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最好的解决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暴力最好的解决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暴力最好的解决方式

篇1

【关键词】家庭暴力;儿童;教育疏导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61-02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儿童在家庭暴力事件中直接或间接受到暴力,包括经常直接或间接目睹父母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予暴力行为。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身体造成直接或间接性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儿童受到家庭暴力或目睹家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后,会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并涉入其中。隐性的心理创伤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且难被察觉和治疗。

1 家庭暴力对儿童所造成的影响

家庭暴力对儿童会造成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儿童的一生。在认知上,儿童经常面对家暴的行为会产生认识层面的概念错误,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普遍的。部分儿童儿童长期受父母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观念。误认为应对和处理所有事情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使用暴力,只有暴力才是情绪的最好的发泄方式。在情感上,当面对家暴时,孩子可能会被告知这是家庭的秘密,或者不知道该向谁说,向谁倾诉,会觉得很丢脸,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无力无助感。在长期的感染下,会让儿童产生失落、害怕、高度焦虑、纠结、压抑和暴躁等情绪,甚至还可产生抑郁症,精神失常等疾病。在行为上,多数儿童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将内心情感过分的往外释放,喜欢施命令予别人,充当老大角色,人际关系紧张,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关系。一种是将自我情绪过度的往内压抑,对外人高度警戒、防卫,孤独。如果这类儿童不能在学校获得关爱,往往会产生经常性的逃学,离家出走,撒谎,捣弄破坏等行为。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处在家庭暴力中的儿童,还存在自我价值感偏低,社会交往能力弱,两性关系不平等及用暴力处理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2]

2 教育疏导策略

学校是儿童重要的成长场所,儿童除了在家庭的生活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儿童里度过的。学校对于儿童而言,是一个充满爱、快乐、没有暴力、安全的天堂。教师成为了疏导遭受暴力儿童的重要他人,可以帮助儿童脱离家庭暴力的阴影,使其投入学习,发展友谊,增强自信,建立人际关系,让他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因此,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教师的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2.1 开设亲子对话活动,加强亲子间的沟通。 亲子对话是指学校创造交流平台,邀请儿童及其家长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活动。此方法是增进亲子感情的纽带,也是解决家教疑难的重要渠道。[4]学校可以在亲子活动、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时开设亲子对话活动。活动之前,教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或许儿童及其家庭的资源信息。一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活动中主动观察了解有哪些儿童有受到家暴残害,儿童在园的情绪和表现。二是儿童和家长主动倾诉,教师将其记录下,选取适当的时间集中进行亲子对话活动。在开设亲子对话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向儿童父母讲明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对儿童的影响;为亲子对话提供平台,实现亲子间平等友好的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至始至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

2.2 进行主题活动,培养儿童的正确认识。 学校可设置关于反映家庭暴力的主题活动,让儿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引导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学会看待家庭暴力,通过交流、表达来释放内心的压抑。教师可以通过绘本阅读如《象爸爸着火啦》等形式引入对家庭暴力的主题让儿童初步了解什么是家庭暴力,如何看待家庭暴力,学会面对暴力如何自我保护;通过儿童讨论的形式谈谈自己家庭或者周边的家庭暴力现象,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态度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教师在让儿童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儿童进行正面的引导,与儿童交谈家庭暴力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哪些儿童是遭受家暴的儿童,并当儿童透露自己是家暴儿童时注意自己的倾听技巧。

2.3 开展游戏活动,呵护儿童快乐天性。 游戏是儿童天生的恩物,尤其是对于目睹或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学前儿童而言。游戏活动即将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升儿童的长期人际交往能力。游戏活动可以让儿童忘却家庭暴力中的烦恼,在游戏中重新找到自信。通过每一个儿童的参与,疏解儿童的心理阴影,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快乐体验,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弥补在家庭暴力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此种游戏应多以集体游戏为主,以此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当他们在遇到家庭暴力而不知如何应付的时候,知道还可以采取向自己的同伴和朋友求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2.4 建构安全信任的班级环境,让学校成为乐园。 班级环境在学校里主要是指创立友善班级,通过正面的教育策略,建立反暴力的班级环境,在此良好的环境中熏陶儿童的情操,丰富儿童的情感。其主要内容包括:营造相互尊重友爱的班级氛围;在班级中制定并执行班级常规,帮助孩子减缓因处在家暴环境下的经验混乱与无力感受;创造更多的正向经验与成就,帮助儿童自我肯定和自我认识,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引导对班级冲突的处理,示范如何以非暴力的形式表达情绪和处理问题;让儿童喜欢班级,感受班级的温暖,让学校成为儿童的快乐乐园。此法主要起到预防作用,在进行预防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前,确定明确有效的教育目标,合适的教育对象,可行的教育主题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二是在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反应,对孩子实施正确引导,掌握适度原则,长时期在这种氛围熏陶下能潜移默化至儿童内心。

参考文献

[1] [3]关颖.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06,(5):22-27.

篇2

家暴起因:“那天听了一上午唠叨,终于忍不住了”

南都娱乐:你怎么知道太太曝光家暴的?

李阳:我有我的秘书组随时在网上工作,第一时间就发现了。我当时希望她删掉微博,她就说:现在你才说太晚了。我当晚也是暴怒,如果回去的话我肯定家暴又会产生了。我就避免这件事情发生,也没有回应。

南都娱乐:听说你连续10年都是一个月只有一两天在家,20年的年三十和春节都是跟学生过的。

李阳:对,从理性的角度说,我还是挺愧疚的,事业是我的第一位,我永远不会为家庭牺牲事业。一眨眼就10年。10年都这样了,我相信一般女人都受不了。

南都娱乐:孩子难道不问:为什么我们见爸爸那么少?

李阳:我女儿就总打电话问:你在哪里啊?什么时候回家啊?就这样。但是我还有其他方法让孩子分享我的乐趣。但毫无疑问,我回家回得很少,她(Kim)自己带孩子确实是太琐碎了,太累了,喂这三个孩子就像喂三头猪一样,他们每天要吃掉多少食物啊,又要哭,反正这事多了呢。

南都娱乐:妻子通常怎么处理她的困扰?

李阳:沟通过,其实在家暴之前已经谈好了,周六周日,她跟着我一起工作,无论我在哪她必须到那里去。但是那天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了,听了一上午唠叨,我就终于忍不住了,完全失去控制了,就想干脆一块同归于尽。

南都娱乐:以前动过手吗?

李阳:三五年就会一次大动荡。以前呢,可能就不像现在那么重吧!

南都娱乐:比如说不用这种方式,用过别的方式吗?有没有效?

李阳:别的方式……别的方式还干过很多事,演讲的时候她把饭菜扔到我脸上去,反正也啥事都干过,但她在理性的时候还是挺好的一个人。说不清楚哦。

南都娱乐:在冷静的时候思考下,你对她除了身体的伤害,还有造成过其他方面的伤害吗?

李阳:有,主要是她现在已经被困在中国了,她教师证也过期了、驾驶证也过期了,回不去。她中国待太久了就崩溃了,想迁回美国。她如果平常状态没问题的话是个很不错的人。

南都娱乐:你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李阳:我就是协助她回到美国吧,这是对她最好的。但她希望我一起回去,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她状态很不好。

家暴后果:“我个人伤害大了,整个形象被打击”

南都娱乐:你是个公众人物,可能大多的人会觉得,你不好,你家暴。

李阳:动手是我的问题,但是我是生活在她的语言暴力中的,这个也算暴力吧,不能说家庭暴力才是暴力。

南都娱乐:那你自己觉得受到伤害了吗?

李阳:我没所谓。我个人伤害大了。她给我整个个人形象一个大大的打击。

南都娱乐:那让你的孩子看到这一切,对她们的伤害你想过吗?

李阳:我们当时都癫狂了。但是既然发生了,就不要掩盖,美国人的方式是对的,有的中国妈妈说爸爸出差说了10年,不要让孩子生活在虚拟世界当中,和小孩子一起开家庭会议,让他们知道父母发生冲突后会有解决方案:第一我道歉,向女儿道歉;第二告诉她们:离婚也不影响你们的生活;第三就是,如果她们遇到家暴应该像母亲那样主动站出来。

南都娱乐:猜测一下,她们天天跟妈妈在一块儿,听到妈妈对你抱怨是否会对你有敌意?

李阳:我们的孩子是不会恨别人的,不像我第一个妻子,两种不同文化处理事情就不一样,我太太不会在孩子面前说任何不属于事实的话。她会说你爸爸是最爱你们的人,如果有恐惧就去除掉这种。现在我回到家,孩子抱完妈妈之后就会过来抱我。她以一种理性智慧的角度来教孩子,这是跟中国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我从她身上学来的,愿意配合她的一件事。

南都娱乐:可以问问你父母的婚姻状态是个什么样吗?

李阳:我父母呢,我爸爸相对来说是个不耐烦的人,耐心不够,我妈妈是个比较倔强的人,这两个人就是,说不来,反正,中国老一代人嘛,在宽容容忍中度过一生。本来婚姻就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一辈子很琐碎,把两个不同环境、文化背景的人捆在一起,你看孙楠和买红妹一路过来,还不是离婚了?中国的婚姻质量很差,都是面子。

家暴反思:“给所有人看到更完整的李阳形象”

南都娱乐:你在教学的时候有一种特别激烈的状态,那为人处事等其他方面呢?

李阳:就我个人而言,新疆长大的,还是大西北的性格,比较直的,有时候脾气比较烈。

南都娱乐:听说你开始接受婚姻咨询了。

李阳:对,我也是在做家庭教育,我也在鼓励别人,让别人爱对方、去拥抱对方啊,我太太也是道理都懂,但是就没有形成习惯。应该向美国人那样在公开场合感谢太太、重视太太。

南都娱乐:这是你对这段婚姻的反思?

李阳:对,我一直都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本身就有很强烈的家庭需求,而两人扎在一起的话,我说没出人命案就好了。但是我们分开的时候感觉挺好的,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乱。

南都娱乐:这两天你个人也是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在回应这个事情?

李阳:我当时是有一两个小时是非常焦虑的,但后来想明白,借这个机会,给所有人看到一个更完整的李阳形象吧。家庭教育的人也会用家庭暴力的,但是我的事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如果能帮到别人的话就好了。但我同时也担心她的身体,一下子几天不睡觉,控制不了自己,控制不住,我担心她要是倒下了我三个孩子怎么办。

南都娱乐:你现在有考虑过心思稍微往家庭挪一点吗?

李阳:会往家庭挪一点,就是我创业、我一个人,公司这么多人都是我来养,连续十几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该往家里靠一靠。

都娱乐:那目前跟太太之间觉得要怎么往下走呢?

李阳:听天由命,交给上帝就好了。她交给上帝,我就交给她。看她怎么去理解吧,她如果要离婚我们就离婚,如果她要去美国我就帮她回美国,但我不会放下我的工作,我也不会移民到美国。

南都娱乐:那如果是她选择和不离婚的状态下呢……

李阳:那我肯定会调整啦,比如说周六周日往家里去,跟孩子见几天面,有好多计划。

吉杰:30年跟父亲关系不好,家暴是其中一大原因

吉杰是歌手,曾经当过金领,尽管长大后的发展看起来顺风顺水,然而小时候所亲历的家庭暴力,却仍然是他不愿碰触的疼痛。他在今年推出的新专辑《红与黑》中有一首歌名叫《父亲》,其中就涉及了家庭暴力的回忆。

采写_本刊记者 蔡慧

南都娱乐:你有首歌叫《父亲》,讲述的就是你亲身经历的家暴吗?

吉杰:那首歌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父亲今年过世了,我并不愿意详细讲太多他的不好,也达成了原谅,所有的感受都在歌里了。从我自身的体会来看,家暴有很多种,我父亲做的跟他受的教育和文化相关,没有学会用其他途径解决心中苦闷、社会压力,像我小时候考试考不好,父亲就会拿皮尺打我,我们70后这代人,80%的朋友都被家长打过,这是非常普遍的,这跟我父母都是50年代生人,又是少数民族家庭,家里男尊女卑不无关系。

南都娱乐:你说过30年跟父亲关系都不好,主要是家暴的原因吗?

吉杰:有一些音乐的原因,但父亲脾气暴躁,动不动打人骂人一定是其中一大原因。

南都娱乐:你对李阳家暴事件怎么看待?

吉杰:像李老师这样受过教育的成功人士,也比较年轻,出现这样的事真不应该。

南都娱乐:亲眼看到家暴,比如父亲打母亲时,你是什么状态?

吉杰:我就害怕,躲在一边哭。

南都娱乐:对你现在会有什么影响吗?

吉杰:特别特别痛恨打女人的男人。

南都娱乐:那你自己有没有分析过,遭遇过家暴的孩子,对个性会有什么影响吗?

吉杰:我们家虽然有过家暴,但是父母感情还是很好。不过我见识过纯粹的家暴,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没有安全感,我认识一个女孩就没有办法谈恋爱,不信任男性。

篇3

敏是独生女,从小被父母宠爱,着实有些任性,又因为样貌清秀,更觉得有资本挑剔另一半。可是,过了一年又一年,敏总是找不到理想中的丈夫。28岁时,在父亲的撮合下,她与军结婚了。

敏的父亲是军的博士生导师。军来自工人家庭,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都靠自己的努力,敏的父亲正是看中了军的潜力,才撮合女儿和他的婚事。敏却不这么认为,她总觉得军是高攀了她。因此,在婚姻中敏总是有意无意地显出优越感,也更为任性。她常常对军的言行举止挑剔再三,面对军的亲戚朋友时,也一副“保持距离,以测安全”的态度,仿佛其他人都是带菌者。渐渐地,军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宁愿躲在实验室做研究,也不愿回家去。军并不想离婚,他是真心喜欢敏,但是他无法一再忍受被自己心爱的人伤害。

病毒名——挑刺

杀伤力:

必杀计:现代男女在追求个性张扬的同时,常常忘记了要将唯物主义辩证法坚持到底。不断的自我膨胀,使他们眼高于顶,无法与人和睦相处。除非,你能够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足以驾驭他们,这时他们的奴性就会迅速攀升,不待你召唤,他们自然会凑到你身边,仰视你。这话虽尖锐,却极实在。

军是个有能力的人,否则他的导师也不会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他。但军的实力只被他的导师所认可,敏并不认可。军该做的,就是让敏看到自己的真正实力。骄傲的敏需要的是个能够驾驭她的男人。

病毒名——不满对方的家人朋友

杀伤力:

必杀计:单把这个“病毒”拎出来说,是觉得它的伤害较之挑刺更严重些。婚姻里,夫妻也许都能忍受对方指责自己的缺点,却大多不能接受对方指责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对家人的指责会引起对方的情感反弹,与家人之间由血缘与情感交织的网,不是几年的婚姻生活就可以抹杀的。而对于他/她交友能力的质疑,更会使他/她的自尊心严重受损。这个雷区最好不要轻触,万一触了雷,道歉是最好的选择。

[暴力的距离][争吵到达]

琳和磊都是急性子的人,他们爱得热烈也吵得热闹。琳喜欢唠叨,磊却最烦这个。所以一旦琳唠叨得磊心烦意乱,家庭战争爆发也就在所难免。最激烈的一次,磊还动了手。当然他并非故意,只是当时在气头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战后”,琳跑回娘家去住,直到磊再三赔礼道歉,才肯回家。

其实他们也并不想这样,他们害怕在争吵中度过一生,也害怕总有一天,把爱吵成了恨。可每过一段时间,同样的家庭战争仍然会上演。

病毒名——抱怨、争吵

杀伤力:

必杀计:哪个婚姻里没有点儿磕磕碰碰,但为什么有的夫妻越吵越生分,而有的夫妻却越吵越甜蜜?争吵是门艺术,要讲求手段和形式,并且要懂得些幽默,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记得把爱牢挂心中。一直记得一个故事:有对夫妻争吵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满世界都找不到人。两天后妻子回来了,一进门就被丈夫牢牢抱住,丈夫说下次换我出走吧,免得我在家里提心吊胆就怕你出事儿。

病毒名——暴力

杀伤力:

必杀计:无论在婚姻里遇到怎样的情况,使用暴力解决问题都不是好办法。家庭暴力让人最痛的不是伤口,而是心的伤痛。但如果对方只是偶有一次情绪出轨犯下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柔克刚,让他自惭形秽。可如果对方将暴力作为日常沟通的行为习惯,那就该寻求法律的帮助,忍让只会令暴力升级。

[“双生子”][谎言和猜忌是对]

珍和铭本是对十分恩爱的夫妻,结婚三年,从没红过脸。铭每月如数把工资交给珍,珍是家里的财政部长,哪些钱留着给孩子做教育基金,哪些钱做日常家用,哪些给丈夫做零花,每项都照顾得极细致周到。她也十分体贴丈夫的需要,知道男人在外打拼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少,所以她从未让丈夫囊中羞涩。

谁知道,一个电话竟让所有美好荡然无存。那电话是个男人打来的,男人说要找铭,珍说他不在。男人也并不在乎,只要她转告铭不要再借钱给他老婆。

珍在男人的解释下才知道,原来那女人是铭的初恋女友。铭从未和她说起他们之间的事。其实,珍并不在意铭借钱给她,她在意的是铭什么时候瞒着她攒下了这笔为数不少的钱,他攒这些钱究竟想做什么?是对她不信任还是对这段婚姻有所顾虑?她被铭的不信任伤害了。从那以后,珍变得不再轻易相信铭的话。一次背叛与一百次背叛对于她来说都是一样的。

病毒名——撒谎

杀伤力:

必杀计:即使是善意的谎言,被戳穿时也会造成伤害。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诚布公地把事情说清楚,以求得对方的谅解,无论是事发前还是事发后。有些人认为,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伤害也已经造成,那还有什么好弥补的。这种态度最要不得。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婚姻里的夫妻更该加深对这句古语的体会。

病毒名——猜忌

杀伤力:

必杀计:猜忌比谎言更具杀伤力,是因为谎言常常带有偶发性,而猜忌则是由日积月累的不信任构成。千万别小视了时间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这种在岁月里被“一砖一瓦般的怀疑”填充起来的猜忌最具破坏力。它们通常会在某个契机的引诱下一蹴而就,伤得人体无完肤。

对付猜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扼杀在萌芽时期,不让它有茁壮成长的机会。将心比心,诚实和宽容便是阻杀猜忌的利器。夫妻间良好的沟通习惯也是增加婚姻透明度的佳策。婚姻透明了,还有什么可猜忌的呢?

[“慢性毒药”][冷漠是种]

琪和罗是相亲结婚的。他们工作忙碌,生活圈子也都比较窄,身边总是那么几个熟人,熟到根本没有摩擦出火花的可能。于是,经过长辈的撮合,他们相识了。琪是外冷内热的女人,罗也有些黑色幽默。两个人在一起渐渐有了默契,即使对方什么都不说,自己也能猜出对方的心思。所以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依旧忙碌,但随着工作的驾轻就熟,他们空闲的时间一下子多出了不少。这时候,琪才发现婚姻里只有默契是远远不够的,默契太好反而使生活失了滋味。他们甚至觉得坐在一起没话找话是个极为痛苦的事情。于是,他们开始相信前辈的话,认为婚姻里包裹的不过是那些关乎“吃喝拉撒睡”的俗事。他们开始向前辈学习,忙碌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再关心对方想什么。日复一日,最终连都变得程式化了。

琪内心的热情完全被冷漠遮掩。她心里十分渴望生活能够有所变化,但又不知该如何改变。于是开始上网,在虚拟王国里与热情的男人沉溺于精神世界的。最虚伪的甜言蜜语也可以打动她,不是因为她单纯,而是冰冻的心实在冷得难受。她不爱丈夫了吗?她说她依旧深爱着他。可总得让自己活得好受些,不是吗?

病毒名——冷漠?

杀伤力:

必杀计: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原本它可以以喜剧的结尾收场。琪虽然有心改变一切,但决心并不坚定,在没有遇到大的坎坷时,自己就先躲进了网络,这是最不智的选择。虚幻的美好,或许能给她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总有一天她要回归现实,那一天要如何面对?

其实如果琪可以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善用网络,重新点燃婚姻里的爱之火,并非难事。只要肯用心。

所有的爱情都在循着“抛物线”的模式发展,有的迭起,必然也有进入低谷的时候。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社会的压力,再抛开必要的睡眠时间,其实一对夫妻真正可以用来交流的时间并不多。有了这样的认知,交流的欲望是不是强烈了一些?

而交流形式的选择,也是夫妻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激情和浪漫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而且关乎人们一生的幸福。所以人们该重视这门课程。你或许没有浪漫的细胞也缺乏生活的激情,但是你至少可以模仿。看看别人是如何制造浪漫的,一起看一部爱情电影,说不定就能使你茅塞顿开。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要用心去看,而不只当它是种娱乐。

[婚姻的][基石]

峰和惠结婚的时候,年纪都不大。双方父母都还正直中年,又生活在一个城市,所以他们吃饭的事儿几乎都是在双方父母那里解决的,再不然两个人就出去吃,换换口味。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没什么结婚的意识,总觉得除了睡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基本没什么改变。直到他们计划要生一个小宝宝,惠发现他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峰和惠,尤其是峰,花钱大手大脚惯了,结婚至今他们还没什么积蓄。但有了孩子,他们必须考虑更多,比如生育的费用、教育基金等等。

不过“由奢入俭”难啊,峰已经习惯了出门打车、夜晚泡吧的生活,怎么可能一下子改掉所有的习惯?于是惠决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峰每月交钱给她,渐渐地,峰也觉得以前很多钱花得不在刀刃上,原来换一种方式生活,滋味也不错。

病毒名——无责任感?

杀伤力:

必杀计:这里引用的是一个成功杀死病毒的个案,旨在说明虽然其病毒杀伤力高达五星级,却也不是无药可治。责任感是婚姻能否美满幸福的基石,有了它的维系,婚姻才可能长久。

这一病毒又细分为两种:一是“无意识无责任感”,二是“有意识无责任感”。如峰,他就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被“病毒”击中。而另一类则更为可恶,即有意识地对婚姻对家庭不负责任。

篇4

倾听我们的声音

邓汝圣:同学们使用电脑,不光是玩游戏,更多的是查查资料、聊聊天,可是有的家长就此认为孩子染上了“网瘾”。父母可曾想过,孩子心里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是否了解孩子用网络在干什么?如果是在玩暴力游戏,那他是不是在学校受欺负了?如果是在浏览黄色网页,那是不是应该教他一些关于l生的知识?如果他不停聊天,那是不是在学校因为感到自卑而不敢与他人交流?……如果家长都能多想一点,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陈致霖:家长在自认为已经束手无策时,就将孩子送入“训练营”,其实也就是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在电视上,看到该“训练营”中的学生,不少是被几名壮汉从家中强行抬出塞入校车的。这种做法,也许会引起孩子对家长的仇恨。

夕草:爸爸妈妈们有时真的不了解我们。但我们依然要记住一点,在他们的心中,孩子是最重要的!看来是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与其一味责备父母亲,不如,我们主动和父母沟通吧,告诉他们自己心中所想,告诉他们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韦瑾霞:父母如果能留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带孩子到户外走走,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相信孩子也不会通过网络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夕草:你给家长们提了很棒的建议哦。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在现实生活中向父母说出真心话。

李海华: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训练营的不合法性。这所训练营的教育理念已完全不符正常的育人之道了。手段残暴且方式偏激,最终只能造成孩子产生心理阴影或伤亡。戒除网瘾,心理障碍当居首要,教育应从心理着手,而不是直接把孩子推人深渊。

韦文婕:有关部门应做好相关的监督管理。这些机构是否有营业的资格?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这个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并非是单方面努力可以实现的,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政府如何对网络游戏进行监管?学校如何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如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又应该如何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黄思佳:我们最好不要让父母“出此下策”(送孩子进戒除网瘾的训练营),让父母省些心。要学会从学习中或其他地方寻找乐趣,千万别让网络这把“双刃剑”伤到自己。

王宜萱:训练营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使用暴力手段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戒除网瘾,例如参加户外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

夕草:让自己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这真是一个好主意!自己寻找更加健康的休闲方式,既能让家长们放心,更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了解父母与老师的看法

黄女士(家长):发生这种悲剧,我相信最心痛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父母无论做什么,都是以“对孩子有利”为出发点的。我想,送孩子去训练营,是希望孩子戒除网瘾,更是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想到居然会发生这种事。这也为我们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在为孩子选择夏令营或教育培训机构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提高警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也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这些教育培训机构。

夕草:爸爸妈妈们的确需要擦亮双眼,不要盲目相信广告,不妨仔细实地考察一下,从多方面探听一下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风评。

赵先生(家长):针对这个事件,我和我的儿子也进行了交流。我发现,原来孩子对被家长强制参加训练营是非常反感的。他喜欢玩电脑,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太寂寞,用电脑上网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家长不但没有试图去了解孩子,还强迫他参加这个,参加那个,孩子怎能不反感呢?我建议,各位家长要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我已经决定,不管以后怎么忙,每个星期都要抽时间和儿子去打打球,我相信在我的陪伴下,他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夕草:这位爸爸真的好棒!但愿我们都有这样的爸爸妈妈。

韦先生(家长):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根本在于家庭,不仅是家庭的教育还有家庭的情感。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以引导,例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指导他们如何解决与老师、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问题等。我相信,这样做对于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将大有裨益。

方方(班主任):我很震惊,完全可以想象到孩子父母的那份痛苦。悲痛中每个人都在反思:到底是谁做错了?

大家都在指责训练营的非法开办。但社会上的合法机构和相关部门为什么没有重视家长们的需求呢?家长把孩子送到那样的训练营去,是因为他们实在是无计可施,才把训练营作为挽救孩子的最后希望。如果社会上有比较正规的专业教育机构帮助这些孩子,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对一个孩子好坏的评价,主要的标准还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这让不少孩子在学校里找不到自信,找不到一丝乐趣,网络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精神寄托。

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也存在问题。成瘾前,对孩子关心不够,或者没注意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成瘾后,缺乏耐心,只是严厉禁止,没有注意疏导。如果家长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有利身心的课外活动,我想孩子或许就不会在网络中不能自拔。

苏娟(心理辅导教师):事件发生后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做了一期关于网瘾训练营的节目。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所做的那个小调查,每个问题都有95%以上的网瘾学生或其家长持肯定回答。对网瘾学生家长的问题有:是否很忙没空陪孩子?是否曾经溺爱过孩子?是否在语言上中伤过孩子?是否对孩子实施过暴力?是否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是否曾经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意支配?对网瘾学生的问题有:是否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是否认为家庭关系存在严重问题?是否认为父母只顾工作不管自己?是否存在家庭暴力?是否认为在家庭中感到很孤独?是否有过自杀念头?是否认为与父母很需要沟通很需要爱?

调查的结果让人感慨,我们的家长爱孩子,但是不懂得用科学、积极的方式去爱,以至于令孩子迫不及待地要逃离这种充满重负的爱;我们的孩子渴望与家长沟通,但没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以至于最后放弃尝试与家长沟通。

而随着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成年人的压力骤增,绝大部分家长都不可能如孩子所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当家长没空陪自己的时候,除了沉醉在网络中,身为新新人类、具备创新意识的我们,是否还能通过其他健康的方式为自己寻找快乐呢?比如在社区医院或福利院里做护工、组织募捐、发放救济品等。这样既体验到助人的快乐,还可以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或者去打工,当补习老师、在快餐店做服务员、公司销售员等。这不仅能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还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还可以积极参加各城区教育部门协调各学校安排的球类竞赛、参观博物馆、远足等活动,彻底地玩,彻底地放松!只要你留心观察、思索,并愿意身体力行,就会发觉在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获得快乐的方式是无穷无尽的。

篇5

【关键词】问题学生 形成原因 心理特征 转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0-02

在我们的教学中,每位老师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因此教师要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扭转他们的不良行为。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1.家庭原因。单亲家庭形成残缺的爱或过分的溺爱,不和谐家庭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家庭暴力会摧残学生的心灵,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等等。

2.学校原因。任课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漠不关心。

3.社会原因。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和抵触心理。由于问题学生平时表现不好,经常违反纪律,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和赞美而是批评和训斥,他们的优点容易被忽视,缺点容易被扩大化,就会形成自卑和抵触心理。

2.逆反心理。这是未成年人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偏偏不去做,禁止他们做的事,他们却一定去做。

3.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对于一个人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而问题学生往往对于积极的方面视而不见,对于消极的方面却非常感兴趣。

4.厌学心理。问题学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厌学,由于他们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5.意志薄弱。问题学生一般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总会表现为:决心书写了一次又一次,老师家访了一趟又一趟,今天信誓旦旦,明天我行我素,成了所谓的“保证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三、转变问题学生的方法

1.学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那些因家庭乃至社会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

第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于那些问题学生老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第二、和问题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老师要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真心与你交流,成为良师益友。

第三、兴趣培养。对于问题学生教师要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管理卫生、生活、体育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获得自信。

第四、换位思考。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知道他们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假设自己是那位问题学生会如何做。

第五、冷处理法。当老师遇到脾气比较暴躁或者性格偏执的学生时,千万不要冲动,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否则无疑于火上浇油,往往会使矛盾激化,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六、皮格马利翁效应法。就是教师真诚地期望问题学生能够改掉某些坏习惯,变成一位优秀的学生,它被学生体验到,学生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并与老师达成一种默契。如果老师喜爱或关注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第七、赞美法。恰如其分的赞美能够使人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八、帮扶法。“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于问题学生来说更需要帮助,学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大事来抓,要成立转化教育领导小组,共同架设起转化的桥梁。

(1)做好检查、督促、指导和总结工作。制订详细的结对帮扶计划,计划要具体实用,例如:问题学生的现状、培养目标、帮教步骤、帮教措施与建议、帮教效果等。

(2)填写结对帮扶活动记录表。每周至少帮扶一次并做好记录,定期把记录表交各年级主任保存,年级主任做好监督工作。

(3)设立问题学生转化专项奖。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以结对帮扶活动记录表为依据,结合问题学生平时表现做综合考核。发现进步较快,转化效果明显的,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要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

2.家庭的关心。家长在问题学生的转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公益广告中《妈妈我给你洗脚》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还要学会管理的方法。对待孩子既不要娇生惯养,也不要过分严厉,了解孩子的心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管理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家长要主动进入学校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够零距离听取老师们的建议,走进课堂,参与孩子的学习,坐在孩子的身边,观察孩子的上课表现,这时候陪伴是对问题学生最好的关心,通过一段时间的陪读,会使学生改掉许多坏毛病。

3、社会的呵护。社会各界都要关心问题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做好宣传,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总而言之,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漫长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只有让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让教师与问题学生携起手来,让家长和孩子携起手来,用真心去呵护他们,用诚心去善待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问题学生的转化就会一定能够实现。

注:此论文是课题《电化教学在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中的行动研究》的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肖建国,王立仁.“问题大学生”矫正教育方法研究[J]. 学术论坛,2012(12).

[2] 张成.浅谈“问题学生”及其形成原因[J]. 现代教育科学,2010(08).

篇6

10几岁就认识的男人,怎么现在就像两个凑巧站在一个电梯里的陌生人一样。

我像嫁给了一个只有呼吸没有表情的木头人――我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样熟视无睹,哪怕我穿着透明的睡衣在他眼前晃动都不能让他有欲望。

我知道,他是故意冷落我,让我好在绝望后主动离开,他得逞之后还不至于落得抛弃我的罪名。

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前几天,公司让员工填写一张家庭状况调查表:当填到配偶一栏时,我突然有几分尴尬。我是有丈夫的女人?的确,我已经结婚6年了。我冷笑着。那个对我不管不问,不理不睬的如陌路的男人却要被写到我的配偶一栏中。

和沈翔认识的时候,我上大学三年级。那年暑假,心血来潮跑去学电脑,电脑课的老师就是他。

恋爱的第二年,他突然对我说他要从任教的大学辞职下海。我知道他是个不甘落后的人,在挣钱成为商品社会中、特别是男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时,他的跃跃欲试让我没有理由拖后腿!

做生意需要30万的启动资金,他这个穷小子是无论如何拿不出来的。我千方百计说服了父亲发动亲朋好友,给他垫上了这笔钱。

他成了生意人,先是和人合伙开发软件,接着做品牌电脑,后来又涉及了房地产。几年下来,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挣越多。

这种繁荣背后的幸福是如此虚假。如今,他早已不再是当年的他了,男人有钱就变坏不是没有道理。他在外面有了女人,却用这番话来为自己开脱:“我俩本来是不合适的,用了你家的钱才成了我娶你的筹码。” 他似乎觉得自己还算很有良心。

多么卑鄙的托词啊!曾经海誓山盟的爱情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二人世界的所有诱惑和情趣都虚无得看不到边际了,隔阂像细菌吞噬着本来就业已淡漠的感情。

如今,作为商界成功人士的他,最见不得别人问起发迹的历史,就像被别人抓住了耻辱的小辫子。所以,当年我父亲的鼎力资助,到今天更成了他最大的蒙羞,自卑和自尊交融的心理让他心里一直有阴影,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们家人对我吆五喝六从不把我当人看!”

这样一个心结,让他内心极度自卑,他极少和我家人有来往。我俩由此的积怨也越来越深。

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什么事情不要说,只管做”这句口头禅不仅在他的事业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也是用同样的手段来折磨我的。

为了达到逼我离婚的目的,他更是把对我、对我家的不满和蔑视转换成最冷酷的毒针,从头到脚,扎得我遍体鳞伤――不打你,不骂你,就是冷落你。

和这个自己20岁就爱上的男人在一起,就像两个凑巧站在一个电梯里的陌生人一样,只有呼吸,没有表情。

家是一个

被抽光了氧气的大房子

这一年来他再也没有给过我哪怕是一丝的慰藉,甚至故意制造一些和女下属、女客户如何如何的绯闻来刺激我。他在接电话的时候,故意跟对方说些暧昧的语言让我听。

我不知道有丈夫和没丈夫的区别在哪里:我通常找不见他的踪影。打他的手机,接通之后,在很长时间的沉默之后,通常会说,“我很忙……有什么事情让李秘书帮你办。”随即,很生硬地就挂掉了电话。

迫不得已,我找到他的办公室,却被他的秘书拦到门外:“沈总说他现在开会,不方便打扰。”

他了解我这个人,是不可能像泼妇一样去他的公司大闹的。

儿子上的是寄宿幼儿园,每周末才回家一次。这一天是我家最热闹的一天。通常在这一天,我才有机会看到沈翔早早回家,他吝啬的笑容只有看到宝贝儿子的时候才绽放。

更多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独处。在这个被抽光氧气的偌大的空房子里,我像一个游荡在这里的孤单的幽灵。

公司最近接了大批订单,我忙得常常会误了晚饭的时间,回家的时候已精疲力竭。这天回家,远远望见家中灯亮着,虽然心里一直对他怪怨,可知道家中有人,心里依然很温暖。

他窝在客厅的沙发上,我打开门的一刹那,他根本就没正眼瞧我一下,像没有我的存在,我刚刚露出的笑容霎时间僵硬了。

我疲惫又饥饿地到厨房找吃的,锅里还有他刚刚做过蛋炒饭的痕迹。心里又是一阵悲凉:熟人还会见面问候一下,吃了没有,而我的丈夫却连一句这样的问候都懒得说,更别奢望给你做饭了。

有人说“性是夫妻关系最好的弥合剂”。那晚,我穿着性感的透明蕾丝睡衣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他的眼光不曾有一刻在我身上停留。

他是故意的,故意让我忍受性的焦灼。

一个人,最忍受不了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忽略,而具体到一个女人的时候,丈夫的忽略,无疑是最大的耻辱和伤害。这种痛,你却无处诉说。这看不到的折磨久久以来戕害着我的身体,我的心。肉体的虐待有迹可循,可心灵的虐待让我无法剥开让人看个究竟!

卧室里,和真人一样大小的结婚照上两手相握、两身相拥的造型,总令我反复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曾无数次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希望能看在过去的情分上,看在孩子的情分上和好如初,可惜,他根本就不想和好!

我就像一个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正等待着法庭的判决……

4月9日,是儿子的4岁生日,我早早把工作收拾停当,打算开车去幼儿园接儿子之后,到公司找沈翔,一家三口在一起吃晚饭,既给儿子祝贺生日,也缓和一下我们夫妻的关系。

我手里拿着生日蛋糕,满心欢喜冲到教室的时候,儿子的班主任告诉我,儿子中午就被他爸爸接走了。

我顿时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被晾了。

班主任惊异的眼神,分明是在说:“儿子被他爸接走了,你当妈的竟然不知道?”我有点慌乱,却故作镇静说:“我刚出差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们。”

我不知道是怎么开着车回家的。泪水流出来,滴在脸上,感觉生疼生疼。

那份曾经让我幸福无比的爱情,感觉怎么就离我越来越远了呢?那种逝去的感觉,对于一个渴望拥有完美爱情的女人来说,真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忍受这样的失落?

无休止的精神折磨让我觉得自己快崩溃了。我知道,他这是有意在冷落我,让我生活在一个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婚姻生活里,来达到他渴望离婚的目的。

我将要被他踢出局

他却从不和我谈离婚,他是故意让我的忍耐在最底线爆发,然后主动提出和他离婚。这样,他可以冠冕堂皇地离开我,还可以继续做他的好男人。他实在也不甘心将已超过百万的家产分我一半,更不甘心维护了多年的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在众人眼里坍塌。他这个人我了解,他把面子看得比他的命都重要。

不是没有想到离婚,不是不想逃离他早已习以为常的对我的情感漠视。可我离开了他又能怎么样呢?不仅物质上不再会有如此的优越,更重要的他是家中的独子,他会想尽办法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我反而会将儿子一同失去。况且,他急于离婚,我偏偏不能让他得逞。

“五一”节的时候,我去参加了一对新人的婚礼。目睹走过红地毯的那对幸福的新人,我有点触景生情。当年我们举行的婚礼比他们还盛大,谁也想不到如今在那场盛大的婚礼背后,饱蘸着我何等绝望的悲情。

女人最经不起的就是精神的折磨。回到家,望着镜子里的我,那双曾经被他赞美得像葡萄一般晶亮的眸子,如今已经被它的赞美者折磨得黯淡无光。

这一年里,我的体重迅速下降了10斤,还严重失眠,精力不集中,情绪几乎变得有些歇斯底里,虽然很寂寞,却不愿意和别人接触。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以前那个在工作中风风火火的人,如今早没了上进心,还常出差错。

这杀人不见血的精神虐待如今留给我的不再是阴影,而是遍体鳞伤,满心疮痍。我知道在这个婚姻中,我再也得不到那种很饱满的幸福了。

【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把血腥玩得很优雅――它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对方视而不见、不理不睬,以及性生活方面的冷淡等。它对人的伤害主要集中在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004年年初,有关部门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在全国3亿多个家庭中,有1/3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知识分子家庭的冷暴力现象占40%。

采访后记:

谁被“冻”伤

家庭冷暴力像一种神经毒气,让我们的皮肉不会痛,痛的是我们的神经……

篇7

[关键词]养成习惯 教育实践 导航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34-01

教师要想教育好每一名学生,就得有高尚的情操,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有效地沟通,我相信,奇迹会发生在关爱之后。

一、细致的入学教育

每学期初,我都要进行学生入学教育,尤其是当高一班主任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养成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到了新的环境,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尤其是初中没有住校的同学。所以在开学初的班会上,我都会重点强调学生住宿、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的细节,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高中紧张忙碌的生活,继而能踏踏实实地走好高中生活的每一步。所以在开学初,我没有休过一天假,全面跟踪学生,从早起到晚修,从早操到课间操,从宿舍到教学楼,只要有学生,就有我的身影。

开学第一次的师生座谈会上,我细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归类整理,及时反馈给老师和校领导,使教师和校领导及时掌握好学生思想动态,学校及时把握或调整有关政策。如新生想家问题,我的做法是多找学生座谈,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减少一些学生因想家生病而辍学问题的出现。如有的学生反应跟不上课,我特别召开一次小群体会,统一思想,放慢讲课速度,有的学科,如化学,让老师把初中的知识先补讲一个星期再开高一科课程。其他理科上课先补20分钟相应初中知识再讲新课。这样低起点、小台阶,学生反映良好。几年的教育实践表明,高一新生老师生活上多关爱,授课时起点更低一点,学生流失率就会减少到几乎为零。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恪守的理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起床时,我已到教室等候;课间十分钟,我在楼道巡视学生活动;自习课上答疑解难;课外活动和学生一起游戏;晚休后,我巡查学生就寝情况。在教育有错学生时,我几乎不用批评性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多从学生闪光点着手,进行正面引导;在批改作业中,我全批全改,我都写出针对性评语;学生有病时,亲自把学生送到诊所。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学校和家长非常满意我的工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而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的多,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勇于、勤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的统一起来。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和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培训,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知识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只有投身学习刻苦钻研,才能不断增加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给学生带来新的收获和体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指教教学中提炼师技,升华师艺。

教师以德为本,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付出,真诚的爱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桥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用真心教育学生,真正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教师应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教育才能入脑,入心,深入骨髓,影响和教育学生终身。

在课堂管理的问题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挑战。我在讲课时给学生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结合,产生新的知识机会。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心理导航,开启教育新途径

篇8

小同和小卿是初中同班同学,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她们喜欢结伴上厕所,喜欢在自习课上编幸运星,喜欢放学后到校门口买1块钱的臭豆腐两人分着吃,喜欢对刚转学来的男生评头论足……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是,她们几乎每天都给对方写信。

她告诉小卿,家里的小猫最近胃口不好,蜷缩在墙角不吱声;音乐电台9点档的主持人换了一个说话很妖的女人,平均十分钟发出六个不标准的音调;每次从淮海路走到图书馆,看到领事馆门前帅气的警卫,总会春心萌动一下下……小卿在信中告诉她,老妈每天晚上泡一杯枸杞茶到楼下的阿姨家打麻将,电视机的遥控器就落到了她的“魔掌”中;有一道数学题把她难住了,给她创造了一个给数学课代表打电话的借口;她经常做白日梦,每个星期都会掉一把钥匙,怀疑自己是不是提早得了老年痴呆症……

她们每天几乎同时到校,在车棚里停好自行车后从书包里掏出信交给对方。有一阵子,她和小卿迷上了《红楼梦》,喜欢对诗,于是在信中写:“我们下次对桃花诗吧。”

她们有心灵感应,小同心里在想着哪首歌,还没等她开口,就听小卿唱了起来。两人周末在家里剪指甲,周一说起来,居然发现两人剪的时间、次序完全一样。

小同觉得小卿是她这一辈子最好的知己。她在少年宫学画画的间隙,画了一张卡片,是两个女孩子在荡秋千,旁边写上了几个圆乎乎的字“送给我最好的知己——小卿”。后来她把卡片夹在信封中给了小卿,小卿折了99颗幸运星给她作为回报。

班主任老师说她们俩像是双胞胎姐妹,同学们说她们是连体婴儿。她们笑嘻嘻地接受,并一如既往,还说就这样一辈子多好,谁都不许谈恋爱,如果非要谈,那就同时和一个男生谈,三个人相亲相爱。这样的话被爸妈听到,笑得都岔气了。

可是不知从哪天起,小卿的信渐渐少了,短了。小同心慌起来。

班上新转来的女生月月似乎和小卿走得很近,她们是前后座,常在课上交头接耳,并不时发出笑声,小同还常见两个人中午一起出去逛街、买书,甚至分吃一个甜筒,小卿不喜欢甜筒上的巧克力碎末,于是月月代劳。两个人要好得如同小同和小卿从前那般。

已经连着一个星期没有收到小卿的信了,小同蹲在厕所里偷偷地哭。正巧,小卿来上厕所,听到了她的哭声,厕所没有门,小卿把她直接拎出来问她怎么回事。她哭得稀里哗啦的,指着小卿的鼻子几乎咆哮地问:“你给我说清楚,到底谁才是你最好的朋友?”厕所里有不少围观的女生,连男生也在女厕所门口探头探脑。小卿什么都没有说。

第二天,小同收到了小卿的一封信,是她送的那张卡片,小卿在一张小纸片上写着“也许我不是你最好的知己,你把这张卡片送给其他人吧。”

初三毕业写同学录,小卿给小同留言了,在自己的小档案里,小卿在“你最好的朋友”那一栏里写了月月的名字。小同抱着那本同学录哭了一个晚上。

高中,小同和小卿、月月同校不同班。三人时常在学校里碰面,点头打个招呼,或是随便说上两句,比如最近作业很多啊之类的,客客气气。

小同没有特别要好的女朋友,班上那些住校的女生都有自己的圈子,基本上以寝室为单位,卧谈会让她们的感情牢不可破。像小同这样走读的女生,要好的朋友大概也就是同桌了。小同的同桌是一个内向的女生,成绩不大灵光,上课极其认真,不许别人和她说任何话,下了课就趴在桌子上做题目,似乎有做不完的题目。小同除了必要的一些话,比如什么时候测验、包干区的活什么时候去干等等,几乎不和她做任何交流。

渐渐的,就有人开始在背后说小同性格孤僻了。她不参加任何人的生日party,她不和别人聊天,老师讲了一个笑话,全班同学都笑了,只有她紧绷着脸,她总是最晚一个进教室,最先理好书包回家,这些都成了她性格孤僻的凭证。小同并不理会这些,嘴巴长在人家身上,能怎么样呢?有一次,坐在隔壁的男生小心翼翼问她借了修正液,她顺手就拿给他了,却听到那个男生激动万分地压着嗓子对身边的人说:“她居然借给我修正液了。”那样的口气,小同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他们认定她是一个孤僻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向她开口的。后来,那个男生没再问她借过修正液。

班主任找过小同谈话,说一个人身在集体中,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的,对身心的健康发展很不利。班主任说话的腔调,小同很不喜欢,可她还是点点头说:“知道了,老师。”并虚心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把她当作自己的大朋友,有什么心里话可以找她说,要是不方便说,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说到书信,小同的心被看不见的针扎了一下,虽然没有流血,却一丝丝地疼。

从班主任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天黑了,路灯把人的影子拉得变形了,夜风吹在身上有些寒意。小同看见前面两个人的背影,她们正在讨论着什么,手挽着手,咬着耳朵,欢笑声一阵接着一阵传来。是小卿和月月。她们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每天还是结伴回家,谁放学早谁就在图书馆等。同学们都说,这两人要好得就像连体婴儿。

是沙子进了眼睛还是什么,小同的眼睛酸酸的,夜幕下,一颗眼泪寂静无声落在校园里。

高二有成人仪式,成人仪式那天是小卿的生日。小同对这个日子记得很牢,三年前的这个日子,她给小卿送过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最好的知己”。

本来想偷偷准备一张卡片塞到小卿她们班的信箱里的。却没想到,在成人仪式的前一天,接到小卿的电话,说成人仪式结束后她请几个朋友去吃饭,问小同愿不愿意参加。小同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等这天,已经很久了,几乎快失去信心了。

隆重而模式化的成人仪式结束后,小同来到了小卿约定的面包房。发现小卿和月月已经坐在里面等她了。原来,小卿只请了她和月月。她们各自买了一小杯牛奶和一块小蛋糕,坐在靠窗的位置聊天。面包店的阿姨人很好,一直没有催她们,她们就从下午一点聊到晚上六点。聊些什么呢?无非是电视剧、明星、班上的男生和学校里的变态老师。像很熟的老朋友一样,一点都不尴尬,笑的时候可以很大声,兴起时还会拍桌子。

小同至今都觉得那天的傍晚,夕阳特别美丽,两年来,她第一次在路上放声高唱。如果可以,她甚至想来个腾空翻。

后来,小同和小卿、月月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经常出去逛街,看到漂亮的头绳,每人买一根,肯德基新推出来的品种,她们都会约好一起去吃,学校安排看包场电影,她们想方设法把座位调在一起,谁搞到复习资料,一定会帮另两人复印好。月月是一个很爽快的女生,说话、做事都很干脆,就是有点小迷糊,常常会弄伤自己,额头上常贴着邦迪,手臂上则更是乌青块不断。小同和月月太不同了,她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喜欢生闷气。看着月月新伤不断,却依然整天把笑容挂在脸上,小同心想,难怪小卿会那么喜欢月月。

小同没有问过小卿当年为什么突然会和月月走在一起,没有这份勇气,更何况,都已经成为过去了。小同只想,好好地,和小卿、月月做最好的朋友。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三人约定了一起留在上海。小同想考哲学专业,虽然很冷门,可她喜欢,其实哲学究竟是什么,她也不甚了解,就是喜欢哲学这两个字,爸妈很民主,尊重她的选择,只是提醒她做好工作难找的准备。小卿决定考经济学专业,因为她想做一个女强人,她这样说的时候,小同觉得意外,小卿在她印象中,该是贤妻良母型的。月月铁定了心要考医科,因为妈妈身体不好,做一名医生是她从小到大的愿望。女学究,女强人,女医生,她们对各自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

小同和小卿很顺利,高考分数让她们笃定能进自己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而月月,分数和自己的期望值有落差。第一志愿进不了,她选择了接受调剂,去了广西的医科大学。那么远的地方,小同和小卿想都不敢想,当初她们以为月月最远也就是去南京,谁知道南京的名额满了。月月说,只要能读医科,去哪里都没关系的。

暑假,小同和小卿陪着月月在各大百货商场之间盘旋,内衣、发饰、T恤、牛仔裤、球鞋、包包、化妆品、日用品挑了很多,甚至连大白兔奶糖都买了好几包,说是怕刚去那边,买东西不方便。听说广西的夏天比较长,小同还特地买了两瓶SPF值比较高的防晒霜塞在月月的行李箱里。

临行前,她们跟着旅行团去了一趟北京,在天安门前合影,在全聚德吃烤鸭,在清华的校园到处找帅哥,也把写有“我们三人永远是最好的朋友”的纸条挂在了国子监的桥上。

送月月去火车站时,小同和小卿说好不哭的,可还是食言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反倒要月月安慰她们。月月说,现在通讯这么方便,可以发短信,可以视屏聊天,可以打电话,怕什么呢?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回来,拉着她们一起逛街,到时可别嫌她变土了哦。月月还说,不就是七年嘛,很快就过去了。

七年,月月上的是本硕连读。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如花的年纪,回来时就已经迈入大龄女青年的行列了。小同和小卿似乎还可以等,那么韬可以等吗?

韬是月月的男朋友,也是小同和小卿的高中校友。韬人高马大,喜欢打篮球,打法自成一派,为人很幽默,有他在的地方,总是有笑声,跑步很快,短跑爆发力很好,长跑耐力很好,有点臭屁,很自信。月月和他在一起,小同和小卿是没有想到的,她们以为,月月应该和成熟稳重的人在一起,要能够保护她,而韬显然玩心太重。

但小同和小卿还是会祝福他们,感情如同鞋子,合适与否只有当事人才明了。

月月去了广西两个星期后才联系小同,她说搬寝室、领书、新生培训、熟悉周边环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到现在才联系她。因为是长途电话,不便多聊,寝室里等着打电话的人很多,就这样匆匆挂了电话。

后来,所有有关月月的消息,小同都是从小卿那儿得知的。

小卿的学校和小同的学校离得挺远,换两部车,一个多小时到。小同去过一次,因为天气热,车子太拥挤,她晕车,呕吐了很久,打那以后,心有余悸,不敢去了。小卿课余在旅行社打工,常常带团去江南一带转悠,每次回上海后都会给小同稍上一份当地的特产。当然,也给月月留了一份,从邮局寄给她。月月也给她们寄些当地的小玩意,小同那份,也是小卿转交。小同常在公共课上写信,给小卿,也给月月,写些很平常的事情,比如宿舍的姐妹,读书心得,或者食堂的饭菜,这些信读起来真实、平淡、琐碎。信末,小同会嘱咐她们如果学业紧张,不必回信。于是,她们果真很少回信,偶尔寄上明信片,寥寥数语报个平安。但就是这样,小同已经满足。她准备了一个鞋盒,专门用来装明信片。

大学的生活毕竟比高中丰富多了,小同不再给人留下性格孤僻的话柄。她参加了各色各样的社团活动,比如话剧社,比如文学社,比如饮食协会,比如音乐爱好者俱乐部,并且每个社团的活动她都坚持参加,绝不是三分钟热度。和同宿舍的女生关系也还可以,一起吃饭、一起逛超市、一起去听讲座、一起去洗澡、一起聊护肤,偶尔换穿衣服,偶尔交流心事。

日子如流水一样,缓缓而过。

如果不是小卿找小同说起月月和韬的事情,小同根本就没意识到原来韬和自己在同一个大学进出两年了,韬是计算机系的,整日打游戏,昏天黑地,每学期都有几门课补考,他交的那些重修费也算是给学校建设做了微薄的贡献。当然,重要的不是这些。小卿找小同,为的是月月和韬的感情。

异地的感情再好,都会有预想不到的矛盾出现,比如当面吵架能够当面和好,可是电话里的吵架往往导致冷战多日。再者,因为见不着面,双方难免会情绪暴躁,久而久之,原本的浓情蜜意也就变淡了。月月和韬就是这样。最初,两人会省下生活费,换一张机票或者火车票,只为了短暂的一面,可时间长了,也就疲倦了。

小卿说,希望小同有时间就去做做韬的思想工作,让他主动一点,积极一点,体谅一点,学会让着月月,哄着月月,女孩子哄哄就好了。还有,要时刻留意,韬的身边是否有其他女生出现,一旦出现第三者,那感情就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小同问小卿,如果我感情遇到问题了,你会来关心我么?小卿摸摸她的脑袋说,傻瓜,当然会啦,我们是好姐妹嘛,要是有人敢欺负你,我一定痛扁他一顿。要的就是这样的答案,但是小同暗暗期待,自己的感情能一帆风顺,不让小卿操心。

为了月月,不,是为了小卿,小同去找了韬。本来小同是最烦和这种臭屁的男生打交道的,讨厌他们的玩世不恭,讨厌他们没来由的优越感,韬身上不乏这样的特质,但他偶尔流露出来的一些不自信和小孩脾气,让小同觉得可爱。

韬知道小同接近他的意图,他还笑着说,小同整天和他腻在一起,他那么出色,哪还有其他男生敢追她呀,要是有一天小同嫁不出去,可别找他算账。小同说,哪轮得着他操心呀,缘分一来,挡都挡不住的,她才不担心自己成老姑娘呢,她担心的是,万一追她的人太多,她该如何选择。和韬在一起,忍不住就会和他抬杠。

小同对韬管得很多,比如一早给他打电话,催促他起床,不许他逃课,晚上逼着他去自修,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还非得让他接份家教做,说是知道赚钱辛苦了才会好好学习。

同宿舍的女生看小同这样,都劝她,何苦来着,别人的男朋友,有必要管这么多吗。可是小同还是要管,这是小卿交待的任务。

当小卿知道韬最终还是和月月分手了,并且是因为小同时,她当着韬的面给小同一个响亮的耳光,韬也转手给了小卿一个耳光。小卿捂着脸走了,她买了去广西的飞机票,她要去看月月。

小同病了一个多月,没有胃口,晚上失眠,头痛。为什么小卿非得认定这是小同的错呢?她怎么问都没问,就觉得错在小同身上呢?

当韬在情人节的晚上给小同一捧玫瑰,并强行夺走她的初吻时,她是强烈抗拒的。她知道后果是什么。

韬说,和月月在一起很累,和小同在一起很轻松,哪怕被她管头管脚,他还是快乐。男人对爱情的判断简单明了,快乐是唯一标准。韬说,月月未必真的爱他,只是因为他跑得快,她才动心。月月总是有离家出走的冲动,她说韬跑得快,就能带她逃得远远的,什么人都追不上。韬说,他害怕月月说这话时的眼神,满是恐惧和慌张。韬口中的月月是小同所不了解的,在她眼里,月月是一个多么开朗乐观的女孩子。看来,她并不了解月月,虽然自诩为最要好的朋友。

韬的猛烈攻势让小同快招架不住,从来没有一个男生表现得这么需要她,她也从来不知道自己会在某个人眼里显得那么重要。偶尔心动,可她还是抗拒,她知道后果是什么。

生日那天晚上,小同一直在等小卿的电话,她想跟小卿说清楚,她希望小卿能帮她解决韬的事情。可是等到晚上十点还没有电话。她耐不住了,主动打电话给小卿,可是小卿说她在上网帮月月查资料,如果没什么事就这样挂了。小卿忘了她的生日。

挂了电话,看到韬冒死冲进女生宿舍,把蛋糕送到她手上,她心软了,尽管她知道后果是什么。

小卿去英国前,找了小同,是在学校附近的茶馆一个包间,两人近乎以吵架的方式结束了这次见面。

小同说,为什么你非得认定韬和月月的分手是因为我呢?为什么你就那么偏心月月?

小卿说,为什么你非得和月月争男朋友呢,难道这世界上的男人都死光了吗?

小同说,你就知道呵护月月,可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呢?

小卿说,你好好的,不需要我过多的关心,怎么就那么小心眼呢?

小同说,你怎么知道我好好的?当年你把卡片还给我,你说月月才是你最好的知己,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吗?我觉得天都塌了。那时你关心过我吗?什么双胞胎,什么连体婴儿,都是狗屁,你变心比男人还快。

小卿说,非得让我完全属于你,你才甘心吗?你有健康的家庭,你有爱你的爸爸妈妈,可是月月没有。我就是关心她,心疼她,怎么了?

小同说,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反正我接受不了你一下子和她那么亲密。

小卿说,你不知道,我就让你知道,月月的爸爸有家庭暴力,喝醉了酒就打她们母女,你以为月月身上的伤都是她自己不小心碰的吗?我关心月月,因为她比你更需要我!

小同说,可是为什么不让我知道呢?为什么要瞒着我呢,说什么把我当最好的朋友,可为什么要合伙瞒着我呢?你们两人有那么多秘密,我就像个傻瓜一样。

小卿说,瞒着你是不想让这些事情对你造成心理阴影,你长那么大,你吃过苦吗?你看过多少社会阴暗面?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

小同说,如果你早点告诉我,我肯定不会和韬在一起的!

小卿说,现在说这些都晚了,你知道失恋的打击对月月有多大吗?韬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差点垮掉!

小同说,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呢?我真的很想和你们成为很好很好的朋友的,小卿,你知道的,我有多么在乎你。

小卿说,可是,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我们不能像从前那样了。

两人都喊累了,坐在地板上,抱在一起哭。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呢?

小同对韬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有你。小卿和月月同时离开了她,而且这次的离开是决绝的,没有和好的可能了。

小同开始变得患得患失,她规定韬不许和其他女生说话,每天只能想她,去哪里都得向她打报告,每天说一遍我爱你。开始,为了平复小同的伤痛,韬照做了。可后来,他说不能没有自己的空间,他说,被人24小时监管,会彻底崩溃的。每当这时,小同的泪腺开始加足马力,她说,男人变心总是有很多借口,变心就是变心,为什么要找那么多借口呢。韬对小同的眼泪没有免疫力,一把抱着她说,他没有变心,他不会变心。

说过很多次要分开,小同说过,韬也说过,吵吵闹闹还是在一起了。他们有时更像是两个战友,因为得罪了所有朋友,所以只好紧紧依靠,相依为命,更是为了赌气,想证明给别人看,他们并非一时冲动在一起。

是冲动吗?小同其实自己都不甚明了。有时觉得自己很爱这个男人,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他的照顾,难过的时候想借用他的肩膀,孤单的时候想要他陪。有时又觉得恨这个男人,如果没有他,小卿不会离开她,小卿不会说那些狠话。常常就躲在被子里哭起来,宿舍的姐妹以为是韬惹她生气了,纷纷安慰她,谁会知道,她哭,是为着另一个女生呢?

下定决心和韬分手,是因为发现韬依然和月月保持着联系。韬会记得在月月生日的时候寄礼物给她,过年的时候打电话给她说声新年快乐,有趣的短信也常转发给她,而且,月月回上海时,两人还会见面。

这是一个分手的契机。

没有想到,月月会给小同寄来一封长信。月月说,她不是想劝她和韬和好,毕竟她这样的身份说这样的话难免显得矫情。她只是想告诉小同,虽然还是希望有个人能带她离开充满暴力的家庭,逃得远远的,不让任何人追上,但那个人决不会是韬了。另外,她也不再恨小同,恨一个人需要时间和精力,她负担不起,学业很繁重,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好医生,给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另外,她提到,小卿在她和韬分手后,找过她,希望她不要记恨小同,希望她能祝福小同和韬。为了这事,她和小卿闹翻了,她责怪小卿,为什么偏袒小同,现在也想通了,不是自己的,强求不来。如果小同知道小卿在英国的地址,希望能告诉她,她想小卿了,很想很想。

看这封信的时候,小同坐在下班回家的车上。车子颠簸得很厉害,光线也不是太好,小同花了很久才看清月月写来的一字一句。

已经很久没有联系韬了,小同打了个电话给他,问他晚上有没有时间一起吃饭。

十一

过年的时候,妈妈整理旧物,把小同初中和高中时的书本、练习册都卖给收旧货的人了,她用卖书得来的钱给小同买了一件保暖内衣。小同发疯一样把内衣踩在脚底,妈妈气急败坏推开她,把衣服捡起来,她说不就是卖掉旧书吗,有必要生气成这样吗,怎么年纪越大,脾气越坏呢。妈妈怎么知道,那些旧书里夹杂着多少小卿写给她的信,那些信是她中学时代最美的珍藏,也许还是一辈子最美的珍藏,怎么就被夹在书里几毛钱一斤卖掉了呢?

小同把妈妈的唠叨甩在脑后,出门走走。在街上碰到了高中班主任,她在采购年货。是她先看到了小同,喊住了她,她说小同变化不大,眼神里还是流露些许忧郁。小同也表示老师没怎么变,其实分明看到老师眼角的皱纹又增了几条。随便聊了聊同学们的状况,老师突然说,你知道吗,你们那一届有个女生前几天车祸死了,而且是在英国,那么年轻客死他乡,真是作孽。小同的手脚一阵冰凉。老师想了一会儿,终于说出了那个女生的名字,是小卿。

忘记了怎么和老师说再见的,小同只觉得天旋地转。问韬要来了月月的手机号码,颤抖着按了11个数字,打给月月,想听月月说这不是真的,说不定此刻月月正和小卿在网上聊天呢。不是月月接的电话,是她的同学,她同学说,月月这两天精神萎靡,她最好的朋友在英国车祸死了,她不说话,不吃东西,一直躺在床上发呆。

啪嗒,手机从手中掉落。

篇9

我们一直都在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事实却并不那么乐观。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与青少年相关的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方向。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却呈上升趋势,并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不要说青少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行为更是多不可数。可见,其违法犯罪的极度严重性己经到了让我们不得不去重视,不得不采取多方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解决的地步,它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给社会面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间接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

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纠其根本不外乎三个方面: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本文着重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缺陷以及社会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造成的影响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学校教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解决

随着社会日新月益的快速发展,与青少年相关的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却呈上升趋势,并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一、法理界定“青少年违法犯罪”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青少年犯罪是否就是青年犯罪和少年犯罪的合称呢?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条上,对犯罪主体的界定中,只有未成年人之说。少年是未成年人,这是很明显的。而“青年”就不一定都是未成年人,从年龄的划分来看,大部分青年的年龄段都处于成年人的年龄段里。而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在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上是有显著区别的。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三条指出了法律意义上“犯罪”的含义:一切危害国家、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青少年犯罪和非青少年犯罪在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犯罪的内容上是不同的。第一,犯罪主体不同。第二,处罚所坚持的原则不同,《刑法》规定对一般犯罪坚持“惩罚、打击”的原则,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从生活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中,结合《刑法》精神,青少年犯罪应该是:第一,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不满14周岁的人对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第二,相对有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从宽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犯罪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这一阶段的人犯罪,通常又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18周岁以上的人犯罪,都称为成年人犯罪。

二、具体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从家庭教育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结合社会学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只传授知识,同时它还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并且指导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在家庭中,我们索取温暖、享受物质消费,而家庭在给予我们许多物质享受和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心理态度、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观等。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对我们来说,是生活和休息的港湾。同样的,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则广告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给自己的母亲洗完脚后,发现自己的儿子也为自己准备了洗脚水。那一双稚嫩的小手和纯真的笑脸给予父母的不仅仅是感动,更让我们了解了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多么的重要。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就如同白纸一张,父母就是执笔的人,画什么是什么,时时刻刻都在起着浅移默化的作用。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内容的不断改善,现代家庭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在发生变异。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各种心理“畸形”的孩子应运而生,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缺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家庭残缺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失和,或者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孩子得不到爱和家庭教育,那么心灵也会是不键全的,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的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变态人格,很难融合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孤独和封闭的,不愿和人交往,也不愿和人交流。同时,这些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便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从而最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沉溺于网络、吸毒、酗酒等不良活动中去。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过分溺爱子女是最常见的现象。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致使孩子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其次对子女放任不管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项主因。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与孤避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还有就是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使孩子压力增重造成反效果。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付出全部的爱,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每个孩子的潜质不同,有时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达不到要求,这时就会沮丧、无助,还会产生逃避和逆反心理。当他们不能承受时,便会产生错误的行为,最后误入歧途

3.家庭贫困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虽然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但是还是有很多家庭正在承受着贫困所带来的痛苦。由于父母没有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变得非常艰难,更不要说照顾孩子为他们的教育操心了。在这种状况下,这一类青少年便多出许多参与违法犯罪的机会。另外,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中途缀学的占大多数,这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过早的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从而沦落成为犯罪分子。

(二)从学校教育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

在许多人心中,学校是一片净土。青少年是这片净土上的小花小草小树苗,而植根于这片净土上的教育工作者便是赋予花草营养的园丁,他们为这片净土创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灵后天的成长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都存在着误区和盲区,从而直接导至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教育的错失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重压导至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为保优生而将差生拒之门外,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憎恨学校仇视社会,甚至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学校管理不善,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降,少数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宗旨,利欲薰心,向家长索要财物,暗示家长向其送礼等现象层出不穷,学生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则遭受百般歧视;四是教育方式的错误,直接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极端心理。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致使学生畏惧、逃学,流入社会违法犯罪。在近期央视播出的校园题材电视剧《炫年华》,就对应试教育提出了一个大大的挑衅。剧中的班主任谷雨虽然是一个未毕业的师范在校生,但是却勇敢的向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她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是有道理的。那么既然她使学生们认可了她,就是让学生们认可了她所提出的素质教育。这虽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有了好的开端就会有更好的成效。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犹如一个大染缸,五花八门干什么的都有。这对于对社会毫无经验的青少年来说是十分不利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贫富差距较大,而青少年盲目膨胀的高消费意识和强烈的的攀比心理,不断的侵蚀着他们的健康的心灵和意识,促使他们为金钱丧失自我走上犯罪道路。虽然青少年被学校的围墙所包围着,但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造成校园周边环境混乱。在我的工作中也时常会遇到校园案件,可以说现代校园周边己经成了一个犯罪分子重点扎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地方和滋生犯罪的新场所,校园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厅等,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染上不良习气。电子游戏、网络游戏让他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或者无钱上网进而去偷、抢甚至杀人。形成犯罪。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从一方面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要想真正预防青少年犯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完善家庭教育功能,以家教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那么正确的教育方式最应当引起家长程社会的重视。据相关资料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养成互助、互爱、关心他人、勤奋劳动、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和交流。家长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即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当今许多家长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很多。有因工作的烦忙缺少耐心的,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的,有的家长干脆就说小孩子懂什么呀,有吃有喝的就行了,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心里真正想些什么。然而事实是精神比物质更为重要,只有真正明白了他们的思想和想法才能为更好的教育他们做好功课。

(三)立足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学校应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德、智、体全面发展,解决好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功课过重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武装青少年的头脑。

对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采取停课、推向社会的不负责任的办法,坚决制止以罚代教。学生之间发生较大的问题,如把人打伤要通过法制和学生家长来解决,决不允许发生学生自己找钱解决的这种渎职行为。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始终处于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讲道德、守纪律的氛围里。同时建议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在学校增设一些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或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学生解答各种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客观真实、公正公平的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出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健康教育环境。

(四)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要真正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力量,帮助青少树立法制观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建立起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构筑起“三道”防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和互动,保证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呵护,而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关注,随时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监控之下。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专门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我认为现如今许多专家和社会组织所提倡的“三个工程”是个很好的建议。面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实施“三个工程”,消除和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蔓延。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社会各界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心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把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材。

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母亲体内最年轻最新鲜的细胞,直接关系着祖国母亲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好坏与否切实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做得还远远不够。我想,这需要全社会对青少年共同关心和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让青少年这个群体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成为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康惠农、王汉林

2.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第1版。

3.史焕章、武汉:《犯罪学概论》,华东政法学院编(1993年5月)。

4.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及启示》,载于《法律适用》,2004年第10期。

5.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中国法院网》2003年7月2日。

篇10

  日前,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广大中小学校产生了强烈反响。新《守则》、新《规范》受到师生广泛认同。许多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学生认真学习。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十一学校等学校,与学校的初高中年级班主任教师、学生围绕新《守则》、新《规范》进行了座谈,就“珍爱生命”“文明上网”“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等师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话题1.关键词:珍爱生命

  《中小学生守则》第4条指出:“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37条指出:“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   教师:“珍爱生命”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   管杰(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认为,“珍爱生命”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要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存的意义,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现在许多学生对于生命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动不动就拿死来威胁,产生轻生的想法,甚至有一些学生真的去做。这种行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不珍惜生命的行为很多,比如犯罪、吸毒等等。问题复杂了,多样化了,我们的守则和规范也适时的改变了,具有很好的宽泛性和针对性。   杨红(翠微小学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对于生命没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不知道生命的含义,对于死亡没有基本的恐惧和严肃态度,“死”、“自杀”在他们嘴里经常可以听到。   朱郁(培星小学副校长)说,现在的学生不知道躲车,过马路不是人让车,而是车让人。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学生过马路,车很多,她就在车丛里钻来钻去,问她为什么不让车,她说,“我知道车不敢撞我的。”我们给学生发的“小黄帽”,在人丛中很显眼,司机远远的就会看见,但是许多学生过马路却从来都不戴。因此“珍爱生命”的提出,就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邢凤玉(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认为,现在许多学生对于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表面上知道不好,但是会有多大的危害?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不是很清楚。有一次召开禁毒主题班会,我问学生,“如果只让你们吸一次,你们会不会去试一下?”结果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都举了手;我接着问,“那你们认为自己有没有能力抵抗这种毒瘾呢?”全班同学都认为自己有这种能力。在他们看来,吸一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抵抗不住毒瘾是那些吸毒的人意志力不强。后来我给学生们看了一个宣传片,他们才受到很大震动。   学生:很多同学不知道“死”意味着什么   张一哲(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生)说,我觉得珍爱生命这一条非常重要。以前没有把生命提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很多同学不知道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以为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不知道死亡会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以及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赵飞(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生)认为对生命必须有一种崇敬感、敬畏感,因为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讲,死亡都是悲哀的,轻易的说死或者轻易的去死都是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   现在中学生吸烟问题日益严重。冯阳(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生)说,我认为学生吸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校园风气不好,学校领导和老师不管;二是盲目效仿成人,认为是自己长大了,是一种有个性的表现;三是心烦时,跟着电视电影上的成人学,认为吸烟可以解除烦恼。其实如果我们的大环境良好,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在家里有父母看着,在社会上有其他人监督,那些想抽烟的人就没有抽烟的机会。比如,一次一个同学在学校附近的小区抽烟,被一位居民看见了,报告给了学校。如果我们的居民都能象这个居民这样,抽烟的学生肯定会大大减少。   大多数同学认为不吸烟,不滥用药物,拒绝,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意识。孙羽嘉(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生)说,我觉得离我们并不遥远,“我周围就有一些成年人在吃之类的东西。我们小区周围的游戏厅、网吧等地方,平时不注意觉得很干净,事实上经常去那里的人就会碰到一些人向你兜售之类的东西。”同学们认为,只要我们加强防范措施,不吸烟,不结交不良朋友,不进入任何性质的游戏厅、网吧等场所。就不会离我们很近。   话题2.关键词:文明上网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36条指出:“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教师:应教会学生最有效的利用网络   张晓华(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认为,把网络安全纳入行为规范很重要。学生一旦沉迷其中,往往难以自拔,就是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也很难起到作用,因此我们更重要的是前期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   燕素侠(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认为许多学生对网络是有鉴别能力的,只是自控能力太弱。有一些课程,尤其是综合课,要求学生回家上网查询一些相关信息,而有些家长害怕孩子登录一些不良网站,往往不是禁止孩子上网就是陪着孩子一起上网。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克制自己,不去浏览那些不好的网站网页。   孙晓燕(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说,想要杜绝学生上网是不可能的,只有进行疏导,给予好的建议,教会他们如何最有效的利用网络。教育工作者应该是网络的先行者,应自己首先熟悉网络,然后才能在学生上网之前给他们以指导,给出是非判断的标准。   学生: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谈话环境   赵飞同学认为,网络对于我们非常有用。我们的生活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对于外界信息的了解主要靠电视和网络。电视只是单向地接收信息,而网络不但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比如我们学校的同学经常通过校园网开展班级论坛。“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谈话环境,可以让我们在熟悉的环境里和同学、老师轻松对话,没有压力,更能坦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网络也有很多不好的因素,主要看怎么利用了。如何正确的看待网络、正确的利用网络,弃除那些不好的东西,利用好的东西,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雷琨(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建议,网络虽然很普及,但却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缺乏必需的网络行为规范,我们应倡导文明上网,不在网络上骂人,说不负责任的话,应该给无形的东西以有形的约束。   话题3.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23条指出:“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教师:家庭原因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   燕素侠老师认为,有心理疾病的孩子还是很多的。有的学生很自私,有的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问题,学习好的不愿说,怕别人学会了超过自己,不知道共同进步。有的学生戒备心理很强,很少和同学沟通,认为有事和老师说只会教育你一下,给同学说有可能会出卖你,所以他们什么事也不讲出来,只是闷在心里。   邹素芳(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认为心理问题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长时间积累形成的。有个学生,母亲从小就打他,父亲与他很少交流。他觉得自己很孤独,不爱学习,不爱和同学在一起,而且做什么事都不自信。认为父母的要求太高,自己做不到,压力太大。“既然我做不到,那我就不去做。”他经常这么说。而且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经常说“压力不是动力,压力就是阻力。”   家庭原因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关键,父母不和、父母离异、家庭暴力都是重要原因。我们做老师的当然有责任帮助这些孩子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老师精力有限,班里学生人数又多,老师往往难以做到照顾好每一个学生,而且要化解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很大的努力,很长的时间,一个老师的精力往往是难以做到的。   学生:我们许多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冯阳同学向记者介绍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很普遍,比如有些同学有自闭症,不和任何人交流;有些同学忌妒心很强,喜欢和别人在钱财上、容貌上比较等等。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他们的心理关注不够,同时因为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太过宠爱,处处顺着他们,时间长了,就会有心理疾病。   雷琨同学坦言,“我们很多同学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同学具有双重性格,反差很大。我们有很多朋友,但是真正贴心的朋友却很少。我们心理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缺乏基本的沟通渠道,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我们一般很少和同学沟通,因为我的问题可能别人也有,说了也解决不了,搞不好还会影响别人的心情,因此我更多的是和老师沟通。老师比自己年长,阅历丰富,自己的问题给他说说,往往会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   戴艺(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生)说,我更多的也是和老师沟通,我不愿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和老师交流则不同,他们不但不会有心理负担而且往往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而有的同学更愿意把心理话讲给朋友、同学听,觉得同龄人之间没有什么年龄和心理上的差距。   也有同学认为,老师往往只关注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中间群体却容易被忽视。其实中间的学生也想和老师交流,但没有什么机会。因此中间的学生往往和同学交流的更多,或者是自己解决问题。   而大部分同学还是更愿意和同学或者家长沟通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毕竟是老师,即使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时,也是作为一个说教者的身份进行的,而解决心理问题更需要平等的交流,而这一点老师往往很难做到。   话题4.关键词:热爱劳动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14条提出:“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20条要求:“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教师:现在的孩子劳动积极性不高   杨红老师认为,这一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在的孩子们对于劳动积极性不高,比如做值日,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是“低年级抢着做,中年级让着做,高年级不愿做”。这一条的提出,有利于孩子树立劳动意识,理解劳动的必要性。   燕素侠老师认为,做值日这件事,很多学生不愿意做,也反映出现在的孩子责任心意识淡漠。这也与某些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只在意考试成绩有关。有时,班里选干部,家长就会打电话过来说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做班干部,或者以孩子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没有时间等种种借口推辞掉。有些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不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学生: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张塔(北京十一学校学生)认为,我们周围的确有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对待劳动,这也与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爱劳动的习惯,没有培养一种责任意识有关。许多人小时候的劳动是通过利益驱使来完成的。   吕行(北京十一学校学生)说,“认真值日”不仅是培养一种劳动意识,更是培养一种品德、一种责任意识。小学生之所以劳动积极,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班集体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有责任去搞好集体的卫生,而高年级的同学这种责任意识却很淡漠,只是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品质道德的培养。有些同学做值日时很好,不做值日时则什么都不做,这样也不好。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无论做不做值日都应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安素宁(北京十一学校学生)认为,如果一件事没有利益在里面,学生是否还会继续做,这就要看一个人是不是有责任感了。做值日,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或者其他什么,只是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值日还是一种习惯,是体现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问题,保持环境干净卫生,是主观的意识、行为和习惯,而不是别人的监督和要求。   尹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说,事实上,大部分同学是为了得到表扬或者不受到老师的批评才参加劳动去做值日的。值日对他们来讲,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事,认识到值日是一种责任,有这种责任意识的人很少。   张艺莎(北京十一学校学生)分析道,班里的同学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没有任何责任心的,任何时候都不劳动;二是随波逐流的,大家劳动我就劳动,大家不劳动我就不劳动,反正不比别人干得少,也不会比别人干得多;第三种就是认真做好每次值日。我认为这种责任心很强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吃亏了,但是真正得益的才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