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

篇1

关键词:植物文化内涵;园林景观;应用

1 植物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人们总是习惯于透过事物的形态等表征寻求其内部的丰韵,体现在植物方面,植物的不同形态、花色等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成为古代文人抒感的载体,当这种感受由个人向群体推广,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同后,植物的文化内涵随之产生。

2 植物文化内涵的赋予形式

2.1 植物的人格化

所谓植物的人格化是指运用比兴手法将植物拟人化,将其自然的生长状态或特定形态等与人所处环境类比,进而体现人们的憎恶等情感,实现个人感情的寄托,这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体现最为普遍。

2.2 植物的文化符号

植物的特定形态、颜色甚至名称都可以转化为文化符号,寄托人们的情感,成为触发人们联想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的联想和展现在古典文化中应用极为广泛,成为许多文化的初始起源,在人们的日常器物雕刻上给予体现,实现植物的文化内涵的生动展示。

3 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

3.1 植物与建筑的搭配

园林设计中,建筑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在园林中,根据园林的景观特点设计对应的建筑物,能够实现建筑与园林整体风格的统一,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然而,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应该注意植物的选择,实现植物与建筑的交相辉映。更为重要的应该借助植物的文化内涵生动地诠释建筑的主体,通过植物的文化符号作用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实现对建筑物,乃至园林景观整体的文化提升。

3.2 植物与山石的搭配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中,造型奇特的山石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游园观赏的重要对象之一。然而,山石的单独摆放会给人以生硬之感,难以营造舒适的情感体验。因此,古典园林中,山石大多与植物、水体相伴,其中,以植物居多,通过高低错落的乔灌木,色彩缤纷的枝叶花的搭配,与山石相映成趣,形成深邃的空间效果、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像,给人不同的情感联系,形成园林的亮丽风景。

3.3 植物与水体的搭配

中国的古典园林讲究“奇山秀水”,水体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能够增强园林的空间效果,营造幽深的意境。在进行水体造景时,大多在水体中心栽种荷花,水边种植垂柳或花卉,从而借助荷花、垂柳等植物的丰富色彩和形态提升水体的视角效果,从而形成虚实交相辉映的滨水景观。

3.4 植物与园林道路的搭配

园林中的道路既是人们游园的主要通道,其自身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构成,在园林设计时,应该注意园林道路的美化,实现道路和植物的良好搭配。一般来说,园林道路分为主路、辅路和小道3种,兼具不同的功能,植物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4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置的文化运用

植物与园林建筑、山石、水体、道路等的搭配大多追求视觉效果,这是浅层次应用植物,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中,在视觉效果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更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借助植物、建筑、山石等园林构成要素的形态和搭配,引发游人情感的联想和共鸣,从而实现对文化的诠释,赋予园林景观人文性。主要的运用技巧如下:

4.1 借助植物增添景观的文化内涵

就园林景观而言,景观的主题至关重要,是获得游人驻足观望的关键所在。因此,设计中应该注意挖掘景观的观赏价值,除了常规的形态、色彩以外,还应该借鉴传统园林的设计形式,构建以植物为主题的景观,借助植物的文化内涵实现景观的人为影响。具体来说,根据园林的h境和风格定位,选择具有合适寓意的植物充当景观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排列和搭配,借助植物等园林要素,引发人们对审美的联想,实现文化内涵的诠释。

4.2 利用植物配置实现与周围环境氛围的文化统一

园林植物的配置要与周围环境氛围相融洽,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要抓住校园环境景观特色,选择用桃树和紫叶李等作为主干树种,搭配起来暗喻“桃李满天下”,颂扬人民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政府机关可以用竹子、荷花作为主要树种,表达公务人员虚怀若谷、出淤泥而不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形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322-01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1 植根传统园林的精髓

1.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1.2 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适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3 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1.4 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1.5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6 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2 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7世纪在欧洲形成中国热还是追求异国情调的洛可可风格影响的话,那么,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无论在设计思想,还是在设计手法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园林的巨大影响。一些中国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如采用环形游览线路的布局方式,散点式景点布局和视点的移动转换等等,已完全融入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之中,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其出处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旧中国社会体制的瓦解,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来文化、尤其是殖民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日益显现。此时,西方园林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内容上和类型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完全是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亦步亦趋、步履艰难地走到今天的。

造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对古今中外的造园史、造园术以及它们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进行探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不成熟的,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方可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

参考文献

[1]李洪滨.地方性的风景园林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张鹏.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情感因素[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篇3

关键词:住宅区环境景观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2住宅区园林景观的作用及效益

目前,房地产业正日益成熟,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提高商品房档次,使其便于营销已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土建方面已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唯一可能提高房屋卖点的只有外部环境的改善,所以房地产商都十分重视小区的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便是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1经济效益

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

2.2景观环境效益

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2.3生态效益

城市居住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3 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作用体现

3.1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功能作用。

民留出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建造小区园林满足其需要。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而所谓运动的景观化就是指将许多运动设施作为一个景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观化运动,从而也就将运动及休闲设施作为一个景观有机地组织到了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独到之处。

3.2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空间作用。

现在的小区居住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更重视空间环境设计的实用性,各类空间有不同的功能。活动空间是供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地,静止空间是供居民室外休息、交往、观赏用的空间,常与各级绿地结合设置,有的可在院落绿化或组团绿地中,进行人工的园林绿化建造,形成居民交往活动、观赏、消闲的中心地带。园林绿化重视室外空间层次的划分和空间序列的完整性,更要注意环境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序列更为完整,也使得人性化设计能够贯穿始终。

3.3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协调作用。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 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而这些绿色居住区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景观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居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接成网络即绿脉。居住区外设置区域过渡性或广场性绿地,成为居住区内外绿地的过渡和延续,作为居民放松游憩的场所,同时形成绿色屏障,美化、净化居住区环境,使人文景观和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其间,使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人文大众行为等诸方面相得益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

4 结语

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给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住宅区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传统园林;空间营造;运用

引言:

在我国,自古以来,空间的营造是园林设计的核心,中国传统园林对空间的营造有非常高的重视。可以是“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在现代园林中,空间的营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充满技巧之变的空间能够使园林摆脱平淡无奇和缺乏内容的一览无余。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技法运用到当代园林设计中,形成独具风格的体系,在园林布局、建筑形式以至园林意境营造及园居方式等方面,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1.园林空间的涵义

我国古人对空间的认识是一种关于宇宙、自然界、社会、人生的更高层次的观念。在今天喧嚣的都市环境中,人们为了获得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而进行园林的设计建造。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意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简言之,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园林之中,围合是形成空间的最直接手段,一个围合的空间、是视觉的重点,给人以场所感、归属感。

2.传统园林基本元素

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永恒主题,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与自然相关的,老子认为自然界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师法自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其主要基本元素有:置石叠山、筑池理水、树木花草、园林建筑、楹联题对。中国古典园林不是一般地利用或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实现“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情景与意境。

3.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

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性的物质要素;一种是依靠认得意识来感知的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是组成园林空间的物质环境元素,是人们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东西,它包括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道路等,这些要素是营造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便相应成为造园的4项重要内容。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4个要素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构配而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空间,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非物质要素是指无形的、靠知觉把握的物质要素的组织方式与内在的构成规律,以及对空间的体验、审美及精神文化意义等。

4、园林空间营造手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园林素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造园技巧来表现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而为人称道。通过各种空间经营的手法,巧立意、慎布局,创造整体和谐的园林作品。对当代园林设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1 空间的界定

园林空间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外部环境空间的设计,园林空间的界定是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空间的设立,形成一种向内的聚合力和领域感。传统园林在空间界定的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多可资参考的方式和手法,或利用地形的变化;或通过植栽的处理;或通过地面材质的变化;或通过声音及的光线处理,引发游园者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划分功能及空间的目的。围合而又开敞、清晰而又模糊、虚虚实实,妙趣横生,既形成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同时各空间又存在着联系。此外,通过环境的营造带来心理变化,进而来达到空间的界定作用,通过一种流动而模糊的空间设计手法,使相邻空间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达到划分景观空间的目的。现代景观设计中空间设立的方法需根据空间的性质与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4.2空间的对比

空间的对比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运用的较为普遍,在园林中运用空间的对比手法,使得大空间不觉得空旷,小空间也不觉得局促。特别是在占地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通过空间对比给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受,有利于氛围的烘托达到对全园景致的控制作用。例如,苏州留园的设计以欲扬先抑的方法,入口是一系列狭窄的天井和廊院,利用这类狭长而封闭小空间,使人的视野极度收缩,待行至园中部景区,眼前景色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震。经过这一收一放,使空间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主要景区显得更为旷达开朗。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运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根据对现场的分析,人体、心理、和文化对尺度的不同要求以及空间的性质和需要营造的氛围,准确的把握尺度的观念。通过空间的对比,赋予不同的意境和气氛,更好的突出空间的主题和重点。

4.3空间的层次

空间的层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景深变化上,为了营造视觉审美丰富的景观空间。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在江南园林中,空间多开敞、通透、内外空间也有较多的联通及渗透,层次变化也比较丰富。受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画面空间层次和意境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将意蕴含蓄、景境深远作为园林审美的和营造园林的理想标准。游览过程中视觉所感受到的一系列景象,实际上是对各种形态的景观空间的叠加,使不同的自然山水呈现在在同一幅画中。形成层层叠叠的景观层次,使空间曲折幽深,富于深度。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都有体现。通过这一简单的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产生丰富的审美感受。此外“借景”手法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增加空间层次的常用方法,它强化的景象的深度和层次。江南园林虽空间有限,但古代造园师并不以园林的边界的限定,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借景的手法,将周边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亭台楼阁等引入园中,形成整体的景观视域空间,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4.4 空间的序列

空间序列的组织关系到全园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布局的全局性,整体上处理个局部空间之间的关系功能的划分和各个空间景观主题的呈现,进而形成循序渐进的山水景观。中国传统园林典型的空间序列过程可概括为:起始段——引导段——段——尾声段。将若干空间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是通过对相邻空间的划分与连接,以及不相邻空间的联系,形成得流动的群体空间组合,并随人的心境而变化,获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通过空间序列的布局与营造创造出“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动态感受。同时并且沿不同的序列游线观赏、会给人留下不同的景观感受。现代景观设计师应学习传统造园动静结合、虚实对比、互相掩映,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学习如何通过对空间的划分形成主题的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全然不同空间感受,以及如何将各个空间有机地组合成整体性,创造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园林空间,充分考虑到了人的环境行为心理学,实现园林的审美过程。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是根源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也是中西园林景观设计的折中主义与古今园林景观设计的折中主义的相互交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不能再是对古典园林单纯的模仿与照抄,应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合理巧妙的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独特样式的优秀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吴家华.景观形态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 计成原.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篇5

【关键词】古建筑;仿古建筑;园林设计;原则;手法

1 前言

建筑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建筑单凭植物的种植,形不成中国历史悠久创造出无数辉煌的古典园林艺术,也就没有了今天让游人趋之若鹜的“天堂”般的苏杭二州和气重神闲的北方园林,所以园林建筑之于园林就像鱼和水一样,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虽然园林建筑能够让人感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单独拿出来都很具有观赏性,但是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把握好设计的原则,只求其表不求其质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

2 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原则

2.1 体量适宜

建筑的体量决定着人们对建筑的理解和感觉。园林建筑的体量要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这样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最佳的观赏效果。体量过大,则会喧宾夺主,如果在相对较小的环境中还会给人以压抑感,让人还未游赏便想逃走;体量过小,则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不经意间被忽略掉,失去了其建造的意义。所以仿古建筑要在园林中要选择适宜的体量。

2.2 风格得当

中国的古建筑风格多样,并且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在园林中建造仿古建筑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风格,与园林的立意、主旨相协调,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尤其是在同一座仿古的建筑的设计建造当中,切不可出现把各种不同风格随意拼凑现象。否则丢自己的脸是小,丢了祖宗的脸是大。

2.3 恰当选址

园林建筑只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才能发挥出它的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否则造型再优美的建筑,也是画蛇添足,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的浪费,甚至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2.4 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又有“景到随机”的说法,所以园林中园林建筑的设置,切不可生搬硬套,随意添加,只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的设置园林建筑,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园林景观来。

3 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手法

3.1 仿古建筑的选址

园林建筑和普通建筑明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在满足人们休憩和观赏风景这两种功能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了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点缀风景的艺术功能,所以就园林建筑本身要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赋予其诗情画意。

仿古建筑的选址一般针对可独赏时的建筑而言,对风景区中的仿古建筑尤为重要。仿古建筑的选址具体的说就是其在园林环境中位置。仿古建筑是用于园林景点的重要景物,是点缀自然山水和景观的主要内容。因此,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过程,不仅要设计出好的仿古建筑外观,也要注意如何让仿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在注意大的环境的同时,仿古建筑的选址也要珍视一切饶有趣味的自然景物,一树、一石、清泉溪涧,以至古迹传闻,或以借景、对景等手法将它们纳入画面,或专门设置具有艺术性的环境供人观赏。其实,景不在大,只要天然情趣,画面动人,就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成为园林建筑的佳作。

为此,在仿古园林建筑选址的时候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来选择仿古建筑在园林中合适的位置,让其成为点睛之笔,创造出令人难忘、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观。

(1)动静结合

园林中的仿古建筑的选址一般不拘于定式,根据整体景观、环境、空间的需要,适时适势而定,同时结合恰当的建筑形式,使静止之物,闪现灵动之光,给游人以动感,如蜿蜒曲溪上石桥,碧波湖畔轩榭,峭壁陡崖边古亭,无不使人有虽置身屋内却神游于外的感觉。

(2)虚实相嵌

仿古建筑的选址,要符合园林空间布置的要求,以虚含实,以实衬虚,与植物、山石、水面相结合,“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有限”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园林中的借景、框景等手法就是自然景观与园林建筑最好的结合,通过亭廊门窗通透的“虚”,观树木山石水面的“实”。

(3)意境相融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的山水画艺术的影响,况且园林建造的基址常常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如何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表现出无限的景观来,意境的追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园林历来讲究情境交融,徜徉其间,由境生情,以情造境。因此仿古建筑选址的时候,一定要跟整个园林环境相融;跟园林的主题相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势相配

“体”指仿古建筑的体量,“势”指地形、地势。中国园林讲究的就是模山范水,纵观历史上的各大名园,无不是堆山理水,模仿自然界山水的产物,即便是江南的宅院里,也要通过意境的营造来相自然山水靠拢。因此,仿古建筑的体量与地形地势的匹配就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建筑的稳重轻飏、高低曲直,都要与所处的地形地势想匹配,这样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观,正所谓“随行就势,以标胜概”。

3.2 仿古建筑的布局

建筑的布局主要是对多座或成组的建筑而言,园林建筑的布局是从属于整个园林的艺术构思的,是园林整体布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总是服从整个风景环境的统一安排,同时又对总体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园林建筑的布局不是被动地依附于山水环境,而是能动地与环境相配合,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创造有特色的建筑形象,使主景更加突出、醒目,使次要的景观各得其所,主次之间彼此呼应、连贯,相得益彰而组成园林艺术的整体,使美的自然由于人为的加工与点染而更集中、更突出、更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观赏性并不仅仅来源于优美的建筑单体,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建筑的群体组合也是其所擅长的。中国古代建筑丰富的造型和优美的曲线,使不同建筑在布局当中通过建筑之间体量、外观、材质、明暗、虚实等等方面的对比,结合周围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游赏空间,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园林景观。建筑所表达的是空间美,音乐所表现的是时间美。用建筑的线性或布局方式来表达音乐的韵律美,是把建筑和音乐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园林中园林建筑的布局之所以更具有音乐的律动美是因为园林建筑的构筑方式往往不受布局章法的制约,完全遵从空间韵律的感觉,如同一曲动听的乐章。

(1)主次分明

中国的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建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的园林设计和规划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理论,所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布局也深受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一座园林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要分清主次,才能避免景观的松散凌乱。对建筑的布局来说,面积较小的园林,会有一座主要建筑;稍大些有多个景点的园林会有一个相对来说起主要作用的景区,而园中的主要建筑和建筑群便建造在这一区域内。由此可见,仿古建筑布局中,主次一定要分明,不管是从建筑的等级还是建筑的体量上都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让园林结构严密,主题突出。

(2)疏密得体

园林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空间组成的,空间是由园林建筑、植物、水面等等要素围合组合而成的,不同的空间给人的心理暗示不同。空间过于局促让人感到压抑,空间过于开敞让人思绪游离。所以,仿古建筑在园林中的布局要疏密得体、张弛有度。通过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植物与植物等等构成要素之间的对比,营造出意味感受多样的园林景观,吸引游人的注意力,让人如同游在画中。因而,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动态的空间美,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是“空间组合的美,空间的层次美,空间的过渡、转化和碰撞,引导、穿插、交汇、封闭、开敞、对景、动态,它主要是视觉美,也具有听觉的、触觉的,明晰、朦胧、幽深、明亮……一种感觉的美。它能使人们感受到雄伟、亲近……,又可通过塑造达到某种诗意的、音乐序列的、绘画画面的美。”

篇6

关键词:园林;古典;现代;现代居住区

Abstract: the Chinese garden art contains the great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essence, pregnant with all the people for the active pursuit of art and aesthetics, and art in the Orient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garden engineering reflec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for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s of classical gardens, emphatically from the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to explore how to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cal elements i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so as to enrich the theory of research on landscape design knowledge,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ndscape industry.

Key words: landscape; Classical; Modern; Modern residential

中图分类号: K92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的来说: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立意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的观点是《园冶》对人在园林环境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共生情景的描写。其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自然生态审美观。人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用自然环境可接受的方式改造自然,建设环境,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实现人工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园冶》还很重视根据自然规律营造环境,提出要在考察当地季候特征、水体来源与去向、山脉走势后再营造园林。

正是基于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园林建筑布局,追求园林环境的意境美,强调风景如画,要求所观之景必须具有“人画”的品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如《园冶》在确定楼阁的地基位置之后,如园内有山,便打破常规,将楼阁设立在半山上,借助山的高度,使人可以望得更远。在假山基篇中提到堆山的时候,要注意山的高度和形态,兼顾假山对地面上和楼上的人的空间感受。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对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由来己久。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造园者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园林景物中,充分的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园林意境的形成需要对自然的提炼选择和情与意的投入,两者统一,才一能见景生情,缘情而取景,最后寄情于景,创造出有意境的园林。正如叶朗先生所言:“‘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园林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人与自然化思考方式之间所建立的整体共鸣。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

(一)中国现代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在发扬尊重自然的园林传统同时并改变只注重自然形态而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在中国现代园林设计中,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将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中最显著的是人性化空间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以“人”为本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现代园林景观更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出发,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大到城市设计(园林城市)、中到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绿带,小到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无不以此为起点,开放、大众化、公共性以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

园林工程中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应用

(一)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不同于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现代居住区园林环境在各个场所功能空间也是区别对待,或强调视觉礼仪感或追求自然精致,或围合或开放,根据流线和受众的不同园林形式内容多样化。现代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常是在有限的建筑空间环境里,尽可能地调动各种造景要素,营造自然与人工气息夹杂的居住环境。

(二)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古典园林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现代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可以因借的景观因素有限,但只要有可能都应充分利用。如将公共优美景观尽量均衡分布面向住户,多方位开拓景观视线对应于重要景观,强调可达性及共享性。同时建筑亭廊花架、风雨走廊等观景、点景类构筑设施,尽可能地挖掘赏景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对于位于郊区的居住区园林常邻近大型水体湖泊等可借景因素,也往往在高处、开敞处建造观景平台以眺望美景。

(三)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 空间的曲折变化,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 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 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而非一览无余,这些古典园林设计手 法在现代各种尺度的居住区园林中同样可以精心设计加以应用。

(四)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将现代居住区园林划分多个功能分区和景点、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例如部分一层或下沉小院的设计,尤其需要小中见大,尺度适宜,而一些别墅豪宅的超大院落,则又需要适当分割整体划分,不可以显示出空旷和单调。

“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然之景,把握最佳尺度,营造园林意境。

(五)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主题和各景点创意皆可从文化上寻找源头。如一些小区从太阳、露珠、星河、自然水体等自然要素入手,体现到整体设计中,居住区园林景观显得生动而有灵魂。而局部景点的设计,更是易于从园林文化着手,如利用雕塑、景石等刻画主题,或利用有特色内涵的植物、有一定符号的园建小品等,精心刻画,将文化融于自然。

四、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一)与时俱进,拓展园林设计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弱。时代的发展,中国园林如何自我更新。 拓展设计思路和领域,将中国园林理念与内涵带入人居环境、城市景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郊野公园、乡村景观、工业园区以及道路河流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中。

(二)开阔眼界,研究园林发展趋势

中国园林要走向世界,前提是开阔眼界,对各国园林发展史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在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普遍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场地特征,空间塑造,时空效果,地域文化特色,强调简约和个性化设计风格的潮流下,中国现代园林如果还停留在抄袭模仿中西方园林,大搞形式主义,注重实体景观而忽视空间塑造,强调张扬和人工堆砌的设计手法上,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三)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关注现代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

(四)博采众长,关注园林文化内涵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应研究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现代园林之短。融西方园林现念与设计方法于中国本土景观资源与文化内涵之中,是加速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捷径。

结语

综上,一个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我们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苏相健.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古典元素[J].农林科技,2010.4.

篇7

    城市河流在增强城市稳定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工商业发展城市河流使城市内外交通十分发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唐代扬州,因处于长江、大运河交叉转折点,商旅群集,十分繁华。宋东京的汴河沿岸,从城内到城外七八里,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市,最繁荣的相国寺市场就在汴河北岸。同时,清洁的城市用源水,使许多手工业得到发展,例如,杭州因西湖水质甘美,宋代就成为全国酿酒业发达的城市之一;苏州等水乡城市发达的丝织、印染等手工业均与供水充足、便利有关。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交通的便利、工商业的发达、市场的繁荣,使市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证。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修建了众多风景园林,这些风景园林的修建使城市环境宜人,有效改善了人类居住环境,唐长安、汉洛阳、宋东京都是利用水系来美化城市环境的例子。有的城市还根据高密度低层建筑的特点,把水引入城中,沿水系布置滨水绿化带,如元大都,既有依水而建的皇家园林,也有供居民游憩的滨水林荫道等,使城市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有利于城市安全防卫中国历代城市之所以绝大多数坐落于江河湖泊之滨,除了考虑用水之便,江灌溉与舟楫之便外,作为防御屏障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如宋东京在筑城时考虑到地处平原,不利于安全防卫的问题,修筑三道护城河,以弥补城市自身防御上的缺陷。

    从传统文化角度

    自然而然对于“水”厚德载物的品质倍感亲切和颂赞。歌颂“水”的例子很多,《管子》中提到:“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而水也许是最无私的。它永远扮演着“吐新纳旧”的角色,永远都愿意给人们是最好的一面,就算是被人类污染的,也依旧默默的流淌,继续承载生命的延续。水有君子之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将自然物赋予表现的特性,赋予道德审美的意义。水的透明让人想到圣洁;水的随物赋形让人联想其变通;水的平静让人体会其柔美;水的汹涌广阔让人惊叹它的威力;水滴石穿让人折服于它的坚韧。似乎水具有君子的德、仁、义、智、勇的所有品格,这也许也就是孔子为什么倡导的“智者乐水”的原因了。水有财源之意象水里有鱼虾之财,灌溉使土地生财,舟楫往来流通生财。水到之处,财源滚滚,所以在风水中将水比附为财。所以古人也常常通过某个城市和水的关系来判断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所谓水多之地为富庶之乡也。

    古代城市水环境建设的启示

    而对小尺度上的环境条件,却在不违背生态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造与利用,将自然要素纳入城市景观的再造,创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些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论是相符的,也是非常值得现代城市建设借鉴的。自然河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对城市自然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水环境建设的的主要内容,包括:1)尽量恢复城市河道的自然形状;2)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水工建筑;3)积极为水生生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最终效果将是城市水安全功能的加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生态功能的恢复、水景观功能的重塑。重视城市水体的保护、开发、利用《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中国历代古城,在城市水体的保护、开发、利用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汉魏洛阳城的环城水系和园林,唐长安的曲江池和芙蓉园,杭州、惠州之西湖,北京之三海及金水河,南京之秦淮河,苏州以及众多江南水乡城市的河道和园林等,都是古代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城市水环境以维护和美化城市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佳例。水文化和水环境有机相融良好的水边空间,常常成为人们集会、娱乐之处,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水文化。对水文化的保护也是水环境建设的一个亮点,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江南的“吴越文化”、广州的“岭南文化”等都是客观的自然地理和文化优势,这些优势又与城市的繁荣相互辉映,是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在具体的城市河流景观建设中,如何展露这些地域特色,是城市水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城市河流景观建设中应该充分汲取古代的经验,更应与城市规划、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相协调。良好的水环境应充分体现地理特征,并尽可能地恢复河流的自然本色,挖掘城市与水有关的历史文化等内涵,让市民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打造特色滨水景观水体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构成要素,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也少不了对水景的塑造,体现地方、地貌特色的水环境才更能引发使用者的共鸣。首先要保证水系的贯通、循环,基本保证城市拥有完善、自然的河网水系;其次,减少人工硬化的河滨驳岸,恢复促进生态和谐的生态型驳岸,并通过植物的、生物的多样性来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最后,可以把休闲、旅游、文化、商业等功能和开放的滨水景观相结合,使水环境真正“活”起来,创造更有价值的综合城市空间。

篇8

关键词意大利台地园林;形成;发展;空间布局;造园手法

意大利台地园林被认为是欧洲园林体系的鼻祖,其中法尔奈斯庄园、兰特庄园、加尔佐尼庄园等均为人们所熟知。意大利台地园林在继承西方古典园林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台层、形成中轴、加深进深自然过渡等方法形成了欧洲园林发展的基础布局,其利用的景观元素也是欧洲园林发展的源头,由此奠定了意大利台地园林在欧洲园林鼻祖的地位[1]。所谓的台地园林,即主要建筑物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势开辟一层层的平台,分别配置保坎、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中轴线两旁栽植植物作为本生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过渡。意大利台地园林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2]。

1意大利台地园林的形成及发展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左右,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各地平原十分闷热,相对在山丘上,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会令人感到迥然不同,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林。除了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外,文艺复兴使西方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生产力和精神上都得到了解放,人文主义者渴望罗马人的生活方式,这促使了富豪权贵们养尊处优,想方设法把别墅建在山上,以获得极好的视线效果,使宅院沐浴在高爽的和风中,同时也可躲避山谷中疟疾的侵害。他们依据地形采用连续几层台地的布局方式,也是形成独具特色的意大利台地园的渊源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意大利台地园仍然保持着一贯的特色,但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演变[3]。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庄园多建在佛罗伦萨郊外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地址选择十分注重周围的环境,一般要求有可以远眺的前景。园地顺山势辟成多个台层,但各个台层相对独立,没有贯穿各台层的中轴线。建筑物往往位于最高层以借景园外,建筑风格尚保留有一些中世纪的痕迹,如菲埃索罗的美第奇庄园。到了16世纪后半叶,意大利庄园多选择建在郊外的山坡上,依山就势辟成若干台层,园林布局严谨,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全园、联系各个台层,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台地园。中轴线上则以水池、喷泉、雕像以及造型各异的台阶、坡道等来加强远视线的效果。景物对称布置在中轴线的两侧。建筑有时也作为全园主景而置于最高处,如法尔奈斯庄园、埃斯特庄园、兰特庄园、卡斯特罗庄园。16世纪末至17世纪,欧洲的建筑艺术进入巴洛克时期,园林艺术也出现追求新奇、表现手法夸张的倾向,在布局上也完全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在空间上延伸地越来越远。轴线从人工向自然过渡,其末端渐渐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如加尔佐尼别墅、阿尔多布兰迪尼庄园、伊索拉贝拉庄园。

2意大利台地园林的要素

欧洲园林中的主要元素大都来源于古老的意大利台地园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进步。意大利台式园林的多个组成要素对欧洲园林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其要素包括如下方面:

2.1建筑性要素

在意大利台地园林中,挡土墙、台阶、栏杆、雕像等多种建筑性要素用来形成和限定空间,同时,作为台地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建筑向花园的延伸,它们本身也是台地园林艺术的表现载体,园内存在的高差使它们呈现出丰富而变化多端的构图。

挡土墙内会设有神龛,常与水体结合,墙上也常常布置有不同材料、图案各异、色彩对比强烈的栏杆。除此之外,栏杆也用干园中的台层边、台阶旁、池边、供眺望的广场边,常常与雕塑、瓶颈等相结合。台阶的设计在台地园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台阶的式样变化丰富,一般根据高差和场地面积的不同,以及上下台层构图上的需要而定,也有根据不同主题的要求来设置。雕塑作为重要的修饰硬景,几乎是每个台地园林中都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造型上,多以“人”为蓝本,塑造宗教、神话传说中的雕像,以点缀庭院烘托园林气氛,是古代意大利人朴实敦厚的自然观以及宗教背景的体现。

2.2水体

意大利台地花园比较紧凑,高差大,很容易利用地形来建造各种跌水和喷泉,从而形成气氛活跃的动水景观。在台地园林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许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以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较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澎湃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往往利用水位差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又可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以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通过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相互融合,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恰到好处。

2.3植物

砖石结构的意大利建筑封闭、沉重,与自然的树木、山坡、溪流等难以协调,这与欧洲人协调统一、和谐整体的审美理想背道而弛,为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应当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过渡使意大利台式园林里有了植物。而台式园林中的植物作为过渡就应当兼有建筑和自然双方的特点,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把自然元素建筑化,即把植物图案化、模型化,服从于规整的几何图形,从而产生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如把常绿植物修剪成方形、圆锥形、葫芦形等各种形状的“绿色雕刻”,剪成拱门、廊道、拱券的“绿色建筑物”,修剪成矮篱,在方型、长方形的园地上组成种种方案、花纹或家族徽章、主人姓名的“绿丛植坛”,将树木修剪成有着天幕、侧幕和观众席的“绿色剧场”,以及利用一些攀缘植物构成的优美动人的“绿色长廊”,修剪出壁龛,内设雕像的高大的绿色围墙等。意大利台地园林将植物材料的运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充分运用植物来组织、围合空间。如用修剪整齐的绿篱围在道路两侧,形成图案复杂的通道,甚至将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对待,植物代替了砖、石、金属等,起着墙垣、栏杆的作用。

意大利台地园林中主要的植物种类有合欢、杏、无花果、月桂、雪松、白西番莲、西番莲、桂竹香、石蒜、雏菊类、金盏菊、风铃草、香石竹、洋常春藤、萱草、冬青、德国鸢尾、百合、油橄榄等木本、草本花卉,及葡萄、扁豆、金银花、紫藤、凌霄等攀附植物。

3意大利台地园林的空间布局

3.1空间的平面结构

从平面结构来看,意大利台地园林中,轴线部分算得上是精彩的集中,因此其空间结构的主体是由轴线串联起的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5]。每个园林由于用地形状不同、地形差异,轴线位置和数量也有所不同。主轴是园林中最壮观的部分,也是透视最深远的轴线。一般来说,主轴垂直于建筑,是纵轴;还有1~2条横轴与主轴垂直相交,有时还会有平行于主轴的次轴线。台地园林中的轴线系统构成了园林布局的骨架,编织成一个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几何网络。所有的主要空间都要围绕轴线展开,每一条轴线都是一个空间序列。

3.2空间的竖向变化

从竖向空间来分析,台地园是依山势而开辟的几层方正平坦的台地,各层次间变化生动,又通过恰到好处的比例掌控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建筑常设在庄园的最高处,作为控制全园的主体,显得十分雄伟壮观,给人以崇高敬畏之感,随主轴而下,在各平台布置规整的刺绣花园、圆形喷泉广场、雕塑、观景台等景观要素中,恰到好处地设计了景观兴奋点,以及不断变化、新奇、精美的景色。在主轴的控制下,布局细部随地起伏,完美地体现了台地园林的空间层次美感。

4意大利台地园林的造园手法

4.1透视的应用

17世纪,巴洛克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都把科学透视法当作一种新鲜、时兴的方法广泛应用,制造特别深远的假象,或者制造视觉上的和谐比例。在意大利台地园中也不免地看到了透视法的影子,为突出主线感,中轴线上多对称布置水池、喷泉、雕塑以及造型各异的台阶、坡道等要素来加强透视线的效果[6]。同时,也利用透视法的水景形成灵动具有空间进深感的景色,如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和伊索拉拉别墅就以其水景而富有声名。

意大利台式园林的透视现象也有不同类型,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比较符合规范透视原则,是在一个固定的点创造的一种静态的二维形象,而在巴洛克时期就逐渐创造一种流动的透视景象,这种景象的特点是在“混乱”中切割出轴线。

4.2恰当的比例

意大利台地园林的美在于其所有要素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协调,总构图的明晰及匀称,例如修剪过的树木、砌筑的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都推敲得十分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恰当的比例。

4.3明暗的对比

明暗对比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巴洛克画家们用光线的对比来烘托画面的艺术中心,增加表现力。意大利台式园林到了巴洛克时期经常用两侧栽植常绿树的林荫路通向一个明亮的花园空间,浓密的树冠形成的廊道有时甚至有些阴森,与意大利灿烂阳光照射下的开放空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文艺复兴后期,理水技巧已十分娴熟,不仅强调水景与背景在明暗与色彩上的对比,而且注重水的光影的明暗效果,形成丰富多彩的水景。

5小结

从文艺复兴早期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台式园林经历了政治、经济、艺术、思想的重大变化,园林的艺术也随之由只是单纯几何对称线,到突出的中轴,渐渐到对图案变化的夸张强调。意大利台式园林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其构成要素、空间布局、造园手法在不同的地域,根据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展现出不同风格,如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英国自然式园林都起源于此,从而奠定了其欧洲园林鼻祖地位。

6参考文献

[1] 陈武忠.论意大利花园的“第三自然”[J].中国园林,2003(3):48-51.

[2] 林箐.理性之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造园艺术分析[J].中国园林,2006,22(4):9-16.

[3] 张玉,廖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的造园艺术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9(4):116-118.

[4] 刘金声,约翰 休.意大利、法国、英国古代园林的特点[J].国际城市规划,1986(2):42-47.

篇9

关键词:建筑语汇,建筑语言,颐和园,皇家园林

1 中国园林语言的发展

1.1起源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居住建筑之后便出现了园林。它产生于宫殿和寺庙之前,其产生于古人对于鬼、神、图腾的崇拜及祭祀活动。最原始的精神信仰与游戏娱乐、生产劳动等需求相结合后,园林便应运而生了。

随着场所的功能逐渐转化,用于娱乐宴庆而使神台由摆放贡品转化成了登高望远,以供观赏风景。殷周时期纣王的鹿台代表了帝王专属的游乐场所;春秋时期山水主题萌芽,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等苑囿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造园。

1.2发展

秦汉园林以“体象天地,经纬阴阳”为园林语言风格,上林苑为代表,规模宏大,追求奢华。建章宫太液池中的蓬莱仙岛模拟传说中的仙山,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模式。

魏晋南北朝由于历史动荡,人们思想自由,玄学与佛教结合使得园林更加高雅,规模略小,却增加了自然与写意的思想,从仙山楼居走向清新雅致。

隋、唐时期经济与文化高度繁盛,使得园林建筑愈加宏阔大气。以大明宫为代表的高、大、雍容,反映了盛唐人们乐观开敞的胸怀。

宋人好石,爱好叠山,以艮岳、金明池为代表的审美与景观创造为主题的艺术园林,突破了“一池三山”的局限,布局灵活、清新自然。元展了很多优秀的私家园林,明代园林规模渐宏大,布局开始严整,《园治》的诞生说明我国造园理论方面有了更进一步发展。

1.3

清代是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风格更趋精熟,功能也趋于复合,不仅仅有祭祀,还具有观赏、游乐、休憩,甚至于居住功能。

1.3.1得体的布局:清代园林布局多样,因地制宜,各园有其独特风格。完善了山水比例、建筑密度、园林要素间关系等指导性原则,使得园林布局自然不造作,虽自人手宛若天成,可以满足不同功能方面的需要。

1.3.2精辟的手法:造园理论的发展使得对于园林中增添趣味手法的研究更加成熟多样,如框景、对景、留白、借景等手法与符号运用,成为建筑设计手法层面在园林中运用的重要经验。建筑语言的语符、语素、语序、语境等观念的引入,对今天的设计师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1.3.3精致的建筑:园林建筑富有多样性,造型丰富、种类繁多,赋予不同建筑独特的情调及鲜明的个性。

2颐和园

2.1历史及现状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18世纪中叶,清乾隆皇帝在京西郊建的“三山五园”之一。当时改西湖为昆明湖,向东北延伸,改翁山为万寿山,建佛寺“大报恩延寿寺”于万寿山南麓,沿湖一带兴建一系列如厅、楼、廊、榭等园林建筑。遭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破坏后,慈禧太后两次重新修缮增补,颐和园大致复原。

颐和园这座半人工山水园,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占地290多公顷,水面与山地成三比一,园林建筑3000余间,掩映于湖光绿树中,是封建王朝在北京的封笔之作,集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

2.2园林意匠

颐和园是最能体现汇集天下美景特点的皇家园林。它不单纯模拟自然,而是将自然要素进行分析与再创造,集南北方建筑优点于一身,因地制宜,将自身变成了另一种“自然”。

山属阳,水属阴,昆明湖广阔空远,半包着60米高的万寿山,为求阴阳平衡,以点状建筑对湖面进行点缀,留出空旷开朗的意境;以独特的建筑形象、色彩、组合对山坚实的形象进行强化,布出了整个园的视觉中心。

2.3建筑语汇

颐和园内建筑大部分依山就势,小部分于湖边点缀。万寿山前山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大小景点各具特色,如前山景区以排云殿为中轴线,建筑以组团为单位将轴线网络设置。主轴两侧建筑位置对称,形象不同。园中建筑形象有的以黄瓦红墙制式的歇山顶体现皇家建筑的森严秩序等特点,还有如谐趣园等建筑简单灰瓦的朴素处理,建筑造型多样,有重檐攒尖顶的水边亭阁,精致石碑、石舫,藏式宗教建筑等等,建筑语言系统完善,百花齐放,大气旖旎。

十七孔桥仿卢沟桥而建,桥成弧形,桥面平坦,在空阔的水面上将动感与生气带给了水面,其韵律与层次形成丰富水面景观。

多宝琉璃塔坐落在万寿山后山与后河交汇处,由彩色琉璃瓦镶砌,以其较大的体量和斑斓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出名。

佛香阁是前山景区的构图中心,位于前山南麓沿湖平地,距湖很近,下为石座,左右设假山。这个三层高,四重檐攒尖顶的八角形塔以优雅端庄的姿势同后部万寿山前山的山形相映衬,与昆明湖的游人相遥望。

昆明湖北岸,长长的廊随形就势,它形式简洁,却灵活自如,是园内亮丽的风景线。廊内绘有山水、花鸟、故事等三类主要题材的苏式装饰彩画,是北方皇家园林对江南园林的模仿。

颐和园内牌楼常位于建筑组群最前端,起大门作用。多采用夹楼形式,施以繁密装饰。如云辉玉宇牌楼,四柱三间七楼,黄琉璃瓦覆面,多跳斗拱。

德和楼代表清代鼎盛期的戏楼,主体三层,象征天、地、人,底部放水缸置水法,可增强音效。

六座庄严威武的大小城关与园中天然幽静的氛围相对比,代表了对自然、真实园林环境的追求。

3总结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从整体规划、建筑布局、单体造型等方面都具有浓重的宫庭氛围。它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功能完整、富丽堂皇。规模布局大分散、小聚集,景观空间层次多样。建筑形制较高,语汇丰富、精巧、独特、多样,代表了很高的艺术技术水平,是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

[l] 王其均,《中国园林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 萧默,《古代建筑营造之道》,三联书店 2008

作者简介:

丁超(1988―),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篇10

关键词:便生利人;古典园林;修身养性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3-0042-02

收稿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温亚斌(1974-),女(汉族),山东蓬莱人,讲师;刘临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教。

1 便生利人思想的起源

生,是华夏先民一种极远古地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人们首先从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开始认识大自然的,并且认识到阳光,水分等条件是有利于植物生长的,于是人们就产生了“便生”的观念,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就明确地提出:“是故先王作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墨子・辞过》),这就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懂得了建造房屋的目的是为了便生,便生这一思想也就从这时候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墨子后来在《墨子・鲁问》中又提出了“利于人为之巧,不利于人为之拙”,也就是说只有对人们的生存有利的事物才是好的,反之就是笨拙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事物。

便生和利人的思想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说对人们的生活生存有利的事物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的,便生利人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很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古代中一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古典园林最初的产生和畋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未知稼穑”的原始社会,畋猎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畋猎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成为一种带有游乐性质的活动。据《尚书・汤誓》记载:商纣时期就开始经营苑囿,台榭,陂地,蓄养珍禽异兽,供君王畋猎之用,那时最有名的是周代文王的灵囿,方圆3500m,内有灵台和灵沼,还允许百姓入内,或畋猎或游玩。

从秦汉时期开始,造园之风兴盛,君王和富豪都竞相建造苑囿,这些苑囿之间的区别在于规模大小不同。从这时期开始,人们开始追求苑囿的可观性,可行性,可居性,追求一种贴近自然,超脱世俗,颐养天年的修身之道,和最初的畋猎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自然界有着很深的山水情结,如晋代的陶渊明有著名的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谢道韫的“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古诗源・卷九》谢道韫《登山》)可见古代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喜欢大自然,认识到自然山川对于人们的生活有调适和改善的作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在讲到长生的问题时,说到“为苑囿园池以观望劳形,”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观望劳形的目的是游观娱志,调养性情,以此达到长生不老。

中国的古典园林强调游观娱志,调养性情,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内心的交融,通过把山水景物人格化和人性品格物质化的比较,以物喻人,以物比德,以物明志,达到一种心灵的感悟,使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孔子很早就提出这样的观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种儒家的思想把自然景物的美与人格品德的美结合起来,知者明白事理,象水一样周而不滞,仁者安于现状,象山一样静而有常,这些都是古代人们朴素的养生之道,所以说古典园林发展到后来,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便生利人。

3 中国古典园林中所体现出来的便生利人思想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世俗文化,古典园林大体有四种类型,以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以五岳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和寺庙园林。这些园林都体现了便生利人的思想。在这里我们主要以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例。

在平面布局方面:苏州的私家园林都是建造在城市中。文人士大夫阶层一方面想超脱尘世,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就在自家住宅内,或者另辟蹊径,在住宅的一旁建造自己的园林,以达到贴近自然,又能享受城市生活的目的。

这种私家园林为了尽量营造自然山林的野趣,所以虽然建造在城市中,但与喧嚣的城市又是相对隔开的。如苏州留园,从城市街道进入园门后,须经过六十余米长的曲曲折折、时宽时窄、时明时暗的走廊与庭院,才能到达主景所在的“涵碧山房”,这一段长长的路径不仅把城市的尘嚣隔绝在外,而且也使人们在走完长长的路径后,把刚才城市中的喧闹或者烦心事忘却脑后,情绪得以放松,心灵得到净化而进入悠游山水,怡然自得的境界。

在设计手法方面:我们拿借景这一设计手法为例,借景就是把园外的景色引入到园中来,如园林中水面的借景。古典园林中,水是一个主要的构成要素,或者是水面,或者是小溪,或者是瀑布都构成了园中的一个景致。静止的水可以使人的情绪安静下来,特别是一定规模的水面可以使人的心情安静下来,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达到静心养性的目的;流动的水可以使人的心情变得欢畅,把人的思想从尘世中拉回到自然的情趣中。在园林设计中,常常把大面积的水面留出,只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种植一些荷花,睡莲等植物,用以点缀水面,而把大面积的水面空出以倒影天空中的白云,静坐园中,俯看水中的天光云影,人们自然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从而使人们达到心旷神怡,超脱尘俗的境界。

4 《园冶》中所强调的便生利人思想

《园冶》是一本系统介绍造园思想及方法的著作,其中许多造园的手法就是从各个方面来满足人们的感官感受,书中介绍造园的手法都是本着便生利人的思想,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去引导人们创造一个取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超脱尘世的城市山林。

如视觉方面的设计上,《园冶》注重能让人的眼睛极目纵望,达到心旷神怡的境界,“……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这里强调的就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要极目远望,视觉所到之处,应该有一些晴山或者古寺的存在作为对景。

在听觉方面的设计上,强调要避开尘世的喧嚣,而把能听到蛙声蝉鸣看作是一大乐趣,“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蒴红蓼,鸥盟同结矶边。”在这里,虽身在园林,但思绪却伴随着远处的诵经声远远飞到了远处,忘却了俗世的烦恼,使心灵超然俗世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嗅觉方面的设计上,追求从嗅觉感官上也能深切感受到一种清新的大自然气息,“曲曲一弯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秀幽室”,明月,清风,暗香浮动,身心也好像浮动了起来,陶醉于暗香漂浮中,这样一种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对于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园治》中所体现的造园思想就是通过掇山理水,平堑疏壅,营造一种山林野趣,摒除人们的“心烦,气壅,志滞”(符载)。造园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重要的是通过造园对人们的生活起到调节的作用,从而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

5 小结

儒家,道家的思想都认为,身心一致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逃脱现实,寄情山水的一种心灵寄托。园林中的一石一木,都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精神寄托,园林中山和石构成了一个幽静恬然,安然自得的佳境,人们在这里亲近大自然,与山水自比,与天地同体,陶冶性情,颐养天年。

参考文献:

[1]园冶图说,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画报出版社.

[2]古诗源.中国文学出版社.

[3]诗经.中国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