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教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教学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青少年 武术教学 生理 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骨骼、肌肉、神经、各器官技能都处在可塑阶段,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能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丰富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还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1.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1.1注重身形成长,合理控制力量练习。

青少年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青少年肌肉中水分含量大,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青少年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基于青少年的这些生理特点,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通过武术教学中的各种动作,培养青少年的正确身体姿势和良好的体态仪表,促进学生身体形态良性发展。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十二三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

1.2以“双基”教学为主,适当安排武术练习。

青少年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大,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青少年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青少年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然而心肌纤维收缩力较弱,心脏泵血能力较小,故每搏输出量小。青少年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青少年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冲拳、推掌等,不宜过多地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武术教学应内容丰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时应呼气等,引导呼吸进行动作练习。

1.3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

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较不成熟,兴奋与抑制不平衡、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一时的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易疲劳,但恢复较快。在神经认知上,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还是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应该多方位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学形式,避免单调重复和静止的活动,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可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多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

2.1尊重学生的意愿,合理引导。

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使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优点,并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青少年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便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与训练中,谁完成得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增强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学生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可见在教学与训练中过于严肃,反而使青少年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2.2量化教学进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方面增创优良情绪体验情境,培养竞争意识。学生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在武术教学一分钟的正踢腿练习中,一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由此可见,指导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要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进步,将振奋精神、研究情绪。鼓舞士气,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所以,要量化教学进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特点;内容选择;设计;陈述

一、化学实验内容选择的新特点

(一)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化学教科书中,就要求化学教科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无处无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重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选取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例如,“灼烧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壳的性质实验”“食用油和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的酸碱性实验”“蔗糖溶液的配制实验”等。这些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药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2.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选取化学实验内容的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验”“铁钉锈蚀实验”“食盐溶液、蔗糖溶液及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实验”“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鸡蛋白性质实验”等。

3.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当然也应当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因此,选取这些问题为实验内容,对于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及形成酸雨的实验”“污水净化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当地土壤酸碱性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农药、化肥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等。

(二)化学实验的趣味化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教科书,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做了化学实验,是否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采取了“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

所谓趣味实验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上教版”)的“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面粉爆炸实验”“用碘水检验马铃薯、芋头、面包等食物中淀粉的实验”等。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相对易得,实验较为安全,操作并不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课标”实验教科书中单独设计了“家庭小实验”栏目,选择了“自制简易净水器”“铅笔芯导电实验”“鸡蛋壳与醋精反应实验”等。

二、化学实验设计的新特点

(一)化学实验的探究化

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上,以往的化学教科书过于强调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即使是“探索性实验”或“启发性实验”,也是照方抓药式的设计。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探索”,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别说发挥实验的功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就连学生最初的实验操作兴趣,也可能因为这样的设计而丧失殆尽。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的探究化设计离不开实验方法论的指导。实验方法论是关于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论,对所有的实验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活动是运用方法的活动,方法是指导活动的方法,两者的关系如下页图所示。因此,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化学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

在实验方法论中,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是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实验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实际上是条件控制下的观察”“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1]控制实验条件是实验这种探究活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因此,要想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化设计,就必须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所谓实验条件是指同特定实验对象相联系,并对其状态、性质和变化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和。中学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条件主要有化学药品,包括化学试剂的规格,化学药品的种类、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形状(块状、颗粒状或粉末状)、质量、体积和浓度等;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主要包括不同规格的化学实验仪器及其不同的安装方法;化学实验操作,主要包括点燃、加热、冷却、振荡、溶解、洗涤、过滤等化学实验操作,以及对电流、电压、时间和压强的控制等。所谓实验条件的控制,就是将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2]正因为实验条件的控制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制定计划”要素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3](10)为了反映和落实“课标”的思想,“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设计了大量富有创意的探究性实验。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之间的关系图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的实验。[4]该实验通过对头发在不同pH溶液中(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溶液的pH)浸泡后拉断难易程度的比较,来讨论洗发液的选择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是一个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为背景来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可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将此课题设计成一个实验活动,使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因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探究情景;此实验的设计体现了“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因而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再如,“上教版”教科书中的“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情况”的实验[5](59)。以往的设计通常只是用“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直接得出“微粒之间是有一定空隙的”的结论,缺乏探究性。为此,教科书在明确了要解决的实验问题后,引导学生先进行预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运用“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体积不变,只改变物质的种类,即50 mL水分别与50 mL水、50 mL酒精混合;50 mL酒精分别与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运用“观察”和“记录”等方法“收集证据”,运用“表格”的方法对证据进行处理;在加工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学习了多种科学方法,使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从实验设计来看,“课标”实验教科书除了重视化学实验的探究化以外,还非常关注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指选取绿色化的原料、采用“原子经济性”的化学反应,从而获得绿色化产物的过程。所谓“原子经济性”,是指化学反应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使它们都结合到目标分子(产物)中去,从而达到零排放(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不产生废弃物)。一个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程度可以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100%的原子利用率,是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化学反应中,在目前的状况下,很多化学反应很难达到100%的原子利用率,为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如何降低化学反应污染程度的问题。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过去的教科书中通常是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这两种方法来进行。KMnO4是通过焙烧MnO2和KOH制得K2MnO4,然后电解K2MnO4水溶液而制得;KClO3是通过电解NaCl溶液制得NaClO3,然后用NaClO3跟KCl反应而制得。在生产K2MnO4和KClO3的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工艺比较复杂,而且还有对环境有污染的副产物产生。为此,国外许多国家的教科书在制取氧气时,大多使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H2O2主要采用2—乙基蒽醌法,先氢化,再氧化而制得,生产过程中能耗少,成本也比较低,原料可以重复使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除产生O2外,生成的副产品是对环境无污染的H2O。基于这一反应的绿色化特点,“人教版”教科书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时,选用了“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

三、化学实验陈述的新特点

化学实验内容的陈述应该准确无误,具有科学性。但是,保证科学性并不等于实验内容的陈述就一定要“学术化”,全部采用学术语言,用学术研究的口气来陈述中学化学实验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陈述实验内容,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化学课程观。以学科为中心的化学课程观,必然要求“学术化”陈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课程观,必然要求“人性化”陈述。“课标”实验教科书,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人性化陈述。

(一)以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导入实验

“景”指外界的景物,“情”指由外界的景物所激起的感情。情景是指能够激起人们情感的各种景物。基于建构主义的实验探究学习,特别强调和重视实验探究情景的创设。所谓实验探究情景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形成良好探究氛围的情景。[6]实验探究情景的人性化,倡导在叙述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之前,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化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社会发展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重要的化学实验史实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事件等作为实验探究情景,来导入实验探究活动。“课标”实验教科书在陈述化学实验内容时,非常重视创设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

例如,“上教版”教科书在引入“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就设计了如下情景:“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你想过没有:发生燃烧的条件是什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这样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实验探究情景可以是问题情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成为实验探究情景。如“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如果将同样体积的两杯水混合在一起,那么,混合后水的体积是否等于混合前两杯水的体积之和呢?”这是一个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但不是一个实验探究情景。如果将这一问题改造成:“水和酒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两种物质,如果将同样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那么,混合后的液体体积是否等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呢?”这样的一个问题具有探究价值,可以成为实验探究情景。

(二)以人性化的称谓陈述实验内容

除重视创设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以外,“课标”实验教科书还注意用人性化的称谓来陈述实验内容。在化学实验内容的陈述中,加进“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使用“请”字,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使他们感到化学实验内容不是“计算机程序”,只呈现操作的步骤,而是“拟人化”的一种交流,是实验内容与学生的一种互动。这样的呈现,显然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体现教师与学生、教科书与学生、实验内容与学生的相互平等上,比那种“板着面孔”“命令式”的学术化陈述,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上教版”教科书在呈现“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就作了如下的陈述。[5](41)

请预测图中两个实验的结果。

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此你能否试着说明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在陈述之初,就“请”字当头,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相互尊重感;在陈述的过程中,两次用到第二人称“你”,使学生有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在第2条的陈述中,用的是“自己”,而不是“学生”;用的是“老师”,而不是“教师”,这样的称谓是将学生作为陈述主体的口气。因而,这样的陈述很容易拉近教师与学生、教科书与学生、实验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

(三)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以往化学教科书在陈述化学实验时,通常只是叙述化学实验操作与观察的内容。例如,“把少量KClO3放在试管里加热几分钟,可以看到KClO3熔化后慢慢放出气泡。这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观察发生的现象。”这样的陈述形式,容易使学生只注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不注意思考为什么这样操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现象,因而造成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做”和“看”,而不是能动“思”和“想”。

人性化的化学实验陈述,就是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出发,使学生在积极、能动的思考中,来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实验现象。“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的道理和理论依据。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把实验操作(动手)、实验观察(动感觉器官)、积极思考(动脑)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于实验实施的全过程中。这样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少实验操作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7]为此,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进行实验”要素中,特别提出“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3](10)

“课标”实验教科书非常注意将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思考性问题引入实验中,使学生在操作与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与观察。例如,“上教版”教科书在呈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就作了如下的陈述。[5](23)

【实验】

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

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气体导气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点燃,并迅速深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到什么现象?

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并和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

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氧气吗?

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这样的实验陈述,使得学生在进行每一步实验操作时,都要认真思考教科书所提供的有关问题,都要仔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达到通过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耀亭,等.中学化学教学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6.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3—64.

[5]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9,41,23.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武术教育 发展特点 推广策略

引言:1961年首次出版的体育院系武术教材,对武术是这样定义的:“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体育形式。它具有强健筋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该定义仅强调了武术的锻炼价值,对武术的技击属性未曾提及,强调了武术的民族性,而把武术中史学部分的内容与基本理论的内容相混淆,在武术本质特征问题的界定上存在着盲点。高校武术就是在高等院校内所开展的适合高校群体特点的武术运动及武术相关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多点开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国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武术作为我国历史不断传承下来的体育方式,其发展虽然悠久,但在体育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武术的发展却相对较为缓慢。这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侧重点息息相关。为提升武术在我国体育界以及国际体育界中的地位,武术教学逐渐在我国大范围展开,高校武术教育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我国高校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发,分析了我国高校武术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推广策略。

一、高校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武术在全球已经引起了较大范围的影响力,许多国家对于我国武术充满了兴趣与研究热情。然而就我国国内本身的情况而言,年轻人对于武术的热情程度并不高。虽然年轻人热衷于影视作品中的出神入化的武术传说,然而,对于现实中的中国武术的了解并不多。因此,我国重点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以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对武术的热情程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传授武术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武术特长,理解武术类运动文化的传统与特点,能够胜任中学教学和社会体育指导;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以及自学和自练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就我国高校武术教育而言,其主要的指导思想表现为:学生是武术教学的主体;发展系统的武术教学体制;逐渐推进我国武术教学的国际化发展。

二、高校武术发展的特点

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不断开展,将对武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国高校武术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发展规模逐渐扩大

我国高校武术的开展逐渐由原来的在体育高校内开展向在普通高校内部开展发展,发展规模将逐渐扩大。武术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不应该仅仅是体育类高校作为专业体育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而应该是通过扩大化的教育手段,使我国的年轻人能够更进一步地对中国传统武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另外,虽然武术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但近年来,国外武术也逐渐发展。我国在进行中国传统武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对国际武术作更多的介绍,以提升我国武术的整体水平。

(二) 教学分支逐渐增多

武术的分类较多,包括太极拳、剑术、长拳等多种类型。目前高校武术教学的特点不再仅仅是对武术的大体上的教育,而是细分到各个武术分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对武术教学分支化,有利于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丰富,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武术的实质。另外,分支化的武术教学有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要学习与了解的武术分支,更有利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三)竞争性逐渐增强

随着我国武术的发展,武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武术文化,其目的也上升到对武术技术的提高,并使武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武术的竞技性也逐渐增强。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之间纷纷举办水平较高的武术比赛,以提升校园武术的整体水平。另外,校外武术比赛的竞技性也逐渐增强。随着武术比赛在技术上以及规则上的不断完善,武术的竞技性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增强。

(四)科技含量逐渐提高

随着我国武术在规模上、教育手段上以及竞技性上的不断提升,其科技含量也进一步提高。为提升我国武术教学的有效性,多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其中;为提升我国武术的竞技水平,在对运动员的训练技术上以及医疗水平等方面,其科技型也在逐渐增强。另外,在竞赛过程中,教练对武术运动员的指导以及武术比赛的技战术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三、高校武术推广策略探讨

虽然我国高校武术正处于不断发展时期,然而,其推广力度仍然不如球类运动等其他类型的体育项目。为促进武术在我国及国际上的进一步发展,应对我国武术教学在高校中作进一步的推广,以为我国武术供给更优质的后备人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包括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如果挑出一种在当今时代已大大退步的技术,其首选应该是武术了。仅仅是退步,当然可找出历史的原因时代的原因等原因,但假武术盛行,真武术退隐,并进而严重影响到了媒体和公民对武术的认识,这确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武术做为中国的国粹,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同时修身养性,为什么不从小学开始推广让学生习武,这样比做广播体操好多了,健康 防身,同时推广了国粹,初中高中也应该尽可能的推广,现在却没有,很多孩子转向跆拳道,反而帮助韩国推广了他们的国粹。韩国就只有跆拳道所以全国上下唯一的武术就是跆拳道,而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而且门派众多且分门别类实在找不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东西 并且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既然和谐又怎么能天天打打杀杀,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小孩子 体能太差300米跑完都累得要死,升学就业的压力太大了长期僵坐习武之人越来越少了。再说中国的武士大多有不同门派,不好统一规定学什么,其实初中体育课本里还是有武术的,似乎还是太极什么的,估计不会再有太多的运动达,运动也成为了升学的一个方法,运动也成为了功力 的一种手段 现在的中国文人当到 没有几个有血性的领导 估计百年之后的中国武术,就要亡在下一代 或者是下下一代的武士手上。

(一) 提升相关部门对高校武术的重视程度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相关部门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虽然部分学校已经逐步开展武术教学,然而还有很多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仍未出现武术的身影。因此,在教学规划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应提升对武术教学的重视力度,积极提升武术教学的硬件设备条件,为我国武术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在课时的安排上,应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所占的课时数量,以保证武术教学能够系统地展开。

(二)积极开展武术文化交流与武术竞赛

各种武术类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学校或不同群体的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与外校或国外学者的武术交流活动,并举办各种水平的武术竞赛,一方面可以提升校内的武术训练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其他单位或群体在武术上的教学及竞赛经验,从而提升学校的武术水平。

(三) 普及武术基础知识,并使其与实践相结合

虽然武术教学在我国高校中逐步地展开,但大部分武术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对武术实践的教学上,而对于武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涉及较少。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武术理论知识教育,从而提高其在武术深度与技战术上的水平。另外,对武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武术文化本身的了解程度。

(四)改善教师质量,提升专业程度

教师质量是高校武术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的武术培养工作,以提升现有教师的素质。另外,应从更为专业的团体中引进优质的武术教师,让其对高校武术教学进行开展,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武术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水平。

四、 结语

武术文化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之一。为提高我国武术教学的实施力度并对我国武术进行推广,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归纳了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特点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推广策略进行了探讨,成果对于我国武术的合理、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学锋.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

[2]段廷进.我国高校武术发展滞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3]杨冠强,徐巧.西北高校武术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03)

[4]司钦如,张玉强.普通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述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5]徐春毅,虞定海.高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7)

篇4

关键词:武术教学;本土文化;中学武术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不仅仅落实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更是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阻碍。大中学生作为民族未来希望、高素质人才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传承肩负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因此,在大中学推行武术教育意义重大。[1]“健康中国2030”的提出,是对从事以及将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群的方向指南,对于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及引领作用。近年来,武术教学的“不乐观”现象日益凸显。中学武术的教学推广停滞不前,基层教育无法落实。为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国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国家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进行宏观调控,来指导基层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非武术专业教师教授武术课程亦趋明显的情况;学校在招收武术教师技术与能力不能并存的现象;武术的开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在中学武术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武术教学的基层工作进行新的改革;其次,将武术的文化精髓与时代相结合,并利用好大众传媒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最后,积极进行交叉学科的交流。

1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1.1传统武术教育的发展需求

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青少年面临着复杂的信息冲击,却无法选择判断信息的好坏。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会选择具有刺激挑战的信息。但是,却使他们的认知及“三观”出现了新的问题。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西方为真”等现象。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所承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无疑是解决青少年所存在问题的最佳办法。武术的推广也是解决目前家庭、学校、社会武术教育与传播脱节现象的方法。中学武术的教学就更为重要,成为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与不竭动力。

1.2思考国内外教学现状

几十年来,武术教师的教学模式始终是一种套用的固定模式,失去了创新这一教学特点。根据留学归国专家讲座中提出,美国社区家长对孩子体育指导,所用的教材即是我国高校专业学生学习所用的教材,这就使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更加合理。然而,中国中学武术的教学却一直沿用学习“死板套路”的方式,没有积极地去创新,这也是武术教育发展“不乐观”的一个原因。社会中的武术教育逐渐走向一种“非利不教”的模式,经济化的武术成为一种“谋利工具”,一个武术项目或文化的推出必然伴随着利益体的出现。这样就使得武术的中学教学出现开展不好的现状,还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因素。在家庭中的武术面临的问题,大众传媒的冲击,使本生就存在较微小的“家庭武术元素”,更难以维持下去。在如此的大环境下,武术的教学推广效果就显得更为重要。

1.3传统武术教学特点

目前,传统的武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尤其是很多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田径、篮球等教学方式来进行武术的教学,然而,对于学生武术学习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是极为不利的。中学生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比较有好奇心。[2]他们更需要一个适合中学武术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武术教学主要特点有:(1)中国家庭成员的减少,家庭成员的分散打破了传统家庭武术教育的模式;(2)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导致社会武术教育价值发生“异化”;(3)学校武术的师资队伍的长期性,师生情感的疏离性,教育观念的摇摆性使学校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革,青少年的教育尤为凸显,更需对武术教学方式进一步创新。

2中学武术教学的创新需求

2.1武术教育的改革需求

新形势下,武术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中运动形式,更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培养方式。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武术文化的推广及普及,应进一步加快。更好地将武术的文化作用发挥出来。武术文化中追求与人谦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顿悟”与创新等的精神价值以及所包含的哲学理论切实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事物运行定律,是历史精华的集中产物。学生不仅仅是要对武术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它,并将武术文化进行传承。

2.2中学武术教学的发展改善

国家宏观要求:(1)武术套路的进一步推广及改进。如今,社会的需求更多的是服务类项目,武术的表演元素也是武术发展的重要部分;(2)武术“技击实战”项目的开展(这里所说的“技击实战”非散打项目)。更应该突出武术的特色:踢、打、摔、拿、缠等,区别于自由搏击的形式,更趋向于近代的散手,充分展现武术的魅力所在;(3)武术文化的宣传不应限制于爱好者及兴趣人群,更应该进行全面推广,充分利用媒体效应以及国家的支持力度。将武术的文化传播做成一个体系,如“太极禅”的模式,并招商投入中国文化的产业。中学武术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基层工作,其武术教学的发展更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改善。跟随国家的宏观调控,武术教育更应该形成体系的发展,进行全面创新。

3中学武术教学的宏观引导

3.1中学武术教学发展的相关学科借鉴

武术的教学发展应该借鉴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三大球的快速发展,跆拳道在学校教育的影响,都将是对武术的一种启示作用,跆拳道的发展模式有:套路表演性的项目、实战比赛性的项目以及文化宣传性的项目,它并没有因为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改变。这对于武术的教学发展是一种挑战,武术不仅仅是套路与散打的表现,更应该对武术的文化进行传承,应充分突出武术技击理念,这既是对武术的承认,也是对武术的“真实推广”。因此,在此应该更多的借鉴泰拳及跆拳道的教学形式,借鉴三大球的宣传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武术表演、实战比赛以及文化性的教学。目前,武术教学最大的缺失就是对文化的传播,武术的本质及内涵要更好地呈现给青少年。就项目来说,武术也是一种运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兴趣是它的关键所在。只有真正做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才是对武术最好的完善。

3.2引导中学生兴趣的方式

课堂教育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兴趣培养及引导,更关键的是形成校内外的武术交流,使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及认识更加全面,对武术的认识更加深刻。经常进行学校与民间武术家的交流与论坛,是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及思考。武术教育的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多方面的交流学习,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展。

3.3加大武术教育的宣传力度

武术的教育及发展缺少大众传媒的宣传,纵观媒体新闻,关于武术的寥寥无几,特别是武术文化的宣传更是甚少。武术的本质无法展现,导致了人们对武术的片面观点。因此,在武术的文化及教育宣传力度上,更应该借鉴其它学科及项目的推广方式,无论是从外在的装备设施,还是在文化的“包装”上,都必须进行全新的改进。加强宣传的力度是决定武术发展广度的一个前提,也是使家长形成武术认可的关键所在。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及了解,决定武术发展的广度。所以,应利用媒体及大众的经常性宣传,以及区域性的集中式宣传是对武术文化宣传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利于武术的回归及“复兴”的,中学武术教学的推广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改善。

4结论

篇5

[关键词]小学生武术教学注意问题

一、前言

小学生武术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小学生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根据小学生生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养良好体态,控制力量训练

小学生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小学生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所以小学生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容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

小学生的肌肉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和上肢的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和下肢的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对各种动作正确的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但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而且对小学生的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以“双基”教学为主,控制耐力、静力训练小学生的血液中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神经调节系统还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耗氧量大,所以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快。

但由于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所以每搏输出量小和血压都比成人低;,呼吸肌的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也较小。

所以,我们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小学生不宜过早的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冲拳、推掌等。而不宜进行过多的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在武术教学中,小学生的运动量也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的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应注意调整小学生在练习动作时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作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的动作时应呼气等。

(三)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等。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这主要是其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得也较快。神经活动中,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但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分组练习、小组比赛或游戏等。并要安排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教授新的动作时,应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小学生武术教学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在产生错误动作时,要有耐心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三、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小学生武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中,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应善于及时发现小学生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可让表现好的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演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而另外有些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小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二)使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小学生在武术教学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师或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的良性循环。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的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当小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

(三)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小学生武术教学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小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的游戏;变换教学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师或教练员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小学生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武术 高职高专 武术教学

前 言:武术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文化负载量。如何把这一宝贵财富保留下来使之源源流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进行教学和普及。在当代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它符合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的体育文化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本人通过武术在当今的高职高专教学中存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略抒浅见如下。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职高专武术教学著作和论文,了解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发展特点及现状,为高职高专武术教学提出改革意见奠定理论基础。

1.2 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的说明高职高专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3 调查问卷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高职高专武术赛调查问卷。针对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学生及相关专家、学者发放问卷,为论证高职高专武术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提供实证。

2 结果分析

2.1武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反映。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武术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因而,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武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体现了武术是一种“技”、“艺”、“术”的文化,是围绕”武”而发展的特定技艺和技能。随着武术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它的领域已经涉及到教育、文艺等方面。它要求练习者不仅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形势下,通过武术的练习,可增强人体自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高效率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武术在追求形体、姿态、动作的同时,特别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即在套路演练的技术上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

武术演练中表现出来的强烈动感、均衡的态势、恰当的节奏及和谐的韵律、深蕴的意境,无一不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武术演练的风格和技击特性在“神”“气”“韵”的联系巧妙的表现出来于虚实结合,实中求虚的美学特征。武术的技术动作在表现技术攻防含意时是以一种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威武而不野蛮,委婉而不失刚健.柔和而不显松懈,给人一种含蓄而又生动的武术技艺之美感,也就是刚柔相济的审美体验。

武术可以强身键体,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地发展柔韧性。武术除了对人体自身具有健身、自卫、医疗、保健等功效外,还具有娱乐、消遣、表演、社交等社会功效,起到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

2.2武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高职高专则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已成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发挥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 普遍存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 而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武术不需要较大的场地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此,应充分地利用武术的这一特点在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广泛社会价值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健康文明的锻炼方式,更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大学生选择武术作为健身之道,有利于身体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拼搏精神的意识培养,有利于爱国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高专加强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加深对武术运动的健身养身内涵的理解,使武术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高职高专这一群体中得以更广泛的发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高职高专开展武术教学,提高了人类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推进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促进了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了正确体态,塑造了健美体形,焕发了青春活力,增强了体质,提高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能力。通过表演、比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以及高职高专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 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弘扬了民族的艺术与文化,因而武术已成为高职高专不可缺少的教学课程。

2.3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武术作为一门国粹,在国家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全国大部分各类高职高专在体育教学中将武术列入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时效,而且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理应在高职高专中受到重视。但由于武术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解,影响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兴趣,制约了武术教学的效果。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得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就这方面的主要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2.3.1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低

高职高专学生对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认识水平较低,通过对300名选修武术的大学生(男196名、女104名)和400名非选修武术的大学生(男284名、女116名)采取问卷调查。

如(表一)

表一 选修课学生和非选修课学生对武术概念的认识的统计表

武术的概念选修课学生非选修课学生

武术就是套路48.7%(252人)61.5%(492人)

武术就是技击17.7%(106人)14.0%(112人)

武术包括套路和技击33.6%(201人)24.5%(196人)

中华武术虽说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从调查的大学生结果看,他们对武术运动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关心也不够, 尤其是把武术理解为套路的学生占比重最大,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武术是套路和技击的结合。这说明传统的武术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对武术课认识水平不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由此我们应该加强武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知道武术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武术文化,使武术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高职高专这一群体中得以更广泛的发扬。

2.3.2武术课内容设置不合理

套路与技击是中华武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先有技击后有套路,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编排成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仿攻防组合动作,它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而技击是把套路中的攻防动作拆解开来,因时因地灵活运用。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套路和技击是处于交叉的关系,套路和技击都有武术的属性———动作的攻防特征,但各自也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技击重实用,以克敌至胜为目的;而套路重动作的艺术性,以表现高、难、美、新为最高追求。

我们在当前的高职高专课中,往往把套路和技击二者选其一而丢弃另一方;或者重套路、轻技击;要不就是忽略了武术运动的属性———攻防特征。根据人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攻防特征,学生便丧失了对武术运动的兴趣。

2.3.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实事求是地说,每年从体育学院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人才十分有限,能在教学第一线上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随着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迅速普及,和师资极度缺乏形成极大的矛盾,于是大量非专业武术教师补充进来,但是其自身水平并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据了解,高等院校90%的体育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多数是通过普修课学到的武术技能;多数学校在上课前由一名武术技能相对较好的教师带领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能者为师;虽然有少数的武术专业教师,但是兼职情况严重,责任心不强,上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这也是学生对武术越来越缺少兴趣的主要原因。

3 高职高专开展武术课的对策

3.1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

在学生选课前或者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教师要大力宣传武术运动的基本知识,可通过电视节目、广播、网络等,使每位学生真正了解武术的历史特点和作用,了解习武的意义。教师宣传时要全面、合理,要在全面宣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不同的重心倾斜,比如: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宣传时要侧重于攻防实用性,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宣传时要侧重武术“强身健体,终身锻炼”的功能。在加强对武术作用舆论宣传的同时,体育老师还应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宣传武术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结果就是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身心需要,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不断的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样武术课的教学就会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2优化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组合式教学模式。

武术运动的内容由由套路和技击组成的,在设置武术课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强调技击和套路相结合的教学顺序;由于套路是技击的艺术化,所以武术课堂教学应把技击和套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进程中二者所占的比例要有一定的顺序安排,也就是让技击在教学进程中所占百分比由大变小,而套路百分比则由小变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逐渐理解武术运动,再过渡到对武术运动健与美的追求。

3.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武术业务水平与能力,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要想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武术教学活动, 前提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拓展武术教学的渠道。所以提高高职高专武术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对于高职高专来说,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训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建立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使其成为体育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第二,配备更多的武术专业教师,发挥他们武术教学的优势,使之成为推动学校武术发展的主力军。第三, 从管理上积极推行岗位津贴制度、教师聘任制等人事改革措施,积极推动高职高专体育。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手段上要创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迎合时代的需求。教师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加强学习,注重交流与沟通,拓宽知识面。此外,学生选项的多样化,要求教师专业面要宽,至少要能带两种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影视媒体等方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另外由于扩招引起的高水平体育教师不足和青年教师居多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通过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指导和培训青年教师的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

结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反映。为了进一步让武术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高等学府的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我们应做到第一,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武术是一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第二,优化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组合式教学模式。武术可以强身键体,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地发展柔韧性。武术除了对人体自身具有健身、自卫、医疗、保健等功效外,还具有娱乐、消遣、表演、社交等社会功效,起到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高职高专则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第三,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展望新世纪,高职高专开展武术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高职高专体育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武术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并用科学原理与方法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提高。让武术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高等学府的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王新雷.对大学生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4).

[2]刘 鲲.探讨高校的武术教学[J].池州师专学报.2004.10.

篇7

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武术集合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精华,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我国文化史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如若学生从小学便开始练习武术,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度与柔韧度,使得身体协调性能状态佳,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近些年,我国部分小学都有设立武术启蒙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来决定是否加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武术动作比较复杂,小学生在上武术课时容易觉得单调枯燥,最终导致降低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需知,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均与成年人不同,再加上作为初学者,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受生理以及心理的影响,不停犯错,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小学的武术教学要区别于其他教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外,武术教师在具备正确的教学观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一、小学武术零起点教学方法

(一)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开展灵活多变的的教学方法

年龄范围普遍位于7―12岁的小学生,骨骼正处于硬化过程中,就是虽然骨骼硬度小,但是相对的弹性大,极容易弯曲变形。又由于小学生关节周围的韧带柔弱且松弛,使得小学生可以运动幅度更大,此时身体的柔韧度以及灵活性都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当然,正由于学生的骨骼硬度小,那么在上课时武术老师应注意多些锻炼学生速度与柔韧度的训练,一定要控制不要出现太大强度的力量性以及耐力性训练。老师多关注纠正学生的武术姿势,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模仿,因此教导的动作一定要活泼简单,并且充满趣味性。

至于肌肉方面,由于学生的肌肉群中水分多,蛋白质含量相对少,即肌肉的弹性不错。可是因为所含能量少,相对耐力以及收缩能力就会差一些。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武术老师就需要给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时间,要他们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以及韧带都能够活动开来。这里尤其注意,不能给学生安排过大的运动量,注重强度与密度相结合,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且练习时间不适合太长,训练过程一定要慢慢来,可以传授有利于身体发展的姿势,尤其注意要适度增加难度动作,防止学生在过程中因为心脏负担过重,最终影响到身体健康。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采取教与玩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由于武术大部分动作都比较复杂,由于教学要求,武术老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大量反复练习某一动作才能使其掌握。因此,学生在上武术课时,由于他们年龄小,很容易对这种呆板的接受式动作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从此对上课内容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使得上课成果大打折扣。即便在最初阶段,学生能持有一定的兴趣,但是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形。

因此,武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往常的教学方式。比如说,把与武术相关的动作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融入正常教学过程中,营造出热闹的上课氛围。可以使用扮演角色、音乐渲染衬托等方式,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通过种种情境教学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学习武术的欲望与兴趣,最终使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三)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加入竞赛以及自我展示等模块

武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设竞赛的模块来激起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训练武术的情绪,激起学生对学习武术的积极主动性,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竞争观念。老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分组练习过后,可以举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并对获胜的一组给予相应奖励。此外,可以设立自我展示模块,充分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完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还可以大力培养学生的竞争观念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在竞赛模块结束后,老师应该对参赛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多多使用鼓励,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向上。同时,在自我展示模块结束后,老师也应做出相应客观的评价,并适当鼓励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哪里需要改正,从而掌握正确的动作,达到教学目的。

篇8

一、对教师,要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素质

个人认为,想要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第一,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依目前学校的状况,严重缺少武术教师。既然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那么,只有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坚实的武术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武术教学基本功,具有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能力,提高师资质量。由此解决武术教师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勤于钻研武术的教学方法。只有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

二、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武术教学内容

现今,武术的种类比较多,丰富多彩,平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武术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时要以简单的武术游戏和简单的武术动作套路为主,由简到繁,动作难度要求降低,简化一些武术动作。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首先学习勾、拳、掌、弓步和马步等一些基本动作,逐步学习手形的变换、手法变换以及步型变换等基本功,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学会武术的套路。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武术精神,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武术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对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往武术传统教法上,只重视教师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不但可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让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课堂效率自然提高。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学生学习武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首先,在枯燥乏味的武术教学中加入武术游戏,比如,在学习手型和步型中,把“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融入其中,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练习了武术动作。其次,用音乐来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如果我们在学习武术时加上音乐,会提高武术教学的气势,若在练习中放一首振奋精神的歌曲,比如《中国功夫》,套路加上强有力地歌曲,让人自然而然的产生强烈的表演欲,一首有气势的歌曲,可以把整个课堂气氛带入。再次,让动作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可以刺激其他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他们的求学欲和表现欲。最后,我们在教学时,讲解示范时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讲解示范动作时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先完整示范,然后再分解教学,动作由慢到快,示范和讲解相结合。把武术动作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提膝亮掌”想象成金鸡独立,“仆步穿掌”想象成燕子在水面上飞翔。平时在教学时,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学习的动作技能记忆深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武术教学;教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7-03

Abstract: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done on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Wushu teaching materials---Rank Routine, Wushu Aerobics, Wushu Gymnastics and Juvenile Fis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in both learning attitude and evaluation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mong mal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emale students towards Rank Routine, Wushu Aerobics and Wushu Gymnastics in terms of the above items,and there also exists gender distinction towards the four kinds of teaching materials. Students comparatively appreciate Rank Routine, Wushu Aerobics and Juvenile Fist, and their teaching effects are relatively good.

Key words: Wushu teaching;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effectiveness

1 前言

武术教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载体和主要依据,其优劣不仅影响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还直接制约着学校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重新纳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基本功、长拳套路、对练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1]。这种教材体系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在推广武术、传播武术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材体系也出现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2],如:武术教材在体现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攻防特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可教性、可学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3];使得武术内容的丰富性及其人文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4]。因此,在当前新世纪体育课程改革之际,重新进行中小学武术教材的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研究意在通过对不同武术教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检验比较其教学效果,以便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系统建构提供参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北师大实验小学随机抽取5年级体育学习水平接近的4个班级近216名学生,其中男生110名,女生106名。

实验教材共4种,主要包括自编武术操、自编武术健身操、段位制套路(南拳一段)、少年拳。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

实验由一位经过武术专业培训、富有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担任具体教学工作,对不同类型的武术教材各进行了为期一个完整单元12学时的教学,然后用自编调查问卷对被试进行了测量和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在取样时,考虑到样本基本水平的一致性,在实验设计中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以求真实反映各类武术教材之间的差异。

2.2.1 关于实验教材的选编

实验教材选择是针对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特点和问题,根据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的编选体育教材的四原则[5]和武术教材研究的创新性,对相应的武术素材进行了筛选和衡量,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和创编了以下4种不同风格的武术教材(见下表1)。

在上述教材中,除少年拳是武术教学中长期采用的长拳类基础入门练习套路外,其余三种教材都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新引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材。其中武术操是我们根据许多基层体育教师在武术教学中经常有效应用、便于学生很快掌握武术最基本动作的组合小段编制而成的操化套路;武术健身操是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搏击操编制的一种以武术动作为主要动作素材、用动感音乐伴奏作烘托、注重有氧健身健美的操化套路;而段位制套路(一段南拳)是武术专家研制的特点鲜明而便于推广的武术入门套路。

2.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作为量具。问卷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和“学习效果评价”作为基本结构维度。问卷采用5点评分法。根据武术教材体系建构的主要依据,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师生访谈和专家评定来确定问卷题目,并选出同质群体进行预测;在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后,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其态度认知层面的信度α=0.7695,态度情感层面的信度α=0.8284,态度意向层面的信度α=0.8326,态度总的信度α=0.9218;学习效果评价层面的信度α=0.9272。上述不同维度的α系数都在0.79以上,而态度和教学效果评价层面的信度α系数都在为0.92以上。在此基础上选出51个基本变量作为观察变量,组成武术学习态度问卷和学习效果评价问卷。最后整合成正式问卷。

2.2.3 正式测试

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教学实验后,以班级为单位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测试时间大约30分钟,所有测试在一周内完成。

2.2.4 问卷筛选

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了初步筛选,剔除了未完成问卷和明显不认真作答的问卷;将其它所有问卷数据通过输入spss10.0,处理缺失值;在尽量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权衡利弊进行删除或添加处理。共除去无效数据13个,占总问卷数的3.5%,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16份。

2.2.5 主要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数据考察、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多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种武术教材教学实验效果在学习态度、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3.1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男生在这4种教材的学习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深入分析表明,小学男生在段位制套路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的均值最高,而武术健身操和少年拳次之。这说明这3类教材各有可取之处,较适合小学男生学习。学生对段位制套路的较高认同可能与武术段位制套路本身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获得段位的荣誉性有益于激励学生学习武术有关;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一段南拳本身的动作具有较为明显的攻防含义,其动作编排简短合理,较长拳类套路易教易学。

3.2 从表2可以看出,除少年拳外,小学女生所学段位制套路与武术操在所有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小学女生对段位制套路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明显优于武术操,段位制套路教材比武术操教材更受小学女生欢迎;而小学女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学习态度也明显优于武术操的态度。进一步分析表明,小学女生学习武术健身操的意向十分强烈,这可能是造成其学习态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由此看出,武术健身操比较适宜小学女生学习。

3.3 从表2也可看出,小学男生在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评价二个方面对于4种教材都没有显著差异(F=0.903,p>0.05);但小学女生在态度(认知、情感、意向)和教学效果评价两方面均达到显著性的差异(F=2.09,p

3.4 武术操是上述实验教材中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材,这与我们进行武术操教学实验的初衷完全相反。我们原来认为,这种操化武术是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经常应用而便于学生很快掌握武术最基本动作的武术形式,但上述结果表明,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对武术操的学习态度不够认同,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4种教材中最差的。

武术的操化是为了适应班级授课制的需要而对武术进行的一种教学化改造,但由于其机械性、技击性的流失,它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了。然而武术健身操也是武术的一种操化,但相比之下却得到了多数学生们的认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其技击性的象征较为明显、并有与武术操不同的动感节奏有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限于研究条件的制约,武术健身操教材的教学音乐伴奏很少,其配乐与武术动作特点的切合性还很不理想。如果有理想的配乐,其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武术健身操还是一种开放性的教材,只要诱导和启发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武术搏击动作与音乐结合习练的规律,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我发挥和创造性的进行练习,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创新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

4 结论和建议

4.1 段位制套路作为小学武术教材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如能对其进行必要的教学化改造,并与武术段位制实施密切结合,将有益于激发学生学练武术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课内外武术学练的结合。

4.2 武术健身操作为一种新颖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武术健身形式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同,如能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学校武术教学,并在课间操中尝试性地加以运用。

4.3 武术操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度,它不应成为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典型教材,而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教学内容或者辅助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将会影响武术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发展。

4.4 以长拳为主的传统武术套路教材教授得法,仍然会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其技击性、可学性、趣味性、健身性方面还有待强化和完善。

4.5 武术教材建设要加强学校武术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注意武术素材选择的丰富性和必要的教学实验筛选,加强武术素材的教材化研究;注意武术教材与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教学条件的适切性,开发有益于激发女生武术学习兴趣的教材;并从教材不同功用的发挥等层面综合考虑武术教材的组织,谋求教材整体建构上统合性突破,以便使学生对武术的技击性、健身性、强心性、娱人性、文化性等功用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和领会,真正提升武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王晓东、高嵘.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3): 92-94.

[2] 吕韶钧、彭芳. 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7, (4):54-58.

[3] 张茂. 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 (4):85-86.

篇10

摘要高校教学中进行散打武术教学,通过攻防技击能力的训练以及模拟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可以把中华武术不断的发扬光大。本文对高校散打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散打技击性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散打技击性武术教学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而成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武术的最主要特点,技击性很好的反映了武术本质属性。而学校是育人以及传承中国优秀知识文化的场所,自然肩负起了传播武术精髓的重要任务,如何使散打技击性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充分的运用,是高校教学值得深思及探究的。

一、技击性的含义

作为中华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主要起源于个体间格斗以及军事战争,是一种攻防技术的总结。武术技击性是构成技击武术性这一种特殊文化的重要特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武术散打传承了战争及格斗的技术,但在发展孕育成体系的过程当中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并有利益于社会。早期的中国社会“尚武”的社会意识特别强烈,是一种对暴力的无条件敬仰与崇尚,因此武术定会具有强大的攻击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击技术渐渐发展为以打、踢、拿等技法为主的体育运动,形势比较温和,有利于参赛者技术水品的发挥,也有利于安全。无论如何改变技击性是武术的基本特质这一事实从未改变。

二、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复杂枯燥

散打可分为套路项目和对抗两个部分,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多以套路项目为首,而忽略对抗部分。因为散打套路项目动作数量多,动作的方向、节奏、身姿等因素变化繁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以及记忆力。目前高校以套路项目为主的武术教学内容趣味性差,教学过程十分复杂枯燥,拳不敢打,腿不敢踢,两人近身时又不会摔法技巧,大多数的课堂时间,散打教学是以相互击打靶子做练习而已,不能体现散打踢、打、摔、拿四大技术的防身效果,也不能充分体现两人在实战中的技术、战术等水平,使得学生缺乏兴趣,并产生厌学心理,以为当今武术散打多讲求动作姿态,实用性不强,所以无法全身心参与到武术教学活动中来。这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散打的美好愿望,也会影响了散打教学项目在高校中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

古语用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散打教学工作中,想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法,而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散打专业水平比较满意,但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感到一般,这就表明当前散打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教师要把散打课当成重要的学科来认真对待,在散打教学改革的探讨中,从自身实践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把课堂讲授、自学辅导、交流比赛、比赛欣赏等各种方法相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总结一些有价值的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各自发展。

(三)教学学时少

高校武术散打教材的内容较多,但安排的学时却很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武术的基本套路展现出来,其中包含了步法、眼法、手法、身法、腿法等,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只能以步型、手型、腿法等基本功和跳跃动作为切入点,一步步的传授,规范练习每一动作,而后再把动作连接起来进行套路教学,但仍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规定的套路动作。甚者大致介绍一下基本功,就开始学套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勉强接受,但学习成果不够理想,根本不能深层次的理解技击性的精髓。

(四)学生身体素质不合要求

高校学生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武术散打训练,缺乏扎实的基本功,也不具备完成散打动作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初学者在基本功和身体素质欠缺以及对武术散打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对如何提高散打技击性存在一定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在课堂上漫无目的训练,使得原本乏味的基本功训练更为枯燥,学生对其兴趣也大打折扣。

三、散打技击性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强化技击意识,注重攻防含义的分析理解

保持学生较长时间学习的积极性。散打作为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被学生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防身御敌。而学校散打的教学是以套路项目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就会对套路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远远达不到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在课堂中强化技击意识,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动作中的形神兼备。通过讲解动作的攻防技击,学生领悟了散打动作技击的目的和目标,顺势的其发力、意识等自然到位,使得动作的外表姿势与所要求的武术内在高度一致、极度协调,形神合一,从而进一步规范散打动作。由于散打动作复杂且数量较多,学生往往出现对动作的遗忘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对动作的攻防分析,进行适当的攻防练习,可以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二人攻防练习,不仅使学生对散打动作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准确的记忆和掌握动作要领,摆脱了传统高校武术教学模式下的模仿、被动学习以及填鸭式接受,更为准确牢固的记住动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武术学习中学生对动作遗忘。通过强化技击意识,注重攻防含义的分析理解,使动作外在形体姿态与内在精神气节高度协调统一,大大强化了高校武术教学的效果。

(二)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武术包含了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技击性是其最为本质的核心,武术散打集娱乐、健身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高校武术教学的对象是当代具有一定理解创新能力的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优良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散打学习的热情。目前学生对武术散打的学习热情不高,究其原因是武术教学偏离了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革不够,使得学生只能机械性的记忆和模仿动作套路,并没有真正领悟散打动作的用途与精髓,这是学生动作不规范、完成动作缺乏散打技击性意识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高校武术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突破很多限制性的条条框框,并大胆创新教学的内容方法,投学生所好,适应学习主体的需要,弱化武术套路,强化攻防技击,在课堂武术讲解和示范中就应抓住其运动的本质特点,对动作的技击性进行剖析,使学生在攻防中理解动作,不仅可以明白动作的起始与终结,而且又掌握了动作的用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摆脱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通过散打对练形式提高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技击性

散打对练的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可以诠释武术的文化特点,比如技术的特性、健身效果、娱乐的特性。对练它要求以两个或是两个以上按照之前编好的既定的武术进攻和防守的武术套路训练,包含了以徒手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构成的拳术对练,器械的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过程中,对散打套路技击性这一特点一定要强调其作用,我们说散打对练这种形式是对技击性这一特点很好的诠释,提高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技击性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散打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专业素质的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校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意向及愿望,并能较快的吸收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机的作用。教师专业的知识储备、富有启发式的讲解,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反之则会抑制甚至破坏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李胜达.武术教学策略基本问题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