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汇报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汇报

篇1

关键词:微型课 英语教学 优质课

如何上好一节英语微型课?通过这次微型课听课活动,笔者学到了许多微型课的有关知识,为以后更好地上好微型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为什么要上微型课

上好微型课不但是新教师的入门课程,也是在职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更是每位教师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方式方法之一。微型课是近年来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考科目之一,它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测试,也是教师自我学习和业务水平提升的过程。

二、本节微型课的构思是怎样的

在备课时笔者以一节完整的英语课来备课。比如,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Reading部分。导入部分:笔者列举课文中的生词,如台风、暴雨、暴雪、地震、洪水等,从网上搜集与这些自然灾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联系当天我国东北地区下暴雪形成雪灾的新闻,自然地导入Reading内容“台湾地震”。讲授部分:由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听课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学会自救;插入游戏;模拟地震救援;总结提高;谈体会各个环节组成。课上不仅有板书,有练习,还有课上、课后作业。

三、如何依据微型课的基本要求进行上课

1.上课入题要简洁迅速

由于微型课的教学时间短,所以教师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因此,笔者开门见山迅速从导入就进入课题,假设学生对单词有所了解,听录音也快速完成,接下来是Questions部分,学生依次回答。

2.讲课条理要清晰

在微型课的讲授中,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本课就在“Earthquake”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讲解与剖析Tommy何时遇到地震,地震中他是如何表现的,最后又是怎样的结果。小结部分让学生自己总结:“What shall we do if we are in trouble during the earthquake?”教师简要讲授,巧妙启发,积极引导,最后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英语教师语言要求高

在英语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英语口语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英语教师的语言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当然,教师的英语要尽可能地纯正、流畅,而这些对英语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课文中的生词要准确拼读,不可以读错。

4.课堂板书要简约

笔者把黑板分成三块,左边是导入生词,中间是重点词组,右边是讲解分析。黑板中间上方是本课标题:“Natural Disaster”。总之, 微型课也要讲究板书,板书内容要精心设计,文字量要恰到好处。

5.课后小结要简明

Summary: How to save ourselves when the earthquake comes? ①We should learn how to save ourselves.②We should calm down.③We should know how to sent the message out when we are in trouble…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完整,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所体会。因为没有学生,课后小结的时间完全可以由教师自己控制。

6.课后作业要体现

Home work:

T: Boys and girls, today we have learnt Reading of Unit 8.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earthquakes?(S: Yes.) T:Can you retell the passage in English?(S:Yes.) Now please remember the homework for today. 1. Recite all the new words we've learnt today. …

7.课堂组织不可少

从“Class begins,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到“Goodbye, class”,在课堂上“Good job”“Well done”“Sit down, please”等鼓励用语均应适时体现。

四、对如何上好一堂优质的微型课进行总结

1.备课

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微型课的备课对上课时间和内容的要求更高。微型课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平时一节课的内容都讲完,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所以对所讲内容的删减和浓缩就不能含糊。微型课也要有课前延伸、课内精讲,当堂测试的内容可省略,但过程必须有。

2.以学生为主

上微型课时“此时无生胜有生”,虽无学生,但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而且要有激情、有提问、有赞扬。这点似乎像是对演员的要求,其实,教师在某些时候就是演员,但不能太注重表演,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3.板书

既然要有板书,就必须要有策划。上微型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板书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毕竟时间很紧。对于书写就要在平时多加练习,有些教师的书写多少年教学下来,还是如初入教坛一般,没有任何长进,这就需要平时用心练习。还是那句老话,书写是第一印象,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形象,不容忽视。

4.掌握时间

时间的把握很重要,本节课笔者在时间上控制得还好。在笔者看来,时间应该完全由教师掌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来制订时间计划,语速较快的教师讲述内容可多一些,语速较慢的教师讲述内容可浓缩一些。

总之,要让一节微型课上得完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快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只要不断努力,微型课这种新型教学训练方式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细颗粒物;炎性损伤;灰树花多糖D组分;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

[中图分类号] R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b)-00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Grifola frondosa D fraction (D-fraction) o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16HBE) cell damage that induced b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SRM2786). Methods MT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urvival rate of 16HBE cells treated with SRM2786 or D-frac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RM2786 or D-fraction used for further experiments was selected. 16HBE cells were divided into seven groups, including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125 μg/mL SRM 2786), D-fraction group (125 μg/mL SRM 2786+12.5 or 25 or 50 or 100 or 200 μg/mL D-fraction). MT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urvival rate, and enzyme-linked immune kit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release of interleukin-1β (IL-1β), interleukin-6 (IL-6),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ell survival rates of 16HBE cells treated with SRM 2786 (31.25-500 μg/mL) were decreased remarkably (P < 0.05). Treatment with 125 μg/mL SRM 2786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lease of IL-1β, IL-6, TNF-α and GM-CSF (P < 0.05). D-fraction (≥100 μg/mL) could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but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P < 0.01). Conclusi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can inhibi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D-fraction has a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 of cell damage caused b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th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inhibit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Key words]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flammation damage; Grifola frondosa D-fraction; Human lung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细颗粒物(fine particlate matter,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是雾霾中的首要污染物[1],不易被鼻腔绒毛阻挡,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2]。细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 μg/m3,总死亡风险会上升4%,心肺疾病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死亡风险上升8%[3]。

细颗粒物通过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诱发炎症导致呼吸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和肺上皮细胞纤维化[4]。Veronesi等[5]发现细颗粒物使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Ca2+升高,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等释放增多,推测细颗粒物中的酸性可溶成分通过辣椒素和pH敏感受体途径刺激细胞因子释放。此外,细颗粒物通过刺激血小板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的产生,引起气道壁纤维组织增厚,导致增生性炎症发生[6]。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是一种药食兼用珍稀真菌。自20世纪80年代始,国内外学者从灰树花子实体和菌丝体中提取了几十种活性多糖,包括D-组分、MD-组分、X-组分等[7]。其中D-组分(D-fraction)是1984年日本学者Nanba提取的酸不溶性组分,含有以β-(1-6)结合为主链、β-(1-3)结合为侧链的葡聚糖和以β-(1-3)结合为主链、β-(1-6)结合为侧链的葡聚糖。D-fraction不仅能增强正常小鼠免疫功能[8],还能通过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9]。然而,D-fraction是否对细颗粒物引起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实验研究D-fraction对细颗粒物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损伤的保护作用,为细颗粒物的毒性机制研究以及新功能食品的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FBS)、0.25%胰蛋白酶和青链霉素购自Gibco公司;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购自Sigma公司;IL-1β、IL-6、TNF-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 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Biosource公司;D-fraction购自美国MushRoom Wisdom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细胞系

16HBE细胞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细胞库,用完全培养基(含10% FBS和100 U青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于37℃、5%CO2培养。

1.3 细颗粒物悬液制备

细颗粒物成分复杂,且随着季节不断变化,对肺细胞损伤的程度和机制也不同[10],本实验选用的细颗粒物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提供的标准品SRM 2786,其成分分析报告可在官网查询[11]。实验所用细颗粒物悬液均为现用现配,将SRM 2786用完全培养基配成2000 μg/mL的储存液,超声振荡混匀后用完全培养基稀释成所需浓度。

1.4 细胞分组

实验一中16HBE细胞分6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SRM 2786(0、31.25、62.5、125、250、500 μg/mL),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后续实验中SRM 2786浓度。实验二中16HBE细胞分10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D-fraction(0、1.56、3.125、6.25、12.5、25、50、100、200、400 μg/mL),确定后续实验中D-fraction浓度。实验三中16HBE细胞分7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125 μg/mL SRM 2786)和不同浓度D-fraction给药组(分别给予12.5、25、50、100、200 μg/mL D-fraction,同时给予125 μg/mL SRM 2786),细胞增殖实验测定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β、IL-6、TNF-α和GM-CSF的含量。

1.5 细胞增殖实验

16HBE细胞消化后接种于96孔板中,细胞密度为1×104个/孔,37℃培养24 h,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处理物质,每个浓度设6个平行孔,同时设立无药对照孔和无细胞空白孔,37℃继续培养24 h。弃上清,每孔加入90 μL完全培养基和10 μL MTT溶液(5 g/L),继续培养4 h。弃上清,每孔加入150 μL二甲基亚砜,酶标仪570 nm波长检测吸光度值(A),按下面公式计算细胞存活率T/C(%):T/C(%)=(A样品组-A空白组)/(A对照组-A空白组)×100%

1.6 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IL-6、IL-1β、TNF-α和GM-CSF含量。16HBE细胞消化后接种于24孔板中,细胞密度为1×105个/孔,37℃培养24 h。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处理物质,每个浓度设3个平行孔,同时设立无药对照孔,37℃继续培养24 h。收集上清,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含量。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RM 2786对16HBE细胞增殖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31.25 μg/mL SRM 2786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5),62.5~500 μg/mL SRM 2786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极显著降低(P < 0.01),表明细颗粒物能显著抑制16HBE细胞增殖。见表1。

2.2 D-fraction对16HBE细胞增殖的影响

D-fraction浓度在1.56~50 μg/mL范围内,对16HBE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 > 0.05),在100~400 μg/mL范围内,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 < 0.01),表明高浓度D-fraction(≥100 μg/mL)能显著促进16HBE细胞增殖。见表2。

2.3 D-fraction对SRM2786损伤的16HBE细胞增殖的影响

D-fraction对SRM2786造成的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D-fraction浓度在25~200 μg/mL范围内,随着D-fraction浓度的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升高。见表3。

2.4 D-fraction对SRM2786损伤的16HBE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125 μg/mL的SRM2786作用24 h后,16HBE细胞培养液中4种炎症因子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1)。D-fraction对SRM2786造成的炎症细胞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高浓度(100、200 μg/mL)D-fraction共处理组4种炎症因子均显著降低(P < 0.01)。见表4。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细颗粒物的浓度与心肺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密切关联[3]。体外实验显示细颗粒物能导致肺巨噬细胞凋亡[12],显著抑制人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DNA损伤[13]。本实验结果显示细颗粒物SRM 2786能显著抑制16HBE细胞增殖,细胞存活率随着细颗粒物浓度增加而降低,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12-13]。

近年研究表明,D-fraction具有抗肿瘤及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15],本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D-fraction(≥100 μg/mL)对16HBE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还能显著提高细颗粒物损伤细胞的存活率,表明D-fraction对细颗粒物造成的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颗粒物过度沉积对呼吸道产生刺激,使IL-1、IL-6释放增加,进而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同时,颗粒物可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相关黏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聚集,进一步加强呼吸系统炎性反应[15-16]。邵国军等[17]研究显示大鼠长期暴露于颗粒物环境后呼吸系统粘膜出现水肿、增生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渗入,肺巨噬细胞能会通过分泌IL-6、TNF-α等吸引更多炎症细胞向颗粒物引起的炎症部位聚集。本研究结果显示,125 μg/mL细颗粒物刺激可使16HBE细胞IL-1β、IL-6、TNF-α和GM-CSF合成释放增加,表明细颗粒物对机体具有潜在炎性损伤毒性。D-fraction与细颗粒物共处理对细颗粒物造成的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高浓度(100、200 μg/mL)D-fraction组4种炎症细胞因子均显著降低(P < 0.01),进一步表明D-fraction是通过降低细颗粒物对16HBE细胞造成的炎性损伤而起到保护作用的。

综上所述,细颗粒物刺激可使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存活率降低,IL-1β、IL-6、TNF-α和GM-CSF4种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增加,D-fraction与对细颗粒物造成的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显著提高损伤细胞的存活率,表明D-fraction对细颗粒物造成的细胞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释放有关,为灰树花多糖在细颗粒物损伤防治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Cao C,Jiang W,Wang B,et al. Inhalable Microorganisms in Beijing's PM2.5 and PM10 Pollutants during a Severe Smog Event [J]. Environ Sci Technol,2014,48(3):1499-1507.

[2] Weichenthal SA,Godri-Pollitt K,Villeneuve PJ. PM2.5,oxidant defence and cardiorespiratory health:a review [J]. Environ Health,2013,12(5):40.

[3] Pope CA,Burnett RT,Thun MJ,et al. Lung cancer,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J]. JAMA,2002,287(9):1132-1141.

[4] 李仰瑞,赵云峰.PM2.5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4):372-374.

[5] Veronesi B,Oortgiesen M,Carter JD,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initiates inflammatory cytokine release by activation of capsaicin and acid receptors in a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 line [J]. Toxicol Appl Pharmacol,1999,154(1):106-115.

[6] Churg A,Brauer M,del Carmen Avila-Casado M,et al. Chronic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small airway remodeling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3,111(5):714-718.

[7] Mayell M. Maitake extracts and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 [J]. Altern Med Rev,2001,6(1):48-60.

[8] Kodama N,Murata Y,Nanba H. Administr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Grifola frondosa stimulates immune function of normal mice [J]. J Med Food,2004,7(2):141-145.

[9] Kodama N,Murata Y,Asakawa A,et al. Maitake D-Fraction enhances antitumor effects and reduces immunosuppression by mitomycin-C in tumor-bearing mice [J]. Nutrition,2005,21(5):624-629.

[10] Becker S,Dailey LA,Soukup JM,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in air pollution particle-induced inflammatory mediator release and oxidative stress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5,113(8):1032-1038.

[11] Technology NIoSa. Certificate of analysis,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2786R, fine particulate matter[Onlin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13. https://www-s.nist.gov/srmors/view_cert.cfm?srm=2786. Accessed August 13 2013.

[12] Xiong Q,Ru Q,Chen L,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lipopolysaccharide on apoptotic responses in NR8383 macrophages [J].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A,2015,78(7):443-452.

[13] 姜薇,赵晓红,米生权,等.番茄红素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致人肺成纤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5(6):568-571.

[14] 李海花.灰树花多糖的免疫作用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65-366.

[15] Cai L,Chen H,Miao Q,et al. Binding capability of the enediyne-associated apoprotein to human tumors and constitution of a ligand oligopeptide-integrated protein [J]. J Biotechnol,2009,144(2):142-150.

[16] 蔡冬春.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后并发症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65-67.

篇3

建构高效的合作团队,还必须使每个组员掌握高效灵活的合作技巧,这样,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彰显自己的协作能力,有一个充分的发问机会,这个机会的创设,需要教师的平等民主指引意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交际沟通的能力以及充分的合作意识。在教学《5BUnit3Hobbies》时,我让学生在第一次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围绕“Doeshe/shehaveanyhobbies?Whatdoeshe/shelike?”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这次合作,我发现他们讨论更热烈积极,但仔细倾听后,发现有的组的学生虽然在用英语交流,但是他们纯粹在捣乱,乱说小组成员的爱好,虽然每个人都进行了交流,但是合作学习的意识还不强。其实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活动的对象,将两小组打乱重新组合成另外两小组,这样就能激发提问的同学的求知欲和回答的同学的思考动机。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激发英语课堂的生命力。

二、有效反馈,为小组合作学习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必然有利于促进高效课堂的建构,高效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必须借助良好的评价机制的反馈完成。因为,教师的有效评价对学生的参与活动能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对于学生每一次问题的创设,都能起到有效的指引作用。长期下去,必然有利于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在教学《5BUnit3Hobbies》时,我让学生在前两次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围绕“Helikes…andshelikes…”进行第三次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一起评出本课学习中的“共同进步奖”“最佳合作小组奖”“集体智慧奖”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汇报组内成员的爱好,汇报成功一人,奖励两颗星,组内四人如果都能汇报成功,就是八颗星,就能获得“最佳合作小组奖”。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学生对这样的“奖励”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展开探讨,小组探讨的氛围越发浓厚。当然,科学的评价方式还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主动、高效学习,在学习中注重合作,从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刺激学生的合作意识。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展示自己。

篇4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年级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教师理念不够创新措施不够优化,语文教学处于低位徘徊,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参与激情不高。教师的单向讲解让语文课堂显得非常沉闷枯燥,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处于被动听讲的角色,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降低了参与激情。二是学生语文学习技巧不强。在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忆知识,而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中缺乏方法技巧的研究,加之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法指导,这也是导致学生技巧不强的重要方面。三是学生协作学习能力不足。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协作能力,但是这样的协作能力如果缺乏课内的有效载体,也无法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的灌输模式教学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给予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载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时候为单打独斗式的学习,协作能力未能得到培养。四是学生语文学习氛围不浓。缺乏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整个语文课堂显得较为沉闷,无论教师怎样进行精彩的讲解,也难以从内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以自主模式为抓手,赋予语文课堂精彩与活力

针对部分教师存在的上述问题,高年级语文教学应当进行有效的创新,尤其是要发挥自主模式的作用,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充满活力。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延伸语文课堂。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理念的引导,让他们明白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之外,语文学习更多的时候应当自主进行,在课前课后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前环节,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提前预习、相互交流预习成果等方式,让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在课后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之间分析总结学习的经验,探讨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拓展思维和集聚智慧,寻找最佳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吸引力也有重要的帮助。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自主起来,语文课堂才能够自主地向前延伸和向后拓展,建立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2.给予学生学习载体,集聚学生集体智慧。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以恰当的载体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以往学生在学习中都是依靠自己思考,最多与同桌进行交流,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因缺乏足够的交流对象,而显得较为低下。教师可以将学生打破座位的限制进行重新划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建立起扁平化的学习载体,每一个小组可以控制在6人左右,小组成员的分布应当具有均衡性,既要有优秀生也要有学困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相互之间的帮带作用体现出来。建立了有效的学习载体,教师还要明确牵头学生,对他们进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针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组织小组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有了这样的学习载体为基础,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在积聚学生智慧突破难点方面提升成效。

3.设置学习引导线索,促进教学深入进行。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中等难度以下的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任务、教学重点难点两个方面设计出一组自主探究思考题,这样的思考题既要体现全面性原则,也要体现重点性原则。教师将这样的学习思考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语文教材、结合自己的理解能力与感知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在组长的引导下开展讨论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去完成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探究思考题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可以依靠小组的集体努力来完成,对于其中较难的部分则可以在教师进行巡视或者课内交流质疑的环节予以解决。

4.开展学习汇报点评,完善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之后,教师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可以分小组进行汇报,也可以采取一个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小组进行补充完善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汇报在全班范围内交流思考题的答案,并且进行完善。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还可以针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将其作为全班讨论分析的内容,集大家之力予以克服,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学生进行汇报与完善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答案进行点评,既要点评学习成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同时也要点评学习技巧方法的高效性,让学生在这样的点评中既能够完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够学习和积累语文学习技巧,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具有较大帮助。

5.当堂进行学习检测,及时开展教学反思。当堂检测也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之中,可以将重点难点以简练的测试题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样的检测环节一般安排在教学时间的最后几分钟,这样的教学检测可以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评估本节课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从教学检测的正确与否方面判断本节课的实际效果,以及下节课需要回头看的内容,以这样的方式获取最为直接的教学反馈信息。实践证明,当堂检测不仅有助于师生获取教学的生动信息,而且也起到了当堂学习、当堂巩固的效果,对于提高教学环节的紧凑型与有效性方面作用非常明显。

篇5

一、教师论坛要 瞄准自己

《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文本解读个性化》《语文课的简约与实效》《作文源于生活》等,以上是我校语文组针对实际举办的教师论坛的几个专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论坛所搜索的“论点”来自哪儿?来自“校本”,也就是将研究的指向对象瞄准“自己”。我们倡导“重心下移”,凸显“草根研究”,将校本研究活动从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实实在在地转变到追求本质的、内在的、智慧的本体上来。

教师论坛,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求效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敢于暴露自身问题,善于发现差异问题,勤于交流理念与实践结合的难题。我校举办教师论坛的所有“专题”,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学期初,由教科室、教研组、学科小组进行排查,全面真实地了解收集本校教育工作中的存在问题与困惑;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探寻问题;贯彻上级规定的重点工作的预测问题;依据本校工作思路设计需要加强的问题;承担“十二五”科研课题需要集中研究的专题等等。我们认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起步。因此,由教科室负责对所有提出的“专题”,进行认真评比并适当奖励。评比的重要条件就是“专题”是不是真正“瞄准自己”,能不能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让大家真心支持校本研究,能真情投入取得收获。

“教师论坛”采用分层管理办法,学期初选出的“专题”分别排入教科室、教研组、学科小组各个工作计划之中,以便让相关老师在“论坛”举办之前一段时间,开展行动研究,并进行反思总结,然后上交一份汇报材料。根据汇报材料,再确定每次 “论坛”的主讲人和主持人,酝酿论坛的实施方案。

二、教师论坛要立足“三研”

我们确定的教师论坛“专题”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往往分布在“三研”,即研究新课程,研究生态课堂,研究重点课题。

教师论坛立足“三研”,核心是对常态教学的问题研究。它由教科室与教学处协作组织实施,每两周一次活动,主要围绕以下侧重点分层结合进行:①教材研究。如新教材的亮点与难点,新教材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研究。②教法研究。如新教法与新教材的适用性研究,新教法与传统教法的对比性研究,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效性的研究。③学法研究。如“合作学习”如何适应“大班额”,如何适应各学科,如何适应纪律状况不良的班级学生。

本学期,赞成率和满意度最高的一次教师论坛是《友善课堂浸润生态智慧》。这次论坛围绕“友善” 展开论述,有的从情感角度谈论构建友好的、亲切的、朋友般的课堂氛围;有的从方法角度谈论实行合适的、恰当的、健康的教学行为;还有的从人文角度谈论营造相容的、和谐的、公平的课堂秩序等等,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能获得最适合的、最充分的训练与发展。本次论坛所研究的内容,既是我校承担的省级“十一五”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又是日常课堂教学渗透新理念的普遍问题,同时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注问题,因此得到100%的参与率和100%的满意度。

三、教师论坛要解析“细节”

在举办了一次又一次教师论坛之后,我们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只是购买几本专著,静听几位专家讲座,或发表几篇论文,完成几个科研课题。还应该从教师常态工作的“小事”做起,创设适合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组织的教师论坛,更欢迎从问题入手,解剖“细节”,引起反思,提高认识,融化新理念。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决定举办一次论坛《黄玲现象》。黄玲老师是公认的“教坛新秀”,校内外都称赞她能让每一个孩子学得轻松快乐,能把每一个学生教聪明。她评为毕业班“功勋老师”,许多人都在揣摩她,甚至认为她有许多神奇的“秘诀”。为了增强真实效应,论坛的几个程序都是从“细节”引出的。1.教研组长以黄玲近几年达成的两个“健康成长”,讲述师生双向优化发展的实际成果,引起参与者的高度关注与共同分享。2.主持人邀请黄玲老师生动讲述自己的“快乐时光”,说的是学生由厌学变为爱学,由苦学变为敏学的小故事。3.黄玲老师的工作伙伴介绍日常生活中的黄玲形象,例如冬天和同学一块儿踢毽子,课间和学生一同打球等。这次论坛原计划由数学青年老师参加,后来语文老师及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都纷纷参加。这次论坛的“小结”也是“细节”,由参与者即兴用一句话从一个侧面点明自己的收获。归结到一点:她是用智慧在润泽成长之路。

在细微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一些大的教育问题,比硬性地提出几句口号更有效。对常态现象的剖析过程,是引领专业成长踏实脚步。人对问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理念被接受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感悟,所以我们在教师论坛上注意从常态观察出发,从细节现象解剖入手,就能找到新理念与教育改革的融合点,认识深刻了,专业发展才找到了源动力。

以校为本的研究,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师论坛坚持关注“校本”,收到了良好效果:

1.教师论坛,有利于提高“反思”效度。这种普及性的教师论坛,既是一种理论学习的过程,又是一种实践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一种提高反思能力的手段。它让教师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反思内化,真正实践了校本教研推进专业成长的目的。

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是教师对教育各种现象的反思,对教师全部行为方式的审视,并且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现状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论坛上开展的反思具有更强的透明性和即效性,因此教师论坛比教后反思笔记更有效度。

篇6

师:首先请大家看一幅图(课本27页的主题图),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谁会列式解答?还可以怎样列式? 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觉得这两道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根据问题得出40 + 56 = 56 + 40.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老师和他的发现很相似,但略有不同. (课件出示:40和56交换位置,和不变. )比较我们俩的结论,你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你们觉得就用一个这样的例子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够不够?那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我们还得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

智慧之一:增加探究材料的数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听到教师在举了一两个例子后就揭示或让学生概括出规律,其实这样得出的规律是不可信也是欠火候的,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将要得出的规律深信不疑,在此特意通过一个例子得出和学生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引发猜想,进而用“举例”这一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让学生提供更多的材料,当学生能在下面环节中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最终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教学片断二:举例验证、引导方法

师:谁先来说说,你打算怎样去找这样的例子?

生:先写两个数字相加,然后交换它们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师:说得真清楚,前段时间我给另一班同学上这节课的时候,他们在举例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 (课件出示)

师:比较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

生:第一种不仅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而且算出了他们的和. 第二种没算出结果就直接写等号了.

师:那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科学呢?

生:第一种.

师:下面请大家用正确的方法举例,看谁举的例子又多又快.

智慧之二:使探究行为走上正规

学生因为年龄小,有时会分不清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区别,所以常常会发生探究行为的颠倒,违背了教学的意图. 所以在学生举例之前,先给出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探究方法:不能举出例子直接画等号,而是要通过计算验证后才知道是不是相等的. 当学生有了更为科学的举例方法后学生的探究行为才能走上正轨.

教学片断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师:你举了哪些例子?谁能大声地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他一共举了几个?

点一学生汇报.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们觉得下面这名同学的举例,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吗?(出示举了含小数、分数的例子)

师:现在这个结论已经成立了,如果再让你们继续举例子,你们觉得这样的例子举得完还是举不完?举不完,现在你想一个办法,这些等式我用一种方式来表示. 什么方式有这样的特点?同桌小朋友先商量一下看,用什么办法来表示?学生汇报:找出用字母、文字、符号等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来汇报. 引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示方法.

智慧之三:提高探究的层次

在学生举例之后进行反馈时,采取了三个步骤以提高探究的层次:一是找个别学生进行汇报;二是用写了简单和复杂等式的学生材料进行对比,得出举的例子不仅可以是一位数还可以是不同位数的数;三是进一步增加学生比较的材料,了解举的例子不仅适用于整数,还能适用于小数、分数甚至还没有学过的数. 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找这样的正例以获得更多的支持材料下,还指导学生寻找是否存在反例,然后再由学生概括出规律,这样才提高探究的层次,才真正符合规律教学的教学规律.

教学片断四:再次猜想、举例验证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的感受是:数学上的一个结论有的时候说容易也容易,但是要真正得出来,有的时候要付出很多的思考. 正因为来之不易,所以有的同学不会轻易地放过它,他一定会进一步展开联想,比如:既然在加法中有加法交换律. 那么在……说说怎么了?还有,你说. 瞧瞧,果然是不同凡响. 从加法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这些都还只是你们的猜想,要知道这些猜想正不正确,我们就还得…….

学生举例验证后在分析交流中得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 引出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在汇报另两个研究结果时得出数学研究的特点,要说明一个结论成立,我们得举很多例子,但要说明一个结论不成立只要一个反例就可以.

……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小袋鼠过生日》的情景,主要为了引出退位减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猜图中小白兔可能买走几枝,巩固复习不退位的减法,后出示图中的内容,让学生捕捉图中的数学信息,知道小白兔买走了9枝铅笔,此时学生们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列式“15-9”,新的知识具有挑战性,学生们对其算式因为自身知识结构掌握不同的原因,有的能够直接说出结果,有的则是茫然的,不知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平时授课中学生已经知道遇到新问题可以通过摆学具来进行计算,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果,学生们带着问题,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自主探究过程,进行汇报阶段,学生在此过程中所呈现出了不同的思维火花的碰撞,除去书中的四种算法:

一根一根地减1、2、3……

把15分成10和5,10-9=1 1+5=6

把9分成5和4,15-5=10 10-4=6

看着减法想加法,9+6=15 15-9=6

学生们继续积极地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9离10近,先减去10,再加1,15-10=55+1=6

②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把一捆打开,借出4枝,还剩6枝,15-5=1010-4=6

③先反过来用9-5=4再用不10-4=6

④看着9想到1,1+5=6

尽管学生们用不同的算法反映了退位减的意义,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却有着自己的理解,特别是第3种和第4种,,第3种中,这个学生用的这个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与第2种方法是异曲同工,但是这种方法却更直观,易接受。在第4种,学生把它编成了儿歌形式,既快捷,又简单。

在新课程理念中,还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自由的学习,是对学生们的心理的一种尊重的体现,但可以借鉴别人更好的方法来学习,在后来的十几减几的退位减中,学生们很乐意用儿歌式的这种算法,拿着算式就念出“看到几,就想几,几加几等于几。”并且都能很快地进行计算。

在这里,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徜徉在智慧的交流中,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念儿歌的算法出现了一些弊端,在少数孩子身上有一些问题,也许是太过于频繁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在可以直接进行减的算式里也在念儿歌,例如:18-5,也是念“看着5想到5,8加5等于13”,这本来没有错,但是这样反而觉得学得更复杂了一些。我仔细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只知道用这个方法,至于是什么意思就不太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弄懂算法的意义。看着9想到1,实际上是在凑巧十的基础上进行的,后来通过引导,我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时候用这种方法好些?他们又带着问题思考,反复的探索,终于明白,这种方法最好在个位不够减时运用。所以看到减法算式,首先看个位够不够减,够减的话就直接减,不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不能让本来简单的知识变得复杂化了。

篇8

崔峦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曾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就像一个天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只有教师教得简简单单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扎扎实实。如何简化教师的“教”,优化学生的“学”?我们提出“乐群课堂”教学主张,将“均衡性”“选择性”“实践性”作为我们的追求,以学生“自学”“共学”“享学”与教师“先学”“让学”“助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品质,逐渐形成了“乐群课堂”的“三部曲”。

一、序曲:学习共同体建构

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世界公认的经合组织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2015年开始新增了“合作解决问题”的素养测评。“乐群课堂”就是以“群落”(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群”的人数限制在6人左右,保障每个学生全面、深度参与的时间。自由的分组,让每个学习群落成员之间能更均衡地享受学习过程,没有强权与服从,更多的是对话与选择。

1. 推选组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每周上学的第一天,全班公开推荐组长人选(人人都可能当组长),推选出的组长有的聪明好学,有的乐于助人,有的认真负责,有的号召力强……学生推荐组长最大的益处在于,组长不会是清一色的“学霸”:除了成绩之外,学生身上还有这么多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培养。

2. 选择组员。“车头”诞生了,紧接着便由组长依次选择组员,要求只有两个:一是要志同道合;二是要有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异性成员。

3. 确定序号。小组成员确定后,由组长负责安排座位;座位确定后,学生们按顺时针方向,确定出自己在组内的序号,为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好了组织准备。

二、一部曲:自学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或情景导入,或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学生个人朗读课文(有时可以开火车接力朗读),正音,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继而,根据课文的长短和难易程度,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导读单”提示下,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全班订正。以下是笔者在执教《西门豹治邺》时,设计的“导读单”。

《西门豹治邺》导读单

我的名字:

孩子,相信你能在阅读中有目标地、有系统地进行文章的初步分析!

【步骤一】读懂内容

把文章读完之后,你能用一个句子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吗?(提示:西门豹治邺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你对什么感到有趣或有疑惑?)

我读到了:

【步骤二】读出中心

读完课文,西门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关键词句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简单说)

我读到了:

【步骤三】读出写法

你发现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有哪些地方非常棒,很想学呢?

我读到了:

2. 出示议题,自学探索。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中心、写法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出示自己或备课组在文本细读后筛选出的4~5个议题。议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即查找与回忆―整合与解释―批判与评价。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议题的意义性,是否紧扣文章主题;议题的层次性,是否循序渐进;议题的完整性,是否囊括文章的要点。以《西门豹治邺》为例,笔者设计了下面四个议题。

1. 西门豹在调查原因时,采用了哪些调查方法?了解了哪些情况?从而得出什么结论?(查找与回忆)

2. 西门豹惩治恶人时,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整合与解释)

3. 西门豹治邺的三项举措中,作者详写哪些部分?略写哪些部分?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整合与解释)

4. 在众多臣子中,魏王为什么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批判与评价)

学生在议题的提示下,进行3分钟左右时间的自主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自己感受,充分与文本对话。

三、二部曲:共学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始6分钟时间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按照序号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人人参与,在小组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 选择议题,深入探究。

在各小组对上述4个议题进行了全面学习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运用HiTeach教学应用软件,对所有小组进行随机抽点,先选中的小组具有优先选择其中一个议题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内容,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自己现有状况可能到达的理想状况之间的一个评估。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在选择议题时,要有挑战难题的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坦然;要有追求高分的理想,也要有坚守兴趣的执着……

议题选定(四选一)后,各小组再进行5分钟左右的深入探究学习,准备下一阶段的汇报交流。

2. 教师“让学”,提供支援。

教师为选择不同议题的小组准备不同的智慧“锦囊”,如第一个议题的“锦囊”如下图。

设置“锦囊”的目的主要在于当学生的探究失去方向,或遇到瓶颈时,能通过“锦囊”的提示搭建台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是否使用“锦囊”,则由学习小组共同决定。

四、三部曲:享学

1. 选择形式,分享提升。

深入探究结束后,各小组将按照议题的序号进行分享交流,有的采用集体汇报的方式,有的选择随机抽点的方式。一个组分享完后,下面的听众将从学习效果、汇报形式、参与态度等方面对该学习“群落”进行“1+1”的评价,最后共同提升、全面提升。每个组汇报结束后,将由同学和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对汇报“群落”进行综合评分。

教学《西门豹治邺》时,针对议题:“在众多臣子中,魏王为什么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第7小组采用了集体汇报的方式,分享如下。

生:西门豹能够用迷信破除迷信,可见西门豹智慧非凡,所以魏王要重用西门豹。

生: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很聪明。

生:而且西门豹爱民如子,没有见利忘义。

生:西门豹没有和巫婆官绅勾结起来骗取老百姓的钱财,而是带领大家开渠引水,获得了大丰收。

生:西门豹面对官绅和巫婆,一点也不害怕,说明他很勇敢。

生:我们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听了他们小组的汇报,谁有补充?

生:我有补充。我认为西门豹还很认真谦虚,因为他已经是邺的大官了,他来到这个地方并没有想当然地治理邺这个地方,而是先观察,然后再问老大爷情况,了解清楚了情况才对症下药,所以我认为他很认真谦虚。

师: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齐):同意。

师:还有不同见解吗?

(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的上述观点老师都同意,此外,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西门豹治邺不求神拜佛,而是带领大家开渠引水,从这里,我感受到他身上还有一种可贵品质……

生(异口同声):尊重科学!

师:孩子们真棒!根据7小组刚才的表现,你们认为他们能获得三星吗?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他们的汇报虽然声音洪亮,但是不够全面,还遗漏了两点。

生:我也认为不能,因为他们在汇报时,主要是5个同学在陈述理由,群只说了一句“我们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这样分工不公平,我们都不知道群究竟会了没有。

师:第7小组接受同学们的意见吗?

生(7组):接受。

(最后第7小组获得了两颗星)

短暂的汇报评价结束了,但如何改进小组的学习和分工,相信这个大大的“问号”,将引发更多学生的反思。课堂里,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只有山和水相互映衬,才是如画风景。

2. 小结收获,拓展延伸。

学习接近尾声时,学生进一步思考交流:(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还有什么疑问吗?(3)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做人要善良,不能骗钱害人,还要相信科学,不能迷信。

生:我想知道封建迷信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生:我想知道古时候大家都相信迷信,为什么西门豹不相信?

……

一节优秀的课,应该带给学生许多收获,更应该引发学生无限思考。

3. 双轨评价,助力学习。

(1)评选优秀学习小组。

每天学习活动结束后,综合各组成员的行为习惯、上课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评选出优秀小组,给每位成员积分。同一小组连续两天或每周累计三天被评为“优秀小组”的,要向同学们介绍经验;同一小组连续两天或每周累计三天分数“垫底”的,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反思总结。

(2)评选明星学员。

以一个月为单位“1”,每组成员之间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比如积极思考、勇于分享、敢于担当、乐于助人等品质,评选出一位“明星学员”,给予表彰。

通过对语文“乐群课堂”的深入探究,我们逐步概括出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均衡性”。务必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三个一”:有一次自学建构的机会,有一次组内合作交流的机会,有一次全班展示分享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衡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二是“选择性”,让学生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汇报形式,真正做到“依足制鞋”,而不是“削足适履”,让学生因选择而产生责任感,学会担当。三是“实践性”,学习实践、交往实践贯穿“乐群课堂”始终,让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中去主动探索和学习,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更多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细腻的感受,在实践中求真知。

篇9

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我觉得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伟大来自于平凡,但是我们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细节在课堂上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发挥。因此,科学教师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还要多关注课堂的细节,关注细节,这样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一、关注学生注意状态细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从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课,上课之前老师突然发现即将和他一起相处40分钟的孩子们是刚刚上完体育课的。我们都知道学生上完体育课后学习状态是很差的,我在现场也清晰地觉察到了。面对如此情况,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地和孩子们做游戏,互动了起来,让孩子们通过提问来猜她的年龄。孩子们顿时眼睛发亮了,有的问:“老师,你结婚了没有?”有的问:“老师,你生小孩了没有?”还有一位孩子问道:“老师,你大学毕业几年了?”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问,孩子回答说:“因为知道你大学毕业几年,我就能算出你今年多少岁了!”现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一下子达到了理想状态。这位老师见好就收,接下来的40分钟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成功。

二、透视生活细节,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着科学,细心的孩子们很容易会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再把现有的教材资源和孩子们从生活中的发现进行整合,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科学,这样就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科学,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云南的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液体之间的互溶现象》一课时,他没有用教材上演示的无色的胶水入水实验,而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傣族泡鲁达饮料的制作入手,让孩子们观察、比较椰子粉、牛奶等等原料的溶解现象,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感性经验,引导孩子们建立了科学的液体溶解概念。

三、重视学生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以及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却经常流于形式。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是注意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教师能把我孩子们这一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交流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四、注重课堂评价细节,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上都会尽量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赏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然后引导孩子们一起研究解决;当孩子对自己的想法不敢表达,我们可以鼓励他:“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当学生的汇报特别完整、精彩时,我们可以大声地赞美:“你的汇报完整、精彩,真像位严谨的小科学家!”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84-0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精彩的教学不是教师在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而是科学地把握课堂的现状,贴近教学的实际,采取最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嘴说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造就一堂精彩纷呈又其乐融融的数学课。怎样实现这一教学蓝图呢?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并因势利导地组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要善于引领他们积极地投身于知识形成的学习研究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活力都能获得最大化的彰显,从而积淀必要的学习经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精心引领,缔造智慧课堂

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来支撑。为此,要打造一个利用学生探究、能够激发学习活力、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数学课堂,教师就得全面谋划教学预案,为学生个性的释放、创造性地学习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为打造智慧的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的着力点不是教学环节的精美,不是教学过程的流畅,而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置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活动,有利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顺利实施,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层面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尝试,愉快地探究,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幸福的体验。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公顷的认识》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分析每一个面积单位的构成,并理一理它们之间的进率;其次,组织观察阅读,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四幅彩图――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350公顷,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约170公顷,杭州西湖的面积大约是566公顷,台湾日月潭的面积大约是827公顷。并让学生说出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学生梳理出:日月潭的面积最大,有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它叫公顷。也生成新的思考:面积单位公顷是什么样子的?1公顷有多大?第三,结合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去探究公顷的适用范围,去解读1公顷有多大。第四,组织学习汇报,引发学习评价。通过活动,学生逐渐明白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第五,引导学生探究公顷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讨论,学生在辨析过程中逐步梳理出:已经学习的3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而1公顷=10000平方米,这点是非常特殊的。笔者本以为这样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却被一个学生的发言打断了。“老师,其实这还不全面,当我发现平方米与公顷之间进率是10000时,我就思考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10000一定是100×100,说明在公顷和平方米之间一定还有一个面积单位。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面积单位――公亩,1公顷=100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

由此看出,给予学生探究的时空,整合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一定能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也会绽放出智慧的色彩。

二、整合资源,打造灵动课堂

“激活”书本知识是取得教学成功前提之一,激活知识储备能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也会使学生进入到愤悱状态,使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活力。整合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一定能为动态生成的课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形和丰富的色彩,有故事、游戏、“你知道吗”等许多有趣的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得抓牢主题图中提供的资源,精细地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资源,改善课堂教学的面貌,激活课堂教学。

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习题:①一块正方形白布边长90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都是30厘米,最多可以剪成多少块?②一块正方形白布边长90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都是20厘米,最多可以剪成多少块?首先,组织学生自主联系,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用正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得出对应的块数;其次,组织学习展示,并引发学习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对汇报的学习成果进行辨析。学生对问题①的意见是相同的,不论用什么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方法具有通用性,对问题②出现不同结果感到诧异,没法接受。因此,针对这种学习状况,笔者引导学生解读自己的理由,特别是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解法的再现。同时,安排部分采取画图策略的学生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思考:他们利用边长为9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为模型,剪出直角边是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观地展示剪裁的过程中有边角料,而这个边角料却无法做成符合要求的三角形。直观的展示、学生的评述,让习题的解答更具智慧。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时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学习,而应给予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整合生成性的学习资源,让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争辩,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智慧得以充分地展露。

三、彰显个性,演绎精彩课堂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也是学生展示个性的理想场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地洞察学生的心灵感应,敏捷地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变化,并科学地整合课堂中涌现出的各种信息,给学生说的机会,营造学习争辩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的个性见解、求异思维得到展露的机会,进而激活课堂教学,加速课堂的动态生成。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时,为突出这类乘法的意义――表示这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拿出盘中4个苹果的,拿出几个?”紧接着把盘中的苹果变为2个、1个,引导学生列式,并叙述出对应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拿出的就是苹果的,丰富学习感知,形成一种直觉。再把苹果演变为半个,再度让学生列出算式,相互说出对应的思考,学生会依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初步类推出分数乘分数的算式。这时,笔者适度追问:“这两个的含义是不是一样的?”学生说:“画圆表示1个苹果,半个苹果就是半个圆,它的,就是把半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的。”“画一个长方形表示1个苹果,再平均分成两份,涂红色的1份就是,再把红色部分平均分成2份,用绿色画网格线表示这一半的一半。”……

“画图来说明,真棒!”教师因势利导地利用学生的个性思考,评价画图策略的运用。并利用不同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共同点,从而帮助学生提炼出分数乘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