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常见问题及护理

篇1

【关键词】新生儿;母乳喂养;常见问题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34—02

对于新生婴儿来说,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即为母乳喂养,婴儿可以通过母乳汲取生长发育当中所需的营养以及能够提高免疫能力的各种物质[1]。本次研究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当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以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例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产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初产妇148例,经产妇52例,年龄范围在19-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岁,25岁以下的产妇59例,25-30岁的产妇115例,30岁以上的产妇26例。其中按照产妇自身意愿分为采用纯母乳喂养的研究组105例,以及采用人工喂养的对照组95例,两组孕妇从产次、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10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持续采用纯母乳喂养的方式,其中不含任何的水或者其他流质食物等辅助喂养方式;对照组95例新生儿在产后的6个月内采用人工喂养,喂养食物包括水、奶粉、果汁等其他代乳品。对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期健康状况、孕妇的人口学特点、围产期的保健与营养支持、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以及产后的哺乳意愿等方面,在产后以书信、电话等方式进行产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母乳喂养技能培训以及产后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对产后的新生儿喂养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2]。

1.3产妇产后恢复评分标准

对产妇产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统计,统计项目包括产后并发症、身体机能、子宫复原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积分判定,每项5分为最高,1分为最低,15分为满分。10-15分为优等恢复,5-10分为良等恢复,5分以下为差等恢复。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均数表示采用 ±s,P

2结果

经过产后6个月的跟踪随访以及围产期的问卷调查后发现,研究组105例母乳喂养的婴儿在体重、身长等方面的发育明显优于对照组95例人工喂养的婴儿,在肥胖率的发生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在产后的身体恢复评分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将两组产妇与婴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影响哺乳的因素

3.1.1心理因素

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分娩的过程当中心力憔悴,生理与心理都有极为疲惫的感觉,紧张与焦虑的情绪尚未平息,尤其是初产妇更为显著,这样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乳汁的分泌情况,导致无法对新生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3.1.2生理因素

造成产妇无法对新生儿进行哺乳的生理因素包括:①偏大、凹陷或扁平:这种情况会造成新生儿无法将含入口中,经过多次的反复尝试后如果依然失败,将会对产妇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进而对哺乳丧失信心;②胀痛:在产后的1-3d内未按需哺乳,得不到吸吮,每次喂奶时间少于30min且每日少于8次,导致内乳汁充盈过度,形成淤积,进而对乳腺管进行堵塞,引发肿胀疼痛;③皲裂:在对婴儿进行哺乳的过程当中,由于含接的姿势错误,婴儿未将及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或是婴儿在吸吮练习时过于用力,致使产妇破裂出血并结痂[3]。

3.1.3技术因素

未在婴儿出生的早期进行皮肤接触,并未使婴儿进行早吸吮练习,独立哺乳及姿势问题能力不足,致使婴儿无法吸吮或出生后对奶嘴产生错觉,对产妇产生抗拒感,导致产妇的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进而造成乳汁减少,母乳喂养也以失败告终。

3.2母乳喂养的护理

对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高,可采用以下正确的护理方式:①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告知母乳喂养对于新生儿以及产妇自身的优势所在,并对产妇的焦虑与恐慌心理加以疏导,缓解生产时的心理负担,使产妇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婴儿身上,提高母乳喂养的意识与意愿;②扁平或凹陷的护理:扁平可采用十字操进行的伸展与牵拉方面的练习,使增大至能够使婴儿直接对吸吮。凹陷可采用注射器去除针头,采用负压的方式将吸出后,在哺乳前进行热敷,保证婴儿吸吮的成功率。③肿痛与皲裂的护理:对于肿痛可采取按摩、热敷以及利用吸奶器将多余乳汁吸出等方式缓解肿胀疼痛的情况。对于皲裂可将少量乳汁涂抹至至乳晕上,并充分暴露及干燥,利用乳汁的抑菌与修复作用使逐渐恢复,达到继续哺乳的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纯母乳喂养不仅能够提高新生儿的生理发育,使其健康成长,还能有效缓解产妇产后的心理压力及负担,减少的不良反应,加快产后康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淑珍,张冬梅.孕期适应性训练对母乳喂养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98.

篇2

[关键词] 母婴; 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92-01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产妇住院期间母婴的一切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旁进行,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它的实施可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促进父母亲角色适应,保障母乳喂养,加强母婴情感交流,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体现了产科服务的人文关怀[1]。我院产科病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1~至2012年5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母婴300对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150对,两组患者在年龄、婴儿性别等方面做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护理均在母亲床旁进行,如新生儿沐浴、抚触、喂养指导以及其他常见问题,责任护士讲述和操作演示的同时, 鼓励父母参与操作,及时给予指导;有计划、阶段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预防接种、产后康复、产后避孕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新生儿在专属沐浴室的护理、集中进行健康教育等。

1.3 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比较产妇出院时的角色适应能力、新生儿护理技能、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①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根据产妇自己的感受按能和否两个等级进行选择;②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由责任护士观察评价而得出掌握和未掌握;③产妇和家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对角色适应情况、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见表1。实验组即母婴同室床旁护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从妊娠到分娩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对初产妇来说,产褥期既要经历身体功能的恢复,又要适应母亲这一角色,复杂的身心变化常可导致她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做母亲的角色[2]。另外初产妇往往缺乏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和技能,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开展床旁护理可使初产妇尽早适应母亲这一角色的转变,有效减少焦虑不安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顺利平稳地度过产后生理波动期[3];开展床旁护理顺应了产妇及家属的需求,通过责任护士现场示范新生儿护理技能,使产妇及家属学会为新生儿更换尿布、沐浴、抚触、臀部护理、脐部消毒等护理知识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产妇逐步适应了母亲的角色,建立起自信心,增强了照顾孩子的责任感。母乳喂养、抚触、沐浴等护理过程促进了母婴互动交流,有利于建立感情,增进亲子关系[4]。避免了由于母婴分离而导致的护患沟通不顺畅,护理连续性中断,不能充分体现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服务[5]。

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产妇和家属健康教育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其理论基础是“知、信、行”理论和健康信念理论[6]。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采用集中宣教,新生儿在专属沐浴室护理,母亲脱离实际操作,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母婴床旁护理是一对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教育方式,循序渐进、不断重复,由于有责任护士在现场操作,不但可以示范、讲解、指导、而且可以及时反馈、评价、改进,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母婴床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产妇及家属的面前实施护理,只有动作熟练规范,减少差错,才能取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与满意,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促使护士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不断练习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传统的护理把母婴分开护理,导致护患沟通隔阂,护理连续性中断,缺乏人文关怀,不能满足产妇和家属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隐私权等要求。母婴床旁护理则顺应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护理工作公开透明,消除了产妇和家属的不安,床旁护理加强了护患沟通,减少了护患纠纷,体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7]。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 母婴床旁护理实务手册[M]. 青岛:青岛卫生出版社,2010:6.

[2] 胡晓斐,胡永梅,等. Roy 适应模式在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中的应用[J]. 鄂州大学学报,2010,45(12):1099.

[3] 胡德英,方鹏骞,刘义兰,等. 医院护理柔性管理模式的构建及政策[J]. 护理研究,2010,24(9C):2510-2511.

[4] 刘丽琴,黄伶智. 100 例母婴床旁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19):2413-2414.

[5] 余康民. 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M]. 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6] 孙娟,曹松梅.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篇3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多种疾病的危重阶段均可出现,它直接威协着新生儿的生命,在护理工作中,如我们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可有效地挽救患儿的生命。做好护理工作,是挽救呼吸衰竭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近3年收治27例新生儿,其中新生儿肺炎22例,占新生儿病总数的81%,并发呼吸衰竭的17例,占新生儿肺炎的80%。

2护理

2.1一般护理要注意保暖,保待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室温在22~24℃,相对温度为50%~60%,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

2.2对有窒息史的患儿注意观察呼吸及面色尤为重要。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改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2.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改善通气功能有重要作用①常使患儿头颈部抬高15°~30°,呈头高脚低侧卧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分泌物吸入造成窒息。②新生儿无力咳出痰液,分泌物增多可使呼吸困难加重,此时要尽快吸痰,一次尽量吸净。但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气分压下降。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应使用一次性的,容器应专人专用,定期更换。动作要轻柔而快速,以免损伤粘膜。③协助排痰,给患儿定时翻身。吸痰前轻轻拍打胸背部。拍打时五指并拢稍向掌心弯曲,使手指与掌心形成1个空腔,利用震动传递使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利于吸出。

2.4吸氧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提高氧的弥散量,改善换气功能,以维持氧分压在50~80mmHg为宜。多采用鼻导管法吸氧,将导管末端插入鼻前庭。氧流量为0.5L/min,浓度为23%左右。每2~4h检查1次鼻导管是否通畅,检查时间可根据鼻腔分泌物多少而定。有时鼻腔分泌物将导管堵塞,患儿出现憋气现象,但湿化瓶内仍有气泡。所以我们在检查时,不能单纯地观察湿化瓶内有气泡即认为导管通畅。应将导管拔下插入水中导管如有气泡逸出证实通畅。

人工辅助呼吸,人工呼吸机,常见问题正压呼吸。使用时,在调节潮气量的同时增减呼吸频率,以取得足够的通气量。压力最大不可超过10cm水柱。呼吸频率为32~40次/min。当患儿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不用呼吸机而能自主呼吸2~3h以上无异常时,则可停用呼吸机。维持体液平衡,纠正酸中毒,由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热量、水和电解质,以防脱水和纠正酸中毒,但要严格掌握其速度,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疾病和并发症。[1-7]

参考文献

[1]SchreiberT,NiemannC,SchmidtB,etal.Anovelmodelofselectivelungventilationtoinvestigatethelong-termeffectofventilation-inducedlunginjury.Shock,2006,26(1):50-54

[2]朱蕾,钮善福,主编.机械通气.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0-169

[3]MicheletPD,JournoXB,RochA,etal.Protectiveventilationinfluencessystemicinflammationafteresophagectomy:a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Anesthesiology,2006,105(5):911-919

[4]TerragniPP,RosdochGL,LIsiA,etal.Howrespiratorysystemmechanicmayhelpinminimizingventilator-inducedlunginjuryinARDSpatients.EurRespirSuppl,2003,42:15-21

[5]俞森洋.重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通气策略的研究和应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2,1:193-196

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脐部处理;干预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即通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一些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以及一些最前沿的科学的论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1],循证护理目前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及新的护理操作实践的指南[2]。90年代以来,大多数的护理人员采用气门芯结扎新生儿脐带、24 h后取下脐带上的气门芯48~72 h后对新生儿进行二次断脐,这是之前我们互利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护理实践模式[3],但是由于脐带容易出血等情况的发生,而且二次断脐后新生儿脐带再次进行有创的护理操作不利于延迟脐带愈合[4]。本院新生儿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新生儿脐部处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2015年6月~12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儿100例,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新生儿脐部处理,此为实验组。收集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儿100例,采取常规护理新生儿脐部,此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的入选标准为胎龄37~42 w,体重2500~4000 g,出生1~10 min Apgar评分为满分。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在保证新生儿安全,保证科室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实验。

1.2随机分配及设盲 确定进行实验的新生儿,按顺序连续纳入本研究。一旦符合条件的新生儿由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即通过完全随机分配量表,新生儿家属将写有个人信息的信封密闭,放在与相对应的档位上,由研究员按照顺序轮流进行抽取,随机进入组群。

1.3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新生儿出生后12~16 h,对于新生儿的脐部保持透气,不采用任何的护理措施,气门芯也不进行处理一起等待脐带残端脱落,新生儿如进行沐浴则对脐部位进行消毒[5]。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首先确定护理问题,然后针对护理的问题进行一些资料的查阅及认证,并且结合现有的护理问题制定新的护理模式,并且通过一些反馈来制定实施最佳的护理模式。

1.3.2实验组优化处理 大量的文献表明虽然气门芯法结扎脐带使得新生儿脐部的感染率下降,但是带来了脐带残端自然脱落率低,需要护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处理脐带残端,而一些其他的方法处理脐带虽然使得残端脱落率得到高,但是脐带的感染率也大大提升,所以我们综合以上的方法采用新式脐带结扎法[6]。在新生儿脐带不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1.3.3循证护理问题 自然分娩的产妇,由于产前破水,存在感染的可能,如果是剖宫产的产妇在手术前的备皮如果出现备皮不干净,也容易出现感染的可能,而且生产完的产妇本身处于一个体力的恢复期,更加大了感染了可能。新生儿脐带残端消毒的不完善,或者违反了无菌操作的原装,新生儿容易脐部感染,残端自然脱落的时间过长也容易引发新生儿脐部感染。

1.3.4循证护理的支持与应用 通过文献的查找和与同行的交流学习,我们再患者入院前时就告知患者关于一些预防感染的知识,在生理产时一定做好会阴的消毒,在剖宫产时做好皮肤的装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新生儿断脐后的残端要进行再消毒,给予母婴早接触,尽早进行母乳喂养。在护理人员给新生儿进行的任何操作,都要实行无菌操作。

1.4数据记录 分别组团队新生儿实验结束后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新生儿脐部感染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共有20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后1例新生儿无理由退出研究;5违背协议的新生儿被剔除研究。1例新生儿转院。最终,实验组(A组)97例,对照组(B组)96例顺利完成研究,获取的相关数据用于主要分析。两组新生儿身高、体重、胎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残脐护理不到位,易发生脐部感染甚至败血症,脐炎发生率3.2%~4.0%[7-8],而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9],所以新生儿的脐带护理不当,不仅仅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而且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

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循证护理用于干预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研究:①新生儿脐部感染率大大降低;②新生儿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大大缩短;③虽然实验组的护理在管理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是由于其护理满意度高,大大节省了新生儿脐部感染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延长造成的护理工作量的增加,并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护理组。

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主要的区别在于护理的理念不一样。在实验组中我们不仅仅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护理的安全与质量,更是从问题的根本上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指导实践工作。上述两套护理的模式导致实验组花费的时间较长,虽然可能存在实验组成员泄露相关的培训及管理内容,我们在实验前已经和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探讨,保证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协议内容。

“以患者为中心”是循证护理的的根本所在,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对循证护理进行不断的优化,用发展的观点为新生儿脐带护理找寻最好的护理模式[10-11],此护理干预,不仅仅使得新生儿脐带部位干燥,而且感染率下降,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缩短,进一步诠释了循证护理的理念。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还是比较陌生,缺乏对循证护理一个全面的认识,应此如何去普及循证护理的理念,让更多的护理人员去学会运用循证护理,运用循证护理的理念去护理患者是我们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用于干预新生儿脐部的护理,促进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护理质量,节约了社会医疗资源是一种很好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瑞红.循证护理在国内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7,5(8B):68.

[2]张立颖.影响循证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7-58.

[3]曹泽毅.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1-252.

[4]Smith C K.Some traditional umbilical cord care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Midwifery Today with International Midwife,2009,91(91):12.

[5]崔淼.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102.

[6]王俊青,李莉萍,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47-48.

[7]倪必群. 妇产科学[M]. 3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7

[8]邱香娟. 新生儿脐残端处理对脐部创面愈合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 7) : 824 - 826

[9]罗小翠,蒋红梅,王贤华,等. 新生儿二次剪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08,21( 7) : 824 - 826.

篇5

【关键词】 电话随访;妇产科;延伸服务

产褥期是女性特有的生理时期, 与孕期相比较生理、心理均发生巨大转变, 加之巨大的体力、精力消耗, 极易引发并发症、后遗症等不良事件, 以产后大出血为例, 临床上不乏产后数日延迟并发者, 其中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产后保健水平直接影响母婴长远预后[1]。为提高产后保健质量, 本院拟对妇产科出院产妇进行电话随访, 取得一定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10月, 妇产科接产并顺利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认知、精神均正常;②顺利妊娠, 排除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 均为普通产妇, 无不良妊娠结局。排除标准:①失去联系者;②转他院接受产后保健服务者;③死亡者;④因严重并发症等主客观原因无法继续随访者。共纳入产妇294例, 孕周36周以上, 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26.3±3.0)岁, 将其中通过电话随访产妇142例纳入观察组, 无电话随访只进行末次随访产妇152例纳入对照组, 两组产妇年龄、孕次、出院时状态、新生儿评分、妊娠期合并症情况、妊娠方法、妊娠次数、家庭经济条件、地区分布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电话随访, 只接受被动随访。观察组, 进行主动电话随访, 主要步骤如下。

1. 2. 1 回访准备 在产妇出院前, 收集产妇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如妊娠情况、合并症情况、心理特征、病号、联系方式等, 同时对产妇家庭环境、经济状态应有一定了解。出院前详细填写一般资料, 并与随访管理单装订在一起, 由科室长、责任护士负责联系。

1. 2. 2 回访方法与时间 电话随访主要通过固定电话、手机随访等主动随访, 时间在出院后1~42 d, 随访1次/周, 共6次, 部分合并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患者酌情增加随访次数, 视具体情况而定, 回访时间一般在16:00~19:00, 10:00~11:00, 严格控制时间, 时长一般在10 min左右。

1. 2. 3 回访内容 ①一般情况, 如饮食、作息、大小便、自我感觉、精神状态等;②产后情况, 胀满、泌乳情况, 有无红肿、皲裂, 是否有恶露, 恶露量、气味、颜色, 会阴伤口或切口愈合情况;③妊娠合并症转归情况, 如糖尿病是否遗留;④新生儿基本情况, 有无母乳喂养、睡眠情况、神经功能发育情况;④健康教育, 基本内容如妊娠期生活、饮食管理、育儿、产褥期保健等。

1. 3 观察指标 主动问询电话量≥10次, 产褥期健康状况自评, 睡眠质量, 随访期间获得医疗资源(因母婴各种疾病就医), 新生儿母乳喂养率, 42日复查。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产褥期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主动问询电话≥10次比重、睡眠质量下降比重、获得医疗资源比重低于对照组, 自评产褥期健康状态好比重、新生儿母乳喂养率、42日复查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产妇主动问询内容 对照组产妇问询的问题中乳汁分泌不足、恶露、复查内容与时间、吐奶、呛奶处理、哭闹不止、正确母乳、生活护理、腹泻比重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下许多孕产妇多为初产, 且独立性较差, 产后自我保健能力严重不足, 自开通产后服务热线后, 接受咨询十分评分, 部分产妇几乎每日都要电话咨询, 频繁出现各种问题, 反映出产妇严重缺乏产后保健、育儿经验。电话随访化被动为主动, 通过掌握母婴基本情况, 答疑解惑, 并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 有助于增强产妇产后保健、育儿能力[2]。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后保健水平显著提高, 产妇自评状况良好者更多, 获得医疗资源率更少, 复查率更高, 反应电话随访确实有助于提高产后保健整体水平, 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从产妇自我问询的内容来看, 母乳、体型恢复、新生儿腹泻是所有孕产妇均较关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产妇除母乳等环节外, 其余新生儿护理多由长辈承担, 至产妇难以获得实际经验, 一旦脱离长辈后, 常用患儿哭闹、吐奶、呛奶等常见易处理问题打电话问询, 相较于长辈, 新生代妈妈更愿意相信专业医护人员指导, 特别是在建立母婴热线、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后, 打电话更为频繁, 甚至开始就家庭角色与职能转变所引起的心理不适进行咨询[3]。观察组与对照组担心体型、担心改变、家庭角色与职能转变、新生儿沐浴、黄疸等异常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类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简单、少见问题, 如沐浴、黄疸等, 因纳入对象例数有限, 差异不显著;②非产褥期保健、育婴问题, 包括担心体型、担心改变、家庭角色与职能转变, 问题来源层次更深, 体现产妇自身需求特点、性格特征[4]。在进行电话回访时, 应事前打印好常见问题对策单, 有助于提高解答效率, 同时针对关于体型回复等非产褥期保健、育婴问题, 应安排闲时进行访谈。

综上所述, 电话回访有助于提高妇产科产后保健整体水平, 有助于降低病理性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解决产妇育婴、产褥期保健实际问题;应做好常见问题管理, 通过打印单据, 提高解答效率;针对心理问题, 应安排闲时, 进行访谈。

参考文献

[1] 李炜.电话回访在产褥期母婴保健延续服务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3(32):4530-4531.

[2] 吴英.电话回访剖宫产出院产妇存在问题及健康指导.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3):2449-2451.

[3] 陈爱珠, 胡其秀, 马红明.电话回访在妇产科出院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18):1412-1413.

篇6

【关键词】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问题分析;对策

静脉留置针在本院NICU近年来逐渐推广应用,但因新生儿的特殊性,其留置较成人容易失败。我院NICU2006年4月至2007年9月静脉留置针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7年9月共使用静脉留置针394例,年龄1~28 d,其中,男188例,女206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四代INTIMA-II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Y型),型号为24G和美国进口明尼苏达矿业制造(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供应的3M透明敷料,为6 cm×7 cm,其中有一块1 cm×3 cm小纸胶。

1.2.2 穿刺 宜选择相对粗、直,富有弹性,避开关节及静脉瓣的静脉。大年龄组首选手背,小年龄组首选颞浅静脉[1]。如在头皮穿刺,以穿刺点为中心,备皮范围为左右半径5 cm,前后半径3.5 cm以上,备皮后用复合碘棉签消毒皮肤2遍,范围在8 cm以上。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针翼于血管上方,一般认为浅静脉以15°~30°,缓慢直刺血管,见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少许,左手继续固定穿刺部位,由协助者拇指和示指捏住Y接口处将套管顺针芯轻轻送入,退出针芯。先将3M敷贴上的小纸胶固定留置针,再将3M敷贴平整地粘贴在留置针及小纸胶上面。

1.2.3 封管 封管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将0.9%氯化钠注射液3~5 ml缓慢推注,注入2 ml时,边推注封管液边慢慢推注射针头,以做到正压封管。>12 h重复封管1次。

2 结果

穿刺失败15例,占3.8%;套管针脱落38例,占9.6%;套管针阻塞29例,占7.4%;并发静脉炎30例,占7.6%;成功282例,占71.6%。

3 问题分析

3.1 穿刺失败[2] 本组15例,主要包括4种情况:①3例血管选择不当,其中1例为选择血管弯曲不直,2例所选血管太细,导致套管送入困难;②3例见回血后针柄固定不当,致使针尖退出血管;③6例针尖进入血管后立即见大量回血,随即停针,此时外套管尚在血管外,此时退出钢针送外套管,导致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进入;④有3例是由于穿刺前未松动外套管,致使钢针退出时将外套管一起带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

3.2 套管针脱落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3M敷贴固定。本组38例,其中8例是由于穿刺后敷贴固定不牢,被被褥撕脱;22例是患儿在烦躁哭闹中由于看护不当,患儿自行抓脱;另有8例是患儿头部大量分泌油脂汗液,使敷贴失去粘性,导致套管针脱出。

3.3 套管针阻塞 本组10例是由于封管液注入量不足,造成回血阻塞套管;另有6例是由于封管技术不当造成套管阻塞;5例是输液后以及由套管针处直接抽血做化验时,未及时推注生理盐水,造成血液凝固而阻塞。8例是护士在使用四代留置针穿刺时因血管过细或过滑,没有把握,退针送管时送一段,看一看再送,而造成送管时间过长,加之该患儿血液为高凝状态,最终导致穿刺成功后发现套管针已被回血阻塞。

3.4 并发静脉炎 本组患儿沿静脉方向出现发红、疼痛、肿胀、发热,其发生与血管较细,针尖贴附于血管壁或损伤血管壁(机械性静脉炎)或因输入刺激性药物时间过长所致(化学性静脉炎),无菌操作不当,反复穿刺的影响,液体的温度等许多原因有关。

4 处理方法及对策

4.1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起初难度很大,无菌要求严格。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普通静脉穿刺,合理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穿刺前松动针芯,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时,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可过猛,以防套管针随针芯一起滑出血管外。

4.2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应合理固定 3M敷贴应均匀粘贴在针翼两侧,局部保持干燥,用长胶布固定好针尾,对于烦躁好动的患儿需加强看护,尤其是在蓝光箱中未穿衣服的新生儿,可带上手套和脚套,使其不会在哭闹中抓脱留置针。

4.3 输液完毕后即使封管,封管液要足量3~5 ml,推注速度要慢,封管时边推边退针并慢慢拔出注射针头,使血管压力和留置针趋于平衡,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内,防止回血现象,避免堵管的发生。

4.4 为了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穿刺点必须彻底消毒,即使是头皮静脉穿刺也必须用0.5%碘伏消毒2遍。穿刺时尽量避开关节部位,牢固固定。若发现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苍白状分支,均应停止输液,拔出套管针。局部用50%的硫酸镁20 g,维生素B.12 10 ml,50%葡萄糖注射液50 ml,调匀用纱布湿敷炎症局部,一般经湿敷,24 h内症状基本都能消失。

5 讨论

静脉留置针可减轻患儿多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又可降低护士反复穿刺的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以上提到的问题在临床应用中直接影响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除了要提高护士的操作水平外,还应加强无菌观念,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1年我院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率与危险因素、有效办法之间的关系。结果 2011年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由2010年2.39%下降到1.15%,后半年医院感染率为0,全年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防范和监控措施正确有效执行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用力保障。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新生儿体重轻、胎龄小,屏障功能不全,免疫系统不成熟,在院期间,暖箱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促进和保护新生儿健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我院新生儿室2010年医院感染调查统计,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自2011年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和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住院新生儿669例,均使用暖箱,其中,1000-1500克5例;1500-2500克59例;>2500克605例,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6例;鼻饲护理165例;留置针使用593例;抗生素使用626例。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新生儿778例,均使用暖箱,其中,1000-1500克5例;1500-2500克,103例;>2500克670例,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8例;鼻饲护理231例;留置针使用710例;抗生素使用753例。

1.2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感染新生儿临床表现,血、尿常规、X线,细菌培养等相关病原学检查,确定医院感染的诊断。

2 结果见表1、表2。

2010年我科住院人数669人,发生医院感染16例,医院感染率2.39%;2011年我科住院人数778人,发生医院感染9例,医院感染率1.15%,且后半年医院感染率为0,全年未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情况明显好于以往水平。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3.1.1 自身因素 新生儿抵抗力差,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均不够成熟,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1]。而且,新生儿呼吸道黏膜屏蔽功能弱;消化道消化调节功能差;皮肤、粘膜角质层薄;输尿管末段在膀胱走行短,膀胱膨胀时不能将其压紧关闭,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起医院感染。

3.1.2 不良环境因素 新生儿室布局不合理,气流不通,温湿度不当,物流、人流未分开,专用通道不足,洗手设备不全,探视人员管理不当,长期空调开发等都可导致有效含氧量降低,空气含菌量增高和空气污染。调查表明:当室内湿度过低时空气过于干燥,空气中的尘埃,悬浮离子增多;当湿度过高,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2],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3.1.3 医源性因素 新生儿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使诊疗护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医护人员院感意识不强,消毒隔离管理和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特别是手的清洁消毒不彻底,另外,侵入性操作过多,如肠外营养[3]、静脉插管、呼吸机使用等侵入性诊断治疗,都可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3.1.4 药物性因素 诊疗过程中医师为控制或减少感染,往往忽略抗生素使用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查,甚至采用联合用药或预防用药方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可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菌群屏障作用破坏,容易造成继发性感染或细菌耐药性增加,为耐药菌群繁殖创造条件,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概率。

3.2 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2.1 建全管理制度 在院感办领导和组织下,成立科室监控小组,组织科室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全面掌握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影响因素、消毒剂的作用机制、配比浓度、使用方法和时间,并定期进行院感知识考核,以强化院感意识。建立适合本科,切实可行的感染防控措施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无菌物品、医疗器械进行细菌监测,并检测防控措施实施的效果。对超标项目和感染病例应认真剖析并采取预防措施,直至重新检测合格为止。发生医院感染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医院感染科,并协助调查。

3.2.2 加强病房管理 新生儿相对独立,布局应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分开的基本原则。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严格分开,各分区明确;通道分明;标识醒目。实行全封密式管理,入室前严格洗手,消毒和更衣,进入NICU应戴口罩。注重病区环境卫生[4],在人流大时间段采用紫外线空气动态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合适温湿度,每日室内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避免对流风,防止受凉;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性拖地2次,地面污染时随时擦拭;清洁物体表面时用已消毒处理的抹布,遵循一处一用一消毒,从清洁区至污染区的原则,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并做好标识。

3.2.3 强化前瞻性防护,防止自身感染 提高新生儿自身机体免疫力,从医院感染易感人群环节来控制。加强基础护理;多叩背、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勤擦洗勤更换,避免大小便污染;每日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中的暖箱、光疗箱每日一用一布一清洗消毒;直接接触皮肤的治疗巾、奶瓶、配奶器应一用一清洗后一人一打包高压消毒;奶嘴用后清洗煮沸消毒;洗浴用品、眼药水等应非接触式使用;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处理,以预防新生儿感染。如发现有医院感染迹象,应转入新生儿隔离病房,实施分组护理,作好床间隔离,保持床距不少于1米,并及时采集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实施有效防控措施。同时,加强对产妇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正确喂养和洗手方法,避免产后医院感染。

3.2.4 预防医患之间的感染 每年对新生儿医护人员、清洁工进行健康体检,患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需调离新生儿室。认真执行手卫生消毒规范,每个暖箱上备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接触每一个新生儿前后,或从同一个新生儿清洁处转向污染处操作护理时均应标准卫生洗手,防止手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5]。

3.2.5 侵入性操作和无菌技术管理 严格侵入性操作指征,重症新生儿尽可能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必需执行时,必须按规范严格无菌技术原则,缩短各种管道留置时间,减少感染机会。使用的医疗器械应遵循其危害程度选用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保证进入机体的器械已灭菌处理,需频繁接触使用的物体表面已消毒处理。

3.2.6 抗生素使用管理 新生儿抗生素应选用对致病菌作用强,药物到达感染部位浓度高而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药物[6]。正确收集临床标本送检,根据药敏试验和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掌握新生儿用药指征,缩短用药时间,尽量避免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每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不合理使用进行通报,以减少抗生素滥用的不良反应和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4 结论 通过上述各项防控与应急措施的落实,完善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细节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对院感的认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使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确保了人员安全、物品安全、环境安全和使用安全。但新生儿医院感染工作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抓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9.

[2] 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14-117.

[3] 徐焱,李文华,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26-1228.

[4] 胡小云.儿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华实用医学,2002,4(21):59.

[5] 李玉妹.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36-737.

篇8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50-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出生的58例极低体重儿为干预组,2006年12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出生的51例极低体重儿作为对照组。干预组:男婴31例(占53.45%),女婴27例(占46.55%),平均孕周(32.1±1.8)周,体重(1 237±182.7)g,Apgar 评分1 min (8.5±1.9) 分,5 min (9.4±1.1) 分,其中阴道分娩30例(占51.72%),剖宫产28 例(占48.28%)。对照组:男婴28例(占54.9%),女婴23例(占45.1%),平均孕周(32.2±1.7)周,体重(1 225±178.2)g,Apgar 评分1 min (8.6±1.7)分,5 min (9.5 ±1.2)分,阴道分娩26例(占50.98%),剖宫产25例(占49.02%)。两组早产儿在性别、孕周、体重、评分、分娩方式及发生早产的原因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在出生后采取常规的保暖措施,即环境温度按产房要求达到22~24 ℃,出生后立即置辐射床,设辐射床温度34 ℃,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和血液,处理完毕立即使用包被包裹法送往新生儿室。

1.2.2 干预组

1.2.2.1 分娩前的准备:提高产房的温度至26~28 ℃,由于极低体重儿出生时暴露于室温状态下,室温应达到晨间护理时早产儿室的温度[3]。目前医院的供暖系统基本为中央空调,环境温度较难控制。为此,我院产房内另独立安装了分体式的空调,有利于控制产房内的温度。提高辐射床温度设置在36.8~37 ℃[4]。早产儿所使用的物品均提早置于辐射床上预热,包括婴儿被、婴儿帽、无菌布料、复苏器械等,避免接触使用尚未预热的物品而带走其身上的热量。

1.2.2.2 减少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对于体重较低的早产儿,一位助产士协助娩出胎儿后,另一位助产士给予配合,立即使用已预热的无菌巾包裹早产儿的身体,并立即断脐,将早产儿转置辐射床上,减少产床上的暴露时间。研究表明在22~24 ℃室温条件下,刚娩出的新生儿深部体温平均下降0.1 ℃/min ,体表温度下降可达0.3 ℃/min。出生后0.5 h深部体温平均下降2~3 ℃,皮肤温度下降4~6 ℃。因此,尽可能缩短新生儿在室温下的暴露时间,及时转移至辐射床上,避免体温下降过快。

1.2.2.3 出生后的保暖处理:国外有学者认为,将极低体重儿出生后立即放置在塑料袋中有利于保护其体温。我院采取塑料保鲜膜包裹法,即从脚趾裹到肩胛,露出头部,并戴上已预热的婴儿帽,减少体表热量散失及不显性失水。

1.2.2.4 转运时的保暖:尽可能使用转运暖箱,提早半小时开启,调节箱温至35 ℃,将预热的治疗巾适当遮盖新生儿置入暖箱中。如果转运时使用暖箱有困难,就用预热的婴儿被尽可能将其包裹严密,避免透风,尽快将早产儿转往新生儿科。

1.2.2.5 对产房内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早产儿出生时的保暖意识:首先让其了解环境温度对早产儿体温产生的影响以及低体温对早产儿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产房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暖对早产儿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暖措施。其次,对每个环节的保暖措施进行规范化培训,强化其操作,使其能够按照科室制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1.3 评价指标 所有极低体重儿转入新生儿科常规测量肛温,体温低于36 ℃为低体温。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及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用x2,计量资料用t检验。

1.5 结果 两组患儿入科时的体温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2 讨论

2.1 极低体重儿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极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皮肤薄,体表面积大,导致产热少,散热快,尽管使用传统的保暖措施来减少热量的丢失,仍容易发生低体温。王丽岩等[5]对673例刚出生的新生儿通过常规的保暖措施采用腋温测定法发现: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体温均

2.2 有研究认为,极低体重儿低体温基本发生在产房和转运途中[1-2],我院新生儿科调查后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同。因此,在产房内及转运途中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维持极低体重儿的适中温度很重要。由于新生儿出生前生长在一个封闭且接近母体深部温度的湿性环境中,出生后的外界环境相对而言是一个干燥寒冷的环境,如果不注意保暖,容易发生低体温,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由于生理方面先天发育不足,更容易发生低体温,因此最好采取干预措施。

篇9

关键词:中职;产科护理;产后访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2,R24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75-02

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国内的助产专业培养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分离,未能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良好对接,教学内容也明显滞后于岗位需求的变化[1]。近年来,助产专业的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到传统医疗单位工作,不少人进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及家庭护理的行业中去,满足母婴保健的市场需要,但相关的技能需求和能力培养却并未纳入到教学中去。譬如,产后访视是社区卫生服务及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对产妇的产后恢复及新生儿的保健提供护理支持及健康咨询,对访视护士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现有的产褥期护理实践教学较为困难,基本停留在案例讨论和观看录像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对设计操作等过程的掌握往往凭借想象力的构想,缺乏直观的印象[2]。笔者认为,从母婴护理对象的隐私性需要及安全性要求等方面考虑,模拟产后访视的工作流程,设计合理的案例进行实践练习,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熟悉产后母婴保健的工作流程,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适应就业需要。因此,笔者配合产褥期护理的理论学习进行了相应尝试。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产褥期女性生理变化过程及特点。掌握产褥期女性及新生儿常见症状或问题的处理方法。能针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居住环境、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锻炼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熟悉产后访视的一般程序。通过小组的共同讨论、学习配合,锻炼知识整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小组配合意识。理解与病人有效沟通的重要性。理解产妇产后恢复的痛苦,能给予必要的情感关怀。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产褥期女性及新生儿常见症状或问题的处理。针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建议或解决方案。(2)教学难点:产褥期护理理论知识的运用及锻炼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能力。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产后访视教学录像、产后访视箱及相应物品、角色扮演道具(工衣、电话、工作证件、访视记录等)

4.教学方法及流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实践方式,配合观看录像、小组讨论、师生评价设计实践教学2课时(90分钟),共四个环节。第一环节(15分钟):观看教学录像。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了解产后访视的一般程序及注意要点。根据观看内容,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回顾复习产褥期护理的理论知识。第二环节(20分钟):分组及角色扮演准备。依据学生人数进行相应分组。教师给出若干访视案例以抽签形式分配各小组准备。小组成员推选组长,由组长依据访视案例分配角色,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相应讨论设计。通过小组的准备学习,针对访视案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书面列出访视对象、目标、内容及程序。通过这个环节的实践,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强对产褥期母婴护理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增强小组配合意识。第三环节(40分钟):角色扮演及师生评价。各组依照各自的访视设计以角色扮演的访视展示访视过程,在各组表演结束后,针对各组扮演情况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此环节的实践目的是对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进一步锻炼,是对产后访视工作的模拟实践。第四环节(15分钟):书写产后访视记录。每个学生依据所在小组的访视病例以访视护士的身份书写产后访视记录并上交。完成产后访视的最后环节,同时依据书写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实施

1.对象及实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本校11级助产专业1、2班的学生。这两个班均为女生班,年龄在16~20岁,均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学习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较弱。均已在校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由本人同时教授产科护理课程,进度相同。其中1班74人,2班68人。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为1班,增加产后访视实践教学内容。对照班为2班,普通产褥期护理内容教学。

2.评价方法。在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性及实践效果,采用卷面测验的方式检查比较实验班及对照班的学生关于产褥期护理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收集课后两个班级学生的意见及反馈。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在实践教学课堂上的观察以及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照,在产褥期护理章节的学习中初次增加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分析总结如下:

1.可操作性强。本实践教学对教学条件要求不高,一般的多媒体教室均可实施,教学资源简单常见,易于准备。

2.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态度积极。通过2课时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产后访视的一般流程,对产褥期常见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积极的处理。产后访视记录完整。基本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实验班学生的产褥期护理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优于普通班。卷面测验的成绩分析显示,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班10.7分,90分以上高出7.87个百分点,80~89分数段高出18.48个百分点,70~79分数段低于普通班13.28个百分点,60~69分数段低于普通班9.9个百分点,不及格率低于对照班3.18个百分点。

4.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知识的运用过程,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从收集到的学生反馈意见来看,实验班的学生普遍支持这种学习形式,认为能够督促他们主动学习,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熟悉工作的相应流程。普通班的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形式较为单一,课后复习因为懒惰而难以实现,或者因为缺乏方法而学习效果较差。

同时,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访视案例的设计要按照教学大纲需要掌握的内容,找出产后母婴常见问题进行合理编写,要求所写脚本内容、场景描写真实可信,在不同案例脚本中尽量体现出医患交流的细节及模拟母婴特殊或不良情绪[3]。在教学中要注意阐明产后访视的基本流程及工作规范。虽然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改进的。例如,样本数量少,不同班级的学习能力差异性等各种因素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数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总之,从实践的可操作性、实践课堂的学生参与和实践效果、学生的课后反馈及卷面成绩分析等方面都初步证实了在产褥期护理教学中增加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是值得坚持与推广的。同时笔者也会继续实践改进与各位同行分享及探讨。

参考文献:

[1]寇桂香,黄刚,张军荣,等.我校助产专业以岗位为靶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11).

[2]颜小芬.护理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

篇10

儿科常见女宝宝问题

NO.1外阴道炎

患有外阴道炎的宝宝,外阴、、尿道口及阴道口处黏膜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宝宝尿裤上多可见有脓性干痂形成,或有稀水样的痕迹,甚至皮肤剥脱、出血等现象。引发这种病症的原因多是女宝宝排泄后,大便没有及时清理或是擦拭方法不正确,大便沾到外的皮肤或阴道的黏膜上,其中的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患有外阴道炎的宝宝,由于外生殖器会出现红肿疼痛,因此经常会有些异常的举动,比如好像外很痒的样子,或者小便时会哭等等。随着炎症的恶化,女宝宝的外还会流出黄色的脓液,发出异味。护理重点:如果宝宝外只是有一点红肿,父母可通过日常护理帮助宝宝痊愈。注意做到勤换尿布,尿布应选择纯棉质地,不出门的时候尽量不用一次性纸尿裤。每天为宝宝清洗外阴1~2次。并轻轻拭干及皮肤皱褶处,以保持外阴清洁和干燥。皮肤如有皲裂。应涂擦无刺激性的润肤油。如果宝宝外阴出现了分泌物,或者感觉很痒很不舒服,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带有抗生素的软膏或洗液。

NO.2小粘连

小粘连表现为女宝宝的两片小融合在一起。从外观上看不到阴道口,但与先天性无阴症所不同的是;小粘连一般由外阴发炎所致。仔细观察可见一层灰色略透明的薄膜将小连在一起,而不是真正的没有阴道口。小粘连的宝宝仍可排尿。但尿流较细。

护理重点:患有阴道粘连的宝宝可以到医院进行分离治疗。手术非常小,在门诊就可进行,如果父母不愿让宝宝做手术治疗,平时可经常清洗,粘连的小有可能会逐步分开,否则的话就要进行手术治疗。施行小粘连分离术后,父母应该每日为宝宝擦一些抗菌素油膏,时间持续半个月,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术后再度粘连。

NO.3皮肤念珠菌

念珠菌属于霉菌的一种,皮肤念珠菌病就是感染了念珠菌,一直扩散到皮肤的夹缝或缝隙中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宝宝感染念珠菌后皮肤会变红。起很多小疙瘩,并且还会脱皮,甚至红肿腐烂伴有小的水泡或脓包。

护理重点:如果宝宝感染了念珠菌,那么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由于念珠菌的症状会使很多父母误认为是尿布疹,涂抹了类固醇药物,结果症状反而进一步恶化。因此当父母发现宝宝有上述症状时,千万不要仅凭自己的判断就随意给宝宝用药,而是要先让医生确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抗真菌软膏后。通常1―2周就可痊愈。

做好日常护理第一步

及时清洁女宝宝生殖器官的最大特征,就是外生殖器离尿道和很近十分容易感染,所以清洗和护理要比男宝宝更细致。换尿布时、大便小便后都要仔细的清洁,尤其要注意外的清洗。

从前向后由于女性的尿道口、阴道口与距离非常近,交叉感染的机会比较大。因此在清洗的时候要遵循“从前往后”的顺序,从中间向两边清洗小部分(也就是小便的部位)。再从前往后清洗及,因为附近的褶皱部分最容易积存便便中的细菌。最后还要将大腿根缝隙中的水分仔细地擦干净。

保持干爽保持外阴清洁和干燥,尿布应选择纯棉质地,不出门的时候最好不用一次性纸尿裤。为宝宝涂抹爽身粉时不要在宝宝生殖器附近涂抹,否则粉尘极容易从阴道口进人阴道深处,从而引发不适。

洁具卫生为宝宝准备专用的卫生洁具,给宝宝擦拭皮肤的毛巾使用前后最好用开水烫洗。如果使用婴儿护理湿巾。则要注意及时更换,切忌重复使用。

避免过度清洁女宝宝日常的一些泌物就像一道天然的屏,可以为女宝宝娇弱的黏膜起到保护作用,此过度的清洗反而有害无益。

儿科常见男宝宝问题:

NO.1鞘膜积液(俗称水蛋)

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都属于新生儿常见生殖器官问题。积液位于鞘膜的称为鞘膜积液,位于精索段的称为精索鞘膜积液,两者都主要表现为阴囊肿物(除外),可发生在单侧也可以是双侧的。当你轻触宝宝阴囊处。摸到光滑而富有弹性的圆形或梨形肿块时,可将室内灯光调暗。用手电筒照射肿胀的部位,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由于里面是液体.因此在灯光下好像新鲜鸡蛋一样透亮。如果宝宝平卧位时,轻轻揉压肿物会变小者,则提示为交通性鞘膜积液。

护理要点: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一般都无触痛和自觉痛感,有些宝宝一出生就有,但大多都会在6~12个月大时恢复正常。如到宝宝2岁之前都不消失,可再行手术治疗。此外,如果宝宝阴囊皮肤胀到发亮,手感较硬,或是感觉“多出了一个”,则说明阴囊积液张力变大,需要及时就医。

NO.2疝气(俗称气蛋)

疝气也是周岁以内男宝宝常见的生殖器官问题.主要表现为阴囊腹股沟(大腿根)肿胀,多数肿物可还纳,可发生在单侧也可以是双侧的。肿物随宝宝哭闹而增大,并有疼痛感。当用手电筒照射肿胀部位检查时, “疝气”的肿物是不透光的。

护理要点:疝气需要手术治疗,一般宝宝6个月大时为手术的较好时机。平时父母应尽量减少宝宝的哭闹次数,如果遇到宝宝肿物出来不能还纳,并伴有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时,则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NO.3包茎

部包裹着包皮的状态就叫做“包茎”,新生的男宝宝看上去都有包皮过长的现象,但这其实是对于“敏感部位”的一种保护方式,有些长的包皮能起到保护生殖器的作用。在易发尿布疹等皮肤感染的周岁内,包皮还能保护宝宝娇嫩的不直接受到伤害。

护理要点:新生儿包茎多为假性包茎。如果宝宝没有发生感染(包皮红肿,有分泌物),或是排尿困难(尿线细或排尿前鼓起小包)的情况。就不需要治疗。

NO4包皮垢

由于包皮内有许多分泌腺。宝宝出生后不久,包皮下方的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以及冠状沟附近腺体分泌物混杂在一起,常常会在包皮上方形成一层白色、类似豆渣样子的油脂类分泌物,形成包皮垢。通常父母隔着包皮隐约可见或摸到一些白色小肿物,这就是包皮垢,是新生儿常见问题。包皮垢并无其他任何症状,只要没有合并感染,就不用治疗。

护理要点:男宝宝周岁前都不必刻意清洗包皮,因为这时宝宝的包皮和还长在一起,过早地翻动柔嫩的包皮会伤害宝宝的生殖器。

NO.5隐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