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式教育的弊端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鼓励式教育的弊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鼓励式教育的弊端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存在弊端;改革策略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课程的方式和理念,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弊端。如何才能够解决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所预定的高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就此对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一、面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高中教学的改革对教师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教材要进行改革。对于一些优秀教师,其教学成果丰硕。面对我国的应试教育,面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还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整体成绩的时候,来衡量教学水平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的改革。其实,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为了我国教育更加久远的发展,是从近年来无数的研究和探索中摸索出来的,是从我国近年来教育的现实问题反思中得来的,是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提出来的,是为了我国今后的繁荣富强而改变的,其核心就是为了我国民族的振兴。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来说,和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主动性等方面显得不足。很多教师把高中教育的改革误认为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说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学习成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成果的一种表现方式,尽管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的评价要从多元化着手,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即便是原来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需要进行变革,改变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尤其要增强学生主动性、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对于新课程的改革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加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其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说大多数高中教育已经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但是无论高中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得有多完美,在高中教师的心中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高考的分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坚决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加扎实,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对于学习内容研究不到位的问题,可以采取每周进行一次专题模拟训练,比如说,在高中人教版教学中,对于选修系列3~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是1学分(18)学时,每两个专题可以组成1个模块。只有进行了专题模拟工作,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所以,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要求。更新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内容,尽快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内容的调整。

改变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结论以及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等。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行为与思想并行,既要有教师的指导以及讲授,还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要设立相对应的情景模式,进行情景模拟工作,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比如,可以采取调查研究、阅读理解、撰写论文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更加重视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对于高中教学新课程的目标来说,将学习形式与生活实例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统计学,对于统计学的教育要通过实际的案例了解其学习思想以及方法,了解统计学的意义以及作用。在进行导数学习的时候,要理解导数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导数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变化率,体会其中心思想以及内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大幅度地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在课程改革的能力以及教学目标上下大工夫。不仅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还要落实新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要提高小学教育,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思维培养。本文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给出了定义,并对目前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行了阐述,针对这些教育弊端,提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育;创新思维;传统教育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很多家庭的重视。小学教育是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的开端,该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以后人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必须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能引发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地提高。在小学教育中,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积极开设一些创新思维训练的新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主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为小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当今社会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2传统小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第一,传统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课堂教育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兴趣各不相同,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不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讲解。第二,传统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小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传统教学模式是局限于课本教材,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一些教师是以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就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对学生自我发展和民族兴旺是极为不利的。第三,传统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学目标达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即可。对于新教师来说,主要是讲清知识点;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再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则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

3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3.1加强小学教师的个人道德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为人师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心中要有明确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个轻松、快乐、人人爱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

3.2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爱好特点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个小学生的自身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完成不同的课后复习工作。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让他们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讲出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他们无限的创新潜力。

3.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始终处于探索的最佳状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4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针对任何问题要学会质疑,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判性质疑,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思维方式更加流畅和敏捷,发表出独特的个人见解。

3.5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所提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同的创新思想和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是人才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小学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高层次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要勇于努力探索、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教育水平,才能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崔莹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河畔小学

参考文献:

[1]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159.

[2]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016,(21):118.

篇3

所以,当今许多女性,已重新考虑自己的价值和定位,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相当部分妈妈开始有条件成为全职妈妈,以利科学育儿。重回家庭,已成为一种否定之否定后的时尚新选择。

“全职妈妈”的日益增多是社会多元、进步的表现,它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提供了时间和情感上的保证。由妈妈带大的孩子性格要比保姆或家中老人带大的孩子开朗许多,而且在智力上也更显优越。

在经济发达国家,生育后的妇女基本上都回归了家庭。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赫特・爵斯调查发现,产后的英国母亲有17%成为半就业者,19%脱离工作。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里,美国“全职母亲”的比例增加了15%。

“全职妈妈”的主要内涵就是全力尽职照顾好孩子。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和陪伴孩子,普遍认为,这对孩子的成长相当有利,但同时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

好处逐个数

一.让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是全社会的期望。妈妈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婴幼儿时期得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将给孩子以最大的心理安全感。而父母的这种给予,没有其他人可以替代。,

二、妈妈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影响孩子学业的几大因素,第一是睡眠不足,饮食习惯不佳;第二就是运动不足和缺乏自由游戏。全职妈妈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带领孩子外出活动,陪伴孩子做各种游戏,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快速地发育。

三、全职妈妈可以做到教育孩子的一致性。如果孩子从小轮流托管,很容易出现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对孩子“爱”的投入方式不一致,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教育态度的不一致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构建。全职妈妈则避免了这些不一致现象的发生。

四、全职妈妈在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由于全职妈妈大多数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能够细心观察孩子且发现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及早开发,及早培养,可以避免在培养孩子兴趣和特长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五、全职妈妈因为有较多的时间陪孩子,便于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便于通过有意识的榜样示范培养、锻炼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于与孩子通过一起游戏的方式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等。

弊端勿疏忽

一、过高的期望。全职妈妈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有较好的表现,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往往对孩子给予过高的期望。

二、过分的溺爱。全职妈妈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事事都越俎代庖,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缺乏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像温室里的花草,经不住阳光的照晒,禁不住风吹雨打。

三、过早进行知识教育。全职妈妈因为有时间和精力的便利,更容易犯这种错误。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提早进行智力开发。

四、忽视孩子成长中的多种需求。孩子成长中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全职妈妈带孩子能够更好地满足孩子某一部分需求,而孩子的其他需求同样很重要。

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试教育不断被人所诟病,赏识教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的,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其研究。有学者称:赏识教育应当作为现在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那么赏识教育又有何优越性呢?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通过赏识教育我们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们要相信孩子,给予他们和成人一样的尊重,鼓励他们,使其克服一些怯弱和自卑,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减少一些不恰当行为。历史上有很多大有成就的人小的时候显得并不聪明,但是正是父母或教师的鼓励让他们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从而做出了一番事业。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有退学的危险,但是其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不断地鼓励和赞赏,以增强爱因斯坦的自信心。结果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我认为赏识教育重要的在于“识”。认识到或是发现孩子的优点或是兴趣所在,给予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要强迫他们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和他们的兴趣,指导就好,不要过分干预。我们应鼓励他们勇敢地去面对挫折,跌倒了就爬起来,可以培养其坚韧的性格。

但是,赏识教育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个弊端主要在于父母或教师对赏识的度的把握。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对孩子一味地表扬,只看到优点而忽视缺点。不懂得换位思考和把握赏识的尺度,误把错的当成了对的,实则害了孩子。孩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势必会养成骄傲自满的毛病,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

二、赏识教育如何开展

先来重温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当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巴砸其他同学时,就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下。放学后,当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并对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这颗糖奖励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对学生说:“你用泥巴砸人时,我制止你,你立刻就停止了,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然后,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对学生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巴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我也要奖励你。”这时,学生已经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知道我错了,我砸得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学生很感动,磕磕巴巴地跟陶先生说出心里的感受。陶先生笑了。从口袋中掏出第四颗糖对那个学生说:“这颗糖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你是否被先生的教育艺术深深震撼?我想,这四颗糖果无论是奖给谁,谁都将铭记于心。

(一)赏识教育,我们需要“火眼金睛”我们能否像陶先生那样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呢?我想,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以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个学生,挖掘其优点并加以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赏识教育,引导的艺术错与对是相对的。孩子的事情更是如此,即使他们做错了什么,也不要急于纠正,更不要大声呵斥。我们应该稍作思考,看能否以一种缓和的方式解决,给他们以启发,并做适当的引导,这样不但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何时启发,如何引导需要父母和教师认真思考。引导是门艺术,还需父母和教师拓展自己的视野。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60-02

一、概述

什么是教学模式?“模式”的英文是“model”。“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一种有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将“模式”一词最先引入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到:“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二、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一次性的终结性的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之成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存在诸多弊端,高职的英语教学展现出这些弊端,一直找不到准确定位。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由于职业学校教学的特殊性, 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大部分学生对高职学习不感兴趣, 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学习成绩2~3科以上不及格的大有人在,英语单科的不及格率更高。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上课迟到、早退、课上睡觉、看课外书的情况。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 也有部分学生经常泡在网吧聊天或打网络游戏、交友、打牌、逛商场,在学校或家中做作业、复习、预习的人寥寥无几。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首先是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经过高考或者中考的筛选,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同学(包括英语单科偏弱的同学)来到了中职或高职院校。他们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其次是他们缺乏较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今天,学生的成绩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得归咎于他们不懂得如何学习。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是被动地吸收和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能形成英语语言环境,更别提把英语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目前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学的惯性,英语教师注重的是英语学科教学,对学生“灌输”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少与学生互动。

(三)教材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性质、地位、目标、要求看法不一,存在着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导致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校甚至至今还沿用普通高校教材或其缩减本。目前职业学校没有统一而系统的教材,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材的解读都来源于对教师上课的内容东鳞西爪的拼凑。学生甚至不能做到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为他们没有可以依据的蓝本。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问题。职业学校对于教材选择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导致所选的教材要么过于简单,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完全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

(一)把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要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英文。在每天的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段对话表演。这样就在课后给学生创设了英语语言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注重课堂导入,给学生创设情境

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多数学生喜欢,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融入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效率。以旅游英语的学习为例,很多单词都是专业术语,学生就算强行记住也很容易忘记。教师的导入很重要。视频是冲击力最强的导入方式,网上英文的视频很多,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广告、预告片、宣传片之类的视频都可以为教师所用。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内容选择视频加以剪辑,为学生创设情境,就能活跃课堂氛围,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参与

职业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很多人觉得,“社团”这个概念在职业院校中不常见。其实,很多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社团,还有很多跟英语相关的社团。学校应多多鼓励社团活动,并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支持。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些社团举办的活动,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名义参加活动和比赛。以英文歌曲、演讲、笑话、配音甚至是辩论赛等方式进行表演。如果学生能够经常参加这类活动,不仅会增加学习的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英语和主动应用英语的意识。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传统职教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尝试高效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热爱英语,能够用心去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借班上课;语文;教师;利弊;有效方法

借班上课指的是教师来到陌生的环境为陌生的学生讲授知识。借班上课属于一种具有创造性与突破性的工作,它不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体验。借班上课中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需要掌握教学内容,还需要综合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注重细节方面的创新,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突显教师的教学特点。

一、借班上课在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好处

(一)对于教师来说,借班上课的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在陌生环境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一次考验,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并加以改善。

(二)对于学生而言,面对这样一次特殊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好奇和期待带给自己的新鲜感已经可以替代重读教材所带来的厌倦感,可以被认为是一次“履新”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也可以让自己领略到同一个学科里不同老师所带给自己的“别开生面”,获取对教学内容的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

(三)借班上课的出现似乎带着一种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它的优越性突出地显现在可以避免因异地授课所带来的诸多不便,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更有利于发现教师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学生时能否上好课的问题。即使借班上课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但是为了各种教育实际的需要,借班上课仍然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的范围有所缩小。

二、借班上课在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弊端

(一)借班上课是一种为适应教育实际的顺应,但并非能成为我们去值得推广的模式。借班上课存在的特殊性并不能诠释教学活动的本真面目,也不能充分地检验出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更不能通过借班上课来检验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化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对重点进行标记,而不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借班上课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缩短因师生生疏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摸清学生学情,就不容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会影响教师的授课和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也会被动地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气氛之中,难以还原真实的课堂生活。在短暂的几十分钟的新教师与新学生的接触中,需要更迅速地导入课堂,而往往出现由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老师而造成整堂课始终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三、在语文公开课中借班上课的有效方法

(一)重视课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沟通是一门特别的艺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同时,在借班上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进行借班上课的教师都会在开始上课后的几分钟内与学生交流,而且方法有很多,比如唱歌或者猜谜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同时,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整堂课的教学安排,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实现设计好的教学框架中,促进生的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方面的学习基础是学生的学情。因此,在课前的几分钟内,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重点了解学生对即将接触的课文的认识。课前的交流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与知识水平后,介绍自己的教学风格,分析师生间是否会尽快适应。如果有不适应的方面,应该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

(二)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发言。教师在语文公开课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创造抢答的环境,鼓励他们勤动脑,多发言,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由的思考与讨论。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很难的一部分是对学习预习情况的了解。因为在不同的班级中,带班教师强调的知识重点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借班上课的教师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习,而安排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对语文课本的预习程度,以及学生关注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几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从而探究学生的学习经验。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问“同学们读过这篇课文了吗”一般都会有两种答案。第一种答案是“没有”,但是这种情况的频率不是很高。教师可以问学生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那么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文章的内容,展开思考,也可以考虑文章的题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回答,来明确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还没有学会的知识。然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会围绕学生不擅长的知识。第二种答案,大多数学生回答“读过了”。读过课文与读懂课文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教师预设的问题是:“读了几遍呢?”“请读过一遍的同学谈谈: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吗?为什么?”通过这些预设的问题,教师很轻易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是为了避免重复教授学生已知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解学生的学情,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实质是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其关键是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其指向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班上课怎么了解学情”,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弊端;清除;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140-01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外语教学的目标已经定位于对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还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进行彻底的改进。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1.初中英语教学现存弊端分析

在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进程中,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活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在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考试内容和教学目标脱节,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转化的不畅等。

1.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立足学生组织教学,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甚至有的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讲半天,背单词,背语法,不能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生动形象的语言变成了枯燥的记忆,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课堂评价标准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受挫,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能力下降[1]。

1.2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初中教育面临升入高中的压力,使得应试教育的色彩突出,大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对于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听力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造成学生英语听说、会话能力相对薄弱,使初中英语呈现"哑巴英语"状态。我国大多数的家长仍然把分数作为对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成绩又和教师及学校的利益直接相关,这直接导致了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现状。

1.3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人们常说,你给不了别人你没有的东西。一个只有一杯水的教师,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呢?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师师资相对薄弱,许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其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甚至有些教师不能顺应课堂改革的大潮,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开发,只是关注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领会和掌握情况,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课堂气氛不和谐,对于学生太过严厉,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1.4教研工作组织不到位,起不到交流和提高的作用。许多学校英语教研组形同虚设,不能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有些虽然组织了教研活动但是流于形式,英语课堂改革措施和监管不到位,使得课改进行了多年,教学形式仍然停滞不前。 这些问题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的英语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大幅提升。

2.清除英语教学弊端的主要途径

2.1改进教学设施。农村学校需要装备现代教学设施,努力创设良好的校院环境,充实学校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和营造校园课程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校的场地、设施、设备、仪器、器材等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和资金投入。

2.2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2.2.1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知,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比如:课上让学生多说英语,课下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树立信心,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多记多用,端正学习态度。

2.3教师自身方面

2.3.1优化教师队伍,整合教学方法。近两年来招聘了一大批外语优秀毕业生充实外语教学的第一线,这已经大大优化了教师队伍。但就原有的这部分教师来说,教研机构人员要对他们进行教法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解决当前英语教师的现状:一方面要动员各地名校及其他成人教育机构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以便教师更新英语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求严格监管成人教育质量让所有参与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的教师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历,而且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基本技能。英语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新课标》和先进的外语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为此,英语教师可以备课,搞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优质课评选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听说示范技能。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城镇和农村英语教师双向交流。这样农村英语教师可以感受和学习城市英语教师教学成果,来自城镇的英语教师也可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农村中去。

2.3.2教师本人要勤于学习,做教学改革的领头羊。新教材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提高了,教师在教学方面要不断的充电,要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直观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要多看多研究教改方面的信息,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搞好教科研活动,从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篇8

关键词: 中学政治教学 “三个课堂” 教学模式

现行的中学政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在新形势下,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当前中学政治教学存在的弊端

1.重说教轻互动的单向说教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中学政治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造成了教学的单一性和僵化性。教学中,很多老师以“说教”为教学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简单看作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从而导致教师只对教材负责,往往只讲政治道德约束而忽视人格自由,只讲严肃而不讲活泼,只善教书而不善育人。

2.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政治教学内容理论化明显,效果也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这背离了教学的目的。举一反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促进其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才培养的最起码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因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3.重逻辑推论轻理性反思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发展。当前,教师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对“应然”讲授多,对“实然”分析少,对“应然”与“实然”产生差异的“必然”更少涉及。诚然,逻辑推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严谨的学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强化逻辑推论则抹杀了学生的悟性、灵感。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反思精神,对于身心发展处于黄金时期的中学生来讲意义重大。

针对中学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主张通过构建“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来予以解决。

二、中学政治教育“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所谓“三个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就是日常上课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是指日常教学活动之外的课外活动,主要是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教学内容的延伸。第三课堂主要是假期实践活动,既包括必修的教学计划之内教学内容的延伸,又包括教学计划之外具有教育性质的实践活动。当前,中学政治教师对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通常认为是加班补课或是可有可无的“玩”。实际上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早就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因此,形成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1.构建互动式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知识及实际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加强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和渗透,鼓励学生把政治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政治课的课堂上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整合起来。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邀请不同行业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对课程相关章节、条框的内容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挖掘学生的研究潜能。通过以上形式,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教学模式,加强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2.构建“三贴近”第二课堂,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政治课教师要按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结合课堂内容组织讨论会、辩论赛等,进行探讨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课本教授的道理;比如展开唱诵歌曲、朗诵诗歌、讲小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还可进行“角色互换”的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讨论题目,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堂外)对某个章节、条框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形式既可以在较短时间集中全班的意见,使学生的看法得以交流和切磋,又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三贴近”的第二课堂,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篇9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23-01

引言

德育课程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十六七岁,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思想不稳定,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缺少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普遍较差,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而且这些学生会担心自己不能掌握某些必要技能以胜任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而担心自己能不能较好的融入社会。但其实每一个中职学生都是一块璞玉,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优点,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德育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何上好德育课,在德育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积极,提高教学效果,是很多学校和老师经常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1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德育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呆板、单一、陈旧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师主要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极易丢失兴趣,并且与教授内容缺乏共鸣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多个弊端。

(1)被动性。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蓝本,因而受到课本知识框架的限制,教师服从于教材,被动地遵循主流意识形态向学生讲解教材。实质上老师是充当了讲解教材理论知识的工具。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讲解的知识内容,被动地适应教师,完全没有自己个人主观的思考,而是作为没有行动能力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这一切。这种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封闭性。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而教材则是经过社会选择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教学方式封闭,德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理论讲授,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不能摆脱灌输和说教的思维定势。同时教学环境封闭,远离生活实践场景,局限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室。另外,评价考核的方式保守封闭,忽略了德育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特殊性,沿用其他知识性学科的考核手段,局限于书面试卷形式的考试和考查。

(3)程式化。由于缺少对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功能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忽略了德育课程的特殊性,使德育教学成为一种与其他知识性学科类似的程式化教学。少了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触动,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教学内容都缺乏真实有效的功用,成为纯粹的为教学而教学、为课程而课程的常规形式。简单化、空泛化、形式化成了德育课程的典型特征,德育教学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摆设和陪衬。

2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是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教学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在教育实践中,德育课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其课堂学习过程一般为被动接受的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体填鸭式教育。这种灌输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缺乏实际的体验和思考,造成德育与生活实际的分裂,无法较好实现德育的教学目的。为此,必须要对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提倡互动式教学。德育课堂上需要建立一种和谐活跃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互动式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带动教师讲课的热情,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和情感充分沟通,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互动教学有多种实践形式,包括分组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等。采用多样的互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效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地交流和互动。这样的德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人的个性,并在众多个性中形成共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加强实践性教学。德育课程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本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传统教学方法脱离实际,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增强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可以选择学生们乐于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事件、平凡人物的不凡事迹等,鼓励学生就这些人或事进行评价、讨论、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查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直面社会百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3 结束语

(1)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并就改进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有助于促进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2)德育课程教学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一项严肃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谭业胜.交往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2,2.

篇10

1、舞蹈考级使少儿舞蹈教育更加规范化

在舞蹈考级出现之前,少儿舞蹈教育没有规范的教学方式及衡量标准,因此很多地区的舞蹈教学缺乏科学性;但在舞蹈考级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舞蹈考级不仅是对少儿舞蹈水平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认可。因此,为了让学习舞蹈的少儿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舞蹈教师不再随意教授课程,而是以考级为目标、因材施教,实现少儿舞蹈水平循序渐进地发展。因此,舞蹈考级规范了中国的少儿舞蹈教育体系,促成了中国少儿舞蹈以及整个舞蹈发展水平的快速、规范发展。

2、考级为少儿树立了奋斗的目标

如果你问孩子们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数回答是想成为科学家、画家、军事家及舞蹈家等等。可是理想虽然远大,但是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就会愈加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难度,因为理想的实现需要辛勤的付出和坚毅的恒心。因此,许多少儿半途而废也是情理之中。学习舞蹈也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除了对舞蹈的兴趣之外,少儿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获得来自各方的鼓励。但仅有家长及教师的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需要更加有效的鼓励方式。舞蹈考级适时而生,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舞蹈考级体系划分为多个考试级别,符合少儿学习舞蹈的实际情况且易于通过,因此能及时给予少儿极大的精神奖励及支持。成功通过考级的孩子能获得极大的鼓励,信心随之明显增强,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认识到在舞蹈方面能有所作为并不只是天方夜谭,只要坚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3、考级有助于少儿自信心的增强

自信心对于少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居里夫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舞蹈也不例外,少儿要学好舞蹈需要自信心才能事半功倍。而舞蹈考级能极大地增强少儿的自信心,因为它不同于教师及家长的鼓励及赞美,成功通过舞蹈考级是专家对少儿舞蹈水平的认可。少儿在通过舞蹈考级后不仅在学习舞蹈方面自信心明显增强,而且在其他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自信心也得到明显提高。在访谈舞蹈教师的过程中,有位教师告诉我她们班有个9岁的小女孩,她刚来学舞蹈时才7岁,刚开怎么都不肯跳,但是在大家的鼓励下慢慢愿意和小朋友一起跳了,但是在去年成功通过舞蹈考级后,她自信心明显增强,非常活跃,现在已经是舞蹈小组的组长了。

4、舞蹈考级推动了舞蹈发展,普及了舞蹈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兴起了艺术热。伴随着艺术学习的普及,社会艺术考级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起步火爆的过程。舞蹈考级体系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国问世以来大大的加速了舞蹈的普及和发展,舞蹈考级网点遍及全国各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设立了海外考点,舞蹈考级开始蓬勃发展。

首先,舞蹈考级促进了舞蹈教学水平的提高。舞蹈考级出现后,极大地改变各个地区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保证少儿成功过级为目标,舞蹈教学从以前的无规范化教学日趋转变为科学化、合理化教学。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少儿舞蹈学员,整体来看舞蹈教学更加趣味化,符合少儿发展的特点。其次细分的考级制度吸引了更多少儿学习舞蹈现在的少儿舞蹈考级有的分为十多级,尤其是初期的几个考级非常容易通过,因此,许多刚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学习舞蹈的少儿在成功通过舞蹈考级后,对舞蹈更加感兴趣,也变得更加自信,从而坚定了日后继续学习舞蹈的决心。而其他未学习舞蹈的少儿及其家长,在这些少儿的影响下也会更多的参加舞蹈学习,因此促成了少儿舞蹈以及整个中国舞蹈界的蓬勃发展。

二、舞蹈考级对少儿舞蹈发展之弊

伴随着少儿舞蹈的迅猛发展以及舞蹈考级的出现,各种弊端也随之而来。

1、舞蹈考级容易助长家长互相攀比的心理

“××家的孩子文化课成绩好,而且舞蹈过了国家四级,钢琴也……”,这样的话总让听者马上联想到聪明的头脑和光明的前途,而且总让人自惭形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赶超其他学生,家长们肆意给孩子们安排舞蹈、美术、音乐等等各种课外课程,并以孩子们成功通过各种考级为荣。应家长们的这种心理,各种培训班纷纷“揭竿而起”,助长了这种不良现象。每年,家长们都在孩子的培训方面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无论炎热的暑假还是严寒的寒假,家长们都一如既往接送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班。虽然这里面倾注了家长对孩子们的爱心,但仍然不能掩盖家长们互相攀比的心理。

2、舞蹈考级容易助长过强的功利意识

这里的功利意识不仅是指家长,也指舞蹈教师的功利意识。就家长而言,家长为孩子们选择各种培训班时,通常是以为孩子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或为孩子增添一门生存技能为目的的,因此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且在很多学校的升级考试中都将有突出技能的学生作为特长生给予特别优惠或加分,这也是导致家长们为孩子过早选择培训班的重要原因,因为成功通过某些考级无疑会增加孩子成功升学或高考的砝码。另外就少儿舞蹈教师而言,他们教学的最大目标就是让所有少儿学员成功通过各种舞蹈考级,这不仅是对他们教学水平的认可,也是今后获得更多少儿舞蹈学员的必要条件。因此,有些舞蹈教师一味追求过关率,而忽视了舞蹈的其它重要特质,造成教学中的纯功利主义,不利于少儿在舞蹈方面的后期发展。

3、忽略了少儿的自然发展,给少儿带来压力

“拔苗助长”这个我们从小就耳闻目染的道理在先进的社会却往往被忽视。家长过早为孩子们选择各种职业取向忽视了少儿的自然发展,起到了拔苗助长的作用。就少儿舞蹈而言,很多家长为孩子们选择舞蹈培训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一技之长,成为特长生,使他们在以后的竞争中更容易获胜。但孩子们对此却并不适应,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无法自己选择发展方向,只能听命于父母,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厌烦感,导致半途而废,即使以后成为了自己的职业,也会因为兴趣截然而表现平平。另外看看现在的少儿,每天除了大量的学校课程外,还要在周末在各个培训班之间奔波,甚至有些学生平时晚上也要加班加点地参加培训,没有了周末和假期的他们担负着过重的压力。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压力不利于少儿的发展。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我想家长们应该敲响警钟,还给孩子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