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医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医学概述

篇1

教法与学法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在重教的同时,必须更重视学。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来评判教的优劣,决定教法的取舍,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中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意识同教育形式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教学的重心还停留在只研究教材和教法上,忽视了研究学生和指导方法,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将教法和学法同时进行改革。

一、创设悬念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若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

1、在课程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听课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硬纸板做成一些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任务就是来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还没有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的补圆,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取得显著的教法效果。

2、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方法至少两种”同学们都很惊讶,并且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而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几种证法。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热情地学习数学。

二、强化问题意识,刺激创新思维的形式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播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创新知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就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想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贴于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新型思维的环境。教师在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在教学课上,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建设一个长期稳定、具有民主和谐的气氛、求实创新精神、勤奋高效特色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研究新教材解决新问题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3、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创新始于问题,故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数学中我常用:①激疑,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和注意力。②引疑,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发现。③质疑,让学生看书,回想,仔细去观察,思维存疑,鼓励学生敢于发问。④解疑,让学生相互努力解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

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学训并重。

哈佛大学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教学理念:“教师教的具体知识不久就会被忘却,但是经过训练后能力的提高是抹不掉的,学校应有这样的水平训练。”因此,精于施教,强化训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选材要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选取适应初中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训练,达到优化教材的目的。对教材未涉及到新知识、新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并讲透讲好。

2、提问要精。提问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要适当地处理好提问的对象,难度和时机,要针对某些重难点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使其获得不同程度的启示和受益。

篇2

一、 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中每个重要概念的产生历经了前人长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创造了漫长过程,其形成过程蕴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创造方法,展现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形成概念的方法,锻炼思维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活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亢奋状态。

让学生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他们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方式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叫概念的形成。概念可分为以下几个心理活动阶段,以函数概念为例进行阐述。

⑴观察实例,学生观察下列事例中,指出变量与变量的关系。

①以40米/小时速度行驶的汽车,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

②用图表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Q与水深h。

③某一天气温F与时刻t。

④某一次考试的班级学生成绩m与学号n。

⑤一个数y是另一个x的平方。

⑵分析共同属性。分析各实例的属性,并综合出共同属性。如上例中各实例的共同属性有:①抽象地看成两变量间关系②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③一个变量每取定一个值,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⑶抽象出本质属性,经过猜想,假设等过程,最后得到一个变量每确定一个值,另一个变量也唯一确定一个值与之对应,这是本质属性。

⑷比较正反实例,确认本质属性,如例④中反过来n未必是m的函数;例⑤中开平方x=+y 也不是函数,强化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

⑸概括出概念含义,把抽象出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给出名称。这时还需要进一步区分各种本质属性的从属关系,找出关键的本质属性下定义。

二、 揭示概念的同化过程

利用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知识经验,以定义方式直接向学生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的同化。以“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学为例,提示其同化过程。

⑴观察概念的定义,名称和符号,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这个概念,首先观察它的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本质属性有: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最高次数为二次,是整式方程。

⑵对概念进行分类,讨论各种特殊情况,进一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⑶把新概念系统化,把新概念同化到原认知结构中去。如上例,学生把一元二次方程同化到原有关于方程的认知结构之中,区分一元二次方程与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整式方程等概念,并形成一个关于方程概念的系统。

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以学生间接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并具有积极思维能力和较高的心理活动水平,但比较省时。

三、 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是其经验与认识的投入和重建,是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再创活动。要求教师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现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教学为例。

⑴阐述实际意义,建立概念。黑板上画两个边长差别很大的正方形,请学生用一三角板画出它们的对角线(其中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小于三角板的边长,另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大于三角板的边长),小正方形的对角线容易画出,但大正方形的对角线却使 学生陷入困境,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方法和探索认证,思考画直线的理论依据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外,还有由点与方向确定一定直线,这样便自然产生了“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进而反思,讨论用角和数进行运算的不便后,建立起斜率的概念

⑵揭示本质,理解概念。引进斜率概念后,针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学生思考之余提出:“讨论绕点(2,3)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直线斜率变化情况如何?通过画图,利用运动的观点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及它们取值范围和变化趋势,通过建构活动,同化或顺应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⑶深入分析比较,深化概念

斜率和倾斜角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后,提出问题:过点P(1,1),Q(2,3)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各是多少?鼓励学生探索、创造建立两个新的“解析成果”与最基本“解析成果”点的坐标的关系,讨论、概括学生的思路:

直线上两点坐标――――――直线斜率

正切值的坐标表示――――――直线倾斜角

如此则形成了斜率坐标公式的推导思路,通过重建充实了原认识结构。

⑷加强应用,巩固概念。

选择典型的循序渐进的题组进行巩固,建立起相应的应用模式。如:

①直线过点(1,4),(3+1,1)其倾斜角和斜率各是多少?

②已知直线过点P(3,4),Q(-2-m,-m+5),当m为何值时,直线与x轴平行?当m为何值时,直线与y轴平行?当m为何值时,其倾斜角为3π/4?

③已知点M(-4,7),N(2,15)若直线1倾斜角是直线MN的倾斜角的一半,则1的斜率为多少?

这样学生在问题激发下主动建构,从形成概念、掌握本质,直至融概念于原认知结构中,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相对独立地完成数学建构活动,达到概念理解深刻、全面。

四、组织概念的系统化、整体化的过程。

数学中许多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教师应有计划地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加深理解。可以通过单元复习,阶段复习,甚至是垮学年地总结的方式使所学的有关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组织学生概括、归纳,不断丰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充实认知结构。

例关于“角”的概念的深化与系统化

⑴平面角:①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静态定义)②以一条射线的端点为顶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逆时针旋转为正角,顺时针为负角,不作旋转为零角。

⑵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空间任意取一点,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所成的角。

⑶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若直线在平面内或与平面平行,则所成角为00;若直线与平面垂直,则所成的角为900;平面内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篇3

一、积极引导, 提高认识

认识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的重要性在于: 它不仅教给你知识, 而且训练你的思维, 启迪你的智慧, 培养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会你思考, 它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学好数学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数学能让头脑变得更加聪明, 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学好数学能伴你成才。

二、培养兴趣, 树立信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解决学习内动力的启始器。培养学生的兴趣, 树立学生的信心, 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首要环节。兴趣来源于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兴趣, 另一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学科本身的吸引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这个学科本身没兴趣, 但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 而迫使自己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到学科的美味而逐步形成对学科的兴趣, 是一种用意志而培养起来的兴趣。只要深入思考, 就会发现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数学王国也是一个美的世界。

三、循序渐进, 独立思考

要循序渐进。”这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青年人的忠告。万丈高楼平地起, 中学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是数学这个万丈高楼的基础, 因此, 要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每个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 并且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 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严谨的知识体系、清晰的逻辑关系。数学是一门着重于理解的学科, 一定要引导学生勤分析、多思考。对每个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要学生多动手, 勤演算, 精练习。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只有培养学生养成多思的良好习惯, 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不断地将问号变成惊叹号。日积月累, 思路就会变得开阔,头脑就会变得灵活, 潜藏的聪明才智就会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四、取法于师, 自主学习

老师在学科方面上有着较深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 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领路人。因而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向老师学习, 学习过程中, 还应当注重加强自主学习, 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课前预习。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树立信心,敢于探索,同时要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抓住关键环节主动地去学习。要学会预习,会听课,会学习,会作业。预习的具体任务有: 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②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旧知识, 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 ③找出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并准备在听课中解决。预习时应该做到边读边划, 边读边批, 边读边写。“划”是划层次、划重点。“批”就是把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旁边。“写”就是把自己的问题简单整理出来。

2、课堂上积极听讲。即会观察,勤思考。观察是获取知识的先导,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要勤于观察,而且善于观察,这样才能较快地掌握知识,突破难点。不论是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定义、定理、公式也需要记忆,但不能死记硬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要理解它们的本质。搞清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用途等。对于一个题目,不能满足于会做,还应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与已做过的题目进行区别与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勤于思考才能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不应当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将自己的预习和老师的讲课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 做到紧跟老师的授课思路, 超前思考, 比较听课, 抓住老师授课的要点, 随时总结, 注意和老师交流, 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

3、课后及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必须时常回复到所学的东西上加以复习??牢固地记住所学的东西, 这比贪学新东西而又很快忘掉, 好得多。”复习也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有四个环节: 一是课后回忆, 回忆教师所授的内容; 二是精读教材; 三是整理笔记, 把复习中的新发现, 新体会, 及时补充到笔记中去; 四是练习, 应力争自己解决, 即使请教别人, 也应尽量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有深刻印象。

4、课后学会总结。归纳、总结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方式。学完一单元或一章后,可归纳、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有那些规律和方法,通过总结,逐步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五、把住窍门, 不断深化

维能力较差时, 背题型不失是一个较好的方法。1995 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段楠同学介绍说:“能学好数学是“背”题型‘背’出来的, 我不喜欢题海战术,我喜欢从每一种类型的题中找出一道典型题背下来, 刚开始的例题可能不会, 但‘背’过一两次, 理解之后, 再看到这种题就拿着“例题”往里套了。“背”题有利于我们套用模式, 利用曾经解过的相同问题(等价问题)或框架相同而细节略微不同的问题(相似问题)的模式, 来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学生题型“背”多了, 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套用, 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篇4

关键词: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理解;概括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91

一、正确地理解概念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虽经历多次修订,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搞好三基。并强调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而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恰好是把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即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被忽视了。一方面是教材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减负”,淡化甚至回避一些较难理解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题海战术”式的应试策略,使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如何使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说是为了减负,其实南辕北辙,教师、学生的压力都增加了。

其实,我们知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掌握各种法则、定理、公式,从而也就不能进行计算和论证。因此,讲清概念,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教师们都渐渐地开始重视概念的教学。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概念教学搞“一个定义三项注意”,不讲概念产生的背景,也不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仅从“逻辑意义”列举“概念要素”和“注意事项”,忽视“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无法形成相应的“心理意义”。没有“过程”的教学,因为缺乏数学思想方法为纽带,概念间的关系无法认识,概念间的联系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认为“运用概念的过程就是理解概念的过程”。殊不知没有概括过程必然导致概念理解的先天不足,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应用。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功能僵化”――面对新情境时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实现概念的正确、有效应用,质量效益都无保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呢?

二、对不同的概念,采取不同的方法

有的只需在例题教学中实施概念教学。比如:相关关系的概念是描述性的,不必追求形式化上的严格。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比函数关系,重点突出相关关系的两个本质特征在:关联性和不确定性。关联性是指当一个变量变化时,伴随另一个变量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不确定性是指当一个变量取定值时,与之相关的变量的取值仍具有随机性。因为有关联性,才有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其不确定性,从少量的变量观测值,很难估计误差的大小,因此必须对变量进行大量的观测。但每个观测值都有一定误差,为了消除误差的影响,揭示变量间的本质联系,就必须要用统计分析方法。

有的先介绍概念产生的背景,然后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且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提炼出本质属性。如:“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可以在长方体模型或图形中(或现有的教室中),引导学生找到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两条直线,直接给出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然后画出一些看起来是异面直线其实不是异面直线的图,以完善异面直线的概念。再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最后让学生在各种模型中找出、找准所有的异面直线,以体验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有的要联系其他概念,借助多媒体等一些辅助设施进行直观教学。比如:导数是微积分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有着极其丰富的背景和广泛的应用。高等数学里,导数定义为自变量的改变量趋于零时,函数的改变量和相应的自变量的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倘若存在),涉及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这样的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这与初等数学在知识内容、思想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跨度,加上学生刚接触导数概念,所以往往把导数作为一种运算规则来记忆,却没有理解导数概念的内涵和基本思想。建议:1. 导数教学前要加强变化率的实例分析;2.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动态无限趋近的思想;3. 利用APOS理论指导导数概念教学。

有的在情景设计、意义建构、例题讲解、课堂小结整个教学环节中实施,比如“函数”一课。我们知道函数是一个核心概念,函数思想是一种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衢州高级中学何豪明老师是用三个实例(以解析式、图象、表格三种形式给出)设计情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函数概念及三要素,又用四个例题层层深入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整堂课紧紧围绕函数概念和思想方法进行教学,上出“简约”而“深刻”的效果。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抽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它的本质属性以后才形成的。数学概念也不例外。因此,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都要经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要形成、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对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的教学不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阶段进行。

篇5

关键词:数据库;学习需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625-02

《数据库系统概论》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传统的“黑板上讲理论,机房里练操作”的授课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往往一学期教学结束,和学生谈起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只是记住几个概念,至于数据库的技术没有多少能深入理解,更别提能应用于实际。数据库的应用虽然十分广泛,到处都是数据库,银行里、商店里、网络上等等。但是因为它是藏在“后台”的,不像多媒体、WWW等等,既作为对象,又作为外壳,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生活化地诠释它,显然有更高的难度。

本人在《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不能只看中理论,觉得学生只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需要学生亲身去参与项目的开发,去经历基本真实的项目制作,才能掌握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配合直观的教学媒体,并布置学生的课下任务,多管齐下,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使用数据库技术。

1 教学方法概述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来讲,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1 讲授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在讲述数据库概念的时候,常采用这种方法。

1.2 讨论法

这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两次,如并发事务的处理。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发表意见,然后在结束时,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1.3 直观演示法

通过展示各种案例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或要求课下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

1.4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1.5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每次课后,都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参看书目、参考文献或参考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并在课堂上适当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看书的收获。

1.6 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要求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讲解关键的知识或技术时如数据库的设计,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1.7 自主学习法

这种方法是给学生留思考题或是遇到的一些实际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实施

《数据库系统概论》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掌握数据库技术中的概念,并学会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实施,进而能结合前台对后台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

2.1 数据库的概念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联系生活的实际讲授法来讲述。例如在讲述数据管理的发展时采用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例子,总结出常用信息资源管理的两种方法:手工管理(逐级分类)和计算机管理(采用数据库)。通过搜索引擎引入数据库,让学生感受数据库管理信息的优势:查找统计数据高效准确,数据库的共享性好,管理操作方便,管理大量信息占用空间小。 通过对图书管理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采用表格的结构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存储和管理信息的。然后编写数据库管理软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查找和统计操作。

2.2 数据库的设计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先给大家一个总体的任务,比如图书管理系统。总体任务是设计一个图书馆数据库,在此数据库中保存有读者记录和书目。

首先作需求分析,将学生分组,一组代表读者,一组代表图书管理者。分别模拟读者和图书管理员的角色,采用各种方式收集各自的需求。并形成需求分析报告文档。其次,在拿到需求分析报告文档后,每个同学画出书面的E-R图,包括局部的和总体的E-R图,并利用Power Designer软件将书面的E-R图转换成电子的。然后,在得到总体的E-R后,分析怎样可以将E-R图转换成我们要求的二维表,依据是什么,转换后的结果是什么?并利用Power Designer软件提供的转换功能来进行验证。数据库设计的其他阶段在其他部分来讲述。

2.3 数据库的实施

这一部分采用实验课时使用的Oracle 10g来讲述。通过让学生自己下载、安装、运行Oracle 10g来完成数据库的实施。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来讲述该部分的内容。并形成了指导书,让大家有章可依。在实验指导书中,也设计了思考题,让学生能够在做完基本的操作后能再深入地思考某些问题。比如在建立基本表的时候,可以使用SQL命令,是否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文件呢?怎样来建立文件,怎样来执行文件等。

2.4 后台数据库的连接

这一部分采用学生将要学习的JSP来进行后台数据库的连接。由于本课程主要是数据库概论及使用,所以仅仅要求只要能通过前台界面连接到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能进行维护即可。这一部分先采用直观演示法给大家演示了JSP和Oracle的连接步骤,并在演示的过程中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若有问题,利用自主学习法来进行解决。有解决不了的,我们在一起共同讨论、分析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3 教学反思

“数据库”这部分内容对大二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平时接触挺多,但数据库隐藏较深,故学生理解不是很清晰。因此在情景引入、创设问题上的设计就成为教学的关键。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进行教学的设计,以期能够让学生尽快的接受新概念,熟悉新技术。例如在讲述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时,就设计了大家最常用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和在网上如何搜索问题的例子。找到大家的兴趣点,然后再切入正题。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各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如何让学生尽快接受新概念,如何理解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构建数据库技术的知识结构。在讲述SQL的时候,就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来教学;在讲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时,就使用讨论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使用了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制作,教师和学生始终在互动的问题设置、问题解决中,突破了“技术”的约束,逐步从图书管理系统将注意力吸引到其技术内在价值的探究当中,即从数据库的概念理解与技术应用当中内化素养,提升能力,不断地达成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够进行数据库的设计;能够通过前台维护后台数据。在每次课后,又采用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几轮课程讲下来,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最后,及时思考。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最后的结课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这样可以对以后自己在本课程的教学上有很大的帮助。

4 结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到数据库的优越之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数据库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放眼课程建设与发展,又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寻找合适的例子,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能够全面地将数据库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6

“艺术概论”课程旨在培养掌握全面的艺术常识,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学生。“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自主查阅艺术设计类英文文献,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为艺术学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学生们个性多样,所以“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需要长期地探索和实践。

二、“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

针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毕业后,多从事视觉艺术类工作的特点,本校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课程,选用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Frank)主编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导论(Prebles'artforms:anintroductiontothevisualarts)》①作为英文教材,辅以李世葵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导论》作为中文教材[1]。经过两年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本校教师努力在传授艺术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之间寻找结合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理论的同时,记住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式。1.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兴趣“艺术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才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1)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传授丰富的知识。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摘要、图片、影片,等等。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课外阅读材料,适度发挥和展开,来扩大学生视野。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教学,可以节省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教师将一些重要的艺术学知识点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学生通过看图片和文字说明,听英语解说,很容易就理解了艺术学理论知识,从而保证课堂信息量不会因为要花时间解说英语而减少[2]。(2)联系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让艺术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讲授“艺术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所持的艺术本质观,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式。(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或者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组织同学们针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又如,提出一些艺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相互评价。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和教材的体验者,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2.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1)目标激励法。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兴趣与信念。每一节课都告诉学生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在首次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播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英语演讲录像,告诉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也可以达到用专业英语流利发言和演讲的水平,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野心。(2)情境激励法。“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重点是在于引导、启迪和诱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实物、照片、录像,并通过听说读写、提问、唱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英语交流气氛中。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学英语词汇的印象,获得用英语交流想法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手段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所学的艺术知识,根据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编成有趣的英语故事,先让同学们阅读,再通过问答练习促进学生思考和记忆。或者让学生扮演成自己仰慕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先用汉语陈述其艺术流派的创作理念,最后用一句英语概括。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个艺术学话题和正反观点,让学生组队自由辩论。另外,师生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艺术学专业英语角,等等。(3)赞美激励法。奖励是一种正强化,通过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来鼓励学生继续做某事和采取某种行为。奖励的手法多样,包括口头赞美、集体鼓掌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渴望被赞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和赞扬用英文发言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有努力学习的动力[3]。举办一次“艺术学知识英语抢答竞赛”并给予奖励,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1)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可以精选一些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先双语讲解一些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诸如“艺术的社会功能”、“二战以后的现代绘画”,等等。并要求学生背诵常用的专业英文词组、语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收获后,再推进学习难一些的章节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先中英文混合授课,随着学生熟悉了艺术类英语词汇之后,再增加授课的英文内容,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进行“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前期,是教师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艺术的娱乐作用”等用英文教学,而重点和难点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典型”等用中文讲解。在课程的后期,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设计艺术的种类及其基础知识”等内容时,采用英文课件、英文讲授的教学方法。4.把英语贯穿到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要提前把课堂教学用语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授课指令。让学生看图评论时说:“Lookatthepicturesandreviewit(看图并且评论之)”;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的时候说:“Notquite,cananyonehelphim(不止如此,哪位同学能帮帮他吗)”;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和颜悦色地说:“Itdoesn'tmatter.Ithinkyouwilldobetternexttime(没关系,下次你能答得更好)”;等等。教师要多用微笑和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和讨论问题。每节课要给学生讲授20个艺术与设计类英文词汇;在讲解英语语法时,引导学生寻找英汉语种的异同点,把英语句子与相类似的汉语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表达规则与结构的相似之处,降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每节课后布置一道英文作业题,要求用英语回答;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末为学生提供中、英文学习小结,方便学生对单元知识查漏补缺;试卷中英文考题占30分,英文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要求用英语写出答案。在考试前,教师将分散在课本各单元中的专业英语知识归纳起来,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复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艺术学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多复习主要问题。同时,教师还应介绍考前复习的方法,并提供往届考题,以便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题的难易度。5.师生互动,及时反馈(1)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课堂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由学生、教学资源、教师这三者构成的动态体系,通过人际沟通来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观点[4]。因此,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前提条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创造和谐气氛,引发师生互动。(2)提倡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互动和竞争关系,能够提高效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相互监督和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调查研究,相互讨论问题并寻找答案,以小组竞赛方式来巩固认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给出建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使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做到勤上网上论坛,及时回复学生的帖子。学生在考后要提交学结,反思双语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学结大会,有助于同学们通过积极的相互交流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教师应该随时依据学生状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要认真、细致、及时地批改作业,同时有效地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系统、QQ班级群,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由于学生听英语比听中文要困难一些,因此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对教学会有很多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全班座谈或者问卷调查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困惑,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备课,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形式。

三、结语

经过“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能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成果和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认真准备教案、课件及参考资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双语教学授课方式,还要以平等的心态主动亲近学生,形成愉悦开放的互动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追问,主动探索艺术学前沿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包括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艺术学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双丰收。

作者:李世葵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世葵.艺术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331. 

[2]晋建秀,陈艳峰.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实践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88-290.

篇7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数学基础课中应用性最强的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方法.它的思考方法与学生过去接触过的学科不同,因此学习它时需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目前,延边大学药学院采用的数理统计教材《医药数理统计方法》 [1] 是卫生部规划教材(1999年第3版),其内容较为陈旧,方法简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及在统计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原有教材内容处于过时状态.延边大学药学院医药数理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时间仅为30学时,教师若按教材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课,学生较难学到实用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为此,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数理与计算机教研室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 转变教育观念

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学习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合21世纪所需要人才的教学体系.医药院校的数学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应改变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为目的的方式,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讲解数理统计学概念、思考方法、形成及应用背景等,引导学生思考数理统计学的思维特征,理解数理统计学思想,引导学生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好和用好医药数理统计学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学习数理统计学的时候改变思维模式,使学生从医药学的形象思维模式向数理统计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模式转变,并结合教材中例题的讲解、学生自身实例资料的分析及作业的批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统计符号及公式等.

2 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突出实用性,适当地减少或减弱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以直观、趣味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概率论作为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在假设检验部分注意阐述数理统计方法的思想、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重点讲解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参数估计部分着重地讲解参数估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合理性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理解及单侧置信限在应用中的意义等;在方差分析部分讲清楚引进方差分析的意义、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多个总体进行多次t检验时的缺点、方差分析应用的条件及合理解释检验结果等;在回归分析部分注意阐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的理论意义及对回归方程结果在应用中的解释等.目前SPSS软件是国际医学论文中应用最广泛的统计软件 [2] ,国内的大部分医学期刊也要求论文数据统计分析要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检验结果要用P值来表示,更要求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做到正确使用统计软件.

3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大量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讲授完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统计计算上,很难有时间去深入分析统计结果.互动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在加强课堂讨论的同时,由教员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可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医药学科学研究和医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 .为了避免学生滥用及错用统计方法,教师要重点讲清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特点.在考试方法上亦采用开卷考试,使学生不再花大量时间去推敲和死记那些复杂的公式,不再难于分清和理解符号及公式.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发现上述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理统计学的内容在医药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刘定远. 医药数理统计方法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篇8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一股脑儿地强行传递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压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泯灭,学习潜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因此,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并为社会培养良好的数学方面的人才做好准备。

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开拓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意识?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意识,使自己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学生应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成为思维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以一种自主学习的、思维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有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1.1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竞赛或抢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对知识有了比较透彻的掌握。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帮助,共同思考,一起努力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2构建角色体验式学习模式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角色中来,让他们对知识的产生有如亲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教师在讲解公式的时候,给学生一些相应的计算题,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公式,让学生自己计算得出结论,总结出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不但亲身经历,在玩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更能灵活运用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新理念的提出,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深刻地理解、领悟现代科学教育教学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当前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等。

第二,教师在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面应该大胆创新,敢于实践。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创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积极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3结合多媒体实现现代化教学

篇9

[关键词]酶电极 改性 聚合物 碳材料 雅培 血糖仪

中图分类号:R31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84-01

一 引言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通过血糖仪的检测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其中,血糖仪中的酶在该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催化反应结束后,酶与底物以及产物不易分离,并且酶的纯化、分离不仅过程复杂,而且成本昂贵,所以酶的重复再利用率往往较低。因此,使得酶的广泛应用受到了极大地限制。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酶的固定化技术用于电化学法血糖电极的相关专利也应运而生。

二 国内外专利申请概况

1申请量分析

自从1973年,Guilbault等人提出了用于血糖检测的葡萄糖氧化酶电极,该酶电极通过检测酶催化反应产物过氧化氢在阳极发生电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电流,从而实现对血糖的检测,从那时开始,从全球发展来看,生物酶电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从1970年以前到1975年为萌芽期,国外开始有公司研发固定酶电极应用于检测血糖仪中,从1970年-2005年为平稳发展期,酶电极的改性相关领域专利的申请量平稳发展,从2005年以后为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剧增。

2申请人类型分析

本节数据来源于中文数据库CNABS、CNTXT,本节从选取分类号和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了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从专利的申请人类型来看,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较大优势,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73%,说明生物酶电极的改性技术属于较为前言的研究领域,并且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其次为公司与企业,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22%,个人以及其他拥有的份额较少,仅占5%。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为何在血糖仪电极的改性中,高校申请量比公司企业数量上要多,这也是由酶电极自身特点所决定,公司和企业所追求的是产品投入市场中所获得的利益,而酶对环境温度和酸碱条件要求较为苛刻,这些条件的改变可能导致酶催化活性的降低甚至丧失。催化反应结束后,酶与底物以及产物不易分离,并且酶的纯化、分离不仅过程复杂,而且成本昂贵,前期实验条件十分严格,而对酶电极改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检出限以及血糖仪电极相对的稳定性,前期的研究所需要的人才投入较大,而酶的生物特性也较为复杂,那么这些都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优势,因此,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申请量占较大份额,并且改性方法相对于企业而言更加的多样化。

从国内外专利申请人分析,国外以大公司和企业为主,而中国申请主要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从图2可以看出,电化学法血糖仪电极的改性申请以美国的雅培公司(申请人为雅培股份有限两合公司、雅培制药有限公司、雅培糖尿病护理公司等子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国的拜尔公司等为主要国外申请人,国内申请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要申请人,而在国内企业中,无锡百灵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在电化学法血糖仪电极改性方面的申请量较大。但是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公司还是高校,酶电极改性方面的专利申请的数量并不多。

三 重要专利申请人分析

1 雅培公司

雅培公司在1986年开发了第一台电化学血糖仪,其在血糖仪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在1995年曾收购致力于电化学血糖仪研究的Medisense公司,其原理与上述的葡萄糖传感器一样,其可以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根据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实时监测血糖的变化,

1982年10月21日Medisense申请的公开号为EP0078636A1的专利,介绍了电化学传感器电极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包含酶和介质层,所使用的酶为葡萄糖氧化酶或者脱氢酶,介质层包括polyviologens; o-chloranil; ferrocene; 1,1'-ferrocenedicarboxylic acid; dimethylferrocene and polyvinylferrocene,该传感器可以与氧快速反应,省去了稀释的步骤,反应时间仅需24-36秒,可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宽度到2-40mM葡萄糖。

之后,雅培公司又申请了一系列关于电化学法血糖仪电极改进专利,其主要是通过聚合物的改进增加酶分子的固定,如专利CN102165070A,CN103748459A,US2014/0237813A1,US2008/0029391A1等都是通过聚合物对酶分子进行固定,提高电极的性能,由于聚合物高的导电性以及其具有的特殊官能团对生物酶分子的固定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无锡百灵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无锡百灵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是在电化学传感器电极改性方面的申请数量属于国内企业的领军,其致力于通过多种方法对电极进行改性,增加对生物分子的固载能力,其中包括Gr-FeS/GC、Fe3O4/NaTSA-PPy/GC、电还原氧化石墨烯膜改性玻璃碳电极、电还原氧化石墨烯膜改性玻璃碳电极、氧化锌(ZnO)纳米棒、介孔氧化硅等,可以看出,该公司申请的改性电极非常多样化,虽然其申请的专利并不都是直接应用于血糖仪的电极改性,但其核心技术依然是生物分子的固载,目的是提高对底物的快速检测能力,因此,其与酶电极的固载技术实质上是共通的。

四 总结

通过以上的专利技术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企业指引方向,让他们了解现在本领域哪些是热门的申请,而哪些又是其他申请人还未涉及的范畴,企业可以通过以上分析,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专利的保护,也可以开发新的领域,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先恩 , 生物. 生物传感技术原理与应用 [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篇10

关键词:培养创新型学生 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过去在美术教学中,人们往往偏重于教学生如何画,如何临摹,这对养成学生的绘画基础和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对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方面,则有明显的弊端,即往往是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培养创新型学生,这是朝代赋予我们当今教师的重要使命,美术教师也不例外。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使命,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并将这种意识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在美术教学的活动中。有一次,我让学生画猴子,如果按传统的教法,不外乎是向学生讲解猴子的基本外形特征,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但这次教学却不同,我在讲解之前,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秘的动物王国》,并且到学校生物室实地观看,让学生感受在自由与禁锢、群居与孤独、快乐与忧虑的对比中,猴子不同的神情与动态,不同的细微动作变化,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应该对猴子和其他动物给予更多的关怀,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但是,仅有创新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必须要有新颖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合,才能使创新意识进一步落到实处。比如,学绘画,少不了要养成注重观察事物的习惯,但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的契机和视野。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习惯,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有一次在分校上写生课,因课前下雨,我便将花盆搬到教室里面。有学生问道:“老师,这盆花是从哪搬来的,这么漂亮。”我故意说道:“是从总校搬来的。”学生又说道:“我们分校好像没有这么漂亮的花。”我说:“这盆花就是你们学校的,而且就在离班上不远的地方放着,平常路过就能看见,没注意吧!”学生为之一震,深为自己的粗心而内疚。这位学生在随后的作画过程中的确观察得很细致,画出了很好的作品。

一个人对事物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便会少许多信息,少许多发现,少许多思考。在动笔之前,我虽然反复教学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可是实际上,有的学生不认真观察、比较,拿起笔就画,修改的时间比作画的时间还多。尽管老师有不少提示,但并未触及学生的自觉意识,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在他们看来,画得不好可以用橡皮擦去再画,于是少了对物体的观察,更没有形成习惯。开始,大家十分犹豫,不敢动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慢慢地学会了认真观察物体,也慢慢地适应了用钢笔作画,逐步地养成了细致观察的习惯。对物体细致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训练自己的眼睛,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悉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发现能力。因为对艺术的发现是建立作者对生活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的。依据自己认真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一种心灵的蓦然顿悟。这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技术和方法,而且是作者与之有关的浓厚的一种契合。如果没有对艺术的发现,艺术创新就无从发生,作者就找不到进入创新的大门,当然就画不出创新性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意图,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有一次,我要学生画背包,有的学生不敢下笔,怕画不像。我走近一个放好的背包前,先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看清楚这个背包现在的形状,一会儿,我把背包提起来说道:“请再看!”便把背包丢回了草地上,问道:“这是不是刚才我提起来的那个背包?”回答是肯定的。我又问道:“请大家注意这个背包现在所呈现的形状与刚才是否发生了变化?”回答同样是肯定的。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一个物体的形状是可以随人们的意愿而改变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列举了一些生活现象,比如一个你熟识的人不因为他改变了外表(发式、服饰、化妆等)而不认识他。学生对形状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不再被一些眼前的现象所迷惑,形式似乎变得“不严谨”了,不再认同一种模式,画左一点、歪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在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方面,我也做过有益的尝试。我带学生到学校的花房观察并画仙人掌,可学生画了不久就觉得没什么画了。我观其画面问道:“觉得画面好看吗?”学生摇摇头。“为什么没看头?”“画得太简单了,好像没什么东西。”观其物,仙人掌除了其简单的轮廓和少许的针叶外,在表面确是没有多少内容(纹理)。随即我指着一两处仙人掌说:“仙人掌上有一些有趣的大理螺旋石纹状、条纹和点状的东西,我们可否把这些图形联想开来,把这些纹状扩展和延伸开来,或者想象其他表现符号,进行组织,以充实画面呢?”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仙人掌昂然挺立的形象是否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品德,它那浑身的刺,是否象征着要刺穿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充满着为美好生活而敢于批评、敢于斗争的精神?”我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并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画面的内容也就丰富起来了。

总之,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大胆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启发,努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