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暴力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家庭暴力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离异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关注。离异家庭不同于一般家庭,只具有“部分家庭功能”,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在家庭离异的过程中都深刻体验到分离的煎熬。
离异家庭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解体的家庭。其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例如子女的生活问题、发展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心理疾病。据调查,离异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作为父母的任何一方,在处理离婚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也应当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班主任和专职心理老师,还有孩子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一、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父母离婚,子女突然失去完整的家庭,失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很容易感到惊恐不安,容易被激怒。据调查,完整家庭子女只有不到10%恨自己父母,而离异家庭有40.16%的孩子痛恨父母。刚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沉浸在家庭瓦解的悲伤气氛中,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此来发泄心中长期压抑的不满,如骂人,打架,行凶,做事不考虑后果。这种强烈恐惧感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和调节,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注意力严重涣散。
(一)相关案例
小雨,初一女生,14岁,来到咨询室就掉眼泪,说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原来,她家里天天上演着一场由父母主演的唇舌之战,因为父亲有外遇,还嚣张到把情人带回家。母亲自然受不了,天天和父亲吵架,处于准离婚的状态。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就会拿小雨和弟弟出气。小雨和弟弟经常被骂,都非常害怕。父母吵架的时候他们就躲进房间,即使学校催交生活费,她也不大敢向父母要,因为父母常常因赌气而彼此推脱。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
刚开始的时候,小雨还在学校强忍着痛苦,努力地学习,希望自己取得的优良成绩能挽回准备离婚的父母。但是,她发现即使自己成绩取得较大的进步,笑容在父母脸上也是转瞬即逝,他们之间的战火依然连绵不断。
小雨从内疚到麻木,因为在家得不到温暖,总在学校里耗着不回家,周末也借口出门。为了报复有外遇的父亲,她同时交了十多个男友,她心里认为,反正父母忙着吵架,反正家都不成家了,自己学好也没人管,自己学坏也没人关注,就这样混着过日子吧。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案例中,由于父母在准离婚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情绪问题,在家当着孩子的面天天吵架,孩子也成了父母吵架发泄的对象。刚开始小雨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挽救父母的婚姻,改善家庭氛围,但是努力后她发现是白费力气。因为对家的失望和对父亲的报复,她成绩急剧下降,对待感情玩世不恭。我们需要如何处理准离异状态下小雨受到的伤害呢?
第一,澄清父母离异并非是对孩子的抛弃,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如故。当父母决定要离婚时,双方都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但是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理智地告诉孩子:父母由于某些原因现在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但是你永远是父母疼爱的孩子,我们都会照顾你……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婚并非是抛弃他们,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与他们的血缘关系是永远都存在的。
第二,消除孩子对父母离异的内疚感,让孩子明白,离婚并非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够好,而是由于父母情感的破裂。当孩子得知父母即将要离婚的时候,会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协调父母的关系,保护完整的家。当孩子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父母还是要坚持离婚,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内心产生很强的愧疚感。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澄清他们婚姻的失败与孩子的表现无关,让孩子知道他已经表现得很好了,他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离婚前是,离婚后也是,消除孩子的内疚感。
第三,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经常吵架,情绪波动大,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不仅容易在情绪上大喜大悲,而且会习得以吵架为主要沟通方式。因此,父母在离婚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地处理彼此情绪,并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等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才理性地和孩子分析离婚的事实,多关爱孩子一些,把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少。
第四,离异家庭孩子的爱情观很容易受到误导,应与孩子进行爱情观的探讨。就如案例中父亲在外面有外遇,并带回家中让孩子得知,很容易误导孩子的爱情观,小雨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试图通过交多一些男友来补偿,甚至以此报复父母。因此应当让孩子明白,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爱情观,但并不一定正确,我们爱父母,但并不一定用与父母类似的行为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忠诚。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父母的爱情观,但不去模仿。
此外,学校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例如,心理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他们的心情;并成立一些同质团体,进行心理培训,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孤独的,他们是被关爱的。
二、父母离异后的心理保健和教育策略
离婚后孩子可能会跟父母中一方进行单亲家庭生活,也可能面临重组家庭的生活。那么,离异后父母该如何把握好对孩子的教育呢?
(一)相关案例
我校初一某女生,现在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父亲、继母、姑妈和奶奶等都不喜欢她与亲生母亲见面。每次和母亲见面前后,都会面临一些针对母亲的恶言恶语,她很不开心。她想割掉与母亲的情感却不能,常常很想念母亲,想和母亲见面却不敢,怕父亲、继母等不开心。她不开心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哭,喜欢隐瞒自己的感情,尽量表现开心的一面给别人看。
(二)案例分析及其对策
父母离异后,抚养孩子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恶劣,最终伤害到的却是小孩。离异后的父母在探访孩子、教育孩子方面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他们很传统地认为,孩子和我一起住就属于我,拒绝另一方的探访和交流。这种看似保护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孩子情感的伤害。怎么处理好离婚后孩子的教育问题,保护好孩子脆弱的心灵呢?
首先,处理好离异父母之间的怨恨情绪,不要对孩子表达怨恨。夫妻离异后,难免有一方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的不好,甚至有一种仇恨的心理。但是在孩子心中,两个都是他至亲的人。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或者在外人看来有多坏,孩子在内心深处都爱自己父母。由于父母一方对另一方有恨,孩子为了表达对这一方的忠诚,不能表达自己对另一方的爱,就会处于一个非常痛苦的境地,爱不能,恨不能,只好收藏自己的感情,或者学会用恨来表达爱,严重了甚至会出现情感表达障碍。所以,离异后的父母应收起自己的怨恨,别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不要谴责对方或者互相诋毁,应告诉孩子父母离异是大人感情的破裂,与孩子无关,让孩子体验到虽然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双方仍是爱着他,想着他的。
其次,离异后子女的教养,父母双方都有平等权利,即使与孩子生活的一方,也无权剥夺另外一方探视孩子、教育孩子的权利。父母应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共同商讨,达成较为一致的、具体合理的教养方法,在教育子中遇到的问题时,要开诚布公地交谈和商讨。如:父母中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一方,应如何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间隔多长时间见面;孩子生日的时候,可以邀请父母一起为其过生日;孩子遇到人生中较大的抉择时,父母双方都有商讨和给予建议的权利。
此外,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别人怎样对待其父母离婚的态度上很敏感,他们会担心其他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作为老师,更应客观和谨慎对待其父母的任何一方,不要议论和贬低他们,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其父母一方的不满和气愤。要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孩子内心深处爱着父母,如果教师流露出对父母一方的不满,孩子就很容易在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为了孩子,教师应支持孩子与父母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亲近,欢迎他们来学校里看望孩子,主动地定时与父母双方交谈,了解孩子的情绪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针对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关注下,带着满满的爱,快乐健康地学习生活。
篇2
关键词 家庭暴力 立法笼统 反家庭暴力法
中图分类号:G923. 8 文献标识码:A
1家庭暴力的理论分析
1.1家庭暴力的概念分析
法学领域中的“家庭暴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家庭暴力”,而应当是以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规定为依凭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界定的“家庭暴力”概念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1.2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
1.2.1家庭暴力的观念原因
家庭暴力深层次的观念原因来自传统儒家的父权、夫权思想。据冯友兰先生的考证,儒家等百家都是从上古农耕社会演化而来,又深深扎根于其后的几千年农耕社会中,因此儒家的理念与“农业社会”密不可分。在农业社会、传统社会中,人的身体条件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男人有着无可置疑的优势地位,因此重男轻女、“夫为妻纲”等传统观念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1.2.2家庭暴力的现实原因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现实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层面。尽管现代化转型淡化了男性的绝对优势地位,但由于男女在体力、思维能力、社会期望值等方面的天然性别差异,导致男性仍然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地位,这无疑为家庭暴力埋下了伏笔。
2家庭暴力立法存在的问题
2.1立法过于笼统、执行性不强
体系严密、数量庞大是我国法律的特点,失之笼统、缺乏执行性也是我国法律的特点,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尤其如此。比如婚姻法第三条明文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为防治家庭暴力现象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但仅仅这一句话在实务中如何操作呢?仅仅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却未规定任何相应的民事责任,如果违反了法律,将面临何种后果?有学者说“没有规定后果的法条是一只没有牙的老虎”,此言得之矣。
2.2各部门法各自为阵,没有一部统筹性的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
尽管民事、诉讼、行政、刑事法律都有不少地方涉及了家庭暴力这一严重社会问题,但是并无针对性,很多情况下法律规定的是一般社会情形,仅仅在实务处理家庭暴力问题时套用该法律。由此必然带来上文提到的立法笼统、缺乏操作性的问题。比如有的家庭暴力已经不是“打是疼骂是爱”的“小打小闹”,而是采取了用硫酸泼、用刀子砍、用烧红的铁在受害者身上刺字等残忍手段,这种情况下,即使未达到故意伤害的“轻伤”以上程度,也应该用刑法来威慑施暴者,但现有法律规定由于无独立的“家庭暴力罪”罪名,实际上无法承担这样的威慑施暴者、保护受害者的任务。
3家庭暴力立法建议
3.1细化法律规定,提高执行性
对于家庭暴力问题,仅有原则性的法条还不够,还要有更细化的规定。比如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但未规定法律后果,分则也语焉不详。因此需要对家庭暴力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做一个阶梯式的全面规定,以指导实务。又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第46条要求国家和社会应该积极防治家庭暴力,为受害妇女提供帮助,但接下来就没有任何具体条文规定哪些国家职能部门、哪些社会组织有该义务,应如何分工合作,失职又将面临何种惩处,因此实务中出现各部门踢皮球、受害人申诉无门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建议立法规定民政部门、妇联担当起该责任,如果民政部门、妇联无法解决问题,受害人向法院反映问题、提讼,法院不得无故拒绝受理。还可以考虑由民政部门、妇联出资设立民事庇护所,短期内给受害人栖息之地,防治出现更恶性的事件。如果资金不足,可以考虑以公募基金的形式向全社会筹资,只要规划合理、财务公开,相信全国广大妇女同胞和有同情心的男性同胞会积极响应的。
篇3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即家庭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约90%为女性。
据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的白皮书》统计,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根据中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门统计,在目前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95%是女性。在我国农村,家庭暴力可谓司空见惯,丈夫虐待、殴打妻子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人对其可谓近乎麻木。有关调查统计: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举办了遵循概率抽样原则,采取整体抽样方法的大型婚姻质量调查。样本范围界定在北京市内8个区,发放2400份问卷,回收合格问卷2118份,有效率达88.25%。资料显示:夫打过妻的占21.3%;妻打过夫的占15.2%;吵架现象占81.8%。值得说明的是男女动武的质量有着量级不同的很大差异。妻给夫一耳光(或一拳)和夫给妻一耳光(或一拳)有质的区别。对这项调查的双变量分析表明,男人自己承认被妻子打过的概率大于女人承认自己被夫打过的概率。这说明女性中有些人隐瞒了被丈夫打的事实。
二、我国制约家庭暴力的立法缺陷
(一)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定义不明确,过于狭窄
关于什么是家庭暴力,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的知识程序还是法律的规定都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内涵还没有做出全国性的权威的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认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这一解释显然与国外的规定有所不同,我国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偏重于殴打这一类的显性暴力,对冷暴力一类隐性并未定义,而近几年来冷暴力一类的隐性暴力正不断地,大量地,迅速地增加,大有对殴打这一类的显性暴力取而代之之势。
(二)新婚姻法及最高院适用解释中存在的缺陷
新婚姻法第一次将有关家庭暴力的规定写入其中,其宗旨体现为维护广大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权利和利益。但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丈夫对妻子或者说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有相当一部分是性暴力。婚内是一种严重的性暴力现象,一权威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城市女性中,承认有被丈夫强迫过性生活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8%;农村女性中,被实施过“夫妻内的”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9%,专家认为,由于调查中的各种因素,婚内的绝对比例要比上述数字大很多。然而,我国新婚姻法中却没有将性暴力明确地列出来加以确认,有悖于婚姻法保护妇女的立法和原则。
(三)刑法中关于规范、制裁家庭暴力问题存在的不足
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自诉案件,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按刑法的规定,受害人的受伤程序只有达到轻伤和重伤时,加害人才触犯刑律;同时也只有达到重伤时,检察院才必须提起公诉。如果只是轻伤,那么检察院可以提起公诉,也可以不提起公诉。根据相关资料,在妇保机构受理的投诉家庭暴力事件中,轻微伤者占54%,轻伤者占38%,重伤者仅占8%。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暴力受害者达不到刑法规定的提起公诉的条件。
(四)民法中存在的不足
民法法规对于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是民事救济制度,但此救济手段较为单一,即损害赔偿。但是,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中的侵权行为,众所周知,家庭中的财产一般来说是共同共有的。发生暴力案件后,法院裁定加害一方给予受害一方经济补偿,表面上好像受害人得到了应有的补偿,但实质上,当婚姻关系依旧存在的情况下,一方赔偿另一方的钱物仍旧两人共同共有,补偿对受害人来说毫无意义。加害方也没有任何损失,可以更加无顾忌地加害对方。
(五)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
行政法规对于受害人的保护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受害人的诉讼权利也缺乏具体的程序保障。刑法、民法、行政法、宪法等全国通用法律没有对家庭暴力行为做详细的规范。在程序法方面,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处理缺乏特定的程序,在举证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从而导致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使一些加害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等。
三、对完善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建议
(一)明确反家庭暴力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反家庭暴力立法应当坚持依法治家、以德治家的方针,以建设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为宗旨,充分体现关怀弱者、保护人权的精神;以宪法为根据,整合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的有关规定,根据反家庭暴力的实际要求,将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系统化、具体化,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注意与其他法律的衔接;确立预防和制裁相结合、制裁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施暴者应坚持教育、矫治、制裁相结合;对受害者应坚持保护、补偿、帮助相结合。
(二)明确规定对施暴者的制裁
在对施暴者惩罚性规定的基础上,基于家庭暴力案件不同于一般暴力行为的反复性、隐蔽性的等特点,要对现行民事、刑事法律规定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以利于制裁施暴者。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家庭暴力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暴力,也包括精神上的暴力。因此可以考虑适当追究对妇女的精神暴力行为的刑事法律责任,对以加害受害人或其亲属朋友的生命、身体健康、人身自由、名誉或财产之事由相胁迫,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予以刑事追究。这类胁迫行为应当是足以引起胁迫对象(受暴妇女)的恐惧心理,进而达到压制其反抗的目的。基于家庭暴力手段的特殊性和时间的持续性,应当对家庭中男性对女性配偶的持续的非严重性伤害行为施以制裁。针对婚内伤害案件赔偿难的问题,应增加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即在特定情况下,经当事人诉请,法院可以裁定终止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对共有财产加以分割,实行分别财产制。这样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家庭暴力的伤害赔偿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三)对受害人的法律保护和救助措施
现行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治安处罚,对保护受暴者仍显不够。因为并非所有的家庭暴力均会导致这些处罚的适用,即使达到了适用的标准,受暴妇女也可能对施暴者将会承担的法律责任顾虑重重。如何加强对受暴人的保护,保护受暴妇女在受暴过程中和受暴后及时得到救助,保证受暴妇女在家中不会再次受到侵犯,这是我国反对家庭暴力立法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四)明确司法机关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的措施
当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力度不够,这一方面有立法不够完善的原因,但司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反家庭暴力立法应当在完善司法干预措施、改革司法体制方面有所创新:规定人民法院对家庭暴力案件可以签发禁止令或保护令;对于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案件,允许受害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以此方便家庭暴力受害人、参加;增设保安处分,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可能实施家庭暴力的人或虽实施了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适用保安处分;设立专门机构以增强司法干预的力度。
(五)完善相应的诉讼机制
在诉讼机制上,建议设立专门的家事法庭,针对家庭暴力案件隐蔽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专门对家庭暴力案件进行审理,强调法官对证据调查介入的主动性,而且要加强对家事法官的培训,消除对家庭暴力错误的主观认识,以使家庭暴力案件得到及时和公正的处理。法院审理家庭暴力案件,亦应注重调解的适用,从这类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来看,调解结案或许更具积极意义。
中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工作是一个长远而又艰巨的过程。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都对家庭暴力行为有禁止性规定。但随着社会发展,不足之处也逐步暴露出来。要想更有力、更全面地制约家庭暴力,只有结合国内外立法现状,不断地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
摘要: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严重伤害和威胁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家庭暴力最大的受害者是妇女。我国现行法律对防治家庭暴力做了相关的规定,特别是婚姻法明确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但仍存在定义不明,适用不合理等缺陷,本文针对防治家庭暴力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家庭暴力;立法现状;反家庭暴力立法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这种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我国2001年4月实行的新婚姻法对家庭暴力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制裁条款。从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随着对家庭暴力问题认识的深入,中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力度不断加强,已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现行婚姻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条文,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规律。笔者认为应针对我国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制定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保护令及其执行制度,从而有效维护受暴人的权利并防止暴力行为再次发生。
【注释】
[1]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学生常用手册》[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谭桂珍,张胜先《婚姻家庭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学生常用手册》[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篇4
xxx的遭遇是妇女遭受家庭暴力迫害的一个缩影,带给了我们关于家庭暴力若干问题的深深思索。栖霞区148法律服务专线自2002年1-5月份共接待侵害妇女权益的咨询41起,其中类似xxx这样的家庭暴力案件占20起。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4日出台的《关于〈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它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更多表现为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它主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笔者在这里所阐述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间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行为。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正式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把对妇女的暴力界定为“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体、心理及性方面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进行这类暴力、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家庭暴力不仅应包括受刑事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还应包括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和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行为。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
(一)家庭暴力对妇女权益的侵害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我国家庭暴力上升了25.4%,以青岛市妇联为例,1991-1996年间,该组织接待来访的家庭暴力事件358件,占该类来访的15.21%,1996年已占25.7%。
(二)家庭暴力成为引起婚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据司法部门资料表明,家庭暴力案件约占婚姻案件的30%,个别地区达50%,家庭暴力成为引起婚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因家庭暴力引起的离婚占离婚案件总数的50%-60%。
(三)家庭暴力日益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2000年江苏省妇联最近在南通监狱女子分监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237个存在暴力的家庭中,有125人的犯罪直接与家庭暴力有关,占52.74%。125个直接因家庭暴力而犯罪的女性中有93人长期受到丈夫的殴打、虐待,占74.4%。她们所犯罪种涉及到杀人、介绍容留、伤害、拐卖、盗窃、诈骗、抢劫、纵火、爆炸等,有62人犯故意杀人罪,占49.6%;伤害、投毒、爆炸、纵火等恶性案件17起,占13.6%。栖霞区某镇妇女胥某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矛盾,在两年中频频到镇、区两级政府上访闹事,严重干扰了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四)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施暴者的文化多在初中以下。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家庭暴力与其他形式的暴力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一)行为的隐蔽性。这是家庭暴力最显著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家庭暴力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而非公共场所;其次大多数受害妇女认为家庭暴力行为属于个人隐私,受“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影响,她们不愿向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反映,怕传出去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第三从对咨询求助妇女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受害妇女身体的外在损伤,较为明显且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而精神的内在损伤,较为隐蔽且容易受到忽视,但是精神上的损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悲哀,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前来148专线咨询的20位女性中,有4人因长期遭受暴力导致精神分裂。
(二)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肉体上的伤害,如殴打、捆绑、行凶、体罚、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也有精神上的损害,通常表现为威胁、恐吓、咒骂、讥讽、人格等方式,还应包括待和婚内。
(三)时间的连续性。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庭暴力并不是偶尔发生,或只存在短短几天,它们一般短则持续几个月,长则几年、十几年,甚至伴随婚姻生活的全部过程。据我区某妇女反映,她在恋爱时就受过男方的毒打,怀孕期间丈夫仍然不停止对她的打骂,最终导致她流产。
(四)后果的严重性。一是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对妇女人身权利中人格尊严、生命健康和人身自由等权利的粗暴践踏和侵犯,是对妇女的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严重损害和摧残;二是当暴力超过了受害妇女肉体、精神的承受能力时,有些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如2000年,浙江省临安县一位妇女因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得不到解决,雇了4名打手,将其丈夫打死;三是家庭暴力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后果尤为严重,因家庭暴力流浪出走的未成年人数量逐年增加,他们比起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
三、家庭暴力的成因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实际上是男女不平等意识在行动上的反映,通过对来访咨询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导致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夫权和“男尊女卑”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封建夫权统治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一些人特别是男性的行为,传统观念将打骂妻子视为丈夫的权利和正当行为,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表现的尤为突出。社会上存在的轻伤不予追究和家庭暴力“邻居不劝、居(村)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的“四不管”现象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二)思想方面的原因。有些男性受腐朽思想的影响,迷恋金钱和美色,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道德的自我约束,使得家庭暴力成为婚姻家庭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和施暴者达到离婚目的的手段。
(三)经济方面的原因。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妇女因下岗或无业,造成夫妻间经济收入差距悬殊,而农村妇女普遍都缺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对丈夫的经济依附严重。妇女生怕离婚后失去经济来源,在受到丈夫的暴力时只能忍气吞声。
(四)法律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制宣传教育不够广泛和深入,许多公民没有认识到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二是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现行成文法典中也无配套完整的预防、制止和制裁家庭暴力的措施,有关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人身权利的条款散见于《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中,而且有些规定比较抽象和原则,可操作性较差;三是有些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重视不够,认为家庭暴力是夫妻间的私事,不属于司法管辖的范围,对于一般的家庭暴力,更因为当事人的夫妻关系将轻伤害化为“家务事”,对受害妇女的投诉和求助处理得简单轻率,有的甚至根本不管,致使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暴力事件的增长;有的法官对于妇女因家庭暴力而离婚的案件一味调解和好而不判决离婚,致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xxx的遭遇就是一个明证。
(五)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控制乏力是导致家庭暴力升级的重要原因。一是调解家庭矛盾、家庭纠纷的社会调节机制不健全。过去国家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调节机制(如政府的有关机构,单位的领导、工会,妇联,居、村委会等)帮助人们调解家庭矛盾和纠纷,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机构职能的转变使不少单位和部门忽视了这项工作或未能根据新情况开展工作,致使家庭矛盾和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而激化为家庭暴力;二是社会舆论对家庭暴力态度暧昧,不能给予及时曝光和谴责,对施暴者没有起到威慑和警戒作用。
(六)婚姻当事人自身的原因。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婚姻基础不稳定和婚姻质量较差的家庭中,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综合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视老婆为“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而受害妇女由于缺乏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上受“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在受到侵害时,不主动向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反映求助,致使家庭暴力行为不断升级。
四、家庭暴力的防治措施
家庭暴力作为暴力的一种形式,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般性的家庭问题,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问题,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法律、行政、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制止家庭暴力。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家庭暴力的综合防治:
(一)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目前,已有44个国家和地区对家庭暴力有明确的法律处罚条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有对家庭暴力的立法。在我国,虽然新《婚姻法》中明令禁止家庭暴力,也明确规定了救助措施,但是在立法上,对具体制裁措施的规定不细,并且缺乏完备的救助措施。虽然如湖南省等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但仍然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法典,因此除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使新《婚姻法》及配套司法解释中关于禁止家庭暴力的条款更加具体外,有必要制定了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增强可操作性。
(二)公、检、法、司部门要分工合作,加大对家庭暴力案件的打击力度。公、检、法、司部门的执法人员,直接担负着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要转变把家庭暴力当作夫妻间的私事的观念,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公安机关要认真做好接待工作,确保受害妇女投诉有门,110报警系统应把家庭暴力列入干预范围,接到受害妇女的求助必须及时出警并做处理。对轻微的家庭暴力行为,应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或作出相应的治安处罚决定,属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立案侦查。110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求助不作为,因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报捕或移送审查的家庭暴力案件,应依法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有权实施立案监督,检察机关对判决认为不正确的,可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对因家庭暴力案件而离婚的案件,应查清事实,公正审理,如确系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应依法判处离婚,同时判处施暴者承担民事责任,不能片面强调维护家庭的和谐,而忽视了对受暴妇女人身权利的保护。人民法院还可以设立专门审理侵害妇女权益的法庭,提高反家庭暴力措施的针对性,如辽宁省鞍山市各级法院均成立了妇女儿童权益合议庭,邀请各级妇联干部做陪审员,对此类案件快立快审,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司法行政机关参与反家暴工作一是体现在基层民调组织可以通过调解工作向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社会公德,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从而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防止一般家庭暴力行为转化为恶性暴力案件;二是体现在法律援助中心对受害者给予法律援助上;三是通过“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需要强调的是防治家庭暴力,必须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和人民法院司法救助的职能作用。大部分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经济贫困,生活拮据,缺少文化,不懂法律,对于她们的离婚诉讼请求,一方面人民法院通过实行救助制度,为她们减免诉讼费用,使她们打得起官司,保障权利救济程序得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机构对于符合受援条件的受害妇女,要及时提供援助,以保障其实体权利得到救济。
(三)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性的家庭暴力救助网络。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消除与防治家庭暴力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和社团组织的协同合作,并肩治暴。截止2000年底,全国已有3省11市出台了关于制止家庭暴力的联合文件;13个省、47个地市县建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妇女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督查妇女权益工作;法院系统为公正审理妇女权益案件,设置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合议庭544个,聘请了4266名妇联组织的专职维权干部为人民陪审员,直接参与妇女权益案件的审理工作;邯郸市、盐城市等一些城市先后成立了“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这些规定和机构在反家暴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一是尽快建立社区制止家庭暴力的体系,可在社区中逐步建立有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构(街道)、派出所、法律援助(148专线)接待站、群众团体组织(妇联、团委)、社区居民自助组织(居委会、村委会)、专业机构(医院、鉴定机构)组成的社会救助网络;二是借鉴国外如加拿大、美国的一些做法,建立旨在维护妇女权益的妇女庇护所。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武汉、抚顺已建立了类似性质的妇女避救站,收留因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为她们提供临时食宿、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和简单的技能培训。
篇5
【关键词】家庭暴力;中国;预防
1 家庭暴力的概述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组成人员中其中一方对另外一方实施暴力的行为。其形式包括殴打、拘禁、捆绑、罚跪、等体罚形式,也包括威胁、辱骂、恐吓、等精神虐待。
全国妇联曾经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在3.5亿中国家庭中35%存在家庭暴力,每年大约有9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家庭暴力问题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百分之九十是男性,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是主要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使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特别是自由权、身体健康权甚至生命权。一般情况下家庭暴力的受害人绝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不但受到的肉体的伤害而且还要经受精神的煎熬。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是家庭暴力中受害最严重的群体,在暴力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家庭暴力同时也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的安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暴力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约束,将会愈演愈烈,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施暴的程度和手段也会日趋加剧,这不但严重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直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会引起大量的犯罪,破坏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2.1 传统封建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
我国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在很大一部分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家庭还受“夫是天、父为天”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传统思想,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家庭。
2.2 经济收入失衡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
一些男性认为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决定家庭地位的强弱,觉得自己为家庭生活提供了物质支撑,就要求家庭成员服从自己,甚至一些男性由于妻子及其家庭成员的支持,得到某些机遇而迅速致富,社会地位大幅提高,就觉得自己有“优越感”,于是要求家庭成员绝对服从其意志,否则就恶语伤人,大打出手。
2.3 现代生活使部分人心理压力过重
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快节奏使一部分人产生急躁,在家庭生活中遇事,如果感觉难以克制,便发生吵打。
2.4 救助渠道的缺乏影响了家庭暴力的解决
调查显示,当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30%的人希望可以倾诉,40%的人希望得到法律咨询和援助,15%的人则想离开家庭让双方都冷静冷静。而目前我国救助渠道又很少,这对于想尽快获得新生活的受害人,更加感觉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就更加促使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
3 家庭暴力施暴者承担的法律责任
3.1 家庭暴力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从该条款可以看出由家庭暴力导致的诉讼离婚中败诉方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3.2 家庭暴力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虐待家庭成员,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的。”
《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3.3 家庭暴力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我国现行刑法对实施家庭暴力触犯刑律涉及的罪名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中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4.1 树立全新的男女平等观念,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
要减少和制止家庭暴力,首先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贯彻男女平等的观念,树立性别平等观念,并且形成尊重妇女的社会道德风尚。在老百姓中要对广大妇女做好普法工作,让他们切实感觉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要告知她们遭遇家庭暴力时如何及时保护自己和孩子,要及时请求居委会社区出面协商,要尽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与孩子的人身安全,在受伤后要及时救治,并且要做好伤情鉴定,为以后保护自己留好证据做好保障。
4.2 应当建立家庭暴力档案制度
把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档案登记方便让警方和他们以后的亲密者查阅。并且把这份档案可供一些社会服务行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等要求比较严格的用人单位查阅,该措施将切实保护那些和离异男子交往的女性,她们只需要查查,便可以知道自己的对象的过去,也为她们敲响警钟;同时,当施暴者搬入一个新地方时,当地群众组织只需要看一下,就可以决定是否接受。
4.3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力度
我国救济途径的缺乏更加凸显了司法救助途径的重要性。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的救济主要体现在《婚姻法》中,但是这些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对家庭暴力的救济。
4.4 构架反家庭暴力法
首先根据反家庭暴力的实际需要,让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实际操作性,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与其他法律的密切结合,应当以制止减少预防为目标,从根本上杜绝家庭暴力的发生。其次要明确政府干预家庭暴力的责任,以及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性等等。在法律法规中应当明确其定义、制裁机构、救助机构和求助程序、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切实做到可操作性强,执法部门明确,让反对家庭暴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刘伯红.女性权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23.
[2]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46.
篇6
问:我现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在儿子出生后,家庭暴力就出现了。我老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打我,而且下手很重,有时还用枕头蒙我,用手掐我脖子。我觉得他心理有问题了,但是每每看见年幼的儿子我就下不了决心。今天他又打了我,我下定决心独自抚养可怜的孩子,以此为由离婚可行吗?
答:家庭成员间,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是最基本的,对一同生活的妻子采取如此蛮横的暴力行为,令人气愤!为了您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为了您的孩子能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健康成长,离婚确实是应予考虑的恰当选择。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有实施家庭暴力情形的,判决准予离婚,且无过错方还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所以,你可以以家庭暴力为由离婚,同时提出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
2、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打110报案,没有家暴证据还能主张赔偿吗?
问:我和老公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为令人羡慕的伉俪,可是人到中年后却发生了家庭暴力,身体受伤事小,心灵伤害更大。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打110报案,不愿让他人知道我们家庭的矛盾,于是我忍气吞声,别人问我怎么受伤,我还编造了很多理由。所以,我遭受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证据,还能以此为由离婚并主张赔偿吗?
答:取证难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受害者自己不愿意把家暴事件公之于众,最后只能自己忍气吞声。您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取证:到居委会、妇联等部门投诉并做记录;打110报案或直接到派出所报案并做记录;到医院就诊并详细记录受伤过程。这些证据均属第三方机构出具,证明力相对高。如果无法取得,也可以通过向亲友倾诉、找家族长者调解、和成年子女沟通并做录音资料的方式取得其他家庭成员证明家庭暴力发生的事实,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与您爱人直接对话并制作录音,或者让他书写“悔过保证书”等,由其自认实施家庭暴力行为。如果没有证据,就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
3、家庭暴力能否构成刑事犯罪?
问:我老公体格健壮,也曾和他人打架,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儿子满月的当天晚上,他竟然因为我喂奶姿势不正确,怕饿着儿子而对我大大出手,一拳打到我下颌骨,致使粉碎性骨折。我被迫断奶,到医院做手术,一边承受身体的痛苦,一边心疼儿子刚满月就要断奶,心情无法平静。我想问,因家庭琐事引起的暴力能构成刑事犯罪吗?
答:首先对你的遭遇深表同情。不过看情况你们是新夫妻,如果可以磨合,不建议刑事犯罪,毕竟将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打了妈妈而且被判刑,对孩子来说是个永远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当然,暴力行为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当然正当防卫除外),只要是造成受害者轻伤以上的都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不因行为人是对家庭成员施暴,就能免除其罪责。如果你的伤情经鉴定构成轻伤,你爱人的行为无疑构成故意伤害罪。你该选择原谅、选择离婚还是选择追究他的刑事责任,需要你冷静下来时慎重抉择。
4、冷暴力算不算家庭暴力?
问:我们结婚4年,不知何时开始,夫妻间一周说的话不超过两三句,我想和他说话,可他总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每天下班后不是一个人占着电脑玩游戏就是躲在卧室看电视,我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剪断了网线,此后更是互不理睬。有一次我发烧让他送我去医院,可他却说“我没空,自己打车去”。我现在觉得他的冷漠就像一把刀,连吵架都成了一种奢望。我真的很无助。
答:冷暴力对受害人的伤害比显性暴力更大,常常会造成受害人产生严重精神疾患。但由于其隐蔽性很强,又缺乏证据证明,法律制裁的操作难度较大,目前法律界对此还没有明确界定。在西方,夫妻一般会接受“婚姻治疗辅导中心”的咨询,我国类似的机构却很少。即使不去接受心理治疗,双方也应敞开心扉,加强沟通和交流,解开心结,让冷暴力不再害人害己。对于你来说,更要破除委曲求全的陈腐观念,与其维持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家庭空壳,倒不如把自己解放出来,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5、家庭暴力可能世代相传,你想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问:我儿子5岁了,不论我怎么教他不能打架,他总是不听,不论对谁,两句话说不通就动手打人。我忍受的家庭暴力本为维持家庭稳定,可是这不但对孩子毫无益处,还让他自己学会了动手打人,我是追回莫及呀,难道家庭暴力也遗传?
答:家庭中发生的暴力,不管是否针对孩子,都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把原生家庭中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带到自己的人生中,带到自己的核心家庭中,以暴力对待他人;也可能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他人等心理障碍。这些人成年后,很可能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危害社会人群的后备成员。所以,维持家庭稳定的初衷虽好,但为了你们的健康,为了孩子的成长,建议你选择离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责编/诗坤)
篇7
家庭暴力是当前破坏婚姻家庭、侵害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待遇制的违法行为,新婚姻法的施行及其他法律规定,对防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促进社会安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各国对家庭暴力的主体有很强的民族性,外国法对家庭暴力的主体的界定符合西方国家民族的观点和文化,而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为科学。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一)立法不完善,法律规定的太笼统,缺乏具体损伤措施,致使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构成家庭暴力的罪名很少;(二)封建传统观念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不平等的产生家庭暴力的经济原因,男子大部分在经济上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女子在经济上往往没有来源,或不如男子,谁挣钱多谁当家的思想致使许多妇女在家中没有地位导致暴力;(三)执法机关对家庭暴力认识不到位。中国有句古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至执法者总以这句话为借口一推了之,对家庭暴力的案件的干预常持消极态度。(四)公民尤其是被害者的法律意识淡泊,法律知识缺乏,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不懂、不敢,不善于适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及建议。(一)完善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框架。(二)严格执法和司法。执法和司法监督主体要严格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三)证据制度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在证据制度上,审理过程中应多借鉴发达国家;(四)树立法律观念,增强人们维权意识及女性防暴抗暴能力,增强人们的维权意识是消除家庭暴力现象的重要举措,女性须通过自身努力,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综上所述,增强对法律的认知树立法律观念,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加强对家庭暴力认识,对受害者给予协助和保护,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家庭暴力立法缺陷原因法律对策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婚姻制度的演变,日益突出了家庭暴力严重地侵害了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家庭暴力引发家庭矛盾,侵害家庭成员利益,损害了婚姻家庭的基础,加剧了婚姻的动荡危害了社会的安定,由家庭暴力引发的重伤,杀害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我国新婚姻法的出台,“禁止家庭暴力”第一次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法律条文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将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涉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因此,深入研究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完善法律对策,开展多机构协作,预防和控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
“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常见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丑陋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认定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国际性术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暴力的理解不尽一致。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包括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美国学者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当一方亲密伴侣使用身体暴力、胁迫、威胁、恐吓、隔绝孤立以及情感。综上所述,家庭暴力是许多不同行为所体现的一种共同性,行为的共同目的都是施暴者想实现对受害人的控制。通过上述各国学者的观点,我国学者也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对妇女的暴力,既家庭成员之间以武力或胁迫等手段,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具有性并足以使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有的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行为,按其危害程度分为重大暴力,家庭暴力首次在我国法律文中出现,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第一条明确指出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由此可见,外国法与我国法界定的家庭暴力主体范围不同,我国学者认为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即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被施暴者之间具有亲属关系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成员,如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其中配偶之间的暴力居多,且女性多为受害者,外国法对家庭暴力主体的界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由共同生活之实而不以有亲属关系为必要条件,即不仅仅局限依据婚姻、血缘和法律关系的家庭。这样,情人,同居者,前配偶或者前男友共同包括在施暴的范围内。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主体的界定有很强的民族性,外国法对家庭暴力主体的宽泛界定符合西方国家民族的观点和文化,但按照中国人的作理道德和文化传统则难以将同性婚、同居关系纳入法律调整对象,根据我国国情,我国法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为科学。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导致家庭暴力存在且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观念方面的原因,还有婚姻当事人自身的原因等等。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原因外,最不可忽视的是法律方面的原因。
(一)立法不完善
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是套用《刑法》和《治安处罚条例》中的故意杀人、伤害和虐待等条款,但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法律规定太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措施,导致现实生活中真正能构成上述罪名的家庭暴力极少,绝大多数家庭暴力因达不到《刑法》和《治安处罚条例》规定的最低标准而得不到制裁,家庭暴力同虐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现行法律法规对惩治家庭暴力方面的规定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裁决起来缺少法律依据,家庭暴力侵害者的权利,一般都属于自诉案件,而大多数家庭暴力受害者由于告诉了也得不到处理,还会召来施暴者变本加厉的报复性殴打,因而一忍再忍。由于长期以来在社会观念中家庭暴力仍被认为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执法机关难以介入,致施暴者有恃无恐。
(二)封建传统观念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历史原因。
在中国“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历史,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性完全置于男性统治之下。对子女则实行惩戒之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推行“君为臣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礼教。掌握家庭经济权力的家长,对家属当然地享有至高支配权,从而使干涉与侵害妇女、子女的人身权利的行为合理合法化。直至今天,我国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
(三)家庭经济不平等是产生家庭暴力的经济原因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男权”这种观念一直难以消除,加上大部分男子在家里是经济支柱,使得打骂老婆成为许多男子心中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一种男强女弱的暴力形式。女子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往往在“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哪一个更重要”?的苦楚中选择了沉默。另一种是男弱女强的暴力形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竞争日益公平,这使得女子可以获得与男子一样的机遇,而某些本身竞争力不够强,造成失业,“权威”和“价值”,甚至以保护自己的不劳而获。
(四)执法机关对家庭暴力认识不到来
由于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特殊的身份关系,对家庭暴力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正如纽约司法大学法律与警察学家罗米•斯塔奇所言,在警方的潜意识中,家庭暴力并不违法,“长期以来,家庭暴力往往被淡化为“家务事”。执法者和司法者总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借口一推了之,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预常持消极态度。公安机关在防治家庭暴力案件担负着重要职责。然而在实践中,有的公安干警对家庭暴力案件不够重视处理态度不积极,接到报警后或不予处理或仅作为家务纠纷对待,劝说几句作罢、不作记录,不出具损伤法医鉴定委托书,更不要说对施暴者实行必要的强制措施以防止暴力行为再次发生,致使受害者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甚至也失去了取得证据的机会,有些法官也认为家庭暴力就是家务纠纷,对施暴处罚较轻对受害者的伤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由检察院提讼,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人死亡的情况。执法人员往往片面强调维护家庭的和谐,而忽视了对受害者的人身权利保护。即使有处理,最多也只是批准教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戒,这样的结果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怨。
(五)公民尤其是被害者的法律意识淡泊、法律知识缺乏
由于家庭暴力具有循环性、隐蔽性、不易查证性等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很多公民尤其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法律意识淡泊,法律知识缺乏。她们往往不懂得、不敢、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被逼无奈时,她们往往使用最原始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形式,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被害人变成被告人,依然逃脱不了法律制裁。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家庭暴力的原因错综复杂,且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为了进一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铲除危及社会的隐患需进一步明确相关组织的责任,完善立法,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一)完善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
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框架,在立法具体规范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略的意见:
家庭暴力与虐待的关系,应该说虐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要比家庭暴力更严重,家庭暴力只是虐待诸多表现中的一种,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因此在立法方面,要明确家庭暴力的具体操作规定,明确规定施暴人的法律责任,明确其他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义务。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是认定构成《婚姻法》及《解释》中规定的家庭暴力,在确认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调解无效时,就会成为判决应当准予离婚的理由和依据,而涉及到请求损害赔偿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是不允许家庭暴力婚内损害赔偿的,笔者认为,婚姻法的此项规定不但不利于打击家庭暴力,反而会助长家庭暴力的蔓延之势。设立婚内损害赔偿制度是可行的,新婚姻法设立了婚前个人财产,约定财产,法定财产的财产制度,也为家庭暴力婚内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法院可根据受害者的请求判令施暴者以其个人财产或部分的共同财产应得份额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如果家庭暴力是对未成年人的,那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作为法定人的身份替成年人向施暴人索赔,赔偿所得作为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由其专用。家庭暴力婚内赔偿制度的设立,不仅会起到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的作用,而且通过减少施暴者个人财产份额也能对其起到惩罚、威慑作用。
2、在刑法中确立“家庭暴力”的单独罪名,在法律上对该行为进行界定,立法方面应在调查家庭暴力各种形式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各种家庭暴力的行为程度,根据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行为制定不同的处罚措施。偶发性的打骂行为,以说服教育为主,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经常打骂,造成受害人在法医鉴定中认定为轻微伤的家庭暴力行为,应采取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实行刑事拘留或罚款,责令施暴者接受辅导,学习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认清暴力倾向的危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严重家庭暴力行为应依法严惩。
3、家庭暴力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新修正的《婚姻法》已做出规定,对家庭暴力行为造成严重伤害后果的,法律已明文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例如虐待、暴力干涉婚姻自由、伤害、伤害致死等,但更多的是那些遭受轻微伤害的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例如拳打、脚踢等,这样的暴力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没有规定。笔者认为轻微的家庭暴力行为也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打人就是对人身权利的侵犯,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只要有人告诉就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这种轻微的违法行为总是游离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以外,制止家庭暴力行为将是很难完成的。
4、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对暴力的取证,诉讼程序等方面的措施,对家庭暴力犯罪确立检察机关的公诉制度,公诉制度将施暴者推上法庭。
5、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和加强各种民事求助,在英国,根据各地家庭暴力法出台新的禁止令和限制令的意图,是为妇女提供较及时的救济和保护,将施暴和侵犯他人的男性排除在家庭之外,以及在施暴者违反民事禁令时提供逮捕的制裁。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保护令写进民事法律力,以提供给受害者较及时的保护,如果受害者受到暴力威胁,随时可以打电话向警察求救,警察限定施暴者一段时间内不许回家,以免其继续虐待受害者,直到警方认为解除暴力威胁为止。且在审判过程中,受害者只是作为证人参加,无需提供任何证据。受害者以此获得充分的救济。
7、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居民村民委员会、妇联、工委等群众组织在家庭暴力事件处理过程中起配合执法机关的作用,应积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对一般的家庭暴力纠纷及时调解,化解矛盾,预防更严重行为的发生,并存档案,以备防作为证据使用。
8、有法律规定义务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而不予以制止和处理,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9、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家庭暴力法庭”专门审理家庭暴力案件,面极时惩治施暴者,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制定一部反家庭暴力法显得十分必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其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明确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负有反家庭暴力的义务,重点明确公、检、法对家庭暴力案件的管辖职责,处理程序和方法,明确规定施暴人的法律责任,明确其他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义务违反民事保护全的刑事责任。通过立法、解决家庭暴力受害告状难,对施暴人惩治难,司法机关推诿多,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得不到处理的问题,实现人权保障的全面法制化。
(二)严格执法和司法
对正在发生的暴力侵害案件,公安机关在接到控告或举报后第一时间积极介入,特别是做好调查取证,形成笔录,对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应当备案,并对受害妇女的伤痕进行拍照,以备日后在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事后应要求受害者到伤情检测中心进行鉴定并对施暴者现场拘留,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家庭暴力行为,应当视情节轻重对施暴者依法给予治安处罚。对触犯《刑法》的家庭暴力案件,应当依法审查。若证据确凿,应依法提起公诉,不得以家庭纠纷为由不。光有执法机关的积极参与还不够,作为司法机关的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的家庭暴力案件或被害人的家庭暴力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因犯罪行为造成物质损害的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一并依法判决;对因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离婚案件,依法判决或者调解离婚的,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中依法维护被害人的利益。
司法机关要重视对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在反家庭暴力中,行使好监督权。为了保护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除重视立法工作外,要重视和加强对施暴者的打击力度,使受害者切实得到保护。司法机关的执法人员,直接担负着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从提高认识度入手,突破“这是家庭内部矛盾,应以和解为主”的主导思想和“宁拆千家庙,不破一家婚”的传统观念,借鉴加拿大政府出台的家庭暴力不分轻重必须立案的规定,司法人员要像处理其他刑事案件一样详细勘查现场,讯问当事人询问证人并制作笔录,避免使家庭暴力作为“家务事”躲在不受控制的空间。公、检、法应该联手形成一个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网络。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要,违法必究,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此同时,政府,执法机构、社区和妇女组织应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帮助,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此向社会公开发出强有力的,即家庭暴力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执法和监督主体要严格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否则,无论多么完善的立法也将是一纸空文,对妇女权益保护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三)证据制度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
在证据制度上,可以借鉴由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博士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在审理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经验,视情节依法减轻或免除她们的刑事责任。对因家庭暴力引起的防卫案件在适用《刑法》有关正当防卫规定时应当放宽条件,作有利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解释。首先,家庭暴力受害人与施暴者之间力量对比悬殊,受害人在体力上不是施暴人的对手,且受害人长期被殴打,在心理人形成无助感,使其往往无法也无能力在暴力侵害正在进行时与施暴者抗衡。其见,绝大多被告都是因为长期状告无门在严重的暴力面前无力自救而被迫杀人的。让这样的受害妇女承担因执部门的防控不力而导致恶性案件的全部责任,不符合司法公正的原则。因此对长期被虐待而不得不私立救助的杀夫妇女,要充分考虑家庭暴力的性质和特点,对正当防卫做有利“以暴抗暴”受虐妇女的解释,在我国真正实现刑法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四)树立法律观念,增强人们维权意识及女性防暴抗暴的能力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均迅猛发展的时代,由于各方面的发展,世界交流的频繁,民族文化冲突多种原因,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暴力的诱发因素十分复杂,但法制观念的淡薄,维权意识的缺乏,是家庭暴力恶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女性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地位较低,为家庭暴力埋下了隐患。因此,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现代法律观念的系统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现代婚姻家庭法律观念,增强人们的维权意识,是消除家庭暴力现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家庭暴力除需求助法律外,女性必须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要做到敢于超越自己,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千万不能有“打了就算了,忍一忍就过去的思想”,容忍就是对暴行的姑息和纵容,施暴者得逞后还会进行下一次,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施暴者,在受到家庭暴力时要注意收集证据,以备在追究对方责任时获取有利地位。面对暴力,妇女要勇敢地站起来,破除“家丑不可外传”委曲求全的陈旧观念,一旦与对方和好无望,实在无法维持,要勇敢的作出决定,与其维持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家庭空壳,倒不如把自己解放出来,重新组织家庭,在扬生活风帆。当前人们应牢固树立男女平等观念和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要坚持男女双方缔结和解除婚姻关系平等,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父母子女关系平等,塑造家庭弱势群体积极的守法、用法和护法的精神乃至确立他们对法律内在信念,增强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信心。
家庭暴力有其深刻的经济、历史、思想根源,受害者范围广、危害程度深、隐蔽性强的特点,消除整个家庭暴力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一部立法就能彻底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需要整个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呼吁整个社会重视亲情和道义,让国家、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拒绝家庭暴力。
主要参考书目
1、《重新审视家庭暴力》、《前沿》郝艳梅,2001年
2、关于《美国家庭暴力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及2002年第二期。
3、《家庭暴力从国际到国内的应付》,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
篇8
关键词:家庭暴力刑法构想“私领域”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第
一,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我国目前社会机制转型有密切关系。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正在进行,旧的婚姻家庭观念尚未完全消除,转型期的新的婚姻家庭观念尚未完全形成,造成两种观念的脱节,同时摩擦不可避免并常胜冲突,直接诱使家庭暴力产生。
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大,外部环境的压力影响了家庭生活的和谐丁一些人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导致家庭暴力频发。
第三,性格是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乖僻、性情暴躁的人更容易实施家庭暴力,他们一般具有人格或者精神障碍,社会交往能力欠佳,生活封闭,甚至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社会越轨行为。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一)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现状在家庭暴力中,夫妻间的暴力占绝大多数,而且有上升的趋势。而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又可大体分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与性暴力。因此,在家庭暴力当众,妇女为主要的受害者,其次为老人及儿童等。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
第一,对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缺乏法律规制。我国目前没有有关家庭暴力的系统立法,涉及家庭暴力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婚姻法》第3条“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并在第6章“人身权利”和第7章“婚姻家庭权益”中作了规定,《刑法》只大致规定了虐待罪、遗弃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相关问题引起不少法律上的争议。
第二,因为证据的原因限制了对家庭暴力案件的认定。目前我国大多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承担方式,由受害者提出证据并予以证明,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由于被害方一般处于弱势,他们在受到伤害后往往没有能力进行证据的保存和收集。
第三,整体的社会预防体系不健全。反家庭暴力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的参与和配合,形成整体的社会预防体系。
但是我国的这一体系并不完善,社会各方对各自应当履行的职责并未做到尽责尽力,存在诸多不足,如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调解不力;公安机关在遇到涉及家庭暴力的报警时,出警不及时,处置不积极等情况。
三、对家庭暴力的刑法构想
(一)在刑法中增设家庭暴力犯罪我国现行刑法没有专门规定家庭暴力犯罪,司法实践中只是对照现有罪名对家庭暴力犯罪行为进行定罪量刑。理论界对于增设家庭暴力罪还是修改刑法相关罪名规定,各有见解。认为增设新罪名的理由大多为家庭暴力犯罪的主体、量刑均与一般犯罪有别,此外还可能涉及情感、经济、伦理等复杂因素,因此不能一并按一般犯罪处理。认为应修改现有罪名的理由则大多为现有罪名已能够将家庭暴力犯罪行为纳入,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以修改为妥。
笔者认为,与其在相关的所有罪名中进行补充、修改,倒不如取消虐待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罪名,另列一类家庭暴力罪,作为类罪,并在该类罪下设置具体罪名。这种立法,将家庭暴力犯罪与一般犯罪相区别,符合家庭暴力犯罪行为的特征,既可避免定罪量刑的混乱,也更能体现刑法对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重视,从而对家庭暴力实施者起到威慑作用。至于在具体罪名上,应将“婚内”行为界定为犯罪,从而维护妇女的性权利和人格尊严不受侵害。另外,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刑法规定,增设“暴行罪”,即“实施暴行而没有伤害他人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以解决实践中对故意伤害未遂,但可能具有高度、长期人身危险性暴力行为的放纵问题。
转贴于 (二)适当提高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现行刑法中有关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过低,大部分为短短几年,这就往往造成犯罪者有恃无恐,被害人得不到保护,甚至导致更加变本加厉的暴力惨剧发生。如《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则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两罪比较,可见在造成相同程度结果下,虐待罪的法定刑偏低。
家庭暴力犯罪不乏长期性、持续性,行为人无视人伦道德和人道主义,严重践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人权,对家庭成员造成的是情感上或身体上的严重伤害,如不能罚当其罪,罪刑相适应,那么这种暴力犯罪将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三)赋予检察机关对自诉案提起公诉的权利现行刑法中的虐待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均被列入自诉罪范围。但由于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在家庭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且由于害怕,或由于传统观念“家丑不外扬”的束缚,受害女性均很少主动提出诉讼,甚至拒绝指控。因此,由检察机关采取积极介入的方式,对家庭暴力犯罪提起公诉,才能有效惩治犯罪,为被害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另一方面,又有必要保留被害人的自诉权利。毕竟,家庭暴力犯罪与一般的刑事犯罪不同,其涉及亲情、伦理等私法领域的因素,鉴于“私法自治”的原则,及防止国家公权力滥用导致公民权利被侵犯,检察机关在依法提起公诉之前,需获得被害人的同意。
(四)建立举证倒置制度
家庭暴力犯罪行为一般牵涉到个人隐私,因此,司法实践中存在证据不足、取证难、认证难等问题。根据妇联部门的反映,一般情况下,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来访,工作人员会先查看其身上是否有伤,如有,则尽快向有关机构申请进行伤情鉴定,以保证第一手证据不会灭失。然而,除了伤情鉴定,被害人一般很难再提交非常充足的证据,且证人又多数是家人。由于被害人已经处于弱势地位,从保护其利益出发,家庭暴力犯罪的举证责任不能再按照民事责任的“谁主张,谁举证”制度,这势必导致被害人处于被动地位,而行为人的罪行又没有充分证据予以定罪。因此,只要证明受害人身有伤或精神上受到伤害的事实,就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或推定过错责任,即如被告人主张自己没有实施暴力行为的,应由其举出证据证明。
(五)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引入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制度如美国“国家统一各州法律专员大会”已提议并已经有6个州颁布了《统一州际家庭暴力保护令实施法令》,要求强制性起诉,起诉人自动将对家庭暴力的指控带来,即使没有受害人的同意或即使她反对这样做。如加拿大的“容忍度为零”政策规定:只要是家庭暴力,一经发现,就不分轻重,必须立案;同时,警察有权入室制止。再如挪威1988年的刑事诉讼控诉规则修订案规定,对配偶、儿童和其他关系亲密者的暴力侵害案件实行“无条件司法干预”的公诉原则,即便受暴妇女撤销了先前的指控,警察和公诉机关在没有被害人指控的情况下,也可以向施暴人提起诉讼。
(六)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彻于家庭暴力犯罪的逮捕、起诉及审判工作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要对犯罪人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实现司法控制“严而不厉、宽严相济”的原则。在逮捕工作上,须对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而以暴制暴的犯罪嫌疑人慎用或少用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则不捕,以教育为主,使其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对于以暴制暴者的量刑,则应注意其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如构成,不应以犯罪处理,如不构成,则须根据情节尽量适用减轻处罚或缓刑,因为此类案件多数是由于行为人遭受长期的家庭暴力无法得到救济而引发的,家庭施暴者的罪过越大,便越抵消了以暴制暴者的主观恶性,因此,在审判过程中需对此类被告人“宽”处理。这样,才能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互补,宽严有度”的精神真正实现在被告人身上,实现社会正义和法律公平。
如前所述,我国家庭暴力行为中,90%以上是女性。女性是伟大的,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的共同体,她们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生理、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女性常常遭到歧视甚至家庭暴力,这种暴力既造成妇女身体的侵害,精神上的虐待,甚至还有对生命的威胁,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困扰全球的社会痼疾。因此各国政府都应当充分重视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犯罪的现状,建立多种救济途径和庇护机构,并通过完善的立法、有效的程序,严惩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最大限度地保护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礼记·丧服》.[2]金云娥,李婷.家庭暴力初探.防治家庭暴力研究.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3]蓝瑛波.家庭暴力根源剖析.江苏社会科学.1995(4).[4]关明慧,王婷,胡帅.家庭暴力不再是“两口子的事”.时代商报.2005年7月30日.第A04版.[5]朱渝.从法律援助角度审视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与实践.湖北社会科学.2006.[6]对婚内是否构成罪,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否定说基于双方缔结婚姻关系而产生的同居义务,但值得一提的是,夫妻同居义务是从自愿结婚行为推定出来的伦理义务,而非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
篇9
起源于1991年的白丝带运动,主旨是号召男性不对女性施加暴力,并且不对暴力行为保持沉默,如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白丝带运动。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的支持下,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召集成立了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目前,该网络主办了“白丝带热线”,免费为性暴力、家庭暴力实施者及具有暴力倾向者提供行为改变辅导,为暴力受害者提供咨询帮助。该热线主要由社会性学者、社会活动家、专业心理咨询师及其热衷于公益的各界专业人士提供咨询!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向往和谐、亲密的关系,都渴望没有暴力的生活,希望拥有和谐的家园。要相信,你是有能力改变你的生活的,本刊也将和你一起努力!
来电人:女性,30岁,教师。
丈夫:38岁,商人
家庭状况:一直分居两地生活,目前没有孩子
个案整理:俞欣元
分析专家:周洪超(白丝带热线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施暴方背景及日常角色
我丈夫老家在农村,他的人生经历很坎坷,也很复杂。同时,他也是一个勤奋的人,是中国90年代最早富起来的那一拨人,最有钱的时候有两三百万吧。但是,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把钱都花光了。
那时他没钱,可性格还是很乐观,对我也非常体贴和照顾。相识三年,虽然分处两地,我还是坚持和他结婚了。
婚后我发现我们价值观不一样,人生观也存在很大差异。一直以来,我的生活都中规中矩,父母是教师,生活安稳、规律。而他喜欢享受,就算身上的钱不多,也要去消费,从来不想着积蓄。
并且他从来不听我的建议,他骨子里,总有一种大男子主义情结,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自负,其实内心很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他。他和我反着来,就是想让我接受他的“权威”,如果我不接受,他就会很不耐烦,和我大吵大闹,说我太有主见,不受控制,不尊重他的老公地位。他对同事及兄弟姐妹也是一样,动辄大叫大骂,不能容忍别人逆着他。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他没有责任感,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家庭中,遇到什么事情,他总喜欢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逃避责任。比如,我们之间有矛盾时,他觉得所有的错都是我的错,觉得我心理有问题,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可事实上,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有心理问题。他还经常在喝醉酒的晚上给我打电话,骂我一顿,而第二天早上他又不承认。
分析:
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经历不一样,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会有不同,组建新家庭时,也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对矛盾的处理方式,对一些事情的偏重,都存在差异性,需要彼此互相包容。
本案例中,彼此因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共同生活后引发出很多矛盾,以至于一方会强迫另一方赞同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而控制对方,造成家庭暴力的发生。因此,在对待家庭暴力问题时,不仅要看到发生的暴力事件,还要看到暴力事件产生的根源。
丈夫的表面自负与内心自卑、推卸责任、渴望控制别人,其实都是父权制下主流支配、阳刚趋势男性气质的体现。这种男性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男性的一种伤害,因为这种男性气质会让男性承受更大压力。比如,丈夫因没有读大学觉得遗憾,并努力考研等。这种男性气质是男性对他人施以暴力、进行控制最强大的幕后支持力量。
暴力状况
由于和丈夫之间长期争吵,而且,每次争吵之后,他就开始对我实施冷暴力,包括言语和行为,造成了我的情绪很不稳定。
他对我冷暴力的时候,我往往会用缓和的语气和他沟通,我以为这样能解决问题,可我发现,我越缓和,越助长了他的气焰,他会更嚣张,他也不承认对我有冷暴力,认为我是无理取闹。我告诉他,冷暴力是最伤害夫妻感情的,但是他就是不承认。怎么样做能够激怒我,他就怎么样做。现在,他不仅仅使用冷暴力,而且很享受冷暴力给我带来的伤害。
坦白地说,我觉得自己也有暴力倾向,每次争吵的时候,我总是控制不住地动手打他。他对我冷暴力加大时,我会不停地谩骂他,想把他骂出声,算是以暴制暴。当他以嘲讽的表情看我的时候,我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手抓他。但是,我的这种暴力,是被他的冷暴力逼的,因为我没有其他发泄方式,只能用肢体表达。而他面对我的谩骂,就是叼着烟,抖着二郎腿,像看表演一样,表情中流露着不屑,有时甚至会直接站起来走出门。这一点,让我觉得万分受伤。
由于不断的争吵,我们一直分居两地生活。本来,我也想过去他的城市,但是我很害怕,我怕过去以后,天天见面,矛盾增多,争吵更是没完没了。但家人劝说我,一直分居两地对夫妻不好,于是,去年年初时,我去他那里住了半年。可是,他基本没有时间陪我,他的生活就是抽烟喝酒打牌,每天醉醺醺地回家,夫妻间没有任何沟通,多待在他身边一天,我就多一分心冷。于是,我决定不再去他那里。之前,我们一个月或者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现在我不再主动约见他,也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
暴力处理及后果
曾经,我尝试着与丈夫静下心来沟通过,可每次他都会说:“你管吗,管好你自己就行了。”结果大家不欢而散。
我也曾找过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对于我的建议是让我走出来。
说真的,这段婚姻带给我更多的是痛苦。每天我都觉得处于压抑之中,好像患了抑郁症。以前,我性格开朗,做事豁达、豪爽,和同事们相处融洽,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不管和谁沟通,都没有问题。可是现在,因为他的不断指责,深深伤害打击着我的自信,他总说我心理有问题,以致我自己也一度对自己产生怀疑。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非常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和人交流。
所以,我准备离婚。在我要求办离婚手续的时候,丈夫的态度总是左右摇摆。虽然我也有点犹豫,毕竟他在结婚前对我还非常不错,本质上,他也很善良和勤奋,曾经还幻想他和我能回到认识的最初,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一天比一天对我伤害大。
现在的我自卑、自闭、抑郁,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和他以及周边的人沟通。我想,也许结束这段婚姻才能让我重拾自信。
分析:
家庭冷暴力是指通过暗示威胁、语言攻击、经济和性方面的控制等方式,达到用精神折磨摧残对方,在上述陈述中我们看到有“嘲讽的表情”、“不屑”、“谩骂”等形式。家庭暴力中,身体上的暴力更多地发生在丈夫对妻子上,而冷暴力更可能是相互的,此案中的妻子在丈夫对其实施冷暴力之后,也会对其进行谩骂甚至于动手。这种以暴制暴的过程中,妻子自身也成了对他人施加暴力的人。但是,正如妻子所指出的,她对丈夫的暴力是丈夫“逼”出来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表面的施暴方。伴侣关系中的暴力运作,是需要认真观察与分析的。
尝试沟通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案例中的丈夫却依然没有把家庭和谐当成一回事,而以冷暴力逃避问题,这不是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来电者理性地分析了丈夫改变的可能性后作出决定,选择离婚,笔者认为这也是处理家庭暴力的一种合理方式。
因为,家庭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生活的空间,它更是一个人心理的归属感所在,我们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伤害。案例中的妻子在遭受家庭暴力前后的心理有巨大变化,变得自卑、自闭、抑郁,极度缺乏自信。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在家庭中影响她的生活,也会扩大到她生活的其他方面,令其更加痛苦。这些由家庭暴力带来的伤害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正是我们想要改变的。
通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妻子会有如下表现: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会因担心丈夫再次使用暴力而有神经质反应;失眠、做噩梦;自卑、自责自己无法做个好妻子;沮丧、无助、认命;厌世、有自杀念头;痛恨丈夫、有杀死丈夫的念头甚至行为。
目前诉求
我自己这样是不是也是暴力?怎样缓和它?
我的暴力是他的精神暴力和冷暴力的延伸吗?
我特别害怕自己也有暴力倾向,我不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分析:
由于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来电者对自己的未来生活也充满担心。这是家庭暴力对个人的严重伤害,并且可能会延续到下一个家庭中。由于和施暴者长期生活在一起,可能形成了不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来电者已经意识到自己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而自己是绝不想成为一个施暴者的,我们相信来电者从家庭暴力的环境中走出来之后,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消除对自己的担心,会有一个更好的幸福家庭生活。
志愿者建议
篇10
关键词 家庭暴力 警察 心理误区
中图分类号:D631.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74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Police Interven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XIE Qing
(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domestic violenc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public authority, the poli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ti-domestic violence work. However, in practice, some police officers still hav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Police should strive to overcome these misperceptions, and really defen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weak.
Key words domestic violence; police; psychology mistakes
现如今,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有专家指出,我国实际的家庭暴力发生率已达到了29.7%~35.7%。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大多数为女性,在全国妇联一项针对婚姻家庭的调查中,约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正是由于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反家暴工作已经成为警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有些单位甚至将反家暴工作作为了警察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干预家庭暴力的实际操作中,部分警察仍然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导致“一开口就说错话,一动手就做错事”。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庭暴力危害性小
中国人常说:“床头吵架床尾和。”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警察认为,家庭暴力发生在私人领域,只是夫妻间的纠纷,是“打打闹闹”,没什么危害性。从表面看,同吸毒、赌博等治安案件和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相比,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社会影响似乎要小得多。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家庭暴力具有极其严重的危害性,如不及时介入,任由其升级,将会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恶劣的后果。警察轻视家庭暴力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家庭暴力的危害具有潜伏性。家庭暴力危害的潜伏性体现在了“暴力循环”这个概念上。暴力循环是由美国学者在沃克采访大量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后提出的。他认为家庭暴力存在一种“冲突―和好―冲突”的循环模式。当施暴者忏悔自己的暴力时,家庭暴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随着某个事件的激发,暴力会再次出现,并且愈演愈烈。
因此,当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案件时,切勿因为暴力行为轻微而忽视其危害。暴力行为轻微可能是由于暴力行为正处于早期的暴力循环当中,如果此时警察不及时介入,这种危害可能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对受害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精神失常、殴打致死、自杀等)。
其次,家庭暴力的危害具有多样性。家庭暴力的危害具有多样性,但部分警察只关注到了家庭暴力对受害者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却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其他恶劣后果。实际上,除受害者之外,家庭暴力还会对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此外,家庭暴力案件也可能会危害到警察的人身安全。正是由于对家庭暴力案件的轻视,部分警察在干预家庭暴力案件时未严格执行110接出警规范,思想上又过于放松警惕,导致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处理不当,造成自身伤亡。
2 劝和不劝离
在暴力行为较轻微尚不足以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调解是警察经常使用的一项干预手段。在调解过程中,警察一般都持着“劝和不劝离”的立场。即使受害者要求严惩施暴者,警察也会希望双方都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以维持家庭的稳定。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家”这个概念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了家庭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被殴打后受害者处于情绪激动状态,她由于一时冲动做出某些决定,事后却很可能后悔。
但是,调解真的能够起到作用吗?这点值得我们怀疑。国外研究告诉我们家庭暴力是不会自动终止的,如果施暴者未受到严厉的处罚,情况很可能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看,单纯的调解很难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因为它难以对施暴者起到威慑作用。另一方面,对受暴妇女而言,她们本就处于弱势地位,接受调解很可能是一种被逼无奈,并非她自己的意愿,不能真正帮助她改变境况。
“家庭暴力不适用调解”在国外已经渐成共识,这对于我国警察反家暴工作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借鉴,至少警察在运用调解时应保持高度谨慎,切勿高估调解的作用。
警察应该坚持以受害者为中心。如果双方愿意接受调解,作为公权力的代表,警察应该对施暴者予以批评、训诫,告知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相应的后果,防范和制止事态扩大;如果受害者坚决要求处罚施暴者甚至是离婚,警察也应该尊重受害者的意见并给予应有的帮助和建议。
3 不告不理
当家庭暴力情节较严重,涉及犯罪时,警察应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在现阶段,根据《刑事诉讼法》,除非涉及杀人和重伤害,警察一般都将其视为自诉案件,所做的只是简单的案件登记,并告知受害者自己去法院,“不告不理”。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部分警察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推脱的就推脱掉;另一方面是我国反家暴立法还不够完善,没有专门的反家暴法。尽管我国《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禁止暴力虐待、残害妇女,却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明确的认定、具体的救助措施和制裁标准。这导致警察在面对家暴案件时无法可依,无规可循。
这种“不告不理”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受害妇女的权益,并对家庭暴力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助长作用。首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妇女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责任就是“相夫教子”。她们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面对家庭暴力时只是默默忍受。其次,大部分妇女在经济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将丈夫绳之以法,她们的生计问题可能受到威胁。还有妇女考虑到自己孩子的未来,即使她们愿意举报自己的丈夫,也不敢付诸行动。再次,即使受害妇女勇敢地迈出这一步,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她们在收集证据上存在着极大困难,伤情可能没有及时鉴定,证据也可能缺乏良好保存。
总之,这种“不告不理”的做法无助于反家暴工作的开展。在美国,一旦妇女报警遭遇家庭暴力,警察会立刻进行伤情鉴定,只要在现场验出她身上有伤痕,就会将施暴者带走,并根据伤情提起公诉。当然,这种做法在中国有一定难度。有专家提倡自诉与公诉相结合,对于涉及犯罪却又未造成杀人和重伤害的家暴案件,受害者可以自诉,相关部门保留追诉的权利。当受害人缺乏自诉能力时,公安机关应该及时介入,自诉转公诉,立案侦查,调查取证。
4 有些家庭暴力是可以理解的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过程中还有一点很常见的误区,那就是部分人认为如果女性确实存在过错,家庭暴力是可以理解的。在一些由于女性出轨造成家庭暴力的案件中,这种想法尤其普遍,有些警察甚至认为:“换做是我我也会打她。” 这种想法对于反家暴工作有极大危害,一方面会助长施暴者的气焰,让他们认为自己打得对、打得好,最后导致暴力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警察的不支持会使受害者处于更孤立无援的地位,最终很可能走上“以暴制暴”的道路。
家庭暴力真的是可以理解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家庭暴力零容忍”在国外早已达成共识,在中国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男性也好,女性也好,大家都是相互平等的,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不管关系如何亲近,我们都没有权利伤害别人。即使一方真的犯了错,这也不能成为她被殴打的理由。
部分警察之所以觉得家庭暴力可以理解,其主要根源是来自于对警察角色的认知不清。严格地讲,警察不是道德的维护者,而是法律的执行者,不是是非的判断者,而是秩序的捍卫者。以女性出轨的家庭暴力案件为例,警察要关注重点不应该是女性是否出轨,而是家庭暴力行为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女性的确出轨,警察首先要做的也绝不是支持和助长施暴者,而是应该立刻向施暴者阐明“家庭暴力零容忍”的立场,并根据受害者意愿严格按照法律来处理,接着才应告知施暴者面对妻子出轨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施暴者要么进行沟通达成谅解,要么离婚,但绝不应该是诉诸暴力。
5 只有躯体暴力才算暴力
虽然家庭暴力的定义明确地规定了暴力的范围,包括躯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等,但是部分警察在处理案件时仍然只将躯体暴力认定为判断标准。在他们看来,只有双方发生了躯体冲突,家庭暴力行为才算发生。
实际上,相比于躯体暴力,精神暴力在某种程度上要更为可怕。这些暴力又被称为“冷暴力”,一般表现为夫妻之间有矛盾时,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精神上、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般的躯体性家庭暴力案件中,施暴者多为男性,而在家庭冷暴力事件中,夫妻双方都有可能成为施暴的一方。双方在精神上相互折磨和摧残,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有心理学家指出,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女性大多感情脆弱、孤单、敏感、易激动。而且,同躯体性家庭暴力一样,家庭冷暴力也会对小孩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造成无法估算的影响。
家庭冷暴力在中国十分普遍,中国法学会跨越浙江、湖南、甘肃三省,在对3500多个家庭进行调查后指出,存在矛盾的家庭中,60%以上出现过冷暴力。著名学者刘吉吉博士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大城市的2000多个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当然,从客观上,警察在家庭冷暴力的认定上的确存在困难。首先,法律上缺乏对家庭冷暴力明确的界定和维权流程,导致警察无法可依;其次,家庭冷暴力发生在家庭内部,又不像躯体暴力那样具有实体的证据,在认定上面临举证的困难,而且一旦认定,也容易激化夫妻矛盾,使原本平静且可能好转的夫妻关系,走向彻底的崩溃。
在家庭暴力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社会各界对家庭暴力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举措和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作为公权力的代表,警察理应站在反家暴战线的最前端,克服以上错误的认知,真正从执法者的角度为人民维权。相信通过警察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家庭暴力必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 林少菊.以人为本:现代家庭伦理体系的重构[J].船山学刊,2006(1):140.
[2] 欧阳艳文,林少菊.传统“家文化”与家庭暴力[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