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环境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环境调研

篇1

一、我县投资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1、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县政府根据《xx市第四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对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2个单位重新制定了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由授权窗口直接办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1503项,全部按时办结,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亲商为服务重点,完善奖惩制度,选树创业典范。对原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认定办法、考核奖惩规定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落实和兑现,给投资者以鼓励,给引资者以奖励,形成了全县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环境品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狠抓路、绿、水、楼、灯、广场等城市要素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我县的城市硬件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多数企业认为有较大的改善。

二、当前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少数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上通下阻,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代表们反映,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反差比较大,政府出台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单位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业角度灵活制定政策、运用政策。

2、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代表们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在我县一些部门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仍然难办。投资一个项目或搞一项建设,审批周期仍比较长。二是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甚至于为收费而收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重招商、轻安商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让那些有意向到深泽投资兴业的客商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住,真正为我县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增加后劲。 3、经营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二是基础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深泽是石家庄地区的边远小县,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普遍感到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4、人文环境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没有长远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开发建设之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数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堵路、阻挠施工、强买强卖等办法,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投资环境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服务质量的竞争上,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焦点和重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政策洼地效应。 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所有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决不低于周边地区;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决不高于周边地区。二是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尽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入园条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兑现。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奖励兑现措施,确保承诺得到切实、及时的兑现。

2、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进一步增强亲商、安商、扶商的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诚、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良好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县政务中心的作用。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集中、限时审批,真正实现一个头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企业对话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及时收集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和监督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县招商部门要及时召开政策说明会,将应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及时传达到外来投资企业,让企业享受到最大的知政权和知情权。

篇2

一、*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4年,*县生产总值达到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县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好形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实现这一增长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如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短缺的压力逐步加大,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平稳运营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已成为*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目前*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人均耕地接近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森林覆盖率24.3%,水土流失严重。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县十一次党代会制定了建设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前一个GDP翻两番,再实现GDP翻两番,以*县现有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已经远远不行了,因为外部资源不仅受市场价格、运输能力、安全保障等问题的制约,而且受全社会资源有限性和先进地市对重要资源的垄断性的影响,不改变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上述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只有从自身做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3.发展循环经济是全县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环境、资源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考虑到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本县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无论从国内资源储量、地球资源储量看,还是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统一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看,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行不通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4.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做到这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二、*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从县情出发,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环境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产业链、物流网、健康城、生态县,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共生互动,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集中治理;优先建设对全县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资源*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抢救性和强制性保护;对两江两河、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和生态良好地区实施重点保护与管理,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与退化。

坚持依法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执法的力度,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有政府要加强领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

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坚持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技术的创新,实行治理与保护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监测网络和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和水平。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使绝大多数企业建立起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形成“资源利用一绿色产业一资源再生一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建一批健康集镇,建成库区重要的清洁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教育宣传,使生态文明意识广泛深入人心,建设渝东北区域性生态经济强县。

分阶段目标:

第一步:以资源合理*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到*7年,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供需矛盾初步缓解,形成一批资源*发和加工产业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为3吨标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80%和80%。循环型产业快速发展,建成1—2个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和2—3个生产示范企业,搬迁白鹤工业园区。初步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框架,全民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第二步:以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建成循环经济基本框架。到2010年,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耗降为2.5吨标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100%~95%。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10%的小城镇达到生态城镇标准,60%的镇乡街道推行无公害化农业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展清洁生产,生态旅游比较发达,基本建成绿色消费体系。生态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形成全民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社会风尚。

第三步: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重点,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健全循环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循环经济,建成3—5个生态工业园区,3-5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完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以科技为先导、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大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65%。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物多样化得到恢复;65%以上的小城镇逐步实现生态化、园林化,把*县建设成为“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滨湖城市风貌"的渝东北一颗璀粲的明珠。

三、*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及主要任务

1.实施“三大工程”,建设生态乡村。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生物链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将绿色理念置入从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形成“种养一加工一运销”配套的产业链。对农作物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生态食品,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推动一批乡镇建立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广泛*展柑桔皮渣综合利用,如制造芳香油、果胶、橙皮苷和发酵饲料,降低皮渣污染。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白色污染。完善水利设施,增强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等节水技术与设备,提高用水效率。二是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发展生态林业。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造林与*发结合,继续推进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造林,加强封山育林和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荒,保护天然林资源;调整林业结构,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协调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以荒山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使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花卉苗木、森林食品,配套发展木材、果品加工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速生林竹资源,积极发展竹制家具、建材装饰产业链,减少木材消耗。

三是实施富农工程,发展生态养殖业。加强林地、荒山荒坡、草场资源保护和适度*发利用,稳步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建成一批优质畜牧产品基地。加快牲畜宰杀机械化,推进养殖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综合利用畜禽废弃物,打造畜禽养殖加工一粪便、污水一有机肥一优质无公害蔬菜循环链条,实现生态养殖。合理*发利用河流水域及大中小型水库水面,建设库区优质水产养殖基地。组建大型水产集团,实现水产养殖的育、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充分利用库区水资源优势,适度发展水面旅游,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2.突出“三大建设”,打造清洁生产基地。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水电产业和大型机械化煤厂,因地制宜*发沼气等新能源;利用火电厂粉煤灰和脱酸石膏,发展新型建材;淘汰落后的水泥普立窑、机立窑,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二是清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废渣一建筑材料循环圈。加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关破力度,从源头上节能降耗。实施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专项规划,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淘汰落后用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企业。有条件的乡镇要逐步推进中水回用,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和工业冷却用水。做好环保产品认定工作,推进环保技术*发及成套装备的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环保骨干企业。三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环保型链接项目,推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完善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系统。加快汉丰城区污染企业搬迂工作,到2010年完成主城区污染安全隐患企业搬迁治理。

篇3

关键词:内蒙古 经济 环境 协调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新的时期,内蒙古紧紧把握经济发展的利好机遇,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禀赋,创造出了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巨大业绩。自1947年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间经济社会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00年到2009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8.7% 据资料显示,2002年至2009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 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过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序由2000年前的24、25位跃升到第1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在全国的第16位上升到第六位。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乏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资源成本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且环境代价和物质消耗较大,整个经济社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比较突出。而且在这基础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生态效益越来越差,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显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内蒙古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障碍。

二、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

经济增长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粗放式发展方式,一种是集约式发展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过去三十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种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例如通过增大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者的数量等等。但是这些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生产加大成本投入换取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都是重复性建设,科技含量不足等。这是经济发展处于低阶段的表现。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种种不足,在发展道路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发展方式,那就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是为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中的种种不足而出现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要求企业和社会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知识和科技要素的增加提升发展的水平。例如用先进技术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等等。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同时一味的从自然环境中攫取资源,也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若不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内蒙古也将面临资源枯竭,经济破产的危险局面。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对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及时的转变发展方式。因为传统的物质投入和能源消耗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还造成了环境污染现象,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它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建设和发展除了经济指标以外还包括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等等。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GDP也不能综合反映整个社会发展的综合情况。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当中,虽然实现了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但是该地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00年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不足4000吨,但是到2009年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17000多吨。能源消费的增长势必会造成高污染和高排放,这些污染物和排放物最终又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当前的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工业三废的总量还是很高,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一直未能走出粗放型发展的阴影。

(二)能源结构与环境

能源来自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毋容置疑人类活动的频繁导致了环境恶化。内蒙古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地区,而且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也与当地丰富的资源储备有着很大联系。但是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这对该地区经济来说也并非完全是好事,因为经济结构单一使得该地区的能源供应能力和储量极具下降。在内蒙古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煤炭为主,能源生产和消费85%都是煤炭。长期单一的煤炭生产和消费使得该地区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56%以上的煤炭都用在了火力发电上,而对于各种电力生产方式来说,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又是对环境污染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方式。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使得辖区城市内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往日的蓝天白云也不复存在。

(三)环境保护投资与环境

在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中,环境保护与投资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他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治理运营体系。而且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是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在这些方面企业还应当不断的积累发展经验。环境管理项目可以缓解环境污染现象,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一定程度的环境保护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环境保护投资在污染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这些方面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工作,他们能够更加充足和完善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从而使得整个环境能够得到逐步的改善。

三、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

现阶段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典型的能源型经济,这种经济主要是以资源环境为重要依托的。其中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高污染高消耗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最大程度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双向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最现实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经济发展中大量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基础工作就是提高生态效率。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首先要考虑环境生态效益。而且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废物利用,通过废物利用和资源的更加高效的利用能够使得一些排放物指标大大下降从而提升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这样不但能大大减轻当地环境压力,同时还能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指标的增长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全部内容。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是一个地方引以为豪的工作成绩。在这样的观念下,势必会造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地方政府不惜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指标的持续增长。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应当兼顾生态环境。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因此,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就应当及时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还应当在具体的工作中制定完善的计划,确保经济的发展能够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将过去因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弥补回来。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不断加大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能够影响社会存在的状态、内部次序等。为此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工作中也应当不断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节能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宣传教育中我们还应当意识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涉及到政府和企业,而且还是与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当对此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在做到这一点上才能形成环境保护的全民效应。

综上所述,内蒙古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出现了当前的经济与环境不相协调发展的问题。同时在这一关键时期该地区也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为此当地政府应当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挂念,探索实施循环经济之路,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将环保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参考文献:

[1]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篇4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协调发展度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1055045x);2013年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400413049);2014年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3460414065).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动态关联关系,二者之间紧密关联,通过耦合反馈,放大相互之间的协调效应,促进整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状态的转变(见下图).事实上,旅游业的环境依托、资源消耗等产业属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要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承载并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发展又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向高层次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限制的耦合互动关系,反映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对于解决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复杂系统,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从定量的角度揭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望丰富相关的文献.

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与数据采集.本文以赴常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全市GDP、旅游总收入/第三产业GDP、全市第三产业GDP增加值、游客人数/常州市居民数共九个指标来刻画常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另外选取常州市生态环境水平的指标,分别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环境噪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SO2排放量和CO排放量(数据来源于《常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常州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

2.主成分分析.为避免分析结果受到测量数据不同量纲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出两子系统的各指标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得旅游经济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6.641%,另外生态环境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3.672%.另观察各主成分在指标上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判定旅游经济提取的2个主成分分别为旅游经济规模因子、对外旅游经济效益因子;生态环境提取的3个主成分分别为生态规模因子、环境建设因子、空气质量因子.

二、协调发展模型建立与分析

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D=C・T,T=12f(x)+12g(x).

其中,D是子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T是复杂系统综合发展水平,C为协调度,具体表示如下:

C=f(x)・g(x)14(f(x)+g(x))212.

计算旅游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时,为克服主观因素给指标赋权时带来的偏差,因此在研究各指标联系程度及信息承载量基础上,采用熵值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的重,同时利用上述模型得出2008―2012年常州市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974,0.797,0.449,0.779,0964.即看出,2008―2012年常州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2008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09年处于中度协调发展且生态环境滞后状态;2010年处于勉强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11年处于中度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12年处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状态.另外,可知常州市在整个5年间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一个前期下降较大,中期较为平稳,后期上升较大的走向.由此可以预计,未来常州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仍将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呈快速上升趋势.

总之,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才会促使一个城市整体进步.总体说来,常州市的旅游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自2010年来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说明两者能够协调互促,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二者的发展水平有交替变化的态势.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常州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用于旅游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其二,通过立法手段划拨旅游事业的部分收入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从而确保旅游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其三,鼓励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在合理调配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以促进旅游经济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

[2]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3]王辉,姜斌.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15-119.

篇5

关键词: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115-01

一、引言

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环境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安全保障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对构建生态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形势、新要求都告诉人们,保护资源和环境,推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和谐发展刻不容缓、任重道远。鉴于此。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加强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辩证分析

“协调”在区域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当中,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状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表明两者的协调度高,环境的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就能够实现融合呈现,整个生态与经济系统就能表现出“最佳”整体效应与功能。分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从经济学层面上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中心”与“前提”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但是,同时,世界各国正朝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已经并实践证明不可行,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破坏与污染,这些都一再警示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必须首先保证环境生态这个前提不动摇。实际上,两者也并非不可调和,我国已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付诸了大量的多年的实践。处理“中心”与“前提”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在“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付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要一切经济的发展都要在环境与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二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要发展,就必然要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利好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发展根本无法进行。但是,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的确有一个限度、效益的问题。所谓限度,就是要限量、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一区域的资源环境过度开发;否则,这个区域的资源就会迅速枯竭,生态环境容易造成毁灭性、不可修复性的破坏。所谓效益,就是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要集约开发、高效利用,切实提高资源环境的单位利用率、效益产出率。实际上,如果人类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再同步强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轻度环境污染破坏的治理,“利用”与“保护”两者的矛盾就能实现“融洽”相处。

三是“破坏”与“治理”之间的矛盾。由于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具有一种“选择性惯性发展”,即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容易,恢复和治理很难,一旦污染、破坏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远远大于开发利用该地区资源、环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一定会对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蝴蝶效应”。这就警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不能成为破坏,一定要有两个阶段的处理方案。“最好的方案”就是,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不构成污染破坏,这样就不存在治理的问题,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最差的方案”就是,确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这时一定要遵循“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在生态环境还未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之前,实现“亡羊补牢”的最低目标。

三、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协调性的评价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整体处在“比较紧张”向“比较和谐”转变。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呈现出“发展初期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中期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发展后期环境治理成效显现”的特点。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态环境也比较快。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治理环境奠定了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而中西部地区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度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西部地区自身对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粗放,有缺乏必要的治理资金和技术;二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依赖和利用,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为严峻。下面,笔者以东部发达地区作为评价对象,就我国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进行抽样式的评价。

笔者选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通过对这些省市经济系统内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活力、经济集约化水平、民众生活水平等评价指标的分析,以及通过对这些省市环境系统内的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生态抗逆能力等评价指标的分析,综合评估形成11省市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协调度(如下图)。

根据下图,可以发现,11省市的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总体一般,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和广东的协调程度比较好,而海南和山东的协调程度偏低,最低的是辽宁和河北。通过以上11省市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大体上可以评价出全国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所处的水平:全国多数地区的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处在中等水平,但处在较低水平的地区占的比例偏大。这就表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一定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避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结语

综上分析与评价,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建立起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全新格局,坚持整体规划好区域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作,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并加大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力度,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思路和举措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向协同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超美,朱传耿,车冰清.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01).

[2]李仕兵,赵定涛.环境污染约束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内生增长模型[J].预测.2008(01).

篇6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自发展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摘自2005—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 ∈[0,1]。a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b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C 值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越小,趋向于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C值越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系越大,趋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更精确的反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相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度D,进行实证分析,见下式。

    , T=ma+mb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m和n是待定系数,经讨论,我们将m,n均取值为0.5。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特引用协调发展度级别及划分标准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经济系统,E代表生态环境系统)

    二、结果分析

    由计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a、b及耦合协调度D,划分标准如下:在D值为0.1—0.19时为严重失调衰退类;在0.2—0.29时为中度失调衰退类,在0.3—0.39时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在0.4—0.49时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损益型;②a=b为T和E共损型;③a<b为E损益型。在D值为0.5—0.59时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在0.6—0.69时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在0.7—0.79时中级协调发展类,在0.8—0.89时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在0.9—1.0时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滞后型;②a=b为T和E同步型;③a<b为E滞后型。

    下文对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旅游方面看: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评价指数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经济的 5项指标中,都实现了正增长,国际旅游人数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长到1065261人,年均增长率为36.95% ; 国际旅游收入由 10008.9万美元增长到36844万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总数由378个上升到462个。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重大衰退,分别由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发。 说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发展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较大,旅游经济的恢复力很强。从2010年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的快速反弹可以看出,“七五”解决后, 旅游经济又呈现一个增长势头。同时,我们还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以旅游为时尚引领的新型经济, 但是, 如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则会适得其反, 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新疆生态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指数a由2005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能耗的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区城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的排放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实质性措施明显的改善了新疆的环境质量。例如:乌鲁木齐的“蓝天计划”让乌鲁木齐拥有更多的晴天天数;新疆跨国界河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河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环保和交通部门联手,杜绝公路施工破坏生态能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做好我区排污费征收工作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调晋升为勉强协调, 同时C的持续上升说明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有密切的耦合互动关系,两大系统趋向于向良性状态发展。由于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等级lunwen.1kejiAN.com的不同, 可将每个耦合协调度类别再分为 3 种类型:a< b, E滞后型;a= b, T与E同步型; a> b,T滞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出现转变, 大致分为 3个阶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 T滞后;( 2007—2009 年) 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10年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E滞后。说明早期新疆经济落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少。但从2009年开始,新疆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环境的滞后。

    三、结论与讨论

    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8—2009年有所下降,耦合协调等级由2005年的中等失调到2010年的勉强协调。这说明新疆的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呈良性的正向发展。取得此进步,源于新疆对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要想做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因地制宜”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环境规划。在设计旅游产品时,突破传统的旅游产品观念,设计体验型旅游产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理, 二者主要存在两种基础作用:一是生态环境承载并约束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旅游经济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新疆的实际情况看, 二者的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通常会改变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地区的环境也需要适应旅游发展差异而不断调整, 使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最大效益。这就是旅游发展胁迫地区环境时空格局的调整。新疆的实际情况反映出, 我们现阶段应加强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协同效应, 才能使得旅游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修复—再改变—再修复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①宋进喜,王伯铎,李怀恩. 西安市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及环境整治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6):683—686

    ②崔峰. 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③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84—87

    ④庞闻,马耀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2—3

    ⑤余华银,李超,黄萍.熵值法在EXCEL中的VBA实现[J].统计教育,2004,(3):12—13

篇7

一、现状

我省2005年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几年来,我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规划引导,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进力度,深化试点,全面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28%,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2007年全省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4.87%和7.96%,连续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上年下降17.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82.5%,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省循环经济工作已进入由局部试点转向系统化推进的全面发展阶段。

(一)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一是省委、省政府在所有全局性会议上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并对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先后出台了《xx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xx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省政府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批转省经贸委、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分阶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三是设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四是全省各地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得到加强。南京、无锡、苏州、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泰州等市相继成立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南京、苏州等市在市级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了发展循环经济扶持资金。全省已初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推进试点工作向系统化方向发展。2006年,省经贸委、环保厅、外经贸厅联合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5个城市、15个园区、10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培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二是推进试点向深度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重点支持试点单位实施示范意义较强的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苏州高新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宜兴协联热电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扬州经济开发区等9个单位先后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有6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被国家列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三是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通过试点,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gdp能耗、cod和so2的排放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将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全国首批3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我省将占2席。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以“零地”招商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构建园区生态网络,已被命名为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综合运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生态延伸等技术,打造绿色钢城,经济效益显著。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突出稀贵金属再利用,加快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取得较大进展。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和机械化破碎分选预脱硫工程已动工建设,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进一步完善。南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目前集团已形成了制种、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一条龙“公司+工厂+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体系,在发展农业区域循环经济与丝绸生态工业园以及静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宜兴协联热电公司利用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柠檬酸高浓度有机废水作为脱硫的营养剂,不仅每天可消耗大量的高浓度废水,而且可以把单质硫置换出来成为硫酸厂的资源。与传统的石灰石法比,每年减少的资源消耗和产生的副产品收益可观。

(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突出抓好节能降耗。一是初步建立了通报审查考核的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基本制度,加强引导和源头把关。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组织淘汰落后的电力、炼铁、炼钢、建材、电解铝产能;关闭所有的石灰法制浆企业,淘汰落后的化学制浆、酒精、淀粉企业的生产线,查禁“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结合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调整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实现产品的升级、结构的优化,2007年全省现已依法关闭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2713家。开展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三年攻势”,现已淘汰高耗能变压器、空气压缩机、锅炉、电机等落后用能设备约1万台。三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五大重点耗能行业,以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共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0余项,年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四是组织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67户“千家企业”和126户“百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五是全面推进商业和农用、农村建筑、交通、政府机构等各领域节能。六是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全省经认定的综合利用企业558家,累计1865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以上。

(四)清洁生产大面积推行。一是依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定实施了《xx省清洁生产“十一五”行动纲要》,围绕淮河、太湖、长江、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化工、印染、酿造、造纸、电镀、钢铁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全省共有84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自愿审核717家、强制审核128家。1997年以来,全省累计审核企业达3600家,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坚持“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方案的实施。“十一五”前两年,全省1650家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投资18亿元,实施2000项中高费改造方案。3600家企业,累计节能900万吨标准煤,企业削减主要污染物20%,增收节支效益达60亿元。三是加大省级扶持力度。2004年以来,运用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防治、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了多个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工艺改造项目的实施。四是拓展审核领域,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清洁生产审核正在向一、三产业拓展。

(五)技术开发应用取得新进展。一是组织力量在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材料等相关领域开展了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xx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针对目前公路养护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沥青路面旧料处理及恢复路面沥青材料性能和路用性能问题,自主研发出高效沥青再生剂,这种沥青再生剂应用于路面的再生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和砂石材料,有利于处治废料、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我省开发的陶瓷分离膜技术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开发的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技术在核心技术上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技术应用领域,以减量化为重点,应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了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十一五”前两年共实施了260多个项目。其中工业余热余压利用项目61项,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项目65项,废弃物资源化项目75项。

(六)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加强规范和引导。省政府先后出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分别从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健全价格杠杆调节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大经济调节。去年在全国率先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从2007年7月1日起,提高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提前实施国家规定的差别电价加价标准。三是推进市场化运营。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全省已有500多家排污单位实现了治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去年全社会环保投入510亿元,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一些地区和部门及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能源资源约束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规模、轻消耗的思想。有不少的人将循环经济单纯地理解为垃圾经济,把循环经济简单地归结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包括整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要求尽可能从全过程避免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从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而且特别强调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中前两个过程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发展节省稀缺性原材料的循环经济,更要重点发展针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量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二是资源利用水平总体不高。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生产率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从产值能耗看。2006年全省每万元gdp、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虽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38%,但高于xx,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从单位产品能耗看。2006年,我省火电供电煤耗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克左右,但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综合能耗约、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高出10%—50%。三是再生资源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废弃产品再制造发展滞后。四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在部分地区还未形成,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应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缺乏鼓励减量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

三、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对xx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从预期目标看,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和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2008年全省单位地区产值能耗需下降4.4%;单位地区产值取水量下降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cod排放量削减3.0%,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到2012年,全省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确保完成“十一五”目标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5.1%、18%的基础上,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削减,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把我省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四、措施

篇8

针对换季症状:皮肤干燥、粗糙,身体浮肿

疗效:身体排毒,纤体嫩肤

护理步骤:

1,七彩按摩浴。在流光溢彩的按摩浴缸内,美容师将3~4大匙浴盐(由镁盐、钙盐、薄荷油、柠檬酸、碳酸氢钠等组成的温泉海盐)放入较热的水中溶解,丰富而细小的气泡会慢慢释放出来。这种碳酸气泡中包含的钙、镁盐等能够加快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头痛、怕冷、肩酸有一定的疗效。同时,美容师还可为顾客进行缓慢而舒适的按摩,让顾客周身毛孔得到舒张,彻底缓解身体的疲惫和酸痛。

2,芳香精盐去角质。要想改善肌肤吸收状况,就必须先去除角质。选用的去角质产品精盐是一种从深海里提取出的浴盐,不仅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起到消炎、杀菌和快速愈合伤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身体去除多余油脂和角质层、修复凹凸不平的表皮、收敛粗大的毛孔。

3,消脂海盐按摩。待顾客出浴后,美容师将海盐和橄榄油调配成糊状,涂抹在顾客脂肪堆积较多的部位,如腹部、手臂、大腿等,并以打圈的手法进行按摩。海盐质地细腻、颗粒较小,在按摩的过程中不会损伤到细嫩的皮肤。之后,再用保鲜膜把抹盐的局部包裹起来并固定,10分钟后用水冲净。

4,海盐背部按摩。待顾客肌肤彻底毛孔张开后,美容师再将海盐抹在其后背,以打圈的方式用浴刷按摩1分钟。按摩时不要太用力,只需让皮肤及刷子间的盐分得到充分移动即可。然后用海绵蘸上淡盐水,贴在背上10分钟,再用清水洗干净。这样能够起到消炎、杀菌,去除肌肤表面的角质和污垢,清除背部毛孔中积聚的油脂、粉刺和露在外表的黑头等作用。

篇9

【关键词】 任务调度 云计算 负载均衡 虚拟机资源 调度模型

一、云计算环境下任务调度模型概述

目前云计算提供商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它们所发展的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对各大厂商的云计算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了目前云计算技术的一个简单的体系结构,它的体系结构是分层结构,主要由SOA构建层、管理中间层、资源池层和物理资源层四层组成。

云计算编程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得进行云计算服务开发的人员和用户在不用考虑云计算环境下复杂的软硬件环境的前提下方便快捷的使用云中的资源,同时保证云计算系统的安全性。当下比较流行的是先前介绍过的由Google公司提出的云计算编程模式MapReduce。MapReduce的具体调度模型和主要计算执行过程如下:其中有两个主要任务Map和Reduce,三个基本角色:Master、User、Worker。三个基本角色中Master是主控程序,主要负责给空闲的Worker分配Map或Reduce任务。Worker有两种,分别是Map Worker和Reduce Worker,它们的作用也不相同。前者用来解析用户提出任务的Key/Value对,M行Map操作,并将结果对缓存在本地磁盘中,将地址返回给Master;后者主要是从Master处获得已得到的Key/Value地址,读取本地磁盘存储的数据,进行Reduce操作,并对用户返回结果。User即是云计算的用户,他们提出自己的任务需求,同时实现需求的Map和Reduce函数,控制其计算。

二、云计算环境下任务调度研究

2.1任务调度的定义

任务调度是云计算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云计算环境下任务调度本质上是一个映射的过程,它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根据云计算环境下任务、资源两者的预测信息和状态将用户提交的互相独立的任务映射到相应的虚拟机资源上执行,然后返回处理结果。判断一个任务调度算法是否良好主要看其能否有效协调和分配虚拟机资源,降低任务的总执行时间和总消耗量,使云系统达到最大性能。任务调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用户将任务透明地提交给资源;二是通过任务和资源的匹配实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约束。云计算依靠任务调度算法,可以实现充分利用虚拟机资源,保证用户透明的获取更好的服务质量。但实现更好的任务调度来满足用户需求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云环境具有动态、分布、自治和异构等特性。

云计算环境下的任务调度实质是将n个任务合理调度给m个异构资源,以便高效完成任务,任务调度其实是一个NP-hard问题,由于解NP-hard问题的函数值仅有相对最优解,因此在任务调度中经常将最短任务完成时间跨度设定为目标函数。将调度目标函数将不仅以任务完成时间跨度度量,而是作为一个QoS效用函数,新的效用函数将以执行成本约束、资源可靠性约束和任务完成时间约束来计算。

2.2虚拟机资源调度模型

在云计算环境中,我们将云看做一个超级计算机,里面存储着我们需要的应用、服务和数据,并且需要对这些应用、服务和数据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目前由于不同的数据中心设备的不同,导致不同数据中心之间的兼容性并不好,因此也给云计算平台下资源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云计算环境中资源统一管理的困难,引出了虚拟化技术,它可以将系统底层的硬件资源,包括CPU、内存和网络带宽等进行抽象处理,这就使得资源在横向资源底层之间的差异以及纵向上资源的兼容性做到透明化的处理,也就便于资源的统一化管理。云计算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硬件映射到虚拟机层,通过虚拟机来执行用户提出的任务。由此提出的虚拟机两级资源调度理念包括以下两级调度:一级调度主要用来解决用户任务与虚拟机资源的匹配问题,以便找到合适的云计算资源处理相关的用户任务;二级调度主要用来解决主机与虚拟机的映射问题,同时二级调度还需要考虑资源的负载均衡问题。

总结:本文对云计算环境下任务调度模型进行了概述,对云计算的整体架构和编程模式做了论述介绍。 为解决云计算环境中资源统一管理的困难,引出了虚拟机资源调度模型, 提出了的虚拟机两级资源调度理念,以便找到合适的云计算资源处理相关的用户任务以及解决主机与虚拟机的映射问题,便于资源的负载均衡和统一化管理。

参 考 文 献

[1]陈康, 郑纬民. 云计算: 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 软件学报, 2009;

[2]冯登国.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云计算安全[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2;

篇10

镜头一:试点引领

近几年来,该市以开展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为依托,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先后有海尔冰箱、海信空调、三莹电子等近2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兴平热电、青啤三公司两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与此同时,全市将循环经济的重心转移到相关产业和重点行业上,形成了一条条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白埠汇丰公司、城关官家上观、香店东泰公司先后建起了三个"规模化畜牧养殖沼气环能工程",为农业领域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成立了××市秀水表面处理中心,将零星散布的电镀厂聚集到处理中心,实行集中管理,生产废水由"中心"集中处理。以此为载体,在同和街道建立了汽车配件产业园,目前已有东和汽车轮毂、大同体系汽车配件、裕信汽车配件、平康产业、东明汽车、成一电气等近40家韩国汽配企业入驻。

镜头二:注重创新

××北苑工贸有限公司从清华大学引进机制木炭生产新技术,用木粉等下脚料加工出木炭条,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使不起眼的下脚料变废为宝,成了出口创汇的"金条条",这是家具行业的循环经济!该公司是××市一家规模较大的木制品生产企业,年产木粉、边角废料7500吨。以往产生的木粉等废料,基本上作为下脚料处理,一部分焚烧,一部分当作废品低价对外出售,卖不出去的废料还占用了很大的场地。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经过多方考察,投资12万元从清华大学引进了机制木炭生产技术,新上了2台制棒机、4个炭化窑、1个烘干炉,将木粉、边角废料等经过加工生产出木炭条。据了解,销往日本、韩国等国的机制木炭,每吨价格高达1800元,仅此一项年可获纯利200万元。正是由于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使节能环保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镜头三:点石成金

黄金生产企业金矿提金后的尾渣含有剧毒氰化物,属于危险废物,且尾渣中富含铅、锌等有价元素。对此,该市成立了××黄金铅锌开发有限公司,对金矿提金后的尾渣进行浮选以提取铅、锌,目前已经形成年生产铅锌精矿8000吨、硫16000吨、产值1000万元的生产规模。在此基础上,他们采取混合浮选与循环利用技术,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将产生的尾矿作为硫精矿销售给有关制酸厂,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07年5月份该公司被评为××市绿色企业。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该市滑石矿业有限公司在搞好科学采矿、精细加工、多渠道筹备滑石原料的基础上,积极转变采矿方式,实行一矿多采。他们将建矿以来开采滑石废弃的碳酸岩、绿泥石、透闪石等伴生矿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企业开采的碳酸石已加工成建筑用"复合粉",仅此一项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目前,绿泥石已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以往的废石废料也陆续加工成建筑用料,走出了一条节约资源、搞活经营、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