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病理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组织病理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组织病理学特征

篇1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间质性肺疾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

[中图分类号] R5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a)-0013-05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in 17 cases

WANG Lulin LUO Qun YANG Liqi CHEN Rongcha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 and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IIP) respectively. Methods From 2011 to 2014, 17 ILD (CTD-ILD and IIP)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i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20 simplex ILD (CTD-ILD and IIP) patients with well-matched lung function were also recruited as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clinical data and symptoms were summarized and statistically calculated. And a further analysis of clinical difference between CTD-ILD with PTE subgroup and IIP with PTE subgroup was followed. Results ①Compared with simplex ILD group, incidence of new dyspnea or aggravation of dyspnea was higher in ILD with PTE group;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ILD with PTE group (P < 0.05), which were (76.4±22.3) mmHg and (63.4±19.2) mmHg respectively. And a significant lower pulmonary diffusion function (DLCO% of the predicted values) was found in ILD with PE group, which were (48.5±11.6)% and (37.9±12.8)% respectively (P < 0.05). ②In ILD with PTE group, average age of CTD-ILD and IIP subgroups were (59.83±13.40) years and (71.90±4.68) years The occurrence of PTE were (18.07±16.71) months and (34.75±14.69) months. It indicated that the age at onset of CTD-ILD was younger than IIP (P < 0.05), and the occurrence of PTE during ILD course was earlier than IIP. No patients of CTD-ILD subgroup had edema of lower limbs, while 5 patients (71.43%) of IIP subgroup had the symptom. 3 patients (30.00%) of IIP subgroup had oral admin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histories, while 5 patients (71.43%) of CTD-ILD subgroup had oral admin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histories. Conclusion Association of PTE can aggravate pulmonary diffusion dysfunction. Occurance and progression of CTD and long-term oral admin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s are all high risk factors of PTE. Compared with IIP patients with PTE, CTD-ILD patients with PTE are younger and have a shorter course of PTE onset.

[Key words]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Pulmonary embolism

近年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的研究迅猛发展,由其导致的相关继发性疾病的研究也愈加深入[1],其中由于结缔组织病所导致的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近年来备受关注[2-3],且由结缔组织病相关性ILD导致的肺血栓栓塞在临床工作中也较为常见[4]。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较常见的类型,占PE中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ILD与ILD合并PTE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生常见的重要临床问题;并且目前尚缺乏CTD与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合并PTE的临床特征比较的相关研究,本文就该两种疾病相关的PTE及其相关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4年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住院的间质性肺疾病(CTD-ILD和IIP)合并PTE患者17例,并募集同期肺通气功能相匹配的CTD-ILD及IIP共20例患者作为对照。在ILD合并PTE组中,CTD相关性ILD患者共7例(CTD-ILD组),其中男5例,女2例,IIP患者(IIP组)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66.8±9.5)岁;在单纯ILD组中,CTD-ILD组(男1例,女9例)和IIP组(男5例,女5例),各10例,平均年龄为(58.9±16.8)岁。

1.2 诊断标准

CTD-ILD诊断首先应确定患者为ILD,在此基础上患者需明确诊断存在CTD,且发病在ILD之前。CTD的诊断标准中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需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诊断标准、2002年指定的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1975年Bohan/Peter提出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的诊断标准、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标准、198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的分类标准。ILD的诊断主要根据2002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及ERS和ATS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标准。PTE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诊断与治疗指南[5]。

1.3 观察指标

基础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ILD病程中出现PTE时间、近期手术史、是否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临床表现: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心悸、发绀、发热、胸腔积液、下肢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最低血氧饱和度、D-二聚体、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肌钙蛋白I(TnI)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LD合并PE组与单纯ILD组一般情况及各临床指标比较

本次研究纳入的37例患者中,男18例,女19例。ILD合并PTE组17例,单纯ILD组20例,两组的FVC%预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ILD合并PTE组平均年龄相比较,单纯ILD组的年龄显著较小,且女性患者比例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的BMI和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基础疾病方面,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外伤/手术、恶性肿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单纯ILD组比较,在ILD合并PTE组中,患者出现近期新发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加重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的下肢水肿、咯血、心悸、胸痛等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单纯ILD组比较,ILD合并PTE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更低,气体交换功能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CTD-ILD合并PTE和IIP合并PTE的比较

2.2.1 基本情况 在本研究的17例合并PTE的ILD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6.8±9.5)岁,CTD-ILD亚组与IIP亚组比较,患者年龄较小;卧床>7 d的比例CTD-ILD亚组高于IIP亚组;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比例CTD-ILD亚组高于IIP亚组;而吸烟人数则IIP亚组比较少,;IIP亚组出现PTE的时间也较CTD-ILD亚组短;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BMI及性别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2 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均存在咳嗽症状,而均无晕厥症状。在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发热、心悸、胸腔积液等临床症状方面,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胸腔积液症状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IIP亚组发生率明显高于CTD-ILD亚组。CTD-ILD亚组下肢水肿情况较IIP亚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见表3。

2.2.3 实验室检查比较 所有患者均存在新发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各项化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TD-ILD亚组中危PE类型占42.85%,高于IIP亚组中危PE类型(40.00%),但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CTD所导致的ILD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均较高,在其基础上发展的PTE在此类患者中疾病进程凶险,病死率非常高[6]。且根据各种不同的CTD所导致的呼吸系统患病时间、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均有所差异,不同CTD的肺部病变又各有特点,如该类患者合并PTE可使患者的病情演变方式更为复杂,且死亡率更高。同样,IIP合并PTE也使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加强对CTD-ILD和IIP合并PTE的认识对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8]。本研究将重点分析CTD-ILD和IIP合并PTE患者的临床特点,期望及时对该类患者的及时诊治,减少患者死亡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单纯ILD组患者的年龄更小,且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与单纯ILD组比较,在ILD合并PTE组中,患者出现近期发作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加重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与单纯ILD组比较,ILD合并PTE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更低,分别为(76.4±22.3)mmHg和(63.4±19.2)mmHg(P < 0.05);气体交换功能更差,分别为(48.5±11.6)%和(37.9±12.8)%。本信息提示,在ILD的基础上,合并PTE后,患者原本受损的气体交换功能进一步恶化,导致呼吸衰竭加重,患者死亡风险增高。

在对17例PTE患者的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发现,因CTD-ILD导致的PTE平均年龄为(59.83±13.40)岁,因IIP导致的PTE平均年龄为(71.90±4.68)岁。CTD-ILD比IIP发病年龄小,且在基础疾病导致的PTE病程上更短。这与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的IIP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的结果相一致[9],而结缔组织类疾病更容易侵袭年轻女性患者,两者机制尚无定论[10]。另外,在CTD-ILD亚组患者中,卧床超过7 d的患者有4例(57.12%),明显高于IIP亚组相应病例数,这提示,由于CTD-ILD患者可能合并全身关节肿痛和活动量下降,从而间接导致PTE的发生和加重。两组在可导致血栓栓塞的高危药物使用上,CTD-ILD组例数明显多于IIP组患者,这可能与CTD自身需使用较多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关。Johannesdottir等[11]及Heit[12]新近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能增加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机制尚未清楚,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使用更可以增加血小板,提高纤维蛋白原在血液中的浓度,缩短凝血时间等相关。

IIP亚组患者出现下肢水肿、胸腔积液症状的比例高于CTD-ILD亚组的患者,在5例下肢水肿的IIP患者中,仅有1例是双下肢不对称水肿,下肢动静脉彩超示下肢静脉血栓,其余4例均为对称性水肿,而且这4例患者均伴有胸腔积液,PTE类型均为中危风险,考虑PTE病情较重,患者心功能较差。提示IIP合并PTE患者累积心脏功能较CTD-ILD合并PTE患者差。本研究中还发现不论在IIP还是CTD-ILD患者中,Pro-BNP及TnI>0.4 ng/mL的病例比例均较高,而两者均为PTE的重要指标,但经统计分析两组之间Pro-BNP及TnI>0.4 ng/mL患者比例差异并未见到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CTD-ILD导致PTE的发病机制中,除了在治疗原发病过程中需使用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高危药物外,在其原发病本身的疾病进展上也存在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首先,不论CTD还是PTE,都可累及血管性病变。但是结缔组织病变所累及的血管病变主要分布在全身动脉,而PTE的发病是与静脉系统相关的。但据目前已有研究报道显示,CTD与PTE仍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北京协和医院一项关于PTE患者回顾性研究中显示,CTD所导致的PTE占所调查的24例患者中的比例高达1/3[13]。有研究认为CTD所导致PTE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肺动脉内皮损伤所致的原位血栓引起,但缺乏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持[14]。其次,CTD-ILD属于慢性疾病,长期可导致机体发生低氧血症,进一步地对肺部的影响可进行性的慢性发展为纤维化的肺疾病[15]。加上慢性炎症以及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和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使肺血管结构发生改变,即肺血管重构,导致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导致血栓栓塞及PTE的发生[16]。在整个过程中,年龄并不限制此病所致PTE的发病,而IIP所致PTE则在年龄上主要偏向老年人,在病程上IIP患者出现PTE的时间明显长于CTD-ILD,这可能与CTD疾病更容易产生血栓的机制相关[6]。另外,与以往研究一致,不管在CTD-ILD患者还是IIP患者中,长时间卧床仍是发生PTE的高危因素。再次,在CTD中SLE所致的PTE居多[17],其原因除了CTD已有的原位肺动脉血栓形成外,还可能通过全身其他地方静脉系统的血栓脱落所导致。另外,由于SLE可导致狼疮性肾炎,进而可因为蛋白从肾脏丢失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发生,而肾病综合征所具有的高脂血症及低蛋白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诱发血栓形成[18-19]。在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患者发热导致体液丢失血液浓缩等原因仍可促进血栓形成[20]。

综上所述,ILD合并PTE可使患者气体交换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 CTD本身的发生进展和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是PTE发生的高危因素。与IIP合并PTE比较,CTD-ILD合并PTE患者起病年龄更小,病程更短。

[参考文献]

[1] Cozzani E,Gasparini G,Papini M,et al. Vasculitis associated with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J]. G Ital Dermatol Venereol,2015,21(3):505-510.

[2] Solomon JJ,Fischer A.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 focused review [J]. J Intensive Care Med,2013,19(4):780-782.

[3] Vij R,Strek 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J]. Chest,2013,143(3):814-824.

[4] Luo Q,Xie J,Han Q,et al. Chen R. Preval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events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the wells score and revised geneva scores for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 prospective study [J]. Heart Lung Circ,2014,23(8):778-785.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5):6-12.

[6] Choi HK,Rho YH,Zhu Y,et al.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UK population-based outpatient cohort study[J]. Ann Rheum Dis,2013,72(7):1182-1187.

[7] Khanna D,Mittoo S,Aggarwal R,et al.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CTD-ILD)-report from OMERACT CTD-ILD Working Group [J]. J rheumatol,2015,18(3):495-498.

[8] Holland AE,Dowman LM,Hill CJ. Principles of rehabilitation and reactivation: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arcoidosis and rheumatoid disease with respiratory involvement [J]. Respiration,2015,89(2):89-99.

[9] Raghu G,Weycker D,Edelsberg J,et 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74(7):810-816.

[10] Teichtahl AJ,Morrisroe K,Ciciriello S,et al. Pneumocystis jirovecci pneumonia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omparison with other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J]. Semin Arthritis Rheum,2015,16(2):425-430.

[11] Johannesdottir SA,Horvath-Puho E,Dekkers OM,et al. Use of glucocorticoids and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J]. JAMA Intern Med,2013,173(9):743-752.

[12] Heit JA. Cardiovascular endocrinology: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with glucocorticoids [J]. Nat Rev Endocrinol,2013,9(7):387-388.

[13] 刘春萍,刘蜜霞,闫小芳,等.老年住院患者肺血栓栓塞的诊断[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4):225-227.

[14] 徐益明,赵弘卿.结缔组织病合并肺栓塞四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9): 640-642.

[15] Sharp C,Dodds N,Mayers L,et al. The role of biologics in treatment of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J]. QJM,2015,9(1):195-198.

[16] Carmier D,Diot E,Guilleminault L,et 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J]. Rev Prat,2014, 64(7):941-945.

[17] Wu HJ,Lo Y,Luk D,et al. Alternatively activated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have tolerogenic phenotype and function [J]. Clin Immunol,2015,156(1):43-57.

[18] Aleem A,Al Arfaj AS,Khalil N,et al.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Acta Reumatol Port,2014,39(3):236-341.

[19] Leandro MJ.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requency of ha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screening for and causes of 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J]. Acta Reumatol Port,2014,39(3):206-207.

篇2

[关键词] 乳腺癌;免疫组化;Survivin;病理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80-03

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已证实其发病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和多阶段的病理演进过程,其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其中主要的病理机制[1]。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的新成员,是迄今已知作用最强的细胞凋亡抑制蛋白[2]。Survivin主要表达于人和鼠的胚胎发育组织中及多数人类癌组织中,在正常人体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较弱[3]。近年来Survivin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在癌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4]。本研究观察了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8月女性乳腺疾病蜡块标本70例。纳入患者均有完整临床资料且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其中乳腺良性增生26例,乳腺癌44例;年龄28~82岁,平均(56.4±6.7)岁。乳腺癌按TNM分期法进行分期,Ⅰ级12例、Ⅱ级15例、Ⅲ级17例,术前未行放化疗或免疫治疗。另取15例正常女性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

1.2 免疫组化染色

采用S-P法进行检测。石蜡包埋标本,连续4 μm切片,采用高温抗原修复,正常血清阻断15 min,倾去血清滴加Survivin一抗工作液4℃过夜,其余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DAB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至透明,封片。分别采用正常扁桃腺组织和PBS缓冲液作阳性或阴性对照。兔抗人Survivin抗体和免疫组化S-P试剂盒购买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1.3 结果判定[5]

Survivin蛋白阳性是指细胞浆或细胞膜上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细胞无明显的着色或着色细胞的比例≤10%为阴性;着色细胞的比例>10%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结果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

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0(0/15)、26.92%(7/26)和70.45%(31/44),呈明显上升趋势(χ2=27.25,P < 0.01)。见封三图5。

2.2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病理特征关系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6.73、7.74,P < 0.01),与患者的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系(χ2=0.86、1.32,P > 0.05)。见表1。

2.3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组(χ2=5.81,P < 0.05)。见表2。

表2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3年生存率的关系[n(%)]

注:与Survivin表达阴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是一类细胞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凋亡抑制蛋白因子,在细胞凋亡中起明显的负性调控作用。Survivin基因定位于人体染色体17q25,是IAP家族唯一同时具有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分子[6,7]。Survivin分子中含有一个凋亡抑制蛋白重复序列,能与Caspase-3及-7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Caspase-3及-7由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从而抑制Caspase-3及-7引起的细胞凋亡,导致细胞永生化或癌变[8]。Survivin表达只存在于G2/M期,可对抗G2/M期细胞凋亡的诱导,从而允许变异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异常增殖,导致细胞发生癌变[9]。Survivin基因具有独特的基因和蛋白分子结构,主要在胚胎组织和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正常分化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较弱[10]。

近年来有关Survivin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国内外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探讨,已证实Survivin基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十分密切,参与其发生、发展及浸润和转移等病理过程[11,12]。刘春富等[13]研究发现Survivin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癌旁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分别是0、4%和68%,提示Survivin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Survivin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不同阶段呈进行性上升趋势,验证了乳腺癌发生过程中多步骤、渐进性的特点。魏晓丽等[14]研究发现Survivin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等病理学特征的一个指标。本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而与年龄和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提示Survivin在乳腺癌的浸润、发展和转移等活动中起明显的促进作用。毛杰等[15]研究发现Survivin基因的抗凋亡特性在乳腺癌发病中起极其重要作用,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本研究结果也发现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组,提示Survivin基因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指标,与其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总之,Survivin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不同阶段呈进行性上升趋势,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发展、浸润和转移等活动中可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文韬,王严庆. Survivin的研究现状[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1):11-16.

[2] 鲁祥石,刘彦龙,王涤,等.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癌症杂志,2007,17(7):542-545.

[3] 王亚利,王中卫,王西京,等. Livin、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3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J]. 西安交通大学报,2009,30(9):466-469.

[4] 华立新,黄桂林,李豫江. 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8,35(5):311-314.

[5] Ye CP,Qiu CZ,Huang ZX,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vivin expression and recurrence, and progn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 13(46):6264-6268.

[6] 杨升,卢辉山.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肺癌的关系[J].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2008,20(9):641-643.

[7] Ai Z,Yin L,Zhou X,et al. Inhibition o f survivin reduc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endome-trial cancer[J]. Cancer,2006,107(4):746.

[8] Span PN,Sweep FC,Wiegerinck ET,et al. Survivin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Clin Chem,2004,50(11):1986-1993.

[9] Zaffaroni N,Pennati M,Daidone MG. Survivin as a target for new anticancer interventions[J]. J Cell Mol Med,2005,9(2):360-373.

[10] Fangusaro JR,Caldas H,Jiang Y. Survivin: an inhibitor of apoptosis in pediatric cancer[J]. Pediatr Blood Cancer,2006,47(1):4.

[11] 吴伟. 乳腺癌组织芯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2):197-199.

[12] 杨晓文,崔明. 生存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分析[J]. 重庆医学,2007,36(20):2049-2051.

[13] 刘春富,董琦,纪艳超,等.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 25(3):267-269.

[14] 魏晓丽,张玉,刘敏丽,等.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Ki67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 山东医药,2013,53(3):12-14.

篇3

【关键词】 针吸活组织检查;细针;细胞学;痛风结节;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of gout calculi. Methods The clinical records of 12 cases were reviewed with respects to cytopathology and blood chemistry. Results In the 12 cases of gout calculi, all cases were diagnosed accurately by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The accuracy rate of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was 100%. The level of blood uric acid was higher than normal (90 to 420 μmol/L) in 10 of the 12 cases, with that of the other two at the upper limit. Conclusion Better acquaintance of the cytology helps to improve the rate of accuracy in the diagnosis of gout calculi.

Key words: aspiration biopsy; fine needle; cytology; gout calculi; diagnosis

痛风是一组异质性的代谢性疾病,痛风结节是痛风的特征性损害。痛风结节的明确诊断能为痛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往痛风结节要经组织病理检查后才得以确诊。近年来,细针针吸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的开展为临床一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方法。现就我室2002~2007年应用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痛风结节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痛风结节的针吸活组织检查细胞学特点,以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2002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的痛风患者12例, 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52~82 岁,平均年龄(68±10)岁。

1.2 方法

1.2.1 针吸细胞学检查 由细胞学诊断医师进行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操作。在皮下肿大或明显结节(直径大于0.5 cm)部位常规局部消毒,采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针头外径为0.7 mm,将针头刺入皮下肿大或结节处,保持大约5 ml负压,进退两次抽吸后,放弃负压,迅速拔出针头,将抽取物均匀涂片1~4张,自然干燥后,分别作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瑞-姬染色,光镜观察。一般采用直接报告法,根据涂片所见细胞成分特点,直接提出疾病的诊断。

1.2.2 血尿酸检测 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应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尿酸的检测。

1.2.3 研究方法 整理原始资料,将患者的细胞学送检单各项临床内容归类,邀请2位有多年经验的细胞学诊断医师参照有关专著重新阅片,分析并总结其细胞学特点。同时对检测的血尿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12例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治疗证实均为痛风。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00%。12例患者血尿酸平均值为(477.5 ±50.8) μmol/ L,高于正常参考值(90~420 μmol/L)范围;其中10例明显高于正常值范围,另2例处于正常值范围高界,分别为396.6 μmol/L和364.2 μmol/L。

3 讨 论

痛风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与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有关,以30~70 岁的中度肥胖男性多见。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关节炎、痛风结节、泌尿系结石以及痛风性肾病。痛风结节是痛风的特征性病变, 往往呈多个孤立性的结节,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淀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异物样反应,几乎任何组织均可有尿酸盐沉积。痛风结节主要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尤以手、足、胫前、尺骨和鹰嘴处常见。本组12例符合痛风一般表现规律。

转贴于 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易被误诊。常建民等[1]报告2 例以反复关节肿胀、疼痛为首发症状的痛风患者,均有第1 跖趾关节疼痛,多次被误诊,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后才得以确诊。本组12 例患者中多例曾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在关节疼痛数年后关节周围皮肤出现结节,后来经细针针吸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因此对痛风结节的细胞学形态特点的认识也越发显得重要。

痛风结节的针吸细胞学特点:因为痛风结节往往有钙质沉着,穿刺进针时可有沙粒样感,抽吸物为灰白色或粉笔样物;少数病例结节呈囊性,抽出物质为灰白色或淡黄色液体成分。镜下主要可见以下几种成分:①大量呈针形、束形、裂隙状略带棕黄色的尿酸盐结晶,该结晶为痛风结节的特征性诊断特点之一,甚至是某些病例穿刺抽取物质的惟一成分。②少量的异物巨细胞,该种细胞与尿酸盐结晶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有关。③有些病例中可以见到少数的淋巴细胞及纤维细胞,应为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痛风结节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组织学上,以呈现尿酸盐沉积所引起的肉芽肿和钙化——痛风结石为其特征。尿酸盐团块由许多异物巨细胞和放射状排列的组织细胞以及一些淋巴细胞组成的肉芽肿所包绕,在甲醛固定的标本切片中,见尿酸盐为无定形团块,用乙醇固定或甲醛固定时间较短的标本,则可以见到尿酸盐结晶,结晶呈针形、束形、带棕色,在偏光显微镜下成双折光。此外,在尿酸盐团块中往往有钙质沉着。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人体尿酸有两个来源:从富含嘌呤或蛋白的食物中来的属于外源性;由体内氨基酸、核苷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为内源性。尿酸值应保持恒定状态,否则可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在超饱和状态时容易形成针状微结晶体析出而形成痛风结节。血尿酸在535 μmol/L(9.0 mg/dl)以上时,5%的患者会出现痛风结节[2]。我们在应用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痛风结节的同时,对痛风患者的空腹血尿酸进行了检测。本组的空腹血尿酸平均值为(467.5±50.8) μmol/L,高于正常参考值(90~420 μmol/L)范围。其中2例处于正常值范围高界(分别为396.6和364.2 μmol/L),这可能与以往的间断性的治疗及各种代谢紊乱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因此, 应长期维持血尿酸在较低的范围内(

在细针针吸细胞学诊断过程中,我们应将以上的细胞学特点与临床资料相结合,不断地观察分析,总结经验,将会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乳腺癌;青年;病理学;生物学;术式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b)-050-02

青年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乳腺癌中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学者认为青年乳腺癌术后易复发转移,预后不良,而对青年乳腺癌手术范围及综合治疗尚存争议。本文从组织病理学、生物学及手术术式选择三方面,通过实施根治手术治疗青年乳腺癌与老年乳腺癌对比分析,揭示青年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合理术式选择,以期为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青年组:施行手术治疗的40岁以下青年乳腺癌30例,平均年龄(34±5.2)岁;老年组:施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40例,平均年龄(65±4.6)岁。均为原发癌,排除复发癌及多发癌。

1.2 方法

1.2.1 术式选择标准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术。

1.2.2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测包括大小、组织类型、组织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

1.2.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常规S-P法行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 检测。

1.2.4 统计学处理应用SA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理学特征比较

青年组癌灶略大于老年组,两组的组织学类型均以导管浸润癌为主,癌组织分级Ⅲ级,血管淋巴管侵犯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淋巴结转移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表1)。

2.2 两组病理生物学比较

ER阴性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PR表达两组无显著性差异,C-erbB-2表达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表2)。

2.3 青、老年两组手术术式选择比较(表3)

2.4 两组手术术式与病理分期关系

青年组乳腺癌术式选择:标准根治术以Ⅲ、Ⅳ期为主,改良术式以Ⅱ、Ⅲ期为主,保乳术以Ⅰ、Ⅱ期为主(表4)。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青年乳腺癌在乳腺癌中占有一定比例[1],文献报道认为青年乳腺癌病情发展快,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预后不良[2-4],但尚存在争议。因为各年龄组预后参数、实施治疗方法等方面不同,关于该争论的现有文献报道之间不容易比较。大部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青年乳腺癌预后差与肿瘤的病理生物学特点存在相关性。

本组结果表明,青年乳腺癌在临床、病理生物学特点方面与老年乳腺癌存在差异,青年乳腺癌具有很差的组织分化,组织分级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血管、淋巴管侵犯高于老年组。以上两个方面表明青年乳腺癌具有比老年乳腺癌更大的潜在转移复发危险,这与青年乳腺癌不宜行保留手术[5]的观点相一致。近年来,保乳手术成为热点话题,但存在其适应证是否准确,前哨淋巴结检测是否无误,能否避免淋巴结跳跃转移,全乳照射能否消灭多癌灶等焦点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临床手术应具有彻底性,综合治疗具有合理性,尤其化疗方案的制定应有效、足量、足疗程。病理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青年组ER阴性率及C-erbB-2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老年组,目前认为ER表达与否是指导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青年乳腺癌将不能接受内分泌治疗,因此,强调新辅助化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对于青年乳腺癌中ER表达阴性者,手术切除的彻底与否,化疗、放疗等方面治疗显得极为重要。C-erbB-2基因扩增及过度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乳腺癌的预后呈负相关[6,7],有可能成为青年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检测指标。三种手术术式比较,两组选择术式上无差异,而从病理分期角度,青年组术式中标准根治术以Ⅲ、Ⅳ期为主,改良术式以Ⅱ、Ⅲ期为主,保乳术以Ⅰ、Ⅱ期为主。我们认为,较早的病理分期是决定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改良术式基础上,我们经胸大肌胸骨束与锁骨束间隙切开,行胸小肌内侧组淋巴结清除,有2例该组淋巴结转移阳性,获得根治,取得良好效果,故提倡在选择改良术式时,如术中发现较多术前未能触及的淋巴结,或病期比术前预计晚,采用该方法清除胸小肌内侧组淋巴结可获得满意效果。

篇5

患者男性,65岁,因牙龈反复出血疼痛3个月余,于2010年11月2日来院诊治。患者近3个月余出现牙龈反复出血疼痛,逐渐加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口腔溃疡”,经局部用药,全身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未见好转。15 d前出现右侧面颊部肿胀,偶有发热,最高达38℃,近期无体重下降。我院以牙龈溃疡原因待查收院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史10余年。入院时轻度乏力,无其他不适。入院查体:T 36.7℃,P 88次/min,R 16次/min,BP 108/70 mm Hg,体重61 k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皮肤无黄疽及血疱,咽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杂音;双下肢轻度浮肿, 四肢活动不灵活。专科检查:面部不对称,右侧面颊部肿胀,不红微压痛,皮温不高,触之稍硬有弹性,右侧后牙区不良修复体,周围牙龈组织红肿溃烂,触诊极易出血,质中等硬度,边界不清,微痛,余未见明显异常。胸部增强CT检査显示肺部未见转移灶,纵膈未见淋巴结肿大。心电图大致正常,喉镜检查诊断为咽炎,颈部彩超示颈部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未触及包块。腹、盆腔B超均未见肿瘤情况,腹膜后未探及肿大淋巴结。肝肾功能、血象均正常。取部分肿物病理活检:弥漫性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浸润,部分增生淋巴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其间有散在的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显示CD3及CD43弥漫性阳性,CD56(-),ALK(-),CD45(-),CD8(-),Ki-67 67%+细胞阳性,诊断外周T细胞淋巴。诊断: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Ⅰ期。确诊后先予局部6 mV-X线放疗(45-55 gy),同时予护肝治疗,放疗结束后开始行CHOP方案化疗(长春新碱,环磷銑胺,表柔比星,强的松)。疗后患者出院,于当地医院定期复查,电话随访至今无瘤生存2年,未诉不适。

2 病例讨论

淋巴瘤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列于恶性肿瘤的第八位,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kin lymphoma,NHL)是头颈部较常见肿瘤,较多发生在淋巴结内(60%起源于淋巴结),原发于淋巴结外不多(40%起源于结外淋巴组织)。原发于颌面部NHL的各种的临床组织学病理学特征,因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上。西方国家报道Waldeyers环是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二者是鼻腔鼻窦;组织学类型上最最常见的是B细胞肿瘤,总体上呈现肿瘤恶性度较低、老年人多发及生存时间长等特点。但是在亚洲国家中(尤其日本、中国和东南亚),鼻腔鼻窦是最主要的发病部位,然后才是Waldeyers环; T细胞和NK/T细胞淋巴瘤则是组织学类型最为多见的,总体上呈现恶性度高、中青年多发及生存时间短的特点[l]。其发生与病毒及细菌感染、一些化学物质作用、放射线等有关。此例患者考虑与不良修复体长期刺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NHL由于其早期症状的不典型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常规检查并无特异性,全身贫血,消瘦,发热,腹膜后淋巴结变大,脾大等症状,但是通常要在晚期才能显现。因此在其诊断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此例患者全身表现不明显,以牙龈溃疡反复出血疼痛为主要症状,局部临床表现相对显著,且为早期,及时进行了组织细胞学检查,才得以确诊,为最终彻底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治愈抢得先机,才能使患者长期无瘤生存。但是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早期不易被发现,并其发病率不高,加上以非特异性症状发病,肿瘤细胞变异性极大,常规的病理诊断又困难,临床很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曾有报道称其临床误诊率高达45%[2]。此例患者在患病前期曾首先被怀疑为口腔溃疡,最后通过病理活检与免疫组化确诊。因此临床上要提高对NHL的警惕性,强调与口腔溃疡及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而最主要的诊断方式就是,应尽快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在作活检时,必须注意切取的足够大组织,同时应作免疫组化,以方便进行病理分型。包块有坏死溃疡和感染时,切取标本必须注意避开坏死溃疡和感染病变区,以免漏诊或误诊。同时由于淋巴瘤细胞的变异性极高,增加了病理诊断的难度,病理医生缺乏经验也是造成临床漏诊或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NHL的扩散通常是跳跃性的,极易侵犯结外器官和远处淋巴结,目前NHL的治疗主要认为是综合治疗,联合放、化疗是治疗NHL的理想方案。局限性的单发结节可以先手术治疗,手术后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再作化疗。但是对临床Ⅰ、Ⅱ期NHL患者,当肿瘤较大同时影响功能或伴有症状时,可采取手术联合放疗或化疗效果较好。化疗的方案主要为CHOP方案,但因阿霉素作用心脏有毒性,所以对有心脏病患者一般采用COP方案,且对低度恶性者,COP效果较好。对于临床分期为Ⅰ、Ⅱ、Ⅲ、Ⅳ期淋巴瘤患者,伴有较为广泛局部侵犯范围的淋巴瘤患者,化疗之后行放疗,放疗完之后再行化疗,提升其初治时的完全缓解率,能达到增强远期疗效的目的[3]。但是化疗方案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患瘤情况而定。对于中高恶性的全身情况较差者和老年患者,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他们的生命为目的,而选择较为温和的化疗方案。当低恶性者处于局限期时,常暂不实施化疗,可给予免疫治疗或密切观察。但在一定时间内低恶性患者是可以转化为高恶性的,所以在病情恶化时应该重新作组织病理检查,及早作必要的治疗和给予化疗[4]。实验研究发现,NHL治疗的预后与癌症的临床分期分型、全身状况、患者年龄和治疗措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对NHL做出正确的诊断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NHL临床误诊率、漏诊率高,在诊断过程中必需提高医生对NHL的认知,对可疑NHL患者应尽早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对高度可疑患者应反复多次作组织病理学检查,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参 考 文 献

[1] 何小金,田澄,杨冬梅,等.耳鼻咽喉头颈部216例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9):878-880.

[2] 陈刚,陈德忠.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分析.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2):114-117.

篇6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细胞学; 组织学; 符合率

宫颈癌全世界每年有50万新发病例,中国占1/4,早期宫颈癌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是中、晚期宫颈癌就不太乐观了,就目前现状而言,宫颈癌仍是无法克服的难题,全国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是山西,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宫颈癌检出率为0.67%。本文通过对98例宫颈癌的宫颈细胞学与组织学的对比分析,找出宫颈细胞学易于漏诊的环节,以免延误病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5月的门诊就诊患者,常规做妇科内诊,依次做液基细胞标本采集、阴道镜下取活检,组织学确诊。将组织学诊断为宫颈癌的98例患者分为早期宫颈癌组及中晚期宫颈癌组。早期宫颈癌组年龄62~27岁,平均43.17岁;中晚期宫颈癌组年龄79~33岁,平均52.54岁。

1.2 方法

1.2.1 宫颈细胞学检查采用TBS诊断系统 宫颈细胞分为:(1)正常。(2)炎症性或萎缩性细胞改变。(3)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4)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6)鳞状细胞癌(SCC)。(7)不典型腺细胞(AGC)等腺细胞病变。细胞学阳性结果包括ASC-US及以上病变。宫颈细胞学制片采用液基细胞标本采集及处理,巴氏染色。

1.2.2 阴道镜检查 对细胞学结果有鳞状上皮病变和腺上皮病变者行阴道镜下活检,另外临床可疑但细胞学正常者也进行阴道镜检查,对异常图像点行阴道镜下活检。

1.2.3 组织病理学诊断 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分为:(1)正常或炎症。(2)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3)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4)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5)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1.2.4 分析方法 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将细胞学结果与组织学结果相对照,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宫颈癌,细胞学诊断相差一级为符合,即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注明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或鳞状细胞癌、腺癌;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炎症均为不符合。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PEMS 3.1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

2 结果

本文98例宫颈癌中,中、晚期71例,占72.45%,其中细胞学检查结果符合18例,符合率为25.35%,不符合53例,不符合率为 74.65%,其中假阴性6例,细胞学检查结果为炎症,漏诊率为8.45%,其余47例为ASC;早期宫颈癌共27例,细胞学检查结果符合24例,符合率为88.89%,不符合3例,不符合率为11.11%。中、晚期宫颈癌细胞学诊断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早期宫颈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2.24,P

3 讨论

在本资料中,中、晚期宫颈癌宫颈细胞学检查符合率仅为25.35%,假阴性6例,漏诊率为8.45%。这是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所决定的,当病变组织被炎细胞覆盖或宫颈组织触血阳性时,宫颈细胞学取材不易得到满意的涂片,笔者所在科临床医生在遇到肉眼可疑的患者时,嘱咐其在阴道镜指导下取活检,现在同时做巴氏涂片及液基细胞学涂片各一张,以便提高中、晚期宫颈癌宫颈细胞学诊断的有效率。有文献报道,原位癌发展为浸润癌时间为3~4年,而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癌可能需要8~12年[1]。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疾病,但是由于其隐匿性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手术机会,所以,其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2]。

本资料早期宫颈癌共27例,宫颈细胞学诊断符合24例,符合率为88.89%,不符合3例,均因可疑细胞极少,细胞学报告为ASC。宫颈浸润性癌5年生存率67%,早期癌为90%,原位癌即CINⅢ为100%[3],可见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出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提高广大妇女的生存质量。

就目前治疗现状而言,宫颈癌仍是无法克服的难题,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万以上,每年约2~3万妇女死于宫颈癌[3],大多数患者分布在我国边远山区及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67.23%的已婚妇女不知道宫颈癌能够早期筛查诊断[4]。宫颈癌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疾病,正确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生[5]。防治的关键在于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终止其向宫颈癌的发展。如能落实防治措施,宫颈癌的治愈率很高,据文献报道,全国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就是山西,故大力宣传相关卫生知识,提高筛查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彭芝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命名、分类、病理及转归[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8):455-456.

[2] 卞美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39.

[3] 马博文,郭云泉,马丽丽.液基细胞学技术对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筛查作用的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3):287-295.

[4] 史玉云.漯河市1200例已婚妇女宫颈癌认知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127-128.

篇7

摘要:目的:探讨眼睑肿物的组织病理类型及其变化。方法:样本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1992年1月~2007年12月眼睑肿物患者共2089例作为研究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位于良性病变前5位的分别是炎性病变、痣、状瘤、皮样囊肿及表皮囊肿、上皮囊肿;位于恶性病变前5位的分别是基底细胞癌、皮脂腺腺癌、淋巴瘤、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结论:对眼睑肿物的病理分类有助于眼睑肿物的病理诊断,为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淋巴瘤位于第3位且有增加趋势。

关键词:眼睑肿物;癌;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3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97-01

眼睑肿物是眼科常见病,其组织发生和胚胎来源复杂多样。正确的临床及病理诊断对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出发进行样本回顾性病例分析。

1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所用资料为我院病理科自1992年1月~2007年12月眼睑肿物患者共2089例作为研究病例,参考眼科病理学分类。在本研究中,良性病变占89.6%;恶性病变占10.4%。二者比例约8.6∶1。

2结果

见表1、表2。

表1眼睑良性肿瘤病理学分类

表2眼睑恶性肿瘤病理学分类

3讨论

篇8

【关键词】 肺癌 隐匿性微小转移 realtime RTPCR 角质蛋白19

0 引言

在经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的肺癌病人中,约有40%手术后两年内复发,五年的生存率仅为60%左右[1],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残留的微小转移的癌细胞不能用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方法发现。

本研究使用LightCycler系统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角质蛋白19(Cytokeratin CK19) 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局部淋巴结的表达,研究肺癌纵隔淋巴结微小转移的诊断,评价realtime RTPCR方法在检测淋巴结中扩散的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的标本

实验组:从手术的30例NSCLC病人获得纵隔淋巴结100组,分别进行常规的病理学检查和realtime RTPCR检测CK19 mRNA的表达。

对照组:①从12例手术的非癌症病人获得纵隔淋巴结18组作为正常对照; ②用15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原发肿瘤组织作为阳性对照,观察CK19 mRNA的表达。

在手术中获得的淋巴结和肿瘤组织立即放入RNA稳定溶液,储存在-20℃冰箱中。

1.2 Cytokeratin 19( CK19) 基因的检测

1.2.1 RNA的提取 提取总RNA所用试剂盒为RNeasy Midi Kit,QIAGEN。

将淋巴结(重量30~250mg) 放入液氮中速冻。在预冷的容器中研磨成细粉末,转移至15ml的试管中。加入4ml提取缓冲液RLT,涡旋混匀。根据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操作,提取总RNA。用Biophotometer仪测定RNA浓度。用无RNase水校正零点。

1.2.2 肺癌细胞A549培养与RNA提取

本研究选用NSCLC 细胞系A549。用RPMI1640加5%~10%小牛血清培养A549细胞,收集总数为5×106的细胞进行RNA提取,步骤同淋巴结的RNA提取。

1.2.3 cDNA合成 所用试剂盒为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 for RTPCR (AMV)+, Roche。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组织RNA 500ng,10X反应缓冲液2.0μl,随机引物p(dN)6 2.5μl,dNTPs混合液2.0μl,AMV反转录酶1.0μl,25mmol/L MgCl2 2.5μl。先将RNA变性:65℃,15min。然后加入反应混合物溶液,设定PCR仪(带热盖的自动化热循环反应仪)程序:25℃保温10min, 42℃反应1h, 95℃处理5min以变性反转录酶,然后在4℃保存1~2h或在-20℃长期保存备用。同时设阳性对照:肺癌细胞A549,阴性对照为水。

1.2.4 real time PCR 所用的引物为Cytokeratin19 (CK19), 参考基因为Cyclophilin B (CPB),所用试剂盒为LightCyclerCK19 quantification kit, LightCyclerCPB quantification kit。LightCycler faststart DNA master SYBR green 1 kit( Search GmbH公司,Heidelberg, 德国)。

①建立反应体系,在无菌离心管中加入以下反应成分,见表1。

②real time PCR反应: 使用LightCyclerTM PCR表1 PCR反应混合物溶液

反应物体积(μl) PCR等级水12.0LC 引物2.0LC DNA Master SybrGreen I2.0模板4.0总体积20.0

仪, 设定程序: 变性: 95℃ 10min, 延伸 95℃ 10s,68℃ 10s,72℃ 16s, 40个循环。PCR结束后自动进入熔点曲线分析:95℃ 0s,58℃10s,95℃ 0s。退火:40℃ 30s。

③标准曲线:相对定量分析:将A549肺癌细胞的RNA分别配成浓度为500ng/μl, 100ng/μl, 20ng/μl, 4ng/μl, 0.8ng/μl,合成cDNA, 用引物Cytokeratin19 (CK19), Cyclophilin B (CPB), 进行real time PCR反应,用LightCycler分析软件产生标准曲线。

④数据分析: 使用LightCycler相对定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CK19 mRNA的表达用相对率来表示:

CK19浓度(病人) /CPB浓度 (病人)CK19浓度(A549) /CPB浓度 (A549)

2 结果

2.1 病人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实验组淋巴结取自30例NSCLC病人,其中经病理常规检查证实Ⅰ期肺癌22例,Ⅱ期5例,Ⅲ期3例。鳞癌16例,腺癌9例,大细胞癌5例。

2.2 淋巴结的病理特征 阴性对照组18组淋巴结取自12例病人,手术后病理证实为非肺癌疾病。阳性对照组共15组标本取自15例病人,病理学分类:鳞癌7组,腺癌5组,大细胞癌3组。实验组淋巴结共100组,取自30例NSCLC病人,经病理学证实未发现肿瘤细胞94组,发现有肿瘤细胞转移的为6组。

2.3 阴性对照组CK19的表达 全部淋巴结都有低水平的CK19mRNA的表达(均检测到CK19基因转录水平扩增产物的荧光谱),相对率的最高值为1.79×10-1。相对率的最高值将作为界值来分析实验组的CK19 mRNA的阳性表达。

2.4 阳性对照组CK19的表达 只有1个大细胞癌标本CK19表达的相对率低于1.79×10-1 (阴性对照组CK19相对率的最高值)。CK19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93.3%。

2.5 实验组病人的淋巴结CK19的表达(表2) 100例淋巴结中CK19阳性表达率为32.0%, 其中鳞癌占35.6%,腺癌占29.7%,大细胞癌占27.8%。病理学证实发现有肿瘤细胞转移的6组淋巴结全部表达CK19。病理学检查为阴性的94组淋巴结表达CK19 mRNA的有26组,阳性率为27.7%。表2 实验组病人的淋巴结CK19的表达

组织学分类CK19 阴性CK19 阳性鳞癌29(64.4%)16 (35.6%)腺癌26 (70.3%)11 (29.7%)大细胞癌13 (72.2%)5 (27.8%)阳性淋巴结06 (100.0%)阴性淋巴结68(72.3%)26(27.7%)合计68(68.0%)32(32.0%)

2.6 根据CK19的表达NSCLC病人的分子生物学分期 根据CK19的表达,病人的NStage发生明显变化。22例N0期病人有13例(59.1%)上调为N1~2期,5例N1期病人中1例上调为N2期,3例N2期病人病理证实无癌细胞扩散的淋巴结CK19 mRNA的表达均为阳性。

2.7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软件用χ2检验对CK19 mRNA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的分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 表明不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的分期与CK19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通常微小转移是指肿瘤细胞扩散的一种形式,这样小数量扩散的肿瘤细胞用常规检测方法不能发现,需用非常敏感的方法才能检测到[2]。病人在原发肿瘤完全切除后的数月或数年肿瘤复发,说明局部扩散的肿瘤细胞在术前就已存在,或有转移的潜在能力。

很多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出的阳性率有明显差异(4%~71%)[36],原因可能是由于抗CK抗体与淋巴结中的网状细胞有交叉反应[78],另外形态学标准的判断有主观因素存在。

realtime PCR是一种封闭式定量PCR扩增系统,能在短时间内对DNA分子进行扩增的,并可快速准确对DNA分子直接作定量的数据读取和分析,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精确度,能同时测定很多样本,立刻提供动态的PCR资料,省去了传统的电泳照相等操作步骤,也避免操作过程的繁琐,使交叉污染减少到最低。

CK19是一种单层上皮的特异性细胞骨架结构,是上皮角质蛋白家族中分子量最低的角质蛋白,几乎所有的单层上皮都表达CK19。CK19在肺癌中有丰富的表达,CK19在腺癌中的表达为90.3%,在鳞癌的表达为86.7%~95%[9,10],CK19在大细胞肺癌的表达较低,为30%[11]。

本研究中将A549肺癌细胞10个、100个、1000个分别加入到5×106淋巴细胞(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中,用realtime RTPCR反应检测CK19基因转录水平扩增产物的荧光谱,可以在5×106背景淋巴细胞中检测到10个A549肺癌细胞。在原发肺癌的组织中,CK19 mRNA表达的阳性率达到93.3%。在6组阳性淋巴结中,全部表达CK19 mRNA。因此将CK19作为肿瘤标记物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癌肿瘤细胞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

CK19在正常组织中有低水平表达,本研究的正常对照组中全部淋巴结都有CK19的低水平表达。我们选用其最高值作为分界值来区分癌组织和正常组织对CK19 mRNA的表达[12],高于这个值为CK19 mRNA表达阳性。

在实验组的100组淋巴结中,病理证实无肿瘤细胞转移的94组淋巴结有26组淋巴结检测到CK19基因的表达,总阳性率为27.7%。30例病人中有17例病人的淋巴结检测到CK19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56.7%,其中22例N0期病人有13例检测到CK19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59.1%。D'Cunha等[13]用realtime PCR方法对53例NSCLC的PN0期病人的232个淋巴结检测CEA的mRNA的表达以发现微小转移的肿瘤细胞,淋巴结的阳性率为25.4%(59/232),病人阳性率为56.6% (30/53)。我们的研究结果与D'Cunha等结果相近,尽管所用的肿瘤标记物不同。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局部微小转移与病人的预后和生存率密切相关[14,15]。Chen等[14]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期NSCLC病人淋巴结的微小转移的肿瘤细胞,发现有微小转移的平均生存期为1 977天,而无微小转移的为2 456天。用常规HE染色发现肿瘤细胞的病人平均生存期为927天。本研究中的标本取自2003~2004年间手术的病人,目前尚不能统计病人的生存期及肿瘤的复况。

综上所述,realtime PCR技术在对微小转移的肿瘤细胞检测中,可以准确检测微小残留的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不仅避免了免疫组化分析中大量的切片工作,长时间的操作,形态学判定标准中人为因素所至的假阳性,还避免RTPCR中容易造成的污染,是一种快速敏感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中CK19 mRNA的阳性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可能存在局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参考指标,为肺癌的临床正确分期提供依据,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Passlick B. Micrometastas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J]. Lung Cancer, 34 Suppl, 3:S259. (2001): S25S29.

[2] Sloane JP, Ormerod MG, Imrie SF, et al. The use of antisera to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in detecting micrometastases in histological sections[J]. Br J Cancer, 1980,42(3):392398.

[3] Sioris T, Helin H, Jarvenpaa R, et al. Immunostaining for detecting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Scand Cardiovasc J, 2000,34(5): 536540.

[4] Osaki T, Oyama T, Gu CD,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micrometastatic tumor cells in the lymph nodes and bone marrow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ly resected stage 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J Clin Oncol, 2002, 20(13): 29302936.

[5] Gu CD, Osaki T, Oyama T, et al. Detection of micrometastatic tumor cells in pN0 lymph nodes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ly res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mpact on recurrence and Survival[J]. Ann Surg, 2002,235(1): 133139.

[6] Maruyama R, Sugio K, Mitsudomi T,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recurrence and micrometastases in the lymph nodes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7, 114(4): 535543.

[7] Domagala W, Bedner E,Chosia M,et al. Keratinpositive reticulum cells in fine needle aspirates and touch imprints of hyperplastic lymph nodes[J]. Acta Cytol, 1991, 36: 241245.

[8] Doglioni C, Dell'Orto P, Zanetti G, et al. Cytokeratinimmunoreactive cells of human lymph nodes and spleen i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J]. Virchows Archiv A,Pathol Anat Histopathol,1990, 416: 479490.

[9] Nhung NV, Mirejovsky P, Mirejovsky T, et al. Cytokeratins and lung carcinomas[J]. Cesk Patol, 1999, 35(3): 8084.

\[10\]Suo Z, Holm R, Nesland J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cytokeratins and involucrin i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urs[J]. Histopathology, 1993, 23(1): 4554.

\[11\]Chu PG, Weiss LM. Keratin expression in human tissues and neoplasms[J]. Histopathology, 40.2002 (2002): 40339.

\[12\]Martin JS, Brendan M., Smith H, et al.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 micro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 J Clin Oncol, 1999, 17: 870879.

\[13\]D'Cunha J, Corfits AL, Herndon JE, et al. Molecular staging of lung cancer: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stimation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tic tumor cell burden in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preliminary results of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 Trial 9761[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2, 123(3): 484491.

篇9

【关键词】 经皮肺内肿块穿刺;CT;安全性

肺内肿块在肺部影像片中经常可见,在其具体性质判断上,部分情况因影像学特征明显,可以初步臆断其性质。对不典型病例,则难下诊断。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于诊断则有更高的要求,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这一技术正好适应这一要求,为进一步诊断肿块性质提供了较好的手段,效果比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病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31~72岁,平均51.6岁。所有病例均有CT或MRI资料提示肺内肿块。肿块最大7.4cm(最大径),最小1.5cm(最大径),且病变位置经CT或 MRI片上看,难于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2 穿刺禁忌证 (1)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不全者;(2)严重肺气肿,肺大泡,肺纤维化;(3)肺内病变经影像学检查怀疑为血管性病变;(4)剧烈咳嗽不能合作者;(5)体质衰弱或不能坚持平卧至穿刺结束所需时间者[1]。

1.3 穿刺方法 穿刺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向患者讲明穿刺意义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取得患者的合作与信任,CT采用GE双螺旋CT,CT扫描前阅读原有CT或MRI片,初步判断肿瘤所在位置,以5mm层厚扫描病变区确定穿刺层面,以激光线标出,然后在激光线标示处贴上可显影材料,以3mm层厚,以激光线标示处为中心再次扫描3~4层,确定具体肿块穿刺位置,进针深度,穿刺点尽量避开肋骨、大血管、叶间裂、肺大泡等处。在穿刺点确定后消毒皮肤,铺巾,局部麻醉,采用FEMVO弹簧式自动活检针进针穿刺,穿刺成功后快速以3mm层厚扫描3层,确定穿刺是否达到目的,如穿刺部位不理想,及时调整穿刺角度,再次穿刺,并重复CT扫描,确保穿刺成功取材后拔针,将所取组织标本放入95%酒精中送检,另外将针槽中残余物涂片,送细胞室检查。再次CT扫描,了解有无气胸。

2 结果

31例病例穿刺均获成功,一次穿刺到肿块部位成功率位87.10%(27/31),二次成功率96.77%(30/31),有2例行三次穿刺。穿刺后组织病检为肺部恶性肿瘤70.97%(22/31),炎性假瘤6.45%(2/31),隐球菌病3.23%(1/31),炎性改变9.68%(3/31)。细胞学与病理学同时诊断为恶性肿瘤58.06%(18/31),2例细胞学提示为恶性肿瘤而组织病理学未见癌组织。穿刺前CT诊断与穿刺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0.32%(28/31),副作用方面3例出现气胸,程度较轻,1例咯血,2例疼痛,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未见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影像学在肺部肿块类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面毕竟不如病理学可靠,正因为如此,经皮肺内肿块穿刺正好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现阶段有经超声定位、经CT定位穿刺等方式。经CT定位穿刺与经超声定位穿刺相比,克服了超声定位在肿块表面有气体或被覆盖或肋骨遮挡时不能成像的缺点[2],因而在临床上应用更多。经皮肺穿刺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故在应用时要注意其安全性及副作用。一般文献认为穿刺的副作用主要是气胸及咯血,发生率较低,经对症治疗后未发生严重后果,总体上是安全可靠的[3]。从本组资料来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确实是可靠的,副作用以气胸、咯血为主,有少数病例出现穿刺后疼痛,发生严重的气胸只有1例,且经处理后好转,与文献报道一致,临床上安全可行,只是穿刺中必须注意提高穿刺水平,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损伤。穿刺后活检结果提示大部分肿块为肿瘤,只有少部分为其他疾病,穿刺后病理结果与穿刺前CT诊断结果相比较,准确率90.3%,基本上与其他文献一致[4],从二者结果分析看,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经皮肺穿刺在目前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裘敏剑,郑良伟,胡红杰,等.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0):86-88.

2 赵新华,张宜生,张华,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实用癌症杂志,2005,20(3):316.

3 李丹光,隋长平,李桔,等.CT引导下经皮肺内病变穿刺活检的方法.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19(5):359.

篇10

(河南省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河南永城476600)【摘要】目的是经过对32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可以提高医生对肠结核病的诊断能力。方法是通过对本院32例肠结核病患者进行对以往病史、患者临床表现、采用的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其手术治疗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是所有32例肠结核病患者中,其中症状为腹痛的23例,腹泻的8例,消瘦的7例,右下腹包块6例。结论是对患者临床中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时,医生对其鉴别诊断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般建议采用结肠镜检查加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当还是难以确诊时,结合PPD皮试、结肠造影、腹部CT、组织细菌学等方法,以便准确诊断肠结核。【关键词】肠结核;临床;诊断;研究【中图分类号】R3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60-01 长期以来,在对肠结核的诊断过程中,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这容易导致我们误诊或者是误治。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诊断肠结核病的能力,通过对本院的32例肠结核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研究,在这32例肠结核病患者中,其中有13例是经过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之后确诊,剩下的就是进行的临床诊断,正是这32例肠结核病患者的分析得出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在我们进行诊断过程中的作用。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 对象及诊断采用的标准:一般来说,经过手术病理学进行确诊,或者是经肠镜检查符合表现,通过医生临床诊断的才可以诊断为肠结核,按照此标准,通过对我院于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们住院的肠结核病患者中进行筛选。有13例是经过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之后确诊,剩下的19例就是进行的临床诊断中通过结肠镜进行检查后发现有病灶,再进行抗结核治疗后随访复查病灶消失而诊断。对这32例肠结核病患者进行分析得到,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跨度为13~71 岁,细分为13~20 岁12例(37.5%),20~50岁16例(50%),50岁以上者6例( 18.75%)。按农村和城镇分析,农村患者21例,城镇患者11例,其中只有2例患者有着结核病家族史。从患者出现症状至入我院就诊时间跨度为7天~4年。  1.2 研究方法:通过对肠结核病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集中研究,研究项目包含患者的结核病既往史、患者在医院中的临床表现、对患者所做的腹部B超、患者消化道所做的钡餐、对患者进行钡剂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肠结核病手术中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疗效。

2 研究结果

通过对32例肠结核病患者临床表现分析得到其中症状为腹痛的23例,腹泻的8例,消瘦的7例,右下腹包块6例,出现呕吐的5例,有着低热及盗汗的4例,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的3例,有便血的2例。在对肠结核病患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的15例中,发现腹部有硬块的6例、产生腹水的4例、有肾积水的2例、提示肠梗阻3例。在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的10例患者中发现的症状中有陈旧性结核灶4例、活动性结核6例。PPD皮试、消化道钡餐、钡剂灌肠检查12例,发现胃及回肠病变各4例,结肠及回盲部占位性病变3例。腹部CT检查5例,未见异常1例,肠壁增厚1例,囊实性包块1例,肠梗阻2例。3 讨论

根据研究表明,肠结核就是由于结核杆菌对肠道的侵犯而引起肠道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的现象。其感染主要是由于结核杆菌由口腔到达肠部并与肠黏膜接触、合并肠结核和盆腔结核或结核性腹膜炎所引起。按照肠结核病容易发生的部位从高到低为回盲部、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根据参考文献显示和对32例患者的临床医学观察,肠结核病患者的症状只是腹痛、腹泻、消瘦及右下腹包块,在临床上并没有显示出特异性特征。在对32例肠结核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这里面当时有6例显示的是急腹症的临床表现,在进行手术前并不能及时诊断为肠结核病。为此,在临床上要时刻提高警惕对肠结核及外科并发症临床表现的认识,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也不能忽视肠结核的可能。而通过临床表明,通过各种辅助检查工具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可以更好的提高对肠结核病的确诊率。在对32例肠结核病患者进行的检查中,通过PPD皮试的肠结核病患者中由于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强阳性或者是阳性,这就可以判断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为我们进一步对肠结核病有着一定的参考鉴定作用。而腹部包块及腹水则可以通过腹部B超检查发现也为我们发现肠结核病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腹部X线检查对诊断其并发症肠梗阻和肠穿孔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对这32例肠结核病患者的病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均未发现腹部钙化灶,从这一点上来看说明腹部钙化灶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不明显。

总的来说,肠结核病由于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症状,这就为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造成比较大的难度,为此,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急腹症患者的鉴别诊断别注意,多关注细节。虽然结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肠结核的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在诊断过程中采用这两种办法并不容易确诊。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在以后的诊断过程中结合PPD皮试、结肠造影、腹部CT、组织细菌学这些方法一起使用,以便准确的对肠结核诊断,进而进行及时的治疗。参考文献[1]朱宗耀,仝巧云,易明兰,等.无症状肠结核的结肠镜诊断.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18[2]刘暴,包晓东,高维生,等.肠结核的诊断及外科治疗37例报告.中华普外科杂志, 1999,14[3]梁郁驰,梁敏,吴永强.肠结核39例诊治体会.河北医药, 2008,30[4]任权,贺莉,付祥胜,等.62例肠结核的临床分析.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