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经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管理
1引言
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旅游经济管理而言,循环经济的思想十分符合旅游经济管理的属性和发展需求,以循环经济为立足点,创新旅游经济管理方式,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促使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2.1旅游经济市场不健全。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经济管理市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发展的速度。其中可以表现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旅游组织机构以及现代化的旅游经济管理制度。因此,我国现今的旅游经济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旅游管理层已经注意到旅游经济管理的劣势,并积极推进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2.2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当今,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旅游经费的投入不足,所以导致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得不到扩展。旅游行业涉及人们在旅游途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吃、住、行、购等环节。有一些地方的民生设施财政支出巨大,地方政府没有更多资金去投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导致旅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影响旅游景点发挥其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制约旅游经济的管理。2.3旅游经营者重开发、轻保护。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收获短期的利益,经常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从而违背自然资源的发展规律,导致旅游资源的匮乏,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期,而且也出现在中期甚至后期。过度地开发资源只会造成后期旅游资源治理变得费时、费力、费钱。甚至对自然资源造成永久性的毁灭。这不应该是旅游经营者想看到的,更不是我国人民想看到的。2.4旅游产品缺乏个性。为了盈利,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大多大同小异。旅游经营者采用陈旧的产品设计方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自然而然也就缺乏个性。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个性化的社会,如果不能设计出满足当今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那么必然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个性与文化相结合更加能够赢得游客的喜欢,在未来,旅游业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创新产品设计。
3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3.1创新系统观。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科学技术等要素。它的利益主体包含: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等。因此,必须构建和创新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要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的发展规律,打造独具特色的景区。用特色吸引游客,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发规划也要以系统为出发点,多因素考虑旅游业的发展。3.2创新经济观。旅游行业的创新也要依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在旅游资源运用的同时,首先,要优化旅游资源,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以及承载能力,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旅游经营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的开采旅游资源,一定要在旅游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此来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旅游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提倡新的经济观,限制自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激励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只有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新的经济观更全面的贯彻和落实。3.3创新环境伦理观。近年来,国家提倡人与自然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再也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自然也存在于这个世界,它也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最高级的物种,应该主动维护生态平衡,担负起保护自然的重要职责。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肩负起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伦理观,并将这种伦理观用于旅游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旅游资源的实践。3.4创新生产观。生产观创新就是要求在自然资源生产的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求,在旅游行业开发的过程当中,采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绿色生产的方式,提高资源开采技术含量,加大其他技术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少旅游行业旅游资源的消耗,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旅游行业加强国际认证,提高旅游行业的国际标准。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自然资源的时候,提高旅游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4结语
循环经济是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的一种新兴发展模式。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例如:旅游经济市场不健全,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经营者重开发、轻保护,旅游产品缺乏个性等困境。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来改变这种困境:一是创新系统观,二是创新经济观,三是创新环境伦理观,四是创新生产观等。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贯彻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而且,有利于发展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我国在今后的旅游经济管理中,将充分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大力改革和创新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促使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刘文林 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因而也称之为减物质化。换言之,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使这种增长具有持续的和与环境相容的特性,人们必须学会在生产源头的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废物的产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产生废物后的治理上。
(二)绿色消费原则
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一些发达国家还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
(三)资源化原则
指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成为资源,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四)高科技化原则
目前高新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大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国外目前提倡生产的“非物质化”,即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如利用互联网替代大量相应物质产品的生产。饭店利用计算机网络预定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旅游景点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人员预警,饭店运用高新材料建设以延长饭店的经营时间,使已投入的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旅游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景区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现循环经济,遵循生态理论发展,可以减少旅游投入及垃圾产出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增强旅游景区的生命力,使旅游业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是适合旅游景区管理的,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和必定的趋势。
(二)是防治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旅游景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废弃物增加、水电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白色污染等,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是各景区都着重考虑的问题。而目前我国采用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根除污染。而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展工作,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
(三)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在旅游管理中采用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如合理利用及再利用水资源、回收废弃物、节约电资源等,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减少资源使用量,减少景区经营成本。此外,循环经济的使用有益于景区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角度看,增强景区生命力的同时也就是增加了其经济效益。
四、循环经济理念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最终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和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教育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二)转变发展经济理念
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提升环境伦理观念
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1]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改变消费行为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郑度.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篇3
当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逐步取代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时,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为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它致力于所有物流活动一体化管理的整个供应链。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降低库存,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供,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网络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实质是企业与重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其重点是企业如何整合利用其各级供应商的业务流程、技术和能力,以加强其竞争优势。即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连接整个供应链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协同作业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VirtualBusiness)的网络业务模式。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1、可有效提高服务水平。网络经济环境下,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企业可以尽快地把握真实的用户需求(一般性产品及服务、个性化产品与特殊服务)和准确的需求量,使企业的物流供应活动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网络经济环境下,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可使物流体系的流转更为通畅,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供应给用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2、可有效改变企业原有的低水平物流竞争方式。在传统的生产和流通物流管理中,主要竞争方式是企业个体物流行为之间的竞争,既有同业之间的竞争,也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往往破坏了生产和流通的物流规律和次序,使企业总体的物流效益下降。
3、可有效减少供应链整体的库存量。网络经济环境下,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成员企业间可通过信息共享,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每个成员的安全库存量,从而使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总量实现大幅度的降低。
4、可有效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技术支撑,使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加速了作业流程重组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对客户需求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5、可有效缩短现金循环周期。缩短现金循环周期是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而通过供应链过程缩短库存周期,是缩短整个现金循环周期的核心。北美和西欧的经验数字表明,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可以使现金循环周期分别缩短19.6%和26.7%。
6、可有效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体系中的应用。网络经济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由于利益主体不同,供应链物流管理比企业传统物流管理更为复杂,信息沟通与协调显得更加重要和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如EDI、POS、CAO、ASN、VMI等,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对策
1、需对现有的供应链物流进行整合。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整合,主要是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再设计。不断优化其信息与业务的衔接与协同,并加强其核心业务,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需通过建立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实现电子化的物流配送。电子化物流配送是以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特征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采用供应链物流配送体系需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以求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
3、需创新对新型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供应链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只有通过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配置和高水平的装备配置建立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经济环境下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势,才能使得供应链物流配送网络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4、需特别看重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供应链物流管理,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
篇4
引言
环境管理会计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倍受关注。公司需要治理的环境影响和事件导致越来越多的货币性后果(Schaltegger和Burritt,2000,p.31)。国际上专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机构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Tellus学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组以及美国环保署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咨询中心等。
公司管理者目前已经掌握了一些环境管理会计工具。但是关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是它忽略了对环境信息单独的识别、分类、计量以及报告。为此,专家学者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是什么是环境成本(UNDSD,2000);二是哪些环境成本具有潜在的重要性(Bennett和James,1997);三是环境成本是否重要(Ditz等,1995)。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几个权威定义
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大多数人还觉得有些陌生,至少认为把它纳入到企业会计体系还比较遥远,以下列出几个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权威定义。
(一)Tellus学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核算材料耗用和环境成本的方法。材料会计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跟踪材料流动以体现投入与产出,目的是评价资源有效性以及环境改进的机会。环境成本会计是关于怎样将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并分配到物资流中或公司经营的其他有形方面。
(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应用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对环境和经济业绩进行管理。虽然它可能包括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但是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包括寿命周期成本、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以及环境管理战略规划。
(三)Bennett和James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会计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总括、分析和使用以使公司环境和经济业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成本的典型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中环境成本是核心,而且问题颇多,接下来把对环境成本的类别做一介绍。
(一)传统成本会计分类
传统成本会计分为批别成本和步骤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历史成本和标准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
(二)按可计量性分类
按照可计量性分为传统成本、间接隐性成本、弱有形成本、或有成本、社会成本(外部性)。可计量性成为许多环境管理会计案例研究中的焦点。
(三)按质量分类
按照质量分为预防成本、评估(评价)成本、内部控制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
(四)按寿命周期和作业分类
按照寿命周期和作业分为寿命周期,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等;作业基础,包括单元、批别、产品维持和设备水平成本。
(五)按目标对象分类
按照目标对象分为内部(管理层和雇员)和外部(股东、税收机构、环境机构、供应商、信贷人、大众、本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
一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适当性取决于管理的职能、具体的决策、价值链中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的级别以及评价系统。
三、对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
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是通过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管理方面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来体现的。理论和实务界对于传统管理会计在环境方面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一,企业认为环境成本是不重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USEPA1995年对环境成本的5级分类法中以及大量案例发现企业只重视内部成本得到证明。
批评二,间接环境成本大多被归集在企业一般间接费用中。
批评三,业绩评价技术太狭隘以及太短视;尽管平衡计分卡方法包括了长期的货币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但是在实际中却极少应用。
批评四,投资评价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尽管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计算净现值,但是却没有把选择权价值考虑进来,往往这种选择权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批评五,缺乏对存货流动清晰度的重视。
批评六,仅仅重视制造环节。
批评七,财务会计规则的限制(极少在会计原则或制度中考虑环境因素)。
批评八,环境动机效果(在规划、执行和控制过程中没有环境动机)差。
批评九,外部性会计缺失。
四、环境管理会计研究未来面临的挑战
目前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可以说不胜枚举,涉及的领域也很广阔,包括成本分析、投资评价、业绩管理等方面。由于案例千差万别而缺乏一般性的结论,所以有必要为此建立起组织之间的联系以便于纵向研究(过去的研究过多的侧重于描述性的研究而缺乏实证研究)。同时,为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有必要引进制度理论和或有理论。另外,大多数案例仅侧重于污染大户或者是大企业,但是中小企业整体的比重还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每个人都在做微小的改变,那么这个世界的变化就会很大,因此需要专门对中小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的案例研究。现有的财务制度更重视货币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如果要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环境信息与财务软件的对接问题也值得考虑。新晨
环境管理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自身的问题,环境供应链管理应提上议事日程。环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关系问题也应当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界定,它将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会计未来的准确定位。业绩管理中融入环境业绩评价问题可能会对管理层的责任范畴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济管理如何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降低市场经济运行成本,还有利于促进企I保持良好的优势和地位,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不仅有利于帮助企业高效整合原有的资源,还有利于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促使企业在降低成本投入基础上,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优势,使企业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合理分配与整合资源的过程,企业资源获得优化配置,有利于最大限度使用企业拥有的资源,使得企业资源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经济发展。
.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已迫在眉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外部营销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中,只有强化经济管理的创新,才更有利于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更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趋势。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运用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才更有利于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济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发展方向产生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明确的经济管理目标,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不明确,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就会由于缺乏目标而决策失误。然而,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国内大部分的企业都会将企业经济管理看做企业综合管理的一个很小分支,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综合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要想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要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和理念,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使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优势和地位
2.管理制度比较落后,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管理制度比较落后,很难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需求。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只是注重管理制度的制定,在具体实施时却不重视管理制度的落实,没有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监督和控制欠缺,使得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一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企业只有快速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提高管理人才素养,才能够在面对市场风险与危机时,能够坦然轻松应对,保持稳定的发展状态。然而,在企业管理进程中,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也不到位。目前,为防止企业资金浪费或流失,一些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内部控制时,都是采取财务审计来完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受权利等因素的限制,财务审计这种管理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对企业实施全面的内部控制,容易造成内部管理缺乏、管理人才缺失、内部控制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1.贯彻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培养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
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充分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能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管理理念创新,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作为企业发展的领路人,一定要创新管理理念。只有领导者在思想上具备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使企业的管理层在思想上重视创新管理理念,并能够在工作中主动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企业活力。二是管理理念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进行改革与创新,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要以创新理念为指导,逐步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要切记不能急功近利,要保证贯彻创新理念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还要注重培养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创新管理人员的观念,就是要提高其思想意识,培养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使其在思想深处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能够在经济决策过程中,以创新的眼光去处理问题。企业领导者竞争意识弱、缺乏创新理念,是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先创新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才能够唤起其创新意识,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用全新的视角去深化改革,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思维模式,改变经济管理的既定看法,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2.调整和创新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创新组织机构。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很难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调整和创新企业组织结构,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企业传统组织结构特点,对企业进行组织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破除传统的垂直多层模式,压缩管理机构,建立横向组织结构。有效减少管理层级,实现企业管理幅度的扩宽。这样,既有利于企业信息传达,减少领导者的工作强度,也有利于提高反馈效率,实现信息传达、反馈的快捷化,从而降低工作压力,减少成本浪费。二是建立一些临时的组织机构,以有效增强组织机构的灵活性,使企业的组织机构能够更好适应发展环境变化,如果遇到一些出现频率较低、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可以通过临时的组织机构来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约束强的缺点。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高校管理,企业不仅可以在内部制定一些具有约束性的条例,还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体制,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促进内部控制创新,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不仅要规范企业的经济管理流程,促进内部控制创新,还要努力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以便于能够快速的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可以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规范企业的经济管理流程,促进内部控制创新非常关键,内部控制创新,对于强化企业监督与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的财务控制,经济管理与监督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可以让企业领导者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组织经济活动,提升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效能,使企业的发展轨迹不偏离,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支撑。进而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计划与目标的实现。另外,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能够让企业发展具有可控制性,让企业拥有充分的动力,并能够有效降低风险隐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利用各种途径吸引人才,以有效提升管理队伍素|。人才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不仅要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素质,还要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在促进其工作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环境;煤矿;生产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2-0047-02
生产经营战略是对企业经营宗旨使命、经营领域、发展目标和实现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等所做出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谋划和对策。可以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指针,是企业兴旺发达、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企业是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压力比较大。因此,煤炭企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经营战略管理,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立足企业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实现持续发展,保持基业常青。
由于煤矿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经济对其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善。
1 新的经济环境给我国煤矿生产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
新的市场经济环境给我国的煤矿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努力扩大生产经营管理的范围。新时期国有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的视野要拓宽。一定要树立大范围管理的理念,改变过去只局限在某个小区域的管理,将管理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生产和经营中去,这样一来,要想实现对煤矿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通过所有部门共同的努力,使生产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工作,动员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二,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的力度。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生产经营管理的力度。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煤矿企业更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在改革企业机制和改善外部环境上投入了大量的经历,而没有加大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力度。这使得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有一套先进的机制和优良的环境,但是企业仍然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有得到提高。如今,国家对国有煤矿的补贴逐年减少,如果再不加大生产经营管理的力度,国有企业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问题。
第三,拓展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度。煤炭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较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计划经济的观念仍然存在,这使得国有煤矿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很多的不适应。存在着如原有的生产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生产经营方式也不能适应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多种问题和矛盾,面对这种情况,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对改革成果有着巩固强化作用,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而企业的改革又需要不断的拓展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度。
2 我国煤矿生产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煤矿企业根据以上的要求,采取了一些改善生产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但是目前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财务和绩效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目前部分国有煤矿企业的财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企业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在绩效管理方面,过分重视企业的销售情况,不能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核算,制约着企业的效益的提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2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大部分国有煤矿都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讲究的是“一手抓”宏观上的管理,对各个部门的管理不够精细,这导致了在当前部分国有煤矿的生产经营管理不够精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生产经营管理意识淡薄,对于企业的细节化管理不够重视,很难真正认识到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2.3 缺乏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的多由煤矿很少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忽视了员工素质的提高,对员工没有开展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影响着工人工作的情绪,制约着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 改善我国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市场经济环境给我国煤矿生产经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的建议。
3.1 强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意识,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任何企业进行生产的最主要目的都是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利用获得的经济效益开展下一步的生产工作。为了使煤矿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首先要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经济效益,企业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在确定了企业的各种目标之后,对于目标的实施过程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并且要加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要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意识。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具体状况对其加以创新利用,把这些先进的理论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在管理中不断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3.2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对煤矿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应该大胆的使用信息技术,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首先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进行规范,将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掌握企业的各种数据,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能够通过数据信息的变化,掌握企业各方面的具体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对发现的生产中的不足进行及时改正。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同时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避免人工误差的出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配合,操作人员要按章正确的方法对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3.3 建立企业文化,强化管理措施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改变以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使员工之间协作互助,更好地进行生产。在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构建企业文化。
第一,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每名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管理中采用竞争制度,对于能力差的员工在竞争中给予淘汰,能力强的员工,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有效的激励员工,使员工对工作充满饱满的热情,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努力的员工除了给与其丰富的物质奖励外,还可以得到晋升。这样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
第二,在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选拔时可以通过内部员工竞争上岗和外部招聘的方式。通过内部竞争可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为公平,这样选出的管理层也使其他员工比较服气。通过外部的招聘,可以利用国有煤矿企业的优势,吸引优秀人才,要对招聘人才进行全面的考查,杜绝靠关系进企业的现象发生。定期的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分析考核结果,对表现较差的人员进行淘汰,使得企业管理层始终充满活力,更好地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三,赏罚分明,按劳分配。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时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明确的奖励和惩罚,对人才、知识和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尊重,设置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真正做到按劳分配,对企业贡献大的员工要给与特殊的奖励,要对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员工适当的处罚。
4 结 语
本文首先对新的经济环境对我国煤矿生产经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分析,然后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煤矿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最后针对这些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改善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煤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杨,刘德才,王则行,等.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
[2] 党晶晶.浅谈煤矿管理存在的弊端[J].科技信息,2012,(4).
[3] 陈键.试论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J].企业管理,2013,(8).
篇7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篇8
关键词:企业统计 统计体制 统计信息化
一、前言
我国企业统计起源于计划经济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得到发展,采用逐级上报体制,为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及企业提供数据与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创新、高新技术、知识型人才为主体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蔓延;与此同时,领先的国内企业也开始尝试这一模式,中国自此迈入新经济时代。
二、新经济环境对企业统计管理带来的挑战
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统计工作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不同于初期的企业统计,新经济环境下,数据及信息的大爆发,使得现阶段的企业统计工作者面临着更为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去粗取精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制定经营战略及评估业绩和经营风险成为现阶段企业统计的首要任务。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工作者的角色也开始发展转变,从原来照章办事、数据收集、数据提供等基础信息提供人员,逐渐转变为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决策支撑的企业核心运营成员。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目的与角色的变化,为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管理层对统计管理的认知度不够
受企业规模、性质、统计工作人员、管理层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管理层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及支持力度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往往存在着管理层不重视、不理解、不认同的问题。管理层仍旧简单将统计管理的职能理解为数据汇总、数据报告等与企业经营发展无关痛痒的工作;更有甚者认为企业统计管理部门可有可无,或利用财务人员甚至行政人员来完成相关统计工作。这类型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尤为突出,如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1],或者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撤销或合并[2]。管理层的认知度直接决定了统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层认知度较低的企业无法科学地运用统计管理来指导企业业务决策和发展。
(二)统计体制不健全
除少数对于统计工作要求较为专业的企业而言,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统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方法论、在岗人员素质层次不齐、专职人员配置不合理等。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尤其是中小型生产型企业,一般不会单独设立统计部门及相关专业岗位,多数会利用行政或者财务人员来承担统计管理的职能;而从上报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来看,往往由于缺乏方法论及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导致信息缺失、数据失真、上级或业务部门对统计结果认可度低,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统计体制不健全,使得企业的统计管理如空中楼阁,稍有差池即会跌入万丈深渊。
(三)统计工具落后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从事专业统计管理工作的员工而言,统计工具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统计工作最终结果的有效性。目前国内企业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手工操作仍是多数企业完成企业统计工作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国内广大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还是改革开放年前的统计方法和手段[3]。在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统计工具停滞不前就使得企业统计管理水平无法得到较大提升、上下游信息不对称性加剧。
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企业统计体系建设
为更好的解决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对统计工作需求的问题,加强企业统计体系建设成为企业统计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企业管理者首先应从企业总体架构层面考虑,设立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给予企业统计管理充分的发展空间及合适的位置,从而营造出适合企业统计管理成长的土壤。其次,明确统计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引进合格的专业型统计人才,定期安排相关能力培训,建立适合的职业发展通道留住人才。再次,需建立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从数据源头到数据出口都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最终达到数据来源真实有效、上下游信息对称的目的。最后,企业统计管理工作还需要获得企业各业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企业统计管理应加强与各大业务部门领导的交流,深入理解企业业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业务决策及业务战略制定。
(二)加大统计信息化投入
统计工具是确保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标准化、流程化的统计信息平台不仅可获取多元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与先进分析工具,还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举措,企业应加大在统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国内企业应重点参照行业标杆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成果,尤其是国内的大型企业应重视与国外先进水平企业去做对标。此外,针对数据集中程度较高、业务与信息化融合度也较高的行业,如银行、保险、互联网、电信等企业,尤其应该重视统计信息化的投入。
四、结论
在新经济环境下,国内企业内忧外患,不仅需要面对全球经济萧条与复苏周期较长的问题,还面临着国内行业间同质化竞争加速所引起的业绩下滑预期。企业是否能有效利用统计工作来指导决策、业务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统计管理工作者需要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并带领企业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奚琳琳.浅谈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3):57
篇9
(一)有利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会计管理要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控制,然而如何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资本在筹集、投放于使用、回收与分配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资金的作用,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才能让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然而这对一些企业来说,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意义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开始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在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但是有些企业的服务水平差,缺乏创新性,使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增强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良好形象,而且还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通过加强会计管理,使得企业能更好的处理企业的资金链,并且做出合理的安排,更好的运用资金,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尽快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有利于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进行核算,之后在进行分类和计量,而且还要将财务状况在帐薄上反映出来。实际上企业会计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来源。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会带来直接影响。如果会计在工作中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那么就会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错误,这样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为了做好企业会计工作,那么就要求会计在工作中要认真收集和分析信息,这样在能增强对风险预见能力,才能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五)有利于消除风险
由于有些企业性质比较特殊,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风险。当企业存在风险时,应该及时运用会计分析手段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同时根据先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处理非法事件,从而解决风险问题。
二、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意识薄弱可能诱发风险
虽然在近几年来企业在加快会计工作的基础建设,其中包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随着企业以及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很多新的问题、新情况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由此体现出来的企业会计管理意识薄弱,其中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不严格,财务支出工作不规范,会计监督的力度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低等方面,这些环节对会计职能的发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诱发企业风险。
1.会计管理风险。由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严格,人员自身职责不能与岗位工作相对应,这样就会出现会计管理风险。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从而诱发风险;二是制定了相对应的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却没有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位。例如,有些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按照会计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有的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有的会计泄露了企业财务状况,违反了会计保密制度,有的会计向他人泄露企业会计电脑操作指令。另外,有些会计只重视财务的核算工作,而忽略了财务核对工作等等,这些都能诱发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2.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会计管理的基础,也是会计部门的关键工作。目前,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经济案件多数都与会计核算环节有关,由于企业出现违规经营状况,例如,会计篡改帐表、在账目方面弄虚作假以及滥用贷款业务等等。所以,如果会计核算质量差,不能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操作,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风险。
3.结算风险。结算风险也就是指票据风险。在近几年来,在票据方面引发的诈骗事件,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通过使用高科技进行作案,作案手段较高,二是企业内部防范风险的意识过于薄弱。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没有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常常疏忽大意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有些人员借业务之便,不顾相关的法律法规,盗用资金等等。
(二)会计管理机制弱化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由于企业基层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业务指标,常常忽略了会计内部管理,致使会计基础工作弱化。其中主要体现在账户设置不规范,乱用会计科目,不及时对账,会计报表虚假等问题。
2.管理权力涣散,很难发挥管理优势。由于会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都是运用以往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致使会计管理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管理的层次较多,一份业务文件要在每个层次中进行转发,基层经办人员却很难看到,一项业务的确立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把关,这样就很难找到新的商机,最后却无法追究责任;二是会计部门不能与业务部门协调,由于企业在业务变化发展中,不能对会计进行集中管理,业务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制度无法统一,常常出现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抵触现象;三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顾及管理工作,有些会计缺乏工作经验,只能对日常的工作事物进行处理,无力进行会计管理。
3.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必须具备的就是财务管理职能,会计工作应该及时对财务管理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以往会计管理模式中,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的会计管理体系,这就使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只是在事后进行算账,缺少会计监督制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会计考核指标不合理,有些企业受到利益的诱惑,在调整收支方面,其随意性过大,往往造成财务信息虚假。
4.缺少监督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很难发挥作用,目前我国有些企业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在一些企业中常常聘用兼职会计,这样就使得临时会计不能履行会计工作的全部责任,即使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但是也没有处理问题的权力,这样就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企业内部审核人员工作任务量大,不能对所有工作都能顾及到,加上他们的工作能力有限,只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检查,导致了会计自身只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在企业内部有专业的审核人员,但是他们在工作中却缺乏独立性,在检查会计业务时,其检查的深度不够,这样就很难将会计的监督工作真正的落实下去。
5.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因此,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会计管理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带来影响。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中建立了会计学习培训制度,当会计人员掌握了基本的业务以后,就被调到其他部门中,虽然在培训过程中他们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会计人员对某项业务的学习却不透彻,这样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风险,也增加了会计管理工作难度。随着企业会计工作量逐渐增多,会计业务工作开始变得极其复杂,对于业务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难满足会计工作需求,这些因素让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在企业内部,有制度但未执行,由于会计管理工作过于放松,加上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使得一些会计为了一些利益,做出了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的运转,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四)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从客观上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知识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会面临着挑战,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此时,会计应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对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作出科学的评价,并且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指导新时期的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会计管理创新,需要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同时,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以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
(二)增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意识
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创新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也是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如果企业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那么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能被淘汰。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会计,是不能帮助企业进行创新的。因此,企业会计只有树立创新理念,才能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监督的力度
加大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工作职能,首先应该让会计人员不仅仅拥有提意见的权力,而且还要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权力;其次,要做好企业会计核查和监督工作,并且在核查过程中体现核查人员所具有的权威性,将会计监督与会计核查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会计监督力度。同时还要确定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内容,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如果在检查与监督过程中发现风险问题,应该及时上报;最后,落实责任,并且要求会计人员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
(四)利用制度约束会计人员工作行为
制度约束是在会计工作环节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约束制度,它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责、业务处理方式进行约束,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要做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要求会计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并确立考核内容,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支会计考核小组,负责对会计各个工作环节的内容进行考核,同时对于平时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适当的鼓励,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应该给予批评和教训,如果出现大量资金损失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1.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强调会计的职业道德,加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提高会计自身职业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2.提高会计人员的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会计人员的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能够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约束会计人员日常工作行为,不会被利益驱使,而违反法律。
3.做好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会议讨论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会计专业素质,促使会计人员能够在思想上实施创新,同时还要对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且要熟悉会计业务知识。
4.加强会计的监督和管理。为了处理好当前会计弱化问题,要求财政部门必须肩负起实施会计监督的职能,加大查处力度,如果在查处的过程中发现了违法人员,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5.制定会计工作轮换制度。由于会计长时间的在一个岗位中工作,其工作具有连续性特点,但是时间久了不利于会计掌握其他岗位业务流程。因此,为了促进企业会计的全面发展,应该及时更新企业内部岗位工作责任,并且制定会计工作轮换制度,使会计人员在业务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得到锻炼,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各工作的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应该跟随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断进行创新,并且时刻遵循法制观念,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六)会计管理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现代信息社会,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在管理上作出努力。由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承担着企业经营行为。既然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这场竞争虽然是服务质量与态度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也就是企业会计管理竞争。会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企业会计管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需要会计处理好日常的财务业务、管理事务以及加强信息管理,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调整企业会计管理方式,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真实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任务。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衡量会计管理水平的标准。因此,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能够完成企业最初设定的工作目标,为控制企业内部风险创造条件,以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种种要求。
(八)应用信息技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其影响程度更大。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必须面临的发展趋势,在财务信息管理环境下,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实行远程操作处理,使财务与业务有效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小轮车,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通过收集信息资源,我们可以快速地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判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九)优化会计管理质量
过去有些企业对会计管理模式的认识比较模糊,有些人认为会计工作就是把钱管理好,但是从企业发展和管理角度来看,会计管理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会计管理质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等都能带来直接影响。总而言之,优化企业会计管理质量,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则会制约企业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应该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
四、总结
篇10
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使得会计领域认为,应该对环境有关的成本、收入和利益进行确认,而传统的会计却不能充分明了地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环境管理会计开始慢慢地受到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协会首先提出应该建立正式的程序来采纳环境管理会计。从那开始,世界上30多个国家先后开始推行环境管理会计用于各种目的的与环境相关的管理活动。
2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什么是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以下简称EMA),至今为止还没有简单的、统一被接受的定义。IFA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管理会计概念》的文件中指出,EMA是指通过发展和执行适当的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践,来达到对环境和经济效果的管理。它包括对环境有关的会计的报告和审计,特别是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全部成本会计、利益的评估以及环境战略管理的内容。另一个定义是由联合国的专家工作组给出的。这个定义是由国际上的30多个国家的不同组织共同确认的,他们认为,EMA是指两个方面的内部信息的发现、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一是能源、水和材料(包括废弃物)的使用、流动和最终去向的实物信息;二是环境相关的成本、收入和节省等方面的数字信息。上面两种定义都强调了EMA需要广泛不同的信息和一些相同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
3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
EMA专注于环境保护,对于内部管理领域是特别有意义的。这些管理领域包括清洁化生产、供应链管理、绿色产品和服务设计、保护环境的优先采购和环境管理系统。EMA的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外部报告系统中。这样,EMA不仅仅只是环境管理的工具,而且它还包括一整套原则和方法,能提供信息资料以促使企业成功地实施环境管理活动。由于EMA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环境管理活动,而且很多其他的管理活动也越来越需要EMA。EMA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决策过程提供信息支持。例如,指出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对于财务报表的影响,揭示削减成本和其他改进的机会,优化环境行为,指导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和开发的决策,提高顾客价值,进行投资决策和支持可持续性经营等。
3.1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的作用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潜在收益,具体表现为环境管理会计能够提供详细的环境成本和废弃物信息,进行正确地成本计算,其结果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不管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对此都有共同的认识。环境管理会计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外部地沟通,这是因为实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企业必须要倾听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声音;企业还需要将有关信息传递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如监管机构、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完成了这些程序,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必然会更畅通。此外,环境管理会计还能刺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吸引外来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企业管理绩效。
3.1.1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环境效能的影响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认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投入到衰退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帮助企业识别和预测环境管理活动的财务利益和其他商务利益,预测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环境效益。通过比较成本、效益,更好地计量和报告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以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从而保障环境管理体系地建立与实施。而对于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预防性环境管理成本、研发成本,虽然短期投入巨大且收益相对滞后,但从长期来看,从源头控制好企业的环境成本,企业潜在的环境负债成本就会降低,不确定性成本就会大大减少,同时环境管理会计还可以进一步地指导产品定价。可见,成本提高并不是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唯一结果,相反企业很可能获得巨大的潜在收益。在实践中可采用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传统管理会计的指标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帮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环境管理会计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应该采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无害的新工艺、主动更新加工设备降低产品以及非产品输出所包含的资源成本和资源损失。通过环境业绩评价,还有利于企业优化经营流程、实现权责对等。
3.1.2降低风险
财务会计中的企业成本忽略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导致成本不实、利润虚增。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很多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都要求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并制定相关的规章。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已由最初的环境影响信息扩展到环境业绩和环境会计信息。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我国政府也制定了多项环保法规,并且要求企业定期向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三废”处理利用情况、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环境报告。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制定了规章660余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800余项。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企业的违规风险增大。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活动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现有违规风险,而且会使将来出台更严格的环保法规的违规风险也大大降低。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许多资产的价值可能已经发生贬值,导致或有负债没有得到正确反映,某些环境损失未纳入核算范围,于是企业经营业绩被夸大,信息使用者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实际上,财务风险的增大,是由企业缺乏自我约束其环境行为和控制其环境影响的内在动因所决定的。环境管理会计以其所特有的功能,在影响决策者意识与行为的过程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其具体机制是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而使企业为之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就是所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一旦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他们就会列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之中,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降低了财务风险。
3.1.3改善公共关系
(1)社区关系。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环境业绩已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如果企业在决策中不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变化,将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壳牌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事件,由于在选择方案时未能考虑利益相关者对保护环境的要求,其产品遭到消费者抵制,所丧失的现金流量远远大于生态处置方案的成本。我国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应通过定期检查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实施反映社区居民意见的改善环境计划,公开企业有关环境的信息,不仅可以向市场传达有利信号,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可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良好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当企业的形象已经深入所在社区和广大消费者心中时,企业就具有了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2)政府关系。作为环境保护主要监督者的政府,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条例来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对于一些“绿色企业”还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优惠融资贷款等措施。例如,我国政府对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或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企业,从一开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利润分配,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享受某种优惠政策;对于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设施,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尽快收回投资。
3.1.4提高质量
环境管理会计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环境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降低产品与服务对环境的有害影响。企业内部价值链始于原材料的采购;然后是零配件的生产、制造和装配、批发分销;最后是零售产品或服务到最终用户,也就是销三个环节。环境管理理念要求企业采购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和使用清洁的能源;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全面质量管理、成本企画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售后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利用。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作为企业环境污染主要动因的资源流动与消耗,需要企业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去跟踪、识别和分析整个资源流转,深入各环节分别计算废弃物发生成本,寻找全面提升环保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在动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的信赖,必然会增加对其产品的购买,而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3.2对外开放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已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得到了控制,各国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环境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环境贸易壁垒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国际上经常使用的环境贸易壁垒主要有:①“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些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增环境税;②“绿色技术标准”,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③“绿色检疫”,某些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特别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物质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要求十分严格,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进口;④强制性措施,一般是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过程等不符合本国环境要求为理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⑤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以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为理由采取的强制性进口措施;⑥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环境管理会计不单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还是国际化的会计,因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达国家对自身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有将发展中国家作为污染物避难所的倾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一方面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提升产品的环保质量,以满足国内外不同环保条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发现外国在贸易合作中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保护我们的环境。
3.3对环境管理及环境管理系统的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