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

篇1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地大约已有2万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最初这种治疗工具是为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的,后来发现可适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诸如动静脉畸形(AVM)、良性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以及脑转移瘤、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另有作者[1]报道治疗了室管膜细胞瘤、鼻咽腺瘤、胚组织瘤、松果体瘤、软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学依据是单次高剂量、小体积照射脑部导致灶性坏死。随着1980年~1990年间几种新技术的发展、放射外科设备的进步,包括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调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时由于影像学、物理学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放射外科与适形放疗更加接近[2]。总之,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来一些稍纵即逝的技术,它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在引进更多的γ-刀和X线刀。本文拟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对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单次高剂量放射线损毁靶点以治疗不同颅内病变,临床应用于病人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较困难,临床关于组织病理变化的文献较少,因此动物实验对于解释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反应尤为重要。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剂量点以及如何精确地确定靶点位置、靶体积等。为了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反应关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种正常大鼠脑模型,并以201个源的60Coγ-刀用4mm准直仪照射18只大鼠的大脑右前叶,单次剂量分别为30Gy~200Gy,每个剂量点2只大鼠。所有动物观察90天后处死并作组织学检查。这一期间各剂量点未发现动物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无病理改变,70Gy组偶见有皱缩的神经元,80Gy组可见有极少的动脉壁增厚,100Gy组的一只大鼠在靶体积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和蛋白外渗,另一只有一4mm直径的坏死区。150Gy、200Gy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脑坏死,星形细胞增生、水肿及微出血在靶区周围1~2mm均可见到。依据细胞、细胞间隙及对大鼠脑部集中一次高剂量照射的短期效应,建立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同时,Kondziolka等[4]建立了接种肿瘤后的实验动物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模型。19只大鼠接种C6神经胶质瘤细胞14天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与对照组22只接种后的大鼠65天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9.2天,对照组为29.4天(P=0.07)。治疗组6只大鼠(32%)而对照组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疗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01),而且肿瘤细胞少(P<0.001),光镜下显示细胞水肿(P<0.005),提示治疗有直接的细胞毒性反应。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剂量点未观察到肿瘤反应差异。这种体内大鼠恶性神经胶质瘤模型对于评价高剂量集中照射的杀癌细胞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肿瘤细胞裸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为一种筛选抗癌药物的常规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这种模型用于评价人听神经鞘瘤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早期反应。结果40Gy的移植后治疗组3个月后肿瘤体积比治疗后2周时下降明显,且优于10Gy和20Gy组。肿瘤表面血管分布减少亦较20Gy明显,10Gy组及对照组均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放射外科组小鼠含铁血黄素沉积与血管壁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裸鼠肾囊膜下移植听神经鞘瘤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听神经鞘瘤的体内放射生物学研究是一极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单次高剂量照射,所以颅内靶点精确位置的确定极其重要,否则其放射生物效应会有很大不同,且极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Bova等[6]设计了一种适于对猫进行实验放射外科治疗的装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应。原理为在Kopf立体定向头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弧”装置,使放射源(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保持固定,动物平台等中心绕弧旋转。机械精确度的测试显示最大误差为0.15mm,可以精确确定靶位置。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为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Kihlstrⅹm等[7]研究了γ刀内囊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焦虑症后病人双侧内囊正常组织接受单次γ线照射后的神经放射性表现。最大靶点剂量为200Gy。照射后3~44个月系列CT扫描和MRI被用于随访观察。结果提示高剂量时观察到的组织反应、体积变化和时间过程比小的照射体积中观察到的更不易预测。因此,建议在将来应使用低的放射剂量和较小的体积。另外在用CT及MRI评价γ刀引起的损伤时应考虑时间因素。

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分割照射是否适用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应用多次分割代替单次照射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可能有放射生物学的优势,但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比单次照射需要较大的靶体积。如果降低几何精确度和增加摆位的不确定性与多次分割照射有关,通过这样即可部分补偿放射生物学增益。Lo等[8]为估计分割照射脑肿瘤的潜在治疗增益,评价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潜在增益方面的效应,采用生物有效剂量(BED)、依据LQ模式对不同治疗计划的治疗效果定性分析。其中治疗增益(TG)被定义为肿瘤的BED与同一正常脑BED在多次分割及单次治疗的比值,结果分割治疗的TG随分割次数增多而增加,随单次剂量增大而减小。在1~10的分割次数中,TG在单次剂量点为20Gy、30Gy、40Gy时分别为1.40、1.32、1.27。另外,TG在最初的几次分割中更明显。如果体积增大,则分割的增益减弱。从单次剂量的靶体积2cm增加到分割治疗的2.3cm时,TG从1.19、1.11降到1.06。研究认为,分析分割放射的治疗增益时应考虑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分割治疗中的影响。

Simonov等[1,9]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和Leksellγ刀以分割方式(2~6天)治疗48例初治病人,研究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的可行性。研究中应用LQ模式分析等剂量效应关系,并考虑肿瘤的放射生物学、肿瘤体积、周围重要脏器的损伤及其他因素。结论提示Leksellγ刀进行立体定向分割照射是一种非常准确可行的治疗方法。在另一项38例各类病人的研究中,总的分割剂量20Gy~60Gy,肿瘤周围剂量为12Gy~30Gy。病人可耐受Leksell头架接受2~5天的治疗,没有病人出现并发症,并且肿瘤周围脑组织受量最小。

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研究的进展,X线刀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于肿瘤治疗。Luxton等[10]研究认为最终X线刀可照射>30mm的病灶,但其精确度较γ刀略差。

篇2

1目前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生物科学专业承担着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其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中学生物教师设置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近十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从而中学学校的师资缺口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国内的生物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例如农业、医药、食品、畜牧、园林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因此,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1.2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比例大,实践比例小虽然各地方高校开设的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已有多年,但从课程体系来看,基础与专业的理论课程全面,而实践和实训课程比例过小,有些课程仅有理论没有实践实训,且大部分课程就围绕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开展,未能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差,缺乏专业技术能力。

1.3师资队伍偏学术研究,“双师型”教师缺乏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经多年建设,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多,但绝大多数教师侧重学术研究,理论能力强,在生产实践方面知识储备不高,没有太多的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学生方面有所欠缺。

1.4实训场所和教学有待完善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必须要有充足的实训场所,且要求实训的教学手段丰富,能根据社会需求,充分体现实践应用性;因此,要求必须建立齐全的实训室。这对于部分资金紧张,场所不足的地方高校,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实训场所不足、设备短缺、校外实习基地少,加之校企合作不充分,导致学生社会实践少,实践技能弱,毕业后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2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近年来,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表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践能力差。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原先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应随着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变化而改变,应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应用人才。

2.2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就业途径在设置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结合本校实际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将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优势或特色相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根据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及学科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精简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将专业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现代农业和动物养殖三个方向,其中教师教育方向主要围绕“师范素质”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和综合师范素质,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现代农业方向和动物养殖方向则充分考虑衡水地区以农业为主,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的基本情况,通过开设经济作物栽培学、农产品检测、经济动物饲料、水产养殖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动物生产和管理、动物营养和饲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及社会需求等,从其中一个方向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能力实践与教学密不可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近几年,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率。首先独立实验课程,单独考核。生物科学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均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在较早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常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在考核上通常作为理论课的平时成绩,导致师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后,实验课将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并单独进行考核,细化实验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一是对大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进行更新,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项目;二是为体现地域特色,为地方服务,针对衡水湖地理资源优势,增加了衡水湖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及衡水湖水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培养湿地管理、研究、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及水质监测人才;三是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增设了现代农业生产、动物养殖等方向的实践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技能。此外为强化学生师范素质,将教学实习时间由1个月延长至4个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均安排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提高了学生从事师范行业的就业率。

2.4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要实现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一是以生物科学特色专业、遗传学重点学科、省级动物学实验示范中心及校级重点实验室等建设项目为依托,增加仪器设备,扩建实验室、实训室。二是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平台。目前已建立了包括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衡水格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厂等十几个教学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实践活动场所,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5教师团队建设向社会需求靠拢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为适应教学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组织教学团队在不同类型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相应的工作,例如教师教育方向教师团队聘请中学一线教师来校讲座,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动物养殖方向教师团队积极与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冀州市畜牧水产局积极开展合作,调研冀州淡水鱼养殖场、衡水市养鸡场等,提高实践水平;现代农业方向教学团队与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饶阳县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合作,已有多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相应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教师通过实践,提高了自身应用开发能力,完善更新了知识结构,并将实践经验、高新技术和创新思想又带回到课堂,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小结

篇3

关键词:生物科学;研究型教学;教师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15-02

目前研究型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的模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陆凤玲针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法等具体的实施方法。刘良成等人以《电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怎么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各个细节进行了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卢伟等人从教学思想和理念、学生学习个性、教学思路和方式、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郑伦楚和徐晓军认为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课堂研究型教学改革、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研究型教学设计。董世龙等人采用“理论教学―模拟仿真―开放实验―项目实践―综合测评”的立体化研究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王忠东等人针对公共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提出了四种模式:①教学科研结合模式;②课程竞赛参与模式;③实践调研切入模式;④学术社团活动模式。然而,目前研究型教学探索大多仅停留在理论描述上,普遍可行性不强、效果不突出,特别是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教师的科研是大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天然实验平台,高校科研型教师大多数是科研与教学“双肩挑”,使得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具有显明的优势,且操作性强。教师科研实验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必然会增强学生对创新性学习的兴趣,也必将为学生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较高的认知与实验平台。生物科学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理科专业,其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为研究性教学方式。

一、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

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

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

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

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学院成立一个专业考核小组专门负责考核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效果,制定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评估实施效益。考核时应该考虑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点的覆盖面和创新性。考核采取答辩的形式,邀请行内专家根据答辩情况判断学生对其所做课题的熟悉程度,并由专家评分。量化指标也是衡量学生研究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考查以体现理论意义的论文为主,充分考虑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应用型的研究以实现的技术指标与申请的专利为主。对于学生参与课题实施效果的评判均需采取专家评分与量化分数相结合的方式,当然也要考虑出勤、研究期间的表现等因素。对不合格的个人或研究小组,需修补后重新答辩与评判或者重修。根据考核结果,可以对课题实施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进行奖励和表扬,以此鼓励和激发学生对研究型教学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良成,许秀英,刘健.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93-295.

[2]卢伟,姚嘉,邹乃威,等.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华章,2011,(26):201.

篇4

数学类

数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数学,另一类是应用数学,其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等。纯数学又称基础数学,偏重于理论,只研究单独的数的关系。而纯数学的孪生兄弟数学与应用数学可就“亲民”多了。所谓“应用”,当然是指与实际密切结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都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用武之地。

榜单解读

数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学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不同,教学的质量能力也不同,所以如果选择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考察高校在该专业上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等。数学类专业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超过两百所,主要是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北大在该学科上的雄厚实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数学大师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身边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数学人才,南开也因此成为国际数学重镇之一。清华、复旦、浙大、川大等院校也具有很强的实力,各校均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则拥有基础数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前者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他如此师大、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也有较强的实力。数学教育较好的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可以选择的深造方向有计算数学、统计学、信息数学等。

报考须知

数学系是理论学科,学习难度相当大,如果没有对数学的热情或者没有努力的心情,最好还是不要选择本专业。

物理学类

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学科,物理学能锻炼人严密的逻辑推导能力,使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该学科的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研究的进展,直接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就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震撼人类的文明进程。物理学科水平往往能代表一个学校的理科水平,一个学校物理学科的实力,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实力的一种表现。

榜单解读

我国有近四百所高校开设物理类专业,该专业有比较多的研究方向,各招生院校的侧重点及优势也不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报考。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具有国内领先的实力,复旦则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清华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吉大、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兰大、山西大学等院校的物理学学科亦实力不俗,各校均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而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则拥有凝聚态物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兰大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山西大学的光学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他如北师大、川大、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工大、华南师大等院校的物理学也各具优势。

报考须知

除了物理系之外,国内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物理学专业。这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一些院校的应用物理学系,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应用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如果是一心想向应用方向发展的考生,最好还是仔细选择一个工科水平比较强的学校。

化学类

化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除化工生产领域。凡是存在反应过程或传递过程并值得重视的场合,几乎都可以找到化学工程的用武之地。如服装行业、日化行业、医药行业的药剂分析和医药合成、环保行业的空气质量检验、材料检验以及制造等行业,都能找到化学学生的身影。

榜单解读

学好化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有一流的导师。化学专业,北大的实力位居榜首,其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多达五个;南京大学、复旦的化学专业也属国内一流水平。吉大、中国科大、南开、厦大等院校也有雄厚的实力,各校均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还设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则拥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南开的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厦大设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兰大长于有机化学,而武大、湖南大学则在分析化学方面颇具实力,中山大学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优势突出,拥有该学科的博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点。

报考须知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化学类专业细分了很多专业,如材料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报考时需要仔细区别。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一般分为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在许多学校,包括清华大学,这两个专业都是按“生物科学”一个专业招生。两者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写毕业论文时各有侧重。生物科学专业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发育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生物技术专业则主要包括生物芯片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藻类技术、细胞工程及酶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

榜单解读

国内各高校已完善至生物科学的所有分支,有的院校以生化、植物为主;有的以微生物学为主:有的是由制糖、发酵发展而来:有的则侧重于生理、人体学。虽然同在生物科学这一蓝天下,但具体的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别,各有千秋。

报考须知

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色盲、色弱和嗅觉丧失的学生都是限制报考的。生物科学课业繁重,有大量的实验等着你去做。报考本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化学、数学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天文学类

天文学天文学及其分支天体物理学以整个宇宙为对象,研究天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行星系统)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运动和演化。今天,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探求星际航行的可能性,寻求地外类地行星系统,已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和高科技的重大领域。近几年来,以国际合作形式建造并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中的一系列大型设备,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红外、X-射线空间观测站,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以及地面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和大毫米波阵等等,都反映了当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勃勃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榜单解读

天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是航天、测地、国防等部门,就业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和辽宁等五个地区。由于目前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的只有4所名牌大学,所以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该专业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另外,由于天文学是一门国际性专业,许多发达国家都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所以该专业学生留学机会也比较多。

报考须知

选读天文专业的学生应当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和天文有强烈的兴趣,现代天文学是和现代物理学紧密相关的,当然,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特别喜爱数学的学生可以在天文学的某些领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要想进入天文学的前沿领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

地球物理类

全球变暖致海平面升高,汶川大地震成为许多人不堪回忆的噩梦……地球内部的运行规律研究已成为各国及科学研究机构密切关注的焦点。地球物理学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认识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探讨与地球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包括预测地震、勘探地下资源、监测地下爆炸、研究地球内部地动力等。

榜单解读

目前,有不少学校有地球物理专业,像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专业发展也有所侧重:北京大学侧重于固体地球物理及地球动力学,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球物理勘探,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侧重于地球物理仪器方面。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各校都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的,报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报考须知

地球物理学专业对考生的数学、物理科目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个专业一般都在野外作业,尽管生活条件不一定比城市差,但劳动强度要比一般专业大得多。

统计学类

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其方法广适用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还适用于社会科学方面。如人口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

目前为止,统计学最为重要的还是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经济研究中最为客观、最为重要的工具。金融、证券、保险等会经常用到统计学的知识。例如在证券投资中对于一个股票的分析,就需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股票的历史数据;又如在保险业中的精算师。就要具备非常深厚的统计学功底。它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所以,统计学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部门和企业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榜单解读

统计学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约有一百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和财经类院校。在统计学方面,人大、厦大、北大、复旦等院校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均设有统计学博士点,其中,前两者还拥有统计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上海财大、西南财大、辽宁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也较有实力。也都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他如中央财经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也不错,都设有统计学硕士点。

报考须知

本专业在多数一本院校只招理科生,二本院校文理科考生兼招。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统计学所学的很多课程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即使是“经济统计学”,相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纯理论学的内容也不少,难度也比较大。

大气科学类

天为什么会下雨,雪是怎样形成的,台风是如何移动的,人怎样能让天下雨,如何控制沙尘暴的发生,全球变暖、南极臭氧洞是怎么回事等等都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对象。传统观念认为,大气科学是基础学科,社会需求量少,学生就业面窄,远不如计算机、经济学等学科热门。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开设大气科学类专业的高校都是国家综合性重点院校,毕业生少而精的事实。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且工作相对较稳定。各高校注重“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数据处理、计算机技术等都是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强项,因此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榜单解读

开设大气科学的院校较少,比较优秀有名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南京气象学院)是该专业招生最多,培养气象人才最多的地方。

报考须知

大气科学的就业面很窄,大多数只能去气象局和机场,而且东部省份的市局省局几乎只要研究生,所以想留在大城市得做好考研的准备。

心理学类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生理学、数学、统计学、哲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己。本科阶段的心理学学习还是以基础为主,会学习一些理论课,比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等。在这些课中,我们会学到心理学应用各个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这些课就有意思得多。

榜单解读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这是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学的适应范围所作的肯定答复。该专业几乎涉及一切应用科学,诸如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等领域。由于心理学在国内学科发展历史上的欠缺,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不过,由于该专业大多设在师范类院校,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的就业领域还是中小学校。

篇5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植物生理学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7-02

Exploration of Design Experimental Model to Students Who Major in Biological Science:Taking“How to Improve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for Example

LIU Yang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1)

Abstract Taking ″How to improve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for example,the design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students of biological science was discussed.The students were in groups,and required to consult data,design experiment project,complete the experiment,draw a conclusion and write reports.In this way,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 was developed.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design experiment;creative ability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1-10]。同时,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各个高等院校重要教学内容。设计性实验是指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让学生自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为目的[11-12]。结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实际,将科研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这种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优势明显,可达到设计性实验教学目标,为高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积累经验。

1 设计性实验内容设计及教学方式

杜仲种子萌发试验,将学生分为4组,分别以温度、水分、酸碱度及激素赤霉素(GA3)对杜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杜仲种子萌发率。

1.1 结合课本综合性实验内容确定研究方向

各个小组以4个因素中的1个因素作为研究方向,分别研究各因素对杜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如“温度对杜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等。

1.2 查阅文献和设计、修改实验方案

各小组在确定研究方向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组内成员讨论制定小组设计方案[9-12]。每组选派1人利用5 min介绍实验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实验方案,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

1.3 实验方案的完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此类设计性实验除了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查阅资料,制定方案以外,还需要3~4周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在这3~4周内,以开放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实验方案,教师仅仅起到监督和答疑的作用[10-11]。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制出相应的图或表格,分别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写出实验报告,如“温度对杜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等。

2 教学效果

2.1 学生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和激发

以往的实验课中,学生既不思考,也不去探究,按照课本上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一步一步操作,缺乏主动学习性。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和结果,缺乏质疑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经常能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许多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在酸碱性对杜仲种子萌发率影响测定时,学生在配置不同pH值溶液时,利用有机溶剂配置,避免无机离子对杜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这是学生通过反复思考、查阅资料得出的实验方法。经过探索,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锻炼和提高了质疑能力和求索精神。

2.2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设计性实验中,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学生都在课余时间里完成整个实验,学习热情得到激发[10-12],大多利用晚上或周末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经过多次修改完成实验方案,甚至是对如何配置溶液都查阅不同的资料。如其中一组以“水分对杜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为研究内容的小组,5个成员提出5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有的方案提出要确定杜仲种子前处理时水分对杜仲种子的浸泡时间,有的方案提出播种后对浇水量的控制等等。所有这些实验方案都抓住了实验设计的关键。经过设计性实验后,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设计一个生物学问题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独立操作,积极思考。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由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使学生一步一步取得实验的成功。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激发了对实验的兴趣。

3 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仍存在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尤其是综合设计性实验,因为是利用业余时间做,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过,甚至出现抄写别人的实验报告的情况。其次,存在着理论课滞后的情况,特别是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后开展效果最佳[9-12],因此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时开设不利于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另外,目前只能是凭着实验报告和实验教师的印象对实验课进行考核,难以使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寻找一个合理的考核方法值得研究。最后,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求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较长,而学校对于这方面的人员配置较少,难免会使得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同时,指导教师的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 参考文献

[1] 李忠光,龚明.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1):42-44.

[2] 李忠光,龚明.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考核方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2(3):56-57.

[3] 王菱,潘云,赵庆双.关于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6):128-132.

[4] 吉爱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4-96.

[5] 沈为民,黄杰,杨凯.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2(8):21-24.

[6] 曹小华,谢宝华,叶姗.大学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1(5):60-63.

[7] 张志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 李秀霞,李艳波,薛春梅.新形势下植物生理学创新教学探索.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2):125-127.

[9] 顾月芳.“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在新综合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4,21(1):53-55.

[10] 李忠光,杨仕忠,龚明.植物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尝试[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5):935-936.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生物学科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8-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不同于传统教育观的现代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习观等。本文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对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对生物教师素养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一、现代教学观

(一)基于生物学科上的现代教学观

生物学(Biology)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针对生物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与现实生活极大的联系性,教师自身应该形成独特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以此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1.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保持对生物、对生活、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以一双善于发现生物美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生物,在生活中探索生物资源及生物问题,在课堂上传达生命的顽强不息及奇特,在话语中渗透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只有这样的生物课才会因其内涵丰富而深受学生喜爱。

2.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要求我们秉持着精专、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生命科学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物实验中,也许仅仅因为某个实验器材的清洁处理做不到位,便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鉴于生命科学的学科属性,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持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细心踏实,不固执,不极端,更不能以自己过往的经验作为衡量对错的标准,真正做到虚心求教,教学相长。

3.终身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里所指的终身学习不单单指教师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而迫切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专业素养,而是强调教师应该形成关注前沿生物科学信息,主动探索,主动进行自我更新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形成“学无止境”的学习意识。

4.关注生活,关注养生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关注的焦点也渐渐转移到食物品质、养生、慢性病的预防等健康问题上。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向学生渗透注重养生、注重提高生活品质的思想(如真菌黏多糖的降血脂、抗肿瘤作用便是很好的养生例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体魄。

(二)基于教学策略上的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对话”而非“独白’。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1]这个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新的教学策略。

1.将课堂类型转变成生本课堂,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更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但是,传统课堂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然而,与此不同的生本课堂则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生本课堂中,鼓励教师多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如制定导学案、翻转课堂等。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到达现有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详细的讲解。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轻松自然。

2.有效选取和使用教学案例,把握其本质。

教学案例主要指的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所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2]目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案例大多表述格式化;多数教师为迎合自己的教学需求而生编硬造案例,缺乏真实性;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没有把握住案例教学的实质,仅“蜻蜓点水”般得使用,无法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有效地筛选真实的案例。与此同时,生物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把握其本质,努力做到案例的使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这里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自主设计案例时要注重与地方特色、社会热点相联系,设计的教学案例问题要层层推进,即教学案例的问题难度是呈递升趋势,每个问题对学生的培养层面不同,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案例的效果。[3]

二、现代学生观

基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学生观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毫无疑问,在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成为了主体,素养远高于知识。但是,教育工作者在看到“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针对学生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得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追求幸福。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大力倡导的新型教师素养,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薄弱部分。广大生物教师应该针对自身教学特点,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师素养,不断成长,与时俱进,从而成为适合时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J].教育探索,2006(2).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许杰胶.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植物学 少数民族地区 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7-02

植物学是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以植物为对象,重点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是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组织培养学等专业课的基础。植物学的实践性很强,做好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的环节。随着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植物学教学表现出,课时压缩、内容增多、涉及面广、概念抽象、理论知识难于记忆而极富实践性特点[1]。民族师范院校具有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明显特点[2]。因此,如何将植物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和民族师范院校的特点结合起来,确保教学内容及学科体系完整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民族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长期而且非常艰巨的任务[3]。笔者以我国最西部的一所多民族、多学科的高等师范院校即喀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根据长期从事植物学领域科研和教学经验,介绍了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今后的植物学教学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

1.野外实习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除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是农学,林学,园林和植物保护等专业学生的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实习则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按教学计划,目前我院大二进行动植物物学野外实习。以往的野外实习只定位在生物种类的辨认、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的层次上,这表现出重学会、轻会学,重接受、轻探究,缺少渗透有关环境知识的弊端,像这样在仪器装备落后的条件下,走马观花似地实习影响了野外调查新方法、新技术的教学[5]。

为此,在调整野外实习时间、优化实习内容、优选实习地点、规范实习考核的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对提高民族地区植物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探索。

具体措施是根据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以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确定改革的思路。野外实习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融入到实习中去。因此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野外工作能力,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自觉地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还要倡导在艰苦条件下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具体操作上,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手段以及实习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习效果,以达到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标。

2.注重体现师范性

植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科)、生物科学(本科)和科学教育(本、专科)等师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又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5]。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内容方面普遍存在着与中学生物教学内容结合性较差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植物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紧密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10个一级主题之一,而在这一主题下又设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个二级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以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等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圈中去学习和研究,从而削弱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和类群等方面的教学,同时加强了种子植物的生活史、植物的无机营养和有机营养等方面的教学,还强化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教育[6,7]。

3.突出民族特性

课程的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与民族特点在课程上的反映,主要通过民族文化来实现。民族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通过这些课程资源,学生感受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我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维吾尔族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维吾尔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维吾尔医药在新疆各族人民防病治病、医疗保健和促进民族繁衍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维吾尔医药的主题是植物药。维药植物具有种类繁多、就地取材、本民族独用、生境独特、特有种类多和疗效显著等特色。据[8]《新疆高等植物检索表》记载,新疆共有137科,858属,3344种植物。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蕴藏的药用植物2000多种。新疆的药用植物产量在国内的中草药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紫草、麻黄、甘草、党参、贝母、雪莲、枸杞、沙棘、肉苁蓉等。同时,许多药用植物资源为新疆特有,如阿魏类药材、雪莲等。这些药材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而且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开展新疆极端环境下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带动新疆特色植物医药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会创造出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植物学(尤其是系统分类部分)的教学中,均以这些新疆常用的维药植物为例进行讲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分类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厚,积极性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体现地域性

喀什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处东经73°20′-79°57′,北纬35°20′-40°18′之间,平均海拔1289米。植物资源有高山植被、平原绿洲植被、荒漠植被、沼泽植被等。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5.5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2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5%。树种有杨树、柳树、桑树、沙枣、槐树、梧桐、松树、杉树、柏树、红柳、胡杨、沙棘等。果树有桃、杏、梨、苹果、巴旦木、葡萄、无花果、石榴、樱桃、阿月浑子、核桃等。甜瓜和西瓜质地优良、含糖量高。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还有水稻、大麦、高粱、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药用植物有甘草、党参、麻黄、雪莲等数十种。笔者抓紧参观实习和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机遇采集大量实习标本,并且把它广泛运用到植物学教学中,加深学生对高山植被和荒漠植被建群植物及其优势植物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了高原特色植物和当地特色经济植物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对草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能力,成为带领农牧民利用当地草地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技术人才。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无论是从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还是自身发展需要来说,均应强化教师教育职责[9]注重师范性。另外,民族院校的民族性是自身所独有的,正是这种特性为民族院校的特色办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族院校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突出民族性。此外,民族师范院校的教学还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就是要体现地域性。[10]

参考文献:

[1]纪秀娥,刘怀攀.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

[2]李洁,李晓菊.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3]张秀玲.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4]蒋琴素.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内江科技,2009(7):114-115.

[5]胡廷章,肖国生,黄小云,等.优化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4):68-69.

[6]费维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J].中学生物教学,2004,(Z1).

[7]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的比较[J].生物学通报,2002,37(2).

[8]米吉提・胡达拜尔地,徐建国主编.新疆高等植物检索表[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月.

[9]李芳.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职责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10]张乃群.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

篇8

一、实验目的决定实验材料的选择

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分不开的。虽然实验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但是实验材料选择的首要依据仍是实验目的,实验的目的决定了实验材料必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例如,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 实验中,选择苹果或梨等匀浆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甘蔗汁,就是因为实验目的――“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存在”决定了实验材料中必须含有还原性糖!虽然甘蔗汁很甜,但其甜度主要来自蔗糖,含还原性糖很少。

二、实验目的决定实验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实验的设置

科学性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是实验设计科学的重要保障。实验目的明确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为确定实验的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等提供了准确又关键的依据。

例如,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分析:无疑该实验需要达成两个目的:①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②有机肥是否优于化肥。因此,探究①需要有一个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探究②则需要有机肥组、化肥组进行比较分析。答案为B。

三、实验目的确定了实验研究的方向

在分析和设计实验时,首要课题就是明确实验目的以避免方向性迷失。实验研究的方向按理一般是不会出偏差的,尤其是在简单实验中。因为实验目的一旦确定,实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明了了。然而,在比较复杂的实验中时,常因忽视对实验目的的研究而出现偏差。

例如,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其实验目的是“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可见,在实验中需要达成3个目的:①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这应该是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也是分离定律的实质所在!);②雌雄配子的结合,体现配子结合的随机性;③子代基因型DD、Dd、dd的比例与表现出的性状的比例关系,证明性状分离的现象及与基因型的关系。但从模拟实验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过程来看,往往只是统计了子代的基因型(即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以及性状表现,忽略了本实验的主要目的――遗传因子分离的研究,而恰恰该问题才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本模拟实验的主要价值所在!因此,在模拟实验中应该重点关注、统计雌雄个体各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四、实验目的指明了实验的预期或结论

实验结论应该直接、具体地体现出实验的目的。“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吻合”也是学生必备的实验分析和判断能力。

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课题的目的是解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什么。实验借助于对细胞呼吸产物的鉴定,进而推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然而,许多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辅资料上将该实验的结论定为“酒精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多”等,这样的结论仅仅是表象,而没有真正触及实验的目的。实验的主要结论应该是“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这是由课题目的决定的,其他的一些结论只是次要的。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预期的结果也是存在差异的。

篇9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生物科学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3-002

自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后,大部分高校进行了两者的融合,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融合成病原生物学促进了两者的交融,适应了国家提出的综合素质教育。但是就目前来看,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后导致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落后等缺点[1~3]。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就如何提高病原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生物科学的专业和特点与医学院校的不同,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按照病原体的感染途径为主线,将《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进行融合、重组与优化,其内容包括常见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病原生物的检查方法、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原则,同时加强与临床的结合,淡化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界限,克服在旧医学模式下大家所习惯的基础和临床分离的现象[4~5]。另外新教学内容要保留传统内容的精华部分,删除过时陈旧重复的部分,充实新进展、新技术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采用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6]。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虽时间不长,但却十分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导入得好不好,是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段精巧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思维随着导入的展开,进入主题,渐入佳境,为教师讲授新课做充分的预热。如本人经常采用的设疑式导入方法,就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用简短的语言创设一些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思考,努力激发学生想知道、想弄清问题的欲望,然后引入。例如,在讲述“厌氧芽胞梭菌”一章中的破伤风梭菌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个相应病例并提出问题:对这个病人的伤口处理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包扎伤口,反而要扩创呢?同样是神经外毒素,为何肉毒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不同?如何紧急预防和进行特异性治疗?此时,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这时导入授课内容――厌氧芽胞梭菌,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采用该法的要点是,在章节开始,编拟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中心工作,是推动高校前进的不可或缺两个车轮[7]。对教师而言,既要教学,又要科研,存在时间精力上的矛盾。但应看到彼此促进的一面。教学利于打好基础,掌握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对科研中扩展思路、增强后劲、深化创新均有助益;而通过科研,则利于理论和实验的更新和发展,利于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较高水平的人,同时产出较高质量的成果。多年来,我在主讲多门课程的同时,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南京市等多项科研任务,通过指导大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位论文,将教学与科研、培养人才与产出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另外我还特别关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注重做好临床诊断服务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爱学生,教学相长,共创佳绩。因为只有关爱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平等待人,互助互学,教学相长,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大家共同的智慧和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绩。正是因为师生们共同努力奋斗,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困难,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我们才在共同开拓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一个接一个的新进展。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我们在完成多个国家级省市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培养出不少出色的学生,他们现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已获得不错的成绩。这说明科学发展观在我们的教学科研中得到了落实和贯彻。

最近,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8]:“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身体力行,决不辜负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希望。一定要立足本职,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得更好,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而努力奋斗。

四、考核和学生成绩评价的改革

改变一次期末考试定本课程结业成绩。为教学全过程和理论实训全面考核。平时考核占总成绩20%,包括考勤、学习状态、作业和随堂测验;实训考核占总成绩20%,对学生实验报告按A、B、C、D 分等进行批阅,批改实验报告中的错误,让学生清楚实验失败所在之处,以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最后一次实验进行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期末理论考核占总成绩60%,命题要结合专业实际,要融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和题型,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使用一套试题,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五、结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烈的兴趣往往成为学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善于采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在生物科学专业中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修全.谈谈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88~89

[2]李念红.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内容改革之我见[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4(3):199

[3]孙雯.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如何巧用激趣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67~168

[4]柏银兰,薛莹,柴春雨.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6):566~567

[5]陈建林.浅谈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634

[6]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篇10

生物工程技术是人们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根据生物体的结构、特性和功能,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所有对生物进行干预的技术手段:重组DNA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制药技术、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生物技术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为现代科学发展和工农业、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的丰厚回报率,因此,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和世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1 我国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现状

1.1 制造生物活性蛋白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医学上最重要的成就表现在治疗用生物活性蛋白或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利用基因工程生产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产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项重大产业,并将有望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2000年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年销售额已达近120亿元人民币[1]。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有别于传统制药方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开发更加精确有效、不良反应更小的新药和新型疫苗,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克服的疾病。

1.2 医学科学研究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是惟一加入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随着大量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基因的定位、鉴定分离,遗传诊断和基因治疗都将成为现实,现代生物技术将使医学领域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3 疾病诊断 人类绝大部分疾病都与基因密切相关,包括自身基因的变异与外源基因的入侵。因此,从基因水平探测和分析疾病的起因,从基因水平干涉和矫正疾病造成的紊乱,是近些年来基础和临床医学新的研究方向。现代医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尽早检测出在人、动物体内的病原性物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可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分析与检测。目前科研人员已分析出各种遗传病的基因序列,并根据其序列合成出基因探针,用于各种遗传病的检测以及优生优育,还可用于遗传病的防治和治疗,基因诊断可望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的检测诊断技术。

1.4 疾病治疗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时代。目前,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ADA缺陷病、B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5种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应用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治疗白血病和一些遗传性血液病已较为普遍,另外干细胞在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转基因猪有望为人类提供移植所需的器官。此外,随着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的成熟,解决安全性和异源组织排异反应的问题成为可能,并且为防止新病原带入移植器官或组织做出更大贡献[2]。

1.5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的一大领域是环境监测和环境净化,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发挥了重大作用。基因跟踪法鉴定带菌者以预防流行病的蔓延,基因探针能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中病毒含量,生产生物农药和生物肥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菌消除污染水面的石油以净化环境等,生物技术在此领域显示出了光明的前景,提高了环境质量。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技术产业实力依然不强、技术转化能力差、产业化规模小、产品少、支撑技术及生产装备落后、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企业、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内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有人力资源偏重于理论研究,实用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

2 生物工程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及影响作用

生物工程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它不是单一的传统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微电子学的交叉与融汇,关键是它的每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导致一种产品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2.1 生物工程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必然性 生物工程技术的学科内容显著不同于传统学科,从本质上讲,生物工程技术是人类对生命过程的观察、研究和认识,然后将这些生命过程中所包含的一些非常微妙、精确、高级的反应用于制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产物,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医学教育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从事疾病的诊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专门人才的一类专业。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医学各个领域,在今后10~20年里将使医学领域的各个重要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事实上当今从事医学研究的各类科技人员都深感生物技术知识和手段对它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对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了解比较肤浅。原因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公共卫生及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缺少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课程。着眼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把生物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中,具有时代的紧迫性。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好地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分科教学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让人们具体地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才是最终目的。渊博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教学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动力。可以说学科内知识综合转化为学科间的知识,必将成为各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2.2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进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为此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把生物学的主干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贯穿在整个医学课程中。选修课程体系要以拓展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选修课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授课门数和学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型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临床遗传学、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和计算机科学至关重要,特别是由基因组学和信息学融合形成的新学科-生物信息学将开创整个生物医学教育和研究的新时代。

2.3 构建与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时代紧迫性 构建以体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类知识向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向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又向基础前伸的渗透、互跨式整合课程。采用以学科为中心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模式和模整合课程混合型课程模式,最终达到专业基本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医学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科间横向迁移、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同时,又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去解释医学中难以解释的现象,这样可极大地鼓舞学生,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去体验、探索、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医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涉及到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构建医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等。这些在国外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