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课程范文

时间:2023-04-12 03: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关系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关系课程

篇1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有50%的普通高等学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航)积极响应,率先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课程开发和创新是学校和教师的立身之本,因此,高校转型路线确定后,课程的改革就成了关键。公共关系学作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之一,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以桂林多家企业为实习场地,将“空乘之星大赛”“山水文化节”等大量实践项目带入课堂,为课程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积极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的产教融合,一方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从教育的发展来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都给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课程的改革。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应用型课程建设大部分重视形式,学生并未从中真正受益,距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二)公共关系学传统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需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结构大同小异,课程组成都是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形式,在课程最后阶段开展实验课。教学方式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属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也变成了“黑板公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重组和创新,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三)师生教学观念急需改革。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教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教。部分学生认为公共关系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关系不大,比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最重要的是民航专业知识,如客舱服务技能、空乘礼仪等,公共关系学学习不会影响到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忽略了知识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教育改革要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开始,教师要知道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最终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成主动,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实现真正的跨界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课程开设前,先由教研室和授课教师确定一家企业作为校外的实训基地,与基地共同商讨公关项目,然后将项目带入课堂,在课堂上根据项目指导学生完成《策划书》《活动方案》《活动分工》等。课程的实践阶段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具体操作,最后提交报告,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表现和报告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选定实践基地和项目。应用型课程改革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学融合的实践性课堂一定要有合适的场地和项目。目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桂航公共关系学教学团队选择与桂林大地公共公司、桂林万达有限公司、桂林东西巷有限公司、桂林草坪小镇等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与基地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先后联合举办了多届“空乘之星大赛”和“山水文化节”“中国旅游日”等活动,综合多方面考虑了可操作性、安全性、现实意义等。(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课程的分解与重组。传统的理论型教学计划和“理论+实践”型的教学计划已不适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当穿行,实践课的比例至少达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以通过学生掌握知识和操作能力来评定成绩代替传统的考核方式。边学边实践,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当然,项目的开展还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享等问题,如图1,以“空乘之星大赛”为例,将学科体系进行分解,然后重构行动体系,使课程之间不脱节,相互支撑,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三)组织公关项目实践。应用型课程改革并不是将课程变成实习,而是在带有任务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公关关系学课程理论知识仍旧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不过改革后的理论知识讲解结合实际,强调了公关活动策划书的制作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实践、调研并动手完成。如带有“空乘之星大赛”任务的学生就要完成公关“空乘之星大赛策划书”“赞助策划书”等,接着边学习公关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思考并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承担活动的一个子项目,讨论并列举活动需要的物品、活动具体的流程等内容。接近课程后四分之一时,组织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媒体报道,这样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反思与成绩评定。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报告,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活动完成情况自我评定;教师根据平时表现情况和课程总结报告评定成绩。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形成课程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课程改革成果。

四、总结

应用型课程模式更注重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经验支撑,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帮助高校和企业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项目带入课堂是公共关系学在课程改革中新的尝试,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驱动下学习,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理论大于实践”转变为“知行合一”。然而,改革任重道远,其中显露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争取全面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闫绪 熊越强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果林,李修清,廖桂湘.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

[2]张莉莉.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6(8).

篇2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13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2.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篇3

1公关案例选择原则。真实性原则。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3]公关案例必须是经过教师的深入调查研究,取材于实际生活。具备真实性的公关案例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驱使其严肃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其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典型性原则。典型性的公关案例是指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例。例如,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三十五次紧急电话,海尔砸冰箱事件等都是典型的公关案例。典型的公关案例不仅能给学生带来震撼力,提高学生对于案例的感性认识,而且其涉及的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热点性原则。公关案例的热点性是指其能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例如,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关案例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系统性原则。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中的案例分析的有着本质区别。后者从理论出发,分析案例仅为了更为形象地掌握理论;而前者的案例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因此,公关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能系统地体现公共关系某一理论框架,学生才能系统地,完整地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多样性原则。公关案例的多样性具备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案例类型的丰富多样,如既可选择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关案例,也可选择影响力较小但具备研究价值的公关案例;第二层含义是指,案例结果的多样性。结果的多样性是指公关案例的解决途径应该用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不是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和手段。同一公关事件,不同的解决思路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有效争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展公关实践时的创造性思维。

2公关案例教学程序。引入案例,设计问题。公关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择公关案例,设计恰当的问题。课前,教师必须根据案例的选择原则,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公关案例。针对案例,教师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悄无声息融入案例当中,把精选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设计能引发学生新思考的问题。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公关案例教学的第二步是设置公关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公关案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根据公关案例的内容,设置模拟公关情境,将学生引入教学的实践情景当中,营造浓烈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划分小组,展开讨论。小组讨论是公关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5—6个人,每组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该组成员参与讨论,并确保每一位组员参与其中。每组派发一张记录表格,由其中一名组员做好讨论记录。问题讨论的交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可采用巡视、倾听的方式参与,但不给予评判,而是多用赞赏,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经过组员们各自理由和依据的陈述,激烈的探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小组总结,实践演练。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是各小组轮流展示讨论结果,参与公关演练的时间。每个小组可选派代表上台为全班同学做演示,但最好让每位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公共关系倡导“全员公关”,将每位成员引入教学实践演练当中,让其参与体验式教学,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性,营造团结协作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技能。总结归纳,形成报告。公关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归纳,形成一份具备内在知识体系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但最好是由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课堂讨论中正确的分析思路给予肯定,对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每位同学经过思考、归纳、提炼而成的书面材料,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应变能力等,教师必须认真批阅每一份报告,对报告中正确可行之处给予肯定,创新之处给予赞赏,而不足之处给予点拨,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3公关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在开展公关案例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譬如,在设计公关案例教学课件的时候,可结合文字,图片,影像,视频等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分析得多,学生只是一味被动接受。[4]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必须纠正这种角色错位,强化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意识。与传统教学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教学共同体”,它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又强调学员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重要性。[5]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以及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其公关实践技能。

篇4

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设立在工文结合的专业课程里,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事物的思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而现在多数课堂都是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教材大同小异、教师仅仅注重课堂写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很多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解决其教学瓶颈问题必须在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公共关系”课程必须重新调整。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公共关系”课程在很多高校被列入专业课,但有一些则是公共课、选修课。这决定了很多教师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建设存在误区,认识不够,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对教学内容系统研究,也不存在前期企业调研,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与现有“公共关系”课程岗位相差甚远。

2.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很多教师参与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没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项目化教学,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给学生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为辅,没有课后实践。教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在讲授教材理论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忽略了学生主体,忽视了课堂氛围,导致教学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睡觉、说话、玩游戏,很多问题凸显出来。

3.课程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忽略项目实施情况目前,参与“公共关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部分教师能在课堂完成任务,但项目的实施过程过于呆板教条,学生只是单一完成了课堂任务,理论上看学生是以课业为主,“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课堂上只是单一地用教师的课程项目化模式在训练学生,忽略了课后评价体系,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存在良莠不齐现象。

二、“公共关系”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1.调整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针对“公共关系”课程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教师要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以“公共关系”课程应用岗位为基础,构建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公共意识,掌握公共关系的工作过程,组织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公共关系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企业危机预测分析与处理,公共关系文书的撰写,公共关系沟通技巧等系列主题。根据以上主题进行设置岗位,针对岗位流程具体分析,例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即可设计成企业形象调研(Enterpriseimagesurvey)、企业形象策划(Corporateimageplanning)、专题活动开展(Thematicactivities)这样几个模块,把公共关系带进企业工作流程模块设计里,按照工作流程的教学更清晰明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整体课程脉络的把握,打破了教师只教书本上知识传统做法,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

2.多种教学法并存,营造生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教学方式单一情况,教师可以考虑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融入到公共关系课程中来,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首先设计好模块,进行整体课程设计,设计必须是可实际操作、可践行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每次任务。根据岗位流程设计教学任务。工作过程导向法、情景式模拟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都充实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氛围,也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5

[关键词]公共关系实务 行动导向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黄卫静(1977- ),女,河北宁晋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学及汉语言文学;田红虹(1976- ),女,河北清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关礼仪和新闻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32-02

“行动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新思潮,强调通过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进行主动全面的学习,在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和学习范式,行为导向强调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工作情境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行动为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行为,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共关系实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基于此理念,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一、公共关系工作分析

通过对企业公关部门(包括宣传部、信息部、企划部)和公关公司的走访与调查,结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公关员(中级、高级)的要求,根据定量化系统分析方法,我们对公共关系职业工作进行分析,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按照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的程序,将公共关系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进行放大分解,最终划分成公共关系学习情境。

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传播组织机构信息、协调内外部公众关系、进行组织形象管理。其职业职责主要有沟通协调、信息传播、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专题活动组织、危机管理、CI策划9项。其能力要求共45项,工作任务细分可达100多项。当然这些职责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同的运用情况。下面是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开设的“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为例进行介绍的。我们对公共关系调查这一职责进行细分:任务一,调查方案准备,包括的具体工作有洽谈和承接调查项目、撰写调查项目方案、撰写评估项目方案3项;任务二,调查方案设计,包括的具体工作任务有设计观察调查方案、设计各种调查问卷、设计实验调查方案3项;任务三,调查方案实施,包括的具体工作任务有执行调查方案的实施工作、执行评估方案的实施工作2项;任务四,调查报告撰写,包括的具体工作任务有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撰写小型调查报告、撰写小型评估报告3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环节是职业工作能力与教学要求的纽带,我们将教学目标与公关职业资格要求一致,与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统一,按照分层次、分类别、可操作的原则,将教学目标分为专业能力领域、方法能力领域、社会能力领域三个领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任务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与积累。

专业能力领域包含对每项职责的基本认知与技能操作,方法领域包含每项工作任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社会能力领域包含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具备的态度、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内容。“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调查、策划、活动组织、信息传播、公众关系协调等专业能力及完成这些工作的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1.教学内容的配置与序化。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上,我们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以行动为导向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每个教学任务是否直接使用该知识内容,根据使用的程度和频度确定各方面知识的培养程度,将事实性、经验性、结论性知识与技能融合,形成每个教学任务的基本知识点。选择项目训练使用的典型示例要求完成的工作过程必须包括教学项目的全部知识点,最好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改造。

公共关系所有工作过程可以归结为:调查—计划(策划)—实施—评估。我们首先通过公关项目的策划对公关过程有基本的认识,后面的传播与沟通策略制定、公关专题活动、危机管理、CI策划都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对公共关系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这不但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还让学生掌握了公关工作的方法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内容设计如下:首先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7大学习情境,即认识公共关系、组织形象调研、公关活动管理、组织信息传播、公众关系沟通、公关危机处理、组织形象建设。然后笔者以邢台家乐园集团的公关工作为载体,将其进一步划分为12项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公关工作规划、公司形象调研、公关活动策划、公关活动实施、制订外部传播计划、制订内部传播计划、模拟与公众沟通、公关项目谈判、制订危机预警方案、处理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突发事件、组织形象CI设计。每项工作任务的实施都对应不同能力目标的培养。

2.教学环节的设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笔者按照布置任务—资讯—计划—实施—展示—评价的流程,师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开始教学行动,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在布置任务时,要尽可能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情境,并用清晰、严谨的语言表达出来,师生的共同行动产品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资讯阶段主要是完成任务时所需知识的准备,在这一阶段,应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使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接受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学生思路,改变其在接受任务时的一些简单的想法,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计划阶段是学生自主地进行方案构思,发挥主动性,提高计划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起到指挥、协调的作用,学生可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制订小组的行动计划,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沟通意识,使其共同商讨制订完整、可行、创新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是检验计划、完成任务、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阶段,学生作为任务的实施者,要按照标准和相关要求进行操作,用准职业人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动过程,教师则要多鼓励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展示是任务完成后成果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互相学习的重要机会,展示不仅仅限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成果,更多地应交流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完成任务时的体验等内容。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师生都应对共同完成的任务进行反思、总结,以便更好地进行自身的补充与完善。

3.教学方法的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倡导为了行动而学习。笔者根据社会对公关人员“职业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了任务引领、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情境模拟等方法。

任务引领式教学是指通过真实的或创设模拟的任务情境,根据任务需求来安排相应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以上笔者提到的教学环节就是以任务为引领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引领式教学法通过完整的项目工作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涉及的每个学习任务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在学生分组的情况下,教师以公关部门经理或公关公司负责人的角色为学生下达任务,学生按照工作的程序进行操作,工作完成后及时反馈调整。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案例,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提炼掌握公共关系操作所需的知识,进而用理论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典型的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笔者选择经典、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完整案例,让学生对每项公关工作都有一个整体的全貌认知,并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还是从事公关工作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是进行独立思考或团队讨论的一种工具,在资讯和计划阶段、总结复习时都可以使用。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直观的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由于环境所限,公共关系很多学习任务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更多的则是在课堂上模拟。虽然课堂不能代替真实场景,但可以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对事件进行还原和演示,再加上学生的思考与创意,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变得鲜活生动,学生通过表演多了一层工作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公关意识。在实施阶段,学生可以模拟小型公关活动的开展、投诉的处理等。

4.教学资源的配置。在教材方面,按照基本知识点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知识,参考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要求与规范,笔者编写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包含了工作任务书(工作页)、操作手册、教师参考用书、学生练习册、课件等。

教学环境方面,行动过程导向课程要求的场所范围由专业性课堂向多功能场所转变,根据每个教学任务的要求,配置合理的教学与训练设备、场地、材料,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努力创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环境,能够满足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的需要。

四、课程考核评价

“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的考核主要基于适应“行动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考虑课程实施的结果与进程、课程内容与目标的统一性。

首先,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对每个工作任务都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其次,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从多角度全面评价,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关键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再次,在评价主体上,采用教师、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主体在分数上有明确的比例分配。具体操作如下:将每一个工作任务下达后,告知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及方法,完成任务后,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明确工作要求(10分)、学习过程是否严谨认真(15分)、行动过程是否符合工作程序和规范(20分)、是否能够独立完成(10分),学习结果是否符合工作要求(30分)、工作是否有创新(15分)、工作全程评价(15分),学生自我评价占3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40%。期末进行课程整体考核“过程所得分数×70%+期末理论考试分数×30%”。

[参考文献]

[1]冯俊淇,赵勇.高职《公共关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公共关系学理论认为,公共关系的三要素是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活动。当下以“微”见长的新兴媒体手段已成为承担公关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拟以新媒体环境与公关行为的互动关系为框架,探讨《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创新,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如何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行业实际出发,有效筛选公共关系实操案例,由此提升教学效果。

二、新兴媒体环境与公关实践的互动关系

1.公关主客体之间粘性增强

自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中国民众开始接触并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中国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民自媒体的传播新时期。“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也在不断拉近公共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频度、深度和广度。作为公共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其公共形象得以在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得到更广泛传播,但其言行举止亦会在网络和线下空间得到呈现、放大和监督。而作为公共关系客体的社会公众,则可以通过更有效率、更便捷的途径获取相关组织或公众人物的信息,并对其公关形象做出评价或互动。

2.新媒体拓宽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边界

公共关系活动是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公共关系实务常用的操作方式,比如文字传播、实像传播、媒介事件、主题活动等都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和信息释放,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公关效果。社交媒体、移动智能媒体给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同时也为公关活动客体的细分和传播针对性提供了条件。

3.网众传播赋予危机公关新的时代特征

“网众”指称的是真实而普通的社会成员,因为积极的媒介使用而被“网络化”,与其他真实的人相互联结,他们因认同、爱好、欲望、利益等诸多动机而发起或参与“网众传播”,成为社会行动者。基于新兴媒体的传播语境也带给危机管理新的时代特性,一是面对突发危机,政府、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已很难通过堵、瞒、骗的方式混淆舆论和视听;二是危机公关主体应学会主动和善于应用自媒体,创造性地化解危机,维护公众形象。有研究者通过考察“非典”以来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和变革,认为“非典”昭示了现代性危机和风险社会的到来,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对话主义主导了公关范式。我们认为,公关主体亟需积极探索社会化媒体传播优势,创造与公众之间信息交流和意义沟通的条件,从而建立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在危机中沟通、共识和信任的公共关系。

三、创新《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内容构成

1.基础理论:解释什么是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课程的首要任务即是从史、论、方法三个层面出发对公共关系的基础理论予以教学:一是从史的层面讲解公共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过程中厘清“公共关系”这个概念的多重含义。二是从通识的层面,教学公共关系构成要素、职能和类型等基础理论。三是从方法的层面,讲授公共关系实践中常用的传播手段,及其基本特点和应用技巧等。基础理论的教学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公共关系?对此问题的强化和认知,将为进一步开展公共关系模拟训练和实际问题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2.传播环境:交代公关活动需适应的多重环境

公关活动的开展需要扎根于特定的社会土壤,并根据不同的公关需求,有人群针对性地开展传播活动。传统意义上“以纸为介”定义下的阅读已被数字化和“读屏”习惯所颠覆和改造。自媒体传播意味着信息生产“去中心”的实现和信息传播效能的无限释放。与传媒环境相应适应的是公众媒介使用习惯和兴趣的转变。因此,公共关系课程,不能单一停留在新闻稿撰写、常规新闻会等传统手段的理论教学。很难想象,面对喜欢观看网络直播、使用弹幕视频和二次元动画的“御宅族”,这些传统公关手段会发挥多大传播功能。公共关系课堂内容亟需全面、深入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公共关系传播环境的现状和特性,以供学生在从事公关实践时开放视野、明确方向。

3.行业实操:掌握如何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训练学生采取适当、有效的传播手段,达成公共关系实践目标,是《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是组织开展模拟训练。例如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归为不同企业的公关职能部门,并为其设定突发危机事件,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应急公关处置,并对后续公关处理进行系统安排。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并发挥其创意思维和能动性,体验公共关系行业的魅力。二是邀请从业人员进课堂开展互动教学,学生借助其讲述,在较集中的时间内对公关部门组织架构、日常工作、危机管理和媒体关系等相关问题建立起系统认识。

4.对比认知:判别公关、广告和营销的异同

公关、广告和营销三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性质上的不同。但是,目前行业中的许多公关企业为了扩大市场,逐渐在主营公关业务之外,涉足广告、营销等领域。正是因为三者之间关联紧密,且在行业实践中走向聚合,《公共关系学》的课堂教学有必要专门就此问题作以详解。值得一提的是,课堂讲授中还应将“炒作”或“做秀”这类现象与公关、营销、广告等概念加以区分。公共关系或社会化营销的手段可以不断创新,但应顺应社会主流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避免引发不良社会反响。

四、课程案例筛选的技巧和原则

具体结合到此前分析的媒介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信息接受兴趣等,《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案例的筛选应着重从以下四个角度予以考量。

1.时新性

移动智能传播时代,各种自媒体平台、新闻类APP的信息推送会把即时发生的新闻主动伺服给受众,快时效的传播把“新闻”变“旧闻”的效率提高了。同时,受出版周期的影响,教材中使用案例的更新较慢,多年前的案例或学生不熟悉的案例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因此,课堂案例的筛选要重视其时新性,以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的信息接收兴趣。比如2014年10月,总理访问德国期间在当地逛超市、送象征中德合作的“鲁班锁”给默克尔等亲民举动受到中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笔者在讲解“政府常规公关”这一理论点时应用了该案例。因为事件发生不久,所以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仍在,学习兴趣由此而来。

2.接近性

接近性指的是案例相关信息在地理、心理、情感、利益、年龄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从而引发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感和学习兴趣。比如2015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西南科技大学校组织了一场名为“青春的律动”的快闪活动。相关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令西南科大名声大噪,“五四快闪”队伍更受邀赴湖南卫视录制节目。媒体传播帮助西南科大在公众中树立起了积极、创新、包容等外部形象,是组织机构利用策划活动和媒体传播进行公共关系维护的典型案例。课堂上结合该案例的视频、图文材料,对公共关系学的具体概念进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启发性

启发性指的是该案例能够引发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比观察近似的案例或公关事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创造性地提出该公关实践的优点和不足。比如“危机公关管理”一节的讲解中,笔者在课堂上引入某地一起发生后的公关处理进行分析,并安排学生在课下搜集近10年来影响较大的,对其进行危机公关案例分析。结果发现,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有关危机公关的理论重点要点,而且能够梳理出10年来政府(组织机构)危机公关跟随媒介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和进步,能够具体指出哪些公关措施仍有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公共关系,教学创新

一、公共关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偏重于“教”的方面,这决定着传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角色定位重主导,轻主体。传统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角色定位过于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两种教学角色间的互动。

(二)教学过程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传统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因此为了加强“迁移”效果,过分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高密度,教学过程是一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形成潜意识的公共关系交际能力。

(三)教学手段重规范性,轻灵活性。传统教学模式追求教师教学资料的形式、格式运用的规范性远超过其内容的科学合理性。都在通过各种技术和规范形式来提高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量,而不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直觉、判断等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人格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其优势表现为任务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任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三、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一)设计任务。设计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所要学习的知识应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笔者在设计中打破了常见的公共关系学科体系框架,选择以企业需要的典型工作和核心技能作为载体,采用模块式结构,形成了“任务驱动”教学的结构体系(图表略)。实施任务驱动的公共关系实务知识被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下至上,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形成一个框架。然后在每个子任务设计上下功夫,编成一个个教学流程。

一个任务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的过程。例如,设计《重要关系建立与维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重要关系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公众的特点、需求分析;如何建立关系?如何维护关系?涉及到的原则、方法、沟通技巧、工作步骤等等。随着分析的深入细致,使整个模块的任务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任务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出一些实例以供参考,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知道这些任务是可以通过学习完成的,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对完成任务的畏惧感,树立信心,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设计任务时应注意:

1、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和学习目的;任务的提出要有综合性,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2、任务要有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

3、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

4、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任务

我在教学中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境中发生。

2、提出任务,在上述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以小组为单位,讲解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教师最后补充说明。

6、巩固练习,巩固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7、总结与评价,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也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笔者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探讨,结论表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相当地难以衡量。所以笔者主张两者相互结合,互有侧重。教学别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予自己评定,并在作品之后或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团给予核实(活动类)或教师给予检查评定(平常)。

四、任务驱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篇8

关键词: 公共关系课程 实践能力 参与式教学 课堂改革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1]。换句话说,“参与式”教学,即学生不再仅仅是课堂的被动接收者,不再是存储罐子,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而是要与老师一起完成课程。“公共关系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由社会群体间互动而形成的关系,它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是社会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管理人性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2]。其作为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能有力提高学生的公关意识与实践能力。从公共关系课程的角度看,要让学生把课程理念融入心中,信手拈来,用公共关系的思维方式看待企业和组织的行为,其学习过程需分为三个层次,而“参与”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层次当中。把握好这三个层次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式”教学。

一、理论学习阶段的参与

公共关系课程的学习,首先开始于理论,没有理论的铺垫就无法进行后续步骤。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的参与主要体现在预习与自学上。伴随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的大大压缩,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整门课程。教师讲得少了,就要求学生在课下做得更多,否则只会是到了课堂不知老师所云,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仿佛觉得高中阶段的苦已经过去,课前不用预习,拿着一本书就上课。已经丢失预习的能力和动力,在这次的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前自学积极性,如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1.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硬的高压只会让人心生反感和厌倦。要让学生产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吸收,关键在于课程的第一节课。在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充分激发对公共关系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自我介绍接龙的游戏首先让老师对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不再是传统的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进行自我介绍。这个游戏用时很短,气氛却很活跃。其次,这个游戏其实是这门课程的一个导入,从人际关系导入公共关系。虽然已经是在一起生活学习了一年半的同学,但真正能把同学认清楚,喊清楚的又有几个?

游戏结束后,实践的检验让同学们自动进入反思。“我叫不出别人的原因是什么?别人叫不出我的名字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这里,使用“‘问题’启发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启发教学的效果”[3]。到这个部分,学生产生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兴趣。继而,从几个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公共关系上,让他们知道,公共关系是比人际关系更高层次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这里,选择了“杜鲁门水门事件”与“迈克杰克逊的公关危机”两个案例,让学生见识公关的力量。再从北京奥运会、非典这些大事件入手,让同学们知道,公关无处不在。继而引申到学习生活之中,完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

2.布置自学任务,教授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大学的自学和中学阶段的自学是不一样的,不是生字词的预习,也不是问题病句的划分,而是对理论知识体系的解读与归纳总结。对预习的质和量的要求都有很大提升。如果没有适时的指导,学生陷入到勾重点的预习套路中,则不仅会立即把刚刚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挫伤,而且会产生惰性与反感。所以,自学方法的教授至关重要。

在这个部分,可采用的方法有:

第一,问题归纳。对课本下节内容的自学,要求学生提炼出问题,下节课上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方法。

第二,怀疑式阅读。学术不是教材,关于学术问题到了大学,同学们应该明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佳答案,只要论据充分,能自圆其说,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流派。还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找错误。

第三,观点分享。没有大量的学术阅读,是无法找错误的,所以作为补充,我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但这读书笔记不是抄下来给我看的,而是说出来的。每次课前5分钟,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他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观点。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观点分享仅仅停留在书本介绍上,“我读了一本 什么书,书里讲什么内容,这本书很好,介绍大家去读”是最浅层次的读书笔记方式。后来慢慢有学生根据好的案例谈自己的观点,一旦发现这种苗头,我立刻大肆表扬与赞美,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理论的赞同或者反对,有了浅层次的学术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教给了他们学习方法,使他们拥有自学的能力,这些奠定了“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参与式教学就是空中楼阁,无水的鱼缸。

二、案例分析阶段的参与

理论是枯燥和乏味的,案例就是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误区,即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混淆。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理论时,我们通常会举例进行说明或证明,我们以为这就是案例教学,其实不然。真正的案例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中,跟随案例的脚步,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完成验证与论证。而只有真正的案例教学,才谈得上学生的“参与”。

要完美地完成这个步骤,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是:找合适的案例,保证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解决方案

1.案例的寻找。

也许有人会说,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学术专著中,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案例。可是,在教学中,我惊讶地发现,这个看起来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互联网上也好,书上也好,确实有很多例子,但这众多的例子中,却很难找到适合讨论的“案例”。这些例子,绝大多数都是成功经验的分享,或反面教材的借鉴,都是结论性的材料,而没有过程性的材料。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用猜测的方法分析结论的由来。

我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经典案例和实际案例结合的方法。关键在于实际案例,实际案例可能没有经典案例那样惊天动地,但有思维的过程,有验证的可能。实际案例,就来自于我们的身边,或正在进行的事件。如,温州动车事故,马航失联事件,煤矿事件,等等。

2.问题式讨论。

盲目讨论起不到任何作用 ,范围太大的讨论也容易让学生泛泛而谈,进入不到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教师在讨论之前必须预设问题,而不是泛泛地让学生讨论优点与缺点。对于讨论我是这样设置的:

(1)讨论时机:并不是每一次课都需要讨论,平均两三个周设置一次讨论。

(2)讨论时间:讨论的时间长度预设为10分钟。时间太短,无法完成充分观点表述。时间太长则容易让学生分心,讨论变成聊天。

(3)讨论主持:小组讨论必须有一个人主持。主持的选择由小组的构成决定。如果是固定小组,则由固定组长主持;如果是随机小组,则随机决定。例如,4人小组中选择学号最大或最小的组员为主持。

(4)小组讨论人数: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人数预设在四五人。

3.小组讨论前先个人思考。

讨论之前的个人思考是小组讨论成立的前提。讨论的目的是陈述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小组结论。如果没有个人的思考就开始讨论,则只能是肤浅而没有纲领的碎言碎语。所以,每次讨论前,先给1分钟的时间完成个人思考再开始讨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实训操作阶段的参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说,实训是检验与推动理论知识储备转换为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再仅仅是一堆理论,更是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个好的实训程序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训项目来源,二是对学生执行力的推动。

解决方案如下:

1.项目选择――组织的真实小项目。

“组织”意味着整个项目的来源一定不是个人,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的沟通,没有组织也就谈不上公共关系。

“小”意味着这个项目不宜太大,一门36课时的专业基础课,最多可以用6个课时完成实训,项目太大,学生没有时间也缺乏掌控能力完成,小的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能让学生了解和参与整个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又不超课时,是个很好的选择。

“真实”则意味着,整个项目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有委托组织的,并且是有明确要求的,否则就是老师和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像飘在天空的云,没法在大地上落脚。真实的项目从哪来是最大的难点。

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有三个渠道。一是以学生班级为一个组织,进行班级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这个渠道的优点是容易。缺点则是没有挑战性和社会性,对学生的锻炼不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高。二是教师使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托朋友,找关系,为学生找到一个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公关活动项目,与该项目进行同步跟进(即人家做人家的,我们做我们的,两边同步,最后进行比较,检验我们的方案)。这一渠道的优点是具有社会性和真实性,缺点是学生无法实施(学生的能力没有经过检验,对方无法把项目实施交给我们的学生)。三是以学院作为组织,搭建一个实训平台,给予相应的调查与实施费用。每年或定期(刚好在公共关系课程进行后期)举行公共关系活动,把活动策划与实施交给公共关系课程的学生完成。这样的渠道既包含真实性和一定的社会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施积极性。

2.执行力的推动。

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实训环节表现出的最大问题是“开头激动,后来倦怠,最后无所谓”。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好奇心和新鲜感驱使学生积极讨论,写方案。随着项目的深入,工作量的增加(尤其是公关调查),以及活动策划程序具体化过程带来的挫败感,学生会逐渐表现出倦怠,如果在倦怠期没有进行有效疏导与激励,则容易使学生思想滑向“无所谓”阶段。一旦进入这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将再难调动,项目实施也会“流产”。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扮演布置任务、监督流程的角色,还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动,及时给予疏导。成就感和价值感是最大的强心针,无论最后方案如何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去体会,这是保证学生高积极性的最关键因素。而这需要组织的承诺和肯定。也许一开始,效果并不会十分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承传,最终会形成一个坚固的实训平台,真正达到参与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遵循理论学习到案例讨论再到实训操作的先后顺序。只有学生真正在每一个阶段都参加其中,才会出效果,出成绩。

参考文献:

[1]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皖西学院学报, 2006 (04).

篇9

关键词:公关礼仪;实践

一、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礼仪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并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仪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加,掌握公共关系和交际礼仪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生走向职场的需要,在各个专业都开设了公关礼仪课,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公关意识,规范其礼仪行为,提高其礼仪修养,以及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展日益迅速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审美情趣高、礼仪修养好、人际关系运作自如的综合性人才,公关礼仪作为一门通识课,响应了高校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它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课程,正因为如此,单纯的理论性教学已经不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掌握礼仪知识和动作要领,课堂教学应突出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第一地位,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模拟情境演练理解相关概念,促进公关礼仪课教、学、用三者的完美结合。为了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合都能把礼仪运用自如,笔者总结了六种关于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公关礼仪课程教学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

市面上关于公关礼仪课的教材多而杂,内容宽泛,同时公关礼仪课是一门考查课,只有36课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讲授详略得当。同时应补充教学内容,搜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相关资料和即时信息,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改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对于略讲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课下自学,通过设置疑问、回答问题、情境表演等形式审核其学习效果。

2.巧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师书写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容量扩大。多媒体将大量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穿插到文字中,把单调、抽象、枯燥的概念和理论用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比如在讲“仪态礼仪”时,教师可以将站姿、走姿、坐姿、致意、鞠躬等不雅姿态和标准仪态放在一起。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会让学生加深印象,便于更直观地了解正确仪态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己的举止。

3.进行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已经不适合大学课堂,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单纯的理论灌输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在公关礼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他们思考并讨论,突出其第一主体地位。比如在讲“问候语”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和别人见面却忘了对方的姓名,你该如何处理?”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点评并归纳总结,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4.设置相关情境

情景设置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模拟表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单独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演中学、学中演,这样的学习最后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在学习舞会礼仪时,要求学生按照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装扮和角色邀请舞伴和共舞。为了让学生的展示欲望强烈,可制造出庄重典雅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潜力和能动性。再比如学习座次礼仪时,根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明确到学生模拟的角色上,同时引申有关政务礼仪和涉外礼仪对座次的要求。

教师应利用新媒体搜集相关名人的案例,作为个案进行讲解和点评,比如观察某些企业家的仪容、仪表,留意某些明星出席隆重场合的行姿、坐姿,然后讲解规范的礼仪应该是什么。同时可以设置模拟招聘、模拟接待、模拟会议、模拟洽谈,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其记忆。

5.错误演示和正确示范相结合

动作示范一种是言语传授所不能替代的教学法,能使学生很直观地获取信息,并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动作表象。公关礼仪课程中模特先演示错误的动作,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场景和情境的变化,恰当地纠偏。纠正错误之后,再演示正确的动作,这样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课前对模特进行辅导,示范内容、方法以及动作要领,做好充分的准备。课程中把讲解和动作相结合,关键的部分重点阐述,提高教学效果。

6.注重应用练习

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了理论知识,再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礼仪知识。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被动、强迫去练习,可以让形式生动有趣。比如:微笑练习时要找到“咬着一根筷子的感觉”,挺胸练习可以“双人背靠背”,腿形训练时用“膝盖夹纸”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礼仪规范要领,教师除了讲解示范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多练习,以便更快地领会和掌握。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礼仪,大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等都可以在平时训练。学院也可安排学生在各种会议和典礼中从事礼仪服务工作,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和提高,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这样礼仪教学会更有实际意义。

三、结论

公关礼仪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处事应变能力,以及增强道德情操、风度教养的任务。公关礼仪本身是一门生动而形象的课程,只有辅之以实践,才能把礼仪修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稳定的品质,并能提高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知礼、行礼的现代人,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兴国.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未来之舟.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张岩松.论高职学生公关素质培养[J].公关世界,2006,(1).

5.刘平,赵桂毅.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篇10

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为专业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实体基础,但在现实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却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宽泛,创业知识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课程也是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设置的。但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俗称“万金油”专业,但是一些课程可以专业课程学习可以获取,另一部分可能通过意会或实践来完成。

1.2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理论课时充裕,而实践课时短缺,这说明在实践课时的安排上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助虚拟软件或综合性试验提升实践水平,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这些课程开课学期较晚,学生接触时间较短,对学生实际专业、专业帮助较少,二是实验实践园区不完善,一些学校也有所谓创业孵化园鼓励学生创业项目进驻,但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支持,一部分沦为盈利的工具,不能够为专业和创业服务。三是大多数校外实践课程基本流于形式,由于缺乏资金及外部沟通渠道,最终靠学生自主实践,学校又缺乏监管,最后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一些学校开设第二课堂,但学生参与度较低,总体来看,专业、创业实践课程不完善,实践教育不足。

1.3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课程融合度不够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其专业基本能力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协作能力,其专业能力素养还有具有组织领导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协调执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应审慎选择发展路径,关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与资源整合,推进创业教育,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交叉融合,课程内容重复,增加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的短板,使得课程体系由一些经验欠缺的教师设置,本身参考资料的缺乏使得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往往与现实创业能力与创业实践难以有效结合起来。

2.完善工商管理专业

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2.1专业课程优化,创业课程体系完善

为摆脱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多而不实的情况,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显性知识模块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来实现,对于隐形知识转化为实验实践,或通过讲座课程来实现,通过成功人士的经验及自我的实践,使隐形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创业类课程的设置应该形成体系,从创业思维的形成,创业知识的掌握,创业模拟到创业实践逐步推进,课程体系创业通识课、创业专业课,创业模拟实验课,创业孵化等组成,让学生在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方面都有所提升。课程内容涉及创业管理学、创业教育概论、大学生创业指导等组成,模拟创业实验、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创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方面。

2.2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实验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专业知识的实验实践层面,实现的路径可以多元化,首先课程的实践部分设置引入校外企业团队的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长久的联盟机制。其次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在软硬件的设置上进一步提升,如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引入等。最后是加强第二课堂的开发,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比赛,设计等。第二层面,创业计划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和拓展训练让学生理解创业的流程,创业团队建立,创业精神的培养。第三层面创业项目孵化实践,一方面在校内创立创业孵化园,学校为创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引入校外评估团队,对创业类项目进行评估和投资,将创业计划转化为创业项目。

2.3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资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