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9 18:0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的好处

篇1

关键词:贸易发展 中国创造 自主研发 技术创新

中国是一个人口和资源大国,在数年之前,数量庞大的13亿人口总量和并不发达的产业技术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十分廉价,以产品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的主要方式。因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也成为了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名词。

无可否认,“Made in China”曾给中国带来了诸多的好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种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为代表的简单、粗放型的加工贸易,显然满足不了现今经济“又好又快”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要求。2001年,随着中国的成功入世,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也成了中国保持经济增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也促进着技术革新,因此,其所引发的产业革命也势在必然。

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刺激着中国产业技术的不断变革。在对外贸易技术引进中,这种模式多以:引进他国先进技术模仿别国技术(不包括核心技术)技术应用于产业制成工业制成品低价出口到别国,简单引进模仿为主。而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渐成熟,中国的技术引进也逐渐从模仿变成了引进吸收创新的过程。

以吉利汽车的发展为例。汽车引擎技术是汽车生产的关键,早期吉利引擎基本依赖进口,当时一汽将引擎价格不断提高,并决定取消对吉利汽车的售后服务。吉利决定利用从一汽购入的丰田引擎作参考,自行研发引擎。在经过借鉴德系、日系的汽车引擎并加上自主创新元素后,吉利具有完全知识、技术产权的“吉利日美”下线,标志着吉利自主研发发动机的成功。吉利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诠释了我国对外贸易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贸易伙伴的增多、贸易总量的提高,无不对带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发展有极大帮助。

从1980到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初期的以初级产品为主到如今的以出口机电产品、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为主。(见下表)

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技术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三个环节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和技术的再创新。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创新具体表现为: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企业努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技术优势的培育来增强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通过国际技术的外溢,给各个国家和企业相互启发的机会,吸收信息,引发创新;国际贸易和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可以促使技术创新,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的科研成本;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着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则会引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索洛(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一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都指出了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中国的技术发展之路也是与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从一开始的简单粗放型“拿来主义”到后来的渐渐模仿,到最后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正向着“中国创造Create in China”一步步坚定的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年鉴[M].北京:海关出版社,2010

[2]张易.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J].海峡科学,2011,(11)

[3]刘重力,刘德江.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2)

篇2

关键词:亚太经济;格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集团化以及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亚太各国正在进行相应的探索,力图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合作道路。对于亚太地区的国家,不可能形成欧共体或者北美自由贸易形式的区域化或者集团化经济形式,针对亚太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次区域、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亚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现实路径,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方向。对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已经形成了特殊的经济格局,本文对亚太经济的格局进行分析,并且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进行探讨,提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

一、当前亚太经济新格局

(一)亚太经济的格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东盟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的崛、美国先后将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向亚太地区进行调整,促使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而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对国际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出现,更进一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向东转移,使得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的地位越发重要。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从2011年的数据统计来看,亚太地区的GDP总额排名在前三位的是美国、中国以及日本;从对外贸易的总额以及FDI总额来看,除亚洲四小龙是由于其特征导致的排名比较靠前,其余国家的GDP基本是一致的;从国家的人均GDP角度来看,排名在前三的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由此可以表明,在亚太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以及规模的差异比较大,其中,美国是处于超强地位的,是亚太地区经济规模最大、发达程度最高的经济提。其次是日本、加拿大以及亚洲四小龙,它们也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经济体,根据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属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此外,亚太地区还有一批新兴的经济体,比如俄罗斯、东盟、墨西哥等,还具有经济规模比较小、发展层次比较低的经济体。总体而言,亚太地区是一个美国、中国以及日本三个超级大国主导、其他经济体共同增长的多元化增长极。

(二)亚太经济发展格局下加强两岸贸易合作的必要性

在亚太经济发展的格局下,加强两岸的经济贸易合作的,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亚太新格局的形成,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两岸贸易合作是当前经济贸易过程中的必要活动。

首先,从国际形势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一体化背景下,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亚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大陆而言,想要实现成为亚太或东亚区域经济中心的目标,加强两岸四地之间的合作是一个核心的措施。在亚太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展两岸次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是经济繁荣的需求,也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实现全球以及亚太战略的重要环节。其次,从国内形势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逐渐增多,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从今年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来看,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顺差来源地以及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台湾也是我国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在新的亚太经济格局下,我国要加强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往来,对于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及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亚太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在亚太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

1.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已经不再适用于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在多年的对外贸易过程中,我国的出口商品一般都是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仍然是占了一半左右。一些加工深度较高的产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仍然处于技术比较落后、质量档次不高的状态,对于出口效益的提高以及竞争力的提升都有严重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应该向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方向发展。

2.亚太地区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大。随着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各国的竞争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导产品是手工品,近年来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还存在一些问题,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降低。

3.我国的基础建设速度相比于经济建设速度显得滞后。我国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导致增长结构出现了裂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我国的投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二)亚太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

亚太格局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调整,但其有利影响还是占重要地位。

1.亚太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机会。亚太离去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具有悠久的贸易传统,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源都是不完全的,为了促进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加强对外贸易的力度,从其他国家获得本国的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十分迅速。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流量在逐渐增加,说明亚太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2.亚太地区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日本的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都是以贸易为主要特色的。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济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近年来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离不开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这一前提。

3.中国的市场潜力较大,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就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对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对我国的了解逐渐加深,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经济需求,对很多国家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新引力,就当前我国的外资投资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经济贸易之间的往来十分频繁,也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自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规模更是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仅次于美国,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第二,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商品多数以手工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层次较低,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我国的产品质量层次有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增加,现代的出口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比如钢铁、汽车、船舶等,逐渐成为我国新的出口产业。第三,在外贸经营主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最大,国有企业的进出口额相对较小。在我国经济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增长速度要快。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为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中的地位逐渐加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大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平稳发展。

1.克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这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政府应该要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鼓励企业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也应该要不断加强产品的附加值的提升,扩大出口规模,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克服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带来的影响。

2.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贸易摩擦进行积极应对。首先,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反倾销、饭补贴的措施,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起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还应该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地应对,提高应对交易摩擦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及技术标准的认证工作。加强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标准的认证,主要是为了规避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应该要不断增加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影响力。

3.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人力资源是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要素,积极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于各种风险的规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应该要加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对外贸易管理能力以及商务能力,为企业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强贸易人才对各种法律法规的了解,便于在贸易出现争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贸易风险的影响。

4.对出口商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出口商品是贸易过程的载体,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商品层次较低,是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首先,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应该培育一批战略性出口产品,促进我国产品的性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要给予企业更高的待遇。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待遇较高,导致外资企业一直占对外贸易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对外贸易比重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给予我国的企业同等的待遇以及激励,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和谐、公平的环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5.加强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主导行业,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应该要从服务贸易的发展着手,在巩固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强对服务行业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旅游、建筑、运输等服务业的出口,放宽对服务行业的限制,比如放宽对服务外包、金融行业等方面的限制,提高服务也的整体素质以及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需要从具有优势的建筑、运输、旅游等行业着手,然后拓展到其他行业中去。我国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服务行业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要积极鼓励企业进行相应的创新,分析世界经济市场中对服务市场的需求情况,并且将服务市场进行细化,开拓服务市场,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引入更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素质。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实现服务贸易的转型,就需要加强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为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贸易形势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亚太地区新的经济以及形势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在此基础上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腾飞,更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培养优秀的人才、加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等。

参考文献:

[1]汪拓.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J].中国集体经济,2013(01).

[2]王春玉,姚金琢.亚太经济新格局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财贸研究,1995(02).

[3]郭志娇.浅析绿色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辽宁财专学报,2004(01).

篇3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

电子商务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运营者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第一,电力商务公司逐步取代以前的中间商,颠覆了以前的国家贸易第三方机构。电子商务时期,因为计算机技术在全球经贸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个体组织具有在专业方面的卓越技术,所以产生了诸多的向全世界经贸市场提供商品与服务的“虚拟”单位。电子虚拟单位作为第三方组织替代以前的对外贸易,和每一家贸易企业协作,依托当代计算机技术,来解决顾客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要,顺应对外贸易竞争条件的变动,给进出口贸易公司带来资源互享、分工合作、利益共赢的好处,颠覆了国际贸易第三方单位的方式与效能,实现了对外贸易公司难以达成的市场效能,让国内进出口贸易运营主体的战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次,电力商务公司大量出现,中介类对外贸易企业逐步退出市场。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应用观念落后

尽管有部分具有先进运营思想的进出口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引入了电子商务,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是依旧有占很大比重的小规模外贸公司对电力商务推动公司总体经营发展的功能的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构建电子商务程序或者程序依旧是不全面的,已构建的电子商务程序也仅以构建公司本身的官网为主,在页面上展示公司的各类商品信息与资源,利用互联网媒介把其介绍给更多的顾客,较少建设与国际专业互联网平台相对应的工程,此种位于初始时期的电子商务还应当进一步发展。

(二)电子商务应用内容狭窄、成效不显著

当前大部分对外贸易公司电子商务运用大多体现在在线查询、在线消息等方面,尽管已认识到依托第三方在线交易平台开拓市场的必要性,可是在实际资金投入和运作成效方面,不同公司间,依旧有很大不同。另外,不同公司在生产类型、运营形式和地区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也妨碍到企业电子商务在供应链整合、在线结算、分销途径等方面的运用,可是在公司运营管理方面的运用,比如ERP的实行等,和规模较大的公司比较,小类型公司差异更显著。当前大部分小规模公司仅是把电子商务视为一个销售平台进行运用,在公司平常生产、治理、经营过程中的高端运用很少。依据有关资料,当前从根本上达成电子商务高端运用的公司在我国一千多万小规模公司中所占比重还不及百分之十。

(三)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不健全

在电子商务发展条件层面,国内对外贸易公司电子商务发展的软件机制与硬件机制都不完善,不但硬件条件和经济水平高的国家比较有差异,软件条件也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妨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公司尤其是小规模公司资本匮乏,筹资途径不顺畅,已是普遍难题。可是在电子商务运用中,通常对硬件的投资占很大比重,对软件的投资少很多,如此情况下,不但占据了公司诸多的流动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硬件设施功能的发挥。其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妨碍了公司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对外贸易领域,不但缺少懂得网站开发的技术类人员,也缺少具有电脑知识、英语知识、国际销售、商品检验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三、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一)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理念与应用措施

公司应当深化对电子商务有意功能的认识,电子商务并不是单单限定于配置电脑亦或有关设施、连上网络、在淘宝网上注册下、亦或研发一个应用程序就称得上是电商企业了。电子商务不单单为公司提供销售服务,并且还可以在产品储存、管控、筹资、技术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其的重点依旧是管理,是把计算机技术和公司管理融合在一起。公司管理人员唯有全面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对公司管理、运行形式的有益影响,才有可能做出电子商务运用发展的准确决断,另外联系本身需要,拓展应用范畴;全面发挥电子商务在公司境外市场开拓中的功能。

(二)转变外贸企业的管理模式

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公司在运营方面实现流程化、合理化与先进化。要改变当前国内对外贸易公司管理依旧是采用经验管理方式的现实状况,公司应当提升管理时得到消息的准确性、快速性、全面性,统一与整合信息加工处置的方式,对外贸易公司的财务管控、人事管控、业务管控等体系均应该尽早达成电子化管理,进而才可以顺应与推动电子商务与公司的发展[1]。公司可在管理方面、机制方面、技术方面探索不同程度的革新,比如自行开发ERP程序,能够为公司节约数额巨大的购置开支。

篇4

关键词:新货币现象 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对“新货币现象”的认识

金融理论认为,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应该保持一致,对内价值是对外价值的基础;而通货膨胀率与本币汇率的变动方向应该是互逆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上升,本币汇率应该下降。然而,近年来,人民币却出现了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同时并存的“新货币现象”。

(一)人民币对外升值趋势解读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脚步开始加快。人民币年平率汇率从2005年的8.1917人民币/1美元持续上升至2011年的6.4588人民币/1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21.15%。其中,2011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上年升值5.1%,2011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创下历史新高,收盘价为6.3009人民币/1美元。可以说,人民币兑换美元升值已经成为一个经常性现象。

从金融理论上来看,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给、总需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落差,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和巨额外汇储备,以及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等等。这些影响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因素在短时期内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如美国经济仍存在下滑趋势而我国经济依旧保持增长态势。因此可以认为,人民币对外升值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

(二)人民币对内贬值趋势解读

然而,人民币对内价值却未与对外价值保持一致。在人民币对外持续升值的同时,人民币对内却呈现出不断贬值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2008年全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9%,当年个别月份甚至高达8%,同年经济增长速率创下新高,达到14.2%。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货膨胀现象以及过热的经济增长形式,政府采取了相对应的紧缩货币政策,不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6月份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度高达17.5%。随着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年经济增长率下滑至9.6%,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相对于上一年度下降32.4%。但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并未在很大程度缓解通货膨胀的局面,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正增长,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几乎回到2008年的水平,通货膨胀现象依旧严重。

金融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本币升值来缓解通货膨胀现象,这在实践中它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升值的预期以及预期的不断实现导致国际资本快速流入,货币供应量被动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物价上涨。因此,人民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也将持续对内升值的趋势。

“新货币现象”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新货币现象”下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双刃剑效果

近年来,人民币出现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新货币现象”不仅与金融理论相违背,而且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双重的影响。

总体来说,“新货币现象”一方面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强,这意味着我国进口能力和对外投资能力的提高。从表2 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总额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在2009年以前,我国进口贸易增长速度并未超过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我国贸易始终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2009年,我国首次出现贸易顺差下降,进口贸易增长大于出口贸易增长。同时,由于人民币对外升值,使得我国对外投资的成本下降,提高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2009年在各项经济数据大部分出现负增长的形式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依旧保持良好的正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对外直接投资565.3亿美元。

另一方面“新货币现象”使得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购买力下降,这将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我国传统的贸易优势进一步缩小。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贸易得到快速恢复,2010年全年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2008年的水平,但是贸易顺差却进一步缩小。同时,由于人民币成本的增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也出现下降。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却小于同期对外投资的增长幅度。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较上一年度增长17.45%,而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较上一年增长幅度达到21.72%。

(二)“新货币现象”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效果

就我国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新货币现象”对其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对完全面向国内市场并且不使用任何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国内企业来说,他们面对的情况与国内消费者类似,看到的只是物价上涨,钞票越来越不值钱。

对于产品面对国内市场而原材料却需要从海外进口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对外升值意味着购买原材料成本支出下降,人民币对内贬值意味着产品价格上升,同样数量的产品能带来更多销售收入。从表面上看,好像这类企业在“新货币现象”的影响下没有受到不利影响,反而获得利益。但是,这类企业却遭受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压力。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远低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这意味着,“新货币现象”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好处。

对于产品面向海外市场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也从海外进口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对外升值同时能够带来进口成本下降和出口收入下降,理论上利润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这类企业的盈利最终要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对外升值会直接导致他们的账面收益下降。同时,人民币对内升值使得他们还要面对不断高涨的人力成本。因此,这类企业同样也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打击,只是它们所遭受的打击程度并不是最严重的。

对于原材料来自国内,生产设备也来自国内,而产品却面向海外市场的出口企业,人民币对外贬值对内升值的现象对其的影响程度将是最严重的。这类企业在国内采购原材料时面对高涨的物价,产品出口时却承受人民币升值后的低价。即使出口价格不变同样数量外汇收入兑换成人民币的数量也将大幅减少,减少的幅度就是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幅度。

综上所述,面对“新货币现象”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我国应该重现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下的贸易发展格局。

关于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进一步调整贸易结构,注重服务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来看,加工贸易多年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一直处于产品价值链的底端,产品附加价值低,加工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效果逐渐减弱。目前人民币对外对于不断升值趋势,外国货币对我国的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传统优势贸易产业的发展;同时人民币对内贬值,使得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提高,使得加工贸易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对外优势。因此,我国应该寻找新的增长点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传统第一产业发展受到阻碍的形式下,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产业的对外发展,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如今在人民币对外处于升值的趋势下,我国居民的对外购买力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出国旅游人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居民对我国设海外金融机构、旅游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的需求力大幅度提高,这正是我国服务产业对外发展的良好时机。

(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强技术人才引进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而绝大部分加工贸易却是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源消耗成本较大。当前,如何节约资源成本已经成本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问题。但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大部分企业缺乏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才,缺乏节约资源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只能延续以前高耗能的生产方式。

如今,在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形势下,企业可以利用人民币对外购买力提成的契机,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快国内产业的优胜劣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创造我国产品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适度干预自由贸易,努力保持贸易平衡发展

人民币对外升值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国与世界其他贸易伙伴国之间存在大量的贸易摩擦。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复苏,各国纷纷对我国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并且多次要求人民币升值。

如今,人民币对外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值,其升值趋势仍将持续。面对当前各国已经呈现出的新贸易保护格局,如果我国依旧维持自由贸易格局,将进一步遭受来自各国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贸易摩擦将持续并加剧。因此,我国应该实施政府干预贸易措施,适度的干预自由贸易,进一步缩小贸易顺差,努力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将有助于缓解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四)迈开“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传统产业对外转移

目前世界各国的国际分工呈现出“亚洲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在亚洲投资设立生产工厂,利用亚洲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生产产品,再将产品转移回发达国家消费,这就是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转移。

在当今人民币对内升值、对外贬值的形式下,我国已经具备了传统产业对外转移的要求和条件。人民币对内升值造成国内成本上升,国内企业有对外寻求低成本生产的需要;人民币对外升值,国内企业有对外投资的能力,在如此契机下,国内企业应当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对外投资,转移传统产业。

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通常可以被认为,该国的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对外支付能力或对外债权。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则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资金使用的收益率。贸易顺差本身就说明放弃了同期相应的进口,若未将顺差资金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或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或人才,而只是表现为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购买外国债券,则其收益率往往不如进口国内所需的先进设备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压力,而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对随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企业要将其中大部分兑换成本币,以满足其继续经营的需要,而迫使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增加本币投放。货币当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对冲、收回这些本币,则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承受对外谈判的巨大压力。顺差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逆差国,势必设置多种贸易障碍、甚至可能不惜牺牲其国内消费者利益,以贸易失衡为由,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使顺差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

巨额顺差加大了国内经济受外来冲击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特别是贸易顺差令世人瞩目,并引发若干国际争议。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将少于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其顺差局面一时还不会改观,因此,本文仅就贸易顺差展开讨论。

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分析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我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我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58.47%;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我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统计数据估算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就高达662.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0%。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

“2002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资本外逃转向资本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我国大陆外贸顺差。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也很突出:

对贸易差额观念和政策的滞后。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外汇储备以至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年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1203亿美元,2005年,该项资产达到2875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人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出口对国民经济有贡献,而进口则相反。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经2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且许多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以至于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代了进口品,而且在相关的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很大份额。这种转变是好事,但也使相关产品贸易由原先逆差转变为顺差。

骗取出口退税。虚报出口的动因,除了上述资本内流,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好处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的好处。出口退税本是国际惯例,意在避免双重征税,以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也降低出口商经营的成本,鼓励了出口。我国大陆的出口退税额从1985年的1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200亿元,同期占出口额的比重从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税都有真实的出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案件时有发现和披露,就说明了这点。

我国内需不振影响进口增长。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主要标志之一是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布数据,我国大陆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初的59321.83亿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154996.87亿元,短短五年半时间,增长了161.3%。高储蓄率的成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因素外,更多的是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消费前景的担忧。在消费欲望不强的情况下,消费品进口的增长自然也就难以理想。

此外,还应看到,虽然我国贸易顺差较大,但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品还很有限,许多产品出口靠低价竞销,效益并不理想。

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

要辨证地认识顺差的利弊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正确、全面理解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义,特别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同时,加快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制度。

(二)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的贸易,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方式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出口商品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高为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改变靠外延发展为主的外贸发展思路。要明确: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是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的。

应考虑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外贸商品的经营效益等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出口税率和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进一步提高效益,进而促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工作,并着力在真正吸收和消化所引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同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定牌加工为主向委托设计、生产,以至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转变的贸易。

(三)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贸易摩擦和外国施压,据理力争,从长远发展观点出发,处理争议。同时,我国已经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与新西兰、智利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些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四)谨慎处理有关战略物资储备建设

我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而近两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屡创新高。对此,有人提出大量进口石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既稳定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又降低国家外汇储备。对其他一些战略物资,也有类似建议。笔者认为,对此应十分谨慎,认真分析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原因和趋势,考虑我国大量购进对价格的冲击。

此外还需要加强海关、外贸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商品检验、运输管理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验核进出口商申报的进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其报价的可信性,以核实相关的统计数据,确认贸易差额的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着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地扩大内需,降低国内高储蓄率。

平衡贸易收支的前景

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采用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市场开放、汇率浮动以及扩大进口等组合政策措施来改进国际收支平衡。

笔者认为,由于上述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都是长期存在、并在随后多年继续存在,2-3年内不可能全都扭转,实现贸易收支平衡需要多方面相当时间的综合努力。鉴此,笔者认为提出“适度顺差,综合平衡,中长期平衡”的方针比较合适。

所谓“适度”,是指在外贸一时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应努力将顺差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所谓“综合平衡”,是指不要求所有商品贸易和所有贸易方式都实现收支平衡,而允许在不同商品领域和贸易方式顺、逆差互见;所谓“中长期平衡”,是指从现在起,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实现贸易收支平衡,而且不硬性要求每年都实现平衡,只要逆差或顺差不超过一定限额,可以若干年为一个阶段,实现阶段平衡即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N].金融时报,2006

2.梅新育.多种暗箱成就外资暗流[N].国际商报,2006

3.翟志宏.外资加工贸易持续推高中国外贸顺差[N].国际商报,2006

篇6

关键词:欧盟东扩;中国对外贸易;贸易合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03-0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作为最有影响的集团组织,在全球经济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欧盟的发展历史以及欧盟东扩的背景

(一)欧盟的发展历史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巴黎条约》, “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经过不断发展,六国于1965年签署了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简称“欧共体”(EC)。

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正式成立,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二)欧盟东扩的政治、经济原因

东欧剧变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美国一方独霸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建立多极化的政治经济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联盟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在经济领域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实体。1999年,欧元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了金融领域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一种货币,欧洲经济一体化日趋成熟。作为欧洲一部分的东欧诸国希望能够通过加入欧盟而达到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而欧盟成员国则希望进一步扩大欧盟的规模,使之真正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经济组织。欧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壮大使其自身的人口、经济实力等各方面均达到与美国持衡的状态。

二、中国与欧盟长期的良好关系以及中国与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

自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来,中国与欧洲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欧盟成立后,与中国的关系更是日趋亲密。此外,中国也与欧盟早起成员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交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长期以来的良好关系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共体实现全面建交。欧盟正式成立后,明确提出“欧洲和中国应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强调欧盟对华关系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1998年,欧盟进一步采取了一些改善对华关系的措施:修改反倾销规则,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21世纪以来,中欧政治关系良好,高层互访频繁,各级政治磋商活跃。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2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在美国、日本之后,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自2004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发展至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双边贸易额仍然迅猛发展,达到4255.8亿美元。

(二)中国与新加入欧盟的12个东欧国家以往的经济交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诸多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其中也包括最后加入欧盟的12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在这里,仅以波兰和马耳他为例,浅述中国与东欧诸国以往的经济交往。

中波及中马经贸关系均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边贸易额长足发展,逐年递增。其中波兰已成为我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我国与马耳他的贸易交往以我国出口增幅占主导地位。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波兰在加入欧盟之前对汽车制造、冶金、石化等工业的进口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对我国出口的自行车、打火机、鞋和电熨斗曾采取反倾销调查、征收关税附加税等措施,以保护波兰本国生产制造商。

而马耳他市场,所需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均依赖进口,我国出口产品在该国适销对路,价格和质量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马耳他地处地中海中部,据南欧、北非和中东三地海上要冲,海上交通便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设施优势是向周边,尤其是北非国家发展转口业务的有利条件。

三、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利弊

2003年5月1日,东欧12国正式加入欧盟,从而形成一个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统一大市场。东扩后的欧盟对中国对外贸易来讲有利有弊。

(一)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有利的因素

东欧诸国加入欧盟后,对中国来讲,有以下几点优势:

1.更为广阔的欧盟大市场。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欧盟东扩之后对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东欧诸国的加盟,新欧盟整体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国内实现自由流通,如此规模的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是任何外部企业都无法忽视的。欧盟市场容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国优势产品扩大对欧盟出口,带动我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2.普惠制待遇。欧盟的扩大,意味着中国可以从更多的国家获得普惠制待遇。普惠制下的出口产品关税平均要比最惠国税率低约1/3左右。欧盟扩大后,所有新成员国都给予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半制成品普惠制待遇,这对中国企业享受关税优待、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有一定好处。

3.统一关税政策。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统一的税率政策,欧盟扩大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这些新成员国关税税率的降低。新成员国的进口关税较欧盟普遍偏高。例如,波兰及匈牙利对非农产品实施的平均进口关税,原为19.9%和9.8%,而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7.4%。关税的降低,无疑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因入盟关系关税调降而特别受惠的产品主要有钟表、玩具、游戏、运动用品和人造首饰。

4.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中国企业占领欧洲市场。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一致的政策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所有成员国得到认可。举例而言,欧盟东扩前,即使中国产品已通过欧盟认证,但如想出口到东欧国家,仍需获得这些国家有关当局的特别审批;东扩后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可以同时在西欧和东欧市场销售而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5.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扩大。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否则受害国有权要求补偿。这就意味着,扩大后的欧盟,如果在关税上对中国企业做出了有违世贸组织规定的行为,中国企业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

(二)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利的影响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反倾销调查、技术壁垒、数量限制等;还应注意到普惠制中的“毕业机制”,欧盟国家会利用这种机制削弱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及纺织品双边配额管理等。

1.反倾销调查:欧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欧盟对我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累计百余起,还对我国多种产品实施了保障措施。这些反倾销案例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产品。新入盟的成员国,会逐步引入欧盟的反倾销措施。

2.欧盟统一的技术标准纷繁复杂:欧盟使用统一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企业有利亦有弊。由于中国产品的技术标准相对较低,原来我国可向东欧各国出口的产品,现在必须达到欧盟统一标准后才能进入。

3.欧盟内部保护: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竞争性强。西欧国家为利用东欧廉价的劳动力、东西欧地理接近等优势,大量到东欧国家投资设厂,更加剧了东欧国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东欧诸国竞争力相对较弱,但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扩大后的欧盟对非成员国产品进口设置更多障碍。

四、中国对外贸易应对利弊应采取的举措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欧盟东扩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有利因素,降低其不良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

(一)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

如前所述,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如果欧盟东扩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在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维护本行业利益,制定相关法规,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目前的行业协会很多属于准政府部门,并非企业自发自愿组成,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此外,在反倾销案应诉方面,我国也应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应诉,避免我国众多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为应对欧盟统一的、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我国企业应积极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欧盟国家进口产品标准,争取早日占据欧盟这个巨大的市场。诚然,提高产品质量、严格产品技术标准需要我国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角度来讲,产品技术标准一旦符合欧盟成员国的要求,产品便能够占据广大的欧洲市场,利益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与欧盟各国的交往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当与欧盟加大交往力度,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招商网络,利用当地中介机构,利用使领馆以及友好城市拓宽招商渠道;发展与欧盟有实力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的产业优势,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增强竞争力。同时,我国有志于发展欧盟贸易的企业和个人也应主动“走出去”,了解欧盟各国,尤其是新成员国的政策,针对欧盟政策实施相应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推进,以达到预期经济目的。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2004年03月01日,第十七版.

[2]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徐松.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0,(12).

[4]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

[5]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网,2003年4月2日.

篇7

关键词: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工业革命

一、近代英国逐步重视发展发展贸易,促进工业革命

英国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供其发展贸易。大不列颠群岛靠近欧洲大陆的西北部,而大不列颠群岛则覆盖了英国国土的全部。这样看来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重要位置,对外贸易条件异常的便利。大不列颠群岛上有着许多深嵌英国内陆的河流入海口与优良港湾,任何地方跟海都不超过一百二十公里的距离,沿岸的地平线弯曲多变,海岸线总长一万多公里,海湾与河口最宽阔的东西达五百公里左右。得益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洋流影响,英国全年温和湿润,有着充足的降水量。加之其地形坎坷、崎岖不平,这样造成英国拥有的河流网密集又紧致,并且水量还极其丰富。在英国内陆,有着具有很大航运价值的泰晤士河:河流经年不冻,并且水位高度相对平稳,全年从英国平原地区的东南部自西向东流过,注入北海。英国跟西欧各国有着便利的联系渠道,因为其很多流量大的河流的出海口分别是北海、英吉利海峡,都是对着欧洲尤其是欧洲西部的。

17世纪之前,欧洲、非洲北部经济发展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英国虽不处于中心地带,但也受到熏染;但是后来逐渐开辟了新航路,17世纪后,欧洲各大强国开始大肆推行殖民主义,在各个大洲疯狂掠夺争抢殖民地,使得国际贸易的主要集中点逐渐转移到大西洋,从而大大削弱了地中海的重要性。过去地中海贸易兴旺的时候,英国难以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好处。但是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大西洋贸易的时候,英国凭借其咽喉地位从欧洲远洋贸易中分得一大杯羹,变为了世界工厂,伦敦也摇身一变被当作世界贸易的中心城市。英国作为一个大西洋上的岛国,其地理优势就变的十分明显,可方便的进行探索。

资本主义的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全球殖民扩张,使英国原始资本积累获得了雄厚的基础,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贸易是推动整个社会机器运转的巨大机轮”。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前,存在英王查理一世和资本主义代表的克伦威尔两个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拥有完全不同的主张,但在维护英国工商业者利益的这一方面却又是完全一致的。在英国还没有开展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的工业水平还比较低,容易受到外国商业力量的挑战,因此英国政府一开始并未采取他们日后宣传的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而是对进出口的商品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限制或促进措施。之后随着英国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工业经济实力得到飞速提高,英国的本土市场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工业的需求,所有的英国工商业者都在积极要求贸易自由。英国政府经过议会的讨论,不断更新法律文件,进而取消了那些对进出口的众多限制,从而使自由贸易在英国得以确立。

在19世纪早期,英国政府先后允许民间参与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由此取消了政府对东方贸易的独断专行。与此同时,为了更好推动与西欧各国贸易的往来,英国政府积极与他们进行商务谈判,以求达成更低的关税要求。此外,英国政府为了开拓国内市场,除了给予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工商业者投资,同时大幅度降低,甚至是取消了各种各样的消费税。可以说,英国政府的税收改革为之后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其在全球经济市场的扩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政府最终废除对经济的强制干预政策,而采取对经济放任自由政策的标志性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有关《英法条约》内容的谈判成功。英国和法国分别依据这个约定,降低了对对方进出口商品的征税额,这大大有利于工业化的英国抢占国际市场,掠夺更多的经济利益。法国也因此获得的英国工业机器、钢材等发展近代工业所急需的产品和物质资料。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英国的广泛推行,促进了英国自由贸易的尽快到来,这无疑给英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地,从而进一步使英国取得更加高的国际地位,继而缔造了英国近代日不落帝国的神话。

对于英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得以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若是仅仅依靠英国国内狭小的市场需来拉动经济对于英国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使海外市场成为工业生产品的重要销售地与生产原料的来源地对扩大跟补充英国国内市场都是意义重大的。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8世纪后半期的1.1%,迅速上升到了19世纪中期的4.5%。在18世纪,出口额增长了4倍以上。这说明了对外贸易是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与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工业革命的进行推进海外贸易

工业革命帮助英国迅速发展了对外贸,海外贸易兴盛蓬勃。与此同时,海运贸易等事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这就造成许多农业人口涌入城市,放弃了务农。务农人数出现了缺口,耕地的面积也会急剧缩小,英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量也因此必然呈下降趋势。而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却日益增加。劳动力的不足、加上粮食等原材料供不应求,让英国不得不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缺少农业方面的劳动力的情况下,同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改良了机器,使农业不再大量依靠人们精耕细作,让机器代替了手工劳作。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缺口问题,同时节省了农业劳作时间,还提高了粮食等原材料的产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英国政府的税收改革为之后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英国统治阶层并没有对经济的运行放任自由,而是在策略的实施上依旧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更好的为统治者服务。例如在英法战争时期,为筹措更多的军费,英国政府大幅度提升了工业制品所应缴纳的赋税。19世纪20年代英国颁布法令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国民个人的税收,另一方面却大幅提高了进出口关税。到30年代,英国海关进出口贸易的税收已经达到了国家税务总收入的46%上下。英国贸易进出口税收依据不同情况的做出了不同的改变,出口价格较进口价格下降得很快,这导致进口原料和食品的相对成本上升。这致使英国进口商品原材料的价格在非常快的提升。在之后英国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进出口关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其效果并没有迅速得以体现,甚至在1840左右英国的进出口关税水平仍然占进出口总值的30%左右,有的商品甚至达到了更多的数值。这样的保护产生了许多影响,税收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外贸易品比税收水平较高的国外贸易品拥有更高市场数额。一方面可以说,它对英国棉纺织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的,因为它的原材料棉花和羊毛进口关税是比较低的。在另一方面,粮食进口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英国进口的粮食作物依据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颁布施行的《谷物法》被征收高额的税收。但是经过英国工业革命,众多的新兴工商业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话语权也在不断扩大,他们为了更多的获得利益,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在英国的确立。

英国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使对外贸易产品的规模扩大了不少,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为英国资本主义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资本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工业化进程中,是工业现代化的一种保证。英国工业革命与对外贸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的发展几乎同步进行。

由于英国政府随从了时展的潮流,对英国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鼓励,从制度上由妨碍到支持,自由贸易的进行也使得学习到了不少国内、国外优秀的技术,技术传回本国,又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展。英国有着长期的重视资本主义工商的传统。和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相对的是,英国发展农业的目的还有将农产品作为商品,再变成财富。工业革命之前的重商主义政策在英国发展比较顺利,因其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也沿袭了以往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大力发展国内贸易的同时,也尽量为海外贸易顺利的进行扫清道路。英国政府一如既往对于经商之人要求宽松,不仅减轻他们所需要交的税来以资鼓励,连皇室也常常放下身段和从事海外贸易的人讨价还价。由统治者为海外冒险的人提供许可,从商之人以后要加倍还给政府丰厚的利润。在重商主义进行到最后的时候,英国还废除了行会制度里很多苛刻的束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会的垄断,为英国的对外贸易又一次开了路。

参考文献:

[1]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化世界经济的发展[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外贸依存度”虚张声势

“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应该坚持,不应有任何反复。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的上升期,市场推动发展的力量明显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开始形成,投资与消费互动的作用逐步显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现在中国对于外资“太多”存在很大的争论,以至于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说“对待外资问题,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开放,大量的外资进来了,我国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金。外资现在的比例占到16%,这个比例已经大到了极限,外资要往下退。”另外,对外贸易方面同样有人认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龙永图在北京大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发表观点认为,我国需要再发展10年到20年的加工贸易,这可以有助于我国解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多是加工贸易,两头都在外面,外资没有真正进入,因此不能算作严格的“外贸依存度”。另外由于中国的规模很大,过分的担心是不需要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两个基本承诺,一个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个过程势必会很痛苦,但一定要做。另一个是承诺开放市场,要改变“出口越多越好”的传统思维方式。龙永图指出,现在中国进出口的增加量还远远不够;再者,发展外贸经济,要按照中国入世承诺的两条,好好遵守国际规则、市场规则;还有,在全国建立全新的战略意识,开放市场,在国际整个贸易界里多承担义务,要提高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龙永图的核心看法在于认为中国还需坚持发展很长时间的加工业。因为,我们正在向“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发展好了加工工业才能更好的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

FDI与“世界工厂”的中国

外国直接投资(简称FDI)和正在崛起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是备受瞩目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它国家相比,比如日本、早期的美国,中国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FDI在制造业和出口的份额更大。第二,中国有很高的加工贸易比率。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无论对FDI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都需要承认其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江小娟研究员认为,伴随着FDI大量输入中国,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特别是在制造业中的作用很突出,对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贡献明显。FDI在国内制造业总资产中仅占10%,但在制造业的增加值外资企业占到26%,缴纳的增值税占到27%,利润占到30%。外资企业已经是目前中国制造业主要的贡献者之一。江小娟表示,FDI对促进出口和改变出口结构也有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近20%的出口是外资企业,现在这个比率提高到55%;而且出口的技术水平高于中国出口的平均水平。比如,在电子和机器设备类出口中,外资企业占45%;在高技术产品类中占84%,在个人计算机中占96%。FDI为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中有贡献,同时,外资企业也从中获益颇丰。

篇9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为了便于各国之间的贸易结算程序的结算,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结算政策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大部分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对应的,贸易后的货币结算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在我国传统的结算过程中程序很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政策问题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亟待解决。我国相关的对外贸易部门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一套贸易结算程序简化的标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贸易结算程序简化;结算方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030-02

人民币贸易结算程序随着贸易的不断复杂化而复杂,通过对人民币贸易结算程序的简化,不但能够方便商户在进行人民币结算时的程序,而且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这里我们主要叙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结算。众所周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经济之后的货币结算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进行交易之后都是希望能够很便捷地进行货币的兑换,我国相关货币部门正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开始简化人民币贸易结算程序。这一做法可以加快我国经济货币的流通速度,便于经济主体之间的货币兑换,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的运转。

1简化人民币贸易结算程序的好处

2009年制定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标准可促使我国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市场,并且也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贸易经济货币的兑换程序,我国重新修订了跨境人民币的兑换方案,形成了新的简化贸易结算程序机制。这种结算机制不仅仅用于货币之间的直接结算,还可以通过货物的直接兑换以及通过汇款、支票等形式进行交换。新标准为贸易结算提供了更多的方式,这适应了不同贸易出口企业的不同结算要求,促使形成了对外贸易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广泛使用,在前一阶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修订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关于内地试点出口企业的规定。规定重新规范了我国人民币跨境兑换的标准以及兑换渠道。不再是单纯的让相关企业取得进出口地贸易资格,而是直接给予他们出口货物贸易结算的资格。这样能够使得相关企业在进行出口货物和人民币不跨界兑换过程中的程序变得更加便捷。使得相关企业在进行贸易结算时能够更快地与外国企业进行结算工作,便于下一次贸易往来的进行。同时,规定还修改了出口企业标准的认定办法,相关企业要想进行对外贸易,不再需要申请为内地试点出口企业,他们可以直接通过海关等渠道进行对外贸易和人民币的跨境收取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币付款被拒绝的可能性,并且为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付款的贸易往来提供更多谈判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出口企业在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自2009年,我国开始执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全国有上百家企业获得了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进行结算方式的许可。从2009年以来,全国各省市不断地有企业获得了该项许可证。到2011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项目推广至全国,从企业角度来分析,在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不存在试点企业名单限制,但是在出口贸易方面,内地企业需要通过申请并批准成为试点出口企业之后才能使用人民币结算。

综上所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我国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更好地与国际经济和货币进行接轨,就要进一步更好的简化贸易结算程序,通过政策上的便捷,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人民币的发展提供前提。

2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地提高。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达到国际所要求的水平的标准就是依靠于人民币。由于近些年来国外经济体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加大国际社会在中国的资产的扩大、重估和升值中,也开始发现、使用、储备和投资人民币了。起初是国内外的经济贸易体自行的进行交易,直至2009年,我国政府才开始着手于制定对外货币兑换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而对货币的对外兑换进行规范、推动和指导。目前,人民币在境外服务的数量、地域和功能不断拓展,主要源于自身的积极变化。

随着我国货币兑换政策的推行,我国的经济对外贸易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自从货币兑换机制形成以来,我国的对外货币流通量逐年增长,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大,由此带来的贸易结算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经济贸易流通的加快,使得我国的贸易结算机制受到冲击,原有的机制并不能适应现代经济贸易结算的需要,必须制定出更适合的机制来才能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突破现在的瓶颈,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基于此,我国重新对贸易结算程序进行简化,从而为贸易结算提供更便捷的方式,促进经济大发展。

3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前景

目前,我国人民币跨境发展迅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之间的贸易关系也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对贸易国家的冲击也是不可估量的。总的来说,人民币跨境服务的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人民币跨境的发展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对于以前的进出口贸易战略不再适应当下的经济形势。我国人口众多,GDP的发展虽然比较快速,但人均占有量却是很少的,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需要根据时展及时对进出口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做出调整,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投资能力相对较弱,目前还没有形成根本的解决方法。同时,随着居民资产的增多,必然带来这些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这些涉及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的调整,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是一个难题。

在我国对外贸易进行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的兑换问题。因为国外有些经济体本身就想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外币的兑换问题上就会给我国故意制造一些麻烦来增加外币与人民币的兑换难度,从而减少外企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对此我国只能不断完善货币兑换体制,通过简化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程序,来为国内外的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便利。另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有好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发现风险和抓住机遇。

4结论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以及各种经济组织的出现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应的,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便各国经济体在我国的贸易的进行,我国相关贸易部门采取了通过简化贸易结算程序的方式。简化贸易结算有利于我国经济贸易的顺利运行和发展,同时也方便了外国经济体与本国经济贸易货币的结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外资经济。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应根据经济形式的变化,及时对我国经济政策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庆伟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路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6).

篇10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国家,其巨大的潜在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跨国企业关注和争夺的对象。俄罗斯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较高,与我国的资源秉赋和产业结构形成互补性的格局。因此,发展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后对外贸易的发展走势

俄罗斯从1991年到2001年对外贸易发展表现为“两下两上”的曲折发展进程,发展走势呈“W”型。具体数据见表1。

表11991年~2002年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单位:亿美元)

注:贸易额包括个体贸易。此表转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3页。

从表1不难发现,10多年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锐减期(1991~1992年)

苏联1991年全面解体,1992年俄罗斯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转轨,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外贸额锐减。1991年和1992年外贸总额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了33.5%和20.7%,进出口额的锐减是国内经济危机的重要信号,是经济转轨后国有外贸机构机制失灵而私营外贸机构尚未得到发育的必然结果。

(二)回暖期(1993~1997年)

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生产的降幅减小,通货膨胀速度减缓,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部门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到1997年,经济止跌趋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增长,商业部门比较活跃,金融市场比较稳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从1993年起,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8.6%,1994年接近锐减期开始的1991年,1997年达到1619.39亿美元,超过了1991年锐减前的水平,提升到外贸总额的最高点。

(三)危机期(1998~1999年)

1998年是俄罗斯对外贸易急剧转折的一年,1998年和1999年俄罗斯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7.6%和13.3%。这两年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下降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1998年“8.17”卢布大幅度贬值出现金融危机,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锐减,企业投资能力下降,进口大幅度减少(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7月俄进口增长6%,危机发生后的9~12月俄进口下降56%);二是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俄发起92起反倾销案,使俄每年因此蒙受损失约15~20亿美元。三是1998年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使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当年俄出口商品价格平均下跌17.6%,出口收入损失约150亿美元。(四)复苏期(2000年~至今)

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宏观经济增长,着力打击外贸走私集团,使俄罗斯较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2000年以来,对外贸易逐年复苏,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9.7%和4.85%。俄罗斯外贸复苏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国际市场行情对俄出口十分有利;二是生产领域特别是进口替代型企业的生产增长幅度较大,抑制了进口贸易,顺差大增。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610亿美元和496亿美元,2002年头5个月外贸顺差仍保持在186亿美元的水平上。三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贬值,使俄出口商品价格至今仍有竞争力。二、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伙伴的分布

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以能源产品和资源型原料产品为主,能源产品大约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0%以上,尤其是石油产品,其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甚大,一旦国际油价升高,俄罗斯的出口形势就好;一旦油价下降,出口额必然减少。再者,金属、宝石及其制品占出口商品的1/4,俄罗斯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现了它鲜明的特征。其具体商品结构参见表2。

表2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

注:上表中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9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进口商品以机器设备、运输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为主,其相加几乎占到进口商品总额的60%以上,说明多年来俄罗斯工业缺乏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业设备严重老化。另外,农业产品依然短缺,农副产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不得不动用外汇,大量进口食品。俄罗斯进口商品的结构见表3。

表3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

注:上表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71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的大国,由于历史形成的经济区域分工和经济地理的特点,俄罗斯的经济重心一直在欧洲。俄罗斯分为12个经济区,其中加里宁格勒州游离俄罗斯大陆处于西欧,其产业密集的经济区域位于北方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中央经济区、伏尔加——维亚特卡经济区、中央黑土经济区、伏尔加河流域经济区、北高加索经济区和乌拉尔经济区;位于中部和东部的西西伯利亚经济区、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和远东经济区地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5%,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2%,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于欧洲地区。这种经济状况决定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重点在欧洲,与欧盟、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外贸比重占到80%以上,与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外贸比重还不到20%。

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区域分布,欧盟居首位,约占俄贸易额的34%,其后依次为独联体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东欧国家,它们大约分别占俄贸易额的19~22%、17%和13%。详见表4。

表41997年~1999年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构成(%)

注:上表数据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1页。

俄罗斯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布于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主要的贸易伙伴有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法国、瑞士、瑞典;在亚洲主要有印度、塞浦路斯、中国,土耳其、日本,在北美洲主要有美国,在非洲和大洋洲外贸总额很小。

俄罗斯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参见表5和表6。

表5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3~364页。

表6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

易伙伴的进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5~36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具有传统的贸易关系。由于地缘优势和既往产业链的连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依然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外贸关系,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大体相当于其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参见表7。

表71995年~2001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7页。

三、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组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对本国的对外贸易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废除国家垄断制,建立对外贸易自由化体制,在经营方式、支付手段以及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同国际通行的制度接轨。俄罗斯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十分坎坷的过程,在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上也几度调整,即使是当前的外贸体制也仍处在变动之中,俄罗斯在维护自身外贸利益与争取早日入世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废除外贸国家垄断制,推行对外贸易自由化

俄罗斯改革的首批法令就是废除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用市场调节的方法代替行政调节的方法,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

1991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关于在俄联邦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法令,取消国家过去规定的企业参加对外经济活动的各种限制和禁令,“允许在俄罗斯境内登记的一切企业及其联合公司,不分其所有制形式,可不经专门登记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俄开始从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向对外贸易自由化转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项改革的宗旨是:建立一种调节机制,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当前国际贸易惯例,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这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从事外经贸的企业实行私有化,推行股份制,组建和发展集团公司。除军火出口公司和一些专营战略性原料的进出口公司的控股权均由国家掌握外,这些大公司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逐步与经贸部脱钩,朝着集金融、生产、外贸功能为一体的跨部门集团公司的方向发展。其次,国家不设置障碍,企业和经济组织可以自由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自由地进入国际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最后,逐步形成符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对外贸易做法的完整体系,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注意发挥关税、利率、汇率等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

规范关税和非关税制度。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原苏联的关税制度单一,税制税目自成体系,进出口关税不分档次,关税对调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不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改革和规范关税制度,努力向国际通行的制度靠拢。

(二)进口管理政策

1.进口关税

1992年初,俄罗斯对一些进口商品规定了很高的税率。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下调一些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不同类型国家规范了实行区别待遇的关税。同俄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基础税率(15~50%);同俄没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普通税率(30~100%);同俄有贸易协议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税率(7.5~25%)。中国属于这一类国家。俄从1993年2月1日开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从1993年8月1日起,俄实施新的海关税法,新税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俄海关制度已开始同国际通行的方法接轨。1994年3月15日起,俄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这次调高税率是为了保护本国同类商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免遭外国商品的冲击,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为调节本国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5月起,俄又提高了平均进口关税的税率,由原来的12.5~14%提高到14~15.5%。同时,还采取了一些非关税调节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如严格进口安全检验制度,自1997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使用俄文标签等。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根据2000年11月27日第886号俄罗斯政府决定,对上述新税率表进行部分修改,自2001年1月1日起,对3500项商品实行新进口税率。当前俄进口税率除零税率外,分为5%、10%、15%和20%等4档。对汽车、白糖、酒精、酒类制品、烟草制品等特别敏感商品仍实行25%和30%的进口税率。

2.增值税

自1993年2月1日起,俄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针对不同的进口国别,俄实行以下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对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免征增值税;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商品计征增值税。

目前俄实行两种增值税率:粮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实、浆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或生产饲料或制作药品的鱼粉、鱼和海产品、儿童用品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0%;其他商品的增值税率是20%。

根据有关法律,进口商须两次支付增值税:首先是在办理商品进关手续时,要按商品的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的合计金额计征增值税;之后,在俄联邦境内加工和销售进口商品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要缴纳增值税。

3.消费税

俄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始自1993年2月1日。目前仅对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和小轿车等五大类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

无论自独联体国家还是自非独联体国家进口上述商品时,均缴纳消费税。

消费税率与关税税率一样,可以按从价(按商品海关申报价值的一定百分比)、从量(每一计量单位商品应缴纳多少欧洲货币单位)或复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办法征收。

与增值税不同,进口商只需一次支付消费税,即在办理商品过关手续时支付。在此之后,缴纳过消费税的商品在俄境内销售时,无需再次缴纳消费税。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俄罗斯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许可证管理。迄今为止,商品进口到俄罗斯一直不受配额限制,许可证管理也只针对有限的商品。需接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保护植物的化学产品、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是需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但按照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俄逐步增加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自1997年1月1日起,开始对食用酒精和伏特加酒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8年5月1日起,开始对彩电整机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对烟草及其工业代用品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三)出口管理政策

1.出口关税

在调整出口税方面,由于出口秩序混乱,俄罗斯经历了一个从上调到下调的过程。1991年在向市场

经济过渡初期,俄在出现大量原材料低价甚至倾销价竞相出口问题后,不得不实行出口专营并上调出口税,这样,战略性原材料出口的混乱局面得到抑制。1992年11月俄开始实行新的出口关税税则,新出口关税税则的趋势是,适应贸易自由化政策的要求,较大幅度地调低出口商品的税率,并且减少征税商品的种类。出口商品的税率从原来5~70%下调到3~25%。征税商品种类由1992年的53个大类减少到1993年的29个大类。特别是机电产品开始减征、免征基础税。1994年俄再次调低商品出口税,并决定今后商品出口关税将受到两种限制,其一是数量限制,只有少数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某些矿产原料、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产品、林产品、粮食、航空装备、武器和军用材料等。由于无法精确计算这些商品的国内生产费用,所以,俄征收这些商品关税是依据出口效益而定。其二是时间限制,根据俄联邦《海关税》的规定,出口关税征收到1996年1月1日为止。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在国家财政日益恶化的压力下,为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家预算亏空,1999年初以来,俄政府颁布命令,开始对部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需缴纳出口税的商品清单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木材、皮革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某些食品等。

2.增值税

根据出口地域的不同,俄实行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

一是对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免征增值税。1996年这一优惠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凡与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相关的运输、装卸和换装等服务业务也予以免缴增值税。

二是对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则按全额税率(20%)征收增值税。增值税先由买方支付,再由出口商负责上缴国家财政。

1996年底~1997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享受增值税优惠的出口商品的监督管理,规定出口商必须向税务监察部门提供由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货物确系运往非独联体国家。

3.消费税

根据贸易方式、商品品种和出口地区的不同,对消费税应税商品规定如下计征办法:

一是通过易货合同的出口,需缴纳消费税。

二是向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除外),免征消费税。

三是向未加入独联体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主要指波罗的海三国)的出口,如以非自由兑换货币结算,免征消费税。

四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均需缴纳消费税。

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消费税率由俄联邦政府的专项决议加以确定。根据不同产地的矿业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国家对不同的石油开采企业规定了不同的消费税率。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一是对某些商品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目前俄对以下两类商品的出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第一类主要指那些按照国际协议的规定应主动限制出口数量的商品,如纺织类半成品和成品、个别黑色金属制品、碳化硅等。第二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野生动植物、药物原料、译密码设备、武器、核材料及其装置、贵金属及宝石、矿物学及古生物学的收藏资料、半宝石及其制品、麻醉剂、镇定剂等。

在实践中,出口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招标或拍卖进行。配额如有富余,亦可通过实际出口业务加以分配。出口许可证由俄经贸部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负责发放。

二是对出口商品进行海关估价。

为了防止出口商低报出口价格、海外结余利润,自1996年12月起,俄规定对出口商品实行海关估价。确定海关价格的基础是合同成交价,即出口商品买方实际支付或应该支付的费用,此外还应包括由买方承担的、但未包含在合同成交价内的费用,如中介费、费、包装费、知识产权对象使用费等。

三是对加工服务贸易的出口进行管理。

近年来,加工服务贸易(外国商人购买俄产原料后,不将其运出俄境,而是与俄企业签订加工合同,委托其对所购原料进行加工)在俄境内得到较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俄海关专门做出以下规定:卖给外国公司的俄产原料不受海关监管;海关机构不参与上述原料及其中间加工产品在俄关境内的转运;获得的最终加工产品可按照一般出口制度(包括配额和许可证规则)运出俄联邦关境。

四是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监督。

1993年10月,俄建立了计算机外汇监控系统,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出口商的出口收汇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该系统的运行方式是:计算中心与俄全国各地经营外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建立起计算机联网关系,商业银行将出口商每一笔出口业务的最后收汇情况传给计算中心,中心将其与计算机中储存的该笔业务所签合同的总金额、商品品种和数量、支付条件等进行核对,以确认出口商有无隐匿外汇收入的行为。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为防止资本大量外流,俄对出口贸易的支付方式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只有在出示已收到100%预付款证明或已开立出口商品海关价值全额信用证后,出口商品方可出境。

(四)限制易货贸易,积极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不断扩大现汇贸易方式

易货贸易是苏联在经互会范围内长期实行的基本对外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特点是,实行计划协作和非现汇支付结算。供货价格由双方议定,一般都大大低于世界市场的平均价格。易货贸易能够调节余缺,并能弥补外汇短缺,对发展双边贸易关系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自俄罗斯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后,开始实行限制易货贸易的政策。俄认为,易货贸易对俄具有不等价交换的性质,俄在这种贸易中吃了大亏。俄罗斯从1992年下半年起便开始限制易货贸易协定的实施,主要措施有:第一,不断提高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率。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原来就高于基础税率15%,1992年9月又上调15%。1993年1月起再次上调,使其税率高于基础税率50%。第二,对易货贸易实施监督和登记制度,以保证进口和出口商品的等值。第三,在易货贸易中不断提高支付硬通货的比重。对于一些被认为是对方必需的商品,则要求完全支付硬通货。易货贸易在俄罗斯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国际通行的现汇贸易方式正在不断扩大。

四、俄罗斯入世进程与外贸发展趋势

展望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未来,不难看出,俄罗斯正在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外,俄罗斯努力推进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本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俄罗斯独立之后,很快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国;1994年加入欧共体一般特惠体系;1996年加入欧洲委员会;1997年加入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1998年11月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提出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申请,1996年开始入世谈判,至今已和5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国进行了关于入世的双边会谈。普京就任总统后,多次明确表示入世的愿望,俄罗斯积极推动入世进程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

苏联曾是世界第六贸易大国,但俄罗斯独立后退居第二十五位,仅为原苏联贸易额的40%。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乃至三流的国家。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由大乱趋于大治,重振大国雄风成为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俄罗斯的外贸自2000年才恢复为正增长,2001年突破1500亿美元,而我国已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大体推算俄罗斯GDP的增长1/3是由外贸拉动的。俄罗斯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入世对俄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扩大俄产品出口的数量与品种,有利于引进外资;有助于消除国际市场对俄出口产品的歧视性限制;总之,入世之后,俄罗斯可以通过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振兴国内经济。

但是俄罗斯入世的谈判中存在许多难点:一是西方国家对一系列工业产品的俄进口关税提出“零关税”要求,如化工产品、钢铁、药品、纸、家具、医疗设备等;对一些工业品的关税,要求大幅度降低。如对汽车,美国要求俄将汽车进口税由25%降为10~15%,俄方则以30%为起点,经过7年降至15~17%。二是关于农产品补贴问题,三是关于服务贸易问题,四是关于法律制度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功,俄罗斯入世谈判将经历一个十分坎坷的过程。

尽管俄罗斯入世问题的利弊得失在国内引进巨大的争论,但俄罗斯积极推进入世进程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俄罗斯政府将在以下领域进行艰难的选择。

一是在工业领域,寻找开放市场与不损害国内生产者效率和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地确定每一种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在5~7年的过渡期内逐渐开放市场,使这些产品的关税从较高的水平降至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是部分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国资本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的时间和规模保留一定的限制。俄罗斯银行、保险、证券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竞争,投资环境差。俄即使入世后,投资环境也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善,外国金融等服务贸易机构进入的时间将会延缓,这将为俄服务贸易领域提供一个适应的“时间差”。

三是保护农业,俄政府提出对农业的补贴额定为每年162亿美元,这只是为将来入世后预设的标准,现在就俄的财政状况而言根本谈不上对农业的补贴。如2001年的补贴还不到10亿美元。再者,一般认为遥远的运输距离对俄可起到保护作用,如把国外农产品运到俄罗斯的纵深腹地,成本将增加10%。因此俄方普遍认为,农业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问题不在于提供关税保护和补贴,而在于经营机制的改革。

四是与谈判最强硬的对手欧盟周旋。对俄罗斯来说,入世谈判最强硬最难缠的对手是欧盟。欧盟市场约占俄进口额的40%与出口额的38%,在俄吸收的全部外资中有一半来自西欧。因此,欧盟的态度对俄入世无疑至关重要。欧盟一方面表示欢迎俄入世,同时又向WTO施压,让其制止俄对他们的倾销活动。俄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欧盟,巧妙周旋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以寻求突破,与欧盟谈判的成功将会使俄入世进程越过最大的障碍。

鉴于上述分析,俄罗斯未来的外贸发展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进一步降低关税。在关税政策方面,1996年俄罗斯试图完全取消出口关税,但1998年以后又对一些商品重新开征进口税,到2000年继续对石油等产品征收出口调节税。从1996年起,俄开始逐步进行关税减让,2000年俄进行关税改革。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税率。目前,发达国家的有效关税税率已降到5%以下,发展中国家已降到10%以下,俄方的平均关税现为14~12%左右,未来的趋势,在国民经济回升的前提下,将继续降至10%左右,并有可能降至10%以下。

二是逐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国家外汇收入比过去更加依赖石油原材料的出口,这不仅使俄经济形势越来越取决于这些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而且国际社会的反倾销斗争使这种出口结构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普京主政以来,反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刺激制造业发展和促进出口,根据俄原有的经济结构,扶持军工企业,大力发展军火出口,是其产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普京还强调,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军工综合体,通过复兴军工产业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俄具有巨大的科技潜力和较高的劳动者素质。预计未来的俄罗斯将逐步调整原油制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形成原材料产品与军工产品、科技产品并重的出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