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艺术生文化课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艺术生文化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艺术生文化课

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课到课率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校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大量添加,科技教育逐渐规范化,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占据主干地位,科技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但目前高校所出现的一个普遍的事实是,作为高校课程设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课,大学生却对其不怎么“感冒”,到课率始终偏低。艺术特长生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这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现通过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别访谈等方法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到课率低的原因进行探究。

二、研究过程

在充分讨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专家进行进一步论证,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重点后,即着手调查,我们主要使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适应性检测问卷”,对2009、2010级的室内、环艺、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态度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统计进行归因分析,进行了文化课教学现状调查,对教与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实施阶段,从以下几个子课题开展研究:

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研究

分析教学现状,对传统课堂和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反思,通过改革文化学科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实施教法创新,进行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科渗透,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需要,丰富艺术生的文化内涵,夯实艺术生的文化功底。

对艺术生的学法指导研究

针对艺术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学法交流等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对艺术生的班级管理研究

通过加强艺术生的心理辅导,加强班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为艺术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空间。

艺术生个案研究

根据典型艺术生的学习、心理、行为等制订落实矫治方案,完成案例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初步理清了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发展低兴趣的原因:

通过在学生和老师的调查中我们知道了艺术专业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由主客观原因导致的。

(二)初步理清了艺术类专业课与文化课两类课程的关系。

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也存在着一致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它们是相生相伴,尽管表现的方式不同,但表达的内容上来说,它们具有相同性。尽管思维的形式不同,但它们具有互补性,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它们具有相通性。尽管要求的能力不同,但他们都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要做到二者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二者相融相通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学科参透,使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教学效益相互促进。

(三)构建了艺术类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有效策略。

1、将文化课的教学内涵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以文化课程促专业课程。

2、将专业课的艺术形式借用到文化课的教学中,以专业课程促文化课程。充分利用文化课课堂教学这个载体,挖掘科学美育因素,激活课堂教学。

(四)提升了学校对专业课与文化课两类课程的教学管理。

做到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协调发展,除了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外,还必须优化专业课与文化课各自学科的教学过程,减少因各自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不高而导致的教学内耗以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应有别于普通文理科大学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应遵循下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认识水平,以及国家教育部对文化科目的具体要求,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目标降低,难度下调。大胆舍弃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

(2)教学方法的选取

1)坚持“低起点,小步走”的原则

2)坚持“分层教学”的原则

3)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

艺术专业学生转差的难度相当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失去耐心,难免出现烦燥,滋生怨气,言语之间不免会刺激学生,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求教师调整好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与学生交流,多用言语激励,目标激励。

(五)有效的改进和指导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方法。

要做到文化课与专业课协调发展,除了改革学科教学传统模式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忽视学法指导,即过分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及其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自身教法的合理性;而往往忽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对教法的接受程序,忽视学习主体一方的认识、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等。因此,重视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六)探索对艺术专业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做到专业课与文化课协调发展,在加强对艺术专业班级的文化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艺术班的班级管理。

1、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艺术专业学生性格活泼好,思维活跃,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自控力较差。在中学时就与文理科的同学有明显的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学生人人都有理想,个个都希望自己能走上属于自己的艺术设计道路,但是他们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忽视自己人文素养的提高,他们有个性,却不愿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其行为或多或少地也带有艺术化,表现为行为自由,纪律松散,穿戴出格,口带秽语,从众心理,强人出头,有些学生常常身染一些恶习却美其名日:“艺术个性”。

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的机会更多的是在真正的合格公民之中,一个连做合格公民都成问题的人,成为人才的机率则是微乎其微的,成才先成人,成人首先是要成为文明人,在班级管理中同,要求学生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艺术专业班级的班级管理应“艺术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艺术专业学生性格敏感,容易冲动。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针对艺术生的实际,要更多地用德与情去感召学生,规范学生,把外在强制力变为内在约束力,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站在学生角度模拟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效果,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我们要求辅导员在管理中讲究工作艺术,做到几个结合。

①理论疏导与感化疏导相结合。

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利用班会民主讨论某一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避免了空洞说教,了解班情学情,摸清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情感脉博,做起工作来有很强针对性、说服力,学生信服。利用入学教育和班会的时间共同欣赏至情至性、感人至深的名家名篇,一起感悟人生。在期末总结班会上表扬学生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缺点提出希望。

②集体舆论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通过以学生主体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约,让学生体会到班级这个小社会里遇到问题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和导向。同时,加强了对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许多班建立了后进生档案,追踪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与之接触的社会成员、班主任,他们较信服的科任老师及相关教师经常也他们谈心,定期与家长见面,方式进行教育,事前预警而不是事后调节。

③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严格要求不等于一味惩罚学生,尊重学生不等于纵容学生,对于犯错误学生,辅导员处理灵活、方法得当,如对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求全责备,对于经常犯的小错误,少采用疾风骤雨式的方式,对于严重违纪学生的处理,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这样一个案例:环艺3101班学生郑可人,性格活泼,兴趣广泛,待人热情。小时候曾参加过绘画比赛,参加过演出。到处是一片赞誉声音,周围都是羡慕的眼光,无形中形成了他的虚荣心。中学时候由于过多的社会活动使得他的成绩下降,不为人所注意,后来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故意穿出一些出格的衣服、作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引起别人的注意。经过高考进入大学后,他也准备混日子,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上课不听讲,故意与老师对立,其表现很让老师头疼。辅导员屡次找其谈话也没用,许多老师想劝其退学以减少麻烦。辅导员了解到其父早年承包工程赚了些钱,后来由于劳累过度得了严重的风湿病,他对其父母很孝顺,外出打工就是因为他不想父母操劳,辅导员主动到医院去探视他,并托人找来治风湿病的药方送给他的父亲,通过谈心,让他知道其父母对他的期望,让他知道做人的责任,并用学生的事例激励他;经常在他的作业试卷上写一些鼓励的批语,在知识补差的同时鼓励他要有恒心意志毅力;在他小有成就时又提出新的目标,到大二下学期,他象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母亲在一次和辅导员的会面中谈到他的表现喜极而泣。

3、艺术专业班级管理应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艺术专业学生胆子大,好表现,把很多职责和事情交给学生去做,他们会想出很多老师想不到的点子,提出很多新花样,把全班学生组织到活动中去,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将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实行轮流值日,轮流班长等,通过征集文明用语,校园警示语等,在校园广播、校园卫生、黑板报、寝室是我家、校园环境设计等方面让学生体验管理、学会自律。

4、家校合作管理,深化德育教育资源是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

实行与家长定期联系机制,进行班级情况通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一齐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们强调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群体更是影响学生个性的德育环境,每位教师都应有德育使命感,重视自己的言行修养,树立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思想,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召学生。

四、问题与讨论

1、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理论层次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着交流和互补关系,受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文化层次的局限,研究主要停留在操作应用层面,着重于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对于两者的理性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且,对于两类课程的处理,还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个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综合研究,我们对此研究不够。

2、艺术专业班级的教学是一种全新探索,艺术课程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国家学校需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法规,建立科学有序的评价体系,确立评价原则和标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评价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3、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要使交往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低蕴不足,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品行不端等现实值得重视,怎样在培养艺术生专业课与文化课协调发展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有效的解决此类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4、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自己首先应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应善于发现的挖掘文化课和专业课中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共同点。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两类课程的关系认识不足,影响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有效的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祺.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陈勇著.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黄艳梅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

篇2

1、艺术生报考文化专业课不加分:艺术类考生报考普通文理科专业已经没有加分政策了。

2、艺术生可凭特长报考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只能凭专业考试成绩报考艺术类专业,想要报考普通文理科专业只能凭借高考文化课分数,艺术类的特长是不能加分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建构;数学问题价值;智慧火花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难以用精、用巧的教学艺术. 关于课堂教学提问,我国最早、体系最为完整的教育论著《学记》中就有记载:“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 这是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最经典阐释. 此外,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 由此可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如果运用恰当,对于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发现、理解新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起点,创设最有价值的问题空间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在已有知识水平下设置问题,引起认知冲突. 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已有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 于是他们会积极思考,将“失衡”变为“平衡”. 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习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下面是《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新课引入教学片段:

教师:什么叫函数?函数的解析式通常怎么表示?

学生: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记为:y=f(x).

教师:如给出x=2,则函数值为多少?

学生:y=f(2).

教师:那么如果给出函数值f(x)=0,你能求出对应的x吗?

学生:能.

教师:f(x)=0这个表达式叫什么?

学生:方程.

教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函数与方程之间有着十分紧密并且微妙的联系.

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粗略建构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微妙联系,也在此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相结合的思想,为下面研究函数的零点做好认知铺垫. 此堂课以问题形式引入,通过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通过问题感知函数与方程之间联系,过度自然且与课题紧扣. 教师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设置“矛盾”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于是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看教学案例:

教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教师用“”的语气询问,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引起学生注意)

学生(齐答):会.

教师:(出示)求解方程lnx+2x-6=0.

此问题,学生很难利用已有知识求解,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探索热情,为他们能围绕问题,把课堂教学不断引向深入,使他们在这样的空间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二)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害怕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他们怕那样提问题就不具有开放性了,就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了. 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有些片面,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能有效发散,一些不合时宜的不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反而会让学生“误入歧途”,导致课堂的低效,也未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

下面是《“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杨辉三角”,寻找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教师:观察“杨辉三角”,你能发现这些二项式系数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1:首尾都相同.

学生2:形状为等腰三角形.

教师本想通过问题,让学生得出C=C=1,C=C(n≥m),C=C+C等结论,但是教师的提问范围较广,让学生不知从何角度进行思考,问题没有指向明确,所以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也没有达到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调动. 教师把问题进行修改,请看案例:

教师:横向观察“杨辉三角”,你能发现这些二项式系数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C=C=1,C=C(n≥m). (学生容易得到这样两个性质,只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的,这样的问题就为学生指明了思考方向)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相邻两行之间二项式系数具有何性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得出)C=C+C.

教师:请同学们从纵向角度(斜着看“杨辉三角”),仔细观察这些二项式系数又具有何性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C+C+C+C+・・・+C=C(n≥r+1).

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贯穿课堂,问题指向明确,利于学生思考,从而真正达到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达到了问题助于课堂高效实施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层次性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授课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够回答,即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上,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过难或过易的提问都不利于课堂教学. 问题难度过高,超越了多数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导致学生认知焦虑,不利于培养积极的课堂氛围;问题难度过低,起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 问题的实质要从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思考. 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就要求选好、选准提问的角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下面是“映射的概念”教学片断

教师:请看下面这个问题:

A=B=R,f:取倒数;

A=B=R,f:平方;

A=B=R,f:乘2加1;

A=Z,B=R,f:取以10为底的对数;

A=N,B=Z,f:取绝对值.

①以上哪些对应是映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②判断是与不是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是什么?

③你认为映射这一概念包含几类对应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映射的概念,也为学习反函数奠定基础. 比起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映射”更能激发学生思考.

如何有效建构提问

提问并不只是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解决,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 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有策略性地提问,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这样的教学对话,才能真正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鼓励、诱导学生参与提问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提问主体偏颇,难以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 我们的许多教师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轻视了学生的“生成”. 表现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甚至无视学生的提问. 这导致课堂提问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新课标指出,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虑,让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畅所欲言. 学生不仅仅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而是要更多地充当“活动者”、“参与者”的角色,让课堂真正焕发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比如在《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教学片段中,通过探究学生认识了复数,了解了复数的概念,知道了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a,b∈R. 但是学生在概念构建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a是一个数,bi是一个数,那么a+bi是一个数还是两个数呢?”这个问题是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此时教师急于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对此只是简单地给予了解释. 但这样就只是这位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大多数学生根本未对这个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这个问题也只能是少部分学生的问题. 此时如果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继续提问:“你们对于这个问题有怎样的见解与看法?”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究与发现. 学生容易类比有理数加无理数结果为一个数,如:2+=2;也能迁移到小学所学过的整数加分数为一个数,如:2+=2. 这样才真生体现学生做主的课堂. 此时就要求教师将“生成”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不固守思想中已存在的预设的教学方法,有着辨别教学情境的敏锐力,能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即时性地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

(二)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

学生课堂上的回答反映出重要的教学信息,反映了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问答进入学生的大脑,思考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面对学生课堂上的回答,教师要巧妙运用教学机智,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 学生在探索新知时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困惑与问题,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回答漏洞百出,此时需要教师冷静对待. 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被发现.” 学生在课堂回答中的错误反映出他们真实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切入点,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者启发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推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建立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究知道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 教师问:“如何寻找函数的零点?”某学生马上回答:“算出函数的Δ,判断Δ的符号,Δ>0,则有两不等根”. 在此学生回答后几十秒钟,马上就有学生发现问题,回答道:“对于Δ的情况,只是限于二次函数.” 由此可见,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仔细倾听他们的回答,思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及解决问题.

(三)追问探路,探寻学生的真实思维

“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 一些教师因过多预设,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 因此,教师应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当学生给出课堂回答后,教师要继续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 这样的深度追问能够帮助学生减少盲目回答的消极心态,诱导学生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 在亮点中“追问”引领,引领学生深入本质. 自然发现规律,造就课堂教学中的一片精彩. 比如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片断中,在解决问题“求解lnx+2x-6=0”时,通过前面函数与方程的学习,以及零点存在定理研究,学生得到了这样的解答:

学生:函数f(x)=6-2x与函数f(x)=lnx的图象交点就是方程的根.

教师:为什么?

学生:方程根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零点问题,于是我将方程转化为lnx=6-2x,即函数的零点就等价于函数f(x)=6-2x与函数f(x)=lnx的图象交点的横坐标.

学生:但是我能确定这个方程有解,但是我求解不出这个方程具体的根?

此时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继续询问:“有同学能够帮这位同学解决她所遇到的困难吗?”这个问题正是下节课要进行探讨的问题,此时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课下进行积极思考与研究,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 教师说到:“其实我也不知道具体零点是多少,但至少我能够初步判定这个零点大致所在的区间. 你们能吗?如果能,是否能把这个区间的长度缩短到最小(即二分法)?”学生不仅通过自主研究解决了一个问题,做到了思维清晰讲解清楚,并且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 学生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已经说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且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真正的发展.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

(四)善于等待,给学生思考时间

等待时间是完成教学对话的一个关键问题,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 这里等待时间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后,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包括学生回答后,留有时间思考,延迟评价;还包括学生提出问题后,留出交流的时间.

篇4

关键词 高师生;数学文化;数学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57-02

1 引言

近代因为数学发展的停顿,使科学应用失去了有力的臂膀,又因数学在理论上的突破而使科学应用大步前行,亦将数学应用的触角向多个维度伸展,到了一个出乎人们所料的境地。来具体地看一下数学应用的情景:近代数学的广泛施展应用始于自然科学,如天文、物理、化学等领域;随后至19世纪,数学逐渐在人文、社会、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发展中饰演愈发关键的作用;至今天,数学进一步向更深层次更广范畴拓展着它的威力,直接间接地取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位于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学习内容中,有很重要和必备的数学知识,可在军事实践中起直接的作用。此外,还需学习深层次的数学知识,且这些跟军事实战无径直的联系。徐利治教授到访美国时,被西点军校两次聘请做有关数学文化的讲座。可见,在数学课程上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体现了对学员的高品质内涵的要求,着眼于将数学文化的风致内敛于心智,使其在军事活动中拥有超强的能力和稳定有序的机智。

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应从多方面提高数学应用意识的培植,应侧重对学生数学专业知识的造就。但是亦要在数学人文素质的培育上有所安排,否则会影响到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高师生数学全局观点的形成发展,还会阻碍整体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和提升,使高师生将来面对学生时,数学知识系统受限,数学人文修养不及。

2 新课程改革的重视

在新世纪起始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至今已经历十三年了,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都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放在了高至“基本理念”的层面来重视,要求“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1],“提高实践能力”[2]。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本身来源于实践,扎根于深深的实践泥土中;另一方面,数学的前途亦在于应用至实践中,离开了数学应用,数学就是无本之木。故而,对数学高师生就须重视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本文着眼于通过开设数学文化类课程在此方面的作用,以期取得效果。

3 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十条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即“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3],进一步将数学文化定位于“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并具体要求应该将数学文化潜移默化到高中数学课程中去。故本文的想法是首先应该对高师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从而提升其数学应用的意识。

4 数学文化课建设的实践

通过架设怎样的桥梁将数学与文化关联起来,这是一件需要尝试的开创性工作。在国内,已然有专家学者在此进行了开拓。徐利治教授将对极限概念的理解辅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蕴,让学生去体会变量无限趋近于0的变化境遇;张奠宙教授用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极限的意蕴,并将“无边”与“不尽”对应于“实无限”,“萧萧下”和“滚滚来”对应于动态的“潜无限”,让人很实在地体会感受极限对人们思想的冲击;张奠宙教授还通过广为人知的用在语文中的对仗技巧和对联的特性,把它们和数学中的变和不变的纯数学关系及几何图形的对称关系进行关联。藉由这些精炼的文学语言,让相关的数学知识便成为这样有韵味、意境、精炼、传神而神韵爆棚,从中既展现了数学与文化的密切渊源与联系,展现了数学文化的层面,又在数学文化的展现中呈现出数学广泛应用一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这些出现于数学课堂上的有关数学知识的文化片段,算是数学文化的某些小插曲吧,则在专业性上深度融合数学与文化的组合体即是有关数学文化的专业课了。在国内已有了一些尝试,顾沛教授领衔的命名为“数学文化”的选修课程,在2001年于南开大学首开讲坛,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所定的课程目标包含要培育大学生的两种素养――数学素养与文化素养,以让大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为最高目标,而非为课程而课程。确定的课程内容被分为34学时,包括的材料尽量对学生有吸引力,如黄金分割、芝诺悖论、数学发展中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韩信点兵等。着眼于透过数学知识展现数学思想,不以过深的数学知识为载体,面向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以求可听懂,能激发有所思有所想达到有所获,实践情况获得很大的成功。

2006年春,李尚志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文科研究生开设数学大关课程,亦有此方面的意蕴。这门课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中的情节,展现数学家如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和人类思维中面临的问题,使他们看到数学家如何创建起来这座数学大厦的,以此来展露数学的功夫与吸引力,感受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和威力,力求提升文科生面对数学的勇气自信和兴趣,使其感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陶冶。

以上两门课程在非师范大学取得很大实效,为各类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也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使高师数学文化课建设得到深切的启示和感悟。

5 高师数学文化课建设

上述的创举和努力,前者是插曲式的片段化,后者主要是针对文科生开设的,对于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而言,无疑需要再做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下述方面着力创设一门数学文化的专业课,以期达到前述目标。

1)对高师数学专业,在针对的内容与学时上需要扩展。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在推行过程中,就因学时少以及与主专业差距大而显现得难度高等因素,不得已将很多优秀的数学文化的材料去掉了。若面向数学专业,在学时上加以弥补,增加更多的素材内容进来,就成为必要和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课程的系统化方面做以提升。前述的两例课程是以专题为载体,可以按照数学史或数学发展的脉络统整课程的架构,组以厚实的内容素材,将其打造为有血有肉、独立性较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程。

3)对架构的填充,以数学史、数学哲学等素材为主体,辅以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让它们互辅互助展现文化底蕴。数学文化本就是数学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孕育,又与其他因素互相影响渗透而生的。数学史有着本然的数学文化的意蕴,不过勿专注于数学专业知识的演进,而要在数学文化底蕴上着力打磨数学史等内容的取舍与添加,在其中潜入数学文化。如出身农民的数学家于振善是尺算法等多种算法的发明者,做过木匠,留下了通过称地图巧妙算出地图面积的佳话,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很感兴趣。一方面展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魅力;另一方面在人文层面上体现了他的努力研究、善于思考的创新精神,从中呈现数学和文化的联络。

藉由本课程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文化底蕴会伴随他们一生一世,会潜在地在思维中发挥作用,这何尝不是数学的应用所在呢?

承担中学教师培养的高师院校应为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支撑,直接办法就是相应地在课程设置上靠拢改革,将高师生直接打造成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代教师,不是数学教育之幸吗?借助数学文化课程的切入为高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开辟新途径并打开新的应用领域,期待它能为数学课程改革和高师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推进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淡化,双方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性愈加突出和明显。在该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就越发严格,由此艺术教育也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情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对学生美和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艺术社团一直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艺术社团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同时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对大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内关注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的管理,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推进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艺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性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艺术教育的天然弱性,可以更好地走近每个学生群体中,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B。农科院校作为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学生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因此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重视在农科院校中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农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里的艺术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兴趣,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还满足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农科院校内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前大学校园艺术、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还会带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兴趣培养的舞台,弥补以往应试教育阶段带来的一些艺术素质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出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由具有相同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队即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以及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艺术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构成,因此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增加学生个人能力,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 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存问题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院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农科院校由于缺乏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农科院校建设面临着“制度―硬件―队伍”三大困境。

2.1制度困境:社团管理制度缺失,有待健全

在调研了解的五所农科院校中均发现艺术社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因此大多数艺术社团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社团成员招募的规则明细、成员的管理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运行等。

此外,从社团成员的管理从属关系来看,仍存在分工合作不明确的问题。在社团中包括社团干部和普通会员两类学生,但由于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明确,因此经常会有部分社团干部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社团内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整体的核心力。

2.2 硬件困境: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足

与其他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是,艺术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而且很多艺术社团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器乐设施。但是从目前了解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便有也仅能满足基本开会需要,无法进行日常训练或者排练节目。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社团没有固定的配套器乐设备,大多数都为学生自行携带,因此也给社团学生在某种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带来了局限性。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乐器或无法支付高昂的乐器租用费。

2.3队伍困境:社团干部及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科院校的社团管理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社团内的学生干部以及专业师资指导力量的不足。

2.3.1 社团学生干部方面 艺术社团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一刚加入的时候,学生兴趣最浓、积极性最高。但是到了大二,选择是否留任的时候,很多人对社团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觉得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因此就会放弃留任,有些即便留任了,也没有太大的兴致将社团进行更好的管理创新。这种“留人荒”的现象,基本成了最困扰农科类院校艺术社团建设的问题。

2.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指导 与其他社团组织不同,艺术类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现在不少学校的艺术类社团虽然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大多数都是“挂名”,并没有在实际活动开展或者社团管理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很多艺术社团都是因为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很多活动缺乏专业性而最终变成了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

3完善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端正高校艺术教育态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早期以专业性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案不可避免地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农科院校是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在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部分高校持有“?术无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重农轻文”的教育局面,这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科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端正轻视艺术教育的守旧思想,重视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社团,与时俱进,并结合农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提升艺术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3.2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艺术社团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艺术社团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将人、资金等社团资源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条文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还需配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高校领导、专家和社团负责部门组成艺术社团管理小组,对艺术社团成立严格把关,注重建团目的和社团发展计划;完善评价体系,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内自评,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定期考核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和活动成效;以考评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基准,定期对表现优秀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制订对考评不及格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监督,避免活动敷衍、社团人员队伍懒散等现象。

3.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投入力度

强化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指导,依据艺术社团类型配备一位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思想指导、知识指导、活动指导以及相关事务管理。其中,指导老师需严格审核社团活动,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社团活动;协助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议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各类艺术社团指导老师组成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社团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艺术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艺术社团的运作资金作出合理计划,根据社团的年度发展计划发放相应的补助资金额度。丰富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校内补助,还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出席一些企业公演以及提供有偿的演出来筹集活动资金,从而为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对艺术社团活动配备必要的器具、设备和培训场地等。因此,为实现艺术社团的成效和影响力的最大化,高校应积极给社团提供有力的人才、物质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篇6

一、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课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家长,老师,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不够充分。认为艺术类中职生只要能够树立相对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即可,而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才能帮助学生在社会上生存。

更有部分家长把职业学校当成是管理问题学生的场所,只要学生不犯原则性错误,对学生的学习问题不予重视。

(二)文化课教学内容对艺术中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由于艺术类中职学生有高考需求,在文化课堂上普遍采用是普通高中文化课教材,对于中职生而言,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另由于中职生在课程安排中还需同时学习专业技术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只有时间将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后巩固,答疑等课时严重不足。种种因素都导致现有的艺术类中职文化教学课时无法满足中职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需求。

(三)艺术类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

就现状而言,目前艺术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且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部分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有排斥甚至抵触情绪。文化课学生到课率低,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职教师的难题。

(四)艺术类中职文化课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

对中职文化课教师而言,在有限的文化课教学时间内,面对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学习兴趣的中职学生,教学难度要远远高于普通高中。除了常规的课程设计、教研、教学等压力之外,艺术类中职文化课教师还要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障碍问题,在心理上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教学对策

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现代化德、智、体、美综合素质高、艺术气息浓厚的从业工作者。教育部强调深化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对艺术中职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以下是几点创新改革对策:

(一)加强文化课教学管理

提高文化课程在艺术类中职教育中的地位,文化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并重。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中。

艺术类中职文化课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拉近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关心,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及现实需求,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提升学生对文化课教师的认同程度,从而提高文化课吸引力。

(二)科学规划文化课的教学课程安排

根据文化课教学经验和学生文化课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水平,和合理分配文化课专业课课时占比,专业文化两手抓,两不误。在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比例安排,例如,在高三阶段,上学期考虑学生艺考需求,在满足复习要求的前提适当降低文化课占比;而下学期则以文化课教学为主,帮助学生全力冲刺艺术类文化高考课程。同时,根据艺术中职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合理安排文化课程各科目学习时间。例如,在对艺术类中职生的调查中显示,语文学科的课时占比可相应提高。原因如下:首先,语文是最基础的学习课程,学生掌握程度高,学习效果显著。另强化语文学科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相应的提升,帮助学生提升其对其他艺术事物的理解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

(三)优化艺术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手段

艺术类中职教学的教学手段也需要作出相应的更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引入艺术思想与文化课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适时的引入一些课堂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学校更应该与时代接轨,增加对媒体式的课程教学,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互联网也能将文化课书本上显得枯燥的文字更加具现的展现出来,让文化课的学习摆脱枯燥,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7

在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叫“基础课部”或“公共课部”,属于学校二级教学职能部门,负责安排、承担全校文化理论课教学工作。这种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在文化课教师自身专业圈子内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开展同行间学术交流。这在一般的大中专院校没什么问题,但在艺术院校,这种体制的弊端却显而易见———文化课教师无形中与专业教师、专业教育“楚河汉界”,相互隔离。在专业艺术院校,专业首位是铁定法则,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也易助长学生“重专轻文”,文化课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没地位,属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边缘化,找不着归属和成就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举措: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归属到专业院系。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打破专业与文化的藩篱,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我校进行了大胆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权限从基础课部划归到各专业院系。在这种新体制下,文化课教师和专业院系双向选择,专业系自主聘任,文化课教师开始成为“某某专业院(系)的老师”,主要在所属专业院(系)承担教学,教学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学(基础课部架构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权剥离,只总体统筹、指导、协调各文化课教研组的业务教学)。一开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质疑,主要来自文化课教师自身的反对,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群体本来就没地位,现在被“四分五裂”,担心更势单力薄,更没有归属感,甚至连小群体的归属感都会丧失殆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这种体制的优势却日益凸显并被实践证明:首先是打破专业与文化人为割裂、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举措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专文相济。其次,文化课教师利用自己学养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参与到专业建设、艺术实践和学生管理中,增强了专业院系的人文氛围,提高了专业院系师资队伍的文化水准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课教师通过教学、兼任班主任、参与专业建设和艺术实践等,服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也会慢慢觉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从而感到越来越有成就和归属感。在一些专业,文化课教师甚至同时也就是专业教师,如语文课教师之于编导专业,英语教师之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双语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课教师还能在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学实践地融入中吸取养分,积累教学素材,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水平。其三,文化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无形中也增多了,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在学生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陡增,教学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当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文化教学发生冲突时,在一个院系也便于协调解决,防止出现专业教学冲击文化教学的现象。

文化课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仅要主动了解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还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二者融通的结合点

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成为对艺术能略知一二而不是完全外行的人。教师要主动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了解各艺术门类特别是所教专业的概况、艺术特点、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等等。同时,主动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积极参加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贴近专业的例子便能信手拈来。其次,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专文融通的结合点。从课时分布来看,语文、思政、英语是艺术院校三门权重较大的文化课程,笔者就以这三科为例阐释说明。文学本来就是艺术的重要构成,因此在各门课程中,语文无疑和艺术是最为贴近的,只要有意留心,结合点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位优秀的年轻教师,提出了将语文课定位于“人文艺术”课程的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力图寻求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赢”,笔者很是认同。这位教师在教授戏曲文学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课文时,采用“读、演、评、创”的教学方法,甚至将表演教师请入课堂,协作完成课文教学,这种教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效果不好都不行[4]。思政课是大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看似与艺术相距甚远,结合点不好找,其实不然,艺术与政治同属社会意识形态,同在上层建筑范畴,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在导言课讲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列举诸如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电视剧《亮剑》、《潜伏》,歌曲《走进新时代》、《北京欢迎你》等等深受大众喜欢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来阐释主旋律之于艺术的关系,让学生轻松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心悦诚服地认可课程学习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欣赏与学唱、两人或多人分组带表演地诵读课文、英语短剧排演等,都能自然地达到专文结合。当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文化课紧密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这一结合应是“有机”的,即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的专业知识必须与所传授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不能为了结合去简单地生拼硬凑、生拉硬扯,更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口味,把文化课上成说唱逗趣的“仿专业课”,实际上这也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更会偏离文化课本身的价值功用。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从中寻求文化课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目前艺术院校文化课使用的教材大多为统编教材,脱离艺术院校学生实际较远,不能很好适应艺术院校教学,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这两门主科。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善于取舍教学内容,以现行教材为蓝本恰当做好“内收”和“外扩”工作,即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学生的专业职业发展需要来选取教材中的内容并适当增补教材外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文化教学跑偏、脱离专业、脱离学生的状况。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改与科研公关,整合现行教材,确定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更高层面上,可加强校际同行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写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如果说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那么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往往从美的角度而非纯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因而教学更要强调方法和艺术。各门文化课在教学方法上既有基于学科特点的个性,也有同为文化课程的不少共性。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共享:第一,“艺术”地导入教学。即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艺术专业知识,如歌曲欣赏、影视剧作点评等来导入教学,如在思政课讲授改革开放内容时,笔者以明星校友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导入教学;讲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内容时则选择了明星校友雷佳演唱的《领航中国》。第二,善用教学策略与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多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性、情境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勤思考、会动脑、能动手。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作家保罗•弗莱雷曾指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5]以笔者经验,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中恰当运用的提问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实践体验法等都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好办法,如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排演创评,英语教学中的表演猜词、英文歌曲欣赏学唱、英语短剧排演,思政、历史课的课堂小辩论、三分钟演讲、情境模拟与表演、社会调查等等。第三,充分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形象生动,视听冲击力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舒缓听课疲劳,提高教学效果。制作精美的课件还是一种审美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尤其是美术设计、动漫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影像等专业。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多用、善用。第四,改革考核与评价方法。与很大程度上受“分数”指挥棒强烈影响的基础教育不同,大中专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羁,彻底更新考评观念,改革考评方法。科学的考评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即立足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6]。这就要求我们从过于强调考评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变为重视考评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纳入考评体系;从以纸笔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评形式转变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考评形式;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主体评价并行;从考评标准一个模子的要求转变为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像思政、历史等就可以采用答辩、调查报告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信息收集等能力;语文、英语等就可采用口试、作文、展示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应用等能力;各门课程都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小论文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转化、应用、自学等能力,而纸笔考试则宜用于考查学生对常识性知识的把握。

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造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适当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

篇8

2019年广东阳江中考录取分数线已公布

一、普通类学生录取分数线

(一)市直普通高中:阳江市第一中学676分;广东两阳中学636分;阳江市第三中学443分。

(二)阳东区普通高中:阳东区第一中学575分;阳东区第二中学503分。

(三)阳春市普通高中:阳春市第一中学574分;阳春市第二中学487分;阳春市第三中学、阳春市第四中学、阳春市第五中学按最低录取分数线386分在招生区域内实行电脑派位录取。

(四)阳西县普通高中:阳西县第一中学504分;阳西县第二中学366分。

二、艺术类学生录取分数线

(一)市直普通高中:阳江市第一中学艺术特长生文化一中学艺术特长生文化课541分,美术术科210分,音乐(含舞蹈)术科70分;广东两阳中学艺术特长生文化课477分,美术术科190分,音乐、舞蹈术科70分。

(二)阳东区普通高中:阳东区第一中学田径特招文化课488分,术科196分;篮球特招文化课531分,术科76分;足球特招文化课482分,术科68.5分;乒乓球特招文化课413分,术科85分;羽毛球特招文化课459分,术科69分;美术特招文化课447分,术科231分;音乐特招文化课467分,术科79分;舞蹈特招文化课506分,术科172分。阳东区第二中学田径特招文化课394分,术科189.9分;足球特招文化课443分,术科75.4分;美术特招文化课416分,术科216分;音乐特招文化课443分,术科66.2分。

(三)阳春市普通高中:阳春市第一中学艺体生文化课459分,体育类田径术科150分、篮球术科130分、足球术科125分,美术、书法类术科210分,音乐类术科60分,舞蹈类术科70分。阳春市第二中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类文化课389分,术科60分;体育类文化课389分,田径术科208分,篮球术科149分;足球类文化课340分,术科男80分,女60分。(四)阳西县普通高中:阳西县第一中学体育、艺术特长生文化课403分,体育术科(田径)194.5分,体育术科(足球)69分,音乐术科38分,美术术科185.5分,书法术科165分。

三、各招生区域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一)江城区(含市直属)、海陵区、高新区:408分;

(二)阳东区:452分;

篇9

面对一幕幕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而这些悲剧的发生也给同是大学生身份的艺术生敲响了警钟,如何在学好“艺”的同时,加强自身“德”的建设,努力向着“德艺双馨”的道路上发展。

“德艺双馨”是对艺术家极高的赞誉,一方面是指其艺术成就的辉煌,一方面是指其自身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高尚。对于艺术家而言,“德艺双馨”是人们给予他的最高荣誉。“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这已经被艺术工作者达成共识。“德”是根基,在“德”的基础上,才能有“艺”的发展和成就。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教师也极力从各个方面引领学生走向“德艺双馨”的锦绣大道。

谈到学生“德”的培养,首先就会想到教师的职责。众所周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在这一工作中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要在言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学校在抓师德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师德如何影响学生的问题,没有重视师生沟通渠道的培养。艺术院校的课程一般分为专业课和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往往疲于传授专业知识,很难照顾到学生的心理诉求,只要求下次回课时顺利;文化课在艺术类大学所占比重较轻,因此,文化课与文化课教师一般很少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更遑论对学生能够起到师德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很难觅得教师的踪影,在他们有心理问题时,缺少及时的疏通与正确的指导。我们不难看出,在艺术院校,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严重缺乏,在强调不能培养出“艺术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师生交流的桥梁?如何让师德真正发挥出其价值?而不只是学校的一句口号。

课程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艺术生成才的关键不仅是指其专业本领的强弱,也在于其文化素养的高低。大多数艺术生自身的文化功底较差,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严重缺失,然而正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差才报考文化课录取分数较低的艺术院校。这种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如何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人才,主要是靠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弥补。艺术类院校一般都偏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重专业技术轻文化是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化课只是其中的点缀,课程安排的稀疏带给学生的暗示就是可以对其忽视,因此造成学生对社会、人文方面的淡漠。然而笔者认为,恰恰文化课的学习是培养“德艺双馨”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对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大学语文》课可适当增加《论语》《大学》《中庸》《礼记》《文心雕龙》等传统文化内容,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德”,可以从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得来,然而要深刻理解“德”,就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要有对真、善、美的判断与追求。基于此,学生的艺术创作才能更有内涵,才能走得更远。因此,艺术院校对课程的设置需要调整,应在文化课中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并且要严格制定和管理文化课的考评体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获得“德艺双馨”称号的艺术家是艺术类学生的楷模。如歌唱家、作曲家阎肃、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等,无论是其艺术修养还是道德品质,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深受人们喜爱。京剧名家马连良先生大红大紫时,每年都会恭敬地去看师父肖长华,有一次开车到老师家胡同口就不让司机往里开了,说不能在师傅面前显摆,恭恭敬敬提着礼物走到师傅家,这就是“德”——尊师重道;京剧名丑张春华先生坐飞机失事,救援的人看着满地散落的财物对他说,什么是你的就拿走,张春华只拿走了自己的小箱子,这也是“德”的一面——诚信;很多艺术家都不局限于对一门艺术的钻研,对其他姊妹艺术兼通,这样在台上才能更有底蕴,创作的作品意义深远,成为不朽的经典,这也是“德”的一面——海纳百川。艺术类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了解到“德”的内涵,进而得出德高艺长高,德艺是相辅相成的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些德才兼备的艺术大师作为奋斗的榜样,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以积极、自信、乐观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学生群体中,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中相互攀比已经成为一种不良风气,由此造成了各种羡慕嫉妒恨,悲剧的发生正是源于平日里琐碎小事的积压。因此,艺术院校应注重大学生法律课程的学习。然而,对大学生来说这门课程较为笼统,教材的单调往往使学生上课大多是走过场,很少有学生能认真对待这门课程。在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的今天,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宣讲和教育,譬如结合上述案例进行法制讲座,请心理专家建立大学生心理疏导室,及时排解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社会文化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当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以互联网、电视节目等方式快速散播在人们身边时,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内容与形式很容易蒙蔽大学生的双眼,大量低俗、媚俗、恶俗的节目诱引着学生迷失真、善、美的方向。那些胡编滥造的穿越剧、魔幻剧充斥着屏幕,雷人的剧情和造型对观众极不负责。面对这种审丑现象,艺术类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德”与“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艺术

篇10

层 次

科 类

文化课最低控制分数线(分)

备 注

专升本

文史类

135

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课分数线为180分。

理工类

135

经济管理类

135

法学类

135

教育学类

135

农学类

135

医学类

135

中医药类

135

艺术类

95

体育类

95

高起本

文史类

175

艺术类文化课分数线不含数学成绩;专业课分数线为180分。

理工类

175

外语类

175

艺术(文)

92

艺术(理)

92

高起专

文史类

120

艺术类文化课分数线不含数学成绩;专业课分数线为180分。

理工类

120

外语(文)

120

艺术(文)

56

体育(文)

56

艺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