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纺织企业 融资方式 创新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我国的纺织工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只有10%左右,大部分纺织企业在做定牌、贴牌的工作。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究其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资金紧张是阻碍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由于受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倒闭,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是不断减产,步履维艰。因此,解决好对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改善纺织企业融资困境、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行业融资现状
我国纺织企业数量超过15万,其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90%以上,在纺织企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比于以纺织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纺织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更为突出。
1.纺织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企业都想提高再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纺织企业的资金缺口相当大。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也由过去维持同常生产经营的临时性资会需求向用于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转变,包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对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紧张阻碍了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步伐。
相比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来说,在企业目前融资的首选方式中,48.41%的企业选择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与一般企业类似,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利润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5%;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8.6%,较上年同期高5.4%;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2%。其中,化纤行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0.1%,棉纺纱工业利润同比下降5.9%。如此低的利润不足以支持纺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应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企业只好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
2.纺织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当纺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要求,企业必然会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目前,纺织企业存在外源融资渠道单一的特点,表现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等。
(1)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是纺织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对纺织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
发行公司债券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由于债券市场的限制十分严格,发放债券时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纺织企业很少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即使采用发行债券融资方式,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放债券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而这种债券利息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超出纺织企业承受范围。由于发行债券时需考虑的利息支付能力和支付时效等众多因素,纺织企业很少会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国家对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有着严格要求,如对发行后股本的要求一项,对于资产规模有限的企业而言,显然难以达到。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没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向发起人、相关部门和内部职工之问发起认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纺织企业的股权融资范围。
(2)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方式。在我国,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有待发展,纺织企业较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的也不多。银行贷款成为纺织企业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来源中占69.05%,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其它渠道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占4.76%、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占5.56%,比重非常低。这一状况表明地方性银行、信用社等应在纺织企业融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仍是国有控股体制,加上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纺织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仍很大。
二、我国纺织行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自主创新能力弱
自主创新能力弱是纺织企业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纺织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研发能力弱,品牌价值低,最终导致了纺织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低。服装企业表现尤为明显。国内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实行OEM战略,为国外知名企业做贴牌生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定牌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史是聊聊无几。品牌意味着利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品牌影响力差,进而导致纺织企业获利能力低,对其融资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强走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优势逐渐削弱,特别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纺织企业的成本提高了54.2%。与此同时,印度联邦纺织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为:0.57美元/小时,印度纺织工人收入达0.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9美元/小时,印度尼西亚为0.34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3美元/小时,与我国相比,这些东南亚国家拥有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它们也将纺织行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给我国造成很大竞争威胁。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已经丧失殆尽,较高的人工成本逐渐成为纺织企业的负担。
3.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原料、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纺织业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供需矛盾不断成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几年来,纺织企业相关的各主要原料市场,如石油、棉花、羊毛、化纤市场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随着国内纺织企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竞争日趋激烈,将进一步加剧原料资源的短缺。
劳动生产率不高是纺织企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经过几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但与美国、同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纺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亟需予以转变,不然企业的发展以及获利能力将受到资源和环境更大的约束。
然而,纺织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余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也就无法对技术、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影响利润的创造和下一轮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决纺织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势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定;而发行债券的条件又较为严格,纺织企业想以这种形式从大众手中筹集资金有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对我国目前的纺织企业而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发展的建议
纺织企业融资发展是一项系统上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纺织企业才会走出融资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建设和监控力度,完善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担保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企业资金体系等;
另一方面,不论纺织企业采用怎样的融资创新渠道,最后都要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中,即企业的内控和治理机制中,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才是融资最好的保证。我国纺织企业应狠练企业内功,重塑自身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降低成本,创新观念.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营销模式,建立学习一变革型组织架构,创建一流的、有效的管理团队。研发设计技术领先、合乎未来市场发展要求的产品,制定合理、可行的商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等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样,纺织企业才能既有足够的内源资金支持,又能赢得外源资金,从而真正走出融资发展困境。
1.增强获利能力
企业成长状况决定融资的难易程度。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间接融资,都对纺织企业的获利能力存在很高的要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纺织企业获利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纺织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从而根本上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2.提高融通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几年纺织产业投资过热,对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局面屡屡出现,造成产能膨胀、生产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重大难题。对于固定资产盲目投资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纺织产业升级带来难题,也加剧了纺织企业融资难问题。只重规模不重效率的成长只能是短期成长,只有资会使用效率推动下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融资能力的提升。
3.增强融资信用度
从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中可知,财务信息可信度低现象存在是导致纺织企业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财务信息是企业向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纺织企业往往从融资需求出发,提供虚假信息;在申请贷款上,经常凭借虚假的供货合同、资信证明、财产证明来骗取贷款。融资信用低损害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的信心,最终限制了纺织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
四、结束语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加工厂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尚未在全球纺织价值链中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纺织企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劣势,如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力比较优势削弱、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纺织企业的融资状况,剖析了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以期为纺织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琴.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2:14,27.
[2]赵晶琴.我国纺织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消费导刊,2009,(7):63—64.
篇2
1、外部环境造成的困境: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正在显现,并将进一步蔓延,中国纺织工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国外市场需求不足成了中国纺织业面临的最大障碍。
2、内部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造成的困境
纺织行业在中国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许多企业缺少制定切实可行的抵御市场波动的战略措施,先进设备的引进固然重要,但是生产管理模式陈旧,缺少创新,带来的恶果确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在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上只关注内部效率,而脱离了对企业外部因素的关注,结果造成自身的生产管理模式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没有了竞争力,许多企业虽然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但因沿用着末流的生产管理模式,在世界经济危机浪潮中早早的就关门大吉。
二、我国纺织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及弊端
我国纺织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
企业的“大批量生产管理模式,品种单一”使库存大量增加。企业原本认为大批量生产不但能提高机器的效率,而且节省了用工,能将成本降下来,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产品的生命周期究竟多长?库存增加后对现金流到底有多大影响?产品大批量生产了,最后无法解决质量、成本、交货期之间的矛盾。
很多纺织企业过分强调生产管理模式中的“以产品为中心”,未与企业的战略相适应,而现在的的情况应该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现在的纺织企业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生产的是“服务”。
三、如何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1、品种结构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当今的市场,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大中型企业要从大规模生产的思想转变为大规模定制上甚至小批量定制上来,不盲目扩张资本,彻底解决解决质量、成本、交货期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要在供应链问题上要有双赢的思想,消除“小而全、大而全”的观点,建立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放低姿态虚心学习小型纺织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而小型企业在生产管理上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体现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2、将“以产品为中”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
客户对我们满意的程度决定了客户对我们及我们的产品的忠诚程度,而客户的忠诚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客户持续购买的可能性,从而左右了我们生产管理发展的轨迹。
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应该深入到组织的所有业务流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跨部门和跨工序流程出现的许多内耗问题。
3、生产管理模式应将“以人为本”为前提,生产的本质是人才的培养
近期沿海发达地区纷纷出现“民工荒”。从珠三角开始、进而波及全国的“民工荒”,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普遍现象,它引发了学术界的一系列检讨性思考,其对纺织业多个层面的影响将会逐渐显示出来。从目前来看,“民工荒”对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对订单的灵活快速反应能力、企业的赢利空间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4、运用绩效考核的方法对生产管理模式的环节进行考核
一个优秀和知名“有口皆碑”的纺织企业,所有中高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讲究一个“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之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让企业的员工“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未雨绸缪”,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使每个员工都为了达到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努力工作。
5、生产管理模式中的营销必须实现差异化,走差异化的道路在当今纺织业成为现实,是获取预期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差异化早已成为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标准化营销战略指导下的营销组合,只能是无差异化的销售行为,几乎谈不上营销组合。
四、提升生产管理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纺织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当前我国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水平差别比较大。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操作系统,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篇3
我国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影响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从去年以来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社会舆论导向给纺织企业融资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大环境。纺织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纺织工业在解决民生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作为传统产业之一,当前整个社会舆论非常不利于纺织企业的发展。首先,在宣传报道方面认为纺织是盈利水平低的高风险行业,企业发展和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实际目前很多纺织企业科技和品牌附加值很高,例如,品牌企业调研显示一件服装的附加值高于电脑。其次,地方政府认为纺织是传统产业,在土地、技改方面不给与支持,直接影响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甚至压缩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在这种不利于纺织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银行作为一个以营利为导向的“企业”,更不可能给纺织企业公平的贷款支持。
其次,在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下,金融秩序尤其混乱。一是银行花样倍出,利用衍生产品趁火打劫,压榨实体企业的生存空间。今年年初,纺织产业集群调研展开,企业普遍反映银行用“承兑汇票”制度提高贷款难度和利息,即企业向银行融资,必须先在该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并先存款200~1000万元不等,才能获得在该行贷款的资格;贷款下来,企业无法获得全款现金,大约每1000万元要搭配500万元的承兑汇票,承兑汇票期限在3-6个月不等,承兑汇票提前贴现要支付利息,贴现费用高达10%左右,相当于付两倍利息,企业苦不堪言。棉纺企业还反映,购买棉花不能使用承兑汇票。企业呼吁“必须取消承兑汇票,否则实体企业就走到头了,一个国家没有实体兴国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银行贷款担保条件苛刻,企业很难拿到足额贷款。纺织中小企业由于自己没有抵押品,很难拿到银行贷款。地方政府近年来帮助成立了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但依然难以应对银行苛刻的担保条件,一般担保公司的额度仅在1000万元之内,企业需要找几家担保公司才能得到部分贷款,而且担保公司担保费用高,手续也很复杂。
三是银行对纺织企业上浮高额利率,甚至变相收取“融资顾问费”。银行一直将纺织工业列入高危行业,在贷款方面设置重重限制,即使给企业发放贷款也是利率上浮的最高区间。纺织企业大多反映拿到银行贷款利率上浮15%-30%,而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直接为30%。调研企业反映,银行在整个融资过程中还变相收取“融资顾问费”,平均每500万元贷款收取5万元左右融资顾问费。高额的利率致使纺织企业财务费用成倍增加,利润微乎其微。
总之,上浮利率、承兑汇票、承兑汇票贴现以及融资顾问费等环节的利息和费用综合计算下来,纺织企业贷款成本达18%以上。面对艰难的融资环境,纺织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更要通过自身努力,突破困境。
第一,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解决,迫切希望政府部门予以支持,特别是希望政府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纠正银行将纺织纳入高风险行业而提高贷款门槛的行为。建议监管部门尽快采取措施,规范银行浮动利率,取消承兑汇票制度,并整顿银行贷款操作秩序,将中央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落实到位。
第二,纺织企业要加大调整提升力度,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实力。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只要致力于提升、转型和核心能力的打造,纺织行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一定能保持竞争优势并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首先,要深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就业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戴上了“低附加值、低技术”的帽子。行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改变“用工多、利润低”的现状。而且,从我国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势在必行。尽管2011年,我国纺织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20.17%,达到53.38万元/人,但高劳动力成本压力依然难以消化。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招工难”与“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企业必须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用工成本:一加强基础管理,包括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二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提升及信息化应用,减少用工数量,降低劳动成本。
其次,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设备先进水平。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能源动力价格明显上涨,而且节能减排要求也不端提高。要保持行业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企业必须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不断提高行业设备先进水平。首先,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对现有设备加快改造提升,提高生产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其次,加快一些高端纺织机械的研发,保证国产装备占有率,并逐步开展进口替代设备研究应用。第三,对于当前国内设备无法满足高端生产的要求,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并加快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篇4
[关键词] 纺织业;第四方电子商务;B2B2C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79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50- 0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更新速度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许多企业也开始借助互联网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影响力,企业都希望通过电子商务来提高自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陕西省中小纺织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陕西省中小纺织企业大多属于传统制造企业,在规模、产品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企业缺乏集团竞争力,专业化设计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很难应对经济日益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陕西省中小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传统的中小纺织企业的经营模式需要创新和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恰恰带来了新颖的管理理念和独特的运作模式[1]。对于陕西省中小企业而言,更需要借助电子商务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同时更要提高自己的核心产品竞争力,所以就需要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来满足当前陕西省中小纺织企业的需求,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 陕西省中小纺织企业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研究
2.1 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的选择
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2]。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时,商务模式的选择是关键问题。电子商务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模仿和照搬会迅速挤干原有商务模式的利润。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创造出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包括B2B、B2C、C2C和O2O模式。但是这四种电子商务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只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所以说必须对当前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重新组合,选取各个模式的优点,进行资源整合。
随着技术进步,一个企业需要越来越少的生产人员,但企业却永远无法不依赖于消费者而生存和发展。把消费者放在核心地位,让消费者与企业结合,这无疑是最具生命力的电子商务模式[3]。
2.2 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
基于B2B2C模式下的第四方设计为主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见图1)。所有的电子商务参与者以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为中心,以消费者为重要对象,进行资源信息整合、企业交流、网上交易等活动。纺织原料、设备提供者,纺织设备需求者以及纺织品需求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活动。陕西省中小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
2.2.1 首先是采用先进的B2B2C的电子商务模式
它不仅结合了B2B和B2C两种电子商务的优点,而且又具有自己的优势。陕西省的中小纺织企业大多规模小、资金不充裕,而采用B2B2C的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经营成本。B2B2C模式,即货源提供商(B)、消费者(C)以及电子商务平台(B),它为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了新的电子交易规则,供货商不需要库存,让商家直接充当卖家角色,中间所有的环节都由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此时的电子商务平台就好比一个企业的电子商店,工厂(卖场)只负责生产,买家只负责购买。
2.2.2 其次是采用第四方提供技术支持的电子商务模式
陕西省中小企业的生产水平低,产品缺少创新,没有形成独特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这样作为该平台的第四方设计团队可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对产品进行再设计,然后把设计好的产品再反馈给企业,然后企业再对产品进行生产,最后在进行网上交易。生产商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订单要求与第四方设计团队进行合作,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经营成本,更可以提高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影响力。
2.2.3 最后是结合移动客户端的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
移动端客户端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模式。移动客户端的电子商务具有随时随地性,企业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及时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可以随时进行电子交易。
2.3 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电子商务赢利模式是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所处生态圈中各类主体参与价值循环的合理价值链[4]。一个电子商务平台要想很好地运作下去,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作支撑。所以说电子商务平台必须有好的盈利模式,对于盈利模式的选择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电子商务的一种盈利模式。
2.3.1 佣金盈利模式
佣金盈利模式主要是指卖家与买家之间进行交易成功后,电子商务平台从其中收取一定的百分比费用作为自己的酬劳。电子商务平台每天的交易额是非常庞大的,对于佣金的收取对于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2.3.2 广告费用盈利模式
网络广告费是电子商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最成功的一种盈利方式。目前网络广告虽然不如电视广告那么普及范围广,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广告必将成为一种主流,所以说网络广告的价值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2.3.3 会员费盈利方式
会员分为普通会员和超级会员,对于普通会员只能进行页面浏览,不能进行网上交易,这样的会员不收取会员费用。超级会员需要进行会员费的缴纳,通过缴纳会员费可以进行网上电子商务以及移动客户端的电子商务服务。同时对于手机客户端的用户,可以采取短信收费,让客户可以更加及时的了解平台和行业动态。
2.3.4 第四方服务费用盈利模式
陕西省中小纺织企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的核心是第四方设计服务作用的团体,所以我们在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同时也提供设计服务,这样企业就需要支付额外服务的费用。这样有利于平台设计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平台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3 结 语
结合陕西省中小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创新性的提出基于B2B2C模式下的第四方设计的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并辅之以移动客户端的电子商务模式,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最佳选择。
B2B2C的第四方设计的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陕西中小纺织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整合现有企业资源,使企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金卫键.电子商务在纺织企业中的应用方案探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1):25.
[2]汪传雷,李向阳.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模式创新[J].商业研究,2000(7):45-46.
篇5
“衣食住行”衣当先,因而纺织产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下称“中纺联”)了解到,2012年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7810亿元,同比增长12.3%。但全社会口径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只增长3.3%,创近几年新低。
两大因素再次困扰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发展:一是由于国内棉花收储政策造成的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差价过大,导致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银行系统对纺织行业融资政策收紧,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招工未出现大缺口
“去年的一年并不容易。”1月31日,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3年发展趋势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的开场白沉重。
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市场低迷。1—11月美国和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0.9%和5%,国内出口企业订单不足。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服装企业仍在去库存,整体缺乏明显回升动力和对纺织行业的带动力,多数服装出口企业反映,手中少有新增订单。
此外,中纺联的调研报告指出,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受国内管理政策影响,2012年底国内棉价大幅高出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棉纺产业链的竞争力。1—11月我国棉纱出口额同比下降8.9%,进口额却大幅增长56.1%。
受此影响,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所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所下降,1—11月在欧盟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虽保持73.2%和40.1%的高位,但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8和1.1个百分点。
中纺联报告指出,2012年国内棉价比国际棉价高出5000元/吨,福建省涉棉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被削弱,纺织行业中两大主要产业——棉纺、化纤面临巨大困境,效益明显下滑。
不过,与往年相比,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行业在用工方面却没有出现大的缺口。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年不少中小企业关停,分流的劳动力流向了大型企业,大企业今年用工紧缺的局面略有缓解。此外,随着纺织行业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尤其是中部有大量的劳动力留在家乡,所以相对来说,现在的用工环境不是那么紧张。”
棉价倒挂之忧
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纺织品成本70%以上,去年以来国际棉价大跌,国内棉价由于国家收储价(1.98万元/吨~2.14万元/吨)的托举作用,每吨市场现货价稳定在1.95万元左右,高出国际棉价5000元。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算了一笔账:按1.1吨棉花生产1吨棉纱计算,吨纱原料成本2.15万元,人工、电费、折旧、财务管理费用和机物料消耗约0.7万元,吨纱成本不低于2.8万元,去年至今市场售价约为2.6万元,意味着棉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棉纱将亏损2000元。
一家龙头企业的棉纺织厂2011年盈利6000万元,2012年由于棉价成本亏损2200多万元。另一家上市公司下属的晋江、江西、山东三个棉纺厂2011年全部盈利,2012年全部亏损。其江西棉纺厂选址在产棉区,尽得地利和区域政策优惠,2011年盈利2000多万元,2012年也亏损800多万元。
高勇介绍,过去十几年,国内和国际棉花差价始终保持在每吨1500元到2000元。在这样的差价下,国内的纺织行业还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但现在国内与国际棉花差价达到每吨5000元。“所以目前我们的意见是,如果政策将国内棉价调到高出国外每吨2000元左右,我们可以接受,纺织业仍可以保持相当的竞争力。”
高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造成目前国内与国际棉价差距的原因是,2010年开始,国内棉价一度高到33000元/吨,国际棉价也盯着国内棉价走,当国内棉价从33000元往下跌时,为托住棉花价格,国家出台了19800元/吨的收购价格,将国内棉价稳住。
但是国际棉价还在继续下跌,与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差价。政府为了保护棉农,第二年继续提高棉花收购价到20400元/吨。
之后,为了应对这样的价格差距,中国政府加大在国际市场的采购力度,但是仍然没有把国际市场的棉价抬上来,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库存以及国内高企的棉价,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王天凯表示,现在的棉花价差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前面的收储棉花是计划经济行为,后面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行为。
“为了破解国内、国际棉价倒挂给企业带来的困境,我所知道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就是抛储,想以19000元/吨的价格抛300万吨,这样的抛储价格实际上政府已经给补贴了,未来会抛多少取决于政府的承受能力。”高勇告诉记者。
融资被扼喉
“在融资方面,我们始终困难。”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及纺织企业融资状况时,高勇有点激动。
事实上,在2012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企业融资难就已经非常严重。纺织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占比达99%,在国内各行业中密度最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介绍,纺织行业内贷款利息上浮严重,2012年一季度利息增长超过34%,“负担很重”。
记者查阅多家纺织类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其应付利息较高,显示融资成本高企。
让高勇激动的原因在于,银行总是把纺织行业作为一个“有潜在风险的行业”。“今年年初与去年年底那几天,国有银行列出了2013年要控制贷款和限制贷款的行业,仍然把纺织放在限制贷款的行业中,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高勇说。
高勇认为,有些行业全行业亏损,有些行业全行业产能大大过剩,银行将这些行业列入限制贷款的行业有道理的。但纺织行业尽管外部环境恶劣,整体盈利情况依然处在整个制造业的前列。
篇6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贸易环境恶化的外部因素
(一)贸易壁垒――特保措施与反倾销大棒高悬
为了保护本国纺织业,欧美等发达国家绝不会轻易地将纺织品市场的大门完全打开,特保措施、反倾销的手段已成为这些国家在取消纺织品配额后竖起的第一道贸易屏障。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已经取代日本和韩国成为各国反倾销案的主要目标。2008年年初,欧盟取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后,取而代之的是为期一年的一整套中欧双方共同实施的双重监控制度。据此。中方将对输欧纺织品中的T恤衫、套头衫和裤子等8类实施出口许可制度,并由双方对进出口数据进行交换和复核。实施双重监控需要中欧双方密切配合,如果监控数据表明中国对欧纺织品出口再次出现激增局面,欧盟仍有可能动用特保、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这些限制政策对我国一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威胁甚至一定程度上要大于配额限制。
(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SA8000认证
当前欧盟设置的“绿色壁垒”及美国推行的SA8000认证,已经成为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跨越的第二道屏障。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一份资料表明,因不符合环保要求,中国每年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在绿色壁垒面前,中国纺织业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正受到冲击。而IS014000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第207技术委员会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目前被许多发达国家采用,成为进口商品市场准入的绿色通行证。SA8000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国内许多生产纺织、服装产品的企业都因达不到SA8000这一新标准而失去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订单,更有企业因国外采购的锐减而不得不关门倒闭。
(三)国际纺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除了特保、反倾销及绿色壁垒等措施之外,各个区域化市场组织带给全球纺织品市场新的平衡机制,也对中国不利。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0多个,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勒比自由贸易协定、非洲成长与机会法案等,这些贸易协定的签订意味着墨西哥、秘鲁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产品可以免配额、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同样,欧盟本身就是20多个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联合体。由于关税优惠足以抵消这些国家纺织品相比中国的一些微成本劣势,取消配额限制后,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明显受限。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在服装和纺织品出口方面已经越来越具有与我国竞争的能力。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行业作为竞争对手正在崛起。目前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用工成本只相当于我国用工成本的38%,原料成本只占国内70%。这些竞争对手不仅将从出口上同我国纺织品竞争发达国家市场,而且还将进入中国市场加剧国内纺织市场的竞争。
(四)美国经济疲软,外部需求减少
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合计份额占到总出口额的近60%。根据专家对近10年来美国经济增长同中国出口关系的观察发现,美国GDP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将下降6.2%。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疲软,并引发了全球经济的骨牌效应,对中国纺织品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少。2008年初,我国输美纺织品出现价、量齐跌的局面。除欧盟因为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配额而出现增加以外,出口美国、日本、香港的数额都出现了下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贸易环境恶化的内部因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侵害知识产权现象严重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环保型产品和纺织机械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据出口统计显示,我国纺织出口产品多为中低档大路货产品,绝大部分属贴牌产品,中高档产品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调。这一状况的存在,与我国大部分纺企科研开发投入甚微,各产品之间“仿制”成风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大多数纺企科研开发投入与设备投入之比还不到1%,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仅1‰,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至5%。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原因,除了研发资金不足外,又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害知识产权现象严重直接相关。由于纺织面料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纺织材料的分析、鉴定比较容易,纺织品花色图案的创作及服装款式易于模仿,企业很难在这一环节形成进入壁垒。因此,仿造他人开发的纺织面料及服装设计理念在我国十分普遍。侵害知识产权现象的泛滥,使我国纺企缺乏科技投入的动力,并导致产品的低技术含量,形成了仿冒――低附加值――低利润――再仿冒的恶性循环。
(二)增长方式不合理,价格战不断加剧,出现量增价跌的局面
尽管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当纺织品供给过大,导致国际市场供过于求时,根据供求规律必然导致其价格下跌。而在国际纺织品市场出现饱和时,我国那些以“量大价低”制胜的纺企,往往倾向于采取极具自杀性的价格战,特别是国内大量中小出口企业由于不用花大笔资金购买配额,“价格战”的倾向很强。因此,我国纺企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出现出口增长较快、而出口企业的效益却没有相应增长的现象。“低价低质”导致近年来我国纺企出口回报率下降,出现了量增价跌的尴尬局面,也成了我国纺企提升产品海外美誉度的“绊脚石”。
(三)缺乏自主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下,导致企业“丰产”不“丰收”
我国相当多的出口纺织品和服装,虽然在加工质量上已达到国际市场上的中高档水平,但大多为外国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据统计,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已经占到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只占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还没有一个真正在世界上能够叫得响的服装品牌。因此,在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90%的利
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如何加强国际品牌的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为我国纺企当前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四)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出口涨价面临阻力
近两年来,受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价格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出口产品涨价又面临很大的竞争阻力,使我国纺企出口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从长远来看,随着周边国家纺织技术成熟及产业配套的完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面临更多困难。目前随着我国纺织品企业出口价格的上涨,外国订单已开始流向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低价位国家。
(五)人才素质低下
我国一些纺织企业并不缺乏好的设备,比如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3%,提高到了50%以上;萧山、绍兴等部分地区的无梭机比例更是高达83%和7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梭机化率90%以上。我国越来越多的纺企花费巨资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应用、维修、保养技术却很薄弱,无法让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有些企业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洋设备”,这样直接导致产品水平的下降,出现了好设备次产品的笑话。因此,要改变我国产品低附加值的现状,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六)市场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集中化问题严重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针对香港、日本、美国、欧洲市场,占总出口额的80%以上。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出口贸易国或地区的数量大幅增加,但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对某些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当这些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整个纺织产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出口市场的集中化进一步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
三、我国纺织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
(一)竞争观念创新
在欧美接连对我纺织品设限后,解决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的根本之道是扭转我国纺企历经几十年发展养成的根深蒂固的“短视”获利观念,认识到不断升级的自杀性价格战是我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纺企首先应创新战略思维,创新竞争观念,摆脱以量取胜的现状,改价格竞争为质量竞争、品牌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并通过行业组织进行自律,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及时遏止我国纺织品出口无序竞争的现状。
(二)技术创新
当前,中国纺企通过科技创新推出的新产品越来越多。然而,尽管我国纺织行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整体科技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设备落后、技术薄弱导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高档次的产品过少,许多厂商仍停留在偏重服装款式设计的层面上,在产品的质量、安全及环保等方面关注较少。面对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中国纺织出口企业要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地顺应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调整发展方向,注重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将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或集约型转变为知识生态型,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纺织出口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生态型的方向发展,以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真正从纺织大国变为纺织强国。
(三)产品创新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发展得更为迅猛,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企业的利润却很低。要改变我国纺企“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品种,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品种转移。在数量管理时代,我国纺织企业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中欧协议限制了我国纺织品数量的出口,但没有金额的限制,因此我国应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产品。
(四)品牌创新
纺织品配额限制的取消,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将迎来以品牌划分市场的时代,谁的品牌影响力大,谁占领的市场份额就大。当前,世界上lO%的国际知名品牌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我国相当多的出口纺织品和服装,虽然在加工质量上已达到国际市场上的中高档水平,但大多为外国知名企业贴牌生产,缺乏自主知名品牌使“中国制造”沦为低端产品的代名词。因此,中国纺织企业应尽快走上创建自主品牌的道路,加快发展一个设计型企业群体,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设计队伍,形成一个以创意设计为主的服装产业,以科技增强品牌竞争力。
篇7
“结合过去历次上调出口退税的市场特点以及当前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困境认为,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可能性较大”。市场人士表示。
进入到2008 年,伴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行业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不断加大。从近期中央工作的动向上来看,政府将加大对低污染和解决劳动力就业行业的扶持,对纺织服装企业也将由前期的调控转为扶持政策。
业内人士认为,上调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率的直接效果最佳,出台的可能性较大。
出口退税实际上是一国政府对该国出口企业的一种补贴措施,目的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人国际市场以促进对外出口贸易,这一制度在国际贸易中被各国普遍接纳和采用。这实质上是对出口货物退还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的一项税收政策,我国从1985 年开始实行出口产品退税政策,2004 年至今三次下调出口退税率至目前的11%的水平。
数据显示,2008 年1~5 月全国纺织工业实现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7.38% 和8.37% ,增幅同比减少6.6 和35.5 个点;出货值同比增长2934 亿元,同比仅增8.66%; 财务费用170.6 亿元,同比攀升28.4%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累计同比增长0.69%;行业亏损面22.85% ,较去年同期上升1.85 个点;2008 年1~5 月纺织工业毛利率10.65% ,利润率3.43% ,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0.23 和0.19 个点。市场人士分析,经济放缓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压力下行业增速和盈利能力或将继续下滑。
据记者了解,2007 年国内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为1711.7 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1151 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成品出口561 亿美元。今年前6 个月纺织品出口累计增速26.8%,服装出口累计增速3.4%。
“假设8 月份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后,全年服装出口增速为10%,纺织品出口增速为25%,则2008 年服装行业将增加税前利润107 亿元,纺织行业将增加29.6 亿元,全行业合计约增加税前利润136.6 亿元。”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韩梅认为,“从今年出口情况来看,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
今年前5 个月,纺织品出口总值累计增速15.5%,比去年同期下降1.4 个百分点,服装企业出口总值累计增速为9.2%,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十个百分点。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资源劳动等成本价格的上升以及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国内消费萎缩,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附加值比较低的中小企业大量库存积压,融资困难,损失较大。全行业亏损情况较为严重。
篇8
关键词:信息化;纺织行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0-02
中国是纺织大国,2009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 636.4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1 502.5亿美元,同比下降11.4%;进口133.9亿美元,同比下降10.7%。实现顺差1 368.6美元。海关总署分析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份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八月份回升趋势基本确立,11月份进出口总值开始同比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环比亦呈大幅增长,12月份中国进口1 122.9亿美元,同比增长逾五成五,创月度进口历史新高;出口1 307.3亿美元,同比增速17.7%,结束了持续一年的月度负增长,创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四高位。当月,中国出口大项机电产品出口780亿美元,增长近两成七,纺织品出口62亿美元,亦有逾二成五的增速[5]。这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正加速复苏。同时,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在这种新形势下,纺织业如何重现当年的外贸霸主地位,有待我们深入探讨目前纺织业在世界竞争局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
1.研发方面。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最低端为加工制造。目前中国服装产品,来样、贴牌加工比例居高不下,自有品牌、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出口比重还不到10 %。中国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仅为5%,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不足20%,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产品单一,多集中于服装或家纺产品的生产,而有很大拓展空间的产业用纺织品或技术性纺织品市场则相对较为薄弱,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无论是在面料设计还是在时尚性方面与纺织较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很远。
例如,日韩进口印花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9~2.5倍;进口混纺印染布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6~1.9倍;进口染色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2倍。高端棉纤维产品,意大利普通纱支单价约20美元~40美元/m,瑞士(200S) 40美元~60美元/m;中国3美元~4美元/m。高端化纤面料,日本40美元~60美元/m;德国约40美元/m;韩国20美元~30美元/m;中国台湾地区3美元~5美元/m;中国大陆2美元~3美元/m。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上出口的主要是大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获利水平低,主要集中于低档次、常规产品市场,过分依赖低成本、行业内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和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要想改变纺织产品的低端格局,必须要进行产品研发与设计方面的创新工作。
2.能源消耗与环保方面。中国纺织业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如印染行业年取水量3t~5 t/100 m布,是国外同行业的2~3倍;印染万米布耗标准煤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8倍;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第六,占纺织行业80%。而今国际上由于原料与能源成本上涨,回归自然、崇尚生态环保,已成为主流趋势,对清洁生产和环保加工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纺织品生产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水排放、保证产品安全、保障职工健康、清洁生产,许多国家为此制定了许多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2]。
3.技术装备方面。中国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针织、染整等传统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如棉纺织行业,发达国家自动络筒机占有率达90%~100%,无梭织机达80%~90%,中国仅占25%和21%。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数码纺织”、“数码印花”这一崭新时代,将传统的手工及机械操作变为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化操作,包括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不仅打破了旧有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模式,而且使纺织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促使纺织生产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化。由此“大纺织”应用环境系统应运而生。“数码纺织”作为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已对中国传统纺织业提出了巨大挑战[1]。
4.营销与产业链整合方面。事实上,作为最终消费品行业,中国纺织工业有着全球最庞大、最完善的产业链条。但国内市场上营销手段还较为落后,集贸市场等传统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迟缓。对于国际市场,由于缺乏国际化的质量控制、品牌营销渠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受上下游挤压的初级加工这一不利地位。国外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两头大,一头是产品开发与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在两头的职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而中国的纺织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橄榄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尽管生产规模十分庞大,但企业营销方式落后,物流和电子商务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以直接贸易有形市场为主,以运输、仓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阶段,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快速、高效、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缺乏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产品快速体系。
二、信息化在纺织行业创新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在纺织业的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制造管理自动化,实现纺织厂自动监测,实现车间生产物流自动化,实现印染行业生产数据的实时准确的自动采集,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以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要实现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 、CAPP、CAM、PDM)技术,先进的管理系统(MIS、ERP、CRM、SCM等),自动监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来实现产品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管理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企业间协作网络化[4]。
2.信息化能促进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创新。自2002 年以来,法国纺织品及衣物创新行业网(R2ITH)汇集了高精专纺织品公司(生产如不会皱的衣服,抗低温或绝热的纤维,运动员专用的服装,用于医学或医院目的的织品,消防员制服,公路和房屋的涂层,飞机或汽车座位等)和传统衣物织品公司,一直支持着具体的研究计划(未来概念车、新纤维、真正的创新),在促进高精专纺织产品与传统衣物织品结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中国也可考虑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建立虚拟模式的纺织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加速产业集群产品的升级,提升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超越或避开纺织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还可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实施相关的设计资源库、图案资源库的有偿共享交流,提升产品设计在时尚性方面的能力创新。
3.信息化是建设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平台。在终端市场上,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日益普遍而深入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发展纺织行业的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快速反应及生产线的柔性制造,做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物流服务、物流技术作为支撑。
在专业市场上,目前,中国仅有8%的专业市场业务依赖电子商务,纺织服装业在物流策略上,少部分企业完全外包,自建物流设施的占大约1/3,其余大部分为混合物流,其中制衣企业的物流策略比较保守,企业物流占据主要位置。纺织服装业的物流离现代物流还很远[6]。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纺织企业物流成本仅为总成本的8.6%,而中国纺织企业平均物流成本高达21.3%。这一成本差距,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一个巨大的利润增长点。建设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推动升级和增强竞争力关注的焦点。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顾问魏福源提出了“产业网联盟”的理念,即把各个纺织品生产基地的网站、纺织市场的网站连接起来,按照供需关系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纺织行业的信息共享群体,通过智能信息交换技术,及时有效地提供综合性的增值服务。
三、结束语
信息化已成为纺织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实现纺织的自主创新,实现2020年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大目标,信息化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作用,推进信息化改造是提升纺织业创新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纺织工业协会不久前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在新型装备领域,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这些信息化技术的真正消化和灵活应用,也正是纺织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切实推行纺织信息化,利用纺织信息化,为中国纺织行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和信息平台,切实快速地提高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亚林.微利时代的纺织业如何持续发展[J].纺织器材,2007,(1):59-62.
[2]殷群,赵小燕.以信息化推进江苏纺织企业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6,(7):66-68.
[3]吴迪.纺织信息化:支撑行业自主创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4):56-58.
[4]夏令敏.信息化技术运用在纺织行业建设现状及成果(一)[EB/OL].省略,2004-11.
篇9
【关键词】纺织业 竞争力
纺织产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从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科技和管理优势进行产业的升级以及结构的优化,将纺织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另一方面我们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迅速发展,纷纷加入到与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的队伍中来,国际该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我国的市场份额比过去大为降低。在上述情况的背景下,需要对我国的纺织产业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和分析,分析如何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持续不断的提升该行业和该类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不断前进发展。
一、我国纺织业出口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发展逐渐成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纺织业完成了从幼稚产业向成熟产业的转变,形成了上中下游的衔接,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国内纺织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江浙、珠江和环渤海湾地区,纺织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纺织业历史悠久,多年的纺织业经营为中国纺织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和资金。我国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等地,这些地区毗邻纺织业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也便利,逐步形成了众多纺织产业集群。
(二)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部外贸出口中占有的份额相对较大,但在外贸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如2003 年纺织品出口额占全部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02%,2012 年这一比重下滑至8.21%。一方面,说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高级化趋势较为显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纺织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份额的下降从另一角度折射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地位的提升。自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WTO 后,纺织品出口进入后配额时代。在面对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市场时,中国纺织业发展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003 年~2008 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在200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2010 年纺织品出口额高达2065.3亿美元,2011 年、2012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
(三)纺织业出口地区
在纺织业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9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53.9亿美元,下降5.5%,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45.1%;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42.4亿美元,下降9.6%,占32.5%。此外,国有企业出口288.4 亿美元,下降18.6%;集体企业出口81.6亿美元,下降18%。纺织业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6亿美元,下降7.3%;美国264亿美元,增长4.1%;日本213.3亿美元,微增0.1%;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0.2%。此外,内地对香港出口139.4 亿美元,下降12.8%;对东盟出口109亿美元,下降2.9%。
(四)纺织业出口结构
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1.82%、20.62%、19.62%、10.56%,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同比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如丝制针织服装、毛制针织服装、丝制梭织服装、毛皮革服装同比降幅均超过了10%。从出口金额看,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1.79%、15.98%、24.42%、10.56%,在增长速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如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毛皮革服装、衣着附件等4类同比呈现增长,而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同比呈现下降。对比出口数量比重和出口金额比重,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丝制针织服装的出口金额比重低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比重均大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纺织业出口增速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在2005年至2011年间波动幅度较大,2009年同比下降9.65%,2012年同比增长23.6%,2011年同比增长为9.67%。纺织品出口增速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纺织行业的不稳定,这不利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此外,2003年-2011年,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不断增大。2003年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为66%,2011年,内销比重高达92.9%。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品内销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国际纺织品市场形势愈加严峻,许多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销为主。
(二)纺织品贸易赤贫化增长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都以低廉的价格作为有力的武器,在国际上开拓市场,这种竞争策略在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上世纪80 年代,我国纺织业高速增长,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纺织品供应国。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人们消费档次的提高,这种以“低价取胜”的战略的弱点被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贫困化”增长。据了解,服装出口价格下跌实际上已经持续5 年,价格下降虽在短期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一方面,价格过低势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企业效益下滑。
(三)纺织品附加值低
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面料是纺织业中的中上游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革新相对滞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状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棉花、棉纱、棉布、丝织品、服装、针织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化纤、呢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原料及半成品进口国。因此,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要着力改造面料的生产技术,提高纺织服装附加值,实现进口替代,扩大纺织品的出口。纺织面料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比较容易模仿,造成无能力技术创新的企业不开发,有能力开发的企业不愿开发,都想找现成的样板进行模仿,导致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不能在市场中快速发展壮大。企业在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小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动力去开发新产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四)纺织品出口国家分布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据统计,中国有约75% 的出口产品(含香港)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东欧、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出口市场仍不被关注。对某些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当这些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整个纺织产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并且,出口市场的集中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在纺织品出口配额逐步取消的同时,国际纺织品市场环境和国内的出口环境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竞争环境的恶化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内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实行竞争机制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中国纺织品廉价的优势,企业出口品的出道打破了原全球纺织业的平衡,随即就出现了挤占他人市场,同时就出现了各种反倾销等各种障碍。一些发达国家距今都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地位和经济地位,甚至都干预到中国的金融政策。单单从纺织业的层面上讲,是因为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品的迅猛和量之多导致与进口国纺织业市场内部平衡被打破。中国纺织企业甚至占据过多的进口国市场份额,对进口国纺织业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与我国纺织业成为全球纺织业的众矢之的。在面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之后,又出现了“劳动壁垒”,现成为了阻碍纺织企业出口品的又一大强力障碍,虽然我国出口的纺织企业在价格上拥有很大优势,但我国的相应的劳动力几乎都是不被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作业的,面对进口国家实施的越发苛刻的劳动壁垒措施,相应的纺织行业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公约的社会保障责任体系,但是在初期,必将受到重重险阻。
三、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建议――从企业的角度
(一)加快纺织业的结构升级
我国纺织业己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纺织品出口,还是服装国际化经营,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是大力加强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
(二)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再次,应是营销管理的创新。创新科技生产力,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利润空间。最后是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中国纺织业产业链中的各分部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有所不同,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或中国传统的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弱势。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步伐,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三)创建企业品牌
许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纺织品牌,这点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为此笔者认为品牌塑造是企业近期内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品牌的塑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在这一阶段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资本的积累,同时提高现有产品在经销商、商以及客户心中的口碑,除此以外也要对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进行重新规划,提升企业形象。在资本实现积累以及企业形象较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丰富企业的销售渠道,注重电子商务渠道建设,同时开展品牌的建设工作,在品牌推出之前,需要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并在品牌确定之后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介,进行广告的投放,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及真正的创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内销外销并重
外销是目前浙江纺织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适应性、前瞻性地调整销售渠道,深入挖掘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销并举,是织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第一,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受美日欧等重要消费市场纺织产品需求放缓拖累,纺织企业正经受回款周期拖长、赖账现象增多等一些过去遇到不多的困难;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频繁调整也造成纺织品出口增幅明显下降。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第二,响应扩大内需发展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将从出口拉动逐渐转向国内消费。我们要清楚认识两点:首先要认清现实,保持出口稳定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纺织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准备,内销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营销布局有一定周期,加之复杂的国内市场环境对出口转内销企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战略层次上看,逐步加大纺织品内销比重既是纺织企业调整原有不合理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前瞻性地把握内需增长机遇、响应扩大内需要求的重大行动。
参考文献:
[1]俞春来,李秉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相对困境及应对措施[J].价格月刊,2014,02.
[2]席庆高.浅谈我国纺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社科论坛,2014.
篇10
“全国形势稳中有进,个别地区出现倒退,这就是我国当前麻纺行业的大趋势。”一位纺织行业专家如此评价当今的麻纺织行业现状。
困境
麻袋,这种曾经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包装用纺织品如今已经退出了大众视野,只能龟缩于市场一隅。就记者的个人经历来说,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粮油店看见的玉米、大豆等作物都是用麻袋包装,而如今已经无一例外地被化纤塑料编织袋所代替。麻袋的命运侧面反映了我国黄麻产业的兴衰,如今我国现存的黄麻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已不足百家,一些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企业更是面临巨大的生存困难。
不光是在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挫折,在麻纺业的上游原料市场也同样面临困难的局面。江西省瑞昌是我国优质的苎麻生产基地。当地土产的苎麻被誉为“绿色金子”,曾获南洋国际博览会优质奖,纤维含量高达73.7%,在全国苎麻品种中独树一帜。然而由于收购价格低兼之占用劳力多,当地很多农户已经将苎麻地改种了粮食蔬菜。当地的苎麻种植面积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7万多亩下降到现在的1000多亩。
“就是这种恶性循环,产品不好卖,企业没效益,自然要在原料这块节省成本空间,结果又搞得麻农赚不到钱。种麻、打麻是个非常费力气、费时间的活,挣不到钱的话,当然农户不爱种。现在弄得原料产地萎缩得很厉害,我们很多企业都是从国外进口原料。”一位麻纺织企业主对记者说。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曾经将我国麻纺织产业出现困境的原因总结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生产设备落后引起的生产效率低下和用工量大;二是劳动力成本升高引起的企业资金链紧张;三是产品标准落后导致的产品市场认可度低,销量不畅;四是原料种植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优质原料缺乏。而这四点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泥地里踢球”的麻纺企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全国298家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494.36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6.42%;主营业务累计成本为424.90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6.67%;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9.36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31.44%。
许吉祥将2013年麻纺行业发展途径概括为四个字――“稳外、扩内”。“稳定麻纺织品出口市场,并扩大内需市场。扩大内需不是缩小出口,而是在巩固加强出口的同时,扩大内需市场份额,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生产加工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抓住内、外需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许吉祥说。
时间来到2014,麻纺行业这种“大势趋稳,小幅提升”的状况似乎还在延续。在记者联系企业进行采访时,大多数企业都表示不愿接受采访,问及原因,有一位企业主告诉记者:“我们企业太小了,没啥好说的。今年经营上也没啥亮点,谈不了什么。”当记者问起企业效益时,这位业主倒是颇为幽默,他说:“钱有得赚,但是就像在泥地里踢足球,虽然进球了,自己也累得够呛。”
突围
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对麻纺行业的重要性。2014年中国麻纺织行业的“十项工作创新”亦将科技创新列为重点。
湖南明星麻业有限公司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通过与东华大学麻类纤维生物脱胶团队进行合作,公司成功将生物脱胶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改变了原有的化学脱胶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能耗高、污染重、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难题,达到缩短工艺流程、发酵效果稳定、设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的效果。
明星麻业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在应用新的脱胶技术前,我们企业由于排污超标停产整顿过一段时间,而现在我们企业已经成为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三低一高’清洁生产企业,还获得了国家工信部清洁生产推广项目专项资金450万元的支持。”
而谈到如何促进产业链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位负责人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做产品最好卖的就是做中高端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客户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我发现国外有些企业是建立一整套针对麻纺作物的开发体系。拿亚麻来说,除提取纤维进行纺织外,还可对亚麻的秆、花、籽进行综合开发,这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方向。”
在技术革新的路上,明星麻业并不孤单。铜陵华源麻业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麻纺织企业,与安徽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均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坚持每年投入1000万元进行设备技术革新,这种巨大投入在国内麻纺企业中并不多见。
- 上一篇: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下一篇:养殖业的现状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