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篇1

关键词:服务贸易;技术含量;工业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119-2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工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中国凭借人口红利、政策红利以及较低的环境规制成本,成为了承接发达国家基础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力量,快速融入到了全球的工业分工体系中。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工业位居世界第一位,故被称作“世界工厂”。

宏观层面看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脱离全球分工体系,这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仍处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同服务型经济融会贯通,并相互扶持进步的势头日益明显。我国在目前服务型经济,特别是服务型行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状况下,用引进技术水平较高、技术生产工艺较复杂的商品,来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是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发展、优化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型经济发展的方法。

然而,中国的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全球地位中,粗放的工业方式带来了极高的环境代价和极低的附加利润,不过,我国的服务型贸易虽然从加入WTO开始就十分迅速地发展,但是却仍旧没有办法规避贸易逆差带来的各种巨大负面影响,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经济议题。

在日益繁杂而又十分现实残酷的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竞争中,中国想要在自己始终没有发展壮大起来的服务型产业上同世界接轨,促进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学界已有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如江飞涛、武鹏、李晓平、昊智慧的《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赵文军、于津平的《贸易开放、FDI 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尚涛、陶蕴芳的《中国生产贸易开放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等。

然而,国内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货物贸易的视角,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以工业经济和服务贸易为主要研究讨论对象,细致探索对于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来说,服务型贸易进口的技术含量能够与之产生的关系与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和延伸。

2 理论框架

2.1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它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增长,最主要的三个来源分别为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对于工业生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服务中所内涵的隐性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够有效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并且促进效率提升、提高产出,因而能够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2.2 要素重组效应

在全球工业细分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服务环节正从传统的工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形成中间投入品的专业化服务,为工业提供更为细化且优化的服务。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服务性工作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部门接受这类外来服务的时候,实际上是舍弃了传统流程中自给自足的模式,将生产资源集中到产出更为密集的步骤中,从而更大地提升产出总额,得到利润提升,因而服务外包对于工业内部而言相当于进行了生产要素的重组。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仍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限制。由于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有限的能力限制了企业提升自身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而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就需要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能力。

2.3 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的概念是,在交易、贸易以及其他各种经济行为中,一些高端科技技术的掌握者和拥有者,或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自己手中的技术进行转让和传播。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因而知识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经济也会由于其内生的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断增长。

“服务”因为包含着不低的人力成本以及一定的技术含量,它作为一种“中间投入品”,会比较容易在产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前后联系中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由于缺少过硬的技术水平,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品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的产生上不是十分显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进口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品则会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工艺水平而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问题上起到积极的影响。

3 总结

3.1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提升的正向促进

从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的我国来看,工业虽然已经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但是同很多在工业发展商更突出、更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产品的精致化程度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依旧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从总体来看,提升进口服务贸易产品的技术水平,是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工业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于我国利用全球经济化的大趋势带来的机遇,通过对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

3.2 不同特性的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对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存在差异性

对于不同特性的服务贸易部门,进口技术含量对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存在着差异性。对于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也相对较弱,而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服务行业,诸如电子信息行业、特许新兴服务贸易的进口,对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则较为显著。

具体而言,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对于我国工业发展转变影响最大的行业为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工业行业,然后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这种现象,较为理性的解释是,由于不同的工业行业有着不同的要素密集特征,因此他们对生产过程中的服务性需求,特别是在一些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服务投入的需求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我们希望转变为更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方式,因而对于此种生产的需求就更高了,并进而展现出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状况,对于我国工业方式转变的影响程度越大。

因而,我国在实际的服务贸易进口实施中,也应当考虑这些行业影响因子的高低,进行有效地把控。

4 启示与建议

对于我国目前国情而言,提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时,不仅应注重内部的整体提升,更要在国际分工中把握好有利的契机,特别是在服务业发展呈现“碎片化”特征的国际贸易格局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全球优质的服务资源,着重于具有高溢出性产业的进口,通过服务贸易进口带动国内高端生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从而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长久的正面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江飞涛,武鹏,李晓平,昊智慧.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J].中国工业经济,2014(5):5-17.

[2] 赵文军,于津平.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J].经济研究,2012(8).

[3] 尚涛,陶蕴芳.中国生产贸易开放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J].英语学报,2005(5):38-41.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特点;创新趋势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和特点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银行为满足进出口商进行贸易活动时出现的短期融资需要,而提供的短期资金融资,以便于进出口商顺利地从事进出口贸易。狭义的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在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信用证和托收等业务时,为进出口商提供的短期或长期的融资业务。广义的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资活动。国际贸易融资是以进出口商所从事的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行约定的资金来源,以结算中的商业或金融单据等凭证作为进出口商履行约定的凭证。它的基本方式包括出口项下的打包放款、票据贴现、押汇,进口项下的信托收据、押汇、提货担保等等。国际贸易融资是围绕着进口和出口贸易展开的,融资的对象也仅仅局限于进口商和出口商,不管进出口商所从事的行业是什么,所经营的商品是什么,只要它的贸易伙伴是外国一方,都属于国际贸易融资的范畴。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国际贸易融资也是一种中间业务,但是与其他的中间业务和融资方式又有不同的地方,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般的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而国际贸易融资不仅提供相应的服务,还为客户提供资金的支持。国际贸易融资把传统的中间业务和融资业务结合起来,将贷款和结算融合于一身,并延伸了结算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对银行而言,风险微乎其微,而国际贸易融资则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同的结算方式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信用业务的影响也不相同,国际贸易融资把传统的中间业务和融资业务结合了起来,融资就会伴随着信用业务,会促进信用业务的发展。与一般的银行贷款相比,贸易融资的自偿性比较强,一般的银行贷款几乎参与了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由于贷款参与的环节较多,所以遇到的风险就比较大,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而国际贸易融资则是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因为它对资本的占用比较少,避开了复杂的生产过程,风险仅仅局限在销售环节,然而销售也几乎已经完成,所以风险比较小。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参与到企业的贸易环节中去,而且有清楚的贸易背景和还款来源,还具有短期性、周转快、重复性及流动性强等众多特点,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落后

我国许多外汇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运作模式和业务系统,用于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还比较落后。银行与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平台,缺乏相应的技术将银行与企业之间联系起来,双方之间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数据,分享动态。双方之间的信息无法及时的沟通和了解,会造成融资的期限无法与贸易期限匹配,会使外贸企业错失贸易机会,造成损失。而且国内银行在引进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无法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

如今的国际贸易在贸易方式和规模都越来越多样化,自然需要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而目前我国国际贸易的融资方式却比较单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也就是以信用证结算和融资结合的方式为主,方式比较单一,缺少像发达国家那样种类繁多的贸易融资方式。我国大多数的外汇银行都是运用传统的简单方式,如打包放款、减免开证保证金和进出押汇等,发达国家新出现的保理、福费庭等很少有银行开展。国际上流行的新兴融资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更适应如今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新兴的融资方式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晚,也比较少。

(三)业务创新速度慢,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也比较久了,但是与银行的其他业务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不能满足目前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很少有新产品推出,业务模式也总是按照原来的程序进行,时效性比较差,操作成本却比较高。如今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际贸易也是不断的更新变化,外贸企业需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机会,而国际贸易融资领域业务的创新速度较慢,会限制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四)缺少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有效措施虽然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风险较小,但是其涉及的风险种类较多并且十分复杂,而目前在实践中却缺少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有效措施。虽然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风险比较复杂,但是这些风险是可以预测到的,而且及时地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些风险还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预测和防范风险的发生,多数情况下不能根据各种科学的数据来评估某一国家的国家风险,而是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估的结果也不够全面、科学。另外,我国对国家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相对的静止,不能根据趋势和时态的发展变化而调整评估的结果,评估出某国的风险额度后,很少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我国用于管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不能将银行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支行有效的联系起来,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三、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趋势

(一)及时更新业务观念,创新业务模式

如今,世界上的国际贸易日新月异,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公司同时与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涉及许多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银行也应顺应这种趋势和新的国际市场的情形,及时地更新业务观念,创新业务模式,满足更多外贸企业的需求,促进我国外贸行业更好的发展。银行应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出供应链融资的产品策略,要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创建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银行应全面把握不断更新的业务理念,并着眼整体,从整个交易周期的范围内进行跟踪把握,保证交易的准确、合理和规范性。只有及时更新业务观念,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模式,才能促进提供国际贸易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外贸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技术和战略创新

银行在提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还应该优化技术水平,创新技术手段,才能保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完成国际贸易融资。银行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平台,提高贸易信息传递的效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构造的平台可以快速的传递供应链信息流的真实数据,使银行和外贸企业之间更加快速便捷的传递信息,使双方更好的交流,银行能够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也能及时的掌握银行的信息。还可以开发订单管理员功能,根据贸易量灵活设定信息管理功能和自动化程度,还有网上银行、开发银企直联等方式,更加便利的为客户提供服务。金融机构还应调整自身的战略,进行战略创新,实行战略兼并和战略集中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管理策略,降低融资风险

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首先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要全面、系统的评估风险,才能保证国际贸易融资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益。这就要求银行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策略,转变管理的理念,提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要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利用信用风险计量法,对一定的时间和置信度下的价值损失额进行分析,以确定信用度量值。还应采用国家风险分析法,包括清单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来确定和评估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及时更新业务观念,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技术和战略,创新管理策略,降低融资风险,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政府还应规范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的秩序,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邓鹏.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及风险防范探究[J].时代金融,2014(06):86-90

[2]黄诚毅.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20):109-110

[3]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1)

[4]王立军.国际贸易结算与贸易融资[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06)

篇3

1.调整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模式

全球化的变暖,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而由于各个国家低碳能源技术的不同,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率的不同。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能源利用率高,发展中国家技术相比较落后,低碳能源利用率低。发展中国家要想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就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低碳技术,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改变贸易发展模式,适应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增长自身的经济利益。

2.拓展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碳金融的发展。碳金融包括所有与碳有关的金融贸易活动和金融制度。碳金融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碳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排碳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分配作为基础。在低碳经济环境影响下,碳金融的发展,带动了国际贸易服务体系的内容和含义。因此说,只有拓展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才能提高碳金融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贸易发展战略

1.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

开发利用新能源,改革排碳技术是低碳创新技术的主要目的。从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水平看,低碳技术的主要工作是依据低碳标准推动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节能减排。从实际出发,大力提倡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重视对新能源的利用。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引进先进科学的低碳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改变生活环境,协调统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

2.转变出口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传统的出口方式是集资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高技术商品出口少,因此,要想转变我国的出口方式,就必须不断的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发展的方式,开创出一条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政府部门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扶持,给企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低碳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调整低碳产业的结构,促进发展。

3.熟悉国际贸易法规,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由于低碳经济背景的影响,促使国际贸易规则发生了改变。要想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就必须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我国的出口贸易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保护低碳经济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TC指数,RCA指数

在分析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国家(地区)某个行业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时候,目前常用的指标有:国际服务贸易总量、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贡献率、TC指数、RCA指数、RTA指数、NRCA指数。其中,TC指数是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但是名称很多,最容易混淆。例如,TC指数,即贸易竞争指数又被称为比较优势指数CAI,国际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专业化指数,贸易专门化指数,贸易竞争力优势指数,可比净出口指数NBT,净出口指数等。此外,美国学者沃尔拉斯(Vollrath,1988)设计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RCA'或CA,又被称为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就是出口的RCA指数与进口的RCA指数之差,为了弥补RCA指数仅考虑出口的局限。各种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指数的具体含义请参考冯宗宪、郭根龙(2008)。

殷凤(2010)在分析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优势时,采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出口贡献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指出在评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时应综合使用,对各指数反映出来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张向前、刘福金(2010)在对照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分析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时候,采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董小麟、庞小霞(2007)在分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时,采用了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孙江明、苏琴(2006)在研究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时,采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

可是在常用的测度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程度的指数中,RCA指数与TC指数的不协调性是困扰科研和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RCA指数与TC指数判断标准造成的矛盾,不能确定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是否具有优势,也不能断定某个行业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地位。另一方面,按照RCA指数与TC指数的大小排序出现的困惑,依据RCA指数排名15位,而TC指数显示是第9位,那么不禁使人怀疑根据指数排名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到底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呢?

一、RCA指数与TC指数的含义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反映一国某类商品或服务出口竞争力的指标,即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重,反映了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以及谋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一般来讲,RCA指数大于1时,该商品或服务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小于1时,该商品或服务处于非比较优势地位。具体对于服务贸易来讲,若RCA指数大于2.5时,该国的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2.5大于1.25时,该国的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1.25大于0.8时,该国的服务贸易具有中度(一般)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0.8时,该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贸易竞争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T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它是总体及行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的常用指标,能反映出比较优势状况。若TC大于0时,说明具有比较优势,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若TC小于0时,说明不具有比较优势,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弱。另外,TC接近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TC等于1时,表明只有出口没有进口;TC等于-1时,则意味着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从RCA指数与TC指数的定义可以看出,RCA指数只考虑了一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一方相对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没有考虑进口,而TC指数只考虑了一国服务贸易自身进出口的相对比较,没有考虑世界状况。从RCA指数与TC指数的判断标准来看,RCA指数应当以1为分界,可是对于服务贸易却具体分成四个区域,对于[0.8,1.25]的区间也有两种说法,殷凤(2010)认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张向前、刘福金(2010)认为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以0为分界,RCA指数在1附近却是一个区间。若某个国家服务贸易的TC指数小于0时,对应的RCA指数处在[0.8,1.25]区间内,那么我们判定该国服务贸易是具有比较劣势,还是具有中度或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呢?

沃尔拉斯设计的CA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CA)同时考虑了出口和进口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把一国的进出口与世界状况都放在一起考虑,并且判定标准也是以0为分界。看似完美的组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CA指数范围不是一个闭区间,比如出口的RCA指数很大,而进口的RCA很小,那么CA指数可能大于2,也可能大于5。其次,CA指数越大越具有优势,越小越具有劣势吗?非也。若CA指数非常大或者非常小的话,那么恰恰表明该国服务贸易或者刚刚起步,或者畸形发展。其他的国际服务比较优势指数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最优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应当是局限在该指数区间的某个区域内或某个点上。

巴拉萨于1989年又设计了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NRCA),即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总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服务贸易进口在总进口中的份额之差。判定标准是:若NRCA指数大于0时,那么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优势;若NRCA指数小于0时,那么该国服务贸易不具有优势。由于世界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几乎相等,世界服务贸易的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也是几乎相当的,所以从理论的某种程度上来看,CA指数与NRCA指数是一致的,两者只是一个简单的倍数关系。但是实际上考虑到统计数据的误差或遗漏的影响,CA指数与NRCA指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要考虑上统计数据缺陷的话,那么严格以0为分界的判定标准可能就不太准确,也就是说指数在0附近,意义不太明确。TC指数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二、RCA指数与TC指数的矛盾

因为RCA指数与TC指数分析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角度不同,再加上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本身的缺陷,所以两个指数之间存在少数的或小范围的不一致情况是正常的。殷凤(2010)的表2中,爱尔兰、荷兰、比利时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爱尔兰的TC指数小于0,而RCA指数却远大于1,荷兰的TC指数大于0,而RCA指数却小于0.8,比利时的TC指数大于0,而RCA指数小于1。张向前、刘福金(2010)的表3与表4对照可以看出,在1997年和1998年新加坡的TC指数大于0,而RCA指数小于1;在1997年至2003年印度的TC指数小于0,而RCA指数远大于1。董小麟、庞小霞(2007)的表3与表4对照可以发现,在1995年英国的TC指数小于0,而RCA指数大于1;在1997年至2005年墨西哥的TC指数都大于0,而RCA指数全都小于1;更有意思的是,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全部大于0,而RCA指数全都小于1。孙江明、苏琴(2006)的表4与表5对照显示,美国、日本和英国从1999年到2003年的运输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全部小于0,而RCA指数全部大于1;在2000年法国的TC指数小于0,而RCA指数大于1;在1999年和2000年西班牙的TC指数小于0,而RCA指数大于1。RCA指数与TC指数不一致情况在国际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中也是大量存在。但是,如果按照RCA指数与TC指数的判断标准得到的结论相去甚远,那么该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结论的可靠性就需要反思了。

另外,在殷凤(2010)的表2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依据RCA指数与TC指数的大小排序是不一致的。在2007年和2008年,若按照TC指数,那么中国位次分别是第9位、第12位;若按照RCA指数,那么中国位次都是15位。香港在2007年按照TC指数是第1位,而RCA指数是第6位。张向前、刘福金(2010)的表3与表4对照发现,自1997年至2008年,中国的TC指数一直大于日本的,可是中国的RCA指数却总是小于日本的;同样,从1999年到2008年,印度的TC指数都是小于美国的,但是印度的RCA指数却一直是大于美国的。董小麟、庞小霞(2007)的表3与表4对照显示,1995年到2005年我国的TC指数都大于英国的,而1995年至1998年、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CA指数却都小于英国的。孙江明、苏琴(2006)的表4与表5对照可见,1999年到2003年日本的RCA指数都大于德国的,但是日本的TC指数都小于德国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若只是按照两个指数排序的位次来解释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或某一个行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的话,那么判定结论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三、对RCA指数与TC指数的反思

在教学中突然遇到这种困境,再加上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既头疼又欣慰。虽然我努力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但是结果还是不能令同学们满意。一方面,RCA指数与TC指数尽管都被称为比较优势指数,可是它们都不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直接应用,不具有严格的逻辑关系的结论,只是分析国际服务贸易总量状况的一个指标而已。另一方面,RCA指数与TC指数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的。

对于前者,比较优势理论是指示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方向的依据,严格的假设前提推导出简单明了的逻辑结论,恰当的国际分工与合理的贸易方向能提高参与各方的整体福利。然而,RCA指数与TC指数都是既不能明确国际分工也不能体现国际服务贸易的方向。RCA指数只是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水平的角度来衡量该国服务贸易总量或者某一服务行业总量出口的竞争状态,一方面体现了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位置,另一方面显示了在各国中的位次。TC指数则是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相对关系角度衡量该国服务贸易总量或者某一服务行业总量进出口差额的竞争状态,一方面体现了进出口差额本身的平衡关系,另一方面显示了不平衡程度在各国中的位次。RCA指数与TC指数是大些还是小些能够增加参与服务贸易各方的福利,它们都没能明确的回答。可是,它们都暗含着在公平竞争环境中,竞争取得较大的指数是提高该国或该行业福利的体现,从而服务贸易的参与各方都能在不断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提高整体福利,同时,RCA指数与TC指数将会不断趋向平衡状态,RCA指数接近于1,TC指数接近于0。所以,RCA指数与TC指数还蕴含着既要逃离平衡状态又要趋向平衡状态的一对矛盾。

对于后者,教学组的老师给出了一个形象比喻,站在高个人群是矮子,站在矮个人群是高个,对比标准不一样,所以结论不一样。可是,毕竟RCA指数与TC指数都在分析同一个对象,结论相互矛盾,叫人无所适从。另外,鉴于RCA指数是国际和国内双重比例且是出口的一元方向,相对于TC指数的国内一重比例且进出口的二元方向更加稳定,所以RCA指数可以用来分析长期服务贸易竞争力,TC指数则对应短期分析。

四、结论

RCA指数与TC指数存在结论上的相互矛盾是肯定有的,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个矛盾是当务之急。参与谈论的同学们的建议大致分为三类:①若RCA指数显示比较优势,TC指数显示比较劣势,那么主要从服务贸易进口方面找原因、提对策;反之,若RCA指数显示比较劣势,TC指数显示比较优势,那么主要从服务贸易出口方面找原因、提对策。②若RCA指数与TC指数都具有优势,那么服务贸易是绝对优势地位;若RCA指数与TC指数都处于劣势,那么服务贸易是绝对劣势地位;若RCA指数与TC指数相互矛度,那么或者参照方法①或者直接判定为研究结论失效。③可以针对两个指数矛盾的结论采用独立的第三种方法进一步验证,比如RTA指数或NRCA指数等,少数服从多数。另外,由于RCA指数与TC指数都存在不能明确国际分工也不能体现服务贸易方向的缺陷,我们可以严格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创建新的指标。比如,把每两个国家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的4个数额进行相对比较,根据远离平衡状态,即远离标准为1的程度来选择对双方更有利的服务贸易伙伴国。

注释:

①此处区分RCA比较优势程度的标准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贸易振兴会的标准,目前很多文献中引用,包括一些教材上。目前是否依然适用,还需要根据当前世界服务贸易特点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冯宗宪,郭根龙.国际服务贸易[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49-153.

[2]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2010(6:81-88.

[3]张向前,刘福金.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11):75-82.

[4]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2):78-83.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为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1]。除了由银行向客户提供直接的资金融通,也能够为客户提供信用保证,以便于客户能够从贸易对方或第三方获取融资。以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进出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等等。而随着近年来银行业务的发展,涌现出更多的业务种类,例如国际保理、有福费延、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以及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仅指银行提供与国际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给进出口商,即资金支持。其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其是银行的资产业务,为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指的是有关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其中进出口为贷款对象。从广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商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的资金融通、信用便利以及金融服务的提供。与狭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范围相比,这个定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扩大化。一方面,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不再单一,还包括其他业务,例如信用便利、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融资和服务的对象范围被扩大,不再指进出口商双方,进出口商在一个“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也被包含在其中。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难以实现风险的早期防范。例如贸易融资风险预警模型、快速预警防范制度等相关国内商业银行预警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其中相关风险指标暴露出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流动性水平,等等,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基础难以实现真实性与可靠性。其次,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专门的中间机构缺失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进而难以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无法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再者,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风险分摊机制。现阶段,一些银行风险分摊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缺乏一个包含总行、存款保险机以及同业的风险分摊体制,从而导致风险分摊体制无法有效处理单个银行存在的流动性清偿现象。

(二)缺乏对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正确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融资贸易业务与资产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他们仍然缺少对相关风险的准确识别,无法将具体风险管理方法落实到实处。有些人员还认为,贸易融资是只需要出具单据或开立信用证,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手续费的银行业务,而忽略了在此期间实际资金的作用,认为这一产品完全没有风险存在。有的人则认为,贸易融资业务中的付款承诺具有刚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操作难度,持保守的态度来面对贸易融资,进而使得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

(三)业内缺乏竞争秩序、加大融资业务的风险

我国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其市场环境的建设方面有待完善,缺乏健全的约束体制。首先,各家银行急于参与到贸易融资业务市场中。其次,贸易融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交叉业务相似产品现象,进而形成了愈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家银行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客户,实现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的目的,但却放松了对客户资信与财务状况的审查。比如一些银行进行授信开证时,未收取任何保证金,或者收取的保证金无法不足,而且办理的抵押担保手续不全,这些行为就使得行业管理准则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而使融资业务的风险加剧。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而引发的问题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例如质押、信托、货物抵押、担保等,需要依靠法律规范对其进行界定。然而,在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相关的金融立法规范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甚至部分业务经常使用不完善的法律规范进行界定,从而导致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不断提升,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与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新业务不断涌现,从而导致与之对应的贸易融资业务类型更加复杂与多样,其潜在风险呈现一个持续增长与变化的态势。现阶段,各家银行在国际业务的竞争中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方面的提升入手,如果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完善,那么,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优势地位。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根据其承担风险性质的不同,对不同风险进行了有效地风险组合,以使其达到最优化。即在最大程度降低总体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资产保值或盈利提高的目的,即风险分散策略。一方面,风险分散策略是对贸易融资授信期限的风险给予有效的分散,其一般是指以长短期资金作为参考,对授信业务的期限进行合理组合,确保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具有对称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该策略是分散贸易融资产品种类的风险,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一般是针对统一客户而言的,并为其提供不同贸易融资产组合方式,从而使风险得以有效的分散。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

对于信用授信、大额授信以及高风险客户而言,风险抑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发生。在审批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过程中,银行有其专门的管理规定:对于风险较高的客户,其管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其授信一般选择减少或追加停止处理[3]。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下降、资金困难的情况,其新增授信就立即停止,并确保贸易融资款项得以及时收回,进而使得对该客户债权的最大损失得以减少。第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实施资产抵押、担保金额或担保人的追加策略。对于货权业务无法控制的现象,则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对被授信人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紧急情况,此时银行需要委托律师来办理保全手续,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方式

借助担保等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委派第三方来承担,即风险转嫁。一旦商业银行出现不可避免的贸易融资损失的情况,那么,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风险的转嫁是非常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讲,风险转嫁并没有使风险得以缓解,只是将风险的承担者进行了改变,这是其最显著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特征。目前,担保人已经成为大部分商业银行转嫁风险的首选,但是部分商业银行也会通过质押或处置抵押的手段来使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而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转嫁方法则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风险的转化。

四、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在金融危机中对主要客户所遭受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加强银行系统内的沟通与联系,降低风险排查的难度,并且要对新的业务种类进行挖掘。国际业务部门要加强与风险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各项风险管理要求得以充分落实,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针对金融危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防范与业务增长的管理进行正确的处理。

(二)强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决策机制

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应遵循有关原则,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风险的程度,其中包括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等。商业银行还需要做好贸易融资风险的评估工作,从而做到对贸易融资风险的定量与定性,有效预测与判断风险的可能性、影响性及其后果,进而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使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得以及时弥补。

(三)强化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内控制度

目前,贸易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要对其覆盖范围进行扩展,完善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其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以此实现内控制度的完善。其次,还要对信息与安全管理进行加强。商业银行应对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引进和利用,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建设,确保其具有灵敏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各种业务档案,加强资料保全制度建设,便于各项业务档案的检查与监督。

(四)加强业务人员队伍建设、培养风险风范意识与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业务水平。由于该业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必须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其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为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型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各家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这一业务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在这一业务上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阻碍了我国银行以及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使风险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为促进我国银行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0(5):47—55.

[2]才金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8(5):35—37.

篇6

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限制进出口的措施,因符合人类对健康和环保的需要,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的出口贸易。本文在阐述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壁垒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71-02

1 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及特点

1.1含义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或环保壁垒、生态壁垒等,是指在国际经贸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根本目的,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颁布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与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烦琐的检验检疫、认证与审批制度等,对来自国外的商品或服务进行限制进口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等。

1.2特点

第一,虚假性。因绿色壁垒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性的贸易保护措施,因而很多发达国家可以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目的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的进入。第二,灵活性。由于针对各个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标准不统一,灵活性很强。第三,隐蔽性。 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均借环境保护之名,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具体的内容与变化而难以适从。第四,广泛性。绿色壁垒有多种表现形式,在上述基本含义中已提及,在实施绿色保护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很容易遭到发达国家的刁难与抵制。第五,扩散性。绿色壁垒的效应较之关税壁垒,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方法手段很容易从一国扩散到多国,产生连锁反应。第六,争议大。由于绿色壁垒涉及范围广,标准难以统一,既有隐蔽性又有合法性,容易产生分歧,难以协调。

正是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上述几方面的特点,使得其逐步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如何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

2.1绿色贸易壁垒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

世贸组织(WTO)的宗旨是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要求成员逐步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产生,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新形式。最近几年,绿色贸易壁垒非但没有被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这是由于受到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的约束,WTO协议上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但其用语却很含糊,一些概念不够明确,从而较难界定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隐蔽性和歧视性,进而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与公众的环境意识较高,因而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也要求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所有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及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2.2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

(1)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WTO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消除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绿色贸易壁垒因其隐蔽性和歧视性,发展为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成为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与我国贸易往来频繁的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大都是绿色贸易保护盛行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在制定技术标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根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苛刻的技术标准,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使得出口产品也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技术标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2)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使我国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所谓技术标准,生产厂商从生产、加工、制作、卫生、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进行严格检查、监督,以达到进口国家的技术要求,这样一来,无疑会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同时也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为扩大出口,在此情形下,政府会对出口货物给予补贴,进口国也会对我国的出口货物征收反补贴税,进而使我国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甚至使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退出国际市场。

(3)影响我国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在发展经济时,各个国家都是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为前提的。因而制定的一些单边的贸易法律法规及标准,必然会对国外的企业造成一定的危害,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各国在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严格抵制破坏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商品的生产与出口,采取法律措施予以制裁;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是打着环保的旗号,为自身利益,在贸易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施压,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因而贸易摩擦与纠纷日益增多。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各种绿色贸易摩擦中,身受其害的大都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2.3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影响的自身原因分析

篇7

[关键词] 绿色壁垒 可持续发展 策略选择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现已成为我国经济界、学术界的焦点话题,然而,对于绿色壁垒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达国家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限制进口,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在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环境优势,人为设置绿色壁垒限制进口,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几乎波及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据联合国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而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本文认为,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结构和档次仍较为落后,以及国内自己没有建立有效、强有力的绿色壁垒体系等因素造成的。若从长远看,绿色壁垒绝不是贸易战术和商业歧视的简单产物,而是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将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潮流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反应,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壁垒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

1.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上环境标准、绿色认证、卫生安全检疫等绿色壁垒的实施,促使企业自觉加大无公害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的力度,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内在质量,促进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能达到较高标准企业的发展。从近年来绿色壁垒给国内企业带来的惨痛教训分析,单纯注重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值,而忽视运用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相关的无公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是目前国内企业产品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2003年以来,国内企业相继受到绿色壁垒的冲击,已有12个行业13690家企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借助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产学研机构的帮助逐步加以解决。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不能不说绿色壁垒的出现反而刺激了成长中的国内企业,带动了这些企业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备条件。

2.有利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在绿色壁垒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而我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众多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营销、服务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管理,这为我国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促使那些与破坏资源再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关的一系列初级产品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使不污染或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长,有助于降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能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

3.为对外贸易开辟了广阔的绿色市场。目前有80%的荷兰人、90%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在购物时首先考虑消费品的环境标准;有85%的瑞典人愿意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有77%的日本人只挑选购买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绿色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末绿色市场突破6000亿美元,环保产业将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抢夺绿色市场,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绿色产业的发展,在1993年~1999年,美国年平均投入3100亿美元发展绿色产业,韩国共投入180亿美元扶植环保产业。我国的绿色产业尚处在幼年期,在1997年~2000年间,绿色产业的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开发绿色产品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纺织品及日用家电等出口一直占有较大份额,另外,中国不论从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有着绝对优势。所以,我国应顺应世界贸易的绿色浪潮,最大限度的利用绿色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的更加发展。

4.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绿色壁垒迫使我国企业在组织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时必须关注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从根本上调动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主动性,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管理方法。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虽然我们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损耗巨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威胁。我国的生产加工体系至今仍表现为低水平生产技术、低资源利用比率和低附加值产品等特征,单位产值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4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正在缩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应对我国的现实,绿色壁垒可以改变我们已有的那种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的错误思维,使生态环境得以维持。

三、突破绿色壁垒发展可持续贸易的策略选择

针对绿色壁垒,有必要建立起一个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相统一的、全方位的攻关体系,采取切实措施、冲破绿色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1.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应主动面对绿色壁垒、采取有力手段,保护我国出口贸易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点:把环境保护纳入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我国环保标准与国际接轨步伐;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牵头建立绿色壁垒预警系统;加快培养国际型的绿色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和生态环保相结合的研究。

2.企业方面。在应对绿色壁垒的活动中,出口企业应以政府的政策、制度为指导,勇于面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善于突破绿色壁垒的重围,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在绿色理念指引下积极开展绿色管理;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在适当时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以绕开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服务外包;中国;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65-02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逐步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深深影响了全球贸易格局,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外包以其有效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自此,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贸易方式在世界贸易中悄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今国际服务外包业中,美国、欧洲、日本是主要的发包国,承接国的国际竞争性非常激烈。一些国家如印度已在承接发达国家企业服务外包中,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而此次全球贸易格局的大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之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中国能够很好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把握此次机遇,这将对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带来无限的动力。

2 文献综述

2.1 服务外包的含义及实质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共性、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国际服务外包是母国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东道国的企业去执行的过程。服务外包实际是跨国企业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策略,是其从“多元化”向“归核化”战略调整的新兴产物。

2.2 服务外包的理论解释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即使所有商品劳动生产率都比另一国高也可进行国际贸易,可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商品而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商品,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效果。那么,发包国企业虽然在各服务业务上的效率都比承接国高,但由于劳动成本及业务主次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应将这些非核心的业务剥离给承接国企业来执行,才能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2)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是指完成一笔交易所付出的所有成本之和。交易成本可分为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当外部成本过高时,应由企业代替市场;反之相反。由于发包国企业和承接国企业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外部成本非常稳定。由于大型跨国企业的业务量大,其完成非核心服务业务的内部成本将较高。此时,应由市场代替企业,即实行服务外包。

3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3.1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体,中国服务贸易增速已是世界服务贸易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纵观世界贸易格局服务贸易仍是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由于服务贸易起步晚,且主要依赖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极不健全等原因,中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从1995年开始,中国服务贸易出现逆差,逆差状态一直持续至今,并在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国服务业由于内部的不发达,加之发达国家及某些新兴工业体的外部竞争,其发展环境极其恶劣。

3.2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国际服务外包是一种现代新兴服务业,其对承接方的要求有很高标准。中国服务外包的现行水平较之仍有很大差距。

(1)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特点。

中国服务外包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发展特点。第一,发展速度快,但规模从世界角度看仍很小。第二,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在英语方面。第三,服务外包业务层次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甚少涉及知识密集型领域。第四,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中国较为发达的大型城市。

(2)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4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中国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中国服务外

包的发展有显著地优势,但也有一些亟待完善的不足。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之路虽艰难曲折,但若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信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下面从以下两个角度,针对中国服务外包的不足给出对策建议。

4.1 企业角度

(1)整合自身优势力量,集中发展优势环节。中国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的力量弱小、分散,那么想要占据一定地位,首先应该整合自身优势力量,找准自身竞争地位,抛弃以前多而不精的业务结构,集中发展优势环节。这样久而久之,中国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独特地位会慢慢显现出来。

(2)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非常欠缺,企业有一定的责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未对自身业务需求有明确定位,导致人才的知识水平与业务所需知识不兼容。在招聘到人才后,企业未对其进行后续培养以跟上该领域快速变迁的步伐,使得人才的知识水平滞后、脱节。这些都是企业应该反思并努力改善的问题。企业应制定并实施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刻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高效高质的完成业务。

(3)为员工积极营造学习发包国语言、文化的环境。中国与发包国的语言、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中国服务外包无法飞速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企业应高度重视文化、语言问题,这样才能在慢慢的量变中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4.2 政府角度

(1)加大服务外包扶持力度。由于中国服务外包本身的先天性不足,导致其在世界服务外包竞争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为了防止这种弱势地位带来的恶性循环,政府应该积极加大服务外包业扶持力度,提供更好的政策来支持其渐渐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由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障措施的不健全,许多发包国企业都担心一旦将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给中国,将对其知识产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而他们宁愿与选择服务外包业务环境更差的替代国进行合作。因而,发展高层次的服务外包,中国政府应首先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3)发展健全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一直未有与服务外包业切合度很高的高校来为服务外包业输送人才。中国劳动力知识水平与其他承接国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语言方面。因而,政府应该发展健全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服务外包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更高质的储备军。

(4)积极采取措施,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金融危机等不利经济环境因素对服务外包业的不良影响。这些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中国政府如果能带领中国经济走出重重困境,中国经济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一旦陷入困境,这将困扰整个国民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极大的发展陷阱。

参考文献

[1]高颖.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环境及对策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8.

篇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1997年到2010年各大权威机构的评价来看,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在参评国家中总是位于第30名左右,而且城市国际竞争力排名不高,且有下降之势。与传统经济环境相比,网络经济环境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的出现对城市的发展成本、资源享赋、企业集聚、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也赋予了城市国际竞争力新的含义和内容。同时,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下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含义也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目前,尽管城市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和标准的定义,但是通过阅读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含义如下: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个城市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其本质是城市发展成本最小化,其目标是实现城市国际价值。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与传统经济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城市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同时要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城市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改变了城市面临的竞争环境,导致城市走向更加不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不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七大特征:系统性、开放性、差异性、动态性、相对性、可操作性与综合性。

三、传统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如何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开始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有关城市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位因素、创新研发水平、国际化水平、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和政府作用。研究最多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是区位因素。从区位的角度探讨城市国际竞争力问题,普遍认为能够提供优势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享赋的“差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区位因素也较好地解答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有些城市能够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生机勃勃,迅速发展,而有些城市却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在国外其他城市,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也极大证明了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苏州的跨越与毗邻上海的区位有关,深圳的崛起与毗邻香港的区位也不无关系。网络经济下,全球通讯技术发展和信息扩散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传统区位因素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在不断下降。此种情况下,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就是培养或利用好的区位优势,产生吸引力,进而引发集聚,加快已有优势产业或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过程。

四、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网络经济下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城市面临着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政府宏观调控更加科学,信息不对称逐渐减弱等的发展环境,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也有了一定变化。我认为基于网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创新研发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1.对外开放程度。在当今网络经济下,生产要素采购、资源优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各国及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城市开放程度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一个闭塞的城市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城市的开放程度,还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其他外部区域的吸引作用以及该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体现了城市在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招商引资能力,这些都是网络经济下现代化城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2.创新研发水平。从大量文献可以看出,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传播不断加快,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更显得重要,它是城市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篇10

【关键词】 进口贸易 贸易风险 财务风险 防范

自加入世贸以来,我国进口贸易事业迅速发展,贸易风险也随之不断显现,如资信风险、合同条款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在进口贸易中一定要注意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我国的进口贸易得到健康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进口贸易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1.1 含义

进口贸易风险是指进口人在进口采购中可能面临的与货物或服务相关的不利状况(如货物灭失毁损、质量缺陷)或与合同执行相关的风险事件(如项目中止、工期延误、法律纠纷、责任赔偿、罚款)等,其种类多样,包含资信风险、合同条款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多变,风险一旦发生,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1.2 进口贸易风险特征

1.2.1 客观存在、不确定性

进口贸易风险客观存在,具有不可避免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瞬息万变,贸易风险必然应运而生,作为企业只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而不能够完全消除。

1.2.2 隐蔽性 、复杂性

进口贸易风险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进口经营者缺乏主观能动性,或对所处的行业和环境掌握不透彻,在贸易方向、对象、交易条件等方面无法有效预警,往往不能窥探到这些潜在的、隐蔽的风险。 同时交易规则与制约因素也较国内采购复杂,风险的起因和表现形式各异,文化差异、政治影响等都有可能导致进口贸易风险的存在,并存在于贸易的各个环节。

二、我国进口贸易交易风险、财务风险分析及应对

进口贸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易风险和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信风险、合同条款风险、贸易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

2.1 资信风险和应对

资信风险在进口贸易中往往是进口风险和损失的根源,其不单指卖方的资质诚信度,也包括了与其合作的银行、、物流服务商等的信用度。在确定进口成交条件时,如果没有对卖方及其关联方的资信做深入的调查评估,其风险和后果往往不可设想。

真实案例:境内企业A向台湾B公司进口一套废钢处理生产线,属重达400吨的超大型设备,合同规定B负责租船直接运抵大陆指定港口。B公司为节省运费,找了一家报价低、资质较差的船公司负责运输,设备在台湾港口装船准备启运前,由于该船船龄高设施旧,台湾相关部门以消防设施不达标为由予以暂扣,一直整改了一个多星期;同时,A已根据通知的装运计划在境内目的码头提前预定了浮吊、吊机、接驳船、运货车等,由于上述延误,A已预付的上述物流装备费用不予全额退款,更糟糕的是,由于船公司管理松懈,在货物实际发运之前就已经向B公司出具了符合信用证要求的提单,B公司在货未发运前就可凭提单向银行议付信用证项下货款,导致进口人A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损失。

因此,在签订进口合同时,非常有必要通过各种媒介,比如银行、国外的黄页、网络、资信调查机构等去获取贸易关联方的资信记录,同时尽可能在合同中明确对关联方的资质要求,比如上述案例中可以要求进口人保留对卖方指定船公司资质的审核权和最终选择权,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资信带来的风险。

2.2 合同条款风险和应对

这是进口贸易中最主要的风险来源。合同是进口贸易开展的依据,在合同条款签订时,业务人员往往只重视价格、交货时间等核心内容而忽视了很多相关条款的关联性和细节处理,导致了潜在风险,以下几个重点值得注意:

2.2.1 支付条件与风险:进口最常见的支付方式是汇付和信用证,主要风险和应对措施如下:

汇付的风险:主要是在于预付款,即卖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交货或不提供服务而又不予退还预付款的情形。通常情况下,要求卖方提供等额银行保函来规避风险,但附带生效条件和索赔条件的保函往往暗藏风险,例如:某企业从法国进口一台不落轮旋床,卖方开具的预付款保函生效条件是预付款必须已付至某指定账户,而该账户与卖方发票载明的账户不一致;进口方由于忽略了该细微的陷阱,把款项支付至卖方发票载明的账户,随后卖方破产无法交货,进口人被银行告知保函并未生效,无法索赔而导致预付款付诸东流。附带索赔条件的保函也暗藏危机:某些保函要求进口人索赔时要提供“有关卖方违约的有效证明”,这个证明的有效性其标准无法界定,往往成为银行拒绝索赔的理由。因此,在合同中最好要求卖方提供无附带生效即索赔条件的,一经开具即生效、见索即付的、不可追溯银行担保函作为保障。

信用证支付的风险:信用证是纯单证操作,对于进口方来说其主要风险在于即使实际装运的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但只要卖方提供了形式和内容上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证,则开证行/进口方必须无条件支付,对于进口人来说,必须注意以下要点:a、对受益人的资信审核,这是避免单货不一致的重中之重;b、对于信用证的议付单据要求一定要明晰无争议、着力于细节,比如为避免受益人与货运公司勾结出具单货不符的不实提单,可以在信用证单据提单要求中直接指定提单出具方的范围;验收付款的验收证书明确要求“由买方签字盖章”,否则受益人随便提交无效签名、未经买方核实的验收证书;又如原产地的证明;要求第三方指定机构而非受益人出具,则一定程度上降低货物作假的可能性等。

2.2.2 货物所有权与风险转移

如果合同对所有权和风险转移设置不合理,很有可能在货物毁损灭失的情况下追索无门,或者钱付了,货拿了,却无法正常使用,导致极大风险。进口合同价格一般采用国际贸易术语描述,比如CIP或CIF,其界定的货物风险转移点为“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即货物装船后,卖方的交货义务已完成,此后的风险由进口人承担。以包含安装调试服务的大型设备为例,仅采用CIP标准术语显然不足以保障进口人的风险,因为设备抵达现场安装完毕以前,设备的保管和管理、安装和调试往往由卖方负责,此时,应该在合同条款里明确说明设备的所有权和风险转移点为:合同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买方签署设备交接证明后转移,且在合同中明确载明,如合同与国际贸易术语的标准不一致的,以合同约定为准。

2.2.3 合同责任义务条款纰漏风险

合同执行一旦出现异常,而合同条款如果界限不清或疏漏,往往导致争执、纠纷甚至索赔的风险。因此,进口人员应结合标的物的行业现状、项目特点、进出口国政策等情况斟酌考量,以求买卖双方的责任义务描述全面而准确。比如:对于技术进口合同,如果合同条款仅规定卖方完成相关服务后,凭服务完成证明和卖方发票则可以向进口人申请支付服务款,很可能导致款项无法如期支付而被卖方索赔,因为我国规定,进口人必须提交境外技术提供方在中国境内税务机构办理营业税、所得税完税手续证明方能对外购汇付汇,因此,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列明上述税务手续的办理责任方、税款承担人,以免发生纠纷。

2.3 政策风险和应对

在进口贸易中进口人必须要熟悉与业务有关的国内外政策,并随时关注政策的变化,否则会增加与政策、法规相悖带来的风险。首先要充分知悉进口货物的各种限制和监管条件,例如是否需要配额许可、进口许可、3C强制认证?是否涉及危险品、含放射源、频率发射?此类货物涉及不同的监管部门和监管程序:3C强制认证以及危险品(如涂料)等由检验检疫部门监管,放射类设备由环保部门监管、频率发射设备由无线电委员会部门监管等等。如果不熟悉这些政策法规,盲目地签订进口合同项目或确定成交条件,则面临项目无法执行而被卖方索赔、或者交货期延误、增加执行成本的风险。

举个例子,根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协议),进口协定清单范围的、原产于台湾的货物可以享受关税减免,如果不深入了解实施细则,仅凭原产地证,则该税收优惠面临无法享受的风险。比如原产地证的出具机构是有规定的,而且如非直航至目的港(目前台湾至大陆的直航路线是有范围限制的),则必须由中转港海关出具货物不落地确认书等,只有把这一系列的政策细则吃透,并提前安排好各环节,才能确保进口税收减免的成功。

政策的变化也是另一种需要关注的风险。如城市轨道、核电、纺织等行业,随着国产化等政策的推进,相关的重大装备进口税收政策近年来多次调整,进口免税清单范围也不断缩窄,在签订相关合同时,需要结合可能发生的政策变化趋势做好相关的风险防范,包括设定税务风险的承担人,做好相关的资金计划与预留等,以免延误项目的实施。

2.4 财务风险和应对

财务风险是进口贸易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2.4.1 进口汇率风险

汇率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而不断波动变化的,对于固定外币价格、交货期/付汇期较长的合同,其汇率风险较为显著。近几年,美元、欧元汇率可谓起伏跌宕,对于进口商来说,如果实际付汇时汇率上升,则会造成损失。

应对汇率风险,常见的方法如下:

a、自2009年国家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人民币在境外的被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能在进口贸易中争取到以人民币计价与支付,这是规避汇率风险的稳妥方式;

b、银行的远期售汇:是指进口人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根据合同预计的付汇时间与银行约定未来结售汇的交割日期,到期时按照协议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售汇业务。该种情况下,银行提供的协定汇率往往要比现行汇率要高出一定比例,因此需要管理层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幅趋势进行判断,权衡是否予以采用。

c、银行即期结售汇:即锁汇,在合同签署后,凭该合同的真实贸易背景如约定的未来信用证支付的金额等,向银行申请提前按照现行汇率购买等额的外币,并根据合同约定到未来实际付汇日以现汇支付,以此来规避现行汇率与实际付汇日的汇率差。此种情况下由于进口人需先行支付等额人民币去购买外汇,且该外汇将一直被锁定至实际付汇日,将会发生资金占用,同样需要管理层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幅趋势进行判断,权衡是否予以采用。

d、向银行购买外汇理财产品:可向提供此类产品的银行询价,银行通过国际外汇市场掉期交易等手段,在行情利好时给予较好的报价,进口商通过与银行签订协议,通常不但能规避汇率风险,还能赚取一定的理财收入!

2.4.2 资金回收风险

在进口贸易中,企业下游资金能否如期回收直接牵制进口企业的发展,资金回收风险在进口业务中尤为突出。比如,在信用证支付模式下,如果国内的买家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支付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则发生进口人的垫资风险。企业可以考虑通过相关抵押、银行保理等方式来降低这种风险,但,最根本的依然是对下游客户的信审,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银行资信、在手合同执行情况的尽职调查去全面评估业务资金回收的风险。

三、结论

随着进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对进易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我国对该类风险还没有形成一套广泛完整的防范体系,企业在实际进口中需不断总结与积累经验,并加强对进易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防范力度。本文对进易风险、财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希望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为进口企业规避和防范这些风险提供一些有效的思路与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