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实践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实践方式

篇1

关键词:体育 技能 意志

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同文化学科一样,往往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宜的教学方式才会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培养起一种“乐”的兴趣,“爱”的感情,“拼”的意志和精神;才会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得到有效增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下面就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通过示范活动,引导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在以学促练中培养体育技能

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初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教师的动作示范则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迅速提升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技能的效仿定型。

教师示范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并使之“内化”,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行为。因此,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确定准确教学步骤,示范过程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通过示范让学生在模仿、认知、创新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中享受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如: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老师可以也必须先进行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的熏陶和能力的升华。但是,教师的示范技术一定要过硬,示范动作一定要准确,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一般说来,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优美、大方,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态势,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和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通过训练活动,锻炼意志,让学生在以累为荣中培养体育精神

体育教学固有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这就是所谓的体育精神或拼搏精神。因此,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的中长跑训练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名队员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考验,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娇”态严重,“骄”气突出。训练中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训练态度消极,有的甚至假装身体不舒服而逃避训练。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变换跑的方式,改变跑的环境的方法。如:重复跑、定时跑、定距跑、变速跑等;练习不一定都在田径场地上进行,让他们产生“新鲜”和“有趣”的感觉,但时间一久,学生又出现了厌烦情绪。我认为这是他们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对此,我理解并引导他们。在训练中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潜力,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好成绩,体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实践证明,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具有的,是在平时的刻苦磨练逐步形成的。

三、通过游戏活动,舒展疲惫,让学生在以苦为乐中培养体育感情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有压力,在紧张的气氛下容易使学生思考的灵活性、应变的机动性降低,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和倦怠意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为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要丰富、灵活,在不断变化的方式方法中激扬情绪,舒展疲惫,寓教于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确立把获得运动的快乐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真正为学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到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既要依据大纲、教材和教学的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行动活泼,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譬如:在训练开始的准备活动中一般是慢跑,行进操,反复使用这些形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性的奔跑,如蛇形跑、“拉网捕鱼”、螺旋跑或者“跳绳接力”“触人”等方法,这样,既能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度,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到位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强化动作技能,形成动力定型。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采取“一人运二球”“活动篮筐”等形式将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灵活了教学方法,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更利于掌握动作技能。游戏法用于整理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使人体尽快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一些小负荷的游戏活动,在大脑所引起的兴奋可以加深对运动中枢的抑制,促进其恢复。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机体的生理、心理上的压力迅速得到释放。

游戏法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但切记不要因为游戏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本质。

篇2

一、在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反思中找到研究的课题

我们有一个课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整合培养的策略研究”。研究这个课题是因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及对身边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存在着口语训练随意性过大或者没有、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脱节或者两者不能很好地有机整合的问题。我就想可不可以把这一问题或现象搜集、归纳,寻求其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于是,跟同仁研讨后决定申请这样一个课题。

这一课题有三个研究目标:①分析、梳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相关的理论综述;②研究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③提升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整合培养的具体策略。因为我们认识到,简单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行动的错误或缺失一定是理论指导不足造成的。两个不同的教学行为的整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辨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终,我们需要在研究中获得一整套提升学生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行动策略。

基于这样的对教学行为中遇到的困惑的关注,我们找到了研究的课题。而这样的课题往往反过来又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步和认识的提高。

二、实践出真知: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真知

有了课题,怎么去研究?除了读书,我们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才能真实地了解这样做那样做的设计究竟有多少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要做怎样的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又有多少是合理有效的。仍以上面的课题为例,我们是这样来进行行动研究的:

1.分学段进行三条纵向研究

不同学段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具备严格的要求,不同学段的教材和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侧重点,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系列训练。因此我们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研究,以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每个学段确定一个研究重点,低年级以“发展兴趣”为主,中年级以“积累素材”为主,高年级以“训练思维”为主,在学段研究明确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和积累适合两者能力整合研究的课内课外资源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进行不同学段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整合课的研究实验,创新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堂教学模式。三个学段为三个子课题组,这样一分,课题组成员的分配也显得更加系统合理,课题组活动更加有序、有特色、有活力。

2.按内容进行三条纵向研究

(1)课题研究与阅读积累融合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非常重视口语交际、习作与课内外阅读积累的互相融合。大量的阅读积累也为我们提升口语交际与习作能力整合策略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感受,习得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并进

我们的课题研究与语文阅读教学是双线并进的。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养成多听、多读、多说、多思、多写的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拓展口语交际、书面习作的思路。

课例方法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手段。我们的研讨课整合语文教材,整合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环节,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同时,根据年级和文本特点创设了三种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先交际后习作”方法,中年级的“交际、习作并进”法、高年级的“先习作后交际”方法。

(3)课题研究与生活实践接轨

我们的宗旨是将课题研究植根于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时才能有真情实感,激发积极参与生活实践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在实践中反思:我们收获了什么

“做中研,研中做”说的是教科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模式。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和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坚持很不容易,但坚持下来,就距离我们的教育理想近一步,只要坚定信念,我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会有前行的决心和动力。

收获一:勇于实践,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主阵地。“用教材教”不是一句空谈,是可以落实在行动上的,是课题研究给了我们改革的勇气。老师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备课、研课、反思的过程中,勇于实践,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

我们的课题研讨课中,教师大胆突破现有教材的限制,自主发掘教学资源,利用绘图本《奇奇的脚趾会说话》,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开展听、读、写、讨论等活动,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

收获二:开拓思路,创新语文活动样式。

生活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色彩比较单调,这就要求我们去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打开观察生活的大门。在学校里,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大量口语交际与习作素材。为此,我们努力实践“开放、有活力的语文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丰富习作与口语交际内容。

我们在研究中设计了一个创新的语文活动“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比赛设计了“团队介绍、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展示、现场答题”三个环节。其中,“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展示”现场抽签,十分钟后进行口语表达。这样的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提供的口语与写作的实践机会,也告诉我们的老师:原来语文科还可以这样教。

收获三:特色引领,探索教研方式。

篇3

[关键词] 关键事件;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判断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知识的层次和范围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观念的自我更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教师专业意识的建构和提高则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教师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是教育研究里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并常常改变教育的效果。[1] 教师必须走出他们日常看待教学事件的常规途径,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运用与常规教法不同的新途径——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重新审视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从而在履行教师职责的整个过程中,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一、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教学中的关键事件(critical incidents in teaching)最早是由英国教师教育专家D·特里普(D.Tripp)在《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发展教师专业的判断力》一书中提出来的。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的,而是把事件看成是在更宽广的一般社会情景范畴里的例子,通过分析、判断、研究这些看似普通的、一般的、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意义,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当许多教师刚开始学习如何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时,他们很难决定记录什么事件用于进一步分析。因为很多事件乍看起来只是“个别的”,甚至是“普通的”,发生时完全未引起教师注意。但通过记录下来,经过后续的观察、质疑和分析,这些事件被创造成了关键事件。绝大多数关键事件主要是对普通的事件的直白叙述,这些事件发生在常规的专业实践——课堂教学中。它们的关键之处在于这些事件具有潜在的普遍意义。比如:

事件1:允许

玛丽举起右手。老师很快就看到了,问她有什么事。玛丽问她是否能削铅笔。[2] 25

以上是教师对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普通事情的描述。表面上它似乎只是告诉我们“玛丽遵守课堂规则”的一般意义。但若把它看成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忽略的话,就无法看到隐含在其中的关于学校教育方式的普遍意义。因此,把描述的事件记录下来是第一步,其次,要把它变成关键事件,则要说明该事件的所指含义。比如,玛丽举手询问她是否能削铅笔,这意味着在那个班级上她不允许自己决定这个问题,反过来又暗示了课堂的权力结构:权威观念使她在某些方面依赖教师而不是自己的判断力。当然,玛丽的课堂是由学校体制情景化的。在每一个层面中,原始事件(玛丽举手)的意义会变得更普通:学校教育学生接受和服从权威,限制学生自主性而不是鼓励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现以图1来展示创造该关键事件的方法:

在所发生的情景中,该事件本身对师生任何一方似乎都不是“关键的”,相反,它只是一种常规。如果我们知道事件的性质,就能明白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同样,如果我们知道事件在具体情景中意味着什么,就能发现更普遍的意义。因此,要把事件变成“关键”,就必须凸显更普遍的意义,质疑事情通常运作的方式,并在更宽广的社会情景范畴中表明某种重要的东西。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并能指导实践的东西。所谓“关键”在于不同的意义,即它们象征着隐含的趋势、动机、知识、技能、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使教师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解释性的和关键性的问题能使教师形成一个态度:“我认为学生对他们在学校的行为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使教师认识到让学生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削铅笔,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在许多微不足道的事件中,所发生的一切是一个潜在的关键事件:我们只要进行某种判断和分析就能创造出来。在创造关键事件时,一方面人们可选择实践上的行动,另一方面可选择话语上的释义,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保存、建立描述和分析事件的原始档案。然后,把这些事件作为进一步行动的计划以及评价和解释行动的方法。图2表明创造教学关键事件的行动步骤周期和这个阶段中的不同需要。

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有个循环周期:首先,必须观察和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现象和情景,它们是潜在的关键事件,能描述发生了什么,是阐释需要即能被解释“怎么样”和“为什么”的前提条件,可称为事件的产生,把这些事件的描述记录下来,建立关键事件档案,这是初次创造;然后,按计划进行有理据的、批判性的分析,分析事件的语言、行动、性质、效果、影响等,满足履行反应的需要;再次,观察反应的效果,即检验、判断、证明和评论自己或别的教师所做的事情正确与否,寻找更普遍的意义,这是关键事件的再次创造,目的是不断地反思教学,让教师个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和根据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应用关键事件来发展专业判断力。

二、搭建专业判断力的分析平台

要在许多真实的事件中判断哪些是具有潜在普遍意义的关键事件,就需要专业判断力。教师专业判断力是一种“专业猜测”,与实践、诊断和反思有关,而不单单是获得事实和规定的“正确答案”。这包含了为经验和行动而做的实践判断,为分析和理解而做的诊断判断,以及为批判和挑战而做的反思判断。“分析”实际上由几种不同的类型构成,如表1所示。

教师可以根据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就这个事件提出的问题,把分析分成实践的、诊断的、反思的和关键的四种不同的专业判断类型,但在每一种分析上都要强调所涉及的人物的重要性。

判断为分析类型建立了纵坐标,比如,“诊断分析”指描述的、一般的、效率的、语义的和解释的几种分析的协调运用。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每个事件中获取所有的信息。哪些信息比另一些更能反映普遍的意义取决于事件以及分析目的。对教师来说,所发生的事情的含义和意义比它在什么时候发生要重要。

D·特里普列举的以下事件与“玛丽举手事件”一样,在它所发生的情景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是“关键的”,相反,它只是一种常规。但经过了不同类型的判断和分析,就变成了“关键”事件,因为它显示出更普遍的意义,并在更宽广的情景中表明某种重要的东西:成年人应如何以身作则教育青少年。

事件2:举止

我们一直在学习举止。我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举止,首先是进来要先敲门。为了鼓励学生,我设了一个每日“好举止奖”。

开始实施奖励的那天午饭后,第一个来访者是校长。他没敲门就走进了我们教室,打断我的话要马上核实一些事(无关紧要的),克利斯大声嚷:“他不能获奖。他没敲门,也没等你说完话就打断”。确实如此,孩子们认为他们指出某人的错误很了不起,但校长似乎并不欣赏我做的一切。

校长笨拙地走出教室,留下我向学生解释道,或许我们应该在好举止行为上增加一条,即我们要等来访者离开课室后才能评论他们的举止。[2] 37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件,虽然它引起了教师和校长两个人的尴尬。学生的举止经常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注点,但当学校建立某个规则要求他人遵循时,这个规则却常常因为某些特权而被打破。在现实中,“好举止”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行为是相同的。在举止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好的或不良的举止,而是取决于人物和情景。学校的实际情况是:校长可以不用敲门走进任何地方,随时打断别人的话;教师则可以到大多数地方不用敲门(校长办公室除外),通常不会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而学生到任何地方都要敲门,并要等到被提问才能说话。这个关键事件表明,只有某些人在某些场合上会被课堂规则或学校纪律约束,这是角色、权力和地位造成的。分析这个事件时,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关键性在于教育的社会性。因此,教师可以从这种事件的特殊性进行反思性的分析,思考成年人以身作则教育青少年的更普遍的社会意义。

以下引用特里普的另一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事件3:倒剩饭

值班的时候,我常常留意到一个女孩不断地把她的食物倒进垃圾桶。这个女孩留意周围是否有人在看着她,若没人的话,就快速把午饭倒进垃圾桶。头几次,这个事件没得到重视,但它一直重复就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个女孩的行为很明显是“偷偷摸摸的”。关键问题是怎样纠正整个情形而不是仅仅让她想出更偷偷摸摸的办法去倒午饭。[2] 51

对中国教师而言,学生倒粮食是一定会受到严厉批评的,一堂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和爱护粮食的说教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这是“作为个人的孩子与作为学生的孩子的对立”。虽然学校规定学生不能浪费粮食,即使午饭比学生需要的还多,也要把所有的都吃掉,既不能交换也不能倒掉,这才是不浪费粮食。从女孩“偷偷摸摸”的行为可以看出,虽然她知道不应该倒饭,但还是违反了学校规则。

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做诊断性的分析,了解“什么使它发生?它怎么发生的?这事意味什么?”孩子们做“偷偷摸摸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在的本质是“偷偷摸摸的”;其实,孩子们本质上对他们所做的事是诚实的、开放的,直到他们发现自己不得不对成人隐瞒一些事情。或许,孩子们有充分的理由打破这一规则,他们有各种理由不吃他们领到的午饭:他们不喜欢吃,但不敢说,或者他们说这话时没人理睬;他们的午饭比不上别人的;他们那时并不饿;他们的午饭太多了;等等。然而,假如他们违反规则被抓到就会被处罚,因此他们被迫掩盖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认为孩子们是内在“偷偷摸摸的”,就不会探究女孩的行为的真正原因,就会在无形中强化学生怕被处罚而学会欺骗的动机。因此,D·特里普建议:不告诉孩子她已被观察到违反学校规则;不在其他教师和同学面前使她难堪;给孩子提供机会来自己做决定,而不仅仅听别人的话;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把学校的规则内化为她自己的行为;不要把它看成是个纪律问题,可能涉及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问题。[2] 53

这个事例描述了一个小学生的行为,但却表明教师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窘境:应该忽视违反规则的行为还是维护和执行规则?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实践的、理论的和道德的判断力。教师所做的应该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对现象原因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现象本身的呈现,这样才能走出常规的教育方法,思考以生为本的施教方法。

三、挑战常规的教学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创造教学关键事件不是单纯地收集整理资料,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行为情景中不断地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反思、探索和挑战常规教法的实践过程。

教师本人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是其教学观念的重要来源。而从关键事件中获得的知识根植于课堂情境、教师行为和教师价值观之中。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从一开始任教就应该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自己的专业意识和理解,他们应该不断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新信息,检验自己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意识并积极构建新的观念。[3] 教师能否在常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发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挑战常规的做法和教法,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学习和提高、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特里普提出了发展教师专业判断力这一途径。这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模式——教师的专业发展凭借“实践性知识”来保障。这种“实践性知识”有3个主要特点: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的;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它建立在对教师自身实践的反思基础上,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观指导下的案例解读。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并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3] 创造关键事件就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是一种教学行动研究,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能够为教师在教学领域的自主拓展提供专业性的方法和工具,可以不断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创造教学关键事件能使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作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让中小学教师的提高和发展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岗位。教师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主动观察、记录、收集潜在的关键事件素材,使之成为专业研究案卷的充分依据,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经验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审视和分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用于专业反思和支撑不断发展的教师行动研究。分析、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有助于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理论、行动和思想联结得更紧密,提高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师专业化能力,保持对专业的积极进取态度和对专业发展的高度敏感性,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这就是创造关键事件的意义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瞿葆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66.

篇4

法学是一门专门培养法学专业实用人才的学科,实践性较强。因而对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法学这一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些地方电大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在我国多年的法学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法学理论的教学。最近几年里,一高校开始由理论教学逐渐转向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依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有些条件的限制,所以电大仍偏向于理论教学。

(二)实践教学应用仅限于少部分课程,有些地方电大仅限于毕业实践环节

电大的大部分课程都延续了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只是在刑法学、民法学等少数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立实践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应用相对较少,就算是毕业实践环节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校外实践基地的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差距

电大主要采取两种形式来进行法学实践教学,一种是校内模拟实践,另一种是校外实践基地。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所收获的效果还是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三、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相关说明

(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真实度很大,主要运用于专科的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和本科的证据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合同法学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而这一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二元”教学的模式,“二元”教学模式指的是以一个标准为基点,即学生是否能够经常参加面授学习,并以学生个人特点作为参考,将学生分为两组,针对这两组进行两种不同程度的教学,一种是以面授为主,另一种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第一,采用模拟法庭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给个案件的选取是在不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刑法学》(2)中,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是在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下展开的。我校还建立模拟法庭以满足开放教育的需要,对此还配备了相关的服装和设施,从而使得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没有受到时间的限制,能够随时进行。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方便与实际情况接轨,还在鞍山铁西法院、海城法院建立了实践基地。第二,其他组模式方案。其他组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采取网络虚拟模拟法庭、网络案例分析、网络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

(二)综合实践环节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有四中形式,分别为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法学专题辩论、观摩法院庭审。第一,法学专题辩论。教师将选取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有关法学标题的热点争议,并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展开专题辩论。第二,法律咨询。可以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当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有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水平。第三,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案例所选取的案例应该在当时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由报名参加,但最终的名单由任课老师来决定,其他的同学必须旁听。

四、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措施探讨

(一)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法学专业

实践教学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其自己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从业岗位所必备的操作技能。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所提高。

3.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要想得到有效提高,与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从法学这一门学科来看,自身的实践性就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融入现实社会,并进行法律实践,从而对于司法实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样也就能够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法律运用能力,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

(三)加强实践基地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

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都是进行法学教学活动所必要的法学专业实践基地。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要注意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适当的增加资金的投入,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增添必要的设备;二是所制定的实施计划要符合实践教学得内容;三是参加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要稳定;四是将实践教学活动逐渐向收集、整理、运用典型案件的机制发展。而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需要注意五点,一是实践基地不能一成不变,要适当的进行巩固和拓宽;二是与实践基地鉴定教学协议,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同时还实现“双赢”;三是电大应该经常派校内实践老师深入校外实践基地并与基地加强沟通,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在实践基地的帮助下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更好融入到司法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在实践基地里,碰到典型的案件应该及时收集,对此还应该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五、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法学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与学模式的改革。在教与学模式改革中,实践教学作为开放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作为开放教育专业之一的法学,是培养法学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探索法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一些地方电大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我国的法学教学,多年来,重视法学理论的教学。虽然近几年来,一些院校开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电大也不例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

(二)实践教学应用仅限于少部分课程,有些地方电大仅限于毕业实践环节

一些地方电大实践教学仅限于少部分课程,如刑法学、民法学,更多的地方电大仍然沿袭了传统法学教育的模式,将实践环节的目的确定为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手段。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少,即使是毕业实践环节,也不能真正落实。

(三)校外实践基地的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电大法学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内模拟实践,如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法律咨询等。一种是到校外实践基地(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参加法律实践。从当前实际运行情况看,其效果与实践教学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

利用网络开展实践教学,是远程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在实践中,大多电大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究其原因,一是有些电大网络不够畅;二是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或缺乏利用网络的能力;三是有些学生不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因而,很多电大没有利用网络虚拟社会进行实践教学,或者利用了,但参加者有限,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说明

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包括两方面,即课程实践性教学和综合实践环节教学。

(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本模式主要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专科的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学、婚姻家庭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本科的合同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证据法学、法律文书等。本模式采用“二元”教学模式,所谓“二元”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是否能经常参加面授学习为基点,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两种程度的教学:面授为主教学与网络教学为主。

1.采用模拟法庭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件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如在《刑法学》(2)中,采取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材料,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为了适应开放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在校内建立了模拟法庭,配备了必要的服装和设施,能够随时进行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同时,在鞍山铁西法院、海城法院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同学们深入实际提供方便。

2.其他组模式方案

其他组主要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采取网络案例分析、网络虚拟模拟法庭、网络小组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

(二)综合实践环节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环节可采取法学专题辩论、法律咨询、观摩法院庭审、模拟法庭等形式。

1.法学专题辩论

教师选取社会热点、争议的法学辩题,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展专题辩论。

2.法律咨询

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既回报社会,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专业水平。

3.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案例要选择与当时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参加者由学员自由报名,任课教师决定。其他同学必须旁听模拟法庭庭审。

三、完善和落实开放教学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业岗位必需的操作技能;二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离不开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实践,融入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增加知识含量。

(三)加强实践基地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质量

法学专业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它是法学教学的必要场所。在校内实践基地方面,一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二是制定符合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三是建立稳定的参加实践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四是逐步形成收集、整理、运用典型案件的机制。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一是巩固和开拓实践基地;二是与实践基地签定能够调动双方积极性,实现“双赢”的协议;三是电大与实践基地加强沟通,校内实践教师经常深入校外实践基地,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在实践基地的帮助下,处理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融入司法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及时收集实践基地的典型案件,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案件进行研讨分析;五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司法工作人员担任电大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四)完善网络建设,保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正常进行

处理功能,以保障网上法律实践活动正常进行。一是保证网络的畅通,满足网上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建立各种QQ群,保证信息的下达;三是建立网上教学实践管理员制度,管理员由精通网络知识,又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的人员担任;四是需要有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必须建立针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体系。加强法学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开放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缅.法学教育的重新定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

[2]吴斌.法学教育改革之路径[J].教育评论,2006.4

[3]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4]李力:《现代远程教育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版.

篇6

一、实施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价值

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我们以往的传统课堂中,多是注重分数,以教师的讲解为课堂的核心,没有注意到语文学科同生活的联系,这样的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都把语文学习当作了一种苦差事,没有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违背了我们教学的初衷。实施小学语文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首先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带动学生参与进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实施开放式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学习不再只是单纯枯燥的行为,而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课堂真正的生动起来;再次,开放式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充分尊重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教育规律,是值得我们探索尝试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二、实施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措施

1.教师适应角色转变 实施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首先要对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做出转变,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宰的课堂,真正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师要转变观念,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开放式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对课堂绝对的控制者,教师更多地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把自己放在跟学生平等的地位,心平气和地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开放式课堂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作用,而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强化了。教师在开放式课堂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存在,而是更加强化了责任。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对于整个课堂节奏的推进都起着引导推动的作用。小学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各方面还不成熟,教师要对课堂做一个整体的统筹规划,不能让课堂呈现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要的。开放式课堂并不是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主宰,而是要与学生加强沟通互动交流,师生共同努力,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担任“小老师”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勇敢地走上讲台,担任“小老师”,老师可以坐在学生的位置充当学生,真正地跟学生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小老师”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同时也可以鼓励台下其他的同学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课堂变得真正生动起来。

2.课本发挥教学价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可以掌握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教材也是我们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手段。小学教材多是出自文学大家之手,是既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又遵循了语文学科教学规律的成果。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充分地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真正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虽然教学也是以教材为蓝本,但是多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知识的讲解,并没有真正地去挖掘它的内在底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教材资源的浪费。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要帮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内化吸收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于小学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这一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教学;实践

开放性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途径,也是现代小数教学思想中的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还能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发展。

一、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的实践要求

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其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实践,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小学生主动学习并能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方法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知识学习并得到发展。

研究表明: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小学生数学生活经验,尤其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和生产中的数学的有关内容,通过向学生描绘数学的美好前景和当前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具有积极关心社会、密切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的开放性头脑。所以开放式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巨大作用。

二、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的实践指导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4.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一是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如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二是改进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5.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数学开放性型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的实践建议

面对新课程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借助开放性教学思想,建议组织良好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机制进行数学开放性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在数学教师的主导下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学习数学的情感系统的参与和影响下,不断地对数学新知识进行认知操作,结果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学习数学的情感系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从而达到完成数学学习目标的要求。因此,学生有了适当的学习准备后,当数学信息刺激大脑时,大脑就通过学习情境与数学信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进入了学习的内化阶段(定向、联想、同化或顺应等几个心理过程)。

2.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策略。数学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所作的系统决策和设计,它包括数学学习情境的选择策略,数学内容呈现的策略,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等。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分析可知,数学教师的作用在于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阶段顺利地进行,掌握必要的数学习学习策略,达到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3.注意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一系列数学认知活动过程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同时,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意数学知识间的比较和转化过程。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或阶段,几乎都要使用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抽象概括,感性认识也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如果教师能恰当的运用比较,把新知识转化或化归,则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识。

5.注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意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在元认知系统的监控和调节下进行的,同时,学生的自我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也需要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调节,因此,教师教学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维持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采用正确的认知策略和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篇8

关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研究表明,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综合素质,并可以提高本科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开放式实验教学也引起了国内教育者的重视[2-3],众多高校都进行了尝试,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开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等不同层次的开放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却忽视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同步改革。实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以实验室硬件为依托的条件系统,又包括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过程系统及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其中,条件系统是基础,过程系统是主体,管理系统是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完全建立在各个子系统工作质量的基础之上。所以,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进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整合实验室资源。由于学科的差异较大,迄今对开放式实验教学仍无确切的结论和确定的模式。积极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对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尝试,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对部分化学实验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在08、09级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相关班级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针对目前所开设的部分实验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工业碱的分析、水硬度的测定、乙酸乙酯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合成等实验,进行了教学实践。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树立了师生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教育学理论中的“读书指导法和发现法”,提出以设计实验性为核心的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和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以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法为以设计性、综合性为核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内容设计,真正的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工程设计大赛、“挑战杯”、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2)促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实验教学模式的同步改革。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是以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动力,以大幅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验室的管理机制改革为保证,在实验室管理运作模式、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开发、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多方面协调一致地进行全方位改革。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必须整合和更新,编写新的教材;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也要同步变化,即人员进行优化组合,既要保障实验仪器设备配套、完好,同时要对实验耗材进行科学控制,保证实验经费的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实现整个实验室的高效运作。这一举措,提高了学校实验管理的水平。

(3)推动了研究式实验的开展。研究式实验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技训练相结合的、融多样化教学形式为一体的教学环节。研究式实验教学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多以开放实验或进入科研实验室结合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优秀生参与到科研中,在老师指导下自选研究小课题,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研究内容,在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的同时,了解了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受到了良好科技氛围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开放式实验教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式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广泛的化学知识,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这对低年级的同学是一种挑战。二是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很难开展,原因是实验仪器与常规实验设施不配套,维护需要较大精力和一定的投资。三是缺少配套实验教材,增加了教师指导的难度。四是实验室工作量加大之后,实验教师工作量的合理计酬问题等。

总之,对化学实验实施开放式教学改革后,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为我校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摸索出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参考文献]

[1]J.R.V. Flora1, A.T. Cooper, Incorporating Inquiry-Based Laboratory Experiment in Undergraduat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2005:131:19-25,

[2]谢川,罗崇建,黄焕利,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全面开放实验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4,79: 107-108

篇9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感受从事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策略、技能与方法,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苏霍母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要使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必须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一节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美猴王献鲜桃》的故事,并结合故事出示课件。“一天王母娘娘过生日,孙悟空从花果山摘了许多鲜桃,给她祝寿。”

出示: 一盘桃子表示1 个2 写作:2

两盘桃子表示2 个2 2+2

三盘桃子表示3 个2 2+2+2

四盘桃子表示4 个2 2+2+2+2

盘数越多,加法算式就越长,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让学生们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二、重视体验,实践探究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加强学生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自己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的创造行为。孩子们的指尖闪烁着智慧,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猜测、推理、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生物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内有特定区域同人身体的有关部位相联系,其中与人的双手有联系的特定区域占人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开发学生双手的功能,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以促进大脑潜能的开发。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①对折成扇形,转化成三角形。②剪成4份拼成平行四边形,都不太象。教师建议从两种方法中选一种继续研究。让学生发现将一个圆平均分8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教师课件出示:把圆平均分32 份,64 份,通过观察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完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折成三角形的也是折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是一段弧,高是半径。小结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求出一个三角形,再乘份数得出圆的面积。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成长方形。都是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学生是真的在探究在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试着推导出圆面积公式,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现象的发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清晰的表象。通过这样的渗透能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三、发现过程,深入探究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地其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地荡然无存,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讲“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的推导上,出示例题: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 段,每段长多少米?这是一道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的题目。(电脑显示)先借助直观图使学生理解,把6/7米平均分成2段,用除法计算列式:6/7÷2 结果是多少?学生答3/7米,让学生讨论这个3/7米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可能回答:一是看图得来的。二是把6 个1/7米平均分成2份,得3(6÷2)个1/7米。联系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6/7米平均分成2 段,也就是求6/7米的1/2,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长6/7×1/2=3/7米。

先不说哪种方法更好,再出示两道题“把一张大饼的89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块?”同时借助直观图演示,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再出示“把3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借助直观图演示。让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总结出一条法则,能够解决分数除以整数的题。因为前三道题都是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的题目,学生有可能说出“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做分子,分母不变。”这时老师再出示第四题“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4 段,每段长多少米?”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得不到整数商怎么办?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生体会到不可能所有的题都画图来计算结果。而且遇到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的题目第二种方法也不具有普遍性,那么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性。再观察第三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发现除以一个整数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参与意识,加强过程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发散思维,拓展探究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条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数学问题,所求的答案虽然与他人相同,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尽相同。想法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表现。运用多媒体设计课堂练习,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计算下图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我在Authorware里运用交互图标设计了7 种方法,每种方法对应一个按钮,学生想出一种方法我就按相应的钮,显示分割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篇10

在高校钢琴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成效和提高学生演奏钢琴的素质。当前,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钢琴教学的发展进程,使钢琴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相关部门人员对高校钢琴教学方式的拓展思考很有必要性,可以为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供思想理论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可知,采用弹唱结合、铃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而开展高校钢琴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成效和学生演奏钢琴的能力。

1 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教育而言,钢琴是艺术学院学生重要的学习科目,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纵观高校钢琴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化问题较为突出,它降低教学效果,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钢琴艺术。首先,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以讲授法为主,重视传递钢琴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钢琴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未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而开展教学活动,未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个体发展有不良影响。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影响下,不仅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利于钢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1]再次,钢琴教学中,学校针对该专业学科的教学体系相对不够完善,未能积极制定科学的规划,为高校钢琴教学实施造成阻碍。例如,教材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降低钢琴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其岗位历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术能力水平有限,对钢琴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造成阻碍。基于此,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钢琴鉴赏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学生的演奏水平。

2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及其必要性

2.1 关于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

在高校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施以有效的钢琴教学方式。现阶段,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问题,直接降低教学质量和阻碍该学科教育发展的进程。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从钢琴教学方式问题着手,在结合拓展钢琴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其他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

首先,在拓展高校钢琴教学的方式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艺术思维。钢琴演奏中,其音符、乐曲、旋律可以彰显钢琴艺术的生命力、活力。因而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学习钢琴增添乐趣。其次,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钢琴艺术中有更深的造诣。再次,在钢琴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内容,又要使其感受到人文情怀,鼓励学生利用情感演绎钢琴的艺术。最后,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2.2 思考高校拓展钢琴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对高校钢琴教学而言,由于其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相关人员应注重深入思考拓展钢琴教学方式的问题。首先,拓展教学方式能够弥补传统钢琴教学的不足,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次,拓展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钢琴兴趣,能够从综合角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最后,教师拓展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可以掌握更多钢琴技巧,在演奏钢琴的路上有更深的造诣。由此可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思考拓展教学方式具有必要性。[2]

3 高校拓展钢琴教学方式的实践

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积极创新钢琴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能力,同时对钢琴艺术的传承发挥着推动性的作用。弹唱结合法、铃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应用于钢琴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成效。

3.1 弹唱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弹唱结合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传授乐理知识,鼓励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从某种程度上讲,该教学方式相对不合理。因此,高校钢琴教师有必要采取弹唱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边弹边唱”,充分调动学生口、手、眼睛、头脑等器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弹奏与试唱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钢琴教学的乐趣,更好地把握钢琴的节奏,实现速度与音准的完美结合。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许多高校在钢琴教学的活动中,引入该教学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3]

3.2 基于铃木教学法的钢琴教学方式

目前,国外钢琴教学中,对铃木教学法的应用较多,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开展钢琴教学活动。基于此,钢琴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目的,对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钢琴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铃木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钢琴教师有必要适时引入该教学方式,有助于改善钢琴教学的现状,同时对增强钢琴的教学效果和培养钢琴人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4]

3.3 基于奥尔夫教学法的钢琴教学方式

在奥尔夫教学法的钢琴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钢琴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讲授乐理知识内容,使学生钢琴技能水平得不到提升。奥尔夫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其理念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施以该教学方式,可以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把握钢琴演奏中的节奏,有利于构建个性化和声体系。为增强钢琴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钢琴的艺术魅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和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