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教程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55-02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十分关注所学知识对社会、对个人今后就业的影响。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课题。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在于合理地引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保证在其对口的岗位上是必须和够用的)和具有较强的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高专工程类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具有内容多、应用广、实践强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电路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及实验实践技能等,其教学方法是值得教师研究与思考的课题。
一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多采用“灌输”的传授方式,学生对概念、原理多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重基础、轻应用,脱离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不符合“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是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操作技能高、上岗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重视知识应用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 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建设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重点应放在应用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上,要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的选择应以知识点够用、注重实践为原则,因此合理的选择高职非电专业授课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在编排上仍沿用大学本科教材的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的严密性与系统性。原理的讲述、电路的计算太多,而电工电子技术的知识应用却太少。如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分析,对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分析过多,而对三极管的外特性及其应用电路、测试电路却分析不够,致使学生学完这一节内容后对三极管仍一知半解,对三极管的三个管脚的判别仍未掌握,更谈不上应用了。
为此我们教研室的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并正式出版了《电工电子简明教程》,以系统的知识点串讲、丰富的应用实例,并配合本书编写了多媒体授课教案。此外,还配套出版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实验教材,与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匹配,实用性、操作性强。
三 电工电子技术项目教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任务。提出项目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及趣味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到学有所用。
首先确立我们所要求的知识点是: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线性电阻性电路分析、一阶动态电路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相量分析、二极管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电子电路中的反馈、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针对这些知识点,我们设置了如下项目任务:家用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设计、利用Multisim 9等仿真软件进行基本定理的验证,音频功率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交通灯控制、多路竞赛抢答器、数字钟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涉及到电工电子技术的知识和相关实际操作,包含了设计、安装、检测和维护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熟悉电工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
项目教学评估是项目教学法必需的环节。首先学生就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做出项目实践报告,然后进行交流总结,最后由教师给出总体评价。评价效果十分明显,不仅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谦虚、团结的优良品德及团队精神。
四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践教学
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把虚拟实验平台引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虚拟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时的时空限制,可让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仿真软件的应用,学生可以看到电路工作的模拟效果,测量电路的有关参数,有利于他们对电路的认识和理解。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安排实验时间、选择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实验室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
坚持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此教学方法突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构建了以实验目标为导向、实验内容为载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并注重其趣味性、工程性和探究性。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基本工程素质以及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五 总结
通过高职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加强了本课程的教材建设,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两本教材,实践了项目教学法。我将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际应用编写成项目任务贯穿与各知识点的授课中,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将仿真实验及开放实验室引入实验实践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电工技术;任务驱动;项目化;研究与实践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电气、机械、汽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工作能力分析,电工工具为载体,以电工操作技能为主线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简单电路的连接、装配与测试能力,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技术第一线服务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和职教理论。由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教学效果恰恰符合了目前高职电工电子的教学目标。本文大胆尝试了这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电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电工应用能力为主线,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理实融合,将电工技能渗透到学生的职业素养中。使课堂具有企业特色,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
一、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组织学生真实的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是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相关资料准备,采用组长负责制按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包括目标、知识输入、活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情景设计六个部分,课堂是有一系列相关的任务组织起来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项目设计设计理念是基于校企合作下进行的项目设计,通过对企业岗位的真实体验与探索,把课本教程进行任务分解,让教学课堂变成工作车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全符合企业要求。把校企合作引入实际的课堂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岗位分析、学情分析确定学习项目以及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团队协助能力。考虑到时间有限,确定的七个学习项目包括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桥电路的安装与测试、延时开关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庭配电线路的设计与安装、变压器的设计与制作、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测试、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检测等。
(二)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实施
下面以“日光灯装接和测量”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
1、项目引入---咨询阶段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日光灯电路,由此引入项目。给学生布置任务,日光灯到底有那些元件组成,找出启动器和镇流器,分析它们的作用,分析日光灯的工作过程、电压性质,学会按装日光灯电路。学生分组带着任务开始查找资料,任务分解,学习过程采用六步教学、小组负责制。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通过任务书的解读,必需明白在本次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自己要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项目分解---计划、决策、实施阶段
任务一 “日光灯的装接与测量”。分解任务:日光灯电路的组成,会正确连接电路,并会调节,日光灯电路的测量,会使用仪表读数。实施任务,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设计成实验接线图,可以手绘,也可以计算及绘图;组装和调试日光灯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灯管的两端电压、镇流器两端。
任务二“日光灯电路耗了多少度电”。任务分解后,查阅资料,包括教材,网络等,会分析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关系;会测量日光电路的功率。实施任务,让学生学会相量图法分析交流电路,测量负载的总功率,日光灯管消耗的功率、镇流器消耗的功率,算出日光灯电路消耗的电量。
任务三“日光灯电路功率因素的提高”。分解任务后,学生要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学会提高日光灯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并电容。任务实施,学生进行电路因数测量;并联电容后再测功率因数,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先对班级成员进行摸底了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特点。还有设备情况及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2-3人,选出组长。根据任务工单,组长负责制定计划,任务分配,工作监督,团结协作等工作。
3、成绩考核---评价、总结阶段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采取多种考核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每个小组在基本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方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做完一次项目,教师给出这节课的成绩,根据学生的项目报告再给出一个成绩。同时,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学生要给予老师指导过程相应的评价成绩,以座谈的形式讨论项目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这样互评共同总结的形式不仅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进老师不断的提高自己。
(三)项目任务小结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学习,学生对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判断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相信它在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互评,企业评价、校外专家评价等相互结合,教师和学生相互提高,最大程度的缩小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做到课堂就是车间,学校就是企业。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不再进行岗位二次培训。
三、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提升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主任翁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法、旋转木马法、角色扮演法、任务书法等。强调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职业教育反思,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当然,项目化教学法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肖石明.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M].2006.10
【2】熊建民.明航.吴方艳.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世界转变[J]职教通讯.2002.4
篇3
关键词 资源整合 职教集团 深度建设 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专业培养目标、岗位方向与能力要求
1.1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维修人员。
1.2专业岗位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验等技术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生产、采购和销售工作。
1.3毕业生岗位能力要求
1.3.1专业能力要求
(1)电子产品营销岗位:要求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电子元器件、材料、电子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相关标准以及应用领域。
(2)电子产品装配、调试岗位: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办法、技术参数和装配要求,掌握电子元件的安装工艺与焊接工艺,熟悉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过程,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表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掌握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焊接工具与焊接材料,具有较强的PCB板图和元件装配图的识图能力以及编写装配工艺流程卡的能力,具有使用新的焊接设备与装配工艺的能力。
(3)电子产品技术维修岗位: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参数和使用要求,熟练分析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具备运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去测量、分析与判断电路故障的能力,掌握元器件的替换与焊接技巧和电子产品的运行操作能力与调试技巧,具备良好电子产品维修技能。
(4)电子产品一线生产、质量检验、调试、管理生产岗位:熟悉电路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技术性能和装配要求和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较强的生产安排与调配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管理要求。
1.3.2关健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敬业奉献的吃苦精神。
(2)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习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5)具有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自理、自律能力,刻苦耐挫能力,应急应变能力。
2专业建设目标、内容与措施
2.1专业建设目标
(1)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为重点,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建立人才培养目标鲜明的课程体系。
(2)完善“校企融合、教产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
(3)改革传统的结果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评价机制。
(4)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团队。
2.2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2)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办法
2.3 专业建设措施
2.3.1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1)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设置
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近40家电子企业走访和调研,同时深入研究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中职教育的发展走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的道路势在必行。
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分析,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岗位发展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及生产管理方向;一个是家用电子产品的维修方向(平板电视维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结构,采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选修)的课程结构模式。
围绕两个培养方向,开设三年制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及生产管理班和四年制(3+1)家用电子产品的维修(平板电视维修)班(两个方向的课程结构图略)。
(2)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开发
项目教材的文本格式反映了编写者的教学理念,能否跳出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框架的束缚是成功编写项目教材的关键。在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改革试点,组织骨干教师编写项目教学校本教材,其中已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校本教材有《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项目教程》、《电子技能与实训项目教程》、《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实用项目教程》。在做好以上项目教材开发的同时,继续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平板电视维修手册》校本项目教材的开发编写工作。
(3)双师型教师培养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制定了专业教师培训计划:一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二是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参加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学习与锻炼,其中选派两名骨干教师到长虹公司和海信公司参加平板电视的维修学习;三是聘请典型电子企业的资深专家定期到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四是制定校内教师培训方案,采用师傅带徒弟“传帮带”的方式培训。
(4)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依托职教园整合优势,建设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实验实训室如下表:
(5)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穿插投影、挂图、实物拆卸、板书、讲述,形成“教、学、做、考”四位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它包括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项目及内容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
教学环境的创设:创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于一体,集演示、讲授、操作等多功能融于一体的多媒体实训教室。
教学项目和内容的设计:一是设计合适的教学项目,以最大限度地负载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二是做好教学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对接;三是调整项目内容,以确保项目及时体现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教学目标的设计: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重点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坚持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进行实践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学生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基础,在项目任务的引领下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以“做”促“学”,以“体验”促进“思维”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创设合适的职业活动情境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6)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
改变传统的结果评价方式,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评价方式。建立了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逐步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3.2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办法
(1)引入生产性实训项目,形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职教园整合为契机,与光宝电子(咸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在校内建成一条电源转换器装配生产线,企业主要提供生产设备和材料,包含生产原材料、耗材、检测设备等,学校提高场地和操作人员,生产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由企业调派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电子专业学生每周以二天为一个单元进行生产性实习,每个单元中融入了理论教学、工艺编排、上线生产、产品检测、产品返修等多个环节,促进了学校与企业间的技术(生产)对接。
(2)建立企业中间实习制度,积累学生社会活动经验。全面落实中间生产性实习制度。从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均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四周(一个月)时间,教师主要一方面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深入企业学习与锻炼,学校按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习,企业按计件工资标准向学生发放劳动报酬。目前已经与咸宁奕东电子、咸宁光宝电子科技、咸宁能一郎电子三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定岗实习协议,学生通过参与中间实习的实践锻炼,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人合作等职业能力形成,养成吃苦耐劳和争先奉献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学习策略 职前培养
教育实习是整个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教育实习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和实际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它是师范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战演习”。
对一名刚跨出校门进入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的实习生来说,如何有效地向有着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学习,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是一门学问。这需要实习生有策略地向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学习,在短暂的实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和教学经验,为毕业后很快地适应教育角色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有目的地看
实习生和指导老师往往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开展实习活动,这种浸入式的方式能使实习生受到全方位的培训和指导。实习生经常会跟在指导老师的后面,看各种各样的活动,从生活活动到教育活动,从晨间接待到离园道别,从集体管理到个别教育,从与幼儿交流到与家长沟通,等等。这样的辅导方式对于实习生的实际带班工作和教学工作都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指导和学习途径。
看,看自己最需要或目前最疑惑的;看在校学习的理论怎么样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看指导老师的教育机智;看指导老师的日常管理,等等。实习生面对这样的状况,往往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学,结果因为求“全”而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和改进”。实习生要学会给自己定目标,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学会有目的地看,有意识地观察,目标明确了,才能看得更仔细,收益也才会更大。
二、有选择地听
活动评析是实习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风格,这是一个有效帮助和再学习的过程。但是由于实习生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确定不了活动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值得商榷的,因而“照单全听”,结果往往“稀里糊涂”。因此,实习生面临听什么和怎么听的问题。
听,听指导老师的思路。指导老师会把问题的空间从更大的任务情境中分离出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问题。因此在活动评析中,实习生应该更多地听指导教师对活动评析的一些思路,感受指导教师对问题思考的角度,以及过程中的目标的调整、内容的生成、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个体差异的照顾调整等原因,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解,以及灵活运用。如在“水的秘密”活动中,实习生从水的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无味、无色等特性设计各个环节,结果活动出现了“赶场”的现象,而指导教师却只是从水无固定形状的角度设计了活动“胖子、瘦子和其它”。在自我评析中,实习生找到了活动的设计思路,明白了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更多地从细处着眼,从生活化入手,引导幼儿作一些纵向的深入探究,真正实现科学活动的发现性、探索性、研究性、主动建构性等。
三、有思考地学
学习指导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实习生最直接的想法,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就学而学,而是要学习透过这些经验“看”背后支撑的理论,用理论研读经验,并思考在运用中自身与指导教师存在的可能差距,倡导有“思考地学”。
思考指导教师“绝招”后面支撑的理念。指导教师良好的经验表现了知识的个性化、情境性、缄默性的特点,但这种经验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即教师针对具体情境下具体幼儿经验,因此对实习生来说,幼儿不一样,教师把握程度不一样,这种经验只能是有效的体验,而不是不顾及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全盘跟学。因此,实习生在学习指导教师良好经验时,需要有“思考地学”,重点领会指导教师良好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具有个别特征的教育方法,才能在理念的指导下创造出“我”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思考“我”和“她”的异同点。这有助于实习生更多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杜绝简单地模仿,照搬照抄,“丢失自我”。如活动“跳跳毯”指导教师觉得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创造、充分探索,于是设计和记录了不同的跳法,活动中的引导则“见机行事”。实习生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分析了自己和指导老师的不同特点:指导老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面对当时的处境和幼儿的问题,“应付的方法灵活多样”,但自己缺乏对活动的预见和“应急方案”,如果按照指导教师的想法“赤手空拳”地开展活动,就会有抓不到边的感觉,这样对活动的开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实习生设计了幼儿在探索时的“核心引导”问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有方法地做
实习生的学习最终需要回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领悟和完善,这就需要实习生“有方法地做”,以促进自己成长。
模仿中有创造。实习生在向指导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地采用模仿的方法,模仿指导老师的教学,模仿指导老师保育时的细心,模仿指导老师的常规培养策略等。但如果在教学和活动中单纯的模仿,就会削弱实习生自我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延缓自我提高,因此,需要实习生在模仿的同时有自己的创造,哪怕点滴的思考,即实现“她”中有“我”的影子。如在语言活动《城市里来了大恐龙》中,指导教师把活动的内容定位于大胆的表述,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活动很成功。而实习生在向指导老师学这一课的活动中进行了小改动,在情境学习中加入了“贴贴纸”和“交通游戏”的环节,试教后得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使实习生敢于创新和想象,使实习生的教学活动不拘泥传统的活动形式,体现《纲要》的时代性。
跟进式的学习,对实习生来说,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的“试教”,也就是体现在常用的跟进式手段: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循环往复,在跟进中体验幼儿的特点,感受指导教师的智慧,在不断的梳理中明确自己的思路和教育目标,知道如何围绕目标设计,如何更好地贯彻“过程性”等。每一次试教,都会面临新的教育情境,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每一次试教都是对活动的新的梳理,再加上指导教师精心的点评,使得实习生组织的活动日渐成熟,与幼儿相处得更加融洽。
五、有针对性地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思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反思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反思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和传统理念的摒弃;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而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反思课堂教学资源是否机智处理;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反思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是否体现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等,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能力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而即将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应该具有教学反思能力,从而为将来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生在实习中一定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这有利于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专业化能力的形成。一是要反思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批判地学习他们的经验,如反思指导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思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反思幼儿的学习过程;反思指导教师整个活动设计的理论背景等。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写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幼儿创新;写教学设计等。可采取些实习日记;课后写心得和及时和指导教师交流等方式,从而避免实习的盲目性,发挥实习的时效性。
总之,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职前教师能力与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只要掌握了良好的实习策略,就可以提高实习的效率,为职后短暂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敏,陈峰.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筠.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本社,2008.错综复杂,但结合社会上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30%这一现状不难看出,注重区域产业结构调研,优化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增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可以有效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既能降低他们首次就业后的下岗率,又能提高其再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 中职教育吸引力 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吻合度
上世纪80年代曾有许多初中毕业生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为荣,而今,在众多城镇,就读中职学校是多数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无奈选择。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结合社会上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30%这一现状不难看出,注重区域产业结构调研,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可以有效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下面我以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就“如何增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谈谈一孔之见。
一、切实做好学校所在区域产业结构与人才资源的调研工作。
1.明确学校毕业生的服务区域。
学校地处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所辖企业。因此,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育技术精英,服务地方经济”。
2.调研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
学校所处的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临江型开发区之一。这里已成为芬兰UPM,美国杜邦泰科,AAM,英国皮尔金顿,法国道达尔,瑞士诺华,意大利达涅利,日本夏普、住友、三菱等众多著名公司最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目前,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港口和仓储运输、能源、造纸、钢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临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聚集地。
3.分析区域内从业人员结构。
经过调查,目前开发区内拥有的各类人才结构大致如下:从学历而言,初中学历占10%左右、中专普高学历占55%左右、大专学历占20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5%左右;从行业而言,一线生产技术工人中:机械机电类占35%左右、化工类占15%左右、计算机类占6%左右、现代物流类占5%左右;从员工性别比例而言,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机械、机电、物流行业更为突出,几乎是男性统一的行业。
4.了解区域内各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
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产业是现代物流产业和化工产业,支柱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特色产业是科创园,新兴产业是服务业。因此,机械、机电、物流、化工、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等专业人才需求稳定而且数量较大。
二、调研区域内职业教育培养规模与培养能力。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是唯一的地处开发区内的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是根据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于2007年7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全额投资兴建而成。
1.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队伍。
学校占地120亩,分为教学、实训、生活、运动四个区域,各类基础设施设备配套齐全,主要建有机械加工、机电技术应用、化工工艺、计算机4个实训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教师134人,具有本科学历及其以上学历128人,中级以上职称55人,常熟市级以上教学能手20人、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中心教研组、协作组成员或组长10人。
2.学校现有专业分析。
学校现有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化工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物流5个专业大类。学校现有59个班级,在校生2400名左右,主要培养中专、高技、高职三个学历层次,另有成人大专函授、自考班若干。
三、分析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
目前,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如下:
1.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学校该专业涵盖了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大专业,学校考工主要有钳工、车工、数控,在校生820人左右,女生占17%左右,学生数远远不能达到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难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短缺明显。但多数企业提出了只需男生的用工要求,于是出现了男生供不应求、女生鲜人问津的现象,导致女生的就业难与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因此,对于机械类专业,学校应大力发展专业规模,但要控制女生的比例,最好在5%左右,同时也可适当增加机械CAD技术方向。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学校该专业涵盖了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电气技术应用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校考工主要有钳工、维修电工、电子装接,以维修电工最为集中,在校生690人左右,女生比例占10%左右,学生数和学生技能都不能满足用工需求。因此,对于机电类专业,学校在适当增加招生数量的同时也可增加焊接技术、机电CAD、模具CAD/CAM技术等专业化方向,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3.化工工艺专业。
学校该专业主要有化工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机械维修3个专业方向,在校生220人左右。因化工专业是学校新办专业,专业服务能力与办学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数与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但是,开发区是苏州市重点化工集中区,化工、造纸、生物医药又是常熟市大力发展的主要产业,因此,学校强化化工专业发展势在必行,既要提高毕业生质量,又要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企业用工要求,
4.计算机专业。
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校生310名左右,专业偏向于网络及文秘方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在供稍大于求,且专业对口性少吻合。因此,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校应考虑整合机械机电专业,培养具有从事CAD与CAM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同时也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5.会计物流专业。
学校会计专业在校生200名左右,其中女生比例占85%左右。因开发区会计用工需求较少,且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并不高,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专业对口率极低。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应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为外贸报关、宾馆服务类专业。
学校物流专业是2008年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有在校生170名左右,其中女生比例占75%左右。现代物流产业是开发区的主要产业,用工需求量较大,但以男性为主。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学校应调整招生宣传思路,控制女生比例,同时还要保证招生数量。
四、确定学校专业建设重点,明确思路,强化管理。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从而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增强吸引力,学校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教学过程控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实行系部二级管理体系,设立了机械工程部(机械类专业)、机电工程部(机电类专业)、化工与信息技术部(化工类、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管理部(会计、物流专业级单招教育),各部门职责明确清晰,更加有利于强化各专业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师资整体素质。
(1)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学校一方面积极推进校外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外培训、国家级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等,另一方面开展校本培养,主要有开展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等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
(2)尝试吸引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学校面向社会广泛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如:特别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专家和技师到学校从教,特别邀请各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特别邀请常熟理工学校等高校专家到校授课。
3.继续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以项目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教程》、《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验教程》、《分析化学实训教程》、《车工实训教程》、《钳工实训教程》、《CAD实训教程》、《数控实训教程》、《维修电工实训教程》、《电子电工复习讲义》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教材的操作性、实用性更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顶岗实习是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企业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举措。每年12月,学校都召开应届毕业生的学生、家长会议,部署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习与就业单位。
5.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体制保障和机制创新。学生在校内的实训环节完成后,必须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才能真正由课堂和学校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
学校是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同时,学校于2008年6月成立了由主管单位、企业、高校等单位领导与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恳谈会。通过多种活动,学校既可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的动态变化,又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产学研水平,还可以加深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由于学校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有效地措施,注重社会产业调研,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专业对口率不断提高,吸引了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关注,《让高素质中级人才脱颖而出》、《99.67%的就业率从何而来》、《“蓝领”为什么走俏》等一些学校的专题报道先后在当地报纸刊登,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使学校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学校事业规模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蒋洁.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下).
[2]高云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措施.职业技术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