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

篇1

一、教学方法特征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目的,使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的积极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一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综合考察发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课标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引起人们对学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视。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象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教育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法也是教师教法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教学并重。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训。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振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展,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放啊的情绪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地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来陶冶性情。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冲满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得学习,从而: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和令人愉快的效果“。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发展趋势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但就宏观而言,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它们将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育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师生都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互为认识的 主体,他们互相认识、互相合作对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起决定作用。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的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相互配合、互相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光柱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谊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里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认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对的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谊性。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谊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篇2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综合考察发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引起人们对学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视。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象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法,也是教师教法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是教学并重。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定。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地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来陶冶性情。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地学习,从而“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和令人愉快的效果”。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4.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

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等都只是一种单一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单独使用。从整体观点看,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使之互相取长补短,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这种“整体化”特征,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性区别开来,成为自身的又一重要特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但就宏观而言,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它们将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学生和教师)间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之间对教学方法使用和控制的互动性。师生都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互为认识的主体,他们互相认识、互相合作对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起决定作用。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关注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意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意性。这一点我们会从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得到启示。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篇3

【关键词】教学思维 教学方法 选择 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方法本身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常看到很多文章对一些教学方法予以褒贬,似乎总要把一些教学方法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单纯就方法而论方法的优劣,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方法只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们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使用者有怎样的教学思维?又会在什么情境中去运用?

语文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教语文教学思维支配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较多运用“讲授法”和“串讲法”

教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以传递固有的知识体系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便于“教”。正是基于此,教语文教学思维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串讲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而串讲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一种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也是“讲”,但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讲授法和串讲法本身各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如果在教语文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整节课都滔滔不绝的“讲”,单一去运用这两者中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了“满堂灌”的泥淖之中。

2.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讨论法的运用分析

随着课改推进,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变式。譬如,时下很多教师采用的讨论法。讨论法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但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对讨论法的运用却常常走样。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讨论课,一节课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少则几次讨论,多则十几次,小组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给出“权威”答案,然后宣布整个讨论结束。

这种模式的讨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因为不论学生怎么讨论交流,教师最终所给的结论才是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其二讨论过程机械,教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开始了,而不论学生是否思考好,交流好,教师设置的时间一到,学生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这种讨论法只是为了把教师要讲给学生的问题,换了个形式去“灌”给学生。与讨论法的宗旨不相符合,学生讨论不是为了能动的去探究和钻研他们觉得有疑难和有碰撞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新的程序。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比满堂灌的讲授法有了进步,实际可能还不如讲授法,因为讨论本身是无效的,只是浪费了教学时间。

3.教语文教学思维下问答法的运用与分析

问答法本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语文教学思维下,很多教师把问答法当作辅助自己“讲”的一个手段,如:提问本身并不是为了辩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问答往往造成了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问题本身却被忽略和掩盖。

4.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总体特征

纵观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呈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方法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侧重于教师的“教”;

其二,因“教”定法,任何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与“讲”,重方法的形式,而忽视方法的内在功用。

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选择灵活

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便于“学”。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而定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法等等教学方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种教学思维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前提下来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趋向是: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有利于老师明确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自学式和自悟式”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预习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中的运用与分析

预习法是语文学习中自学式学习方法,学生从朴素的阅读文本开始,教师从研究学生学情,诱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着手。预习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引导学生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感知,自主的去学习,并力求使自主阅读和自觉感知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书千法,以读为本”,学生不阅读,没有自觉自主的学习,仅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作为的。基于此,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预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依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进行进一步的学法指导,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中把握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求知方向,从而顺向引导,引导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更理性的求知动机。

3.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有很大不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和调控者,而绝不仅仅是问题答案的终结者。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学”,所以,讨论应该建立在沉心静气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出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独立的阅读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审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修正个体对相应知识的认知,锻炼了个体的思维品质。

4.问答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篇4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5.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篇5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语文学习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语文教学受时间、空间、教学对象的限制。语文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什么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什么种类系统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语文教学缺乏连贯性,一个教师往往看不出上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的特征。语文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保持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和细致性。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成为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阶段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宏观上进行统一调控,从微观上进行细致分析。语文教学的知识融合要从理论和现实上双重作用。语文教学的教育发展依靠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从教育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现衔接和融合的顺利畅通。我们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融合是要从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跃,符合初中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的需要。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显示出的衔接和融合的弊端

1、初中语文教学衔接中的弊端:

(1)教学目标多重性之间的矛盾。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在新课程改革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且在教学目标上出现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比如字、词汇、语法、阅读、背诵、鉴赏。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使教学衔接过程容易出现偏差,教学顺序出现逆转,无法达到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2)教材组织落实中的不平衡。语文教材编写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消化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对教材的组织和落实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科学性知识与文艺性知识学习的不平衡。有的教师对科学性文章讲授的好,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有的教师则对文艺性文章讲解的动人,让学生能够喜爱语文课文。教学组织过程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确立哪种理念影响到教学实际的效果。

(3)教学方法缺乏开创性。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中,教学方法衔接是一个核心问题,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目前的教学方法中,具有教学活动的稳定性,但是在开创性上开发的不够,学生与教师仍然相对保守。

2、语文知识融合方面的弊端:

(1)忽略了知识与心理成长的协调。语文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对于语文知识的融合,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我们不敢涉及太深入的知识层面。实际上,学生的目标就是学习多种知识,同时,心理调节是随着知识层面的变化而变化的。忽略知识与心理成长的协调,是语文教学知识融合方面的缺陷。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缺乏契合点。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趣味性、思辨性、对比性。但是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统一融合,对同一个题材的分析、表达,往往无法找准契合点,这就减少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动力性。让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三、调整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和融合的对策

1、做好语文教育目标与教材内涵的衔接。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劳动。语文教育目标是对教材的掌握,从而在增长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教材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要积极选择适合的文化背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体验教材的内涵。例如在诗歌朗诵上,要充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情感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映射出教育目标与教材内涵的统一和谐。

2、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多种模式共存。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升入初中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应该实现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知识素材由记忆教学向理解教学的转变,实现培养记忆力向观察力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初中语文教学可以尝试多种模式共存,例如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兴趣丰富的模式,对语文学习充满向往。在讨论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消化。

3、以开放型思维拓宽知识结构融合。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较比过去,有了重要的进步。现阶段的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处于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对社会有比较广泛认知。语文教学融合了多种社会因素和生活因素,因此,在初中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开放型思维作为知识结构融合的思想指导,在知识传授方面,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教材为基础,以拓宽知识层面为目标,达到教学本位思想和融合思想的集合。

4、转变教学观念,从多视角促进教学活动。

语文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观念上,我们要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不要把语文教学过程当成纯粹知识的传授。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主要思想,没有一个现代意识层面的思想指引,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其学科魅力。应该从多视角对语文教育实行多种知识的渗透。在阅读、词汇、思考、判断、交际等多方面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萌发。多视角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课程的向外延伸发展。

四、结论

语文教育的衔接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语文教学思想的融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融合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对后继学科的认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融合要把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在教与学之间达到辩证统一,让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实现语文基础学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国,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相互融合,《学周刊》,2011年26期

[2]王艳梅,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考试周刊》,2011年63期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现状;对策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属于启蒙教育范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师及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热情普遍偏低,综合素质难以提升,对该学科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学校和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学科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应使学科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丰富小学生文化底蕴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其能够体味古诗词的魅力,了解现代文学,掌握汉字书写、词汇句法等,对中国文化具备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经日积月累,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文化底蕴也更加丰富。

(二)提高其他学科学习成绩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服务于语文成绩,还有助于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为各学科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对其未来发展极为有利[1]。

(三)提升写作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也是对中国传统乃至现代文化的学习。小学语文中,包含很多名家散文、古诗词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受其影响,不断积累优美词句,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为后期写作练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语文属于标准现代汉语范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小学生经过长期语文知识学习之后,能够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未突显小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当前仍有部分语文教师秉承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没有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考察。而教师也未根据W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适用性不强,很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难以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2]。

(二) 教师备课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

部分语文教师并未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仅依照参考资料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不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偏低。教师也没有依据小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任务,使日常备课缺乏针对性,难以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手段单一枯燥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一和枯燥,语文教师仅仅借助书本和粉笔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也多以课文和汉字教学为主,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情绪,无法使小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加之部分语文教师授课能力不足,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乏创新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形式过于固化,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3]。

(四)语文教学尚未实现生活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更容易接受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缺乏认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未对其进行充分应用,不注重将语文学科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难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导致小学生对该课程认可度普遍偏低。

四、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一) 加强识字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教学既要使小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又要注重对小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指导,教给小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使其明确基本的书写技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练习和书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提高对小学生写作姿势及书写习惯的关注度,使小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更加正确、端正、整洁[4]。

(二)明确小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及小学生日常学习要求,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及理念,认识到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及发言空间,鼓励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其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其次,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给予其帮助和鼓励,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沟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构建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 教师应认真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过度依赖参考资料,要依据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深入分析教材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语文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考察的内容比较多,既要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及知识点进行梳理,也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提升课堂吸引力,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备课时,既要研究教材,又要兼顾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以此为基础,实施针对性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应针对个体学生喜好及要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

(四) 实施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该课程教学效果具备直接相关性。语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亡羊补牢》 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该寓言动画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将猜字谜、小卡片等趣味性较强的助教游戏应用到识字教学中,降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生字词,了解文本内涵,为其后期语文学科的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极为多样,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实施优选,降低语文学科学习难度,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兴趣[5]。

(五)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教学讲求生活化,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降低学科理解难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理解能力普遍较弱。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言,能够使小学生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教材讲解过程中,多采用举例的方式,确保列举的例子符合生活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以增强语文课堂有效性,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实现课堂效率提升。

(六)坚持人本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积极、主动、活泼发展。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语文教学中,除了常规知识教育之外,还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语文教师可引导小学生坚持练字,使其汉字书写更加工整、规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词句积累和摘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七)注重体验式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唤醒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使孩子主动成长,并实现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学校和教师还可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示、书法评比、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在该过程中收获快乐,提升小学生的素质,实现综合语文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极具适用性[6]。

(八)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

学生评价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渴望被教师关注和表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不能因为部分学生成绩不好,便忽视对其评价,不给其应有的关怀。教师评价学生时,也要公平、合理、公正、实事求是,肯定学生的能力和优点,但也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夸大或贬低,以免学生产生骄傲或自卑心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的母语启蒙阶段,语文学习尤为重要,为小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及观念,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及语文学科学习要求,加强识字教学,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及方法,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实施教学方法创新,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实际,坚持人本教学理念,注重体验式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爱萍.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1):58-59.

[2]李晓平.浅析小学语文中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3):113.

[3]陈尚.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22):74-75.

[4]张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J].学周刊,2013(23):164-165.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哑;低年级;策略

聋哑生由于生理上的特殊原因,手势是他们主要的交流工具,这种原因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与其他人存在着一些差异。他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虽然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面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已经成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此,低年级聋哑语文教学也就成为了一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聋哑人的教育问题,大家对于聋哑语文教学也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希望能够改善目前的聋哑语文教学现状,从而提高聋哑语文教学效果。下面,我们首先对聋哑语文学习现状进行简单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改进聋哑语文教学。

一、低年级聋哑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聋哑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低年级聋哑语文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语能力教育。在很多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教学要求过高,讲授的课文内容过于高深,只是为讲课文而讲课文,不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聋哑生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了交际,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不重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使语文教学工作脱离了实际需要,与教学目标相悖。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落后,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很多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比如,对于聋哑生,很多教师仍然只采取传统的传授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然后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聋哑学生,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低年级聋哑语文教学对策。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由于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很多聋哑生都比较自闭,甚至有一种自卑感。针对他们的这些性格特征,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一方面,教师在生活中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走近他们,和他们做朋友,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这样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要有耐心,对他们多鼓励,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能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

在聋哑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聋哑生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生理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语言表达、语言理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鉴于这些特殊原因,在低年级聋哑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聋哑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课文本身的情感因素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个人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解《》、《灯光》等课文时,让学生深深地融入到课文之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从而感情产生共鸣,为之动容。

(三)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聋哑生特殊的生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学习的途径。对于聋哑生来说,视觉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他们主要通过视觉接受信息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这个实际出发,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聋哑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图片展示或者多媒体等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行观察和思考,然后教师再进行语言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聋哑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四季》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春、夏、秋、冬等四个季节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四季的不同图片来想象和感受四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情景演示教学法。

正如上文所说,聋哑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视觉观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演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超市购物”的交际练习。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超市购物”的全过程,让学生对购物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经过多次的观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超市购物”过程的情景进行模仿和演示。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顾客、收银员等,从推着小推车选区自己喜欢的商品开始,一直到付款等一系列动作。在这个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有关“超市购物”的交际练习,掌握这方面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能力等。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聋哑学生的教育工作。但是,聋哑学生特殊的生理因素,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从而也使聋哑语文教学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在低年级聋哑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情景演示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聋哑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盼.关于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0(04):25-26.

[2]谢缀飞.基于“快乐式”的聋哑学生语文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11-13.

篇8

一、教学方法的特点

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的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值得提倡的方法。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翻译式串讲的特点与古文今译相近,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古文今译是把古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译成现代汉语,不能有遗漏,翻译式串讲则是有选择的今译,只把那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译成现代语言,而那些只需解释个别语词就能读懂的句子则不必翻译,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译要灵活一些。

另外,古文今译既要求忠实原作,又要求译出的文字通顺、流畅、准确,尽量反映出原作的风格特点和感彩,浑然一体,读来朗朗上口,不能有支离生涩、前言不搭后语、文气不贯的感觉。而翻译式串讲,由于针对的是一句句的话,所以不必过多地考虑全文的联贯性,只要能通顺、准确地解释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达到了目的。

概括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词对译的方式。当句子的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用翻译式串讲无法充分表达时,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讲。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三个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篇10

关键字:情感教育 高职 语文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特征以及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教师应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为推动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一、情感教育概念以及可行性分析

情感教育作为当前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方法,并不存在明确的概念界定,通常是指运用与情感相关的,诸如共鸣以及构造情境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相应教学内容的理解,切实达到提升学生认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直接以学生自身能力作为基本导向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更为关注。

在高职教育阶段,整个教育体系都有了与学生之前所处环境截然不同的特征,首要的就是就业导向特征。之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通常还有着很强的应试性特征,但是到了这个阶段,就必须要为其自身毕业后的就业计划以及职业生涯做出打算。因此无论是教学机构还是学生本身都更加关注职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大学语文此类的素质课程重视不够。

与此同时,高职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充分认识到其不能继续沿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态度,而应当进一步展开以服务学生毕业后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纠偏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大学语文开始以推动学生就业素质为己任,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特征,明确指出应当切实推进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并且以应用语言实现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作为整体方向展开培养,兼顾基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学生思想素质推进。

鉴于学生一直以来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够重视,以及相关的懈怠态度,有必要在进行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过程中采取审慎的态度。务必实现能够改善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认知,并且切实推动语文教学在高职环境下的作用程度这样的根本目的。而综合考虑,情感教育无疑是能够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环境下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灵活运用情感教育

虽然情感教育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在当前高职环境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必然存在积极意义,但是如何能够将其有效运用在语文教学环境中,并切实发挥积极意义,仍然是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想要切实发挥情感的作用,首先应当认真甄选适合开展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明确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展开情感教育,而应当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对学生可能具有较大震撼力的内容。这一类的教学内有有可能是民族情结以及爱国主义的重大体现,也有可能是和学生自身状况和生活极为贴近,能够引起共鸣的内容。

其次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延伸。对于相对较大的情感话题,诸如爱国等,应当着力于对文章背景的描述,力求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才能帮助实现学生从意识上实现与文中主人公身份和情绪的认同。另一个方面对于本身相对较为围观的情感话题,诸如亲情等,则应当重点着眼于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做出自己的选择。通过感情上的替代作用,既让学生能够对自身将来正确的言行状态有所了解,又加深了对林黛玉进贾府整个过程的熟悉状况,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最后应当注意采取合理的形式。必须注意到高职阶段的学生本身文化功底较弱,对学习活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以及情感教学的展开过程中,都应当避免相对硬性的说教。在讲授和考核的过程中,都不应当延续中学阶段明确唯一答案的特征,而应当采取开放性的态度,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并且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为准。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