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

篇1

摘要: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人们反而更向往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些民间艺术还面临着消亡的窘境。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民间艺术保存下来,人们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很好的欣赏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不仅有利于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还有利于人们通过网站论坛等交流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及其保护方法等。本文就对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措施或方法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分类,冠以“民间”二字,就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贵族艺术”等有所区别。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择业形式也越来越多,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则是越来越少。因此,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已刻不容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方法。

1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更大的遗失风险。民间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累的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民间艺术也是了解一些地区民间习俗、文化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这就可以使书本无法记录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下去。此外,很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也很愿意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如浙江大学在1989年就开始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CAD&CG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七五”计划建设项目,1990年对外开放,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的验收,1997年开始对敦煌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我国的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者虽然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还是有一些民间艺术未能很好的保护起来,从而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上海嘉定的竹刻,在明清时期,那是相当的繁荣,而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前的竹刻工作者都已年过半百,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福建泉州的南音,是我国的四大古音乐体系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据东方网报道,泉州城里有个“南音社”,一位老南音艺术家开办了免费学习班给人授课,即使如此,现在参与南音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2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措施

民间艺术由于覆盖面较广,内容复杂,致使其缺乏必要的归类整理,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此外,相关部门和单位缺乏对民间艺术的广泛宣传,导致人们对民间艺术没有充分的认识,也不了解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各省市可以根据本省的民间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字博物馆,实行“收藏优先”的原则,并配合民间艺术生态博物馆,建立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料库和数字民间艺术资料馆,使民间艺术得以很好的保护并传承。

2.1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对民间艺术要进行实地考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工。具体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民间艺术大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对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就要对民间艺术的资料进行收集。

2.2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其次是资料的整理工作

大体上讲,民间艺术覆盖面较广,包括皮影戏、剪纸、绣花、狮子舞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各类民间艺术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内容十分的复杂,如果紧靠书本进行人工整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创作民间美术作品,利用三维技术制作出作品的效果图,这样就可以节省在制作中的材料成本并缩短制作时间。[2]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分类整理。

2.3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要建立民间艺术网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民间艺术网,将民间艺术的数字化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免费向人们宣传。网站作为民间艺术资源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宣传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讨论和补漏的途径,如论坛等,这有利于人们补充遗漏和讨论民间艺术及其保护方法。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科学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反而更加向往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民间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些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窘境。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艺术主要以非物质遗产的形式存在,其保护的难度相对较大。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间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新的途径。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将民间艺术很好的保存下来,使得人们可以很好的去欣赏民间艺术,也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及传承。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保护

东北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对民族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势在必行。

一、东北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冰灯雪雕艺术

冰灯雪雕艺术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艺术形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材料使用的特殊性,主要是以雪、冰为主,配有木材、金属和点灯为装饰,从而使冰雕具有梦影幻生,晶莹剔透的特点,从而使冰雕呈现出一种敦厚朴实之美,冰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造型独特,为了体现冰雕的美,造型各异,有圆雕、有立体雕、有透雕、有浮雕等,对刀痕刻迹、工具使用都非常讲究,体现了良好的审美价值。

(二)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蹦蹦、双玩艺,也可以称之为春歌、风柳、东北地方戏等,它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属于中国走唱类形式,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流行。二人转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在的表演台词中总带有一些俗色酸、乡村特色。

(三)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这种文化形式主要集中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中,这几个民族都是生活在茫茫的桦树林中,他们根据生活需要,通过桦树皮制作了各种制品,主要有帽子、鞋子、背篓、水桶、水盆、婴儿车、针线盒等,这些器物上都雕刻有丰富的图案,做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桦树皮文化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意义重大。

(四)鱼皮文化

赫哲族是鱼皮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典范,此民族生活在三江平原之上,族人主要以捕鱼为生,这也奠定了鱼皮文化的发展。鱼不仅可以保证民族人民的食用,同时也可以用鱼皮做鱼皮窗户、鱼皮窝棚、鱼皮船帆、鱼皮门帘、鱼皮包袱、鱼皮球、鱼皮护身符等各种形式,赫哲族是唯一把鱼皮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从而形成了赫哲族独有的文化特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以鱼皮为原料的各类生活用品及小装饰品也相继问世,也体现了鱼皮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

(一)加快对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视

首先,要在群众中普及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它们,走进它们,然后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护它们。其次,要拓展民间艺术品的商业渠道,制作出更多更精良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最后,还要对老艺人关心呵护,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来为下一代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不至于让珍贵而稀少的民间艺术永久消失。通过强化公众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断弘扬民间艺术,努力使民间艺术走出国门,为国争光,为民族文化和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实现民间艺术的产业化

传统民间艺术中也含有经济因素,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产业化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广泛的信息化渠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面,增加生存空间。传统民间艺术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有极强的竞争力的,产业化是可行的。另外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欣p能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潜在价值开发的一种尝试,一种新方法。但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需要主导艺术的带动,需要时间的验证。

(三)培养东北民间艺术艺人

优秀的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通过艺术带头人的研究和创新,保证民间艺术能够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同时可以增强人们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除了需要带头人的支撑,还需要普通艺人的传承与努力,一方面,艺人应该对艺术更加热爱,加努力把艺术传给一代一代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支持力度,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推动优秀民间艺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论

总之,我国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信息化日益主宰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文化发展战略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为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间的关系。国家的各民族间是否安定团结,直接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丁兆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J].艺术评论,2008(05).

[3]迈克尔・欧文・琼斯,游自荧.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J].民间文化论坛,2006(01).

[4]张鹏辉.大众文化下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变迁[J].文艺评论,2013(03).

[5]张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动画中的可能性应用[J].美术界,2012(01).

篇3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历史绵延的发展中,传承了许多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江南地区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条件优越,是承接和延续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区域。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很多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越来越淡出社会文化舞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面临着流变和失传的危机。本文结合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对造成其流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防范和解决其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现代文化;江南地区;民间艺术;流变分析

江南民间艺术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传承下来的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度浓缩,更是对前人智慧和心血的充分肯定。但是由于在实际传承、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现实问题,导致现代江南民间艺术面临着失传的严重风险,应当引起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主要包括湖南和江西一带,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江南民间艺术的特色,主要以小巧、精致著称,无论是造型、纹样,还是构图等方面,都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兼具传情、表意于一体,具有民族特色与民俗风格。例如,世界驰名的民间艺术苏绣,就兼具这些特点于一身。江南民间艺术与北方民间艺术的粗犷、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江南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延续。江南地区由于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条件卓越,特别是江南水乡的吴依软语、清新雅致,因而在社会发展中传承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民间艺术,比如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累计起来有近千个品种,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成为了江南文化遗产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很多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继承了传统艺术的印迹,比如,民间剪纸和刺绣艺术中,就传承了传统陶瓷器皿上所固有的,具有古代社会浓烈的巫术或者祭祀色彩的图腾符号。同时,由于很多现代江南民间艺术都是古代社会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结晶,因此,也体现了上古先民生产劳作的重要印迹。比如,流传下来的草编、泥塑、剪纸以及各种雕刻艺术,就渗透了从殷商夏周到近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理念。尤其是在喜庆时刻使用的剪纸和刺绣艺术,烘托了浓烈的生活氛围,体现了强烈的实用特点和装饰效果。许多江南民间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经过了衍生变革,也都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艺术性。

二、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流变分析

虽然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演变,很多江南民间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极大的流变性,面临着消亡或者失传的危险。比如,曾经在海内外都享有广泛盛誉的无锡纸马、南通扎染、南京白局、扬州清曲等,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发展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又比如,一直以来都富有盛名,在宋代就被标榜为“惟苏州极工,为天下第一”的泥人和在清代曾经被誉为“须眉如活”的捏像,这两种民间泥塑艺术由于传人过少,也面临着失传的可能,甚至苏州泥人目前官方已经无法找到继承者,而无锡惠山泥人则由于依靠师徒的言传身教,也存在着失传的风险;再比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生产成本过大、自身管理薄弱、市场销售不畅等原因,灯彩、宋锦、通草堆花、仿古铜器、漆雕等很多民间艺术形式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不利前景。同时,由于在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发展中,部分民间工艺品在生产制作中,受到利益驱动的不良影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抄袭模仿,严重制约了民间艺术品质量的体现。比如说,经常会发现模仿苏绣而制作出来的刺绣作品,严重影响了苏绣的良好声誉,而且也严重制约了民间艺术形式的良性发展。这些都给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的课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将给民间文化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三、防范和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流变对策

党的十从战略性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为科学地传承和发展现代江南民间艺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好传统的优秀民间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纲领指南。因此,有效地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流变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江南民间艺术的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要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调查统计,尽快摸清面临失传风险的现代江南民间艺术数量。对存在失传危险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要及时采取挖掘抢救和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专款专用,专门补充挖掘、保护、收藏面临流变的民间艺术所需费用,特别是对抢救一些濒临失传的艺术精品,给予足够的财力支撑;并帮助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那些有着特殊绝技的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传承上给予关心、指导和鼓励,或者给一定的资金扶持,为民间艺术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二)提高江南民间艺术作品的质量

要确保现代江南民间艺术作品具有良好的质量保证。近年来,随着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很多生产厂家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拓宽市场竞争份额,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都纷纷进入了工艺品的制作行列。这样的做法虽然拓展了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空间,防止了传统民间艺术作品的失传流变,但是,对于民间艺术作品的生产制作来说,仍然需要保证艺术作品的生产质量,需要充分展示出现代民间艺术的丰富个性和艺术品位。所以,行业主管部门或艺术作品的生产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管机制,为科学地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提供质量保障。

(三)强化江南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是要强化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在保护及利用上的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间艺术作品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要高于生活,所以,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流变问题,同样需要用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保护及利用的工作实效。例如,可以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挖掘抢救和保护利用民间艺术贡献突出的民间艺人或者文化工作者,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或者对发展学徒传承民间艺术的老艺人,实行政府津贴补助,以防止江南民间艺术的失传或者消亡。

(四)加强江南民间艺术的主题教育

比如,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增设民间艺术作品课程,引导学生们了解江南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形式以及存在流变问题的严重性,普及专业知识,增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后续力量;或者利用少年宫、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机构,通过举办专题民间艺术作品陈列展示、现场观摩等形式,拓宽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宣传渠道,增进人民群众和社会层面的参与热情,实现民间艺术作品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共同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江南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去防止民间艺术出现流变的不利局面,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也是福泽后世的一项利国利民之举。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加强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科学地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失传流变问题,丰富和拓展民间艺术的内容及形式,以及推进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繁荣创新,提供一点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克中.王家飞.江西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J].文艺争鸣,2010,24.

[2]董华.浅论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2,07.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生存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53-02

民间美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文化的母题。扬州地区的民间美术以其细腻秀美、清新雅致的特点在中国的民间美术宝库中居于重要地位。扬州处于长江北部、江淮平原南端,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扬州的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影响较大的有漆器制作工艺、玉雕制作工艺、剪纸技艺、雕版印刷术、通草花、扬州盆景等。

目前扬州民间美术的处境令人担忧,商品经济带来的商品化无孔不入,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传承困难的不断加剧,这些原因使得扬州的民间美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虽然政府部门对文化的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但仍然阻挡不了其衰退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民间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变化

扬州的民间美术的生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最初是从生产实践活动中演化而来,其产生的形态和造型样式以及发展都和民间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如扬州剪纸,早先的伴随着民俗的产生而发展,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后来作为刺绣的底样兴盛一时。如今,民间过节的习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能简化的简化了很多,有的节气甚至消失了。刺绣的底样可由电脑绘制,不再需要剪纸,其实用大大的降低。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书籍的装帧和出版不再需要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落寞是必然的。因此可以说扬州民间美术是内外交困的,其内因在于民间文化自身,时代变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农耕社会正在向工业化社会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民间美术存在的客观基础条件起了变化,一些功利性和审美倾向较强的原生形态自然的出现了转型。再者在转型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发生了变化,当前西方文化入侵到中国市场,人们狂热的最求国外的文化,好坏不分,旧的文化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有被丢弃的危险。长此以往,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将不复存在。

二、传承困难

第一,很多被冠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或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大多已近暮年,无法进行创作,很多年迈的艺人虽然热爱这个行业,但由于身体机能的衰老,不得不退出这个舞台。去年,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剪纸大师张秀芳说:“我想从现在的这个岗位上退下来了,眼睛看不清了,手上功夫也退化了,拿着政府的工资心有愧疚。”在玉雕大师顾永骏的工作室,他只负责少量玉器的设计绘图工作,其他的基本都交给了他儿子打理。第二,机器大工业冲击了传统的手工艺市场,纯手工制作耗费时间长,价格昂贵,购买力不强,而仿制品或者复制品成本低,市场反响好。就笔者了解的扬州剪纸而言,剪纸博物馆里很多剪纸都是不是手工制作而是机器生产的;玉器的加工都是分流程,流水线生产的。第三,每项民间技艺工序复杂,学一门技术活没个三五年难以出徒。在生产环境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几乎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花工夫学一门投入时间长收入低的艰难技艺。如此,若干年后,技艺就失传了。

三、政府任然不够重视

近几年,《非遗法》的出台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护,一大批有名望有贡献的民间艺人被冠以各种级别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目前扬州市已经形了近200人的大师、名人队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06 年5 月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07 年6 月文化部批准了226 人为相应的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这些统计的数据看,国家已经对民间文化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每年拨款去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但紧靠国家的扶持资金是有限的,真正落实到各个项目上的资金又有多少呢?政府虽然说要保护,要发展,但真正落到实处的资金少之又少,根本是杯水车薪。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力求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至于文化建设只能给予辅的帮助,主要还是要靠民间艺术自身的发展。

扬州民间美术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地域环境、生活形态、经济技术和社会制度等变量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传统生活形态的改变使扬州的民间美术失去了生存空间,经济环境的改变对扬州民间美术的生存提出了挑战。如何使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并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三点措施。

1、走市场化道路。把民间美术的装饰艺术功能加以强化,进行深度的包装。可以和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放弃某一部分的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以现代化的方式,深度加工和包装具有民间美术视觉特征的装饰艺术品,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带动民间美术的再发展,使其完全蜕变为可以进入市场的装饰艺术品类。并且可以和高校的某些纯艺术相结合,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大胆创新,开创扬州民间美术的新形势。目前扬州的民间美术已经开始了和扬州大学的合作,合理利用资源,共同探讨各自的发展。

2、优化传承方式。当前,扬州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狭隘性,只有开拓新的传承方式,壮大民间美术人才的队伍,才能使扬州民间美术不断发展和延续下去。当前的扬州民间美术离人民的生活都太遥远,只有在博物馆或者在工艺美术店中才能看到,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和这些艺术品已经脱节了,即使有感兴趣的也不知如何进一步学习。因此,在美术学的教育中加入如剪纸、泥塑等符合儿童趣味和心里的教育,使儿童能从小就从小开始培养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中国剪纸博物馆每年的暑假都会开设“剪纸夏令营”活动,开始了优化传承方式的第一部。并且在高校中要多开设民间美术的相关课程,让高校的学生能够加深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发扬传统文化。

3、加强经济调控,完善保护措施。从国家的层面来讲需要尽快的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条例。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调动当地独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做好宣传,加大资金投入,把民间美术建立成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合理配置资金,无论是资金的支持还是物质上的保护都必须落实到单位和人。加强宣传和教育,把民间艺术引入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同时要加大对传承人保护,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补助,加大艺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对于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要注意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为其申请专利实行强制性的保护。

扬州民间美术的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面临者严峻的考验,但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探索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正的生存方式,民间美术就会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且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王文章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云南民间工艺的概念与保护难度

广义上讲,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形式,包括工艺、民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按照材质分类,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制成的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表面,泥,陶瓷,草柳,涂料和其他材料。它们一般以天然材料来制作,以手工方式进行制作,带有大量的地方风格和各个民族文化有大量联系,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按照建造手艺的区分,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云南对民间工艺保护意识觉醒较晚,这几年才开始保护,无论是法律上,还是现实保存设备都起步较晚,有大量珍贵的民间工艺文化遗产丢失,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需要把人们对民间工艺保护的意识给唤醒,但对民间工艺的保护却有很大的难度。

地区偏僻、交通的不完善起先使云南省的民间工艺保护得相对完善,大量民间工艺仍保留着起始的自然生态与地区风格,民间工艺传承保留完整。但因为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变化,云南省特色民间工艺的保护现在面临严峻形势: 第一,传承关系。民间艺人先阶段年龄偏大,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民间工艺缺乏兴趣,使的本地的一些民间工艺传承出现危机。 第二,民间工艺在很多人心中失去了优势地位。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民族艺术更具吸引力,意蕴。第三,民间工艺的教育缺失。在目前学校课程中基本没有设计民间艺术的课程。另外,由于资料匮乏及意识上的不重视,都是云南民间工艺所面临的现状。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科学技术综合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也是力学、数学、光学、机构运动学等各类学科的综合利用。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向增强虚拟现实和交互虚拟现实方向飞速发展。

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至今,只是还处于摸索阶段。普遍认为:虚拟现实是一种综合利用各类技艺制造传神的人工摹拟情况,并能有效地摹拟人在自然情况中的各类感知体系行动的高档的人机交互手艺。虚拟现实的概念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大概包括以下几点:沉浸感:让人模糊化真实世界与计算机世界界限沉浸其中。交互性:人们能够通过肢体语言与计算机模拟世界进行交流,主要是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信号和语言等方式的交流,改变了以前传统的展览方。

由于虚拟现实具有的大量不可替代的优势,虚拟现实技术现在被用于工业、建筑、教育、娱乐等方面,具有美好的前景。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了大量现代科技并且加以融合,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有①基于图形的环境建模技术,②实时、限时三维动画技术,即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③人机交互技术,包括头盔式三维立体显示器、数据手套、力觉和触觉传感器技术的研究④系统集成技术。

(一)环境建模技术

基于图形建模技术是利用三维软件进行虚拟环境建立。它是以计算机图形学为基础,开始对现实场景抽象化处理,用多边形建造虚拟场景的三维模型,并模拟虚拟场景中的光和材质。再在输出渲染场景,从而完成整个场景的漫游。

其主要优势:构造的三维模型比较符合人的感觉;其实现虚物实化,制作初期可能资料不完善,基于图形建模依据图纸就可以建立仿真的环境。弊端:主要是人们工作量大,数据更新难。简化模型数据量小,有较好实时性,但真实感差,而精细模型复杂,数据量大,直接影响实时性;一旦建立了固定的输入的基本模型,在虚拟场景中的模型本身不能实时修改,此外,场景的复杂性和保真度受到约束。

(二)实时三维动画技术

三维图形的建立已经发展好久,现在问题就是资源更新的问题, 三维图像的质量与资源更新是现在最大的矛盾。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依赖于设备的发展,如今设备还有所欠缺,需要硬件的继续发展与进步。

(三)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主是指摆脱原有的操控这令,通过我们的自然动态与设备沟通,并且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技术是通过一个特殊的传感器设备来实现,比如,数据手套,运动跟踪,力反馈装置,用户可以签署的身体相关的信息反馈。

(四)系统集成技术

由于虚拟现实系统包括大量的感官信息和模型,系统集成技术为首要任务,包括信息同步技术,模型校准,数据转换技术、识别和合成等系统集成技术,简而言之,将构成一个虚拟现实环境应用于技术兼容的技术完美结合,回放速度和显示效果成为一个系统的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是“生活”的文化空间。它是与特定的文化空间存在。问题是,过去的文化环境,在当代新的文化环境是如何存在,如何开发和改变?我们使用数字变换形式的虚拟现实技术来完成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多维信息交互的虚拟环境,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真实的东西。使静态到动态的文化遗产,通过生活形象,动态图像技术等静态的文化信息,动态地反映,它不再局限于写作和绘画等检查表面状态,真正将生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现实环境发展方向,不仅可以再现真实的环境,也不存在或不可能发生。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据中国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从上述调查中发现,吸引游客的着力点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和民俗风情,而不是大量的人造商业设施。云南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当地的旅游经济一起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宣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还可以带来大量文化收入。

四、结论

随着外界因素的不断变化,原有的传统文化保护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环境的需求,虚拟现实应运而生。相比传统有大量优势,在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优势是无可取代的,虚拟现实应用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由于虚拟现实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式不完善,还需要时间来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 兰西 剪纸挂钱艺术

兰西剪纸挂钱艺术是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自明清形成之后,一直被广泛地传承。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化,兰西剪纸挂钱艺术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造型,将写实和写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年文化、祭祀文化和黑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兰西剪纸挂钱艺术源起和发展

挂钱又被称为过门钱,它是一种特殊的民间剪纸艺术。在古时候,挂钱的图案大多数是古钱状,由此得名。兰西挂钱整体呈现的是矩形,底边伴有穗状。一套挂钱通常有三张到五张左右,颜色为单独的红色或者彩色组合。主要是在春节期间贴在窗棂和门楣上,和春联相互对应。兰西剪纸挂钱最早发源于中原地区,而兰西县则是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1]相关资料显示,剪纸挂钱最早在河北、山东等地产生。清朝末年,中原地区的民间艺人流落到兰西,这种剪纸挂钱艺术在此地逐渐地生根,进而得到了快速地发展。20世纪80年代,兰西剪纸挂钱生产方式逐渐由个人发展成为群体,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兰西剪纸挂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保留了传统的艺术品质,而且在创作的理念上进行了创新,积极地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更加重视传递意境和形式美,使剪纸挂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提高,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年文化的表达。经过多年的发展,兰西剪纸挂钱已经在多个城市举办了大型展览,比如北京、天津、西安和哈尔滨等地,而且还多次到国外参展以及销售。

二、兰西剪纸挂钱的主要分类

兰西剪纸挂钱作品按照不同的划分条件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通过合理科学的分类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它,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

(一)以时间为条件分类

以时间为条件,可以将兰西剪纸挂钱分成现代挂钱和传统挂钱。正如我们所学过的哲学中提到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兰西剪纸挂钱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用途,继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挂钱一般形式比较单一,而现代挂钱的主题和形式都变得更加多样化。

(二)以技法为条件分类

按照剪纸挂钱的技术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剪刻相结合、刻制和剪制等,另外随着新技术的融入,还产生了拼接、熏烫等创新方法。剪制挂钱艺术家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法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在具体制作剪纸挂钱的过程中,也会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技术和方法,这样所呈现出的挂X作品形式就更加多样了。

(三)以题材为条件分类

剪纸挂钱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所以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其主题也是不同的,比如常见的挂钱题材有现实生活类、宗教祭祀类以及神话传说等。欣赏者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其反映的题材和内容。兰西剪纸挂钱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是来源于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最主要的是体现了劳动者的真情和美意。

(四)以用途为条件分类

实用性就是挂钱的用途,民间剪纸艺术都会依附于当地比较特殊的文化和生活背景,不同的用途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就兰西剪纸挂钱来说,它可以用于祭祀、节日粘贴、家居装饰,还可以作为礼品送给亲友。

三、兰西剪纸挂钱艺术的传承

随着兰西剪纸挂钱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兰西县对其发展做了保护措施和计划。比如成立专门的兰西剪纸挂钱博物馆和产业公司等,而且还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成立专门的实习实践基地。[2]

兰西剪纸挂钱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可以将其产业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地域优势,让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致富的途径。当前随着兰西剪纸挂钱产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兰西挂钱。当地政府更是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不但使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保存,而且也为剪纸挂钱艺术家和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在剪纸艺术中,挂钱有着十分独特的地位,而且在我国的民俗活动中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黑龙江兰西剪纸挂钱艺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为了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当地政府不但在政策上提供优惠,而且也使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凯.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黑龙江兰西挂钱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5.

篇7

关建词: 贡山县民间歌舞濒临失传保护与传承

一、贡山县民间歌舞濒临失传的原因

居住在贡山独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是独龙江地区最早的主人,他们在那里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独龙族人不论是逢年过节、耕种、打猎、盖房、喜庆、举办婚礼还是其它节庆,都要通过歌舞对调子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的情绪。

1.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影视的开通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怒江的开发利用,沿怒江两岸修起了一座座水电站,输电线穿越了一座座山峰,跨过了一道道溪涧,打破了怒江亘古的宁静,很多人家都用上了电灯电器。最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县都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国家免费将电视接收器和信号放大器等整套电视收视设备安放到了各家各户,给宁静闭塞的怒江山里人家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他们感受到了怒江外精彩纷呈的世界,人们以往在火塘边进行讲故事、唱歌、聊天的时间都用来欣赏电视节目了。久而久之,传承、演绎民俗文化活动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被现代高科技设备挤占了,看电视节目逐渐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节目中播放的内容给观众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洗刷,人们逐渐成了电视的忠实奴仆,迷恋电视、依赖电视,人们平时谈话的内容,不知不觉就会转到电视节目上来,共同交流各自的感受,把一些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介绍给其他人,没有看到这个节目的人想方设法要去其他频道上查看一下,如果错过了机会,也要想方设法买个碟片补看一下,如此下次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才有共同的话题,否则就无话可谈,显得赶不上时髦,是时代的落伍者。本来是本民族的传统娱乐活动,在电视的强劲冲击下,做起来就不像没有电视的时候那样广泛参与、自然发起,不需要动员组织,就像人们饿了需要吃饭,困了需要睡觉一样,是那么自然。

2.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过去,隔着一条河,隔着一条篝,隔着几座山,人们扯开嗓子大声地呼喊、大声地歌唱,一个字或一个音可以哼或唱上很长一段时间。或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吓跑附近的野兽;或是给远方的家人或亲戚传递“我回来了,你们赶快做饭或是回家等我”的信息;或是告诉居住在远处的心上人赶快出来相见;或是告诉本家合族“我去放牛羊回来了,你们出来把各家的牛羊赶回去吧”;或是一对一地抒发感情,对歌试试对方的聪明才智和思维的敏捷性,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了手机,再也用不着扯开嗓门大叫大喊隔山隔篝等回声了,情人相约也好,通知亲朋好友也罢,回家也好,报个平安也好,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行了。那种悠长的语调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显然很不协调,显得很“不合时宜”。

3.经济大潮对民族歌舞的影响和冲击。

原来自发的对歌赛歌,现在得靠有关文化部门或政府机构来组织实施;以前能讲会道、能说会唱、能唱会跳的民间艺人是受人尊敬、爱戴的,村中大小事务,逢场必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在衡量一个能人的标准已有所改变,受到了先进发达地区思想观念的影响,受人尊敬的、受人拥戴的,在村里讲话有人听、有份量的便是那些有本领的、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爱好、兴趣与娱乐方式又是紧跟时代的,而以往的才子、民间艺人却成了国家的保护对象,有的还领到了政府津贴,这不能不说是时代与“国宝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些民间艺人没有几个是靠卖艺走上富裕之路的,写一首歌、谱一首曲、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绝大多数人是得不到任何报酬的,由于电影电视这些现代媒体的冲击,他们失去了很多欣赏的观众,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二、保护与传承民间歌舞的思考

怒江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对怒江频临消失的原生态歌舞高度重视并拨出专款,实施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1.进行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拍摄录音、录像、记谱、记词、整理入档,制成光碟。例如怒江州人民政府所拍摄制作的光碟,上篇:天籁之音、云霞之舞――傈僳族歌舞;用音乐和舞蹈说话――怒江歌舞;下篇:歌舞编织“中华龙”――普米族歌舞;古人、古树、古歌,一个古老的传说――拉玛歌舞;反弹琵琶,半遮面――勒墨歌舞;雪山无言,江水不息――独龙族歌舞。

2.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走访采取保护措施。

各县文化馆组织专人,历时三年,对各县的民间艺人进行调查采访,逐个建立个人档案,并根据其艺术成就和在当地的影响,传艺带徒培养新人、继承传统与创新的能力,确定为县级、州级、省级或国家级民间艺人,逐级上报,给民间艺人发政府补助的津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艺术活动中。

3.在文化馆和各乡镇组织全民参与的歌舞活动。

在各县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的精心组织下,很多地方都把跳民族舞作为娱乐和健身的一种方式,跳民族舞成了广大群众自身的自觉自愿的群众活动。人们在享受现代文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强烈地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吃过晚饭便主动聚集到活动场所进行活动,人数、范围扩大了,不再是围在火塘边,而是聚集在广场上;不是用乐器或歌声伴奏,边唱边舞,而是用录音机或扩音器播放事先录制好的乐曲,舞步更加规范整齐,在明亮的灯光下,气氛更加热烈,古老的民族舞蹈焕发出澎湃的生机。这种全民参与的形式增强了民族歌舞传播的广泛性与渗透性。

近几年来一些教师和学生受到现代化艺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缺乏艺术鉴赏能力,盲目追求“西化”与“汉化”的艺术教育,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生疏模糊,漠视本民族艺术的收集、整理、发掘和研究。因此,怒江州教育局面向全州中小学推广了“八套民族舞”,与课间操交叉进行。这种文艺体育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受到热爱民族艺术的德育与美育教育,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很多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组成了教师、民间艺人组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群体,为学生传授各种竹编、木雕、民间剪纸等;每逢元旦、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和独龙族的传统节日都要组织各种活动,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当场献艺,使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懂得珍惜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笔者在采访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到怒江淘宝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民间艺术备受关注,这是非常喜人的现象,大家形成了共识,贡山的本土民族歌舞已经在众多的艺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让许多从事民族艺术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民族艺术的宝贵价值和轰动效应,民族艺术的春天已经来临,必将继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民族艺术这朵奇葩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将会越开越艳。

参考文献:

[1]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编委会编.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

篇8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库姆孜

一、库姆孜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一)库姆孜的起源和艺术特色

库姆孜是起源于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库姆孜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源自昭君出塞,有的说源自当地语言“美妙之音”。但由于当地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属于新疆地界内的游牧民族,所以库姆孜作为民间弹奏艺术,是源于生活和本族人民的社会活动,发挥着表达情感,发挥文化传播和娱乐的作用。柯尔克孜族人民对库姆孜的感情体现在对库姆孜的弹奏上,他们随意摆弄着琴,有的放在肩上,又有时定在前额,左右弹奏,配上本民族特色歌曲。自由传唱,表达着对库姆孜的感情和对民族的感情。新疆本就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把一唱一和的形式融入到库姆孜中,弹奏出上百种曲调[1]。歌颂草原,歌颂友谊爱情,表达了草原游牧民族人们对音乐的感情。现阶段传统民族特色音乐存在的问题:音乐界限明显,民族间互不交融,独立的音乐即使优秀不能融入时展元素也终将淘汰;西方音乐发展,冲击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流于表面,缺少形式上的创新。

(二)库姆孜的音乐价值

库姆孜具有所有音乐形式通用的音乐价值。在音乐领域,没国界,没有优劣的划分;排除了语言障碍和宗教种族歧视的因素;消除偏见,得到统一。库姆孜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用特有的艺术形式传达感情。同时,库姆孜附有特殊感情,传播着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把抽象的和非语言的具像表达出来,丰富民族文化。库姆孜展现了柯尔克孜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形态,具有社会人文价值,保留着原始文化特征。音乐的传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柯尔克孜族文化推动了库姆孜的发展,库姆孜也丰富了柯尔克孜族的音乐文化。有利于民族间文化传播,推动民族发展,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共荣。

二、民间音乐艺术库姆孜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现有民间音乐艺术的保护

库姆孜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首先,民间音乐艺术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政策落实,有效的保护了民族文化。我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政府鼓励支持柯尔克孜族音乐发展,采取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政府在体系建立中起到主导作用,统筹规划,促进地区资源有效配置,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全民共同保护音乐文化的态势[2]。例如,颁布相关规章制度,让库姆孜文化保护有法可依;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让喜爱库姆孜的人们有归属感,成立库姆孜文化基金会,组织多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会,推选当地歌手,组织文化演出,突出库姆孜文化主题等多种新式的活动,促进音乐文化交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在对库姆孜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音乐文化发展。其次,根据柯尔克孜族本民族生存条件,建立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保护体系,加强文本的保护。柯尔克孜族是游牧民族,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使库姆孜的文本保护存在一定难度,深处帕米尔高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阻碍作用。加强库姆孜的文本保护工作,建立民族音乐交流的传播途径,有效提高民族文化发展效率。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成果。柯尔克孜族文化推动了库姆孜的发展,库姆孜也丰富了柯尔克孜族的音乐文化。

(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教育是传承和创新的途径,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承是有效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教育是国家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在柯尔克孜族以及新疆地区的教育事业中推进库姆孜教育发展[3]。例如在新疆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中细化音乐发展方向,加入库姆孜音乐教育,在音乐发展中融合创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普及库姆孜,推动全民自觉发展,为音乐发展增添元素,音乐本是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艺术形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尊重本民族传统音乐原则,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体会音乐的力量,将民族特色体现在课堂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利用口授心传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库姆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媒体涉足各个领域。库姆孜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再融合新的传播技术,向世界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库姆孜音乐艺术的魅力,也是对库姆孜音乐文化的传播。加大宣传力度,展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用媒体技术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中感受音乐力量。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是在融入时代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中,符合时展需求,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被人们所接收和传播。库姆孜文化也是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逐渐发展而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社会的推动以及个人的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同时,呼吁业界专家学者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强化实地考察,制定科学的保护依据和符合实际的保护措施。

三、结束语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流传至今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又独具特色。以上是对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音乐文化的探析,无论是民族赋予库姆孜的灵魂,还是库姆孜音乐伴随着民族的发展,都是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形式和代表。音乐是源于民族生活中发展和进化而来,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并存。

参考文献

[1]杨娇娇,雷嘉彦.柯尔克孜族库姆孜音乐文化模式初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6(01):19-24.

[2]哈里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6(13):36-37.

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充分挖掘我县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延续文化生态的基因,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增强我县文化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名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配套,做到立足长远,切实可行。同时分阶段提出目标、任务和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2.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试点先行与面上推进相结合,重点抢救与整体保护相结合,典型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建立比较完备、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制定规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加强指导。县文化行政部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与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坚持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

4.属地管理、分级保护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传承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地保护为主,上级指导和支持为辅。建立县、乡镇(街道)、村分级负责保护责任制。

二、工作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完善的非遗保护县乡两级工作机构及保护制度,完成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八个一”工程,建立系统的非遗宣传展示体系,开发一批非遗旅游景区、产业基地,建设非遗生态保护区。力求做到以下三个确保:

(一)确保名录内非遗项目得到传承保护,不遗不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技艺、流传范围等均有明确详细的记录,有可供查阅及教学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大力推进优秀项目的传承。

(二)确保重点特色非遗项目精品培育成功,以点促面。通过精品非遗项目的培育,积累发展做强的经验,以精品项目的交流展演,促进各项非遗项目质量的全面提升,打造非遗项目名片,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三)确保生产性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有所突破,凸现价值。在传统传承的基础上,引进现代工艺方法,挖掘非遗项目的内涵,扩展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合理开发商业价值,重点非遗项目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局面。

三、工作任务

通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注重抢救保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优先抢救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处于濒危状态的品种、项目和传人。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注重传承创新、合理开发和保护我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下五套体系:

(一)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保护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健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创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人生存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二)构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在非遗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县级保护项目名录管理体系,命名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传承教学基地、民间艺术特色村和民间艺术家,建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途径,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推动国家、省、市级名录的申报工作,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三)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展示体系。以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民族民间艺术活动为展演平台,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以及各类民间博物馆为展示平台,以对外交流与邀请其他优秀非遗项目来我县表演为载体,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使全县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得到展示和弘扬。

(四)构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体系。通过各类博物馆、民俗馆等场馆的实物与录像展示,并利用各种媒体、三年一届的书画节和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系统的宣传展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扩大影响力,打造我县民族民间艺术的形象和品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

(五)构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运作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外贸、会展等相结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培育民间艺术经典旅游景区和民间艺术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保护办法,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要成立专家委员会,同时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对列入县级规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扶持项目、研究课题等均要制订具体的保护计划、工作重点、完成期限和保护措施。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监督,加强对有关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

(二)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列入县级规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扶持项目、研究课题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依法征收和管理资源开发补偿费。

篇10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间约定俗成并传承于世的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我市民俗文化保护的现状

招远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全市总面积1433.18平方公里,我市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比如我市的面塑、剪纸等手工艺术散见于民间,每年的秧歌节、黄金节备受市民的欢迎,现在我市又着力打造打造古村落开发,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再现具有地域特色的胶东文化,悠远的胶东民俗沉淀出的底蕴形成了招远风格独特的乡村民俗风情。在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各个部门齐联动,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民俗文化,避免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流失。

二、我市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有待加强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现在我市的市民对民俗文化的具有一定的保护观念,但是具体怎么做,怎么样保护,没有具体的定位,甚至于不知道从哪入手。而年轻的一代接受现代文化的洗礼比较崇尚潮流的东西,时尚、新颖、时髦,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近几年,外国的一些节日在中国广受追捧,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参与的人数之多,大有取代中国传统节日之势。而且,现代的教育对民俗文化涉及的也比较少,年轻人对于悠久的民俗文化,知道的比较少,甚至认为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相比,具有一定的落后性,没有延续和保护的必要。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之下,我市的民俗文化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传承体系不完善,代表性传承人濒临失传。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民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会剪纸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至今仍健在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也因年迈、体弱、多病、等原因,很少在亲自操作了。再加上保护措施不力,代表性传承人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民间技艺传承人同样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一些技艺和绝活遗失,则导致青黄不接和人才断层,一些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

(三)专业研究人员与专业队伍有待增强

如舞龙、舞狮、面塑艺术、剪纸艺术等一些民间艺术,由群众自己编创,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层次上局限于自娱自乐型,水平难以提高,故无法形成产业,做不到适度的开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缺乏人员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快节奏的生活使的年轻人没有时间、没有兴致参与这些民间艺术,缺乏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就会缺乏朝气与灵性,直接影响了这些民俗文化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政府部门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的举措有待完善

政府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政府具有社会文化管理的职能,这种职能就决定了政府部门应当成为民俗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由于民俗文化保护的财政支出非常有限,在相关人才培养和配置上也重视不够,致使我市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处于一种疲软乏力状态,很难集中力量开展保护工作。同时,掌握传统技艺的艺人大多年过花甲,一旦这些艺人离去,传统的技艺也将消失。政府部门对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致使一部分的传统技艺消失。

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过度参与的现实情况,在开发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是否被完整的保留和展现出来,结果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被曲解,损失也无法估量。

三、对保护民俗文化提出的改进措施

我市在对保护民俗文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保护观念

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要从观念入手,要加强对我市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全市人民都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一旦流失或者或者遭到破坏,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要增强全体市民对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自觉的接受和传承我市的优秀民俗文化。

(二)要对被保护的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

对具体的民俗文化要确定它的可靠的传承人,要保持民俗文化原型和技能的传承,达到资源管理和政策保护具体可行。在被保护地域之内,争取所在地民众的积极参与。不应该将保护的民俗文化与民众隔绝开来,使他们变成局外人。那样就失去了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

(三)传承民俗文化要有专业人才参与

这些专业人才能把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用浅显的方式将给民众,使他们懂得被保护的民俗文化究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同时可以帮助制定一系列的保护办法和措施。民俗文化的保护少不了后来的继承者,要形成一种制度,有意识地培养年轻的民俗文化保护者,每一项活动都应该吸收青少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