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的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的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基于合作博弈的CPS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例谈中学生物学基于CPS模型的STSE教育 CPS的感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 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技术分析 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慧校园应用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云平台智慧校园建设 智能电网的CPS混合控制方法 CPS:决胜智能制造的“棋子”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智慧校园”设计与实现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3D智慧校园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校园总体设计 基于体感技术的智慧校园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J2EE技术构架的校园网核心平台研究与设计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校园网站群平台设计 基于无线网络的定位技术及校园LBS平台设计研究 基于移动技术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移动教学实践平台设计 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校园设计方案 基于Zigbee的无线智慧校园网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快递智慧服务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张永波. RFID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软件导刊,2011,5:132-134.
[4] 张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2:61-65.
[5] 阮旭.物联网络智慧校园[J].信息系统工程,2011,10:144-146.
篇2
关键词:移动办公平台;APP;智能终端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183-02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自身不断发展,高校对办事效率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现今“互联网+教育”更应追求简单透明、便捷、高交互的社交化体验。这一点可以完全通过移动校园办公平台的终端链接来实现。通过PC端和手机移动端无缝切换工作场景,让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最终工作流的产生到终止都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实时广泛参与、分享互动,以客户体验体现产品价值的目的。
1 功能模块设计
互联网的普及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移动APP应用的高速发展,移动办公的诉求促使平台APP的开发条件已经成熟并逐步扩展到整个教育行业市场。高校移动办公APP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服务、办公服务、生活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软件终端随时随地查看和了解最近的师生学习状态或急需审批处理的事项,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了解办公事项的情况和工作流状态,进而提高整个校园的办公效率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足不出户解决教务问题、教学问题、办公问题[1]。
1.1 基本功能模块
(1)文件办理:待办文件,已办文件。将来源于校园各师生所发的信件或文件内容、通知等通过智能检索整合到该模块中,推送即时提醒信息至用户,以供用户即时在移动终端上能对按日期等关键字排列成列表菜单进行办理操作。(2)公文:在线自动转换为PDF格式支持查看附件。使用户能在移动终端实现新建公文、编辑公文、公文流转审批、保存查阅等。(3)内部邮箱:收件箱、发件箱和草稿箱。用户通过手机绑定或内部帐号绑定实现移动终端和PC客户端的内部邮件同步。该模块具有以下功能:收取邮件,邮件查阅,邮件删除等;查看已发的邮件信息;邮件草稿临时存储;回收站存储;反垃圾邮件的邮件位置存储;管理邮件中的邮件附件。(4)工作汇报:个人及下属汇报,可查询汇报批阅状态。鉴于工作汇报写起来比较费劲,基于一定模板的工作汇报工具便是最好的选择,员工只要打开模板工具就可以在既定的模块中撰写工作汇报,让员工灵活写作的同时还能起到节约时间的效果;员工所撰写的工作汇报也能及时得到上级反馈,全面系统的了解员员工的工作情况,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和员工互动;以激发员工写工作汇报的动力。(5)论坛:支持查看单位朋友圈和回贴。校园内部论坛主要用于员工工作交流,活动分享等。功能包括:发帖、跟帖、版块自定义、帖子精华置顶、查看权限等功能。(6)联系人:内部、公共和个人联系人。包含个人通信录和校园通信录,帮助用户储存、维护和管理好友、同事的个人照片、电话、邮箱、地址等联系信息的通讯录。(7)自定义信息:支持用户可根据工作性质和喜爱订阅所需信息栏目设置到个人移动APP首页。可以灵活自定制新的信息功能模块,如动态,新闻,员工人文等信息管理模块,并按照不同的权限方式,到不同的门户展现中,不同的人员身份,看到的新闻内容不一样[2]。
1.2 扩展功能模块
(1)个人信息:支持在手机端修改个人信息。包含编号、姓名、职务、科室、年龄、性别、照片等信息。(2)安全策略:支持附件或外部软件模块和外部设备接入。(3)树形结构:支持栏目、项目和查询结果按树形结构列表查看和修改。(4)附件上传:支持图片、拍照设置和附件上传。附件上传容量、附件上传类型均可控。(5)密码设置:在密码保护措施通过情况下支持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密码修改。密码保护措施如手机联动验证码、密码保护问题等。(6)定位签到:签到、点名并登录将GPS定位数据上传移动办公平台。考勤签到管理要实现对考勤班次、规律、登录IP地址或移动终端的MAC地址的控制,能够实现对师生外出、出差、休假等不在校园内工作岗位上时考勤情况的有效管理,同时提供灵活、及时的考勤申诉和处理功能,使实时考勤管理更加方便。(7)视频语音:开展移动办公会议和网络视频教学。在各方移动终端硬件性能和网络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可开通视频语音教学或会议。并在视频会议中可以同步打开文件共享和数据演示等功能,更利于校园之间决策的讨论实施及改善和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8)其他设置:包含支持清理缓存支持PUSH推送。
1.3 管理模块
移动办公平台将作为高校移动端统一整合平台使用,平台需支持当前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需提供稳定、安全的信息推送功能;需提供完整的组织架构管理;需提供即时通讯功能,解决高校内部扁平化沟通问题;需提供高校内部应用商店,实现移动应用管理功能(MAM),并能够快速整合第三方应用;需实现移动内容管理功能(MCM),并能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保证机制;需提供移动考勤、通知、邮件、请假等高校日常管理功能模块。
(1)移动设备管理MDM:支持对移动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注册、设备擦除、用户关联、策略关联、状态监测等功能,帮助管理员轻松管理海量设备,降低运维成本。(2)移动用户管理MUM:支持对移动用户的全面管理,包括多级用户认证鉴权、多种认证方式、用户权限与移动设备关联等功能,轻松实现多部门用户管理以及细粒度权限管控,减轻管理员运维压力。(3)移动应用管理MAM:APP安全加固、高校应用商店、移动应用单点登录等功能,简化应用加固分发和用户登陆使用过程,为用户提供更加易用的高校应用使用环境。(4)移动内容管理MCM:提供一套有效的工具,方便高校管理者σ贫设备上的文件和数据进行分发、管理和保护。信息则不会因为设备的遗失、更换和员工离职等情况而造成泄漏。(5)一站式智能管理:包含终端设备管理、应用管控、数据管控、员工管控等全面的移动业务管理功能,提供高效、方便、统一的管理模式,降低运维成本。
2 系统架构设计
移动办公平台应采用一体化的应用开发构架,使用web技术html5、NQSky EMM、CSS3、jQueryMobile等开发各种应用模块,用交叉编译的方式实现跨平台,一次开发多终端运行,同时兼容Android、IOS系统。而且不论你的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使用的是iPhone、iPad、平板都可以实现与PC端一致的浏览编辑体验。
针对高校的不同需求,提供客制化服务,“自定义业务流程”的搭建将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可自定义、各应用场景的业务流程管理。于打造开放式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软件开发工具包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平台设计合作伙伴共同为校园提供更加丰富的移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移动业务需求。移动办公平台构建在总体上包括以下几部门[3]:
2.1 校园移动管理服务器
它是整个移动平台的核心组件。融合多种运营商网络接入,基于4G宽带无线核心网络与校园IT后端系统对接,连接并管理移动平台的其他组件,处理校园移动化管理指令和策略。集中管理智能移动终端、远程配置校园资源和安全管理策略、统一部署校园移动应用、安全分发移动文档内容。开放架构允许第三方移动化系统通过API与校园移动管理平台互动,提供更高维度、细粒度的智能联动管理能力。
2.2 移动安全接入组件
移动安全接入组件为平台用户及第三方应用(集成SDK)提供安全隧道加密传输及管理服务,保证应用数据及管理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并且可以针对用户、设备的合规进行管理的联动,进一步提升校园信息的安全管控能力。安全传输构建校园移动应用安全传输隧道,使用私有协议加密,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接入管控结合校园移动应用管理要求,只有授权应用才能访问校园资源,管理应用接入权限。网络防护避免校园资源遭受DDoS攻击,提供网络安全防护屏障。移动身份管理服务为平台用户及第三方应用(集成SDK)提供统一身份管理服务,实现多应用单点登录,使校园身份管理流程化繁为简,构建统一准入机制。实现公私数据隔离、数据加密、数据防泄漏,并支持传输加密通信。第三方应用通过集成SDK,即可获得安全容器特性,实现容器化的数据管理机制,保护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漏,构建安全移动办公环境。
2.3 移动内容管理组件
它为校园IT提供文档的安全管控能力,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访问校园文档的需求,实现对文档的远程分发、控制、删除以及权限设置等功能,保障校园文档数据内容的安全可控。为平台用户统一帐号,集中帐号管理,为多系统、多应用构建一致的帐号管理机制;统一认证提供校园应用访问入口,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多应用系统单点登录。方便、安全、高效地访问校园内网及云端资源;基于用户角色和应用类别,提供访问授权机制,集中管理校园授权策略统一授权。
2.4 移动推送服务组件
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网络条件允许范围内即时推送待处理相关信息。采用先进的推送机制,大幅降低移动终端流量和电量消耗。支持校园私有云部署,满足校园保密性要求。提供Android和ios双推送兼容SDK应用通过简单集成,即可具备推送能力。同时支持校园私有云部署满足国内客户内外网隔离场景,实现内网推送,消耗资源少,支持大规模集群用户。
2.5 校园即时通讯组件
在增加校园4G无线宽带覆盖面后,提出实时音视频交互,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术报告去,解决了除了本地区的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和教育部门之间的视频互通应用以外,还涉及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交流。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视频课程查询、检索、点播,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可通过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录制广播;学校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远程视频课程培训。跨平台音视频解决方案,远程协助,为老师提供一个讲演的舞台,还要为学生与老师提供方便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与老师如面对面一样便利交流。
3 结语
随着教师队伍的青年化、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全方位的改变、校园办公场景的越发多元化,高校师生们希望按他们更喜欢、更简单的方式去办公,让工作与生活能用主流的方式进行协作与沟通就能快速顺利实现。为了更好的帮助校园用户和员工以自己习惯的工作方式出色的完成工作,实现无缝化团队协作,进一步提升日常工作效率,移动网络以让管理变得简单的理念意图推动移动OA予力校园用户内部管理应用需求,而移动移动办公平台正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最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1]高岩.某移动公司企业办公助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已出现重大变革。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应用普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无处不在,学习个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和评教跟踪、学校家庭互通、师生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等新型“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模式已日渐成熟。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已成为现今教育信息化领域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智慧校园 智能终端 关键技术
1 智慧校园的机遇和挑战
很多大学陆续会筹划实施智慧校园方案。技工院校也有部分开始实施,比如基于中国电信e卡通的智慧校园方案。但是目前大家都是在探索中行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会遇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各个技工学院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构架和技术标准,导致数据不一致,数据缺乏共享性和互通性,最终变成只是智慧了自己,无法智慧大家,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2)教学资源存储分散,资源的共享性较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的教师纯粹为了凑数而做资源,教学资源良莠不齐。
(3)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难免会遇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抵制,导致信息化建设步伐减慢。
(4)学校管理层对智慧校园提供的支持有限。
2 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而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化校园,各种智能终端为师生提供一个广泛的感知环境。
智慧校园兼顾教育、技术和文化多方面的特性。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与网络环境紧密结合。将学校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以及其他的网络系统充分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环境。
(2)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计算机和智能终端为师生接入智慧校园提供了硬件保证。
(3)提供综合业务处理服务。能对教学管理中的各种业务按标准流程进行快速处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业务快速办理的平台。
(4)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针对不同角色提供不同的信息化服务。
(5)学习随时随地。通过有线或是无线网络,借助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在学校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答疑和在线讨论。
(6)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教学资源灵活配置。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云平台,随时调用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与教学系统无缝对接,满足教学需求。
(7)实现校家互通。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给家长。
3 智慧校园依靠的关键技术
智慧校园的兴起必然是依靠技术的发展,在多种技术的交互作用下才能充分发展智慧校园的“智慧”。
3.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最重要的优点是非接触识别,它穿透了强,并且阅读速度极快;它至少包含两个部件:标签和应答器。在技工学校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校园一卡通,类似于一张银行卡大小,里面内置识别芯片。校园一卡通目前在技工学校已经广泛使用,并作为校园内部RFID识别的基本载体。学校可以很方便的利用RFID技术实现学校的门禁系统、身份识别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智能电表和会议考勤系统等。并且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得到统计数据。
3.2 二维码技术
二维条码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黑白相见的竖条图形来记录数据信息,是数字对象唯一识别符的一种。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主要通过光电扫描设备来自动识读,以达到对信息快速自动处理。二维条码在学校中的主要应用是图书入库出库管理,通过贴上相应的二维条码标签能快速读取图书信息。其次,应用于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通过二维码标签能快速地获取资产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智能化管理。
3.3 校园网络技术
智慧校园必须依托高速的网络来进行传输数据,现今很多学校主要是以有线网络为主,但是有线网络必须要进行综合布线,移动性差。因为必须大力发展校园移动互联技术,只有360度无死角的无线网络才能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资源传输成为可能,也能让学习无处不在成为可能。如今,3G甚至4G技术和各种无线Wifi接入技术的普及,让无线网络覆盖没有局域性,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没有地域限制。高速、稳定、安全和易于管理的无线网络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
3.4 智慧校园软件搭建
上述技术是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在这些技术基础上还必须搭建软件平台,通过将各种不同的管理软件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一个完善的、统一接口的智能型平台,真正发挥智慧校园智能化的作用。
必须加强和完善智慧校园中身份识别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或是手机识别技术建立起完善的识别机制,只有加强了环境的感知,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在智慧校园中的主导作用。
4 结语
智慧校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它能带给学校的转变是巨大的。因此,智慧校园的建设必须兼顾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又应该以学校为主导,通信商必须在关键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进来。我们也应该看到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作为基础,所以必须重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防止受到外来攻击。采用成熟可靠的系统,杜绝安全隐患。
智慧校园建设是推动技工院校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对它进行优化和升级,保证智慧校园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15-19.
[2]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篇4
关键词:智慧校园 云计算 物联网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44-02
智慧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的最新体现,它所包含的是智能、互联以及协同等理念,同时以安全、高效、方便、快捷以及绿色为发展目标,借助基础数据库、信息开放、应用数据库以及云计算和服务支持平台,采用智能、感知、挖掘以及控制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有效地实现了校园网络管理、安全监控以及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智能管理。从整体上来说,智慧校园网所要创造的是,校园中到处都是网络学习、创新科研、高效透明的校务管理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智能、高效、和谐、稳定的校园网络系统。
1 智慧校园改善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的高校尤其是知名院校,比较注重智慧校园网络建设,该网络系统实际上就是将物联网、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以及传感等方面的及时集于一身,对教育教学、管理、科研以及校园生活服务等信息实施全面的优化与整合,通过互联、集成和数据信息的深度分析与挖掘,从而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高效性以及智能化。
从实践来看,智慧校园网络通畅表现出三大特点:第一,利用云计算平台,建设一个智能教学体系,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智能感知、综合信息服务的广阔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活动,最终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二,构建广阔的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服务系统。实践中可借助数据库以及海量存储器等,将计算机网络服务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领域,从而实现有效协作;第三,借助智能感知系统与宽带网络服务平台,为外部与高校之间建立一个可以感知和交流的端口。
为此,我们可利用云计算以及虚拟化技术,建立校园云系统,并结合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体系。比如,现代的一卡通逐渐取代传统的学生证、餐卡以及图书借阅证等繁琐的证件,同时也将门禁、消费以及数字图书馆和考勤等功能融入其中;利用云计算,构建一个教育云平台,以此来分享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育内容的可感知性与直观性,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同时,教育云平台,在全面提高校务管理能力、整合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办公自动化(OA)、教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系统中,通过优化和整合,可有效监控教育教学效果,提高高校综合管理水平。
2 云计算
所谓云计算,实际上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以及网格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和拓宽,它是网络运行过程中相互协同的虚拟服务设备群,主要是通过网络支持,使计算有效地分布于分布式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之上。广义上的云计算,主要是指服务交付与应用模式,借助现代网络通过按需和易扩展等方式,充分获得实际服务需要。通常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是:广泛的网络、资源信息汇聚与共享,自助式的个性化服务以及灵活调配的资源信息与计算服务。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的主要思想在于将大量网络计算资源进行集中,然后统一调度和管理,从而构成现代化计算资源池,并向广大用户提供高效的服务。实践中将这种提供资源的现代化网络系统,称作云。其中,云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均可以根据应用者的需求,随时获取,而且可以对其进行无限制的扩展,从而实现按需应用,并及时付费。一般而言,云计算可分作三个层面,即云软件、云设备以及云平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智慧校园网应当无处不,方便快捷的上网系统,为智能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3 云计算条件下的智慧校园
从实践来看,云计算模式的应用为现代教育教学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协作以及学习等,创造了新环境。近年来,随着国内云计算模式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处理均转移到云系统之中,对智能校园网络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云计算,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高云计算服务,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网络服务形式,而且教育机构与科研人员也可以有效地管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优化。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具体展开探讨。
3.1 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校园网络而言,它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表现出高速、稳定、安全的特点,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云计算平台,并在智能领域实现物联感知。宁波工程学院通过租用ISP运营商的裸光纤连接成一体,建设成为支持IPv4/v6双栈的、具有多业务融合、高带宽、高移动性、面向服务的透明弹性校园网,打造智慧校园的信息高速公路,能柔性适应未来的各种信息化应用需求。布局结构合理的校园网络,使其覆盖面广、安全、稳定、高速,支持有线、无线、电脑、笔记本和手机等多种终端设备上网。坚持“云服务”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建造具有先进水平的数据中心环境。
3.2 云计算数据中心设计
一般而言,云计算平台主要有机房环境、存储平台、计算平台以及容灾系统等。宁波工程学院IDC数据中心,基于“云计算”架构建设,通过采用硬件设备虚拟化、系统管理自动化和服务流程一体化等技术架构,为用户提供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数据中心,同时将资源的使用方式从专有独占方式转变成完全共享方式,运行环境可以自动部署和调整资源分配,实现资源随需掌控,提供一个基于业务的资源共享、服务集中和自动化的开放数据中心,为数字化校园平台和业务系统建设提供基础硬件支撑。
3.3 校园云计算安全平台设计
当采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校园网建设时,不用担心数据信息的丢失以及病毒的入侵,而且云计算中的权限管理可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此外,数据集中存储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安全监测,即将信息资料存储于某个数据中心之中,然后管理者对数据资料实施统一的管理,对资源进行分配、对负载进行均衡、对软件进行部署,同时加强安全管理,降低应用成本。
3.4 物联感知系统构建
在智能校园建设过程中,物联感知系统是其中最为常用的部分,实践中可利用采集器、传感器、RFID以及二维码和现代高清视频监控感知设备,有效地实现数字化管理与实时监控。根据校园中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对传感器、视频数据采集设备进行部设备、联网;通过采集器、二维码以及RFID技术,对校园环境进行标志;构建现代校园环境数据库、服务平台,借助物联网络构建应用管理系统。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数字化图书馆
以RFID智能标签技术为方向,建设图书馆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图书自动清点、图书自助借还,图书区域定位,开发智能导航系统,方便读者快速准确的查找图书,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提升读者服务能力。
(2)智慧型平安校园
推行校园数字化监控系统建设,逐步把现有的模拟监控系统整合到数字化、一体化的智能安保平台中,同时可支持灵活的、分布式的集散安保监控模式,支持多级权限管理,支持无线、internet、智能终端等多种监控模式,支持监控图像的智能分析和预警等功能和监控图像的数据挖掘等。
(3)绿色节能智慧校园
利用智能传感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学校的各种耗能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智能分析、优化调度、管理控制,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降低学校运行成本,实现节约型绿色学校的建设。如能源质量管理、照明能源管理、各仪器设备的能源管理等,各能源管理系统应整合为一个整体,可提供实时数据和分析统计报告等。
4 结语
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智慧的概念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基于此,借助智慧校园系统建设这一契机,优化和配置现代可利用资源,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实现人、事、物的联动控制与协作管理,实现教师、学生、资源和外界的互联互通,使数字校园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真正实现智慧校园、虚拟生活、移动办公、和谐沟通的环境,建设一个平安、和谐、幸福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6).
[2] 刘化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7):4-6.
[3] 孔凡娟.云计算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2):93-95.
篇5
[关键词] 智慧城市;信息化;智慧校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87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69- 02
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国家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大发展目标,智慧校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智慧校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促进者智慧校园发展。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美国加州旧金山1990年召开了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works)”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会议。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随着“智慧地球”的落地,“智慧城市”开始发展,2009年IBM公司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并在中国连续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智慧城市在中国开始建设,目前,智慧双流,智慧上海,智慧深圳已逐渐发展起来。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功能
虽然智慧城市提出近十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IMB将智慧城市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大数据平台,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从而为政府、个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决策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的八个方面功能有:智慧建筑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内容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构建覆盖整个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变革,推动电子商务的变革;建立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开发重点领域的应用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信息化标准和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
3 智慧校园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智慧校园指的是将智能化传感器嵌入或安装到教室、图书挂、餐厅、实验室、会议室、宿舍楼等学习、活动、生活区域的各个地方作为终端设备,对这些终端设备用一定的方式连接,形成“物联网”,利用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应用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的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集成处理,工程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系统。
建立网络科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实行教师教学研究积分管理,共享科研类应用软件及其主题科研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校园文化板块,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查询社团活动安排、各类竞赛情况,同时利用查询页面推送信息宣传,提供优秀资源共享。
建立一站式校园生活平台,通过电子钱包、电子饭卡、自主缴费组建一卡通一站式缴费平台,并在移动终端与文化板块相连接,增加洗衣机、运动场馆等的预约模块,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活共促互建。
4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校园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式,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我国先后有南京、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深圳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交通、医疗、政务、商业、教育等各方面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核心在于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整合、管理,故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人才需求与之相配套。
高校是知识聚集、人才培养、信息科技发展之地,是国家创新发展中知识传播和利用的主要阵地。高校拥有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才资源,高校的信息服务也逐渐朝着知识化、创新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211工程”建立了与部分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重点院系联合资源共享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高校相对集中、信息资源较为丰富、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配备一批具区域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库,专人管理,共同享用,避免了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智慧城市建设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智慧图书馆”,其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纯净高校的公共文化环境和信息共享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实践与应用,2011(2).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激励社会转型期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柳州54500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7-02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和农业经济社会逐渐向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是指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发展,这就要求教育随社会转型而变革。因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考虑教师的发展。高职教师在这个价值多元与变化急剧的社会中,面临着价值观的选择与更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教师需要的变化和特性必须给予重视,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投身于高职教育事业的热情,发挥广大教师的才智,适应社会转型,谋求学生、教师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是心理学概念,主要指某种动机产生的原因。当人的动机被激发后,处于一种活跃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从管理学视角看,激励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它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并且将行为导向目标。通俗地说,激励是指通过了解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内在动机,使其向预期目标前行的心理活动过程。
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是对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是培养高职教师责任感、使命感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有效的激励能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强大动力。如果不能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就会产生一系列激励缺位、激励错位、激励失误等问题,引发教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造成学校内部动力损失,导致管理成本加大。
二、社会转型期高职教师的需要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彼此共存。一般说来,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由于高层次需要的产生而结束,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才会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有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有比较强烈的需求。87%的教师表示“对专业发展充满热情,希望通过学习得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尤为强烈;78%的受访教师认为影响自己进一步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为“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67%的教师认为“教学负担过重”制约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49%)、“激励措施不到位”(42%)。还有42%的受访教师希望通过“脱产进修、挂职获取专业发展。
可见,高职教师的需要特点鲜明,教师迫切需要个人专业发展。高职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得到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认同和赞许,也渴望在教育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在学院或企业有所影响。教师的工作还存在尊重的必要性。教师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受人尊重,自己的劳动得到理解和尊重。教师需要也具有差异性。不同教师对同一需要的迫切程度不一,同一教师处于不通年龄段,其需求倾向不同。另外不同专业和性别的教师的需要也会有也有较大差别。我国高职多由中专升级转制而来,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历了中职、中专教师进修、企业挂职和自学的转型过程,基本达到高职要求。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高职师资结构、水平和配置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必须积极行动,深化从思想上到行为上的转型,管理部门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转型引发的高职院校教师的心态和需要层次产生的巨大变化,尽力稳定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性,顺应高职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三、社会转型期高职教师的激励措施
1.目标激励。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高职内涵建设要求的提高加速了教育理念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使师资水平达到学院和社会要求,学院应向教师提出与学院共同发展的目标。有了共同目标,才有总体目标的实现。要引导高职教师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个人目标,如为社会服务项目达多少项,进入企业挂职实践多长时间,掌握哪些专业技术,每年发表多少数量的教改论文,在特定时段内争取成为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等。另外还需要采取目标分解的方法,把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通过实现可行而又合理的阶段性目标来实现总目标。
2.发展激励。对一个具有长远发展设想和战略眼光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从战略发展角度指导教师调节专业发展目标,力求与国家高职发展方向和学院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并为教师发展搭建各种平台,提供多种发展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发挥。如定期进行短、中期培训,资助高级学历进修,提供出国留学、考察访问、企业挂职等机会。教师通过这些途径了解企业、行业,掌握新技术,结识新朋友,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学院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形成学院发展的强劲动力。
3.成就激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还有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教师对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很强烈,提高这两方面的满足水平将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教育工作本身的创造性优势,使得通过工作满足教师自尊、自我实现需要成为可能,高职管理部门要力求使教师工作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安排工作要与教师的能力相匹配,使他们的工作成果得到正强化,这样他们才能更长久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取得更高的成就。此外,让教师多一些工作上的自,会使他们感到工作富有活力和挑战性,并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产生高亢的工作热情。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基本需要的同时,还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教师高层次的追求,如评选“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措施对教师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派送外出培训进修、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职称评定等也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能满足教师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利于形成强大的集体向心力和凝聚力。
4.参与激励。教师历来是社会的优秀群体,社会责任感强、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高职管理者应真诚邀请教师参与与之相关的决策和学校发展计划的拟订和讨论,并与教师就计划的目的、可行性、时间进度等进行充分的沟通,所有的教师共同承担完成计划的任务。全体教师参与激励,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相结合的良性激励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5.关怀激励。关怀有多种形式,有代表性的方式包括:第一,关爱。高职院校管理者要以多种形式与教师交流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个人发展、生活和家庭,实施人文关怀,为困难教师排忧解难等举措都能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进而能安心工作,焕发工作热情。第二,支持。积极上进的教师,在教学中总能主动革新,当然对学校的条件会有更高的需要,在这些方面学校应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第三,信任。每个教师的特点和能力都不一样,管理者要尽可能了解他们,并以此为依据安排合适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要鼓励和信任他们的工作。第四,指导。有些教师刚进入高职院校时,对自己和本职工作认识模糊,更不能做到长远规划。这时学院有关部门应组织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这些教师认真分析自身条件,指导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尽快融入学院建设中。
6.竞争激励。教师一般都好胜心强,不甘落后,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能激发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学习交流、教学基本功竞赛、专业技术比武等形式可让每个教师都有显露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开展“课堂教学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演讲比赛”“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均可以激励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7.薪酬激励。工资是获得最低生活标准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都较低,把工资作为教师的一种激励因素,是可行的,但给予他们的薪水和奖金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金钱只有当预期得到的报酬与目前个人收入相比差距较大时,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视对结构工资宏观上的指导与管理,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变保健因素为激励因素。
8.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激励对榜样者自己和其他教师都有激励效应。通过表彰宣传、适当奖励、提高地位、组织学习等措施来彰显领导者和优秀教师的先进行为的影响和价值,激发高职学院教师敬慕榜样的心情,增加学习榜样的动力,从而激发其他教师的工作动机,调动他们学习、工作、创新的积极性。
教师队伍的水平关系到高职院校各方面的工作,直接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充分了解和分析教师的需要,做到全员激励、适时激励、按需激励、个性化激励,并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8-31.
[2]徐应娜.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0(11).
[3]任宗哲.试论管理过程中的激励要素[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4](美)黑尔里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组织行为学[M].俞文钊,丁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彬,吴志宏,谢旭红.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及相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篇7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会计职业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职业,是一项与钱、财、物直接打交道的职业。随着消防部队财务管理的日趋正规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应有新的内容。新形势下消防部队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可归纳为:如实反映准确核算;如何让提高消防业务经费的使用效益;坚持原则严格内审;做好预算、决算工作。消防部队建设过程中后勤财务工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是办理资金核算、实行财务监督、管好用好各项经费、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本单位防火灭火工作和部队建设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1 消防部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消防部队建设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2006年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消防部队的会计工作作为后勤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财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消防部队建设服务,加速消防部队会计现代化的进程。而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着消防部队会计工作乃至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是,当前,消防部队会计工作中存在下列问题:
1.1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和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另外,由于消防部队的特殊性,工作岗位调动频繁,有些转业,有些刚入门,人员流动快,也给会计工作带来了被动、会计人员需不断培训,从业素质亟待提高。
1.2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失衡,与消防部队当前迅速发展的现状不相称。消防部队会计人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地方院校毕业入伍、从战士成长起来的、部队院校毕业的。消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实行部队管理,从事社会公众业务。由于消防工作的特殊性、消防会计业务的综合性、复杂性,对消防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从部队成长起来的会计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局限,对会计新技术、新理论难于掌握,不能有效进行管理运用;由于消防业务以及工作的特殊性,地方院校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财务会计知识,对消防部队会计认识和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加之实战应用经验欠缺,或所学专业不对口等因素,对财务管理或会计工作一下子也难于得心应手。
1.3现代新技术的运用。
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我国“入世”后,社会大环境变了,消防部队也同样受到影响,客观上也呼唤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尤其是当前部队建设大量引入国外贷款、资金的情况下,消防部队更是需要有专业、综合性高素质的会计人力。水平低下、浑水摸鱼或者一味靠着老经验而缺乏现代会计知识、技术的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挑战。
2 加强消防部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2.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造会计人员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强领导,紧密联系实际,着眼大局,着眼于未来的大趋势,提高对会计工作在消防部队工作中的认识,加大会计人员培养的深度和力度,把培养会计队伍作为一项基本任务、长期任务真正抓实抓好。同时不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坚决改变学与不学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一方面大力表彰思想优秀、工作成绩突出的会计人员、优先晋级、晋衔,树立典型,以正面的榜样鼓舞人;另一方面,对不断履行岗位职责,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一般,执行纪律不严,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及时处罚或更换岗位。
2.2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引起社会经济的世大变化,对会计系统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会计的基本假设有了变化,会计核算的重心发生转移,会计计量模式得以改进等等,这时需要有高度适应力的会计人员,同时也需要他们的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和人们的共同目标,部队以及消防部队官兵也不例外,会计人员则更是责无旁贷。要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终身学习的生活是不可少的。
篇8
关键词 校企合作理事会 组织架构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职能
为了更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我国不少职业院校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校企合作理事会应具备如下关键职能:
一是规划职能。校企合作理事会应肩负起校企合作的规划工作,用于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使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新的高度。开展校企合作,首先要弄清什么样的院校与什么样的企业进行什么样的合作等问题。此外,校企合作的方向、内容、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因合作对象、合作时间、时代背景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要校企合作理事会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和规划。
二是指导职能。校企合作理事会承担指导各专业指导委员及各系分会具体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进行相互兼职、员工培训,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制教材,不断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从而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的目的。
三是协调职能。校企合作理事会是沟通政府、行业、学校、企业、事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和人才培养,共商合作发展建设事项的机构和平台。双方的利益诉求并不总是一致,甚至还存在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校企合作理事会承担协调的职能,使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2 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理事会是沟通政府、学校、企业等单位之间的联系,共商合作发展建设事项的机构和平台,必须构建起合理的组织架构,才能很好地履行理事会的各项职能。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理事会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校企共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组织架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机构臃肿。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些学校在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时,就把已有合作的企业不管合作广度和深度如何,只要愿意,不分青红皂白都把企业拉进理事会,发展企业成为理事会理事,因此理事会就变成一个大杂烩式的机构,从而使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机构臃肿,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决策效率低、决策时间长甚至悬而不决,遇事难以及时有效处理等。
二是配套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措施缺乏。权变理论把整个组织系统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校企合作理事会作为一个组织,也是一个系统,因此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组织架构。可见,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理事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实际情况是,虽然不少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的章程,但缺乏对具体操作的指导,没有建立起配套的运行机制,相应的管理措施也较为缺乏,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停滞在较低层次的水平,难以深度推进。
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既然是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同主体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必然存在冲突,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和促进各方精诚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一个组织的构建,首先要有足够吸引各方的成员共享的组织资源。组织资源主要涉及到组织能够提供给个体以满足他们需要的资源,一般来说组织主要从以下方面提供个体需要的资源并进行整合:一是物质性资源;二是组织可以提供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组织声望等无形资源。校企合作组织必须具有丰富组织资源才能对相关个体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才能不断吸引到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学校等组织加入,从而为组织注入更多新的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组织资源以及各个体的利益诉求是动态变化的,原来和谐的利益共享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被不断打破,从而导致新的利益冲突。由于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很难达到同时符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诉求,既满足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又帮助企业提高利润收入,因而无法收到预期的校企合作成效。
3 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设置的原则
一是学生导向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应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设置和优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一方在校企合作中谋求的主要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校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服务,比如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给学生授课,老师到企业实践等。因此,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的设置和优化,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技能的提升。当然,还需要考虑企业方面的利益。只有充分考虑了合作各方的利益,才能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和达到长久的合作。
二是动态原则。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的设置必须遵循不断优化的原则,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事会组织架构也需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到目前为止,从国家到地方,都还没有建立起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因此需要随时跟踪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而进行调整;三是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理事会必然需要承担一些新的职能。
三是区域原则。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有着天然的联动因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广泛、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层次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相适应,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统筹和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理事会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必须考虑区域经济特点,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W018)”
参考文献
[1] 林玉体.美国教育史[M].台北:三民书局,2003.
篇9
关键词: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强调的是“应用”,注重的是“实践”,面向的是“市场“与“行业”,因此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则被列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关,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为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实训技能和实训内容应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旅游专业、会展专业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成功开设。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旅游、会展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在旅游、会展等相关行业从事服务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由于旅游业与会展业的产业关联密切的特点,旅游与会展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方面有很多相互的渗透,而在这两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类课程和技能的培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建设旅游与会展业态组合和技能关联的实训基地是培养旅游与会展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一)旅游与会展紧密结合的产业关系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
会展业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新兴行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示、观光旅游、对外宣传“四位一体”的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着各国旅游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风光宜人、交通便利的城市都非常重视拓展其会展功能,从而带动区内相关行业的大力发展。据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业的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会展业自身的收入如果是1,则相关行业的收入则为9,所以会展业被视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推动器。
1.旅游业与会展业的紧密关系。旅游业与会展业具有最紧密最直接的产业关系。会展活动的部分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与旅游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在具体运作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会展业的崛起给旅游业带来了强大的助推之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会展业的壮大发展,使得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相互促进的作用越来越大。会展活动的参加者,包括参会者、参展商、采购商均被视为旅游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停留时间更长,花费开销更多,参加活动的面更广,对旅游产业的贡献也更大。国际上通常认为,如果接待一名普通观光游客可收益1美元,接待一名参加会展活动的旅游者将收益4-5美元。香港2004年的数据表明,展览会观众在港逗留的时间平均是一般访港过夜旅客的1.2倍,他们在港的消费比普通访港过夜旅客平均多2.4倍。2004年展览观众虽只占全年访港过夜旅客的3.3%,然而他们在港的消费则占过夜旅客消费总额的7.8%。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会展旅游不仅能够展示旅游资源与旅游形象,而且每一次的会展本身就是一次商务旅游活动,这其中的商机正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看好。会展经济带“热”旅游,旅游产业与会展资源可以优势互补,特色融和。
2.旅游与会展的产业对接。会展业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与会展的对接体现在6个方面:
(1)角色定位。在开展会展旅游活动时,会议或展览公司应扮演“旅游吸引物创造者”的角色,这种吸引物可以是其所拥有的场馆,也可以是其举办的大型会议或展览会;饭店应该主动与会展公司合作,以合理的价格和高品质的服务迎接参展商、与会者入住,并积极争取展览会期间的各类高峰论坛在本饭店举行;旅行社则应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把重点放在专业观众的组织以及会展活动与其它游览活动的衔接上。
(2)整体营销。城市在进行目的地整体促销时,会展部门完全可以和旅游部门协作;即使是会展企业单独开展营销推广活动,也应将会议/展览会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
(3)配套服务。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4)客源预测。会展部门应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展调研和预测,以增强参展商(与会者)对展览会(会议)的信任程度,但两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专业观众,后者侧重一般旅游者。
(5)场馆后续利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场馆建造起来后,除会议服务公司、展览公司等继续举办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6)品牌及产品的利用和开发。无论是世博会、奥运会,还是某个会议或者展览,其后续价值的开发和品牌的维护升级,都对会展活动赋予了极大的附加价值和辐射效应。旅游企业针对事件、会展活动进行后期深度产品的开发和策划,如围绕奥运会开发的奥运旅游产品和线路,世博主题旅游产品等,促进了会展活动品牌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北京奥运会后,奥林匹克公园周边的酒店就把酒店入住和“鸟巢”、“水立方”、玲珑塔的游玩结合在一起作为吸引会员加入的一个砝码。因此培养既熟悉旅游又懂得会展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后会展”经济发展的急需。
旅游与会展不仅可以实现紧密对接,同时也具有良好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关系。会展业为旅游业提供输送客源、旅游吸引物,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建设和形象,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此同时,旅游业一方面承担会展活动的组织和配套服务,并增强会议或展览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会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企业也可以作为会展商策划、组织会展活动,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与会展产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旅游与会展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技能型人才更是奇缺。但在社会大量需要旅游与会展人才的背后,却存在很多旅游专业或会展专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往往是旅游专业学生不熟悉会展运作,会展专业学生只具有会展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承担具体实践工作。这种尴尬的背后,实际揭示了旅游专业、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和背离。旅游业与会展业是具有服务业性质的综合性产业,无论是旅游活动展开,还是会展活动的运作,都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参与,需要同时具有旅游与会展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如医药器械展览,需要既熟悉医药器械知识,又懂得会展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旅游节庆活动,需要既熟悉旅游业务,又懂得会展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等等。而学校旅游专业、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状态,同时,在校的旅游与会展教育普遍注重显性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积累,而忽视了知识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忽视了专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也忽视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和岗位上一些隐性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这造成了一方面旅游业、会展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学校旅游与会展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出口和进口不尽人意,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不对应的断层。因此,通过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培养适应旅游与会展的新型复合人才熔炉,这是解决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诉求之间矛盾和断层的迫不及待的问题。
二、旅游会展类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思路
(一)遵循项目与产业的链接关系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是一个功能系统化、融合多学科、服务学生与地方经济,示范性、教学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区域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体现以项目为驱动的旅游与会展产业流程的结构体系。整个实训基地以旅游与会展业项目管理流程为主线,以旅游与会展主要经济产业部门为辅线,从项目链、产业链的结合,对应到实训场所的建构,建立了实训基地与旅游会展经营运作的对接。
会展业、旅游业是结合最为紧密的两个产业,二者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国内已有的相关实训基地,大多集中在会展业或旅游业的一个产业领域,而忽视了二者的互动与联系。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应该从会展活动各个环节出发,涵盖会展活动的策划、营销、设计到接待、服务、观光考察及管理等完整的流程,融合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文秘、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广告设计与制作、产品设计等多专业多学科内容体系,并体现旅游、酒店与会展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打造旅游与会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成为嫁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岗位之间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岗位,因此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功能设计上应具备仿真模拟和生产运作的二重性特色。不仅具有真实场景的仿真模拟,而且还是一个可以直接经营、运作的经济实体。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填补了从学校直接走向社会工作之间的盲区,使学生可以借助在实训基地的真实岗位演练,调试好对社会及岗位的适应(如图1)。
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以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多方博弈的利益互动机制,实现共赢的局面。基地建设将以省级实训基地为依托,涵盖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群体(者)。
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将从基地建设中获得包括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鉴定等一系列社会急需的职业方面的实践能力;教师将从基地中了解市场需求,对教材、教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更贴近市场,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从业资格;学院将从更好的就业率上收获更好的生源;企业将能从学校招收到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员工;社会将从更高、更好的就业率上收获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多方利益合作博弈,将有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实训基地制度保障机制。
(三)多方合作共建,共享资源与成果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经营采用引企业入校园的模式,与旅游业、会展业企业共享基地资源与成果。合作单位将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行业技术支持和指导,参与实训基地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社会培训工作。实训基地将与合作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合作、项目研发合作,并为企业输送旅游与会展人才。
(四)体现高科技成果、新型技术的示范性基地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吸收新型的科技成果、新型的信息技术,使之建成一个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高科技基地,对区域内提业示范效果。如虚拟导游实训室、多功能展馆、工艺品研发与陈列实训室,分别采用了最新的数字影像成果和软件系统,融三维虚拟与实物于一体;多功能会议室采用录像跟踪系统、同声传译系统,体现了高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三、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对所处地区及周边院校的实训基地、实验场所进行调查研究,使建设成的旅游与会展实训基地能够在定位、功能上真正体现突破与错位发展。另外,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学院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来筹集实训基地的设备、资金,可以避免不同学院之间相近专业实训基地的功能雷同。
(二)实用性、先进性
基地的建设理念基于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结束的项目运作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与会展发展的现状,将整个项目映射到相应的旅游与会展公司,然后将公司的业务进行分解,确定相应的职业技能,随机映射到相应的实训室,从而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功能系统化、融合多学科、服务学生与地方经济,示范性、教学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区域人才培养及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展开生产,在服务中不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实训模式进行完善。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只模拟无实战的格局,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中彻底掌握旅游与会展等相关专业技能与业务流程,成为真正的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在设施设备的建设上,还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突出先进性的建设原则,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模式教学的效果、专业的研究和企业项目运作的延伸功能,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旅游与会展领域的相关问题,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生长点,而教师的研究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
(三)共享性、共建性
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的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公众人员开放,分享实训基地的资源、技术、成果,实现社会共享和示范。同时,将紧密联系企业,吸引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基地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研发场所、实验场所,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新的人力资源,企业为实训基地提供设备、设施、资金以及项目包,让实训基地在学院与企业的共建中得到深入发展和良性运营。
参考文献:
[1] 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
篇10
关键词 会计核算;教育成本核算;信息披露;信息质量;高等职业院校;社区学院;美国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88—04
会计核算信息是制定学费标准、设置专业、政府对教育资源再分配、按生均拨款,以及评判教育公平的重要依据。在探索开放办学、多元融资、国际化合作的过程中,面对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日益关注,以及不同的合作主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向关联者及时、准确、客观披露会计有用信息的责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及时性和有用性。
一、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比较
(一)法规依据及会计核算基础
美国现有1200多家社区学院,其中95%以上为公立社区学院,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资助,主要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the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Stand— ards Board,GASB)的公告。1999年11月,GASB第35号准则《大专院校的基本财务报表——治理层讨论和分析》,实质上接纳了FASB的117号准则,多年来历经数次调整两条核算轨道趋于统一,均已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在核算要求上已基本接近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为依据。现行的199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2009年财政部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方向是趋向企业会计准则。
(二)会计年度
美国的会计年度由各州政府财务官员委员会规定,如印第安纳州的会计年度为公历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德克萨斯州的会计年度为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
我国的会计年度统一为公历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会计年度的统一性便于全国范围的会计比较,但整齐划一的要求必然与一些核算单位业务的发生周期存在矛盾,如高职院校的学年度一般为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业务年度和会计年度的矛盾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上更加突出。
(三)报表体系及信息披露
美国社区学院一直沿用“基金会计”,将收到的各类资源按照提供者限定的用途分为几类基金,独立设置各基金账户,分别登记收进、支出、划转、资产和负债,并在会计期末结出余额,编制各基金会计报表。期末以学院为单位对外报合并会计报表,体现全院财务总体状况。各社区学院的报表体系遵循《大专院校的基本财务报表——治理层讨论和分析》规范。以印第安纳州常青藤技术社区学院的年终报表为例,其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合并基金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合并活动营运基金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合并基金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附表包括“本年需偿还债务明细表”、“经营租赁明细表”、“学生财务资助支出明细表”、“学生注册情况表”,另外,还有向董事会汇报的年度财务报告、中介机构独立审计报告、管理者的讨论和分析报告。所有资料均通过学院网站向校内及全社会公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和其他地方政府决算要求报备的附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院校的会计报表体系为“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没有对非财务信息的统计要求,没有接受中介审计的要求,报表仅向指定的政府部门提报。
(四)资产负债核算差异
美国社区学院的资产负债核算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按应实现收入确认收入和记录应收账款;按合同、协议规定对已获取的劳务和商品核算应付款项;根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或摊销、按比例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通过设置递延收入科目核算学院尚待确认的劳务收入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等;长期应付款中还包括按协议规定的员工退休待遇。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执行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应收款项主要包括核算各类预付款、备用金、预支差旅费、借出款等;应付款中不包括预提费用和应付工资、福利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并将基建贷款也纳入资产负债表核算(基建报表与行政报表合并为统一的核算报表),同时增加了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核算要求。会计核算信息日渐完整和客观。
(五)收入核算差异
美国社区学院收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收入包括学杂费收入、政府拨款、政府补助和专项款、私人捐赠和专项款、利息收入、商品和劳务收入、资产租赁收入、投资收入等。减免学费和奖助学金作为学杂费收入的冲减项目列示。
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收入分为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三项拨款归集在一级科目财政拨款下面,在上级补助收入下增设上级教育补助、上级科研补助、上级其他补助三项二级科目,同时增设基建拨款、财政调剂收入、财政返还教育收入、科研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后勤收入,取消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科目的调整突出了一些高校的收入特点,但仍以服务预算、反映预算资金来源和支出情况为主,对学杂费及培训费的应收和实收情况反映不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