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生态学专业

篇1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改革;学生为本;环境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46-02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由生态学理论支撑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平衡等理论,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生态文明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态学相关课程,作为生物、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普通生态学是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后继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普通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意识,让学生能够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教学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我校普通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重点是一节课所有活动、所有环节的落脚点,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纽带。普通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知识点非常多,而该课程的课时数是48个学时。要在48个学时内把所有知识点都涉及到,势必会造成过于理论化以及重点不能突出的问题。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还需要进一步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2.缺少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普通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生态学原理和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牢固掌握和理解的。但目前我校普通生态学课程并没有相对应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应用一些生态学原理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过一些改进,比如选择教材上一个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后制作ppt上讲台讲课;每次课的前10分钟,都会针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设置1~2个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但是改革的力度还非常不够,学生主要还是作为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4.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普通生态学主要以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二、普通生态学课程的改革内容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本课程改革首先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增强创新与服务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我们要明确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宰,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力争当好“导演”这一角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现其各自才能、特点的舞台,激发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2.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普通生态学所选的教材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将普通生态学中最基本、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因为这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和骨架,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在讲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主要可以将一些陈旧的,或容易和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剔除。增加能反映学科前沿、生态学应用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学是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其各分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成果日新月异。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有责任将生态学各分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向学生展示。

3.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学生在课上主要就是机械地记笔记,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要变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启发、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和推行互动式教学。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最基础的理论部分主要还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而对于介绍实践问题及学科新发展的部分可分若干专题讲解,或者将这些内容总结成几个大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在讲“物质环境”这一章的时候,把这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为“陆生生物如何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水生生物如何进行渗透调节,保持体内水平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针对普通生态学缺少实验环节这个情况,在课堂讲学中还采取了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授。例如,我们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模拟了生命表的编制。此外,还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由灌输变成互动,现场素材变成教材。尝试采用现场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因为普通生态学目前没有设置实验环节,而一些生态学的原理和现象仅通过书本学习是不够的。现场教学可以把传统的理论从教室搬到了现场,把图片换成了实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近的下沙公园又为我们的现场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其次,把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同时可以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问题性教学方法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课后,可以结合课堂所讲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的作业题,要求他们借助网络或校内外图书馆等渠道完成。例如,在讲“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课后查找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学习合作伙伴,落实学习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写出讲稿,制作ppt,然后分别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点评,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摇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考核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由知识的掌握向能力的提高转变,除进行常规考试外,还应包括平时考核,使贯穿教学始终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小组讲课等平时分占总评分的60%,期末考试占40%。

综上,在普通生态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戈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9-132. 

[4]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90-191. 

篇2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治理 问题 草业科学 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土地面积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用于种植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少,仅占据土地总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小,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农业用地面积的增大,此外,还出现了土地资源污染和废弃用地增加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耕地荒漠化严重,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导致我国的一些干旱半干旱的地区耕地面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外加人为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加剧,并且一些草场的生态系统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生态种类的组成减少。人口的密集性和畜牧业的无计划繁衍导致草场退化严重,使得畜草之间失去了平衡性。除上述原因之外,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森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净化城市空气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由于人类的保护意思不强出现了毁林开垦的现象,使得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物物种面临着消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稀有物种的灭绝和濒危物种的增加导致我国经济损失严重。

2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草在农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我国作为草地资源大国需要借助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对我国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针对我国西部环境恶化问题,利用草业科学技术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从而达到城市绿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对于经济建设和环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草业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于我国农区以及农牧交错区环境的治理能够提供一定的解决措施。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新型技术进行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甚至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利用他们学到的基本理论持续高效的对草业资源实施规划和管理,设置人工草地或者是进行草产品的加工,不仅能够增强我国草业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在草坪绿化方面也能够体现基本的能力。草业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从业的岗位是一些规划管理部门,例如城市绿化或者是草种生产等企业,从事草坪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利用学习的技术对草业进行推广管理,也可以负责公共绿化带,例如城市小区或者是公园的绿化工作,或者是负责学校甚至是公用绿地的建设,凭借其专业知识进行详细的设计,怎样灌溉排水或是怎样合理的设置草坪的种植面积,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绿化做贡献。我国在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并且这些仅有的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因此,开设草业科学专业能够培育出一批高技术的管理人才,才能为城市化建设更好的出谋划策。

3基于治理问题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方向

草业科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向是关于草坪的护理工作,人们将其称为城镇园林绿化。该专业的开设能够在花卉和草的利用方面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学生能够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对草坪进行管理,并且能够负责城市绿化工作,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化管理。第二个是畜牧业养殖的方向,主要在生态畜牧业和农林养殖业方面做出贡献。该发展方向是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业畜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是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草业科学的发展对于畜牧业的规模和发展效益起着制约性作用,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主要是研究牧草的栽培以及草种的培育,如何进行改良种植等,该方向学习的范围比草坪管理的范围更加宽广。

基于环境治理的草业科学专业发展方向可以将草坪的护理和畜牧业的养殖相结合。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开放强度较大,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技术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外加一些管理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深,生产企业的高排放和高生产加重了环境污染。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逐渐开始蔓延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对环境全面进行治理,应该加强对草坪的护理,同时确定畜牧业养殖的正确方向。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专业的草坪管理技术,方便在以后的城市绿化过程中加大草坪绿化面积,更好的规划城市绿地占地面积,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学习畜牧业养殖的规划策略,对我国畜牧业养殖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牧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还给自然环境青山绿水。

3结语

环境保护关系到人们的长远发展和切身利益,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管理人才,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保护环境的法宝,合理的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的场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体系改革;干旱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1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学已从原生的、未被扰动的生态系统研究向以人类为关键组分、聚焦生态系统服务和人工生态设计的生态系统研究“转型”,成为可持续生物圈的科学基础。经过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分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的努力,2011年生态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学科平台已经构建,国家需求十分强劲,生态学逐渐成为当今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近5年来,我国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目前,全国有近60所高校设置生态学本科专业,本科学生年招生量1600人左右。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中远期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除现有空间会增加外,新兴领域将具有更大的潜在需求,特别是对生态技术型、生态管理型人才需求数量将会明显增加。如何使现有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具有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景观,与我国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全球干旱区类型中也显具特色,是进行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随着我国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战略的实施和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特点,使得该区域迫切需要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学人才。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期间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曾经先后多次修改本科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本文结合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实践,对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和构建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旨在为地区生态学专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生态学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疆大学生态学学科现为“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自2000年以来相继建立了“新疆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2002年)、“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4年),获准生态学博士点(2005年)。为了完善生态学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生态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生态学本科生,已连续招生9届,为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事业累计培养人才300余名,具有干旱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同时,该专业已建设有包括《基础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三门精品课程。近年来新疆大学对本科教学不断重视,结合学校相关的改革举措,生态学专业参考国内外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围绕着生态学发展趋势、地方经济服务、学生就业等主题于2004、2005、2008、2009年先后制定并修改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上从原先的以宏观生态学为主转向宏观和微观生态学兼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成效显著,该专业近年来考研率近80%,上研率在50-60%。随着生态学学科的发展,该专业也逐渐突显出来一些问题,特别是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制约了该专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与目前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极不协调。

1.课程体系设置全而泛,部分内容重复冗余。课程体系涵盖了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的所有内容,同时开设了宏观生态学中涉及的地理课程、微观生态学中涉及的生物课程,而应用生态学的课程均作为选修课程。以上课程开设的全面但是不够深入,缺乏对应用生态学课程的重视,而这一部分正是干旱区生态学应用的关键所在。部分课程衔接不够,内容有较多重复。且专业总课时接近学校规定的专业课时的上限,学生负担较重。

2.实践课程缺乏区域特色,创新性和探索性项目有待加强。由于总学时有限,因此专业课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践课程设置缺乏地方性特色,多数实验课程均是基本理论、基本实验的验证。这些专业实践课缺乏一定程度的创新,针对性不强,基本的生态学实验技能,学生尚能掌握,但涉及综合性实践内容时就显现出不足。

3.教师队伍专业师资不足,使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随着课程体系的变革,生态学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力量明显不足。虽然目前生态学专职教师基本为博士学历,但大部分学科背景主要以宏观生态学、地理学为主,缺乏配合生态学教学的分子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不能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授课过程中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进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难以形成。

二、基于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基于以上问题,当前急需构建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与学校环境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大环境体系,使生态学专业成为我校特色鲜明,能够培养出符合新疆乃至全国干旱区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的专业。具体思考如下。

1.建立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度压缩总课时,合并内容有重复的课程;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限选课-任选课”模块中课程的设置,其中包括改变课程的授课顺序,增强课程间的继承关系,精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增强应用生态学课程的地位,授课内容突出干旱区特色。

2.建立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规范实验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调整实验项目的开设,兼顾基础性和创新性;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将实习内容具体化,保证实习时间;引导二三年级本科生对本科生科研实训项目的申报,提高四年级本科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科技含量。以上实践课程应围绕干旱区特色项目开展。

3.建设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与学校环境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大环境体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生态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络的大教育环境体系,开展生态学本科生科研实训项目、生态学讲座及各种相关的生态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立足于干旱区天然实验室,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的生态学学习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从而使课程体系的改革发挥实效。

4.建设专业方向均衡的师资队伍。对现有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细分,进一步确立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团队;引入微观生态学方向的专业人才,使得生态学专业各方向均能兼顾,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通过以上改革,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以期建设四位一体的生态文化大环境体系,培养适应于当前生态学学科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生态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吕光辉.生态学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研究——以新疆大学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21):190-191.

[2]康海彦,刘雪平,杨治广,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76-77.

篇4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及初试科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77601 环境科学 环境化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生物学

环境与健康

环境水质学

大气环境

土壤和土壤污染修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46普通生物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51微生物学/824生物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824生物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38环境化学/821分析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42土壤学/851微生物学 083002 环境工程 水质、水环境与污染控

大气污染化学与控制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材料与减排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程 /825物理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18化工原理/823普通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51微生物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818化工原理/819无机化学

071300 生态学 系统生态

城市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生态风险评价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840环境科学基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840环境科学基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621植物学 ④841生态学/835自然地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6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④841生态学

070302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9物理化学(甲) ④821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9物理化学(甲) ④820有机化学 0776Z1 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④928环境管理学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业硕士招生专业及初试科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 085238 生物工程 系统生产业生态

生态工程

环境生物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生态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8生物化学④851微生物学/838环境化学

085229 环境工程 水污染控

大气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环境材料与减排技术

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④927环境工程 /825物理化学(乙)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④818化工原理/823普通化学(乙)

篇5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便是环境生态学,同时环境生态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同时探索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策,怎样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总而言之,其是一门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2.1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3.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对于目前经济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相关人才,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都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时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渐完善考核和评审制度,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

3.2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国外生态学教学的经验,并且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入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设。如何有效的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加入环境生态学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深的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样才能使教材做到绿色化。无论是在教材的观点上,还是与环境生态协调方面等,都需要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培养教师环境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使教师真正的领悟环境生态学的思想。部分高校还可以设置生态经济学教育专业,从而有效地扩大师资来源,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要促进他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这对于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实践教学。高校要积极的组织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社团功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篇6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建议;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635?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16-03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因子紧密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教育生态学突出整体价值、注重全面联系、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的、动态的研究视角。本文将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阐述教师发展内涵,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一、教育生态学下的农村教师发展内涵

教育生态学认为,人的发展应以培养创新意识的自由人为目标。教师个体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有其作为自然人的内心情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即为:回归生命,关注生命。对于生态化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平衡、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来阐述。

1.生态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中,教师个体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他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往往只重视其作为教育者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作为自然人而应有的方面。生态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将教师回归一个自然人,对教师作为自然人的个性和需求予以充分尊重,实现从“工作体”向“生命体”的有机结合。生态化教师专业发展以寻求教师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

2.生态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平衡性。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平衡是教师在其发展的生态系统中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保持自身知识、能力、思维、行动等方面的稳定和平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大教育生态中的一部分,有自身的生态意识,也存在生态平衡的问题。因此,生态化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和环境三者之间,实现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和有机关联性。第二,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性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同样要求教师个体的持续发展。教师发展实质上就是与其生命系统协同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有意识、持续、系统的终身发展过程。要处理好教师专业发展系统与社会环境和大教育环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生态关系,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环境的合理和谐,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持续。

二、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

1.不适宜的生态氛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不好。教师个体是一个自然人,有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需要生存的营养和环境。在生态系统里,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常常不是简单的直线联系,而是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态链。就目前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一是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畅。农村教育缺乏一个积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很多农村学校还停留在单一的制度管人层面,管理缺乏科学性、人文性,很难使广大教师处于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之中,教师缺乏集体责任感,很难真正形成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三是教师的待遇制约教师专业的发展。农村教师由于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偏低,对自己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估计太低,缺乏自信心,很难使广大农村教师专心从业,幸福地从教。这些都不利于农村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2.不合理的社会群聚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社会群聚,不论哪一种教育群体都有自己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发挥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专业发展局限在传统封闭半封闭的继续教育系统中,脱离现实的教学生活与实践,也会使教师产生局部生境效应。勃朗弗伦纳认为每个人直接生活的小系统对人的发展影响最为直接和重要。与教师专业实践最为密切的“小系统”,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使广大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表现为:首先,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淡薄。不少教师只把教师当作一份职业,敬业精神不强;一些教师自我要求不严,业余时间沉迷于扑克、麻将。其次,普遍缺乏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多数农村教师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缺乏规划,丧失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再次,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更加薄弱。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半获得了中级职称,但他们获得高级职称的机会很小,他们不愿参加或被动参加各种培训,不愿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靠行政力量来推动,缺乏自主性。

3.限制因子的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强。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认为:生物在生长和发展过程中,总有某一因素对其新陈代谢起着制约作用;如果这一因素缺乏,就会延缓或限制生物的生长和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而言,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起到限制性的副作用。与城市教师相比,由于受经费、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专业发展对象锁定为城区学校教师群体,甚至是城区重点学校教师群体,推动名师工程,忽视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科学知识僵乏,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自身科研能力;还有,很多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欠缺。因此,农村教师的自我修正能力不强,其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诊断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

三、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1.营造开放式生态氛围,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生态学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成功地生存下来,要依赖一种复杂的条件全盘地存在,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只要对其中任何一项因子的性质加以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依据生态学原理,教师专业发展是生态进化的过程,是在自然、社会、规范和心理四种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复合的生态环境中生成。因此,必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生态氛围,激发教师内在动力。首先,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教师处身其中,感受身心的愉悦;其次,给予教师鼓励和宽容,让教师在理解和包容的氛围中感受职业的幸福。通过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增强他们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实现专业发展上的自我更新和超越。

2.实施发展性评价,保障农村教师专业整体发展。根据竞争排除法则,生物之间的竞争结果并不必然是优胜劣汰,也可以是协同进化,不同的结果取决于生态位的分化。在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发展生态位,每个教师的角色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的,教师之间竞争和协同。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教师专业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评价重在权威性和奖惩性,注重结果,缺少人性化。发展性教师评价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位分化,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规律。由此,我们要以教师的差异为教师评价的基本依据,建立形成性评价制度,重视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将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倡导激励性评价,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完善校本培训,实现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每个人直接生活的“小系统”是对人的发展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环境是与教师专业实践最为密切的小系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如何尊重教师生活的“原生”生态,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校本培训打破了教师专业进修从理论到理论的闭锁式小循环,充分考量教师与真实情境中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人工”情境到“生态”的回归。校本培训将成为农村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型校本培训养成农村教师专业角色意识,通过实践型校本培训培养农村教师专业情意,通过案例型校本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不断缩小教学情境与实践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

4.构建新型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群体和谐共生。共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自组织现象。共生理念强调一定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之间、不同物种之间、有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教师文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师与同事之间特定的联系方式。现代教师文化体现教师合作的开放性,提倡自然合作,在互动中获得彼此支持,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是群体共生的发展,我们要激活农村教师的合作意识,培育合作互动的工作理念,构建教师专业合作的资源平台,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远程网络教育为平台,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农村教师在新型的文化背景下和谐共生,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自己的工作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艳玲,王立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5).

[2]胡洁雯.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1).

[3]宋秋英.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河南职业师范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李明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2,(10).

篇7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02-03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也是一门普及生态教育、提高大众国民生态意识的科学。当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复杂,而由生态学支撑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平衡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卫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生态学人才培养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1977年内蒙古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以来[2],截至2010年底,本科院校开设生态学专业的院校已达52个[3]。为加强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给生态学专业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前景。然而,近年来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就业并不理想,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2年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图1),由图可知,2010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42.8%,无关的约占57.1%;2011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52.1%,无关的约占48.9%;2012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47.9%,无关的约占52.1%。结果显示,生态学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流失逐年上升。因此,本文在分析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提出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为学生创新培养和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我国大多数高校将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较全面地掌握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过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系统的现代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熟悉生态学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4]。然而现实情况却反映出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缺乏合理定位。一是本科生四年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定位,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二是各高校在本科生培养定位上没有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陷入了“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尴尬局面。三是长期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2.教学存在不足。由于生态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造成了教学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为了面面俱到,开设了涵盖生态学的所有内容,包括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同尺度的生态学内容,但缺乏系统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各个课程教学内容出现了较多的重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高校为了专业排名,过多注重生态学科学研究,忽视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导致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狭窄,对口性不强。

3.教学资源薄弱。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但是一直以来,本科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验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生态学先进精密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等没有引入本科实践教学中。此外,一些年青教师多是刚出校门即上讲台,有点“赶鸭子上架”,教学经验不足;一些骨干教师也因科研任务繁重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些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流于表面,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甚至存在盲区。

二、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生态素养。所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生态素养与个人定位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课内外衔接、产学研结合、融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互补的实践课程体系。传统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础实验、野外综合实习、毕业论文3个方面。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毕业论文实习(设计)在内的“五环节”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首先将一些联系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在同一学年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和简单性,又能在暑期进行综合性实习。比如将气象学、测量学、植物学、树木学、土壤学、普通生态学,整合成“生态学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主要是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自然结合起来,系统理解森林生态奥秘和野外调查的技术;将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工程技术、生态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实习结合起来,整合成“环境生态监测和修复综合实习”,主要使学生理解污染生态过程,从而明确生态监测和修复的方法。

其次根据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生态学本科生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实验9门,专业实验课17门,野外实习课12门,专业生产实习(生态学专业综合实习和生态学专业能力训练)2周,毕业论文实习16周。实践学分由原来总学分的30%提高到40%以上,总周数也由原来不足40周增加到47.6周。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学生既可以掌握较为完整的野外调查技能,又能提高对各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2.改进和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我们要将生态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软”、“空”、“泛”现状向“硬”、“实”、“深”改变,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2∶2∶1的比例,把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

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以单个指标的测定为主,如植物生物量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pH值测定等。在实验过程中,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自身动手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植物、土壤和水样品的收集和处理及其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操作规范。

综合性实验是基础性实验的拓展和延伸。除了需要测定多个分析指标外,还要把其他一些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首先由主讲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再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相关题材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城市森林降水水质的研究。实验内容包括了大气降水、经林冠截留后的穿透水、树干茎流的水质测定,即监测点的确定,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样指标(pH值、溶解氧、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硫)的分析测定。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将《森林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分析测定结果,完成研究报告。由于综合性实验的题材融入了学生平时对相关学科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以及科研兴趣的题材,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显,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拓能力。

研究性实验结合毕业论文一起进行。学生自主选择科研选题,选题确定后,学生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文献资料,文献阅读结束后与老师一起设计、确定实验方案,然后开展分析测定,测定结果运用SPSS、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完成毕业论文。优秀的毕业论文在老师帮助下修改,以科技论文形式公开发表。通过这个过程的训练,学生具备了熟练的文献检索技巧,学会使用了相关软件,学会了遇到问题后通过检索文献,参考同一领域其他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从而找到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大有益处。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教育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改革新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也是高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师生双向选择;沟通交流;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学校应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从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让本科生选择导师,让本科生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申报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与研究生组成科研团队尽早地进入科研工作之中,使大学生更早地获得导师的“学术关怀”,稳定专业思想,制订学业发展规划[5]。

4.打造优质高效的实验平台。依托生态学科拥有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根据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平台。

(1)针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建立基础实验平台。拥有数量充足的基本实验设备,如水土气取样仪、光照度计、水质分析仪、pH测定仪、GPS、天平、烘箱等,保障了基础实验的需求。

(2)针对开放性实验,结合学科老师主攻研究方向,建设专业方向性实验室。包括样品处理室、土壤生态实验室、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室、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等,均向本科生开放,同时开放城市森林生态观测站,促使学生较好掌握高精尖仪器的使用,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机制。建立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交流平台,在实验室一起学习研究,提高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提升本科生研究能力。

(4)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们已与湖南省植物园、长沙金霞污水处理厂、黑麋峰自然保护区、湖南天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实现学生与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规划自己学习目标。

(5)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平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实验指导、实验题目、实验所需数据、资料等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实验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以此增加资源共享。

5.健全实验实践技能考核制度。考核方法关乎学生实验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性,也是强化与巩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采取多元标准,基础实验、技能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实验态度和观念态度五项,分别占总分的20%,并要求由学生书面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实验报告的科学性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考核的形式,也改为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实验小组首先要对实验开展情况做出总结和汇报,其次要求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出小结,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评价,以此考核学生科学素养、数据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编写优质实践教材,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课程体系、制度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总之,上述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可以较好满足社会对于生态学既重应用又重学术的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建柱,张文丽,陈芳清.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211-212.

[3]纳佳.本科专业介绍及其开设院校之生态学[EB/OL].http://.2010-07-06.

篇8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M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60-02

一.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概述

(一)生态学

“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海克尔在他的动物学著作中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生物,使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萌芽期(公园1世纪-公园14世纪) 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生态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确定了五摄氏度为一般植物的发育起点温度,绘制了动物的温度发育曲线,提出了用光照时间与平均温度的乘积作为比较光化作用的“光时度”指标以及植物营养的最低量律和光谱结构对于动植物发育的效应等。和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并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二)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最初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的。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体表现为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关联和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联络。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一方面,教育受社会发展各因素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而不断完善其内部结构,来构建其与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从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国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学校情境中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学校环境的生态学研究、教育与环境的关系等。虽然国外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综合、联系与平衡。国内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侧重于如何将生态学的原理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学者们开始对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进行研究,主要涉及英语教学生态环境、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英语教学生态课程建构、英语教学生态化模式建构等问题。基于商务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探讨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

二.商务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不当,教材难度系数大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匆匆地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并且教材的选用并没有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有些学校想要速成,在没有开设商务英语初级课程的基础上,直接采用中级教材,这样选择教材,对教学效果来说是不理想的。对于英语基础欠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课文的长难句太多,词汇量太大,这样慢慢地,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 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好但没有修过商务课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如果教材缺乏商务知识介绍,老师又没有相应的知识补充,他们会觉得文章的内容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真正学好商务英语。

(二)教学辅助材料不齐全

目前,大多数商务英语老师,都没有学习过商务课程,也没有从事过商务方面的工作。他们大都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不是很了解。 因此,他们缺乏实用的商务英语材料。 比如公司的年度报告、会议记录和商务访谈课件、音频材料等。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教学材料往往都是传统的书本、黑板,教学局限于课本里的文章、听力、和写作练习,因此教材缺乏实用性。 学生学到的知识变得很有限,很难掌握职场需要的商务技能。

篇9

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生态学学科分支众多、知识体系庞杂,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其实践性强,应用面广,尤其与农林牧渔生产实践和环境污染修复治理结合紧密。此外,近些年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生态学学科研究着眼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因此,生态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实验课程对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实验性学科,其实验教学一直广受关注,但国内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这与目前生态学蓬勃发展的现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因此,笔者深感生态学实验教学,仅停留在教材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深入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尤其应面对全球及区域生态环境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仪器设备条件以及学科专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由于长时间以来区域化、单一化发展模式的束缚,导致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对具体课程的实验教学也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

2态学实验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已日益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学科。而生态学实验教学则是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国内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在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生态学实验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对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总体可概括为如下5个方面:

2.1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传统教学理念中一直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与补充,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性人才需求愈发强烈。因此,实验教学对于当今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生态学这样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而言,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更是迫在眉睫。但当前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较为突出的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问题,更由此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足,实验课程处于从属地位,且其不健全的实验内容体系难以突显一个明确的主线和培养目标,因此由目标定位不明确和思想不重视共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2实验内容繁杂,课内教学时数严重不足

生态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多尺度、多层次的生态现象、生态过程和生态机制问题。而相对于理论教学,生态学实验同样包含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直至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若干方面的内容,若再以实验对象和作用方式来分,则其包括的内容更为繁杂[3]。由于当前各高校在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总学分和学时数有较为严格的上限要求,因此生态学实验教学同样存在课内学时数严重不足的问题[4]。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足够多的内容,开展足够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接受生态学基本科研技术和方法的训练,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与初步的科研实践技能,这显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换言之,仅靠课内实验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基于上述情况,国内一些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即由专业教师作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训练,或教师吸纳学生参与有关科研课题。毋庸置疑,“第二课堂”的开辟与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内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即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的完全开放后的安全管理与维护问题。

2.3实验项目设置随意,内容体系不完善

如前所述,生态学实验内容繁杂,而面临的第一困境便是课内教学时数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因此,很多高校在生态学实验教学方面,为符合课时数要求,在实验项目设置方面常有随意化的现象出现。而实验项目的机械叠加和堆砌,常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完善,甚至培养目标的错位和主旨的缺失。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将生态学实验独立设课,并在实验项目中分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等类目,但划分标准和依据模糊。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实验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还常出现一种现象:实验项目列出多、开设少,实验类目层次多、效果差。基于上面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大力加强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尤其对其内容体系和实验项目构成进行改革与完善。

2.4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不到位,实验报告欠规范

显而易见,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加之实验保障条件有限以及任课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不足,自然导致实验教学从课程设计到项目执行直至最后考核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对组织教学重视不够,通常以完成形式上的课程教学为主要目标,同时对于分组进行的某些实验项目管理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处于身份游离或角色缺失状态。另外,也存在学生实验报告撰写不规范,实验结果缺乏必要的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导致生态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2.5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评价不全面

现有的生态学实验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而学生为完成考核,则只需简单复习相关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即可。而即使设置实践操作能力测试环节,期考核内容也多以已在课上做过的实验项目为主。这仍属传统考核形式,无法通过考核进一步巩固强化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拓宽学生实践能力范围。换言之,缺乏一种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情况的过程考评机制,以及最后对学生结课考核的综合测评。综上,现有生态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法等各方面均存在不足,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间存在偏差。

3现实问题的主要成因

3.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课程功能属性和目标定位不明确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载体。而在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并非单一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有机体系要素而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当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对于新建地方院校来讲,恰恰缺乏培养方案制定前的充分调研与论证,甚至照搬照抄其他高层次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导致目标不清、定位不明。

3.2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内容缺乏设计论证,实验保障不力

由于生态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怎样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完善实验项目体系便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国内高校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风气,致使在实验课程教学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足。尤其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前身多是高专类院校(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主),无论在师资队伍,还是仪器设备、专业结构、学科水平等方面均较薄弱;同时,因多地处欠发达地区,升本后后续发展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加之经费紧张,致使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建设滞后。对于生态学实验等需要大量测试分析仪器的课程而言,更是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验项目设置上、内容体系的构成上,均处于为开课而开设、重数量轻质量的状态。

3.3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实验课程组织教学不力

对于高校课程教学,应该既注重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效果。对于生态学实验教学来讲也是一样,不仅要求学生把握好学习过程,也应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学历水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系由3所高专类学校及3所中专类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单位教师按相应学科专业并入有关院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大量无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当实验管理、实验教学教师进行实验课程讲授,因此,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此外,虽然近年来新引进大批硕士、博士等青年教师,但很多青年教师无教学经验或师范教育背景,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等环节,常导致实验课堂上学生不注意听讲、纪律涣散、秩序混乱等状况出现。另外,很多实验指导教师不熟悉实验设计与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因此导致在学生实验报告撰写和数据分析指导中存在数理统计方面的缺失。

4结语

篇10

目前全国多数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类专业都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而且大多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修完该课程后在做设计时,更多从美学和功能方面考虑,生态意识体现不明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急需整合

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书中的很多应用实例都是从林学专业的角度谈的,比较适合于传统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1]郭晋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领衔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但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2]对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该教材学习也不太合适。适用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急待完善。

2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较少

据了解,由于没有完全适合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多数只是具有林学或生态学的专业背景,讲课及安排实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等结合较少,因而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不大,不愿意花时间学。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多数教学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既不能完全偏离于以往景观生态学教材的一般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规划管理),同时又要具有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基于此,结合目前国内主要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和相关专著内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学内容体系。

(1)绪论。要求掌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景观生态学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3]绪论部分是该课程的首堂讲课内容,绪论课讲得成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讲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绪论知识外,最好能简单介绍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点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更为理性和科学,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指导。

(2)景观要素基本类型。要求掌握斑块、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块大小、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了解走廊的作用及类型。[4]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如边缘效应与人类聚居地的选择、河流走廊与滨河风光带的设计、网络本底与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等。[5]

(3)景观的总体结构。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观多样性的类型,理解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部分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联系较紧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格局多样性在景观规划设计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讲课时可重点阐述。如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寻求合理的景观配置,在景观规划和管理时考虑物质流的利用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循环;通过景观连接度和连通性的研究,正确地理解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景观中各单元之间的连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强景观单元之间的连接度;在修建道路时,为了降低道路对生物迁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过建立桥梁、隧道、增加廊道,达到保护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讲到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时,可补充古树名木的有关知识。

(4)景观形成因素。景观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生态学过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中学的地理课上已学过,讲解时不必太详细,以图片展示为主,稍加复习就行了,而该章的重点应放在干扰因子这一内容上,应掌握常见干扰的类型及其生态效应。

(5)全球环境问题。修过该课程的学生除了应具备较系统的景观生态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与其他没修过生态类课程的学生相比,要有更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节俭资源消费和节制发展的生态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景观生态学有关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6)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要求掌握景观生态流的基本观点、基本机制及五种基本形式(空气流、水流、养分流、植物流和动物流),分析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理解景观的一般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的内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章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有很多知识点都比较实用,如山谷风与露营地的选择,城市热岛效应等。

(7)景观动态变化。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景观变化的作用力类型,不同强度干扰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理解景观稳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论较多,需要补充一些应用性的内容,否则讲课时枯燥乏味,学生没兴趣听。例如结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有关知识,补充“演替顶极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就很好,学生非常感兴趣。

(8)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系统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同时也是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景观分类的原则,掌握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等。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效果较好。

(9)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求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与原则,掌握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本章内容与其他景观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最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国内外生态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如德国杜伊斯保北区公园规划设计,中山歧江公园规划设计等。

2课程实验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结合

就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景观生态学是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若能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巩固该课程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04级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要求运用所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火炉山的景观进行分析评议,提出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先由任课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现场实地勘察,并邀请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的老师一同现场指导,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现状情况,提出改造建议,撰写实验报告。结果实验很成功,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除了文本外,还附加了规划设计图纸,把改造建议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

3教学实习尽量与其他课程一起组成专业综合性实习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起组成综合实习,不仅能节省实习经费,而且增加不同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数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当然,要使相关的专业课程实习集中一起进行,需要在教学计划里统一安排好实习时间,否则因为时间冲突而引起的调课问题很麻烦。

4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成绩评定时加大课程论文的比例,可考查学生的文献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应用写作等综合能力;加大平时作业的比例,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作业,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

5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图表和视频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教学内容情景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提高讲课的效率。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被束缚,教学风格被抹杀,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解说员,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课时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普通生态学,因此在讲课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生态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景观生态学教师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将生态学的知识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有责任心的教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良的教学方法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