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研究课题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研究课题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精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特色。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参与到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来,随着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幅持续保持在2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仅2004年就已达70%以上,外经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扩展之势,按目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速估计,5年内国内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6万家,是现有企业的2倍,按新增企业每家需要10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就需要新增180万人,再加上现有企业的人员更新和扩招,市场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更大。为此,高职院必须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建设,为外经贸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一)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所掌握的信息,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多为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和报检员等技能人才,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持有国家职能部门统一考试取得的通用的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工作,没有相应从业资格证的将不受欢迎和聘用。

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的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跟单、货代、单证、报检、报关等业务工作的“零距离”

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岗位面向,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商品学、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2.专业技能。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从事同外商进行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实现交易目标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3.取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书。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商检总局等职能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权威评价考核标准,对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作为高职院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毕业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个或多个从业资格证书。这是衡量其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客观标准,是评价毕业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依据,也是鉴别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称职的重要参照。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准绳,培养能干实事的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要能准确把握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适应职业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标准的变动和趋向,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实行动态的教学过程。

1.“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就是外经贸企业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和该岗位对业务人员的职责和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各岗位工作的高效率运作,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现越来越细化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现在的主要岗位分工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这些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证”,就是国家商务部、海关、商检局等职能部门为外经贸企业提供服务,让有关企业能招聘和使用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称职的人才,组织全国统一的各种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措施,对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颁发全国通用的证书,实施持证上岗的优选制度,从而保证了外经贸企业专业人才优化组合。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就必须依国家对有关从业资格考试达标为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课”,就是“以证定课”,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所应达到的要求,必须适应能让学生普遍通过有关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宗旨,让学生掌握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目标。“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应是高职院的正确选择。

2.实施“1、2、3”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即“一个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形成在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能“零距离”上岗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让用人单位满意,并有充足的发展、提升的后劲。

“2”,即“两个依托”,要达到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能力,又有后发的潜力,一方面强化以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要求的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依托,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强化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的校内外集中实训的力度,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即“三个基础”,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工作的职业素质基础,二是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三是具有综合的经营管理的能力基础。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门课程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业务中能够分析、处理和妥善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打破以往的专业学科体系结构,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来设置课程结构,选择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注重业务技能培养的四层次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第一层,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双证并举。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获取大专以上学历证书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实现“零距离”

就业的目标。

第二层,职业技能模块。针对外经贸企业各种岗位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项目,分别开设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又分为理论知识讲授、课内实训和课外集中实训三个子模块进行教学活动,为学生顺利通过全国统考,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服务。

第三层,职业素质能力模块。作为国际商务人才必须具有该职业所要求的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全面的业务技能,如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于狭窄、单一,是无法胜任企业对业务人员的起码要求的。为此,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包括国际商务英语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模块;国际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块;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模块;职业道德、国际商法和贸易规则模块;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实务模块等,每一个模块又分出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再分为专业知识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等子模块。各大模块和各门课程及子模块的融合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综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层,职业基本素质模块。高职院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专业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牢固的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接受经济学原理,数学基础,大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得到文艺、体育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在校3年以上的培育,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为步入市场、社会,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特色。

为保证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要充分体现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配套,体现“岗、证、课”三位一体的要求,要从有关院校和出版社寻找到合适的现成教材是十分困难的,最好的途径是本校组织有关教师严格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写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根据职业岗位职能的发展、变更和提高,要根据国家职能部门对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的提升,及时修改、变更和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校本教材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适用的状态。

现在以获得湖南省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称号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为例,本课程按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岗位标准,据单证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编写。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业务流程形成模块化结构,以单证制作为核心进行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实训,精心设计真实的作品、仿真的业务工作的完成,以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程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各门课程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以证定课”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根据外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业资格证考试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标准,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能胜任岗位职责,顶班上岗。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开设了“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商品学”、“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跟单实务”等专业课程,每门专业课都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相适应,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课堂教学坚持“教、学、做”的统一,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凸显“教、学、做”的统一,将课堂教学分为紧密结合的业务知识的讲授与课内实训两个模块,不仅要求讲清每个知识点的原理,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案例、布置简单的任务、小型的专题等的实训活动,进行动手操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每个单元知识教学完成后,都要采用仿真的任务来进行综合实训,努力朝着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大专以上的学识水平,又要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将外经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和内容全部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不断提高,考试内容不断更新的客观条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并按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从而达到让学生既完成了大专以上的学业,又具备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从事多个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从历届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凡是获得“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学生,在就业的问题上,“不是用人单位选择我,而是我挑选用人单位”,在工资待遇上比一般的专业人员明显高得多。同时,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实施,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既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实现了用人单位的零距离上岗的能力要求,又解决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后劲问题,既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又有较强的职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职院培养高等的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4.“三重教学”有机结合,凸显实践性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三重教学”,即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三者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讲授,坚持精讲,突出重点,以“必需、够用”为度,通过强化课内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每一单元组织综合实训,期末对课程的知识和业务技能组织学生停课一周的系统的集中实训,为达到集中实训的预期效果,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学大纲、综合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册、实训实施计划等教学辅导资料,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进仿真的实训操作软件,通过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港口、码头、仓库、集装箱堆场等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聘请现场专家讲座,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等活动,凸显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实现为行业输送合格实用性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教学考核。

高职教育坚持强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决不能采取一纸书面答卷的分数做定论,要客观的系统的准确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为配合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将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变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1.各门专业课程均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并将考核办法事先向学生公布,使学生都知道各门课程对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要求,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主动地接受考核。

2.根据课程的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1)必修课的考核成绩由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笔试成绩与课内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成绩和平时学习表现,按比例评定其期末总成绩。(2)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则依课程的特点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理论知识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写综合性小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依完成实践性项目的效果,结合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定。(3)对课外实训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的实训流程,适当考虑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主要依据学生完成的实训作品评定的档次,及实训报告的质量确定其成绩。(4)对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取得行业认证、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作为评定其成绩合格的依据,并可免修该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其他的课程,拓宽知识面。超级秘书网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人文素质”、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体质、心理素质等表现,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训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各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体现出学生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交、组织和公关能力诸多方面的素质,学校有责任加强思想素质的教育和考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为行业输送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实行专业学习考核的学分制度。

篇2

关键词:高职;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65-02

“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

由于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面临“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模式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失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了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组,以“就业导向教育模式”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其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的“三段式”学科式课程模式,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彻底转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道德教育与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课程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并尽早让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设置课程,注重课证结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应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适应性岗位主要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企业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代员等。这些岗位国家都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有的必须持证上岗,其余岗位国家也在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外贸工作岗位为单元,实行“课证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注重结合学生的修学动机 进入我校就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修读动机各自不同。有的希望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从事企业经营或商业活动做好准备;有的怀有自主创业的梦想,希望通过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实现事业的发展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而有的则基于对北京的向往,希望毕业后能在北京落地生根;还有的学生则是以此为跳板,希望能进一步学习深造,以后能升本或考研。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从北京市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更多的指导。

注重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 美国将职业视为一种生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为此,美国开设了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的课程。美国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包括介绍工作世界的一般情况、具体职业的情况、职业选择及就业准备、推销自己的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非常具体、翔实,可操作性强。但在我校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只是在毕业前夕开展两次有关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无法帮助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许多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无所适从。因此,在此次课程体系改革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开设实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

留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结构上应采用弹性化设计,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形式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质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部分学生实现“专升本”的愿望或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注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及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显性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隐性课程的要求,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效衔接。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篇3

(一)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在江西不少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已开发或选用了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故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很难满足江西外贸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

随着江西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但目前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对外贸易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滞后于外贸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没有根据外贸操作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没有体现江西外贸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要,使得实践环节内容陈旧,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其次,实践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往往是电脑加简单的模拟软件,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

二、构建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 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起点

1、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江西省十余家合作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工作分析”,了解到我省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通过对这三个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认证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与分析,企业比较看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排名前三位的是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易磋商能力以及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其次是函电处理与撰写能力、单据制作与结汇能力以及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受访企业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是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方法能力要求集中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信息判断与选择、学习思想、系统认识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方法能力是毕业生的基本发展能力;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社会能力要求集中在身心健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及表达说明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社会能力既是毕业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外贸业务等外贸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懂银行国际结算、外贸融资等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一线岗位,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

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下,对有关工作行动领域的数量、范围、基本情境、功能、所需资格、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界定、描述和评价,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初选标准和基础。

2、以工作领域为背景,创设突显工作情境的课程学习领域

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下行动领域情境、目标、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各种职业能力内在关系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研究,将相关工作行动领域分析内容转换为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并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进一步地进行课程目标、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突显工作过程情境的国际经济贸易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编制专业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吸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探索外贸行业职业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 “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

(三)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外贸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完成一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具体思路为:组织专业教师,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领会职业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合作企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任务(产品)作为载体,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对应学习情境,每个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工作过程,按照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组织教学,开发教学课件,编写配套教材,引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达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公共基础课程,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一体化课堂组织教学,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专业技能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或项目工作室组织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篇4

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贸易部”为依托,基于阿里巴巴B2B商务平台的《外贸函电》实操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

外贸函电作为国际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联系方式,是开展对外经贸业务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外贸函电的基本知识,具备在未来的外贸业务活动中正确使用外贸函电进行业务联系和通讯活动的能力。为了提升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学生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利用函电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贸易部,课题组对《外贸函电》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将部分教学内容融入贸易部的业务实践,使学生以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在实际外贸业务操作中进行函电的收发、撰写、检查和修改,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员工的“课业情况”进行培训和指导,并完成相关的考核评价。具体教学设计和考核方式如下:

贸易部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别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与学生在贸易部中的表现相结合,根据学生在贸易部工作的考核成绩,从中抽取与本课程相关的部分作为本环节的考核成绩。同时,考核将学生在贸易部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内容,体现考核的过程性。如表所示:

二、博客、邮箱、文字和图片处理技术在课前互动、课内练习和课后反馈等教学环节中的运用和教学设计。

1.以博客为平台的师生课前互动活动设计。

课题组教师以博客为平台,通过博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补充必要的外贸知识和专业词汇,下节课的思考问题,提供相关的函电范文等,以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提出问题,上传资源供师生共享。上课时,教师打开博客,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对学生互相提供的资源进行引导,同时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虚拟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文字、图片处理和动画等信息技术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外贸函电涉及对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中专业术语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认知,因此如何把抽象的贸易术语和繁复的专业知识用简洁、直观、明快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成为课题组老师思考的问题。课题组教师给外贸术语配上相应的图片和动画,增强其视觉性和趣味性,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上,把教师的讲授和相关案例的视频播放相结合,这样寓教于乐,强化了教学效果。

3.建立班级公共邮箱,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后交流平台。

通过建立班级公共邮箱,教师课下作业,学生通过邮箱提交自己的作业。这种方式不仅是让教师批改正误,而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沟通的目的。学生可以描述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教师针对其问题给予及时答复。学生之间也可互发邮件,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教师把教学反思发到博客上,学生也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用网络进行师生互动的好处在于,缓和了课堂的紧张氛围,使内向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感到放松,更能畅所欲言,同时也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既可以被提问的学生看到,又可以被有相似疑问的同学看到,可以实现资源分享。再者,由于网络的记录性,网络上的讨论记录也可以成为下一届学生的宝贵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从而创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三、外贸业务软件在外贸函电模拟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和操作设计。

借助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和南京世格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外贸业务软件,在外贸函电的综合实训课中,课题组教师将实训室划分为国际贸易流程模拟区和公司全真模拟实验区两大功能区域。在国际贸易流程模拟区,采用仿真软件,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外贸过程中相关函电的撰写和单证的缮制,通过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掌握外贸流程;在公司全真模拟实验区,按照外贸公司的部门划分,每个学生都以虚拟公司职员的身份,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外贸的每一个流程进行实操,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双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74-03

近年来,双语教学课程发展迅速,各高校均力求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双语化。双语教学课程,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语言课程或使用外来语种授课的专业理论课。其不能取代正规的外语教学,也不应该降低专业课程及该学科的教育质量。除了最基本的学科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学生还应该同时收获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术语的外文词汇,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甚至更深层次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目前,R悼谓萄Ш屯庥锟谓萄е间缺乏紧密联系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普遍现状,所培养的人才往往是单一型:专业方向精通的人士,英语能力不强;能熟练应用英语的人,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来说,两种能力都必不可少,如何将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融合,一直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涉外方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熟知国际贸易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操作规程,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学科角度来看,国际贸易的大部分理论最初源自西方,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著作均由外语翻译而来。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环节,不管是引进外资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都需要既熟悉业务又精通外语的人才承担信函起草、商务谈判、合同签署、单证审查等工作。甚至是包含保险运输、货款支付、检验索赔、报关通关等进出口环节的操作,都对实践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富有实践性、全球通用性、与国际最为接轨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该通过实现“专业课程双语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原始语言环境,运用英语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目前,梧州学院开设两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中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设普通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由国际交流学院开设双语教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英双语教学),后者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设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学生在报考时先确定大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后自行选择培养模式。在与选择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学生的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肯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给出了好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巩固自身原有的英语水平,并在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方面也获得一定的提升。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困境

(一)开展全英教学具有局限性。中英结合或全英授课是目前双语教学的两种主要模式。其中,中英结合方式可以根据语言主次归纳为“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和“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两类。前者更适合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但缺点是学生所学的是基于中文的知识体系。后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英语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拥有娴熟的英文技能及充分的备课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相对提高。

相较于前两种方式,全英授课是双语教学最高级的开展方式。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全英文讲授,学生可以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在外语视角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实现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融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一些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生涩难懂,且本科阶段学生英文词汇水平有限,采用全英文授课,会使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同时,学生来源的地区差异也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在入学时对英语水平没有额外要求,来自区域不同的学生仍存在基础学习水平上的差距。一些初高中阶段未打好英语基础的本科层次学生未能拥有英文授课、英文试卷或英文答题所需要的丰富词汇量和专业素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在双语教学课程中,原则上授课时应维持外语思维模式,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教学较容易做到教学语言通俗化,讲授深入浅出。然而,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在需要介绍的概念或需要详细说明的定义上,全英文教学不一定能达到解释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误解或迷惑。因此,母语作为解释语言仍然是必需的。如此看来,中英结合的双语教学仍然是当前较为适宜师生课堂沟通的方式。

篇6

1.问题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成了高校炙手可热的王牌专业。然而,近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率开始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据笔者对本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初次就业从事与外贸相关职业的学生占比仅为30%左右。另据有关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成了“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往往只注重参考其他高校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做法,而对于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忽视,使得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用人实际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贸企业招工难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愈演愈烈。为此,了解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以及各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期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适度匹配,是破解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为了能够得到外贸企业的配合,因此,本次调查选择的外贸企业都是曾经到笔者所在学校招聘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企业。这些企业代表性强,涵盖面广,既有大型外贸企业,如富士康集团,又有小型外贸公司,如浙江十足商贸易公司。既有自营进出口企业,如福建机电产品龙头企业“福建亚南集团”,又有专营进出口企业,如上海昌军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如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又有小型民营企业,如浙江义乌的诸多小商品外贸企业。

3.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将调查问卷发送至外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邮箱,要求相关人员填写好再发回至指定邮箱。共发送调查问卷41份,回收3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78.05%。部分企业可能是因为邮箱有误,或者管理人员调换等而未作答回复。

4.调查结果分析

(1)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情况

考虑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情况与对外贸易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对外贸易发展形势较好时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就会比较旺盛,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贸行业的比例就会相对较高。反之,则相对较低。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国际贸易也迎来了寒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但从我国来看,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经济仍然处于稳定增长情形,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稳中有升。调查数据显示,在对“贵公司近3年内是否有录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计划”的回答中,有28家企业均表示有计划,占调查总数的87.5%。有2家表示要看今后业务发展的情况决定,有2家则明确表示不再增加录用计划。由此可见,市场上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2)外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对于外贸企业岗位的设置,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具体的岗位设置上略有差异,但其岗位的基本职能大致相同。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岗位设置上相对较为细化,这便于岗位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较小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往往岗位的设置不会太细,常常一个岗位要承担多个岗位的职能。通过调查,外贸企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设置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部分大型工程类企业还设有国际采购员、国际招标员等岗位,但这些岗位不仅仅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3)各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能力的要求

不论是哪个岗位,都要求国际贸易人才要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各流程与环节,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基本的英语水平,这些是进入外贸企业最起码的要求。然而,由于外贸企业各岗位所从事的基本职能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受调查企业均认为,在招聘外贸业务员时,会侧重于考查应聘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交流能力,以确保能够与国外客户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还要求应聘者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招聘外贸单证员时,会侧重于考查应聘者对外贸单证的阅读与缮制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等,确保单证制作准确无误。而对于外贸跟单员,则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和谈判能力,并要掌握有关合同法、票据法等法律知识。对报关员、报检员岗位,则侧重考查应聘者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并要求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在招聘货代员时,主要看应聘者是否掌握基本的国际货运专业知识,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整合资源和渠道的能力等。而对于国际商务秘书岗位,则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强的学习应变能力、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4)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您认为外贸业务员是否应该选修第二外语”的回答中,84.38%的企业给予了肯定回答。并且在后续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希望学校要求该专业学生要选修第二外语,并可以此作为毕业的一个条件。在“您认为是否有必要有该专业学生进行外贸商品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的回答中,有90.63%的企业认为“非常有必要”。这些企业建议学校应该对我国出口量较大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化工产品、电子产品等进行训练,使学生了解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产品功能等。对“您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取得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作用较大”这一问题,选择“报关员、报检员、商务英语证书”的达到了93.75%;选择“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的有78.13%;选择“国际商务师、外销员”的有56.25%。只有个别企业认为证书作用不大。因此,这些企业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该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并为学生考证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受调查企业还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5.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外贸企业由于岗位不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在制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非常有必要参考企业的这些具体要求,创建“课、证、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是探索构建“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报关与报检员、商际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培养方向与目标,着力建设“厚基础、精业务、重实践、能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注重与岗位对接,在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具备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二是依据外贸岗位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报关与报检员、商际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五大岗位能力模块,并配以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更突出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与锻炼。

三是结合本科生素质拓展的要求,把学生获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素质拓展学分结构中必须获取的学分,鼓励学生考取面向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结算师、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到毕业时能够达到人手一证。

篇7

【摘要】针对药学类高校培养药学与工程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以药物合成车间的实训教学为例,探讨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校内药物制剂实训车间建设的可行性初探 以数控大赛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 浅谈GMP实训车间现场教学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药物质量检测技术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改革 以成都为例对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几点思考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选课“立交桥” 以实训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 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多层次MCU为核心的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技术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多层次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 以实训带动理论教学 以“仪器分析”为例探讨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 建立以医院为核心的多层次化养老社区,发展医疗经济 以成功为导向的实训教学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 高职院校以VBSE会计实训为基础的审计实训模式探讨 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浅谈项目化实训教学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以行动导向构建实训教学流程 以模拟教学产品为纽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汪福源,何小荣,唐宁.浅谈GMP实训车间现场教学.教学改革[J].2015,(20):141:142.

[3]史静,陈建秋.药学高校环境专业“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6,(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篇8

关键词: FOB术语国际货运风险防范

传统上,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以出口创汇为出发点,出口通常以CIF、CFR贸易术语成交;而进口则尽量以FOB术语成交。但近年来,情况逐步发生变化,出口使用FOB贸易术语迅速增加,目前出口使用FOB术语成交的占80%以上。然而,对出口方来说,以FOB术语出口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本文试从多个角度对其成因、风险及防范措施加以分析,以供有关企业及从业人员参考。

一、FOB术语出口增多的原因

1.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之创汇的观念也不如以前那么强烈,政府从政策上也越来越淡化曾经执行过的出口创汇奖励,作为企业来说,在国际货物买卖业务中选择贸易术语更多地是从降低总的运输成本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视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港口、不同的付款方式等加以灵活运用。在当今国际海洋货物运输中,运价频繁上涨,附加费层出不穷,使出口公司无法准确核算运费。为了准确掌握合同价格,便于外贸成本核算,避免受到运费损失,出口企业逐步把出口CIF、CFR条款变成了FOB条款。

2.外国班轮公司、货代企业和买主之间有着良好合作的历史渊源。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航运市场改革的深入和航运市场的开放,外国班轮公司迅速进入我国航运市场,从1993年起,外国班轮公司纷纷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外国货代企业也纷纷跟进,在我国设立合资货代公司或设立代表处,开展货运业务。由于外国班轮公司、货代企业的服务好,价格优惠,门到门服务到位,买主都愿意指定外国班轮公司和货代安排运输。因此买主也要求签FOB合同条款。

3.对于交货期长的大宗货物出口,买方要求使用FOB术语成交的居多。货量大,对于租船订舱的一方而言,容易与船方洽商价格。而在交货期长(如6个月以上)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一般均不愿意以含运费的贸易术语成交,因为交货期长可能会导致因运价的大幅度波动而造成对其中的一方利益受损。此时,买方更倾向于由卖方报FOB价,即由买方自己租船订舱。

4.2004年7月1日,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的生效,使外贸经营权告别审批制迎来备案制,外贸经营者大量增加。而新“入门”者对国际贸易法律、国际贸易惯例与外贸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能力较差,国际贸易经验极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他们的出口业务中,采用FOB术语的较多。

二、FOB术语出口增多对我国国轮、货运、货主的影响

1.对国轮、货运而言

(1)出口FOB条款的增多使我国船公司能揽到的货越来越少,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出口FOB条款的增多,使外国船公司和物流企业的垄断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他们采用多种竞争手段挤压中国货代的经营空间。如对出口货,以远低于给货代的运价向出口人直接报价,轻而易举的抢走我们多年的客户;通过其海外的国际网络,用在信用证上“指定货代”的方式架空我国货代;在与我国货代签定订舱协议中,增加苛刻的限制性条款,限制我国海运货代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进一步挤压我国货代企业,抢占市场份额,他们纷纷降低或取消我国货代的合理订舱佣金,遏制我国货代企业的发展,使我国货代企业开展物流难上加难,生存空间日益狭窄。(订舱佣金从94年~95年逐步开始降低,先后降至2.5%, 1%, 再到完全取消)。

2.对货主而言

(1)外国班轮公司在占据我国航运市场一定份额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市场份额,纷纷让利于外国的FOB买主和CIF卖主,开始利用其垄断优势地位挤压我国货主的利润空间,在运费之外向中国货主收取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如THC、签单费、换单费、铅封费、旺季附加费等等。

(2)货主的风险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在出口FOB条件下发生的无单放货案例屡见不鲜。在FOB条款下,由买方指定承运人和货代,安排运输,买方往往接受无船承运人提单,托运人、发货人、收货人由买方在L/C中明确。无船承运人提单越来越多,对船公司来说,托运人往往不是货主本身,而是无船承运人,甚至是收货人本身,因此在FOB出口条件下,风险越来越大。有些被指定的境外无船承运人存心不良,与客户串通一气,无单放货,使出口企业货、款全落空。在无单放货的诉讼案例中,出口商往往是以败诉告终,实际承运人或装运港都不承担责任,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实际托运人,也就是境外无船承运人却逃之夭夭,有时甚至连进口商都找不着,因为有时候是进口商与无船承运人合谋的。

三、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降低和避免FOB术语出口的风险,卖方和国内的货运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卖方而言

(1)应当重视客户的资信调查。卖方要善于选择有诚信的国外买方,避免与信誉欠佳或实力不济的客户打交道。应当说,我国的卖方对于国外买方资信情况调查的重视程度非常欠缺。在当今“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国内卖方接到订单往往就在潜意识里将国外买方视为“财神爷”,而对于他的资信状况根本没有调查的意识,这就给国外的不法商人提供了诈骗的机会和土壤。其实,目前资信调查的方法和渠道很多,互联网、专业调查机构、律师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都可提供相关服务。如果交易重大,直接出国对客户进行实地考察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2)出单要求应慎重。如果境外买方坚持FOB条款并指定船公司,国内出口企业可以委托有经营资格的货运公司并声明要船公司的海运提单,至少要求由国内货运公司签发海运提单或无船承运人提单。因为现在国外班轮公司都有一定实力,日后凭提单请求物权的难度不大;国内货运公司签发了自己的或境外的无船承运人提单,那么该货运公司就有可能成为无船承运人,因为,如果经查该境外无船承运人不是合法存在,国内货运公司就无法逃脱承运人的责任。

(3)在货款回收环节,卖方要严格审查买方开来的信用证,不要轻易接受资信状况恶劣的开证行开出的信用证。此外,对于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如“客检证”条款也应当持相当谨慎的态度,防止因单证不一致导致无法结汇的后果。

篇9

[关键词] FOB术语国际货运风险防范

传统上,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以出口创汇为出发点,出口通常以CIF、CFR贸易术语成交;而进口则尽量以FOB术语成交。但近年来,情况逐步发生变化,出口使用FOB贸易术语迅速增加,目前出口使用FOB术语成交的占80%以上。然而,对出口方来说,以FOB术语出口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本文试从多个角度对其成因、风险及防范措施加以分析,以供有关企业及从业人员参考。

一、FOB术语出口增多的原因

1.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之创汇的观念也不如以前那么强烈,政府从政策上也越来越淡化曾经执行过的出口创汇奖励,作为企业来说,在国际货物买卖业务中选择贸易术语更多地是从降低总的运输成本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视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交易对象、不同的港口、不同的付款方式等加以灵活运用。在当今国际海洋货物运输中,运价频繁上涨,附加费层出不穷,使出口公司无法准确核算运费。为了准确掌握合同价格,便于外贸成本核算,避免受到运费损失,出口企业逐步把出口CIF、CFR条款变成了FOB条款。

2.外国班轮公司、货代企业和买主之间有着良好合作的历史渊源。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航运市场改革的深入和航运市场的开放,外国班轮公司迅速进入我国航运市场,从1993年起,外国班轮公司纷纷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外国货代企业也纷纷跟进,在我国设立合资货代公司或设立代表处,开展货运业务。由于外国班轮公司、货代企业的服务好,价格优惠,门到门服务到位,买主都愿意指定外国班轮公司和货代安排运输。因此买主也要求签FOB合同条款。

3.对于交货期长的大宗货物出口,买方要求使用FOB术语成交的居多。货量大,对于租船订舱的一方而言,容易与船方洽商价格。而在交货期长(如6个月以上)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一般均不愿意以含运费的贸易术语成交,因为交货期长可能会导致因运价的大幅度波动而造成对其中的一方利益受损。此时,买方更倾向于由卖方报FOB价,即由买方自己租船订舱。

4.2004年7月1日,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的生效,使外贸经营权告别审批制迎来备案制,外贸经营者大量增加。而新“入门”者对国际贸易法律、国际贸易惯例与外贸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能力较差,国际贸易经验极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他们的出口业务中,采用FOB术语的较多。

二、FOB术语出口增多对我国国轮、货运、货主的影响

1.对国轮、货运而言

(1)出口FOB条款的增多使我国船公司能揽到的货越来越少,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出口FOB条款的增多,使外国船公司和物流企业的垄断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他们采用多种竞争手段挤压中国货代的经营空间。如对出口货,以远低于给货代的运价向出口人直接报价,轻而易举的抢走我们多年的客户;通过其海外的国际网络,用在信用证上“指定货代”的方式架空我国货代;在与我国货代签定订舱协议中,增加苛刻的限制性条款,限制我国海运货代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进一步挤压我国货代企业,抢占市场份额,他们纷纷降低或取消我国货代的合理订舱佣金,遏制我国货代企业的发展,使我国货代企业开展物流难上加难,生存空间日益狭窄。(订舱佣金从94年~95年逐步开始降低,先后降至2.5%, 1%, 再到完全取消)。

2.对货主而言

(1)外国班轮公司在占据我国航运市场一定份额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市场份额,纷纷让利于外国的FOB买主和CIF卖主,开始利用其垄断优势地位挤压我国货主的利润空间,在运费之外向中国货主收取各种不合理的附加费,如THC、签单费、换单费、铅封费、旺季附加费等等。

(2)货主的风险越来越大。近几年来,在出口FOB条件下发生的无单放货案例屡见不鲜。在FOB条款下,由买方指定承运人和货代,安排运输,买方往往接受无船承运人提单,托运人、发货人、收货人由买方在L/C中明确。无船承运人提单越来越多,对船公司来说,托运人往往不是货主本身,而是无船承运人,甚至是收货人本身,因此在FOB出口条件下,风险越来越大。有些被指定的境外无船承运人存心不良,与客户串通一气,无单放货,使出口企业货、款全落空。在无单放货的诉讼案例中,出口商往往是以败诉告终,实际承运人或装运港都不承担责任,而承担法律责任的实际托运人,也就是境外无船承运人却逃之夭夭,有时甚至连进口商都找不着,因为有时候是进口商与无船承运人合谋的。

三、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降低和避免FOB术语出口的风险,卖方和国内的货运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卖方而言

(1)应当重视客户的资信调查。卖方要善于选择有诚信的国外买方,避免与信誉欠佳或实力不济的客户打交道。应当说,我国的卖方对于国外买方资信情况调查的重视程度非常欠缺。在当今“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国内卖方接到订单往往就在潜意识里将国外买方视为“财神爷”,而对于他的资信状况根本没有调查的意识,这就给国外的不法商人提供了诈骗的机会和土壤。其实,目前资信调查的方法和渠道很多,互联网、专业调查机构、律师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都可提供相关服务。如果交易重大,直接出国对客户进行实地考察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2)出单要求应慎重。如果境外买方坚持FOB条款并指定船公司,国内出口企业可以委托有经营资格的货运公司并声明要船公司的海运提单,至少要求由国内货运公司签发海运提单或无船承运人提单。因为现在国外班轮公司都有一定实力,日后凭提单请求物权的难度不大;国内货运公司签发了自己的或境外的无船承运人提单,那么该货运公司就有可能成为无船承运人,因为,如果经查该境外无船承运人不是合法存在,国内货运公司就无法逃脱承运人的责任。

(3)在货款回收环节,卖方要严格审查买方开来的信用证,不要轻易接受资信状况恶劣的开证行开出的信用证。此外,对于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如“客检证”条款也应当持相当谨慎的态度,防止因单证不一致导致无法结汇的后果。

2.对国内的货运人而言

(1)接受国外无船承运人委托时应慎重。由于在发生无单放货、海运欺诈后,货主在承运人的同时,也大多将国内的国际货运人列为被告,因此,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货代企业在接受境外无船承运人委托时,对被人的资信情况、的权限及事项的合法性应当给予重视。特别对于自己代为签发的提单的合法性应当调查清楚,以免为了一点微薄的费而成为他人欺诈的工具和替罪羊。

(2)加强责任感。货运人作为货主在装运港的操作,须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对货主负责,对可疑境外无船承运人要提醒货主与买家协商,对托运人和收货人做适当的修改。

四、对策

如何扭转FOB术语出口增多的局面,关系到我国的船公司、货运、物流企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要扭转这个局面,我国的船公司、货运、货主之间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相互配合,共同做出努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对运输企业而言

(1)首先要提高服务水平。在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外的贸易商为了降低贸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对运输企业的服务水平要求都很高,要做到“迅速、准时、节省、安全、高效”,通常要求货物运输做到门到门的服务。我国的运输企业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应与外国的货运企业、物流企业建立互为的合作关系,为货主提供门到门的一条龙服务。

(2)稳定运输价格。只要我国的航运企业,货运企业,物流企业对运输环节的费用能够保持稳定,有竞争性,我国货主和外商在商订贸易合同时,就有理由尽量签订CIF或CFR条款,力拒FOB条款,避免外商指定NVOCC安排运输,由我方掌握安排运输的主动权。

2.对国内货运人而言

(1)发展自己的服务特色。国际货运企业必须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多面手,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同时,应拓展服务范围,向服务多元化发展。通过合作、、联营等多种手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使货主企业真正感受到服务商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

(2)完善信息交流系统。国际货代企业应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自身的MS(信息管理)系统,改善公司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建设CRM(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等。

(3)树立良好的公司信誉。货运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信誉,才能获得货主企业的信任。国际货代企业的信誉是通过其服务质量体现出来的,为了保证良好的企业信誉,必须从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牢固树立“用户第一”的服务思想。

参考文献:

[1]唐俊钱晓英:《对防范fob术语下买方欺诈陷阱的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邹岿孟丽梅:《论FOB出口条件下House提单欺诈的责任分配》,《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8期

[3]王淑敏严兴:《承运人与无船承运人“双重无单放货”的法律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6期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改革实践

引言

经济体制转轨和外经贸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大大提高国内商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市场对英语加商务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全国近700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方向,而原来以学术型为主要培养模式的本科院校自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率先设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来,已有62所本科院校或教育部批准开设了此专业,这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探讨和研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发现和改进问题,才能紧跟时代脉搏,在人才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1.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应企业 (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基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理论,以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近年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综合研究,客观分析问题,找出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促进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更趋合理,缓解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总目标。

2. 改革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资料,特别是对我系商务英语09、10年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计划进程表以及实际操作的分析归纳,结合毕业生及企业调查反馈资料,课题组总结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

1) 专业特色不明显。商务专业课仅占15%

2) 实训课收效甚微,特色难以体现。

3)专业课安排时间偏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来不及接触或吃透相关专业课就面临2+1模式

4)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欠缺

3.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及课改团队反复多次进行了课程改革专题研讨,师生座谈,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并组队前往各兄弟院校学习调研,集思广益,科学定位,着手对11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行了“课―证―岗”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

3.1确立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思路

确立了商务英语专业遵循“一大目标、两个重心、三大能力、四个标准、五项原则”的办学思路。即:以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为专业总体目标培养;以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为专业培养重心;以英语应用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和办公实践能力为专业培养主能力;以英语能力证书、商务职业技能证书、国家计算机能力证书、毕业实习为四个衡量学生总体能力与素质的标准;以“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社会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实践立体化”为专业建设的五项原则。

3.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构架起基于工作过程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实践性,大刀阔斧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了“课―证―岗”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框架,以期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资格证书以及上岗即顶岗的相融通。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模式改为由文化基础模块、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商务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和素质与技能模块构成。具体措施如下:

3.2.1 更换教材:

1) 由原来的以生活文学内容为主的精读教材直接改选为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商务英语精度教材内容,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熟悉积累相关知识与词汇

2)是将原来的听力、口语普通教材直接换用商务环境下的商务听力和商务口语教材,突出商务英语特色,也有助于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

3.2.2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和教学学时:

1) 根据师资状况教学团队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处理。国际贸易实务中英语部分的内容直接剔除,专门另行开设,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效率,与外系教师教学间的形成了良好的互补,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和遗漏。

2) 剑桥商务英语由原来的周二学时调整为周四学时,并从第一学期开课,两学期学完初级、中级内容。

3.2.3据市场岗位需求新增开了以下几门课程

商务英语翻译(配套实训); 商务英语写作(配套实训); 商务英语口译(配套实训); 国际商法(专业知识课); 英美报刊选读(技能拓展课程);饭店管理实务(技能拓展课程)

3.2.4根据职场岗位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取证实训》课,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证书。在要求学生取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或英语专业四级证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能力证书的取证要求,如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翻译资格证书、单证员证书或跟单员证书,并申请到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全国职场英语考试考点。

3.3 积极争取多方努力,加大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2011年,投资42万元新建了一间多功能语言、技能实训室,配备了单证函电仿真系统,保证了学生实操能力模拟训练。

4.结语

改革后的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鲜明,“课―证―岗”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日趋合理,学生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依据国际贸易学会相关岗位从业要求引进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扩大了本专业在省内兄弟院校中的影响力。“课+证+岗”三位一体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值得进行推广。但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单薄,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在今后,应在学院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质量建设,支持教师获得更高学历,鼓励专业教师到实践岗位顶岗挂职,增强专业教师的企业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