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主体;多媒体

阅读教学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仍然是一个给予的过程,即:教就是先生讲,学就是学生听,先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知识授受的关系,老师花了好大的精力,苦口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则昏昏欲睡,结果事倍功半。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火烧云》阅读教学可以从题目入手:①什么叫火烧云?认真默读课文,然后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②这句话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既然通,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同学们讨论后得到三种理由:a:为了点题;b:与这句中“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相照应;c:用烧给我们变化的感觉,动的感觉。只有一字之差,就有几种理由,可见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丰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这个教学片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对后面的内容,像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多、快的特点,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学课文,圈画词句,体会积累,再加以运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带路人。避免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老框框。可以说,更新观念,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倡与追求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超文本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3 孙双金.孙双金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一、设置有效情景,帮助产生共鸣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剖析之前,应该根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设定一个情景,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设置在这个情景当中,让学生在讨论这个情景的时候,能够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发现问题,并且根据这个问题与周围同学开展讨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将自己做出的课件进行播放,课件中也要穿插问题和情景,通过新型设备对学生感官造成刺激,让学生充满好奇,有欲望对文章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课堂讲授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这个故事的动画,让学生更快进入故事的氛围,从而了解故事讲了什么,这样才能刺激学生去阅读这篇故事。这种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小学生更容易建立阅读兴趣。教师准备课件中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维持在一个轻松愉快地环境中,设定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教师产生共鸣来共同解决问题。设置情景配合语音教学,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优秀的阅读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上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建立良好习惯,打好阅读基础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容易把重点放在字词学习上,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有效阅读,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小学生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起到的帮助,才能让小学生自主地去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通读文章,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学习识字辨音。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求小学生不仅有阅读的欲望,还要有主动探究文章深层意义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沉香救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将文章大意进行讲解,并且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通读全文找到这几个问题答案,这时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就会主动进行阅读。通读之后,让学生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假设如果自己是沉香会不会也会这么做。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必须精读这篇文章才能有解答,这就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了正确的阅读习惯,多进行几次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就能逐渐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教师配合学生,引导重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学生通读之后,告诉学生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一部分是精髓、哪一部分应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多读、精读、细读,从而做到有效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重点进行阅读。对于一些画龙点睛的部分,引导学生多次阅读,体会语句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借鉴的语句,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举一反三,借鉴和运用文章中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一些动作描写的语句段落,细节描写的语句段落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其精妙。只有让学生做到有重点的阅读精读文章才能让学生建立阅读的兴趣,阅读课程开展也会更加顺利。

四、建立阅读兴趣,顺利开展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我国在中考和高考当中都加入了大量文言文,然而,广大教师却总认为其是难中之难,普遍对其缺乏有效认知,无论是在课堂指导还是课后辅导,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在现行语文教学当中,又将文言文篇幅进行了扩大,已由以往的20%增长至40%,与此同时,难度也在同步增加。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初中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初中文言文教育水平,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言文学习之法。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的不足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人们实现交流与创作的有机载体,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掌握历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就当前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仍然存在多方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轻视引导性,注重诵读。在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当中,长久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课堂背诵为主的形式,尤其是一些经典文章,更是必须全篇背诵。

很多课文甚至是在讲课之前就要全篇对其进行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意境以及所阐述思想都没有充分体会,随着时间的加剧,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产生厌恶之感。新课标当中也对学生背诵做出了一定要求即优秀诗文背诵80 篇。笔者认为,诵读也要讲求方法,科学的诵读就在于追求情境,变枯燥之文为学生渴求之点,可以让学生甘之如饴的诵读才最佳。没有文化积累、性情陶冶的诵读,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其次,教学过程呆板,缺乏知识迁移。当前,许多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授课容易照搬课本、方式呆板,缺乏有效的知识迁移。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广大初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既可以课堂过渡到课外的,也可是中外结合的,总的来讲,就是哪种模式适合便采取何种模式。比如,在进行《天净沙 秋思》一文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天净沙”这个词牌名,而“秋思”才是文章真正题目。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对其它词牌名要有所掌握,比如《蝶恋花》、《菩萨蛮》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将知识窜连到一起,帮助学生系统性记忆。

此外,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的关键还在于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对学生而言,缺乏天生的亲近感,再加上教学方法的枯燥与机械,在双重影响之下,引发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及反感情绪。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的探讨

在文言文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学习文言文成为了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对于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措施,供以参考。

第一,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同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感。如前所述,古人所撰文章即为文言文,它是中华历史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也正是由于时代的间距,存在一定的沟通与理解问题,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与生俱来的畏惧之心,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产生了抗拒心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将学生与文言文学习情境相融合。对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在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笔者认为,我国历史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文化会发展甚至产生变形,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是无法改变的,初中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有效掌握古代文化在当前社会当中的变化及延伸结果,并结合当前广大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与事物,将这些文化相同点有意识向广大学生去完好呈现,如此便能使文言文显得更为贴切及生动,引发学生共鸣,克服古文学习恐惧心理。

第二,以说故事的手段来复述文言文。我们知道,古人所著文章即为文言文,它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差距是不难想象的,其也意味着文言文的学习之路的艰难。它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把握每个字词的意思,同时,也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只有双管齐下,方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便学生对全篇课文对其进行掌握。此外,在基于牢固掌握各字词的基础之上,有些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仍不能做到准确理解,进而根本无法有效掌握文言文。在此种情况之下,就可引入讲故事的手法,让学生自身尝试以故事手段来对课文进行复述,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掌握文言文。

第三,回归课本,更好引导学生准确掌握作品本身的价值。有效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结于书本之上,简单地说,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将其浸润至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当中。当前,就我国初中文言文选材来讲,大多部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名篇佳作,其良好的艺术性与科学的思想性滋养着我国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情操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功效,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将这些内容渗透至每个环节当中,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著名游记《小石潭记》之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自身对于游记类散文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在21世纪各类发展如火如荼的当前,语文教育究竟该走何种路线?现代学生是否应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长期以来,这些问题都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文言文对于培育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将学好文言文视为必须任务,同时,它也是全面提高文学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此相反,就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而言,其所占课时之长以及学习效率之低也都是客观事实,且在中考过程当中,文言文所占试卷比中也相当大,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其学习的效果缺乏一定的牢固性,因而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失分的关键点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是相当重要的,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还必须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文言文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国人整体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 俞萍蓉. 以读为线,虚实契合――例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诗意手法,[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年03期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素材整合

引言

与语文等课程相比,数学课程更具有严谨性与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试图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其学习效果。然而,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学习欲望。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完善,并将课外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阅读水平。本文从教学素材的角度出发,就素材整合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分析[1]。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取素材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重视数学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一般只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实际上,数学阅读能力与学生解题能力息息相关,只有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才能在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尽快明确题目想要考察的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将素材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择素材,让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2]。例如,学习与“加减法”有关的内容时,学生容易对数值较大的计算题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截取素材,让其感受一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提出一道题目“134-98=?”随后利用多媒体介绍素材内容:“如果你爸爸带着你一起去超市买生活用品,你们总共有134块钱,买了98块钱的东西,那么还剩下多少钱?该怎么计算才能最快算出答案呢?”此时,学生便能想到可以用100-98+34进行计算,这样很快就能算出还剩多少钱,以此激发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又如,学习与“小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超市各种物品价格的图片,并让学生看看图片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每个物品下面都有具体的价格,而且每种物品的价格都不一样。”教师继续引导:“没错,但是还有其他的信息,你们再仔细看看。”学生则会发现每种物品价格中间都有一个小数点,此时,教师则可以导入“小数”的内容进行教学。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内容等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当然,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丰富阅读素材,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根据教材内容整合素材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包括概念、公式等,还包括一些法则。然而,简单的死记硬背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与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探究教材,从而帮助其尽快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例如,学习“加减法、乘除法”等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背出运算定律,还应通过口头解释、动手操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运算定律的原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课外素材来阐述这些运算定律背后的意义,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预习或复习教材内容时要做到仔细、认真,将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并及时在课堂上提问,不能似懂非懂或者不懂装懂。如学习《平行与垂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直线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让学生找出这些直线有哪些共同点,此时,学生会发现两条相互平行的线永远不会有交点。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仔细回顾教材中的内容,并将存在疑问或者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有一位学生则提出了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课文中在介绍直线相互平行时,提到了一个前提,就是要求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是为什么,难道不同平面的就不可以吗?”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表扬与肯定,随后再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一些图片素材。图片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三维立体图形等,学生详细观察后会发现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也绝不会平行。通过阅读、提问,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学,但是数学语言的确具有严谨性与周密性,学习时容不得半点马虎。又如,学习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对平面图形并不陌生,从而也降低了学习难度。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通过前后翻页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的内容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内容进行联合阅读,找到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宏观上把握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仔细阅读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图形的具体变换过程,此时,学生会发现平行四边形两个角伸拉之后就可以变为长方形(正方形),换言之,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素材来帮助学生厘清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构建其数学框架,这样在阅读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到的知识也就更具有逻辑性与条理性,从而会渐渐形成知识体系。

三、紧贴时代气息挖掘素材

从教育角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在进行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适时更新教学素材,使素材体现时代的气息与特点,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体会,并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3]。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这部分内容时,众所周知,百分数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如酒瓶上的酒精含量,矿泉水瓶上的矿物质含量等,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到而已。为了能让学生注意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可以随机截取一段新闻素材:“2016年我国经济仍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7%,居民消费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经济增长则连续四年高于10%……”这样的新闻素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在新闻联播上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学生开始明白原来百分数在生活中是这样运用的,从而为其学好这个章节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篇6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7

一、加强课前预习,培养阅读意识

很对学生其实对阅读课并不是很重视,一般都是等老师在课上讲授课文时,才了解文章的内容,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之前,可以和学生说:“大家在冬天的时候,有没有看过一些人坐在路口卖东西呢?”学生很快回答:“有的,有位老伯伯在我们家街角那里卖冰糖葫芦。”这时老师便可以顺势问下去:“那么,你有观察他的形态和动作吗?”学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他的双手交叉袖口里面,驼着背,有时候会瑟瑟发抖。”老师点点头示意回答得不错,然后跟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不错,不过,你们见过早冬日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老师继续说:“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会在如此的寒冬里卖火柴吗?在她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时学生便很有兴趣地想听老师讲下去,老师便可以让学生提前去预习这篇文章,同时将文章中描述小女孩的形态、动作等的句子划出来,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描写。这样一来,改变了以往学生“两手空空”来听课的情况,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二、适当激励,促进发展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创新

在网络高速、便捷的信息时代,把语文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小学阅读作为小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撑便可凸显其教学的优越性。

一、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学资料进行检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利用网络及时呈现教学资料,依托形象直观的资源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文本中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的事物客观准确地显现出来。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从互联网、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咆哮而下”、“一泻千里”、“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等知识点时,查找了大量资料,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如今的生命垂危、逐渐消亡等画面,通过对比的形式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能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鸟岛》一课,在播放了一段鸟岛的画面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鸟岛的印象。在一幅幅画面的呈现中,学生感受到了鸟岛的鸟多、鸟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感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深刻领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接着教师再次呈现一幅鸟的色彩多的画面,画面中各种奇异色彩的鸟儿展翅翱翔。一个一个定格的画面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为学生观察鸟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为学生进行描写练笔奠定了良好的前提。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拼音、字、词、句、标点、段落、篇章等等可训练之处实在太多,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扎实落实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把握训练重点,引领学生对重难点在阅读中揣摩体会。而教学中仅凭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有时是很难实现训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帮助学生突破所学的重难点方面建构一个平台。 网络用于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保障,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效地弥补、突破了我们教学的瓶颈。例如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十九课《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个片段中,学生对于“飞过”、“穿过”、“越过”这样一些动词,因限于年龄和所学原因很难真正理解并体会其运用。为什么花丛是“飞过”、树林是“穿过”、小溪是“越过”?其中的动作可以互相替换吗?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画面:1、飞过花丛图;2、穿过树林图;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播放这三幅动态画面,引导学生选择填空。学生观看了形象直观的动画后很快就确定了三个动词的用法并准确表达出了这三个词之所以这样运用的原因,把对关键词语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起来。实践证明利用网络教学有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而阅读可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仅是靠教材中的文章进行阅读,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扩大阅读的范围,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内容繁杂乱

阅读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在精不在多”。但是现在小学拓展阅读中比较严重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阅读繁杂乱,内容不精。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在选择拓展阅读图书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一般都是卡通类书籍或者是故事性比较强的图书,只有很少的孩子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教学辅书籍或者是教育比较深的书籍,即使是选了辅助书籍也是因为应家长的要求。此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拓展阅读的质量。

2.阅读兴趣低

兴趣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阅读兴趣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提升,电视、电脑、家庭影院等进入到家庭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因为小学生年年龄比较小,自我约束能力比较低,不能正确分配课外时间,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网络游戏、电视节目上,不会主动的去进行拓展阅读。即便是有人去阅读,也大多是应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并不是真正的对其感兴趣,进而降低阅读质量。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改进措施

1.以问题出发进行拓展

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接触到的知识面也比较狭窄,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会对教材中的文章产生疑问,不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不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文章时,学生不理解“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两句话,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果四周都是黑洞洞的,那把胳膊伸直就不会碰到鼻子了啊,为什么会碰到鼻子而且还是接连碰到好几次?作者这样写对吗?”。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鲁迅先生的生活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相关的资料播放给学生们看,展开拓展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明白“碰壁”指的原来是鲁迅先生生活不如意,“黑洞洞”也不是指的自然环境的黑,而是当时社会背景的黑暗。通过难点开展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文章,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2.以兴趣出发进行拓展

小学生正是大量吸收知识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教材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文章时,当学生看到作者回老家结识到一位机智勇敢的少年,并且只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就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时,就会联想到自己与朋友结识的过程,进而产生共鸣。教师可以借由这一点来展开拓展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通过课文可以了解到作者与闰土的结识过程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在离别的时候两人是万分不舍。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两人后来有没有见面呢?想不想知道两人见面会是什么情况呢?”,学生就会积极响应教师,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故乡》,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描写两人见面的内容。通过阅读学生会对闰土的改变以及遭遇感到同情,同时也会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无奈之情。通过兴趣来开展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

3.以感情出发进行拓展

虽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但是这完全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感情,小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感情态度去对文章进行理解。而教材上的文章只有文字或者是图片,显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来开展拓展阅读教学,选择更多更丰富的资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文章时,只是通过教材文字的描述以及插图,学生完全想象不出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也就不能体会到圆明园遭到侵略者毁坏后那种爱国热情。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圆明园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到建筑的宏伟。圆明园越完美就越能体现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残暴,也就越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各种资料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圆明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情的变化,要求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搜集更多的资料。以感情为出发点开展拓展阅读,可以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而且通过查阅资料等还可以拓展知识面,促进学生不断前进。

结语:

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就是要正确认识现存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再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提升学生拓展阅读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语言积累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本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8-02

所谓生本,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根本。人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离不开阅读,阅读更是滋养小学儿童生命状态的土壤,所以阅读教学也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滋养他们的生命,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生本教育力图使学生主动的去认识和适应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自觉和热情,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之余体验到生命的和谐。

一、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误区

1.阅读教学缺少互动交流

书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需要与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而这种理解和感受不能仅满足于某种自己意会的程度。阅读教学需要多种方式的交流和互动活动,与同学的交流和与教师的平等对话都应该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不肯和老师交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下却十分活跃,也能说会道,只要一到课堂上,就会沉默寡言,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

2.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更加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有时候不太愿意配合老师,或者在老师提问问题的时候往往回答不到点儿上,课堂很难控制,往往会为此耽误很多的时间,老师为了赶课堂的进度,所以就不愿意跟学生互动,会按自己提前备好的方式去讲,整个课堂会因此而变得沉闷。或者导致教师只是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而缺乏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甚至是分组交流的机会,这样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比较低效。课堂如果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阅读阶段生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生本阅读的指导中,儿童兴趣的激发同样重要。生本阅读一定是在学生具备非常强烈的阅读兴趣这一基础之上开始的,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如何让阅读的兴趣得以保持和延续,让阅读行为成为日常行为,让阅读习惯逐渐成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生本阅读重在学生的生命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获得了与自己、同学以及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以多元的视角对课文内容进行独立的理解。小学阶段的生本阅读中自主阅读是指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学习经验等自主的选择阅读的方式,自主发现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对所阅读的内容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让他们有一个完整丰满的学习过程。小学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容易领会,不需要多议,也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远的,需要通过师生共同议论让学生领会的。学生是否领会思想感情,主要从朗读中反映出来。朗读的表情和语气反映理解课文的程度,反映领会思想感情的程度。有时要加上教师的范读、表情朗读来使学生感染。文章字里行间有深层的意思的,文章主题并未公开提出而要读者自己去揣摩的,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议论明白。例如寓言的寓意,讽刺文章的所向,笑话之所以好笑要弄明白。比如《坐井观天》。

2.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影响阅读,阅读习惯好的学生,阅读数量和质量要远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低年级时,开始指导他们使用字典认识字词。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资料。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中,“纳闷”一词就可以与“奇怪”作比较,既找出其相同点,又指出其差别。可以在本课的词语中比较,也可以与学过的词语作比较,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花点工夫把它找出来。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尤其是同义词以及具有褒贬义和感彩的词语,不比较很难说清。词语比较后,最好能结合着做些练习,如造句、填空有些句子也可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词语比较,实际上是在学习修辞,但是对小学生不讲修辞道理,要通过词语比较,让他们在实际上懂得词的色彩、感情,进一步学会运用。另外要启发、帮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读书兴趣。可选一些拼音读物,图文并茂的读物给学生阅读。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和学风,包括看书认真、爱护图书、注意保护视力、注意姿势等。对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尤其要注意选择,要照顾他们的兴趣,内容不要过深,而要生动活泼。

3.为学生创造和谐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部分,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将教学内容的形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目的。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语文阅读文本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载体,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读物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阅读范围有更广阔的提升,也可以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文章和自己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切身感悟文本,体味文本带来的真实情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学生在一进一出中获得广阔的资源,吸收文章的精华。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母语教学课堂,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生本阅读的指导策略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对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进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