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19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经济体系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是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有效优化,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现有资源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绿色生产模式。本文主要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近几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处理,其可以将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结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性,将生态与经济有效的结合,以此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系统的多效利用,对农业废物的产生实现尽可能降低污染。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循环型农业可以在不同的农业产业之间形成生态保护系统,完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等特点。循环型农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从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入手。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效果。同时,循环农业应该注重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众所周知,能量是农业生产的动力,科学的调整农业系统结构是保障循环农业发挥自身作用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应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水资源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生态工程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水污染问题,这也是实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农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至关重要,其不仅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城乡经济结构等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以此来实现我国农业结构的全面性。
2 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其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受到广泛的关注,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
我们对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导致很多农民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对其缺乏正确的理解,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农业生产中只重视经济利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不利于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以此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某些条款并没有明确的对个别行为进行表述,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也就无法在农业发展中贯彻落实,难以有效的对农业发展中的负面行为进行真正有效的治理,不能满足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农村中没有对这一系列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运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无法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村的实际状况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农民是实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但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农业市场的动态发展及时掌握。由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与市场的动态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后果不了解,导致其对农产品的选择缺乏正确判断性,不利于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政府方面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我国财政政策制度的构建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对生态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财政补贴一般,无法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提供保障,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农民应该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引导循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需要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农业经济体系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从农民、生态农业园区以及区域循环农业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构建。首先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市场发展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知识,不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还应该对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严格控制,以此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有限的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还应该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中应该包含林业、牧业、渔业等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拓展,同时,还应该将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最后应该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从国家政策到法律法规方面来支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培养百姓的绿色农业意识,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减免税收等方面来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的规划。所谓技术层面简单的说就是在循环农业经济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也是保障农业发展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要求,将完善的管理理念与生态保护技术与农业经济体制有效结合,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奠定基础。制度层面主要有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其次,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利用,以此来调动农业相关产业的积极性,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排污机构,以此来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效果;再次,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最后就是鼓励公民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来,从道德的角度来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农业的长期发展。
结语: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的转型与社会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所以政府应该给予支持,不断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2
财务会计管理与公司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体系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相应的经济结构都得到了彻底的革新与转型,因此,为了迎合这一全新的经济结构建设,相应的财务会计体系也要从管理层面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以便与当今的全新经济大环境相匹配,并且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为当今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体系支撑,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稳定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策略,以期为相应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战略;财务会计管理现状;策略研究
在当代的企业制度背景下,相应的财务类建设都应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旋律而兴建,而这也是当今企业想取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建设活动却存在一些与时代主旋律不相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发展手段对其进行摈除,以便于使财务会计的发展能更为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与要求,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对当下的财务会计管理总体系规划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掌握。
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财务管理。会计侧重于核算,财务侧重于管理。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迫使用于指导会计核算的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过渡期新旧两种核算理念、两种核算方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会出现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记量、记录及报告的全过程中,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问题。找到并分析这些问题,对顺利实现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进而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功能及其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得以保证和实施的重要环节。此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常常因核算问题、内部控制、筹资、成本、税收、业绩考核等问题使企业面临财务困难,所以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也有必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突出的财务难题进行分析,逐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策略
1.企业领导个人的带头作用
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建设的核心,而企业的发展要完全围绕着企业领导的决策来执行,因此作为一名企业的领导,其个人素质的养成与企业的发展与各部门的合理规划有必然而直接的联系,这里的个人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便是领导的个人涵养,这一点是这两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方面,首先领导的个人涵养关系着企业整体文化的形成,其次领导的个人涵养决定着整个企业能否将企业文化中具备传承意义的内涵融入到各部门的整体建设中。第二点就是领导的个人知识储备量以及相应的业务能力熟练度,这两点在如今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领导的个人财务管理技能的强弱决定着领导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理解,理解越为透彻,相应的改革性建设也就更为深入,基于这一背景领导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公信力,进而使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革新与完善。
2.建立完备的考核机制
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一,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提供充分的保障,有助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据此剔除不符合规定的成分,以便于内部革新的顺利开展。第二,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资金的保值性提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构建长期型的企业内部交互机制,进而是企业的生产行为被固定在稳定的产业链条上。第四,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净利润的实际核算,进而使企业对自身经济效益的实收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第五,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团队的整合,使优秀的员工能够加入团队,使不是特别优秀的员工得以去更低一层的团队深造,进而实现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团队的全面发展与建设。
3.完善生产经营管理
企业预算制度的建立能够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管理环节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保障,预算是指根据企业经济的整体走向以及近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做一个全方位的预算,从而得出企业近一段时期的整体经济发展数据报告,对报告中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上升趋势予以一定的重视并且加强对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投入,以便于企业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呈现亏损趋势的经济体系予以一定的保护性财务会计运作机制建设,从而规避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这有助于使企业顺利规避财务风险,从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全方位地顺利展开,而这也是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体系下,最为稳定而妥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层面的发展理念。
4.强化财务管理
财务的管理要以经济为核心,因为经济是财务的核心与形成来源,财务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一种体系建设项目,而经济本身构成了财务这一体系构成,因此财务与经济密切相关,且财务以经济为主要支柱而切实存在。因此为了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主要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应该采取一定的经济性措施,首先应在公司内部建立较为全面化的预算机制,从而使资金的投入为公司所全方位掌握,并且在预算中应该将货币的实际价值以及货币在不同时间的汇率价值都囊括在预算范围之内,并且设置专员来控制预算环节的具体安排,避免因领导施压而导致的资金的分散性流失,从而保证财务会计管理的集中性,以便于更好地对资金进行合理化支配。
5.注意成本管理
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革新还要以系统化的模式构成为参照,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定程度的环节控制建设,并以控制论的主要中心思想作为这一建设体系的实际开展环节的主要参考,进而使相应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的具体形式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性的约束而合理展开,这样能够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加行之有效,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内部的整体化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将经济体系的建设与时代的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相结合,在世界经济潮流的合理引导下,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全方位革新,而这也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相关职员的全面成长,进而继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6.进行系统的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建设
企业的费用支出是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必须对相应的费用体系进行较为周密的费用使用规划,对企业经营所需的开销,企业管理所需的经费,以及财务方面的支出细节都进行较为系统化的记录,并且以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记录备案,并且设置一定的记录核查机制来对记录中不符合企业收支规定的环节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实际的工作效果。并且,在当今信息化与科技化都日益完善的全新时代格局的成形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可以借助较为成型的互联网体系,通过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使信息的相应运作机制更为人性化和数字化,进而使信息的调取和整理更为简洁,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迅速纠正这些不足之处所带来的影响,进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地为企业的经济体系服务,这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体系的合理化建设,有利于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为有效地为企业服务,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相应管理机制的整体执行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建设,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作者:孙凌云 单位:黑河市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金辉.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策略[J].研究商场现代化,2013.
[2]刘欣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
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现代化”这一进程的研究,通过比较“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两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间的异同,认为:(1)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
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传统人像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2)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3)人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5)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的角度是多样的。
一般来讲,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人的品质而言的,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质和属性;人的这种现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如人的社会意识的现代性、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心理状况的现代性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等等。
三、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种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充分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形式。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即人的现代性。马克思所言:“社会产生人”,“人产生社会”。一方面,“社会产生人”。因为人的活动时时、处处受到社会制约,人们的活动形式上是个人的而实质上却是社会的。
(一)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求人的发展。市场经济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从而调动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生产是追求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产出、利润以及经济的增长。
其次,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配备发达的政治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支持和协调,具有现代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化化的政治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充分就业、稳定的货币购买力,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又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政治体系这种高要求必须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去建构。
(二)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现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性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国民具有伦理道德素质,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治精神的基础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场经济也需要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市场经济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伦理道德经济,伦理道德经济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相应的意识、信念和行为活动。我国经济社会中大到假冒、劣质产品,小到乱丢垃圾等现象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道德规范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建构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们具有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体现的成果,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较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是构素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批评大众文化的低俗、缺乏艺术感,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大众文化来自于国民文化素质的反映。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对文化品位以及鉴赏力将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直接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也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它里面综合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换句话说,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拥有民主政治体系下的社会稳定,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民素质的提高,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稳定的政治体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都需要人去建构。因此,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美)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篇4
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抓住这个“牛鼻子”,有利于集中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切实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把握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党的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改革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配合和支撑,没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协同跟进,经济体制改革也很难深入,甚至会阻碍和延缓经济体制改革,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步消长的关系更加明显更为紧密。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道,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是践行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改革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
篇5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管理的政策制定需要以文件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保证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能够有据可依,将管理过程做到具有统一性和标准化。文件在制定时需要从形成背景、管理目标、运转程序等方面进行考虑,确保文件的职能能够具体、全面。经济管理文件的制定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要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需要通过正式文书的方式进行确立,对管理制度的监管范围和效力进行明确的规定,其内涵必须要明确是围绕经济管理而制定的。文件的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让其能够被切实有效的落实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之中。
二、加强基础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项管理
经济效益取决于成本的投入与产出,这是一个不变的定理,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成本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形式,而是构成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涉及到多种资源的管理,该部分的管理也是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资源管理可以分为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部分,硬件对于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生产建设等多方面的建设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硬件的支持,就无法完成企业多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因此,硬件投入的管理也是资源管理中较为重要也是基础性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工业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的一大突破,知识是不可估量其价值的资源,具有无法想象的爆发力,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在平时的管理中需要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平时的管理中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经济管理体系的效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三、制定经济目标为生产和服务提供保障
企业经济目标的科学制定以及生产是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最关键因素,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引导作用,能够为发展指明具体的前进方向。经济目标的制定需要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评估、验证和复核,并且对客户或者合作方的要求进行了解以后才能够着手制定。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根据双方需求的变动进行调整,确保目标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四、加强微观控制以保证经济体系的运行
对于企业生产或者服务过程中的细节变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强数据分析:这一过程对于经济管理的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中科技竞争力逐渐成为判定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具有高端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方法对企业发展和管理而言是很有利的。加强过程检测:企业在选择了合适的合作对象,制定了合适的发展目标,采用了合适的管理方法以后,还需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检测,通过科学的检测来确定经济目标是否具有可实现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整。经济过程调整:如果发现了无法实现期望目标的经济过程就需要及时进行整改或者取消,通过与客户进行协商以后进行目标的调整,从而保证目标能够实现。定期维护设备:除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设备以外,其他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从而保证设备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并且保证生产具有准确的标准。
五、以内部评价与审核来确保管理有效性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需要外部评价以外,内部评价也同样重要。内部评价对于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外部只能看到管理的效果,不能看到管理体系的具体实行,因此,要想对经济管理体系做出真实有效的评定,就必须要进行内部评价。内部评价需要在企业的各阶层进行,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有不同的评定标准。作为最高管理者,就需要从体系改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执行者,就需要切实考虑体系的可行性。评价必须要做到规范,员工具有合理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权。除此之外,还需要选取客观公正的人员来担任评判,从而保证企业内部评价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六、结语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法
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适度干预。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法的制定过程中,进行适度干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由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域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法主要的作用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干预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正因如此,适当的干预的原则便顺理成章。第二,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手段只能是有限范围的,只能在尊重私权的条件下。也正是在这样的正确认知前提下才建立了它的理论大框和规则体制。所以,适当干预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趋势走向和它的本质要求。
2.效率优先、统筹公平。
在整个法律的价值体系链当中,效率和公平尤其受关注,是所有社会的法制都需要维系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它表现为法对秩序、社会墓本制度和基本关系合理调整与维护,以及进而带来的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法的效益不只是简单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从宏观上来讲是在平衡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冲突,这也对社会的整体利益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协调发展不能被认为是个人要求和欲望的满足,也更不能看做为是国家当局所做的政策决定。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被各个学界甚至政府部门所肯定和接受。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且已经上升为经济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包含稳定、公平、以及可持续性,讲求个体、整体、当代、以及未来的经济效益、当展公平与代际发展公平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价值”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了价值,通常情况下,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事物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人类和社会的教用关系中,法律价值其实也是一种具体价值,同样存在于社会价值系统中。 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了法律,法律价值自然而然便是法的精髓。寓于现代法律之中。那么,经济法为何会存在?经济法的法价值在于展现经济法的存在意义和存在目的意义。“相对于调整对象,法律价值毫无疑问是更本质更深层的东西。从哲学的更深层高度概括了经济法的目的和宗旨。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只有把握经济法特有的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且与其他法律部门相区别,比如说行政法、民商法等法律。才能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高度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经济法律体系内在的和谐统一奠定基础。
三、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的关系
经济法是在社会条件下国家根据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加以协调参与和干预等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是一种社会法。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目的,要想使市场在经济活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就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但事实都会有自身的弱点以及消极面,市场也是如此,所以必须要加强改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逐步将市场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引导。社会主义下市场经济体系是与基本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还具有他本身的特殊性质。唯有明确这些特殊性,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中具体的科学内涵。分配制度、所有制结构、和宏观调控这三个方面即是其特殊性质的主要表现。尽管当前经济法还没有其确切的统一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有着自己的认识,多数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协调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社会主义市场下经济法的核心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的经济法的探究也不断走向深入, 尤其是关于经济法的核心问题的研究。人们对经济法的核心问题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的观点有宏观调控法说和竞争法说等。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指的是国家为了维护整体的社会利益, 克服“市场失灵”,完成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市场总体进行控制跟调节。当代市场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产生的市场经济,经济法的本质其实就是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跟调节。有的学者也直接把经济法划分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这种观点看起来也貌似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却只看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更深层的原因。
2.竞争法说。
竞争法说认为市场经济本质其实是竞争,只有有竞争,市场才会更有活力。如果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便会造成经济市场活力和生机被压制;竞争法能够确立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并且能够规范竞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合理且公平的法律秩序体系。以确认以及规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为主要任务,建立以及维护公平公正、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应以竞争法为核心。此观点也科学评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任务跟本质,达成了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有效结合。
结语
社会的经济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约束,而经济法这样的法律便是体现社会价值的方式。且能够实现经济法基本原则,对社会基本价值的回馈,有利于实现法律本身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伍玉娣.浅谈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J].港澳经济,2012(7):78-80.
[2]浦凡.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7):215.
[3]单飞跃. 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J]现代法学,2000(01)23-25.
[4]杜仕林 唐芬 杨琼 侯汉杰.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研究中心[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02)97-99.
[5]张晓杰 彭书清.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济法的核心[J] 广东社会科学,2000(02)115-121.
[6]刘东庆.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规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6):324.
篇7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与交流 经济融合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日益明显,我国的经济市场和其他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攀升,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同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必要开创新兴的开放型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更快更好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实现沟通和融合。随着对外贸易、跨国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新兴的开放型经济将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就好比丝绸之路在古代对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
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开放型经济具有以下两种内涵:
在古典的经济学中,开放型经济往往代表的是对外贸易经济或者经济体制中存在对外贸易的成分;在现代意义的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中,在囊括传统开放型经济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还有其他的诸如人员、资本以及劳务关系等,能够自由流动的经济因素都属于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内涵。在这个基础上,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一些经济元素可以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自由流动甚至可以突破国界的限制,进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常所说的开放型经济指的是国际成分比较大的经济体制,其中的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比较自由,而且其与本土外的经济交往活动比较多,发展的空间也较大,但是因此受到的外部的冲击和影响也较大。
开放型经济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其经济制度方面的开放型,其经济制度往往更加倾向于同外部相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就成为了那些市场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受到政府的干预活动或者政策限制较少的对外经济活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与否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制度所决定,开放型经济的国家往往出口和对外贸易的额度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开放型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跨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的流通情况,这些因素也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具有较高的市场化水平。
开放型经济构建思路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在对外开放领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安全贸易领域,比如金融、通信等方面的贸易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且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增加和外资注入比重的增加,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日益频繁和紧密,对国内市场环境和国外的市场环境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导致各种经济利益之间互相交织盘布。在此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推进开放的进程,就需要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拓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需要构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以内外联动作为方向,以互利共赢作为原则,以安全高效作为要求。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
内外联动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方向,即,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把开放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要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吸引外资,还要将这些优质资源切实运用到自身的经济发展上来。要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开放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国外的先进市场和优势资源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还要继续扩大开放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们本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利用全球资源的同时还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特别要利用好外资以便更好地促进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扩大本土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鼓励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跨国公司及其品牌,有利于展开关系国家经济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
互利共赢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原则,是指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舞台上,各个国家之间要实现通力合作,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促进各个国家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首先要积极参与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努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各方利益的交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尽力避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产业竞争,而且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产业结构和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要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实现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开放型经济更深层次的建设。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要求
安全高效是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我国并不存在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装备制造业方面也不存在核心竞争力,在一些服务业如金融领域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还面对着资源总量不足、人口基数过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经济竞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也是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所以必须对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同时对其他国家的一些产业建设和产业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手段加以学习和运用,在国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够积极应对在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安全和高效的目的。
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背景下开放型经济建设路径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开创和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需要不断地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加以完善才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和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开放型经济建设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一)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要不断促进同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和质量。
在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方面,要对用于进口或者出口的商品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防止其产生高的能耗或者污染,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进口的规模和种类都要积极扩大,要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甚至转型,大力促进服务行业贸易的发展,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服务经验以及相关高素质人才。要尽量避免一直走通过产品数量进行扩张的道路,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各类产品的贸易公司和企业,要着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品牌的建设力度。今后的方向是更深层次地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升级,更加深入地推动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在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外资方面,首先要对能够对外资产生吸收作用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分布进行优化,扩大外资吸收途径,同时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的进一步合理化,防止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产生恶意并购和垄断并购的现象,以确保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控制力。为了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对利用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绿地投资方式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但是当前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的政策和手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引资方式和外资利用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兴经济体制的要求。要彻底摒弃原来的建厂房、盖车间的传统意识,重点关注与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要放低外资进入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要对境外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其尽可能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变化。
(二)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投资
为了开创新型的开放型经济,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对外投资,国家和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具备了相关条件和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境外投资,加强政府对于涉外企业的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当然,一切都要在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束缚下进行。企业也要着重于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跨地区管理能力的提高,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自觉对国家的形象和企业的声誉进行维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建设和关注相对比较落后,而目前,我国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在企业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了展开跨国经营所需的各项要求。国家要对各种类型的有能力开展境外投资和境外业务的公司给予大力扶持,加速建设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域,给更多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创造更多“走出去”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我国快速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促进大型跨国公司的形成。
不仅要加强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建设和经营,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将对外投资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鼓励跨国并购的开展,提高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树立企业自身国际化品牌和路线。二要开展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合作,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地区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开发,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机制以保证经济的快速良好运作。三要对境外加工贸易加大开展力度,释放国内生产力,带动产品的出口和加工,促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走出去”。四要对外间接投资,逐步形成不以国家为主的投资格局,而是通过投资公司的方式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实行间接投资。
(三)加快自主创新进程
自主创新是立身立国的根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这样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自主创新的进展。从当今世界经济的分布情况来看,创新活动的发源地仍是所占比例不多的发达国家,一些核心产业即技术呈现密集状态的产业也集中在发达国家,可以说发达国家是现今世界经济的重心。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扩散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不断地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其技术吸收内化应用到其他产品和行业中,完成对技术要素的积累。我国想要实现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改革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通过引进国外的人才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资的研发机构,展开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活动,利用国外先进优质的研发资源,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将“中国制造”尽早转变成“中国创造”,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实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也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结论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今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阶段和开放型经济的新兴阶段。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要充分发挥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加强同外国经济体制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本国公司走出去和外国跨国企业引进来。同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主张也要有新的观念,加快自主创新,建立健全贸易预警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获得更加良好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济才,刘荣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N].赣南日报,2013-11-29
2.孔令龙.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鄂西 特色经济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础分析
根据鄂西不同市州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及资源禀赋,我们选取了若干指标,经过对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将鄂西8个州市划分为如下三个圈域:即第一圈域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为“荆荆十随”圈域,包括荆门、荆州、十堰、随州这4个市;第三圈域为“恩施神农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同圈域特色经济优势分析
“宜昌襄樊”圈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川鄂湘三省交汇点。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宜昌市共有景点350多处,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于一地、融现代化和文化历史于一炉的旅游城市。襄樊市共有各类名胜古迹和景点70余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3个,是一个同时具备旅游资源丰富性与独特性的旅游大市。三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宜昌是中国巴文化、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交融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襄樊是一座有2800多年建成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灵秀,文化悠久,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四是产业集聚初具规模。近年来,襄樊、宜昌作为鄂西北、鄂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积极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潮,在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中较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襄樊、宜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稳步提升。
鄂西生态圈第二圈域包括十堰、荆门、荆州、随州4个市。其特色经济优势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圈域内拥有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圈域内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种类齐全。三是旅游资源级别高,品种齐全。武当山这一世界级旅游景区位于该圈域,特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等古文化遗址,荆州、随州、钟祥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历史文化品牌,优势明显。
“恩施神农架”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第三圈域。是实现鄂西圈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层指标显示本圈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优越,未来以旅游业为带动的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其特色经济优势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其中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达62%,被称为“鄂西林海”、“天然氧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并且有中国“三大后花园”之一的美誉。神农架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8%。物种极为丰富,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之称。二是文化特色鲜明。圈域民族、历史、民俗等文化特色鲜明,恩施州拥有数量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神农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具备了发掘和开展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探险猎奇、体育健身、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宜昌和襄樊作为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日渐明显。其主要表现: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不足。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旅游规划与开发依据不充分,资源数量和承载能力不符,资源价值特别是潜在价值把握不准而造成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等问题。二是市场运作乏力。在对外宣传和旅游策划上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手段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三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缺乏,旅游商品趋同,富有特色的晚间娱乐活动严重不足,旅游产品结构简单,更新缓慢。不能满足多层次旅游市场的要求,旅游产业结构的粗放经营特征明显。
“荆荆十随”圈域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环境友好程度不高,工业发展水平跟宜昌、襄樊还有较大差距,而且圈域内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上,资源消耗大、环境友好程度不高,离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旅游及相关产业体制障碍突出,圈域内产品路线各自为政,市场集中度不足。三是旅游业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如随州、谷城和神农架都有炎帝神农旅游资源,但缺
乏一定的整合,难以形成品牌。
“恩施神农架”圈层内基础设施、工业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底子都较为薄弱,圈域内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及生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还面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带动效应不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鄂西特色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资源节约引导机制
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
(二)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制定环保法规,建立法律机制,用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三)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对于每一项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目标服务: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四)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模式
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已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整合其工、农业和文化资源,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构建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务实工业基础,探索生态工业模式
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为主线,以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形成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再到全社会的物质能量循环生态系统,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工业。把废物综合利用与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结合起来,把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解决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规划建设主导。形成污水、固废、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系统,实现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环和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探索适合鄂西自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区域生态农业特色。目前,鄂西地区形成了以柑橘等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和以乌红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将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
篇10
下一步国企改革怎样走?回答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调整,兹事体大,找准一个突破口并非易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图景,不同所有制经济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中,部分领域也形成了垄断、一股独大、利益分配不均等影响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性顽疾。
对于中国如何认识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问题及趋势展望,《英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他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并非是谁吃掉谁的关系和过程,而是优势互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潜力的长久之计。
《英才》:你怎么看混合所有制,这是否是下一步国企改革最重要的一步?
刘迎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且是全社会企业发展的方向。第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阐述了积极混合所有制经济问题。这表明,在中央决策层面,对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和改进,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混合所有制概念是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家战略高度、以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方式、以单列一节的重头文字深刻阐释和明确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目标,提出了全面深化所有制关系改革必须围绕的核心范畴及其基本要求。
第三,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权宜之计。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形态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理上即新生产方式构建上的一个基础性目标选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形态归宿和基本实现方式是混合所有制,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或单一的私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外在形态,将通过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样一种方式和形态更加充分地表现或体现出来。
第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是行政性的,必须是市场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能够发挥的作用,一是制定和监督规则的实施,二是动用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加以积极引导和推动。
第五,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不是谁吃掉谁的过程和关系。如前所述,在经济形态及其内涵上,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内的股权是平等的、同股同权的。而在经济实践和企业组织过程中,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又必然是产权的合作、股权的融合即不同参与主体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和能力叠加的过程与关系。现代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混合”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多元化的股权融合。从这个角度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质上就是股份制经济。
当前,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有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存有“怕吃掉”、“被共产”等担心,这种情况和现象的出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特别是近20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发展实践均表明,中小微民营企业在市场供给、劳动就业、技术创新、市场发展等许多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继续支持鼓励和积极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把发展混合所有制视为是对中小微民营企业剥夺的看法、做法或企图,都是错误的。
《英才》:有大型民企管理者表示,“如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控股,我不做”。具体到实践方面,怎样保证这些民企的利益?
刘迎秋:首先,混合所有制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非行政强制和政府强迫去做一件事情。独资或者私人资本控股的各类公司,是否要发展多元化的、国有股或者非国有股参与的股份经济联合体,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混合所有制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成为多数企业产权关系的基本实现形态,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要占很大比重,甚至是企业的主要存在形式等等,但是,这并不表示独资的国有企业没有存在价值,也不表示独资的民营企业无立足之地。多元的社会是与多元的企业形态并存共生的。
第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按照股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所谓混合所有制,本质上是股份经济,股权合作,股份融合是其要义。“混合”是形式,股权清晰是内容,产权明晰是基础,管理现代化是必须,治理现代化是保证,生产及其技术走在最前沿是要求,高效率、高竞争力是目标,同股同权、合作共赢是基本经济关系基础。
《英才》:绿地集团的混合所有制,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股权实现了多元化,这个样本是否有可复制性,可借鉴的意义在哪里?
刘迎秋:绿地本来是一个国有独资公司,最近才开始进行股权改革和股份制改造。一是吸收外部法人资本参股;二是实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经过这次股份制改造,目前绿地已经成为一个国有股未超过50%、但仍然是最大股东的大企业集团。股权分散化是绿地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国有股权占比虽不足50%却仍然是国有控股公司的典型代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