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媒介;生存环境;范式
当代许多人机界面的人体工学程序,很多是基于用户加入半自动主体或智能主体组装的环境的隐喻和机制,这些技术形态包括定位、追踪、确认、掌握和移动、修改对象。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媒介的交互设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体现了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心理意向。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是对媒介交互智能化的一种适应,更是我们认识观的一次跃进。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环境,环境即媒介。”[1]从生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媒介环境,我们即是媒介,媒介即是我们。新兴的媒介形式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媒介。
生态心理学研究特征
(一)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秦晓利在《生态心理学》一书中,定义生态心理学为“运用生态学的视角与方法,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并把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主要以吉布森、奈瑟、巴克为代表,强调在非实验室的情景下研究生态心理学;另一种是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这更趋向于问题型的心理学研究,针对的是生态危机的现象,其代表人物有温特、霍华德和罗杰克,他们试图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人们对环境的不适当的行为。
(二)生态心理学研究方法
强调自然情景的生态效度的研究。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研究,采用还原的方法,将现实生活简单化,讲究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变量控制,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以线性方法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实验的效度。虽然,实验室的研究方法强调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达成,然而,生态心理学认为,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静态的变量控制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巴克、奈瑟等力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知觉现象,立足于生态世界观,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心理学家使用“生态效度”一词,来强调与传统的实验室心理研究的区别。“生态效度”最初是由布伦斯维克(Brunswink)提出的一个术语,指“远近距离的协变程度”。[2]
对还原论和元素主义的批判。来自经典力学的还原论认为一切高级的运动形式都可以转换为低级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体性的现象分解为具体的组成部分,从低级的、简单的形式中分析复杂的整体。与还原论相类似,元素主义,也是与简单性相联系,牛顿的机械世界具有因果决定性、统一性、可加性、简单性,因此用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将心理和行为分解为基本的元素。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到作为部分来研究整体以及强调整体、忽视部分的局限性。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把对视知觉的研究放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关注来自环境对实验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他允许被试的头部摇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一体的光学。
具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生态心理学采用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法,行为样本记录法、行为背景调查法、档案法来实施具体的研究。生态效度实验法与传统的实验法有所区别,在实验的取样、设计或者是实验场的选择方面都尽量靠近真实的环境,以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真正的心理状态。样本记录法,指在自然环境中对人或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原则。[3]行为背景调查法通过K-12量表,对处于各个不同行为背景的被试进行分类,设定边界,在各个边界中探究行为的差别。这种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包含描述法、自然观察法等;巴克强调进行生态行为科学研究必须注重对生态数据的搜集,以及如何在档案中保存这些数据,以便容易接触这些数据。
生态心理学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的视角
(一)人与媒介的关系
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把我们作为媒介之外来看问题,我们使用媒介来进行传播。第二个是媒介环境学的观点,是把环境当做媒介来理解,或是把媒介当做环境,我们参与到媒介中达到媒介交流的目的。
我们把媒介定义为“在自然中起中介作用的事物或者物质,通过空气的力量产生了一个效果”(Random House/Reference Software,1993),媒介的这个观点强调了技术使用和作为发送传递信息的通道。与此同时,认知主义把认知描述为信息处理,信号通过转换进程、暂存器和处理模型传输。依照这样的思路,人类使用电脑工作的方法就是通过信号和机器语言与电脑的相互交流。然而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开发中,我们是否可以单纯地理解人与媒介的关系是一种交流?
传统媒介知觉隐性的我。生态心理学认为,知觉环境就是知觉自身,我们与环境是一种交互的、互补的关系。当我们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时,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知觉或者思维模式赋予对媒介的理解,当媒介反作用于我们自身时,又体现了我们的知觉形态。我们与媒介的交互也就是与自身的知觉进行交互。在传统的媒介形式中,我们的交互是“我-媒介-我”的转换,另一个我依旧存在于我的思维中。
新兴媒介知觉显性的我。尽管媒介环境学的理论不只是针对新兴的媒介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生态心理学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正是顺应了新兴媒介的发展。新兴媒介的发展集合了我们人类本身复杂时空与准社会环境中的优良交互传统,不管是对人类认知环境的模拟还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模拟,抑或是媒介界面的设计等,越来越顺应了我们的认知模式,根据人类认知处理的差别,跟随适应我们的认知模式,相比传统的媒介环境,无处不在的关怀体验显性了我们的认知模式。如果说,传统的媒介交互是与隐性的我们进行交互,那么新兴的媒介交互形式,体现为显性的交互形式。这种交互模式体现为“我-媒介-克隆我”,这与生态心理学的“知觉环境即是知觉自身”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
进化论的观点。现代人类与前冰川时代的祖先的区别是我们的适应性是重要的文化,自然选择的许多进程被快速的适应机制代替,塑造了智慧的人类。但是人类的进化速度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放慢,因为,选择的压力可能由技术和社会政策来调节而不是自然选择来调节。[4]诺曼(1993)曾简洁地总结了信息外化的主题,“事物使我们变得很聪明”。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大多不是存在于我们的思考或者记忆能力中,而是我们构建外部认知事物,并使用它们去补偿我们工作的限制和长期记忆。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调节、自组织,其机制就是补救媒介。媒介不断补救的过程就是媒介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甚至是模拟和复制人的感知和认知模式。莱文森“人性化趋势”的媒介进化论认为,人好比是“自然环境”,人们选择技术和媒介,用以维持、发展自我,改造世界。[5]
系统论的观点。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观点指出,机械论有三个错误的观点:一是,简单相加说明有机体的观点;二是,“机械”的观点,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做机器;三是,被动反应的观点,有机体受到刺激才做出反应,否则就静止不动。[6]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整体的、动态的、等级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强调,不仅要通过部分解释现象,还要估计它们之间联系的总和。动态的观点把有机体看做是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的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异因同果率。等级观点认为,有机体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起来的,具有层级性,生物学的任务是发现在生物系统中起作用的规律,建立机体论代替机械论。
(三)媒介与环境的关系
说到媒介与环境的关系,不得不提到媒介环境学。波斯曼说,媒介环境学主要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理解、感觉和价值,以及我们与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帮助和阻碍我们的生存。[7]52麦克卢汉(1962)也指出,一旦世界的主导传播媒介变化了,符号系统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依靠媒介进行交流时,感官必然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媒介环境学把“媒介本身”作为变化之源、立论之本,不从媒介环境学的传播内容、影响媒介传播的各种噪音,也不从媒介背后的意识形态来分析,而是肯定传播形式的重要性,在它看来“一切历史都是媒介史”[7]15。
4.生态心理学知觉与媒介环境的关系
生态心理学认为,知觉和行为不能分开,知觉包括选择和牺牲其他来处理一些信息资源。奥卡姆的剃须刀理论,要求我们用最简略的途径达到解释的完善。我们的认知过程也是在修剪的过程中处理信息资源,这必然要牺牲其他的一些信息。作为环境的媒介,不能简单地模型化,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大量独立的信息资源,也就是生态心理学中的“生态位”的影响。
媒介环境设计对认知的支持。哈肯在热力学内容中提出,有机体花费少量的能量去处理环境的某些方面,可能会产出大量的回报。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改进媒介环境方面的建设,可以减少我们认知的消耗。举例说,新的写字楼的员工即使住了几个星期也不能画出整个楼层的布局,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这栋楼里工作,因为写字楼详细的导航保证了员工行为的正常进行。在这个媒介环境中,我们通过外化的媒介环境,增长了热力学效度,减少了有机体认知的消耗。而香农-韦弗的传播信道的模式,简化了我们的认知模式,哈肯因此拓展了香农-韦弗的观点,认为他们的联结的观点是机械的、决定论的,热力学的联结是多对多的联结。要想概括联结和信息转换的讨论,我们应当通过媒介技术来理解人类知识的外延,通过分配人类和他们外化的环境之间的表现工作,减少有机体认知的消耗。
篇2
关键词:正确 心态 眼光 思想
十一年苦读,经过小学的基础学习、初中的强化训练,经过不亚于高考的中考升学考试,终于到了高中,两年中接受了知识,也承受了各方面的压力,苦苦熬到了高三,云开日出。眼看学习的苦日子快结束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学生有了厌学、烦躁、自暴自弃的想法,最终影响高考时的正常发挥,十二年的付出成为“南柯一梦”。作为高三任课老师,我觉得我们不但要看重学生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用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高考,下面我想结合工作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让学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每一次成绩
升入高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头脑想法单一,属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类型,面对任何事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这属于学生自身的一种心理强迫症。这种学生一般在校生活比较沉闷,死啃书本及练习,面对每一个问题都是停步不前,稳打稳算。同时,他们面对任何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失败总是会想“为什么会丢分,为什么没有进步,为什么......”因此,特别看重大大小小的每一次测试,成绩一旦好就会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成绩如果下降就会钻进牛角尖,会进自我身体或思想的折磨,一旦想法误入歧途,反而会害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这种情况很多,有的学生甚至于一次或几次失败后完全放弃了,有的学生甚至于因为一些其他事情并存二选择了轻生。所以,作为教师,在抓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和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能正确面对每一次测试,帮助他们认识这些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和不现实之处。成绩好是对这段学习情况的肯定,成绩不好说明还有许多没有掌握的地方,我们应该查漏补缺,弥补知识的不足。而不应该和自己较劲,避免陷入到情绪障碍中去。教师要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成绩,帮助学生迈过自己内心为自己设置的那个壕沟。
二、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的真谛就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作为教师,我可以理解为: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名牌大学是每一个高中生的奋斗目标。但是,每一年身边进入知名大学的学生又有几个。因此,对于有潜力的学生可以这样考虑,但是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理,减小高三学习压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现有的优势,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加强自己的特长训练,外加自己的努力目标一般会达到,并且事实证明,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反而高于他人。
三、让学生用清醒的头脑考虑未来的目标
每一个人都要明白:现在的社会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落脚点。高三学生更加应该明白并认识这个道理,这不是作为旁人否定某个学生的价值,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清醒的头脑和眼光看待这一切的。高考状元、榜眼,没有一个人不梦寐以求。尤其到了高三,学生大脑中除了吃饭,也许只会剩下一片题海,对睡眠都会忽略,严重的睡眠不足已经是现在学生的职业病,整天头脑发昏,甚至于有的只会先看教师再翻书本,如同机器,只知道要考个好成绩,却不会换个角度去想,考试失利怎么办?难道拿上成绩才要考虑这一切吗?作为教师,我让学生明白古代战术高明的将军在攻占某地时首先会想好退路在哪里?这样才能做到保存实力,学习也是一样,我的未来理想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现有的成绩,保持头脑有清醒的想法,确定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人云亦云,混沌终日。
四、让学生用辩证的思想看待身边的一切
在高三,由于成绩差,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厌学心理,整天趴在书桌上无所事事,混日子,还没有高考自己已经放弃一切。他们的想法我能理解和感受,同在屋檐下苦读三年,最终的出路却是不一样的,心里不好受。这是高三学生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成绩好的日日笙歌,成绩差的以至于落考的则是夜夜泣泪,有的干脆放弃职高或复读,而是直接融入到了社会。英国科学家培德若特说过一句话:“最高的享受是完成别人认为你完不成的事情。”我让学生正确认识高考的意义,这只是对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检测,是人生中要迈出的第一步。成绩只是一方面,欲胜人,先胜己。面对成绩如果连自己都战胜不了,已经投降了,那么最终一事无成,如果能在低成绩下学得好技术,在工作中突破他人突破不了的难题,我们还是最棒的。这实际上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高度用辩证的思想看待身边的一切,包括自己不尽如人意的成绩,给学生成长的动力和空间,消除考试压力。
参考文献:
[1]蒋薇美.开启心灵的钥匙[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跆拳道 学生 调节 焦虑心理
中图分类号:G88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90-01
跆拳道是一种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具备激烈性、危险性以及紧张性的特点。大部分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因为存在害怕、焦虑等心理情感,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跆拳道技术和展现过程中受到阻碍,影响实际教学工作的质量。本文主要是对调解跆拳道学生的焦虑心理进行分析。
一、焦虑心理出现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据实践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明_出现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生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消化不畅通、身体存在问题或者是精神状态过于疲惫;第二,恐惧失败、存在紧张的情绪,过于担心预期目标或者是自己行动中出现问题;第三,感觉过于紧张,例如准备不全面、拥有的条件较低,焦虑情绪的出现导致学生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误判;第四,情绪失控,运气不佳,实际能力较低,天气情况不良;第五,犯罪感。例如担心误伤对手。实际研究证明,进行危险性高的项目的运动员要比危险性低的运动员焦虑程度高,例如跆拳道、散打、拳击、柔道等方面的运动员焦虑程度要高于羽毛球、乒乓球等方面运动员的焦虑程度。由此可知,在跆拳道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扩散、技术不达标等内容都是影响学生构成焦虑情绪的因素。
二、焦虑对于跆拳道学生技能发挥的影响
学生焦虑程度会对实际课堂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降低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在不断降低。跆拳道的教学结果展现了实际学生学习能力和技术的灵活性,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产生焦虑心理,自然而然地影响学习结果,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技术的质量,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且提升运动创伤事故的概率,难以为学生创造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三、调节跆拳道学生的焦虑心理
(一)模拟实战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身上穿着护具,两人为一组实施接触性的实际训练。学生只是作出动作,但是展现的力量较小,从而提升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整合引用水平,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技术的引用,提升自我判断能力和想象力,以此降低学生的交流心理。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两阶段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先设定进攻方和防守方,并且设定进攻和防守的动作,同时保障动作的连贯性,之后两者转变角色;另一方面,巩固前一点的内容,并且结合自身情况随意实施进攻和防守。
(二)反应动作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两人为一组实施训练,这次训练中需要穿戴护具,两者距离一米到两米之间,不需要进行身体碰触,依据实战的要求进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此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三)沉思技术法
这种方案是一种平息精神力量的方案,其主要是依据自我暗示、自我指引、自我设定等方案中对自己实施良性的引导,以此优化自身的情绪、心理以及情感等。在进行跆拳道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结合沉思技术法有助于学生站立或者正座,上身放正,全身放松并且有节拍的实施呼吸,闭目深思,之后将注意力集中到感觉表层中或者是暗语中,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学生对跆拳道工作技术的记忆和熟悉程度,以此提升自我的信息,降低焦虑的程度。
(四)心理藐视精神压迫法
这种方案主要是依据训练引导学生具备优质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记忆和勇敢的信心,也就是在精神世界中完完全全地压制对方,让对方完全处于自己心理影响下的劣势地位,并且结合自己设定的战术实施比赛。在这种训练方案中,可以有效降低焦虑的心理,以此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压力承受水平。
(五)多媒体教学调节法
这种方案主要是指在教学工作中依据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以往教学理念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于学生,之后教师指引学生学习。依据观看跆拳道教学视频,促使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多次地分析、理解和记忆学习的教学技术特点,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对跆拳道的热爱程度,从而科学调节焦虑心理,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跆拳道不但是一项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依据个人技术为基础的技巧性、智慧性的对抗运动。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坚持不懈的信心,保持自身的理智,可以沉着面对突发性问题,并且将焦虑心理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以此保障战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医学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某些方面又有许多知识与理念与太极拳相通。目前,在一些医学院校,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不足。而学生管理又是一所学校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探索一套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医学类院校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时展对大学生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意义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能更好的管理新时期的大学生,学校也必须采取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人手一部手机,手机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和发短信,学生们普遍喜欢上网,玩QQ,玩微信。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创建班级QQ群,微信群,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
1.2医学类院校管理工作的现状
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同学们结束了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刚刚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重大目标,整个身心也随之放松下来。而南阳医专作为一个比较自由宽松的学习场所,对于一些在学习中比较主动自觉的学生,在有着丰富学习资源和浓厚学术氛围的大学能继续保持在高中时的学习状态,效果会比高中时候的更好。可若是不怎么自觉,需要老师在身旁鞭策的学生,就会很容易懈怠下来,耽误学业。
作为一所专业的医学类专科院校,南阳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多,以护理为例就有基护、实训、妇儿护、社区护,内护、外护等多种实训课,理论繁杂,动手能力强。虽然每班也配有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但基本上并不会像高中那样实时监控,也不会有高中时的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没有一定的监管,学习任务又很重,学习的内容又多,很多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前途,也影响学校的声誉。
2 医学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及重点
2.1 医学类院校生源层次的复杂性
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就生源来说有普大层次的,有升段层次的,也有“3+2”五年制层次。这些层次的学生,求学经历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生性格多样,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给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性。
2.2 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与中小学不同。
在中小学,一个班主任只负责一个班。只需管好几十个人就好。这样班主任有大量的精力了解学生的身心,家庭情况。而大学辅导员,尤其是医学类院校辅导员,因为学校系别多,有护理系,临床系,医技系,中医系,中药系,医学影像系,有些系人多,有些系人少,平均下来一个辅导员甚至要带二三百名学生。除了学生的日常管理,还有一些基本的行政工作。甚至还有一些辅导员兼职有课。强大的工作量以及业务目标要求,还有复杂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这些现实的问题,使得辅导员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变化了如指掌。一旦有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任其发展下去,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安全隐患。
2.3 家庭管理的缺乏
进入大学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的,在校期间同家庭的沟通交流也极其有限。在部分家长的观念里,进入学校,孩子的管教权也就交给了学校。除了偶尔问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是很重视。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的学历程度并不高,觉得孩子在大学深造,有老师指导,自己无能为力。对学校过于信任,平时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把孩子扔在学校放任自流。
3 习练陈氏太极拳对医学生身体的影响
3.1 拉伸韧带,修身健体
陈氏太极拳要求动作规矩,中正不偏,处于一种柔软的环境。以螺旋缠绕的运动方式,使骨骼、肌肉、关节得到全面的锻炼。骨径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整齐。太极拳运行时注意重心转换,移动时裆要撑圆,走后弧。运行时多注意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注意到这三合会使人体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
3.2 提高心和肺的各项生理机能
陈氏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要求气沉丹田。吸气尽量往深处吸。增加肺活量,提高免疫力。人体健康与否,也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深长的腹式呼吸,久而久之,充分的气体交换,也能更好的对肠胃器官进行按摩,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3.3 养心调性,培养情操
练太极要求“松活弹抖,沉肩坠肘”,这样能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而且做到这些对人的气质,精神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太极拳最神奇之处在于腰胯,要求习练者立身中正,活腰开胯。平日练习时要学会沉心静气,寻找放松的感觉。只有身心放松,身体才能健康。
3.4 畅通经络、血管
《灵枢》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时间很长,仅一套陈氏老架一路就有74式。一般打下来快的能有15分钟,慢的有几十分钟,甚至更长。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能使气血运行通畅。
根据《黄帝内经》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通过“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运动,能使血液加速运行,血管得到放松,增加氧气的供应,增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4 习练陈氏太极拳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1 对医学生的精神和情绪的影响
目前南阳医专的学风很好,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忍耐力,心浮气躁。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过度疲劳,头痛,神经衰弱等严重后果。
太极拳讲究阴阳一相合,连贯有均匀更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而且强调清心和寡欲,知足且常乐,注重思想集中,精神内守,除恶念和杂念,这十分有利于消除人事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
作为南阳医专的学生,都有一定人体学常识,也都学习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在练习太极拳时更有自己的优势,太极拳讲究放松,体会天人合一,达到高的境界时,是要体会真气在体内的运行,达到周天循环,做到百病不生。平心,静气,中正,安舒。
4.2 对医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现在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宠溺。而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项目,自古就有“冬练三九顶风冒寒把功练,夏练三伏汗流浃背不停歇”之说,武谚中讲:“一日练有一日的功效,水滴石穿,拳艺大进”,“拳不离手手观心,曲不离口口常诵”等。
对于医专的学生来说,坚持练习太极拳,培养自信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磨砺心志,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5
一、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生理学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剖学具有知识容量大、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名词、名称多,学习起来枯燥无味等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解剖学重记忆,生理学重讲理。在解剖学的授课过程之中,经常有学生对有关结构的生理功能,提出疑问,产生兴趣。所以,注意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生理学知识的运用,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2.知识系统性的要求
解剖学与生理学,原属于生物学的一大类学科,后来,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逐渐独立成两门科学,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密切联系性,决定了学习时的不可分割性。讲到肌肉,就想知道它是怎样收缩的;讲到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时,就想知道神经冲动是怎样传导,突触工作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需要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理念和科学的哲学思想,比如运动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唯物辩证法等。这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护理临床工作,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
青年时期的学生,不再习惯于老师的简单讲解,不再停留于老师的简单传授,更多时候是要探讨为什么、怎么样,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探究心理非常强烈。我们讲课的时候,不但要告诉学生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还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否则,学生的疑惑不能解决,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二、如何运用
1.引出自然
生理知识的运用,不可牵强附会,不可生拉硬套,要根据解剖学教学涉及内容的需要,要自然地引出,比如讲道肌组织时,可以引出一些肌生理的特点;讲眼、耳等感觉器官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出一些视觉、听觉的传导等生理学知识。
2.简明扼要
讲课中要注意,生理学知识的运用只是对解剖学知识和内容的说明与补充,是辅助手段,运用时生理学的内容讲解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画龙点睛。且不可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3.使用适宜
虽然,生理学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也不要泛泛使用。每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讲1-2个生理学要点即可。使用过度过滥,不但收不到逾期的效果,还会主次不分,事与愿违。
三、体会
篇6
摘要 通过对大学生的2683条“说说”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发现,新媒介已嵌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各个领域,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呈现出“随时随地”、“物尽其用”、“为我所用”的图景。在新媒介的使用中,大学生也充满了“个体自理性”,即从自己的目的、认知乃至想象出发,有选择地、自我矫正式地使用新媒介管理日常生活,而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绩效和促进自我发展。
关键词 新媒介;自我管理;QQ说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汪黎黎,怀化学院外语国学院讲师,湖南怀化418008;姚劲松,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湖南怀化418008
1)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辅导员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 FDY11013);怀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研究”( HHUQ2009-37)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Manz的界定,个体自我管理是指一整套认知和行为策略,其能帮助个体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自我激励的机制,从而推动个体不断朝着理想的绩效水平发展。自我管理是强调在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或长期的整体目标(如自我发展)导向之下,采取自我评估、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悦纳等认知与行为策略,调节自己的思想、情绪、心理、行为乃至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据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大学生周上网时长达到25.1小时/周,大学生群体使用各类交流沟通应用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群体,是交流沟通类应用的主力军。此外,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对自媒体非常熟悉且依赖性较强,47%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绝不离身”,37.4%的大学生“天天登录,形成习惯”,40.4%的大学生“在无聊时登录”。呵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脑、手机、IPAD等终端的不断普及,新媒介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随时随地收发信息、浏览网页、沟通交流、互动娱乐正日益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大学生是如何挖掘、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来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的?或者说新媒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产生了怎样的勾连?这种勾连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又有哪些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怎样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介管理白我?这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在已有研究中,较多地采用自我报告式的测量方法,但被试者的自我报告可能会与实际的网络使用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如Ebersole的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报告的网络使用动机与专家检查到的实际网络使用行为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实际生产的网络文本人手,采用文本分析法,并以深度访谈作为辅助研究手段。
鉴于新媒介是一个模糊而动态的概念,本文以是否接入互联网作为界定新媒介的标准,只要用计算机、手机、IPAD等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形式接人了互联网,便属于新媒介使用行为。大学生对大部分网络运用的使用率较高,新媒介使用行为多元而复杂。所以,本文拟通过研究大学生对“QQ说说”(以下简称“说说”)的使用,以管窥大学生对新媒介的日常使用经验及其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选择“说说”的理由如下:一是“说说”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与QQ即时通讯相关联的工具,随QQ-起内嵌到电脑、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中。此外,“说说”(最多140个字)与QQ签名(最多50字)能同步更新,且可同步到腾讯微博上。可见,“说说”具备新媒介的特征。二是由于与QQ相关联,“说说”在大学生中拥有较高的普及度和用户粘性,而操作简单、使用QQ时随手、创作门槛低、能得到QQ好友的关注和互动,又使其较之一般的博客、微博拥有更高的使用率。三是“说说”的公开性和可保存性,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可能。
在样本选择上,综合考虑年级、系部、性别等要素,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选择,即先挑出一个学生作为样本,然后再按一定要求从其QQ好友中挑选出新的样本。最终,样本总体情况如下:共选出12名学生,大一至大四每年级分别有3名,男女各6名,分别来自中文、物信、生物、教育、外语、工商、音乐7个系部。然后,选取一个完整学年度,对12名学生发表的“说说”及互动情况做文本分析。
在统计期间,12名学生共发表“说说”2683条。本文首先结合“说说”的前后语境及整体语境,对其进行逐条阅读、分析,通过资料浓缩,“将具体、零散的资料提炼为具有一定意义关联的资料……寻找类属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不同的类属合并成类群”,再根据“说说”的语境①,用NVivo软件对每条“说说”进行编码、归类,编码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88.4%。最后,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随时随地”的使用:嵌人大学生日常生活
“说说”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说说”有着较高的使用频次,在统计的1年时间里平均223.6条,日均0.6条;最多的433条,日均1.2条;最少的123条,相当于3天发1条。
大学生对“说说”的使用呈现出随时(anytime)的特征(图1)。如图1所示,在分析的样本中,全天24个时段里都有“说说”,高峰期主要集中在非睡眠的休闲时段,382条(14.2%)“说说”于睡觉前的22-23点;其次分别为21-22点(7.5%)、12-13点(6.9%)、23-24点(6.1%)。值得注意的是,“说说”的量在学习时段并未明显减少,除上、下午刚上课的第一个小时内,比例相对较低外(8-9点为2.7%、14-15点为3.7%),其余时段的量在4.5%-5.4%之间波动,较为均衡。凌晨1点-6点,仍有少量“说说”在各个时段。在“说说”的渠道方面,分别有1012条(37.7%)通过QQ签名、863条(32.2%)通过QQ空间、808条(30.1%)通过手机QQ空间。至少②有30.1%的“说说”通过手机(图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说说”的使用具有随地(anywhere)的特征。
(三)“物尽其用”的使用:勾连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文本分析发现,“说说”实际上已经嵌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及日常的生活、学习、社交等产生了广泛的关联。按照质化分析资料整理中的“互动模式”方法,结合“说说”的语境,经梳理、浓缩、寻找关联、循环修正等,最终提炼、总结出“说说”在日常信息管理、观点与愿望表达、情感管理、目标管理、关系管理等方面,勾连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图3)。
文本分析发现,785条(29.3%)“说说”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相关联。可见,利用“说说”管理日常生活信息,是大学生最普遍的应用,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大学生主要在三个层面利用“说说”管理日常生活信息:一是日常生活记录(占总数的23.1%,下同),主要记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遇到的各类事件、各种见闻、旅行游记等,大多是只言片语、碎碎念式的随手记录与,相当于一个日常生活的“记事本”、一个信息“平台”。二是信息公告(2.5%),即告知公众的信息,具有非常明确的信息传播取向,其目的就是为了传达和告知,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相当于一个“公告牌”。下面这句便是典型代表:“通告:本人不慎发现自己近日有严重避世倾向,原因不详,在言行上如有冒犯或得罪,纯属无心,还请诸君见谅。”三是信息储存与分享(3.7%),储存、分享有价值的或有趣的信息,包括名人名言、歌词、台词、流行话语、老师课堂话语等;分享与QQ好友密切相关的信息。此类信息具有明显的分享取向,相当于一个供大家传阅的“摘抄本”。
研究发现,“说说”亦是大学生用以表达观点、抒发感悟和管理情感的重要场域。513条(19.1%)“说说”关联大学生的观点与愿望表达,其中444条(16.5%)是来自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及少量对时事发表的观点和看法;69条(2.6%)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的个人心愿、各类祝愿等,如希望考试通过、尽快病愈、求顺利等。492条(18.3%)“说说”关联大学生的情感管理,包括心情呈现与表达(7.7%)、情感宣泄与释放(4.4%)、心理活动呈现(3.8%)和自我情绪调节(2.4%)。在这里,大学生记录、呈现、表达着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宣泄与释放着各种情绪,呈现着内心深处的想法、疑虑、焦虑及内心的独白与交流等,安慰着自己、悦纳着自己以调节情绪。可以说,观点表达的管道、抒发感悟的空间、管理情感的场地,使“说说”非常鲜明地呈现出大学生“自留地”的色彩。他们在这块“自留地”里,生产着自己的话语、观点、思想和情感,甚或视之为倾诉对象而习惯性地“对话交流”乃至恣意释放情感,以此展示并塑造着自己的个性,也建构着一个自我的世界。
大学生把“说说”作为一个以具体目标为导向的自我管理工具,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426条(15.9%)“说说”关联着大学生的目标管理,内容包括目标设计(1.5%)、自我激励( 6.2%)、自我监控/规范( 5%)、自我反省(3.1%)。具体表现为,用“说说”记录日常生活中确定的具体目标尤其是学习中的总目标、分目标等;记录围绕确定的绩效和目标,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等进行的自我监控、自我规范、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甚至自我惩罚等。随手粘上一句:“没能力,分心的事很多,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小小的心,大大的梦,加油!”如此,用“说说”进行目标管理,也就将原本属于心理层面的自我管理过程外显化,既可实现“记录在案,以资对照”的自我管理效果,也可通过这种外显与公开,将公众的关注、监督、评价等自我以外的因素引入,共同促使目标达成。
令人意外的是,大学生还充分挖掘并塑造了“说说”的社交、关系管理等功能。371条(13.8%)“说说”关联着大学生的关系管理,被用来传递指向特定人或人群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各种温暖的节日祝福、生日祝语,也有向特定人传递的普通信息、表达的谢意,还有少数针对性的指责、泄愤甚至谩骂。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公开化的渠道传递个人信息?小婷在访谈中如是说:“在‘说说’上祝福别人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他(她)的爱,会觉得自己很重视他。’’可见,大学生选择用“说说”来传递个人信息,而放弃短信、QQ即时聊天等私密渠道,其潜意识里希望的不仅只是传递信息,而是将信息背后隐含的传受者之间的关系公开化,借此来管理、强化一种关系。
综上,“说说”的文本分析显示,尽管“说说”只是QQ即时通讯工具附带的一个信息平台,但其功能却被大学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开掘,使其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产生了广泛的关联,达到了物尽其用的效果。阿晨在访谈中对“说说”做了如下描述:“‘说说’是一个倾诉者、一个陪伴者、一个记录者、一个苦难的承受者,有点儿像一个朋友、一个平台、一个日记本。我们记下了很多之前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很少分享的事儿。”
(三)“为我所用”的使用: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
从整体上看,“说说”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发生了广泛的关联,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对“说说”的应用是同一的、均质的。尽管12个学生对“说说”的5个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使用的偏好和运用的力度存有差异(表1)。这种差异,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说说”的使用较多地呈现出“为我所用”的利己目的。也就是说,在这块“自留地”里,他们往往从个人目的、意愿出发,有指向、有选择地使用“说说”为自己服务。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说说”相较于其它媒介具有哪些优势,能在哪些方面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体验和认知。这既构成了他们使用“说说”的基础,也是他们各取所需、有所侧重地使用“说说”的关键所在。结合深度访谈及“说说”文本,简要分析3个学生样本。
阿晨,大一,他认为,“说说”的优势在于能够隐晦含蓄地传递不能明言的观点和态度。基于“社交”取向的认知,他更多地用“说说”来维系、管理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占总数的29.5%,居首位),而其它的“说说”也大多有着一定的“社交”指向,即使是发表信息、释放情感,也是为了向特定的人或群体证明自己的存在、维系自己的身份或寻求一种群体认同。如他在“说说”中以倾诉的口吻,充分表达、释放了对靓颖的感情,其目的并非仅在于在“自留地”里恣意释放情感,而更在于寻求一种“凉粉”的身份认同感,因为其QQ好友里有几十位“凉粉”,这些信息是为他们而发。
小黎,大四,她认为“说说”可以表达、发泄情绪,能及时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认为“说说”的优势在于:“是希望引起别人关注的一种方式,而且比QQ给人更多的期待,因为没有直接对话,所以发‘说说’的当事人会在期待中等待别人的回复”。可见,与阿晨的认知不同,小黎并没有预设信息的回复者,而是对“说说”公开、延时传播带来的“谁会回复”充满期待。这种寻求关注、充满期待、获悉自己的关注者、寻求未明确对象交流的整个过程,或许正是她使用“说说”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她主要用“说说”来没有特定传播指向的信息,较均衡地使用“说说”来表达观点与愿望(28.7%),表达、释放情感(28.7%),记录、分享信息(24.2%)。相反,对有特定传播指向的目标管理(指向自我,2.5%)、关系管理(指向特定人,11.5%)使用较少。
阿毕,大三,他认为“说说”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寻找被关注的优越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每天一有时间都会不自觉地去看,也许看起来漫不经心,也不会经常去评论,但是这已是一种习惯了。”基于此,他对“说说”保持着较高的使用率,日均1.2条,且强调自我、有些个性的他还将“说说”完全构筑成一个“自我”的空间,含目标设计、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规范在内的,鲜明指向“自我”的“说说”居于首位(40.6%),而在情感管理、观点与愿望表达中也大多是“自我”的情感与观点。正是对自我的强调,“说说”日渐成了他的感情寄托和精神支柱。
综上,基于对“说说”的认知、体验乃至想象,大学生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地使用着“说说”,并在使用中进行自我纠偏、自我矫正与自我调试,呈现出较强的能动性,充分凸显了他们的主体性。孙冉的研究认为,“出于利他目的的作者似乎更偏爱于日记;出于利己目的的作者似乎更偏爱于日志”,这也为本文提出大学生使用“说说”呈现出“为我所用”的利己目的,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四、结语与讨论
总体而言,本文以大学生对“说说”的使用为例,通过对“说说”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勾勒了一幅新媒介勾连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总体图景。基本结论是:伴随着移动新媒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新媒介与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全面而深入的勾连,已嵌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日渐成为Weiser眼中的“影响深远的技术”一一“是那些能够消失的技术,它们将自身编织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至于人们很难将其区分出来。”同时,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是一个能动的“意义”行为: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媒介的价值,用以满足日常生活管理的需要并延展日常生活空间;他们对新媒介有着自己的认知、体验与想象,并将其投射到使用行为中,有选择、有目的、有取向地利用新媒介的各种优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纠偏、自我矫正使用行为,从而实现“为我所用”的利己目的。简要地说,新媒介勾连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图景可浓缩为:“随时随地”、“物尽其用”、“为我所用”,而勾连之间呈现的是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社会认知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个体自理性( personal agency)”,认为个体具有主动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Bandura认为,个体的自我管理功能正是通过对个体自理性的实践才得以展现。前面的研究揭示,大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目的、认知乃至想象出发,有选择地、自我矫正式地使用新媒介管理日常生活,体现出他们对新媒介的使用具有较强的“个体自理性”。
篇7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Moodle;辅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107―04
在网络教学平台(Moodle)不断地本土化的过程中,其强大功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基于“面向师范生的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管理系统开发”这一研究项目,通过分析免费师范生的现状和Moodle平台的优势,阐述了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的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一 免费师范生的现状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该《通知》详细说明了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应享有的待遇和毕业后服务基层教育的相关内容。该举措的目的在于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鼓励优秀青年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高教育质量。[1]这一倡议的执行是原因在于近年来师范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报考师范院校意愿弱化,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希望能报工科学校。这种现象不仅仅导致师资力量的缺乏,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教育质量。此外,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教育人才势在必行[2]。
从2007年秋开始,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这些师范生免费进行高等教育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希望通过4年教育和训练为其今后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紧缺优秀教师人才资源的教师岗位提供大批优秀教师。
免费师范生的政策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行,已趋于完善,虽然还存在相关争论,师生反响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他们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国家给他们的优惠,他们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作为免费师范生,他们比一般的师范生更能认清自身的出发点与着落点。目前大部分的免费师范生认为自身对教师知识的掌握有限,并渴望学习更多的教师知识及教师技能,尤其是专业知识、一般教师技能知识与心理学知识。三年级免费师范生在专业知识、一般教师技能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更为自信,这说明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是有成效的。
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走向教师这个岗位上,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学校优秀教师的教育以及培训实践,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吸收了师范学校众多先进教学理念以及掌握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学校应为免费师范生提供更多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机会,使其获得个人实践性知识,应设置更丰富的教师教育课程,促进免费师范生获得各类教师知识,发展教学专长。[3]
二 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优势
Moodle平台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Moodle的重要的特色是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并且课程列表显示了平台上每门课程的详细描述,包括是否允许访客使用,访问者可以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学习课程。Moodle支持多种教学模式,可应用在多种不同领域。迄今为止,有近百个国家2000余个机构采用了Moodle网络教育平台。
Moodle平台致力于构建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试图提供个性化的工具,供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的使用,它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Moodle的基本属性上看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 Internet 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也可以说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与内容管理系统有关。Moodle可以在任何一台支持PHP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支持许多种类的数据库(尤其是MySQL)和多种自由组合的功能模块,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
2 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看
按照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来看,很容易发现传统的网络课程内容一旦设定就很难更改,模式较为固定,常常几年不会更新一次教学内容,更改起来花销巨大。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需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学中教学设计的三个特点:一是教与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和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二是学生特征的多样性和学习条件的差异性;三是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层次性。所以Moodle平台的易用性、兼容性及功能模块丰富化可以让教师进行自由组合,灵活应用功能模块进行课程设计,可随意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或增减,并且允许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随意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从功能模块特性上看
Moodle平台支持创设虚拟学习社区,强化学习功能模块,大大提升交互学习特性。Moodle平台注重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灵活运用功能模块,创设友好的虚拟自主学习环境和便捷的多元交互、评价和反馈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直观的理解性,充分体现了Moodle功能模块的特性(见附表1),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潜能,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远程的交互式的教与学。
三 免费师范生与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关系
Moodle平台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CMS),它为教育者及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课程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反思日记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恰恰又是免费范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更新、教师技能培训和追求可持续化专业发展等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Moodle教学平台的辅助,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地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免费师范生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需要比一般师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师范生首先要学会学习,不仅仅学习教师及学校的一般教育,更需要进行自主的学习,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Moodle就为广大免费师范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由于平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师范生可以自主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很好地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作为免费师范生,学习仅仅是为将来成为教师打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学技能的培训。这不仅需要师范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及教育类、心理类知识的努力学习,还需要他们实习期间,观察中学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和总结自己教学的不足,并通过与教师、学生获得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高教学技能[4],更早的在职前实习中达到“准教师”水平,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正式教师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师范生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教学资源,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成长,及时进行总结和采纳好的建议。而Moodle正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免费师范生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化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功能,这使得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与Moodle的辅助功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引导着师范生去反思总结自身在学习及教学实习过程中的优缺点。
Moodle平台作为免费师范生师范生的一项重要辅助学习和教学实践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图1所示。为了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师范生会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情景教学、课程学习、作业测验、问答百科、题库、Wiki、专业前沿知识等模块;为了展开教学实践进行教育实习,他们会应用到Moodle平台上关于情景教学的模块,进行多媒体教学或者虚拟教室教学;为了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整理和反思,他们会应用Moodle平台上教学反思日志、互动评价等模块;为了及时解决学习上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BBS、Blog、投票调查等模块;为了分享自己和他人成功的或典型的学习案例或教学案例,他们应用Moodle平台上关于资源共享的模块,随时随地进行资源共享,体现出Moodle平台强大的优越性。因此,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Moodle教学平台的辅助,通过Moodle平台免费师范生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化专业发展,更好的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职前培训、提升师范生现代化教学能力及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 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才不过3年,还有很多的不完善;Moodle平台虽然有一批优秀的教师技术工作者在努力地进行Moodle本土化发展,但依然有些问题未解决。因此免费师范生在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践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1 政策对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态度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政策上的部分不完善或者模糊,导致了部分免费师范生在政策制定和政策解读方面感到困惑,从而影响学习态度,认为学得再好也是当老师,没什么动力,只要保证功课不挂科就可以了。[5]同时按照当前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能脱产考研,使得部分师范生在学习上失去动力。还有部分师范生在学习的同时担忧自身前途,担心会被分配到一些偏远的山区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如何解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从而也影响着师范生对Moodle平台的有效利用。如果师范生只是纯粹地为了完成学业,他们不会主动地去Moodle平台上学习和获取专业拓展知识,也不会认真进行教学实践,无法要求自己达到“学会学习与教学,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目的,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到Moodle平台的辅助作用,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负担。这种形势下,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moodle平台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没有建立起来的。
2 Moodle平台技术功能上和本土化的不完善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免费的平台,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如:汉化程度不够,很多模块功能不能很好实现;一些模块功能的有Bug,使用不够稳定,有待优化;界面规划配色较为简单,不适应本土化发展;不能很好地集成现有固定的交流工具(如MSN、QQ等)。并且由于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Moodle平台在国内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模块功能未能被充分利用,学习效果也与传统课堂有一定差距。[6]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应对策略:
1 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明确细化免费师范生的政策目的及相关条款,对免费师范生加强政策的解读工作,并且放低免费师范生的入学门槛,使得更多热爱教师职业又无法报读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充分做好免费师范生与学校及生源地的沟通交流工作,实现三方互利互赢的政策。就读期间允许师范生进行二次选择,既可以实现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的转换,也可以进行专业的调配。在校期间,学校应以现行政策为指导,强化免费师范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形成强烈的教师职业观,逐步树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教”的职业理想,为将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打下牢固的根基。
2 完善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和加大平台本土化发展
我们现在除了完善Moodle平台功能模块外,当务之急便是实现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发展,使其适应和满足国内网络课程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才能使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工作在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作为国家首届免费师范生,师范生也可以依托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在应用Moodle平台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的辅助学习工具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促进Moodle平台的本土化发展与完善。
结语
目前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而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在国际上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应用和开发基础。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中国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开源的特性决定了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本文就Moodle教学管理平台和免费师范生的特征作出分析,并对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了探索。若能应用Moodle教学管理平台提升免费师范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同时以免费师范生学与教的经验弥补和完善Moodle教学管理平台的本土化应用,势必会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北京,2007.
[2] 苏春艳.龚炜.市场经济背景下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3] 张蕾,郑弘非,郝宁.免费师范生现有与所需教师知识的调查研究[J].心理研究,2009,2(3):79-83.
[4] 郭菲.基于Moodle平台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环境的研究[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 血浆N-末端脑钠肽;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左室重构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a)-041-03
Relationship of plasma NT-proBNP level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CUI Huikang, ZHANG Y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Wanbei Coal and Electricity Group, Anhui Province, Suzhou 24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plasma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level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occur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HF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1 were selected as study group, 60 cases of healthy over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Blood NT-proBNP,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index (LVIDdI),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serum NT-proBNP, LVIDdI, LVMI of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nd LVEF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lasma NT-proBNP;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trial fibrillati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又称泵衰竭,是指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心排血量降低,伴有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临床常表现为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研究表明心室重构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的重要机制[1]。脑钠肽(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神经激素,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重要内分泌激素,心功能障碍、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2]。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BNP前体,与BNP功能类似,是临床判断心功能变化的良好指标。本文笔者收集我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探讨NT-proBNP水平与房颤发生及左室重构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CHF患者60例(研究组),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2~73岁,平均(63.5±4.7)岁;全部经超声检查确诊,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0例,Ⅲ级24例,Ⅳ16例;合并房颤者21例,未合并房颤者39例。排除精神意识障碍、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血液及感染性疾病者。选择同期我院相近年龄段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0~75岁,平均(64.6±5.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IDdI)。全对象抽血前一晚6点以后禁食,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采用罗氏NT-proBNP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及左室重构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NT-proBNP、LVIDdI、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及左室重构指标比较(x±s)
2.2 NT-proBNP水平与心衰程度的关系
研究组患者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血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心衰程度的关系(x±s,pg/L)
2.3 NT-proBNP水平与房颤的关系
研究组患者合并房颤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房颤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1,P
表3 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房颤的关系(x±s,pg/L)
注:与未合并房颤组比较,t=8.161,*P
2.4 NT-proBNP水平与房颤、左室重构、心功能的相关性
以NT-proBNP水平为因变量,以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重构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与房颤、LVMI呈正相关(r=0.279、0.674,P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称泵衰竭,常为心肌舒缩功能减退,导致心排血量不足。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心肌细胞凋亡、功能丧失、心肌构型重建。心肌重塑包括心肌细胞大小、数量和分布的重建,胶原间质的量、类型和分布的重建,心肌实质和间质比例重建,这些均会引起心脏舒缩障碍甚至心衰的发生。
B型脑钠肽(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心室负荷和室壁张力增加会刺激BNP分泌增多。BNP可以促进机体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重要神经内分泌激素[3-4]。NT-proBNP是BNP的前体,与BNP具有相似的调节功能,心脏负荷增加均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分泌NT-proBNP与BNP[5]。本文研究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BNP水平可作为反应心衰程度的良好指标。
CHF患者初期心肌慢性损伤,泵血功能不足,导致代偿性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引起心肌重塑,主要表现为左室扩大重塑。有研究显示,慢性心衰患者血NT-proBNP水平与心室重构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与LVMI呈正相关[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CHF患者血NT-proBNP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r=0.674,P
报道显示房颤多伴心脏电生理特性重构和心肌组织结构重构,可使CHF加重[7]。本研究显示充血性心衰患者中,合并房颤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房颤者。原因可能在于快速房颤者,心室充盈不佳,心输出量减少,同时心房处于高容量负荷状态,导致代偿性心肌重塑和慢性心力衰竭,心室肌细胞NT-proBNP分泌增加。
综上所述,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个体,并且其可作为评价心衰程度及左室重构的有效指标,同时房颤是影响血NT-proBNP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郭明,王亚,杨欣国.卡维地洛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激素及心室重构的影响[J].武警医学,2003,14(4):248-250.
[2] 毛拥军,张春华,刘松,陈祥鸿.脑钠肽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855-857.
[3] 黄若文,吕卓人,朱长顿.脑钠肽前体评定老年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2):155-157.
[4] 刘东书,张昕,李红英,等.脑钠肽对老年心力衰竭诊断价值的评估[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0):35-36.
[5] 屈克学,杨曙光.脑钠肽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7):556-558.
[6] Hildebrandt P, Colllnson P. 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testing to assist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heart failure in symptomatic primary care patents [J]. Am J Cardiol,2008,101(6):25-28.
篇9
关键词: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教学的网络平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和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1]。
网络课程的质量是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课程越来越多地用于教学,其质量也逐渐受到高校网络课程执教者的广泛关注。培养优良的教学环境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内容涉及广泛的自然科学,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校对生态学这门科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2]。
生态学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说教式授课为主,偏离实用性原则,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的教学新体系,它有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参与度和临场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3]。
网络课程教学因其具有信息储存量大、教学资源共享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缓解高校面临的教育资源及师资匮乏等方面的压力[4]。
生态学网络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其融入到生态学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之间获得更便捷、更充分的信息交流机会,极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协作性和交互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
1.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
笔者所建设的生态学网络课程是以淮阴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为框架编写的,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材选择。教材建设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国内生态学教材强调以教师为本,且不能及时跟上时代节奏,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对滞后。和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具有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在引入国外原版教材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梳理改进,使之适合国内学生学习。
据此,淮阴师范学院选择了由Aulay M等主编的《生态学》作为本门课的主要教材,并以由杨持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作为辅助教材,以补充旅游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重点内容,这样将实现生态学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不至于导致教学内容显得空洞乏味,从而避免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5]。
(2)课件制作。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材配套资源也很多,教师可以在参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作适合本校实际教学环境的课件。课件表达方式应以英文为主,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及重点、难点问题,要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逻辑对国外原版教材的章节次序重新进行调整来安排课件内容[6]。
为了降低语言难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教材,包括图片说明、动画制作等,使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情景化,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补充一些有关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保证每一节课的课件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播放相关英语视频,以促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习兴趣;使教师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视野[7]。
(3)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启发学生提高科研兴趣,并加强野外实习工作,从而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学策略也应倾向于向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法上应更注重采用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课前的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指出演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大量国内外案例分析,使得相关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和课堂内容相关的已,然后以PPT的形式来展示,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效果。生态学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是用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要求界面设计简约,模块清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很快熟悉操作过程,并能充分利用这样一个优质而高效的学习咨询平台开展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一种更优良的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2.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环境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索的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发挥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功能的基础[8]。生态学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组织方法,包括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资料、网上交互和外部链接等模块。
课程介绍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它使学生在上网选课之前对生态学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与安排等进行初步了解。在教师信息模块中,介绍任课教师的基本概况,包括主要开设课程、具体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经历及获奖情况等,便于学生了解教师,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资料模块中,上传课程教案、课程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笔记、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便于学生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巩固学习成果,获取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网上交互模块中包括课程问卷、教研探讨、答疑解惑、课程通知等。
课程问卷有利于获取学生对本门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研探讨有助于提升学生教研和科研兴趣,答疑解惑专区上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问题,请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在线进行解答,解决师生之间交流少的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学习难点和共性问题。课程通知用于在临时改变课程教学方式的时候提前通知大家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生态学涉及生物、环境、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交叉性特别强,所以,为了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及时了解生态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设置了外部链接模块。
外部链接模块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国内主要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环境学报》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环境学报》等。同时,在外部链接模块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国际著名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Plant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logical Research、Ecosystem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Functional Ecology等,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与生态学相关的国际信息,为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小结
总而言之,为了建设优质精品的生态学网络课程,应特别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培养[9]:①采用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老师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角度来进行授课。分析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筛选和安排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②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在课程讲授与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及设计的过程中,使实验实习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由从事科研的教师和科研合作方建立动态实习基地 [10];③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特点开展教学设计,努力开发出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更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和教学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一门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王 强,宋 霞.无机化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双语教学环境的培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刘云超.生态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3]汪坤菊,易西南,吴志虹.网络课程建设在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质量中的实践[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6).
[4]李海霞,杨 薇,宋吉善.从教育经济角度反思网络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5]张 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6]谈凤笑,冯远娇,曾任森,等.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7]庞 玮,王开勇,杨 乐,等.对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温玉清,尚 伟,刘长久.《理论电化学》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J].高教论坛,2014(7).
篇10
关键词:生态学 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0-02
1 引言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且这几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几句口号或几个报告所能完成的,而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学科中,通过教学改革,潜移默化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世界各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也使生态学日益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1]。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内容,是沟通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生物类专业、环境类专业和资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2]。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但是,传统的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轻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重传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将前沿和热点问题融入课题、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这就可能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能力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远未达到使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2 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2.1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和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传统的生态学内容广泛、知识分布相对较为零散,使学生不易抓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层次结构。尽管目前多数生态学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是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顺序,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及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理解和看透这种层次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及讲到每个层次结构时,要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上的这种脉络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其次,在理顺知识层次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紧扣知识点,形成问题链,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牢固掌握。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3]。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呢?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实际的生产现场实施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4]。如在讲个体生态学的部分章节时,当讲授光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长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接受光线的差异及他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然后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每位同学都积极地进行总结,大家相互补充,最后较为全面地得出了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的适应特征。
(2)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的优势很快就进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同样,在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生态学本身所富有的优美境界及生态学所特有的实用性等,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表现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于拓宽生态学教学视野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十分有效的。此外,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相关网站、设立公共邮箱或QQ群等平台,进行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如,共享辅导资料、组织讨论、答疑等,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学越来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