划分抗爆单元。
(2)确定人防口部的构造措施及做法,包括人员出入口、物资出入口、进排风口、相邻单元的连通口等大样做法。
(3)确定其他人防用房的位置,如防化值班室等。
(4)确定与其他设备有关的战备设施的做法,包括战备生活水池、饮用水池的容积及位置,战时干厕的位置及做法等。
(5)其他构造及细部处理,如防爆地漏的位置,人防墙上各种预留孔洞的位置等。
2.5 将深化的设计与其他专业及上部建筑进行配合,完善设计图纸
解决专业间及专业内的矛盾,并在专业内部进行优化设计,如根据实际掩蔽人数减小防护密闭门和密闭通道的宽度,以降低造价,人防管井出地面的位置应尽量隐蔽,避开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
3 结合案例对设计中常遇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地下室边界与用地红线、上部建筑环境的关系
地下室设计初期,特别是一些几乎满铺用地红线的地下室,其侧壁要对红线留出足够的退让距离。很多地方对退让距离有明确规定,若无则建议至少退让3-5m,以避免各设备管线的交叉和碰撞。确定地下室范围时,应处理好地下室与上部建筑、景观等的协调关系。尽量避免在大型的水体或树木的下面设置人防地下室。人防管井出地面的位置应协调考虑,尽量避开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
3.2覆土层的设置以及地下室顶板的排水问题
为了避免上部建筑的设备管线直接穿越人防顶板,设计中往往将地下室顶板降低后覆土,在覆土层中完成上部建筑设备管线的转换,既避免了对管线采取防护密闭措施,又可节省投资。另外,大型地下室顶板的跨度一般较大,仅靠中间向两边放坡是很难解决顶板排水问题的。因此设计中考虑将地下室分成几个区域,利用轻质陶粒混凝土找坡,坡向顶板水沟,由区域边的排水暗沟接入小区排水管网。
3.3 适当分缝可以减少地下室沉降和超长混凝土结构伸缩开裂等问题
由于本工程人防地下室面积达到18900m2,宽66m、长370m。基于基础沉降和混凝土伸缩开裂等因素,设计中将地下室分成个区域,各区长度控制在120m左右,区域之间留出3m的间距,相邻区域靠1-2个车辆连通口相接。这样既减少了沉降不均匀和超长混凝土结构伸缩变形带来的开裂问题,且便于设备管线在覆十层内的横向跨越。
3.4 柱网尺寸和层高的选择
地下室的柱网布置应满足停车位和车库净空的要求,柱网通常采用规则的模数,可灵活地扩大和缩小地下室的规模。通常采用8m左右的基本柱网,能较好地满足车道宽度和停车要求,这在结合车库设置的人防工程中尤其常用。层高的选择关系到地下室的经济型和空间舒适性,根据经验,采取3.9-4.2m是较经济的。通常可以这样计算:常用的8mx8m柱距,主梁高约900-1000mm,风管加法兰按400mm考虑,风管下面的消防管加法兰预计200mm,电缆桥架则与风管平行敷设,扣除管道安装时的施工间距、安装误差等,一般都能满足行车道2.3m、停车处2.2m的净空要求。
3.5 地面排水处理
地下室排水沟、集水井的布置,容易被疏忽又有可能引起使用上的不便。排水沟应尽量贴近侧壁,不可避免要布置在停车位处时,也应布置在两辆车背对背的位置。集水井应尽量放置在汽车无法到达的部位,因目前车库集水井要求安装的隔油装置尺寸较大,车轮碾过容易破坏井盖,且令司机感觉不适,集水井布置时还应避开结构承台及地梁的范围。
3.6人防口部设计
人防口部是指防空地下室主体与地表面连接部分,包括人员出入口、物资出入口和进排风口。口部防护包含以下设计内容: ①防护密闭门与消波系统;②出入口通道内的临空墙、门框墙;③口部其它构件,如风井、防倒塌棚架、开敞式通道、相邻单元之间的隔墙等。口部的设计应重点强调密闭性,常见的六级人防口部设计其实就是理顺竖井与进排风机房、密闭通道之间的关系,配合水、电、空调留好洞口及机房位置。注意战时进风的竖井口部安装滤毒罐,战时排风竖井口部的密闭通道兼做简易洗消间,两个口部一排一进,就形成了一整套系统。
另外,规范规定单个防空地下室或防护单元应设2个或以上的出入口(不含防护单元之间的连通口),战时使用的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室外,且不应采用竖井式。因此,本工程在第2-7防护单元设置了3个附壁式人防楼梯直接通往室外,解决了出入口不足的问题。
3.7其他人防细部问题
人防地下室空间和功能的复杂性,经常会造成一些零碎的空间出现,在设计中也应尽量消除建筑死角,避免此类空间的产生,应重视人防口部的构造要求。人防设计的许多构造要求常常不同于一般建筑,其要求更为严格,故仅考虑受力计算而不考虑构造措施是不合理的。例如,口部人防门的门前通道、门框墙有一定的尺寸要求,应严格控制,避免预留的位置不足而导致无法安装。
4 结束语
人防地下室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协调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包括结构、通风、电气、给排水专业的配合协调和建筑专业本身的设计优化,牵涉到与业主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平时使用的经济性、合理性和舒适性,战时转换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设计师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和项目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型人防地下室的技术问题,才能创造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战备功能的高效益的人防工程。
参考文献
[1]FJ01-03防空地下室建筑设计[S].
[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防空地下室[S].
篇10
一、区片地价成果基本情况
2005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在征地工作中大力推行区片地价,努力实现同地同价。2007年4月,天津市公布实施区片地价,并于2014年完成首轮调整。新的区片地价包含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包含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该成果将全市10个涉农区县划分为39个区片,测算区片价格为2.8万元/亩至27万元/亩之间,全市加权平均的区片价格为4.7万元/亩,与上轮成果相比,平均提高1.45万元/亩,涨幅44.62%。
二、耕地质量成果基本情况
2006年天津市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新的国家规程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形成本轮成果。本成果等级分为天津等、国家等两种,国家等又分为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三种。本文将涉及耕地产值问题,选取国家经济等作为指标。该指标共划分为15个等级,1级最优,15级最劣。天津市耕地分布在7-13等之间,其中9等地最多,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从空间分布看,总体上经济等别较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以宁河区、宝坻区为主。
三、区片地价与耕地质量结合分析
(一)确定分析区域
区片地价的测算范围为全市10个涉农区县,但只适用于集体土地。耕地质量的评价范围为2010年全市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耕地。为提高分析结果的现势性,本文采用更新的2013年全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该三项数据的公共有效范围提取方法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筛选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中的集体耕地,然后进一步用耕地质量成果裁剪该筛选结果,得到分析区域。该分析区域总面积3889平方公里。
(二)连接分析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分析区域、耕地质量、区片地价三项数据依次进行空间叠加,将国家经济等、区片价格依次标识到分析区域的各个图斑属性中,得到综合属性表,包含行政区(区县、乡镇、村)、耕地类型、质量等别、区片编号、区片价格、图斑面积等字段。运用数据透视工具,对综合属性表进行交叉分析,如表1所示。通过实证方式研究区片价格是否体现了耕地质量的差异,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差异。
(三)分析结果说明
1.区片地价与耕地质量没有呈现严格的正相关
从平均价格看,9-13等地随着耕地质量逐级降低,区片价格也总体下降。但7、8等地的平均价格明显偏低,甚至低于10等地。这是由于7、8等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宁河区、宝坻区,该两区的区片地价基本处于全市最低水平,而且划片较为粗犷,没有对优质耕地给予特别区分。事实上全市划片普遍较为粗犷,出于方便实施的考虑,与上轮相比区片数量归并减少了21个,很多区片包含多个等别的耕地,譬如编号为JX-3的1个区片包含6个等别的耕地,全部采用同一价格。
2.同等质量耕地的区片地价跨度大
8、9等地的价格跨度都在20万元/亩以上,10、11等地的价格跨度也在10万元/亩以上。这是由于这些等别的耕地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广泛,涉及多个区县、多个区片,譬如9等地涉及37个区片。在确定区片价格时,管理部门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当耕地质量所占权重偏小的时候,就会出现同等耕地因区片不同而价差偏大的现象。
综上,本轮区片地价存在“同等耕地、不同等价格,不同等耕地、同等价格”的现象,这与区片划分粗犷、耕地质量指标权重偏小有关,与“同地同价”的初衷相悖。
四、对策与建议
(一)吸纳耕地质量成果作为区片地价调整的依据
《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其中,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按照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一定倍数进行计算。可见,征地耕地的补偿标准应以产值为基础。目前,《土地管理法》尚未重新修订,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即使采用区片地价,那么区片地价也应将产值作为最主要的测算依据。
按照《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指导性意见》(国土资发〔2005〕144号文附件),区片地价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据地类、产值、土地区位、农用地等级、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划分征地区片,并采用农地价格因素修正、征地案例比较和年产值倍数等方法测算的区片征地综合补偿标准。有农用地定级成果的市县,要以此为基础进行修正和调整来划分区片。可见,从国家导向看,制定区片地价也应重视地类、产值和农用地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特别是经济等,是对耕地经济效益的科学量化反映,应当作为制定和调整区片地价的重要依据。由于天津市本轮区片地价调整时,耕地质量成果尚未完成,因此二者衔接不充分。这在下一轮调整时应当予以改进,加大耕地质量在各参考指标中的权重。
(二)建立区片地价的补偿修正体系
征地区片在理论上是一种匀质区域,但根据土地的特异性原理,世界上没有两宗完全相同的土地,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匀质区域也是不现实的,实践中一般只追求区片内的土地情况大体相当,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很大。诚如管理部门所虑,如果区片划分越细,区片接边越多,越难以实施。但如果区片划分过粗,则连“土地情况大体相当”也难以做到。笔者认为,这一矛盾可以通过建立区片地价的补偿修正体系加以解决。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指导性意见》提出,“征地区片价作为征地补偿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设定宗地补偿费修正体系;确需设定修正体系的,要严格限定修正因素并控制修正系数,修正体系应一并公布”。可见,只要坚持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原则,为区片地价建立补偿修正体系还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