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微课汇总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微课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一、“微课”促教学方式之变
市南区教育指导中心解育红主任在给学校全体教师做的“谈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专题培训中这样说道:“微课是课堂教学的预演、补充、延展、深化,其实现的先学后教,势必会促进教师的教学转向以学定教。”“翻转课堂”让微课与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教师在此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学科组的多次集备、教研的切磋与碰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共设计微课260余节。设计的微课内容强调学习方法的传递,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导向。
二、“学习任务单”促学习方式之变
市南区教育指导中心李莉老师的专题培训“走近翻转课堂”引发了教师的深入思考,在“每人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展示中,教师做了大胆尝试,分别从“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三部分进行了精心设计。有了“学习任务单”,就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起“翻转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变革教学方式。
1.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要
如数学学科三年级“周期现象”一课,教师通过录制微课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微课相配套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上有所有要预习知识的要点和学习指导建议,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引领下在家自学微课,完成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如果遇到不懂的,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仔细揣摩直到理解,这相当于把教师带回了家。有了预习引导,学生的的预习会更有深度和成效,第二天的数学课也能在基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展开,提高实效性。
2.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翻转课堂是基于问题的课堂,课前的自主学习的结果(包括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产生的问题)应该运用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如语文学科六年级《夹竹桃》一课,教师设置了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自学,当汇总了学生前置学习情况后发现:生字词的难点在“凄”上,而“结构表格”反映学生对文章脉络把握情况良好;第四段仿写则普遍存在表述不准、不具体的问题。根据这样的学情,教师调整了课堂结构,把着力点放在“双重否定,关注表达”的语言表达训练上。课堂上小组互动讨论、发现、质疑。教师讲在疑难处,点在关键上,“退隐”到学生的身后,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翻转课堂的魅力是每节课一定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它是动态变化的。变,让课堂充满生长力;变,让学充满可能性。
三、“翻转课堂”促课堂教学之变
1.“翻转”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进入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极其丰富。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学生完全可能掌握了比教师还要多的资源。学生经历了“微课”“学习任务单”后再走进课堂,此时,他们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困惑与思考。这样的学情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开展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正是应对这一需求的学习方式。经历了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从骨干教师“立标课”的引领,到全员参与的“每人一堂课”,直至教学年会展示的“示范课”,经历了研究“翻转”的实践过程,教师的课堂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流环节”的可喜现象,并初步摸索出了翻转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
(1)以学定教,汇集疑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微课教学目标,录制微视。学生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查看学习任务单,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自学所疑整理汇总做到心中有数,调整教学设计。
(2)归类梳理,释疑解惑。学生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全班的汇报。由于学生在课前经历了知识传递的过程,所以,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知识的内化。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与梳理,进行知识建构。
(3)合作探究,引发思辨。学生抛出在课堂上想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归纳出几个重点。小组学习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进行讨论,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潜能。
(4)点拨提升,拓展训练。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交流过程中及时修正学生的偏题现象,并对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归纳、评点、点拨、提升,进而拓展延伸。教师的点拨要做到“点在关键处,拨在愤悱时,教在提升点,激在兴奋点。”
(5)盘点收获,随堂检测。最后一个环节完成对学生的当堂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知识的补救与提升。
2.“翻转”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课堂后,利用微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观看微课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班级博客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翻转”增加了学习互动。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师生之间尤其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教授《夹竹桃》一课时,“深入感受夹竹桃的韧性”是理解的重难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提炼了一个中心问题,先由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全班汇报时,四个人分工明确,分别完成“主持、朗读、汇报和答疑”的任务。台下倾听的学生需要随时记录台上小组汇报的要点,并围绕他们汇报的内容进行质疑补充。台上台下的学生在汇报、质疑、答疑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碰撞,真正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教师的作用是观察和引导,在学生真正遇到困难时提供适宜的帮助和启发。课堂已经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在互动交流中渐渐升华。
四、“翻转课堂”带来学校欣喜之变
“翻转”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可喜变化:一年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让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不仅提升了学科素养,更提高了综合素质。我校学生先后获得青岛市中小学生声乐展演一等奖、青岛市中小学生戏剧展演获一等奖、第八届青岛市小学生英语模仿秀展评活动优秀团体奖、市南区青少年第四届峰会论坛暨第六届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展评会活动小学组银奖。教师在翻转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市级公开课2节,区级公开课5节;在区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专题发言介绍7次;教师论文频频获奖:各学科教师共有10余篇分别在国家级、市级刊物发表;5位教师获区精品卷评选二等奖。各学科的优质微课课例10余节在校本培训上进行了微课设计展示,参加了市级微课比赛的评选活动,6位教师分别撰写了“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教学案例,设计了“微课实践与探索”的视频,参与“市南区数字化教学成果展示”的评选,在青岛市微课比赛中2位教师获一等奖。
总之,对于“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对其进行研究和实验,扬其长避其短,在实际应用中,化形式于内容,融理念于实践,合技术为艺术。翻转课堂在挑战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机遇,改变着每个教育者的思维和对于教育的认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让我们在努力探寻教育规律、顺应时展的信息化教育之路中踏出坚实的一步。我们必须坚信,翻转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一定会使课堂“学有所需、教有针对”。
篇2
14年的孕育,《习惯养成系列教材》终于出版了,习惯养成课程也终于成为体系。在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下,孩子们渐渐懂得了文明礼仪,渐渐懂得了爱戴师长,渐渐地学会了关爱同学,渐渐地爱上了阅读,渐渐地学会了自主学习……
这时我们也骄傲地体会到“坚守”带来的意义。家长关注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我们注重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14年来如一日的坚持,好习惯早已在心中落地生根。14年的坚守,时间证明了我们的选择,14年后,我们依然选择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习惯,关注习惯中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多优尚学堂立足于学生人格习惯的养成,遵循 “人本至上 礼法为基 滋心启智 成人达己” 的教学理念立志培养“有爱、有礼、有智、有信”的全新四有新人。
我们有什么
| 教材 |
多优尚学堂探索孩子习惯培养14年,自主研发习惯养成系列教材,根据学生年龄,教材共分为6个年级,每个年级分为春季、秋季、暑期共52册。教材围绕培养“有爱、有礼、有智、有信”的四有新人设定“爱、礼、智、信”4个主题,围绕4个主题,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文明礼让、保护自己、自主学习等12个主要的习惯。
| 课程 |
习惯养成特色课程,是以习惯养成教材为媒介,通过活动型课堂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课程,旨在打造全面、均衡发展的新一代知书达理的中小学生。习惯养成课程围绕月主题课程周主题课程,每单元周一进行主题渗透,周二至周四为习惯养成小课,周五总结点评,周六进行周主题活动,每月进行月主题汇总展示,以每天的滴水穿石之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多优尚学堂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提出好习惯养成百日训练法,每日进行习惯养成课程,课程之后,将百日习惯养成落地跟踪,从而让好习惯陪伴孩子学习生活。
| 专业师资团队|
多优尚学堂习惯养成师资团队经过日常考核和选拔磨炼,已经对学生习惯养成有深入的渗透了解,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在习惯养成课程方面,已经具有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在多优教师的教学之下,多优学生已经成为能主动爱老师、爱长辈,主动学习等诸多好习惯。
| 教研部 |
多优尚学堂杭州教研部,引进研究孩子习惯养成教育专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结合当下儿童心理,研发出适合当下儿童使用的教材,与此同时,杭州教研部与出版社取得对接,通过审核,习惯教材即将出版,在各大书店出售。
篇3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学校体育学》课程 改革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对体育师范生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国考”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国考”要求结合起来,探求如何更好地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从2015年开始,师范类学生需要和非师范类学生、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全国认证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将和其他非师范生一样,参加统一考试,以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模式被打破。
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2011年在湖北和浙江省试点,2012年新增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份,于2013年8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2013年又新增安徽、山东、山西、贵州四个省份[1]。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以教师司〔2015〕3号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教师资格证实行全面改革,全国实行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2]。此次改革,有以下方面特征:(一)笔试部分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小学只包括前两项),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模拟上课方式进行。笔试内容强调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面试侧重实践能力。(二)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进行5年一次的资格审核,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和师德建设。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四个部分构成。考试目标中体现了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采用了“掌握”、“运用”、“了解”、“合理制定”、“明确”、“合理选择和运用”、“恰当运用”、“具备”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3]。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具体地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体育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体育与健康教学知识与运用包括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涉及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及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所占比例为55%,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分别所占比例为16%、20%、9%。学科知识侧重于客观题,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侧重于主观分析运用能力[3]。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征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紧密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运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考查。大纲明确规定学生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考试大纲对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具体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基本教学技能的考查。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安排教学过程,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3]。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其对体育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多维视角考查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方向
(一)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学》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把宏观理念和目标落实到实践方案的设计与操作是《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思路[4]。“国考”考试大纲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学校体育学》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时应结合“国考标准”,“以学生为中心”,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注重案例的选取与分析,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一至四的教学参考书,给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留下空间;应整合《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的交叉内容,把“国考”中的模拟上课(微型课)和部分地区教师编制考试中的“说课”适当加入课程教学内容。
(二)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协作式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其特色是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5]。如在讲解体育教学方法时,结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蹲踞式跳远”(水平四)案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对“蹲踞式跳远”(水平四)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进行讲解,同时采用小组讨论、分析的方式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劣,使学生自己结合实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教师资格笔试中教学设计的环节相结合,也为教师资格面试“模拟上课”所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铺垫。
协作式教学侧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协作式课堂教学背景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内在动机、自我指导、个人发展及合作意识,与“灌输式教学”、“讲解式教学”相比,协作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6]。《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选取协作内容,设置教学目标;(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3)建立小组,协作分工;(4)协作学习;(5)小组展示,成果汇总;(6)师生互评,总结提高。通过协作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微格教学,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微格教学是一种培养职前(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手段,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7]。《学校体育学》中的“体育教学”就可以选取内容使用微格教学,如讲解技术动作的重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再拓展到说课、模拟上课(微型课),这样和教师资格国考的面试也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学校体育学》课程选取内容对学生进行“模拟上课(微型课)”培训,可以根据微格教室的数量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名学生,其中一人担任组长,“模拟上课(微型课)”时间为10分钟,学生通过设置参数,将每名学生的录像保存下来。录像后,通过回放,检查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改进、提高[8]。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9]。学生在期末复习阶段大多靠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学校体育学》课程可以做成网络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学生作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模块。通过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师生网上交流平台、在线测试学习情况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考核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查占60%,期末考试占40%。平时考查的内容拓展为: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微格实践、期中检查、教学实践、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期末考试改变题型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辨析题、方法应用题,与教师资格证国考题型一致,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小结
在教师资格国考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将考核评价与学生的招考面试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延续性,从而提高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170);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模式试点课程(KC2500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Z].教育部.2013.9.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Z].教育部.2015.3.
[3] 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4] 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6-14.
[5] 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127-129.
[6] 梅红英.协作式教学(CL)模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3):150-154.
[7] 范建中.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4.
篇4
翻转课堂实施前的准备
1.制作微课
微课,不仅指授课时间短,更在于授课内容精悍。黎加厚对微课的定义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胡铁生则这样定义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3]。可见,不论专家学者对微课的定义有多么不同,但总体上都认同它具有短小精悍、便于分享、目标明确的特点。
三角形单元复习[4]的微课采用的是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和PPT结合的方式,微课时长5分17秒,用知识框架图(如图1)对三角形这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
2.设计学习单
学习单是对学生观看微课自学的一个指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课题信息、学习指南、学习小测、收获与困惑。课题信息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指引,是对微课知识点的一个小结,学生一看到知识结构图,就知道微课要讲什么内容。学习指南是对学生观看微课过程的一个指引。学习小测是在学生看完视频之后进行的一个简单的纸笔前测。教师通过查看学习单,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看完视频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收获与困惑则是让学生试着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指出自己不懂的知识,教师搜集学生的困惑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做到以学定教。学习单具体内容如下。
课题信息
课题名称:三角形单元复习 课题知识结构图(如图1)。
学习指南
(1)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暂停或者后退重新观看视频。
(2)观看视频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观看视频后需要完成学习单上的小测试。
(4)如果你对本节课有什么困惑或者收获,请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大家。
学习小测
观看三角形单元复习微课之后,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下面哪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单位:cm)( )
A.4,5,9 B.3,4,9 C.4,4,7
我是这样判断的:
(2)下面哪一组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
A.0°,90°,90°B.60°,70°,50°C.91°,98°,10°
我是这样判断的:
(3)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请出一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收获与困惑(略)
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
1.课前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知识、技能等的接受与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知识点。本节课是利用电子书包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教师在课前把视频推送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自习课或者校内其他时间结合学习单观看视频。在观看完微课之后,学生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完成学习单上的测试; 二是在电子书包的研讨空间(类似BBS)对微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分为两类: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可以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搜集学生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归类,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或组织讨论。
2.课中知识研讨
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小组协作学习等途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本节课共分为五个环节(如图2)。
(1)师问生答
此环节设置了3道不同的问题提问学生,例如: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每一种分法可以分为几种三角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对学生不断追问。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观看微课后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口头测试,以点带面,把本单元的知识串起来。
(2)生问师答
学生在课前结合微课自学时,需要在研讨空间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其他同学回答不了或者回答错误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分类汇总,然后集中呈现,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帆船的帆是三角形的,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讨论时重点解决。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以引导为主,不断地去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
(3)错误重现
此环节主要解决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对于三角形作高的知识,很多学生会存在不用铅笔和直尺作图、作的高与底边不垂直等问题(如图3)。将类似的错误重新呈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然后自己动手去画图,拍照上传。教师在电子书包的教师端浏览学生提交的作业,针对有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及时投影呈现,进行点评。
(4)课堂练习
本环节进行后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有5道基础题;第二个层次有4道提高题;第三个层次有1道拓展题。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推送功能,将试题发送到学生端的电子书包。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即时反馈功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做题情况,对于做得比较差的学生,及时与他沟通交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做完之后,教师把批改结果和试题解析发给学生,学生先自己思考为什么出错,教师随后再对出错比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
(5)本节小结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后培优补差
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对知识的内化,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并掌握了该章节的知识。由于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基础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学到的知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强大的数据搜集与分析能力,在课后查看班级的课堂练习数据统计情况,查看错误率比较高的学生以及做错题目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已经熟练掌握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知识供他们探索研究。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底角的4倍,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分别是多少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学生熟悉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角特征等知识,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翻转课堂的思考与展望
翻转课堂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和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通过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上能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在课前的自学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国外翻转课堂成功案例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这也让我们跃跃欲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要想在国内真正把翻转课堂开展起来,还面临一系列困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翻转课堂对硬件设备有一定的依赖,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电子设备和相关的平台支撑。离开了硬件的支撑,翻转课堂的开展就会举步维艰。其次,在目前家长和教师都普遍重视分数的情况下,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尝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未必愿意去“冒险”,而愿意“冒险”的大多为年轻教师,有技术但是没有教学经验,在开展教学活动和重难点的把握上还有一定欠缺,不利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最后,开展翻转课堂使用到的微课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会制作,一个好的微课需要教师花费一些精力去设计、去录制。虽然互联网上也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真正的精品或者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少之又少。这些问题对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都是不小的挑战,是需要我们一步步去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变化,能否拿出有力的数据来证实其对学生的发展确实有帮助,是笔者本学期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内容。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一系列成熟的教学流程可以使用,但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参与进来,这种教学模式会越来越清晰。
参考文献
[1]吴永和,雷云鹤,马晓玲.电子书包中的电子课本应用需求研究——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5).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篇5
“微课”的诱惑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慕课”“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之类的说辞满天飞舞,似乎基础教育的世界只要有了这种“神器”就可以拨云见日,教师队伍的素质缺陷也可以弥补,“课堂转型”便指日可待了。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依然占强势地位的背景下,热衷于“微课”开发绝不是福音,而是一场灾难。
“微课”设计一般是按照ADDIE模型――A分析(着重分析学生与教材)、D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D制作(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I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E评价(微视频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要素――来设计的(秋田喜代美《学习心理学:教学的设》,左右社2012年版,第164页)。这是一种以短平快为特色的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一种学生可以利用个人信息终端,以信息化的微内容替代教师课堂上的面对面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展示了崭新的学校教育变革的可能性。
其一,它可以保障每一个学生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实现建构自我世界的学习――实现自我内对话。信息技术是培育学生进行自立性、活动性学习的工具,使得每一个学生从习惯于同步教学中的被动学习,转型为“以工具为媒介的学习的主人公”。其二,它可以发挥联结学习者与信息的功能,而且作为媒介发挥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纽带的功能。这里的媒介是建构学习者互动纽带(学习共同体)的媒体,从而有助于“意义建构者的网络”的形成――学习语脉的扩大(包括学习的地理空间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扩大、社会语脉的扩大)。其三,它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这种角色不仅仅是学习的援助者,而且是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展开多样探究的“触媒者”或是联结课堂内外世界之桥梁的“介入者”的角色了。
“微课”的双重性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的可能性和摧毁教育本性的危险性。要使得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讲究起码的前提条件。
第一个前提条件,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过程。因此,是否区分了素质教育的理想与应试教育的现实,不能不成为一个前提。“慕课”“微课”“云课堂”的推销者对于应试教育的现实熟视无睹,以为只要把所谓的名牌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录下来,搬到西部地区中小学的课堂,就可以一步登天,消弭东西部学校教育的鸿沟,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然而,扎根于应试教育实践经验的“慕课”“微课”“云课堂”,只问技术,无视教育的质性分析,不辨教育的是非曲直,到头来唯一的作用是,把应试教育的现实推向极端,扩大应试教育的再生产。
第二个前提条件,教学的过程不是合理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教师而言,是在复杂的语境中展开的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否准备了高品位的数据库的丰富积累与系统建设,是又一个回避不了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我国的数据库建设基本上是基于应试教育的课堂积累起来的,本质上是为张扬应试教育服务的。依靠这种数据库去传布所谓的改革经验,简直是南辕北辙。试看发达国家的教育数据库建设,尽管大大领先于我国,但它们的中小学有这么着迷于“慕课”“微课”“云课堂”,以至于似乎可以替代作为人的教师角色的吗?再说,我国那些名牌学校的课堂实录的汇总,能够称得上是优质的数据库吗?这样,在错误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微课”,无异于一个先天不足的畸形儿,不是好东西。
第三个前提条件,“微课”设计的第一步是分析(研究)学生与教材,但在我国教育界,仍然缺乏这种研究的技术与积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不是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容器。因此,是否展开了学生学习的研究、学生认知心理的研究、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是一个前提条件。我国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的团队基本上是以崇尚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缺乏学生学习研究的学术素养。
倘若借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可以说,教育的发展需要讲究教育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上述三个前提条件中,有的相当于“教育生产力”,有的相当于“教育生产关系”。然而,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掀起的“慕课”“微课”“云课堂”乃至“翻转课堂”的狂潮,显然缺乏革新的“教育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关系”的支撑。我国的应试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改革者面前的一座大山,寄生在应试教育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上的信息技术,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今日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潮。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终究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已。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文具;对于教师而言,是基于学生成为活动的、自立的学习者的教具罢了。
“微课”的局限性
我们不应当执迷于这种“神器”的“魔力”,教学技术的发展终究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本身。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个理由,课堂教学的本性使然。课堂教学大体是由拥有两种相对独立的逻辑过程――每一个学生习得学科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之间相互交际的“集体过程”――形成的(吉本均主编《现代授业研究大事典》,明治图书1987年版,第539页)。课堂教学优劣与否的分析基本上是探讨这两种过程以及两者结合的理想方式。第一过程是以教学内容的习得作为直接目的而展开的对话过程。就是说,学科内容不是直接地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借助“对话”来逼近学科内容的。学科内容的把握必须靠学生自身自主的能动的知性活动。第二过程是形成学生集体的指导过程,即所谓学习集体、学习体制、学习纪律的侧面。如果说,第一过程是“学科逻辑”“教材逻辑”的分析,那么,第二过程是基于“集体逻辑”的分析。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课堂是学生天然交往的场所。“慕课”替代不了课堂教学中培育集体思维与学习集体的功能,把“慕课”视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利器,是一种狂妄无知的估计。
篇6
关键词:互动;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61-04
一、引言
2011年,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一节微课还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方便供学习者对微课内容或知识点疑问做进一步的理解,营造了一个知识分享与学习的环境。简单地说,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
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举办的首届微课征集活动上,共收到1700多个微课作品,胡铁生老师从这些微课中进行分类统计发现:讲授类和探究类的微课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是23.7%、22.3%,其次是合作学习类、问答类、实验类、练习类微课,几乎没有互动类微课作品。[1]2014年3月,教育部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共收到3790个微课作品,其中有12个会计类作品决赛获奖。在12个获奖作品中,有5个作品互动较好,其余作品几乎无互动。[2]
可见,现在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与录像为主要载体,互动也仅限于评论、讨论等,练习都是线下完成的,互动性较弱,和传统的在线学习无根本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授,容易造成课堂乏味,且由于学习者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难以引起学习者认知冲突。如果能在视频片段间加入一些互动练习、测试、思维引导、设疑解答等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练习和测验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检验自我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更能起到强化所学知识点,帮助吸收和持久记忆的作用。因此,展开对互动型微课的研究,对提高微课视频互动性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互动性”微课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互动性微课
互动,在社会学中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而发生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课堂教学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所以说教学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学参与者之间通过教学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3]经过以上对微课和互动教学的介绍,简单地把“互动性”微课概括为基于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沟通的一类微课。
互动性微课囊括了一般微课的教学功能,更加注重增添互动环节,使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互动性微课从注重技术表现逐步过渡到注重互动教学设计、互动教学内容上面。
2.互动性微课的特征
(1)深度沉浸的学习情境
互动性微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启发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互动性微课使用与真实环境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便于学习者接受与理解。
(2)多维度的教学互动
一是互动性微课有语言对话的互动。在录制微课时需要两位教师(最好一男一女)配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剖析,将教与学活动互动起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二是互动性微课有练习测试的互动,包括小测试、通关练习和思考题等习题,设置这些交互式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和巩固知识。三是互动性微课存在在线互动,微课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社区、即时通讯工具、网站论坛等方式与同伴、教师、专家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彼此之间的知识和经验。[4]
(3)及时的学习诊断与反馈
互动型微课中包含交互式的练习题,这些交互式练习题不仅能帮助学习者检验该知识点是否学会了,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强化巩固该知识点内容。基于互动型微课的学习,学生能随时学习、随时得到及时的反馈,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
三、互动性微课与一般微课的比较
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讲解、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互动方式展开对互动型微课与一般微课的比较,从而突出了互动型微课的重要性。两者比较如表1所示。
四、“互动性”微课设计的基本流程
“互动性”微课的设计,既要体现出具有微课的特点,又能充分体现出互动教学的特点。下面是互动性微课设计的基本流程。
1.选题
在进行互动性微课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主题要突出、目标要明确,通常一节微课仅仅围绕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时要有一条清晰的知识点线索,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对象分析
为了能设计出对学习者最合适的微课,教师必须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互动性微课的应用面广,通过对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分析,可以确定适合使用互动性微课的学习人群。
3.教学内容分析
一节课有很多个知识点,教师首先要把这节课中的知识点罗列、归纳出来,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这样也就解决了哪个知识点先学和后学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高效率的知识传授效果。互动性微课选择的内容是某个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学习者利用互动性微课能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4.互动语言设计
在视频制作中加入一些趣味互动元素。加入趣味互动元素的目的是为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思想上开小差。具体的做法有:①灵活使用卡通人物,吸引学生注意力;②恰当使用字幕,用闪烁的文字或下划线方式突出重要语句。
5.教学策略设计
互动性微课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步骤、规律来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学习者通过互动性练习题巩固某个知识点,碰到疑问时可以通过学习社区评论,这些疑问可以在学习者相互回复中得到解决。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各抒己见,可以相互分享、借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促使学习者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5]
6.教学活动设计
游戏导入,寓教于乐。游戏比较适合为低年级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导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游戏,逐步引出该知识点。互动练习测试是检测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情况,用Flash软件制作具有交互功能的练习题,并附上练习题的答案反馈,有助于学习者巩固知识和得到及时的学习反馈。
7.互动方式设计
互动方式除了有线上、线下互动外,我们可以在互动性微课视频中增加互动元素。游戏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互动解决问题。在互动性微课中设置相关知识点的交互式练习题,学习者可以自主做题、自主纠正错误。
五、“互动性”微课的教学设计实践
本节微课内容选取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中的“认识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内容,[6]围绕“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识点进行了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微课围绕“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识点的讲解,把实际生活事例和数学问题相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存量还比较少,抽象思维能力弱,喜欢接触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有动感的事物,如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因此,本节互动性微课要创设与轴对称图形问题相关的情境,设置一些互动练习题,让学习者得到即时的反馈信息,促使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的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和如何找出对称轴,疑点是容易把轴对称和对称轴两个概念相互混淆。学习者先对轴对称图形有个感性的认识,发现轴对称的特征,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4.互动语言设计
教师通过问答对话的互动语言加深学习者对轴对称图形内容的理解,教师有时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互动性微课视频中出现了字幕语言提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短时记忆。
5.教学策略设计
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知识点时运用了启发式和自我反馈的教学方法,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设置互动性的练习测试,由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闯关,自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6.教学活动设计
(1)游戏导入,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引入猜图游戏,实现“寓教于乐”效果,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在微课中显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例如飞机、蜻蜓、蜜蜂的一半形状,教师引导学生猜出完整的图形名称并要求说出是怎么猜出的。教师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情境的创设是互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节微课用图片引入了猜实物的游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学生在游戏互动中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7]
(2)动手对折图形,自主发现对称
教师通过微课中的动画演示对折,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学生一边观看演示一边动手对折,自主发现对称。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通过动手对折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
(3)学生发现对称特征,揭示概念
特别强调重点,把疑点讲清讲透,学生容易把轴对称和对称轴两个概念混淆。轴对称指的是一个图形,而对称轴指的是一条直线(用字幕注明),从而引出概念。经过了前面的相关互动活动,教师采用对话问答的互动方式,用引导性的语言揭示概念知识。
(4)巩固练习,加深体验对称
教师可以在轴对称图形微课中设置一些交互式的习题(见图1),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后通过练习测评检查自己掌握的程度,这些交互式练习题可以把评测信息立即反馈给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练习的积极性。设置交互式练习题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对了进入下一环节的内容学习,做错了重新学习该知识点,直到学会了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内容学习。
(5)联系生活,感受对称图形之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并且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一个知识与情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在微课视频中通过演示剪纸、脸谱、建筑等对称图片,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和对称图形之美。
(6)小组讨论,知识总结
学生在观看完轴对称图形微课视频后及时记下自己的疑惑,回到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把疑问汇总,最终由学科教师进行解答。解答完疑惑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内容,构建出清晰的知识内容框架。
7.互动方式设计
本节微课设计的主要互动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微课视频中用图片创设了猜实物游戏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便提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通过自行探索或相互讨论的互动方式,很快完成了游戏中的任务。
其次,视频展示了图形对折动画,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动手对折实物的互动活动,加深了对“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互动性教学语言始终贯穿在轴对称图形的微课视频里,用对话问答、引导性的互动语言揭示了概念知识。为了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内容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讨论,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疑问。
最后,设置交互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有答案反馈,学习者可以随时做题,自主发现、纠正错误。
六、结束语
从微课的应用前景看,互动性微课的推广和应用呈现出广阔的空间。王竹立教授认为微课的未来在网上,[8]这意味着要加快形成高效的网络交流微课平台,促使互动性微课资源的建设。教师是互动性微课资源开发的主体,这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的微课资源开发能力培训迫在眉睫。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而互动类型的微课所占的比例又甚少。因此,互动性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我们教育从事者积极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2]吴珍琳.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会计类获奖作品分析[J].轻工科技,2015(3):143-163.
[3]马光仲,蔡F君,王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教学交往、交互及互动概念辨析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3(9):99-109.
[4]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4):56-62.
[5]王玉龙.基于百度文库的微课资源社区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2):73-78.
[6]黄慧芳.“对称”教学设计[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9):21-22.
篇7
国外论述视域中微课的雏形主要是英国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这两种教育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更新了教育者对教育模块教学的传统认知,小模块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界关注。在我国,最早的微课探索起源于实验性的微型教学视频,大范围的区域性实践出现在广东佛山市。自2011年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微课视频大赛,促进了微课的实施和完善。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微课的出现是基于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个性化和非正式学习要求。一方面,多点交互的互联网思维造成了人人、人机交互及多终端交互的互通现状,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主的信息平台,拉近了各个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开启了智能服务化生活。在传统认知模式转变过程中,作为数字技术“土著”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生活在数字技术迭代加速、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基础教育的微课化顺应了教育模式创新和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个性化学习、非正式教育理念的杠杆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中,慕课(MOOCs)、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互动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其结果是更新了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为每个学习主体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方案得以成为现实。但是,本体论意义上对微课的肯定,并没有让教育界对微课的概念形成共识。国内外对微课较为主流的理解来源于微型课堂的构建和新课标教学的新要求。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的主体是一种由文字、音频、画面组成的视频文件,它需要观看者采用全息的阅读方式参与其中,是介于3—10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教学形式。这一定义一方面揭示了微课阅读方式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微课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知识点的活动属性。可以说,微课不仅适应了新课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是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如实展示的视频形式。基于上述微课的含义,我们可以模拟出微课应用的多媒体教育生态。其中,最核心资源是3—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这些资源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总结归纳的与教学性质相关的活动记录,同时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拟定的短程课堂。教师应该在这个生态中提供教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思考、微反馈。这些微型的网络资源,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展现手段,加速了布局合理、良好交互的外部教学生态环境的形成和完善。这样一个教学应用生态被学者们概括为让教学具有了“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因此,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把视频作为教学内容记录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教学符号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效仿的。当然,微型课堂的对象始终都是学生,微课的核心意义仍然在于突出“为学生服务”这一根本宗旨。[2]
二、比较视域下微课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以其“短”“活”“快”“精”“趣”等特点丰富和扩充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微课在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困惑。
(一)微课认知的误区
一是对微课作为“微型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作为课程的微课至少应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构成要素,但在实践中,部分老师将微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浓缩课”,致使微课教学要素不全。二是对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不够。根据这一理念,微课中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应直接为学生服务,微课的设计要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在实践中,学生大多被视为微视频的观众,问题还未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答案就直接呈现出来了。三是重微课的外在形式而轻内容建设。教师往往倾注大量心血到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上,过于重视微课的外在结构,盲目追求画面的整体精美和协调程度,忽视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换句话说,微课视频的制作侧重于视频本身的结构布置和形态改善,而忽略了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功效,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微课制作的误区
一是把微课制作成了“视频式课件”。尽管微型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在制作上,诸多的微课实质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微课呈现的或是传统教学中一整节课堂的一段,或是相关知识的信息汇总,缺乏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本质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视频化。二是在微课制作上分类不科学。微课分类探索和开发作为一项重点教研课题,正在成为提升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教学方法上,微课主要分为传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从教学目的上,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等。以上分类仍旧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没有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相切合,致使微课的课外拓展受到一定的约束。三是在微课制作上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微课制作在示范课、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获奖等动机的推动下,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各自为阵展开建设,导致微课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更是零散化,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微课使用的误区
一是微课配套资源的失衡。一方面是配套资源短缺。一堂微课容量有限,只能罗列出重点知识的重要侧面,而不能将有关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这一现实决定了微课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教育微课的实际使用上,微课教学只有微视频的呈现,缺乏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是配套资源超载。为了弥补微课容量的不足,教师为一堂微课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及资源链接,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二是微课效果评价不完善。微课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自主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从操作样态上看较为简洁实用,但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却是个问题。当前,微课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往往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此检测教学的效果。这一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微课教学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追问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是微课选题针对学生实际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微型视频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还未普及,微课的教学模式多元化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保障学习者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当今微课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微课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成为方便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诊断学生的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区别于日常教学的创新设计。
三、基础教育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
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基础教育微课设计理念可从内容知识点微型化处理、课程开放的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设计层次、规避微课实践误区。
(一)知识的“微型化”处理策略
微课设计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微”字做文。“微”是从传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向小粒度的微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微课仍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但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具有非结构化与切片化的特点。因此,微课开发要做到“微而精”,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点”,而不是知识的“面”。在具体开发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教学中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把完整的知识内容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一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材料,作深入具体的讲解,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单一的知识切片。只有这样,才能让微课达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微课开发的“系统化”策略
课程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微课课程的含义是指要实现从一堂微课到一门微课的转变。一堂微课只是一个知识切片,只有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发微课,才能避免对一门课程的“碎片化”呈现和“浅层化”讲解。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微课既然是课程,就应有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微课开发要以课程为单位,建设某“一门微课”。一堂微课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的谱系。以课程为单位开发微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其次,对一堂微课来说,不仅要有作为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还需要有与微视频配套的相关微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3]这些资源与微视频一道,构成了一个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
(三)微课开发的“规范化”策略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经典的ADDIE模式把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4]。微课作为一种在线网络课程,在开发上也应把这一模式作为规范化流程。结合这一模式、微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目标诉求,微课在开发上应遵循以下十大流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把教学内容切分为知识点;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准备、学习动机等);四是根据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确定微课程的结构和脚本;五是拍摄微视频(微课的核心);六是微视频后期制作;七是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八是微课教学实施;九是微课教学的反思;十是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流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为微课制作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
(四)教学内容的“视听结合”策略
微课的开发要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一方面,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是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通过视频来呈现,这就需要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字幕等符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作可视化处理,做到画质清晰、画面切换丰富、课件制作生动。另一方面,微课对知识点的呈现,最终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语言。微课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学习微课程的过程,更多还是通过“听”实现的。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可视化形式,更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精细打磨,做到讲授简洁、通俗、流畅,通过教学语言推动知识的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完成知识建构。
篇8
一、模式产生的背景
首先,目前教师培训存在着弊端:对于受训者来说,一是多数教师缺少认同感,动力不足,倦怠培训;二是中小学师资不足,教师工作负担较重。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三是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是理论灌输、经验汇报,受训者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四是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较为困难。对于施教者者来说,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学员出勤率、参训率低,学习效果差;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手段落后、方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新模式法陈旧,培训质量不高;三是对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了解少,培训针对性不强:四是服务意识差,培训环境差,教师对培训热情不高。
其二,骨干教师成长的启示:教师只有经过专业的“雕刻和打磨”,才能成熟起来。公开课、示范课的历练是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就应该把研课、磨课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
其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这是我们在实施“五环递进”培训过程别关注的地方。
基于上述三点,我们认为,只有探索出一种“聚焦课堂,关注能力,体现人文”的教师培训新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学习倦怠、培训实效性差等问题,才能有力地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二、“五环递进”释义
“五环递进”之五环即“课堂观摩、模仿创新、实战训练、成果汇展、异地研讨”,五个环节的每一环节都没有离开教学情境,使得培训充分聚焦课堂,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环节都以参训者合作学习为基础,以任务为中介,有观摩后对照先进经验进行自我反思,有小组合作探究,有组间竞争交流,在完成任务同时达成思想和经验共享:在环环跟进过程中,主要以微格教学为训练形式,把学员分组,强化训练,在模拟的课堂训练中,互相切磋,形成竞争,彼此经验共享,共同成长。
1 课堂观摩
该环节首先聘请三名学科骨干教师(均是获得省级以上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教师),做不同课型的观摩课三节,做课时将教学设计下发到参训学员手中。参训学员参照教学设计,认真观课,观课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比、三想、四写”。所谓“看”,即看授课教师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处理主导、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能。所谓“比”,就是与自己比较,找差距,寻不足,对这些差距与不足进行归因,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还是主观因素造成的,要不断进行反思。所谓“想”,就是想一想自己向人家学什么,怎样学,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所谓“写”,即做好听课记录,写出听课意见。
观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学员讨论交流观摩感想和体会,组长汇总学习成果形成一致性意见并代表小组在班上交流,最后由教研员进行总结。
2 模仿创新
此环节是对课堂观摩环节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观摩环节的一个消化、理解、吸收的过程,它改变了过去那种简单的、依赖性的听课做法,学员参与到了过程中。
此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步骤:(1)方案设计。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组12-15人,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学员从三节课中任选一节,独立进行创新教学设计,组长提供业务帮助。(2)分组演练。由小组长组织,以学员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上述三节课的模仿创新性演练。鼓励水平高的学员进行创造性发挥。每位学员试讲时间为30分钟,各小组长组织学员打分和互评,组长当众进行业务点评。并将学员按照打分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公布。打分区间:一档91-95分,二档86-90分,三档80-85分,每个档次的人数按照小组人数平均分配,同档次的分差至少在一分以上)。学员评课意见作为作业上交,并由教研员统一评阅。
3 实战训练
指的是重新选择不同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备课、演练,大家互评,组长点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教师在全班展示。这个步骤是“五环递进”培训模式关键的一环,动“真刀真枪”的一环,是对第二环节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创新。
该环节由教研员任选不同类型的几节课,每个小组抽签选定一种课型。分三个步骤:(1)教学设计。每位学员限定半天的时间备课,完成教学设计。(2)小组展示。由小组长组织,以学员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试讲比赛,每位学员试讲时间为30分钟。各小组长组织学员打分和互评,负责将学员按打分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并当众进行业务点评。每位学员将教学设计和评课意见修改后作为作业上交、评阅。(3)全班展示。各小组推荐一名教师在全班展示,展示时间为45分钟,教研员进行业务点评。
4 成果汇展
指的是由教研员选择同一课题,各小组集中备课研讨,并按要求(同一层次的教师)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试讲比赛。这一环是全程培训成果第二次展示。此环节,全体参训人员都要给参赛教师打分(本组不打分),通过对课堂教学各项权衡赋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课堂教学能力。
此环节分五个步骤:(1)小组长负责将本组学员依据以上两个轮次讲课情况,进行综合等级评定。(2)各小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半天。(3)小组内试讲、点评,形成一致、较佳的教学方案。(4)每组随机选择一名同等级水平学员代表本组参加试讲比赛,每位学员试讲时间为45分钟。(5)教研员当众进行业务点评,所有成员为参赛学员打分(不含本组参赛选手)。参赛学员的成绩即为小组每个成员此环节成绩。此环节是研训活动的,是上述三环的发展和总结,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以上三环的效果,管理者可以根据汇展情况和成绩进行评估。为以后再次开展类似活动总结经验并查找不足。
5 异地研讨
指的是把培训成果带到各乡镇、各学校。针对学员返岗后基层学校同科教师少,工作负担和成绩压力等因素,造成研训氛围难以形成的问题,我们努力探索将教师集训学习所得应用于岗位教学,并在实践中拓展延伸。依据参训学员的工作单位,按照就近的原则,分成若干区域教研组,适时安排学员到其他学校上课,进行异地研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员模范带头作用,“一人带一面,十人带一片”。在教研员的指导下,让他们到外校“做课”、“讲学”,搞好“传帮带”,使这些优秀教师的精神、教技辐射四面八方。
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尝试在初中英语、语文、数学教师暑期培训中应用这一模式,此后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教师培训以及“唐山市‘双赢工程’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河北省小学英语、语文、数学教师培训”等,都应用了这一模式,县内外近6500人次干部教师受益,在反复实践、探索、提升中,这一模式日臻成熟,并在省、市被推广。
三、模式特点
“五环递进”教师培训模式攻克了“灌输”这一沿袭已久的成人培训形式,调动了教师参训积极性,增强了教师参训过程的主体意识,犹如拂面春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是通过微格训练形式实行了小班化教学。为落实教学目标将学员分成组,每组都是一个模拟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学班,微格教学这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训练环境,更有利于集中解决特定的学习任务;二是强化了“研训一体”,将培训和教研在各个环节有机融合,有效克服了训而不研,研而不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使训和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三是突出了训奖结合,采用了学分制的评价形式,将学员出勤、作业、讲课、评课均纳入学分,将学员学习情况及综合成绩与评优评先相结合,每期都要评出优秀学员、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将学员学习情况、单位组织管理情况,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纳入学校量化;四是体现了主动参与,每个环节都突出了学员主体参与、反思,为学员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学员参训的主体意识;五是实现了延展跟进,将培训和日常教学、教研有机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异地研讨更是打破了校际教研界限,使得教研走向区域化、纵深化,促进了教师教育均衡发展:六是落实了任务驱动,整个过程中,参训教师围绕一个任务课型既做学员,又做教员,还做裁判员,在整个培训活动中每位教师要独立讲课三至五节,听课评课近四十节,高密度的训练,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七是创新了服务理念,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人本关怀,温情管理。我们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贴心、人性、精致,提高了培训活力。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我们认为这一模式强化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学员通过深度参与培训的各个环节,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解决了目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倦怠”这一问题,学员反馈满意率几乎达到100%。
篇9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时间与强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采取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的运行模式,将教师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解、细化,将适于自主训练的技能如语音正音、英文书画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等分项训练,以部为单位进行训练,这样就优化了课堂理论教学、课外专业技能、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教学技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创新了训练模式,建立起集职前职业训练、评价,职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及训练架构(冯展极、李晓凤,2010)。本文依托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这一平台,以其中的课堂教学部为载体,对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自主训练情况进行研究,旨在解决教学法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实践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师院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来看,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导向、训练途径和实践模式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课程导向:重理论知识轻技能训练
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受到重视,“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扩展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如“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学生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等,课程更加细致、系统,针对性更强,但是教师培养还需要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英语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往往被归入“英语教学法”课程,但限于课时、传统和教师培养者的理念,英语教学法课程往往偏重理论传授,如各种教法流派、教学理念等,压缩或省略教学技能训练,这将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
(二)训练途径:重社团比赛,轻系统培训
师范生职业技能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运用教育专业知识,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专业技巧和能力(潘绍兵,2009)。技巧和能力必须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师范生只有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和强化训练,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高师院校普遍将学科专业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强化往往依靠学生社团组织比赛,但由于比赛的人数限制,学生得不到普遍锻炼。而且学生也得不到专业老师的系统指导,进步不明显,成就感不强,因此积极性很难保持。
(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造就师资的方法,认为教学做合一是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马啸风,2003)。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技能培养离不开专业实践环节和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第二课堂活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及教育实习活动。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实践环节,部分院校也仅对师范生进行一些常规的实践锻炼活动,如教育实习活动,实践模式十分单一。教育教学实习工作的开展由于实习时间短,使实践环节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锻炼,直接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自主训练模式
(一)自主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训练中心有严格的入部规则和组织形式。课堂教学部属于中心设立的七个训练部之一,遵守中心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根据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入部考试、登记、入会、日常训练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
1入部规则
为强化学习动机,加强竞争意识,中心制定了严格的入部规则,学员需通过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部内学习。
课堂教学部的考试形式主要为面试,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段10-20分钟的中小学课段进行展示,由指导教师和部长共同评判,选择具备一定教师素质和培养潜力的学生,以期待他们能通过短期的、强化式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训练得到迅速提高。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也为其他同学进行示范,带动更多同学自主训练的热情。
在入部之初,每名学员需填写会员登记表,除基本信息外,登记表中还包括对学员教学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学员预期学习效果及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训练等的调查。课堂教学部结合学员的情况以及需求,制定自主训练计划,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组织形式
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社团组织,由外国语学院负责,并有专门教师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中心下设七个训练部,每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一人,负责本部门日常工作的开展,团结、带领本部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每个训练部还配有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员训练。
课堂教学部部长主要负责选拔学员、制定训练计划、组织活动,副部长主要负责学员考勤、日常管理、配合部长组织活动。每期学员25~30名,分为5~6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名,在自主训练和各项活动中监督和鼓励组员,以提高小组的合力。
为确保学员的学习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心制定了学员奖惩制度。
(二)自主训练内容
自主训练是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训练目的的活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后,需要做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将教学理论内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提高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训练教学技能。
自主训练内容主要面向初中英语教学,是根据教学法课程对教学技能的分类来划分的(见表一),是对教学法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自主训练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已经开设了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学生,重点训练学员的教学技能,弥补教学法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的不足,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常规教学技能
常规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训练而逐步形成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常规技能(冯展极,2006)。自主训练活动主要选择教案编写技能、说课技能和试卷分析技能等进行训练。训练在教学法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着力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深化学生技能的层次。如对教案编写技能的训练,首先训练三种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具体设定,以保证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教学时间能得到合理分配,解决学生在教案书写中常见的教学目标大而空、重点难点找不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训练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教学步骤中的体现,以避免教学目标与教学步骤脱节的问题。
2辅助教学技能辅助教学技能的运用能创设情境,带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英语。自主训练活动主要训练英文游戏辅助教学技能、英文歌曲辅助教学技能、简笔画辅助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技能等。如:组织英语教学游戏过程中,训练学生使教学任务与游戏任务基本吻合,教学任务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完成。
3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训练而逐步掌握的。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教态练习、课堂用语练习、板书设计技能、微课技能、语篇教学技能和语法教学技能。在自主训练中,语法教学技能是训练的重点及难点。在训练中,首先,指导教师对初中语法脉络进行初步梳理。第二,要求学生讲解中考英语试题,讲题时遵循三个原则:准确、清晰、透彻。最后,小组合作重点研讨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语法,选一项重点语法进行20分钟的教学展示。经过分层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法知识更加扎实、系统,语法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强化。
(三)自主训练方法与形式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所以,教学技能自主训练的方法以练为主,运用“三明治训练法”,即“训练-指导与反思-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训练中,以部长组织学员自主进行教学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辅导与学生自主训练有机结合。
1学生自主训练为主
自主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由部长负责组织活动、安排训练、考核评定等一系列活动。学员入部后,部长将学员进行分组。训练主要遵循“训练-指导与反思-训练”的过程:首先由学生展示对本次训练主题的理解和准备,多数以课段形式呈现;展示后,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之后,部长根据自主训练计划带领学员开展以竞赛为主的活动。
自主训练的另一个特点是指导教师和部长共同设计各个层次的任务,由部长带领学生进行训练。如在课堂用语的训练中,自主训练的任务主要包含5个层次:第一,确定需要掌握的基本课堂用语50条,这50条课堂用语由指导教师和部长共同确定,既能保证课堂用语的准确使用,又能控制难度,适合学生背诵;第二,由部长设计课堂用语竞赛,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也保证学生背诵的准确性;第三,由教师设计模拟课堂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将课堂用语应用到教学中提供实践机会;第四,部长将学员教学过程录像,学生当堂进行观摩,分析课堂用语使用方面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第五,针对问题集中的部分再次练习。经过部长带领的自主训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训练效果明显。
2教师指导为辅
在课堂教学部,学员的集中训练始终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教师在训练中起到辅助学员练习的作用。每次训练约1/4时间为教师指导时间,指导教师根据学员自主训练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方案。训练前,教师为学员指出训练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主训练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并适时给予学员一些评价;训练结束后,教师根据训练中学员的普遍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堂教学技能。
3其他实践活动为补充
英语教学法与中小学实际教学脱节,也是毕业生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部还组织中小学实地观摩、与中小学生联谊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达到的技能训练的要求和标准。
(四)自主训练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中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员结业成绩是将平时训练成绩与最终的考核成绩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在平时的自主训练中进行的。每次自主训练活动学员都会取得相应分数,依据学员的训练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或扣分,主要包含三种评价方式:指导教师点评、学员之间互评和学员自我评价。在这三种评价方式中,又以学员间互评和部长对学员的点评为主。这对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一种促进。指导教师的点评则是对学员提出的具体建议,以及对训练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的讲解,而学员的自我评价则是学员对于自身的认识,找出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节课学员获得的分数将在期末结业时汇总,与结业考试成绩一并计入结业成绩。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训练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训练全过程的检验。每学期训练结束后,将进行结业考核,考核内容一般为说课或微课,由教师评判。指导教师根据学员水平给出结业考试成绩。结业考试成绩(40%)与学员的平时成绩(60%)构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合格的学员可获得中心颁发的教学技能合格证书。
大庆师范学院实行“双轨双证制”,“双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两条轨道,“双证”即毕业证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两种证件。考核通过的学员可以领取该项目的单项训练合格证书,并继续参加其他项目的学习与训练。最终训练中心各项训练项目学习、考核均期满合格的学员,将获得大庆师范学院颁发的外国语学院职业技能训练等级证书。持职业技能训练合格证书可免考相应的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课考试科目。上述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与实践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晓燕.美国“高质量教师”引发的争议及启―――基于“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的立场[J].基础教育参考,2008(11):29-33.
[2]冯展极.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冯展极,李晓凤.教师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模式探究―――以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8): 83-85.
[4]李爱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色与启示―――以美国伊利诺大学(UIC)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J].教育科学,2009(6):79-84.
[5]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孟令坤.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行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4-55.
[7]潘绍兵.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6):78-81.
篇10
【关键词】 就业导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价值及具体形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诞生于20纪电视传媒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专业设定本身即以实践性艺术展现为旨归,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成果展示方式。与所有艺术类教学一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日常教学必须紧密地结合艺术实践,方能体现自身的学科特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和应用导向性。正如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教授指出的:“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 实践性是艺术教学的基本特性, 也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不二法门。”[1]
具体而言,艺术实践的价值体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之中。于教学主体而言,艺术实践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新兴演播形式尤其是全新节目类型的主持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相互结合;另一方面,艺术实践更能鞭策专业教师积极了解和掌握业内新兴专业实践形式和行业发展热点,做到以行业实际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于教学媒介而言,艺术实践对于新兴媒体,尤其是演播技术手段的关注,促成了教学硬件的更新换代,从技术手段上保证了播音主持教学的与时俱进。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艺术实践形式趋于多样化,如果以艺术实践的时空维度进行区分,我们可以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艺术实践形式分为教学环节内(校内)与教学环节外(校外)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后者则内涵更为广泛,包括短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参与比赛等(表1)。
二、就业导向对民办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的侧重,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集中开设了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文化产业创意管理在内的诸多艺术类专业。与公办院校不同,民办高校一方面缺乏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在社会认可度上,又无法与知名公办院校相抗衡。因而,如何体现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是摆在民办高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较于鼓励学生在学历上继续深造或在艺术技能上不断自我开掘,多数民办高校更倾向于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就业前景提前规划,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调整教学内容重心的主要指标。在此意义上,就业导向对于民办院校艺术专业的办学方向,对校内外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它集中体现了民办高校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在与就业实践接轨的层面上凸显出民办高校特色定位与办学优势。
具体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一所民办高校艺术系为例,就业导向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建立市场需求数据库,调整实践类教学方向
明确艺术实践的就业导向性,就应当在教学环节中时刻以就业市场的变化作为调整实践类教学方向的根本依据,在此意义上,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及时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就成为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即以近三年为一个分析周期,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并形成数据汇总,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图1)。
(二)有利于比照就业信息,体现就业实践对接性
对于就业数据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静态的、孤立的计算层面,而应在时间维度上对具体类别的就业需求进行动态性地比照分析,以期未雨绸缪地预测就业市场需求发展方向,在校外实践的促成机制中,体现就业需求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之间的对接性。
笔者所在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文化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类公司、文化传媒类公司三大类,在汇总三年内各类别就业人数的基础上,还应当比照各年度同类用人单位的就业数据发展趋势,进而得到更有前瞻性的分析结论(图2)。
在2012年以来的数据汇总中,该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因为社会一般认可度的限制,能够有机会进入广播电台等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并不占毕业生总量的绝对多数,而如少儿培训、广告传媒类公司则在就业市场中占有相对可观的比重。同时,通过比照分析近年主要就业方向,教育培训类、文化传媒类已逐渐成为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就职的新兴增长点,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系部在校内艺术实践中适当增加文案编辑、传媒策划方向的内容,并在课堂实践类环节中增加学生面对大众的讲授、灌输类口语表达等方面的练习比重。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所在系部就通过邀请业内人士开设传媒类讲座、增设课堂口语讲授环节,组织学生赴乡镇中小学支教等形式,以充分迎合就业数据所体现出的市场需求,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遵循就业规律,设立实践教学基地
就业导向对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指导价值还体现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设立上。在系统分析就业数据的前提下,艺术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应当在实践类型、实践方式等层面充分体现近年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学生赴专项基地艺术实践常规化、定期化,并以实践教学基地与校方双向考核的机制测评学生实践成绩。这样,在促进学生艺术实践积极性,树立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毕业生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可提升企业自身的知名度,进而在基地化艺术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三、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并参照本文选取的这一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实际,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意义,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改进应当在教学环节前充分考虑人才市场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环节中及时调整艺术实践形式,更要及时调整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硬件;在教学环节后充分运用就业契合度的衡量价值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节的实际展开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密切关注技术设备的就业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硬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声、台、形、表各方面的艺术技能外,还应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初步掌握基本的声像采集、编辑、加工等方面的设备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各级电视台、广播台以及网络流媒体的声像采集、编辑技术更新迅速,操作软件日新月异,这在客观上对教学培养与实际就业之间的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以接轨就业为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艺术专业更是如此。为此,民办高校艺术系部应设立专人定期统计就业市场中的设备操作技术性需求,在经费允许的基础上,以购买设备、软件升级等形式及时更新教学硬件。对于昂贵的大型设备,也可通过组织短期实习的形式对学生加以培训,以确保技术设备操作方面与就业市场相同步。
(二)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项赛事,形成“以赛促学”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形象消费特质,社会公众往往倾向于在建立对相关个人的形象辨识度之后,才开始进行艺术功底方面的认可。这在客观上使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面的人才首先应拥有展现自我形象的平台,才具备进一步展示自我艺术功底的机会;进而需要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展示平台,在步入就业市场之前先行形成自我形象的社会认可度。目前开办于国内的诸如“中国主持梦”主持人大赛、中央电台央广网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赢在创意”华语广播栏目大赛以及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等知名赛事,并不设置苛刻的报名条件,这就为民办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自由展现形象与才华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为此,专业教师可以将参与定期举办的大型赛事作为相关课程的常设教学环节,在赛前有针对性地选拔、训练相关学生,及时做好参赛准备,以参赛成绩作为衡量课程参与度的指标之一,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也可使获奖学生能够凭借赛事奖励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形成以参赛促进就业的教学实践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不同学龄,促成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赛事,最终形成大赛前集中选拔培训,赛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参赛促进教学――以赛促学的长效机制。
(三)拓宽艺术实践的涵盖面,培养复合型、宽口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针对目前就业市场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需求量的持续下降,以及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分流至文化产业、教育传媒等其他业务领域的客观现实(图2),民办高校在艺术实践方式以及课程设置上,应当秉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2],不断拓宽艺术实践的涵盖面,在幼儿教育、文化产业创意、微博营销、公关媒体等多个方面创造艺术实践机会,促进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在上述领域实用技能的养成,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与之相对应,民办高校还应在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并重的基本原则,避免类似“文化素质课少,学生知识面窄”[3]情况的发生,真正将培养复合型、宽口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