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理学评估

篇1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腺癌ct征象和病理学分级的关系,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在其病理学分级预测中的价值。 方法 对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8例周围型肺腺癌的主要ct征象,并探讨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之间的联系。 结果 周围型肺腺癌的瘤体大小、深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在中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胸膜凹陷征和毛刺征的显示率在中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间的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瘤体直径>3cm且具有深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等ct征象的周围型肺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而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对评价肿瘤恶性程度的意义可能不大。

【关键词】  肺腺癌 周围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目前国内外影像学界对周围型肺癌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普遍认为深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1~4],但关于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高低之间关系的文献报道不多。笔者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和病理表现并复习文献,探讨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周围型肺腺癌ct征象来评价其生物学行为。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经手术切除或经皮穿刺活检证实的48例周围型肺腺癌,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31~73岁,平均56岁。主要症状包括:咳嗽26例,胸痛或胸部不适23例,痰中带血5例,无症状12例。病史1~6个月,所有病例在ct检查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或其他免疫治疗。手术切除或经皮穿刺活检后病理学肿瘤分化程度:中高分化19例,低分化29例。

2.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mx4000x型螺旋ct扫描机。所有病例均先行胸部螺旋ct常规扫描,自肺尖至膈顶以层厚10mm、螺距1.5行常规螺旋ct平扫,再对病灶局部行层厚和层距为2mm~5mm的薄层扫描。然后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流率经肘静脉团注优维显对比剂90~100ml后进行常规增强扫描。

3.ct征象分析 由2位肺肿瘤影像学诊断方面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阅片协商后取得一致意见。观察内容包括肿瘤大小,以及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的出现情况。

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ct各征象与肿瘤病理学分级的关系间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ct征象分析 (1)病灶大小:病灶直径约1.1cm~5.2cm。一般而言,通常以3cm为界划分肺部肿块与结节,本研究沿袭传统观点而采用直径为3cm作为界值进行病灶大小分组。

(2)分叶征:指肿瘤边缘凹凸不平而呈花瓣样突出,参照国内学者提出的分叶标准分析[4],将分叶的弦弧比≤0.3定义为浅分叶,弦弧比>0.3定义为深分叶(图1)。本组瘤灶出现深分叶征37例,浅分叶征9例(图2),无分叶征2例。

(3)毛刺征:指肺窗上自瘤体边缘向周围伸展的、无分支的、直而有力的细短线条影,粗约1mm,长约2~5mm(图1、3)。本组此征出现率为75.0%(36/48)。

(4)胸膜凹陷征:指近脏层胸膜面其底部在胸壁,尖指向结节的小三角形影或小喇叭状阴影,结节与三角形影间为线状影相连(图1、4)。本组此征出现率为58.3%(28/48)。

(5)血管集束征:指血管到达瘤体或周围血管向瘤体聚拢、移位(图2、5)。本组此征出现率为66.7%(24/48)。

2.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的关系  48例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分级的结果,以及二者间关系的统计学分析见表1。统计分析显示:周围型肺腺癌中病灶大小、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的出现几率与腺癌的病理学分化程度有统计学相关性,而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的出现几率与腺癌的病理学分化程度无统计学相关性。

讨    论

周围型肺癌是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肺癌,主要包括鳞癌和腺癌两种不同组织学类型。腺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是癌组织有腺样分化的特征,表现为癌细胞形成分化成熟的管状、腺泡状或有柱状细胞内衬的状结构,或伴有黏液分泌[5]。分化程度较高者上述分化特征明显;分化程度较低者则上述分化特征不明显,多出现实性区,可见细胞内黏液,仅见小灶性腺样结构。采用ct征象在活体上对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治疗前评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尝试借助ct检查来术前评估周围型肺腺癌的恶性程度,预示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6]。

本组资料显示肺癌的恶性程度与病灶大小相关,瘤体直径>3cm的周围型肺腺癌中,低分化者明显多于中高分化者,可能提示周围型肺腺癌在直径>3cm时细胞增殖更快,恶性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这也与nowell的肿瘤演进理论相一致,即肺癌在3cm大小时是其生物学特性转变的重要时期[7]。

目前认为,深分叶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反映肿瘤分裂、增殖的癌细胞核dna含量有关[8]。本研究进一步表明,出现深分叶征的周围型肺腺癌,其恶性程度级别越高。这是由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腺癌含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学结构,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更大,肿瘤生长时边缘各部的速度差别明显,易形成深分叶征。

肺癌边缘常见毛刺征,为肿瘤细胞向各个方向蔓延或肿瘤刺激引起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条索形成,多呈放射状或毛刺状改变。胸膜凹陷征是由于腺癌组织内部炭末沉积和致密胶原纤维反应引起瘢痕收缩,通过肺的纤维支架结构牵拉游离的脏层胸膜所致,表现为近脏层胸膜面其底部在胸壁,尖指向结节的小三角形影或小喇叭状阴影。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9,10],但本研究表明,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的出现率在肿瘤恶性程度分级中无显著差异性,对生物学行为的评价意义可能不大。

血管集束征反映肺癌邻近结构的变化,目前认为是瘤体内纤维化和肿瘤增殖破坏使肺支架结构塌陷皱缩,周围血管受牵拉或包绕所致,标志着肿瘤供血血管的增粗或肿瘤已侵入相邻的血管[11]。本研究表明,有血管集束征的周围型肺腺癌其恶性程度高于无血管集束征者,提示血管集束征的出现对于其恶性程度的评估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肿瘤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利用ct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对于瘤体最大直径>3cm,具有深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的周围型肺腺癌,其恶性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而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对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评价意义可能不大。但本文仅对周围型肺腺癌常见的几种征象进行观察分析,而且样本病例数较少,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来完善补充。

【参考文献】

  1. swensen s j,viggiano r w,midthun de, et al. lung nodule enhancement at ct: multicenter study.radiology,2000,214(1):73-80.

2. choi ja,kim jh, hong kt, kim hs,et al. ct bronchus sign in malignant solitary pulmonary lesions:value in the prediction of cell type.eur radiol. 2000,10(8):1304-9.

3. 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初步探讨,2003,6:18-21.

4. 张燕群,曹丹庆,高育敖,等.深分叶征在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3):154-156.

5. 陈境第,刘学国,冯仕庭,等. 肺癌临床ct诊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7:38-40.

6. 宾精文.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附102例报告分析).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5).

7. nowell pc. mechanisms of tumor progression. cancer res,1986,46(5):2203-2207.

8. 刘进康,曾纪珍,周建华.周围型肺腺、鳞癌ct征象与癌细胞核dna含量关系的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1):15-19.

9. 肖湘生,吴华伟,李惠民,等.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5):344-347.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信息化 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43-02

高血压病分级管理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重点,也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对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效果,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中心在2010年对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某居委运用信息化技术介入高血压病社区分级管理,为了解其管理效果,我们于2011年对社区高血压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某居委2010年初在册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共529人,其中男281人、女248;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63±5.2)岁;根据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41人,其中男26人,女15人;中危组289人,其中男151人,女138人;低危组199人,其中男104人,女95人。

1.2 方法

在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块。中心门诊工作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信息联网,患者诊疗信息实时录入,动态更新。社区医生将2010年前该居委高血压管理对象的各种信息录入到高血压病管理模块,建立了高血压管理对象数据库,对高血压管理卡和随访卡实行电子化管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对患者自动进行危险分层,设定分组管理内容、随访频率和确定随访日期。管理对象在中心或站点就诊时通过社保卡上的身份证号识别,每次就诊时医师在医生工作站完成对管理对象的随访,并记录就诊时间、血压记录、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计算机有针对性的打印健康教育处方,进行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心理辅导和合理用药指导等措施,并把这些数据储存在本中心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器内,供医师调阅、分析、指导,提高社区高血压病管理效果。

观察时间为1年,比较管理前后患者血压控制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情况。

1.3 评定标准

1.3.1 血压控制效果

血压控制效果分为;优良、尚可、不良3个等级。1)优良:全年有3/4以上时间血压监测在140/90mmHg以下(>9个月);2)尚可:全年有1/2以上时间血压监测在140/90mmHg以下(6个月至9个月);3)不良:全年有1/2或以上时间血压监测在140/90mmHg以上(小于或等于6个月)。

1.3.2 服药依从性

服药依从性分规范用药、间断服药和不用药3种。规范用药指患者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换药;间断用药是指服药未遵医嘱,根据感觉随意用药,时服时停。

1.3.3 非药物疗法依从性

指控制食盐慑入、平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健康教育、压力放松等措施的采用与否。

2 结果

2.1 信息化管理前后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比较

信息化管理1年后,参加健康教育和接受生活方式指导的患者从管理前的20.2%上升到32.0%,自觉控盐、减少脂肪的摄入的患者从管理前的25.8%上升到43.0%,参加适度运动锻炼的患者从管理前的15.6%上升到21.0%,学会自我调适心情、释放压力的患者从原来的8.9%上升到19.0%。

信息化管理后高血压患者规范用药的比例明显增加,间断服药和不用药的比例均明显下降(表1)。

2.2 信息化管理前后高血压管理效果比较

信息化社区管理1年后,中危和高危组血压控制优良的比例,从管理前的120人(36.4%)上升到管理后的171人(51.8%),信息化社区高血压管理效果明显提高(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血压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好处

高血压信息化管理非常适合全科医师在门诊诊疗中开展。只要将高血压管理对象基本资料录入高血压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高血压管理对象数据库,与门诊医生工作站(临床诊疗管理软件)对接,全科医生可以在门诊医师工作站在管理对象来本中心就医配药时,如管理对象已到随访期(前后1周),信息化系统已设定必须由医师按规定内容完成随访或建卡,才能进行诊疗活动。完成随访后,高血压数据库会自动生成下一次随访日期,避免漏访。如果管理对象未到随访日期,系统亦会自动记录本次就诊日期、测压记录(系统已设定为35周岁及以上按年度首诊测压和管理对象每次就诊时测压并记录),药物处方,实验室检查。管理对象的每次就诊日期、药物处方、测压记录系统会自动生成到高血压数据库中,依据每次测压数据积累自动生成收缩压和舒张压2条血压曲线,便于观察分析。高血压管理软件可与医学检验管理软件和医学影像管理软件对接,系统会把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自动生成到高血压随访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高血压数据库中的对象在就诊时,全科医师通过医师工作站可以调阅该对象的资料,根据管理血压控制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靶器官损害情况和程度,及时调整诊疗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方案,有效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诊疗质量。慢病管理人员可定期进行分析、统计、效果评定和调整分组,有利于提高高血压病管理水平。

多年来本市高血压病管理,实行的是以疾控中心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人员为主的条线管理、社区团队医务人员上门随访采集数据的工作模式。存在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数据不完整等问题。信息化介入高血压管理后,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模式。,并具有数据完整、资料正确、漏访率低等好处,亦能使全科医师真正承担起慢病管理的职能。

3.2 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上海各区县卫生信息化平台没有全面建设完成和联网运作,因此目前本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信息只能在本社区使用,三级医院和外区尚不能信息共享,因此高血压管理信息的“信息孤岛”现象特别明显,全科医师不能了解到本中心以外管理对象诊疗情况,需要通过上门随访来跟踪管理。

目前本社区高血压信息化管理采取的是社保卡上身份证号比对确认管理对象,不使用社保卡就医的高血压患者会成为管理盲点。由于本区尚未建立辖区范围内的检验LIS系统和影像PACS系统,因此中心信息化管理网以外的各种仪器的检查结果,必须通过手工录入的方式来完整资料,针对以上问题,中心将在今后社区慢性病信息化管理建设中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馨, 自惠芙, 马克敏. 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对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影响[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12): 10-82.

[2] 顾中, 李丽霞. 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与管理现状的调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9, 7(3): 135.

篇3

诊断证据评估 诊断的证据是否充足,是否疑诊或确诊,从而确定是否为冠心病患者。

两项比值评估 诊治中的临床决策要注意权衡两个比值,即效益/风险和效益/价格,应该少担风险多获益,少花钱多“办事”。

形态学评估 冠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毕竟其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并不是所有冠心病“嫌疑人”都必须做冠脉造影,若不是强适应证,或有禁忌证,及其他原因,可以先经过高速多排(≥64排)CTA筛查后再定。

然而,冠脉造影一般不只考虑用于单纯诊断,最好同时具有接受冠脉重建术(支架/搭桥)的必要性时才是强适应证。

冠状动脉功能评估 是否有缺血的主、客观证据,有缺血就是介入或手术的较强指征;对于稳定的、无缺血证据而且病变不严重患者,宜保守治疗,同时定期随访观察。

心功能评估 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收缩和舒张功能,心脏及室壁结构以及血液动力学变化;另一方面,应用心电监测或Holter评价心电状态是否稳定,防治有意义的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评估 “五达标”,即血压、血脂、血糖、体重及生活方式改善、心理情况等。

评价防治策略的应用 强调形态学与功能评估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一级与二级预防相结合,专科与全科医生相结合,医护患互动相结合,让冠心病患者掌握更多的科学防治知识,防止各种误区。

冠心病防治中常见误区

症状导向性用药:未明确冠心病为终生病,认为只要无胸痛症状,便认为病愈,不能坚持长期应用有效疗法。

滥用不肯定药物或器具:单用一些尚无可靠临床试验证据的药物,甚至停用指南推荐的最肯定药物。

只图药费便宜:尤其是在病情不稳定时,仅仅使用质量不稳定或不可靠药物,致使病变控制不利。

看药物说明书后过分担心不良反应:不愿意承担极少的不良反应风险,反而承担着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所致的巨大风险,使冠心病这颗“不定时炸弹”存在随时“引爆”的危险。

篇4

[关键词] 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1-000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is value of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and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to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112 case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1 to February 2014,scores of two scoring methods, actual mortality with different scores of two scoring methods,ROC curve predicted mortality of two scoring methods 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of survival group and death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PaO2、pH、PaCO2 and HCO3-(t=1.742, 1.647, 1.791, 1.082, P>0.05);but the levels of AG and potential HCO3- in deat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urvival group(t=10.865, 5.993, P

[Key words]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破坏性肺部疾病,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并与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COPD虽然是气道疾病,但在COPD急性加重时已引起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病情呈缓慢进行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即APACHE评分是由美国学者Knau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包括反应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APC)和患病前的慢性健康状况(CHS)评价,被广泛应用于多脏器损伤和病死率预测以及病情危重程度的评估。肺部感染评分(CPIS)是一种用于预测患者使用抗菌素时应该是调整或者停止的评分系统,综合了临床、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标准等来评估感染严重程度[2]。CPIS和APACHE都是肺部危重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常用的评分系统,但是,哪种评分系统对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更大,尚无定论。本研究采用CPIS和APACHEⅢ对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2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评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2例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42例,年龄62~77岁,平均(72.13±6.53)岁,病程(4.12±0.62)年。根据患者死亡与否分为生存组(83例)和死亡组(29例),其中生存组男54例,女29例,年龄63~76岁,平均(73.44±5.93)岁,病程(3.92±0.71)年;死亡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62~77岁,平均(71.83±6.47)岁,病程(4.27±0.69)年。患者均经肺功能检查确诊为COPD急性加重期,也均符合2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患者均无心、肝、肾等功能的严重损坏,两组患者均无APACHEⅢ评分系统中所列的艾滋病、肝硬化、淋巴瘤、转移癌、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慢性疾病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依从性较好。

1.2评分方法

采用CPIS和APACHEⅢ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资料收集由一线医师自动报名来完成,在进行问卷收集前,先对自愿报名的一线进行培训,培训结束进行一致性检验。

1.2.1 CPIS评分[3]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是一项综合了临床、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标准等来评估感染严重程度,预测患者使用抗菌素时应该是调整或停止的评分系统,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指标共7项,包括:体温、白细胞计数、气管分泌物、氧合情况、X线胸片、肺部浸润影的进展情况和气管吸取物培养。最高评分为12分,当≤6分时可以停用抗生素。

1.2.2 APACHEⅢ[4]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是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分类评定及预测预后的一种权威的评分方法。APACHEⅢ评分包括三部分,即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及慢性健康评分。最后得分为三者之和。理论最高分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其中APS包含12项生理参数,并提出了计算死亡危险度(R)的公式,每位患者R值相加除以患者总数即可得出该群体患者的预计病死率。患者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In(R/1-R)=-3.517+(APACHE得分×0.146)+0.603(仅限于急诊手术后患者)+患者入ICU的主要疾病得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PaO2、pH、PaCO2、HCO3-、AG及潜在HCO-3指标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APACHEⅢ和CPIS评分两种方法的评分情况、两种评分方法不同分值下的实际病死率及对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死亡率预测的ROC曲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n(%)]和(x±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血气指标和酸碱结果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PaO2、pH、PaCO2及HCO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2、1.647、1.791、1.082,P>0.05);但死亡组AG和潜在HCO3-指标水平高于生存组(t=10.865、5.993,P

2.2两组患者两种方法评分比较

生存组APACHEⅢ、CPIS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54、4.397,P

2.3两种评分方法不同分值患者实际病死率比较

APACHⅢ评分≥25分和CPIS评分≥6分的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低于此值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4、7.351,P

2.4两种评分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预测死亡率的ROC曲线

CPIS和APACHEⅢ都对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CPIS预测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死亡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APACHEⅢ预测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死亡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两种评分方法ROC曲线见封三图1。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破坏性的肺部疾病,与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的住院病死率为15%左右。COPD虽然是气道疾病,但对全身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COPD急性加重期是指患者在原有状况下短期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和(或)痰的形状和量发生较大改变,有的也会伴有发热等炎症较重的临床表现,引起COPD急性加重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5]。

肺部感染评分(CPIS)是一种用于预测患者使用抗菌素时应该是调整或者停止的评分系统,综合了临床、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标准等来评估感染严重程度,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最高评分为12分,当≤6分时可以停用抗生素[6,7],可以用于病死率预测以及病情危重程度的评估,也可有效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抗生素,降低治疗费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APACHE评分是由美国学者Knau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包括反映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急性生理学评分(APC)和患病前的慢性健康状况(CHS)评价,被广泛应用于多脏器损伤和病死率预测以及病情危重程度的评估。APACHE具有以下特点:预测公式通过使用疾病分类的独立变异将APACHE评分与基础病例资料联系在一起,同时还可对ICU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院内死亡风险进行评估;危险因素评估进行连续预处理,这样可增加明确的危险因素种类,并减少患者和对照组数量,从而获得更有统计意义的数据。有研究显示APACHE的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基本吻合[8-10],可用于病情较重患者的预后预测。

本研究中若从pH、PaCO2和HCO3- 3个指标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比较AG和潜在HCO3-可以发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CPIS和APACHEⅢ都对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但APACHEⅢ分辨度更佳,可为病情预测提供参考,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茜,程莉,李华. 比索洛尔治疗高龄COPD合并CH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重庆医学,2014,43(20):2577-2578.

[2] 李宏,杨岚,石志红. 肺部感染评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选择的干预及对预后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814-2815.

[3] 李华,任冬冬,王振涛. 降钙素原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评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2901-2903.

[4] 张季元,古金华,何世娟. APACHEⅡ评分对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J]. 重庆医学,2014,43(24):3174-3175.

[5] 张阳,张庆,郑洪飞. COPD患者随访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6):3101-3104.

[6] 马建永.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268-1270.

[7] 尤颢. 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成人心脏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15-17.

[8] 管茶英,周美霞,孙利利. 重症监护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数量与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7):806-809.

[9] 刘英宇. APACHEⅢ评分与氧合指数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914-915.

篇5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组织学 病理学 综合教学

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如何优化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校目前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即以各门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虽有严谨、系统、完整等优点,但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时,由于无法理解和认识所学知识“有何用”,而激发不起学习激情,只能被动地学习;由于各门课程的教学独立进行,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和掌握各门课程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基于这种状况,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课程综合化,以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学科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是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目前,课程的综合化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正在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的组织结构,病理学则是研究疾病时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该两门课程密切相关,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打基础。根据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本项目在2006级护理专业将组织学与病理解剖学进行融合教学,以提高教的效果和学的效率,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既减轻学习负担,又增强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为课程的综合化提供一个铺垫。

一、研究与实践

1.教学实践方法

整群抽取2006级护理专业(公办)为研究对象,教师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教学。首先,根据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日历的编排,即先讲授组织学中的四大组织结构,然后讲授病理学的基本病变;在各系统中,先讲授每个系统的组织结构,紧接着其后教学该系统好发疾病的病变,如消化系统,先讲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内容,接着讲授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如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等。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和病理学有各自教研室的教师讲授。在期末,分别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考试,并对病理学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与2005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2.组织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现行的综合教学模式的评估意见,在教学计划即将完成之前组织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就7个方面的问题,即“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

Q1,是否符合学习人体形态结构从正常到病变逐渐深入的规律?

Q2,是否有助于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真正发挥打基础的作用?

Q3,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Q4,是否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Q5,是否有助于增强对组织学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Q6,是否有助于对组织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

Q7,是否值得推广应用?”

每题以3个供选答案,即“A.是;B.否;C.难说”,供学生选答。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保证学生选答的公正性;同时,为保证学生选答的准确性,将问卷发给学生带回去,经过一周时间认真仔细评估后再选答。

二、结果

1.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

2005级学生人数94,2006级学生人数72。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者所占百分率,2005级对照班为10.6%,2006级实验班为9.7%,2006级比2005级低0.9个百分点;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85分以上)者,2005级对照班为13.8%,实验班为15.3%,实验班比对照班高1.5个百分点。

2.问卷调查结果

总共收回答卷48份。调查结果显示,对每道问题持肯定意见(A)的占绝大多数(68.7%以上),最高达91. 7%,其中最为突出的是,Q1和Q3,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习人体形态结构从正常到病变逐渐深入的规律?”和“是否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持肯定意见A的分别达91.7%和87.5%,而对每道问题持否定意见B的只占极少数8.3%以下,最低仅2.1%。但对于Q5,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增强对组织学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持否定及难说的意见却占了8.3%和22.9%,这个比例似乎显得比较高了一些。

三、讨论

当今,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课程结构综合化,要充分利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优势,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研究协同协作的长处,为课程搭建科学研究与学科基础平台,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课程综合化在许多医学院校试行,有的学校实行得比较好,但是有些学校实行的不是很好,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教研室设置。因此,如何将课程优化综合是一个关键。

我校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缺乏课程间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纵、横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我校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本研究将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即组织学与病理学进行优化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并对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初步实施的结果表明该模式是可行的,既不影响教学秩序,又减少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增强课程间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并认为本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应用。

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估发现,综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确有所帮助。与2005级学生相比,2006级学生不及格率降低了0.9个百分点,而优良率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些差异虽然没有显著性,但显然还是有意义的;另外,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从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评估上看,也可以表明这一点。近87.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病理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其原因可能是因为72.9%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组织学为病理学的学习真正发挥打基础的作用和更好地加强对病理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可以初步认为,本教学模式是可行的,77.1%的学生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认为可以推广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B超;病理学检查

【中图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6-01

血吸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引起的以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1]。

为了使血吸虫感染者更明确更有效的得到病原消除和病情康复的治疗,故在临床病例诊治中希望能对感染者的诊断和评估即有病原确诊标志又有病情及预后确认指标。长期以来在病情和预后评估方面主要依靠肝B超和生化检查的结果来判断,亦有肝穿刺活检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的手段。本研究在高低剂量复方清肝(DHT)口服液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影响研究[2]基础上,对被血吸虫感染后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家兔的B超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模型

选择体重2.0~2.5 kg/只的日本大耳白兔34只,每只兔子经腹部皮肤感染血吸虫尾蚴100条。感染血吸虫后第13 wk开始,每周作肝脏超声显像检查,达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声像标准,确定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3]。

1.2 实验动物分组与治疗

感染后18 wk,同时用吡喹酮杀虫治疗。将34只兔子随机分为以下3组:A为吡喹酮+高剂量组(n=11),每日以16.7ml kg-1复方清肝(DHT)口服液喂药。B为吡喹酮+低剂量组(n=11),每日以1.67ml kg-1口服液喂药。C为模型对照组(n=12),只给吡喹酮杀虫治疗。

1.3 评估方法与指标

1.3.1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兔子肝左叶下段组织10mm×10mm×10mm,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病理学检查,肝纤维化分级采用Scheuer法,分为S0、S1、S2、S3、S4 5级[4]。

1.3.2 超声诊断 分别于感染血吸虫后服药前及16wk作B超检查,观察肝脏声像变化情况。主要观察内容:观察肝实质及其包膜状况,测量肝脏的各径线和肝门静脉的内径值(PV)。血吸虫病肝硬化的超声诊断:按照文献[4]肝实质的改变程度分为0~3级。

1.3.3 资料分析 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2结 果

2.1 34例感染血吸虫的家兔肝组织纤维化分级结果:肝纤维化分级为S1组14例,S2组9例,S3组8例,S4组3例,S0级无。

2.2 血吸虫病不同肝纤维化分级与B超肝脏测值比较:随着S1~S4期肝纤维化程度的加深,肝脏长径、厚径、横径和PV内径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 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与B超肝实质回声分级的比较: B超肝实质回声分级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χ2=21.035, P

3讨 论

肝脏正常时,肝内血管呈自然的树状分布,管壁薄,回声较弱,肝静脉越近第二肝门,管径越粗。肝硬化时,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肝细胞再生结节和重建的肝小叶挤压肝静脉,使得管壁较薄的肝静脉直径变小,管腔粗细不一,走向不清,部分肝静脉分支甚至闭塞,许多小分支回声消失[5]。

本组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检查肝长径,肝厚径,肝横径,门静脉内径和B超肝实质回声分级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是较好的临床诊断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组合,对肝纤维化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本研究无疑对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体系的建立做了很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晓钟.我国血吸虫病的分布及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2):3766-3768

[2] 何永康, 喻鑫玲, 孙可英, 等. B超对当归补血汤复方及单味药治疗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评价[J]. 热带医学杂志, 2006, 12(6):1289-1290

[3] 罗江龙.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临床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5,13(1):51-56

篇7

(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0~2013年明确诊断为狼疮性肾炎的病例17例,回顾性分析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对该组病例按照2003年国际肾病学会和肾脏病理学会工作组制定的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分型(ISN/RPS,2003)重新阅片分型。结果: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多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蛋白尿、血尿、肾衰竭都可能出现;病理分型以Ⅳ型(弥漫性)最为常见,且该型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病变指数偏高。结论: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形态复杂多样,肾脏穿刺活检能够较好的判断患者病变类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临床资料;病理分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该病常见于青壮年女性,病变可累及脑、心、肺、肝、肾、皮肤等。其中,肾脏是最常受累的器官,大约1/4~2/3的病例肾脏受累,是SLE的主要死因之一[1]。本研究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3年诊断的17例狼疮性肾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3年诊断的狼疮性肾炎17例。1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51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汉族11例,维吾尔族5例,东乡族1例。

1.2 观察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重新评估患者的临床分型。病理学分型则由2名肾脏病理诊断医师镜下观察并严格按照ISN/RPS,2003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对该组病例重新阅片诊断。狼疮性肾炎病理指数评分[2]分为活动性指数( AI) 和慢性指数( CI) 两个部分。AI 观察:(1)增殖性病变;(2)纤维素样坏死或细胞核碎裂;(3)细胞性和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4)透明血栓或白金耳样改变;(5)小管间质单核细胞浸润;(6)白细胞浸润;(7)肾血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CI观察:(1)肾小球节段性或球性硬化;(2)纤维性新月体;(3)肾小管萎缩;(4)肾间质纤维化;(5)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6)肾血管硬化。17例标本均采用常规组织处理、石蜡包埋,切片后行 HE、PAS、Masson 及六胺银 ( PAS-M) 4 种染色。

2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病程平均约24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肾病综合征,占53%(9/17);其次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占35%(6/17);2例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占12%。 17例中5例伴有高血压,4例伴高脂血症。病理学分型17例中10例为Ⅳ型,占59%,2例Ⅲ型,1例Ⅴ型,3例Ⅳ+Ⅴ型,1例Ⅲ+Ⅴ型。其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见表1。

根据2003年ISN/RPS病理学分型标准,不同类型狼疮性肾炎均要明确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指标,以便指导临床治疗。AI每一种病变根据严重程度可计为 1~6 分,CI每一种病变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可计为 1~3 分。一般而言,AI>8,意味着 LN 处于活动期;CI>5,意味着非活动性病变较重。本组17例患者,10例Ⅳ型中有5例AI>8,有4例CI>5。

3 讨论

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病因复杂,受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狼疮性肾炎为临床诊断,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制定的SLE分类诊断标准中的4条即可诊断SLE,有肾脏受累表现即可诊断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在 SLE 患者中发病率约为 40~75%[3],常提示病情预后不良。

狼疮性肾炎肾脏受累情况不一,有报道称,该病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资料显示Ⅱ型及Ⅲ型狼疮性肾炎多表现为肾炎综合征,肾功能多在正常范围,高血压的发生率较低,预后相对较好。Ⅴ型狼疮性肾炎常有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可有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多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Ⅳ型狼疮性肾炎绝大多数也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最高。本组病例显示,17例狼疮性肾炎以Ⅳ型最为常见(1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肾病综合征,2例Ⅲ型狼疮性肾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炎综合征,1例Ⅴ型狼疮性肾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均无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

狼疮性肾炎病理改变复杂多样,病理指标包括活动性和非活动性,其中肾小球改变最具有多样化,各型狼疮性肾炎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其他常见改变主要有新月体形成,白金耳样结构,微血栓形成等。Ⅲ、Ⅳ、Ⅴ、Ⅵ型狼疮性肾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小管和间质损伤,主要表现在肾小管的萎缩和肾间质的纤维化及炎细胞浸润。AI和CI指数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学者临床研究发现[5],AI超过10分、CI超过6分的患者,病情较重且预后不良。本组17例活动性指数和非活动性指数均以Ⅳ型较高,说明Ⅳ型狼疮性肾炎的病变相对多样化,且临床症状如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较其他病例略重,同时该型CI指数偏高,容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均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该病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较易作出诊断,但是也需要与一些疾病进行鉴别。首先要排除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较易作出诊断。其次需要同乙肝相关性肾炎进行鉴别,患者有乙肝病史且肾组织内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沉积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必要条件。组织学形态上,乙肝相关性肾炎以膜性最为多见。二者虽然在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表现上会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但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判断不难作出鉴别。

由于早期诊断水平提高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改进,狼疮性肾炎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最新研究发现了很多参与狼疮发病机制的分子通路,包括固有免疫和Ⅰ型干扰素、抗原提呈、免疫复合物清除、淋巴细胞信号调节、NF-κB 信号通路、器官特异性调节等,今后针对这些通路的干预可能对优化狼疮治疗显得非常有前景[6]。综上所述,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统一,病理诊断的结果关系临床的治疗及预后评估,由此,临床应及早建议患者行肾穿刺病理学检查,尽早明确病理分型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便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惊子,邹万忠.狼疮肾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J].新医学,2007,3(3):205-206.

[2]邹万忠,王海燕,等.肾活检病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3]HOUMAN MH, SMITI-KHANFIR M, BEN GHORBELL I, et al. Sysmet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Tunisia: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100 patients[J]. Lupus, 2004,13(3):204-211.

[4]高红宇,吕永曼,等.58例狼疮性肾炎病理与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2,19(5):362-365.

篇8

【关键词】细胞学筛查;阴道镜检查;宫颈组织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051-02

宫颈病变是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为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大约是10年,所以干预和治疗成为可能,关键是通过普及规范的子宫颈癌筛查和随诊,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随着宫颈细胞学现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液基薄层细胞学(TCT)、阴道镜检查及镜下定位活组织病理诊断,即三阶梯式诊断方法(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学活检)是筛查宫颈病变的程序[1]。可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有效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我院妇科运用该技术对252例患者宫颈病变进行诊断,现总结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4月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52例患者,患者均已婚或有性生活史,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5.9±5.26)岁;所有患者自愿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查,患者均为非妊娠期,无宫颈手术史。

1.2方法

1.2.1TCT检查 取材时间为非月经期,取材前24h内禁止性生活、阴道检查、阴道灌洗及用药,取标本的用具必须无菌、干燥,用干棉球轻轻试去宫颈表面的黏液及血液,将特制的细胞刷,细胞刷中央较长的刷丝置于宫颈管内,其周边刷丝在宫颈外口及宫颈表面,包括鳞柱交界部及部分颈管顺时针方向轻柔旋转5周,立即将细胞刷采集到的脱落细胞转移至标本保存液中,标本在自动制片系统上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两次后自然沉降,并采用电荷捕获技术最大限度收集病变细胞,巴氏染色等程序化处理后制成薄层细胞涂片。

1.2.2阴道镜检查 检查部位出血或急性炎症不宜进行检查,检查前24h内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或上药、宫颈刮片和双合诊,先用棉球拭去宫颈表面黏液和分泌物做初步观察,然后用3%的醋酸棉球浸湿宫颈表面,数秒后可以清楚观察病变,必要时用绿色镜观察血管形态,更精确的血管检查可加用红色滤光片,复合碘溶液涂宫颈检查宫颈是否着色,于碘不着色区取组织活检。若镜下未发现可疑部位则常规在移行带3、6、9、12点做活检。分瓶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后做病检。

1.2.3病理学诊断 慢性宫颈炎、宫颈轻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宫颈中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宫颈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及鳞状细胞癌(SCC)。

2结果

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中252例细胞学异常的患者: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84例,其中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能明确意义(ASC-US)78例伴有反馈性高危型HPV阳性或接触性出血,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高度病变(ASC-H)8例,鳞状上皮细胞内低度病变(LSIL)94例,鳞状上皮细胞内高度病变(HSIL)58例,非典型腺上皮细胞(AGC)8例,鳞状细胞癌(鳞癌)6例。

3讨论

CIN经过较长时间才发展为宫颈癌,平均大约10年[2],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广泛开展三阶梯式诊断技术,专门用于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经宫颈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的检查,以宫颈锥切标本或宫颈多点活检做出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可作为“金标准”。

表1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组织病理[n(%)]

TCT n 慢性宫颈炎 HPV或CIN1 CIN2~CIN3 浸润癌

ASC-US 78 14(17.95) 60(76.92) 3(3.85) 1(1.28)

ASC-H 8 1(12.50) 2(25.00) 4(50.00) 1(12.50)

LSIL 94 10(10.64) 54(57.45) 26(27.66) 4(4.26)

HSIL 58 4(6.89) 4(6.89) 42(72.41) 8(13.79)

鳞癌 6 0 0 0 6(100.00)

AGC 8 1(12.50) 1(12.50) 4(50.00) 2(25.00)

宫颈细胞学筛查使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但它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阴道镜作为一种临床诊断技术,为了保证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并获取活检标本,其局限性是评估者的主观性以及不能评估宫颈管内的病变,据有关统计,阴道镜检查在评估宫颈病变的敏感度、特意度与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9%、77.7%和84.5%。宫颈活检是确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最可靠不可缺少的方法。阴道镜与细胞学联合应用时,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正确率高达97.5%~99.4%。2001年ASCCP对于宫颈细胞学诊断结果异常和经组织学确诊为CIN的妇女,提供了一套具有循证医学基础的统一管理规范,借鉴ASCCP循证医学指南中的资料,ASC-US有5%的机会经活检检确诊为CIN3,ASC-H有24%~94%的机会经活确诊为CIN2~3,细胞学结果为LSIL经活检大部分为CIN1及(或)HPV,有15%~30%被确诊为CIN2~3及少数的癌,细胞学结果HSIL其组织学诊断中有70%~75%为CIN2~3,1%~2%为宫颈浸润癌,细胞学结果AGC经宫颈活检确诊:宫颈鳞状上皮的病变多于腺上皮病变,9%~54%为CIN(高级别多见),0~8%为宫颈管内原位腺癌,低于1%~9%为浸润癌。本院252例细胞学异常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2001年ASCCP循证医学信息基本一致的。对于宫颈细胞学筛查阳性病例,特别是对于伴有高危HPV阳性病例,临床医生不能仅凭细胞学检查结果给患者提供治疗方案,须经阴道镜检查验证宫颈病变是否存在,并在其指引下取宫颈活检确诊,为了更好地对宫颈病变诊治,应将三阶梯技术在临床广泛运用。

可见,三阶梯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扬长避短减少漏诊,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减少宫颈癌的发生,达到有效预防宫颈癌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细胞病理学;宫颈病变;TBS分类法报告

宫颈上皮内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在月经期阴道pH值的改变,阴道滴虫、淋病、人瘤病毒(HPV)感染、损伤、雌激素水平改变等多种因素可引起子宫颈的病理性改变。而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手段和首选方法。现回顾性分析本院1936例宫颈病变筛查的结果,并通过随访其中上皮细胞异常者,对照分析临床表现与细胞病理学阳性的关系,探讨该技术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检查1936例已婚妇女,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37岁,均非经期标本。

1.2 取材制片 取材应在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交接处,以宫颈外口为圆心,轻轻刮取一周,避免损伤组织引起出血影响检查结果。若白带过多,应先用无菌干棉球轻轻擦净黏液,再刮取标本。患有子宫颈糜烂者应在宫颈糜烂边缘与正常宫颈黏膜交界处刮取,并要刮取全面,

不可只取某一部分。

1.3方法

1.3.1巴氏染色法 标本一>固定一>水洗一>苏木素一>水洗―>0.5%盐酸一>95%酒精橘黄G―> 95%酒精一>EA50―>95%酒精―>无水酒精。

1.3.2细胞学诊断方法 采用TBS系统报告,宫颈病变的范围包括良性细胞改变及宫颈上皮内病变。宫颈上皮内病变根据程度可分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非典型腺上皮细胞(AGC)和腺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及分析

TBS分类法报告1164例(60%)为炎症反应性细胞改变;ASC 52例(2.6%),其中ASC-US 47例,ASC―H 5例;LSIL14例(0.7%),其中CIN―Ⅰ 11例,CIN-Ⅱ 5例;HSIL 5例(0.2%)均为CIN―Ⅲ;宫颈癌2例(0.1%)。

其中宫颈糜烂的患者出现病变者占4.0%,癌变者占O.10%。绝经5年后不规则流血者发生癌症的危险性很大,其阳性率为8.5%。宫颈赘生物中从不典型到高度病变,并有原位癌的发生。对这些高危人群应定期普查。宫颈光滑或有非特异性阴道炎的患者亦有潜在宫颈癌的可能。因此对此类患者也应进行常规宫颈涂片细胞病理学检查。目前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的类型有关。本文中HPV患者的阳性率高达21.4%,并全部集中在LSIL。

ASC-US是宫颈细胞学TBS分类法中提出的诊断术语[2],是一类描述性诊断,其诊断标准为细胞的异常较反应性改变更明显但未达到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程度,可以是增生活跃的良性改变或潜在恶性改变,不能对其进行明确分类而命名。角化不良细胞、不典型化生细胞、不典型修复细胞、与萎缩有关的不典型鳞状上皮均包含在ASC-US内。ASC-US一直是宫颈病变诊断治疗的难点。国外文献报道ASC-US的诊断在TCT检查中占5%左右,本文2.6%的诊断率与北京协和医院的报道相近(2.13%)[3]。国外有文献报道对ASC-US行活检,其中15%―50%为CIN,5%一10%为中重度CIN,有些甚至为浸润癌。所以建议对ASC-US/LSIL应首先进行高危型HPV检测,HPV(+)再进行阴道镜检查,HPV(-)则可继续按正常人群方案筛查。

3 讨论

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大约是5―10年。因此宫颈癌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宫颈癌普查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例如:宫颈液基薄片技术(TCT)结合PCR技术,肿瘤标志物,检测免疫化学方法等等,大大提高了检测的阳性率,但成本离,技术较复杂,基层医院不易普及。宫颈刮片细胞病理学检查即便是采用巴氏分类法和TBS也有80%以上的符合率。及时发现早期宫颈癌,及时恰当的处理,治愈率接近100%。

本研究1936例TBS结果中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生率3.8%,低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4],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观察对象多为门诊病人而健康体检人员少:可见宫颈细胞病理学检查适用于临床宫颈病变的筛查。

总之,宫颈细胞病理学作为一项观察女性生殖系统脱落细胞形态的诊断技术,在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方面具有活检组织学检查所不具备的优点在宫颈病变诊断和宫额癌筛查中有很大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博文,主编.子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图谱[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2] 黄受方,新版《子宫颈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读后感[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3):161-163.

篇10

关键词:专护理专业;模块教学;教学模式

近几年所推出的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对其实现方式与实践效果进行明确分析,特对此展开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00名。所选取学生在年龄、入学基础成绩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对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实验组: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模块整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大基础模块,其中理论课程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讲授,实训课程在相应的模拟实训环境或实验室进行培训。第一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在课程中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病理知识进行讲授,首先对呼吸系统的基础构成以及器官功能等进行讲述,后对护理系统的病理进行分解讲述,最终对护理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第二模块:心血管疾病。先对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知识进行讲述,后对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以及病理知识进行讲述,最终对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护理原则与护理注意事项进行讲述。第三模块:消化系统疾病。结合消化系统的构成、作用、疾病诱发因素、病理知识的顺序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后结合病理知识对相关护理原则与护理措施进行讲述。第四模块:泌尿系统疾病。对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发因素与相关病理知识进行讲述,结合医学常识对护理措施以及护理原则进行讲述。

(2)教学方式调整。在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式整合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参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更为立体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授。在一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在实验室组建模拟仿真护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对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深化理论知识。

(3)建立考核体系。结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特点建立分级考核模式,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做出适时调整。

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学生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实验组学生以分级考核成绩与期末成绩为主;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方案回馈意见调查。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培养效果对比

在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各项调查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为:实验组学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技能提升程度、实践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2.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调查结果

分别对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少数学生对教学课程并未产生过多兴趣,甚至产生枯燥与厌烦等感觉;实验组多数学生在模块教学模式下专业兴趣有所提升,且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教师对模块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种模式的教学更适合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讨论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较大差异,护理学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护理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参与见习。随着现代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逐渐调整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中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次研究对模块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与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配合一定的实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课程分化为四个模块,分层次教学,其实践结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