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9 14:2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课程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管理学课程;高职;项目教学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学院都在开设管理学课程,这个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的,这门课程是专门针对管理学方面的人才而设定的,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门课程在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很多高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就书本上的知识记得十分牢固,但是并不会应用于实践当中去,这样就违背了《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达不到想要取得的教学效果。当今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改革,将这门课程能够与作者本人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本人认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十分必要,而且这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1.《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管理学》的课本中主要介绍了管理的一些基本活动,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的职能分为很多,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协调和控制等,《管理学》的教学主要内容就是讲解每一个职能的内容和作用,将每一个内容联系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当中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与实际相联系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增加学生的素质,下面是本人的教学思路,仅供参考:第一步,在课程上首先应该分组进行,将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六个人一组,这六个人属于一个团队,每个班级有若干个六个人组成的团队,要求团队中男女都有,这一个团队中不能是来自同一个宿舍,因为在工作中一般不选择自己的领导和同事,所以这样做的好处是教会学生们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与各样的人一起共事。第二步,每个团队都应该选择本队的组长,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朗朗上口的队名和响亮的口号,增加队伍的气势。比如,可以设置一些霸气的队名“舍我其谁”、“英雄本色”等等。要简洁明了。第三步,教师要给每个组分配任务,任务的分配要根据每个章节的课程内容不同而分别分配,团队中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任务要求去完成,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角色的扮演,任务完成之后要有一份任务完成工作报告,填写完成之后上交给老师,然后每个团队选择一个代表向老师汇报情况,全班同学对学生的汇报一起评价。第四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出相应的分数。老师根据以上各个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打出分数,这个分数作为最终的分数。

2.《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2.1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

第一,学生要进行模拟。学生要进行课上模拟,帮助学生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步骤,根据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先对整个工作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想像一下情景,为接下来的任务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要根据任务进展情况做出评价和总结。在情景描述部分,教师要给学生分配任务,教师的角色是人力资源中的角色,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不同的任务。在情景分析的部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布置任务,各个小组要充分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老师要看学生的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以及需要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例如,接到杂志社的招聘编辑员一任务后,学生应该掌握整体的招聘的工作流程然后根据工作流程准备相应的材料。在任务准备阶段,教师应该提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情景,小组内部的成员要注意自己的分工,根据情景任务,准备相应的资料,准备内容,熟悉工作流程。教师要根据情景任务向学生们讲解整个的工作过程,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例如跟招聘工作相关的招聘计划,做电子表格,拟定合同等,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在业余时间要反复的模拟,思考,这样才能记得更加扎实。在情景展示部分,每个小组应该根据固定的情景来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个任务由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根据具体不同的任务来定,有的成员完成整个任务也可以,例如招聘工作包括制定计划,面试和选拔等,从这几个方面来分配任务。在情景评价部分,每个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还有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评价。最后是教师总结部分,教师要对整个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要加以补充,这样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加明确。第二。学生自由模拟。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学生在课下可以根据课上的内容自由的模拟,可以模拟班长的角色管理班级,可以模仿学生会的干部管理学生会,还可以模仿教师的角色管理班级,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每个角色的不同,进入到每个角色,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第三,全真练习。学生将每个要模拟的项目反复的练习,还可以进行全真模拟,全真模拟的好处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例如,学生可以模拟学生会的干部进行管理,模仿社团的干部管理等。此外,学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使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到企业中去实习,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管理岗位,介绍一些企业的情况,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和培训,企业还可以通过面试来充分的了解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学生进入内部实习。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学习,学习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2.2项目化教学法的监控

篇2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专业应用;教学改革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二)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管理经历。高职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职学校整合升级而成,或新筹备成立,办学时间均不长。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临时安排非管理专业的文科类教师、各本科院校毕业生授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无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经历。没有实践管理的认识、体会、总结,课程授课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讲授、事例的苍白援引上,整个课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材,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特定经济发展地区的教材不多。教学内容没有能更好地体现当地或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形态。

(四)教学方法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管理学原理课程偏重在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的因素少。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课,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授课任务,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使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时,仍然以“讲”为主,没有能体现学生“学与做”的主体地位。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面上粗浅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实践教学工作比较薄弱。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难以专门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基地)。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难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础:一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二是学生所在专业的实践应用基础。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形成学用合一的环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学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具体如下:1.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学徒的区别所在。管理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以及运作的机制、本专业岗位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作用,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业生产目标打好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为逐步晋级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同时安排,同步授课。2.建立管理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教学教研的机制,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教研活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案预审核机制和听课检查机制,重点审核教案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课堂授课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机制,管理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3.要提升相对固定的管理学师资队伍能力。首先要培养相对固定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团队,做好相关教师向管理学课程方向的转型、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临时抓差授课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学教师到一线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机制。规定管理学教师必须到本校的职能管理部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产管理任务。具体实施时,带着相关课题或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促进所在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编写针对专业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切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增加教师的管理学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将管理学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做到:一是专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管理学教材、针对汽车营销专业的管理学教材等。二是学习的形象性。抽象理论以案例形象化,广泛引入专业案例来诠释管理的普遍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在实习前就通过管理学基本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四是编写人员的广泛性。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更高次高职院校以及本校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到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核、评价、修订等工作。五是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特别是在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符合其专业实际的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在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工作起步之时会比较艰难,但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教材编写以及反复的修订、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的整体能力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观。

(三)遵从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从学生对管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1.重构课堂授课内容顺序。一是重构授课内容顺序。以管理的载体“组织”为切入点,首先讲授,然后是“领导”、“沟通”、“计划”、“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华”。二是从现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规律。如笔者对2013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使用了2012年丰田汽车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领会管理学的普遍理论知识。三是对概念、定义、发展史等方面要侧重于理解,淡化机械的背诵。2.抓好关键知识点,创设情境,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常态。运用各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知识点,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各类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理解层次,通过创设情境式,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领会管理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比如,笔者在2011年以物流专业的班做教学尝试。在“组织职能”这个部分的教学前,先概括点讲管理的要点。然后,让同学们组建一个“物流公司”的组织作为管理载体,以学生们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设置总经理等领导岗位、收件部等中层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由班上的同学担任相应的岗位职务,开展“人员配备”,然后围绕这家“物流公司”,虚构各类物流业务,进行“组织机构的运行”,从而构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备课时,笔者针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等关键问题,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时,逐一激发同学们去拓展学习的知识点和面。从尝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点很高,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应用赏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呵护他们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兵无常势,管无常法,这也是管理学强大的实践性精髓所在。

(四)构建与本专业技能学习相融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的实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具体的管理事务来体现。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决学生的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管理学课程难点问题。1.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可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可实践化。比如计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组织架构、部门的职责,召开会议开展商讨沟通、比较本计划与当前的本行业的异同与新旧、形成决策的支撑材料,然后形成纸质的计划方案。这样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训后,管理学的知识点才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2.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管理学课程要开展实践教学,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会计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开展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实训工作。一是与校内的技能实训相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师作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标(企业愿景)后,由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配备人员,做好沟通等,然后开展实训。二是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实习相结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所在专业的某一项技能实践学习为基础,通过以管理学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进行管理,以此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到企业后,在担负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参与相关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人员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管理控制过程等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以此检验管理学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3.以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的组织体系,讨论制订班级的每学期、学年,甚至三年的计划,提出班级评选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双证率”的目标等组织愿景等,解决班级评优的选拔等问题。学期末组织该班级结合管理学的具体技能进行总结、评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五)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深度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管理学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入说、做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管理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专业为例,考核前,可以预先拟出如“快递件的损坏和丢失”等若干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自己根据情况另行拟定,然后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从计划、控制等多个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纸质的方案;教师批阅方案后,由学生以课件展示等进行约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要制订出一定的评价标准,比如点出学生在方案、演说中运用到管理学技能点的多寡,作为计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以若干小组、优秀方案评选等办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以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开展实践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运用,只考核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学的若干个知识点或若干个技能;二是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义、管理意义等方面纠缠,重在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五是沿承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但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其教学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怎样进一步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董贵胜.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3]寇改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

[4]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6]魏晓龙.管理学原理[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教学条件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2.2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2.3教学方法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多采用案例讨论、课堂讲授、情景模拟以及沙盘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同时,重视相互学习、实践学习。(1)案例教学法,配合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掌握。(2)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课程组成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等。(3)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2.4考核方式改革

管理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把实践考核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平时课堂考核(课堂出勤、案例分析参与、课堂讨论等)占20%左右。课后考核(学习汇报、课程论文以及调研报告等)占20%左右。实践考核(能力性考核、知识性考核)占60%左右。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成为适应当代管理学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5教材建设的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教材极为相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内容抽象,不易学生学习掌握,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材建设的完善对管理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采用具有较强权威性出版社出版或由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例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以及斯蒂芬编著的教材等。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领域的管理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教学要求、特点,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辅助教材。

2.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主要指充分使用师资力量、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而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点。

3结语

篇4

关键词:药事管理学;执业药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药事管理学》课程是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本课程内容具有文字叙述多、政策法规性强、知识点多而分散、信息量大、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时效性强等特点[1],学生感觉难以理解,掌握起来较难,这将影响毕业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可间接反映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改革为导向,对《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达到提高通过率的目的。本文以2016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新变化为导向,结合《药事管理学》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其职业技能,将学生培养成有执业药师素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

1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

《药事管理学》考试大纲变化最新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对药事管理与法规的考试大纲进行了修改,对药品的使用环节进行了重点考核,强调了考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出了“以用定考”的新思路[2-3]。增加的内容有: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兴奋剂的管理;变更的内容有:将“保健食品管理”变更为“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管理”等。

2《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药事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相关知识点、法规等采用PPT或者板书等方式向学生进行一一讲授。具体而言:(1)惯性思维难以克服。多数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主要让学生熟悉法律条款,达到记忆的目的,因此采取灌输的教学方式讲授法规条款,并不去思考深挖,立法的原因何在?法律实施效果如何?而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也是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仅仅对课程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导致这门课程变得乏味。(2)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目前,《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与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学时受限、学校与企业联系较少等诸多因素有关,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实现,对于具体的药品生产监督、药品经营监督、医疗机构药事等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更是望尘莫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较差,将来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事管理学》通过率也较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药事管理能力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即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实际的药学管理工作。

3《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实时增加最新法规药事法规存在一定的时效性,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滞后于药事法规的制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在选择最新出版《药事管理学》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对最新改动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进行补充,可增加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管理的介绍,补充教材的不足,实时传授最新的法规知识。3.1.2知识结构的层次性整合为了提高和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便于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知识结构的层次可分为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包括药品的监督管理体制、药师、药品;应用模块包括药品生产管理法规、药品经营管理法规、药品使用管理法规[4]。通过整合后,所需要讲授知识点的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不同层次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是《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目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互动讨论和学习,提高学生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供讨论的案例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证所举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焦点访谈》等节目资源获得真实可靠的案例,比如在进行介绍关于假药与劣药的区分及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内容时,可以引入经典的“毒胶囊”事件,“欣弗”事件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6]。其次案例的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应该包括教学中的知识点,学生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介绍品与的管理相关内容时,举例青少年因滥用联邦止咳露成瘾的事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品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借此机会让青少年认识到要珍爱生命,远离。再次是案例时效性,不能将十年前或者更早的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及新闻报道的相关资料,并与当前的热议话题相结合,与学生达到共鸣,围绕案例发表看法进行讨论[7-8]。3.2.2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将《药事管理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工作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药品的识别与分类内容时,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和任务,将学生分组后,教师与校企合作的药店联系后,带领学生到药店去找出各类相关药品:包括进口药品、中成药、外用药、甲类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等,识别药品后进行记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相比,学习效果显著提高。3.2.3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优点在于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可发挥本校与本地多个医药企业和药厂合作的优势,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9]。比如介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的药厂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在讲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时,可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医药公司参观学习,熟悉实际工作中药品是如何进行批发和零售。3.2.4讲座教学定期邀请相关医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药事管理的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药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与之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考核模式的改革

《药事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在满足学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该以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为指导,建立相似的练习题库,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和记忆主要内容。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题型都是选择题,以单项选择题居多,而以多项选择题难度最大,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正确率。作为高校的学业教育,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因此,我们在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应在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现有题型基础上,增加名词解释、案例分析等题型,以检验学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要求。4结语《药事管理学》课程作为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和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高校教师应充分解读《药事管理学》实际教学内容与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大纲的关系后,根据资格考试要求,构建教学新模式,实时关注最新法律法规,注重体现授课中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案例教学模式为中心,辅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结合现场教学和讲座教学等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兼顾高校学业教育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要求改革考核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需求,将学生培养成有执业药师素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奚苗苗,段佳林,郭超,等.EBL、CBL、PBL综合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6,32(2):43-46.

[2]李琳,刘叔文.以执业药师考试为导向的药学本科生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9-41.

[3]赵颖,郑一敏,宋丹.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药事管理学课程改革策略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129-130.

[4]饶君凤,吕伟德,陈郁.《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2,(19):134-135.

[5]韩薇,杨瑞虹.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6,26(3):78-79.

[6]黄皓,袁晓玲.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联合运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12):113-116.

[7]朱虹,刘兰茹,兰恭赞,等.基于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药事管理与法规》多案例教学应用[J].中国药事,2016,30(6):540-544.

[8]唐冬蕾,辛征骏,张珵.基于执业药师人才培养的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77.

篇5

所谓课程体系就是将课程按照一定的原则经过选择和组织而形成的供传授用的系统。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体系一方面是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置的,另一方面它又将培养目标和要求具体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从而对人才的培养产生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作用。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课程体系必须适时调整或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将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各课程之问就可能会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个发展迅速,需求旺盛且很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尚处在建立和探索之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不是靠.-tl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而是靠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是课程设计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在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还必然涉及列课程体系内部各门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方法等。合理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

二、目标导向理论与课程体系

目标导向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目标导向,指任何行为都以是否对目标完成有帮助来考核成果,所有动作都以完成目标作为指导原则。目标导向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实现过程),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设计、选择和寻找目标)。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要符合目标导向理论。以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课程设计。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导向分成四种:一是普遍性目标导向一~基于经验、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求而引出的一般的课程目标导向,从而成为了某一课程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共性目标导向;二是行为性目标导向——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生成性目标导向—_二.在教育环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四是表现性目标导向——在教育情景中不断出现的,在教师的创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中得以强烈表现的。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三、基于目标导向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大学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类型必然是多元的。大学的定位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每个学校都应科学定位,安于其位,争做每个类型和层次上的一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之相对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课程比例最高,学科基础课次之,专业课更次之。教学为主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基础课以够用为度。职业大学培养职业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专业课程的比重最高。

(二)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分为高层次、厚基础、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公共管理办学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要为公众服务,捍卫和提倡公共利益。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要围绕是否有利予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来进行。还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科学管理人才。要遵循应用性原则,即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同时,也重视案例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方面并重。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即要充分考虑和关注社会需要、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设置。此外,还要强化基础,多科渗透,拓宽知识面。

(三)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动态满足社会的需要

应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开办的社会基础是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与此相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不断根据社会变革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加以修订。以河南大学为例,每年都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增设了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方向模块、电子政务方向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工作方向模块社会保障方向模块、劳动关系方向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模块、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方向模块、城市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模块,增开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小组沟通、个案工作、公务员制度、谈判与沟通、管理创新思维、医院管理学、流行病学、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教育投资与项目管理、社区工作、政务礼仪、绩效管理等一系列课程。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调节获得了优化,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四)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科学规律

所谓科学是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管理和倡导三种核心技能展开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模块课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具有层次性,注意先修后继关系。学科基础课是为了确保基础学科知识与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有序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而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是学生能够更深入、细化地研究专业问题、提炼出独特观点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学科基础课应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显现出专业特色,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热爱专业,学好专业,以至开拓专业,创新专业,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要合适。在限制与自由,共性与个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促使通识教育自身达到实现价值的目的,能够对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采用系统学方法优化与构建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体系,兼顾自由和秩序、灵活性和规范性、多样化和专门化、宽度和深度,兼顾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注重各专业间课程的整合,科学合理地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鼓励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普及性课程,文理交叉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3-02

作为人文经管类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案例教学最早被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方法用于管理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将所研究的问题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采集相关信息、数据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说明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得出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甚至是理论的创新。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挑选适当的案例,组织课堂和课后研究与讨论,并对学生针对案例做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与讲解,根据学生做出的解决方案质量给出平时成绩作为激励等。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一些问题与障碍。本文针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进行分析,并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1.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均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例,但目前适合中国本科学生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为了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需要自行挑选或者设计案例。由于教师本人精力和水平的局限,其挑选和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不适用于本科教学。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质量与案例教学的质量显著相关,管理学案例教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与简单的课堂讨论不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复杂与多样,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在某些案例研究与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可能需要部分软件、硬件的支持。但在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需要教师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与演绎,学生不用动手实践,使得许多教学管理者认为《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理工科科目不同,没有必要安排实践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教师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课后自行分析并制作方案。学生课后学习极大地依赖自己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高校教师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就进入高校执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严重不平衡,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其主持分析的案例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由于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往往存在鸿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高校教师难以充分把握、透彻理解所教的案例,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天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由于教师对案例掌握上的不足,可能最终导致所教授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与现实脱节,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4.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作为一门管理类基础课程,根据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学原理》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一开设。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仍保持着高中时“重做题、轻实践”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主动实践、参与课堂讨论与分析的动力。学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学生较低的配合度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与障碍,对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讨论。

1.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为了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必要编制一套高质量的管理学案例教材。虽然组织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编撰工作离不开各大教育教学出版社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管理学案例教材缺乏的背景下,各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原理》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自行组织起来,编制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同时,组织全院多位经济、管理类教师共同编制管理学案例教材,能够有效地减少单个教师编制课程教学案例的个数,节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参编教师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编制少量案例也有利于提高编制案例的质量,进而优化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为了缓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学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宣传与呼吁,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知晓并理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及其带来的问题,争取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加大资源投入的支持力度。同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也应当改变其“经管类学科仅需较少教学资源投入,只要教师站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即可”的传统思想,了解国际国内管理学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状况,对管理学相关学科的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以保障管理学相关学科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3.提升教师能力。主讲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以及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举足轻重。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能力。首先,教师本人应当时刻注意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缺陷。其次,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相关理论进展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学院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水平,进而提升管理学相关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4.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自己难以主动提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讲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案例分析所需知识储备和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采取鼓励的基本态度,为了保护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始终对学生保持鼓励与肯定的态度,支持学生的发散思维,表扬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做得好的部分,并艺术地提出学生未来需加强的方向,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批评与嘲笑。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其分析案例、讲解解决方案时表现的能力相联系,对做案例认真和做得好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加分,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学习,进而提升整个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学管理》等管理学相关的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本文在回顾案例教学发展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以及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研究认为,管理类学科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是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主要有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升教师能力和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本研究为高校管理类课程主讲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5(3):340-344.

[2]王谊.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63-64

[3]贾红.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4-5.

[4]熊勇清.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1):85-88.

[5]秦立栓.论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7-8.

篇7

关键词:管理学 实用性 讲授

一、教学问题分析

1.教材过剩与不规范现象并存

目前,国内市场管理学教材种类繁多,课本质量也是参差不起,大体可以划分为国外外文教材、翻译参编教材和国内学者自主编写的教材等。西方经典外文教材虽内容丰富和质量较高,然而结合的国内各个高校的不同实际情况,适用性有待商榷;翻译参编教材根据翻译者的主观性不同对部分原理和知识点的解释都会有所个人偏重;国内教材有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不够规范,质量相对不高,且存在抄袭现象。各个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订教材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订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密切联系实际、语言表述准确、利于学生接受的教材。

2.课堂单一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本人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有所偏重。部分老师上课过程中一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一人堂”等陈旧的授课模式。这种方式容易进入一种“读死书”的学习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书本”“教师”“学生”“试卷”的学习现象,没能培养出学生学利用所学管理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实践环节不完善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宣讲理论还要深入案例实践。当前的现状多为教师实践经验匮乏,实践部分多凭借与模拟软件,不能系统深入的开展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开展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高校在课程安排环节和教师授课过程中都应该予以重视,避免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教师应该采用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模式设计好实训环节,从认知学习到课内实验再到项目实训,最后到岗位实践(校企合作项目),层层把关,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专业相关技能。

4.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管理学原理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专业必修课程。各高校目前的考核办法多采用试卷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情况,加上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多为理解层面,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松懈,不愿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二、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

1.树立“能动性课堂”的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对部分问题和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和“模拟演练”等形式来加以解决。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等单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最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着力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书本服务于生活,知识应用于工作。以讲授“计划与计划工作”章节内容来说,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积极准备相关案例,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社团和班级组织等学生身边的单位作为切入点去讲解“计划与计划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头脑风暴法”和“5W2H”方法引导学生构思并制定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从形式来说文字表述性强,不同于其它理工科课程公式表述占主导的特征。从课程特点来看它具有综合性、历史性和实践性,从课程职能来说它的知识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管理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授课条件和手段,全方位培养多层次人才。板书授课过于死板,整版的文字表述会消减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现存的演示PPT课件授课和借助flas来描述专业理论和知识都具备生动灵活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应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内容更加鲜活易接受,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网络课堂建设

当今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是:师生面对面解答问题的条件受限、学生课下学习的不同步性和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个例性问题并存等等。为了更好的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对待个例问题进行剖析讨论,这就要求院校及老师要积极开发并完善网络课堂建设,通过网络视频、在线留言和课件回放等形式来辅助学生的课下学习,这也无形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管理学原理”网络课堂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有:课程定位、重难点分析、教学指南、授课录像、课件回放、教案预览、师生互动和案例分析等。这样,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查阅课件和教案以及教师的授课录像来有选择性的重点学习,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给老师在线留言或启动网络讨论来进行答疑解惑。在网络课堂建设过程中,各任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利用E-mail、微信、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了解学生学习动向。总之,通过网络课堂建设最大维度的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使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教学方法依托于教学内容,本文介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情况,同时笔者在探索教学方法过程中同样重视管理学原理教材的选定与课程整合优化。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新型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只有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敬仙,滕德川.管理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1.

[2]左小德.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教育理论,2003(02):33-34.

[3]尹小勇.本科类“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2) .

[4]袁宇,李树超.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3.

篇8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 案例教学法 应用研究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应用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想象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从企业当事人的角度,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培育出智慧的灵性,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于1871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倡,并于1919年得到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邓汉姆的推广,此后成为两学院的教学特色并享有盛名。由于案例教学法生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理论接收者转变为了主动的实践创造者,现如今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1.案例教学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升华、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管理实践,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得到的只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对企业管理到底是怎样的、学习管理学到底有什么作用,非常茫然。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提供的管理案例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实例,使学生进入到一个企业的现实情景之中,通过案例讨论中的角色扮演,学习如何进行管理。他们对管理理论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管理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真知识,并学以致用。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会主动查阅案例的背景和资料,认真思考、细致分析。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案例分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

3.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不提供正确答案,并且案例的正确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案例材料中,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很多学生都表示通过案例教学真正学到了知识,避免了以往的传统教学中的死板,其综合性强,弥补了以往灌输知识教学方法的不足。

三、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分清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模式及其教育观念的区别,还是以传统为主,偏重理论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四、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选好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发点,又是案例分析的归宿。如果案例选择得不恰当,相关因素处理得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选择案例非常关键,要注意方法、原则和针对性。太多或太少都不好,而且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教学,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适合的案例都纳入教学过程中去分析,所以选的时候要注意:新颖性、针对性、现实性、典型性、差异性,即要针对管理学各章的核心知识点选好案例,因为管理学中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各类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应了解、分析不同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案例要贴近生活,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课程加强认同,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

(二)合理引导分析思考案例

在确定了教学使用的案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提前看案例,并预习有关管理理论、原则和与案例相关的背景,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所要学的理论和背景有大概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也可以有深度地分析案例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用。教授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大胆地思考、推理、判断、论证。

(三)展开集体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深入案例、体验角色、积极思考。通过倾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作为配角,要善于指引,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提示,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课题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尽量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深度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应注意最后的总结,让学生明确正确的方向。

(四)成绩评定

案例远不止一个标准答案,在具体考核中不能仅仅按照书中的一个片面的标准定夺学生的成绩,而应该从学生分析步骤过程和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足性、结果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新颖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检查和评定他们的具体成绩。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立据、有见解、有新意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另外,应该注意尽量让学生有公平的机会发表言论,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判断对错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评分时,对于有新意的方案和有自主见解的案例分析答案另外加分。

除此之外,良好的教学硬件也是保障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设施的需求不同,例如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专门的微格教室,有效的案例教学要求建立配套的案例讨论室和案例教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设施难以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为保证案例教学效果,高校要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案例教室的建设、多媒体网络的建立、案例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等现代教学手段。高校应鼓励教师撰写和出版案例分析专著,使教师和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案例教学的教与学上,强化案例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可以根据管理学教学具体情况,多综合运用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群.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优点及存在问题.高教高职研究,2009(35).

[2]程婧.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王谊.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3-06,6:63-64.

篇9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强调本土化教学,通过本土化教学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高职管理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推行本土化教学,通过本土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满足企业对本土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本土化教学;管理学;高职

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走“本土化教学、职业化教学”的人才培养路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地企业对本土化管理人才对需求,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管理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主要是对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进行总结。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也强调要提高人才的应用性,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式中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需要对其进行本土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管理的艺术必须来源于实践,而且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能够对社会经济管理进行直接的指导,更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学生就业之后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传统的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的本土化教学强调要通过真实情境来使学生在无意识、非正式的情况下来获得知识,其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理论,强调通过本土化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具有整体性、体验性、审美性、亲和性、直观性、典型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体会[1]。

2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的具体对策

2.1搭建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的教学体系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两个方面。

2.1.1推进课程体系的板块化在搭建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课程体系是应该以“素质为本、岗位为重、职业为先”为基本原则。板块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将学校培养和企业锻炼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以学校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打破原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要将综合性考核评价作为评价主体,打破原有的以终结性考试为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2]。在板块化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从而使学生与管理专业接触的时间得到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2.1.2建立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重中之重。本土化的管理课程教学应该以全面性、应用性、实践性为特征,打造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内进行课程内实训练习,每学期1-2周。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包括暑假),学生要经历约3个月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是在企业中对管理程序的整体过程和各个环节进行熟悉,在生产一线中学习相应的管理技术和知识。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学校可以推荐和安排管理专业学生到对口的企业进行上岗实习。同时学生在整个在校阶段还可以实行自由化的自主实习,也就是积极利用寒暑假、周末和课外时间,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管理。

2.2积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了促进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本土化改革,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起来。

2.2.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能够用轻松、愉悦的课堂游戏,将抽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例如要让学生完整地认识抽象的四大职能,教师在对管理职能进行总结时可以使用“举棍子”这一课堂游戏。

2.2.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本土化教学模式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与实际联系的比较紧密,因此经常要使用到案例分析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针对本堂课讲授的管理理念以及学生提出的管理问题,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选择本土化的案例,提高案例中的研究价值,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但是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影响,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路来分析问题,并通过多视角来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提高自身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2.2.3体验教学法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可以使用体验教学法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校外基地,与当地的企业开展产学合作,轮流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开展体验教学,在企业管理者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就任相关岗位,并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以教学进度为根据,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对管理实际进行了解,了解最新的管理知识,和现实的管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存在的管理现象,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来对其进行分析。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例如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或者寒暑假,对当地知名的企业家进行访问。学生通过与企业家的直接对话能够获得管理方面的启发。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后续讨论并形成文字材料,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思路,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4]。

2.2.4加强校企合作高职的本土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管理方面各显身手,这也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本土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积极利用这些本土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与当地企业和企业家取得联系,使学生能够受到企业家的直接教学指导。管理学教师也要积极搜集和整理当地的典型管理机制和典型案例,以此为基础来对教学进行组织和设计,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当地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理念、新信息和新动态,从而使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富有效率和活力。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也能够直接将自己的人才需求反馈给高职院校,开辟人才选拔的窗口,达到双赢的目的。例如本校与本地一家知名的乳品企业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以该企业作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案例,将其引入课堂。在管理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企业的社会责任、品牌打造、企业文化、融资上市、高速成长和创业历程等方面蕴含的管理知识进行学习和探讨。在2008年的乳品行业危机中,该企业也受到了波及,但是该企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危机管理,逐步摆脱了困境,这也给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危机管理的范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加深学生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也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中应该积极推行本土化的教学改革,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实用性。在管理学课程中实行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延长学生对管理学专业进行了解和接触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随着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管理的本土化,对本土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该顺势利导,通过本土化教学来培养本土化管理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11)

[2]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

[3]饶文军.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0(04)

篇10

1 引 言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既具有抽象性与科学性,又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因而管理学的教学也就必须同时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这就要求对管理的基本理论有透彻性的理解,并能够活以致用。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管理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创新。本文在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对小组讨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2 目前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方法不灵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不高

管理学中涉及较多的抽象管理理论与概念,只有灵活的穿插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很好理解把握。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标,即: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教师授课展开的,教师大多数是站在讲台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除了在案例分析时学生才有机会参与教学互动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学生一味被动地听,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在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导致本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管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量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会增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2 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仍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也通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在考核中体现不出学生的创造性,使得有的学生只是在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概念,课程学完以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一点提高。有的高校是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加权平均,通常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大部分比例,虽然平时成绩占了一定比例,但课堂容量大,课时有限,不能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23 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学习方式不适应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一,对于大一新生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而大学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自主性、选择性、专业性和探究性,因而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对于所学专业,由于大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特别是对学管理学这类社会科学类课程,许多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与基础教学中答案唯一性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属于人文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确定性,因此,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满足常规的理论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加强小组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要点

31 划分小组

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是否具备互补性、思维逻辑的多样性等特点。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太多可能出现有些学生没事做的现象,所以人数控制在5到6人比较合适。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组织、协调工作,如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推举小组的发言人等等。划分小组的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巩固所学知识。

32 小组内部沟通

教师要提前分给每个小组任务,如课前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讲解,评比出哪个小组讲的最精彩。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够讲的更好,需要小组内部成员在课下进行充分的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的讨论,要很好的进行沟通合作。

33 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中应发挥引导作用

在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小组讨论的“主角”,而教师则是小组讨论教学的“导演”。小组讨论虽然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引导作用。在实施小组讨论教学时,课前要充分准备讨论材料,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所学框架范围内进行积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小组讨论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4 小组之间的辩论

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案例观点进行辩论。比如对管理学中的分权与集权的权衡问题小组之间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5 正确平衡小组讨论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体系

小组讨论教学法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它不能完全替代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应该使小组讨论穿插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小组讨论只有在对理论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