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资料方法
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0月,早产分娩86例,其中34~36周68例,28~35周18例,男性49例,女性37例,存活83例,死亡3例,存活率97%,死亡率3%。
常见问题及护理
体温低: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全,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易散热,加之棕色脂肪少,产热少致体温过低,调节能力差,易受到外界温度影响。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融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易引起硬肿症。所以保温是关键,应特别注意保持体温,一般室内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55%~65%,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1~2次,每次30分钟。其护理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一般体重2000g者应放在保暖箱外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因头部面积大,散热量大,头部应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和散热量。各种操作应集中,并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采用简易保暖方法,可选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尽量缩短操作时间,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详细记录。
缺氧和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全,调节能力差,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壁表面张力增高,肺泡逐渐萎陷,导致通气不良,易出现缺氧,发绀、呼吸困难。同时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导致脑损伤,易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
早产儿出生后应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缺氧或窒息者,立即吸氧或人工呼吸、给氧浓度30%~40%为宜,最好含有CO26%~10%,以刺激呼吸中枢而改善呼吸,应注意氧浓度不宜过高,持续时间不易过长,对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持续正压呼吸用氧,早期可用呼吸机,持续吸氧时,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或在血气监测下用氧,以防氧中毒、视网膜剥落失明等。同时实施正确的翻身拍背、有效吸痰,促进废液排出。
消化功能弱:早产儿吞咽反射差,贲门扩约肌发育不良,幽门扩约肌发育较好,胃容量小,易呕吐、溢乳引起呛咳窒息。因此置患儿头高脚低位,平卧头偏向一侧,或右侧卧位,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早产儿多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胆酸分泌较少,不能将脂肪乳化,且对脂肪吸收较差,故以母乳喂养为宜。有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祠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其营养液,喂养后宜取右侧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青紫、溢乳和呕吐现象发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晨起测体重1次,并记录以便分析调整营养的补充。
肝脏功能差:早产儿肝脏功能不完善,对胆红素摄取能力较差,其生理性黄疸维持时间长,而且较重;凝血机制不健全易出血,铁及维生素A、D的储存量减少,易患营养缺乏症;肝糖原变成血糖的功能减低,因而在饥饿时血糖易于过低而发生休克。对早产儿补充凝血因子可肌肉注射V~K15mg每日1次,连用3天,必要时输新鲜血液或血浆,同时早开奶防止低血糖。
抵抗力弱:由于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脐部为开放性伤口,细菌容易繁殖,并进入血液发生感染。因此预防早产儿感染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护理,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燥。做好病房床单及日常用品的消毒隔离,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讨论
篇2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儿科,重庆 401320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将所有早产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早产儿,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研究组给予微量喂养护理,对比两组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在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营养和达足量喂养上,研究组分别为(8.61±4.10)d和(10.34±3.26)d,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喂养可有效激活早产儿的肠道酶系统,良好的护理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降低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所需的时间,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规律增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关键词 ] 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16-03
早产儿和足月产儿在胃肠道发育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足月产儿的胃肠道已经发育健全,母亲可以顺利进行母乳喂养,而早产儿胃肠道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在进行喂养时,常常出现不耐受现象,对早产儿的奶量摄取造成严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因此造成早产儿体内蛋白质量不足,体质量不增长,还可能下降,影响早产儿的成活率,影响其远期的生长发育。为探讨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寻求更加合理的喂养及护理方式,本研究选取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对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其中男58例,女42例,将所有早产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早产儿。研究组50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012~2350 g,平均(1200.23±300.69)g;胎龄29~34周,平均(25.28±5.45)周。对照组50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2300 g,平均(1200.67±300.15)g,胎龄28~35周,平均(25.34±5.89)周。两组早产儿均为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在体重、胎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在静脉营养基础上进行,对照组早产儿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喂养护理,即在早产儿出生后,进行经口喂养,或者是采用鼻胃管的方式进行喂养,喂养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视其胎龄、体重、吸吮能力而定。第一次喂白开水,如无呕吐,1~2h后开始喂奶,尽量选用母乳,如无母乳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开始的浓度3:1或2:1,以后逐渐增加浓度。当早产儿的病情稳定之后,便可开始进行肠道喂养。
研究组对早产儿给予早期微量喂养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营养支持:所谓的营养支持,指的就是使用胃肠内外营养的喂养方式进行喂养,一般是在早产儿出生之后的24 h内,给予胃肠内喂养,当早产儿出现营养不足的情况时,才需要进行胃肠外营养喂养,起到补给的作用。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时,最好是早产儿母乳,无母乳条件者,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需要采用专门的奶粉微量喂养,时隔3 h喂养一次,避免过度喂养造成呕吐[1]。在喂养结束之后,分析患儿的残余奶量以及排便情况等,在下次喂养时,再适当的增加奶量。增加奶量需要注意的是,每天增加量不可大于20 mL,避免奶量过多造成呕吐。在24 h之内,最早可在12 h内,体重小于1000g的婴儿,0.5 mL6 h,喂0.5 mL4 h,喂1 mL3 h,为1 mL;体重大于1000 g,并且小于1500 mL的婴儿,为1 mL6 h,为1 mL3 h,为2 mL3 h;体重大于1500 g的婴儿,2 mL3 h,为2 mL3 h,为3 mL4 mL。
早期经口护理:对早产儿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体重超过1500g,胎龄大于32周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好,在病情得以控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进行经口喂养,此时的早产儿已经具有吞咽的能力,可以进行吮吸,必要时进行经口滴喂。但是由于动作不灵活的原因,需要进行经口滴喂。早产儿每日的食用奶量需要结合早产儿的体重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开始2~5 mL每次,2~3 h一次,每天隔次增加2~5 mL。滴喂一次[2]。喂养时,可选择稍软的,轻轻唤醒患儿,使患儿处于屈曲位和中线位,使手能触及患儿面部。滴喂时,医护护理人员采用10 mL的空针,抽取奶液后,完成奶液抽取工作之后,在婴儿的口角出放置注射器贴,控制好滴喂的速度,不可太快,在婴儿吸吮和吞咽奶液的过程中,医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婴儿的每一个动作,避免出现喂养速度控制不当以及奶瓶过大,对早产儿吸吮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喂养之后,需要右侧卧位,将婴儿的上半身缓慢的抬高,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早产儿吃奶之后,出现呕吐,或只是误吸现象[3]。两次喂养之间给患儿足够的休息时间。
间歇胃管喂养护理:该喂养方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体重在1000~1500 g或胎龄<32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的早产儿。所谓的早期间歇胃管喂养就是经过婴儿的鼻腔或者是口腔插入胃管,多数情况下是经过口腔插入,长度从耳垂到鼻尖到剑突的距离,插入后注入5 mL空气,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表示胃管在胃内。然后将早产儿胃部中的羊水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喂养[5]。开始量每次2~3 mL,间隔2 h一次,每天隔次增加2 mL。每次喂养之前,都需要将患儿的胃液全部抽尽,查看否是有奶液残留,如果存在残留的奶液,需要将其计入到下次食用奶量中,进行残留奶量计算时,若是奶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则在喂养时,要适当的减少奶量或停喂一次。它的优点:间歇注入可对胃肠激素的释放产生有利的生理刺激,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缺点:间歇注入可致短时间内胃扩张,腹内压力增高和膈肌上升,造成短暂的呼吸暂停、青紫及pH和PO2降低,尤其是BPD的早产儿。护理人员要把握喂养速度,慢慢注入喂养,要认真观察早产儿的胃食管反流情况,因为出现反流吸入,会导致窒息。
连续进行胃管喂养的护理:对于极低出生体重较轻的新生儿,胃内易有残留奶的早产儿或者是在进行间歇胃管喂养的过程中,易出现心率异常、呼吸缓慢,或者是低氧血症等各种不良反应时,需要对早产儿进行持续胃管喂养。将早产儿一天所需要食用的奶量,采用微量输液泵以每小时1~2 mL的速度连续缓慢注入胃内。它的优点:对于极低体重儿营养吸收好,体重增长快,尤其是BPD的早产儿,缺点:对胃肠道成熟的刺激不如间歇注入法,需要密切监测胃容量。对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不宜采用此法。在喂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2~4 h抽取胃液一次,检查胃内残留奶量,以调整注入速度,残留奶量不应超过每小时的入量。配好的奶液如未用完,时隔4 h更换一次奶液,避免早产儿食用变质奶液造成不良影响[4]。持续胃管喂养时,经常会因为早产儿的活动等各方面的因素,致使胃管位置移动,甚至是出现脱落,所以,医护护理人员在进行胃管喂养的过程中,需要全程观察早产儿,当其病情稳定,不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之后,可停止持续胃管喂养,进行间歇胃管喂养。
间歇胃管喂养护理:在早产儿出生之后进行早期间歇胃管喂养,所谓的早期间歇胃管喂养就是经过婴儿的鼻腔或者是口腔插入胃管,多数情况下是经过口腔插入,从婴儿的肚脐部位到额头正中之间的距离为胃管的长度,然后进行胃管检查,将婴儿胃部当中的羊水彻底清除[5]。该喂养方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的严重的早产儿,此时的早产儿的吞咽功能比较差,不可顺利吞咽。采用此方法治疗,每次喂养之前,都需要将婴儿的胃液全部抽尽,查看否是有奶液残留,如是存在残留的奶液,需要将其计入到食用奶量当中,进行残留奶量计算时,若是奶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则进行喂养时,要适当的减少一定量的奶量,或者是使用微量输液泵来把握喂养速度,慢慢输入喂养,使早产儿在食用奶液的同时,可以消化,在喂养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婴儿的胃食管反流情况,因为出现反流吸入,会导致婴儿无法呼吸,从而窒息。
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在早产儿喂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腹泻、腹胀、呕吐以及胃潴等,给喂养加大了难度,此时,进行喂养不耐受护理是关键。首先,为早产儿选择最佳的乳液,一般情况下,多是建议最好选用母乳喂养,若是无法选用母乳,则需要采用专门配置的早产儿配方奶。多数情况下都会是鼓励采用母乳喂养,但是,若是目前存在吸毒行为,或者是艾滋病患者,则不可进行母乳喂养,需要使用配方奶进行喂养[6]。其次,注意开奶的时间,当出现胎粪排出时,便可进行喂养,多数情况下,在没有出现并发症,在出生之后的4 h,便可为母亲开奶便不可便可进行喂养。再者,要锻炼早产儿的非营养性吸吮能力(NNS),NNS是指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让患儿进行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配方奶吸入。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反应,还能增加体重,降低心率,使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减轻能量的消耗,提高氧饱和度,缩短住院天数,一般一天之内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用无孔橡皮进行喂养,喂养次数为6~8次,以刺激早产儿胃泌素以及胃动素的快速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采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来得对不可正常进食的早产儿,这样可刺激胃泌素以及胃动素的快速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最后,严密观察早产儿的喂养情况,如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奶等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残留奶量约为上次奶量的1/3时,将残留的1/3奶回注入胃内,并计入预计给奶量中。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吗丁啉或者是红霉素,这两种药物对胃肠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剂量为4 mg左右红霉素进行静脉点滴,将早产儿的胆囊积液胃部一一排空,对肠道运转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对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具有提高作用,另外,服用吗叮啉可以讲胃排空[7]。
1.3临床观察指标
当早产儿在喂养的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而且每天呕吐超过3次;腹胀或是胃潴留(残奶量大于上次喂养总量的1/3),则表明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出现障碍。即便出现这一系列现象,也需要继续进行微量喂养,但是,需要暂空奶一次,才能继续进行喂养工作。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儿在静脉营养时间以及达足量喂养时间上都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两组患儿比较,研究组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上,随着呼吸治疗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决定早产儿住院时间长短和生存质量高低的关键就是喂养问题。早产儿在出生之后,由于吮吸和吞咽能力不强,因此,早产儿的营养供给成为了一大难题[8]。喂养开始时间、喂养内容、喂养方式是早产儿喂养研究的重点。早产儿和足月产儿相比,其存在吞咽困难、胃容量小以及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健全等特点,在消化酶含量活性上,足月产儿的含量明显高于早产儿,而且早产儿胃动力功能也不如足月产儿,加之早产儿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未健全,若采用传统的喂养方式,则很容易造成早产儿胃肠道负荷过重,或者是功能障碍及NEC发生率,大大增加了静脉营养所需的时间,延长住院的时间,意味着加大感染率。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对早产儿进行早期肠道喂养会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相反,临床研究提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喂养可促进早产儿消化道的发育及功能的成熟,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尽快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增强免疫,减少感染发生率,降低住院天数。屈建强等[9]对52例早产儿进行研究发现,对早产儿实施微量营养患儿在全肠道喂养时间患者喂养时间比未实施微量营养喂养护理患者缩短了5~6 d,本研究中实施微量喂养护理的患儿足量喂养时间为(8.61±4.10)d,也显著短于实施传统喂养护理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本研究还对两组患儿的静脉营养时间进行了对比,实施微量营养护理患儿平均用时比对照组患儿缩短了约 2 d,可见微量喂养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减少早产儿达足量喂养时间,且静脉营养时间也能较大程度上缩短。
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对新生儿并不具有营养作用。早期阶段,胃肠道得到食物的刺激,能够增加胃内激素的分泌与消化酶的含量,从而使胃肠功能可以迅速发育,有效刺激胃肠道免疫防御机制的作用,有利于肠上细胞的发育[10]。但早产儿并不可进行足量喂养,因为胎儿的肠蠕动在怀孕28周时发育最快,对早产儿来说,但由于胎儿未达到37周就生产,此时的婴儿在吞咽以及吮吸等各方面的功能上都没有完全发育,不可以进行正常的母乳足量喂养。有学者研究表明[9-10]实施微量喂养方式患儿,出现不耐受情况的比率为30.7%,比传统方式的42.3%有显著下降。此外,患儿出现低血糖、高血脂、胆汁淤积的比率也显著低于采用传统喂养护理方式的患儿。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本研究中患儿对照组有24%出现了胃肠功能障碍,而观察组这一比例仅为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合理的微量喂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肠不耐受现象的发生。还能促使胎儿的胎便快速排出,避免出现胃食管出现反流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免胃肠道废用性萎缩,可加快肠道上皮细胞的发育速度,减少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可有效避免早产儿因喂养产生呕吐或者是腹胀现象,增加早产儿的存活率[12-13]。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微量喂养护理,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降低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所需的时间,满足早产儿吸吮、进食带来的愉受,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适宜喂养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参考文献]
[1]唐小岚,文琼仙.微量吸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3(8):189-191.
[2]王晨,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4(3):259-263.
[3]黄东明.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中胃泌素、胃激素水平的影响.新生儿科杂志,2010,17(4):145-146
[4]李在玲,叶鸿瑁,王继山,等.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及临床情况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11,46(15):243-246
[5]华.早产儿营养管理面临的挑战[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5):321-325.
[6]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12,41(2):87-90.
[7]杨华姿,黄东明,朱建萍.早产儿血中胃动素水平对其胃肠道营养影响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0,35(7):125-126.
[8]谭启明,韩英兰,袁芳,等.鸟巢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2(10):135-134.
[9]屈建强,周艳,张晓慧.早产儿早期微量肠内喂养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5):657-659.
[10]陈宏香,林日亮,温伟珍,等.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8(2):131-132.
[11]黄巧凤,张少燕,卢燕君.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6(18):329-330
[12]李巧芬.早产儿2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1(2):18-19.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调查我院早产儿中心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从护理角度对59例NE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护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结论 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The monitoring and intervening in nursing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early intervening in nursing agains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mature neonates.Methods 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59 preterm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ere analys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NEC in preterm infant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Nursing factors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isease.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ngthening nursing,implementing the correct feeding schedules and controlling bacteria infection were necessary in preventing premature neonates from NEC.
【Key words】 infants prematurity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ursing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的上升,NEC更视为早产儿医疗护理中须高度重视和预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院早产儿中心10年间发生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做一护理学总结分析,旨在指导临床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并收住NICU的1869例早产儿进行调查[1],男987例,女882例。其中发生NEC 59例,占3.16%,男32例,女27例;胎龄<32周18例,32~35周31例,>35周10例;出生体重<1500g 15例,1500~2000g 34例,>2000g 10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正常(8~10分)46例,轻度窒息(4~7分)7例,重度窒息(0~3分)6例。
1.2 喂养方式 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1500g 母乳喂养)鼻饲或口喂;出生体重<2000g 2h喂养;>2000g 3h喂养。每日增加奶量:鼻饲者20ml,口喂者30~40ml。
1.3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X线平片诊断[2]。采用修正的Bell分级对患儿进行分级[3]。其中Ⅰ级36例,Ⅱ级9例,Ⅲ级14例。
1.4 治疗方法 患儿发现有宿奶和腹胀立即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发肠穿孔则转外科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疾病程度的关系 见表1。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 (x±s)
由表1可知,重度NEC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小于轻、中度患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早产儿基本状况 见表2。
表2 早产儿相关因素与NEC的关系
2.3 临床特点 本病全年1~12月份均有发病,1~4季度分别为11例(18.64%)、9例(15.25%)、22例(37.29%)、17例(28.81%)。发病时间在生后1~25天,平均(8.74±599)天。所有患儿起病时均有宿奶和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43例(72.88%),46例(77.97%)胃内抽出黄绿色液体,明确感染者28例(47.46%),大便潜血阳性者27例(45.76%),血便8例(13.56%)。
2.4 预后情况 见表3。轻度 NEC患儿多数获痊愈。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全身状况急剧恶化,酸中毒难以纠正,多发生腹膜炎、肠穿孔,病死率高。本组资料6例患儿有反复禁食,5例2次,1例3次。初次发病常规禁食1~2周,开始喂养后2~24天再发。其中2例并发肠穿孔。
表3 临床分度与预后 (例)
转贴于
3 护理观察与干预
3.1 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4]。调查显示[1],随着本地区早产儿配方奶广泛应用和NEC的预防意识,临床已不存在高渗奶方喂养因素,但仍须避免快速增加奶量,以降低发生NEC的危险。因此,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我们体会,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即便常规加奶喂养,也会有婴儿发生宿奶、呕吐、腹胀、胃液颜色及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护理观察结果往往成为诊断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3.2 感染因素 从本组资料看出,感染仍然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临床特征典型,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如何监测和防止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提高NEC的救治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措施仍然是不可松懈并须进一步加强的关键环节[5]。目前,手部卫生预防院内感染已引起医学专家们的重视,这也是对感染影响最大、又易被忽略的细节。加强早产儿中心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严格管理和监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为今后护理工作特别强调的重点。
3.3 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时间根据病情决定),压力不宜过高,一般用5ml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残胃液)。每班更换注射器,每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做好出入量的精确统计。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不理想,须及时寻找原因,切勿等待,并与医生商讨下一步治疗的调整。但何时恢复喂养尚缺乏直接的组织学客观依据。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0.72±3.79)天(5~21天)。我们体会,需因人而异,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不必局限于常规。通常是待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先试喂生理盐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每次1~5ml不等,无异常时改喂乳汁,最好以母乳开始。增加奶量需谨慎,防止复发。
3.4 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基础护理质量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制订护理计划,选派临床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多年资护士全面护理。作好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吸氧的患儿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避免引起缺氧或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清洁护理。让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体温正常,监测体温变化。每日了解体重情况。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勤换床单、衣物,每日予温水擦拭或洗浴,做好红臀、脓疱疹、脐炎等的防治。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定时通风,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NEC患儿禁食中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既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营养液,包括抗生素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泵速度。输液时定时巡视进液情况,密切观察输液后反应,有情况及时处理。注意随访血气分析、微量血糖、生化指标、腹部X线平片等。
4 小结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莉,陈豪,徐秋玲,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新生儿科杂志,2004,19(2):58-6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
3 Walsh MC,Kliegman RM.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reatment based on staging criteria.Pediatr Clin North Am,1986,33:179-182.
篇4
根据统计,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已经达到8%左右,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无几,但出院后却普遍面临生长迟缓问题。早产儿从出院到1周岁期间被称为出院后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帮助早产儿完成追赶性生长,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那么,怎样制定早产儿的发育追赶计划呢?
出院后,早产儿可能会出现的“麻烦”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在出生后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储备不足。在住院期间,母乳加营养强化剂或低出生体重儿专用配方奶,都有助于支持早产儿达到或接近孕晚期的宫内生长速度。但是,生理发育不成熟以及一些疾病的影响,仍然阻碍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他们在出院时身长和体重往往低于同龄足月儿,并在出院后可能出现营养缺乏甚至有发生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出生时体重越低,发生这种危险的机会越大。
如果发生营养不良和宫外生长迟缓。将影响到早产儿的远期健康。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存在营养不良的话,可导致脑细胞数量减少,并表现为行为、学习能力和记忆力方面的落后,同时,还可增加成人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的风险。
营养计划,给追赶提供物质保障
第1步:母乳喂养
早产儿出院后,在营养方面应该予以特别重视。不管是对早产儿还是足月儿。母乳始终是乳品来源的最佳选择。与配方乳相比,母乳含有更高含量的半胱氨酸和牛磺酸、脂肪酶、多不饱和脂肪酸、核苷酸、神经节苷酯以及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微量元素。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与配方乳喂养者相比具有更高的IQ值;对于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者来说,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变应性疾病的风险也有所降低。
第2步:补充强化剂
虽然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在出生后初期的生长情况是令人满意的,但到产后30天时。早产儿母亲的乳汁内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已经不能满足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此时,在实行母乳喂养的同时,给早产儿添加母乳强化剂是必要的。母乳强化剂含有牛乳清蛋白或其水解产物、以葡萄糖聚合物或麦芽糖复合剂为主要成分的碳水化合物、钠、钙、磷、镁等大量电解质,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如果母乳量不足,在早产儿出院后可以适当增加出院后配方奶粉。出院后配方奶的成分介于早产儿院内配方奶与足月配方奶之间,含有高水平的蛋白质、钙、磷、锌。并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的时间为早产儿出院后至校正年龄3个月,有条件的话可喂到校正年龄1岁。
护理方案,筑起健康成长的围墙
早产儿比足月儿更娇嫩,所以爸妈在家对早产儿要更精心地护理。
1 由于早产儿吸吮力气不足,爸妈在喂养时要耐心。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需要30~40分钟。
2 出院回家头两三天内,每餐的喂食量先维持在医院时的原量,等适应家里的环境后再逐渐加量,以保护早产儿的胃肠功能。
3 实行餐多量少,哺喂时采用间歇式,即每吸食1分钟,将奶瓶抽出口腔,让宝宝呼吸约10秒钟,然后再继续喂食,可减少吐奶的发生及呼吸上的压迫。
4 早产儿对温度变化很敏感。所以要注意体温的保持及温度的衡定,以免致病。
5 采取一些积极的发育护理措施,促进发育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如肌肤抚触、被动运动操、穴位按摩、功能训练、视觉听觉刺激等感知觉及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6 定期回医院追踪检查、治疗:如视听力、黄疸、心肺、胃肠消化及接受预防注射等。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应1~2个月随访1次,后半年应2个月随访1次,以后仍需继续随访。随访的重点是神经系统及生长发育评估。
7 保持与新生儿医生密切的联系,以便随时咨询。
8 熟练幼儿急救术,如吐奶、抽搐、肤色发绀时的处理,以备不时之需。
篇5
作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一名护士,我几乎每天都会迎接早产的小宝宝。那什么是早产儿呢?在临床上,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婴儿被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他们的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克以下,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差,需要给予特殊护理。而本文介绍的袋鼠式护理,就属于这类护理。
那什么又是袋鼠式护理?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哥伦比亚的雷及马丁尼医师,他在1983年,为了降低因应保温设备的不足所导致新生儿的感染率及死亡率,并促进早产儿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建立,因而提出了这个概念。现在,袋鼠式护理一般是指早产宝宝的爸爸妈妈,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宝宝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给他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几十年来,研究发现袋鼠式护理的确能给早产宝宝带来包括生命征象稳定、体重增加、睡眠时间延长等益处,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推广于NICU中。
不过,并非所有的早产宝宝都可以进行这项操作。一般而言,早产宝宝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体重达到1000克,生命体征稳定且能维持稳定体温,具体操作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辅助。除了早产宝宝外,袋鼠式护理也同样适用于足月宝宝,能够建立早期亲密的亲子关系。 带来双重好处
对于早产宝宝来说,提前来到人世的他们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必须依靠医疗行为介入来稳定生命征象、促进器官的发育与成熟,而袋鼠式护理通过宝宝与父母间的皮肤接触,带给宝宝十足的安全感和亲密感,并能稳定生理情况,如心跳、呼吸速率、血氧浓度、体温与体重等等。此外,研究还发现袋鼠式护理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稳定行为状态、降低感染的概率、促进亲子间的依附关系,让早产宝宝更加健康活泼并提早出院。
对于父母,特别是妈妈而言,袋鼠式护理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率,还能降低妈妈的焦虑情绪,增强母婴情感互动。虽然在加护病房的早产宝宝不能时时刻刻和父母在一起,但是通过这项操作,能够尽早地建立起亲子关系,缓解了父母的焦虑和自责情绪。医护人员也可以利用期间的指导与支持帮助父母提升育儿的自信心。 具体操作,讲究多多
在每次操作前,医护人员首先要对宝宝的生命体征做一次检测生命征象(体温、心跳、呼吸及血氧饱合度等等)。在确保宝宝适合进行操作后,医护人员会将早产宝宝(穿好尿布),抱直俯卧在妈妈或爸爸胸怀里。妈妈或爸爸需要用手臂托住宝宝的臀部及背部,让他以自然的姿势与父母的胸前做肌肤与肌肤的接触,再以棉被或大毛巾覆盖。
第一次操作时,可以将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之后若宝宝情况稳定,可以逐渐增加至维持每次1~2小时以上,执行的时候妈妈可以哺乳,医护人员则会在一边随时监测宝宝的情况。当宝宝出现不舒服的行为迹象时,爸爸妈妈可以先调整一下姿势,或安抚一下宝宝若无法改善,当早产宝宝存在血氧饱和度降低、肤色改变、呼吸窘迫、心律不齐、燥动不安等情况,则必须立即中止袋鼠式护理,并通知医护人员。
To爸爸妈妈:
穿着轻松,爸爸妈妈应穿着前开式,宽松、透气、吸汗的衣物,不可喷香水,涂特殊香味的乳液。
保持最佳状态,进行前须洗净身体,并上完厕所、喝完水,避免自己的需求打断早产儿的睡眠时间。
每一次操作的时间都比较长,因此要做好心理准备,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并确保有足够的耐心。
如有感冒、发烧或肠胃不适、皮肤有红疹或者破溃等感染症状,需暂停或推迟,以免传染给宝宝。
TO早产宝宝:
先更换尿布。
将尿布包裹的区域尽可能的减少,露出较多的皮肤与父母亲接触。
做好保温工作,给宝宝穿上小袜子或戴上小帽子,减少体温的散失。
TIPS:出院后,做好随访工作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早产宝宝基本都能顺利出院。此后,爸爸妈妈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包括可以继续进行袋鼠式护理外,出院随访是必不可少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般来说,在出院前,医院会开一次家长会:由家长及NICU主管三级医生共同参与;出院后,会有电话随访(出院后一周内)与定期随访,定期随访由专门的医生负责,按照矫正年龄半年内每月一次,半年后1~2个月一次,一年后3~4个月一次不等。主要随访早产儿生长发育、听力视力检查、免疫接种情况、感染预防状况、营养喂养情况。其中生长发育包括神经和体格发育的监测。
神经系统发育评估: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到专科门诊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规划、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价之外,随访的重点还有神经系统发育评估,做行为测试、头颅B超或CT、脑电图等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儿转到相关科室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篇6
婴儿抚触具体操作如下:让获得资格证书的专业护士进行操作,2次/d,每次10~15 min,先从10 min开始依各自的适应情况逐渐延长至15 min;上午安排在洗澡后,下午在吃奶后1 h后进行操作。十分重要的是操作者要有爱心,并可轻轻与孩子说话,或放一些轻柔愉快的促智音乐。在为早产儿做抚触时,应将早产儿置于温暖、舒适的暖箱内或辐射床上,舒适、安静、不烦躁时进行。抚触婴儿操力度适宜,视早产儿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力度。喂养时,选用低出生体重奶粉,热卡含量:每10 ml奶液提供70 Ka或80 Ka的热能。抚触顺序为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抚触者双手要干净,温暖、光滑,指甲要短,无倒刺,不戴手饰,以免划伤早产儿皮肤,并挤一些维生素E于手掌及孩子的皮肤上,起保护、清洁、滋养、的作用。并且避免过敏的发生。操做法:两臂胸前交叉,伸曲肘关节,肩关节做划船运动,下肢做髋关节内旋运动[3](尤其适宜下肢为青蛙状的早产儿)。
早产儿不仅生活能力低下,对于2000 g以下,尤其是1500 g以下的早产儿常常伴有许多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硬肿症,坏死性小肠炎等。这些疾病均能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使得他们在早产的基础上生长发育更加落后。如何能纠正这种状态是目前医学有待解决的问题。过去常用方法是静脉高营养,常使静脉大量破坏,而深静脉更能造成全身感染,后果严重。抚触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早产儿在宫内有的因为胎位不正造成早产儿出生后下肢过度外展或内收。婴儿操可提高早产儿的四肢协调能力,促进运动感觉的发育,预防和纠正不良姿势的产生,更能增加家人和宝宝的亲情交流。
抚触是一项有悠久历史的医疗技术,现代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该项技术重新认识认识和发展,国外研究表明[2]对患儿施以轻压的按摩,可以促进迷走神经的活性,使胃泌素及胰岛素的释放增加从而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能使早产儿体重增加。抚触可使他们的体重“先天不足,后天赶上”体重是反映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可见抚触,跟宝宝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抚触能使孩子易安抚,容易安静入睡,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便于培养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优良性格。“皮肤饥饿”会让孩子变得抑郁,不合群,胆怯,躁动不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因从小得到家人关爱少,长大后往往变得冷漠,不合群,缺乏信心,不利于将来的学习生活。皮肤接触是一种最直接的关怀方式,父母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孩子这种情感需求,尽量多和孩子接触,让孩子有心理生理上的满足感。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抚触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它将是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尤其是无陪护重症监护病房,通过抚触,一方面使患儿的疾病得到尽快恢复,另一方面通过护士们的双手将爱心传递给患儿,增加情感的交流,使他们心情愉快。抚触是通过对婴儿非特定部位肌肤温和的触摸刺激,引起婴儿全身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系统一系列的良性反馈,从而促进婴儿身心的健康发育,婴儿操可提高早产儿的四肢协调能力,促进运动感觉的发育,预防和纠正不良姿势的产生,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婴儿抚触是一项促进早产儿身心健康健康发育的医疗护理技术,简便实用,值得广大医护人员重视和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37.
篇7
关键词 早产儿 智能发育 早期干预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孕期不足37周,出生体重≥1000g,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获得完整资料92例。其中男72例,女20例。胎龄:~30周24例;~32周40例;~37周28例。出生体重:1000~1500g 18例;1500~2500g 62例;2500g 12例。并发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吸入性肺炎32例(35%);新生儿窒息38例(41.3%);颅内出血48例(52%);呼吸衰竭19例(21%);硬肿症36例(39%);头颅CT改变:检查92例,脑白质低密度改变71例(77%)。
方法:对早产儿在出生后在矫正胎龄满40周前即进行合理干预:⑴基础治疗;包括保暖、吸氧、监护、合理喂养、营养支持、呼吸管理等;⑵发育支持护理方式,采用模拟子宫环境的方式,增加了相应护理措施:①减少光线:用遮光毯罩住温箱,避免早产儿不必要的光线暴露;②减少噪音:监护仪及电话声音设定最小音值,医务人员入室更换软底拖鞋,说话、动作轻柔。喂奶及集中操作前定时播放轻柔的胎教音乐;③减少操作的侵略性:操作集中,操作前轻柔触摸并唤醒患儿,协调好各项辅助检查,评估操作疼痛并对其控制;④合理摆放:提供鸟巢式支持,促进屈曲使其有边际感和安全感,把手放在口边发展手嘴综合能力;⑤抚触:播放轻缓音乐,并进行全身抚摸;⑥鼓励家庭化护理:为其提供父母参与的环境。⑶药物预防治疗早产儿脑损伤,于生后第3天给予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丽珠赛乐3ml加入生理盐水20~30ml中静点,10天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有异常者可增加疗程。
监测及干预方法:⑴早产儿出院,儿科医生向家长交代早期干预的目的和内容,介绍干预方法和资料,填写登记表;⑵早产儿出院后通过个别方式或小型家长会,给家长讲解早期干预重要性、婴幼儿运动和智力发育规律、喂养和常见病防治等知识;⑶校正胎龄满40周后做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NBNA),根据评分在早产儿病情稳定后或新生儿期开始对个体给予不同方法刺激。①视觉刺激:用颜色鲜艳的红球挂在床头旋转,每天多次逗引婴儿看人脸。②听觉刺激:听悠扬、欢乐的乐曲,每天多次,并予钟、表、摇铃声刺激。③触觉刺激:被动屈曲肢体、抚摸,做婴儿体操,并示教、指导家长如何从新生儿期开始进行视和听的刺激,引起小儿视听定向力。
婴幼儿期:新生儿期后按纠正月龄6个月前每月1次、6个月后每2个月1次;来本院随访:①一般体格发育状况;②逐月进行智能发育随访;③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病理反射;④采用Gesell(中国标准化)测试法进行DQ值测定,其中有1个能区≤85分,即予干预治疗;⑤全面早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按照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做俯卧抬头、拉坐、翻身、爬、站和走的主动运动训练[1]。把干预方法教会给家长,指导家长训练,树立家长信心,促进亲子关系。
效果评定:NBNA测试:纠正胎龄达40周后,进行NBNA测试,评分≤35分为轻度异常;生后14天评分≤35分为重度异常。Gesell测试:五个能区,即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其中发育商DQ值86分以上为正常,76~85分边缘状态,≤75分为异常。
统计学处理:计资料用例数、百分数描述,作均数显著性检验。
结 果
新生儿后期经指导家长给小儿视听、触觉方面的刺激。校正胎龄41、42、44周时分别行NBNA评分,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干预措施对早产儿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有促进作用,对减少致残起了重要作用。见表1。
婴儿期随访:于校正月龄2个月开始行Gesell发育商测定,DQ≤85分56例(61%),主要表现为发育落后,姿势异常。经过上述早期干预方法及药物治疗10~14个月,异常姿势部分消失,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随访至1岁时,体格发育与中国正常小儿体格发育量表基本一致,达到正常,Gesell评分均在85分以上。DQ≤85分6例(10%,智力运动发育落后4例,脑瘫1例,癫痫1例)。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讨 论
早期干预不仅可促进早产儿的智力发展,还可影响其情绪和行为[2]。脑在发育早期有一定的代偿和增生能力,这种能力是进行早期干预的契机;Vojta收治的8个月以下的脑瘫患儿207例治愈199例。治愈率96.1%[3];本研究对92例早产儿跟踪随访,出生后及时进行干预并指导家长训练,给予视、听、触觉等方面的刺激。胎龄满40周后,相当于生后7天NBNA评分≤35分者56例,生后28天时NBNA评分≤35分者只有14例。说明新生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并能学习、记忆和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在婴儿期DQ≤85分56例患儿进行综合干预,1岁时,体格发育与中国正常小儿体格发育量表基本一致,DQ≤85分6例,所以早期发现早产儿异常神经发育征象,对全方位的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促进发育、减轻后遗症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我国儿童整体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早期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干预、定期随访、家长积极参与配合药物治疗,是经济、实用、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221.
2 陈建华.美国儿童早期干预的研究与实践.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1-6.
3 刘振寰.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2010,8(5).
篇8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新生儿;肺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22-2
胎龄越短,婴儿体重越小身长越短。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少数早产儿体重超过2500g,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仍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small-for-date infant,undersized infant,dysmaturity)。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其中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早产低体重新生儿。本病常无典型症状,主要特点为口吐白沫,精神萎靡,吃奶呛,有时烦躁不安,面色青灰,闭口吹气,点头呼吸或呼吸不规则甚至暂停。一般不发烧,可有微热或体温过低,可不咳嗽,肺部可听不到罗音。我院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接收早产低体重新生儿肺炎91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从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接收早产低体重新生儿肺炎91例,其中吸入性肺炎71例,感染性肺炎20例(产前感染性肺炎10例,产中感染性肺炎5例,出生后感染5例);未满31周早产儿20例,31-34周45例,35-37周26例;
1,600g-2,000g32例,2,000g-2,200g28例,2,200g-2,500g
31例。
2临床分析
2.1吸入性肺炎羊水胎粪吸入者多有窒息史,在复苏或出生后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伴发绀,胎粪吸入者病情往往较重,可引起呼吸衰竭、肺不张、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参见胎粪吸入综合征),一旦并发气胸、纵隔气肿病情突变甚至死亡。乳汁吸入者常有喂乳呛咳乳汁从口鼻流出伴气急发绀等,严重者可导致窒息。
2.2感染性肺炎细菌、病毒、衣原体等都可引起新生儿肺炎,起病可急可缓,产前产时和生后感染性肺炎其临床表现不同,分述如下:
2.2.1产前感染性肺炎宫内感染发病,也称早发型肺炎,是全身性败血症的一部分,出现在出生时或生后数小时内,多在娩出后24h内发病。婴儿出生时多有窒息,复苏后可见呼吸快,体温不稳定、反应差,逐渐出现音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衰竭。血行感染者常缺乏肺部体征,而以黄疸肝脾大脑膜炎等多系统受累为主。通过羊水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肺部音。
2.2.2产时感染性肺炎产时感染性肺炎常为出生时获得的感染,需经过数天至数周潜伏期后始发病,如细菌性肺炎常在出生后3~5h发病,疱疹病毒感染多在分娩后5~10天出现症状,而衣原体感染潜伏期则长达3~12周,出生时感染的肺炎患儿因病原不同而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且容易发生全身感染。
2.3出生后感染出生后感染发病较晚。
①症状不典型:由于新生儿咳嗽反射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很少有咳嗽,又由于新生儿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软弱,新生儿呼吸运动范围小,呼吸运动表浅不会深呼吸等特点,其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呼吸困难仅表现为呼吸不规则暂停或气促缺氧,严重时可出现青紫现象,肺部听诊时可听不到肺部音,可不发热也可发热或体温不升等。
②一般特点:起病前有时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一般情况差,呼吸浅促、鼻翼扇动、点头呼吸、口吐白沫、发绀、食欲差、呛奶、反应低下、哭声轻或不哭、呕吐体温异常,肺部体征早期常不明显,少数可在脊柱两旁闻及细湿音或在吸气末闻及捻发音等。新生儿肺炎最有价值的症状是病儿口吐泡沫,这是新生儿肺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表现有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拒奶呛奶
③重症: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点头呼吸和吸气时胸廓有三凹征,出现不吃、不哭、体温低、呼吸窘迫等,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在新生儿室中常有发生,并可引起流行,患儿中毒症状重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脓胸脓气胸、肺大疱等。大肠埃希杆菌肺炎时患儿有神萎,脓胸之液体黏稠有臭味。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表现为喘憋、咳嗽,肺部闻及哮鸣音。
2.4治疗除一般护理外,重点是加强呼吸道管理、供氧、应用抗生素和对症支持疗法等。
2.4.1呼吸道管理反复吸净口咽、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人,引流,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
2.4.2供氧有低氧血症时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供氧;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给以正压通气治疗。
2.4.3抗生素治疗针对病原选用抗生素,金葡菌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第1代头孢菌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革兰阴性菌或绿脓杆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用第3代头孢菌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选用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治疗,3天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单纯疱疹肺炎可用阿糖腺苷或无环鸟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病毒唑雾化吸人3~7天;厌氧菌感染首选灭滴灵静脉滴注;衣原体肺炎可用红霉素,剂量为每日50mg/kg,共2~3周。
2.4.4对症支持疗法如积极纠正低体温、循环障碍和体液酸碱平衡紊乱等;保证供给充分营养和增强免疫功能,输给血浆、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
对体温不升者注意保暖。喂奶一次量不宜过多,以免发生咳嗽、呕吐和吸入。
为增强抗病功能,对严重病儿可多次输血浆,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或静滴细胞色素C和辅酶A。
3讨论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它对宝宝恢复健康有积极作用。不能把护理简单地看成只是喂奶、吃药、换尿布。护理的内容很多,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呼吸情况。②室内空气要新鲜,太闷太热对肺炎患儿都非常不利,可使咳嗽加重,痰液变稠,呼吸更为困难。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宜,火炉上应放上水盆,地上应经常洒些水,使室内空气不要太干燥。③新生儿得了肺炎往往不愿吃奶,应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热量,除注意喂奶外,可输葡萄糖液。④患儿因发热、出汗、呼吸快而失去的水分较多,要多喂水,这样也可以使咽喉部湿润,使稠痰变稀,呼吸道通畅。⑤由于吃奶时可以加重喘,所以不要用奶瓶喂奶,应改用小勺喂。⑥要注意宝宝鼻腔内有无干痂,如有可用棉签蘸水后轻轻取出,以解决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畅。
参考文献
[1] 尹建春.小儿重症肺炎的34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09(03).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低体重儿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低在我院出生的28例低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低体重儿中早产16例占57.1%,足月12例占42.9%。出生体重
【关键词】 低体重儿 围产儿 并发症
低体重儿(LBW)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并发症、死亡率高,其中以窒息、呼吸骤停最常见、也最为严重。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是围产期保健工作的重点之。围产儿死亡中低体重儿占2/3以上,其低体重儿的疾病对远期预后影响较大。因此,低出生体重儿的问题日趋重要,加强对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及远期致残率的关键。现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出生的低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我院分娩的孕周≥28周,出生时体重
2.结果
本组28例低体重儿中早产16例占57.1%,足月12例占42.9%。出生体重
3. 低体重儿的原因分析
3.1胎龄短:胎龄越短,体重越轻。早产儿多为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的低体重儿。早产儿在宫内生长发育正常,因娩出过早,器官尚未成熟,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下,易感染。因此要预防孕妇早产,加强孕期检查,搞好孕期的劳动保护,在妊娠32周以后适当减轻工作,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性生活。
3.2营养不良:孕妇营养不良也是娩出低体重儿的重要原因。在孕期,要注意摄入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如鱼、蛋、肉、水果、蔬菜等预防贫血及缺钙,应多吃动物肝、血等。目前,真正因经济困难所致的营养不良已很少见,因择食造成的营养不良却屡见不鲜。
3.3孕期的并发症:孕期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功能不全和宫内感染常造成胎儿死亡,活产出生后也常为低体重儿。这是因上述疾病导致子宫血管痉挛,胎盘供血不足,胎盘功能减退,从而使胎儿在宫内发育迟缓。因此,孕妇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3.4 孕妇患有某种疾病:孕妇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肝炎、肾炎时,可发生缺氧,引起子宫收缩,发生早产或胎儿发育迟缓。患有严重疾病的妇女,以不生育为宜,否则不仅可能生出不健康的孩子,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如果要生育,也要在疾病基本治愈后在医生指导下开始妊娠。在妊娠期,要加强产前检查,同时对疾病进行监测和治疗。
3.5妊娠年龄:妇女妊娠的最佳年龄是24~29岁,这段时期,女子身心发育完善,腹部肌肉发达,骨盆韧带处于最佳状态。这个时期生育,胎儿发育最好,发生低体重的情况最少。
4低体重儿的治疗
首先注意保温,入院后立即放保温箱,保温箱温度为34.0℃,逐渐降温,出生第20天时出保温箱,医务人员的各操作做到迅速、快捷、轻柔。患儿监护室进行24h监护,专门护士进行护理、喂养、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交叉感染,监护室定期进行消毒,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及检查做手部消毒,定期消毒保温箱。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给予对症治疗。定期检查电解质、血糖等内环境,有异常时随时纠正内环境紊乱,记录液体出入量。积极控制感染。应用抗生素同时口服金双歧、妈咪爱等微生态制剂,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给予部分静脉营养,氨基酸0.5g/kg开始,逐渐增加到1.5g/kg,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并应用能量合剂,保证热卡,维持内环境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讨论
低体重儿(LBW)发生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父母吸烟饮酒,空气和引用水污染,父母优生优育知识掌握情况,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支持程度,家庭暴力,孕前有痛经,流产史,孕期负性心理情绪,多胎妊娠,孕期保健,胎盘重量,脐带异常,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等都是LBW发生的相关因素。早产低体重儿由于器官发育不全,生活力薄弱,对缺氧耐受力差,易患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感染,均比足月儿发病率高。
对低体重儿的监测重点应考虑与胎儿宫内发育不良的相关因素。如宫内缺氧可造成缺血缺氧性脑病,应注意神经系统症状及颅脑B超检查。由于缺氧的反应如肾功能受损应做尿常规及血尿素氮、尿酸、肌酐测定。代偿性骨髓造血增加应筛选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早期发现红细胞增多症应早期治疗。这种小儿由于体内糖原储备少,与早产儿同样均应早开奶,早吃母乳是预防低血糖、促胎便早排、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的重要措施,同时可增强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胎龄短、母亲年龄偏大、孕期食欲差、胎盘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低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孕期保健频次增加是保护因素。在育龄期妇女中应加强卫生保健宣传教育,提高孕妇保健意识,倡导优生优育,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应该将大龄、体力劳动、孕早期妊娠反应严重、妊娠期有并发症的孕妇列为发生LBW的高危人群管理,进行重点监护,以便及早发现,早干预,减少LBW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丁宗一. 高度重视早产儿/低体重儿出院后喂养[J] .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 7) : 484-486.
[2]黄梅,王小燕,岳高峰,等.低出生体重儿相关因素的1:1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9,4(8):73-74.
[3]李劲松,韩汝棠.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神经发育及影响因素[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1311-313.
[4]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解读[J].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 : 513-516.
篇10
【关键词】腋静脉 留置针 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7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早产儿及危重症新生儿128例,其中低早产儿2例,新生儿硬肿症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肺炎5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1例。
1.2穿刺方法
1.2.1物品准备常规输液用物一套, 24GY型静脉留置针和3M透明贴膜一套,5ml注射器一副,0.9%氯化钠。
1.2.2腋静脉穿刺方法先用注射器抽5ml生理盐水后接头皮针,直接插入套管针肝素帽中,排净空气备用。由两人配合进行此项操作,将患儿置于婴儿辐射台,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穿刺者对侧,在患儿穿刺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其肩膀抬高20°~30°,将患儿手臂轻轻向外展110°~130°,操作者站于患儿头侧,左手固定上臂紧绷皮肤,助手以一指腹按压腋窝内侧,使腋静脉充盈显露,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后,右手持留置针针柄,与皮肤成20°~30°角,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向前进针2~3mm,固定针芯,将外套管缓缓送入血管,然后拔出针芯,缓慢推注生理盐水,若推注顺畅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贴好3M无菌透明敷贴,注明穿刺日期与时间,然后用胶布固定好头皮针针柄,取下注射器,将头皮针与准备好的微量注射泵延长管相连接,按医嘱泵注输入的药液。
2结果
5例腋静脉置管中除1例穿刺失败外,其余均成功,静脉留置时间约6~9天,无1例发生外渗、脱出、静脉炎及导管阻塞。123例头皮及四肢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均为3-4天,部分局部出现发红或苍白。
3讨论
3.1失败原因分析:1、操作者穿刺部位皮肤未紧绷,导致送软管时遇阻力折管;2、进针时助手按压患儿腋窝部位不正确,腋静脉未充分充盈显露;3、患儿哭闹不合作。
3.2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头皮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嫩,管腔窄,血管外观甚至小于留置针,留置过程中针尖软管部分紧贴血管内壁,留置针体易刺激管壁导致静脉损伤,加之血流相对较慢,在进行部分静脉营养时可造成血管壁机械性损伤而引起局部发红、苍白、甚至坏死,长时间留置易发生静脉炎。腋静脉管腔粗大,血流快,持续输入静脉高营养液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腋静脉不易被患儿抓掉,留置时间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3.3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严格掌握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由于此部位位置隐蔽,汗腺丰富,患儿哭闹后容易出汗,应加强皮肤护理,留置针敷贴隔天更换1次。
3.4腋静脉靠近心脏,在每次更换连接管头皮针头时,应排尽管的空气,同时在每次换药液时,应将留置针内回血冲干净,以免在留置针内形成小血凝快,引起堵塞。如导管堵塞,不可挤压套管或加大输液压力将凝固部分的血液压回血管内,以防造成栓塞。腋静脉位置相对隐蔽,少量液体渗漏时不易发现,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重点交接,密切观察局部有无渗液、脱管,静脉炎,堵管,经常对比,触摸两侧腋下至腰际间范围的质感,发现渗漏及时拔针。
3.5正压封管,由于腋静脉相对较粗,靠近大血管,在输液完毕时用25u/ml肝素钠溶液正压封管,使留置针内充满封管液,防止回血,起到抗凝作用,若操作不当,易形成血栓,导致堵管,静脉推注时避免用力过猛,使血管局部压力骤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如导管堵塞,不可挤压套管或加大输液压力将凝固部分的血液压回血管内,以防造成栓塞。
精品范文
10早产儿营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