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科学知识

篇1

【关键词】环境教育 生物 物理 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53-02

一、引 言

自从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苏俄的西伯利亚国际环境教育会议中环境教育被郑重讨论后,环境教育的贯彻执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环境教育是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理解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以实现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环境进行明智和负责任的管理。这就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对自然管理的理解,此过程也可以说成关于环境的、通过环境进行的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中国教育部在1992年颁布的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要讲授环境保护知识;1996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中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环境教育已与各学科的课程内容相互渗透。这些努力都体现了要想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至关重要。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仍不令人满意。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目前已有较大提高,但还不足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环境知识

向学生提供环境知识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客观的成分,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不具有这种客观性。根据Tanaka所说,环境知识被定义为个人对环境如何运作的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环境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解决环境问题。Rohiza认为,环境可用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其对人类生命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知识进行解释。Rowe认为,环境素养是对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和信息的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的基础。这包括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环境问题。

Hungerford等曾列出了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时应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态基础和作为一个生态因子的人类;环境科学和环境健康;问题的调查和公民行动的培训。而Erdogan等将环境知识分成三个主题:自然历史和生态的知识;环境议题和问题的知识;社会政治经济知识。

三、环境教育在科学中的渗透

课程的方法是指将内容和技能整合到现有的课程,这样既能以其为重点又不影响课程的完整性。由于科学就其内容本身和环境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科学是能够与环境相结合的相关性最强的学科。通过与科学教育的相结合,主要实现四个目标:将要学习的科学技术知识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理解与发展科学和技术领域,自然资源管理及来源相关的科学知识;充分认识野生动物管理和为延续全球人类生命的大自然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研究发现是根据人脑认识自然现象并实现人类幸福的努力和能力。While White认为,科学的概念是一个通过科学手段认识现象强调环境科学的科学领域。这里手段被定义为观察、检测和科学实验。

现在学科内容与环境知识结合最多的几类课程是生物学类、化学类和物理类课程。其中生物类课程是在课程内容上与环境知识相互渗透最广的课程;几乎所有的环境议题如环境资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都可整合到这类课程中。例如在动态生态系统和濒危生态系统等章节的内容可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研究”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在讲述营养类内容的章节也可与环境知识紧密结合,这部分主要是在全球食品供应、世界食品问题、绿色革命、可持续发展农业和个人的责任方面讨论与食物和饥饿相关的环境知识。另外,在讲述科技对人类繁衍的贡献时也紧密结合了环境知识,这个主题与人口增长和控制密切相关,包括人类种群动态、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以及计划生育和人口动态。

化学类课程是仅次于生物学类课程与环境结合最紧密的课程。能源和生态系统,食品生产和饥饿、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环境知识都可结合到化学课程中,其中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土壤及相关问题、水及相关问题和固体废物处理等与化学的结合相对较少。例如在讲述有害废物有关的内容时,可结合“珍惜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使用电化学工业使用的化学品时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节约使用各种工业合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物理类课程是与环境知识结合较少的一门课程。只有少部分环境知识结合到了物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在学习“力与运动”中的做功、能量、功率和效率时,可与能源和生态系统的环境知识相结合。通过这种专题,学生可学习到能源广泛需求方面的知识。

调查研究表明,在这三个学科的课程内容中还没有直接和固体废物处理这个主题相结合的。这多少让人有些沮丧,因为现在固体废物处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因为这将给环境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四、小 结

现在在科学课程中仅提供了有限较肤浅的环境知识,仍有很多重要的环境问题亟需更深层次的融入科学课堂。需将尽可能多的环境议题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和学生讨论是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率先了解更多的环境知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程度依赖于他们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水平。我们希望将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能涵盖全部环境问题,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这也是发展学生环境态度、环境敏感性和环境行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Tanaka, H.(2000).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Indian Chemical Society. 77:531~538

2 Rohiza Jamaluddin.(2004). Pencapaian guru sains sekolah menengah dalam pernyataan tentang isu alams sekitar.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Malaya

3 Erdogan, M., Kostova, Z. & marcinkowski, T.(2009). Components of Environmental Litercy in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ulgaria and Turkey.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5(1):15~26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70-02

谈及苏式数学教学,在我看来,是对姑苏数学教师群体在教学特征上的高度概括,似乎有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并不是可以轻易表达的。但细细思考,这种凝练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苏州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广大一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与实践的产物。透过他们几经汗水和智慧打磨的课堂教学,精致、灵动、简约、扎实等特质已然成为当下数学教学亮丽的名片,正逐渐催生苏式教学的风格印记。

1.“序”之精致。

研究苏式数学课堂,不离“精致”二字。苏州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是曲折多变、移步换景之精致;苏州刺绣千丝万缕、飞针走线,是慢工出细活之精致。教师虽然与民间的能工巧匠工作的领域有所不同,但不难体察到在这种相同地域文化影响之下彼此行为方式的共同特征――运筹帷幄,精耕细作。其一致的前提,是对于“序”的精致建立。数学教学尤其讲究“序”,“序”可以理解为顺序、秩序、工序、程序。毋庸置疑,教学与做工一样,特别讲究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数学教师首先倡导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大至合作交流、课堂展示,小至握笔书写、尺规作图,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有着共同的约定,这种相对统一、严格有序的氛围为形成积极向上的苏式课堂文化奠定了基础。外部课堂秩序的建立,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静下来”,其实是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当这种秩序内化为学生下意识的自我约束从而达成积极学习的心向时,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便有了可能;其次,从内部学习秩序来讲,苏式教学十分强调理清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三者之间的关系,立足学科本质和儿童立场的双重视角,特别关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联结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巧打磨教学细节,精准琢磨教学语言,精美设计教学板书,使课堂整体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第三是精简教学程序,简约是数学的特质,围绕核心明晰思路,既不旁逸斜出,也不粉饰堆砌,在清简质朴中帮助学生体会抽象、推理、模型三大核心思想背后丰富的内涵。

2.“度”之适宜。

江南水乡的温润,孕育了相生相宜的文化气象。一如苏州的园林,既讲究布局又讲究配合,更讲究层次,既不让人感到突兀又不让人感到造作,力求实现“人在画中游”的自然意境。经典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度”的准确驾驭和把握。所谓“度”,我们可以理解为程度和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事物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苏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在收与放、深与浅、动与静、虚与实、进与退的连续与流动中把握其分寸吗?首先,苏式数学课堂坚持张弛有度。在“以生为本”理念的关照之下,我们既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又重视教师的引导,积极探索对话与生成的课堂导学艺术,以期实现师生同频共振、教学相长。其次,苏式数学课堂追求进退有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长和进步,这种进步往往是建立在教师能确立合适的教学切入点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温婉地示弱”和“智慧地后退”来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状态,但这丝毫不影响教师在关键之处敏锐捕捉、适时进攻和果断介入。第三,苏式数学课堂讲究深浅有度。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终极追求。我们以“不应求全,但应求联;不应求全,但应求变”的策略来辩证地看待传统的“双基”教学,重视深入浅出,倡导举一反三,在联系中促进生长,在变化中催生深刻,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

3.“意”之从容。

数学课应该有数学的味道,但又不能仅仅只有数学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课应该循着儿童生命成长的方向进行一种意境的营造和意义的追寻。可以说,“从容”已经植入了苏州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也自然成为了苏式数学教师特有的一种心境,从容的心境同样也孕育了苏式数学教师特有的育人情怀。“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是数学课的使命,而开启智慧的前提是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只有在师爱的关照下,教学的精致和灵动才有可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所营造的美的意境才能被更好地感悟,教室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学堂”。从容的教育更体现在苏式数学教师的智慧和坚守上,“宁朴勿华”是苏式数学教师最大的特点。首先,教师普遍能立足于数学的特点来教数学,以落实“四基”为课程目标,关注以文化的方式亲近儿童的生活,力求优化儿童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重视立足于扎实的训练来教数学。知识的积累、技能与方法的形成离不开扎实的训练,如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李新的四个“起来”――“小黑板挂起来,投影仪亮起来,教学具用起来,作业本收起来”,这个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好的方法必须是简单实用的。

篇3

【关键词】环境科学 民办 实践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47-02

【Abstract】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high-skilled talents who are oriented to front-line positions such as manufacture,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ngs, they carry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ask. In this paper combined Xiamen Donghai College to carry 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fro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ed and building a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etc, explored and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on the private vocatio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 Private Ecperiment teaching Exploration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宋爱平.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9):19~20

2 刘自团、杨旭辉.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1):19~21

篇4

【关键词】协同教学模式;支撑环境;整合

引言

协同是基于共同目标协调多个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老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协同教学模式以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目标调控、效果反馈”等特点而在美国、台湾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迅速兴起。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涵盖大量信息交换,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交流的灵活性、教育资源调用的高效性,教师对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式的理解程度等支撑环境直接影响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因支撑环境搭建水平低下而影响互动交流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家校交流效果。因此,开展对支撑环境研究整合,建立合理的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撑环境,进而减少因支撑环境不当而浪费时间及精力的现象发生,充分发挥协同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特征与实施的三个阶段

实施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发挥教师的个别能力,协力共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种从单一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向团队合作优势互补传授知识转变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从单一的教学任务向将学生的学习内容整合成为一个主题或一个学习领域的互动的教学过程。它体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协同性,它是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根据教学需要组合同领域、同学校、跨领域、跨学校教师协同备课,互相合作,通过不同的教师多角度思维发挥优势互补,优化解决学生问题方案。根据学习需要组成学习小组,协同讨论,相互促进,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二是系统性,教师团队发挥跨学科优势,将相关知识概念予以系统整合,形成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达到最好效果;三是个别性,教学活动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为各层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含有确定教学对象、组成教学团队、拟定教学目标、确定整合课程及教学策略、编写教学活动计划等环节。实施阶段含有实施协同教学、学习评价等环节。总结阶段含有讨论与建议-教学反思、成果汇编与推广等环节。

二、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育的支撑环境条件分析

协同教育模式实施的核心是协同,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协同。一是教师间协同。教学团队实行备课协同、课堂教学协同、教研协同、评价与教学反思协同。二是师生间协同。主要是教学实践活动互动协同、远程教学互动协同、设惑解惑协同。三是学生间协同。学习小组间学生问疑协同、讨论协同、心得分享协同。四是家校协同。是学校、教师、家长为对象的远程交流协同,活动分享与建议协同,形成家校合一的协同教育。基于对上述四个方面协同分析,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支撑环境应具备下表功能。

三、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平台支撑环境整合

(一)基础应用支撑环境

协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较大转变,必须开展相应的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培训。特别是教师间协同能力的培训,以有效促进教学团队实行备课协同、课堂实施协同、教研协同、评价与教学反思协同。还要开展学生间协同培训,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协同理论及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确保基础应用支撑环境成熟。

(二)基础硬件支撑环境

协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应用过程涵盖大量的信息传递、调用与储存,实施协同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必须有较好的基础硬件支撑环境。要建有机房支撑数据交换、软件平台运作;要建成高速的教育城域网并连接国际互联网,要建有多媒体课室,班级电教平台,建有校园网,实现“班班通”;要配备适量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

(三)基础软件支撑环境

篇5

关键词 : 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建筑室内设计的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创造出实用功能与美学功能完美结合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艺术与设计策划、施工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必须掌握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与规律,熟悉施工工艺与材料构造,因而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课程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不仅要求学生的设计作品功能完善、充满艺术表现力,同时还要对室内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比如:原建筑结构的特点,设计风格的定位,基本设施的配套,材料及工艺的限制,经济性指标的要求等等因素。对于这些室内设计因素,不进行大量的实践性教学,学生是不可能达到专业要求的。课程实践性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精神,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际性的设计课题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环境艺术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业后能在走出社会较短的时间内胜任所从事的环境艺术设计与科学研究工作。要想达到上述教学目的,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课程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一、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根据学生兴趣,改革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例如课程命题的改革,以往都由任课教师出题学生完成。但是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倾向,教师应该针对他们的爱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来选择题目。同一次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设计方向、设计内容,主动地完成设计任务。如对某居住空间的设计,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完成。设计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构思整套设计方案;对室内家具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一组家用家具;喜欢电脑绘图的同学可以制作全套效果图;精通施工工艺的学生可以制作全套施工图,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做一个居室空间模型。在指导教师审核和辅导下逐步完成。设计命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来选择工作主题,通过分工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发展每个学生的长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模仿社会环境中的团队工作方式,锻炼学生分工合作的协同能力。

二、在实际环境中学习

在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课程教学中,老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了解设计过程及相关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带领学生以卫生间为例实的勘测课程教学时,很多同学开始很有兴趣,但也很茫然。因为他们不知道实地勘测到底要了解什么东西?在勘测中,要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做哪些准备?作为指导老师,就应该让学生知道,在设计之前,要切实了解好卫生间的各部分尺寸、结构、功能设施、采光通风情况等等。这个过程要仔细,每个细节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和布置到位,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奠定正确的基础。引导学生领会实地勘测的要点和重要性。

首先了解卫生间的尺寸以及结构。在现场,先让学生先用草图把卫生间的形状以及结构勾画出来。手绘草图使我们训练学生的基础之一。然后用尺把卫生间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门窗尺寸都测量好,然后在草图上记录下来。很多同学都以为看完了,可以回家了。但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卫生间顶部还有梁,包括梁的位置和梁的高度、宽度,都要一一的记录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梁的高度,决定了我们在设计当中吊顶的标高。另外卫生间沉降面和其它房间的高差是多少?这个也要仔细记录,因为这个高差决定了我们购买蹲便式便池的高度。如果便池买高了,那么卫生间的地面,就会高出其它房间的地面,污水就会流到其它房间去。

测量完尺寸,要带领学生观察卫生间设备设施,在卫生间有很多粗管道和细管道,学生对这些管道很好奇。原来我们的卫生间底下,有这么多管子,它们都是做什么用的呢?这时,要教会学生认识这些管道的功能。墙面露出的灰色直径25mmPPR管一般是给水管。卫生间洗手盆、淋浴、大便池的冲水、以及拖把池的进水,都是采用的这种PPR管。在施工中,要用PPR管把这个卫生间接口的进水,接到我们设计的各个出水口才能正常使用。粗的白色直径110mmPVC管在卫生间,一般用于大便池的下水管。这个位置同学们要认真记录下来,因为我们设计大便池的位置不能随心所欲,最好不要离大便池下水管太远,否则容易引起堵塞。细的白色直径50mmPVC管在卫生间,一般用于地面的地漏,还有直径50mmPVC管用于洗手盆下水和拖把池下水。这些管道的安装要有一定的倾斜度,让污水能迅速流走。有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每个下水管不论粗的细的都有一个弯弧呀?我顺势解释,这个弯弧叫沉水弯,主要是防止臭气溢出而设计的。同学们点点头,若有所思的样子。另外,还要学生注意,卫生间电线是从什么地方接入的,我们卫生间的用电器的电源,要从这个入口连接。

设施看完,是不是勘测结束呢?不是。我们要求同学观察卫生间的环境和采光情况,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还让学生对整个设计布局进行思考。卫生间设计应综合考虑清洗、浴室、厕所三种功能的使用,洗手盆、便池、冲凉房、拖把池怎样布置才能合理?怎样设计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节约空间?卫生间的电器包括开关、插座、热水器、烘手器、镜前灯、浴霸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卫生间的辅助设施包括浴巾架、毛巾架、洗发水沐浴露架子应如何安装?卫生间窗户大小多少,窗户外有没有遮挡物遮住光线?整个卫生间的光线是否充足明亮,如果光线不足,我们应该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让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回去进行具体设计。

三、体验型学习

设计构思的初步方案出来以后,我们并不是用老师的眼光去对作品进行表扬或批评。而是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环境,以解说方案的方式与同学和教师展开讨论和推敲,让学生自己站在讲台上来讲自己的设计理念,包括使用方家庭状况、职业、性格特点及对设计的要求,自己设计的风格、理念、色彩搭配、结构处理等等各个方面;然后其他的同学认真聆听完后,提出问题或自己的看法,或作为评委来提出问题来讨论,经过必要的拓展和修正之后,教师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和互相思考,即交流了设计方案,又提高学生的阐述设计思想的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

四、团队协作的教与学模式

在室内设计实践项目中,学生提出涉及建筑,文化、材料、灯光、家具等多专业、多学科的问题,一个教师往往难以深入解答,指导也不够全面深入,只有多个师资力量,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组建以专业课程结构为划分,由具备一定研究、设计、开发实力的师资组成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小组。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研究特长、优势,分别承担细化的教学任务。便于因材施教。 学生建立团队设计学习单元,可以由3-5名学生按其特点组建,每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工作,同学间相互协作支持,在讨论中相互提高。既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又克服了设计任务工作量大、时间紧,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实际困难,共同完成整套设计项目,也能确保学习质量。

篇6

天津振兴水泥公司坐落在天津市北辰经济开发区,组建于1996年底,为国有股份制企业,总资产11.1亿元,注册资本5.58亿元。现有两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优质低碱水泥170万吨,目前是天津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现场完全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中央控制室操作,具有“环保、稳定、高效”的特点。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目前仅生产P042.5水泥。由于产品质量好,品质稳定,供应保障程度高等原因,产品多年来一直被广泛用于各重点工程上。公司生产的P042.5水泥被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名牌产品,“正通”商标被授予天津市著名商标称号。

公司多年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立足之本的发展方向,坚持不懈地推进环保建设。一是公司现有120余个粉尘有组织排放点,均安装了高效收尘设施。在对无组织排放源的控制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在石灰石卸车坑、石灰石和辅料及煤的预均化堆场加盖罩棚。并为减少粉尘的排放还购置了底开门的自备列车用于石灰石的运输,为减少扬尘在露天堆场还设有喷水装置,料堆加苫盖登,效果显著。二是2008年公司投入了6600万元建设了余热发电站,正常运行每年可发电5900万度,能够满足自用电量的25%,相当于节约标煤2万吨,减少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另外利用余热产生的蒸汽,替代了公司原有的1吨锅炉向食堂和浴室供应热蒸汽,同时可替代冬季取暖的6吨锅炉。这样每年可减少用煤量2000吨左右,实现SO2减排13吨,烟尘减排13吨。项目增设的余热换热器,对进入换热器的废气所含的粉尘具有明显的沉降作用,降低换热器出口废气含尘浓度,提高尾部收尘设备的收尘效率,从而起到降低水泥烧成系统粉尘排放的效果,减少粉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每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约30吨左右。三是公司在2008年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确定了清洁生产的目标和技术进步方向,共计提出被选方案34项,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13项,正在实施的中,高费方案2项。通过审核在节能降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审核后吨熟料耗标煤比审核前消减2.31%,电耗消减4.3%。四是公司致力于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先后通过了质量、环境、安全、计量四个体系认证,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公司于2000年通过并有效运行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排放严格受控、规范管理,保证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的排放达标,污染预防严密到位,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

由于公司在环保方面的不懈努力,2003年公司被天津市环保局命名为“天津市首批环境友好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006年通过复评继续保持此称号。下一步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推进利用水泥窑处置固体废弃物、城市污泥、电厂飞灰等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多种废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使公司的水泥生产进一步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推进公司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篇7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国家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

篇8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的企业社会稳定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作为政法部门,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的观,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抓住当前有利的发展机遇,根据本部门工作的特点、性质和要求,努力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为社会稳定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治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法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政法部门要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打造稳定有序的治安环境,促使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把企业周边地区治安环境整治列入到专项整治来抓,为企业的生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切实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当前,一些企业周边地区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企业内部及周边地区盗窃、破坏生产、阻扰施工,打、砸、抢、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等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给社会上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特别是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极大影响和不利。治理企业周边环境,整治企业周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必须开展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集中整治企业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由公安机关组织多警联动,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队,把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和突出问题作为护民护企、树立政法机关形象的民心工程来抓,将整治城区企业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列为党委、政府重的要工作任务,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的职能职责,组织力量,明确责任,加强协同配合。一是加大侦破力度,降低抢劫、抢夺、盗窃、敲诈勒索等刑侵财性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二是侦破侵犯人身权利的刑事案。三是查处一批扰乱企业周边秩序的治安案件。四是整治清理规范特种行业,特别是废旧收购行业。五是收缴一批涉案赃物。六是协助指导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联合执法专项打击行动侦破案件,查处违法人员,整治交通违法和特种行业等,有效地维护企业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安稳定,使城区企业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有明显的好转。

治理企业和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一时一事的事,也不单是政法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事,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搞好企业和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政法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因此,要搞好企业和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必须实行综合治理,部门联动配合,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突出重点、专项整治,才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反之,就是走过场,打不到底,查不到位,震慑和惩处违法犯罪分子就无从谈起。

要搞好企业和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首先,要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要求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治安保卫工作责任制,从人防、物防、技防到内部治安管理,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落实责任制,做到有机构、有组织、有人员,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防范设施,同时还要强化内部的各种管理机制。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作为企业,还要加强与周边基层组织和群众的联系,沟通和交流,经常派出企业的相关领导和人员,主动到企业周边村屯走访、座谈、征求意见,听取群众对企业的生产车间排放出来的噪声和“三废”问题的反映,对周边群众生活和作息有什么影响;企业工人与外界的接触是否有损群众利益的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主动接触群众,走访座谈的形式,致于企业对群众提出的一些有关配合工作的要求进行协商,这种做法既能使企业与周边群众之间融合感情,增进理解,又能使相互之间的工作得到了解,做到企业尊重群众,把他们当着自家人来看。另外,作为企业,为了融洽感情,应与当地搞好群众的关系,避免一些矛盾纠纷,同时在企业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当地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多做一些有益当地农民的好事实事,使群众感到在本地办企业得到的一点实惠,(比如:招工、引水、开路、办学等),这样群众维护企业生产的自觉性才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篇9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3JGA120);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校级教改立项项目(A类)“《环境学》‘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4-01

一、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改革

环境类本科生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学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尖端人才为培养目标。面对我国日益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污染的恶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就要求培养环境类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这在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尝试在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尝试让《环境学》课堂教学更积极有效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的改革

大学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于高职学生较为弱化,是亟待教育工作者去改善与弥补的缺项。教师教学重点均在理论知识与技术的讲解,以往的实习活动仅限于参观考察等基础性实践活动,不能有效的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对今后的工作技能没有帮助,学生时代与工作阶段缺乏衔接。

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力求以“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从基本环境问题与治理技能上寻求答案,加深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源于基本的课堂讲授方式,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拓展课堂范围与教学时间,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导三学”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课前“导”和“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导入相关问题或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或亲身体验、探索,达到激发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

课中“导”和“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不同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上将课前问题适当解答或总结,并结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并适时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课后“导”和“学”:知识拓展,能力培养。课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课堂所学某些重要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某些重要问题的研究热点和进展,通过自主涉猎相关文献、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环境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入门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重在建立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集中阐述环境学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应用,为深化和整合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维护环保的信心。

由于《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较多,相对后续的专业课程来说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更具有现代意识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学》课程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相关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他们也已经关注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有关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如福建师范大学苏玉萍等对《环境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广州大学的张鸿郭等初步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环境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华南师范大学的曾丽璇等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环境学导论》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践心得,这些足以体现了任课教师对《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希望和需求。

“三导三学”是目前较为新颖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导”、“学”环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对象来采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本项目旨在针对大学本科《环境学》课程的特点和定位,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的“导”,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和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中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期望通过“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践,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欲望,同时在课程三个有机联动的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5)

[2]徐志兵;陈书琴;钮志远.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

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如何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数学的空间,是当前课改实践中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也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自主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如下:

一、课堂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初,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内心状态.这样的课堂“暖场”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导学生在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中自主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职数学第三册第十四章“双曲线的定义及主要参数”的第一课时,在课堂导入阶段,笔者首先播放了一首由雷婷演唱的网络流行歌曲《悲伤双曲线》,“如果我是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能够生在同一平面,然而我们又无缘,漫漫长路无交点……正如书中说的无限接近不能达到……”,缓缓的音乐配合着令人深思的歌词一下子消除了学生的疲倦感.在细细品味歌词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并主动提出疑问:到底双曲线是一种怎样的曲线?有什么特征?歌词中的最后两句话跟双曲线有没有关系呢?通过播放网络歌曲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双曲线”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觉到数学原来也很浪漫!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即创设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愉悦的情绪调动高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认知学习.

二、巧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

学习是一个充满灵动的思维过程,教师不是要把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被动地去吸收,而是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和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去摸索、探究出结论.数学软件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学习,在形象、具体的显现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这一软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如在立体几何中讲到柱、锥、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去拖动几何体的顶点,通过观察其图形的变化理解这一演变.再如解析几何中有关三类圆锥曲线的统一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事先为学生制作一个动态的演示图形,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通过完整的变化过程去了解这一问题,从而理解教学重难点.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一些枯燥的、乏味的较难理解的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学软件的演示功能得以有效突破,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图形演示中自主分析问题,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三、分段实现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个体的不同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模式,避免因为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标准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产生自主学习的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台阶,小步走”的目标练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易到难地为学生呈现练习题,引导学生分层解决问题,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从而产生更大的探究动力.

例如在“等差数列”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教学环节分别呈现“试一试”“练一练”“考考你”的不同层次的练习课件,以配合教学进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课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相关内容的基础题、变式题和拓展题的课件,将这些习题课件上传到QQ空间、微博,习题的设置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既可以从易到难按顺序参与练习,也可以跳过某一部分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一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更大发展提供了可能,学生兴趣盎然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能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分段实现目标,在感受反复成功的自信中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成为主要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应重视对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