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考试范文
时间:2023-03-29 08:0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考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素养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感振奋,亦觉任重道远。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地位在中小学教学中日益提高。课改后信息技术已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1 1年我省也把信息技术作为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目前,我们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十二年来,亲身感受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与革新。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下如何对待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在此,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析
2011年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一年,我校参加考试人数158人,及格152人,及格率96.2%,满分100分3人,单班最高平均分90.65,全市平均分不到60分。从这信息技术考试的成绩看,信息技术课也受到部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令人担心的问题存在,低分考生不少,学生之间差距非常大,校与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基于上述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基础参差不齐。
初中入学时基础差异太大,比如来自边远乡镇的农村学校学生,在小学根本没有接触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就没有基础。城里学生小学已开设过信息技术课,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所接触和了解,具备一定操作基础。还有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平时操作的时间就比较多,他们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2.信息技术课未引起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学科,学生少有了解,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那么神秘,那么高深莫测,有畏惧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部分学生只对打游戏、上网聊天感兴趣,另外部分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课时开设不足,每周就两节课,甚至部分学校只开了一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课余又没有条件练习和巩固,等到下一次上课时又全忘了,这样学生就更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3、课堂内容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要求。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一直有收获的占40%,不到一半;有部分学生认为从来没有收获;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满意度高的只占36%。而据调查,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课堂教学在学生信息技术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材结构的分析
2000年11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个指导纲要确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具体模块如下:
初中基本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拓展模块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该纲要指明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因此,各地在编选教材时,都是根据本地区的机器设备、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条件在内容的选取和顺序的编排上选择。
三、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的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较其它传统学科起步晚,在教学模式上也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它要求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大,人才比较缺乏,再加上这门课尚未纳入高考学科,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权重不高,所以学校对此重视不足,舍不得对硬件的投入和教育人才的引进。
l、硬件达不到要求、师资不足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即使有专业教师,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是“纸上谈兵”,歪曲了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更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么是其它一些学科教师兼职的,要么是从其它学科教师中临时找来的,或者是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上比较差的教师改过来的。这些教师中绝大多数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讲解的多,做的极少或者根本就不做。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知道几个计算机名词外,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不要说利用计算机去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了。
2、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这门课程只开设一学年(高中一年级),并且每周课时数仅为1节,除去期中、期末停课复习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每学年教学课时数大约在30~35节左右;初中阶段信信息技术课程是不少于68学时,实际情况是开设不足40学时。按教材内容和计算机操作实际来看,就算是开足纲要规定的课时,要想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也是相当困难的,而我们边远地区学生课后根本没有练习的条件。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3、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过去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升学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有些省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会考内容,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会考的结果不影响高考,考试通过与否都可以参加高考,所以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尽管我省已将信息技术纳入了初
中学业水平考试,但权重不大,长期养成的惯性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所转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承担着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组织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1-001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作为高中学业水平的一项基本测试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我国高考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信息技术考试虽是过关性考试,但如果不及格将影响考生高考志愿的填报。那如何组织好信息技术考试呢?本人通过学校组织信息技术考试,总结了考试的一些相关资料并加入个人实际工作经验,来谈谈中学如何组织信息技术考试。
一、利用考前模考,充分提高认识,一着不让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考前要安排充足的人力,整理、安装、调试机器和系统环境,对微机、网络、电力等设施进行检查验收,确保考试顺利实施。切实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确保考试软、硬件环境符合考试规定的要求。首先要检查考场局域网网络是否畅通?要让所有考生机与监考机连通,考生机上禁止电子教室之类的软件,以防考试过程中,考生机的键盘和鼠标被锁住,影响考生作答试题。认真组织考生进行考试模拟演练,坚决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发生。既要培训好考试工作人员,又要最大限度地组织考生上机练习,熟悉考试流程。针对模拟演练所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监考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系统管理员及监考员熟练掌握监考系统的所有操作程序,熟练掌握机器故障等考场异常情况的处理办法,同时,学校要与供电、交通、网络运营等相关部门积极取得联系,全力做好考试的安全保障工作,严防考试过程中各种技术故障和灾害事故的发生,制定应急工作预案,确保考试过程顺畅有序。
二、设计考试内容规范表,加强训练,组织有效试卷
在进行相应试卷命题之前需要设计考试内容规范表,虽然规模考试(如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设计考试内容规范表是相应考试机构的职责,但作为学校日常教学中单元测试、学期测试等考试,它的考试内容规范表就可以由学校教研组来承担。
考试内容规范表一般可以由下面四个内容组成:
⑴考试的测量目标和行为目标;
⑵考试涉及的内容领域;
⑶题型;
⑷题量,包括每一测量目标或内容领域的题量。由此对于高中信息技术选修科目“网络技术应用”的学分考试,可以设计有关考试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试卷的命题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是一个新问题。以往的教学过多只考虑技术的传授,操作的可实现性;但随着学科的发展与理论的进步,也需要我们从试卷中体现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操作。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多了一个任务思考学科命题。以上只是笔者在探究信息技术教师命题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得一些经验与心得,提出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如表:
三、总结模考经验,加强责任意识,提高考试工作质量
模拟演练结束后,考点在安装正式考试系统前,须清理考试环境,保证考试在无毒环境下进行。清空模拟演练数据等与考试无关的所有软件,按照规定设置考试环境,安装考试系统,确保考点考试系统安装到位,考试环境符合考试要求。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教训,加强监考、系统管理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的业务培训;狠抓考场的硬、软件建设,规范布置考点考场,完善区域管理;学校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班主任职责,切实开展考生的诚信教育,深化考风考纪教育,构筑良好的考试秩序。考试期间,监考系统所有计算机不要连接外网、绝对保证无毒环境、网络防火墙必须禁用、360安全卫士类似软件禁用。(注:如果这些类似的软件不禁用,考生端和监考端不能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考生端考试系统无法正常打开等)。
四、规范考后管理,严格操作流程,确保考试数据万无一失
1.每一场次考试结束后,主监考必须认真检查本场次考试交卷情况,统计本场次考试收卷结果,检查未收卷考生数是否与系统自动产生“建议续考”的考生数一致,并将本场次考试结果数据上传考点服务器。
2.考点服务器收到每场次的考试结果数据后,考点系统管理员必须认真复核每场次考试交卷结果,打印每场次的各项数据统计表,交考场主监考进行签字确认。考生机每5分钟向监考机传送一次数据,监考员要经常查看考生数据更新情况,尤其是交卷时,如发现考生机超过5分钟未更新,监考员应立即检查考生机并解决故障。
篇3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校委会成员及八年级班主任
二、工作职责和要求
1、地理生物及信息技术考试工作实行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制,全面负责考试、上课等相关事宜及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
2、当天送考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地理生物及信息技术考试期间相关防疫规定,特别是所有送考人员及学生都必须佩戴口罩,否则无法进入考场。
3、当天送考人员在考试期间必须坚守岗位,严格履行送考职责,并保持24小时手机畅通,确属因事离岗,须向领导小组组长请假。考试结束后方可离开,往返交通自行安排。
4、八年级各班主任在考试前将准考证发给学生,考试结束后收回准考证。同时密切保持与本班学生及家长的联系,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置考试相关事项和突发事件。
5、七年级正常按课表上课,加强值班值守。送考人员如有因送考而与教学任务冲突的,请在班主任协助下自行调好。
三、具体人员安排
6月17日下午1:45从学校出发,4:40左右从九中返回。
6月18日下午信息技术考试大致流程是:先到休息室候考,然后大概提前5到10分钟进机房,按照安排表时间考试。
具体安排如下:
(1)2:00从学校出发,大概3点50从九中返回。
篇4
信息技术进入人事考试工作领域,使人事考试工作实现了报名网络化、培训以及服务的远程化,这对现代人事考试工作影响深远。
1 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阻碍
1.1 计算机管理意识不强
现在所有的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着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人事考试工作也是如此。但是近几年来,各种网络病毒、电脑黑客等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到电脑网络之中,导致一些单位在使用电脑工作时存在一些担忧。这一点在人事考试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事考试工作涉及到考试人员的很多个人信息,大多较为隐秘,且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一些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下的人事考试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以及疑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的应用。
1.2 政策因素影响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中的应用是建立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可能会影响到在报考过程中对考生的资格和条件进行有效审查,主要是因为目前网上报名的相关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部分现行政策的制约,要认真解决好网上审查问题,使之符合现行政策要求,同时对政策做适当改革和调整,使技术与制度要求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促进人事考试工作的作用。
2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作用
2.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首先,成立专项信息化工作小组,划分明确的工作内容,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证网络的良好运营和网站建设情况,真正提高信息化保障;最后,对于信息公开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严格把关,确保人事考试工作信息的安全性。
2.2 加强推广宣传
推广宣传是目前在人事考试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一些部门对网上报名的宣传不到位,相关设施不够完备等,使很多考生错过报名时间,或是不能合理安排相关培训工作。另外,网上报名有很大的随意性,也给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要加强网上宣传、采用建立公告栏等方式,确保宣传推广到位,实现常态化。使相关考试人员实时了解到人事管理部门在进行工作中所使用的程序和必要的方式方法,使人事考试工作相对透明。
2.3 加大对人事考试工作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
对人事考试工作的投入不单单是资金方面,也包括物力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人事考试工作实行的是政策性收费,所以相对来说没有经济利益,所以加强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配备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系统,应用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
3 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作用
3.1 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传统的人事考试工作模式是,将上级下达的考试通知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盖章后,以文件为传输媒介,经过层层签发然后印制,逐层向下级单位进行转发,在转发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保管不利而出现重要信息的泄露等事件。而且在文件进行转发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并常常出现信息延误的情况,造成考试时间紧迫,甚至还会耽误考生进行报名,为人事考试带来了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影响了人事考试工作的有效展开。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不断推广,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一些不利影响,规避了传统人事工作的时间长、效率慢等问题,考试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进行,有关考试的具体规定、时间、要求事项也较为完整准确地得以公布,只要考生登录网站查询,便可一目了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3.2 优化网上报名流程
我国人事考试针对的是在岗工作人员,他们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工作日没有时间报名、缴费、领取准考证号等,只有周末有空闲时间,而有些考试单位周末也无法开展工作,这一矛盾较为突出。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开展,人事考试工作可以实行网上报名,所有的个人信息、照片、准考证号以及资格审查等相关工作程序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真正实现了全程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3.3 试题设置的智能化
公开、公平、公正是人事考试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人事考试的生命线。人事考试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才能被人信服,考试命题的水平是衡量考试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试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十分重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建立专门的题库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系统设置、题库设置、试题设置以及试卷的辅助管理等,促进科学合理地设置试题,并进行有效筛选管理。
3.4 进行网络试卷评阅、优化评卷手段
人事考试工作涉及面较广,在笔试环节会涉及到客观性试题,其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以及判断题等。还有一部分主观性试题,其中包括简答、论述、辨析以及申论等,在阅卷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流程繁琐,而且容易产生人为误差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所有的客观性试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评分,不但缩短了阅卷时间,提高了阅卷效率,还减少了可能因为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误差。主观性试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辅助,可进行一评或多评。这种评分方式打破了传统老旧的评分模式,更显科学化,考试结果真正达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综上,信息技术对人事考试工作有深远的影响。人事考试的信息化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构建真正和谐的考试环境,建立专门的考试网站以及网络管理系统。增强管理意识,是新时期赋予人事考试工作的责任,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人事考试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保证人事考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英,张博.基于功能主义视角的人事考试功能分析[J].中国考试.2012(4):31-35.
[2]黄庆庆.试论构建人事考试的“立体化”监督模式[J].华章.2011(22):24.
[3]李华山.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事考试工作创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8)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业水平考试 教材分析 大纲分析 题型分析 应对策略
一、了解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可划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是必修模块,其他几个模块均为科目内选修模块。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必修模块和至少一个选修模块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每个模块的内容如下:
(1)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必修内容。这部分内容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理性建构的过程。
(2)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由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应用和网站设计与评价三个单元组成。
(3)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的基本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进行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4)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介绍计算机解决应用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想,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并通过列举和分析典型算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数据管理技术模块以介绍数据库相关知识为主,建议划分为数据管理基本知识,数据库建立、使用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等三个单元。要求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会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据库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6)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强调让学生体验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了解其基本原理。主要划分为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三个单元。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会简单使用人工智能语言解决问题;能够用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感受人工智能的丰富魅力,知道人工智能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与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1、命题依据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主要以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实验)》和各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为命题依据。
2、考试范围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一般为必修学分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如贵州省2012年、201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粤教版)和《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选修情况2014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粤教版)和《网络技术》。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能力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业水平考试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级标准。
A级只要求学生了解和模仿,比如信息及其特征、信息加工概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特征、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等。
B级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独立操作。比如信息的获取过程、网络数据库的检索、图形图像的采集、数字视频的采集、网络通信原理等。
C级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比如文件的下载、文本信息的加工、表格信息的加工、Flash简单动画的制作、photoshop cs8图像简单处理、因特网的组建与设置、因特网的接入和使用等。
三 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和内容。
各省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的形式一般为纸质考试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无纸化上机考试两者之一,采用闭卷形式。下面以贵州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为例谈谈。
贵州省从2012年开始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网考的形式,考生使用考试软件,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答卷。试题由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智能生成,所有答题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的内容根据各校的选修情况分为两个部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应用》),共150分。
第一考信息技术基础:满分 90分;包括单选题15道,每道4分,共60分;操作题2道,word2003 文档处理和excel2003表格处理,每到15分,共30分。
第二卷考选修: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应用 满分60分;包括单选题10道,每道4分;操作题1道,多媒体(flash8.0简单动画制作或photoshop8.0图像处理)或网络技术(frontpage2003),该题20分。
结语:我们在应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时,应当全面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的三个等级要求,学习上有取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信息技术学籍卡考试形式,考试题型等,注意时间的安排,要有思维、有策略地完成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任务。
参考文献:
篇6
作者:宋丽萍
2013年起江西省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分值为一百分,对于录取层次为专科(高职)类别的学生来说,这一百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很多学校在高三复习都仅仅开设一节课或二节课,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的复习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挑战,结合其它省市高考试题分析,我们主要采用了三轮复习模式,在高一高二学考复习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加强加深了高考复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进行全面梳理,实现层层递进。
虽然学生在高二下学期由于参加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已经进行过相关内容的复习,但是由于学考与信息技术高考采用的形式不同,一个是机考一个是笔试,对知识内容体系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对学生进行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是很有必要的。根据《信息技术考试说明》按章节对信息技术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梳理,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连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信息技术知识点进行细致分析,将知识点必须达到的难易程度进行一个全面的概述,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很清楚哪些知识点需认知的,哪些知识是要深化理解。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化理解,结合具体事例会更有效,如在信息的特征很多学生都知道,但是答题过程中总出错,后经过我将不同的事例放在一起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答题关健。
第二轮复习:以“点”带“面”,突出重点难点,讲练结合。
复习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点”延伸到“面”,既要挖掘各个关健 “点”的横向联系,也要透视知识点的纵向联系,这样才能突出难点重点,做到有时放矢。
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抓住契机利用上机巩固知识。
经过两轮复习后,学生已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还存在一些漏洞,我利用一些契机让学生堵上这些“缺口”。今年综合应用题就是利用Cool Edit Pro软件制作配乐诗朗诵作品,在我校的艺术节举办的时候,很有班级的学生找到我要求帮他们制作配乐,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在机房里让他们重温高一学过Cool Edit Pro软件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写出准备环节、制作步骤、完成效果,有了动力,学生们纷纷自己动手,齐心协作,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不但解决了同学们的难题,也让学生们深深理解配乐制作这些知识点,同时我将其他的声频编辑软件(例如Gold-wave)运用、音频文件的格式及转换等知识也进行深化,实现知识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涉及到应用软件操作的题型,学生先用笔试的方式练习,再上机实践求证自己的疑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7
一、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思想,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不是简单的等于课标加上教材,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组成。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有三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信息技术”是属于“技术”这一学习领域下的一个科目,它由“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等多个模块组成。新课标提出以下基本理念: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就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认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但更着重强调的是教师要担负起学生的学习经验重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责任。
课程目标强调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这也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重点在于指出获取信息的四个过程分别为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及保存信息,而网络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是直接访问相关网页、使用搜索引擎及查询在线数据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
还有的是,新课标的学习不仅只是一两次的大规模的学习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
二、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主动出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抢占新的制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都进行深入改革。整个教学要让学生发展个性,尽显所长,课堂教学评价所关注的重心应该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师要迅速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也要从原来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不能只是因为学习信息技术而学习信息技术,而应该转向把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问题过程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这样就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了,工作减少了,相反地,教师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因为教师除了要像以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外,还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确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敢于探索、总结经验。
转贴于 三、明确责任,认清目标,积极主动,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勇敢尝试。
新课改的实验责任在于验证方案、创造经验、提升自我、改良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有光荣感、使命感和主动性、积极性。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提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未来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教学要重过程方法、讲体验感受,那么教师必须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熟悉学生、琢磨学生、琢磨教材、琢磨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全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的备课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资料准备;课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并尽快解决;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和补充等。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联系,多进行交流与沟通,实行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达到互相促进。信息技术,基于其自身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千万不能固步自封,如果自己的知识更新跟不上的话,那何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呢?
四、注重过程,重谈感受,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进行,一切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留意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还想学习什么等,而不应该再强调以前的老师讲得多生动、多精彩。当然,并不是对老师的基本功不要求了,而是把时间尽可能分配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老师从中经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把课堂教学从传统上老师的“教”转变到现在学生的“学”。这不并是说老师的作用和工作大大减少了;相反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因为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否则你怎么能够引领好学生呢?由于现今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多了,而信息技术课程大都在多媒体电脑室进行,这就要求老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与监督,以免学生玩游戏、胡乱上网、聊天等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当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互动外,还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进行小组的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而“综合活动”则更加全面地让学生有发展个人才华的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问题,综合地体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此外,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以防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这种可能;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学生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的闹哄哄的。
五、边学边教,寓教于乐,若有所思。
新课改是新的东西,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一员的教师,应该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其实教师也是学习者,他们应该和学生一样处于学习上的同一出发点。教师应该学会在教学中寓教于乐,不断学习,把教学当成是一种乐趣,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从而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教学当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若干疑问与思考如:
1)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老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目标打折扣甚至失败。特别地,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由于一直以来都属于高中的次科,甚至可以说是次次科,学生一直以来都不甚重视。现在按新课标的精神,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这一领域修完四个学分(2个必修+2个选项修)。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学习领域的重视程度。但是我们还要考虑的是,由于信息技术一直以来都没有作为会考或高考的科目,这样就不能给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给预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所以建议考虑作为会考的一个科目进行。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还可作为高考的参考科目或必考科目。此外,如果把信息技术纳入考试的范围的话,上级考试主管部分应该要考虑考试的形式选择问题(机试、笔试、混合形式),还有的是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在对信息技术的硬件支持的参差不齐这一严重问题!
2)新课程实验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学习,选修课就存在很大的弹性。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陈代谢很快的学习领域更需要从事的教师要不断自我地学习。所以新课程实验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新的要求会激励老师们去学习和提高自己。因此,教学主管部分及学校要尽可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及学习时间给老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篇8
关键字:农村 信息技术 教育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又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下面,本人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谈谈在农村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一、加强硬件建设,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于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不少村庄尚未接通ADSL宽带,以至很多农村中小学即使有计算机也无法上网。显然,基本的硬件设施尚未具备,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无米之炊”。因此,加强硬件建设是目前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要确保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首先领导的观念要到位,要舍得把钱花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上,要有勒紧裤带也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搞上去的精神。当然,巨额投资光靠学校是不行的,还应积极向政府争取资金,向社会乡贤筹集资金。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然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困难重重,不仅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还来自错误观念的干扰。有些农村学校虽然有条件开设信息技术课,却因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办学成绩主要看升学率,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家长和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教学生打打字,不是中考的科目,不用太重视;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己无关。这些落后的观念成为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阻力。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评价标准,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知识的拥有量,特别是考试分数,再也不应被看作一个人是否人才的主要标志。在信息社会,一方面是知识量急剧膨胀,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因此,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检索、加工复杂信息,利用好现有知识去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要重要得多。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国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再次,要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纳入学科教学目标。目前我市一些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大多教师将信息技术仅仅用于课堂演示、黑板电子化,而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自然导致学科教育目标定位过于狭窄,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完全推给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做不但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阻碍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化。
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有实际行动。对当前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要面对现实,勇于创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全体农村中小学生都能真正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根据《丽水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意见》的精神,从2007年开始开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其中把信息技术测试也列入初中毕业生技能测试项目,并将分数计入升学总分。这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效工具,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立足本校,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有了设备,没人用,一切都是空的,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教师的素质不高,多数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老一套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方式,连投影仪都很少使用,对计算机甚至有畏惧感。这两年随着教师计算机考核的开展,情况稍好一点,但是距离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差距还是很大的。而等待分配师范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在当前IT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是很难如愿以偿的,因此只能立足本校,自力更生,通过培训,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1) 加大力度,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观念,要使广大教师感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到这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大问题,从而能自觉地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积极、自觉地去学习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要把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评审和评先进教师、年度考核的必备条件。
(2) 形式灵活多样,要求分层次。在农村中小学,每个教师都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除每学期安排少部分老师参加系统培训外,对大多数老师要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晚上等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修培训。
由于教师的年龄、文化层次都大不相同,教师的培训一定要做到分类分层次,对一般老师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如WINDOW XP、WORD,POWTRPOINT、EXCEL、网络测览器等。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如Autnorwrae、Photshop、多媒课件的制作等。
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需要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及教师形成共识、作出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
篇9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1.课时完全保障
绝大部分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必修模块,高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每周一节课。也有比例极小的学校,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结合起来考虑,将其中一门安排在高一年级,另一门安排在高二年级,每周一节课。还有极少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在两个学年的四个学期中交替安排,即一个学年中一个学期只安排信息技术,另一个学期安排通用技术,每周两节课。以上三种排课方式,均能保障每门技术学科整个学时达到72个学时,折合4个学分,完全满足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2.模块多样性得以保障
与全国其他省区比较而言,我省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课程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除了人工智能初步之外,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与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4个选修模块都有开设。
同时,省级层面并不规定每个区域、每个市县和学校开设什么模块。众所周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所涵盖的领域之广、专业内容更新之快,远远超过一般的学科,这就容易导致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结构存在程度不同的“不均衡”,擅长一些领域而对另一些领域则知之甚少或基本不了解。选修课程的开设基本上由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确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任教师的学科专业特长,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
3.课程评价机制逐渐完善
我省于2010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基础会考方案,明确将技术领域的两门学科纳入正式考试科目,在高二年级结束后考试;严格按照国家考试要求合卷命题,并将考试成绩的5%纳入最终的高考总分。省教育厅委托国内知名高校、学者进行专门项目研究,最后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热情,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大大超过以往。
在全省层面,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考试科目一样,通过基础会考,非常直观地掌握了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类教研、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科素养。
在学校层面,由于引入了规范的学科考试评价,因而带动了学校能对学科教学、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职业认同感得到了有效强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反思
虽然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总体上情况良好,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
1.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依然不容乐观
虽然从全省范围来看,信息技术课程选修内容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的选择性非常明显,但是从具体的某一所学校来看,往往是教师的选择代替了学生的选择,新课程提倡的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权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同一所学校所选择的选修模块,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只有少数学校保留了两个以上的选修模块。
2.考试评价对于课程开设的引导功能还有待改进
从一线教学的反馈和基础会考选修模块答题的数据来看,新课程实施之初,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选修比例比较高,达到了35%,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也有较高的比例,超过15%。而随着考试评价的推进,各个选修模块试题命题难度很难达到有效的均衡。从在计算机中制作作品的角度来看,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内容明显少于多媒体技术应用,而前者的理论性知识又明显多于后者,其试题趋于模式化,难度也低于其他模块,相应的考试分数也高于其他模块,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学校选修了前者,从相关数据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2011年、2013年全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抽样数据,各个选修模块开设的比例如左图所示。
如何挖掘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适合纸笔测试的内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命题形式,平衡各个选修模块的考试难度,最终实现各个模块课程的均衡开设,还亟待研究。
3.缺乏更深层次的课程评价,不能进一步促进学科课程的实施
在我省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学科课程发展的首要促进手段之一就是考试评价。虽然之前采用纸笔测试、将分数计入高考总分等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实施,但当这样的改革已经成熟之后,没有进一步持续推动评价方式的变革,学科课程实施就进入了停滞期。尤其是当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是教师,发现以5%的权重计入高考成绩,其实对最后结果的影响比较微小后,评价能带来的动力、压力就开始慢慢失效了。如何为具有学科潜力的普通高中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升学通道与激励措施,进而激励学科教师更好地实施课程,也是我们目前需要面对的问题。
篇10
殷怀军 甘肃省会宁县草滩初级中学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
背景下,如何立足农村中学的实际,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进而大幅提升农
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
课,在农村中学已经全面开展起来了。但是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
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一直在低效率和低水
平上徘徊不前。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在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
在中考中只是过关考试,考试压力相对较小,许多学校都把信息
技术课看作“豆芽课”,“鸡肋课”,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
都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甚至每到中考冲刺阶段,信息技术教育
课作为“副科”,常常被挤占挪用。
(二)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大家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
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示范、学生观
看演示、 然后学生上机操作。 其实就实际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来看,
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而言,教师未讲完即可准确地上机操作;相反,对于理解能力较
弱的学生而言,即使教师讲完了授课内容,学生依旧无法完成操
作,这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上课时间注意力不集中,在走神的过
程中一堂课就结束了,倒是学习效率低下。
(三)信息技术教育方法落后。在当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
学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普遍采用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
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上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
师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言语传递给学生、执行教案的过
程,许多教师沿袭自己多年的授课思路与过程,不善于发现和总
结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善于根据学校情境进行反思和调整教
学思路,其实,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课堂中最理想的教学设
计。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一旦学生没
有回答出来,教师就会一直加以引导,直至完成预期的目的,得
到预定的答案。
从上述的问题来看,当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从
教育理念,还是从教育方法上,都与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新理念和
新方法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高效课堂建设
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成为当前广大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面
临的一项艰巨的现实课题。
二、构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在农村中小学的不断深入,笔者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
验的基础上,以高效课堂建设理论为导向,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在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
的探索,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抓好以
下三个关键点:
(一)课前应重点抓好优化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是
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等。教师又是教材的开发者、实践者。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这
一点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要有
自己独特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变更教材
中知识的前后关系,吸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丰富教材内容,使学
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
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
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
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和
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只有正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才
能在每一环节上认真设计,实现高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中应重点抓好优化教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因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
方法,除教师精讲以外,更多的是学生的上机操作。学生只有亲
手操作,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课程,才能掌握知识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的动手操作,真正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
听讲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的激情,更
谈不上掌握知识和能力了。但通过一定的理论加实践操作相结合
的方法,既传授了相关理论知识,也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枯
燥的理论得到巩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好动的天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巧妙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巧设练习
时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事实证明,有趣的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欲望。比如在讲解自定义动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结合校园花池图片作为对象,蜜蜂作为自定义动画动作,学
生看到设计的练习能让蜜蜂翩翩起舞后非常高兴。对于这样有趣
的练习,学生也愿意主动的参与教学,同时课堂也高效起来了。
同样, 巧设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难度问题, 难度大了学生很费劲,
难度小了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基础深入了解,
对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练习要求,从而打造信
息技术高效课堂。
(三)课后应重点抓好教学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
说过“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
所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没
有反思的习惯,只是为应付学校检查,就是有反思,也是三言两
语、泛泛而谈,模式化的。教师只有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关注全
体学生的发展,才能在课后正视成败得失。同时要与学生沟通交
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反映的意见建议要吸收改进。最后认
真总结反思、科学反思,要把教育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
教育智慧。 只有认真做好反思, 才能打造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总之,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建设之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在教学
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高效课堂教学理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