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的定义

篇1

笔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的这种界定,显然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是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混为一谈,使得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个概念来研究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因此,正确认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重新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合理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则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多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根本联系。如果企业是理性的,即企业以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则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就会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技术水平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并不讲究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就会缺乏改进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动力,也不会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不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就会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又会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又迫使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会在市场竞争的均衡中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波动变化,而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则总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总的来说,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业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使得企业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率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个根本区别。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则经济社会的生产就能够节约经济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和浪费,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则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现代微观经济学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基础来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多的差别:(1)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市场的长期均衡中,相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但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或经济效益是最低的;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会下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2)从同一个时点的单个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来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或经营技术水平较高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显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当前的水平,那时彩电行业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当前的经济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简单,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落后,但那时市场供小于求,因此,那时彩电企业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前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先进,但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当前的彩电企业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这一点来看,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高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来说,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又可以分外三个层次,(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益;(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如纺织服装或机械电子或化工等等行业)内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影响三个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时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低。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论类似,对外贸易经济效率也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

动的产出与所投入主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例如,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能获得较多的产出,于是,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提高了经济效率。(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内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重要内容;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率是提高单个行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这两者又是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基础。当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率,就是要以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通过国际交换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

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经济社会所关注的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外贸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反复,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外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动机就会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外贸企业就缺乏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寻租”之类的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可能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环境,并促使外贸企业具有追求较好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当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对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有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实际上混淆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根据当前的概念来分析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据本文的概念界定,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过重新合理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从理论上分清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分别明确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当前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政府部门的目标与作用并非一定要取得较高的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及实施合理的宏观调控来促使企业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追求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外贸企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追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作用就是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混为一谈,就无法区分清楚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

篇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发展之路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技术能力低下和技术创新不足的基础现状上。为了分析技术创新与我国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此文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模型予以检验。在模型中,我们用中国年均研发经费投入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对它和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和论证。 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增长与研发经费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投入增加1%,会带动对外贸易0.17%的增长。1990-2004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8.9%,至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的年均拉动作用为18.9*0.17%=3.2%。即,在中国每年对外贸易总增长中,有3.2%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1990-200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1%,最终我们得出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为17.7%。换言之,技术创新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贡献率为17.7%。 分析还表明,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很有限。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是时展给中国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急迫的课题。而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正是适应当今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 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以促进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为目标,将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部门特色的技术创新协作群体,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提高对外出口贸易核心竞争力。

二、精心培育民族自主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竞争和品牌优势较量。知名品牌既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支撑因素。进入品牌竞争和品牌消费时代,企业要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发展知名品牌,使自己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培育自主知名品牌,是一项创新的系统工程,须在科学的品牌理论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路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本文以上海轮胎公司“双钱”品牌为案例,从理论上分析了知名品牌的理论价值和市场作用,从实践上探讨了知名品牌的培育路径与成功经验,对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发展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生产经营增长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品牌知名度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影响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最终会民族经济产生因此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制胜获利的关键。

1、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的现状

国内企业的品牌战略与国外企业的品牌战略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品牌,或是昙花一现的局面哈,还有一些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被抢购、被抢注或是被压垮。国内市场的品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同样的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困境,处在“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尴尬境地,品牌的缺乏造成了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弱势地位。

2、中国企业如何正确构建品牌战略也就是品牌的创造

(1)我国企业要进行品牌的创造活动,也就是要从头做起,实现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关系到整个品牌的发展动态,因此要制定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是品牌创造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品牌战略的前提条件。企业在品牌的创造阶段肩负着以下几个任务:进行外部市场和内部企业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品牌战略的可行性。要对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的市场环境,还要对企业自身进行一个适当的评估,看看自己是否确实能够达到实现品牌战略的水平。(2)产品的质量管理:它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实现品牌战略的基础。唯有质量被消费者所认可的产品,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从质量出发,才能在一开始就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品牌的概念。质量使消费者认识产品、评价品牌的最便捷、最准确的途径。(3)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推广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很好的找准合适自己品牌的定位,那么以后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品牌定位就是要给品牌定下一个特定的位置,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产生相应的联想,通过那个特定的位置。使消费者能够准确找到相应的品牌 。比如,劳斯莱斯,它的购买者不单单是买车,更多的是在买一种超豪华的标签;再如哇哈哈,一提起名字就知道是专为儿童所设计和生产的饮料。只要一提起品牌的名称,人们就能很快了解产品本身的特征、个性、档次等等,这就是成功的品牌定位。(4)品牌命名:一个成功的品牌除了有准确的品牌定位,还应该有着家喻户晓的知名度。给品牌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不仅能区别于其他产品,而且还能使顾客能在第一时间回想起品牌的名称。这样就能使品牌广泛的传播出去,最大程度的提升其知名度。(5)商标注册:在确立了品牌名称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要对新成立的品牌予以保护。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与品牌相关的专利或商标的注册,运用法律手段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3、中国市场上目前虽然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但已意识到这种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目前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口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积极的转变。品牌创新,也是“中国创造”的一个必然途径。创新有五种形式:引进新原料或半成品、引进新生产方法、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新产品质量、开辟新市场、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前三者包含了是技术创新和概念创新,后两者则注重传播的创新。通过自主研发的科技手段进行新的产品设计,将技术转化为价值,生产出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是技术创新的过程。而概念创新则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给消费者到来新的选择空间,创造了新的利润。传播创新,也就是利用一切宣传方式最大限度的传播品牌,扩大其知名度。

三、品牌国际化

品牌的跨国发展,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撞击。要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才会以其独特优势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国目前的品牌国际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些年所形成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国外品牌占据强势地位的情况下,要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中国的品牌国际化的过程是长期性的,所投入的资源也是巨大的。要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结合自身的优点,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子,要建立具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品牌。

总之,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数额的不断增长,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持续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放弃以追求贸易数量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已往的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并以此作为制定外贸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可 .品牌扩张:延伸与创新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 对外贸易 发展阶段模型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新型的交易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以其飞快的发展速度在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贸易方式。由于电子商务涵盖面广,并且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各个行业和各国学者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很多不一样的定义,比如:当前最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是欧洲委员会的定义:"电子商务就是运用电子方式开展商业之间的交易,将数据(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电子化处理和传输作为基础,涵盖了各种各样大量的内容(如大宗产品的电子化买卖、电子化处理后数据的网络间传输、在线支付、数字单证、在线洽谈、技术交流利用、产品市场营销和索赔等服务)。包含了商业交易中各种商品和服务,涉及了从生产到销售到事后维修等整个产业过程;涵盖了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形式。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

首先,电子商务企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中间商,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中间组织机构。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个人组织具备在专业领域的优秀技术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向全球贸易市场提品和服务的"虚拟”企业。电子虚拟企业作为中介机构来取代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与所有的贸易公司联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适应对外贸易的竞争环境千变万化,给对外贸易企业带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利益均沾的益处,改变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机构的形式和职能,完成了单个外贸企业无法完成的市场功能,使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电子商务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往往通过电话,传真,甚至是面对面的交流来完成业务,往往容易产生误差,效率低下。电子商务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洽谈确认后才能达成交易。对于以电子商务手段交易的对方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是必要的,要在网络上直接进行交易,就需要通过银行信用卡等方式来完成交易,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与金融网络的连接来支付和收费。一些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系统在网上实行电子付款,即将资金存入电子银行或信用证公司的电脑中,交易达成后,在网络终端输入信用证号码,在网络上实现结算、转帐、信贷等业务。目前,虽然信用证保密问题还未解决,但纸币流被无纸币流所代替而引发的支付革命和货币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产品需经过国内商、国外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中间环节,才能实现从生产厂商到国外消费者的转移,营销链长,营销费用高。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借助于一只鼠标,消费者可反复上网浏览查询,享受全年全天候的销售服务,营销环节缩短,贸易成本下降。

(三)电子商务降低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各项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电子商务贸易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使外贸企业的各项成本下降,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说:利用先进但费用低下的网络通信手段,节省了沟通费用;交易双方不用来来回回,减少交通、住宿费用;减少驻外机构,大大降低办公成本;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如ERP软件,将对外采购需求收集汇总,总部整理后进行统一采购,以便有效地降低购成本,实现零库存的最大化。利用网上营销,可以花较少的开支得到理想的效果;简化了交易双方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对于电影、计算机软件、电子图书、音乐等电子产品,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交付,从而大大降低了传输成本。从买方的购买清单,一直到卖方的最终收款,传统辑际贸易交易流程至少需要20多个环节,再加上税务,海关,保险,银行,船舶公司,商检机构,商务部门及其他部门的业务,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变得手续复杂、差错率高、效率低下等。电子商务改变了这种复杂多变的局面,利用EDI技术,使以上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信息数据传送,使交易不受时间限制,实现了多边、远程和自动交易,简化了流程、减少人为误差和人工成本等,实现交易过程的无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规模化,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变得简单易操作,提高了效率。

三、我国对外贸易利用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是在电信网络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宽松的电信就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提。目前,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缓慢和滞后,已建成的网络质量也比较低,公众使用费用比较高。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必须加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尽快形成电子商务的外在支撑环境,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打破行业分割管理体制,提高资源效益。改革现行收费制度,把过高的资费降下来,这是提高我国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接受水平,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和安全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走向完善,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电子商务的战略方向,对很多具体操作办法进行了规范,有力促使电子商务走上务实发展的轨道。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据了解,随着我国网购的迅速发展,相关的投诉也不断增长,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消费者维权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当然,作为个体的消费者,也应加强取证意识,以维护自身权益。

(三)进一步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

电子商务对整个现代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积极投身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潮。全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使广大外贸企业能够了解、熟悉电子商务,并且愿意采用电子商务方式。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电子商务为他们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通道,因此更应抓住机遇,发展电子商务。

(四)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电子商务是信息化与商务运营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层面,需要大量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精通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国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在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对于当前的教学知识结构应该适当调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辅导。同时,在教学中引进企业人员,通过一线实战经验的传授,缩短高校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总之,高校与企业要密切合作,共同培养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加深了世界劳动市场分工,提高中国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机遇,使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给我国和我国的外贸企业创造了飞跃发展的百年不遇的好时机,我们都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来实现中国的富强梦!

参考文献:

[1]冯雨亭,王萍.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探讨[J].商业经济,2013(8).

[2]关勇.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匡亚洁,张澄.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1(5):109-110.

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 对外贸易 应用

英语是世界性语言,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说英语,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官方用语。在对外的贸易往来中,英语成为职业化用语即商务英语。商务英语主要是针对商务方面,其在对外贸易中主要应用于贸易磋商与谈判、贸易广告、贸易函电、贸易翻译等商业用途。新的时期,商务英语在应用范围、应用模式、应用程度上都与以往相比发生很多变化,需要人们以新视角、新思路来看待商务英语的应用。

一、商务英语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定义为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国家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易活动。本质是一类交易,就离不开交易的各项要素。交易总有宣传产品、讨价还价、互利互信的过程,离不开看货、验货、付款等初级步骤。如果没有语言充当媒介,交易行为就不可能发生。国际交易是与外国人打交道,只有熟悉他们的用语——商务英语,才能谈妥一笔交易。商务英语就是这一专业化的,完全服务于商务活动的职业化语言。这么说来,商务英语就是由国际贸易活动而应运而生的,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必然产物。

商务英语,英文Business English,定义为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对英语的使用。单纯应用于对外贸易领域的商务英语又叫ForEign Trade English。商务英语除了应用于对外贸易,更广泛使用在其他领域。商务英语体现于三部分:商务背景、商务语言、商务交际。商务背景主要在于对商务知识的积累,商务语言则是体现个人语言魅力的艺术性发挥,而商务交际更是以商人的头脑,分析商业化信息。商务交际是各项的综合,跟个人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商务英语是一种语言媒介,它应用于各类商业活动,其中包括了经济、贸易、金融、会计、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应用。学习商务英语,既是学一种语言,又是学相关的商业知识,商务英语可以说是结合了商务交际、商务知识、语言技巧等综合语言体系。商务语言不单单是用来交际这么简单,与其说揣摩语言用法,不如说是语言技巧的应用更为合适些。同样意思的词汇在不同的商业情境中代表不同的意思,简单说就是讲究商人智慧的实战。这体现商务英语的一大特点——实用性。不同的商务活动有不同的处理过程,在细节的把握上略有不同。特别是近年来对商务英语的广泛应用及深刻理解,商务英语不单成为国际贸易的交际语言,更成为国际贸易达成的切入口。随着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要求的越来越高,商务英语还成为了学习外国企业管理理念、规范制度的有效手段。商务英语已经逐渐从过去对专业化英语的要求到注重如何与外国人更好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得到他们的信任等,其中包括更多的是谈判的智慧,对商务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在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越加频繁。我国的货品出口量是支撑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如何在对外贸易中取胜成为中国各大企业竞相招募商务英语人才的理由,因为唯有通过商业交际,也才能让外国人理解中国企业文化。所以,商务英语是完全服务于国际交往中,且在对外贸易中是普遍应用的。在对外贸易中,可将一项交易行为分两个组成阶段:其一是寻求合作期,其二是维护合作期。交易的两个阶段对商务英语的应用侧重要求各不相同,在寻求合作期,主要是通过谈判技巧来得到合作计划。而在维护合作阶段,谈判人更主要在于从理解文化、人性角度维护合作结果,稳固团队的合作。

对外贸易谈判中的商务英语的具体作用:商务英语有利于对外贸易中谈判的顺利进行。谈判作为对外贸易中关键步骤,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贸易活动能否成功,而且在对外贸易谈判的不同类型的谈判中都显示出商务英语的应用。国际贸易的目的说到底,是企业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是买卖合作双方围绕交易中各自利益的问题展开角逐、博弈。没有商务英语作为基础,根本实现不了谈判过程。谈判中的商务英语的应用,除了语言修饰的规范、得体外,更注重商业上的谈判技巧如何透过语言的作用传达。这就需要在商务英语的使用中,对合作对方的文化背景、交易内容的阐述形式选取、促进合作的有效手段上考虑,体现的更多的是商业谈判技巧。谈判过程中,还应注意到有意避开强调文化背景差异、自身利益如何得到满足等敏感问题,更多时候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要考虑到双方合作中,自己企业如何在众多企业中突显优势,如何为合作方创造更大利益,以及自身克服挑战的能力水平等等。在谈判技巧中,对商务英语的准确把握很重要。众所周知,英语中有很多俚语、俗话,运用得好,增添说话的幽默感。但运用不当,造成理解上的困惑甚至误解都有可能,所以对商务英语的运用水平要求很严格,具体到以何种句式、哪类词汇、甚至到口语语调上。谈判中还要正确处理文化上的差异,在谈判前的准备工作中,要对合作对方的文化特征、宗教信仰、工作作风等有很深的了解,过于忽略则得不偿失。再者,对外贸易的谈判中讲究商务英语的尺度和深度的把握,有些问题上处理得意犹未尽比较好,特别是冗长、乏味的大段发言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但是,在谈判时,要给合作方塑造真诚、可信的企业形象,这就是如何发挥运用商务英语在细节上的智慧了。

对外贸易中对提升工作人员的跨文化适应的能力的作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与一般交易往往不大相同,它考虑的更长远的合作关系。现今,许多中国企业寻求国际伙伴共同牟利的情况已屡见不鲜。在开拓海外事业的过程中,企业决策者面临着融入国外的文化、适应当地特色的生活方式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对消除沟通上的障碍很有帮助,避免意见分歧太大,是对企业长足的合作关系的维护。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要注意避免由于企业管理的文化差异导致与合作公司的摩擦,这是对外贸易中常见的挑战之一。通过对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差异因素,学以致用。商务英语中学到的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两国企业的交流和协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除对企业决策者和项目经理的严格要求外,普通员工也要适当学习商务英语,特别是有机会和外国工作者共处工作的员工。如果不懂得如何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信息无法传达,造成对正常工作进程的妨碍,也就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所以说,一个企业想要走出国门,在国际上打响名声,只有高度重视企业上上下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也就是,企业在朝着国际化目标迈进时,企业文化先得国际化。

三、结语

随着对外贸易活动的日益层次化加深,为实现在沟通交流上古训智慧的运用,现提出几点针对贸易策略上的实际战术帮助:1.声东击西。这种军事战术亦适用于谈判桌上,具体指有意识的强调对己方实际不重要的方面,让对方产生己方很重视此方面,并且逐步实现在这方面对方利益的满足,以达到实现真正自身利益的满足。这是转移计和缓兵计的运用。2.疲劳战术。遇到咄咄逼人的谈判对手时,从对手的性格弱点上下手,在尤其缺乏耐心和忍耐力的对手面前,使用疲劳战术的多回合拉锯战。由于因为反反复复议题弄得谈判对手头昏脑胀,找不到北时,正是我方利益得逞时。3.有限权利。谈判一方在一些方面做出让步时,既可维护自身利益,又能留足对方面子,迫使对方在道义上不得不做出让步。巧妙运用此法,不但能不着边际,看似控制权移交对方手中,其实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对方还不轻易发现。4.双赢策略。这是双方最容易达成的共识,既然协同合作,单方面获利显然不符合合作目的。真正成功的谈判在于让谈判双方各感信心满满、利益得逞。如果谈判双方都满意谈判结果,交易才能成立。所以以何种谈判技巧,实现商务谈判目的是讲究战术与灵机应变的智慧的。不过,这些战术实际上并不好运用,过于工于心计反而适得其反。除了对商务英语水平的严格要求外,还是谈判者自己智慧的体现。

[1]朱志敏.商务英语在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商贸.2010

田静.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1

赵晓霞.商务英语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0

篇5

【论文摘要】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影响机制,是贸易摩擦中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通过中国数据实证分析,认为随着对外贸易的提高,我国的劳工标准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提高。

经济全球化,在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及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平均收人的同时,也对一些特定阶层—尤其是无技术劳动者的收人增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对其实施“社会倾销”,并由此提出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倾销”实施贸易制裁。社会倾销论的流行,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利益中的分配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于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经济学界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Mah以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作因变量,建立研究模型,对45个非DECD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总体说来,较低的劳工标准对应较高的出口倾向。而Maskus研究发现劳工标准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Rodrik结果电发现,在与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关系中,用来衡量劳动力要素察赋、人力资本指标的系数均呈显著的相关性,劳工标准变量却无显著的相关性(唯一的例外就是“法定的工作时间”)。Aggarwal研究发现美国从高劳工标准国家的进口远远高于从低劳工标准国家的进口,一国较低的劳工标准并没有为其带来较多的出口。总的说来,在研究国家之间劳工标准的差别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时,学者们并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以方便相关课题的后续研究,为我国建立趋利避害的战略对策,提供政策参考。

一、劳工标准问题的发展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在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处理劳动关系的原则和规则,这些标准体现在184个国际劳工公约中。劳工标准的分类,从范围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劳工标准可以理解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和基本要求,涉及的领域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童工、女工保护和强迫劳动等一系列有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狭义劳工标准定义,概括的讲就是劳动力成本或劳动力价格。从内容上,劳工标准主要包括与基本人权有关的道德标准和与贸易利益有关的福利标准两部分。本文从经济上对劳工标准进行定义,主要选择的是劳工标准的狭义经济定义。

有关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关于工人权利和贸易的磋商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实际上,它们比关于知识产权的讨论还要早,可以追溯到至少lso年以前”。早在19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就在“以道德为由调节国际贸易”的基调下,对劳工标准作了规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劳工标准与贸易建立联系的方式,基本上表现为一国国内法的单边措施形式。在这方面,美国的作法最为突出,1933年的《国家生产恢复法》(NIRA)确认,只有符合美国国内公平劳工标准的产品才可以进口(其所谓公平劳工标准,包括组织权、集体谈判权、对工作小时的限制和最低工资几个方面)。但总的来说,二战前有关贸易与劳工标准相联系的制度,除劳改产品禁止进口措施外,都属于个别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的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是个别国家利用劳工标准实行贸易保护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劳工标准与贸易的联系在许多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和一体化协定中开始有所体现。例如美国国会在授予政府贸易谈判促进权时明确要求,美国政府所签署的所有自由贸易协定必须包括劳工标准条款。近年来,除制定单边或者区域性规则外,发达国家还极力推动劳工标准与GATT/WTO建立联系。例如,1978年美国在东京回合国际多边贸易谈判时,主张设立下列4项最低国际劳工标准:禁止奴隶或强迫性劳动、禁止童工、劳动卫生与安全措施、对出口货品采用差别性标准。可以说,劳工标准问题具有在国际层面建立贸易与劳工标准的制度性联系的发展态势。

二、中国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应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我国1978年一200s年的职工货币工资收人和进出口总额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来研究我国劳工标准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由于需要得到具体可以量化的数据,这里选取了狭义的劳工标准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将支付给职工的货币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的替代变量,也就是劳工标准的替代变量。

(一)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数据的筛选

为了研究我国劳工标准和对外贸易总额水平之间的关系,这里采取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两者在统计上的数量变化的关系。回归分析中的研究变量为劳工标准和对外贸易额。其中劳工标准用狭义的劳工标准,亦即职工的货币工资W来衡量,对外贸易额用进出口总额EXIM来衡量(见表1)。

(二)数据分析与模型的确定

从表I中可以看出,劳动生产力增长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一致是呈上升趋势。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EXIM和W分别取对数,做出对数进出口(LNEXIM)和对数职工货币工资(LNW)的走向趋势图和散点图如下。

根据经济学的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工资作为劳动要素的价格,受劳动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具有外生性,因此可以假定劳动要素供给保持不变,在此条件下,工资就取决于劳动要素的需求,并最终由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要素含量决定。在开放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出口总是发生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部门,倾向于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进口总是集中于比较劣势的部门,倾向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进出口的产品价格效应,通过工资决定机制,就影响到劳动要素的需求曲线,间接的改变劳动要素报酬的多少。LNW和LNEXIM关系的散点图也可以看出:在劳工标准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近似线性的回归关系。据此,可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LNG=Bo+B,LNEXIM

(三)模型检验、修正与结果

由于不稳定时间序列之间易产生虚假回归现象,因此在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LNW和LNEXIM分别进行单整性检验。结果如下: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缓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04-06

[作者简介]廖妍(1993-),女,湖南湘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全球物流;彭剑波(1970-),男,重庆忠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

《辞海》(1999)曾对贸易摩擦定义为:所谓贸易摩擦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间剧烈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该定义虽然指出贸易摩擦的本质是世界市场斗争,但将主体仅限于资本主义国家间显得过于狭隘。此后,关于贸易摩擦的定义众说纷纭,均无一个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学者闫克远(2012)[1]关于贸易摩擦的定义揭示了贸易摩擦的本质,闫克远认为:贸易摩擦覆盖范围包括贸易、货币、汇率、投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领域,是国际社会中建立经贸关系的经济体之间为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而产生的矛盾或纠纷,以及为解决这种矛盾或纠纷而展开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外交斗争,是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与碰撞的一种通常形式。本文所研究的贸易摩擦是基于传统贸易救济措施引发的贸易摩擦,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一、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现状

(一)总量

1.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总量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全球贸易摩擦也随之频发,尤其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摩擦增速飞快。由图1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数明显大于其他时期,随后在2001年达到最大,达372起,1995―2014年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数量总和为4757件。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越来越频繁,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1995―2014年我国遭受反倾销数为1052起,占世界总量的22%左右(见表1)。

2.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总量分析

比较图1和图2可知,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数量明显小于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数量在1999年达到最大,为41起,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还未曾遭受反补贴调查。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数量有所上升。2004年4月,加拿大对我国烧烤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该案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我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先例。随后,我国一度成为世界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由图2可知,2007年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数量为11起,其中有8起被诉国为中国,占比高达7223%。1995―2014年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量为90起,占全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的2368%。

3.保障措施调查的总量分析

根据WTO和中国贸易信息救济网的统计数据整理可知,1995―2015年世界各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的总量为311件,其中保障措施调查的数量为289件。由图3可知,保障措施调查数量在2009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26起和24起,而这两个年份的前后时间段正好处于世界经济衰退的状态,经济下行势必会引起各国利用保障措施保护本国经济。

(二)国别分布

1.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别分布

截至2014年底,已经有35个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一直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印度、阿根廷、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反倾销作为WTO允许成员国合法使用的救济手段之一,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

由图4可知,目前印度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总发起169起,美国和欧盟国家分别发起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124起和119起,其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还包括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墨西哥、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南非。

2.遭受反补贴调查的国别分布

截至2014年底,共有8个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其中美国是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其总发起数量为46起,比重超过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的一半。

由图5可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数量较多,而如印度、埃及、墨西哥和南非等发展中经济体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数量较少,这是由于发达经济体对相关法律的操作使不公平调查合法化,并且发达经济体更倾向于将反倾销与反补贴结合对中国发起调查。

3. 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的国别分布

1995―2015年,各大洲的各个国家都有发起涉华保障措施调查,其中亚洲国家发起的涉华保障措施调查最多,达126起,约占总量的436%。

由图6可知,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乌克兰、哥伦比亚、约旦、埃及、菲律宾、美国、俄罗斯十国是对我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数量较大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是对我国发起保障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达34起。部分欧洲国家偶有对外发起保障措施,这与我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紧密度不高有关。

(三)行业分布

1.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行业分布

截至2014年底,我国22类行业中有16类行业遭受到反倾销调查,但这些遭受反倾销的行业分布十分不均匀。如图7所示,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是化工品,共122起,占比超过我国遭受总反倾销数量的一半。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排名第二的为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共39起,占比1789%,其次是木制纸浆和贱金属及其制品,数量都为16起,占比为734%。

由表2可知,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行业是贱金属及其制品,总发起1379起,而我国在该行业中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为16起,对于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化工品,世界各国在该行业中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为961起,这反映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行业与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行业有些许偏差。但在机械产品和纺织品行业中,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分别为1起和4起,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分别为408起和346起,这反映在这两个行业中,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与世界各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有较大的偏差。

2.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行业分布

截至2014年底,我国22类行业中有11类行业遭受反补贴调查,而这些行业遭受反倾销调查分布不均。如图8所示,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行业为贱金属及其制品,总数为44起,占比4889%,接近我国遭受反倾销行业调查的一半。其次为化工和机械产品,数量分别为12起和11起,分别占比1333%和1222%。

如表3所示,世界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最多的行业是贱金属及其制品,与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最多的行业相符,而世界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较多的化工品和机械产品行业,都是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总数较多的行业,说明这几个行业中,世界反补贴调查主要集中在我国。

3.涉及保障措施调查的行业分布

截至2015年,涉及我国保障措施调查的行业分布在轻工业、造纸工业、冶金工业等16个行业中。如图9所示,化学工业是对外发起保障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行业,总发起量53起,占比1834%。其次为轻工业和冶金工业,总发起量分别为45起和44起,占比分别为1557%、1522%。而有色金属工业、医药工业、矿产品、石油工业偶有涉及。

二、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世界各经济体之间摩擦不断。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地位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而容易与发展中国家发生摩擦,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而发生摩擦。由图4和图5可知,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频繁的发达国家主要以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表4将我国与欧盟28国、美国和加拿大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进行对比,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1995年的288%增至2015年的1380%,而欧盟28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1999年的4129%降至2015年的3269%,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额占世界的出口额比重也分别由1995年的1131%、372%降至2015年的913%、248%。由此可知,我国贸易出口经济地位对欧盟28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地位有所挑战。

由图4和图5及图6可知,我国对外摩擦发起的发展中经济体中主要以印度、阿根廷和巴西为主。从表5可知,2014年我国出口商品中主要出口0类、5类、6类、7类、8类,而印度则主要出口3类、5类、6类、7类、8类,而阿根廷的出口商品中主要以0类、2类、5类、6类、7类为主,巴西主要出口0类、2类、3类、6类、7类。截至2014年底,印度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最多的行业为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和机械工业等,阿根廷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最多的行业为机械工业、轻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巴西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最多的行业为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冶金工业等。由此可见,我国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出口结构上的趋同是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原因。

2.世界经济衰退引发贸易保护

世界经济衰退引发贸易保护是引发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体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经济体需求乏力,因而世界市场的争夺竞争十分激烈,世界各经济体为保护国内产业,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得世界贸易额不断萎缩,而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行,无疑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和升级。

相比2008年、2009年,中国、欧盟28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额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08年和2009年,全世界各国遭受反补贴调查和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数量急剧增加,2009年全世界遭受反补贴同比2008年增长了75%。由图1可知,尽管金融危机发生期间,全世界遭受反倾销的调查数量波动不大,但中国遭受反倾销的数量却达到历史最高,2008年76起,2009年77起。[FL)]

(二)内部原因

1.出口对外依存度过高

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贸易出口额逐年增加,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2―2011年对外出口额同比增速都保持在20%―30%左右,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国内生产总值自2000年突破100000亿人民币,并且2000―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都保持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稳健。

如图10所示,2005―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依存度在30%以上,对外依存度极高,虽然2009年以后出口贸易依存度下降,但依然保持在25%左右。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的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是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主要原因。在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和我国较高的对外依存度的情况下,世界各经济体能通过贸易摩擦阻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如图11所示,我国货物出口市场主要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为主,其中亚洲市场占比50%左右,而亚洲市场中又主要以中国香港市场、日本市场和韩国市场为主。我国向欧洲市场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28国,向北美洲市场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分别占比18%左右和20%左右。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会导致我国对该市场的出口依赖过强,而由图4、图5、图6可知,欧盟市场和美国市场、印度市场等又通常是与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经济体,由此可以看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会导致我国对外摩擦增多。

3.贸易出口结构层次低

由表5可知,我国货物出口主要以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为主。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中,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工业制成品,虽然我国货物出口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在这些工业制成品中,初级工业制成品占比较大,初级工业制成品具有低附加值、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等特点。

初级工业制成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产品,我国劳动力市场充足,因而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我国货物出口的价格也相对低廉。而倾销则被定义为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我国出口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势必会增加世界经济体对我国的贸易摩擦行为。

三、中国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的路径

(一)推进多元化的贸易结构

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市场,但由于两者之间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情况,致使贸易摩擦频发。我国与这些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进出口结构存在较大互补性,因此我国应巩固传统市场并深入开拓新兴市场。近年来,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墨西哥、韩国、南非、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埃及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并且国内贸易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应深入开拓此市场以缓解贸易摩擦。

(二)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区

目前,我国已经与东盟、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等亚洲、大洋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已实施12个。我国应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区,提升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自贸区内放宽投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开放水平和扩大服务业开放,坚持进出口并重,能降低我国贸易顺差与贸易伙伴国贸易逆差的比重。此外,在自贸区内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将优化外资投资环境,鼓励伙伴国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生产经营,也将更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改善我国与贸易伙伴双向投资准入,缓解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闫克远.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杨衍佐.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特点及对策分析[J]. 甘肃社会科学, 2009(6):123-125.

[3]边洁英.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特征、成因及应对策略[J]. 价格月刊, 2014(10):59-62.

[4]陆迪. 贸易摩擦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不同投资模式的分析[D]. 复旦大学,2014.

[5]张二震. 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及产业选择[J]. 当代经济研究, 2014(7):14-18.

篇7

 

国内学者对经济増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许多研究。例如,李善同等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产生的影响,认为増长效应是污染増加的主要原因,贸易自由化不会导致我国环境的迅速恶化。党玉婷等则运用格罗斯曼和克鲁斯尔(GosmanandKuger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进行了研究,提出现阶段进出口贸易从总体上看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李智等利用五类环境质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増长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増长相矛盾的阶段,人均GDP的増加并未自动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而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则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起着重要作用。

 

GDI以年均9.8%的速度増长,在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仍接近60%。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増长的战略,是基于我国资源较为充裕、劳动力价格水平较低及环境标准较低等现实条件而制定的战略,并由此形成了如能源、纺织、金属制品及化工产品与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为了加速经济増长,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更倾向于引导企业发展这一类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对外贸易和经济増长离不开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同时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又使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使中国的环境质量面临巨大压力。从现实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増长是以资源和环境的快速损耗为代价的,而对外贸易是推动中国经济増长的最为主要的驱动力之一,在分析中国经济増长中环境污染的路径选择时有必要引入对外贸易这一因素。

 

基于既有理论和研究现状,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三类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我国1990—2008年间对外贸易、经济増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贸易商品结构,保持经济快速増长,减少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起到参考作用。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目前,测度环境质量的指标主要有三种:污染物集中度、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开采量。鉴于数据的连续性与可得性,本文主要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三类指标;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主要选取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粉尘排放量这三类指标,并将其求和得出结果。样本区间是我国1990—2008年的年度数据,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相关各期和中国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出于分析的需要,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首先,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将商品进出口总额用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亿元)的进出口总值。其次,为消除价格因素影响,用消费价格指数把商品进出口总额和人均GDP换算为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值。

 

第三,为减少数据的不平稳,对各变量进行了取对数变换,其度量单位及表示符号为了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増长与环境污染路径演化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库兹涅茨理论为基础构建方程,并主要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法建立相应的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所使用的软件为EVwS0

 

三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实证分析

 

1描述性分析样本数据

 

进入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増长都有巨大发展。1990—2008年,我国GDP从18718亿元増长到300670亿元,进出口总额从5560亿元増长到178671亿元,2008年数值分别是1990年的16倍和32倍。进入21世纪后,对外贸易发展得更为迅猛,外贸依存度由2001年的40.1%増加到2008年的59.4%,其中2007年达到峰值66.3%,与2001年相比増长了近27个百分点。但是,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増长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一些出口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不断増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计量模型

 

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本文首先构建了三类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I关系的模型,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増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商品进出口总额纳入模型,在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増长中环境污染的路径演化关系。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及其显著性水平表明(表2)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DP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而呈现出正U型关系,目前情况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半段,将会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废水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増长进一步恶化;而工业废气和固体物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说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某几类污染物排放中成立。但是这两条曲线的拟合优度分别只有039和045拟合效果不理想。从数据上看,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呈不稳定的波动趋势(图1)而从倒U型分析,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其排放量并不显著提高,但这并不能充分说明我国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己得到了有效控制,且由于污染控制等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它们仍有可能随经济的増长而上升。总体而言,该模型中各类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回归曲线的拟合程度不高,说明污染与经济増长并不仅仅符合单极值点的二次曲线,有可能存在N型或倒N型等其他更复杂的情况。

 

模型(2)的估计结果表明(表3)总体而言,曲线的拟合效果要好于模型(1)且通过了F检验,其中两类污染物排放(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物)和人均CDP之间存在倒L型关系,显示对外贸易对我国各类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作用不同,对外贸易总量的増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压力,而使工业废气排放量増多,这就影响了曲线的斜率和拐点的位置,増加了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顶点的难度,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对外贸易不仅通过増加国内生产总值对环境产生影响,还会通过如环境贸易壁垒和传统污染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引起的结构效应等因素对环境产生影响,使环境成本转向我国。另外,该模型中,工业废气排放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低,说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可能还受到模型未考虑的其他变量所影响,其它形状的曲线可能更符合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实际情况。

 

3单位根检验

 

基于以上构建的反映对外贸易、经济増长与我国环境污染关系的计量模型,为进一步讨论其间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协整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法建立的相应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在分别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増长和三类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协整关系之前,需要检查各变量的平稳性,否则可能出现伪回归错误。因此,采用ADI方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经过一阶差分后,每个序列都是平稳的(表4)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4协整检验根据协整的定义,如果变量是同阶非平稳单整序列,那么其线性组合可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卩协整关系)它反映了所研究的变量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运用JOasen及大似然估计法,根据ac信息准则和s准则,协整检验的结果之间在迹检验中通过了5%临界值检验,表明其存在协整关系。

 

(1)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的排放图2与表6及表7第一列反映了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増长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下,工业废气排放产生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当在本期给人均GDP一个冲击后,在前二期存在一个正响应,然后逐渐下降,到第4期到达一个最大负响应;随后又变为正响应,第7期后收敛。这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増加,在前期会増加工业废气的排放量,随后废气污染会下降,呈现出波动现象,但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増长。当在本期给对外贸易一个冲击后,在前三期存在负响应,第2期最大,随后变成正响应,到第5期最大,随后收敛变为负。这表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増加,在前期会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但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増长。

 

济增长与工业废水的排放图2与表6及表7第二列说明,当在本期给人均GDP—个冲击后,从第2期开始一直存在负响应,第3期是一个最大负响应,直到第8期变为正响应后收敛。这表明随着人均(G〕P的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会随之减少,随时间推移废水污染又会增加,呈现出波动性。在本期给对外贸易一个冲击后,在前六期存在正响应,第2期最大,到第7期变成负响应,随后又变为正。这表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在前期会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会减少,呈现出波动性,但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缩短。从脉冲响应效果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冲击下,工业废水排放所呈现出的变化与前面的计量模型分析正好相符。

 

(3)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

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无论是整体对外贸易额还是近年来宁波市的人均GDP以及整体产业发展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发展,宁波市市民整体可支配收入也有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本文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从而帮助宁波市未来更好的利用这种影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宁波市产业结构概述

1.产业结构定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目前,国际通例主要是将一国产业结构分成三部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2.宁波市产业发展变化

从1998年至2011年,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中心,宁波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已经形成石化、钢铁、服装等支柱产业。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的产业结构变化,整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宁波市借助国家的积极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与传统作坊式的加工基地,从而形成“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第二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并且受到互联网以及信息科技技术发展等影响,宁波市逐步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即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化产业发展,通过自身的成本优势,以贴牌等方式以出口带动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第三阶段,宁波市借助便利的地理条件,依托宁波港的发展,形成了临港重化工业主导的发展格局。

当前宁波工业形成了三大产业群:一是以炼油、化学、电力、钢铁、冶金等六大产业为基础的临港型工业;二是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以服装制造业、棉花纺织和针织品业等传统行业组成的支柱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宁波市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由1978年的32.33:48.04:19.63变化为2011年的3.98:54.22:41.80。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且是三次产业中的主体,第三产业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对外贸易对宁波产业结构影响

宁波是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早在唐朝就与日本、高丽有贸易往来,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从2005年至2011年,宁波市对外贸易总额由334.71亿美元增长到981.88亿美元,增长了193.35%。截止至2011年底,宁波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81.88亿美元,其中出口608.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1%;进口37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8%。

从现实来看,宁波市其目前的经济发展依然主要是以出口导向为主,对于外贸的依存度依然较高,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顺差也带动了宁波市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从动态来看,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静态来看,对外贸易结构稍微落后错位于产业结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对宁波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极大地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对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逐渐提升,而对于传统农业由于我国自身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规模效应以及产业化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外贸主要以服装以及服务贸易出口为主,由此也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抑制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与需求。

二是对外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对宁波产业结构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化是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步下降,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比例不断上升,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会超过第一、二产业之和。而随着宁波市本身的经济发展的增长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从最初的初级农产品的出口逐步过渡到高精尖产品以及服务贸易的出口,从整体上改变了现有的宁波市的产业结构,同时,随着国外对于优质服务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FDI本身的溢出效应,使得宁波市在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宁波进出口贸易依然具有很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三、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性正在逐步的加强,而未来随着航运、空运以及铁路等国际间运输交通工具本身的不断发展,全球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每个国家队与贸易的依存度必然会越来越高。而从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形成而言,其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对于整个区域的产业机构优化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宁波市而言,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时期,利用外贸本身的技术溢出效应积极推动城市中的创新企业发展,改善现有的城市产业结构。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创新与高新人才技术的发展和培养,努力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形式,更好的利用FDI本身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与溢出,进一步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具体措施包括:

1.促进多样化的出口产品结构的形成

宁波市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与增长,同时转变传统的出口形式与产品结构,在逐步形成宁波市企业自有品牌的同时将传统的小商品逐步向大型家用电器过渡与转型。

2.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宁波市目前的进口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技术的进口,宁波市应该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借助FDI本身的资本优势以及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推动与发展创新企业,充分利用进口资源的有效供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不单单是看重产品出口额的增长以及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同时也通过出口额的增长带动对于高新技术以及高新产品的进口比例,形成出口与进口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以出养进、以进带出的进出口良性互动机制,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逐步引导现有的宁波市产业结构的转型,摆脱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转而向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过渡。

3.加速技术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优化与升级关系到未来宁波市是否能够真正有效高速的发展与增长。因此,宁波市政府应该在现有产业结构基础上,继续推动第三产的发展与优化。斌企鹅进一步加快宁波市对外开放程度,加快技术贸易,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带动宁波市产业的整体升级。

参考文献:

[1]蒋蕾蕾.宁波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宁波经济,2009/11

[2]韩明华.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0/04

[3]金晓亭.中国入世10年和宁波外贸市场结构发展的分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

[4]舒悦,王博飞.成都市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商贸探索,2007年.

[5]姬沈育.优化产业结构的对外贸易分析[J].经济经纬,2001

[6]袁金宇,汤荻.外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2)

篇9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一)贸易结构优化

1、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二战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只有40%左右,199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0%,1995年以后保持在8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90年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仅有17.4%,目前这一比重已上升到1/4左右。

2、服务贸易发展加速,结构逐渐优化。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达到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1990~2005年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

(二)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加强。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它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司内贸易使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目前公司内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左右。跨国直接投资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给众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机会,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

(三)贸易保护出现新形式。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大部分国家出于本民族经济或国内特殊利益集团考虑,实施了许多隐性的贸易壁垒。其实,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始终贯穿于国际贸易发展史,但经济全球化下的某些贸易保护主义因其表面的合法性、合理性使之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反倾销、环境壁垒、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一些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也受到牵连。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信息技术和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环境逐渐改善,这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引进、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后进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实力的捷径。外商直接投资意味着外商带着资本与技术来当地进行生产活动,对于缺乏资本与技术的后进国,有着非常明显的正面影响。近年来,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首选,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至今已累积达5,500亿元;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14,000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600多亿美元。可见,外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在法律框架下实施制度性开放。一方面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多边贸易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可对贸易保护主义起遏制作用,并且公平、合理地解决贸易摩擦。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周边国家对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依赖不断加深,为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环境逐渐改善,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巨大的市场。随着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负面影响

1、粗放增长方式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

(1)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比重不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与国际水平相比是滞后的。1980年制成品所占我国出口产品的比重仅为45.9%,到1981年才略超过初级产品,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上升到83%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八九十年代,也就是全球化加速的时期,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迅速调整,从以资本密集和传统技术为基础转向以知识密集和高新技术为基础。此外,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

(2)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

(3)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满足于引进和模仿,自主创新投入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产品的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的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很难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2、出口市场集中,贸易摩擦增加。我国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增加了市场风险和贸易摩擦。市场结构分布过于集中,受制于个别国家的政策束缚增大,贸易摩擦增多。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平均每年遭受6起反倾销指控,1990~1994年上升到每年25起,1979~2000年9月共遭受国外反倾销378起,仅2006年1~9月份,我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就达到91亿美元,其中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涉案金额62亿美元。在涉案金额增大的同时,贸易摩擦正逐步向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涉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企业用工制度等方面的摩擦呈增加趋势。

3、能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1.2亿吨,铁矿砂进口2.1亿吨,均占国内消费量的40%左右。然而,我国对国际资源的控制力很小,95%以上的进口矿产品以现货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在国外投资开发、有控制权的份额油矿资源占进口量的比例不足5%。世界上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掌握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公司手中,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能源保障面临日益增大的国际国内压力。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积极效应,更重要的是要客观地对待负面影响,制定应对策略,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一)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革命将继续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势必弱化。因此,要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推进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2、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在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要靠跨国投资带动。因此,要更加注重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主导产业技术进步、参与国际间高层次水平分工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抓住跨国公司价值链延长的机遇,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逐渐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实现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加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加大投资开发力度,提高机电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努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二)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施多元化战略

1、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投资、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一般货物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成为各国和地区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贸易方式还比较单一和落后,尤其是加工贸易占据了出口的半壁江山,成为制约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要在我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基础上,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手段开拓国际市场,例如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输出劳务以及各类贸易方式。

篇10

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1 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1.1 国际贸易融资的基本定义

国际贸易融资属于一种金融方式,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贸易融资就是指为了便于进出口贸易所提供的一种更加便利的融通活动,主要发生于国际结算业务之中。国际贸易融资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是从广义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就是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主要发生于有形商品的国际贸易之中;另一种是从狭义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信贷活动,发生于国际贸易之中。

相比于普通的信贷活动,国际贸易融资具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国际贸易融资主要发生于国际贸易活动之中,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就和国际贸易形式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活动的时效性比较强,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融资周转速度快的特点。第二,国际贸易融资的融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融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同时也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国际结算方式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方式还将发生变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可以分成传统的融资方式和新兴的融资方式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所对应的结算方式是不同的。第三,国际贸易融资的手段比较灵活。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行了融资形式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获取国际贸易融资的担保形式发生了变化,可以采用多种担保方式。

1.2 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

国际贸易是国际间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对于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就包括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很多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比于一般的业务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这样就可以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同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可以减少银行的成本。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出现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可见,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宏观经济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国际贸易融资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2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既具有优势也具有劣势。首要的是,介绍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势。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活,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相比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大多是私有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却具有管理集中的优点,在面临市场突变情况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但是生产产品的种类比较多,而且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生产定制化产品,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三是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中小企业生产同一样产品所需要付出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人工费用都要远远低于大型企业,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其次,介绍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劣势。中小企业所处发展环境的劣势也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宏观政策方面。国家的宏观政策更加偏向于大型企业,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有利的政治环境;第二,就是资金问题。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就是社会服务环境。我国的社会服务环境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使得中小企业获取技术、人才的渠道比较少,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在最近几年,受到全球经济环境、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下降,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破产的局面。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影响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如下所述。第一,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需求。国际贸易业务不同于其他的业务,在贸易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就影响了资金回笼的周期。因此,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需要进行国际贸易融资;第二,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获取银行融资较为困难,这是我国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一直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3 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策略

鉴于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求迫切,融资困难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想要解决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建立系统化的宏观政策保障体系。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系统化的宏观政策保障体系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应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国家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给予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扶持力度。二是应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导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关键因素就是无担保无抵押,这样就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认可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因此,应建立集多种担保形式于一体的信用担保体系。

其次,应创建金融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涉及的行业领域比较多,而且多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为了促进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国家应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方式的管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最后,应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水平。一方面,使得中小企业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国际贸易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