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5 13:1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篇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45-04

1“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

该课程目前的开设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普遍只死记若干概念,缺少学习热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了却没有建设实际管理系统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具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全过程的能力。

目前在社会上,先进的企业与单位已经普遍建设与应用着各种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已超出日常事务管理的范围,逐步转向经营管理的控制和决策过程。即使相对落后的企业与单位也都意识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应用计算机技术于管理工作中。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快速深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关注的热点已经不是简单的MIS的结构与开发方法,而是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及如何在原来众多系统之上构建上层新系统、关注管理决策的精细化、人性化与准确化。这些要求我们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有更清晰地认识与更准确的把握,都要求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所变革。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涉及内容太多,层次相差太大,不同行业的应用与系统彼此存在差异,使得教师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不容易,学生学习自然更加感到困难。

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实践环节设计有很大关系,人们的认识一般都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由于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尤其是管理的经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普遍感到抽象,难以联系实际主动地学习,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身入其景,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做”实现真正的明白。

2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要求

不同学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情况差异很大。许多条件好的学校有专门的ERP实验室,可以开设关于ERP系统的实验。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对于企业而言是比较高级的MIS应用系统。但是,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许多都只停留在人力资源、销售管理、物流管理等少数子系统的应用上,全面投入使用的成功经验不多。ERP的全面应用要求实现企业业务重组,在我国实施过程不够理想,另外,目前ERP系统还面临扩展困难的问题,使得ERP的前途更加让人担心。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商业与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关联也较少。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关于ERP的教学固然不可少,但是如果只限于ERP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由于ERP系统内容多、子系统间关系紧密,学生无法独立进行完整的ERP系统设计的实验,目前开展的实验多为ERP认识性的实验,有些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流程去操作,这对于学习企业管理过程是有意义的;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在系统中扮演某个角色进行操作,例如扮演销售员、计划员等,也能激发学生某种学习兴趣。但是这些内容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再由于学生对于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完全不了解、没有一点感性经验,完成实验的难度很大,对于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而言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学校利用网络实验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开设关于网页设计的实验。网页设计是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内容,但也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主体内容。

有些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系统设计的实验为全部目标。这种安排过于偏重理工、偏重软件开发,由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不够强,使得在程序设计方面耗费过多精力,忽视了WEB-MIS、ERP、DSS 等新内容,也不能为全面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服务,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许多学校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还表现出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忽视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倾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当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应当提出如下要求。

1) 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与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与一般设计方法、某些典型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知识等。

2) 实地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并具体实现是重要的,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仅仅是看看管理信息的模样、使用一下现成的系统是不够的,只有亲手做一个出来,才能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是,决不能将之变成代码设计课程,不能让学生将精力全部陷进程序设计的泥潭里去。

3)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各种行业,内容多,关系复杂,其课程实验要抓住其核心与公共的部分,要围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这一主题展开。

4) 实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主题鲜明,易于实现,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实验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利用所设计的部件库最小系统、Rose及ERP实验室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3关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设计

我们为该课程准备了10组实验,每组实验上机学时数为2学时,要求学生必须预先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可以根据学生先期学习情况与学生基础情况灵活组织。

1) 实验一: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的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基于VFP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建立项目、建立数据表、设计与建立菜单、连编系统的方法。学习打印格式文件建立与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分析工资管理系统的需求。设计与建立工资系统的数据库与数据表。根据不同需要建立数据维护、查询与打印工资表程序模块。建立打印格式文件并在程序中调用。正确设计菜单,完成系统连编。运行系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构成,了解自己所建系统所实现的功能。

2) 实验二:具有多表操作及使用代码、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等特性的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具有多表操作、能够使用代码、具有数据完整性控制与安全性控制等特性的系统设计的方法。深入理解进行数据参照完整性与域完整性控制、在管理中使用代码、向用户提供具有安全性保护、控制文本、图形等特殊字段的显示界面、计算派生数据的值并自动录入等的意义,认识这些内容是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基本性能。了解关于上述问题的简单易操作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不同调用中使用代码表,建立至少1个代码表并在程序中应用、保证录入数据只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存入、根据登录人的权限提供视图与功能、自动计算并录入派生数据的值、在使用部件时控制备注字段与图形字段显示空间。观察部件库中各个部件的界面与功能和性能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常见界面的设计需求及对性能的一般要求。

如果在数据库课程中已经进行了以上实验,可以不再开设上述两个实验。

3) 实验三:Rose使用入门。

实验目的:学习UML模型的内容、意义,学习利用Rose绘制UML模型图的方法,重点掌握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的画法及其意义。

实验内容:结合党务管理系统实例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弄清每种图的意义。了解每种图的设计界面、具有的图形元素及其意义。

4) 实验四:利用Rose完成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掌握利用UML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实验内容:通过对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设计的分析,了解其结构与模块构成,包括所涉及的数据的结构;了解有关模块的功能,分析设计各模块的原因与需求;利用Rose绘制用例图、类图,根据对各部门工资员操作要求绘制时序图,绘制工资计算过程的活动图。提倡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通过分析与绘图,深入需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传统结构化设计方法,弄清需求分析一般步骤及面向结构与面向对象的两种分析方法。

5) 实验五:代码表的设计与具有数据转换功能的应用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了解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代码的意义与代码表设计方法,了解进行数据转换的意义,学习导入、导出(包括以HTML或XML格式导出)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实验二的操作基础上改变数据表的结构,讨论如学生表中的学号、社会人员身份证号、多种商品表的商品代码等编制方法与意义,建立简单的三种以上代码表,利用部件进行数据输入、输出、查询、统计等操作,了解代码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意义与常见设计需求。利用部件设计字典表,建立具有中英变换及其他逻辑异构结构系统数据变换功能的应用系统,实现不同文件结构与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6) 实验六:建立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并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中有关类图,在VFP环境下建立工资表、退休职工工资表、工资历史库、有关代码表、有关政策数据计算表(基本工资、职务工资、退休工资、劳保、福利、计税、公积金等计算表),利用部件搭建全系统。要求能对不同人员控制操作权限、能按各政策表计算或核对工资数据、能审核实发工资,能完成当前转历史操作,能对历史库进行查询,并按简单线性模型绘制工资构成曲线并进行预测分析。

7) 实验七:具有业务工作流系统的实现。

实验目的:了解工作流的意义,学习工作流系统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利用部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办公收发文系统,通过设计与实现了解目录树控件部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实现记录级与字段级的权限控制,了解什么是工作流及具有工作流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收发文数据库与工作流表,利用部件建立收文、发文、阅文、撰稿、审核、签发、归档、转办、回复等模块及工作流任务安排程序,设计根据工作流安排定义目录树并控制工作过程的系统。

8) 实验八:ERP模拟系统演练。

实验目的:了解ERP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原理与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实验内容:利用ERP模拟系统了解系统初始化、进销存、应收应付账款、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构成与基本操作。通过实验了解一般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详细了解进销存系统的初始化、进销存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进销存系统的期末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初始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处理等内容。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使用部件实际搭建单机版的ERP系统原型,更深入地了解ERP系统的构成及其原理。

9) 实验九:管理信息系统测试与维护。

实验目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教师提供不完全的仓库管理、商店管理、学生科管理、酒店管理等系统,学生通过对系统的简单介绍,并实际运行系统,分析系统结构,首先利用黑盒法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测试并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对某些问题教师提供具体程序,要求学生绘制判定树与判定表,或采用白盒法找出需要修改的内容,加以更正处理。

10) 实验十:电子商务系统模拟。

实验目的:利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

实验目的:分析、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流程。

实验内容:了解B2C(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B2B(企业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C2C(消费者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基本构成。对一个开展B2C电子零售的网络商店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模拟B2B电子交易、B2C电子交易、C2C网上交易等交易操作过程,深入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数据流程和相关处理过程。

4结束语

我们按照以上设计组织了二届教学,涉及普招正规本科与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均取得满意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该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掌握加深。本设计任务量较重,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做好实验准备;课后认真总结,如果未能在课上完成全部任务,应当继续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实验任务。

参考文献

[1] 程学先等.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朝乐门等. 浅谈高校ERP实验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3).

[3]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的第一次实验: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基于单机的管理系统[EB].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3.2007.7

[4]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实验二:数据完整性控制及其他特性的实现[EB]. 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95.2007.7

作者简介

程学先,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

篇2

(一)科学性原则。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验证、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酒店经营管理中的信息化问题。因此,实验项目的设计一要符合“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规律,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也不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那种单纯靠通过安排几次实验就期望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二要从课程目标出发,整体设计实验项目,并形成体系,单个实验项目在设计上要突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能力或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注意单个实验项目相互间的衔接与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实验体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系统掌握相应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一致性原则。目前,由于各高等学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建立的时间较短,相应地对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也较少,还没有形成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标准、规范以及通用的教学模式,这就为教师进行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在选择实验项目时,一定要注意和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即实验教学内容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实验项目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不能也不应该超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来设计实验项目。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招,而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除计算机基础知识外,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语言、软件开发等课程大多设置为选修课程,因此,实验项目的设计一定要与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酒店管理知识相匹配,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绝不能将实验课程简单地变为计算机甚至软件开发课程。因此,设计出一套与学生知识相匹配、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验教学项目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应用性原则。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本科专业,其专业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专业目标的课程目标就更要注重应用性。具体到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是让不具有酒店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深刻理解在酒07店经营管理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酒店进行经营管理工作。因此,为凸显课程的应用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应该从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尽可能选取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案例及酒店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教学材料和教学软件,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酒店的实际经营管理环境,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酒店经营管理实际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项目的设计

篇3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校本课程;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7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管理信息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维护和拓展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已成为管理学、信息学以及计算机软件学的基础性课程。校本课程源于欧美国家,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和研究重点。校本课程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校为本、以学生需要为指向、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本地化课程,强调课程中的学校特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本文指在将国家课程中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革,使其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与学科方向深入结合更具针对性。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分析

1.1 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现状及问题

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定位于管理学专业、信息专业以及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其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和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一直处于边开展边改革的状态,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一直存在,例如: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广义定位,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进行定义,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不同专业的培养定位等,导致其针对性差。管理信息系统是交叉性学科,对教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的教师不懂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又不懂计算机一直是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受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难以提供系统化的实践环节。上述问题一直是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大家探讨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的学校本地化,由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学校为基地,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及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定制、实施和评价活动。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也不可能兼顾广大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和储备,导致其在教学方法指导和教师方案实施等方面针对性差。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需要校本化开发,其主要意义体现在:①充分体现相关课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只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制定者;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的背景是学生的知识体系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到学生的转移;③基于学校平台,彰显学校的专业和自身特色。

2 管理信息系统校本课程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辽宁医学院医疗健康管理专业的指定选修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的教师小组(教师小组由课程负责人、计算机专业教师、信息专业教师、管理学专业教师、健康管理专家与辅导员等组成)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改革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小组对教学环境和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学生主体的需求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最终确定实施方式。

2.1 需求评估与确定目标

在需求评估过程中,教师小组参考了国家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大纲,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以服务于医疗健康管理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健康管理公司、营养保健公司、体检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需求的校本化评估。健康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指出: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指导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概念,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掌握医疗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和业务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健康管理公司以及营养保健公司ERP系统、医疗健康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政务管理以及数据智能化处理等。

2.2 组织与实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在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3个方面进行。

教学资料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在课程校本化组织过程中,教师小组以需求评估和目标为指导,首先,对教材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重点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实施,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等内容进行了缩减,并在已有的课程里增加了电子健康、医疗电子商务、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与移动健康等健康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其次,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学生不止能看到教学案例还能进一步了解其运行机制。再次,教师组结合目前主流的翻转课堂和网络化课程的形式收集、整理、录制了相应的视频教学材料。

实现教学环境的校本化,首先,构建了网络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与实践中心。该中心拥有具备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40台,并安装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的开发软件,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其次,大力组建了“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环境,其包括在线课程、微信课堂等。最后,结合本单位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优势,以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为切入点,以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为主要实践考察机构,构建了真实的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实践环境。

教学模式在校本化改革中,重点发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其中,让教师作为信息系统知识的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习和互动,并实施了计算机专业教师、管理专业教师和健康管理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形式。在校本化改革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提供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与实践中心环境等资源,网络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知识共享的平台。教师、学校、网络组成了三位一体的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3 结 语

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校本化课程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实践―评估―开发过程,较好地完成了校本化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深受学生的欢迎。课程的校本化改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以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管理信息化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导向,使教学目标更清晰明确;②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讲授者,还是课程的开发制定者;③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教学环境,使学习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④学校在医学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资源优势在校本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⑤打破了只由一个教师讲授的模式,采用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的形式,实现了教师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交叉学科知识领域的全覆盖;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使课程的校本化改革与现代主流教学形式相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问题,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实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以后,教学监管和评估如何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压力增加会不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足,多教师联合指导过程中如何实现较好地团队协作等。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产物,更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健康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校本化教学改革研究,确立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的校本化改革,在实践中得到逐步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发现了改革中的不足。该课程的校本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课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已成为许多学校的自觉行动,本研究迈出了国家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校本化改革的第一步,对其他课程的校本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课程[1]。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这门课无疑是经管类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课程之一。但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过程中情况都不胜理想,存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提不起学生兴趣、实验效果不佳等问题。借我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契机,笔者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尝试

(一)修订课程教学目标

我院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经管类课程的设计也让他们无法更多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要将他们像系统分析设计人员那样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经管类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也不太可能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所以,根据我院学生的情况,将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定位在培养学生参与系统流程再造、辅助系统建设和进行系统高级应用的能力。

(二)改进课程教学重点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考虑到我院每周2学时的理论教学、1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选择地放弃面面俱到的各种知识点,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和现状,着重讲解ERP理论;企业流程再造;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思路,掌握其中关键的知识点。

(三)改变授课方式

在以我校“教、学、做统一”教改思想的指导下,对该门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

1.将该门课程的知识分为两部分,通过课外时间阅读能较为轻松掌握的部分和不易理解和掌握的两部分。前部分知识由学生课外自学,后一部分放在课堂中讲解。这种安排既督促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又争取了较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其他教学形式的尝试。

2.学生分组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学,每小组4~6人,上课时,同一个小组的组员坐在一起,小组长负责课程任务的分配,有时也会负责给小组成员评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部分成绩将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评定。

3.互动式教学。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尝试使用了以下几种互动方式:问答式互动――教师预先准备或即兴向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可以就讲授相关内容随时向老师提问;鼓励讨论――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的时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开设讨论课――提前让学生准备指定的知识点,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对学生的授课和提问,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四)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环节的短板,课程的实验教学很难和现实接轨,内容缺乏整体性,知识面覆盖低,学生在做过实验后也无法真正获得可以用于实践的能力。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主要对实验项目做出了改进,将原先零散的实验项目合并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选一个对象进行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并不要求系统的实现和维护。这样实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经管类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差的特点,又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

(五)改革考核方式

评价重心从期末对学习效果的一次性评价转移到对过程和效果的双重评价;从记忆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转移到对知识点理解的评价。

具体实施是将期末成绩分为实验成绩、课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实验成绩占20%,课堂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30%。课堂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出勤占5%,课堂互动占25%,讨论课占20%。虽然是以小组作为考核对象,但为了避免互动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参与过少,所以主要参与者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得分多少具有明显的区别。讨论课的得分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得分,一部分是参与得分。参与得分的设定可以避免负责主讲的小组只关注自己的讨论内容而不参与其他小组的讨论。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效果

在学期结束后,我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10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合此次问卷调查和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映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大大提高

由于课堂活跃程度与期末成绩直接挂钩,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并不强求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见解都给予肯定或鼓励。有7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压力不大,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度比一般的课程提高了很多。

(二)更多的学生抽出课外时间学习该门课程

要参与课堂讨论,尤其是要在讨论课上拿到足够的分数,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对这门课程进行熟悉。而在这些学生中,有35.9%的学生花了和其他课程差不多的课外时间学习该课程,45.4%的学生花了更多的课外时间学习该门课程。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本课程要求要以小组的形式来参与和完成教学,学生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就要寻求团队的合作,尤其是讨论课和实验这两个环节,如果团队没有分工合作,其教学任务几乎无法完成。以前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多是独自完成,在课程改革后,有81.5%的学生有常规性的团队讨论,47.2%的学生有经常性的团队讨论,说明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被激发了。

(四)教师出题灵活,学生备考轻松,收获更多

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大幅减少,意味着期末考试的成绩高低对总成绩的影响有限,学生重点从期末考试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来。这样带来两个好处:教师在出题时可以大胆灵活的出题,考查学生掌握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用过于担心学生的及格率;学生也不用在期末花两个星期突击考试内容,还原了考试检验学习效果的意义。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有60.2%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收获要比其他课程多。

三、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的思考

经过一学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仍然很被动

学生习惯了长期以来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这次教学改革尝试,学生并不适应。此次调查显示课程开始的一段时间只有20%的学生是主动学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成绩压力越来越大,有51.4%的学生开始转向被迫的主动学习。这表明考核方式的变化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但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显然仅仅靠一门课程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有主动学习的氛围,要让更多的课程改变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越早让他们接触这些教学模式越好。

(二)课堂成绩评定的公平性需完善

为了让学生的课堂成绩尽量公正客观,笔者将课堂成绩册做成电子表格,根据课堂表现实时修改得分,让所有学生看到,学生既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得分情况,又可以对其他人的得分情况进行监督。

从实际操作过程看,课堂成绩的评定往往带有主观性,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评分高低如何确定,同一个小组成员的得分如何分配等等。很多判定标准无法进行量化,但学生如果质疑这部分分数该如何解释,怎样才能做到相对客观的评价,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制定相对完善的评分标准来解决。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虽然通过改革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变大抵是因为想要得到更好的成绩,学习的主观愿望还是很欠缺的,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除了严格的规定外,还需要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来调动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教学还需要大幅改进

这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虽然也做了一些改进,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实验教学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思考,比如该门课程实行的平均到各周的实践课时安排显然无法和课堂教学对应,因为前几周没有实验可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础性软件掌握程度差,应在开始实验前做一些强化性的训练;增加一些体验性实践教学,让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创造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的环境;改进实验成绩评分机制等等。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将是下一步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

篇5

关键词:教学模式;模块化;项目化;实战化;产品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5-02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讲授信息系统开发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别是本科生缺乏管理实践与调研分析,因而对课堂讲解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一套适合高等院校的“四化一体”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一、“四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实践

“四化一体”教学模式是指通过“课程模块化”完善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通过“教学项目化”,明确培养目标,控制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实战化”让学生体验系统开发的全过程;通过“成果产品化”既服务于社会,又体现了课程的价值。

1.课程模块化。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授课阶段和前导课程大不相同,因此,同一门课程只有根据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定制课程内容,才会有良好的授课效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首先,将这门课按章节分割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讲授,若干模块组合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知识体系结构。基础理论知识是金字塔的塔底,做到各专业普及教学;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是金字塔的塔尖,不同专业我们选择不同模块搭建各个专业的塔尖。针对管理工程专业,重点突出“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两个模块;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则以“财务管理”模块为核心进行重点讲解。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宗旨。

2.教学项目化。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结束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课程设计,同时又是团队作业,课程实践是以小组为单位实施项目管理,不同的项目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项目实施的流程:(1)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2)制定计划:学生制定实施计划,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3)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4)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5)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应用实践。项目化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3.实验实战化。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数据收集与处理、工程开发方法、计算机软硬件等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实验教学过程,才能达到教学实验目的。根据本科生的特点采用视频播放和模拟演示相结合、情景分析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实验技术手段。实验教学过程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对项目主题的相关业务流程有个感性认识;第二步,通过学习和实践ERP系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流与信息流的转换;第三步,给出一个企业的需求分析资料和部分模块的设计示范,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组成项目小组,继续完成该企业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实战化实验既有创新性,又有实用价值,其真实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成果产品化。高等院校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要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且要不断有知识创新的成果,并将知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要求。因此,高校不仅要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而且要将改革的成果推广应用,把教学改革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便于使用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指导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精品化、系列化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基于PC整机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已在企业推广应用,“面向大学日常测试和考试的在线开源流程管理考试系统”已应用于我校部分课程的考试阅卷环节。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改进了教学环境。

二、“四化一体”教学模式取得积极的效果

1.教材与案例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定期进行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的同步更新,以此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编著出版了《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建设了习题库和实践教学案例库。运用典型的实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管理信息系统课件已荣获教育厅“2012年全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三等奖。通过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有一种美的享受。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网站的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授课录像、案例与习题等已全部到网站上,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复习之用。

3.教学与科研活动建设。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参加国内高校学术会议,全面了解国内重点院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获取经验,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走出去,请进来,与同行进行广泛接触和交流。进行观摩教学,切磋教学技巧;改革教案,更新讲义,设立教学反馈机制,及时回应;教学注重科学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四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年轻教师通过多听课、网上观摩精品课等多种形式,学习老教师、优秀教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身感悟和不断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业务水平,形成竞争优势。目前,青年教师群体已逐步挑起教学改革的重担。

“四化一体”教学模式,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配套改革,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的、具有较强可行性的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化一体”教学模式必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四化一体”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利用“课程设计”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更好地完善了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信管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巧性和可操作性要求都很高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的知识不仅涵盖了管理学各专业前期课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1]。管理信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双重属性,要求教师具备计算机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管理信息系统》易讲不易教,从教师角度,在现实中具备复合型教师较少;从学生角度,大学生从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认知与体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难度较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涉及的新内容不断涌现,如电子商务、微购物和数据挖掘等。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保证本课程教学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管理信息系统》在信管专业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础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2]。因此,多门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如工商类、工程类、管理类等,但各专业的定位、教学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及案例。对于信息专业的学生而言,主要侧重案例讲解及IT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信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概念和结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开发方法,并初步具备应用计算机对管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充分认识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与应用开发的方法、技术、过程与步骤。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目标不明。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从1998年至2014年间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7所,且已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信管专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了社会对学科的交叉、整合、互补与拓展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复合型的学科特点给信管学生带来困惑,他们编程能力不如软件专业的学生,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知识无法与相应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方向定位不明,导致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难以定位。信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针对“学什么、怎么学”进行精确定位。教师队伍中真正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偏少,具有经济与管理背景教师在讲授中会重管理而忽视技术;具有计算机背景的教师在讲授中会重技术而忽视管理。教师讲授中,不能对“教什么、怎么教”进行精确定位。教与学都不能定位,直接导致课程学习目标不明。

2.2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方面,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设置实践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企业实际或者环境,纯粹的理论讲解,缺乏必要的应用内容,使学生对信息、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抽象概念讲解上。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

2.3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学时分布不合理。

课程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排列不严谨。如:先修课程中没有开设数据库,讲E-R图,学生很难深入了解。在后续课程中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却以计算机的思维分析、设计,与《管理信息系统》无法融合[3]。

在课程学时分布上,理论课占据课程的全部学时,缺少实践环节。脱离企业实际运作背景,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企业MIS是如何运作的,包括哪些系统模块,这些系统模块的功能怎样,它们是如何同企业管理活动结合的。实践环节的缺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期课程中虽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弥补管理信息系统实践环节的不足,但讲授时忽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管理而非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脱节。

3.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1结合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案件是一种教学工具,通常是某个特定时间特定点发生的“现实情景”的抽取,其中包含一系列管理问题,这些情景通常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者实际遇到的。案例教学本身不是“教”分析案例,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写的,其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4],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实感受、体会和思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多种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如何识别真正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例如:对于业务流程重组、企业组织变革等,通过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实质的理论知识。在案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枯燥的理论性、概念性的名词术语学起来更有实际意义。在参与式的兴趣学习中讲解规律性、普遍性及预见性的概念与定义,会让学生有深刻体会,从而深层次地理解真正的管理思维模式。

除采取案例教学外,还应在课堂教学外,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和部门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3.2开设实践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深度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以切合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如:讲授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时应从学生现实、熟悉的环境进行分析。以本班《班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分析背景,以提问式、引导型的行式进行战略规划、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知识的学习,把理论融入实践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因先修课程中已有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鼓励学生用熟悉的语言实现系统实施。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企业(校企业、实习基地)的需求、系统设计等,拓宽知识面。从课程的实用性出发,将技术与社会中的实际管理方案相结合,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过时的例子教给学生。只有理论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系统应用与开发能力。

3.3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排布明确。

根据当地社会需求,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办出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的方向的发展目标,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目标。针对本校的信管特点,结合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学院的过程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标:首先,在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应用IT方法,分析和选择甚至是构建企业IT战略和应用的框架。其次,系统分析和设计。

在课程排布中,先修课程中应安排《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以便学生在技术上真正理解信息系统、E-R。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广度,使学生深刻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课程讲授中,不能只重单科课程设置,而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如讲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思想。

在实践中,以本校毕节学院为例,毕节学院自2009级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2013年毕业论文设计中,77名毕业论文中无一个在选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沿袭以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模式结构撰写论文。本门课程在09级中的开设并不成功。在下一级的学生中,我们调整了课程的顺序,以项目案例为主,进行实践分析。在改革探索中,效果良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信管专业交叉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一直受到该专业特殊的重视。课程中的知识不仅涵盖了信管专业前期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面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教师不仅要充当学生的教育者、教学的组织者、信息技术的应用者、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实践者,还要充当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科的研究者,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科建设[5]。除应引进具有本专业背景的教师外,还应将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去培养,或者参加各种实战培训,丰富经验。或请一些具有企业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讲授,让教师深层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蕴涵的管理思想,并给予教师充分的自力,从而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2]张丹,曾小青.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VOL5(6):175~177.

[3]刘韬,胡素娟.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0):257.

[4]Wang,Yan,Cao,Xiufeng.Process of assembling component based on domanin ontology[J].Journal of NetworksJourmal article,2013.10(8):2347-2352.

[5]黄孝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43-4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10-02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MIS运用这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和方法。从事MIS的工作,应有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有一些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训练。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实现任何期望和梦想,实现任何新战略,没有MIS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一家跨国公司不重视企业的MIS建设。在这一时展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的经管类专业主要指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等偏重经济和管理的非计算机或非类计算机专业,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类计算机专业)。要完全系统地掌握MIS的知识,需要先具备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常识。所以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能很容易理解,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便难于理解,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跟不上教学进度,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对教授这些专业的教师来讲,所要具备的知识面广,学生又不能与之更好地互动,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改善。为了提高经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系统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笔者对经管类专业多年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经验,结合同行的交流,对该课程的教学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明确教学目标

MIS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但是很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没有因材施教地考虑,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行统一标准,对不懂软件开发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也要求掌握系统开发的技能,其结果是部分教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相关的工作,而非计算机技术工作。由于工作经历缺乏,经管类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所从事的还只是底层的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因而对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开发者、计算机专家,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企业战略管理者,而应该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细分定位,结合专业培养的要求来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清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对于MIS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MIS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 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就制定不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后,应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经管类专业的职业目标是综合经济管理人员,学习这门课的侧重点是学会应用MIS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授课重点是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支持管理活动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以及怎样利用MIS来培养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弱化信息技术原理的讲解,对于MIS系统的开发只限于介绍常用开发方法的和系统开发的组织设施,而不要详细讲授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

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讲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方法和组织管理,讲解系统的维护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讲解MIS与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以及MIS对提升企亚竞争力的支持。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MIS的相关知识,能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功能,必须意识到MIS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具备这种知识,才可能在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战略结合,才能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3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有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以及系统开发与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因而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一看到教材目录就误认为该课程是计算机类课程,打开书本更是见到许多抽象难懂的理论,于是一开始就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对于教师来讲,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并且理论性强,相关理论速度更新快,既要花费大量时间更新知识点,还要承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来的课题压力,讲解该课程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实践证明该课程如果仅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呆板、抽象和无趣。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根据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下是几种在教学中探索的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每次讲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且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ERP系统概念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讨论的题目不急于公布,而是在讨论课时才公布,这样多次实施后,学生为了下次讨论时准备充分,掌握发言主动性,就会在查阅资料时作一定的归纳整理,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讨论的题目可以设置为“ERP的概念简述(可以举例说明)”、“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ERP系统设施的失败原因”等。讨论过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控制学生讨论时的发言时间,确保大多数学生有发言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2)案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例如,在讲解ERP系统前,组织一次“情人啤酒游戏”的案例(情人啤酒游戏是哈佛大学的经典管理学案例),让学生自由分组扮演司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角色,并将如何分组的实施交给班干部执行。为了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规则事先在课堂上介绍,并给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通过该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理解沟通与信息畅通对供应链管理重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通过该游戏的案例教学后,再在实验课中进行ERP软件的模拟,就加深了学生对ERP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懂得ERP管理思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验课效果也提高了。

(3)合作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对促进教学效果会有积极作用。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同学间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且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同学关系、启发集体智慧,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比如“情人啤酒游戏”案例教学中,通过分组参与游戏和讨论,更容易和更快掌握游戏规则和相关知识点,并提出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

(4)角色换位教学。角色换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知识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试行解决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上讲台以教师的角色给大家讲解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的思路。通过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讲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独当一面的胆识,提高交际能力和工作面试能力,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同时,对一个问题上让多个学生在台上讲解,给予学生多角度对比分析问题的机会,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在角色换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作出客观的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 科学、透明的考核方法

学生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人都是有懒惰的,也是人之本性,这就不能太相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控制他们的有限自由学习安排。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是有必要的,设置考核标准,可以减少惰性,提高学习效果。但只有考核,没有激励,再好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尽力不出客观题,主观题要紧扣专业培育目标,并且不设置标准答案,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创造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学期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考核标准,做到考核标准科学、透明,并且在设施中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科学、透明的考核标准建立和实施后,才能支持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如果不给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不对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减退,没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课堂讨论就形同虚设。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民主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的标准,才会乐意执行,只有学生认可的标准,才会主动配合执行。比如对课堂讨论的评价,因为往往会以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推荐发言人表述讨论结果的形式来进行,其中不乏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没有参与出谋划策,却要享受成果。这种情况就需要一套有效、灵活的小组内部考核机制,来规范这种行为。可以先由学生自主设计所需的考核制度,教师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然后综合全班的方案来执行。因为考核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他们为了能有好的平时成绩,一定会团结合作,积极思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薜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篇8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案例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58-02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urriculum Reform and Exploration//Li Zhiwei, Niu Qingli

Abstract Teaching in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 of appli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students of the courses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roposed reform measures to enhance interac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urriculum reform; case-driven

Author’s address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ngzhou, China 450064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是普通高等院校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笔者虽然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工作不长,但是在这不长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不大,普遍认为这门课比较难学。通过课下走访学生,笔者发现其中的几点原因。首先,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及社会经验,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需要开发者具有灵活的头脑、丰富的经验和周到细致的工作作风,这些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其次,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开发案例,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难以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革措施来增强教学效果。

1 吃透教材精华,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它已被许多组织当做获取竞争优势、占领战略制高点的强有力武器。当今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的竞争优势关系、战略关系越来越密切。笔者认为,就信息管理专业而言,教学重点应放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系统的开发。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本门课程可以说是他们大学期间的偏后的课程,在这之前他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等专业课程,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并且以后将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分析工作。教师应按照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讲授课程内容,减少学生的厌烦情绪,刺激学习兴趣。

2 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甚至革命,教师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改良教学方法。

2.1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向启发式、讨论和研究式的跨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相结合,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习环境,教师灵活应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积极思考,激发潜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分组开发小型系统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2 根据课程特点,引入案例驱动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实践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指导下,运用典型的实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方法。

篇9

[关键词] 企业经营模拟 沙盘 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庞杂,概念抽象,具有难度较大、综合性较高、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笔者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这几年兴起的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以下简称ERP沙盘或沙盘)训练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引进ERP沙盘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改革的设想。

一、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培训

ERP沙盘培训的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参加培训的学员分成4组~12组,每组4人~10人,每组各代表不同的虚拟公司。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CEO、CFO、市场总监、生产总监等)。他们从前任管理团队手中接管企业,在面对来自其他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使企业发展壮大。学员们必须做出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设施的改造、新市场中销售潜能的开发等众多决策。

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排程、市场与销售、财务、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在模拟训练过程中,受训者将领悟出很多经营真谛。

二、与ERP沙盘紧密结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具体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可分为六个阶段,ERP沙盘培训可以与之紧密结合,贯穿于始终。

第一阶段,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和理论阶段。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对企业运营过程一无所知,从而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不甚了了。提问则照本宣科,考试则死记硬背。为改变这种情况,可先让同学们做一遍企业模拟沙盘训练,使同学们头脑里形成一个企业运营的整体框架,实际感受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企业内部的流动和交互作用,看到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和使用。在角色上增设首席信息官(CIO),使同学们对信息系统在企业的重要作用和CIO的职责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同时也使同学们获取、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实例阶段,介绍当前流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企业资源计划(ERP)。

有人给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ERP导入系统。熟悉了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操作后,再讲解主生产计划和物料清单等就变得轻而易举。另外,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揭示了ERP的精髓――计算精准,整体最优。

在这个阶段,可让学生们进行一次电子沙盘大战。电子沙盘是实物沙盘的延伸,它有如下特点:

1.省时。实物沙盘模拟六年的经营需要一天半时间,电子沙盘只用半天即可完成。

2.体现业务数据电算化的特点。在实物沙盘培训中,每到年末经常看到同学们无数遍核对但数据报表还是不平的尴尬局面,电子沙盘中的资产负债表等年末报表随时可由计算机产生,从而可以把精力转移到经营决策上来。

通过电子沙盘大战,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基于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加工快捷、及时和准确。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不言自明。

第三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阶段。主要讲述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学生理解这两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以及一些常用的数据库和网络。在此基础上,可突出强调让同学们准备好某一项具体的数据库语言如VF或SQL,为以后同学们自己编制沙盘软件做好铺垫。

第四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析与设计阶段。首先对ERP沙盘进行功能分析,然后将所有功能分成若干部分,将同学也分成同样数量的组,每组同学分到一部分功能,画出这部分功能管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和编制数据字典;进行代码设计、系统流程图设计和界面设计等,最后写出系统设计报告。通过实际操作消化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其中一部分内容讲解和设计。

第五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阶段。让同学们将分到的本部分内容进行编程。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计算机语言接触较少,可用EXCEL或VF做出程序,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可用更专业的计算机语言如VC、JAVA等进行编程。

第六阶段,上机阶段。上机调试程序,条件允许可将学生们做的程序进行整合,做成一个网络电子沙盘,形成一个实战系统。

对无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同学,可让其调试教师给的关于ERP沙盘某一部分和程序或操作已编制好的电子沙盘软件,从而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三、授课过程中需注意的的问题

1.不要喧宾夺主。摆正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和ERP沙盘培训的关系,始终以管理信息系统内容为主线。

2.教师要求较高,必须成为多面高手。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对学生加以指导。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二者是十分重要的,往往胜过知识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引进ERP沙盘对课程进行改革可以通过活生生的模拟来诠释和演绎抽象的理论和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一顿丰盛的信息化大餐。以便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未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090-02

MIS课程特点

1.理论性

MIS课程涉及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仿真学、计算机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交叉面广,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理论知识的阐述比较广泛且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

MIS课程的学习不仅在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

3.交叉性

MIS作为一门新学科,其理论体系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构成了MIS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门有鲜明特点的边缘学科。

4.综合性

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MIS课程是一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MIS课程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相对落后,那些随着科技发展已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到教学中。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性质不同、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角度、掌握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而目前的MIS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定位不当等问题。

3.缺乏典型的MIS开发案例

在实际的MIS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那也只是在简单假设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同时,缺乏开发工具和成功的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环节没能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工作环境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对MIS课程的学习感到比较抽象、空洞,提不起兴趣。

对MIS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1.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MIS方面的教科书的内容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MIS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推荐有关MIS的参考书和杂志,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在讲解MIS开发方法时,除了重点强调结构化开发方法外,还应加大对原型法、面向对象法、CASE方法的讲授力度,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开发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合,并能结合实际应用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MIS教学内容应引入当前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分析不同的MIS应选择怎样的系统体系结构、软硬件环境、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等。MIS管理、战略规划方面的内容也要深入讲授,在教学时,可设计一些案例,与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同时适当加大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的讲授篇幅。

2.提高教学对象的专业针对性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的区分方法是将学生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和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两类,分别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设计者的角度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于非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熟练应用某个行业的MIS等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两类学生,教师一般是准备两套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案例进行教学。但是经过近年的课程教学,教师感觉到这样的区分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同样是非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知识背景等的不同,其对不同行业案例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分析讲解同样的案例,则不仅使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困难,而且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3.MIS软件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MIS的设计开发始终应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应用企业的各类MIS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案例教学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信息系统的真实开发环境,让学生参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学生在实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亲身体验、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师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不仅是一个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

结语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加上我们的不懈努力与进取,我们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改善教学效果,为信息化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靳士兰.高校工程类设计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J].教育探索,2006(03):85-86.

[3]何晓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究[J].内江科技,2007(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