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优秀生态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优秀生态案例

篇1

面临挑战:创新发展思路

丽江古城,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个古城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拥有“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所在地。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丽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平民生活空间’成为世界遗产的。”“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如何抵御各种诱惑,留住特色,保住原有生态的呢?

丽江人的回答很简洁,也很坚决: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多年来,丽江地方党委、政府一直极为重视古城的保护与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融合现代文明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留住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的“双赢”目标,奏响了一曲生态文明之歌。

采取措施:系统化处理管理、保护、开发问题

首先,坚持法制建设,构建科学的法制管理体系。在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的情形下,丽江靠各级地方人大的立法和政府的行政立法,先后出台了很多关于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和办法。2006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对丽江古城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丽江还依法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把原来的议事协调机构职能调整充实为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目前已形成了一种“多级联动、合理分工、协调配合、荣辱与共”的古城法制管理体系。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环境保护体系。面对2.5万多古城常住居民和每年400多万深爱着丽江古城的游客,丽江十年累计投入9.8亿多元,实施以改善旅游、卫生、通讯、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古城环境整治、户内外电气线路改造、广场建设、道路改建、夜景灯光、星级厕所、排污管网、景观用水源头治理等一系列保护性建设工程项目,进一步改善古城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城市品味,尽最大努力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旅游休闲环境。

第三,坚持文化立市,构建文化原真性保护体系。丽江以“文化立市、旅游强市”为战略目标,逐步建立民族文化原真性保护体系,走一条保护――利用――保护――发展的路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切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科学保护。近年来,丽江不断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了这一工作。如对常住居民实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对古城居民给予生活补助;成立古城便民服务中心,专门为古城居民提供无偿的运输服务;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GHF)合作,共同出资帮助古城居民修缮房屋等,完好地保存了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延续了古城历史文脉,赢得了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丽江古城的原真性烙在了世人心中。

第四,坚持依托资源,构建保护与利用共赢体系。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丽江把文化遗产资源亮出来,串起来,运作起来,全力保护尚存的,努力发掘可现的,尽力显示曾有的,使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特色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了城市遗产地自我保护能力的良性循环。2001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届年会上,用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反哺遗产保护的实践和取得的优秀经验被确定为“丽江古城遗产保护模式”。

赢得赞誉:被列入首批“国家旅游名片”

篇2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城市生态学 教学实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而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大学教学过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从以教师、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转变,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感受和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改革[1],突出“以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生态学》课程为例,反映“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一、城市生态学课程特点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2]。由于城市生态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不仅涉及生态学、气候学、环境学等自然学科,而且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经济学等诸多工程和人文学科,这就决定城市生态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拓展性[3]。为了把握城市生态学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情况,我们采取了网上检索及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城市生态学的教学显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课程称谓的多样性。

生态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生态环境”一词,属于地道的“中国制造”(国外没有该词),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没有严格区分“环境”与“生态”两个名词的涵义,结果导致“生态环境”这一汉语名词成为我国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尽管也是较有争议的术语之一[4]。基于这一事实,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城市生态学课程的称谓较多。例如,海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学》,广州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开设的《城市环境生态学》,淮阴工学院开设的《城市环境与生态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开设的《城市生态环境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尽管课程名称不统一,但授课的核心内容相同。

2.开设专业的多样性。

城市生态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兴起的一门以人类活动为中心、以人类栖息地为对象,研究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和成果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已经成为热点学科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多个专业开设了城市生态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园林、城市规划、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及建筑六大专业。例如,海南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的园林专业,仲凯农业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地理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河南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淮阴工学院的建筑专业,均开设了城市生态学课程。由此可见,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得到了高校多个专业的关注,并列入多个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

3.课程性质与学时的多样性。

由于每个高校的专业定位不同,不同高校对城市生态学的课程性质及学时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将其作为生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54学时,外加3天的野外实习;海南大学将其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50课时;广州大学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专业选修课,36课时;河南理工大学将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分别为32课时;仲凯农业工程学院将其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18课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公共选修课,36课时。由此可见,城市生态学课程的性质与学时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二、城市生态学教学实践

1.突出“以生为本”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以生为本”就是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以学生的成才、全面发展为根本[5]。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的教,为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教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必然要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基础”[6]。由于城市生态学涉及学科较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不同,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力求反映国际上最新的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城市生态学是我校环境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然而,两个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比较而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已先修环境科学基础、环境生态学等课程,对城市中的环境问题能够准确把握,但是,缺乏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格局演变的认识;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把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演化,但是缺乏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知识,需要强化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的基础知识。针对这种情况,为突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有所侧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调控机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两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并掌握有关城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懂得如何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结合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眼睛”观察城市的习惯。

城市化道路像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又给城市环境本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主动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而不是教师去讲授,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请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已居住多年的城市印象,分析城市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们将课堂搬出教室,把学生带到焦作缝山针公园进行实地考察,以此加深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识。

站在缝山针公园的山顶,焦作市全貌尽收眼底,由此学生对焦作市的城市布局、主要大气污染源(烟囱)的位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天气状况的观察可以对焦作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由此请学生分析焦作市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原因。此外,通过焦作市缝山针公园的考察,学生了解了缝山针公园的历史背景:由于石灰岩的矿山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水土流失,景观受损。为停止生态破坏,焦作市在此树立一个高20米、直径0.80米、重达20吨的巨型外科手术针,预示着将受损的山体缝合,告诫后人要珍惜地球环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如今,缝山针公园不仅是一个供焦作市民登山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养成用“生态学眼睛”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2)通过典型案例,锻造学生用“生态学头脑”思考问题的能力。

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以北京市沙尘暴治理作为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局限于城市范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对北京市的袭扰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由于城市生态问题涉及面较多,对城市生态治理也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造林挡不住尘暴,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土壤明显;再者,在北京这样的半湿润环境地区,造什么林最适合,传统的浅根系杨林是否适合现代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大的环境?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工程理念和考虑问题的全局意识,锻造学生“生态学头脑”。

3.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平等交流氛围。

欧内斯特・博耶博士指出:“教学是教育和塑造未来的学者,优秀教师能营造一个氛围,激励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7]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学应该占有主导地位。站在课堂上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演员要用精美的台词、优雅的舞姿、柔美的声音吸引观众;老师则要用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想、诙谐的语言来赢得学生。同时,驾驭课堂的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适时转变教学方式,做到随机应变。例如,在国庆60周年前的一次课堂上(晚上),学生被窗外耀眼的烟花所吸引,希望能够暂停课堂教学,仔细品味这难得的庆祝建国60周年的烟花盛宴。为了满足学生的心愿,我停止了课堂教学,让学生细细观察烟火状况。欣赏烟花之后,我让学生针对烟花燃放的环境问题展开谈论:烟花中不同颜色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现代的烟花没有刺鼻的火药味?今天观察到的烟花与过去相比,对环境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且在之后的第二次课堂中,我还播放从在网上收集的有关焦作市庆祝建国60周年的烟花照片,并公布其它城市国庆60周年烟花庆典活动的花费。由此,让学生对该活动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源泉。教学过程的焦点,要由“教”转移到“学”。针对城市生态学课程特点,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用“生态学眼睛”观察问题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用“生态学大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教能够促使学生“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吴支奎.学生课程参与: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教育科学,2009,(2):30-33.

[2]宋永昌,由文辉,王详荣.城市生态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

[3]楚光明,宋于洋,王炳举,王雪莲,江萍.案例教学模式在城市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208-209.

[4]王孟本.“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与内涵[J].生态学报,2003,(9):1910-1914.

[5]谢树浩.“以生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高教探索,2009,(3):133-134.

篇3

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现为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第2届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第7批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特色为绿色投融资。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际期刊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SCI检索刊物)等10多篇;在国内权威刊物《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4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1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10多项。

二、研究领域

张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该领域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预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专长是绿色投融资,主要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融资设计、路径优化及相关政策支持。先后被聘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曾被授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理论人才工程成员、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研究成果

张伟教授近5年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相关CSSCI论文8篇。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转载。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金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理论、实务与案例研究”;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项目“非环保系统资金投入、项目运作的经验与借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山东省产业集群升级优化战略与融资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发展半岛城市群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生态强省与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利用外资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规划项目“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以上项目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均已按时完成,并得到专家好评,所提对策建议有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采纳,进入“十二五”规划;有些被山东省领导批示,并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环保厅等采纳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内获得8项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3项;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共计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项。

四、主要论著

1、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3、桥隧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探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5、金融业绿色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6、发展蓝色经济应当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东道国绿色创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9、外商投资、创新能力与环境效率的结构方程分析:以山东为例,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3期。

篇4

浅谈园林工程的造价管理

杭州地区月季养护管理技术初探

切实提升绿化工作科学化水平

“水下森林”构建施工技术

杭州花境的配置模式和应用研究

竹文化及竹子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凌云道高——圆柏盆景造型制作

一位园林大师的情趣与境界

诸暨盆景的发展方向初探

风景园林学科需要开展评论

浅析园林绿化与海绵城市的关系

坚守本根继往开来——西湖感悟

建筑绿化设计与施工实用技术解析

现代景观中乡土元素的运用及表达

平阳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浅析

从城市绿化到彩化的初步探索

平湖市古树名木现状与资源保护对策

千岛湖珍珠广场景观工程建设纪实

新版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出炉

平湖市古树冬红山茶的复壮浅析

第十届园博会先进城市单位个人被表彰

开放大气、生态包容、精致和谐的浙派园林

发挥绿色植物减少污染和粉尘的作用

植生袋绿化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健步生态绿道享受幸福生活

淳安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成立

日本古典名园赏析(十五)龙安寺庭园

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讲话和论述摘要

城市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宁波梁祝文化公园新建及改造景观设计工程

论瑞安市林垟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楠溪江流域两侧滨水公园的设计和建设

优秀彩叶树美国红栌的栽植与繁育技术

缙云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谈谈重视和提高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档次问题

论观赏作物在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山地风景楼阁选址和构图浅谈——以湖州仁皇阁为例

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浙江园林更好发展

江南园林中的生活之园——以南浔近代园林为例

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

乡土、节约:基于场地特征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探讨

全省城市园林绿化掠影城市公园、道路、滨水绿化篇

仿古园林在绍兴市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施工实践

瓜渚湖景观改造二期工程勇夺“钱江杯”背后的故事

喜悦的秋季植物的舞台——秋色花园植物配置技巧问答Q&A

篇5

关键词:大地艺术景观设计自然生态

引言

大地艺术(EarthArt)又被称作“地景艺术”、“土方工程”,指艺术家以自然环境作为艺术创作媒体,将艺术与自然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景观设计,其要素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结合,换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相融合。作为具有相同点的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创造,若将之结合,便不仅仅增加大地艺术在大众视野中的存在,并且可以提高人们对所处设计环境带给人类的体验感受,这样的景观也会更加深得人心,并加强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在新时代新矛盾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发突显,对城市景观的要求也逐渐增高。

一、大地艺术

(一)大地艺术的产生

大地艺术,是由极少主义艺术的形式发展而来,其诞生于美国社会混乱时期,社会问题使得艺术家们无从创作,便开始追求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大地艺术中,它主张回归自然,以自然生态承载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1968年大地作品艺术展于美国纽约的杜旺画廊举办。大地艺术于此时出现在大宗眼界中。

(二)大地艺术的特点

大地艺术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大地艺术多为抽象、简约并富有秩序,这一特点不仅符合当代大众的视觉审美,而且跟随的时代的设计趋势。在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到世界的角落中,大地艺术作为室外艺术创作,作品多在宽阔的田野山地等,而城市景观也是在室外的开阔场地,这便与城市景观设计有了相通的要素。在功能性的深入研究中,我们也应该将大地艺术融合在景观设计之中。

二、大地艺术与环境景观设计的融合

现代景观设计一直受到当下生态问题及现代主流艺术思想的影响,要注意平衡人的需求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以及以人为本成为现在主流设计思想。

(一)大地艺术对景观地形设计的影响

在景观设计中,除了对功能、绿化设计等之外,其中对地形的处理也一直是设计中的重点之一。传统景观设计中对于地性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源于自然”,以自然地形为主;一是“人定胜天”,即将设计以规划式地形设计为主导。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设计师们也开始思考“将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在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的庭院设计(如图1)中,哈格里夫斯运用丘陵状地形表现地形的从横交错与起伏变化,运用十分有张力的设计形式体现了大地艺术的神秘感;长谷川浩已在横滨港湾地区水岸公园规划设计中充分表现了大地艺术的特点,运用错落交叉的近似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把草坪分为几块,以人工手法处理自然环境,把大地艺术的特点充分运用在设计中。地面的巧妙处理引起了一些景观设计师的注意,并为当下景观设计师引出许多出色的想法及作品。大地艺术的思想开拓了设计师的视野,为景观设计师们提出了自然观念和生态观念,例如在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中,把大地艺术的创作思想运用在景观设计中,把设计的思维嫁接在生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艺术的综合设计形式。由大地艺术影响下的景观题材出现,它与以往僵硬和缺乏趣味性的景观设计不同,在此影响之下的景观设计将城市的地表容貌加以琢磨,增添了室外空间的趣味性,充分表现了设计的灵活感,给人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

(二)大地艺术于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矛盾冲突与优秀案例

大地艺术给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导向,但所有的事物发展都是有一个度的,把握不好便成糟粕。城市空间当中更多体现的是城市的工业化及现代化,但是大地艺术更多是体现自然,而在城市空间中,大面积的自然用地需求与城市的生活需求,有一定矛盾。所以我们在进行将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中,一定要注意考虑人在空间中的使用情况,使大地艺术的理念更好地为人所用,也使景观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如果只执拗地追逐着一个大地艺术作品的形式感和体量感,一定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例如只为了做出一个大地艺术的外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却使用率又低,成为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景观,将会大大降低它的意义。景观设计还需以人为本,毕竟计为人而设。景观设计师应在大地艺术中学习它的生态理念,并注意到其形式的美如何运用在自己的景观设计中,无论空间的大小,都能将这种知识运用自如的能力。以下是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两点矛盾冲突与巧妙化解这种矛盾的优秀案例。

1.大地艺术表现与城市实际结构的冲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因土地的利用性和功能性决定,结构规划过程中要遵循同心圆、扇形、多核心学说为主。城市以满足人类需求为主,设计中更多的是楼房等建筑物以及土地的充分利用为中心。而大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需要大片的土地面积做主要创造素材,然而城市内更多的大面积土地将被作为城市景观,但是若能将大地艺术于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位于瑞士的“童年的印记”,在高处,我们可以看出“童年的印记”以简明的曲线线条勾勒出形似山脉的地面形态,人可以在其中漫步,并不同于一般平整的地面,高低起伏的地面及空间形式给儿童提供了更好的玩耍空间。在夜间,装饰在山脉地形上的地灯林亮起,起到一种提醒的作用,星星点点的地灯也更好地为该景观在夜间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2.艺术寓意与城市的使用功能的冲突:艺术作品都有其本身的艺术寓意,这也使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使用功能。而城市以人类生活为基础,在环境景观设计中无论何处都要落实其使用功能,这便与艺术寓意的本质相离,但大地艺术以自然为主的创作理念却依然可以为人所用。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就常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大地艺术的基本理念形成一个生态与艺术的集合体,例如哈格里夫斯的作品——烛点台文化公园,在详细的分析该区现有状况后考虑到该地的主要风向,哈格里夫斯以设计一些以土为主的材料,沿着海岸线堆砌而成的具有屏风作用的山,在最靠近烛台体育馆一侧的山上开启一个缺口,以引导海风的进入并以此作为烛台点文化公园的主入口。公园的“U”字形园路的两个临水端点设计成用于景观平台。公园整体简洁明朗,没有多余的装饰,将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以一种新的方式将景观呈现给世人。

(三)大地艺术的互动性

大地艺术的本质就是将人与自然结合,所以,由此而生的景观设计也要如同自然一样,要先经得住长年累月的侵蚀,并且可以将自己至身其中,而不是远远观望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有这样才能将趣味性最大地发挥出来。例如CharlesJencks的人造大地艺术“生命细胞”,由8块不同的地形构成,相互之间有长提相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地形,远观即为层层叠叠的绿色起伏坡地,近看则为高低错落的八块活动空间。将大地艺术与景观的结合,将人对设计的感受拓展至远距离与近距离不同的观赏体验,使得增强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感的体验,并结合景观雕塑丰富整体设计的细节感受。充分体现了大地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性,让设计不只是可远观,更大限度地体现自然带给人的亲近感与趣味感。

(四)大地艺术对于废弃工厂的影响

大地艺术重自然,而非单纯的造型。在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大地艺术便产生于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大地艺术首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价值体系及道德标准不断遭受冲击,艺术家们难以安定地进行艺术创作。当时也正是美国工业化相当繁荣的时期,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激起了爱国艺术家的强烈责任感,望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人与自然的同存,大地艺术由此诞生。在此社会环境中,很多设计师开始将大地艺术与废旧工厂相结合。例如将废弃工厂改造为主题公园的德国鲁尔区埃姆舍公园。在德国工业时代进程中,鲁尔区曾是德国的工业中心,在20世纪50年代后不断衰落,在这150年的工业进程中,当地形成了很多以钢铁制造和矿山开采为主产业的工业厂区。铁路、公路、运河阡陌交通,高压输电线等以及大型机床和工业器械成为该处的特色。在埃姆舍公园的设计中,最大的创新点是把原有的工业区改造成适合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区域,并保留前工厂的工业设施,通过融合和改造创造了全新的工业风景观。这项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工程,带给埃姆舍去全新的发展方向,并解决了当地资源利用的难题。从而赋予该地区新的生机,这一创新性的改造影响了景观种类的发展,并为世界范围内其废旧场地的利用改造梳理了良好的范例。也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景观设计风格的作品。

三、大地艺术与环境景观设计的融合

大地艺术其本质源于自然、土地,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其带给人们的感受无疑是震撼、壮观、可接近,这也是大地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大地艺术的创作中,把自然的形态经过简化、融合和重组等手法是设计的重要元素,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在与环境景观的融合中,将自然元素和自然材料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其中在以自然元素为设计符号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适用于人的功能元素。此设计方法将设计更好的适用于人本身,同时也增加景观设计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此类设计的发展均为大地艺术所持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融入简洁而无细节的元素

大地艺术中“极简主义”的创作方法为现今景观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大地艺术追求简单化,创作手法多运用减法、几何元素结合的形式,创作元素中的点、直线、圆、四角锥、螺旋、金字塔等基本几何形态的运用基于根植于人类集体的无意识,它可以在无意识状况下进行阅读,用简洁的元素表现深奥的思想,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特点。景观设计中对地形的处理上借鉴于大地艺术的抽象画表现,地形规划设计中以土地为素材,通过人工化、主观化的形式改变了大地面貌,不似传统景观规划那样生硬死板并与自然格格不入,也不似传统的自然式地形那样为“自然而生”,在与环境的融合时也充分地表现自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体验感受和视觉冲击。这与景观设计的设计思想、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成为了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融合的基础。

(二)追求四维的过程体验

德玛丽娅在七十年代总结道,“艺术家用泥土创造的同时还用时间来创作”。她认为时间元素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强调材料与时间的关系。大地艺术家霍德里地曾在作品——时间之岛,灵感及来源机起降瞬间,在乘客看到飞机起降时的动态感受时引起许多遐想。这些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转瞬即逝和非持久的特性给了景观设计师很大的灵感启发,引发了一场景观设计师们重新认识景观的浪潮和契机,由此提出了新的景观系统——动态变化系统。他们认为景观设计也不仅仅是建造一个环境、一个空间,更因该是把环境、空间营造成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

(三)将雕塑与环境紧密结合

在传统西方的景观设计中,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但雕塑元素作为环境的装饰元素存在于环境中。大地艺术作品把雕塑融合在环境的基本元素中,不单单作为环境的饰品存在,使得雕塑的内在含义得到扩展并延伸至整个作品中。大地艺术的雕塑特点很多都可以在景观设计作品中找到,例如使用自然材料、融于自然过程、抽象性等,在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过程中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雕塑或景观形式——雕塑性景观。如野口勇设计的“加州剧院”中,庭院景观就充分体现了把景观当作空间雕塑的设计思想,并渲染出与周围很强的互动感和很强的感染力。

(四)大地艺术与环境景观设计的材料运用

大地艺术在创造中使用的材料多数取材于自然,例如:岩石、树木,还有自然中的力量,比如风力,水力等,哈格里夫斯说过“各种元素诸如水、风和重力都可以进入并影响景观”。大地艺术在艺术语言表现、设计理念和材料的选取都传达给人回归自然、绿色生态的理念,在作品中表现人与自然环境的思考,这一点更加展现了大地艺术的设计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大地艺术在产生之初就围绕的生态而行。所以,大地艺术家无论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将大地艺术作品呈现给世人的时候,都十分在意自然生态的保护,这对当今景观设计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四、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行业的推动

(一)大地艺术拓宽了景观设计师的视野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大地艺术更加关注自然,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均以不影响自然环境为设计要素,其作品庞大而震撼,加深人对自然的感知。以天津桥园的设计为例,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并回归自然、服务自然为目的,针对城市绿地规划和废弃用地等为改造内容,进行生态恢复、可持续生态化设计。案例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环境脏乱差,于此,景观设计师运用了生态环境中强大的自身恢复能力,对案例地形进行了有效设计,建出不同深度的水塘,人为的形成了一个仿造的生态环境,使这个环境自然恢复,并将该地区的城市文化和本地常见的植被运用在设计中,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景观设计。这不仅为当地百姓解决了生态问题,还为该城市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态基地。此类的生态公园也为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该公园以生态性为主,多以自然元素作为景观设计元素,并无大量的装饰,节省了造价。该景观设计为人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新模式,并对人展示了生态主义蓬勃发展的力量。

(二)大地艺术的创作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考

在大地艺术家对自然中各类材料使用并展于世人的同时,这些新的创作思路也流入现代景观设计师的脑中,多种自然材料的运用,多种的设计形式,都出现在景观设计方案中。例如美国艺术家CgarlesJencks设计的“细胞的生命”及Biesbosch博物馆岛。

篇6

“明日之城”项目开发时间从2001年到2010年,地点在马尔默市西部的一个旧工业码头区,该项目旨在将这个废弃的码头改建成占地30公顷,可容纳1000户居民的综合住宅区。它最初的开发和建设理念在于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21世纪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和“我们的生活方式该何去何从”的辩论。在瑞典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明日之城”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成为迄今为止欧洲最大规模的住宅示范区。实现了1000多户住宅单元100%依靠可再生能源,是瑞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成为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深绿型生态城的一个优秀代表。

因地制宜的节能措施

“明日之城”项目体现了设计者节能的主旨,它带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型的生活。马尔默的节能措施主要体现在能源减耗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两个方面。

瑞典地处北欧,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炎热,所有建筑物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就是取暖。马尔默严格规定每户的能耗每年每平米不能超过105千瓦,这包括了全部家庭用电以及空调所使用的能耗。这在满足使用需要和保障舒适的同时,体现了节约能源的原则。此外,“明日之城”还通过不断提高能效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例如,制定“质量”,普遍采用三层断桥式喷塑铝合金门窗、高效暖气片并配备可调温控阀、可调式通风系统、节能灯具、室内热量回收系统等等。

“明日之城”为了达到能源的供求平衡,引入了“大循环周期的概念”,即社区的电网、热网与市政电网、热网是串联的,保证了社区可再生能源在生产高峰时可将多余电量输给城市公共网,不浪费;反之亦然。目前利用这种方法,“明日之城”已经实现了1000多户住宅单元100%依靠可再生能源,实现了社区能源的自给自足和供求平衡。而这些能源的供应,100%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马尔默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但是并没有全面发展,而是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了其中的风能和地热能。在社区北边的不远处,有一个2兆瓦的风力发电站,依靠风力发电,可以满足社区99%的家庭用电需求。120m2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系统和1400m2的太阳能板则用于发电和供热,可以满足社区1%的用电需求和15%的供热需求。除此之外,这个社区85%的供热需求来自于地源热泵技术。由此可见,风能和地热能是作为该社区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满足社区供电以及供暖等需求。

节水、节地有妙招

瑞典湖畔众多,淡水资源丰富,但瑞典人不仅并未因此而无节制的滥用水资源,他们普遍使用诸如节水马桶和节水龙头的节水器具,社区的排水系统与市政管网相连等等,而且更注重污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区的污水通过市政管网并入市政府污水处理系统。有的经过发酵处理生产沼气,净化后可以达到天然气的品质;有的对污水中磷等富营养化学物质进行回收,用于制造化肥再利用,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篇7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体现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参考文献也是有法律效益的,文中引用内容的要做上标注,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旅游学刊

[2]杨志平,潘文焰,赖玺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项目治理酸雨污染开展生态监测张家界环境治理为旅游添后劲.中国环境报

[4]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

[5]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7]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河池词条

[2]关于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更新时间:2012-9-16作者不详

[3]广西年鉴编委会,广西年鉴2004[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4]河池市生态旅游魅力,百度文库,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河池论坛牛头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刘淑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以定州黄家营葡萄酒庄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58-62

[7]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35-140

[8]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97-99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J].当代经济,2009,(11):54-55

[10]张金安,张吉立。大庆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42-45

[11]张芝敏,陈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2):56-57

篇8

新生代设计师雷磊将一个画工的房间直接放到了上海世博会的深圳案例馆。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深圳案例馆,外墙是一幅巨大的“太芬丽莎”,内里讲的则是大芬村的“城中树再生”故事――20年前,这里是深圳市郊的小村落,只有300人口;20年后,深圳城市扩张,这里成为被高档楼盘包围的城中村,但这条城中村的突围之路,不是靠出租,而是靠出口――欧美60%的商品油画在这里量产,油画的出口最高达到过一年4.3亿元。

大芬村的再生契机

“大芬村是一个很有梦想的地方,但大芬有很多苦涩的地方,有很多原创转型的阵痛。我觉得艺术家会对这个地方的变化更感兴趣。而不是这个地方的表面的形态。”雷磊做过深圳案例馆大芬村的开场动画,讲的是大芬村的历史。

世博会成为了大芬村发展的契机。深圳的城市规划官员特意将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的衍生活动,变为发生在深圳的“城市事件”――2010年5月,大芬村举行了“对流・大芬国际当代艺术展”,将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展览和独立策展制度的形式引进大芬;2010年8月,雷磊从北京来到深圳,就是为了参加“深圳大芬国际壁画邀请展”――北爱尔兰、英国、德国、希腊、美国、意大利、以色列、瑞士、南非和中国的25个艺术家与艺术家团队来到大芬村,用壁画为大芬村进行一次集体创作。

“我用宇宙来表达幻想与梦想,很多农村人来这里找梦想。用飞船、流星,代表大芬的速度。大芬40天完成了40万张油画,中国人的速度是最牛逼的,所以《2012》里的诺亚方舟,也在中国造。”在壁画展上,雷磊用这样的方法表现了大芬村。

希腊的画家Woozy来到太芬村后做了一个梦,每天所见的高楼和村庄,在他的作品中幻化成各种几何形状。而他则将飞鸟凸显在画面的中央,因为在他看来,鸟是极具灵性的动物,热爱自由。瑞士的艺术家Toast则在作品中使用了红、蓝、白三种颜色,红色象征着幸运和财富,而白色代表的是与红色相反的悲哀与死亡,而它被心形的气球带上蓝色的天空,直到永恒。 “世博会其实就是一个机会,既然以大芬村为案例顺利地被通过,我们就想到了,能不能利用这个机会,把这部分政府的投资,除了在世博会现场做400平方米的建筑以外,返回一些到大芬村,能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推动。大家觉得这个事情是值得做的,这是一个契机。”壁画展总策划、建筑师孟岩发表了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是进一步引发村、城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的机会。

“壁画本身比起其他的架上作品和室内的装置作品的话,它对公众的冲击和影响更直接、更猛烈,尤其是大幅户外壁画,我觉得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可能更容易和社区、和周边的人发生关系。选择壁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它好像更不高雅一点、更通俗一点,它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品马上公众就能看明白,但是他这种交流可能更直接。”孟岩如是向公众说。他在壁画展的“策展前言”中写道:“容置在公共空间的壁画艺术体现了人们对于情感表达的热望与敏感,以及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需求。这在当下中国快速和粗放的造城运动之中所产生的大量缺乏表情和活力的城市空间里无疑是一剂良药。”

大芬村的公民建筑

“我现在刚到大芬村一年,是为了生存。大芬村的租金还是比较高的,像一般的出租屋,一房一厅,二十几个平方,要七八百。大芬村经常参加文博会,政府也宣传,它是靠商业起来的。做画生意的都会到这里挖金,下订单。现在有部分的人开始走原创的路子,因为画画的人越来越多。但做原创的人,可能一张画都卖不出去。如果做商业,基本功扎实,在这里一个月挣上几千块、一万块钱都比较容易。我有个朋友在这里开画廊,他跟我说,你在这里都挣不到钱,哪里可以挣到钱?如果你画得好,挣钱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高中毕业的徐红出生在重庆一个贫穷山区,画画是自己学的。他来到深圳10年,做过门童、服务生、工地上的工人、装饰设计师,也常常做义工。他为深圳的游乐场与房地产项目画过壁画,拿过文博会临摹大赛一等奖,也与深圳中英街博物馆馆长孙肖、画家张恒X--起创作过15米的油画《百年中英街》。

“大芬村的复制品销往全球,在全球各地的宾馆、饭店都有,他们的口号是占领全球的墙壁。太芬村给我的感觉,跟在北京的石材加工厂、我老家江西很多很便宜的瓷器厂一样,它可能就是中国把油画艺术变成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产业的发生地。但它要发展的话,很多时候就要往原创发展。但很多画工跟我说,他们要到北京去做原创,但听说你是大芬的,可能就会有一些问题。大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雷磊如是说。他曾和一个德国人到一个画工的房间,“老外现在是越来越懒,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他看到一个地方,如此劳动密集型地去做艺术创作,疯狂,觉得很有趣。我在巴黎看到的蒙娜丽莎的复制照,全是这儿来的,罗浮宫旁边的,可以卖到几万欧元。”

“模仿的画不会达到这么高的价钱。”徐红摇了摇头说,“大芬村做一幅蒙娜丽莎,有的能拿几千块钱,有的只能拿几百块钱。靠量才能养得起画廊。国内很多地方,用另外的眼光去看大芬村的人。就像陈丹青说过的,大芬村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平色你有能力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

大芬村的作画者前所未有地需要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一个将城中村和附近高档楼盘自然地连接起来的美术馆,正在成为他们的平台。“美术馆每个月都会有画展,任何来大芬村的人,商业老板、收藏家、游客都会来这里看展览,喜欢哪个人就可以通过美术馆,直接联系上这个人来购买他的画。但在北京,或者其他地方的画,就没有这样的平台。但是,要好的作品,必须原创,才能进入这个美术馆。要市美协,包括大芬美协来评定这些作品。”徐红说。

总策展人孟岩就是大芬村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师,他说:“美术馆属于公共建筑,应该更多能跟周边的社区发生关系,作为一个装置,能够激活周围的社区”。太芬美术馆在2005年设计、2007年建成,当时孟岩注意到大芬村每年有一度的临摹大赛,每年临摹大赛的前五名是能够得到进入城市的资格。当时他们就想让美术馆也成为画工的“出口”。

所以大芬村美术馆的外墙预留了形式各异的大型画框。“我们希望它不是一道传统意义上的墙。我们看到周边有很多高楼,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高楼,是新兴的中产阶层社区,他们原始的设计都是背向大芬村的,他们是不看大芬村的,是看外面的,我们也希望在外墙上通过这些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光是美术馆的外墙,实际上美术馆的外而还有两座

桥,这也是美术馆对外的姿态。”这是孟岩的说法。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副处长周红玫长期关注大芬村的命运历程。她说:“当时我起草美术馆的任务书,赋予了大芬美术馆完全不同于体制内的美术馆的功能。有三利,功能复合在一起:交易、销售和展示。”大芬村美术馆跟着整个大芬村在演化,它不像广东美术馆身处在广州最美丽的城中小岛上,而是身处在一个草根化的城中村,并渐渐成为这个量产艺术的城中村里,人们梦想的一个出口。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深圳馆的展览叙事总导演牟森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深圳30年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大芬村的20年在我看来仅仅是蓄势而已。推动大芬村转型的力量是人的尊严,大芬村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了一座村,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非常有力量的一个代表,这是英雄般的史迹。”

雷磊则将这个过程视觉化:“政府要去解决的,是过度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在关于大芬村的动画里,有一个俄罗斯方块的设计。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农村没有地方发展,农民就不断地加盖房子,收租金,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但又不会消去。我就用这个做动画,政府也觉得很有意思。至于深圳如何去改变这样的一个生态?就是加入了一个油画的产业链。”

周红玫 通过大芬村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副处长,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策划建设办公室主任,申博案例提案人,深圳案例馆核心策展人之一)

2005年,我开始关注大芬。我在龙岗区规划局工作,建这个美术馆的时候,当时我起草的任务书,赋予了大芬美术馆完全不同于体制内的美术馆的功能。有三种功能复合在一起:交易、销售和展示。也有艺术家工作室、咖啡厅之类,希望它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是穿越的,是你可以享用的一个公民建筑。

我们搞了招投标,找到了都市实践孟岩,当时是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美术馆差点就被搬掉。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制衣厂,这个制衣厂拆不掉,要付出超出一般的代价。当时的这个区领导就决定把这个美术馆搬到别的路,或者以后再建。当时我决定冒一个险,就拿这个方案,闯入区领导的会议室,做了一个演讲。这个方案确实是好,区长也说,这个建筑师是发自内心去热爱这个地方,是有灵魂的作品。它是一个非常亲近的姿态,它就像织补,就像百纳布一样,把这个城市织补起来,有效地缝合起来,而不是植入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

我当时就是胸怀这个理想,想改变这边的文化艺术生态,成为一个大家都可以享用的公共开放空间。在设计时候,就埋藏了一个艺术再造的计划,在外墙预留了一些画框,当时想的是,让大芬村优秀的艺术家往里面画什么的。但是,也是一直没有实施。

这次世博会,我是负责深圳案例馆的,我做的这个大芬村案例,也获得了国际遴选委员会的通过。在做这个案例馆的时候,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单纯做一个成就的展示,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我觉得世博是一个机会,是可资利用的一个非常良好的契机,是一个可以促进城市再生的进程。当时我就有了壁画展的计划,后来1月28日,“大芬丽莎”的集体绘制活动之后,我第一次看到画工走进这个公共空间去使用这个空间,当时把我们的团队都感动了。很多人使用这个公共空间,它才有活力。所以,我们就将它策划成大芬壁画节,安排为世博的延伸艺术事件。别人都在世博的场馆里举行活动,但我们会有延伸的艺术事件,在城市里头。

篇9

苏里尼(Zurlini),阿莫迪欧(Amadio)和罗西(Rossi)提出了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测度公式[13]。其中,Fr表示系统在时间t的脆弱性(fragility);K是一个常数,与特定的系统有关;α代表系统的敏感性;U代表系统所经受的干扰。当系统非常脆弱时(即脆弱性大),系统的弹性就小,反之亦然[5]。因此,可以根据脆弱性和弹性一体两面的关系,借鉴此公式将常数K忽略,形成以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公式:。R是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x是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y是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干扰。考虑到旅游城市最吸引旅游者前往的就是旅游景区。这些景区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常常需要承担来自旅游者的更多的“压力”。旅游景区相对于旅游城市的其他区域也就显得更加“敏感”。彼得罗西洛(Petrosillo)等认为旅游景区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该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即景区面积越大常常越不敏感,景区面积越小就越敏感,因此生态系统脆弱性公式中代表系统敏感性的α某种程度上说是与景区面积密切相关的[8]。基于此,弹性公式中的x也受到景区面积的影响,但考虑不同尺度旅游社会—生态系统间的可比性,本研究认为用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景区的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百分比更合理,该百分比越大就说明越不敏感。同时,我国学者陈娅玲和杨新军的研究表明,旅游区系统的敏感程度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等级系数有关,并且用极品级、优秀级、良好级3个不同的吸引层次[14],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

2案例研究

2.1案例区域

在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前,下辖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工业园区,以及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和太仓5个县级市。各区所管辖的旅游景区仅考虑国家AAA级及以上等级的景区。应该说,这些旅游景区是各区较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最主要的吸引物。

2.2数据获取

根据研究方法中列出的弹性公式,要测算苏州各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各区面积和人口,以及各区AAA级及其以上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面积,以及接待旅游者的数量。各区面积和人口数量可以从《苏州市统计年鉴》中获取,各区所管辖的旅游景区以及各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数量则可以从苏州市旅游局的《苏州年度旅游业发展报告》中获取。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苏州在统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数量时,将平江区、金阊区和沧浪区合并统计。考虑到这三个区面积不大,均位于苏州古城内,旅游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将这3个行政区在本研究中合并为一个小的研究区域,本文称之为“古城区”。因此,本研究将案例地苏州分为古城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工业园区、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和太仓共10个小区(见图1)。此外,考虑到各区人口数量和接待旅游者人数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这两个数据在计算时均采用了近3年平均值的算法。表1是测算苏州各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所需要的数据列表。

2.3弹性测算

根据弹性公式,半定量的估算旅游城市苏州不同区域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首先计算各区景区面积所占区域面积的百分比;然后计算各区旅游景区的平均等级;再计算近三年内各区平均接待旅游者人次数和各区近三年人口平均数的比例;最后将前两个数值输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用Ward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10个区域分成若干类(见图2)。聚类分析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各个区域的弹性大小。聚类分析树形图的结果(图2)表明根据苏州各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大小,可以分成三个类别,即弹性小、弹性中和弹性大。其中,古城区目前属于唯一一个弹性小的地区;常熟、昆山、吴江和吴中区属于弹性中等的地区;而相城区、太仓、张家港、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是目前弹性较大的区域。图3用三种深浅不同的绿色标识了苏州10个不同区域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的大小。

2.4开发建议

冈德森(Gunderson)和霍林(Holling)指出适应性循环理论是弹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它阐释了系统弹性大小与系统所处的适应性循环阶段之间的关系[5]。适应性循环理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总是经历着一个重复的循环过程,包括快速增长、稳定、释放和重组四个阶段的适应性循环[5](如图4所示)。也就是说,社会—生态系统在经过了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后,会经历一个释放阶段,在释放阶段中系统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系统会经受外界的某些干扰,这些干扰对系统的破坏具有某种创造力,成为重组和再生的来源。之所以称之为“适应性”循环,是因为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经受干扰和维持其功能和控制的适应能力,即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系统在从稳定阶段进入释放阶段时,弹性逐渐减小,脆弱性变大,一旦超出阈值,整个系统将失去控制,进行重组,然后逐渐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和稳定状态。因此,通过对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的估算,可以分析出系统所处的适应性循环的阶段,进而对系统的发展提供适应性管理建议。基于此,在对苏州10个不同区域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的半定量测算的基础上,可以将适应性循环理论运用到本案例的研究中,分析出各个区域目前所处的适应性循环阶段,并提出开发建议。(1)苏州古城区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最小,系统正介于稳定阶段和释放阶段之间。古城区中包括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质量较高,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业比较早的地区。依托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旅游业发展得已经较为成熟,同时其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已经面临很大的压力,一旦再有外在干扰,系统很可能会超出临界值,使整个系统失去控制,进行重组。因此,这一区域特别需要关注保护问题,以避免系统完全失去弹性。(2)常熟、昆山、吴江和吴中区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居中,系统正介于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之间。这些地区旅游发展相对于古城区而言起步较晚,大多数是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才逐渐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例如,昆山、吴中区和吴江拥有周庄、锦溪、甪直、同里这样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吴中区拥有太湖这样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常熟则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区(虞山尚湖风景区、沙家浜风景区等)。依托这些优良级的旅游资源,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还中持续增长,旅游开发活动要谨慎开展,随时关注系统的弹性变化。(3)相城区、太仓、张家港、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最大,系统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些地区都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相对较低,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例如,太仓市和相城区均无AAAA及以上等级的景区。而张家港唯一的一处AAAA级景区——凤凰山风景区从2006年才开始进行旅游开发,2011年才获批为国家AAAA级景区,游客人数正逐年增加。这些弹性较大的区域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强,可以进行一定的旅游开发活动,修建一定的旅游接待设施。图3标识了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大小所大致对应的适应性循环的阶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的相对大小与其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适应性循环过程的前两阶段同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5]是一致的,但适应性循环理论能更全面的理解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过程。

3结论和讨论

篇10

关键词:山体公园;景观设计;山体地形;人文环境

公园作为一种人们工作之余重要的休息场所,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至于大量的山体公园不断出现,有很多城市中都借助于自然的山体营造山体公园。但其中大部分的公园都较为偏远,并且山体地形都比较复杂,以至于公园的各类休闲设施都不完善。应该充分考虑山体地形的特点,并结合城市的人文环境,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出更好的山体公园。

1 山地公园

1.1 山地公园的概念

山地公园就是指位于城市或城市近郊,且大部分具备山地地貌特征,满足公众休闲、游憩和娱乐等功能,并与山体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园。山地公园的地表情况一般都是高耸复杂的,有一定的绝对高度和有一定的相对高度。

1.2 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由于山地公园独特的地形特征,其景观设计和平地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山地公园的地形高低起伏,空间形态多种多样,拥有着独特的地域形态。其次,山地上植被的光照、水分、土壤等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形成山地独特的景观特征。正是基于这样的山地景观空间与地形特点,在设计和营造山地公园时,其视觉空间会受到山体空间朝向的影响,不同的山位会存在不同的景象特征与视觉空间类型。通常可以将山地分为坡底、坡中和坡顶3类,在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坡位,因地制宜地设计景观。

2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

相较于平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山体公园的地形高低起伏较多,较为复杂,因此,公园内的景观还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同时根据山地的独特性处理好山地公园的各种景观要素。首先,要从山体的视觉空间角度分析。不同的山置需要选择不同的景观设计,比如,山地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其视觉空间较大,视野较广。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山顶的特点来开发公园的景观,尽可能延伸视野,获得全方位的山地景观。再如,山体的山麓地带,其视域则相对有限,将其作为主要的公园活动场所,则需要在山体与城市的过渡地带进行相应的设计。其次,要注意山体公园内游玩路线的设计。因为受山体高低起伏的影响,在道路的开发和组织方面都比较困难。因此,要根据山体的走势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使得道路设计尽可能地充分展现多样性,让不同的山体路线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设计师可以在考虑顺应山体地形上,尽可能地使公园道路与环境相互适应。同时可以利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同时进行,呈现出山体公园道路的立体性,从而为游玩者提供更多的游玩乐趣。最后,要以人的心理需求为依据进行山体景观设计。公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的休闲需求,使人们获得身心的放松。为此,在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公园内的道路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得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真正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3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手法

3.1 城市人文精神在山体公园中的展现

由于地域的不同,每个城市的文化传统也就不同。在设计山体公园景观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城市自身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进行人文设计,达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增强人们对公园的亲切感。当然,在公园建设时不仅要体现人文性,更要维护好山上的花草树木,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适应、相协调。此外,还需要综合利用山地资源,充分考虑到城市山水空间的格局变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并且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山地公园景观。

3.2 地域性特色在山体公园中的表现

在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地域性,因为地域性是对环境人文和自然特性的反应。在景观设计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山体的自然环境,使得城市的文化风貌建设与城市地域性相协调。例如,在建筑物色彩上的选择就需要与城市整体传统风格相一致,凸显当地人的生活场景,使得人们更好地融入其中,体会城市文化。再如,根据山体的走势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使得道路设计尽可能地充分展现多样性,让人们在游玩时充分感受城市文化。

3.3 注重山体公园的景观空间组织

在构建城市与山体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时,要注重做好各方面的连接,比如,山体与山体、山体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做好城市空间结构分析,确保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最大可能完善山体公园的景观空间组织。另外,在分析山体公园的景观效果时,还要注意山体轮廓线的夜景效果,使得夜间的山体景观效果也能与城市相得益彰。

4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价值取向――共生性

景观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在不同的时期,设计表现都是不同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山体公园景观设计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必须要有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初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仅仅是致力于形式与硬质铺装的组合,设计大多忽视了原始自然的存在。因此,设计要摒弃最初简单而自我的方式,要注重设计空间场地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寻找共生性,将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与自然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寻找平衡点,将山体公园景观设计建立在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上。

4.2 生态保护

不管什么样的建筑样式,还是什么样的景观设计,都需要考虑到生态保护问题。尤其是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其本身的开发就是在间接破坏原始生态,因此,必须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设计开发,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理念,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4.3 安全性问题

山地公园毕竟是在开发生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问题。不仅存在着比如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洪水灾害等自然灾害,还存在着比如火灾等人为灾害。安全性问题必须值得我们注意。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的原则,做好山地公园景观设计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

5 山体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5.1 地形结构分析

该山体公园占地面积约20hm2,位于江苏徐州市,属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堆石较多,无植被,如图1所示的万科山体公园的地形图。项目原为采石场,山体开挖岩床裸漏、缺水,对植物生长十分不利,因此,在设计中考虑通过对雨水的集中收集到地块南端现有的集水矿坑内,在旱季期用于植物浇灌,浇灌方式为滴灌。在植物设计上选择耐旱、抗盐碱性强的植物。这个就是要充分考虑地域性,通过分析地形特征,选择合适的景观进行设计。

5.2 景观设计分析

5.2.1 塑造山谷印象,保护生态。万科山体公园最大程度的尊重原有场地,最小限度的建造人工设施,因地制宜开辟简单登山道,巧妙利用场地原有高差,营造不同于其它公园大气开阔的“山谷印象”,如图2所示的山谷印象图。这就是充分利用景观空间组织来营造的景观设计大局,并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坚持城市与自然的最大共生,使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5.2.2 充分保证安全性。为了营造大空间、大场地,借山之势,在市政道路连接处开挖,回填到毛石挡墙的周围,进一步保证了场地的安全性。同时,对重点范围重点覆土,设计毛石挡土墙并种植植被,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保证了场地的安全性。

5.2.3 回归自然,因地制宜。重拾过去的记忆,这是对自然的回归尊重,尊重地势地貌,熟悉来自当地的材料、硬景观和本土植被。在植物选择上,使用能适应喀斯特土壤的植物,例如,刺槐、侧柏等。采用大量适应徐州气候的乡土树种,以及运用人工林藤本植物进行现有林分的合理改造与修复。大量使用本地材料,保持了场地原有特色,只是略加梳理,使公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趣味。我们的使命是自然放松、不突兀、不特意的景观,让人有自然放松的景观感受。这也是应地制宜地进行景观设计,并能巧妙地回归自然,达到很好的协调效果,似乎浑然一体。

5.2.4 充分融入人文情怀。万科山体公园在不同的场地设计上,都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形式,同时依托于场地不同的人文情怀,给予了场地自己的灵魂精神。这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到好处的人文设计,达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有效增强了人们对山地公园的亲切感。

5.2.5 重塑现代人与山体共生的生活方式。万科山体公园将现代人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带进公园,赋予公园更多的功能性,在保持自然特色的前提下,营造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景观,重塑现代人对待山的依赖与山体共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