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

篇1

一、黄牧航主编的“历史教育硕士丛书”(长春出版社,大部分2012年出版)

该套丛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的编写主要面向全国历史教育硕士,中学历史教师,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具有学术性、实践性、代表性和前沿性。该套丛书编委会编委集中了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大部分专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亚夫、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牧航和张庆海、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稚勇、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月琴、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军和姚锦祥、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克礼、四川师范大学的陈辉、湖南师范大学的余柏青、山东齐鲁师范学院的齐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社长任鹏杰和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等。

1.赵亚夫、唐云波主编《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60页)

该书体现了国外历史教育研究的最高成就,为历史教师了解和研究国外历史教育提供了借鉴。

2.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著《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20页)

作者吸收国外先进历史教育思路,对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与实践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宾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180页)

该书的特点是: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4.王继平著《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76页)

该书非常契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做研究型历史教师的理念,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案例。

5.陈志刚著《历史课程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的特点是:体现最新课程改革理念,内容全面,选材广泛。

6.王泳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特点是:时代性强、视野开阔、重点突出、选材广泛、材料丰富。

7.张庆海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长春出版社,2012年5月,215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理论的作品,值得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硕士认真阅读。

8.王雄著《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长春出版社,2012年6月,309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的专著。

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类著作

1.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著《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1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是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2.夏辉辉著《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148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该书选择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朱汉国、陈辉主编《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236页)

该书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编的“青蓝工程系列丛书”历史部分,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

4.卢新建著《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508页)

该书是《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丛书的历史部分,是一本当前体系最完备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工具书。该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完备性、工具性、资料性。

三、文集类著作

1.刘宗华著《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2月,225页)

该书是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近50年的刘宗华特级教师的历史教学研究论文集。论文虽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作,但对今天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的作用。

2.张卫良、夏卫东著《明智之学:历史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8页)

该书是两岸中学历史教学名师“钱江论坛”的论文集,这些论文主要围绕历史教学与公民素质、课堂教学与改革、教学实践与思考等问题进行讨论。

3.李晓风著《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4月,211页)

该书第一部分是“学术探究和历史教学”,包括作者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历史研究的逻辑:解释和假说的形成——一个历史学哲学的尝试》。第二部分是“历史教学的观念与方法”。第三部分的专题是“素质教育与高考”。其中不乏一些独到的见解。

篇2

一、从教育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动因分析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有着短暂的历史和漫长的过去。

人类教育心理学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是直到1913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教育心理学在美国,乃至世界才正式诞生。是什么原因促使教育心理学思想最终演变成一门学科的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科学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社会决定的系统,社会生产状况对科学发展总是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川社会需要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其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于是19世纪后半期,许多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教育改革。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感受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于是他们开始注意到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2、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英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德漠克利特论述了关于教学带来的好处和家庭对学习的影响。一个世纪以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以下教育心理学主题:适合不同类型的人的教育类型;身体训练和心理运动技能培养;优秀品质的形成等。罗马时期的指出好的教学和有吸引力的课程应关注行为问题,他建议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花时间研究学生特殊的个性特征。

3、19世纪中期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不但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教育学思想第一人,而且他培养的赫尔巴特派在教育的科学研究准备中起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教育科学化研究思想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有重要的作用。詹姆斯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也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和交谈,获得有关学生诸如观念、兴趣、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霍尔、卡特尔、吴伟士、杜威等都积极致力于把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学,并进行了大量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这些先驱者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直接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走出低谷

走向成熟的动因分析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教育心理学学科支柱的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及应用价值等各方面都未见起色,学科发展受到限制,跌人历史发展的低谷。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才开始摆脱困境,走出低谷,进人自桑代克以来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其中促进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社会外部因素的推动力童首先,二次世界大战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在战争中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使得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领域盛行的关于不同学习理论的争论也随着战争结束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因为战争期间对教育实践的关注。正如詹姆斯以前提到的,学习理论引导人们思考各种不同类型的训练问题,中间的创造性思想需要用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战争不需要心理学家的理论的优美雅致,它要求解决实际的、不是实验室内的问题。所以教育心理学中一些变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

篇3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心理学也针对实验教育学展开了研究。或者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学慢慢演变来的。实验教育学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根据心理变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萌芽阶段大约是在20年代前后,各种心理学发展起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格式塔学派引入到中国后,教育开始更多受到关注,“顿悟”顺势在心理学研究中火热起来,不再局限于试验和错误的反应。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30年代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师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揣摩心理,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此时,一位名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把它当做很重要的成果来研究,费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心理学;职业教育;应用发展;研究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对于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分析学生心理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科发展深度不够,且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着整体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对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地位不高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和教学开展程度并不高,重视程度也较低。主要表现在:首先,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以职业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工作和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部门,这就不能够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次,在期刊的制定上也没有专门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提供发表途径的期刊做为学术发表的平台。最后,对于相关的教材,例如职业教育心理学材料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可选择的余地也不多,对于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就缺乏了教材的支持。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就其自身而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体系是相对不完善的,发展也不够成熟,还有许多的内容需要填充和完善。当前我国使用的或者是可以选择的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和教材只有十一本,并且这当中都没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对于研究对象也都是模棱两可,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侧重点,大多数都自成一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质量不高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式比较单一,多数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献法,而真正做到进行实证分析的实例少之又少,导致得出的结果很难具有说服力,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因为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无法在一些具有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首先,这类学术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意识,雷同点多。其次,和学术报告的动机过于功力,有的是改变文章开头以及结尾,就进行再次发表,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最后,是教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那些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学者却缺乏一线教师所拥有的实战经验。

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内容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方面不够完善,多数教材是自成一派,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应该科学的将其分为理论,实践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方向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学的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注重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充分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突出特色。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

(三)创新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自产生伊始其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定量研究,它重视的是研究合乎科学方法,比较客观强调实证分析。二是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定向研究。它不仅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还应把定性研究的方法加入到常规研究使用方法中来,实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有机整合。定性研究重视的参与体验,参与者本身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解释。此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产生新鲜的想法,这种方法对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学界应该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选择实验法,或者是访谈法等。

(四)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还是实际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理论研究,过分追求实用。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进行集合。现在的国内学者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关注的是应用。虽然,教育心理学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没有实际的理论研究没有价值,没有理论的实际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果的。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抓好理论和实际两大方面,不能过分重视某一个方面。

(五)个案整理、促交流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强化W生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心理参与体验的绿城,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提高参与性和积极性。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通过和各班辅导员交谈,选取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寻找其中教育管理成功的规律,以便归纳、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定期召开实验班辅导员教育管理交流会,找出自己认为教育比较成功的个案进行总结,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吸取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六)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能够增强教育者的意志力、抗挫能力、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随时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捕捉教育时机,能够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其积极人格,引导学生综合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浩生.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

篇5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化;心理学;教育学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徐立稳(1980-),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于19世纪前期达到,从欧洲开始,影响整个世界。教育心理学化的核心是使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使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表现在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程序、课程设计上,都以心理学为依据。广义上讲,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要符合心理学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领域内的融合与渗透。教育心理学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哲学记述――对灵魂的关注

古代教育思想还在萌芽阶段,哲学心理学就已经被许多思想家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崭露头角。苏格拉底创立的“助产术"不仅是一种启发、导引的教学方法,而且与现代心理咨询的 “面谈法"一脉相承,是现代西方心理咨询的源头。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理论被描述为哲学,心理的概念被描述为灵魂。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即:灵魂在环境刺激下的演变,如其所言:“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①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他所著的《论灵魂》,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他把灵魂按照“自然等级”区分为三种水平,并实施三方面的教育: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为了使肉体不断完善,应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愿望、知识,通过智育则可以达到真理的大门;再次,人有理性的灵魂,能够判断是非、区别善恶,进行德育可使其达到完善的境界。他的《论灵魂》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依据。这种由灵魂认识来引发的教育理论也可以称其为是“教育心理学化”的起源和萌芽。由此可见,在古代思想家们涉及教育的论述中,就已经有了心理学化的倾向,但只是停留在伟大人物的先知先觉。此时的心理学思想主要依附于哲学论断之中,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心理学认识还很宽泛,只有一个大体轮廓,是零散的哲学记述,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

二、人文主义运动中的酝酿――对本性的尊重

世界历史在向近代化迈进的时刻,以“尊重人、注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文化在启蒙运动中得以弘扬,教育也深深地带上人文主义色彩。18世纪的教育家们也开始关注人的本性,发展人的个性,形成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把视线放到学生的心理领域,主张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孕育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夸美纽斯是人文主义教育运动中典型的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②在《大教学论》中他以儿童心理为依据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来论证直观教学,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而且在科目的编排上,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依据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有序排列,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指向。这些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化打开了思维空间。

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诞生,推动了近代儿童观的巨大转变以及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广泛兴起,使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讨进一步具体化为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他把适应儿童的本性和心理特征描述为遵循“自然”,要求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施教。在《爱弥儿》中他系统地叙述了儿童各时期心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并提出许多具体的建议。后世教育家追随卢梭,重视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科学依据,为教育心理学化搭桥铺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夸美纽斯的实在论、卢梭的自然主义都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早期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直接先驱。”③

这时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初露头角,在教育目的、课程编排、教学原则等方面都有所论述。由于心理研究的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的“自然”现象,“自然”的概念较为模糊,不足以清晰、准确地表现儿童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人文主义的巨浪掀翻了千百年来封建宗教神学观念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坚持人性教育代替了神性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解放,加速了教育心理学化进程。教育家们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下,对儿童人性给予高度的尊重,开始关注儿童的兴趣、思维、年龄特征。正因为他们在轰轰烈烈的人文主义运动中大刀阔斧、旗帜鲜明地为尊重人性而倡导遵循心理学规律,才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应时而动、呼之欲出。

三、思潮的兴起――对心理的提倡

在近代工业经济变革和人类知识急剧膨胀的形势下,教育事业何去何从的发展前景及其应对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诞生的现实前提。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和以康德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重要资源。他们集中精力于研究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即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和认识界限,在此思想基础上,心理学倾向日益明朗,教育心理学化思想逐步明确。伴随着裴斯泰洛齐振臂高呼的“教育心理学化”口号,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开始形成,众教育家纷纷响应,于19世纪前期达到,由此唤起了人们对心理学概念的觉醒。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是指教学方面:首先,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要以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各种天赋道德力、唤起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智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④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制要适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再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要心理学化,如其所言“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最终使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但“裴斯泰洛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未能使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的主张大体上还只是一种未经系统阐释的‘天才的预见’……正是这种预见,提示了近代教育发展和人类教育认识发展的客观趋势,激励着后代教育家们沿着他所开创的思想道路进行探索”。

直接接过教学心理学化大旗的是三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和第斯多惠,他们分别在各自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了斐斯泰洛齐的思想,从而使教育心理学化成为一种思潮和教育运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言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在他看来观念是全部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统觉则是使这些元素相互联系的‘链’,……观念和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全部的心理活动”。他把统觉心理学直接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强调知、情、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主张,即: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还依据统觉理论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每一环节都涉及用何种方法和材料来推进认知的发展,这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的规律对教学中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明确和规范的教学程序模式的尝试。赫尔巴特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将教育理论研究扎根在现实的“心理学"土壤中,“完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的结合"。

福禄培尔的贡献主要在幼儿教育领域,他进一步修正了裴斯泰洛齐机械论的心理学观点,更深入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本质规定性,从而在根本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第斯多惠主要在师范教育领域,他提出教育适应文化的原则,把发展人所固有的自动性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就意味着把心理发展作为教育的直接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首要目的。第斯多惠把“发展性教学”原则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关于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问题的主张。如其所言“一切学校教学的发展性的(锻炼性的)目的永远也不应忽视”。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化发展成为一种思潮,并且逐步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心理学化的开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以单纯经验和纯粹思辨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独立的学术问题加以研究、并努力提供可靠和确定的理论基础这样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影响促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确立,也正是在两门学科独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才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注释:

①〔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91.

②〔美〕S•E•佛罗斯特.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7.

篇6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剌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_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_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_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_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0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篇7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心理、认识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以教学标准作为大纲,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要求,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接受、信息传递、教育者心理、教育对象心理、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研究,从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2]。

1.4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5专业性的教材不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的十余年时间,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部也针对其编写了教材,但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教材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更新,教育部并未阻止专业的队伍进行编写,导致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处在散乱状态中,缺乏统一的教材。

1.6缺乏完善的业务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新型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人员并不多,他们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一类型的人才必须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但是,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员也缺乏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于这一因素,必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这一学科的发展有后背力量[3]。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4]。

2.3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与此同时,教育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产生应有的成果,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还要分析其接受心理,注意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篇8

关键字:思政课;教育心理学;如何运用

前言:现如今,国内的高等院校都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为教学理念,为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高校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强关注。当前社会节奏发展飞快,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已经受到多元文化潮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没有确立清楚,所以采取教育心理学才增加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也是属于心理学的一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学习和教授在教学环境中会发生的基本心理规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这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老师和学生是组成教学心理学的人物。很多的古今的思想家对教育心理学都十分重视,认为成功离不开心灵的强大,而教育心理学会提升人类的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现如今试用在高等院校思政课,主要用来研究思政课上心理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也能更好的知晓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使其能够更好的完善教学模式,妥善,准确的使用教育心理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就不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思政课中教育心理学实施的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民众的思想也逐渐开放起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势必会影响到高等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外来文化的由于其新奇性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教育机构要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不要任其发展,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和素质。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加入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教育工作在教学中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会发现本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弥补自身教学结构的不足。在教学中要利用感觉、思想、记忆、想法的心理方面的知识,使得思政课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高校工作的教学思路。

教育心理学能够在教学中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应经成年,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在教师与生活中没有揣摩到学生的心理,非常影响到师生关系的恶化,而教育心理学对于减少师生之间的代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首先,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整体,这就等于间接了解了学生的动向,增加了对于学生的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就有了很好的依据,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教育心理学如何运用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育心理学的加入会使其开展的更加顺利,但是如何运用使其加入到其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最关键的还是情感,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投入感情,做出来的成果也会离完美差一点,非常的缺少的创造性。这就表明要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的投入,使学生能够从情感上更加的热爱这一课程。还有就是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高校思政课在加入教育心理学后虽然会改善,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要在实践中不斷的改善完善优化,制作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流程。

其次,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在谈话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鼓励,不光是学习成绩方面,这样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换位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增加教育工作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最后,针对学生的主动性也要参与到其中进来,学生要正面自己的问题,不要不接受有缺点的自己,也要欣赏自己的优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的发言,展示自己的风采,通过发言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加强自律能力,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要监督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宝贵的品质对其一生都会有帮助。

四、结束语

篇9

一、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下人们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科。通俗的说,教育心理学其实就是将心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活动。

1.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讲,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其实是一种双赢,既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又同时提高了钢琴教学效果。具体说来,就是从教育的视角去研究钢琴教学,研究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活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这对于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2.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干预学生的不良心理,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尽快解决。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进行钢琴表演时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恐慌等心理症状,影响到表演效果,这时,就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自信暗示法、专注所说法等方法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此外,如果钢琴教师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自觉运用教学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突出每个学生的特色,这实际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升。

二、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支持学生、提高学生,真正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实效。下面主要从钢琴教师的角度,就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提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钢琴兴趣

从钢琴学习动机上来看,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不同的,有的是由于自己热爱钢琴艺术,有的是迫于家庭或升学压力而学习钢琴。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钢琴,就要培养起一定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看待和学习钢琴艺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钢琴教师一定要从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从心理层面加深学生对钢琴艺术的感受力,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钢琴艺术、热爱钢琴艺术,进而主动融入钢琴艺术。比如,班上一位学生钢琴学习积极性不足,我就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到他不爱学习钢琴是因为觉得以后用不着,自己也不大可能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于是,我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在跟他聊天以及在课堂讲课时,不断重复钢琴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好处,久而久之,强化就起到了良好效果。

2.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之间的认知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如独立型与依存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等,教学中要运用科学得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具体到钢琴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每位学生的钢琴艺术水平是有差异的,这是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的。因此,钢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讲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多鼓励少批评,根据不同学生的钢琴艺术造诣和接受能力,挑选不同难度的曲目,并对其进行全面指导。对于钢琴艺术水平高的学生,要求其精益求精,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表现力;对于钢琴艺术水平低的学生,尤其是反复练习的曲目,要多强调技巧与方法。

3.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舞台演奏时,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效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克服紧张怯场情绪。

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做好基本功,用专业的态度去欣赏和演奏每一个曲目,平时练习就要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引导学生情绪,同时,还要多给学生创造登台演奏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演奏心态、演奏技艺等。这样,在舞台演奏时,才会表现出学生的真正的演奏水平。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亦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正如曹理教授强调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或说明音乐教育教学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音乐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师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笔者认为这种注重内外交换与师生交互作用的研究思路显示了国内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

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与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和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承、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不能代替与等同它的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应包括: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绍。对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的回顾与评价。对音乐学习、教师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如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从音乐感受能力的层面分析学习者对音乐各要素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探索音乐反应与审美意识建构的关系;音乐技能训练的心理规律等。再如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的分析、差异与建构,教师的听赏能力与技能的研究、发展的规律,音乐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心理学依据,音乐教学成果的测试与评估等。

二、研究目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和人类的基本需要或特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与人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二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音乐人才与师资的培养,对音乐生活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对民族的振兴作用亦不言而喻了。三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研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从现象的描述进入深层的剖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更准确、规范,更具科学品格。比如,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仅依据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是不准确和不充分的。通过音乐心理学制定的系列音乐能力测试,对其音乐能力的结构会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依循心理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如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1.测量法。以测量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均属于此方法。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情绪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

2.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试验法与自然实验法两种。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有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设备和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对被试者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较精确的结果。如通过实验室录制的歌唱家演出录谱与原谱对照,分析歌词中最佳的振动音在音高、音强和音色上的处理。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试验,研究者可依照研究目的对被试者的实验条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变化来获取结果。

3.观察法。观察法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贯彻,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在体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当面的对话与书面的问卷,搜集被调查者的有关资料,从而掌握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分为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法。

5.个案法。是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追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