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3 19: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件;整合;积件;多媒体;好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885-02
1 引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课件是电化教学的主体,它以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影音俱全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课堂教学与课件应用若整合得当,则可以提高效率,相得益彰,从而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时效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同于文化基础课,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需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讲课时,实际操作演示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形成了接受能力快慢、接受容量大小不同的事实;课堂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学生注意力会有所偏移;但实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往往时过境迁,个体未掌握的知识点不可能再一一回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要求也不可能完美的满足。虽然富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把握而尽力避免这种现象,但教育学及心理学揭示,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在教学教法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进行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2 整合的基础
课件与教材内容要想整合的好,达到预期目的,下面四个步骤是关键:①吃透教材,做好设计铺垫。充分的阅读理解教材是第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掌握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够讲好所要讲的每节内容,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②搜集资料、积件,为课件的设计做准备。这一步的工作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的资料收集、积累。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师要熟悉教材,就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的收集,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可能用到了,再去找,这资料包括上网查找的图片、音乐、文本、软件,书面收集的照片、文本,光碟、影碟等,凡是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都需注意收集保存下来,并分门别类保存于“积件库”和“资料库”中。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特定的一节课,围绕所学内容在积件库内查找有无合适的积件,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找、补充所需资料和材料。条件成熟时可联机共享,建立一套完善的可共享的库资源,提高效率;③课件制作软件的掌握。课件的制作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对课件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可用以制作课件的软件很多,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前提是以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并尽力尽快掌握较先进的软件平台;④学生情况分析及设计思路、目标。
3 课件制作与整合
课件制作与整合是一件系统工程。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以是一种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一种交互工具,但如何最终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教法的全面革新,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则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笔者在进行课件设计时,结合了演示和交互反馈功能,除去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思路,同时还考虑了练习和计算机辅助测验功能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这种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自由化学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自我尊重心态是个满足,虽然教学仍然以“知识”为中心,但因学生有丰富的和软件“亲密”接触的机会,能较大的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此时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技术障碍或学习难题时,要及时给予辅导和帮助。此种设计形式,计算机软件还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替代,如:出题、评定学生成绩等等。
4 课堂教学的实施
我们引入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件是一个老师教学最好的补充,也是其教学思路的最好展现,课件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课件可以集文字、表格、图像、声音于一体,在最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的信息量和感官冲击,较之常规教学,它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深受学生欢迎。目前我校信息技术课开设在多媒体教室,人手一PC机并实现了局域联网,通过一台教师主控机联机授课,实现了讲课、练习实时进行,并可外接互联网,为上好课提供了物质平台。但怎样才能上好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效力,在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结构的限制下,应着重考虑下面两点:
4.1 树立正确的“好课”观念。
(1)“好课”应该是有着良好教学效果的“效果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不论授课的方式怎样变,不论用计算机教学还是在教室上课,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取得效果的课,为此,计算机课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扩展知识的空间,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上不能概括的知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把原来的由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改为在计算机课件平台上实现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条件下,去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总之,好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 “高效教学”,所以一节好的计算机教学课首先就应该是“效果课”。
(2)“好课”应该是“科学课”。此处的“科学”指应该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既然是“好课”,就要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就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带来学习效果。既然如此,“好课”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一定要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那些课堂效果不太好的“课”,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悖于“理”的地方。 这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个检验。
(3)“好课”应该是“创新课”。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验和探索,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4.2 课堂教学
好的构思、好的课件是上好一节多媒体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多媒体教学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教学中可实现声、光、影的播放,将一些我们无法目睹的实物和背景资料以影片、图像方式展现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件又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思路;实物展台可使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实际物体,加上熟练的微机操作演示和控制,如果能够运用得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节课将会上得十分精彩,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仪器、设备、软件的正确使用和熟练切换。我们以一节“Word2000下的编缉操作”为例,为上好这节课,一位老师设计并录入了演示文本,制作好了精美的“电子教案”――课件,对整节课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构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但他恰恰忽视了一点,对设备熟悉不够,在课件和演示操作切换时,出现了失误,导致演示操作无法实现,从而打乱了整节课的编排,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多媒体课,不但要做好上述三步,还要注意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软件,在课前对软件间的切换操作要熟悉在先,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调节课堂节奏,调动学习气氛。同其它课一样,多媒体计算机课也存在课堂节奏的控制,学习气氛的调动问题。一节课要想精彩,就应该有有低谷,有张有弛,避免平铺直叙。仍以“Word下的编辑操作”一节课为例,在讲“插入”操作时,首先我们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本,内有图片、动画、边框、底纹修饰、表格和艺术字处理,与原有的纯文本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好奇,这些图片、修饰是怎样被编辑入文本的?从而引起兴趣,激发起第一个点。这时教师即时设疑,以课件形式进行解惑,在告之答案的基础上用微机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随后安排学生练习,给学生一个理解和实践的机会,一张一弛。根据学生作题情况,即时发现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演示操作形式集中解答,总结强化,再引入下一个疑难点……。对同一问题,因为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在课件讲解、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可能会有循环往复,这其中就存在着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不同的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有些特殊技巧一点而过,不再演示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以满足尖子生“拔高”需求。这其中实例和练习的设计十分重要,是调动学习气氛的又一个切入点,好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好的练习则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点。
5 结束语
目前,国内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围绕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而进行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改革,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目标。在此阶段中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学生能力将由信息获取和分析,上升为信息分析和加工,进而提高到具备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展望未来课堂教学,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作为教师中的一员,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上开辟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M].北京师范大学,1997.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M].中央电化教育馆,2001.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M].论著选摘,2000.
篇2
1. 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特征 主动学习能力培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良好个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入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当这些同学在一节课中完成了一个任务后心情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此时,作为教师要加以表扬和肯定,学生则会欣然接受,进行努力,久而久之,其个性潜能被开发出来,也就不再是差生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2. 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自我学习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够应用己学知识去解决和学习其它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且它的软件更新换代速度也是相当之快的,只学会了一两门软件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学习的方法,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软件功能不同,但在操作中的一些方法是有联系的。如:画图软件的学习是小学已经熟悉的内容,因此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中,便省略了文件的打开、保存、退出、复制、粘贴等相关操作,而只是在新课程开始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操作完成,进行巩固复习。
软件如此,硬件也一样,如教室内每人一台电脑,电脑硬件的卫生、桌椅的摆放等,开学第一课时我便对他们做了要求,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维护,在碰到一些关于硬件的小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放手去做,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同学们对学校的电脑产生了感情,渐渐地消失了对计算机的恐惧感,像对待自己家的东西一样爱惜,当碰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他们提出提示或要求他们上网查询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同学们记忆深刻,便于知识的掌握。
3.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知识点讲清楚,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多下功夫。在实践中以训练创造性思维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局限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让学生探讨多条渠道,拓宽学生思路,开创其多向思维。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实践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我省从2000年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到现在,信息技术教材已有数种不同的版本,每推出一个新版本就是理念的一种更新,一种质的飞跃,而最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更充分反应了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信息性、实践性,也更有利于同其它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新课程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的综合,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种种的原因,使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与传统教学发生冲突,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无奈而致。一些省份已经把计算机作为一门会考和高考科目,这本来是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但由此也造成有些教师挤掉上机时间,减少上机课时,甚至拼命地做练习题,以期能在考试中取得可人成绩。这种方式实际是一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违背了开设计算机课的初衷,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独特的特征,它能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教具、学生用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资源等,加上学生本身又热衷于这门课程,为学好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计算机优势,对提高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兴趣的特征,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如下几方面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深入其中使计算机不再神秘。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起初,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很少了解甚至于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以至于对计算机产生了种种神秘感觉,认为学习电脑很难。而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只不过是受人“摆布”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如此简单可行。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具体化、直观化。新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先前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现场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教师的倡导作用。如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假若不面对实物,哪怕你说的天花乱缀收效也不会很大;若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硬件、软件那效果定会事半功倍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抽象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灵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学生可以随时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进行讲授或上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模式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的教室,如易思多媒体教室或鲁源电子教室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可面对"黑板",又可随时面对机器。
(二)一堂讲,一堂练。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建议;教学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随着校园网络工程的实施,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最新、最快、内容丰富的知识,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整合知识点,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使这门学科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跳板。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课前准备
培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快速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好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师生在思想上的沟通才是衔接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多进行换位思考,从学情出发,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情感教育,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
其次,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训条件展开教学。
第三,要精心设计导学,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教师也可采用启发式引入课题,由浅入深逐步提出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从启发入门到独立地学习,旨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常用的教学方法融合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并进行重组和延伸。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单向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该模式增加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新思路,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知识。
1.按照传统的“齐步走”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
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进行分层教学;对掌握快的进行知识的扩充,把最新的技术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以课本为主,扎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教师就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把握住整个课堂节奏,抓住关键再加以概括汇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挖掘出学习动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实现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协作的方法。
比如,淘宝网购这一章节,通过网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筛选商品图片,在预定内容演示完后,按分解的任务讲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必要时进行分组操作,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集体活动能力以及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此模块的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式导学法辅以其他教学融会贯通,设计以研究学习为主体的任务性课题,要求学生协作完成任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导学把一个任务分成模块进行细化,然后逐步消化。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强化操作水平,通过探讨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能力。
3.实践法化解难点
借用已感知的知识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理解。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和教法,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容易接受。例如,Windows 7的网络部分,让学生动手设置手机WLAN热点,利用一体机Seewolink软件进行连接,上传学生作业,并展示课件。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学生参与热情和主动性比较高。
4.演示法拓展强化
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强化技能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采用演示法,选择比语言表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学习的方法,通过投影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力求演示内容要有感染力,要有可操作性。
三、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规律
1.理论与技能相互依存
把课程设计编织成模拟现实的生产过程,把课堂设计做成实践过程的组成环节,并进行模拟教学。
2.信息教学就是生活实践
中职的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欠缺,但动手能力强,任务式导学模式旨在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和实训教学更适合学情。
教法制约着学法,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的提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来提高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
篇5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抓住教学内容适应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愈显迫切。在我校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科研工作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画图》时,在简单地介绍这款软件之后,我只提出了几个要求,就把这个新软件完全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试。此时,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或闲着,各小组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去研究、俨然一个个科学家。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很大,有的学生能够很快的按照课本要求完成操作并且质量很高,而有的同学由于对计算机不熟悉甚至对于操作界面的菜单栏、工具栏、格式栏也很陌生,当自学自练环节结束时其操作过程才刚刚开始,既没有完成自学自练任务,也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小组交流中非常盲目,学习效果不好。信息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要从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一致公认的规律,我觉得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秉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中的人(教师、学生)、物(教室、教材)、环境等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使师生充分、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力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抱着一种十分好奇和渴望的心态去了解它、研究分析它。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情化繁为简,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趣是青少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对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对于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愿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对计算机课程都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玩游戏、上网,因此,我为了迎合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我在教学“我的好伙伴鼠标”一课时,我精心选择了二个游戏,一个是练单击、一个是练双击。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这种在玩小学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优化课程实施,促使高效课堂水平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教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教学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堂信息,以便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调整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和操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称象》一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媒体提供信息时候的专注程度明显要强于平时“读书、讲课、练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教师要明确能力目标,并让学生了解,主动投入学习,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只有在学生方面想的周全的教师才能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能更好的去驾御课堂。作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备课之时把心思和精力多用于备学生,我想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只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浓厚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创新化,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倍倍,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研》2013.
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环境;课堂设计;评价机制
高效课堂是一个注重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的教育概念,它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具学科,学习的内容都是些大众化的,而且在操作方面都是窗口式操作,结果的预见性较强,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因此比较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开展。尤其是在信息、科技、网络比较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学习方面,学好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在网上有很多专家、教师的观点,看了后受益颇多,结合一年来新课改推进的体会以及本学科的特殊性,整理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职业定位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1.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
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同学”,我们常讲,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3.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责任心强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来。所谓教师的“决定者”,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
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的层次性。一提到“高效课堂”,大家的注意力就会落在“高效”二字上。马上会想到如何在以前的基础上来一个质的飞跃,但却忽视了教育的规律。再高效的课堂终究是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服务的,而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的环境、社会的需求等因素来确立的。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做的是认真研究、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到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操作熟练程序等来把握了。
2.目标的多维性。教学目标,作为业务常识我们都知道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但由于现有的高考体制,以上三个方面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而在常规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很难发现它们的足迹。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高效课堂是要在三方面同时高效,甚至重点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面。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课堂教学,让高效课堂做到名副其实。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让学生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根主线,它应该有意无意地渗透到每次教学中。
三、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这里提到的教学环境是我们一线教师可以人为创造的。
1.人个环境。我们的衣着,言行举止。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细节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一个让人看上去拖拉、凌乱的形象,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吗?再比如我们的言行古板、与学生们熟悉的“现代语言”格格不入,会引起师生共鸣吗?现在学生都流行网络语言,先不考虑它的合理性,它既然存在,我们做为一线教师就要去了解,否则怎么去和学生沟通呢?学生会想这老师太“老土”了。
2.场所环境。我们的教学场所是否符合学生的口味,还是要贴那些名言警句吗?当然并不是说那不好。但我们要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时代同步。让他们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气息。比如在微机室前方的黑板上布置这样一条标语:“走进网络,自主学习。走出网络,快乐成长!”传递的信息是从教育角度来讲,希望让学生走出网络,从教学角度来讲,希望让学生走进网络。再比如后面墙上布置的是“点击兴趣、激动智慧、把握信息、成就未来”,让学生感到很贴切,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很近。
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教与学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科的整合。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是作为学习对象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去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
篇7
关键词 平板电脑;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59-02
1 前言
当前,以互联网、多媒体以及云计算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普及和应用。其中平板电脑设备作为智能终端设备中的一种,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局限,如教学模式单一、方法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等,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由于我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都借助多媒体技术,而很少采用平板电脑来开展教学,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下面就平板电脑装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2 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信息技术技术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加上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缺乏创新性,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很容易出现发散的问题,从而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偏低,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外,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们灌输大量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现象多有发生,而这种重复性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引入智能化教学装备,引入平板电脑装备促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来,进而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在讲解“邮件”部分知识的时候,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借助多媒体以PPT的形式为学生讲解邮件的收发,然后待上机课的时候由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这样无法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的操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借助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教师可为学生现场演示收发邮件的操作,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都是按照信息技术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来开展课堂授课,而很少涉及课外的一些知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范围广、内容多、更新快的学科,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来开展教学授课,学生所学知识会易与社会实践应用脱节。平板电脑装备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资源少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们可以借助Wi-Fi等高速互联网络来从网络上下载包括文字、影音、图像以及信息等各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和课件,从而大大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同时也有助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知识来源,更重要的是借助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投入到教学中来。
4 体积小易操作,提高教学灵活性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采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开展授课。虽然这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声形并茂的教学环境,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不足,同时大体积的设备也不利于移动,所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会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教学条件等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地开展。另外,在教师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其必须要坐在或站在多媒体操作台处去操作多媒体,而无法有效地去观察和管理学生,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也会降低听课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可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平板电脑的体积比较小,有利于携带和操作,且一次充电可以维持七个多小时的视频播放,更重要的是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课堂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所以教师既可在校园中开展信息技术的授课,也可以在校外等地方。另外,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自由活动的空间也会大大拓展,而不再需要站到多媒体操作台上去进行操作,只需要对相应的平板电脑进行操作即可,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上来,活跃课堂教学。
5 借助交互功能,增强师生互动性
理论上来讲,良好的师生间关系是教师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或者无暇顾及师生沟通和互动的环节,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平板电脑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其既可以实现无线资料传输和共享,也可将所学知识传输到网络上,实现与学生的资源共享,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则可以将其通过平板电脑反馈到屏幕上来与学生进行分享,这样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的次数,提高互动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平板电脑来快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根据分析结果来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确保教学的质量?[1]。
6 丰富教学功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平板电脑设备作为一种智能终端设备,其除了具备上网功能外,还集听说读写于一体,具有影像功能和记录等教学功能。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平板电脑,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则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在学生根据教学录像来进行学习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的拖拉功能、回放功能以及快慢进等功能来合理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通过往复的训练和学习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又如借助平板电脑的影像功能可以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以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时重温课程,以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释疑解惑。另外,借助平板电脑的拍照功能可以将每个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2]。
7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平板电脑设备也成为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平板电脑设备的互动、影像功能以及听说读写等功能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
参考文献
[1]张新潮.网络学习平台在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35):44-46.
[2]焦辰菲,夏长胜,等.智能终端支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趋势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3(5):69-73.
篇8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学习,要让初中学生具有信息采集、传递、编辑和实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终身学习和交流学习的主要方法,为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彻底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给学生平等的权力
《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严”字,赋予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金科玉律,学生不能质询。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的平等权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精神,充分调动两方的积极性,经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在讲文件的复制操作时,我对同学们讲:“今天我们来试着把文件夹A中的文件1复制到文件夹B中。我的操作步骤是(选择课本上的一种方法):选中文件1,然后单击编辑菜单选择复制,打开文件夹B,然后单击编辑菜单选择粘贴。”学生练习掌握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刚才教了大家一个方法,有没有谁上来也教老师和同学们一种新方法?”大家通过合作学习,很快掌握了书上的另一种操作方法,我让学生演示并点评。除了课本上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同学介绍了课本以外的操作方法。通过民主合作原则来进行学习,让教师和学生做到认识共振、思维同步和感情共鸣,同学之间也能做到优势互补、能动配合,形成教学合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知识“吸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宝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更高。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得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还得学会多种操作方法,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教师掌握知识越多,对学生产生的知识“吸引”就越大。
记得有一次上文字输入课,我讲完课后让学生们练习。文字输入方法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但是练起来比较困难,虽然采用了“小企鹅学打字”软件来提搞学生的兴趣,但是,时间一长,也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不停的在一边督促,看坐姿、看指法。当练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只是让我们进行练习,不知你打字怎么样呀?”当我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文字快速录入时,学生们除了给我热烈的掌声外,还有他们那惊讶、敬佩的目光。下课后学生们围着问我:“老师,我也可以打这么快吗?”“老师,练习多长时间才能打这么快?”“老师,我一定好好练习,我也要成为打字高手!”还有许多问我电脑知识的,我都一一给他们回答。在以后的课堂里,我讲过操作之后一定要让学生重做几遍,要么快速操作,要么用多种方法。在讲制作校园小报这节课上,我用Photoshop和Flash做了几个加字的图片和简单的动画,在他们眼里我好像特别“神奇”,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好像更喜欢和我接近,问我问题。还有的说愿意天天上信息技术课。扎实的业务基本功,让我的腰板挺的更直,让学生们都变成了我的“粉丝”。
三、处理好教师角色和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的关系
信息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作为引路者应充分发挥爱心,了解与辅导学生,引导其积极参与全面的发展,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宽容的呵护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确立现代教师理念观;第二要在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第三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创造。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整齐划一的操作技能培训,没有统一结论和答案。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是要学习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创造出独特性、兼容性、多样性的作品。
四、合理利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很重要,应用得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任务驱动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教学流程式。任务的提出后,其各个环节应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来决定。我的教学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1)创设任务情景导入新课,明确教学任务,并着重让任务更加贴近学生当前的生活。(2)提出任务,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探索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4)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学生演示及教师点评说明。由学生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作最后的补充说明,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6)课堂练习,以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实践证明,合理的利用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注重知识的整合创造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重视线上的延续,忽视了面上联系,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而计算机学科的工具特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附件”里的“画图”工具进行简笔画的练习;用“Word”制作新年贺卡、制作班级小报;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制作课程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用网络与远方的亲人进行语言或视频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帮助,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桥梁。
篇9
1 概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是一项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启发和补充的具有动态性的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而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确保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并注重高效课堂的构成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确定性就要求教师结合实际坚持生本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灵活的调整,从而为构建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打下基础。
2 构建高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思考
2.1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人人都有兴趣,而并不是所有的兴趣人人都感兴趣,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表面上看来现代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然而大多数的学生感兴趣的是借助信息技术课上机的机会遨游于网络之中。因而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就应加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兴趣,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难以在上机学习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那么再大的兴趣也是难以达到信息技术的教育目的。因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信息,那么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知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动态的创意的画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讲解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时,讲解CPU、内存条、主板、主机、显示器等计算机配件,如果光用语言文字进行解释就不可能比得上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
2.2 基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与自助课件相配合开展单元组合教学
有时信息技术几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有较大的联系,如果只单独讲解其中某一部分,就难以取得有效的成绩。好比老师只是把计算机主机给学生拆卸,而没有要求或者不管学生能否将拆卸的零配件进行组装。因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采用自助课件与单元组合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把一大部分的内容利用一节课给学生进行整体介绍,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则需要利用2到3个课时完成。从引入练习完成作品内部交流推选优秀作品评价完善作品等一系列的课程安排,将计算机水平各异的学生有事可做,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在提高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3 基于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精心策划上机操作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上机操作与基础知识学习一样重要,大部分学生对上机操作的兴趣十分浓厚,此时就需要教师抓住契机在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兴趣的同时将维持这种学习兴趣,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但必须对上机操作进行精心的策划,否则一场不成功的上机实践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上机操作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地改进学习效果,并在上机操作之前给学生强调上机目的和注意事项,使其明确学习任务,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4 手放开,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注重的是教师为中心,学生都是被动性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的手脚被极大的束缚,这也是整体提出新课改的主要目的之一,将教师从传统的主体地位转换到主导地位,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地位转化到主体地位,手放开,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再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以WORD绘图工具为例,教师可以将图文并茂的海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去做一份一样的海报,那么学生在这一任务完成过程中带着好奇与疑惑去打造一样的海报,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发挥的过程就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而并不是传统的一味的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完成,这样就将学生的创造性在襁褓中扼杀了。由此可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5 采用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方法
篇10
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从新课改的目标出发,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念;任务驱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92-02
1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观念落后,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都不是专业性的,他们既是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人员,又是计算机的维修人员,还充当着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这种身兼数职的混乱状态导致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紧跟时展,提高教学理念。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专心从事这一门行业,明确高中信息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要以这个为依据认真进行备课讲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学习和工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使用技术,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前提,一旦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探索,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了。知道这点,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熟透教材,透过教材了解编者传达的意图,知道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又是哪些,这样做出来的教案才会是有目的性、针对性,对学生有帮助的。
其次,教师拿出一个好的教案,也需要学生能够自觉接收。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不是为了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为了玩游戏、玩QQ等。因此,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现已掌握的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对于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莫大的帮助,把学生单纯的“玩电脑”的兴趣转换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在讲述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引导:“大家都有QQ吧,那么也应该有电子邮箱了,电子邮箱是供我们接收发送邮件用的。电子邮箱不可能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它需要我们向电子邮局申请,申请电子邮箱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为什么呢?这和现实生活中收发信件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邮箱,为了区别,就需要每个电子信箱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们使用电子邮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开启邮箱收发电子信件了。”用这种方式讲课,简洁易懂,让学生觉得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俗话说:“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教师有自己的长期教学总结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传道授业。
3.1 采取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采取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必须要规范化,否则就会有许多在小组中滥竽充数的人的出现,并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内学生一起学习。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给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对小组成果的汇总进行指导,加强小组内分配各项领域的交流,发挥互补作用,这样既能让他们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动手进行操作,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能。如安排学生为板报设计小样,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配一个学生确定板报的主题,一个学生设计图片、艺术字、字体格式等,一个学生建立表格,一个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中的工具为小样布局,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可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2 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恰当地利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课件,化枯燥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幻灯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教师可把自己制作好的有多种切换效果的演示文稿放映给学生看,并在一旁进行辅助讲解,效果比对着教材念死板的文字要好很多。
3.3 使用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安排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这方面更是突出。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从小就接触并能熟练使用;有的学生只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有的学生则是从来都没接触过计算机。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组,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教给他们更深层次的知识,让他们掌握更高级的计算机技能,这样既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到,也不会让基础好的学生重复学习已掌握的知识,磨灭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4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要求比较高,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向学生提出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述存储容量的单位课程时,笔者不再是单讲理论知识,因为那样讲比较枯燥,而且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相反,笔者在讲解之前先给学生布置“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过后,就会对存储容量单位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
4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