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本分配贸易模式收入分配人力资本积累政府政策
一、人力资本分配和国际贸易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从人力资本分配的角度对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进行研究。
Clemenz(1995)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贸易模型,研究发现,高能力人才比重较高的国家在高能力人才生产率高的行业中占据比较优势,且国际贸易会引起高能力人才比重较低国家的福利损失。
Ishikawa(1996)假定两国人力资本分配相同,只有人口规模不同,发现大国出口技能密集型商品,且有技能劳动力和无技能劳动力都有向大国移民的动机。他的研究考虑了人力资本分配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但是没有考虑国与国之间人力资本分配的差异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Grossman&Maggi(2000)认为不只要素禀赋而且要素分配(特别是人力资本分配)在专业化和贸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建立了总的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的竞争性贸易模型,贸易模型反映了两国劳动力不同的人力资本分配状况。贸易模式预测的基础在于不同技术的性质假定:超模态性技术和子模态性技术,超模态性技术又称作互补性技术,子模态性技术又称作替代性技术。假定在两国家、两部门和两商品的模型中,两部门的技术均为超模态性,但是两部门中技术的互补程度不同,那么即使两国人力资本分配不同、技术类似的两国在自给自足状态下生产商品的数量之比将完全相同,并不存在比较优势,贸易也就因此不会发生;一旦一部门技术为子模态性,另一部门技术为超模态性,人力资本分配的不同就起作用。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分配更加多样化的国家在生产需要子模态性技术(替代性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上面具有比较优势,即劳动力相对异质的国家出口个人能力相对重要的产品,而劳动力相对同质的国家出口技术互补性较强的商品。
更进一步地,Grossman(2004)研究了非完美劳动契约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员工对公司产出的贡献在某些生产活动中可被精确测量,例如软件业、金融、法律部门,而有些活动中则不能,例如汽车制造业,那么最有能力的员工们选择收入最接近其贡献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分配更多样化的国家将出口个体贡献突出、崇尚非合作生产的产品,如软件产品、进口合作生产的产品,如汽车等。
Bougheas&Riezman(2005)建立了两国、两部门模型,每个国家有两个部门,初级产品部门产出的投入品是劳动力,高技术产品部门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两国的技术能力和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两国唯一不同是人力资本分配不同。他们指出,人力资本分配的不同,意味着两国自给自足状态下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即存在贸易机会。
假定两国的人力资本分配均值相同(意味着两国人力资本禀赋总量相同),方差不同,且累计分布函数只相交一次,那么常见的两种情形是,假定两国均偏好于初级产品,A国的人力资本分配方差更大,A国将出口高科技产品;假定两国均偏好于高科技产品,A国拥有较大的分配方差,A国将出口初级产品。他们的研究说明,贸易模式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人力资本分配的方差两种因素,单纯要素禀赋分配不同不足以确定贸易模式。
二、人力资本分配对贸易后收入分配和各国福利影响
除了从人力资本分配角度关注贸易基础与模式问题以外,人力资本分配对贸易后收入分配及贸易各国福利的影响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
1、人力资本分配对贸易后收入分配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贸易后两国间收入不平等的差距是增加还是下降取决于两国的贸易模式,但归根结底还是两国人力资本分配与偏好的状况。
Kremer&Maskin(1996)发现,不同技术水平的美国工人正日益分化,且低技术工人的工资呈绝对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就是美国人力资本的增加与人力资本分配的优化。
Atkinson(1997)认为,在美国和英国,技术与贸易共同造成了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和非技术工人的需求减少,使得工资差距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Grossman&Maggi(2000)研究了基于人力资本分配不同而产生的贸易后果。他们提出,人力资本更加多样化的国家会出口替代技术产品。贸易通过提高互补技术产品消费份额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本低于或等于关键水平的工人,不利于人力资本高于关键水平的工人,对于极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工人,若替代品消费份额很大则获益,反之,若替代品消费份额很小,则相反。总之,收入不平等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在人力资本分配顶端的人们得益或受损。
Grossman(2004)的研究发现,对于人力资本分配更为多样化的国家而言,国际贸易会加剧社会分化。在人力资本分配更为多样化的国家中,贸易会进一步促使高技术人才在他人代价的基础上获益,从而加深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在劳动力相对同质化的国家,情况则恰恰相反,贸易缩小了收入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Grossman&Maggi(2000)和 Grossman(2004)关于基于人力资本分配产生贸易活动的后果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Grossman&Maggi(2000)认为对于人力资本分配更加多样化的国家来讲,收入不平等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而Grossman(2004)则认为对于人力资本分配更为多样化的国家而言,国际贸易会加剧社会分化。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Grossman(2004)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由非完美劳动契约引致的贸易后果,而Grossman&Maggi(2000)只考虑到两国人力资本分配不同引起的贸易后果,并没有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因此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Bougheas&Riezman(2005)认为,人力资本分配决定了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贸易加剧出口高技术产品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减少出口初级产品国家的收入不平等。
Mamoon&Murshed(2008)的最新研究关注扩大的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的影响,主要考虑了人力资本存量是否缓和了这种影响效果。他们研究发现,随着贸易量的扩大,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初始水平的国家工资差距扩大的程度较轻。他们进一步指出,技能禀赋更均匀分布国家会较少的承担不利的收入分配后果。
2、人力资本分配对贸易后各国福利的影响
Grossman(2004)还发现,国民收入因在合作生产部门有能力个体数量的边际增加而扩大,而对于人力资本分配更加多样化的国家,贸易会进一步促进个体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导致国民收入下降且恶化收入分配。尽管非对称信息排除了一次性赔偿的可能性从而帕累托改进很难实现,但生产补贴或者税收还是有可能扭转这种生产扭曲的。
Bougheas&Riezman(2007)进一步指出,若贸易的受损方没有得到补偿,那么贸易会降低其社会福利,并加剧不平等状况;但是,若在实行贸易政策的同时,配以合适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那么贸易不仅可以改善一国的福利状况,而且会超过自给自足的状态,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
三、政府政策在改善贸易引发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中的作用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会是理论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
Janeba(1996)建立了两期、两部门、一个小国的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由个人选择是否投资于技能培训,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或者补贴技能投资的政策影响个人决策。研究发现,前者不鼓励技能投资,而后者尽管会导致较多的技能投资,但对于获得技能的人来说对该政策的偏好程度却在退化。若政府想最大化其社会福利,教育补贴最有效,则要求人们高度厌恶不平等且补贴的融资不造成太大的扭曲。
四、对文献研究的评述和展望
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并被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的宏观经济研究中。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大多数贸易往来是发生在技术和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并且此类贸易所涉及的商品要素密集度大多是相似的。这种研究扩展了贸易理论。
然而,更深入地从人力资本分配差异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尤为重要。
首先,正如Bougheas&Riezman(2007)所指出的,现有研究强调外生的人力资本分配基础上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分配、福利后果,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分配的内生性问题,考虑到内生性,可以假定有生活2期的行为人,第1期投资于技能积累,第2期生产、贸易和消费,技能投资依赖于他们对政府政策和贸易制度的预期,且人力资本积累有成本,在此假设下研究人力资本分配与国际贸易关系及贸易的收入分配和福利效果。
其次,第二个扩展考虑政府政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特别考虑再分配政策和教育补贴两种政策。现有研究关注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不平等关系,而忽略了政府政策的影响。
最后,第三个扩展是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人力资本分配与国际贸易关系。现有的基于人力资本分配研究国际贸易的成果,无一例外的都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分析(如Grossman(2004)和Bougheas&Riezman(2007)),缺乏经验支持。实证方面,代表人力资本分配的指标选取是难点,当然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本文系2009年度河南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课题编号:B202。)
【参考文献】
[1] Atkinson,A.B.Bringing income distribution in from the cold. Economic Journal,1997.
[2] Bougheas,S.&R. M. Riezman. Trade,human capital and inequality. CESifo Working Papers No.1475.
[3] Bougheas,S.&R. M. Raymond. Trad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3.
[4] Grossman,G.&G..Maggi, Diversity and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
[5] Grossman,G.The distribution of talent and the pattern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112.
[6] Janeba,E.Trade,income inequality,and government policies: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or education subsidies?NBER Working Paper No.7485.
[7] Ishikawa,J. Scale economies in factor supplies,international trade,and migr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 29.
[8] Kremer,Michael and Eric Maskin. Wage Inequality and Segregation by Skill. NBER.Working Paper No. 5718.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特点分析
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学习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时期的国际贸易一般的规律和发展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规律、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产生等等;第二,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学说和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地区保护贸易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几个角度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自由贸易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对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绝对成本理论有基础的了解和把握;地区保护贸易理论则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让学生对产业生命周期、国际分工和国家竞争理论有足够的了解;第三,学习国际贸易政策和方针,自由贸易区、保护贸易区以及关税壁垒、关税政策和鼓励出口等理论知识进行基础学习;第四,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的贸易现象这部分主要是从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
在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中,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国际贸易基本的理论和原则、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等等。
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国际贸易涉及到的理论非常繁杂,涉猎面非常广,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很多基本概念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在实际中又缺乏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的话,那么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国际贸易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学之后的第二学期,这个时候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的知识是非常少的,加之学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全面兼顾,这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其次,国际贸易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经贸现实。目前,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上都没有创新之处,教材编写者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在书中直接应用其他学者的理论,并采取被理论界和专家学者们都认同的观点,很多教材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剖析地非常浅显,举例来说,管理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很多书中涉猎很少,但是这两种政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贸易政策形势。在介绍关税税率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国家贸易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协定税率,而这种税率早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应用。
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则难以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和国际贸易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多是以讲授为主的,也就是教师一味地将,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空间,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把握不深,如果仅仅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难深入了解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贸易问题的解决。
三、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进行区别教学,明确划分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国际贸易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职院校分给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课时是比较少的,教师不可能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的介绍到,让重点章节和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等内容是学习和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室可以适当延长课时,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非重点章节,教师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概况即可。
其次,要进行综合知识点的教学,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态势。国际贸易理论本身枯燥晦涩,教材编写一般落后于实践前沿,如果教师教学时还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国际贸易最新发展状态,并将之扩充到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之中去,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国际贸易的最新现象。在引入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最近一年世界国际贸易和本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
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的反思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以现实热点经贸问题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客体,引导学生去启发式思考和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法开展之前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导,避免案例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要讲解的案例和相关要求,给学生大概一周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反思和质疑。比如说在解释反倾销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结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
其次是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国际经贸重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向学生进行专门的论证和阐述。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某一部分内容开展,比如说绿色贸易壁垒和中美贸易摩擦等等。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应该把握高职学生特色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特色,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克服高职国贸教学的缺陷,大力创新,促进高职学生快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笔者通过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转变了课堂氛围枯燥的僵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大大改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获得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
篇3
【关键词】国际货物运输 保险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6-01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6420.6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运输与保险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际贸易同运输和保险密切相关,一方面,运输和保险为国际贸易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并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又要求运输与保险不断改进技术、增加服务项目和提高服务质量。为此,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充分了解和学习国际运输与保险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国际贸易的实际业务中去,充分发挥它们对国际货物贸易的安全运输和风险保障作用,以保障国际贸易业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指导实践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强调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加强对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努力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中的国际惯例与国际法律、法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将其发展变化和最新动态及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法律、法规是调节托运人和承运人以及爱他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的准绳;一些重要的国际货物运输方面的惯例,是实践中承运人和托运人完成国际运输各个环节的游戏规则,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在实际业务中就会到处碰壁。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指导实践,要注重对于相关重要国际法律、法规以及惯例的讲解,力求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重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惯例,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动脑、动手能力。
二、注重案例教学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如果讲得过细,讲得时间过长,那么容易形成学生参与到课程中间的时间过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死记硬背,效率不高。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并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选取有代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调动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各自的对于案例的见解,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案例教学中,根据案例所包含的知识面,我们可以把案例分为知识点案例和综合性案例。通过精短的知识点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对于课堂气氛起到调节作用;综合性案例包含了较多的知识点,这类案例能够综合考查学生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案例往往比较复杂,需要教师选取质量较高的经典案例,同时拥有较高的掌控能力,对整个过程进行精心组织与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授课内容的精与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方面的知识急剧更新。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最新的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知识及其运行规则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充分备课,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同时还要通过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业内人士、互联网、期刊和最新出版的专业书籍,对授课内容进行不断更新。
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和实务,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将基本理论、实务操作以及授课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机组合,提高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吸收和领悟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精心制作授课课件,利用各种相关图片、视频以及环节、顺序清楚的流程图,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也避免了课程教学的枯燥;通过一些相关网站不断对于一些重要数据和教材中的陈旧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就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与专业人士交流、查阅最新的专业书籍理清头绪。
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缩短讲解时间,延长学生参与的时间,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参与到操作、讨论中去,通过一些情景的涉及,让学生在表演、辩论和演讲中开展学习,从而提高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给学生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通过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回答,授课老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所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另外,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不光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过程,教会学生自主探索世界,形成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高美玲.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2(8)
篇4
姓名:XXX
(女,23岁,本科学历,2年以上工作经验)
婚姻状况: 未婚
民族: 汉
参加工作时间: 2006-06
身高: 170
现居住地: 石家庄市
户口所在地: 石家庄市
联系电话:0311-88888888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兼职
期望工作地点: 石家庄市
期望从事行业: 其他,房地产开发/建筑与工程,旅游/酒店/餐饮服务
期望从事职业: 经理助理/秘书/文员,前台/总机/接待,销售代表/客户经理,客户服务经理/客户服务主管,大堂经理/副理
到岗时间: 1周以内
期望月薪: 2000元-2999元 (税前)
教育经历
毕业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 2006-04至 2009-04
专 业: 经济学 学历: 本科
专业描述:
本专业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
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
职位名称: 前台接待 工作时间 : 2006-03至2009-03
工作描述: 我在此单位主要工作是接待来酒店的团队或散客,为其分配房间,转房态,办理散客或团队客人的入住工作。还负责客服中心的工作。处理一些客人的投诉。为客人订火车票,飞机票,打印,复印,收发传真,装订。接转内外线电话,处理客人的电话问询,和客人的投诉等等。
期间担任过总机,商务中心和前台接待的工作,并负责总机的英语培训工作。
负责酒店大堂管理工作,处理客人投诉,监督管理前台工作及大堂卫生情况,
自我评价
性格开朗大方,沟通能力良好,为人真诚,处事较为灵活,学习能力及其适应能力较强,能较快的熟悉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
篇5
2.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3.汉语言文学: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4.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适应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了解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和发展现状,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
篇6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立明晰的人才培养标准,合理定位人才的培养结构。职业教育真正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技能的人才,这些学生将来都要到外贸企业和海关单位从事工作。作为要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首先应该具备较强的英语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更好地阅读相关的文献,并且能够从事一定的对外沟通交流工作,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国际国际贸易的特点,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同时,作为外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国际贸易管理和国际贸易准则,能够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贸易准则,开展对外贸易。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针对行业发展特点和要求开展课程教学。因此,岗位和人才目标定位一定要明晰,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围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特点,并多渠道搜集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制定人才评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够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还应该提升他们的外贸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
2优化课程安排,突出专业技能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在明确人才培养标准的前提下,应该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对现有的高职课程进行优化和组合,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此,应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压缩和补充,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又和当前的外贸环境和行业相距较远的课程进行压缩甚至淘汰,同时及时的补充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现状以及国际贸易实际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加新鲜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能够与国际贸易的实际相统一,让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另外,针对国际贸易行业的特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增设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了解国际贸易的准则,不断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应该遵循的流程,提高他们的操作应用能力,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优化,确立合理科学的比例,增加实训课程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国际贸易专业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现状。将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作为核心课程,同时补充贸易实务平台软件系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内容,积极拓展校外实习教学实践
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训和实习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熟练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教学中一方面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室参加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开拓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展校外实习教学内容。学校建立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采购安装外贸、单证系统、国际贸易模拟练习系统、报关实训系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等一系列的实验应用软件,让学生能够在综合国际贸易实训室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不断熟练国际贸易的相关流程,提升他们的实践和感悟能力。同时,积极拓展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到相关的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体验熟悉各种使技术设备,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场地,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业务流程,充实实践教学经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企业也需要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且能够招聘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4强化外语沟通能力,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改革与建设精神,参考国内外一些高校课程建设现状,立足本校实际,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拟对国际贸易学课程加以改革。一是基于我国“入世”前签订的各种过渡期条款的陆续到期,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涌现出新的国际贸易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因而,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都需做出调整。因此,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是国际形势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二是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的课程,而我校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中却没有相关的实验环节,学生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解,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如通过外贸实务模拟系统、国际金融等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国际惯例和相关法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独立学院,它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目前,我校几个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差异性。而我校不同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使用同一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要求上也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差异,各专业基本上都采用单一的课堂讲解和期未同一试卷考核方法。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不同专业的在此课堂的教学出现雷同现象,对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反映很大。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来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国际贸易问题;更不能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对国际贸易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上,对进出口业务流程很模糊,对案例分析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学期结束,学生反映不知学了什么知识,理论学了也不知有什么用途,对实务甚是不了解。
3、学校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①滞后性。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科学技术与信息飞速发展,新理论、新名词不断涌现。但许多独立学院因经费或其他原因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及时编入或更新内容,致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出现陈旧性与滞后性;②教材形式单一、枯燥。现在我校通用的教材还基本上以教科书为主,这种单一的纸上教育让学生感到很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学生从教材中接受的大多是间接经验和现成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是极为不利的。即便有些教师拓展课外知识,但是有些学生认为教材上没有的,考试也不会考,所以不愿积极思考,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4、学科之间重复内容太多。例如,《国际贸易学》前几章节讲国际贸易模型,《服务贸易学》前几章节还是讲国际贸易模型;《服务贸易学》、《国际贸易学》中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章节,在《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全都有体现,这就造成资源浪费。
三、改革措施
1、建立特色立体化教材。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促进教学改革。除了纸质教科书,可配套音像、电子、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出版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加强国际贸易学教材建设。在教材编写方面突出“新、实、特”三个字,编写有水平、有特色的国际贸易学教材。同时,还要吸收国际贸易学最新发展的前沿理论,毕竟独立院校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他们需要了解前沿理论,更讲究实用性。
2、考试形式多样化。为克服少数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考前猛突击,死记硬背60分的不良现象,考试形式可多样化,除闭卷、开卷考试外,口试也可检测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案例分析报告能检测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对学生今后的论文写作以及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3、因材施教,开设重点不一的系列国际贸易学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明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用教学大纲界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如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实务方面的模拟操作;物流专业的学生在了解基本理论前提下加大实务的教学,让学生多掌握一门技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要选择不同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对各专业的考核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和侧重点。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考核办法,理论考试占一半,实务模拟考试占一半分值;而物流专业的学生,可采用开放式多样化的考核办法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①建立产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由学生参加不定式的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知识,提高其能力,这一方式更能适应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国际贸易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环节,适当地将课堂转移到实地进行现场教学。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深化学生所学技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缩短学校、学生与社会、企业的距离;同时,企业可以参加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毕业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解决本身的技术问题。因此,教师着力围绕专业组织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这个基地应当由企业所提供的设备工艺先进、实验资源完备、有利于发挥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场所。企业与学校定期商讨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可为学生提供部分岗位,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5精简上课的内容,加大学科之间的协调。针对国际贸易学、服务贸易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等重复的内容,各学科教师要不定期地商讨教材的处理,比如国际贸易模型主要由国际贸易学教师讲解,服务贸易教师可加大对其他方面的讲解,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的知识可由世界贸易组织教师传授,这样一方面精简了上课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非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能力,进而使其成为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丽萍.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改基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篇8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国际贸易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7301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与措施,掌握对国际贸易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系统分析国际贸易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继续从事有关研究和实际工作积累知识、奠定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整个专业体系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理论课的教学对任课老师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挑战,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单纯的由老师进行“灌输式”讲授,不仅枯燥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较差。为适应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教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其运用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抽象性较强,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学习,学习内容仅限于课堂上教师讲述的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质疑、思考的能力和精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少有学生自己课下找资料来拓展知识面,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相应的课程学分。
2.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法,师生对话交流的机会很少,信息呈现单向传递的状态,学生主要精力放在了记录、整理课堂笔记上;教师在教学中理论内容较多,联系实际内容较少,甚至有些教师授课的时候照本宣科,只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结合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科发展的前沿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学生缺乏兴趣。
2.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探讨比较匮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因而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不断的交往互动,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核心在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互动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绝对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将互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师互动问题的选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后续引导等各方面都需要精心准备。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首先应详细讲解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重点难点,考虑到学生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应结合相关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热点案例进行研究思考。如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如何开拓国际市场、中美贸易逆差等问题,要求同学在课下认真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踊跃发言,从多个角度分析讨论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为避免出现“搭便车”现象,每组人数不超过8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对于讨论的问题,至少提前一周公布,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要
求每组学生做出PPT课件。讨论时,每组给予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对本组成员进行提问,且有专人记录问题。在每次互动交流之后,教师应进行点评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收获,对讨论中的不足进行修正补充。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将讨论课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实际应用为根本,实现理论教学与现实探讨相结合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之一是向社会输送国际贸易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养成关注并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以及外贸形势的习惯,具备全球化思维的习惯。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所选用的国际贸易理论教材,其编写往往偏向概念化,内容滞后于现实,如果在该课程教学中只依靠教材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应用,更不利于学生全球化思维的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密切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引导学生要广泛地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经常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向,捕捉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动向。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弥补课本知识滞后的缺点,也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现实探讨结合起来。
3.3提倡自由平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往往被认为是权威,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看法,自己的思想受到束缚,缺乏创造性。而现代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内心更渴望以平等的地位与教师同学分享知识、平等交流,且在这一过程中,思想火花更容易碰撞产生。因此,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自由平等的观念与学生进行交流、传递知识、互补不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创造性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欠缺,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集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作为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绝不仅仅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考更高的分数,其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所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充分能动性和综合学习能力的人才。主要改变体现为以下几点:(1)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角色,学生是每一堂课的主体,学生要为每一堂课的学习做充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提高;(2)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在课堂上更好地发言,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围绕研究的问题相互探讨、相互沟通,各自的思想观点互相碰撞,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3)重视学生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好的研究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地方应用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振娜.国际贸易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2,(12).
篇9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技能,提高专业能力。这门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的就业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重视技能操作和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又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正是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
一、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依托,通过该平台学生们能很快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交易磋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中的货、款与业务的运作过程;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大,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采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其思路围绕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现实的外贸实务流程环境,拓展传统实验的空间。
(一)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在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具体环节和资金流、业务流的流向,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中,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交易主体,真正体验进出口贸易的乐趣与风险。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出口贸易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把握。
(三)通过模拟外贸情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创设了近乎完善的外贸情境,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要求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的贸易环境。通过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每个学生都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及银行的日常工作,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及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使自己更好地融人到国际贸易的仿真环境中去,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即将进人社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诸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听说等各专业主干课程都是其基础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但由于学生在以上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程度不同,特别是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少数小语种同学),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二)模拟环境具有局限性
通过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运用,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办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检验等部门,在实验室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模拟软件仅安装在实验室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很难得到练习,模拟软件在课外难以发挥作用。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模拟课程的考核,通常依据以下两个指标:一是学生操作的业务数量或完成的业务流程步骤,二是看学生的财务状况是盈利还是亏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完成业务,而不注重业务过程中单据的填写,造成单据填写内容简单,单据得分低,导致整笔业务得分较低。还有部分学生只顾埋头交易,忽视了模拟交易的财务状况,造成交易的中间环节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断。
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改进方案
(一)抓基础、重实践
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加大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课程,可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模仿外贸公司的情境,加深学生们对外贸情境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码头、仓库等,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二)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通过“开放式”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除在上课时间开放外,也应安排一定的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还可将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和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安装在校园网中,学生只要在校园里就可以在任何时间进人到校园网中进行实验,这种开放式的实验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篇10
金融数学专业简介 金融数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数学与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初步掌握使用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进行经济、金融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解决公司财务管理,证券组合分析,投资项目评估,保险精算等金融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能力。
金融数学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并接受严格数理金融思维训练,具备运用数学金融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严格科学思维训练,能凭借坚实的数学基础和金融基础,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部门从事经济分析、经济建模、金融产品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
这门新兴的学科同样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现在存在着全球性高素质金融数学家的短缺,因此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投资银行工作,或者进行商品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钢铁公司、矿业公司及国际大公司)处理商品价格风险及外汇风险数据分析师、管理培训生、数据分析经理、金融工程师、交易员、软件工程师、分析师、数据分析专员、精算师、产品经理、期货交易员、软件测试工程师等。绝大部分的金融数学家为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工作。
金融数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投资银行工作,或者进行商品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钢铁公司、矿业公司及国际大公司)处理商品价格风险及外汇风险。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新能源;
4、计算机软件;
5、外包服务;
6、其他行业;
7、保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