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机制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经济管理观念意识淡薄是很多建筑企业的通病。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转变管理观念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很多建筑企业虽然有危机意识,但企业管理人员很少能够将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去,这就使得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员绩效考评方法
建筑企业很多对人员和绩效的考评不够合理和公平。另一方面,企业对人员的考核结果和相应的激励没有实现有效地结合,造成人员管理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企业文化发展滞后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不是短时间内形成,而是经历了许多企业发展实践和企业发展定位逐渐形成的。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发展的缺失,使得建筑企业文化相对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缺失的弊端使得企业定位和企业变革等问题缺少有效深入的研究,从而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真正推动力。
(四)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存在不足
建筑企业很多还是在沿袭传统的组织结构方式,内部员工凝聚力不足,针对不同的项目,往往很难能够在短期内形成真正可以担负起项目的团队;另一方面,在对项目进程的协调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坏境和不断更新的先进技术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是目前很多建筑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策略
根据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策略方面的分析: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所谓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就是指组织结构体系要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项目大小相匹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快速发展壮大是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在组织体系的设计上应该以高效和灵活的项目为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建筑型企业领导团队因素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管理层的组织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建立自主型组织结构,高层管理者要将目标管理和资源分配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要把企业战略性布局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中层管理者则需要把目标管理和实施过程想结合,持续规划和完善细则工作制度;基层管理者需要确保过程控制严格按照公司制度来进行。在整个项目进度过程中可以建立弹性工作制,员工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更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
在某些类型的建筑项目中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式就是采用虚拟组织结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上共享优秀人力资源、行业信息和先进技术资源等,这将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企业高效率高灵活度的发展。
(二)重视人力建设,建立合理的人员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
1、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因素
企业发展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建筑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给予人力资源发展以充分的投入,提供宽阔的发展平台,从而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
建筑企业应该采取以高效率为优先,同时另外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对员工的激励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原则。另外对于一些项目,不能只根据项目初期的效益来进行评判和考核,而是要在激励与约束相一致原则基础上,结合项目最后总体的结果绩效来进行总体考核。
(三)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效应,二是盈利能力。这其中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资金筹措、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和营销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比较多的是企业的短期盈利问题,要想在以上五个方面都表现优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建筑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把项目管理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企业本身运作更大和更多项目的能力。
(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对建筑企业来说,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非常重要。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此类建筑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企业管理层要广泛接纳和吸收各种外部人员和各种文化以优化自身;要不断运用管理创新等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各种条件,为成为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打下基础。
树立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建筑企业首先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来制定企业形象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其次在公司内部制定企业和员工的行为规范来引导企业和员工的对外形象。根据企业每一个项目的影响和累积,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束语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改革,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建筑企业赖以生存和经营的关键。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效用,建筑企业管理层应对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正权.试论建筑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孙振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市场,2010
篇2
关键字:建筑企业 全面成本管理 体系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办法之下,成本控制的观念比较弱。尤其是τ诮ㄖ企业来讲,成本管理的概念在建筑企业管理理念中兴起较晚,就算少数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成本的管理控制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成本管理的范围也相对局限在节约和降耗两个方面,成本管理的方法和范围都比较窄,难以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为了扩大成本控制在建筑企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范围,在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实施全面、全方位、全环节的成本管理办法,已经成为当前建筑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建筑企业与全面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指的是企业对其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实现成本的不断降低和企业竞争能力上升的管理办法。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较少的耗费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需求。生产成本管理的普遍方法是企业管理者在满足客户对于商品需求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对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算、分析、控制、核算、考核,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在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生产成本的概念。所谓生产成本,就是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形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同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组成部分。随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进步,成本管理的概念在企业中经历了数次变迁。全面成本管理办法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有效且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现代化成本管理办法。全面成本管理要求企业运用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成本管理办法,实现市场、科技和人力资源相协调的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因此,全面成本管理办法,将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建筑企业受到市场冲击的力度逐渐增大,全面成本管理的思想在建筑企业生产和经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全面成本管理模式是成本意识在建筑企业中逐步形成的标志,也是建筑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但是,成本意识想要转化为成本效益需要依靠企业战略性地架构企业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建筑企业需要组织和采用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才能实现其成本效益不断增加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的战略目标。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
2016年对于建筑业来说是历经考验的一年。从2015年的建筑业走势分析来看,虽然2015年全年建筑行业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7%,但是不合理的传统产业投资结构使得建筑企业在发展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由于产业整体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冲击,建筑业企业想要在整体行业下行的过程中屹立不倒,在行业的逐步收缩中谋求生存的空间,就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规模,找到企业的定位,提高自身效率、降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成本,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为了降低市场和行业总体趋势给建筑企业带来的发展威胁,实现建筑企业全面成本管理成为目前企业改革与管理中的不二手段。
我国建筑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意识理念惯性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上一般都较为粗犷与松散。建立与完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是近些年才逐步被提出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延伸,因此在发展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成本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建筑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成本管理工作是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成本,如制造费、人工费、管理经费、营销费用等进行计算管理,通过上传下达的计划指标,以任务型的控制手段的计划指标型成本控制办法。其次,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部门成分单一。在目前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数认为成本的管理是财务部门需要负责的事情,只要财务部门根据企业年战略决策和经营发展做好相应的成本规划和管理工作,就能起到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再次,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流程相对较长。由于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般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现阶段企业成本管理多是采用事中或事后核算的方式,缺乏对于成本预算上的决策和把关,造成企业的反应能力比较差;一旦出现问题,便很难扭转。
三、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
(一)全面成本管理战略架构
企业的成本管理不是单纯降低成本基础价格的行为,而是要整合市场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适应能力,才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建筑业可以说已经迎来了全面革新的时期,在建筑工业化进步的影响下,建筑业面临着施工周期缩短、用工用料量大大减少的趋势。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实现建筑企业的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对抗过量库存和市场紧缩的矛盾给建筑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以节水、节能、节排、节材的方式进行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战略性的全面管理。在全面成本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与标准,一方面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结构进行优化;一方面通过加速资金周转的过程来降低实际发生的成本,避免大规模管理费用和材料人工损耗的情况出现。
篇3
关键词:建筑业成本管控风险项目农民工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one of national economic pillar industry, bu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chain value realization of terminals, industrial chain in the downstream, its capital chain upstream, subject to real estate developers. At present, the price of the house by state policy strictly control, real estate funds serious tight, certainly will on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 funds have great influence payment; At the same time, long as building enterprise mainly rural labor market,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reduce labor conditions for higher, government social security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continuously promote peasant workers to wage are improving; Building enterprise system reform deepe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new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improve equipment and talent introduction, etc, will also increase the cost of enterprise. This paper,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re fac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existing problems to solve, and put forward the survival crisis turn "crisis" as "machine"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project risk migrant workers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建筑企业曾经是一个长期利用廉价农民工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业,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成为最早开始市场化的领域,并由于行业特点,形成了建筑企业与包工头特殊的合作关系;也正因如此,形成了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鲜明特点。其项目管理对象具有单一性,可以是一个建设项目、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单位工程,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成本管理因项目而宜;管理工作具有一次性,从基础施工、主体封顶到装修竣工循序渐进没有重复,并在施工现场进行,与施工过程的质量、工期等各项管理同步,成本范围受施工场所及管理阶段约束,如疏于管理,代价巨大;成本管控具有超前性,必须做到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不能事后算账。
对建筑业成本管理的挑战,始于2003年开始的“民工荒”。从那时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大势所趋。自2002年起,农民工工资增长率明显提高。2002-2008年,农民工实际工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3%、5.6%、7.6%、8.6%、8.2%、7.2%和19.6%。多数建筑企业没有自己的劳务队伍,建筑农民工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0%。加之,新生代务工人员(出生于1980年后、16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更愿意从事一些有知识有技术含量的作业种类,而建筑行业流动性强,野外作业,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才会暂时从事建筑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以及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也使更多的农民子女进入学校学习,25岁以下建筑农民工显著减少,“民工荒”问题尤其明显;国家逐步加强对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关注和保护,一些关系到农民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关系到改善农民工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建立,这些都将进一步助推了建筑成本上升。以河北省为例,2011年1-9月,建筑企业人工费就上涨了15%-30%。即便如此,我国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的人工费比重仍较低,仅介于6.27%-32.81%之间,平均为13.67%,而发达国家达50%以上,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成本今后仍会有较大上涨空间。
另一严峻挑战来自国家,2010年4月份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因商品房价格已达到多数人无法承担的水平,保障性住房市场的需求空前加大。在商品房市场繁荣时期对开发商而言的鸡肋,如今已成为销售有保障的香饽饽。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棚户区安置房等多个类别,共同特点是由政府直接负责供应,其建设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预算、住房公积金净收益、土地使用税净收入的10%、中央政府拨款及廉租房所得净收入,以及银行贷款、房地产发展商注资及发行债券等。其中,廉租房建设面临的资金困境最严峻。鉴于土地销售放缓,且中央继续对地方政府投资工具的借贷实施限制,一些新的融资模式开始试水,其中在建设-移交协议模式下,建筑企业负责垫付项目资金,但有机会承担项目开发,且设计标准化并相对简单、政府包销整个项目,项目所有人(一般为政府)将于项目竣工后2-3年偿还建筑费用和利息,或可为建筑企业渡过房地产市场“寒冬”季节送来一件御寒冬衣。
建筑行业也迎来一些利好消息。国家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包括建筑行业在内,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营业税为价内税,而增值税为价外税,营业税改革后,在企业无法将税负转嫁的情况下,行业收入将下降9.9%-14.5%(增值税率假设为11%-17%),若可抵扣成本占收入的50%时,增值税率定为11%,整体行业即可减税,以减税为前提的营业税改革将对建筑企业整体构成利好。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划分为六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只管干,不管算”的传统惯性依然存在。建筑行业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利润比较高,建筑企业只需完成指令性任务就能拿到钱,很少考虑和核算项目投资的节超问题。建筑行业市场化,特别是近几年竞争日益激烈,开始注重加强项目成本管控,但传统观念和做法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具体的项目管理管控工作中仍存在思想上的不重视现象,造成企业利润点下降。
项目成本的管控渠道不顺,权责利不对等。缺少拥有权力、可以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通行做法是委托给财务部门,但财务部门更多是成本核算,有关成本管控方面主要是通过制度被动来“卡”,一旦发生成本失控,财务部却难以承担失控责任;缺少系统管理和对项目施工各个阶段成本支出的系统管控,在降低成本方面,有的注意材料费用的节约,但不注意时间利用,有的想方设法使用新材料、新工艺,但不注意降低材料库损耗、材料采购成本等。
项目成本管控乏力。有些项目缺乏必要的成本管控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控存在随意性;有些项目成本的计划和实施“两张皮”,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管控,或因成本计划编制质量不高而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管控,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项目成本管控范围狭窄,项目核算的成本与预算费用不能相互对比,成本管控手段落后,偏重于事中管控,对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重视不够,项目成本管控的时间跨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给项目成本管控带来一定难度。
环节管控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如竞标阶段,面对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有项目可干,许多工程是压价中标,有些甚至低于成本价,从接活之日起就是亏损项目,再抓成本管控工作也难以实行盈利;制订施工方案上,不少工程项目不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工程预算滞后,开工无概算、竣工无决算,工程竣工二、三年决算未定案是家常便饭,严重影响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建筑材料价格频繁上下波动,对项目的成本影响很大,给项目成本管控工作带来不稳定性。
农民工工资管理发放以包代管,建筑企业在管控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发生问题,最终导致建筑企业经济、社会形象受损。客观上,建筑施工存在季节性、流动性、时间性,造成临时用工、周转用工、项目包工等为主的用工形式和农民工为主的用工渠道。为回避难以规范用工制度的矛盾,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简单地以包代管,易发生违法违规分包和层层转包的现象,把参与施工的包工队的利润空间逼到底线,包工队在施工组织、工序、方案等工作节点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工费的亏损。
三、建筑企业加强成本管控,转“危”为“机”的应对之策
面对以上挑战和机遇,针对建筑企业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厘清和认真加以解决,不要说企业的发展,就是生存都成问题。只有坚定“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信念,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赢得辉煌的未来。
强化项目成本管控意识,建立项目成本管控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核算、监督、稽核等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系统的职责范围,正确处理好企业、项目和劳务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形成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完善内部劳务市场,周转材料及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内部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制定落实责任成本,搞好施工前的成本预测。为保证项目成本真实准确,保证项目责任人的利益,必须正确合理地界定项目的责任成本范围,根据施工预算,划分公司、分公司、项目组的责任成本,坚持“以收定支,分灶吃饭,累计核算”原则,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化;在推行项目承包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测算项目承包基数,保证国家、企业利益,并有利于调动项目积极性,使项目向技术和管理要效益。
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控。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出多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有利于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鼓励研究、执行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在竣工验收阶段,注意经济、技术的处理,缩短验收时间,提高交付使用效率。
加强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工作。以财务部门为主,定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协助项目组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完善考核制度,制定成本考核办法,统一考核标准;理顺考核程序,建立由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为首,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成本考核领导小组,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考核;规范考核办法,采取分季度、分工程部位的考核办法,应与事前预测、事中管控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建立考核档案,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完善制度建设及相应配套措施。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的制度建设,制定配套的细化措施,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围绕责任成本管控,强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固定资产、存货、货币资金、担保、对外投资等会计内部管控规范;完善预算管理、资金账户管理、效绩考核、项目部财务管理,使项目成本管控具有可行性。
实行动态管控、重点管控和全程管控。在投标、签约环节重点做好标前成本预测,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对投标费用,要进行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管控,规范开支范围和数额,并落实到责任人进行管理,提高中标率、节约投标费用开支;施工准备环节重点是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程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重点做好人工、材料、机械及其它间接费管控,加强施工组织,合理使用资源,保证工期,降低工期成本,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管控安全和质量成本,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工程价格,严格为分包队伍代办材料、出租机械等费用扣还手续,防止对分包队伍工程款超付和质量、进度不合要求等问题发生;竣工验收环节,精心安排,力争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降低竣工阶段成本支出,落实项目责任,认真做到按期完工、及时清理、严格考核,从而明确责任,管控项目成本。
加强风险管理,管控意外支出。随着建筑市场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建筑企业经营除了要面对价格、需求、技术变化等市场风险,还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风险。要高度重视项目风险管控,要将风险成本纳入项目成本管理范畴,以及时识别、规避、管控和化解风险。
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发放的管控。要从政治和法律层面提高认识,农民工进城务工,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形成劳动关系时,即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全部劳动权利,工资是用人单位或者雇主使用劳动者的劳动力所必须支付的报酬,解决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应是义不容辞的社会和法律责任;要强化项目经理的管理责任,加强农民工工资的管理力度,把对农民工的管理列入建筑施工项目经理经济责任书加以考核;在银行开设工资专户,实行农民工工资专款专用,建立工资固定发放制度,每月按工程款的工费比例提取款额,在银行为农民工办理个人工资账户,由银行,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先行支付基础工资,然后根据施工进度及工程量的完成情况,按农民工实际完成工作量再支付超出部分,既稳定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又符合国家提出的“按月向农民工支付工资”的要求,还理顺了企业与包工头、包工头与农民工关系,及时、完善、清晰地进行工程量结算,避免因包工头而产生的劳务经济风险,实现了对农民工工资发放环节的有效管控。
参考文献:
[1]任国强,黄建瓯.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姚兰英.浅谈项目成本管理[J].山东冶金,2006,(5).
[3]赖榆.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初探[J].广西城镇建设,2006,(12).
[4]石玉华,徐晓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J].新疆石油科技,2008,(1).
篇4
【关键词】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1.1风险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把风险定义为“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一些英文辞典中将其定义为“遭受危险,蒙受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或机会”,一般风险管理的理论认为“风险是指由于当事者不能预见或控制某事物的一些影响因素,使得事物的最终结果与期望产生较大背离,从而使当事者蒙受损失或者获得机遇的可能性”,风险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风险是不确定性;(2)风险必然导致不良后果;(3)风险是可以度量的。
1.2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的决策都是基于对未来情况正常的、理想的管理和组织预测基础之上的,而在实施以及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使计划、方案受到干扰而使既定目标不能实现,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称作工程项目风险。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主体,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以求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技术及行动过程。
2、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我国项目风险管理不成熟及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现状决定
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险管理的知识才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其后,不少外国风险管理顾问公司进入中国。
目前,国内有不少大型项目进行了风险管理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风险管理在建设领域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空白点多且管理水平较低,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也相对滞后,普遍而言还是部门或个人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更有一些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模糊,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式管理。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合理分析风险和有效调控风险,逐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已成为事关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改革成效的重要环节。
2.2施工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特点决定
投资是企业的重要财务活动之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它是以牺牲当前的价值以获取未来不确定收益而购买某种资产的经济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主体,投资有它的特殊性,其生死存亡高度受国际环境、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等等因素左右,风险承受能力脆弱。施工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内外压力下作多元化投资,如果不重视风险管理,充分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色、管理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各类投资项目作周密、系统的测评,则有“做死”的危险。
2.3施工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
建筑业需求旺盛与否根本上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增减。中国加入WTO后,正逐步形成整体范围内的开放格局,不仅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中西部地区也将加快开放的进程。外商投资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将大为改善,绝大多数投资领域将取消或放宽外商投资股份比例的限制,外商投资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刺激城市住房、城镇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必将带动建设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入世以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建筑业无疑是受益的行业,同时也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提供了机遇,但同时国内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
从目前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承包工程的外国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来看,国外建筑施工企业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一是技术力量,二是管理水平,三是融资能力。凭借这些优势,外商投资企业承包工程的范围主要在工程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型水利、电站、厂房、设备安装等项目上,承包工程方式也将以利润水平较高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为主。
2.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4.1从项目的范围管理来看,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内容之一是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个项目能够被批准并付诸实践是项目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风险管理通过风险分析确定需求的可能变动范围,并计算出变动时项目的盈亏大小,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等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并且风险管理通过风险分析、识别、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2.4.2从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目标来看,风险成本是项目总成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风险的成本,则项目的总成本随之降低,具体表现就是进度、质量、安全等成本方面的降低。项目风险管理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符合项目的各项目标控制要求。
2.4.3从项目目标规划和计划职能来看,风险管理为项目目标的规划和计划制定提供了依据。项目计划考虑的是未来,而未来必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之一正是减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显然有利于提高项目目标规划和计划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2.4.4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都有很多可支配的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项目组织储备的人力资源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项目组织各方面人员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同时保持并促进项目组织的团结性和战斗力,从而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经理的任命、管理人员的甄选、项目团队的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人员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待遇、福利问题恰恰又是风险管理的问题。风险管理通过项目风险分析指出哪些风险与人的因素有关,项目团队的身心状态的变化会对项目的实施产生哪些影响及影响程度。由上述可见,风险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证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3、结束语
项目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它的风险性,从诸多施工项目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中,也能深刻感受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诸多施工项目“报喜不报忧”甚至“掩耳盗铃”式的隐瞒,使得施工项目对风险的管理缺乏案例积累,造成“悲剧”的重复发生,这种现实也要求施工企业尽快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汲取教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体系;经济效益
引言
目前国内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真正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非常重视加强施工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使该施工企业内部的资金能获得最大化、最为有效的利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1.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其也就是在企业内部的整体目标下,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内部资产的合理购置(投资),企业资本的融通(筹资)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 及其运营利润的分配管理。 那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其本身也就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它就是根据我国现行财经法规与制度,按照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企业自身的财务活动,处理好与财务相关的一系列经济管理工作。
1. 1对全体施工部门所进行的财务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不仅需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的财务人员,同时还要包括了施工过程中的统计、材料等有关职能部门,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加准确、合理的财务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需要具有明确的财务负责人与责任分工,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花费进行明确记录,从而可以形成一个分配非常明确、合理以及财务责任落实到个人的施工财务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筑工程施工的财务部门还需要做好企业内部资金的核算和分析,并且发现各个职能部门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后,还要提醒他们予以及时的完善和改正,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让建筑工程施工的财务管理始终于有效的控制之内。
1.2对于建筑企业财务授权人员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开始全面施工之前,还需要对有关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各个部门经理的相应财务权限进行合理、明确的规定与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项目经理的财务支出权限有准确的票据证明,以便在施工开始后可以正确地进行核对与审查。假如需要的财务支出已经超过项目负责人的自身权限时,就需要马上向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提交有关报告,并且财务部门在审核完成之后才能够进行拨款,在此之后还需要对该款项的具体流向进行全面、明确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施工企业资金的外流问题。
1.3对建筑项目的施工预算进行财务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预算一定要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下,首先要对施工开始前与过程中的财务花费进行全面细化地分析,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全部施工预算进行全面的财务审核与管理,假如出现了施工预算的偏差问题,那么就需要马上进行有关财务调整,以确保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预算没有超过企业预先制定好的施工财务规划,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使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成本不能够超过其预算,而且最好还能够进一步减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运营利润。
1.4对施工企业的运营资金进行财务管理
现阶段对于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资金也就是相关企业自身的生命线,因此需要首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运营资金做出良好的财务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维持住企业的生命线。那么这项管理内容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提出了更新的标准与要求,该财务管理部门应该要做好企业资金预算和其实际花费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同时还需要对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款项的支付以及支取具有明确、科学的账目记载,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对各项使用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2.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内容及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核心内容,也就是在与对其企业自身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那么施工的成本管理也就包括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成本管理其主要是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开始后所运用的人工、建材以及机械等方面的费用。而间接成本管理,也就是只要该企业在施工进行中所需要运用的经营管理花费。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均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伴随施工的不断推进就一定会随之产生好比工程施工质量、工程项目保修、施工工期延长等一系列之前无法预料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将必然会造成施工企业自身直接成本的增加,因此该企业需要对于施工直接成本进行非常严格的财务管理以及控制。
2.1对与施工过程中直接成本的控制
2.1.1对于工程施工人工花费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人工花费管理的重点、关键点就在于建筑施工企业在其施工进行中,需要严格地执行和员工所制定好的劳务合同,并且需要明确好企业员工的工资与报酬不能够无故地增加与减少,与此同时严格地控制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人与辅助人员之间的分配比例,需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消减这些辅助类工作人员的数量。
2.1.2对于工程施工材料花费的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其施工进行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其中非常多的一部分属于施工材料的花费,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更为严格地管理和控制,以求能降低该施工材料花费。降低材料花费的核心还在于对于工程施工进行中的核心建材的管理与控制。首先一点,对于建筑材料采购的规划需要首先做到尽量完善,对于建筑材料的选取品种、使用数量及其购买时间均要进行严格的记录。其次一点,还需要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计划准确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购买一定要做到和施工规划全部同步,不能够让材料出现折旧。再次一点,需要对施工工人的领取材料行为进行严格地登记以及控制,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验收,防止出现多领与浪费的问题。最后一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的生产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不能够对余料任意地浪费并要注意回收。
2.2对于施工过程中间接成本的控制
2.2.1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的控制和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长短将会严重地影响着该施工企业的成本花费,施工企业的工期过长或者是过短都将会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施工工期过短将会造成施工人员与机械的闲置问题,那么施工工期过长就将会增加工程的直接成本,同时也将会面临着违约罚款的经济问题。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的工期一定要和施工的合同相适应,并且一定要在完成了双方之间合同规定的条件下,来有效地减短工期。
2.2.2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维护成本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施工进行中,可能无法有效地保证该施工项目将不会出现任何一种质量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应该首先付出一定的维护好管理成本。显而易见,假如其施工项目的质量过关,那么这方面的维护花费也就将会有相应的减少。假如建筑工程的施工维护将不可避免,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对施工维护的项目进行非常严格的评估和审核,最终制定出一个详细的维护规划,尽量做到施工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从根本上防止资源的浪费。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运行和管理中,该施工企业一定要首先牢固地树立起以起身财务管理为核心,以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为关键的经营概念,重视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以期最终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运营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的资金利用率,从而保证了施工企业的生产正常、有序进行,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作者单位: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国有 建筑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1 加强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地发展还不平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说建筑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朝阳产业。巨大的发展机遇,催生了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但随着国内建筑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外建筑施工企业逐步涌入建筑市场,同时民营建筑施工企业也在蓬勃发展,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激烈的市场、人才、资源竞争的环境。建筑施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以下特点:
1.1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总量越来越大。资质是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的“入场券”,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明显;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申报资质和进入市场的重要准入条件,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资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技术实力的竞争,人才队伍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载体,没有优秀的人才和过硬的施工技术实力,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对人才总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1.2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和各省市正在大规模开展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领域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管理复杂;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外先进施工技术,迫切需要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3 市场对人才的苛求越来越专。近年来,很多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开拓经营领域,逐步参与BT、BOT、EPC等新型管理模式的项目施工,并成功进入国外建筑市场;随着建筑市场管理的逐步规范和新型管理模式的管理需要,企业急需一批熟悉资本运作、项目运营的金融、证券、法律、海外工程承包等高素质专业人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苛。
2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具有悠久历史,经历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同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在职称结构上,初级职称人员多,中高级职称人员少,具有加强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稀缺;在学历结构上,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多,研究生人员少;在专业结构上,工程技术人员多,投融资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人员少;三是人才职业化程度低,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化的项目管理团队等缺乏;制约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多元化发展。
2.2 队伍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建筑施工企业以项目经理部为基本的生产单位,一个项目部的建设周期决定了项目经理部的生命周期,这一特点决定了组织机构的暂时性。工程项目一完工,项目经理部解散,人员将被调配到下一个新开工的项目部;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一般分布在不同地区。因此,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呈现出分散性、流动性的特点;且大部分项目经理部远离城市,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员工缺乏归属感。随着80后、90后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建筑施工行业,这些人员大多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到了项目经理部也很难长期稳定地工作;同时,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一些施工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纷纷流向待遇较好的民营建筑企业和工作相对稳定的设计企业,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人才培训基地”。
2.3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僵化。一是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维缺乏。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员工缺少专业知识,主要精力放在了工资分配、人员调配等传统的劳动人事工作层面,缺乏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能力。三是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建立企业中长期人才战略。四是没有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培训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重点不突出,对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培训滞后。五是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关键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没有体现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特点,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六是薪酬分配不合理,没有建立多元化薪酬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新型的“平均主义”现象。
3 加强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大做强,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退出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共赢。
3.1 以人为本,树立人才强企战略。一是要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引进和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重组的各类人才队伍。二是要培养核心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型。三是引入人才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引进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推进专业人才职业化。
3.2 突出使用,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根据企业人才发展规划,在充分了解企业人才总量和结构需求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招聘和引进人才,做好人才储备。一是要坚持“以用为本”,对人才数量、学历、专业、素质等进行细分,优化结构,合理配置。二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通过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三是拓展人才引进途径,通过业务咨询、专家研讨、项目外包等形式聘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专家,借用“外脑”,为我所用,作为企业人才的有益补充。
3.3 明确重点,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一是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力度,树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建立分层次、分专业的培训体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需培训;以项目经理为依托,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培训教育与员工素质提升、选拔任用、绩效考核、薪酬发放等有机结合起来。
3.4 目标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要建立全面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目标管理为基础,明确高层管理人员、总部职称部门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量化考核指标。二是要抓住关键绩效指标,经营管理人员以新签合同额、利润、技术创新、安全质量等关键绩效指标为导向;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要与成本、技术创新、文明施工等指标挂钩。三是要合理运用考核结果。明确考核奖惩体系,严格按照既定的考核标准,兑现奖励,落实惩罚措施,确保绩效考核的严肃性。
4 结束语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的支撑,要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就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多元化的薪酬管理体系和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2]李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2011(14).
[3]丁荣贵.孙涛.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企业。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以及各个阶段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过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离散性、单件性、流动性、非标准性等特点,加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内涵丰富,所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剧增,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精确,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内在需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信息化管理能够同时、实时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批量信息,实现对建筑施工项目中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以提高施工监管质量。
3、建筑项目的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的公共平台,有利于建筑项目参建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更有助于各部门、各层级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从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4、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系统全面的存储与项目有关的全部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对以往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也便于对历史资料信息的查找和利用,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在将来的施工中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知识上和意识上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的作用,只知道计算机能帮助我们编辑、打印文件,辅助财务处理,辅助预算,辅助设计等单项应用,不知道信息系统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变革,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能带给我们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能为我们做什么,就意识不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去研究、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2、信息化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不完善
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于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许多的企业往往重视首次开发,而不重视后期项目的跟进;满足于简单的网上办公,忽视信息资源的存储、交换、分析、统计、工作提醒等功能。目前国内没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统一的推广的应用管理系统,各施工企业的管模式师和管理方法又不尽相同,软件开发公司对系统的开发也往往是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进行开发,而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模式、方法不甚了解,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和漏洞,而企业在推广新的软件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企业适应并发现问题后,往往又需要重新定制开发,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在巨大的投入面前往往会止步,造成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不完善,无法发挥其更强的的功能和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多数的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往往使用的是信息技术的某一个或几个单元,没有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应用;而对于一些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来说,往往也是满足于文件的、邮件的接收等基本信息传递,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不多,造成推广应用及对信息化系统深层次开发积的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造成的人员素质的高低不平,对信息化内容的分析、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南方发达地区来说,由于信息发达,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而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偏低,对全国来说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整体管理水平的现状,造成了无法充分发挥和享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企业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措施
1、加强人员的管理
人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不仅应注重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保证意识。还应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来促进提高项目经理自身的素质。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更加快速的实现工程的工期和经济目标。
2、完善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对信息化应用技术软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应用,深度开发系统功能,对信息化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完善,并根据流程对系统进行完善;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程序,明确各级信息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输入输出内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更加注重现场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必须是现场管理,系统应更加切合现场管理需求进行定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达到不再现场而能了解现场的目的,掌控现场。所以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注重现场开发;制定更加系统化的应用开发规划,如果一个系统没有3-5年的应用,那么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应该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不断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系统化的解决,如果不系统的解决问题,将每天疲于应对“点”的问题,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
3、创新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
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根据承接工程的进度来划分成本预算,从而对项目的总资金分配与施工各阶段支出,形成统筹化管理。对资金的进项、使用与临时的资金变动等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调整,严格资金收支管理,防止资金使用混乱等情况出现。实行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施工支出的透明度,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由于信息具有记录功能,因此,资金计划的每一次变动都有据可查,且比普通的纸质凭证与记录依据更易保存,从而督促企业项目资金的合理开支,严格成本控制理念,降低高额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风险。
4、以多元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实现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
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筑施工企业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内外部电子邮件系统等多种途径,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通过网络化运作取得巨大的成效。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建立一整套市场营销的新模式。首先,拓宽建筑市场信息渠道,扭转过去被动接受工程信息为主动寻找信息;其次,通过应用大量先进的专业软件如预算软件、清单报价软件、网络图制作软件等,规范市场营销工作,提高招投标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推进,企业在整体信息化的要求上会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最终达到建设工程项目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麟.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参与阅读推广工作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2).
篇8
关键词:资金 资金管理 建筑企业
一、建筑企业资金构成
建筑企业资金构成按其筹集对象和筹集方式,可分为资本金和负债两大类。如图表显示。
二、对建筑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利于争取更高市场份额
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资金充足,资金管理良好的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在这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游刃有余,发展壮大。例如, 资金管理良好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针对一些大型项目的特点及时添置设备,直接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优势,将资金短缺的竞争对手扼杀在起跑线上。
(二)为企业扩张壮大奠定基础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良好的资金管理,可以控制企业向银行贷款金额在合理水平, 压缩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同时,在这个资本运作波澜壮阔的时代,利用手中的资金优势,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加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增加投资收益,实现企业的扩张,为企业做大、做强开辟一片新天地。
(三)保证社会的安定
建筑施工企业是需要承担很多社会责任的企业。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拖欠工程款现象普遍,建筑施工企业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为社会公众负责的同时,还要通过良好的资金管理,在特殊的时刻,垫付某些工程拖欠的工程款,及时地将农民工工资发放到农民工手中,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切当然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良好的资金管理分不开。
三、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际与计划脱节,使用效率差
因受客观方面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许多意料之外的项目,以及主观方面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在实行计划时的随意性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计划控制,使得企业不能做到资金按计划支配,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变差,更有甚者完全脱离计划形成计划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变得盲目,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点多线长的特点,每上一个项目就必须开一个银行账户,造成了许多一个单位多头开户的现象,致使资金分流沉淀,造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分布点多、面广、线长, 分支机构分布广泛,使得大部分建筑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使用效率低下。特别的随着竞争的加剧,为提高企业业务承接的能力不顾企业实际,仅为承揽一些“高、难、精”的工程项目购置先进的专项设备,在提高了增加企业闲置成本的风险的同时加大企业资金负担,限制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流通。
(二)垫资问题严重,资金短缺凸显
虽然国家通过加强对建筑市场的整治,已较有效的遏制了建筑市场存在的无序竞争恶意压价等现象。但由于建筑市场中依然存在的市场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市场运行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在招标过程中,业主提出了种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不平等条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建筑企业为了生存,违心地接受了种种不平等合同条款。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垫资,建筑施工企业的垫资额动辄上百万多的可达上千万。如果建筑施工企业不接受,就会失去中标的机会,失去市场。一旦一家建筑企业开垫资的先河其他企业就必须紧随着接受垫资条款,否则就不会承接到项目致使运营出现问题,这样即形成了垫资的恶性循环,这加剧了建筑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融资受阻,筹资成本增大
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各经济主体对贷款需求的普遍增加,使得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而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就是微利企业,负担较重经济效益不佳。考虑到还款能力、垫资风险等问题使得银行便不把建筑企业作为有潜力的客户,就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贷款难度进一步加大。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支付巨额的投标保证金及垫资施工,往往会违犯国家有关规定高息集资,以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这便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更巨大的财务费用,严重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解决建筑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篇9
一、建筑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学者对其进行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将财务风险按照建筑项目的开展过程将财务风险分为投标风险、合同风险、项目施工和资金结算阶段的财务风险以及利润分配风险四个财务风险阶段。
(一)投标风险。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不断有新的建筑企业涌入这个行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临严酷的市场环境,卖方市场不断的压低投标价格,竞争者同样开出更低的投标价格,使得建筑企业面临着项目利润低甚至亏损的风险,导致财务危机。
(二)合同风险。
项目合同是建筑企业风险控制的源头,如果合同本身存在漏洞,则必然为企业后续的施工带来巨大的麻烦,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在卖方市场占据主动位置的情况下,部分建筑企业为了尽快的拿到合同,在签订合同是附带一些不公平合同条款,使得自己陷入被动,而为了转嫁市场价格带来的风险,部分业主在签订合同是,签定固定造价合同,或预付投标保证金,使得财务风险增加。
(三)施工和结算风险。
首先是资金短缺的风险,资金链供应充足是工程进度顺利推进的保证,而对于大部分的建筑企业而言,银行贷款融资是主要渠道,企业以自身的资产进行抵押获取银行贷款,这种债务融资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进而可获得财务杠杆收益的积极作用。但是浩大的工程需要巨额的债务融资,一旦出现项目利润过低或者政策改变,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其次是资金回收风险,也就是常常出现的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导致建筑企业出现大量的坏账损失。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不能收回,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使得企业运转不畅,最终使企业走向破产。
最后是会计信息失真风险,这是由于建筑工程周期较长等多重原因引起的。对于大多数的建筑企业而言,很多的工程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于在国外,因而在财务上实现实时的监控十分困难,相当一部分的财务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核算,常有账目往来不一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等问题,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利润形成和分配风险。
所谓利润形成和分配风险就是指利润形成、确认时的财务风险以及利润分配时的风险。利润形成的风险是由于一系列的客观和主观因素引起的,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的可支配利润和企业的实际利润不相符合的情况;利润分配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其可支配利润的使用过程中搭配不合理,除了企业利润数据不准确的影响,利润分配的不合理还会造成企业的发展受阻或者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受挫,从而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从建筑企业运作流程进行防控
财务风险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和发展直至对企业产生威胁是一个动态的可观测的过程,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防控。
1.投标、合同签订阶段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标准,由专业的投标团队进行投标活动,减少由个别领导独断的形式。对于招标文件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充分考虑企业成本因素和企业自身实力以及当前经济状况,在充分了解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在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文件的基础上,仔细推敲合同条款和用于,尽量减少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在源头上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
2.施工和结算阶段控制风险。这个阶段是项目完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决定着企业在项目中花多少钱和收多少钱的问题,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收益率。
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首先要对企业项目资金进行统一调度,集中管理,降低企业整体运行成本;同时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建立严格的制度措施,按章执行;为了防止企业资金链紧张,还要充分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保证资金周转。其次做好运算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紧密衔接,为企业确定实际成本提供依据,保证会计信息不失真,对于为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累计发生的合同成本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对于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计。
3.利润形成分配风险控制。建筑企业利润分配风险过程中的关键是要依据科学的分配制度,打破现有状态下企业资产负债偏高的情况,建立起战略性的利润分配计划,转增实收资本,减少现金分配,从而达到减低企业融资成本,减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二)优化企业制度和员工素质。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经营风险 管理 经验
一、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巨额拖欠款引发的财务风险
近些年,经济的不稳定性,在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愈发严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每到年底全国累计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总额均超过亿元。
施工企业通常因为巨额的工程拖欠款往往导致利息的负担过于沉重,出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增大了坏账的风险,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低价中标引发的利润风险
环顾当下的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于是就有了低价中标的模式,虽然中标但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在最近几年的工程实践中,一类工程三类取费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环境下,一旦施工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不可能彻底走出因压价让利因素而导致的窘境,因此而潜在的利润风险是相当大的。
3.施工合同不平等引发的履约风险
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的工程项目,甲方则利用这一点,从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迫使施工企业所签下了的施工合同有失平等性。比如“垫资施工”已成为投资方降低资金成本、转嫁经营风险、榨取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
4.项目管理上的缺失引起的效益风险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施工企业自身管理上薄弱和机制不合理,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漏洞,施工效率低下。事实表明,现场管理上的混乱是老牌施工企业积久的弊端,其带来的工程成本风险是极大的。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重在事前控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对于施工项目经营管理的事前控制仍然适用,事前控制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事前控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
通常情况来说,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不一定就是最后能中标的单位,但是如果等中标后控制又有点嫌晚了,因此在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可以日后中标的过程管理和事后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其招标形式主要是采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加措施费用包干的形式。
在总价的变化比较小的前提下,结合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此阶段的投标报价是有规律可循的:
(1)招标清单工程无量时,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不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增加时,应该将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比较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减少时,应该将单价略调低一些。
(2)在招标文件的设置上,施工的前期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施工的后期项目单价略调低一些。
(3)对于特殊措施项目在报价时应紧密与投标施工方案相结合,做到项、量和价的计算准确,确保与市场价格相吻合。
借助上述的经营管理思路,一旦中标,施工企业既可以完成工程款的提前收取,同时也有利于工程的结算,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在此招标阶段风险时刻存在且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对于施工企业应该尤其要注意经营风险的管理。风险包含了施工难易程度的改变;劳力市场或材料市场的变化;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建筑施工单位可能遇到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等性质,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亦要重点关注,要有正确的预计。
2.中标后项目准备阶段经营思路
在中标后的工程准备阶段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合同是一个具体工程得以实施的开始,“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中标后,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做好承包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显得尤为重要。
(2)施工企业确定合理的项目经营目标,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管理思路。大量实践经验证实,在这一阶段中,项目经理的核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项目经理的决策通常情况下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效益如何。在具体的管理上,应该以项目经理为中心,会同经营人员、物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等就中标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该项目的经营目标和项目管理方法,将各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职责细化、量化。包含该项目的总成本目标和结算目标;具体的投入计划、资金使用计划、质量控制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等量化的经营指标。
(3)在该阶段,项目管理团队应进一步对各类风险的来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同时组织制订可操作的控制方案。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将各类可变因素朝着对施工企业有利的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控制不利因素于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侯玉辉. 浅议建筑工程经营风险及防范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2]杭建兴,付蓉. 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江海强. 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探索[J].才智,2010(1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