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年;教育发展;问题;实践;探索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是以老年人为教育发展实践主体,以满足老年人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最终评价尺度的为老教育发展活动。在教育发展中增强老年人的生存发展能力,保障老年人受教育发展权利,最终推动老年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和谐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目的是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更应体现全员平等的原则。社会应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教育发展资源并保证其进入老年教育发展领域。
一、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产生于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是国际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以示范性老年大学为主,各类社区老年学校和老年电视大学为辅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格局。
1.老年大学是中国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起点和代表模式
随着社会和公众对老年事业的重视,老年大学已经由专门面向退休老干部向社会所有老年人开放,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由政府直接进行政策支持、引导和人、财、物的投入,是中国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主体。尤其是近十年迅速发展的老年电视大学,这种远程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模式而逐渐被广大老年人所接受。它以现代化远程教育发展传播手段为教育发展载体,是在发展广播、电视、函授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集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教育资源于一身进行教育的方式,是一所通过电视向广大老年学员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老年电大有覆盖面率高、收视方便、师资水平优良、成本低廉等优点。远程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员可以通过印刷、影像、光盘等方式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同步学习,这种集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灵活的、开放的、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形式,符合老年人的需求。老年电视教育发展是一种开放式的普及式的教育发展模式,受教育发展的对象可以扩展到全社会的老年人,是“有教无类”的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结合学校教育,为老年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正如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所说:“为了确保人们能得到日益增长的知识以及各类训练,教育工作将不仅仅局限于现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的确,教育不能局限在传统教育的范围内,而要通过大规模地求助于传播知识和提供训练的各种广泛的现代媒介,才可能实行。”
2.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老年人逐渐被纳入社区文化教育发展发展的框架之内。社区教育以行政划分的居民生活区为实施教育的范围,充分利用地区各种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老年人退休后,其主要生活环境除家庭外,就是自己所在的社区。同其他成年群体相比较,老年人在社区活动的时间更长,社区成为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人际交往场所。
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场所、设施建设以及组织管理等获得了政府公共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并且专门设置了负责开展群众教育发展活动的人员,由他们来具体负责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活动的开展。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老年人既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力量,又是社区服务群体中工作量最大的对象。社区不仅要多渠道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基本要求,还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鼓励、支持并组织、推进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使老年人参与社会、融入时代,共建社区文明。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活动可使老年人人学近、时间少、成本低地享受到教育发展的乐趣,老年人可以自由地从事喜爱的活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沟通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寂寞感,还可以让老年人产生一种归属感。通过学习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的变迁,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规范、新形势,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减少代际冲突,促进老年人与其家庭成员的沟通,也有利于老人调剂好社会关系。因此,开展社区教育可以融合社区的各种资源,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丰富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教育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教育
近年来传统的父及子的代际传承模式受到了挑战,亲代开始失去了天赋教化的地位,逐步演变成子代施教于亲代、影响亲代的“文化反哺”现象成为亲子关系的新模式。因此,现代老年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晚辈对老年的“反哺”教育,包括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和孙子女对老年人的教育。此外,家庭教育还有家教形式,即请教师到家中对老年人进行辅导。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增长速度之快,令青年人都难以完全紧跟其后,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家庭的相互教育可以各取其长,不仅年轻人可以学习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成熟稳重的处世方式,而且老年人也可以向年轻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充实自己,开阔眼界,开明思想,从而促进家庭和谐。
4.其他
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开展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和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在博物馆、电教馆、乡镇成人教育发展中心等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机构,相应地举办了老年专题培训班、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成立非正式学习小组、义务宣传队送教上门等特殊的形式。同时突出了大众媒介工具的优势,诸如“夕阳红”等电视节目,使我国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真正适应了“白潮”发展趋势的要求。
篇2
xx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文章作者: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7日15:53 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解决北京市的老龄问题,北京市统计局最近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的抽样调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二)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妇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 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文化差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问题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则是“增加服务社区”。 (四)中青年人的观点 大多数中青人愿意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赞同老年人就业,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龄偏高、身体不好以及老人应该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帮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在养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与老年人一致,87%的人选择家庭作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将近70%的中青年人赞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是家庭的社会的负担。 (五)结论及对策 1、 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北京市情的养老政策。 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因此,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北京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北京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
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3、搞好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助老服务功能 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建设比较薄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增加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健康娱乐、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第三,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社区为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有关的照顾资源,还要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北京市统计局)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篇3
胶州市委老干部局 庄兴燕
当前我们处在离休干部逐年递减,退休干部逐年递增的转型时期,如何加强新时期的老干部教育活动工作,推进文化养老、精神养老,不仅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服务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胶州市老年教育活动工作的整体现状。从目前全市老年教育活动的整体现状来看,全市的老干部教育活动工作无论是在活动场所的建设还是日常活动的开展,较以前相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胶州市老干部活动学习场所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全市811个村庄中,占40%的村庄开办了老年学校,建立了门球场。教育、活动场所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6500多名教育、活动骨干活跃在全市城乡和村庄,基本达到了活动多、频率高、人气旺的目标要求。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前的老干部教育活动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全市老年教育活动工作的总体发展状况是,城区办事处优于乡镇,乡镇又优于市直部门单位。有的单位领导重视,资金支持到位,老干部工作负责人热心推进,老年人积极参与,使单位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象我市的中云办事处、三里河办事处、阜安办事处、胶北办事处所辖的部分社区、居委会,活动开展的非常有生命力,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而有的单位,却存在“有形式,无内容”或“有形式,少内容”的现状。市直部门单位整合办公场所,统一搬入新城区后很多单位已没有单独的办公地点,原先与单位合署的活动场所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有的市直部门单位的领导比较重视,又在外面专门为单位的退休干部租了活动场所,象安检局、民政局等单位专门在局老干部居住集中的社区租了活动室,配齐了活动设施,供老干部活动。市联社还专门为老干部建起了活动楼,购置了活动器材。
二是部分活动场所形同虚设。胶州市从08年就开始了争创老年示范校活动,这项活动到现在我们已经开展了7年,到目前已争创青岛级的有23所,胶州级的117所,而这些评选上的老年示范校也并不是说就真正达到了规范化老年学校的标准,通常是“门外挂着牌子,门内空着房子”,基本上属于“三无”学校,无固定的教师、无固定的授课时间,无固定的场地。计生检查时换上计生的“人口学校”,妇联检查时换上“妇女之家”,老干局检查时再换上“老年学校”。这些达标的23所青岛级示范校中,有22处是镇村老年学校,市直部门单位也仅有教体局一个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单位成立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利用率只占13%,成立的老年学校数也只占35%。
三是学习活动内容单一难以聚集人气。胶州市当前的老干部活动室很多是小屋一间,小桌几张,象棋一放,三五个人一聚,这可以说是我们60%以上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缩影了。年复一年就是那么几个人,就是那几种活动。如果你想要学点剪纸、秧歌之类的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而我们的市老年大学为什么却会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肯定与老年大学的课程设制多样化、适合老年人的需求不无关系。郭家庄居委会不仅成立了秧歌、腰鼓、拳剑等队伍,而且有经国家或省培训结业发证的辅导员,他们代表胶州参加青岛的比赛,通常是青岛市的市南区、市北区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三里河办事处的刘家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起拥有图书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排练室、乒乓球室、门球场、篮球场、健身路径等设施的文体活动中心,组建了秧歌、门球、太极柔力球、锣鼓、戏曲等文体活动队伍,业余时间文体活动中心里,读书看报、远程学习、健身娱乐。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会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演出,文体健身已成刘家村的时尚。可以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
二、出现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少了搞好教育活动的前提,从领导到工作人员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老干部教育活动工作,不关乎经济发展,我们在坐的很多单位的领导都没有将这项工作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内,没有给予统筹考虑。但实际上这是一项功德事业,是提升老干部生活质量的必然需求,虽不能拉动经济增长但却也关乎社会和谐。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们今天实际上是在为我们以后的老年生活打基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切实形成“党政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是缺少了搞好教育活动工作的基础,资金投入需要加强。因为资金的有限,再加上我们又不努力争取,领导是很难将资金投资在老干部教育活动这种见效慢效果不显著又没有硬性考核指标的公益事业上来的。资金的来源我们也不能仅靠政府支持,政府给钱我们就干不给就不干。而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我们可以主动的拉赞助、组建演出团队实行有偿服务等措施。象我们现在有很多银行、开发商、敬老院,他们也很希望与我们合作,他们为宣传他们的产品、服务,我们为开展活动争取经费,这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三是缺少了搞好教育活动的主体,文体热心人有待挖掘。这项工作虽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激情,但市直部门单位的老干部工作负责人多数是兼职,如果有别的工作冲击,势必会影响到老干部教育活动工作的开展。而我们镇处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虽然是专职,但却存在年势已高,因退居二线工作协调难度大的现状,基本上是在凭良心热心干工作。一个人可以带动一方文化的发展,我们周围并不缺少剪纸、秧歌、绘画之类的民间高手,却缺少让他们展示的舞台。胶北办事处的郭维全带动周围100多人发展剪纸,胶莱镇石门子口村退休教师王法伦自费创办“怡弘斋”书屋,至今已藏书8000余册。这些文化引领者都值得我们学习引荐。
三、老干部教育活动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是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活动工作,增强老干部文化建设的紧迫性。老干部离退休前,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在工作岗位,精神专注于工作岗位;离退休后,随着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生活环境的改变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他们需要重新构建精神家园,建立新的精神依托。同时,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裕的前提下,老干部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这种原发性追求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会越来越强烈。再加上现在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多元,对老干部产生强烈的吸引和影响,目前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佳木斯健身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激发老干部参与和体验文化的愿望。老干部所处的人生阶段以休闲为主,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把发展老干部教育活动工作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本单位老年教育活动发展的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建立老年教育活动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增长挂钩的调节机制。坚持老年教育的公益性,加大对老年教育活动工作的资金投入,实行政府主导与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推动老年教育活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按照多层次、多体制、多渠道的原则,实行公办、民办、集体办多条腿走路,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加大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对老干部的开放度。
二是以传承地方文化为突破,提升老干部文化建设的针对性。老年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老年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性,老干部的年龄参差不齐,知识基础高低不一,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学习需求多种多样。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我们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设课、因人施教的原则,拓宽学习领域,培育精品专业,开设老年人所喜爱的特色课程,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不要抱怨我们组织学习活动组织不起人来,我们有没有反思过我们开展的活动是否真正应合老年人的需求。我们要选择老年人喜欢且易于接受的保健、健身、书画、戏曲等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在农村,我们可以针对当前农村种地的人员多以老年人为主的现状,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种植养殖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在城区,我们可以向数字校园、网络校园努力。在推进老年学校的进程上,我们也不要搞一刀切,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梯次推进。首先各镇处设立中心学校,其次在“城边村、镇边村、园区边村”这些经济条件好、老年人思想活跃的“三边村”设教学点,条件较差或人口较少村的老年人到附近教学点上学。这样,就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教育活动体系,带动面上老年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广大离退休干部人才荟萃,是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可以结合挖掘保护地方戏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能人的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进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开设老同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课程,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胶州有很多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产业,象里岔镇大孟慈村的茂腔、胶莱镇大杜戈庄村的象棋、胶东办事处小麻湾村的胶州大秧歌、胶北办事处的剪纸等特色文化村。我们应该切实做好老年教育与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文章。近年来,我们首先选取了里岔镇大孟慈村的茂腔作为试点进行了重点扶持培养,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茂腔演员,而且还建起了我市首个村级茂腔历史文化展示厅。
篇4
摘要:社区老年人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致力于相关研究。选取浙江温州市内几个社区老年人为样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分析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现实状况,社区老年人接受闲暇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策略: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必须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安排安排;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拓宽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培养多种类型志愿者,参与帮扶老年人活动;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和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路径与策略;老龄化
作者简介:杜惠洁,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安排与其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解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依托社区所开展的老年人闲暇教育就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怎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话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老年人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温州社区老年人生存状况为例,对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质量问题作以探讨。
二、社区与闲暇教育
(一)社区
“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在其《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aft)一书中首先提出。社区的英文(community)之意兼有公社、团体、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在这里,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靠本质意志建立的人群组合即“社区”是有机的整体。“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在这里,尽管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发生各种联系,但手段与目的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因而“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判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存在,特别要注意社区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包括社区成员间彼此交往的频率、范围以及社会心理(情感、意向)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和一致性程度,这是因为,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认同感,既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粘合剂和纽带。[1]
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愿意而首创。[2]近些年,我国学者对社区展开深入并较为广泛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区的理解与认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了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社区及社区人群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认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3]笔者认为,研究社区以及社区内人群的生活,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抑或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研究者们都对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对象予以了极高的关注。
(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闲暇教育一般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并认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4]闲暇教育是人们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所受的教育。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
老年人在社区框架下的闲暇教育是指,在闲暇时间使老年人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是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产生各种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殊需求,满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动模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所以,要在老年人生活的区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晚年心理生活的需求。
三、温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一)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人均寿命较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第一位。全市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67.1万户,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的23%,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了24.5万户,增长57.5%。在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空巢老人家庭户为20.3万户,占全市家庭户的7%,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30%,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6万户,增长42%。在空巢老人家庭户中,单身老人户11.7万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8.5万户,分别占空巢老人家庭户的58%、42%。[5]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调查显示,温州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7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0.21%,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四年。[6]
(二)温州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为调查温州市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状况,我们从温州市主要的5个街道中随机抽取8个居民社区进行问卷发放。一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中,男性占72?22%,女性占27.78%,其中55-60岁占5?56%,61-65与66-70均占22.22%,71及以上者占50%。并在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2位老年人进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40%的人受到中专(高中)以上教育,绝大多数人月收入超过1 500元(83.34%),他们经济较为充裕,生活闲适。在居住方面,与配偶同住的占61?11%,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子女一同居住的均占11.11%,单独居住占到了16.67%。可见,空巢老人比重不容小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空巢老人家庭达20.3万户。
在闲暇娱乐活动中,选择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最多,占88.89%,其次是养动物或植物,占55.56%,22.22%的老年人选了打牌或下棋,11.11%的老年人选了唱歌(戏)、跳舞,选书法或绘画的为0%,还有16.67%的老年人选了其他(见图1)。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较为轻松普遍的娱乐方式。在闲暇运动活动中,94.44%的老年人选择散步或跑步,44.44%选择旅游或登山,选择太极练剑等晨练活动的占5.56%,选择打球的为0%,其他的占11.11%(见图2)。在问及对所在社区提供的闲暇设施是否满意时,认为满意和一般的老年人均占27.78%,而表示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占到了44.44%。可见,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设备并不满意。
四、现状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自身条件的影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状况与老年人自身条件等密切相关。这里指的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状况,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与配偶同住,是否与儿女同住等。老年人是否能参与社区闲暇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个人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老年人参与社区闲暇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文化程度和个人月收入的影响。访谈显示,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其参与积极性也相对越高;且月收入越稳定越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也越多,相对收入较低或收入不稳定的老年人,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稳定性也更高。反之,则亦然。
温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外出务工的人口数量较多,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多,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时发现:与配偶同住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更高也更积极,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们有更多的琐事牵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限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如果老年人需要帮助他们的子女照顾小孩,即照顾第三代,那么,他们老年人个人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一般情况下,那些对于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并乐于参与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接受了积极的正面暗示,并同时具有积极的行为,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乐观,豁达,会保持饱满、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设施和活动内容及类型的影响
就我们所调研的几个社区总体情况来看,社区提供的闲暇教育并不理想,设施缺乏,活动内容不丰富,类型单一,频率密度较小。社区很少提供系统规模的设施、课程、培训,就算有,也不系统,并不能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在许多情况,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兴趣等原因,自发组织活动,社区闲暇教育的设施短缺,活动类型单一,内容相对贫乏。由于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就有一定的健康问题,加上长时间的孤独与生活被动,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生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哈基姆·伊娃萨(Hajime Iwasa)等人做了关于日本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5年跟踪研究。该研究在综合考虑了参与研究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外,发现比起更多参与闲暇活动的老年人,那些不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在这5年时间里认知退化的可能性较大。[7]
五、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
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个群体的特征有如下特征:(1)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或减弱,身体健康状况水平下降,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费用增大,老年人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和补充。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2)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3)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4)家庭生活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家庭是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的质量。(5)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成了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这将给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根据上述老年人群体的特点,社区机构应该在以下诸多方面,完善社区老年群体闲暇教育。
(一)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各级部门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或者“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一般可设3-5个编制,专人专职负责开展工作。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方面优秀人员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工作中来。社区专职人员要负责建立老年人档案,定期走访,了解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生活状况。成立“老年人工作检查科”,保障队老年人教育工作的监管和落实。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整个社区老年人群体的闲暇教育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使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更充实并具可操作性。使我国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尽快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是老年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管理机构的运作,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服务设施的提供与改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因此,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就成了实施社区服务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8]硬件设施在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不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郊区、农村,社区均应逐渐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绝大部分社区并未给老年人群体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设施支持。因此,增加并不断完善与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相适应的硬件设施,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拓宽资金来源:(1)加大地方政府直接性的经费投入;(2)建立弹性的社区财政支持系统;(3)老年教育与老年福利想结合;(4)广泛宣传,争取大型的社会机构或者团体的赞助;(5)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等。
(三)培养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老年人的帮扶工作
开展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要有比较充分的服务资源。社区的养老服务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福利和非盈利组织,囊括大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志愿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福利性老年服务活动。[9]目前,有来自不同行业的自愿者,也愿意参与对社区老年人的关爱工作,他们来源于中小学和大学生社团的成员,这些人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老年服务的相关培训,缺乏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认知。同时,这些自愿者由于都有他们的学习、工作等任务,工作具有阶段性和偶然性,不能够长期或者系统地跟踪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因而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为保证志愿者能够长期有效的服务社区老年群体,一方面,应对服务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老年服务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老年人间的互助,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互助。把那些刚刚退休、身体健康并且热心的、年龄还在60左右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与年龄稍大的老年人,结成互助对子。前者经常走访,关心帮助年龄大的,陪后者聊天,通知或者陪同后者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社区管理机构,为他们建立“互助卡”,对帮扶过其他老人的人,采取“积分”的方式,给予打分,建立积分档案,等他们以后年纪大了之后,可以受到优先的支持和帮助。
(四)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
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建立,如今已有30余年,虽老年大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分布并不均衡,覆盖率依然较低。秉承着“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在老年教育机构还未覆盖地区和人群,社区可通过开展“夕阳红”知识讲座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知识,拓宽老年人思维。社区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地域差异灵活选用讲座内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疗保健、心理保健、老年痴呆的防治、道德观、法律常识、新闻新事、自理、自救、自我保护、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教育、计算机的简单使用等,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退休后还有很多年时间,让老年人重新就业,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0]
因此,可加入适当的创业教育等。社区机构可协同医院开展保健讲座之余,可为社区老年人进行体检,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提供便捷。
(五)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社区应与社会其他部门协同服务,依靠大众力量,利用有效资源,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群体性活动,使社区老年人形成关心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和热情,提高老年人生活积极性。社区可与大学生或相应艺术团合作,为社区老年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书法、诗词、绘画、摄影、棋艺、广场舞、太极拳、读书会、合唱团等,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活跃社区老年人群体氛围。社区相应部门也可定期举办“夕阳红”老年人旅行项目,进行短程旅行等,增强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3.
[3]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60.
[4]关世雄,等.成人教育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290.
[5]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9].wzstat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459&id=z0hbddvmw1.
[6]周文珍.温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龄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7]Hajime Iwasa,Yuko Yoshida,Ichiro Kai,Takao Suzuki,Hunkyung Kim,Hideyo Yoshida.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in Japan: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72):161.
[8]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6.
[9]高娟.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唐山社区老年人;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现阶段,我国经济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些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我国的人均寿命,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唐山市为了改变此种现状,一些社区开展了多种体育健身项目,例如:登山、太极拳、广场舞比赛、球类运动等活动,老年人通过参加社区体育健身项目可以达到提高自己身体素质,拥有健康身体的目标.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以唐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丰南区、开平区、路北区为主要调查区域,以各个区域社区内55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老年人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下面对几种调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与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多种文件等作为调查的参考资料,还需要调查人员从唐山市各个学校的书馆借阅与内容相关的书籍,并且需要明确我国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规定和要求,调查人员经过对上述书籍和论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后给出调查结果.第二,调查法.调查法又分为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其中专家访谈法主要是:调查人员对唐山各个市区内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社区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并且与唐山市体育项目主要负责人和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策划组织人员进行见面或者电话访谈,了解大体情况,之后进入社区内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充分了解老年体育活动的开设及取得的成效.第三,问卷调查法,以上述社区的老年人为主要调查对象,设置一些调查内容用A4纸打印出来,内容可以涉及到开展体育运动的项目、参加人数以及效果等,问卷填写完成后,调查人员进行统计和分析.第三,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所得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结果.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一共下发调查问卷2000份,调查人员回收问卷1756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有1682份,下面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首先,唐山市社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性别和年龄分布比例.各个社区内老年人的分布情况都不相同,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调查人员经过对问卷的阅读,对社区参加活动老年人的性别比例给出了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女性居多.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在55-60岁的人仅占老年人总数的8.18%,年龄在61-65岁的人占老年人总数37.7%,年龄在66-70岁的人占老年人总数36.65%,年龄在71-75岁的人占老年人总数11.27%,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占65%,年龄在71-75岁的人占老年人总数11.27%,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占6.2%,通过结果可知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60-70岁的老人居多其次,唐山市社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调查结果.各个社区因为经济实力存在一定差异,开设的健身项目不同,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果,结果见表2,通过表2可知,参加健步走和一些球类运动比较受老年人的欢迎.最后,社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取得的效果.调查人员通过对问卷的阅读和深入研究,对各个社区开展的健身活动项目取得成效有了一定了解,并且给出了相关的结果.在唐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丰南区几个社区举办的社区健身活动能取得较好成效,有效的防止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之所以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原因是:几个区域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能够购买种类齐全的健身材料和设备,并且组织人员对活动定时进行更换和创新,使健身活动比较多样有新意,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健身项目,达到老年人强身健体的目标.但是其他几个区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经济供应不足,不能置办完善的设备,并且设置的健身项目缺乏创新性.
三唐山市社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多数社区开展健身活动的资金不足.由于社区内的管理人员对人口老龄化认识程度不够,忽略了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其他项目中,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这样的情况使健身使用的设备和材料不全,开设的健身项目少,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参加,使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并且不能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第二,没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教学.由于很多老年人对现在的健身活动没有足够了解,并且不知道主要技巧和用法,不能更好的进行使用,基于这样的情况,唐山市应该请一些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指导,让其掌握正确的技巧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各个社区经济实力有限,没有投入较多资金去请教练,即使有的社区有健身教练,由于其专业素质不够高,也不能对老年人做出正确的指导.爱好.第三,缺少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许多社区由于有限的场地,将多个健身项目放在同一个场地内,使场地变得非常拥挤,使每个健身项目都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有的甚至因为场地不够取消了一些健身项目,无法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兴趣和四提高社区体育健身项目效果的措施为了提高唐山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效果,提出了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体育健身意识的培训.唐山市需要组织专业的人员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知道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加大对体育健身项目的投资力度,选购齐全的健身设备和器材,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第二,聘用专业的健身教练对老年人进行培训.专业的健身教练可以让老年人对健身项目和健身器材有充足了解,使健身活动可以顺利的展开,并且可以达到老年人强身健体的目标,从而改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第三,设置更多的健身场所.健身场所是保证健身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唐山市应该扩大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为每个健身项目设置特定的场地,使健身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结束语:上述内容对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关的调查结果,虽然在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社区管理人员能够积极的面对和解决问题,相信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减少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孟宇,丁越超.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16):226-226.
[2]吕岩,闫田,韩亚军等.唐山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177-177.
[3]蔡继云,安海娟,刘玉海等.河北唐山市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东方青年教师,2013(17):2-2.
[4]蔡继云,王晓蕊.老年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7):284-284.
篇6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篇7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0 前言
老年人口是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中较稳定的群体。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和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人们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高的当代社会,老年人追求健康、延年益寿的愿望愈加强烈。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老年人自我保健与修养,自我教育和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实际需要。本文通过对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力图寻找有效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0名60岁以上的开封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调查走访了大梁门、铁塔公园、清明上河园、龙亭、包公祠、天波杨府、金明广场、河南大学等地)、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8份,回收率84%,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95.2%)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1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调查(N=160)
从表1调查显示,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是增强体质和娱乐,占6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功效的认识比较全面,健康意识较强,知道科学的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延年益寿功效,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已成为老年人的共识,老年人也十分注重锻炼过程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明确的,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满足不同方面需求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功能。
2.2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深受老年人喜欢的项目有武术、散步和健身操,约占60%(见表2)。显示了武术和散步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同时健身操作为老年人体育项目,不但锻炼身体、娱乐身心,而且提高了老年人的审美情趣,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另外,在项目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年龄特点,像球类等项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选择呈现下降趋势,他们大多选择活动量相对较小,动作缓慢,富有美感的项目,这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表2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调查(N=160)
2.3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
表3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次数(N=160)
调查显示(见表3),老年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为主。走访发现,老年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1h左右,锻炼时间呈现早、晚为主,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达到较高的水平,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但仍有11.2%的老年人仅仅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值得引起关注。
2.4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地点
表4 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地点(N=160)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公园和体育场所。有部分老年人在家里和公路上锻炼,去收费场所锻炼的人较少。说明开封市老年人在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上以空气清爽、环境优美公共活动场所为主,其选择是理性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
2.5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通过调查可知(见表5),与朋友、同事、邻居、家人一起锻炼是老年人的首选形式,排在第2位的是“个人锻炼”,这与老年人退休在家,多有寂寞感和孤独感有关,所以乐于增加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人体育团体偏少,政府部门组织的专门性老年人体育活动较少,严重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表5 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N=160)
2.6 制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见表6),制约老开封市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家庭因素、场地设施少、缺乏社区指导组织者为主,占近70%。形成以上消极因素主要原因是:一是,家庭压力大,老年人抽不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二是,开封市社区仅有一些简易的体育设施,老年人体育设施更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需要。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偏少,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者。四是,老年人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
表6 影响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N=160)
3 结论
(1)开封市老年人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老年人们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是积极的,态度倾向也是正确、主动的,存在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2)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参加武术和散步锻炼的老年人最多;每周锻炼次数以5次以上为主;锻炼场地的选择方面,以公园和运动场馆为多;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选择与朋友、同事、家人、邻居一起锻炼的活动形式,锻炼时间以早、晚为主,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约1h。
(3)制约开封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场地设施少、缺乏社区指导组织者等。
4 建议
(1)建议有关部门多渠道、多方位的向老年人宣传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促使老年人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健全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发挥协会领头羊的作用,扩大成员,使更多的老年人投入到健身活动中来。
(3)建议有关部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适合老年人参加的体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
(4)建议政府、社区或相应的学校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义务指导员,用专业的知识找出合理的个人锻炼方法。
(5)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尽可能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
(6)合理开发利用大中专院校淘汰的体育器材,注重现有器材的重新利用,改造废旧的体育设施。其次,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制,制作简易器材,以保证老年人锻炼的需要。
(7)各级老年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创编和推广更多的能够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需求的老年健身活动项目。
(8)建议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体质健康检查,及时了解老年人的体质状况,以便有效地指导老年人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勇.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与科学,2003,23(5):20-2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老年教育;管理体制;硬件条件;人口老龄化
前言
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老年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保健、音乐与舞蹈、手工与园艺、文化知识、职业训练,以及对退休生活的适应等。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各种讲座、学习班、老年学校、老年学院和老年大学等,其中,老年学院和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最重要的形式。
一、无锡市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1.老年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现阶段,在国家的关于老年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下,无锡市委以及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并深入贯彻实施了老年教育的相关问题,建立了以老年大学、老年学院为主体,社区机构为依托,教育培训为抓手的现代化信息教育体系。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无锡市有各类老年大学620所,其中包括3所市级学院,9所县区级学院,还有600多所乡镇、社区共同开班的老年学校以及分校,基本形成了市、县、乡镇、社区、街道等老年教育教学网络,每年有超过6万人次的老年人进入各类老年大学学习。除此之外,无锡市的电视台先后推出了多档老年教育类栏目,包括健康养生类、书法绘画类、阅读类等相关课程,其中,“最美夕阳红”、“文化知识万花筒”、“老有见闻”等栏目的推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老年教育条件逐步改善。多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以及下级政府始终致力于老年教育的发展工作,不仅在教学成果、师资力量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提高,在教学楼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宿舍楼建设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无锡市老年教育的发展始终走在全国范围内老年教育发展的前列,比如,无锡市夕阳红老年大学曾经获得“全国先进老年大学”的称号,其在2007年进行综合改建,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计算机、按摩器、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大型会议厅、报告厅、网球馆、排球馆、篮球馆、乒乓球馆等种类齐全,多媒体设备、医用电梯以及中央空调等硬件设施也一应俱全,保障了老年教育事业的深远发展。3.老年教育成果丰富多彩。无锡市老年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保障健康”的理念,并将学习、娱乐、教育、生活四方面有效结合,时刻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因此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比如,无锡市老年大学艺术团编排的舞蹈《水如云烟江南景》曾获得了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别荣誉奖;无锡市老年大学的吴仲畦学员所作的70多篇书画作品被《中国老年报》、《中国书画报》等刊物联合发表出版;江阴市老年学院何培珍学员曾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金色舞台”全国老年人歌唱比赛,并荣获了“魅力之星”奖;江溪市老年大学的徐立刚学员连续十多年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发表文章,发表的稿件超过200篇,并且出版过多部文学著作。
二、无锡市老年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老年教育重视程度。国家、政府应该不断提高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把老年教育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保障老年人正常生活、医疗卫生条件的同时,对其精神生活、文化娱乐、学习交流等问题也要给予关注和重视,不断提高老年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其能与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站在同一地位上,并把其纳入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体系中,使老年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2.完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可以制定“统一管理、分层指导”的管理体制,并按照“一方牵头、多方参与、分工负责、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具体表现为由无锡市的社会保障委员会牵头,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并明确相关工作结构以及工作职责,共同致力于老年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以及不断发展工作。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将无锡市的老年大学作为本地区老年教育培训、科研的主要场所,同时,积极合并各社区、街道的老年大学,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共同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3.提升老年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的整体水平,可以通过扩大老年教育的普及范围以及提高其社会地位的方式进行,积极探索促进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的新途径,比如,无锡市下的一个乡镇老年大学戏剧社团拍摄了一部体现当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视剧《人民生活比蜜甜》,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虽然拍摄技术和拍摄环境比较落后,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效提高了老年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总结
发展老年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有利于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使他们更顺利地适应退休生活以及新的社会角色。其次,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精神修养,促进其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有利于增强人力资本积聚,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宁,程筱栋,张雪萍.无锡市老年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南论坛,2016,01:38-41.
篇9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 护理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龄化突飞猛进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卫生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老年医学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如何加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老年慢性病的特点
1.1 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体征不典型 伴随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其敏感性及反应性也下降,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症状不典型的主要原因。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仍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
1.2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病情复杂 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谢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多种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各种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而病情错综复杂。
1.3 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容易出现危象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应激能力减退,一旦发病,病情迅速恶化,治疗困难。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时,容易出现器官或系统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险。如老年重症肺炎,很快相继发生呼衰、心衰、脑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个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故猝死发生率高。
1.4 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减弱,导致病程长、康复慢,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呼吸、循环、大脑、肾的衰竭和DIC。
2 老年慢性病的现状分析
2.1 患病率高 从文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总体波动在50%~90%之间。2001年,苏维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及经济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患病率高达72.4%;黄茂盛等[3]调查提示上海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0.8%,其中男性为59.4%,女性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5%,而农村为53.9%;同年,吕探云等[4]也对上海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研究发现其患病率为77.4%;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9.41%[6];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总患病率为92.1%;2005年,孙纪新等[8]对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常见的6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总患病率按患家属数计为85.5%;施学忠等[9]对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续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是迫在眉睫。
2.2 患病种类多、复杂 研究表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为白内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而农村依次为COPD、白内障、耳聋、其他心脏病、骨畸形和骨质疏松症[3]。2001年,苏维等[2]研究发现肌肉骨路系统疾病是第一位常见病,其它常见病还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吕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王梅华等[11]对广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为高血压病、关节炎、白内障、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肿瘤、慢性肾炎。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12]。2003年通辽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5];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骨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口腔与牙病、颈椎病[7]。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为视力问题、胃炎或胃溃疡、压抑或焦虑和背痛或椎间盘问题[13]。从以上文献可见,老年人患病种类很多,很错综复杂。
2.3 多种疾病并存 2002年,山东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14]。刘雪荣[7]对河北省燕郊社区7171名老年人的现状调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同时具有至少3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3.4%[8]。王德文等[6]对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调查显示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占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调查显示,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分别为24.6%,16.0%和22.1%[9]。2005年调查显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别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样本量、文化程度、离退休前职业、医疗保障、居住状况、是否经常主动获得医疗保健知识、支付医疗保健费用有无困难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结果各不一致,但从调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疾病。
3 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状况
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主要集中在社区护理、社区家庭护理、中医护理等方面。
3.1 社区护理模式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强调充分发挥护士的工作特点,护士是社区护理的主体,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各式各样。张健凤等[15]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生理干预、护理体检、安全指导、疾病宣教、七防六洁指导、功能锻炼指导、临终护理、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健康教育。临床调查显示,社区管理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16]。
3.2 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关于开展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以二、三级医院为主体框架,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根据社区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每个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有固定的医疗护理人员开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制度,使得各服务站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四是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应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承担片区内患者的门诊、急诊,并负责上门服务,包括了解病情、送医送药、施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措施和开展经常性的预防及康复保健工作;五是对于服务站不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如需检查或手术等应及时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治疗。其中家庭病床服务是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它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以慢性病患者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住院治疗,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18,19]。社区护理环境在家属家里,可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患者可与家人密切接触,并且由社区护士联系专家诊治疾病,使患者感到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还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有关知识,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社区家庭护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20],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减轻他们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3.3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的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经济发展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应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讲究疏通肝气、调理脾气、固护卫气、起居适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21]。刘文红[22]利用辩证调护法对老年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不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乱的胃肠功能得到了调整,改善了患者的体质,从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卫生保健活动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区长期执行,因此,家属及其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通过自我管理,自己解决患病所致的各种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年益寿。
参 考 文 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
[2] 苏维,兰亚佳,陈希宁,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19-421.
[3] 黄茂盛,洪震,曾军,等.金美华上海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287-289.
[4]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5] 康德伸,张庆德,姜艳华,等.社区老年健康促进与慢性病干预.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55-156.
[6] 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42-1243.
[7] 刘雪荣,于普林,叶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区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况调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4-47.
[8] 孙纪新,曹运星,栗华,等.河北省农村老年人慢性代谢性疾病流行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3):259-261.
[9] 施学忠,杨永利,谢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7-719.
[10] 冷静,邓冰,胡艳文,等.贵阳城区老年慢性家属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贵州医药,2010.34(4):311-313.
[11] 王梅华,柳青,杨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359-361.
[12] 郭爱民,瓮学清,吴爱南,等.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49-851.
[13] 谢婧,赵秋民,施学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会学多因素Logistic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791-794.
[14] 王依娜,管恩锋.健康教育干预在农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7):875.
[15] 张健凤,于卫华.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5-838.
[16] 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上海护理.2006,6(2):56-58.
[17] 李智英,夏季平,欧阳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保健医学杂志,2003,5(4):250-251.
[18] 于卫华,李志菊.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现代护理,2001,7(2):1-3.
[19] 刘晓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护理学.2008,4(16):51-53.
[20] 林 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3-34.
[21] 徐倏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与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
篇10
[关键词] 临终关怀;老年居民;服务标准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001-03
Beijing hospice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BAI Xujing GAO Maolong SONG Yuetao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stitute in Geriatrics of 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 Beijing 10009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ity hospice service, and to mak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Method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were used. Results (1)In the survey of 446 elderly people, learn hospice car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23.9%; (2)Elderly residents who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hoose home care (46.4%), geracomium (32.7%) and nursing homes (15.9%); (3)Elderly residents hoped the nearest medical treatment accounted for 72.0%, hom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17.5%; (4)The old people think the best hospice service agencies in the community accounted for 53.3%, the general hospital accounted for 22.9%,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accounted for 21.1%, and aged care facilities accounted for 2.7%. Conclusion (1)Hospice agency is not perfect, and there is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2)There is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the hospice service standards.
[Key words] Hospice care; Elderly residents; Service standards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北京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摸清需求以及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供给能力,探讨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方向与模式,向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构思和提出城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规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阅文献
查阅国内外近五年有关临终关怀服务的新进展,对临终关怀服务背景、管理制度及法规政策等方面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分析与开发性研究。
1.2 需求调查、现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4个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25日~9月25日。调查问卷分为医疗机构基本状况问卷及其从业人员问卷,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需求问卷,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基本状况;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行为、态度和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临终关怀需求等情况。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75份,其中医院基本情况6份,从业人员问卷121份,社区老年人问卷446份,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98份。
1.3 定性访谈
针对访谈对象围绕临终关怀服务提纲,对示范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年居民(包括长期护理照料及临终关怀)进行访谈,以获取政府有关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程度的定性资料。
1.4 专家座谈
召集国内从事老年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院所。
1.5 政策分析法
综合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影响因素,从可得性、可及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政策分析,从解决深层次临终关怀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结果
2.1 机构调查数据
北京6所被调查的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①2008年北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6所,其中全民性质为6所。②2008年,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中,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1所)、城市功能拓展区(3所)、城市发展新区(1所)和生态涵养发展区(1所)中的6所进行调查,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老年医院2所。③6所医疗机构中最早建院1955年,最晚建院于1987年。④被调查的6所样本单位中都没有注册临终关怀科。
2.2 从业人员数据调查
见表1~3。
2.3 社区家庭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数据
①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男198人,占44.4%;女248人,占55.6%。②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见表4。③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见表5。④被调查老人患慢性病的有365人,占81.8%。⑤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见表6。⑥老年人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见表7。⑦老年人生活如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见表8。⑧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见表9。⑨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了解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有107人,占23.9%。⑩老年人认为的最佳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见表10。
表4 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表5 被调查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表6 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
表7 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
表8 老年人生活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
表9 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
2.4 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4.1 临终关怀机构不完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所发展,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但是,即便是在中国的一级大都市里,临终关怀作为特殊的团体和医疗服务机构,仍然处于很缺乏很简陋的地步。在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广大农村则更是凤毛麟角,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所渴望的需要[1]。
我们从北京市18个区(县)中选择了4个区县的6家医疗机构,这6家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临终关怀科或室,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只有10.8%人熟悉临终关怀的含义;通过专家访谈得知,现在临终关怀的业务开展较为困难,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北京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多。
2.4.2 临终关怀标准化问题 现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什么是临终关怀,对什么样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服务,国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只是采取国外的定义;“临终”关怀中临终较为刺耳,在调查中许多患者因此而不愿参与调查,在香港有的称宁养照料,台湾有称安宁照料、安宁缓和等,如何称谓还没达成共识。
当前临终关怀的操作内容还是沿用临床诊疗常规,内容基本局限于医疗技术环节。医生在与患者或亲属交流时,技术性内容的交流占了绝大部分,如治疗手段占88.6%,舒缓疗法占73.0%,诊断占66.9%,其他的内容基本被忽略了[2]。提高临终关怀技术性内容以外的质量,标准化的指导文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文件内容,应包括有关价值观、关注点的识别与归纳;不利信息披露技巧;语言性与非语言性情感支持技巧;如何引导患者理解相关医学信息技巧等内容[3]。
2.4.3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出台了一些措施,临终关怀国家已认可,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措施。①界定标准很重要:注重老年病诊治这个阶段,目前老年预防保健未成体系,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分界不明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的入院标准要界定清楚。②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医保支持,立法支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所以我认为医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心理问题,特别是待遇应有别于其他医护人员。护理费应该有所提高。③形式问题:国外是综合医院设病床,社区设日间病房和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病房与普通病房应该有区别,使用单间或双人间。但是单间牵扯费用问题,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从人道上讲,单间合适。这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应该是单间,至少用帘子拉起来。但是用帘子拉不合实际,有了帘子不仅看不到患者,连护工也看不到了。临终关怀病房建筑标准不得低于三级医院标准。总的原则,要比一般的病房条件好一些。往生室的房间设立要人性化,根据国外的做法,人脑死亡后要在房间里放置6~8 h,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有较好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患者家属交流室。临终关怀病房要适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最好有社工和律师来帮助解决遗嘱和器官捐赠问题,否则医患纠纷太多。国外是一个床位一个护士,因为临终关怀大部分工作都是护士做的,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3 讨论
本次调研的大量资料表明,现在北京临终关怀开展处于初步阶段,亟需政府加大支持。
3.1 建立与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护理的筹资与保障体系
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可从社会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4]。
3.2 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①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临终关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一支由经过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的临床医生、心理医生、护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医疗队伍。培养一支熟悉临终关怀医学,全心全意为临终关怀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结合本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要重点加强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临终关怀的知识,提高对临终关怀服务意义的认识,掌握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所需的技能并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持证上岗,使本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死亡教育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死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优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6]。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率先在医护专业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7]。③志愿者 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北京老年医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同事,组织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进行关怀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④加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 确立临终关怀的标准化作业,发展本土化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水准。
3.3 利用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渠道收集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探索临终关怀服务的新模式,使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探索家庭临终病床的模式,建立为临终患者提供及时、周到、全面家庭服务的系统,使患者在熟悉并有深厚感情的家中走完一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罗维. 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38.
[2] 王叶熙,康红芹.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57-60.
[3] 许子东. 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J]. http://.cn/thesis_Y1726737.aspx
[4] 梁娟娟.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70-71.
[5] 崔静,周玲君,赵继军. 生前预嘱的产生和应用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0-861.
[6] 闫喜民,李秀兰,张燕玲. 临终关怀与医疗服务模式[J]. 吉林中医药,2006,26(12):58.
[7] 钟小红,李亚洁,戴萌,等. 特需病房的临终关怀服务[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5):35.-36.
- 上一篇:重男轻女后果
- 下一篇:植树造林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