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篇1

一、初中数学进行分组、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过渡中,学习成效呈现了层次化。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觉得数学太难,不理解,使得自己在上课时压力过大,进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使得自己的数学学习离教师所教育的知识越来越远,脱离了学习的进度。还有一些学生觉得课本上的问题太过容易,没有难度,此类学生占很少一部分,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占的比重大。由于此种情况,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之间呈现的层次化要引起重视,进而将处在同一水平的学生分组,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不同程度的知识教学,对于不同组、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进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层次基础上取得进步,防止学生离教学进度越来越远,进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分组、分层次教学恰好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的不同水平、层次化问题。

二、分组、分层次教育的落实

1.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

由于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能力的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以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不同进而使得学习的成效也出现层次化,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状况以及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的个性化,以及学生的成绩的层次化,将具有相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划分不同的组,针对每一组的不同接受情况与学习问题,设置不同的学习与教育目标,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自己的原有水平,进而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

2. 将教育知识和模式层次化

教师在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组的学生的不同问题,将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划分清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数学知识与自身的学习能力相符合。对于不同组、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一样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组、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与能力选择不一样的教学材料。针对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学习知识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这些学生的创造能力。针对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基础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

3. 课后进行分组、分层次的强化训练

在数学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依据不同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不同的任务安排。实际上,可以将安排的作业的层次划分好,一部分为必须做的题目,一部分为可以选择性做的题目,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选择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水准与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通过选择性的题目,可以使得学生提升自己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也能使得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督促自己学习。

三、做好分组、分层教学的经验

1. 利用课堂做好分组分层教学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情况,以此为根据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优化数学知识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之前要做好各项教学的准备,使得课堂教学做到以学生为重心,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从学生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的不同化,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多与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2.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做好辅助作用

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教师要注意对自己教学知识的补充,注意汲取先进的数学教学经验。并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育,要以学生为工作的重心,凡事为学生考虑。要多鼓励学生,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方法

分层式教学,也被称之为分层分类教学,它按照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在差异化的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个体素质、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区别性地制定教学要求,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方法,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表现空间与发展环境。

一、分层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帮助

1.有利于教师提升个人素质

教师应当对于自身的职业重要性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因为教材具有统一性要求,而教学工作往往存在多种目标,二者具有一定矛盾性;再者,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与经验素养,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给矛盾的统一与教师素养的提高都提供了帮助。

2.有利于所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针对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可以保证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既能让优秀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也能让落后的学生充分消化课堂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之间统一学习的矛盾。为让每位学生都能满怀信心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应当具有低起点分层次的特点,以使所有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有利于所有学生主体意识的展现

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数学分层教学能够完整的教材内容体系划分成层次不同的问题,这些形象具体的问题取代抽象的数学体系内容,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反应更为强烈。

二、初中数学采取分层式教学的对策

1.将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的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二是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学生分层的大原则是: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此外要构建不同层次间的即时调配机制,如果学生自己觉得需要调整的,要及时给予配合,如果教师觉得学生需要调整的,要按照具体情况,重新进行层次划分组合。分层的实施步骤:首先是对班别的调整,根据学生兴趣点的差别,划分不同班级。其次是班内分组,同样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划分为两个或者数个教学目标不同的组别。

2.将课堂教学分层

教学目标实现的大部分工作都要在课堂上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分层策略对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其实施方法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预习指导应该具体且简练,而且要有足够明确的阶段目标。提出预习的关注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关键点的把握,使其在一节课堂上,可以根据关键点进行课堂知识接受。其次,在课堂上,要让班级里新知识接受速度较快的同学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要让新知识接受速度一般的同学能够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寻找到新知识同旧有知识之间的区别,有效的启迪对于不同学生避重就轻的惰性思维的缓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这个环节里,可能有一些学生难以突破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采取让接受力比较好的同学先讲解,教师再进行补充的办法进行教学内容的探讨,直到学生可以全部达到教学目标为止。再者,课堂练习需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先是基础掌握,再是灵活运用,分段进行,每一个知识点配备的练习题不宜过多,通常以两至三个为合适,在题目安排的位置上,同样是先以落实基础为目的,再以知识深层次掌握为目的,防止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畏难情绪。

3.将学习评价分层

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让教师得到更真实的教学反馈,诊断出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改正教育方法。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哪个层次阶段的课堂上,都尽量照顾到他们的情绪,评价的方式要多以激励与表扬为主,防止对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伤害。而在大型考试后的评价上,则应当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阶段性综合表现作出准确评价,在评价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对于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同学,要进行着重观察,如有必要,应当进行谈话型评价,坚持在评价中加入以学习兴趣激发为目标的积极性评价,了解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补救。

三、总结

分层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能在隐性层面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很大程度提升了素质教育落实的速度,提升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成绩,尤其明显的是降低了差生的数量比例,防止了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洪亮.初中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2]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3]吴玉勋.谈谈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界,2011(22).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式教学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33-01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在教学中吸收应有的营养,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的成长。初中数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由于心智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原因,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此思维转变所应经历的阶段性转变。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可以指引学会适应教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思维方式。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合理的和适度的帮助,几乎其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遵循分层式递进教学理念,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的各个阶段科学、细致的兼顾到学生之间的智力因素、家庭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差异,实现学生在智商和情商上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一、分层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教学机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在的智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进行区别教学,其目的是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照顾到不同接受新知识速度的学生共同良性发展。其层次原则主要有:

1.学生分层原则

学生分层主要参考现有的知识、智力水平,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A、B、C层等,经过详细的统计调查和调整,将学生组成新的教学集体A、B、C等教学班。分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如果无视现有的实际,采用分层教学结构改变现有的行政班,或根据学生智力等因素的优劣分为不同的行政班,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更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分层式分班采取的是“走班”模式,在实际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按各自程度的不同上课或者接受课程辅导。在行政课程之外的补习时间,教学机构组织不同的补习班,根据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辅导分类,如基础概念讲解班,函数辅导班,几何知识辅导班等,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分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和理解知识的疑点,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2.教师配置原则

分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应试式教师分配机制,即用优秀教师教优秀学生,相对教学能力差的教师教相对成绩差的学生。这是现在教学机构普遍存在的通病,教学单位注重的是学校的所谓质量度(升学率)指标,而不惜毁掉学生本有的发展空间。分层式教学理念要求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他们在知识上的几乎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师各自的教学优势进行科学配置。为善于做更细致的工作,教师可以分组:富有管理经验的A组教师;教学理论经验丰富且善于引导优生的B组教师;同时具备以上教师特点的C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A组和C组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课时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分配辅导难于管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困难生分组,B组教师更适合指导优生更进一层的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式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分层式教学使得学生没有被遗弃的感觉,能激励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有偏科的现象,始终感觉到数学难度过高,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而放弃学习。教师的针对性辅导和鼓励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到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内在的自信心。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应当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内在素质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适应分层式教学模式的需求。虽然新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有统一性要求,但是教学工作往往存在多种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可以很好的在分层式教学理念中得到再分配。一个大的环境容易改变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师存在教学理念上的错误观念可以得到纠正和融合。从而引起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初中数学采取分层式教学的对策

1.教师分层备课

教师在每堂数学课的教学之前,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各层次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水平来区分,对各个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分层授课

在课程教学中,对不同层次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进行统一要求、学,分配1/3的教学时间讲述,其余的时间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例如在函数教学中,首先对不同分组的同学要求统一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然后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掌握情况提出难易不同的针对性授课,在时间分配上1/3的时间由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方法提炼和试题拓展的分成授课;剩余1/3的时间交予学生之间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和探索,通过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方法的交流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3.分层辅导

教师平时利用自习课和其他课余时间学生进行分层式辅导,其中包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学生效果的反思,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其增加一些相应的针对性试题训练,鼓励他们向优生看齐;对优等生进行拔尖辅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和广阔性。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均衡性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常德香.有关分层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2]金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分层式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6)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堂教育;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展开分析,农村初中数学的学习水平差别比较大,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的情况,传统的整体教学方式难以协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任务,采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在整体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分层教学实现方法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合理划分学生层,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差异,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为目的仔细的划分层次,在划分层次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按照基础教学。中层教学和发展教学这三个层次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要数学基础比较牢固、思维能力活跃却成绩优异,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学内容,B层次的学生要求基础能力满足要求、思维能力较好且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可以较快的掌握教学内容,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对数学问题的反应不够敏感,不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家庭作业,需要和同学的帮助提升学生成绩。这三组同学要求能够互相帮助,在每个组中选出一个责任感比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起到监督作用。但是教师在分组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事先向学生表明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体的学习质量。A组的同学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要协助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层次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将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小组提高小组内的学习兴趣和整体活力,要求小组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同心协力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鼓励B、C两组的学生能够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

二、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分层教学计划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任务,课程知识划分为基础知识、技能拓展和灵活应用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调整教师的教学计划,。以初中八年级的“三角形全等判定”知识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定义和判定证明,最后在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首先自己预习课本知识,各组的学生在预习时先将不太好理解的内容写下来,C组的学生要求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和基本的判定推导过程,B组的学生在掌握判定推导过程的同时还要利用判定证明,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每组学生在预习时的问题,对A组的学生较大学习任务的难度,增加题量,但针对C组的学生要降低题目的难度,适当的准备几道难题让学生进行练习,B组的学生要掌握三角形的全等判定证明,做些不同难度的题目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培养灵活应用能力。而且教师针对C组学生的情况要较仔细的讲解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照顾到课堂上的不同水平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上收货知识,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学习整式乘法平方差时,可以对联系题目进行分层,C组同学着重练习基础题,熟悉了运算方法之后适当的增加难度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B组的学生应多做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再适当增加难度高的题目进行联系,A组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高,可以着重练习较为复杂的题目。或者还可以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学习其他同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辅导分层

分层辅导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层辅助教学,对成绩突出且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定期布置学习任务,针对学习中的难题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辅导。针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每周多安排时间集中的处理他们的学习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进行辅导教学,让基础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a尽快提高学习水平。农村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分层,还应附加课后分层训练,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堂分层教学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要增加课后分层练习。对A组的同学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题目比较有创造性,针对C、B两组的同学要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练习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逐步实现对学生的逐步分层,逐渐体现分层教学的优越性。分层教学中为中还应注重实行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弱点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激励机制能够很好的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次研究分层教学的同时就采用了激励机制作为辅助,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的优点,帮助学生认真的分析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鼓励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能够有信心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学术要帮助他们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不断的挑战自己,同时做好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鼓励机制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同时消除学生对分层教学的抵触情绪,以提高农村初中数学的课堂质量。

四、结语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还存在很多的学习问题,分层教学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更好的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能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一定能更好的服务初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锡妹. 偏远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数学课分层教学的应用和辅导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06).

篇5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运用

中国现今处在一个发展中的大环境,所有领域都在发展进步,其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法,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实现整体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要求的最直接有效方法[1]。

一、充分了解认识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法,指的是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等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的实施差异教学,以达到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够使学生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础要求,还能够使数学学习水平高于基础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使得所有学生的知识技能各方面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层次的要求,同时使得不同层次的学习顺利进行,并针对不同的层次给予区别辅导,以及组织不同层次的测验,以分层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状态、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把不爱学习的学生变为爱学习、把不会学变为会学,使得他们达到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良好心态[2]。另一方面,分层教学法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稳步提升取得良好的成绩,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进一步提高了两者之间的良好合作与交流,更有利于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具体实施

(一)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

分层教学法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就要做到制定以及明确分层的目标。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对此,就要求教师针对总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出分层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在总目标确定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符合各个差异群体实际学习水平的多目标。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实施在教学活动中,也才能够使得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得到有效提高。分层教学措施的实施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教师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例如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一层,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一层,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为一层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来分层,例如学习积极性特别强的为一层,学习积极性一般但是能够参与教学的为一层,对学习没有兴趣勉强完成任务的为另一层

3、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分层,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的为一层,思维能力普通的为一层,思维较为缓慢需要教师特别帮助的为一层

(二)对教学过程实施分层

教师在制定了学生分层后,还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相互配合,发挥分层教学的最大作用,实现分层教学的既定目标[3]。在分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并根据设置的目标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强化,实现教学活动的提高;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课堂提问,其中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难易以及深浅,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对已经分层完成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并对他们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对应的课堂指导教学,在保证低层次学生提高的情况下,拉动并促使中层次以及高层次学生稳步上升。

三、猿纸萄Х植阍则

(一)相近水平原则

相近原则就是指在分层的过程中遵守水平相近的原则,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层次有助于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和开展教学辅导,同时有利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提高,便于教学活动的后续开展[4]。

(二)模糊差别原则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会退步也会前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是灵活动态的,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随时调整分层。

(三)鼓励原则

鼓励使人进步,这一原则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都是人类心灵的甘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进步的鼓励是学生能力的肯定和认同,对于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评价,都尽量以正面积极为主,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退步的学生,要更多的加以分析原因和指正引导,避免负面的批评和指责,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学习的提高和进步。

结束语:

以上就是对于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探讨,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推动教学活动开展,并确保学生学习以及能力稳步提高发展。正因如此,初中数学教师更要坚持分层教学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各个层次学生成长提高并实现教学最终目的的分层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灵.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6(7):45.

[2]余江.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书文摘,2016(23):267.

篇6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班级授课制来进行教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级授课制中产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成绩好且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而能力差的学生又跟不上教学步骤。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而利用分层教学则能有效地解决这种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真正地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对班级授课制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循序渐进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从简单教学逐渐深入,使学生能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班级授课制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班级授课制环境下积极地推进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对班级授课制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分层教学不能随意,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并根据教学课程标准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层、中等层和发展层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成绩差、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教育,而对发展层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一些拓展训练。此外,这种分层不是固定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提升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影响,给学生造成心理不平衡的感受。教师应多采取鼓励措施,激发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教学备课分层

学生是教学主体,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分层备课的方式。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前置性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常识性的学习和练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能逐渐完善。此外,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综合性的提升。

3.采取小组分层方式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个体先学、小组互学、班级展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对学生实际能力进行锻炼,同时也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展。对此,学生应先在课前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独自完成教学研究活动,然后带着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到课堂中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倾听其他同学所提出的建议和问题补充,并得到全面性的思维发展。此外,当小组内部讨论完之后,开始进行班级的展讲,由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展示,将基础题部分进行解决,然后由中等生展示综合题目,最终由成绩优异生进行拓展题目的讲解和展示。不仅要对题目内容进行展示,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解题方式进行展示,真正地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中肯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

4.测试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分层原则,还应将分层理念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不同的评价。例如,对基础层的学生只要能做对基础的题目教师就应给予一定鼓励;对中等层的学生,如果他们已经超出了教学规定的内容,那么教师则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优秀生的试卷中则应包含一定的拓展类题目,让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思维上的锻炼和提升。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评价,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特点。但教师应注意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来适当地调整评价标准,确保能起到鼓励全体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素质教育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班级授课制环境,初中数学教学应及时进行改革,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为未来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育梅.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1(02):41-45.

篇7

关键词: 分类教学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新课改对各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学,采用何种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即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即数量关系的共性方面,对分类教学法对初中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一、分类教学法的含义

分类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依据学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下面是笔者根据长期实践总结的应注意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分类教学发有主次之分。

分类教学法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察及课堂上的总体表现,实施“区别对待”。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很头疼,还有的看起来很用功但成绩平平。针对这类学生,就要采取分类教学的方法,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2.分类教学法强调理念、定理。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数学观念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实践效果证明数学逻辑思维的可存在性,从而给学生一个明确而又完整的答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会接触一些类似于理念性质、定理结构的内容,为此就要提前注意到某些原理公式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3.分类教学法中图形和形状的分类。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会碰到不规则图形的变化,这类问题只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考虑好外界因素与分类教学法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例如有些图形不确定位置所在的情况,可通过分类讨论具体的情况。最后总结正确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决初中数学图形和形状变化问题的能力。

4.重视数学中主要应用题的分析。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应用题的种类繁多,典型例题应有尽有,有分数、函数、百分数等列方程解的应用题,同时有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的抛物线的应用等。这些类型的问题本身就有好几种解答方法,甚至是几个应用步骤,所以要进行分类探讨,从中不断得出结果,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和爱好,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水平。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类教学的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下面给出分类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属于好动型,喜欢一切有挑战性的事物,不喜欢生搬硬套,思维老套,问题意识较强,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事先设计好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相吻合的情景,促进学生大脑思考和相互交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也可以从数学的思维角度考虑,加强数学基本规则的联系。还可以以平行四边形为图形变化的切入点,由于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物体,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会不会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的可能。这样分类教学方法源于不同的逻辑思考,既然侧重点不相同,达到的效果往往也就不一样。

2.突出学生生活作用,引导其进行数学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恰当的指引,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化。只有将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动性发挥出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能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提高,不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变化形成过程。

3.由远及近,分层指导创造。

数学教学分类改革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分小组时,很多老师会用分类异质分组的方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由远到近地实施分层次指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但无论如何都不能以死记硬背的方法加快学习进程。

4.鼓励猜想实践,加强方法指导。

猜想实践是创造的翅膀,只要数学学习过程能以创造的形式进行,就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合适的位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质疑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逻辑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经历探索猜想、验证、论证的过程,体会到解答问题的过程。结果固然很重要,但过程更主要。在数学分类教学中应多注意方法,指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从而实现分类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应用分类教学法,这样可以明确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坚持以分类教学法为根本原则,不断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品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使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类教学法的应用更完善化。

参考文献:

[1]罗星坤.浅谈初中数学分类教学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7).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人教版;中考;分层教学

一、“统计与概率”考点内容分析

“概率和统计”是每年数学中考的必考题,我市2011至2013年三年的试题均有“概率和统计”方面的试题。考查内容有中位数、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率、频数、概率计算、综合应用等,每年合计占分比例约为13%。从“统计与概率”的考点分布看,虽然该知识点不是中考中所占分数最多的知识点,但是“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而且从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趋势:考试的分数比例非常稳定、所占的分数基本固定、知识点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及引导学生迎接中考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统计与概率”这一课的知识。

二、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必要性

从近三年考点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每年的数学中考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分布是具有层次性的,现以我市近三年的考试内容来说明。

1.概念与公式的掌握

从考点分布来看,折线、条形、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数据与概率的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只要能理解该课知识的概念与基本的算法就能拿到分数。它在中考试卷中占有一定的分数比例。教师要引导所有的学生理解、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比如南通市2012年数学中考第12题的题目为:某校9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分别是:163、165、167、164、165、166、165、164、166,求取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只要学生能理解基础概念,就能很轻易的得到答案。

2.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

在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简单的应用这类知识。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完成这类知识的计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牢固,所以通常能简单的应用已经掌握的概念与公式。

比如南通市数学中考2011年第25题为:某中学调查自己喜欢的球类情况,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的统计图:

该题要求求出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如果学生共计有2000人,则求出喜欢篮球的人数;补出喜欢足球人数的条形图;求出其它球类扇形的圆心角。

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这道题学生只要理解统计的概念,统计的公式的应用方法,就能依照公式计算出答案。

3.综合知识应用的问题

过去“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考核有可能只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问题与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然而近两年来,中考已经提高这门课程的考核难度,它要求字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

三、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方法

1.理解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好,且思维宽广,他们能迅速的吸收各种数学知识;有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且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他们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学困生。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学习。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基础好且思路宽广的学优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去学习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鼓励他们思考更新的解题方法、创造更新的解题思路等;对于基础比较牢固且有扎实的计算功底;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学习数学仅仅只是学会计算方法”这样的认知,帮助让他们建立起数学思想。

3.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范围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如果只划定一个学习范围给学生,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个学习范围不适合自己,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用分层次的方法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当学生觉得自己可以针对自己学习的现状有选择的学习时,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比如教师应用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概率与统计》这门课程时,教师在选择例题的时候,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生可以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去巩固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挑战对自己来说稍微有点困难的习题,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对例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是这几年中考的必考题,从近三年来南通市数学中考的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要能掌握这门课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还要求能灵活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教师要针对目前“概率和统计”这门知识的考试现状,分层次的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掌握好概念和方法,从而拿到更好的分数。

参考文献

[1]王泮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初探[J].经营管理者,2009(06).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展分层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提供有效服务。教学目标层次化就是依据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即:

1.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3.发现不管是几分米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米,几厘米都可以写成小数点后面有两位的小数。

第1与第2目标是全体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第3目标是学有余力者要完成的目标,又是中等生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三层目标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分别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弹性化

在实际教学中,总存在着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也存在一些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还有大多数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一般的中等生。这三种学生在学习上是不同步的。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总是统一要求,让学生”齐步走”。这样做往往只能面向中间而无暇顾及两头。这种教学上的”一刀切”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打破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弹性”处理。即对学困生,课本上的选学内容、选作题和思考题一概不要求他们学习,而只学习最基本的内容,确保”吃得了”、”能消化”,力争达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优等生则要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知识面,加大知识的难度,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现行小学数学课本编入的选学内容,选做题和思考题,就是为优等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充分利用。如果优等生仍学有余力,则可再加大难度,可设计一些开放性与实践性习题、或者设计难度较大智力题 。让优等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教学要求多样化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练习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反应迟钝,解题速度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而优等生则反应灵敏,解题速度快, 完成之后无事可干,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实际,对学困生只提出一般要求,用一种基本的方法解答可以了,只要求完成必做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尽量要用多种方法,还要求找出最佳方法。另外,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让全体学生操作学具。其实学生操作学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学习起点低,理解能力差的学困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有难度,借助操作学具来帮助理解确有必要;而理解能力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不是很困难甚至已经理解的优等生,就没有操作学具的必要,可让其在想象中思考得出结果,思考解题思路与方法,寻找不同解决方法,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灵活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等生与中等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学困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另外,课堂提问,对属于基础知识性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困生或中等生回答,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提高,达到基本要求;对于难度比较大,比较抽象的问题则要求优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能真正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它独有的作用,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增强后进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尊重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漆国兰.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贵州教育》2011年 第21期

[2]陈桂春.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年 第10期

[3]米玛卓玛.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年 第9期

[4]郑建保.浅谈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学大众,2009,(08).

[5]吴辛君.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启发式;方法

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学生发愤学习,积极思考,想搞明白还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这时正需要老师去引导他们把问题搞通,这叫“启”;“悱”是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困难境地。这时正需要老师去指导把事情表达出来,这叫作“发”。孔子认为若不造成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获得知识、技能的强烈要求和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迫切愿望,从而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首先引课的导入要奇,以“奇”诱发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能通过导课创设一种有趣的新奇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老师在讲解《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引课说:“你们看着手中的日历图片,然后再日历中找竖排的三个连续的日期并且把这个日期的和告诉我,我就可以立刻说出你找得这三个日期分别是什么!”老师的问题一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让老师猜,老师说出了正确的日期,于是激发更多的同学让老师算。这时老师引出“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的吗?”学生“想!”老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了日历中的方程后,你们就知道我怎么算的了。”这样学生必会以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教学中应注意经常使用的启发式语言

让我们换位思考,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是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怎么一种情况?”“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等。我们以此为模型来帮助深思而又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吧!“你发现了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怎样想的? ”“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怎样的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增加一个条件你看如何?”等。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三、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揭开“面纱”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分析“引入”中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力,并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数学天地。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应多“设问启发,领会新知”

针对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教师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渐次加深的问题,构成“问题系列”,将每一个问题顺次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主动获得每个问题的解答,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逐步加深,不断以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

五、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综合,展示思维过程”

学生的结论有正确的,有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或者并没有什么结果。教师从中提出典型的不完善的或错误的例子要求学生回答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将学生分散的思维正确引导理顺,从而逐步引导得出正确结果,借此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严格的教学方法和严密的数学思维,逐步地形成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使成功的学生受到鼓舞,使未成功的学生从中醒悟,找出差距,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六、结论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数学教学的教育特点,应当大力提倡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思想应用于数学素质中。广大数学教师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启发式的内涵、启发式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掌握启发式的内部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陆建.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