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

篇1

近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在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种用法对吗?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从波及的范围,还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看,这场金融危机都不亚于1929~1933年那场经济危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是不对的。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金融信机的性质和影响是必要的。

什么是经济危机

当代多数中国人头脑中的经济危机概念基本上来自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涵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宽泛得多。从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发的结果。爆发于1929~1933年间的美国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使得社会贫穷阶层和人口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了社会消费能力,导致了社会生产的过剩。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的。有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世界贸易一体化趋势加强,资本市场发达,金融领域创新活动频繁,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虚拟经济超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这些因素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举例来说,1970年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引发的;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则是由东南亚国家放松管制和过快的资本自由化、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汇率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的;2007年越南经济危机则主要是资本项目开放过早且金融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美国金融领域中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深层上还有社会政治原因:政府长期以来为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这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由于实体经济迅速发展,货币制度硬约束的不复存在(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超常规发展。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泡沫现象严重,这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本市场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加剧。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紧密,某一国或地区金融领域出现问题,立即会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这些因素就好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联系和区别

篇2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字: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 困难与预期 虚拟经济模式 全球化 虚拟经济的黄金时代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 economy, 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 economy, 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篇3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4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5

关键词:虚拟经济 过度发展 平衡与发展

虚拟经济的内涵及范围界定

虚拟经济(Economic Fictitious)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大量涌现,用以形容金融资产规模迅速膨胀,虚拟经济大量运行的现象。在国外,多以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非真实经济(Unreal Economy)等概念和理论来论述虚拟资产的存在和运行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对于虚拟经济(Economy Fictitious)概念的渊源,国内研究普遍认为最早是由马克思《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而来,是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虚拟经济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并指出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参与经济过程的循环产生剩余价值,即所谓的利润。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又表现出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征。在现实中,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伴随着虚拟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扩散。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限制逐渐放宽,虚拟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到世界各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却与实体经济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第一,与实体经济是以技术和生产资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不同,虚拟经济是以心理因素为主要支撑的价格系统。因此,虚拟经济会受到从众等心理因素影响,具有正反馈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第二,较之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有更强的敏感性和易变性。这是因为虚拟经济本身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价值关系体系,而资产化定价需要投资者对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期,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却与投资者的心理变化戚戚相关。这就使虚拟经济会随参与者的心理变化而波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整个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易变性。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虚拟经济能够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前提。虚拟经济虽然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形成一套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独立运行及发展,这并不改变虚拟经济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基本前提。

其次,虚拟经济囊括但不仅仅是金融经济。由于金融经济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提及虚拟经济,社会大众首先想到的便是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所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在整个经济系统内存在的虚拟经济并不等同,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内涵关系,即金融经济仅仅是虚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冠军等(2010)认为:“虚拟经济的范畴不仅包括要素中以资本交易为一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而且包括以粮食等物质产品为一级市场的期货期权市场。并且,由这些市场所派生的经济实体、就业和劳务均从属于人们在这类二级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从而均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并且预见,随着标准化合同的逐渐普及,这种虚拟经济的范畴还将更宽泛。所以,不能将虚拟经济片面的等同于金融经济。

再者,虚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关系。在现实经济中,房地产既可以作为投资品,又可以作为消费品,兼有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的双重属性。当房屋购买者将其作为自用商品居住时,房屋就是可以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实物资产,此时,房地产就不具备虚拟经济的性质,也就不能被看作虚拟经济的组成部分。当购买房屋不再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而是追逐投资收益时,房产则作为投资品而存在,尤其当房产投资嬗变为投机行为,产生“地产泡沫”时,作为实物资产的房地产此时就被赋予了虚拟经济的某些属性。于是,由于房地产等实物资产持有者动机的多样性,会赋予其特定的经济属性。这里引入准虚拟资产的概念,将具有实物资产的消费属性,同时又兼有虚拟资产的投机属性的资产定义为准虚拟资产(李由等,2012)。以此类推,当产生准虚拟经济活动的条件具备时,任何一种实物比如说郁金香、普洱茶、古玩字画等都可以成为准虚拟资产。即具有相对短缺性质、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的、缺乏供给弹性的实务资产都可以转化为准虚拟资产。借助“房地产经济”来引出准虚拟经济的概念,则能更好地说明现实社会中“类房地产”现象,从而对虚拟经济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更好的说明。

本文中所指的虚拟资产是指广义上的虚拟资产,即将具有投机属性的准虚拟资产包含在内。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原因

(一)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根本原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同,它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跨越了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服务等环节,通过自身具有的金融杠杆特性来发挥作用,这就使虚拟经济可以独立于实体经济,并遵循着不同于实体经济的均衡机制自行运作。当虚拟经济发展还是在实体经济需求基础上派生而来时,虚拟经济的扩张会受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两者之间更多的表现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随着虚拟经济自身的演进,其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甚至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束缚,呈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特性。此时,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得到充分释放,驶入独立发展的“快车道”,自我循环和膨胀成为自发行为。

(二)虚拟经济能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相脱离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前提

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其潜在的、或可预见的收益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背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还能“按图索骥”,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还会受到实体经济的约束。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上一级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甚至是由派生出来的价值再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便与最初的资金运动相脱离。这一方面放大了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经济过热的现实,产生供求失衡的假象;另一方面又促使更多资金涌入虚拟经济,助推虚拟经济实现新一轮自我循环和膨胀。

(三)虚拟经济的内生投机机制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重要原因

虚拟经济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投资虚拟经济具有更明显的投机性质。市场上的许多参与者是在“用钱赚钱”的驱动下加入到虚拟经济中,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是以“为卖而买”为交易目的,助推了“炒买炒卖”的盛行,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经济繁荣的假象。虚拟经济这种内生投机机制,若不能有效防控,便会使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扰乱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以至于这种资产价格严重偏离资产价值的形式,竟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常态。造成的后果就是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实质被掩盖,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被广泛认可,进一步助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回报率倒挂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现实原因

近些年我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常常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生存处境艰难。与此相反,我国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却异常活跃,高回报率甚至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资本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高回报领域汇集。于是,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虚拟经济,同时,由于虚拟经济所具备的正反馈性质与边际收益递增性质,又推高虚拟经济的回报率,继而增强了虚拟经济的吸引力,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危害

(一)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虚拟经济的自我循环和膨胀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形成产业“空心化”局面。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投资虚拟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将远高于投资实体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于是,大量资金逐渐从实体经济中抽离,转而进入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领域,并且,伴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又进一步推高了对虚拟经济收益的预期。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的表现是,一方面,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纷纷因资本的“供血不足”而衰退,另一方面,房地产、资本市场却异常活跃,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然而,悬于实体经济之上的虚拟经济,本身并不能创造真实的财富,其表现出来的巨大收益,要么是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要么是对未来预期财富的透支。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的繁荣注定无法持久。

(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往往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实体经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不同,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交换和分配环节。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价值创造的真实来源—生产资本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虚拟资本的价值被高估。由于预期收益被高估,大量资金被源源不断地吸入虚拟经济的“黑洞”中,将经济系统中的“泡沫”成分越吹越大,当“泡沫”最终无法维系时,泡沫的破裂使得大量财富瞬间消失,扰乱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最终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结合前文提到虚拟经济的正反馈性质及边际递增性质,本文将整个经济系统简化为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来说明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原理如图1所示。图1中将整个经济系统看成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运行起调节作用,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甚至此时缺少虚拟经济,反而会减缓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不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是无限延展的,而是在一个圈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旦虚拟经济规模或速度突破维持系统稳定所能承受的“均衡”,超过经济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轻则引起经济系统的动荡,重则引起整个经济系统的崩溃,对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巨大损失。

对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马克思总结为“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并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完全脱离生活的逻辑,脱离实体经济的逻辑,从而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伤害,成为自己的敌人” 。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金融发展史不同,我国真正意义上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我国虚拟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高速、超常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虚拟经济还处于较浅层次,以金融经济为主要组成的虚拟经济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发挥虚拟经济配置资源的潜力。这也是我国一方面强调要鼓励金融创新、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强调要防治虚拟经济“脱实就虚”,避免虚拟经济出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原因。

(一)我国虚拟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虚拟经济领域缺乏类似欧美国家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渠道,我国民间资本缺乏多样化的投资选择,这直接导致我国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转而进入投机领域,造成我国经济系统的紊乱。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从经营理念、价格波动、套型设计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以投资为主导的特征。同样,在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等领域,也出现了炒买炒卖现象,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其中。这与同时期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资金缺乏,无法从正规渠道融得资金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冯维江(2011)指出:虚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意味着中国虚拟经济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通过结构失范渠道产生负面效应。并认为,中国更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在有结构监管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的更高层次虚拟经济项目的发育 。

(二)我国对虚拟经济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这里讲的“监管真空”,是指我国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无法有效覆盖虚拟经济的所有层次,这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与西方发达国家自下而上的发展史不同,我国虚拟经济自出现伊始,其衍化发展的每一步都源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而不是由自下而上的微观主体诱导性需求所致。因此,我国虚拟经济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基本上沿着政府需求展开,表现在监管层面,则是我国金融监管呈现出与虚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监管行政色彩过浓,对于一些本该由市场规律主导的领域,常常出现“加强监管”、“统一监管”,呈现出“过度监管”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创新、金融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等领域的过度投机却又无法有效制止,造成经济的波动。

(三)出现了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人为割裂的倾向

我国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绝非源于创新过度,而是由于要素使用、竞争环境、监管体系、准入机制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且,即使在发达国家,金融与实体经济在资本投入、效益实施等方面也表现出特定的差异,是普遍现象。对于虚拟经济所带来的高收益,应当将焦点集中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引导虚拟经济更好的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避免出现制度投机、打球等投机行为等方面,而非讨论如何限制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这种人为将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割裂的现象不制止,甚至认为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这会限制住虚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建议

首先,理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做到有“松”有“紧”,切实发挥政府监管机构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引导作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还会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虚拟经济运作过程的监管,做好虚拟经济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防止实体经济所需资金被过度抽离,进入投机市场,引发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要拓深金融监管所能达到的虚拟经济层面,加强对影子银行、民间资本、地下钱庄的监管,在积极为民间闲置资本拓展投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掌控力度。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壮大,仅仅着眼于宏观调控带来的“漏损”效应,是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宏观调控要实现引导社会流动性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的目的,就应当转变传统调控模式,扩大调控范围,让调控的作用达及民间资本层面。

其次,要在政策上加大对虚拟经济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调整,为虚拟经济后续发展拓展渠道和空间。针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虚拟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并存的现状,建议今后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结合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我国实际产业结构布局状况,对虚拟经济发展方向加以引导。通过合理分配虚拟经济的种类、数量及资金,用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带动实体经济产业链条,长远衡量虚拟经济远景规划和整体设计,为虚拟经济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借鉴国外经验,可以考虑在不放弃控制权的前提下,适当放宽金融开放程度,引进国际高水平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虚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通过提升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质量,辅助我国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加快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同时注重对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股权置换、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破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是促进我国虚拟经济繁荣、发挥虚拟经济作用的有效途径。林毅夫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指出,只有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虚拟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参与者,各类金融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神经系统,因此,只有在我国强势银行体系之外着重发展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够有效补充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经济实体对虚拟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2.王爱俭.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3.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的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12)

4.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7)

5.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9)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

7.张卓.虚拟经济范畴释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1(9)

8.周肇光.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J].广东社会科学,2010(5)

9.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10.刘冠军,刘刚.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互动的文献综述及逻辑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篇6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字: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困难与预期虚拟经济模式全球化虚拟经济的黄金时代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economy,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economy,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地将交易对象符号化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对于交易合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则是涉及到虚拟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交易方式的演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信用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健全,会提高成本降低效率,使得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引发信用危机。为此,国债回购几经风波、不得不暂停交易;柜台交易市场勉强维持了近10年,最终被迫关闭;期货市场近几年不断畏缩;企业债券市场也已多年陷于停顿,导致投机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主导。相比之下,当引入虚拟经营方式之后,股票、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成效显著,成为经济走向的“晴雨表”。

为适应新世纪的诸多变化,人类需要一种新秩序,使各国都能安全生存并发展,而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需要以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而虚拟经济在人类提高技术的过程中,有效性会逐渐为人们所发现,通过其强大的驱动作用补偿实体经济的不足,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书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刘骏民:《稳定虚拟经济系统是关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

3.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9月

3.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经济界》,1998年第四期

4.张宝林、但凌《虚拟经济与货币危机(上)(下)》,中华财会网

5.《“虚拟经济”导致“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月15日

6.程思危:《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南开觉悟

篇7

许多人预测或断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全球恶性通货膨胀。事实如何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既没有像一些人乐观预期的那样,刺激经济快速复苏,也没有像另外一些人悲观预测的那样,导致全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迫使我们必须修正甚至放弃经典货币理论,从新的角度来反思和改造货币理论。我以为,新的货币理论必须着力阐释三个基本课题。

其一,经济体系为何会陷入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通论》首次系统阐述流动性陷阱,但他强调的是低利率水平的流动性陷阱,并不认为名义利率会降低到零水平以下,成为名义负利率。过去数年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深陷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确实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现象,我们至今没有满意的解释。名义负利率条件下,不仅常规货币政策失效,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亦失效。

其二,名义负利率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通常情形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然不同。一旦经济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货币传导机制究竟如何?有许多理论模型试图回答此问题,不过满意的答案还没有浮出水面。

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所创造的货币洪水,就无法流入到实体经济里,或者主要部分流不到实体经济体系。原则上,中央银行创造的流动性或基础货币,至少可以流到四个池子里:第一个池子是货币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第二个池子是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市场;第三个池子是银行体系,形成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第四个池子才是实体经济。

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银行、公司、家庭和个人都处于漫长而艰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信贷供给和需求必然受到严重遏制。基础货币难以形成信用创造,货币就流不到第四个池子里,反而主要流到另外三个池子里去了。

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银行体系超额储备急剧增加,资产价格持续上涨,资产通货膨胀日益严峻,债券市场持续火爆,外汇交易与日俱增,衍生金融交易恢复天量,股票指数连创新高。这一切皆说明新的货币传导机制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

既然央行创造的货币洪水没有流到实体经济里,通常意义上的恶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当然,资产价格通胀,虚拟经济暴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亦是另外一种意义的通货膨胀,亦可能最终导致实体经济的恶性通胀。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亦是货币理论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篇8

关键词:虚拟经济 人民币国际化 流动性膨胀 对外输出

引言

我国的贸易双顺差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状况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因此大量资金的涌入必然导致虚拟经济的泡沫化,如何吸取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我国的虚拟经济体系,使中国经济完美着陆,本文认为首先要利用虚拟经济的经济储备作用,消除资金流动性膨胀带来的影响,再通过金融体系资产品种和数量的扩充,用虚拟经济加强人民币的对外输出渠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文章首先分析我国货币流动性膨胀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经验,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我国货币流动性膨胀的根源

(一)国际收支顺差与现行货币机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我国2000年以后,国际收支顺差逐步呈现出连续性,出现了双顺差,并且国际收支一直累积着一定的流动性。自从2005年以来,我国经济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依赖外资逐渐转变成为依赖出口。这一经济基本类型的转变,使我国经济逐步形成了高度外向型,由于经济基本形式的改变,一方面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逐渐造成一种流动性持续输入现象。从2005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家收支顺差得到了很大幅度的上升,从2000多亿美元上升到4000多亿美元,这种高幅的增长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量高速持续增加,进一步导致了我国货币的流动性膨胀。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以明显看到,我国的外汇储备量逐年增大,严重的影响到资金的流动性。目前,外汇储备影响资金流动性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国际货币的增长,在国内没有任何与之相互协调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原因导致我国现在的国际收支顺差越来越大,并逐渐大于资本项目顺差,因此,导致资金流动持续膨胀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同时对资金流动性膨胀影响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外汇储备量。

现行的货币机制没有自动退出机制,以前的黄金交易退出金融体系以后,信用货币也逐渐消失,而人民币、美元、欧元等逐渐都变为法律有偿货币,其跟信用货币机制存在根本上的区别,现行货币本身缺乏自动退出机制,一旦货币发行量增加,就只会导致货币贬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以前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信用货币,一般以一些贵金属为主,一旦货币流通量发生过大,就会造成挤兑,严重的直接导致银行倒闭,这样就使得信用货币消失,货币量膨胀也会随之消失,换句话说就是货币数量和经济运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不需要用到中央银行来进行有效地调节,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机制来实现货币自动进入和自动退出经济流通领域。而现在的商业银行跟以往有很大区别,它们是通过利用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法偿币,来进行资金的吸入和放贷,这样就会造成即使是银行倒闭,人们手里的信用货币也不会消失。在中国的金融管理体系中,创新能力比较低,并且对货币的节约程度也比较低,这样就使得中国货币的流动性比发达国家略差,也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尚需完善。

(二)央行对冲措施与政府挤压政策

在控制流动性膨胀过程中,除了政府一般采用的行政手段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就是对冲流动性。对冲流动性就是政府的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一些具有货币价值的票据,然后再让商业银行进行购买,这样中央银行就能够回笼大量的现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流动性膨胀是由于外来资金的输入而造成的,而对冲流动性只是一种短暂的措施,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对冲流动性是利用票据的流动来控制流动膨胀的,而对货币的双顺差以及一些资金大规模的流动发挥不了明显的作用。其次,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票据不能够正常的流通,那将和传统的调节方式没有差别。最后,如果中央银行发行的票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剩的流动性可以在中央银行滞留一定的资金,同时也可以在商业银行间滞留大量的资金,一旦这些资金随着输入流动性流向市场,那么对冲流动性发挥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

因此,无论是对冲流动性还是传统的方式,都只能够被动的采取措施,不能够将过多的货币从经济循环体系中分离开来,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问题。

中央银行除了采用对冲流动性,还采用了一些挤压政策,利用利息率和紧急“刹车”的方式来调节货币的流动性。每当流动货币出现扩张或者是紧缩的时候,利用利息率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在一些发达国家运用的更加灵活普遍,并且效果显著,但是在中国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国采用的一种手段是准备金比率,在我国使用时,主要是由于货币出现紧缩的现象,但是其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我国的利息率也是从成本和收益这两个方面影响着经济,但是影响的力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起到的作用也是天壤之别。此外,我国的债卷市场不发达,缺少比较完善的金融杠杆机制,债券市场仅仅依靠利息率来获得收益,这样对投资者来说就缺乏吸引力,因为投资者关注资产价格的稳定,更多地关注资产的增长,泡沫经济内在的动力就在于此,同时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温床。政府还会采用被迫急“刹车”的方式来调节泡沫经济,一旦出现物价飞涨现象的时候,这种方式只是将资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并且会冻结部分资金,但对资金的紧缩和扩张不能够建立比较完善、且有效的控制流动性机制。

美国虚拟经济的政策性经验研究

(一)美国虚拟经济的政策环境

虚拟经济主要是由于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不是产品的价格膨胀而引起的。一般出现虚拟经济的过程比较长,因为就市场的货币和产品流动性而言,若产品的数量一定,价格上升的幅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产品的价格一定时,产品的数量就会无限制的往上增长,是不能够控制和预测的。在虚拟经济中人们获得利益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措施,通过金融杠杆将资金进行资本化,以便创造出更大的金融资产,这是美国采用金融杠杆来控制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同时美国还利用金融杠杆来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交易,并且替代了传统的调节方式。美国自证券化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资产膨胀的时代,但并不是资产价格的膨胀,美国比较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实现了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美国经济虚拟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依靠各种各样的资产数量和品种进行扩张,发展虚拟经济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金融资产,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的方式,创造出巨大的金融财富,这种创造利润能力是泡沫经济无法比拟的。

(二)美国虚拟经济的优势分析

在美国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十分重要且很有价值的经验,美国资产的价格波动频率比较小,在美国的房地产行业中的波动比中国近期房地产泡沫波动的速度和力度还要弱,在美国主要是债券市场,这样就使得资产价格泡沫不是其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美国是通过金融创新来进行各种金融交易,但是产品价格仍需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物价也更加稳定。在美国由于金融资产的种类繁多,并且每天进行交易的数量十分庞大,这样在虚拟经济中的流动资金就比较多,物价也会随之稳定,有利于外来对冲,稳定美国经济。美国经济虚拟化有利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保证了美元汇率的稳定,同时在美国由于有众多的金融产品,使得美国可以通过炒作的方式来引诱投资者,让投资者远离实体金融体系。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性研究

(一) 我国货币流动性膨胀治理的方向

我国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国传统的观念比较保守,在货币的使用方面存在节俭和储蓄的良好传统,这样就造成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进而形成内需不足。但是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高储蓄率跟国家的传统理念没有必然关系,而跟经济收入的分配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就使得人们的消费相对较小,这样储蓄量就会增大,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收入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家的储蓄率就会加大,而人们的消费比例就会降低。中国现在需要更加合理的分配收入比例,需要关注更多的低收入人群,提高基层群众的基本收入,扩大产品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治理流动性膨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造成流动性膨胀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贸易的双顺差,具体来说是由于外汇的输入导致了流动性膨胀。一方面就是通过治理外汇流动的渠道,建立比较完善的外汇输出渠道;另一方面就是让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和外部冲击之间发挥积极作用,让虚拟经济吸收大部分的外汇输入,缓解产品价格增长,降低价格增长对市场的冲击,这样就不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管理制度,以债券为主体,配以恰当的虚拟经济体制来控制流动性膨胀。

(二)利用虚拟经济加强人民币的对外输出渠道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虚拟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逐渐出现多种形式的期货市场,并且在这些市场中获得更高额的利润,在利润获得同时进行不同产品间迅速转移。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资金的紧缩或者是扩张,都会对市场经济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虚拟经济能够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并建立流动储备池,虚拟经济下建立的储蓄池能够有效地解决外汇输入而造成的流动性膨胀。中国应该加大力度完善对外输出渠道,使得人民币更加区域化,通过人民币的有效流动,缓解流动性膨胀,让人民币逐渐国际化,成为世界通用的外汇储备货币。我国应该加强发展虚拟经济,尤其是在产品的数量和品种方面,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物价上涨的幅度,并且发展虚拟经济应该以债券市场为主,通过金融创新以及合理地金融杠杆机制来调节流动性膨胀,使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有效。

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流动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外汇的输入,是来自国际的收入双顺差,在治理中国经济流动性膨胀过程中不能够牺牲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由于双顺差使得大量的资金输入状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不能够改变的,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其本身的约束和限制,应该更加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否则中国经济将会逐渐走向泡沫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应该积极借鉴美国虚拟经济成功的经验,建立多种金融产品体系,充分的运用金融创新和合理地金融杠杆的手段,以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发展虚拟经济,以建立消除流动性膨胀的长期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爱俭,林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研究[J].金融研究,2010.3

2.许圣道,王千.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

3.邹博清,樊俊涛,叶尔兰.虚拟经济泡沫与虚拟资产流动性控制[J].商业时代,2012(12)

4.王大树,房飞.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的流出与流入路径安排[J].商业时代,2012(31)

5.刘骏民.利用虚拟经济的功能根治我国流动性膨胀[J].开放导报,2010.2

篇9

内容摘要:阴流子是集欲望、能力于一身的币符抽象物,投资是以币符启动生产要素建设社会,消费是以产品满足人的生理生活需要而释放能力欲望。国民收入应先履行消费功能,后以投资方式启动生产。人们不敢消费,是想用储备能力应付不稳定的支出与收入;人们不敢投资,是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投资利润在降低。一旦建立了安全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设立了驱动事业心可低风险创业的基金或干脆国家投资个人经营,就不会有边际效应发生作用。

关键词:凯氏理论 阴流子 投资 消费 边际效应

凯恩斯认为,从纯支出总额来说,国民收入Y由两部分组成:用于投资部分的A和用于消费部分的C。消费部分可以看作是国民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cY,其中c是消费系数,且0

经济学没有厘清投资的原物是什么

根据阴流子经济学,投资来源于生产、消费后的新生力量,即发展着的欲望与提高了的能力,不是剩余未消费掉的产出。如衣食住行消费使劳动者劳动力再生,教育培训消费放大劳动者劳动能力,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与生产力规模催生了更高的消费欲望。企业将收入投入再生产是表象,实际上投入的是追逐更大利润的欲望和能够调动更多生产要素的能力,即投入阴流子。

人们误认为投资的款项可从人类消费中挤出

如果这样,社会总产品中用于投资的永恒大于用于消费的,由产消不平衡引发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投资操作实质上是或应当是参照消费部分数额借用资金释放人们身上的欲望与能力。阴流子以币符形式引导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事实上,社会经济活动目前还处于测不准状态,央行增发货币只是参考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和,既未保值也很随便,不可能反映产出,也没这个必要。因为阴流子(资金)与货物不是一回事,不能笼统地算作同一种资产,最好分别称之为投资性资产和消费性资产。

没有明确区分投资和收入

生产是转换物能形式的一种手段,不能违反物能守恒定律,没有放大物能的效应。产出的货物消费掉了,不能再用于投资。但产出越多,回收的货币就越多,可积累的资本也就越多。积累的资本反映了人们消费产品后能力与欲望的提高量,进而可增加相应的投资量。工人收到的工资则应完全用于消费,消费后提高了自己的各项素质,从而释放出更大量的阴流子,这样消费部分就可转换成生产资本,可以投资。可见收入多少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和欲望与能力的再生水平,同时也是获得消费权的门票。为了更好地消费就要创造更大的收益,要有更大收益就得更好地消费掉目前产品释放出更多的阴流子,进而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用资金启动和维持生产叫投资,凭借能力与信誉号召人们生产建设更是投资。投资不一定要靠资金但绝不靠手上掌握的物资,可以白手起家,但一定离不开发家致富之类的欲望和身体力行的劳动能力与技巧。企业投资用收入抵押借贷购置(引入)资产补充生产资料方式进行;个人投入劳力,包括思想力,但要靠更好地消费提高自身素质;国家凭借实力信用调配社会力量避免经济危机,这叫宏观调控。出售产品得到货币叫做收入,包括新增国民收入;提供服务或剥削盗骗所得财物也叫收入。收入应该是指以货币衡量的劳动成果,没有货币的朝代也可指实物财富(价值),但绝不应指物质产品的质与量。个体收入虽凭据生产要素取得,但始终起作用的是阴流子,即投放自己的阴流子钓得更多的客户阴流子。投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为,投资的直接目标是收益,收益的目标是消费。只有消费同产品是直接相关的,消费的是产品才属人们常说的产消关系;投资是释放阴流子,收入高则有可能激励更多阴流子释放。不要将实物与收入混为一谈,如果物价指数波动使得收入增多并不表示可被转换的物质资源增多了,也不表示可被分配的消费品增多了或可消费品的产出增多了,但有可能激活潜在的阴流子。

将储蓄等同为投资

国民收入的剩余或公私储存储蓄主要用于备荒备用,是担心人类能力不足以应付天灾人祸的一种(负)欲望储备,备于更大规模的消费而不是投资。储蓄不应等于投资,储备为备战备荒,投资是启动人的能力欲望。现实中,由于政府没有明确承担全社会投资职责,使得老百姓往往将个人收入少部分储蓄起来备于投资。

误将设备、生产条件建设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理解为投资

为消费目的调配物资进行建设和继续加工半成品是生产过程不是投资,如制作工具设备、建造固定资产,这些算是生产消费,其价值慢慢会转移到消费品中去。

以收入为中心的经济思想降低了生产服务消费率

人生意义要求人的劳动成果(社会总产品)全部用于消费,包括备荒备灾。这符合抓消费促生产原则,也符合启动消费的高且超前消费原则。以收入为中心,分解国民收入成消费与投资两部分进行宏观调控,会形成产出越多、人类消费越少的恶性循环,颠倒产消关系,降低生产服务消费率。

忽视投资生产是为消费服务的特性

误导政府宏观调控,将经济活动理解成为GDP增长,而生产为赢利而投资,忽视了投资生产乃为消费服务。使用凯恩斯经济理论调控经济永远实现不了生产完全服务消费的人类理想,因为他多数时候将生产看得比人类消费还重要,以投资、收入为中心间接解决就业与消费问题,这违反了力―消―产顺序周期律和抓消费促生产原则。凯恩斯理论重生产重赢利而轻人类消费必将致生产过剩,内生经济危机。

没有正确理解剩余价值和收入分配原理

没有弄明白剩余价值和收入分配原理,只是承认人类经济事实,整理了现实经济运行方式。应当说社会总产值才是收入,国民收入是新增收入。消费部分除回补生产消费还原固定资产外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通过全额消费变成追加的生产金,个人消费放大劳动者能力欲望、社会消费放大国家能力欲望、生产消费放大公司能力欲望。人类至今没有弄清收入的成分,这源于对剩余价值的理解偏差。剩余价值不归资产所有者,也不归现役劳动者,更不是政府财产,而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有财富,由古今中外科技文化创建者创造,由政府监管协调后的质量效益形成。剩余价值加技术工资、最低工资才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由者(富人)用于抵押借贷生产金币符购买生产资料追加生产消费,另一部分由代管者(政府)用于社会基础建设和作低保(补偿岗位工资),不归任何个人,工资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因此,国民收入用于追加生产消费、社会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生产消费不能理解为投资,因为投资是虚拟经济行为,可启动生产;而生产消费是对生产制造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消耗,是实体经济行为,只有根据物理化学反应使物资变换发生一对一的加减关系。

混淆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

投资是虚拟的,消费是实物的,二者对应于虚、实二类对称物质,通过物价相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就是阴流子同商品的联系。二者的第一大联系是人,一方面人是能力欲望体,具有投资生产的欲望与能力,反映了投资与生产关系;另一方面人体是个新陈代谢体,有对实物的消费需求,反映了生产与消费关系。第二大联系是物价,存在胀缩关系,通过价格体系与产品服务发生联系,价格乘产品数量或服务时间就是收入。因而,价格是二者的联系枢纽,反映了二者的对比关系,如供求关系。物价的基础是价值(与能力有关的稳定值),物价的波动是市场(与欲望相关的测不准值)。欲望包括个人基本生理生存需求、社会中种种公私利益需求、政府目标、市场炒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区别就是虚物质同实物质的区别。虚拟经济启动生产引导调控生产,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表达。收入的增多是能力与欲望的提高,即生产欲望与能力的增长,是转换普通物质成消费品的效率、技术和欲望的提高,自然就表现为可消费品或实在服务增多。但阴流子与实在产出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地,通货多实物少发生通胀,货币贬值;反之,通缩升值。经济危机到来时,货币升值,危机发展过程中,货币贬值。

篇10

【关键词】SNA MFS 统计主体

一、SNA和MFS核算理论及范围

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整个国名经济为对象,对一国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统计核算。SNA统计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角度,涉及到生产,消费到投资各个流程。

MFS,货币与金融统计核算体系,以一国货币为核算对象,对货币的发行流通进行详细地统计。MFS显示货币,债务和信贷的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辅助货币当局进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履行金融监管职责。

金融统计视角下角度,SNA的资金流量表中金融交易表,计算了所有部门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流量和存量。而MFS将金融统计具体化,并且在该框架下编纂出货币统计,即金融部门的金融与非金融资产与负债之流量存量的统计。二者在具体的定义下有细微区别,也可以看出两大体系思想上的不同。

二、统计主体的差别

SNA和MFS在统计主体的具体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主体结构差异

SNA首先将统计主体划分国内部门和国外部门。在国内部门下,继续划分非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四个国内机构部门。同时在公司层面先划分出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下,根据其市场活动和负债的流动性,分为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辅助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在这三个部门下又存在9个细分的子部门。MFS将统计主体划分为非金融公司,金融公司,广义政府,住户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其中金融采用五种分法。由于MFS侧重于对货币的关注,所以在金融公司部门下,更加细分和具体。

SNA和MFS这些子部门中大多相同定义,例如SNA和MFS都是广义政府的定义,但是具体来看,有细微差别。开展中央银行业务的政府附属机构,SNA划分为政府部门而MFS划分为中央银行。而葛守忠在论文解释,SNA划分不以机构单位的职能为标准,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进行划分。除此外,MFS第一层分类部门中包括为住户提供帮助的非营利机构,而SNA将提供金融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归入金融辅助部门。值得注意得是08年国民经济统计九大子部门有货币市场基金和非货币市场基金,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概括也很笼统,而随着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制度完善,MFS在SNA的基础上给出更具体和更清晰的划分。

(2)金融部门结构差异

SNA没有对货币具体定义,但是对统计主体划分是明确说明根据金融机构负债的流动性来划分金融机构。而MFS为了满足统计广义货币各层次的货币存量和流量的需求,对金融机构的划分更为具体化。具体机构差别如下:

08年SNA采用三分法,即将金融机构划分为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辅助机构,其他金融机构:而MFS则更突出五分法: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机构,保险和基金,其他金融中介和金融辅助机构。MFS统计范围中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机构,保险和基金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都归入SNA的金融中介机构中。

SNA三大子部门之一的其他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专属金融公司和贷款公司,SNA给出的定义是“由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单位组成,其资产和负债不在公开金融市场交易,包括只在特定单位或群体(例如子公司)交易的实体。或者是从单一赞助商提供的自有资金中提供贷款的控股公司,在其掌握的子公司中进行交易的实体也归入其中。

在SNA的定义中,信托简单归为其他金融机构,而在MFS中信托部门的分类有具体的规定。一般信托不能被视作单独的机构单位,和控制信托或从中收益的机构合并在一起。08年的国名经济统计手册,已将发放贷款的当铺归入其他金融公司,而MFS出于对货币的统计需要,也将其归入特殊金融中介子部门下。08年SNA比93年SNA更偏向货币统计的方向。同时也可看出,SNA的三分法是为了强调金融中介和辅助机构对经济的贡献;MFS五分法,是为了突出各个机构大内在货币流通中的职能。比如外汇局在SNA被划分为金融辅助机构,而在MFS里面分为中央银行的子部门。

(3)其他的划分标准

SNA还可以有其他两个划分标准,一.根据是否以营利为性质,分为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二.根据其所有者,可以分为公共所有,国内私人,外国控制的三个类型。但是,该划分更适合国民经济的划分和分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该划分有时难以界定范围。

三、主体识别

SNA的统计主体更注重站在生产者角度,以经营权的主体来核算。SNA可视作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统计总框架,而MFS是以货币为核算对象对虚拟统计的具体和细化。

从统计主体结构来看,MFS继承了SNA分类的基础,即根据经济部门的同质性将经济主体分类。同时,要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从金融制度选择上,根据社会融资方式选择可以,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型:根据金融监管角度,可以分为分业和混业管理。所以一个机构单位是否应该被识别,关键在于在金融市场中是否通过金融工具掌握资金的流动。而不同主体的划分,主要由于其掌握的金融工具和在资金流通中的地位不同。

以我国为例,我国实行的是实行分业管理制度,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系。在我国《金融机构编码规范》中,一级分类码包括:A-货币当局、B-监管当局、C-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D-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E-证券业金融机构、F-保险业金融机构、G-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H-金融控股公司和Z-其他。这样分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也为宏观管理信息与微观统计数据、国民经济运行信息与金融运行信息之间搭建了协调、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版

[2]向蓉美,黎春.国民经济统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