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

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一方面增强初中生的体能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渗入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在中学时期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学生学会了对体育活动项目的欣赏,健全了体育精神,激发起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致。如若有效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中学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就必须通过教学改革的渠道[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开展的目标。本文以下将探究如何高效的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至体育教学进程中,期待与中学师生共同分享。

一、浅谈人文精神的实质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对人文精神的定义都没有达到统一。尽管这样,人们却在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种统一的的基础不只是在于文化最肤浅的表象,而是文化内在蕴含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学术界被统称为情感良知。人文精神涵盖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它包括对人的自尊,情感以及身心需求的理解和尊重,人文精神是人类向往自由生活空间的一种外在体现形式。它有利于人类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促进社会正义风貌的形成,同时它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精神的发扬途径之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学,就应该全力的体现出人文精神“真,善,美”的优质属性。

二、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如今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转变传统观念的重大意义了,副总理李岚清认为,如果使素质教育的成效显现出来,那么教师就应该提高自我意识,真正的使自己传统古板的教学观念脱胎换骨。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育开展的方向,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应该转变创新,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积极的渗入人文精神,这样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途径,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厚,此时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也会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中学体育《青少年身心发展及体育保健方法》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自己在青春期心理以及身体外形发生的变化,再联系书本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此时教师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本节的教学中,旨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参阅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例如中医按摩,推拿技术,瑜伽训练等。教师为了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下载有关的图片使自己的说辞做到有根据。在这样的素质教育模式中,中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保健对维持身体形态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重大意义,学生就会相应的提高自己的保健意识,通过开展各种简易的保健活动提高自身的体能,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焕发精彩。因此说,如果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到位,体育教师的思维模式就应该发生转变,使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以及资源,最大限度的丰富教学内容,追随体育创新改革的脚步。

三、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对体育课堂进行创新改革[2]

课堂是中学体育教学展开的重要场地之一,也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小社会。新时期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程开展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室作为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托场所,应该使人文精神充分的在师生之间彰显出来。例如在《体育教学原则》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本班学生等分为三组,使学生之间实现互动探讨的学习气氛,教师在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就会讲述自己对体育原则的体会,例如有的学生总结了投篮时同组成员之间应该秉持团结互助的原则,有的学生说在赛跑中,比赛轩说应该严格的依照环形跑道进行跑步的原则等。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设计的如此的合理,使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同时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建立了健康的体育人文精神,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总之教师通过将教学形式进行合理的变通改革,是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使学生之间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当然这也最大程度的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中学体育教学的形式还有很多,例如群体训练,个体自主练习以及师生相互切磋等。

四、积极改革中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响应

健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意义同样是重大的,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仅仅是通过中学学生的卷面分数,或者通过他们在结课体育测试中的秒表的显示结果体现出来,这种评价体系过于片面,有时候甚至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提倡将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创新改革,将学生的课内表现成绩,学习态度以及在体育场训练时的行为表现,学生的体育素质提高的程度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对学生个体差异充分理解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深入挖掘探索体育教学中的娱乐功能,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体育教学就会呈现创新新颖的局势,这是对人文精神的践行,加速了人文精神素质教育渗入体育教学事业的脚步,当然此时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也就会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中学生心理,生理以及文化等层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对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使优秀的人文精神历久弥新。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该抓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将人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在体育实际教学中,不断的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使人文精神的形象时刻体现在体育素质教学的各个角落。中学生提升学习中学体育的热忱,积极的领悟体育拨打的内在精神以及文化,积极的投身体育锻炼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高效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积极的推行素质教育完全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其呈现一幅全新的面貌,全力的辅佐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教育功能

美术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博大精深而令人赏心悦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标志,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小学美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让审美成为学生欣赏艺术、领会艺术的一种自主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熏陶学生,不断创新改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笔者立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从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滋润美术作品,注入精神灵魂;立足美术作品,升华生活情感三方面论述了实现小学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策略。

一、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美术作品应注重对作品艺术的感受,对作品美术的审美,而不是教师灌输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应该是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后,自己有感而发。笔者建议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先呈现美术作品,给学生预留观察的时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印象,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和倾听他人理解。当学生表达结束自己的感想后,教师可以把握最佳时机,点评、总结,进一步深化美术作品欣赏、审美,彻底打破没内容的无效美术课堂,将美术打造为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课堂。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细致品味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色调和构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掌握美术作品艺术特征,丰富美术作品内涵。如,美术作品中整体画面为蓝色调时,往往是以隐喻的表现手法表达悲哀、忧郁等情绪。所以,欣赏美术作品,观察画面构图,关键要点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表现手法,敏锐捕捉作品中的线条、韵律、色彩、质感、形体、构图,从视觉冲突培养学生美术作品艺术敏锐感,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审美能力。

二、滋润美术作品,注入精神灵魂

学者康定斯基曾指出,美术作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其中蕴含精神的美术作品是最高级别,因此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带着情感进行审美,滋润美术作品。小学阶段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没有经受世俗的污染,需要自己添加色彩,自己涂抹。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应以爱滋润美术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注入精神灵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师带着爱,融入美术作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快乐的回忆》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悟美术作品中的美,学会感恩家人,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点滴,将对美术作品的精神灵魂渗透、滋润于美术作品,勾勒出最美的回忆画作,让美术作品成为精神灵魂所在。这样,结合滋润美术作品,让学生真正融入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好,感悟美术作品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还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心灵美,在创作美术作品时,注重将爱、活力、精神、灵魂注入其中,帮助学生体验美。

三、立足美术作品,升华生活情感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生活片段的截图和缩影,是生活真实的表现形式,并非凭空而来。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应贴近生活,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将生活和美术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培养出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一成不变,缺少具有思想内涵的感悟美,难以养成审美能力。学者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融合考虑美术知识和生活,引导学生综合感悟,举一反三,发现生活美,发现作品美,升华情感。如,在《鲜艳的包装纸》美术课教学中,教师把美术教学延伸至生活,也将生活中的美引入美术课堂,激活美术课堂氛围,开发美术课堂审美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也真正落实和践行了素质教育要求。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思想也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发现的生活美也各不相同。

小学美术可以说是学生发现美而张开眼睛的第一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美术作品欣赏为主线,通过观察画面构图,将审美深入精神灵魂,最后升华生活情感,找准美术作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彰显美术美,让学生能够在美术课堂真正理解美、享受美,掌握审美方法和技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从作品、精神、生活连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美术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铁人精神;大庆;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80-02

铁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中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可谓是大庆油田发展进程中尤为可贵的“传家宝”。在大庆油田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铁人精神发扬的先进作风、吃苦耐劳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推进。作为石油人的核心精神,铁人精神可以说是精神支柱,亦可以说是石油人的灵魂,更是全面推动大庆油田不断迈进的原动力。面对当前市场经济较为混乱,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的情况下,大庆油田实现快速飞跃也面临了较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突破瓶颈问题,铸就辉煌的历史,更好地传承铁人精神,实现经济效益的大跨步。

一、坚持铁人精神铸魂聚力,加固企业发展思想根基

将铁人精神作为重点培育精神,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起弘扬铁人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并将铁人精神作为思想教育的主线,全力构建更加完备的教育系统,将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的发展战线上。

为了保证铁人精神能够更加持久稳固的传承,大庆油田当务之急应当重视对教育体系的构建,通过不断强化铁人精神的精神意义,提高对铁人精神的认识,将铁人精神提升到民族精神的层面上来;并结合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将两者合二为一,从而提高铁人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精神地位[1]。同时充分认识到铁人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并始终坚持高举铁人精神旗帜,以先进作风引领企业的推动。将以上提到的基点要求作为基础点,不断建立健全铁人的教育系统。第一,结合大庆的发展规划,不断提升铁人精神的档次,近年来,大庆油田在强化铁人精神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打造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教育系统。第二,结合时代特色,将教育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展现。从开创到缔造铁人精神的前辈们,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更加深刻,对铁人精神的感受与感想也尤为浓厚,这些用双手打造出铁人精神的开创者们,大多还健在,这可以说是一种现有的资源,既可以说是我们最为宝贵的人力财富,亦可以说是我们的潜在能源,更是铁人精神传承的重要来源。因此,可通过前辈亲身讲述来展现铁人精神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强化员工对铁人精神的重视。第三,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通过建章立制,将铁人精神融入到各岗各位中,使员工从踏上岗位那一刻起,充分领会铁人精神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课题,并始终伴随着他们走过职业生涯。第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日渐变化,因此,铁人精神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结合时代特色赋予其新的含义,使其更加具有时代特点,符合时代的需求。就当前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社会的趋势下,需不断激发干部职工对国家的热爱,并充分体现在各自的岗位中,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出发,努力维护企业发展的各项战略,并借以落实执行;同时引导员工将创业激情展现到工作中,通过开拓创新,不断推进企业发展上台阶;将求实的态度展现在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中,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创造一流的成绩;将甘于奉献的精神发挥在以大局为重的层面上,并能够通过全面践行积极推动,使铁人精神更加充满活力。

二、坚持铁人精神强化软实力,坚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强化软实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铁人精神作为大庆人传承的精神内涵,其精神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说明了,铁人精神是大庆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其在有效提升软实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可将上述提到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求实态度、奉献精神”作为大庆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以铁人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不断开创符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文化、创新文化等重要文化理念,并使之活跃企业发展,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队伍更加具有凝聚力,以此开创一条崭新的历史道路。

1.在思想转变中增强文化建设。只有将铁人精神贯彻到工作中,才能够使其更加具有真实感。因此,应将铁人精神融入到企业发展的生产中,通过各岗各位的实践,广大干部职工在全面构建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铁人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同时亦能够养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更便于铁人精神的理解,不至于使其神话,产生虚无缥缈的情况[3]。同时将铁人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支撑,结合时代的脚步,深化其精神含义,使其更加具有期待气息,成为文化建设的精神“引擎”,成就大庆特色文化,激发员工对铁人精神的思想转变,进而有效将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企业,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效果。

2.在增强竞争力中打造企业品牌。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无疑是促使企业竞争中永站潮头的重要因素。而铁人精神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有着其响亮的名声,这可谓是给大庆企业提供了更高的起点。为此,将铁人精神贯穿到企业品牌的铸造中,结合到企业品牌的宣传、策划中,借以实施全面性品牌战略,制订出符合企业发展进度的品牌建设计划以及各种细节。并配合整体立体研究、利用媒体进行推介、结合会议的交流等多种形式,扩大铁人精神的宣传范围,强化其品牌效应,使之知名度、名誉度不断提升,进而增强大庆油田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竞争力。

三、坚持铁人精神育人,打造“铁人式”员工队伍

要提高效益无疑是人的工作,要锻造出具有创新、吃苦精神的队伍,就必须结合铁人精神,发扬铁人精神的先进作风,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实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铁人队伍。

1.传承优良作风,发扬先进精神,锻造铁人作风。在大庆油田的优良作风中,“三老四严”等传统精神是大庆经过多年风雨承载锻造而来的,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在社会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4]。因此,传承和发扬这一系列精神在当前依然非常重要。通过铁人精神带队伍进行作风及精神的锤炼,不断地提升队伍优良作风的传承,并通过工作战线,将其发扬光大。由于长期持久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进而有效地推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成功打造出具有思全局、精业务以及政治立场坚定的队伍,在作风上更能够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精神、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铁人队伍。

2.强化基层建设,开创“铁人式”标准化队伍。要构建更高层次的企业王国,应从基层建设开始重视,根基牢固发展起来也更加稳固。因此,在发展企业的工作中,应将基层组织作为紧抓不放的重点工程,不断从领导组织、健全制度、岗位培养等方面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根基力量,从固本强基中促进整体发展。

3.塑造典型领头雁,锻造“铁人式”团队。不同时期的大庆总是在队伍中树立起一批又一批的典型员工,并能够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创造了一系列的辉煌业绩。因此,通过典型事例、人物的带领,是有效促进员工形成良性竞争、奋发向前的重要方法,形成更加活跃的氛围,也说明了随着时代的推进,树立符合时代形象的典型人物,对传承铁人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构建持久战斗的有效形式。

四、坚持铁人精神构建和谐,全面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就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式下,全面打造和谐发展环境也被提升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上,而大庆也始终坚持着“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将报效社会、构建和谐氛围、回报人民等作为铁人精神的最高目标,并坚持将成果与职工群众共享。

1.创新改革惠及职工群众,促进企业与职工更加和谐。作为推动发展,创造成果的主体力量,对待职工群众应树立起全心全意的信任感,并不断将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和谐发展的重点,更好地维护职工所享有的权益,全面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2.全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企业与社会更加和谐。加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构建与地方企业的生产体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多年以来,大庆油田始终坚持着“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和谐共抓、环境共建”的理念,在各项问题中,通过妥善解决问题,有效地营造了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并始终在国家、社会、地方危难时,站在第一线上,发扬铁人精神不断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3.积极推动绿色油田建设,促使企业与环境更加和谐。打造绿色油田,构建绿色生态是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也是大庆油田不断践行的使命。经过长时间的见证,大庆油田在社会及群众的监督下,始终坚持贯彻绿色油田[5]。同时将安全工作摆在会议桌上,经过长久的教育,使干部职工树立起“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先进理念,并通过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维护着生态环境。

总之,随着时代的前进,大庆油田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而铁人精神作为大庆人长久的精神支柱,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铁人精神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融会贯通,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韩士军.新时期传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要注重“三个结合”[J].大庆社会科学,2011,(2).

[2]张大立.大庆精神永放光芒[J].学理论,2009,(15).

[3]刘波,郭强.大庆精神大庆魂——大庆油田建设“铁人式”职工队伍纪实[J].中国职工教育,2009,(6).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育教学;团队合作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我校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此外,为验证体育教学中团队合作培养教学模式对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影响和作用,重点研究样本群体设定为一年级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现状、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团队合作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进而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路径。除问卷调查法之外,还与体育教师以及体育教育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为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打下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生团队精神现状

对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现状的调查与描述主要从七个维度进行,即团队精神的认知程度、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合作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团队交际能力、团队信任能力以及团队责任感。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中职生对团队精神的认知较为片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人多力量大就是团队精神”,缺乏对团队精神内涵和实质的认识,但超过80%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的;超过半数的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选择时“模棱两可”,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有待提升;对于个人能力表现而言,中职生在团队合作能力上的表现不及格,甚至有学生表示“与他人一起会感到不舒服”;在团队沟通方面,当对方建议更好时,仅有不到30%的学生会选择让步,在沟通能力上多数学生是欠缺的,特别是出现矛盾r的沟通问题较多;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超过64%的学生只愿意与同龄人交往,这表明他们与人交往多采取消极的态度,多数学生不善于交际;在信任感方面,多数学生对别人的责任心缺乏认可度,而且感觉别人不理解自己,这表明多数中职生缺乏足够的团队信任能力;此外,多数中职生在自身责任感的认知上具有不明确性。

2.中职生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

从家庭因素来看,当前中职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使得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此外,由于不少中职生来自于农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性格品质教育环境,没有丰富的业余乐趣,个人独处时间较长,进而造成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不善与人合作。从教学现状来看,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中“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意识仍然存在,这对于个人能力的考核过于突出,进而忽略了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且从中职生的生源看,多数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容易使中职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感兴趣。从心理发展影响来看,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其较为叛逆,自我意识强烈,进而使其缺乏足够的团队合作精神。

3.中职生体育学习中团队精神现状

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展现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调查分析可知,超过90%的中职生愿意上体育课,而且能够认识到体育活动中团队合作十分重要,并且有超过80%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合作的愿望。这说明在中职教学中,体育学科教学确实能够提升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只有不到26%的学生会对小组中其他学生的体育成绩关心,甚至有超过72%的学生不愿因为小组其他学生糟糕的成绩而影响自己的成绩,这使得他们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个人需求”意识仍然十分强烈。造成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自身原因、教师认知程度不够、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

1.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专业的理论依据,比如需求层次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其次,体育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也使其在团队合作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数体育活动具有团队性质,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好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具有突出的优势。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竞争性、合作性、趣味性等特点,这使得体育教学具有多元化功能,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偏向团队形式,这使得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的体育教学原则

基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中职体育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动机原则。中职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驱动欲,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重视中职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用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方法激励学生团队合作,充分发挥中职生的积极性和能力。三是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学设计要体现目的性原则,教学内容要体现针对性原则,考虑到中职生的现实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四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及学生的优势条件开展团队体育教学活动。五是集体性原则。重视球类等团队属性较强的体育科目教学。

3.体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

首先,中职体育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教材,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科学的体育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特色。教师可对教材进行课程模块优化和创新改造,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

其次,体育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思想教育,提高团队精神认知,树立长期教育的观念和思想。

再次,体育教师需明确体育教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目标,引导中职生认知团队精神,充分利用团队合作体育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并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目标意识与参与意识。

最后,要求中职体育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并建立适合中职生实际情况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的评价内容与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措施有语言激励、兴趣激励、队歌激励、干部激励等。

四、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合作学练法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在体育课中,教师以小组的形式下达教学任务,且为每个学生设定目标,以所有学生完成指定目标与团队目标为考核标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与目标迎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自信,增强责任感。

二是体育游戏法培养中职生团队精神。教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和中职生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体育游戏,以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和完成体育游戏,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组织团队拓展训练,培养中职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范围内,设计合适的拓展项目,使体育教学集知识性、趣味性与团队性于一体,这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可贵。

此外,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还可创新团队竞赛法、体育评价法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中职生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应结合诸多因素进行科学选择。

参考文献:

[1]沙俊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研究[J].好家长,2015(11).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创新 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5B19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71-02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是以思想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自身思政水平,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促进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存在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意义是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但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更喜欢的是通过实践的活动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而不是通过教师们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力度,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优秀人才。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十分的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适当的列举事例进行说明,吸引学生们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重视,将枯燥沉闷的教学形式转化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们投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的引导学生们进行创新的思考与实践,并且鼓励学生们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自发形成主动性,自觉的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一)增强校内的可利用资源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各高校对于内部的可利用资源也提高了重视,逐渐增加校内的可利用资源,并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具体展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对教师的课堂培训,使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能有效的结合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将其带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代表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事例,又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就极具代表性,体现了两方面,一是贵在坚持,要有上进心,说到做到。二是善与恶,要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摒弃恶的现象。将这种优秀的品质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演讲比赛、艺术节、讲座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的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

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得到创新形式的改革,首先就要成立一个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组织体系,进行实践教学。其次,就要采取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顺利进行。例如: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师管理方法等,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为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在对教师方面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教师要实行各种的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如奖金奖励制度,并且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例如:学校定期为教师组织一些讲座的学习,或是派遣部分教师去外地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教师们创新的教学意识,从而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心。

(三)加强校外思政实践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而实践就是指在校外进行,可以定期为学生们安排一些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进生活,以便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定期去博物馆、纪念馆及烈士馆进行学习与参观,提高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组织学生去乡下进行参观或帮助,让他们体会到农民的不易,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从而使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过程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越来越被重视,为了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道路,综合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思政知识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阳.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探析[J].科技展望,2015,25(36):162,164.

[2]马丽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5):185-187.

[3]何春涛,姚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7):145-146

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意义

高校作为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不仅要以客观的物质存在,更要以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形式存在。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以统一价值观为核心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环境建设的有机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师生员工文化修养、创新学校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校纪校规和规章制度,外在起到对师生员工的约束作用,内在起到引导内化作用。其三,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外化的体现,社团文化、学术文化、课堂文化、宿舍文化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四,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和思想。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代性。由于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因此校园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无论在文化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和沉闷,将弘扬时代精神作为工作的主旋律。第二,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其他各方文化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内容,本就不可能脱离主流文化而孤立存在,两者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需要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高校文化又极大地影响着其他社会文化。第三,创新性。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因此创新是文化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师生员工长期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冲击,对文化的创新需求更为强烈。第四,超前性。高校是知识人才最为集中的场所,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向社会渗透进步思想与先进的文化。这些校园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超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 导向功能。文化的自身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导向作用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价值标准与规范标准的形成,当师生员工偏离这一标准时,标准在无形中起到引导作用,进一步实现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学校个体成员的思想起导向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上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个体成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合理引导,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理论修养的效果。其次,高校文化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的思想进步和情操陶冶创造环境基础。其二,对学校自身的价值观取向起导向作用。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目标,并且在不断优化沉淀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被一致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正确发展方向的保障前提,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 规范功能。高校校园文化能对内部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体现规范功能。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中包含精神、信念、习惯、道德等内容,当这些内容内化到校园环境之中时在无形中对校园成员产生一种强制规范作用。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制度不一定有制度文化,某些高校为规范校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制定出十分详尽的制度标准,但却收到不到良好的成效。这说明制度在设定时若不突显文化的作用仅依靠强制作用很难真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此同时,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同样起到规范功能,并且作为校园文化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精神文化所起到的规范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三)创新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内部成员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其次,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这些因素正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四)凝聚激励功能。校园文化能有效提升校园的整体凝聚力。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以共同价值观作为前提,全体师生员工在价值观的引导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共同努力。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一能提升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二来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激励功能。文化活动中竞争性项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拼搏精神的养成。

(五)教育功能。校园文化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全面教育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其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创新改革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能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体育教育功能,有益于师生员工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首先,校园文化肩负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文化建设工作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引导作用。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一方面促进先进思想萌生,另一方面促使文化的改革创新。

(二)促进党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方针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核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促进方针的贯彻落实。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更有效的促进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将马列主义等先进思想真正渗透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不仅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同样也应贯彻落实到高校教育之中。素质教育包含了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则能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当前素质教育仍存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实现高校自身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获取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综合实力水平。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竞争的潜在竞争优势,最终达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由于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的文化特征,因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多方面功能,各个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对社会文化引导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05.

篇7

关键词: 职场化管理 班级管理 实践 创新

一、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内涵。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推行班级职场化管理,促进校企文化融合,让班级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元素,是中职德育的新趋势。班级职场化管理在学术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主要思路是一致的,就是将班级管理的各要素精细化,将班级管理各制度企业化,营造造班级职场氛围,确立班级发展目标,树立班级企业精神,让学生在职场环境的熏陶下主动参与职场体验,实现校园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以求完成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成为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当代中职生。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校企文化融合的课题,它会发展成为职业学校最有生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与传统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它又可百花齐放,彰显职业教育的创造力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

(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必要性。

1.从学生角度看,班级职场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我国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实践表明,班级职场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引入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的需要。中职生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竞争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往往出现不自信、与人沟通困难、适应能力偏低等现象,在进入企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用于适应环境,难以符合当今企业的用人要求,所以我们要在学校以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积累比同龄人更丰富的职场经验。(2)引入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生调适职业性格的需要。中职生的性格缺乏坚韧性,比较自由散漫,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格急躁易情绪化,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良好心态。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就让学生体会到职业性格的重要性,形成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态。(3)引入职场化管理是中职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而企业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班级管理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和成长的欲望。同时中职生的主观意识正在逐渐成形,由于个体差异性而导致个性化发展的特性不断加剧,企业化管理正好迎合他们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开发学生的潜力。

2.从班主任角度看,班级职场化管理是创新班级管理模式的需要。

一方面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瓶颈,无法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如今中职学生难管难教,班主任工作没成就感,挫伤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急需新的动力。通过班级职场化管理,企业得到对口人才,学生获得新的成长路径,班主任的改革创新欲望得到激发。从目前看,各地学校因地域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因专业不同、因校企合作模式不同、因就业需求不同、因学生素质不同、因办学实力不同等多种因素而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班级职场化管理模式。从时间上看,有的班级全程职场化管理,有的班级到了毕业前才实行职场化管理,有的班级阶段性尝试;从深度看,有的班级管理制度全面职场化,大部分班级是将部分班级管理制度职场化,以探索为主;从效果看,校企合作越深入效果越好,如“校中厂”、“厂中校”。班级职场化管理要求班主任既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又了解企业的育人机制。这条创新改革之路刚起步,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二、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福建商贸学校在班级管理中,倡导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不断进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推广和施行“冠名班”制度、公司化组织制度、“7S”管理制度、虚拟企业工资制等制度,将职场文化和理念融入班级管理,打造班级名片,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冠名班”制度。

“冠名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采取纵向延伸的合作形式,以企业名称冠名班级的方式。目前已与福建兆元光电有限公司、福州众盛永恒税务师事务所、南方财富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创建了“兆元光电学徒班”、“记账班”、“南方财富创业班”等12个“冠名班”。培养模式是企业支付学生在校学习的一定费用,学生一进校即成为企业准员工,与企业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开设课程,与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会计专业的“记账班”是通过合作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全真会计实训活动。实训室既是员工上班的地方,又是学生会计真账实训平台,记账实训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记账实训室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体会行业间的会计差异,通过真账模拟、实战训练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培养学员的职业精神。

二是专业化冠名,各班级结合专业特点,自行给班级命名。班主任和学生发挥聪明才智,通过讨论、征集、投票等方式产生班级名称和口号,附上班主任寄语和班级合影,制作“班级名片”牌匾,并悬挂在班级门口。班级名称要体现班级特色,如商贸专业的“商海启航班”、汽修专业的“凌志班”、幼教专业的“繁星班”、“凝晶班”、“育恩班”、美妆专业的“七彩苑”等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称。同时班级口号也要体现班级文化,如美妆班的“推子十指间、剪刀无极限;装点人生,成就未来”、播音班的“用心吐字、用爱归音”等。此外,每个班级都要美化班级教室寝室,张贴企业标语,进行职场化布置。在“班级名片”的打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感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企业化(公司化)组织制度。

模拟企业制度,以公司的架构建立与企业管理一致的班级管理体系。例如2015届商贸班有39名成员,由班主任任董事长,成立董事会,总经理、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各部门经理为董事会成员,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总经理(班长):主持班级常务工作;副总经理(副班长):组织班级召开和参加各会议;纪检部经理(纪检委员):督查仪容仪表、出勤统计、违纪检查;人力部经理(劳动委员):管理班级日常劳动卫生及大扫除;宣传部经理(宣传委员):宣传、教室布置及班团活动组织;文体部经理(体育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学校及班团文体活动及各项比赛;财务部经理(生活委员):规范财务核算,公物管理。

以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将公司的管理融入班级管理中,创造仿真的职场环境,学生通过不同的公司角色定位,真切地感受公司运作,感知企业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在运作过程中,学生还懂得团队合作,培养服务奉献精神,减少学生由校园进入企业的环境落差。

(三)“7S”管理制度。

引进和学习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做法,在各班级大力推行具有我校特色的“7S“管理制度,详细制定班级管理的各个细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整理、爱整洁、有条例、有素养、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企业员工。主要做法如下。

1.S―整理我们的空间。

(1)实施措施:每天检查三次;每日安排值日干部自查一次。

(2)整理内容:整理我们的课桌椅、整理我们的教室。

2.S―整顿我们的用品。

(1)实施措施:摆放整齐、有条不紊;每天至少整顿三次,巩固和维持教室整齐有序。

(2)整顿内容:整顿我们的课桌椅、整顿我们的教室。

3.S―清扫我们的教室。

(1)实施措施:将走廊及楼梯安排相关班级值日生清扫与保洁;每天值日生对教室卫生早、中、晚三次打扫保洁,并安排值日干部负责检查。

(2)清扫内容:清扫我们的课桌椅、清扫我们的教室。

4.S―清洁我们的环境。

(1)实施措施:讲台、黑板、学生课桌每节课后及时进行清理,教室内物品每天至少清理一次,做好全天候卫生保持工作,每月大扫除,精细清扫、拖洗地面。

(2)清洁内容:清洁我们的课桌椅、清洁我们的教室。

5.S―提升我们的素养。

(1)实施措施:组织学生学习7S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完善7S管理的方案,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认识到良好素养对日后参加工作的重要性。

(2)实施内容:我们的卫生素养、我们的课堂规范素养。

6.S―重视我们的安全。

(1)实施措施:定期检查,对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岗位责任落实到人。

(2)实施内容:重视我们的用电、用水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7.S―节约我们的财产。

(1)实施措施: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主人翁心态对待教室内的设备设施;切勿随意丢弃甚至恶意损坏,要思考其使用价值。照明开关、多媒体、卫生工具、讲台及窗门要有指定的负责人管理。

(2)实施内容:节约用水,人走水关;节约用电,电器用后要及时关掉,离开教室前必须切断电源;节约卫生工具,能用则用;保护好我们的课桌椅,不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

(四)模拟工资制度。

为了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我校会计专业各班按照企业工资发放的办法,实行模拟工资制度,日常考勤由值日干部负责,每周由财务部经理公布奖金和扣薪情况,月底由财务部核算薪金总额。学生的一举一动跟他们的薪水挂钩,违纪要承担“经济责任”,有贡献则可多劳多得。因此,班级各项工作有人管,每个学生的行为有人监督,班级和学校各项活动有人参加,班级班风学风焕然一新。主要规定如下:

1.基本工资。

每名员工每月工资底薪2000元(请病假每次扣30元、事假扣20元,旷课每次扣200元,迟到每次扣50元)。

2.职务津贴部分。

(1)职务津贴(总经理600元,部门经理400元,其他岗位200元)。

(2)参加学校校学生会、专业社团津贴(负责人300元,成员100元)。

3.奖金部分。

(1)全勤奖500元;

(2)班集体或宿舍集体获得学校奖励的,每人酌情加200元、100元、50元等;

(3)绩效奖,每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一定比例的优、良、中、差,分别记500、300、200元,差则为0元;

(4)个人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技能比赛获奖的,一等奖加300元、二等奖加200元、三等奖加100元,其他酌情;

(5)其他情况,如好人好事,志愿者等,酌情加发奖金。

4.减薪部分。

(1)升旗、集会迟到、早退每次扣30元,无故不参加升旗、课间操每次扣50元,无故不参加学校及班级活动扣每次100元。

(2)不按时完成作业每次扣100元,不参加值日、卫生扫除每次扣100元。

(3)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看课外书每次扣50元,被老师点名每次扣100元。

(4)晚上宿舍吵闹、宿舍内务不合要求、抽烟每次扣50元,夜不归宿每次扣200元。

(5)其他情况,如打架、酗酒等酌情加扣薪酬。

三、中职班级职场化管理的经验总结

(一)“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过渡、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创新,多方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通过班级职场化管理的实践,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提高办学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学生德育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取得双赢,企业将自己企业制度和文化融入学校,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满意度提高,得到自己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自实施班级职场化管理以来,学生精神面貌好了,学生自我成长的途径清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减轻了,管理创新的意识提高了,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了,新型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班主任队伍呼之欲出。

(二)“两个体现”: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民主管理;要体现企业文化先导地位,突出企业需求。

职场化班级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转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共同参与班级各层次的管理,并担任满意的角色,班内充满良性竞争,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班内,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多了,关系也融洽了。由于管理到位,责任到位,老师在与不在班级的整体运转都非常正常,使班级凝聚力得以增强。

职场化班级管理要体现企业文化先导地位。班级中要有鲜明的企业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对学生有感染、吸引和熏陶的作用,进而融合成为该班的班级文化,这是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经历的。班级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必然会把这种文化灌输到学生日常学习中,使之了解企业发展的背景、过程、前景,从中领悟企业精神的内涵,促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热情。

(三)“两个加强”:班主任要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还要有加强企业实践的意识。

在班级职场化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创新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其自身能力和素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发现相当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理论素养不足,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力不从心,管理方法和手段跟不上职业教育的新需求,只抓眼前的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欲望,需要通过各级以职业生涯为主题的培训和自我学习弥补自身能力缺陷。另外,大部分班主任视野不够开阔,对市场、对企业、对岗位需求不了解,需要通过有计划的企业实践让更多的班主任走入社会、走进行业,了解企业的需求,真实感受企业生存和竞争的不易,从而使教学特别是班级管理更有的放矢。

四、结语

我们认为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当前企业人才的需求,从中职生的学情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积极探索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的职场化班级管理模式是当前有生命力的德育模式。这种模式既看重学生在校的成长,又着眼学生职场的发展;既看重学生技能技术的进步,又看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有助于有效解决中职学生难管理的问题,解决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轨的问题,促进中职班级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俊茹,雷鸣.引入6S管理模式,校企合作共创班级工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2]龙卫平.浅谈职业学校的班级企业化管理.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4.

[3]梁卫.浅谈中职班级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2013(11).

篇8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加强新闻观教育。把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更加注重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1.办学设计。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5.构建评估机制。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1.组织领导。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2.政策支持。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

篇9

摘要企业劳动竞赛作为一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素质的活动,以及是一项有效促进企业工作开展的途径,其具有竞争性、实操性、广泛性的特点。现阶段,企业不断加快改革步伐的情况下,同事,对员工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但目前企业劳动竞赛在管理、形式、内容、目标等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结合新时期企业劳动竞赛的现状,提出相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劳动竞赛 工作活动

劳动竞赛是企业激发和调动员工创造力及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但现阶段劳动竞赛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竞赛的理念之后、劳动竞赛缺乏创意、主管部门对劳动竞赛工作指导不力以及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不高。只有不断改进与创新劳动竞赛模式,并树立科学合理的劳动竞赛理念,才能切实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进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一、劳动竞赛概

(一)劳动竞赛的内涵及其作用

劳动竞赛就是企业组织员工而开展的经济技术活动的一个总称,其主要涉及到技术的革新与发明、技术上的协作以及各项技术培训、比赛和生产竞赛等等。企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有利于充分激励与调动公司员工工作的创新性及积极性,并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自身存在的潜能,促进公司内部凝聚力的提升,替公司间接的发现与培养优秀人才。企业劳动竞赛的展开不仅仅是公司理念的一种表现,更是在新时期下企业展现综合竞争力与精神的重要表现。

(二)劳动竞赛的特点

竞争性。每一项有比赛性质的活动都具有竞争性,企业劳动竞赛也具有竞争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种竞争性使得企业劳动竞赛充满热情和活力,并可以充分激发与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实操性。企业组织劳动竞赛时,一定要把其内容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员工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去具体操作,这样可以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精神,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

广泛性。竞赛活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劳动竞赛往往也被称之为群众性劳动竞赛,这就充分体现了其参与范围之光广,参赛工作之多以及员工基础之大。

二、劳动竞赛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劳动竞赛发源于十月革命之后,由列宁提议并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去吸引广大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此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以及力量。 实践表明,企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员工技术经济创新活动的发展与深化。劳动竞赛活动是栽培员工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员工技术能力水平的练功房,更是让员工发挥才华与能力的舞台。企业有序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可以让广大员工在干活中学习、学习中练习、练习中比较、比较中创新,不断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造就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新型人才大军。劳动竞赛也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然而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必须有机结合时间与理论,企业管理层必须明确认知企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的重要意义,更进一步的认识劳动竞赛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与地位。

(一)劳动竞赛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

现阶段企业管理不只是监督、计划及指导,还是协调、联系与组织,更是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目的,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人的一种组织方式。心理研究者认为,人如果处于特殊的竞争环境中,一定会引起一种特殊的好胜心理从而引发竞争活动的状态,因此会产生不同于平时环境里一种或多种的特殊效果。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对劳动者而言,劳动竞赛能够满足她们的精神需求以及能力需求。国外社会心理研究者马斯洛先生就提出过著名的层次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求,其次社交需求及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与尊重需求则属于高层次的需求。人的本性总有一种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精神,有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舞台让他们发挥、施展才能,并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这样更容易造就先进任务,更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力。劳动竞赛的原理就是根据人的多哟涡枨蠖进行组织开展的,从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入手,通过一个严密的活动工程,拟定计划、组织宣传动员、活动开展、考核评比以及总结表彰等等活动环节。它把行为管理、思想、物、财、人融为一炉,因此具有非常强的群体效应及凝聚力,是科学合理管理员工的方式。

(二)劳动竞赛是企业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的有效实现形式

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的组织性质就体现了工会是广大职工群众的维护者和代表者,在社会经济条件下,工会维护和代表职工利益的方式和手段应该是多元化。中交天航滨海公司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使企业在成立的短短十年间达到产值几十亿的规模,更是定下“十三五”期间跨越百亿的宏伟目标,为企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一路以来的实践证明,劳动竞赛不仅可以把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引导到增加效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强管理以及深化企业改革等工作实践中,与此同此,还履行了维护员工基本利益的基本职责。工会组织同时摆正了维护权益和“服务大局”的关系,还使得两项工作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同时并举。

三、新时期企业竞赛活动的发展

(一)观念的转变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在丰富的实践成果与新思维新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劳动竞赛。劳动竞赛能否顺利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只有解决好思想上认知劳动竞赛的问题,高度认知企业发展与生存还需与劳动竞赛结合在一起,劳动竞赛的发展才会有较好的支持环境与舆论环境,劳动竞赛才能拥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如中交天航滨海公司开展的“滨海领先”劳动竞赛活动,将原“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注重经济效益,转变为树立职工“领先”理念,勇于创新改革,围绕企业当前发展的核心,拓宽了劳动竞赛的发展道路,用新的理念和思想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打开新时期下劳动竞赛的新局面。

(二)竞赛内容适应创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产量产值已经不是衡量企业好坏的主要标志了,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的公认程度、新产品的开发、环境的保护、人才的储备资源与利用、高科技和新知识的运用等新指标。企业只有在上述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企业还需加快对劳动竞赛内容及目标的发展、改革、创新,让其能和现实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劳动竞赛不单单是单纯的体力型竞赛,应该是体力和智力结合的竞赛。企业在劳动竞赛过程中,不仅仅要弘扬倡导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创新劳动、诚实劳动、勤奋劳动优秀时代精神,更要最大限度的体现新时代劳动竞赛的贡献力与时代特点,使劳动竞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

(三)竞赛组织形式适应内容的需要

劳动竞赛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广大员工的行为和思想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和各式各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正确引导到企业建功立业中去。面对挑战和机遇,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将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劳动竞赛的形式和载体不断改革与创新,并与时俱进的开拓劳动竞赛新的谋略和思路。做到摒弃糟粕、推陈出新,并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可以体现自身优势与特点,可操作、富有实效且针对性强的竞赛模式,以此不断加强劳动竞赛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如近几年来,中交天航滨海公司始终将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劳模精神作为引领,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开展技改技革、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普通职工效应,由此使滨海公司企业劳动竞赛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未来,滨海公司更将注重精神层面的竞赛,与时俱进,使得劳动竞赛不断适应新形势且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四)竞赛激励机制发挥更大的效能作用

利益经济是市场经济主要的特征。将按劳分配作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与其并存的分配制度制约并打破了平均主义,这样可以使得员工的经济收入直接与为企业贡献大小值成一定的正比。市场经济使得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及价值规律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展劳动竞赛最佳的激励组合方式是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举。这样不仅不会弱化劳动竞赛的精神鼓励功能,还能体现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准则,还能让劳动竞赛始终如一的保持一种内在利益的驱动,让参与劳动竞赛的员工实实在在的享受竞赛成果。未来劳动竞赛的发展应该使精神文明与体现物质文明相Y合并趋于平衡,以此推动劳动竞赛活动的顺利发展。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企业的劳动竞赛也渐渐被赋予新的内容,发展和创新劳动竞赛活动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怎样真正发挥出劳动竞赛的目的性,以及如何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积极与热情,是目前企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竞赛中正确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内容,才能真正提升企业劳动竞赛活动的影响力、员工参与率及吸引力,劳动竞赛也才能实际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李建明,鲁煜,蒋红梅,韩海.关于新形势下提高企业劳动竞赛办赛水平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25(4):96-97.

篇10

关键词:材料制备与加工 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13

1 前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其人才培养紧跟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了解和掌握当地市场需求,坚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量的加工制造、贸易行业在此生根和发展,随着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上海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它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作为为这一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培养和输送本科人才的地方高校,要追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拥有良好国际视野、在突出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2]。

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人才培养过程为例,就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索,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对接。

2 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材料制备与加工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以教学型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我们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依照其学科发展的特点进行分类,下设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三个专业方向,依照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计划分两大模块:大一、大二的通识教育和大三、大四的专门化教育。差别化的教育主要在大三、大四,人才培养依据方向进行实施。多年来,面向全国招收录取的大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行业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经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方调研及广泛讨论和听取意见,发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置的方向各异,但作为材料的制备和加工、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思路和检测方法很多是相通的。由此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改革,尝试设置了材料制备与加工专业方向(所在班级简称创新班),在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淡化专业的学科方向性,强调“厚基础、重应用”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各种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检测学习为核心,增加实践模块的比重,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达到40%、学分占总学分的24%左右。强化创新班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实施兴趣引导型的差别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重基础、强能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与内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实现以各种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见长的教育教学,首先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上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近几年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大多具备第一学历为985、211的高校背景,学历高,专门化的学科背景好,在学校里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但在企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却有着一定的差距,若不熟悉材料的企业生产行为就只能在课堂教学上照本宣科,对各种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设备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就会肤浅,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学校开始推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培养激励机制,学校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我院已经有多位青年教师在校期间有一年时间以上赴企业锻炼。选择具有企业锻炼背景的老师为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的学生授课,理解深刻有自信,能够切实将内容讲清楚,更贴近行业的发展需要。

当前教改研究[1、2、3]的重心都将创新性本科人才培养放在实践教学改革上。而理论课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的改革是相互相承,互相促进的。大学里百多名学生聚集一堂的大班化教学、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适用于大一大二。专门化教育阶段更适合于小班化教学。创新班的课堂教学将走访企业与课堂讨论引进来,形成有坡度的架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且将教授们开设短学时“前沿、应用型”创新课程纳入其中,开设班容量为30名学生左右的创新班,将国内材料行业生产、学科前沿的发展水平以及高校材料学科的错位人才培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以提问、建议、讨论和思考得的方式和学生们实现良性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的能力

针对创新实践模式,提升大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实践能力,国外一些应用型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2]:德国一些大学“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条件和力量办学,及时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在解决问题和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市场情况、经济效益和各种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体验实际工作的压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院在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上则借鉴了美国一些学校的做法,如在《材料科学综合实验》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即根据实际项目,将学生组成若干小组,由各学科教师(教师的学科背景各异,从金属到无机、从晶体生长到能源,甚至高分子材料)指导,每组学生需合作完成项目。由于学生注重的是材料制备与加工工艺,其结果既强化了学生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主动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团队科研合作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此外,尝试《材料科学综合实验》3周与毕业论文贯通,实行导师制。该班学生优先配备学院的最好师资,教授、博士副教授优先和同学们做双向选择,同学们可以较早地介入到老师的科研中。进行差别化指导,不仅有助于本科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同时这些教授们也成为了学生们成功迈入研究生行列的有力推动者。

5 多方面着力,彰显差别化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积极引导其参观在上海开展的各种大型高科技、行业的展览会(如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2013上海新材料展等),围绕着材料的制备与观察开展“一叶一菩提,微观看世界”的材料显微摄影大赛等,感受材料的魅力,加深对材料世界的认识和热爱。在高年级学生中,引导学生参加上海市新材料创意大赛;考察主动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新思路和新创意;开放专业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科技创新的场地,组织开展校内金相技能竞赛,学生们自愿报名,积极性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不断练习。比赛考察学生们对材料样品制备-腐蚀、显微组织观察等环节的熟练程度,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性的金相技能大赛。到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已有9人次获奖,学生们也因此扩大了对外交往,收获了自信。在大三优秀的学生当中选拔部分学生进行海外短期游学(赴匹茨堡大学学习),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学生们回来后举办英语沙龙与低年级的学生分享海外学习生活的点滴,获益匪浅。在大四第一学期,由学生们主动邀请、学院大力支持的好老师为同学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研辅导班,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上升。多方面着力,激发同学们的各方面兴趣,扩大了学生公众参与度,彰显差别化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升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 结束语

材料制备与加工已经连续试行了三届,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多渠道彰显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口碑相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学院各专业毕业生中,就业率始终保持第一,有相当一批学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空间。当然,在创新班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获得企业的认同度,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外,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辅导班等兴趣驱动是根本,师资队伍是抓手,实验室开放是基石。只有这几项工作落到实处,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的人才培养才有可持续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冬生,刘春花,姚春梅.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科技体制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2,(8):21-24.

[2]林慕义,王准,贺敬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

[3]常晓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作者简介:陈惠芬,副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

王占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