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贸易随着全球经济变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整体增长缓慢,尤其以货物贸易为主。但是国际服务贸易却一枝独秀,成为国际贸易增长中的唯一亮点。在各国的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趋向于无形化,相应地作为无形经济一部分的服务贸易的统计,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例如:美国的国际贸易年年逆差。按照国际贸易理论,长期的顺差和长期的逆差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但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却一直较稳定,其中与服务贸易大大弥补了货物贸易的长期逆差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无形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无形中淡化了货物贸易的重要性。据统计,美国自1976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年年顺差。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达到了100亿美元;到1996年更是增加到了780亿美元,在其国内!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3年就达到了60%以上。还有英国,其有形贸易也是年年逆差。可是自1947年以来,通过跨国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海运、民航、旅游业等以服务贸易为主的无形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这对弥补有形贸易的长期逆差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应的服务贸易统计也越来越重要。
二、分析国际贸易统计的规则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规定:一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另一种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
1.IMF的国际收支统计。BOP统计的原则,主要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简言之,就是跨境贸易。这里所说的居民和我们的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常住人口差不多,通常是指在该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自然人和设有营业场所并提供货物或者服务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服务贸易统计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服务交易,即跨境的服务流动统计。例如:中国的某企业接受外国海运公司的运输服务,对中国而言就是服务的进口。又如,外国旅游者在中国的旅游消费支出,对中国而言就是服务的出口。显然,包括在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跨境服务贸易统计,具有服务跨境消费和跨境交易的特征。BOP统计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且IMF也已经认识到了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统计的重要性。在其出版的国际收支统计方法手册第五版BMP5中,已经将服务贸易项目由手册第四版的五项细化为十一项,并逐步说明指标涵盖的范围和编纂方法。为了统计的准确性,该组织统计局已经在1999年出版的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全面介绍IMF和WTO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原则、分类和内容。但是IMF坚持其居民和非居民的统计原则,不统计境内外资企业对境内的服务贸易,认为这部分交易的统计不属于BOP范围,而属于国民核算统计。
2.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迄今为止的第一套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多变规则,其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及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它等12个部门类别,每个部门又细分为若干个分部门,共155个分部门。GATS要求统计的服务贸易按其交易方式,既有跨境交易,包括过境交易、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又有境内贸易,包括商业存在,即境内的外资企业对境内的居民和非居民提供的服务交易,但是这种方法的统计资料很少,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采用此法的国家不多。
3.外国附属机构的贸易(FAT)统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国家间经济联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跨境贸易,而包括了由于资本流动而导致的货物和服务的境内交易。例如,中国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然后在中国境内销售。由于按IMF的BOP统计的,这些外资企业属于居民的概念,或者说是常住单位。他们和中国国内的企业或者个人发生的交易,包括货物交易和服务交易,都不能统计到BOP中去,因为没有发生跨境交易,只是在中国居民之间进行交易。但是它又是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又不同于纯粹的国内贸易,它不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投资者所在国家的利益,而且这种交易已经属于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交易。
三、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
我国的服务贸易的统计发展远远落后于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原先采用MPS账户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根本不考虑服务创造的价值,更谈不上服务贸易统计了。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已经采用了SNA体系,因而也开始重视服务贸易统计了。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一是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也就是BOP统计,我国基本上就是按照BMP5的框架来统计跨境的服务贸易的;另一部分就是内向的FAT统计,对于外向的FAT统计,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较少,暂时不成熟。但是无论是BOP统计还是FAT统计,在我国还是跟不上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正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相对而言,国际货物贸易已经不再能够充分反映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绕开关境或者国境的投资活动在表面上淡化了各国间的贸易联系程度。这也是美国、英国贸易长期巨额逆差,而国内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一个原因。国际上进行比较所用的贸易额,多是以货物贸易和BOP统计的服务贸易为主,因而将大量的国外投资所形成的贸易隐形化了。事实上这部分贸易是存在的,不但服务贸易是存在的,而且货物贸易也是存在的。但是却没有用来反映国际间的贸易联系程度,也没有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活跃程度。对于中国而言,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要。对于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跨境的BOP统计和内向的FAT统计正在不断发展成熟,而外向的FAT统计却发展缓慢。
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篇3
一、 中美贸易差额的基本状况
自1992 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阶段,中美经贸关系进入一个迅猛的发展时期。在中美贸易总额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浮出水面。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从2000年起,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近年来,中美贸易差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根据中方的统计(见表1),中国从1993年对美贸易出现顺差,该年两国贸易差额为62.7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1812.6亿美元,是1993年的29倍.而根据美方的统计(见表1),美国1993年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227.6亿美元, 2010年更是增加到2730.1亿美元,是1993年的12倍。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统计数据上一直存在着差异,突出表现为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美两国在编纂双边贸易数据上不统一的统计方法和原则是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另外,按照现有的贸易统计方式,中美两国的贸易都主要关注在货物(商品)贸易逆差上。但现实中,随着中国加入WTO , 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取得了极大的开放,中美服务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势头迅速,因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已不能忽略服务贸易领域。
二、 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统计方法
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按提供方式划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跨境供应模式(过境交付);(2)国外消费或过境消费模式(境外消费);(3)商业存在模式;(4)自然人流动模式。
目前,在反映国家(地区)之间交易的国际经济统计中,主要有三种统计:以记录跨境货物交易为特征的国际商品贸易统计;以记录跨境服务交易为特征的跨境服务贸易统计;与国际投资活动有关,具有非跨境交易特征的外国附属机构贸易的统计(FAT统计)。三者互为补充,从不同角度记录国际经济贸易状况。
1.国际收支(BOP)口径的服务贸易统计。我们通常所说的服务贸易统计是与国际收支(BOP)统计联系在一起的,即所谓跨境服务贸易统计。跨境服务贸易统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经常项目下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交易,即跨境的服务流动的统计,具有服务跨境消费和跨境交易的特征。(也就是GATS所提供的四种形式中的a、b、d)。
2. FAT统计方式下的服务贸易。FAT统计反映了外国附属机构在东道国发生的全部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情况,包括与投资母国之间的交易,与所有东道国其他居民之间的交易,以及与其他第三国之间的交易,核心是其中的非跨境商品和服务交易。按照WTO的要求,外国附属机构的当地服务销售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
三、中美间服务贸易与中美贸易差额的重新估算(BOP口径)
就中美货物贸易而言,中国有着巨额的顺差,但在对美国的服务贸易中,中国多年来面临的却是清一色的逆差。1993年逆差额为6.09亿美元,17年之后的2010年双边服务贸易逆差就高达111.68亿美元(BOP口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如果将服务贸易差额(BOP口径)计入中美贸易差额中,结果会怎样呢?
按中方统计数字,从1993--2010年中美服务贸易差额(逆差)与贸易顺差(商品)的百分比最高为11.68%(1996年),最低为1.43%(2007年),平均为5.68%,也就是说如果把服务贸易计入中美贸易差额,18年间,中美贸易顺差年均可降低5.68%。即使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服务贸易额计入美中贸易逆差后,仍可将18年内的美中逆差年均降低2.15%。(见表1)
中美服务贸易的差额是否就是上述表中所列的数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大量非跨境服务交易没有被纳入统计,从而造成了对中美服务贸易的低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报告,1999 年,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外的服务销售额达到 3380 亿美元,比当年对非居民提供的基于国际收支方法统计的跨境服务出口额2790 亿美元还高 21%,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尽管这两个数字不能简单相加,但随着美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增加,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在东道国提供的服务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的一种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关注。在我国,许多美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同时投资于我国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这些企业在为国内提品的同时,为了获得内部化收益并支持其货物制造及出口,也在提供大量的服务。如,汽车制造厂商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石油加工企业自己投资设立加油站、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置在国内,如IBM和GE等。目前,由于美国附属公司在国内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BOP)上反映出来,中美服务贸易统计并没有包含这部分内容。
四、 FAT统计口径下的中美服务贸易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前面所述的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跨境支付(25%左右)、境外消费(15%左右)、商业存在(60%左右)、自然人流动(1%左右)。很显然,BOP统计把份额最大的商业存在(非跨境服务贸易)的绝大部分忽略掉了。
美国是世界上对服务贸易统计重要性认识较早的国家,他们的统计工作也相应地开展较早,他们建立了现在统称为“国外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由于工作难度大,附属机构的统计数据比BOP统计滞后一年取得。
表2所列的是从1993—2009年中美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的年度总值,1993年美对华附属机构服务贸易顺差仅为0.17亿美元,而到了2009年却猛增到224.4亿美元,是1993年的1320倍。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3—2009 年的17年间,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差额计入中美贸易顺差(商品),可使年顺差平均降低近7%。随着美国对华投资额的进一步增长,中美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差额(逆差)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中美商品贸易的顺差。
从表1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顺差与BOP口径的跨境服务贸易顺差大体不相上下,就近几年的发展势头看,前者还大于后者,凸显了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的重要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如果把跨境服务(BOP口径)和非跨境服务数额(FAT口径)相加计入中美贸易总额,那么在1993—2009年间中美贸易顺差额年均会下降近12.5%。
篇4
目前我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0.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提高15.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1978-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下降近28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上涨近8个百分点,而同期服务业就业比重则上升20个百分点,达到32.2%。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未形成人力资本。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因此,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为2006年4月15日举行的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撰文时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四年多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同时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从现阶段来看,中国不可能无条件开放国内服务市场,适度保护国内服务市场是必要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只能是在“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来实现。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二十九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八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四十位上升到第七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而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出口额1.5亿美元,保险服务出口额5.5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8.4亿美元,一共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5%。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由于历史积累和知识技术等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并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服务贸易结构都将不平衡。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邓世荣.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全国商情,2005,(12):61-62.
[3]谢光亚,谢兰兰,孙海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57-61.
[4]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5,(9):14-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国家商务部报告.
[7]中国服务经济报告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68.
篇5
关键词:国际物流;标准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59.2;G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51-02
一、国际物流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物流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都努力使本国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就力求其标准与国际物流的标准体系相一致。因为现在如果不这样做,以后不仅会加大与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关税和运费本来就比较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工作量,将使整个外贸物流成本增加。因此,国际物流的标准化问题不能不引起更多的重视。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 000×1 200毫米,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交流比其与亚、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一)国际物流的管理更加网络化
国际物流在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共同支撑下,借助于储运和运输等系统的参与,借助于各种物流设施的帮助,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使国际物流覆盖面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二)国际物流的配送更加精细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了一场“物流革命”,其内容是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使物流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随后,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加速发展,使物流服务功能更强大,服务质量更精细。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际物流的园区更加便利化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仓库的建设,一些国际物流园区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园区一般选择靠近大型港口和机场兴建,依托重要港口和机场,形成处理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并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要求,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
(四)国际物流的运输更加现代化
国际物流要求建立起海路、空运、铁路、公路的“立体化”运输体系,来实现快速便捷的“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开发新的运输和装卸机械,大力改进运输方式,如应用现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等。
二、中国国际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基础设施达不到国际物流标准
目前,中国只有130多万公里的公路,绝大多数还是二、三级以下的公路;有6万多公里铁路,平均1 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6公里铁路,不到欧洲的一半,与拥有四通八达运输北美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2004年港口接卸进口铁矿石2亿吨,同比增长38%。但由于疏运能力不配套造成了压库压港,7月份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存达3 400万吨,同比增长了146%,年末仍高达2 400万吨。而目前现有设施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中国物流还处于初级水平
国际上通常把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行现代物流运作模式,这项指标普遍降为10左右。近年来,中国的这项指标虽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达18.6。尽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这些国家差异较大,但也反映出物流运作效率方面的差距。
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在运输市场上,大量规模小、实力弱的小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从事道路运输,导致空驶和超载现象并存。在仓储方面,一些冷藏、冷冻、恒温、恒湿,以及危险化学品储存能力不足,特别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冷链”没有形成。有专家估算,中国鲜活、冷冻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
当前,中国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比较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物流教育和培训的缺乏,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而且在中国设立的物流服务业外企大都实施“人员本地化”的开发与应用战略,其雇员一般以中国人才为主,在外资企业优厚待遇吸引下,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已初见端倪。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据对北京货运市场的调查,22家较大的货运市场共有货运企业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大约130―140家,不到1/7。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目前中国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
(四)手段落后,费用昂贵
目前,所使用的EDI已经是一项比较过时的技术。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当EDI用户的贸易伙伴不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时,这种方式很费时间,需要许多重复发送。而且这种通信方式是同步的,不适于跨国家、跨行业之间的应用,而且EDI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相当惊人。
三、建设中国国际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
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是指以国际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国际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只有实现了物流标准化,才能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有效地实施物流系统的科学管理,加快物流系统建设,促进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衔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建立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
(一)可以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国际物流标准化的核心任务是为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以及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将原属于不同行业部门、不同产业领域的运作体系相对独立的节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要加强国际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商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化、条码化和信息采集自动化。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流速度。
国际物流实训体系建设的高度标准化可以加快物流过程中运输、装卸的速度,降低保管费用,减少中间损失,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可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物流效益,否则就会造成经济损失。我国铁路与公路在使用集装箱统一标准之前,运输转换时要“倒箱”,全国“倒箱”数量很高,为此损失巨大,因而只有采用物流标准化,才能减少这些损失。
(二)加速消除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物流发展
物流非常依赖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对供应链成员信息的交换和共享非常的重要,尽快的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国家标准,逐步形成现在物流行业的标准体系。
国际物流的实现依靠的是各种基础设施,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配置相应的仓储和运输工具,保证各种运输路线的安全畅通。如果连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无法建立,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更没有办法形成。因此,今后要进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统一的标准,从而扫除与国际物流接轨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标准带来的壁垒,为我国的物流行业在国际间有效的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各国或地区标准是重要的技术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要使国际贸易更快发展,必须在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信息,甚至资金结算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物流标准统一化。
(三)能促进我国物流行业与国际接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总体规模增速较快,物流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国际物流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整体国际物流状况明显好转。由于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力地支持着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剂。
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是我国物流行业进入国际物流行业的必要通行证,是我国物流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物流业连续10多年保持了每年20%―30%的高速增长,从而一举成为与高科技、金融业并驾齐驱的三大朝阳产业之一。然而我国物流企业在物流标准化方面仍十分落后,面临加入WTO带来的物流国际化挑战,实现国际物流实训体系标准化的建设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开展国际竞争的必备资格和条件。所以,中国建立国际物流标准化,能更快地与国际物流接轨,能加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以上阐述了中国建立国际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中国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中国的物流行业也正在向着国际物流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着,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物流企业都应该按着国际物流的标准发展,这样中国能更快更好达到国际物流的水平,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逯宇铎.国际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2-0019-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逐渐取代货物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国家经济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身份和对其他贸易项目的强大促进作用而备受重视。金融业的发展直接代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研究它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意义重大。现有文献主要从资本市场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两个视角出发,运用IMD指标及金碚提出的竞争力指标对我国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鲜有对细分的金融服务业进行国际竞争力分析。[1][2]本文即以国际服务贸易手册细分出的金融服务业为研究范畴(具体界定见国际贸易分类手册P105-111),借用金碚提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概况
由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走势。1997-2004年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一直在0.1亿美元到0.4亿美元之间波动,2004年之后其出口额才突破1亿美元,2005-2006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45亿美元,与往年相比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有了一定增长。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一直以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为主。2006年我国两大传统服务项目旅游、运输服务占了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60%左右,其他商业服务类约占了20%,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尚不到0.2%。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内部结构极不平衡,传统服务贸易份额大,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贸易份额很小,而现代服务尤其是金融服务贸易是新经济下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统计数据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1.净出口指标
我国金融服务2001年至2006年的出口额、进口额及净出口额如表1所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2001年之后一直处于逆差,净出口额在2002年至2005年间都为负,表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但2005年逆差有所减少,净出口差额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我国在2006年金融业要全面对外开放,各大银行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断通过国外银行兼并及其他手段抵制国外大银行的压力,同时为应付来自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它们开始实行走出去的战略,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逆差的减少。2006年我国金融服务出口大幅逆差,原因也可能在于我国兑现入世承诺,外国大型银行积极进入所致。
表1 2001-2006年我国金融服务进出口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统计数据。
2.贸易竞争指数
2001年至2005年各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指数见表2。在此5年间,除我国和法国外,表中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指数都大于零。表2中前8个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以比利时为第一,其值在2001年至2005年逐年升高,2005年达到0.941,几乎接近1,这说明比利时对外金融贸易能力很强,几乎是净出口国。2001年我国金融贸易竞争指数为正,其后的4年指数值均为负,2002年降到最低点后慢慢上升,其原因大概在于2001年我国入世前国家对国内的金融业管制较严,其进出口受到限制,2001年之后金融业受到入世冲击,我国对外开放的承诺致使2002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指数达到最低点,2005年我国金融贸易竞争指数减少到-0.049,显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比往年稍有提高,但我国金融业的生产率依然明显低于国际生产水平,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
表2 2001-2005年金融服务贸易竞争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服务贸易网UN SERVICE TRADE 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由表3可知2001年至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业的RCA值均未达到0.1,而卢森堡的RCA值位列表中10个国家的首位,2002年至2005年间其金融服务业的RCA值都超过了10,这表示卢森堡的金融服务贸易有极强的竞争力,也表明卢森堡的金融业在其整个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大。金融服务业的RCA值居第二位的是瑞士,之后是英国,其金融服务业的RCA值也在3以上,这三个国家金融服务业的RCA值都大于2.5,表明其竞争力极强。美国金融服务业的RCA值低于此三国,原因可能是此三国的服务贸易以金融为核心,所以RCA值高于美国。我国金融服务业的RCA值显示了我国的金融服务竞争力极弱,这与我国主要服务贸易在传统的建筑和旅游业,并且金融贸易在我国整个服务贸易中比重甚微的分析结果一致。[3]
表3 2001-2005年金融服务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服务贸易网UN SERVICE TRADE 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4.国际市场占有率
2001年至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没有超过0.2%,而英国金融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居第一位,均值几乎达到30%,金融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居其次的是美国和瑞士,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英、美和瑞士都是金融发达的国家,占有率高毫无非议。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然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尚远不及爱尔兰,可见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非常劣势(见表4)。
表4 2001-2005年金融服务国际市场占有率
数据来源:联合国服务贸易网UN SERVICE TRADE 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综合看来,虽然各国金融服务业在上述衡量国际竞争力指标的排名上前后有变化,但都能较好反映各国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各国指标排名变化的原因在于各个指标的比较对象不同,例如贸易竞争指数是产品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反映的是一国某产业相对于自身的竞争状态,显示性比较优势则反映的是一国某产业在国内所有产业中的重要性,而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的是一国某产业在此产业国际市场上的重要性。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从各个指标来看都显示了其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不仅贸易出口绝对额远低于发达国家,与本国传统服务贸易出口额相比,其相对值也甚微,因此我国急需尽快提高金融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三、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改善金融业制度,调适金融业比重。传统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超过60%,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的桥梁,其比重仅在2%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占服务业GDP的比重。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进一步放开对金融业的管制,改善金融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竞争环境,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业调控机制,积极引导金融业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
2.优化金融业政策,加强金融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使得我国金融业发展规模偏小,行政干预下的各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坏账和呆账比例较高,尽管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政策性呆账和坏账进行剥离,陈旧的管理观念和经营模式依然制约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国外银行的进入更需要国家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保护金融业面临的激烈竞争,创造有利于金融业迅速发展的制度和市场环境。[6]
3.引导金融业集群,获取外部性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大都市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集聚经济产生的竞争优势促进了集群内产业的发展,各发达国家金融业获得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提高了它们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应运用各种政策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确保金融业获得集群外部经济,最大化地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能力。
4.培育金融业人才,创新金融业产品。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时间短,国内金融市场起步晚,金融竞争意识弱,加强多元化金融产品,尤其是离岸金融产品建设,改革金融教育方式,加强对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地位的良策。积极学习国外银行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验,进行创新和研发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衍生产品,拓展新业务。■
参考文献:
[1]田华,孙伟,宋耀.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纵横,2003,(11).
[2]李伍荣,谢祖江,徐娜.论金融服务业贸易能力建设[J].华北大学学报,2007,(8).
[3]Balassa,B. Trade Liber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M].1965.
[4]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5]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5).
[6]祝炳奎,陈瑛.提高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分析[J].南方经济,2002,(3).
Analysis o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ZENG Ka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篇7
关键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湖南省;教育服务贸易逆差
一、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教育服务承诺的加强,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湖南各个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招生措施促使来湘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我省内的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可供留学生选择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一)湖南省各学校发展国际教育服务的情况。湖南省各高校一直非常注重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比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都成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处,并且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开办了国际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等。湖南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推广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国内考点;长沙理工大学发挥其工科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成建制培养本科学历留学生;南华大学的医学研究也吸引了许多海外留学生。
(二)留学选择的国家越来越多,但仍以欧美国家为主。随着全球化环境下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各国都开始注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开放基础性的教育资源,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引进留学生,我省学生的留学去向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欧美国家教育种类繁多,学位门类齐全,院校类别众多,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教育质量最高的地区,吸引着大多数学子的目光。
(三)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且自费生增长明显。根据学生国际流动的项目经费来源,我国留学可以分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单位公派留学项目和自费留学项目。我省十分重视公派出国,每年都会通过推荐或考试选派我省的优秀储备人才去其他国家学习前沿知识。但是公派出国的名额有限,自费留学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随着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际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发展迅速,我省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公派留学的人数。
二、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均衡,学历生比重偏小。就接受留学生数量前几位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学生所学专业为中医医学和汉语这两大类,虽然这些学科体系对于促进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湖南省的学校目前还缺乏具有世界水平的教学学科。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大一统”现象,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学校没有能够对于优势学科进行创新,创办更有特色的专业来吸引留学生来湘学习。这些不足使我省留学生培养层次偏低,各学校主要接收语言生、进修生,留学生中长期进修学习的人数较少,攻读高层次学位的留学生人数较少。
(二)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是指某国消费他国以金额表示的教育服务量大于他国消费本国的教育服务量的差额。一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多于其他国家学生来我国留学的人数。这是因为我省教育服务的培养层次较低,来华留学生中长期进修学习的人数较少,以接收语言生、进修生为主,所以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三)教育服务的开放意识不够,意识淡薄。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新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和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侵蚀,给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带来问题。所以在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还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并且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程度也不够。
(四)教育服务相关立法不够完善。我省国际教育服务在依法办学上存在立法滞后和执法落后这两个方面问题。由于立法滞后,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所以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我国顺应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甚至很多地方存在法律空白。此外,目前还存在着执法落后的现象,相关的政策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有利于发展国际教育服务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缺乏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体系。现阶段,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各国留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存在学历学位互认度低的问题。湖南省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教育学历学位的互认度较低是制约相互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一大因素。
三、有利于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从学校方面提出建议
1、加大宣传,扩大招生规模。我省的学校应该更加开放地走出去,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在国际市场上加强各学校的招生宣传力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我省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培育相关专业的比较优势,比如我省的农业和文化产业就有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优势。另一方面,我省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境外优秀教育资源,用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获得更多的留学生源。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服务培养质量。教育服务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达到促进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我省开放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就必然要参与教育国际化竞争,并争取获得国际认可。通过与其他国家各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融合各自的教育观念,通过科研导师和留学生交流来提出有利于留学生培养的相关课程。
3、培育特色,形成湖南省教育服务品牌。面对教育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的挑战,学校应该充分尊重个体个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首位。要大力提倡和推动我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就应该结合我省学校所在地域和自身特色,注重教育服务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建立起有本地特色的与本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并按照各校的办学优势来制定教育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划,明确教育服务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思路,形成具有湖南特色和湖南品牌的教育服务。
(二)从政府方面提出建议
1、科学转变政府身份和职能。我省政府应该认识到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认真发展好我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政府作为社会公益的人,应该在我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实施过程中扮演好服务者、保障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服务、协调职能,制定政策鼓励我省教育机构努力开拓国外教育市场,并对我省学校实施一定程度的财政资助、做好各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和监督工作,使我省各学校间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
篇8
1.1服务贸易市场人才需求增加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和竞争的热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396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4.7%,居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第三位,其中服务出口位列世界第五,服务进口位列世界第二,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正发生着明显变化,从过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为主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这些趋势和现状都传递着一个讯息,一批既熟悉理论知识又能及时掌握新兴贸易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将大有可为。
1.2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相融合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之一。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国际贸易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它以虚拟的信息网络为载体,而非通过传统的交换或当面交流的形式才得以实现。这种新的贸易形式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时效性,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贸易形式,要求从业者既能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又能快速运用电子商务作为交易的媒介。为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当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模式化,专业培养趋同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定位准确,更要特色化。目前多数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认真考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些高校并未充分调研地方人才市场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结构,没能积极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规避其中的不足,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对外经贸行业的现实需要,造成全国各地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人才趋同化。
2.2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虽然多数本科高校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我国当前主流教学观念认为,本科应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专科才需要强调实践能力训练。此教学观念直接导致众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极度不协调,看似掌握了所有专业知识,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却无所适从。受客观条件所限,多数高校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与市场、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大部分缺乏外经贸企业工作的经历,不了解外经贸行业的第一线动态,国际贸易实务经验的不足又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依据,只能依托书本的案例分析进行实践应用教学,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其有限。
2.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所学课程类型与欧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包括理论知识性的基础课程与实践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与发达国家在理念上还存在差距。发达国家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尤其重视国际前沿知识,在掌握基础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下必须洞悉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法律、环境、偏好等多方面因素。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教学时间被压缩,导致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没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应用能力不能得到良好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保障[3]。
2.5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项目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已成为本科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然而,多数外经贸企业更关注企业的短期经济收益,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即使高校对校企合作工作高度重视,但政府的相应配套政策尚不完善,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教师会因为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开展校企合作、应用型课程开发及相关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未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真正融为一体,普遍缺乏边学习边接受市场挑战、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3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保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3.1制定专业培养计划高校要首先制定详实、合理的培养计划,为培养过程指明方向,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取决于其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质量如何。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详实了解地方的教育、经济、法律、市场等现状,成立专门的工作室进行信息搜集工作,专门负责外部信息的搜集、预测与分析,帮助决策层做出决策。
3.2完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基于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市场需求、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三者统一的角度设计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培养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身心调节能力。
3.3强化专业培养实践环节企业的用人观已从传统的“有后劲”的“储备型”向“上手快”和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也要从单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向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具有较强的岗位专业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上备受欢迎。应用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可从实用型和特色型两个方向入手构建,前者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后者可以使高校教学体系在业内持续获得竞争力。
3.4优化专业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外语技能、专业技能、沟通与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职业素质和能力。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上述能力与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当今高校教师大多是硕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缺乏行业及企业的工作背景,理论水平高但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既掌握深厚的学科知识,又拥有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因此,建设由具有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师与专业理论教学教师组成的应用型教学团队,走师资队伍多样化、多元化之路势在必行。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营销专业;教学革新
在营销专业中国际贸易是一个重要学科,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当今社会培养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但是,当下我国很多高等学校在进行国际贸易教学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依旧还是过于倾向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对一些实践性教学却存在严重忽视,同时还有一些高校因为师资力量的问题,促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这也是当下我国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因此,相应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就必须对当下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从多个方面上入手,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目前国际贸易课程在营销专业的教学问题
1.太过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上依旧还是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导,严重的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很多学生在毕业工作之后,依旧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去适应自身所处或所学的岗位需求。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安排课程设置,都依旧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基本模式,过多的去强调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促使实践教学的时间严重不足,相对于相关的实践教学时间标准还依旧存在很大差距。虽然在教学计划中以及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标准,学生规模越来越大,但相应的教学费用和设备却无法跟上脚步,从而致使很多学生实训出现严重问题,很多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环节,学生却只能在一旁观摩。
2.学生没有重视起国贸实务训练和专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当今的大学何时能都有着较为开放的思想和张扬的个性,但是在心理上却较为脆弱,严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团体合作精神。学生在模拟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严格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不错,因此对未来没有压力,从而也就对实践课学习的重要性严重认识不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如果缺乏主观能动性,就很难收到有效的实践成果。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忽视了专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不会从自身实际出发,缺乏相应的针对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在营销专业的教学革新
1.对国际贸易教学内容进行改善。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核心所在就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国际贸易教学开展工作的基础所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伴随着国际形势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教学内容中及时的融入国际贸易变化所产生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转变教学重点,使其逐渐走向现代化贸易理论,将当今最新的理论知识讲解和传授给学生,例如:国际贸易新理论、国际投资理论以及服务贸易理论等。另外,国际贸易教学老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结合其理论和实际国际形势,努力的迎合向国际教学模式,详细解析当下所发生的国际经济事件,例如区域经济一体化教学中,相关的CEPA和欧盟东扩的分析,或者向学生合理分析美国经济活动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学生兴趣得到最大程度激发。
2.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在营销专业中国际贸易课程在技能实训上,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对探索和实践进行重点加强,将具有特色和较强针对性的外贸实训教学基地及时构建出来,让稳定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实习基地得到形成,从而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提前感受到自己将来将需要做的工作,加强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度,同时也让相关企业更加方便的去发掘和选择人才,促使学生和相关企业中间逐渐形成共同发展和进步,学校通过建立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得到工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技能训练得到强化,从而使学生未来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够对各种资源做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学校可以找到相关政府部门,让其选取相关的国有企业或私有企业,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兴趣,然后促使企业原有和学校合作;然后学校在将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送到企业中实习,从而让学生能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其进行观察,使其能够及时的挖掘出优秀人才,让自身能够始终伴有新鲜血液的输入。
3.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服务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应该对现代化信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运用,这样不但能够将更好的教学环境创设出来,同时还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结合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课程内容为核心,让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辅助手段。在整合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课程时,则需要相应的实施环境。例如:先建立起一个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将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的实验场所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所学知识和内容得到更好记忆和巩固,同时也让其更好地掌握时机操作技能;然后将教学信息资源库建立起来。其中包含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素材以及视音频资料等,设定可以交叉使用各个数据库,使其能够彼此互补,从而让学生的要求得到满足;另外,还可以将相应的课程学习网站建立起来,实施动态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加强;最后,则可以实施双语多媒体教学,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率。
4.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就目前而言,我国国际贸易课程中双师型专业教师较为缺乏,不管是拥有较深资质的老教师,还是一些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回到校内工作,在企业业务实践经验上存在严重缺失。而且很多教师还存在较弱的动手能力,从而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开展和实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国各大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和高专业的师资人才,来促使学校中传统师资队伍得到充实,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实践水平。其次,还应该积极鼓励一些专业老师去往一些企业进行锻炼,促进教室能够主动去考取相关的专业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对教师实践能力进行提升的方法之一。第三,各大学院也应该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深入进修,还可以对一些诸如外贸企业、银行国际业务部、海关以及商检部门等外贸单位中一些专家进行聘请,让其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对最新的国际贸易的信息和动态进行不断吸收,改进教学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只是整个教育改革中一个组成环节,但是不能否定的是其对整个教育系统所带来的作用。在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对国际市场动态时刻进行关注,将现实意义的营销理论和业务知识及时的容纳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促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时刻与时俱进。此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让教学培养目标得以明确,这有这样才能将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国际贸易营销人才给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来。
作者:黄德圆 单位:南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泽楠.母体学科、知识内核与商务英语专业经管类课程教学——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79-181.
篇10
关键词: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中图分类号:F7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048-06
一、导言
根据GATS定义,“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四种提供模式: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服务。
目前,学术界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研究以单个提供模式为研究对象的较多,对两种或多种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对较少,这从而割裂了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应意识到,随着全球经济融合速度的加快,交通商务成本的降低,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与共享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变得更为明显。特别地,对于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而言,就存在着替代与互补关系。例如,对于会计(审计)的跨国服务,商业存在及自然人流动两种提供模式都很重要:一方面,会计(审计)服务可以通过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直接到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模式),还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会计(审计)公司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模式),因此,这两种提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另一方面,专业会计(审计)人员的跨国界服务也有利于海外会计(审计)子公司在当地进行服务的提供,即两种模式间存在着互补性。这方面的其他例子又如美国在中国建立软件设计公司,从而减少了美国软件专业人员到中国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等方面。明显地,当代快速的技术进步已使这种交互作用大大增强,而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的开放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仅考虑商业存在这种交易方式,但由于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交互效应的存在,因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对外国服务(外国服务商)进行限制的交易方式。
在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发生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从动态的角度来进行服务贸易政策设计,如果政府对某个服务行业的开放(或保护)只考虑到其中的一种提供模式,而忽略该模式与其他提供模式的互动,那么政策的实施结果将会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预知的。而在这里,我们拟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第四部分是经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角度:
第一,从服务贸易统计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2002年由UN等六个国际组织所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European Commission(2009)的《关于FATS统计的建议手册》;王亚菲(2005)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四的统计提出了基本的核算框架;汪威毅(2007)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对商业存在的统计上,BPM5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与FATS FATS: Foreign Affiliates Trade in Service(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两种主要规则都可适用,但在对自然人流动的统计时,应以BPM5为主,以FATS作为补充;高敏雪等提出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基本框架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2007)。
第二,对一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Walmsley等(2002)对自然人流动自由化所取得的总收益进行了估算;郭根龙等(2006)对电子商务和国际外包影响跨境交付提供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王亚飞(2006)对教育服务在境外消费提供模式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金孝柏(2007)对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模式进行了研究;此外,对金融、会计等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跨境支付提供模式为主,而忽略了其他提供模式的重要性。
第三,对多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如:陈宪等(2003)、李慧中(2004)、罗楠等(2006)、Lennon(2007)分别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但由于目前在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数据统计上存在不一致性与困难,因此他们的研究主要用服务业FDI数据来替代商业存在的销售额数据(FATS);郑长娟等(2005)、杨锦权等(2007)结合服务的特征,对跨国服务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Chanda(2004)则通过使用国家、服务部门以及公司的调查数据,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交互效应(互补性、替代性和抑制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蒙英华等(2008)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蒙英华等(2009)根据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各自的特点,分别对每种提供模式构建了相应的比较优势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跨国比较分析。
第四,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如Chang等(1998)认为,清楚了解各服务部门在四种提供模式上的重要程度对推进服务贸易在将来的谈判十分重要;Mattoo等(2004)则提出了一套把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联系起来进行承诺的方法;封旭红等(2006)指出,GATS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反映了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各服务部门做出减让或约束承诺的依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从服务贸易统计、分服务行业和提供模式的发展情况、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以及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在多边(双边)谈判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于我们所讨论的具体问题――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证探索,希望为服务贸易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框架
通常,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关系,而忽略了提供模式之间同时也会存在互补关系的事实。在此,我们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为例进行阐述。假设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可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产生四种效应,正是由于这四种效应的存在,从而使得促进自然人流动的相关政策同时也会促进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贸易额的增加。
假设一:投资扩大效应(Invest Enlargement Effect)。跨国公司派出的专业服务人员可以使跨国公司对目标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更加了解,因此在原投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直接投资(或绿地投资),从而增加了目标市场FATS的贸易额。
假设二:效用提升效应(Utility Enhance Effect)。一方面,由于服务贸易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货物贸易更为明显,通过双边专业服务人员的流动,可以使目标国市场的消费者对外国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更有信心,如美国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售后服务的支持(会派出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来进行支持),可以使消费者对所消费的服务产品有了质量保证意识,因此有利于增强海外服务子公司的竞争力,从而增加销售额;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接受海外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必然会对本国境内的服务提供商(包括外国服务子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整个服务市场产生了一种竞争效应,最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服务的多样化。因此,外国服务子公司在增加销售额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
假设三:促进竞争效应(ProCompetitive Effect)。如果商业存在模式与自然人流动模式是提供同一种服务,两种模式的同时提供增加了目标市场的竞争,这有利于服务产品质量与提供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消费者的消费。
假设四:技术溢出效应(EfficientEffect)。如果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分别为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跨境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起到支持商业存在模式的作用。如专业人员的研发服务可提升服务子公司的服务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了服务子公司的销售量;又如专业人员的相关管理咨询服务可使服务子公司运行得更有效率,从而促进了目标市场的销售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和互补关系。但总体而言,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期望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要比替代关系更为普遍。例如,由于跨国服务的提供往往需要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进行接触与互动(Francois,1990),因此,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之下,往往需要当地商业存在机构的参与来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商业存在下的服务与自然人流动下的服务看作为实现同一服务的提供而投入的两种服务要素,以下我们用正式的模型来描述这一问题。
我们假设某一服务S的跨国提供需要通过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T以及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而投入的服务要素F。例如跨国公司总部派出服务专业人员(会计、金融、教育等)的同时需要当地分支机构的辅助服务以实现服务的提供。我们用CES生产函数来描述服务S的产量:
S=f(F,T)=A(aF(F)ρ+aT(T)ρ)1/ρ 0≤ρ≤1(1)
其中,σ=1/(1-ρ)是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之间的替代弹性。假如当ρ=1时,即T与F是完全替代品时:
S=A(aFF+aTT)(2)
但在一般情况下,即当ρ≠1时,为取得成本最小化,我们对式(1)进行一阶求导,就可以得到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T与通过商业存在模式而投入的要素F和最终服务产品S之间的关系:
T=SA-1aTPTσPσ=SA-(1+σ)aTPT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3)
F=SA-1aFPFσPσ=SA-(1+σ)aFPFσ(aσFP1-σF+aσTP1-σT)σ/(1-σ)(4)
P=A-1(aσFP1-σF+aσTP1-σT)σ/(1-σ)(5)
在式(5)中,P是最终服务品S的价格。通过标准化服务数量后,我们可以把最终服务品S的进口需求表示为:S=Pε,其中ε代表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
dT/dPF=(ε+σ)Pε+2σ-1aFP-σFaTPTAσ-2P-1F(6)
dT/dPT=-Pε+σaTPTσ(-εaσTP1-σT+σaσFP1-σF)Aσ-2P-1T(7)
从式(6)我们可知,F要素价格的下降对于T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假如两种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足够小,即当σ|ε|时,F与T之间表现为替代关系。
而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服务业FDI限制的逐渐放宽,我们可以期望海外服务子公司运营成本的降低,这虽然意味着对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投入要素需求增加(见式4),但是,在最终服务品S需求稳定的条件下,其通过自然人流动模式的投入要素T所产生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因为这还要取决于两种投入要素F与T之间的替代弹性σ以及最终服务品S的需求弹性ε之间的关系(见式6和式7)。
上述理论假设与模型较好地阐述了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所存在的替代与促进效应,为进一步明晰这种效应和程度,以下我们拟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
四、经验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未能按照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来进行分类统计。虽然存在全面度量服务贸易的参考框架,如2002年由六个国际组织(IMF、OECD、UN、UNCTAD、WTO、EU)所的《国际贸易服务统计手册》;在统计内容上,目前也有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交易统计(BMP5)以及外国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FATS),另外也提供了几种相关的服务分类标准的转换,如扩大的国际收支分类(EBOPS,IMF),中心产品分类(CPC, UN),服务贸易总协定分类(GNS/W/120表,GATS,WTO)等,但因各国现有的服务贸易统计口径、制度与数据不够全面和科学,而且在全球层面尚缺乏系统的外国分支机构生产和销售的服务贸易统计(FATS),因此,以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未能得到真正广泛的实施。
囿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我们主要依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1991―2006)进行实证分析。美国是当前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最为完整的国家,特别是对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统计(FATS)主要通过每年对美国海外投资公司的调查,其中覆盖了美国控股公司海外服务销售额的情况。;而对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的数据,我们采用美国服务贸易统计中其他私人服务分类下的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来替代(其中包括会计、审计、宣传、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建筑工程和采矿、法律、医疗、研发、设备安装和维护、培训、管理、运动表演等服务)。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美国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发展规模与速度都要比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大得多。事实上,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约83%的服务贸易额都是由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创造的(BenassyQuere,et al,2006)。
图1 美国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贸易总额(1991―2006)
另外,使用美国数据的好处还在于美国的服务贸易分类数据还根据目标市场进行了细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面板数据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国家(地区)中挑选了33个国家(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们分别是: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百慕大、南非、以色列、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韩国、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另外,其他的数据来源如下:GDP、人口数据来源于UN的国民账户统计数据库,国家经济中心的距离、是否具有共同边界与语言数据则来源于Jon Haveman′s 国际贸易数据库参见.。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
经济学家通常应用引力模型来讨论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先将引力模型成功引入国际经济学的是丁伯根(1962)。在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里,假设双边贸易流量规模是两国经济总量(GDP和人口)、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双方的贸易政策等变量的函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己经在国际贸易经验研究中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并且,引力模型已被验证可用于对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首先将基本的引力模型具体界定如下(引力方程各指标代码和含义具体见表1):
Log(EXPORT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Log(DISTij)+
LANGij+BORDij+εij
在上述引力方程基础上,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εij(1)
在此基础上,针对所要研究的变量,我们把引力模型具体定义为:
Log(MODE3tij)=Ctij+Log(GDPti)+Log(GDPtj)+Log(POPti)+Log(POPtj)+
Log(DISTij+LANGij+BORDij+Log(MODE4tij)+εij(2)
注:***表明通过1%的检验,括号内为变量的t值。
(三)回归结果
我们首先对方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引力模型的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美国GDP、服务进口国的GDP、共同语系等变量都对服务进口国的进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双边人口变量与经济中心距离变量对服务进口国的服务进口产生抑制作用。关于双边人口变量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看法:一方面,如果一个国家是自给自足的话,那么其国内人口总量与进(出)口呈负相关;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人口总量会促进劳动分工,因此也会增加双边贸易的机会。在上述回归中,双边人口规模对服务进口量回归结果为负值,表明上述第一种效应要大于第二种效应。此外,双边共同边界虚拟变量没有通过检验,因此,在新的引力方程中把共同边界虚拟变量删去,再引入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MODE4tij)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从回归结果可知,控制变量基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取得了预期符号,就我们所关注的变量而言,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量,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量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我们前述所讨论的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这也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自然人流动与商业存在提供模式存在着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但在两种效应中,以互补效应为主,替代效应为辅。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及美国经济局(BEA)所的服务贸易数据,我们对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每增加1%的贸易额,商业存在提供模式的贸易额将会增加0.533%,也就是说在上述两种效应里,促进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自然人流动政策时(如限制专业服务人员跨境服务签证的发放),应注意到这同时会影响跨国服务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竞争力。特别地,由于本文只是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考察,而美国在高端技术服务提供人员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事实上,在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中也包括中、低技术服务提供人员的跨国界流动,而这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比较优势,由于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从发展中国家流入人员的严格限制,因此这只是一种潜在比较优势。因此,为更全面地评价自然人流动提供模式对商业存在提供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还应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陈宪,谭智勇. 2003. 商业存在与跨境贸易在GATS下的融合[J]. 世界经济研究(7):56- 61.
封旭红,盛斌. 2006. 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定量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 24.
郭根龙,冯宗宪. 2006. 过境交付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59- 63.
金孝柏. 2007. 教育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J]. 国际商务研究(3):35- 40.
李慧中. 2004. 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64-70.
罗楠,杜兆恩. 2006. 基于多种贸易理论的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模式探究[J]. 国际金融研究(6):75-80
蒙英华,黄建忠. 2008. 服务贸易提供四模式交互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的考察[J]. 财贸经济(9):64-70.
蒙英华,黄建忠. 2009. 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及其比较优势研究[J]. 亚太经济(3):77-81.
王亚菲. 2005. 模式4SAM核算的基本框架构建[J]. 统计研究(9):11-18.
王亚飞. 2006. 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61-67.
汪威毅. 2007. 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界定及国际统计规则探讨[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1):9-12.
杨锦权,王迎新. 2007 .国际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一个理论的研究视角[J]. 财贸经济(5):33-38.
郑长娟,徐建中. 2005. 服务国际化的特殊性及进入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21-24.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研究”课题组. 2007.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框架[J]. 统计研究(3):88-91.
CHANDA R. 2004. Intermodal linkages in services trade [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 No.30.
CHANG P,KARSENTY G,MATTOO A,et al. 1998. GATS, the modes of supply and statistics on trade in services [R]. WTO Secretariat.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Foreign affiliates statistics (FATS): recommendations manual [M].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RANCOIS F. 1990. Trade in nontradables: proxim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services [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5(1): 31-46.
LENNON G. 2007. Trade in services: cross-border trade vs commercial presence-evidence of complementarity [R]. PSE Working Paper.
MATTOO A,OLARREAGA M. 2004. Reciprocity across modes of supply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 negotiating formula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373.
WALMSLEY T,WINTERS A. 2002. Relaxing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temporary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a simulation analysis [R].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719.
BENASSYQUERE A, SCHWELLNUS C, UNALKESENCI D. 2006. Echanges internationaux: service compris [R]. La Lettre du CEPⅡ.
Commercial Presence VS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in Service Trade: Evidence of Complementary
MENG Yinghua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odes of supply, it is more complicated when constructing policy of trade in service. With US export data and grativity model, we fi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 and qualify the effects of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on Commercial Presence. We conclude that 1% increasing of trade value of 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will increase 0.533% of trade value of Commercial Presence.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